四川高职院校范文

2024-08-19

四川高职院校范文(精选11篇)

四川高职院校 第1篇

一、该院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 拔尖人才现状

⑴政府部门评选的骨干情况。目前, 该院入选国家级各类专家骨干的人选仅有1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其余入选各类省级骨干情况如下:省专业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3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省教学名师5人。

⑵存在问题。 (1) 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这个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目前, 该院获国家级奖项和各类人才支持计划的人员很少, 如专业领域知名的顶级拔尖人才太少或几乎没有, 仅1名政府津贴获得者, 其他如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均没有。二是, 获得省级人才奖励计划的数量不足, 如省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人才、省专业带头人这类人才仅有12人次, 其中还有重复人选, 真正获奖的人数也就10人左右, 仅占教师总数 (994人) 的1%。

(2) 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大。自2003年实施人才工程建设以来, 该院一直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多方联络, 并且制订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 试图引进能在学科带头的省级、乃至国家级拔尖人才。截止现在, 该院省级骨干中, 无1人为引进, 全部为自己培养。原因:一是地域受限, 二是拔尖人才的使用和成长既需要高端仪器设备的硬环境、又需要团队的软环境, 而该院很难在这两方面同时满足。

(3) 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该院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发展很不均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 其师资队伍近年来呈现整体数量不足、缺少省级带头人两个严重问题。

2. 师资队伍整体现状及分析

⑴师资队伍整体现状。该院现有在岗的教师为994个 (2014年11月数据) 。其中:现有专任教师 (含辅导员、不含管理岗双肩挑) 667人, 生师比 (外聘教师及兼职教师92人、16563/759) 21∶8, 不含外聘教师生师比 (16563/667) 24∶8, 平均年龄:37.2岁。

目前, 该院教师数量显得不足, 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的标准差距较大。

经过实施多年人才工程建设, 目前该院教师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合理, 基本能够满足该院正常教学的需要。

⑵师资队伍历史数据比较分析。近5年几个数据节点, 该院师资队伍的变化情况。 (如表1)

(1) 教师数量分析。从数量上看, 教师数逐年增加, 而生师比 (含外聘) 为21.8:1, 处于近年的较高水平, 但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的标准仍有差距。目前还需大量引进教师。但该院的实际情况是:部分新引进教师无课可上, 并不能盲目大量引进教师。

(2) 教师学位情况分析。从学位情况看, 硕士以上学位比例有了明显提高, 达到了评估优秀的标准, 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增加幅度不大, 这个群体是产生高水平成果的后备力量, 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

(3) 教师职称情况分析。从职称结构看, 高级总体比例一直在30%以内, 正高比例徘徊在4%左右。结合现有岗位余额情况看, 由于受省岗位数额的控制, 全院副高级岗位余额所剩不多;正高级岗位尚有部分余额。这说明, 职称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一些青年教师受名额限制, 不能评聘副高职务, 积极性受挫;二是正高级比例上升不多, 尚有空岗, 说明较高水平的教师和较高水平的成果还有待产生。

(4) 教师年龄情况分析。近年来, 该院大量引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 使该院教师年龄快速年轻化。目前, 该院教师平均年龄为37.2岁, 其中,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教工人数的56%左右。青年教职工已经成为该院师资的主力军, 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需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在职称职务晋升、学历培训、科研水平及教学水平上提高。

(5) 教师性别情况分析。近几年引进了大量的女性教师, 使教师队伍中女性比例逐年提高。目前, 该院女生教师达到了402人, 占到师资队伍总数的60.2%。

⑶存在问题分析。经过近几年的建设, 该院师资队伍总体态势良好, 数量充足, 学历学位层次已达到较高水平。目前, 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水平和实力的提高、是内涵建设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科研成果少、有成果的人少。这个问题和高层次拔尖人才缺乏、正高级职称人员偏少是相对应的。因近几年该院发展速度快, 补充了大量刚毕业的青年教师, 这部分教师职称多处于初级和中级水平, 科研能力较差, 而高级职称教师科研积极性也不高, 导致目前该院科研成果较少, 整体科研水平较低。

(2) 教育教学水平急待提高。这个问题和该院教师队伍年龄快速年轻化是相对应的。该院的现状是一线上课的教师大多为刚引进的青年教师, 这部分教师由于刚毕业, 社会实践不足, 人生历练不够, 加上生活压力较大, 很难全身心投入一线授课, 部分青年教师即使有热情投入, 也因为实践经验不足无法较好的完成教学过程, 导致该院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二、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方案

1. 引进体系及措施

⑴重点高校紧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引进。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引进, 该院教师数量已能基本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目前, 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加强宣传力度, 有针对性地就该院紧缺专业引进重点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补充教师队伍, 使该院教师的学缘结构趋于合理。

⑵有工作经验的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引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专业建设, 目前该院需大力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选, 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老中青教师队伍, 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⑶打造优秀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校外专家资源, 促进该院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突出教、学、训、研联合办学特色, 规范外聘专家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工作, 构建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校专家兼职教师队伍。

2. 支持及培养措施

⑴在职教师学历职称提升。完善教师学历职称提升机制,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无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下职称教师不得上讲台, 以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职称等级。

⑵“双师型”教师培养。规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无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顶岗锻炼, 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⑶优秀科研及教学团队培养。按照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积极打造院级以上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优化专业带头人的骨干教师的配置, 建设一批教学科研质量高, 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三、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

积极落实文件中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部署和要求, 学院人事部门不断强化领导, 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

2. 完善机制

制订和完善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 保证学院教师合理的进修、培训、学历职称提升, 形成长效机制, 以提升学院师资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提高教师育人水平, 打造优秀团队, 提升学院内涵。

3. 保证经费

要加强对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资金投入, 每年投入足够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内涵建设, 以保证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教师学历提升以及培训进修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4. 目标考核

四川有哪些专科医学院校 第2篇

开设医学类专业: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护理、助产、卫生信息管理。

2、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开设医学相关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

3、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开设医学类专业:中医学、老年服务与管理、医学美容技术、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医骨伤、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公共卫生管理、口腔医学技术、护理、助产。

4、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四川高职院校 第3篇

摘 要 本文基于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的现状,主要以体育教师专业化思潮为背景,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为依据,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实际,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多元化发展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 民办高职 体育教师 角色 多元

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一直处于一个发展摸索的阶段。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师,尤其是体育课体育教师普遍面临着一种严峻的现实。因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其面临的来自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身在其中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有一种为生存而进行教学的危机感。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功利性非常明显,体育教师专业化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思想中成了真正的“奢侈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发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仅限于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普遍意义上的探讨,即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殊类型开展研究的还没有,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专业化理念和专业自主发展的体育教师。高职院校因其办学性质、目标的特殊性,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可能不同,所以,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角色多元化发展问题理论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靠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必然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担负着培养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每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既是《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又是不断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程标准》的创造者,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引路人,《新课程标准》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方向,文章探讨新课改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旨在为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新课改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健康第一”是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这个教育目标要通过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大领域来实现。从这个教育目标可以看出: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教育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角色转换、知识储备、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就要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一)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选择者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是新课程的设计者,是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入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具有相关知识的完整探究和实践能力,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编教材的能力。

(二)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体育教学需要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教授学生锻炼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师生教学互动、优势互补。另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具有较好的教研能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及外语能力。

(三)教育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情意体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从体育教学过程的命令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以民主和平等的态度接纳交互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局限性,努力去看、听和感受学生的体会,积极与学生合作互动,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真正成为一名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四)学生身心健康的调试者

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对教育本质意义的追求。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体制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但要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的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五)全民健身的服务者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更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体育活动内容不断涌入校园,使一些如越野、登山、攀岩等探险刺激类活动项目,郊游、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排舞、健美操、武术、抬拳道等健体防卫类项目,在校园内外是具有广泛的群体影响力。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在顺应这种大趋势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角色方向,加强对此类运动知识的学习研究,为人们的身体锻炼与健身提供理论指导,将自己的专业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达到观念与行动上的转变。

二、结语

四川省民办高职体育教师角色多元化发展主要还有以下问题:第一,作为高校体育教师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仅存在着专业化问题,而且专业化后,角色的适应和转变还存在着巨大的难度;第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内容、取向、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第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有自身的特点,其在职专业继续教育的模式有待创新。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只有深层次地认识、理解新课改,切实转变体育教师观念,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才可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才可以使自己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角色定位;应加大对现有省内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唤醒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运动的兴趣,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体育教师的再培训力度,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角色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科研能力创新化,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宋红.析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J].2001(3).

[2] 周华.我国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化透视[J].中国软科学.2003(4):156-158.

四川高职院校 第4篇

关键词:精品化团支部,干部,制度,阵地

一、搞好团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

共青团组织作为一个最具创造力、最有活力的组织, 担负着引导、激励青年的重要责任。而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服务引领青年, 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单元, 也是共青团系统作用、功能的直接体现。离开了团支部, 团的组织建设、团员的思想教育和活动开展, 尤其是大量团的事务性工作就失去了落脚点, 再好的工作设想也无法实现, 因此活跃团的工作, 关键是要活跃团支部, 搞好团支部建设是做好团员青年工作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团支部建设的“精品化”标准

随着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 高等职业教育开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 方式不断创新, 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 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开展主营阵地的团支部, 其“精品化”的建设过程无疑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搭建广泛的平台。

纵观共青团工作的性质和目标, 团支部的“精品化”建设应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标准。

(一) 团支部机构完整, 制度健全

各班级团支部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 用以明确支委的机构设置, 划分支委委员的工作职责。团支部一般要设立包括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在内的岗位。除此之外, 支部还可以根据班级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支部团员青年的实际特点增设其他岗位。所有支委干部必须明确自身职责, 参照团支部工作制度落实好团支部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

(二) 团员能力全面发展, 素质综合提高

支部的团员青年应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 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具有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能展现奋发有为的积极姿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仁义诚信的道德风尚, 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校内外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三) 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具有创新性

高职院校共青团应该在新媒体工作环境下创新工作思路, 优化工作路径, 切实提高共青团工作实效。要充分挖掘和创新新媒体的工作平台与活动载体, 实现新时期高职院校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政治修养的形成、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实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团支部建设现状

本文以四川某高职院校G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团支部建设现状。

G学院是一所涵盖轻工、机电、食品生物、财经、管理、信息、艺术学科门类的高职院校, 生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内。近年来, 该学院的共青团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但从基层团支部的建设情况来看, 还存在以下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 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开展不深入, 团员意识有待加强

该校在团员意识教育方面开展的针对性工作较少, 主要是新生入学教育时的团课, 以及每学期一次的团员意识教育主题团会。由此, 共青团组织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不够, 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体现不足, 从而导致团员的身份意识和行动意识不强。

(二) 支委干部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部分团支部的支委干部对工作职责认识不到位, 工作意识不强, 行动力不足。对支部团员青年的了解不深入, 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未能取得实效, 对团支部建设的推动力较弱, 在联系青年、凝聚青年方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 团员青年对团活动参与度不高

开展的活动大多按照上级团组织统一安排进行, 自主性不大, 团员青年的参与度不高。未能根据支部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支部团员青年的特点, 变通式地开展活动, 而是较多地按照上级团组织的统一安排比照式进行, 导致团员青年在活动过程中感到较多的规定和束缚, 由此, 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活动收不到实效。

四、高职院校精品化团支部的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精品化团支部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改善的过程, 期间应体现支部在思想、组织、制度、文化、活动建设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和先进之处。

(一) 干部队伍培养

团干部是团组织的骨干与核心, 是团组织实现各种职能的保证, 又是团组织自身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式下, 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发挥团干部骨干与核心作用尤为重要。在高职院校精品化团支部创建过程中, 针对团干部队伍的建设, 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干部选拔与任用。团干部的选拔任用应当本着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着重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理念, 同时也要特别注重团干部在“德、能、勤、清、廉”各个方面的表现。在团干部甄选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和选拔那些思想好、作风正、学习刻苦、工作勤奋、热爱团的工作、富于开拓精神的优秀青年担任团支部的干部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和严格执行团干部选拔程序, 切实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民主选举、审批任命的程序完成对团干部队伍人选的确定。

2.干部培养。首先, 要本着建立一支学习型干部队伍的理念不间断地加强对团干部的学习培训, 并且这样的学习培训应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共青团工作的业务知识学习。同时, 为保证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共青团工作实效的取得, 团干部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必须要遵守共青团工作的相关制度与流程, 严谨务实, 规范操作, 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其次, 要及时对共青团干部进行业务技能培训, 其中包括对新晋团干部的业务教授培训和对在职团干部的技能优化培训。这种业务和技能的培训要建立在对共青团工作的性质与任务的充分解读基础之上, 并密切结合高职院校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再次, 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团干部的业务指导, 注重工作效果的反馈。要通过设立目标考核的方式加强对团干部日常工作任务推进情况的实时掌控, 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工作细节问题发现并及时指出团干部在工作思维和方式、方法上尚且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以期取得共青团工作任务目标的达成与团干部自身能力成长的双赢局面。

3.干部管理与考核。对于团干部的考核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贯彻实事求是、民主监督、德才兼备的原则, 使考核工作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要主动争取党组织对考核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 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时, 考核过程要体现对团干部能力与业绩的综合考核, 具体包括对团干部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调研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决策能力以及任期内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具体来说, 可以通过干部任前公示、学年述职以及设立群众意见箱等方式来加强对团干部的管理和考核。

(二) 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团支部内部建设和管理工作, 增强广大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和团支部的凝聚力, 结合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主要任务, 团支部制度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支部团员大会制度。即团支部的一些重大问题, 都要经过支部团员大会共同讨论通过之后决定。第二, 工作报告制度。即支部委员会应定期向支部团员大会报告工作情况, 并受支部团员大会委托向上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汇报请示, 作汇报请示工作。第三, 组织生活制度。即支部应根据学校党组织和上一级团组织的统一安排, 定期进行团员意识教育、“五·四”、“一二·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主题团会, 并适时组织支部成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会。第四, 团费收缴制度。支部要按照上级团组织的工作安排按时、按标准收取团费, 并按规定、按时向上级团组织上交团费。第五, 团籍管理制度。即支委应定期做好支部成员的团籍管理, 包括新晋团员的发展、登记和注册、在编团员的团籍注册工作、团员档案信息的记录、更改、保存以及超龄团员离团的档案清理工作。第六, 民主选举制度。即支部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完成支部委员会成员和出席上一级团代表大会的代表的民主选举工作。第七, 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第八, 支部工作定期检查、考核制度。即通过支部团员大会或其他形式, 让全体团员对团支部支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和考核制度, 以期有利于形成支部工作的自我监督机制。

(三) 阵地建设

阵地建设是共青团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青年导向、基层导向的重要表现, 也是共青团组织吸引、联系、服务、引导、凝聚青少年的重要平台, 更是共青团干部把握上级要求、赢得社会认可、顺应形势需要、体现岗位责任的重要举措。

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对共青团文化阵地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对于新媒体为共青团工作创造的新环境和带来的新挑战, 团组织应当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媒体, 占领新媒体阵地,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既有优势, 切实提高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

1.知己知彼, 提高工作实效。要切实加强与青年大学生的联系, 进一步了解青年学生群体、了解新媒体, 因为只有当共青团组织深入了解了青年学生以及与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媒体时代, 才能使共青团联系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深入人心。具体来说, 就是要时刻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关注热点、学习情况以及课余活动等信息, 适时把握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

2.加大投入, 强化共青团在新媒体平台下的阵地建设。要通过加强对微博、人人网、QQ、MSN、手机报、校讯通等新媒体平台下的共青团文化建设阵地在时间、精力、资金上的投入, 不断建立、健全完整的共青团网络阵地体系,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形式到手段上变得更具灵活性与吸引力。此外, 共青团还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和建立针对团员和团干部的信息数据平台, 也可通过共青团专属的网络平台完成所需资料的网络问卷调查, 为将来的工作提供真实、可靠、准信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夏娟.试论增强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3) .

四川高职院校 第5篇

●绝大部分院校都能够在第一志愿录取满额,院校计划总体满足率达99.83%

本报讯(记者 江芸涵)四川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本科提前批次院校考生电子档案已全部投出。

本科提前批次录取院校类别多,要求高,从今年整体投档情况看,各类别院校报考生源情况持续良好。在该批次招生的院校中,文史类院校59所次,理工类院校115所次。

本批次招生的绝大部分院校都能够在第一志愿录取满额,院校计划总体满足率达99.83%,比去年的99.74%有进一步提高。

从具体投档情况来看,今年参加本批次录取的25所军队院校,第一志愿计划满足率达100%;7所综合考核试点院校第一志愿计划满足率也达到100%;6所公安警察院校(不含定向)第一志愿计划满足率达99.54%。参与本批次招生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生源充足,均在第一志愿投档满额。今年首次开展招生的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第一志愿投档后计划满额,生源充足。

录取场相关负责人提醒考生,由于本科提前批次实行顺序志愿投档模式,符合条件未被录取的考生,还有机会参加第二志愿投档录取,个别院校如果在第二志愿投档后仍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将公开进行征集志愿。提前批征集志愿时间预计为7月10日,请考生关注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布的征集志愿相关通知,了解征集志愿填报的具体时间段及院校、专业信息等,以免错失报考机会。

本科提前批录取院校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院校

●公安院校本科

●司法类院校本科

●教育部直属师范本科高校

●空军、海军和民航招飞院校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免费医学定向(本科)招生高校及专业

●实施综合考核的试点高校及专业

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四川省 高职高专 战略研究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伴随中国经济的跨越而实现了自身规模上的跨越,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政府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战略决策,适应了21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回顾过去,总结现状,从规模的跨越到模式的转型,中国高职高专教育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推动模式的全面转型促进质量的全面提升,成为中国高职高专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走中国特色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1.现状与问题

1.1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基本现状

1.1.1院校规模。

至2015年,四川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58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58%,其中高等专科学校4所,民办高职高专院校16所。目前,四川省已逐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合力举办,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高职高专教育格局。院校举办者的类别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市州人民政府、大型国有企业、民办。

1.1.2学生规模。

近年来,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学生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高职高专招生人数由2003年的39468人增长到2013年的136474人;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由2003年的74219人增长到2013年的350218人;毕业生人数由2003年的11084人增长到2013年的125655人。资料表明,四川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和在校生人数从2003-2013年呈递增趋势。

1.1.3师资队伍。

近几年,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职工总人数和专任教师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达851人,比2007年增加了4.8倍;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师比(专任教师)由2007年的10.78∶1上升到2013年的为17.92∶1;2013年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教职工总人数25117人,是2007年的1.85倍;专任教师总数由2007年的6888人增加到2013年的16749人,增加2.44倍。另外,专任教师职称变化趋势表明,2013年四川省高职高专无职称专任教师比2012年有所下降[2]。(见表1)

表1 2007-2013年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职工、专任教师人数及生师比(单位:人)

1.1.4专业设置。

2004年10月,教育部首次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至2015年底,四川省高职高专专业涉及19个大类、71个二级类、341种专业,设置布点1983个,覆盖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专业类的91%,专业种数的64%。2007年和2008年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分别新增设专业98个和84个。四川省高职高专专业涉及19个大类,73个二级类,392种专业,设置布点2501个,覆盖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二级类的93.6%,专业种数的69.0%[3]。

1.1.5办学条件。

2006-2013年,四川省高职高专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学科研设备总量呈逐渐增长趋势,但由于每年招生人数的增加,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图书值呈每年递减趋势。可喜的是,2009年四川省高职高专教学科研设备生均达5727元,比2003年多705元;生均图书也达到时了63册,比2008年多2册。

1.2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认识尚待提高。

目前,高职教育是专科层次还是高职类型在政策界和研究界没有得到统一,这对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我国把高职教育定义为专科层次(见图1),但是在国外,高职教育一般是贯穿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的一种教育类型[4]。四川省还没有高职教育本科院校,而在江苏、湖北和陕西等省高职教育本科院校已经形成。我们认为,高职高专这个词语是一个过渡的说法,在将来会被其他的词语代替。

1.2.2政策法规投入不明确,力度不够。

高职高专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是从学校数量看,还是从在校生人数上看,中国高职高专院校都占据高等教育事业的“半壁江山”。既然如此,高职高专法律法规的也应和其发展相配套,但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其他法规文件中,高职高专这个名词却没有出现,被高等职业教育代替了。总之,既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一部分,就要为高职高专教育取得法律上应有的独立地位。

1.2.3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不平衡。

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地域发展不平衡。截至2013年,四川省共有44所高职高专院校集中在成都(32所)、德阳(4所)、绵阳(8所)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占四川省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71%,这些地区的高职高专教育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其他类别的高职高专教育几乎没有起步,自贡市、巴中市、资阳市和甘孜4个地级市现在没有高职高专院校,甘孜过去仅有一所康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也在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本科学院——四川民族学院。阿坝、甘孜等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农牧、旅游等资源,却缺少有地方特色的相关专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另外,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相关部门没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2.4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内涵建设亟待提高。

四川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和预测,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盲目跟风,专业设置重复。例如:文秘、计算机等大众化专业,几乎每个院校都有设置。专业设置的雷同导致学生失去就业竞争的优势,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并没有体现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

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四川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文科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重复,分散教学资源,办学力量不足,内涵特色不明显。例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和四川文化产业传媒职业学院。

课程设置往往是普通本科高校课程设置的压缩饼干。一些老牌的专科院校,过去“专头”升上来的设置相对合理一些,在民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间,课程设置在本科的压缩饼干这方面比较明显,这几年学校的领导重视调整已经有很明显的进步,但是全省相比较起来这一块还有一些差距。新升格的学校仍然还有沿用中专管理的模式,高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亟待提高,少数院校办学质量不高。

1.2.5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2013年,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生师比为17.92∶1,临界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规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生师比18∶1(国际通行为14∶1);2014年,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低于全国高职高专平均水平28%。另外,全省高职高专无职称专任教师的增长出现了下降趋势,说明四川省高职高院校对无职称的专任教师不重视,这也影响了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专尖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2.6招生规模与教育质量不协调。

从纵向发展来看,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四川省高职高专生均占地面积由2006年的65平方米下降到2013年的54平方米,下降16.92%;生均图书由2006年的64本下降到2013年的60本,2009年略有回升。从2006年到2013年的8年里,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明显与全国生均水平差距极大,连续8年排名全国倒数第一。由此类推,四川省高职高专的生均教育生均过低也是不言而喻的。这必然会给院校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困难,直接影响到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2.7民办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落后。

根据教育部发布《2006-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至2013年底,四川省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占全省普通高校的比例是12.22%,比全国的(14.05%)低1.83个百分点;四川省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占全省普通本、专科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是4.88%,比全国的(8.41%)低3.5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四川省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规模仍滞后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共有11所,其中有10所是在成都地区,全省其他地区只有1所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极其落后。

2.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地线的创新人才,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提到,“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对于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要紧密围绕党中央、教育部的精神,依据未来十年左右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是:加快建成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高职高专教育体系,形成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教育的制度,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人才培养质量,为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支撑。

2.1完善法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和调控作用。

高职高专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和其发展程度相对应,高职高专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是从学校数量看,还是从在校生数量看,中国高职高专院校都占据高教事业的“半壁江山”。既然如此,高职高专法律法规的也应与其发展相配套。但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其他法规文件中,高职高专这个名词却没有出现,被高等职业教育代替了。既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一部分,就要为高职高专教育取得法律上应有的独立地位。

2.2提升高职教育合理层次。

目前,高职教育是专科层次还是高职类型没有在研究界和政策界得到统一,是专科层次还是高职类型没有分清楚。现阶段,我国把高职高专教育定义为专科层次,但是在国外,一般的高职教育是贯穿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的一种教育类型。到目前为止,随着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需要,四川省的高职高专教育所提供的人才还不能够完满足社会的需要,应当大发展民办本科高职院校。与国际高职教育发展接轨。

2.3加快高职高专教育平衡发展。

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地域发展不平衡。除了成都,德阳和绵阳外,其他地区的高职高专教育几乎没有起步,自贡市、巴中市、资阳市和甘孜4个地级市现在没有高职高专院校,甘孜过去仅有一所康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本科学院-四川民族学院。阿坝、甘孜等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农牧、旅游等资源,却缺少有地方特色的相关专业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应大力发展这类地区的高职高专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高职高专教育。把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高职高专教育培训网络。强化高职高专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4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内涵和特色建设。

四川高职高专教育局要坚持优势优先,适当兼顾类型的原则,到2020年,形成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梯队,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在办学定位、教育思想、体制创新、资源整合、校企互动、产学结合、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等方面,引领和带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水平,办出特色,协调发展,共同前进.以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按岗位要求,对知识技能对课程、专业的设置调整,建立素质能力模型反馈机制,加强示范作用。无论是示范院校还是新建院校,都应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树立品牌意识,发展拳头专业和优势专业,走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2.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6]。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高专教育实践中为了实现预期发展目标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研究,并对四川省已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经验总结和展望,可将成功的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分类[7]。新时期,四川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仍然要以各个院校自身发展状况为主体。同时,一方面应积极支持与鼓励引进和借鉴适应本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扩大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和实质性的探索,以解决学、用矛盾为指引和突破口,努力寻找适合四川省情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6大力发展民办高职高专教育。

民办教育是四川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大国发展高职高专民办教育,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使高职高专教育越多元化办学道路,拓宽了教育的投资方,弥补了四川省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放开了路,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教育领域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了高职高专教育院校“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在整体上提高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是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有效手段。四川省的民办高职高专教育处于四川国落后水平,以后要加大民办高职高专教育的优惠政策投入,解放对民办高职高专教育的思想观念。加强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管理体制,使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提高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待遇,力争四川民办高职高专教育定位准确,办出特色[8]。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5-57.

[2]2003-2013年四川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3]2007-2012年四川高等教育发展报告[M].四川省教育厅,106.

[4]李会春.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困境的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12-13.

[5]龚放.关于江苏率先建成“高教强省”的对策建议[J].阅江学刊,2010,2(1).

[6]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362.

[7]陈传伟.跨越转型提升—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1-12.

[8]卢铁城,唐朝纪.跨越:四川高等教育改革发展30年[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71.

[9]吕明泽.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2015,5.

四川高职院校 第7篇

一、四川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

自1994年四川第一所民办高职学院开办以来, 四川省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其快速发展的步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的参与, 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高。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 四川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高职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数等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截至2014年7月, 四川省高职院校有53所, 其中民办高职院校为18所。这些民办高职院校以适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是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民办高职院校也从官办教育的附属, 成为四川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四川省教育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四川18所民办高职院校中, 有13所院校招收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与院校的数量和规模的发展相比, 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并不快, 分段式、学分制以及尚在探索阶段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与本、专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具体来看, 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混淆

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定位含糊。如 “国际合作”模式, 其实是一种办学模式而非人才培养模式。如“基础+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是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培养的范围界定;“项目”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方法, 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工作室”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环境、场所。把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及人才培养的外部设施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名称, 并置出现, 事实上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不理解。

(二) 对人才培养的规格, 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缺乏深入调研

从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 一是对职业岗位、岗位能力缺乏深入调研, 缺乏对其需要的, 但又是零散的、不能直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自主创业能力起作用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科学的整合, 没有形成职业岗位、 岗位能力“必须、够用”的知识体系;二是将培养目标局限于学生的第一次就业, 片面以就业为导向, 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

(三)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逻辑关系不强, 不能有效地起到支撑作用

在课程体系中, 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构造方式上, 即课程结构的关系脱节。或是按照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等, 套用或照搬学科型知识体系, 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 使理论知识严重脱离实际需要。或是不断强化单一的操作技巧, 对学生的培养停留在单项技能的反复训练的层面上, 缺乏螺旋上升的递进关系。在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创新性不足。

三、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一) 实施特色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

艺术设计教育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具体要求发展而来的, 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因地制宜建立自身体系, 并没有一种特定的培养模式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 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该充分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和优势, 形成自身的特色, 实施特色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可以将特色办学与产业区域化相结合, 在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 为艺术设计教育输送动力和提供实践基地。

(二) 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

要进一步优化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 以培养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为目的,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实战性”。加强有效的质量保障和监控, 注重教学实施过程, 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良好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袁江顺.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2]邓俊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7.

四川高职院校 第8篇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指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 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笔者编制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所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展开。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58份, 有效回收率为95.8%。调查数据运用计算机Microsoft Excel中的数据透析表格功能进行自动统计和分析。同时运用访谈法对学生和部分就业指导课老师及部分专兼职辅导员进行访谈了解。具有较充分的代表性, 能较为真实的反映目前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2 调研结果及分析

2.1 就业形势判断及就业态度

调查显示, 在对就业形势的判断上, 有15.6%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堪忧, 担心找不到工作”;有33.1%的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有44.9%的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有6.4%的学生则“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可见有近半的高职高专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担忧, 认为就业困难较大, 对找工作的信心不足, 仅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可以顺利找到工作。但大部分学生就业态度积极, 有86.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的态度是应该积极寻找就业岗位, 有10.5%的学生认为要等待合适的岗位, 仅有2.9%的学生是无所谓的态度。表明学生普遍意识到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但有良好的就业态度和积极心态, 认为应该主动出击, 为自己寻求合适的就业岗位。

2.2 就业价值目标

就业择业的影响因素上, 高职高专学生择业时对一些因素的考虑重视程度排序如下:

(1) 个人今后发展;

(2) 专业对口;

(3) 个人兴趣;

(4) 薪资报酬;

(5) 晋升机会;

(6) 稳定性;

(7) 家庭影响;

(8) 人际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高专学生对个人今后发展、专业对口及个人兴趣重视度最高, 表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强调自我需要, 在择业态度上注重自我职业价值的探索, 考虑职业和兴趣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看中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可以看出他们在择业时更加理性, 对薪资报酬的期望比较现实, 在择业时开始注重长远发展和专业结合, 表明新一代高职高专学生关注个人利益、个人兴趣和发展前景, 不再把报酬作为最重要的参考要素, 其就业价值出发点更多体现为关注自我和自身需要。

2.3 就业去向及地域选择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有85.7%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 有10.9%的学生选择创业, 有3.4%的学生选择升本继续深造。表明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 多数学生就业期望更加务实, 求职心态更为积极, 表现出成熟理智的一面。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 学生普遍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目前国家密集出台的系列创业政策很感兴趣, 希望能在当前的创业大潮中一展身手。在对毕业后工作地点的选择上, 58.9%的学生选择经济发达大城市;26.3%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但不低于地市级城市;14.8%的学生选择无特别要求, 只要能找到工作, 县级城市甚至乡镇都可以。可以看出, 经济发达城市和市级以上城市仍是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选择的重点, 而最需要人才的基层和乡镇, 高职高专毕业生较少同学愿意去。

2.4 择业方向选择

在毕业生择业方向调查一项:选择党政机关的占16.5%, 事业单位占14.4%, 国有企业占6.9%, 民营和私营企业占39.8%, 自主创业占10.6%, 外资企业的占4.9%, 自由职业的占5.8%, 无所谓的占1.1%。调查中可以看出, 民营和私营企业成为了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一个最重要选择因素, 说明他们的就业观念符合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对自身定位较为准确。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仍然较高, 说明学生在就业选择上, 比较追求稳定性。但同时可以很乐观地看到,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 选择自主创业学生比例较高。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实际, 学生选择去外资企业的较少。

2.5 择业途径选择

在择业途径的选择上, 有75.1%的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校园招聘会”;有9.8%的学生选择网上求职;有5.4%的学生选择通过毕业实习;有4.4%的学生选择通过人才交流市场;有3.2%的学生选择通过家庭关系, 选择其他途径的占2.1%。可以看出, 校园招聘会可以与用人单位直接面对面交流, 是学生最有效、最主要的求职途径;网上求职信息多, 可以节省成本, 也有部分学生选择通过各种招聘信息网来寻求就业机会。总体来看, 高职高专学生求职途径相对单一, 对学校招聘会有较多依赖。

2.6 工资薪酬期望值选择

工资薪酬待遇是每个毕业生在就业中比较关注的主要因素之一, 薪酬期待值的高低对学生成功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 62.5%的学生期待薪酬是3000—5000元, 23.2%的学生期待薪酬是2000—3000元, 8.3%的学生期待薪酬是5000元以上, 6.0%的学生期待薪酬是2000元以内。可见随着目前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及用人单位薪酬体系的调整, 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较为理性、合理, 没有出现过高的期望值。

2.7 择业指导服务需求

择业过程中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上, 有73.2%的同学认为希望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 其次是希望提供较多的求职面试技巧, 占18.5%, 剩余需要学校提供的依次为求职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 分别占3.5%和1.6%;仅有3%的学生选择专业出路。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 比较关注求职信息和求职面试技巧,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不甚在意。对所在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评价上, 有过半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 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表示满意的与表示不满意的基本持平。可见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普遍开展, 但其针对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3 对策及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面临着一些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为此, 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政府和学校要进一步开辟就业领域和渠道, 引导高职高专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鼓励他们到基层、到企业特别是到中、小、微型企业就业;要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 切实做好困难家庭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政府要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 严防招聘过程中出现院校、性别、户籍等方面的歧视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 大力促进公平就业。

3.2 转变就业观念, 提升综合素质

高职高专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自身专业发展实际状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是树立就业自主、就业竞争、就业流动、就业发展等观念, 打破职业框框, 拓展全方位就业思想;二是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 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三是鼓励学生把职业视作基本的谋生手段, 只要职业合适, 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为社会做出贡献, 行业、体制、区域都可以跨越。与此同时, 鼓励学生在学校除了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参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 提高自身就业素质, 如沟通能力、应聘能力、就业心态和适应能力等, 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3.3 提升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

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一个系统、全面、持续的工程。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着力在全程化、专业化方面下功夫, 创新举措, 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设置不同教学内容;二是要结合目前企业需求状况, 研发学生就业能力模型, 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学生, 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匹配;三是要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跟踪体系工作, 根据学生反馈信息, 调整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和形式;四是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 同时聘请相关企业家人士、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领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

3.4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在党中央、国务院“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大力推动下, 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企业资源、金融投资机构资源等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陈清华.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77-78.

[2]高存福, 田兆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1) :92-93.

四川高职院校 第9篇

由于篮球运动是健身功能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之一, 在世界上都倍受关注的体育项目, 故篮球活动品牌化更是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塑造学校品牌的有效方法之一。

(1) 我院开展篮球活动较多 , 据不完全统计每学年参与人数多达6000人次以上 (不包括观众) , 社会反响较好。即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媒体介绍以及宣传报道, 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 也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从中增加了学校的无形资产。

(2) 有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与沟通。首先 , 企业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也需要符合体育精神的人才。其次, 企业的产品可以通过学生活动为载体来推广和扬名, 从而达到广告宣传效果和作用, 以至于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再次, 学校也可以找企业赞助, 减轻学校的经济压力。

(3) 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体育锻炼的体制改革。由于篮球活动品牌化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度增加,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 通过开展篮球品牌活动 , 让学生在完成专业教学计划任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营造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氛围, 培养学生吃苦敬业的精神、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领导与执行能力、沟通与协调的团队能力、创新与创业的创造能力,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2、我院篮球活动品牌化的现状分析

根据本次课题研究, 并对学校部分学生问卷调查、走访交谈以及利用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等等, 得出以下结论。

2.1、虽然学生参与人数和开展的形式较多, 积极性也较高, 但是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还需要提高

学院每年举办的篮球赛事有:班级篮球联赛、明星赛;各系举办的三对三篮球赛、三加二篮球赛 (三个男生加两个女生) 。参加的赛事有:西部联盟篮球赛 (市区民间组织) 、部分高校联赛等等。其中班级联赛要求各班男女生达到一定人数的必须参加, 男女共160多支参赛队, 比赛分为预赛、复赛以及决赛三个阶段, 为了增加比赛的精彩程度, 进入复赛、决赛都可以聘请三个外援, 外援上场比赛人数限制1-2人, 三个阶段共600余场。

由于学生篮球技术水平, 也没有专门的教练训练指导, 导致在社会中影响力不够, 以至于品牌化效应还有待提高。

2.2、学校组织机构还有待完善

首先, 比赛时间不能得到保证 (比如补课可以占用、其他活动也可以占用) , 又由于天气原因、室内比赛场地不够, 导致经常推出时间。

其次, 真正抓本品牌活动的人员不够, 甚至很多事项很难执行, 比如场地器材坏了, 需要通过很复杂程序保修, 需要花很长时间。比如器材的保管, 值班人员的安排, 由于各种原因, 很难做好。再次, 对整个组织人员没有实际考核和科学的评价机制, 基本上是领导说好就是好, 导致影响品牌活动的真正发展。

2.3、学生 (体育部) 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学生裁判还要加强培训

根据 (表1、2、3) 看出: (1) 我院学生组织能力、业务水平、裁判水平一般的比例均为该表的最高, 说明学生的组织能、业务水平、裁判水平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培养。 (2) 由于篮球赛事较多, 认为学生水平较高是人数较少, 较差的比例也不低。故需要考虑对工作人员和裁判人员加强培养方式。

根据 (表4) 看出: (1) 培养方式主要是开选修课, 占该表的44.64%, 学校可以在比赛前对各系推荐的人员进行培训, 中期检查, 最后总结。 (2) 办培训班以及其他学习, 对组织人员和裁判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监督检查。

2.4、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根据 (表5) 看出:篮球比赛不仅需要海报、显示屏广告宣传, 更需要各级对班级进行详细宣讲。以至于学生对篮球比赛的详细了解和组织。

2.5、处理好学习与比赛的关系

根据 (表6) 看出: (1) 篮球比赛对理论学习优影响的只占8.93%, 说明篮球比赛对理论学习并没有多大影响。 (2) 不影响学习、并能劳逸结合的占77.38%, 说明不仅不影响学习, 而且还可以劳逸结合, 有助于学习。

2.6、经费得不到保障

根据 (表7) 看出:主要经费来源于自己和班级, 占82.89%, 学校和赞助商经费16.11%。

3、篮球活动品牌化的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根据上述现状和组织篮球比赛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篮球赛事品牌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3.1、规范组织机构

成立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拓展活动品牌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 学生处、院团委、教务处、财务处和各系书记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素质拓展活动品牌化建设办公室, 挂靠学生处, 由学生处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负责日常工作的落实。

3.2、完善各章程与执行力度

制定并完善各项活动开展的章程和实施方案, 严格按照章程和方案组织开展各项比赛和活动, 对负责部门和人员要明确职责和责任;活动前要统一筹划, 精心准备, 作好宣传动员;活动中要认真组织、记录、管理和监督;活动后要对活动开展的效果进行考核, 形成总结材料, 分析问题, 提出改进意见。

3.3、牌活动 专业化

(1) 邀请专业老师对参赛学生进行训练、培训以及技术指导。通过组建专业的学生运动队, 配备专职教练, 进行规范的训练, 代表学院参加各类比赛, 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

(2) 提高比赛工作人员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的组织筹备中, 邀请专业老师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工作人员在比赛组织、裁判技术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活动的组织水平, 提升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

3.4、品牌活动长效化

在构建品牌活动体系的基础上, 严格按照活动开展的时间节点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并形成常态, 不断对品牌活动体系进行完善和丰富。

3.5、篮球活动品牌化的考核评价

根据品牌活动的相关章程和计划等等对各活动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进行以及比赛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并将该考核纳入对各系部和个人工作考核。通过考核评比对优秀的系部、活动负责人、活动积极分子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将优秀的组织人员和指导教师作为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的参考之一。

3.6、篮球活动品牌化的保障措施

(1) 品牌活动制度保障

(2) 职业素质拓展品牌活动要做到有计划、 有总结、有评价评比、有各活动案例, 保证活动建设稳步发展, 促使各社团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有序发展之路。

(3) 制定《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品牌活动负责人及指导教师聘任方案和要求》, 以至于评估品牌活动负责人及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

3.7、品牌活动经费及物质保障

(1) 经费保障 :学校要支持品牌活动必要的经费保障 (如奖金、指导老师补贴、日常费用、宣传费用等等) , 也可以利用公司、单位、企业的赞助等等。

(2) 物质保障 : 学校要提供有力的场地、场馆、 器材 , 并及时维修和补充等等物质条件。

3.8、篮球活动品牌化的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实现职业素质拓展活动品牌化建设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也是打造活动品牌化的先进方法。为此, 职业素质拓展活动品牌化将是不断听取和收集学生和老师的建议和意见, 不断听取和学习专家的意见, 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素质拓展活动内容, 以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实现职业素质拓展品牌化建设的目标。

4、结束语

加强基本功训练, 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灌输篮球比赛是集体活动, 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选配教师到有经验和高水平的学校进行培训; 多组织同等院校的比赛交流;多跟有知名的企业合作, 达到学生的就业与赞助;学校要给组织比赛团队鼓励和经费支持, 使比赛组织得更加精彩, 以至于成为真正的品牌效应。

摘要:我院是2002年首批升格为高职学院, 在轻工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学校在抓专业建设的同时, 还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中篮球活动是我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项目之一, 在学校和社会都有较好的影响。笔者根据近几年组织经验, 谈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使该活动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品牌化。

关键词:篮球活动,品牌化,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立龙.青岛市高等职业院校篮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 2008.

[2]陈进.南京高职院校业余女子篮球队训练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资讯, 2010, 36.

[3]冯于安.陈招燕.试析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现状与前景[M].中国体育科学报, 1996, 32 (12) .

[4]刘谦.黄石市中学篮球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47.

[5]欧阳鸿武, 肖夜明.大学生的篮球盛会[N].中国体育报, 2000.

[6]陈刘宝.乌鲁木齐市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0.

四川高职院校 第10篇

教风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良好的教风是教师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 是校风建设的关键和基础。作风是指一个人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工作上等方面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良好的作风为校风建设营造积极的育人氛围, 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风气, 主要表现为学习中的兴趣、爱好、态度和习惯, 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归宿, 也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和难点。

多年来, 学院深刻认识到校风建设的重要性, 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校风建设的精神, 制定了校风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学院利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契机, 提出了“抓教风, 促学风, 严作风, 强校风”工作思路, 狠抓校风建设,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校风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一) 校风建设的目标

校风建设总体目标是:打造优良校风, 努力创造师生关系融洽, 教职员工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学生孜孜以求, 勤学上进, 尊敬师长, 奋勇争先的良好校园氛围。教风建设的目标是教师爱生乐教, 课堂具有吸引力, 既教书又育人;作风建设的目标是领导和员工勤政务实, 关爱学生, 在管理和服务中育人;学风建设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好学上进, 主动学习。

(二) 校风建设的思路

总体思路是“抓教风, 促学风, 严作风, 强校风”。以抓好课堂教学和学习纪律为重点, 抓好教风和学风建设;以抓好劳动纪律和工作态度以及工作质量为重点, 抓好作风建设。一年打基础, 两年见成效, 三年出成绩。

具体表现为:教风建设, 抓好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管理, 教书育人;作风建设, 强化出勤制度, 提升工作态度,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学风建设, 完善奖惩措施, 激励学习动机, 抓好课堂出勤和纪律。

二、校风建设的措施

(一) 领导重视, 健全机制

学院充分认识到校风建设的重要性, 成立了校风建设领导小组, 院长为组长, 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 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系党政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负责对校风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方案的具体实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出台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风竞赛办法 (试行)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堂管理规定 (试行)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风建设实施办法 (试行) 》等指导性文件, 对每个教职员工的教风和作风, 各系、班级、及学生个体的学风进行考核, 并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校风建设顺利进行。

(二) 作风建设重教育引导

学院成立作风建设领导小组, 深入开展作风建设, 出台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风建设实施办法 (试行) 》, 分学习动员、查找问题、整顿提高三个阶段进行。作风建设主要着力于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在深入进行了作风建设的学习动员后, 各单位和个人通过自身剖析和召开座谈会、设置作风建设意见信箱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查找存在的问题。重点查找是否存在着迟到早退、工作不在状态、办事拖拉、推诿、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质量不好等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 单位和个人制定并公开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接受全院师生的监督。人事部门进行了不定期的劳动纪律检查, 并通报检查结果。年终, 单位和个人接受组织考评, 对作风优良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了表彰, 对作风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对个别情节严重的个人给予了相应处分。

(三) 教风建设师德为首, 重教学过程检查

教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 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和管理, 采取教学质量评比,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办法等措施, 有效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 增强了教学吸引力。

1. 加强师德师风考核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加强教风建设实施方案》、《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规定》和《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二是建立师德师风监督检查制度, 设立师德师风建设意见箱, 面向学生, 广泛征询意见。三是完善师德师风考评制度, 每期进行一次考评, 并与年终奖惩、职称评聘、晋级晋职和评模表彰挂钩, 对教风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 对违反纪律造成恶劣影响的进行处理。四是建立师德记录档案, 对师德师风进行考核记录并进入人事档案。

2. 注重教学过程检查

在期初、期中、期末等几个时间阶段, 开展五项常规检查和抽查, 保证对学期教学过程的宏观控制, 促进教师按照教学规范进行教学。一是期初对授课计划和备课的完整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检查;二是期中对教学进程、辅导答疑时间、作业批改量进行检查, 并对半期教学情况进行了解;三是期末对教学总体效果进行评价;四是期末考试前后, 对出题、试卷批改情况进行抽查;五是对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

3. 加强课堂教学秩序检查

由教务处处长、各系主任、督导组主任参与, 对教师授课进行监控, 对时间观念不强、责任心差的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严格对教师调课审批进行把关, 对公事调课必须附相应文件, 没有正当理由坚决不允许教师调课, 并对私事和公事调课进行分类, 作为对教师进行期末考核的依据。在严格约束下, 教师都能够克服各种困难, 确保教学正常运行。

4. 深入开展教学质量评比

为了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各系积极开展赛课等形式的教学质量比赛活动, 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加以总结提炼, 并开展学习推广活动。实行老带新工程, 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一对一帮带青年教师, 提高教学水平。学院定期开展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并将那些备课规范, 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的优秀教案汇编成册, 发给每位教师学习。

5.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

采用小班化教学, 改革教学方法, 摈弃陈旧单一的传统黑板加粉笔的简单讲授式教学模式, 采用多媒体、现场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方式,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

改革课程考核办法, 采用写小论文、口试以及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考核。消除了传统考试方式前的紧张感, 更利于学生接受, 考试的通过率有所提高。实践证明, 灵活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 学风建设分层负责, 齐抓共管

学院成立了以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及各系书记为成员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 建立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1. 三位一体, 加强教育导学风

学风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辅导员是班级学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通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帮助其树立人生目标, 端正学习目的。通过班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 帮助其提高学习方法。通过校外德育辅导员和校友的辅导、访谈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前途教育、成才教育, 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强化其学习的意志品质。辅导员、班导师、校外德育辅导员三位一体, 形成合力, 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激励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自觉性。

2. 五个层面, 加强管理正学风

“我们每天上班后第一工作地点在教学楼”, 这是学风建设中学院对学工系统的同志的要求。按照学风建设的目标责任, 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各系书记、辅导员每天上班的第一时间到教学楼或教室, 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 并对迟到、旷课的学生及时处理。

五个层面齐抓共管。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抓学风就要抓好课堂。学院制定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堂管理规定 (试行) 》, 从五个层面加强出勤及课堂管理。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要求认真落实课堂管理职责, 并形成了层层负责、相互督促的工作机制。

第一层面是班级考勤员, 每堂课必须如实考勤, 并将考勤结果报任课老师、辅导员。

第二层面, 一是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必须对课堂进行考勤。不履行职责的, 一次给予全院通报, 一学期两次以上作教学事故处理, 接受系、督导室工作检查。对于旷课严重的要通报辅导员、系或者是学校职能部门。二是辅导员, 每周至少对班级考勤抽点两次, 并按要求到教室听课, 接受系、学生处工作检查。

第三层面是各系, 每月至少对本系班级进行考勤抽点两次。每月对各班进行评比, 对班级学风建设进行考核, 并接受教务处、质控办、学生处工作检查。

第四层面, 一是教务处, 每天随机对教师上课和学生出勤情况进行抽查, 对任课教师、各系的考勤工作进行检查, 并对系教风建设进行考核。二是学生处, 每天组织两次迟到检查, 每月随机对班级考勤抽查2-3次, 并对系学风建设进行考核。

第五层面是督导室, 代表学校对学院教风建设进行指导, 每周至少抽检各教学楼考勤情况1次, 并对各系的工作进行检查。

3. 严格奖惩, 完善激励制度促学风

学院完善相关的学风建设激励制度, 出台《系级学风考评办法》, 根据日常的各项数据考核, 对学风先进的系、班和个人进行表彰。考核结果与系和辅导员老师的绩效挂钩, 与学生的奖学金、评优、评先及操行结合。同时, 严格学籍管理制度, 对学分不达标、考试违纪的学生进行相应处理。

三、校风建设取得阶段性效果

通过全院上下共同努力, 校风建设取得阶段性效果。干部职工作风更为求真务实, 勤奋敬业, 遵纪守法。工作态度明显改善, 服务观念深入人心, 主动服务, 高标准服务, 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大幅度提高。校园内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教学观念逐渐更新, 教师的积极性得以发挥,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生主动进课堂。通过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学技能, 涌现出了一大批勤学上进的优秀教师。目前, 学院已有323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 144人硕士在读, 18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 30名博士在读。90%以上的教师积极参加与教学相关的工程实践, “双师”素质教师占70.8%。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2010年, 学校顺利通过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验收, 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门教材被评选为国家精品教材。自开展名师工程以来, 先后有5位老师被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这些成果均位列同层次院校前茅。

学风建设呈现出喜人局面。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人多了, 课堂出勤率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自2007年秋以来, 课堂出勤率保持在96%以上;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茅;用人单位满意率提高了, 根据每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

校园总体风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校园秩序井然, 学生言行更为文明, 积极参加各项素质拓展活动。近几年, 学生个人和团体殊荣连连, 先后300余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组织表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导报等多家媒体对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报导, 引起了较为强烈的 (下转第25页) (上接第62页) 社会反响, 不少学生慕名求学, 用人单位慕名选才。

四、校风建设的两点心得

(一) 科学认识“三风”建设内在联系是校风建设顺利进行的逻辑起点

学风是校风建设的落脚点, 是校风建设的核心;教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 是校风建设的基础, 对学风建设起示范和引领作用;作风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风建设的保障。教风、作风、学风相互影响。

(二) 正确处理校风建设中各要素的关系是保证校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领导重视是前提, 科学规划是基础, 制度健全是保障, 长期坚持是关键, 全体参与是核心。

校风是学校中积极文化成分的长久沉淀, 是历代师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筛选而逐渐培养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校风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我们将谨记“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的校训, 继续努力,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抓好校风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发挥国家示范院校引领作用, 办人民满意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四川高职院校 第11篇

2014年5月, 国务院下发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提出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2015年10月,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明确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强调要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 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加强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5年5月, 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 《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 要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 改革自主招生考试评价办法, 选拔技术技能型人才。2015年, 四川省高职单招院校增至39所, 自主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大幅增加, 面向中职生的招收力度进一步加大, 首次实行由学校自行组织的单招文化考试统一命题。

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年) 》、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年) 》 及 《四川省 “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比分析, 不难看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正向纵深发展。在此情况下, 四川省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

一是一批拥有师资、生源、专业及其他资源优势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而朝着应用型高校发展, 对广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形成挑战。二是四川省教育主管部门逐步调整高校招生政策, 进一步扩大高职单独招生院校范围和规模, 对试点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进一步 “松绑”, 加大了高职院校的优胜劣汰, 使一些发展优势不突出、育人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较单一的高职院校面临较大招生压力。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受制于资源条件限制, 对本校核心竞争力探索力度不够, 没有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有效合力, 没有树立建高职名校或王牌专业的概念, 使得所属院校日趋式微, 终 “泯然众人矣”。但深究其根本原因, 无非是因为没有深入挖掘所属高校核心竞争力。

二、文献综述

所谓 “普通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即是将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放到当前高等教育面临转型发展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讨论。文中指涉的 “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理论源点来自C. K. 普拉海拉德与G. 哈默于 《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标志性文章, 代表了技能与竞争力集合的 “核心竞争力”由此而生1。梳理相关文献, 近年来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从核心竞争力理论出发, 探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等研究。朱方鸣、陈华、王蕴弢2 ( 2011) 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体现在领导群体、管理团队、师资队伍、教育理念、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服务能力几方面, 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手段。二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探索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构的研究。刘凤云3 ( 2015) 指出文化管理是培育学校办学特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保障, 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探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三是从专业能力建设入手, 探索其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许海潮、王淑荣、江铁成 ( 2010) 4指出特色化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所在。王成荣、龙洋5 ( 2014) 提出了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品牌化竞争、结构化竞争及守成与创新相协调的 “四化一协调”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四是以人为本, 探讨高职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优秀人才培育与学院核心竞争力建构。王泽华、卿勇、李荣 ( 2015) 从人才培养角度探讨了其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系, 认为它是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论述集中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塑造与传播上, 属方法论范畴, 具有一定普适性特点。但诸研究与当前四川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有一定出入, 对省内各高职院校在建构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压力分析不够, 故系统性方法论建设稍显滞后。

三、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建设核心竞争力面临的压力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 适龄考生数较多。近年来, 全省高考报名人数屡创新高, 各高职院校生源充足且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高考实考人数约52. 53万人6, 全国共有1884所院校在川录取本专科新生约45. 5万人, 本科约19. 85万人, 专科约25. 65万人 ( 不含9月专科层次补录人数) 7, 录取率高达86. 62% 。随着全省人口红利趋于消失, 适龄考生数不断下降, 东部地区已经出现的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局面或会在四川出现, 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 必须深刻分析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建设核心竞争力面临的主要压力。

( 一) 缺乏明确发展方向

当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时, 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一是限于自身条件, 无法对目前形势作出准确判断, 不清楚该项变动将给全省高等教育带来何种变化, 自身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避免被边缘化, 没有明确发展思路。二是即便了解当前高等教育变革正加深加剧, 但受保守思想限制, 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 没有特色化发展的独到眼光, 使得一批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引进、文化建设、校企合作上均逐渐趋同, 数所院校千篇一律, 没有在变革期为本校发展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 更谈不上构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 二) 缺乏纵向绝对优势

所谓纵向绝对优势, 须从高等教育体系中找根源, 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转型期全省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学校相比, 缺乏绝对优势。据四川省教育厅 ( 四川省教育网) 官方数据显示, 截止2015年6月,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共计109所。以学历层次细分, 普通本科学校51所 ( 含民办院校科7所、独立学院9所) , 高职高专院校58所 ( 含民办院校18所) ; 以隶属层级划分, 部委属普通高校6所 ( 均为本科) , 地方属普通高校103所 ( 含45所本科院校、58所高职高专院校) 。

按照前述背景,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部分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将朝应用型人才培育方向转变, 这类应用型转向的本科院校不管是在生源质量上, 还是在校园活动开展、专业 ( 群) 建设, 抑或是人才队伍引进与培养、优秀人才培育上, 均具有绝对优势 ( 尤其是当两所不同层次高校处于相同或相近专业、行业、领域时, 该优势更加明显) , 全省高职院校从这几个方面探索核心竞争力建构面临较大压力。

( 三) 缺乏高素质核心队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但是, 根据近两年四川省委巡视组对十余所省属公办高校巡视后的反馈意见显示, 部分高校存在领导班子求稳怕乱、班子开拓创新和谋划学校长远发展不够、选人用人问题突出等诸多不足。虽则意见主要针对公办本科院校, 但在全省58所高职高专院校中, 隶属四川省教育厅管辖的民办院校仅18所 ( 理论上其领导班子及核心团队组建不受行政干预) , 而隶属四川省管辖的公办院校共40所, 其领导班子的产生、任免受行政管辖, 以巡视组反馈意见衡量这40所公办高职院校的队伍建设, 善开拓创新者几? 善组建高素质团队者又几? 高等教育加速转型的当下, 全省58所高职院校中有多少学校的领导班子、 核心队伍既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抱负、志向远大, 又坚定团结、不好高骛远; 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又务实勤勉、兢兢业业, 还专业精通、眼光敏锐?

( 四) 缺乏竞争策略体系

目前, 全省58所高职院校分属不同所有制体系, 各院校生存发展基础不同, 其存在目的与发展方向也多有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 应当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以突出其优势, 赢得竞争。遗憾的是, 当前高等教育变化迅速, 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未能根据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势作出快速调整, 应对策略有失特色, 或是单一竞争策略, 或是竞争策略不成体系, 对本院校建设核心竞争力助益较少。

四、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 一) 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确立发展目标

我国是第一个以立法形式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最初, 高职院校的设立是为了 “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从对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百所国家骨干性高职院校统计来看, 高职教育更多源自于职业教育土壤而非高等教育领域8。基于此历史事实, 全省高职院校在当前变化期应加快总结三十余年来我省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与经验, 审视高职教育的核心与实质, 反思当前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 ( 或差距) , 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确立发展目标。

这里的 “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要注重所培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当前, 四川省大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 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偏向实践实训。这种强调动手实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其出发点来讲本没有错,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教育应跨越 “培养高级职业技术工人”的局限, 朝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前进。在这里, 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较高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与个人发展理念将为其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不断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强化院校本身可持续发展理念, 这包括硬实力建设与软实力建设两部分。比对四川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建设, 发现两地不光是在硬件投入上还是软实力建设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若忽视问题, 一味满足现状, 保守求稳, 为当前局面沾沾自喜, 不在改革创新中获得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适龄考生数目下降, 未来一段时间全省高职院校 ( 尤其是民办院校) 必将进入招生的寒冬期 ( 目前沿海地区某些民办高职已经出现这种局面) 。因此, 若全省高职院校没有做好应对挑战的充分准备, 没有以院校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确立发展目标, 步入关、停、并、转、挂牌交易结局的也许并非一两所民办高职而已。

( 二) 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建立战略联盟

前文中提及四川省普通本科院校较高职院校而言具有绝对资源优势。这是否意味着当它们中的一部分朝着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时, 全省58所高职院校便会被挤占得毫无生存之路?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 从转型初期来看, 虽与本科院校在其他诸多方面比较或有短板, 但全省高职院校从开办之初便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从实践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到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均重视学生动手能力, 具有校具有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先发优势。故应考虑在院校内部加强专业集群假设, 以核心优势专业为基础, 辐射发展衍生专业, 建立专业集群联盟, 形成优势专业群核心竞争力。

其次, 要加强高职院校间横向联盟。随着高职单独招生院校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全省高职院校普遍面临招生压力。按照市场竞争法则, 优胜劣汰, 未来5 - 10年内必将有一批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压力, 没有竞争优势的一批民办高职院校将逐渐被淘汰。因此, 这类高职院校更应加强对创新发展的研究。同时, 为避在未来陷入 “生源大战”———为求生源不择手段, 在招生宣传中恶性竞争、虚假宣传, 使高职教育落入恶性循环中———各高职院校应从当前着手, 相互间不搞敌对, 以各自优势资源为基础, 面向全国, 加强战略协作,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第三, 要加强高职院校与其他层次高等教育的纵向联盟。从全省高等教育的类别来看, 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除了横向联盟外, 还要加强纵向合作, 包括以院校名义加强与优势本科院校的合作, 利用专升本考试、自学考试等引入该类学校的师资; 要利用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创新教学形式, 扩大服务范围, 增强核心竞争力。

( 三) 全方位建构文化品牌

近三年, 四川省高职院校持续新增, 一旦行政主管部门对普通高职教育放开单独招生院校范围与规模, 随着适龄考生数量下降, 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 随着高校扩招, 高考录取率大幅提高, 读大学不再是一件难事, “读什么样的大学”成为考生及其家长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以提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为己任, 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 人们对高职教育服务的品质要求日益增高, 这就对全省高职院校提出了办名校、创品牌的要求。

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共分三个梯队: 国家示范 ( 骨干) 高职院校 ( 11所) 、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 9所) 、普通高职院校。一方面, 普通高职院校要以省级示范校条件审视自身, 省级则要朝着国家级示范 ( 骨干) 校方向奋斗, 国家级院校要学习海内外先进经验, 引领高职教育未来发展。另一方面, 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相比, 我省高职院校综合素质不高、知名度较低、品牌吸引力不够, 因此, 要将核心竞争力化为资源优势, 创建文化品牌。

建构文化品牌有两条路径可走, 一条是综合权衡、通盘考量, 由顶层设计并向下贯彻执行, 可考虑从建校宗旨、校训等入手, 与大型校园活动、传媒推广等结合, 重点和难点在于前期理念统一与综合设计上。另一条路径是以特色院系、核心专业群为试点推广单位, 提炼该院系、核心专业群的文化内涵, 一旦确定便使其专业建设 (包括硬、软件两部分) 、活动开展、综合素质培养、品牌推广等诸方面均围绕此核心价值展开, 最终树立核心文化品牌。小规模试点路径的优缺点明显, 一方面稳妥、易于实施且具有可推广性, 短期内能获得较大成效, 另一方面却容易使弱势专业更弱势。但是不论采取哪种方式, 在文化品牌的建构上都要注意其理性价值与情感价值, 能否与受众形成共鸣, 它的名称、设计、包装是否能形成吸引力。

摘要:近两年, 全国对高等教育体系调整力度加大, 四川省概不例外。随着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四川省高职院校在这轮改革发展浪潮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越发得到重视。文章审视了当前全省高院校的发展压力, 得出若要进一步改革发展, 必须要建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结论, 探讨了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建构核心竞争力面临的主要压力, 对建构途径进行了探讨, 对此变革期的四川省高职院校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注释

1

22 朱方鸣、陈华、王蕴弢,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 教育与职业, 2011年36期。

33 刘凤云, 《文化管理:高职院校管理的新趋势与新境界》, 职教论坛, 2015年2期。

44 许海潮、王淑荣、江铁成,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从专业建设角度分析》, 大众文艺, 2010年13期。

55 王成荣、龙洋, 《高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4期。

66 汪玲、张兴钊, 《全省5万弃考考生走向何方?》, 成都商报, 2015年6月24日, 第4版。

77 汪玲, 《高考录取结束注意9月还有补录》, 成都商报, 2015年8月15日, 第3版。

上一篇:煤矿锚杆下一篇:酒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