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靶控输注范文

2024-05-27

静脉靶控输注范文(精选7篇)

静脉靶控输注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行短小手术的小儿112例, 所有患儿均发育正常, 营养状态良好, 无心、肝、肾、肺等器质性病变, 无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 近期内无镇痛、镇静药服用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 (ASA) 均为I级。其中, 男67例, 女45例, 年龄3~9岁, 平均 (5.4±2.0) 岁, 体重12~26kg, 平均 (15.2±3.5) kg, 手术时间10~30分钟, 平均 (17.2±3.0) 分钟, 手术类型:隐睾下降固定术34例 (30.4%) 、鞘状突高位结扎术32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28例、其他22例。并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 (56例) 和观察组 (56例) ,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间大体一致。

1.2 方法

所有患儿麻醉均由同一组麻醉医师完成, 手术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气道管理均采用喉罩, 并常规进行心电血氧监护。具体麻醉方式如下:对照组:6L/min氧流量下行8%七氟烷面罩诱导麻醉, 至患儿下颌松弛、睫毛反射消失后置入喉罩, 将纯氧流量调整为2L/min, 七氟烷浓度调整为3%~5% (1.2~1.5MAC) , 手术过程中维持麻醉剂仍为七氟烷。观察组:先用0.5ml 1%利多卡因进行静脉麻醉, 1分钟后采用输液泵行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滴注, 剂量0.2μg/ (kg·min) , 然后采用靶控输注系统进行丙泊酚诱导麻醉, 丙泊酚血浆目标浓度3μg/ml, 术中维持麻醉剂为0.2~0.3μg/ (kg·min) 瑞芬太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前 (T0) 、麻醉诱导结束 (T1) 、喉罩置入时 (T2) 、切皮时 (T3) 、切皮后 (T4) 、喉罩拔除时T5的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平均动脉压 (MAP) 、血氧饱和度 (Sp O2) , 记录两组患者停药后10、15min清醒程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等麻醉效果指标, 并记录不良反应 (如躁动、恶心呕吐、呛咳、呼吸困难、咽部不适等) 及患者满意度。

1.4 效果评价标准

⑴清醒程度:采用OAA/S (警觉/镇静) 评分法评定, 总分1~5分, 1分:轻拍轻推无明显反应, 嗜睡;2分:仅对轻拍轻推有反应, 言语不清;3分:仅对大声呼唤或反复呼唤有反应, 目光呆滞;4分:对姓名呼唤反应迟钝;5分:对姓名呼唤反应正常, 清醒或哭闹。

⑵苏醒时间:即麻醉药停用后至呼之睁眼时间。

⑶满意度: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满意/例) /总例数×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等级。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1)

两组T1, T3~T5 HR、RR、MAP与T0时刻差异明显 (P<0.05) ;观察组患者RR各时刻差异不明显, 两组患者Sp O2各时刻差异亦不明显 (P>0.05) ;观察组T2~T4HR、RR、MAP明显高于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比较

表2显示: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患者满意度及停药后10min清醒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停药后15min两组清醒程度无明显差异 (P>0.05) 。⑵术中躁动、恶心呕吐、呛咳、呼吸困难、咽部不适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既往小儿全身麻醉多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或氯胺酮静脉麻醉, 但苏醒延迟、质量差, 不良反应多, 甚至会引起患儿认知障碍等并发症, 限制其临床应用[7,8]。瑞芬太尼为一种新型纯μ阿片受体激动剂, 具有镇痛强效、起效快、时效短、消除快、无蓄积等特点, 鉴于此其适合持续给药, 其小儿应用时多采用静脉输注。丙泊酚为一种常用麻醉镇静药, 具有起效快、时效短、苏醒快、可控性好、苏醒完全等特点, 目前应用多采用靶控输注[9]。

靶控输注主要是根据药物药代动力学原理进行调节效应室或血浆内药物浓度以控制临床麻醉深度, 可有效控制并维持稳定血药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准确性及效应性好, 并得以公认[10]。研究发现[11]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可在镇痛、镇静同时, 减少每种药物应用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 协同发挥最佳麻醉效果。在本研究中, 经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观察组患者T2~T4HR、RR、MAP与七氟烷吸入麻醉的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间差异均较明显, 其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 其患者满意度及停药后10min清醒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其术中躁动、恶心呕吐、呛咳、呼吸困难、咽部不适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果与国内研究报道相符。

摘要: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短小手术小儿11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56例) 和观察组 (56例) , 对照组行七氟烷吸入麻醉, 观察组行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 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麻醉不良反应、满意度等指标。结果:⑴两组T1, T3T5 HR、RR、MAP与T0时刻差异明显 (P<0.05) ;观察组T2T4 HR、RR、MAP明显高于与对照组 (P<0.05) 。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患者满意度及停药后10min清醒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停药后15min两组清醒程度无明显差异 (P>0.05) 。⑶术中躁动、恶心呕吐、呛咳、呼吸困难、咽部不适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小儿短小手术中, 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可稳定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 加快清醒过程, 缩短苏醒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小儿,短小手术,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

参考文献

[1]刘华程, 宋海龙, 黄茜茜, 等.我国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10;90 (7) :458~461

[2]董佳, 王保国.等效镇痛剂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的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33 (33) :6~9

[3]王明仓, 陈玲阳, 林仙菊, 等.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联合丙泊酚镇静在烧伤换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0;15 (4) :449~453

[4]黄娅娟, 高国燕, 刘训华, 等.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自控镇静镇痛在烧伤换药中的应用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 2014;30 (6) :525~529

[5]孙鹏飞.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单用与联用对全身麻醉维持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 2013;20 (2) :210~212

[6]刘鲲鹏, 薛富善, 许亚超, 等.小剂量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预防儿童经口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22 (5) :391~394

[7]曹天彪, 张晓勇.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用于重症监护病房镇静机械通气效果的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33 (24) :50~52

[8]陈晓宇, 王大明, 潘东军, 等.老年患者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时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对比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 2012;29 (9) :689~692

[9]杨琦琳, 柴静, 王坚伟.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37 (3) :267~269

[10]马艳辉.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8

静脉靶控输注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80例年龄>60岁, 择期行腹镜手术的患者, 其ASA分级为Ⅰ~Ⅱ级, 随机分为试验组 (40例) 与对照组 (40例) 。试验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61~71岁, 平均年龄 (63±2.3) 岁, 对照组男20例, 女20例, 年龄60~69岁, 平均年龄 (64±2.2)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以比较。

1.2 麻醉方法: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 检测生命体征。试验组采用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 靶控输注丙泊酚 (浓度3.5 μg/m L) , 在患者入睡后阿曲库胺 (0.1 mg/kg) 和芬太尼 (3.0 μg/kg) , 3 min后气管插管, 在手术过程中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04~0.4 μg/ (kg•min) ]。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高流量七氟醚预充5~8 min后, 面罩吸入七氟醚诱导, 其余与试验组操作相同。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后语言应答时间。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度评分 (MMSE评分比较) , 分别比较术前、术后1 h、3 h、6 h、12 h、24 h。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论

2.1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见表1。试验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语言应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术后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手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种患者手术后术后1 h、术后3 h、6 h与手术前比较值均有所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老年手术后认知障碍出现时间早, 持续时间长,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恢复, 是现今麻醉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1]。靶控输注的麻醉方式是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基础, 麻醉师可以选择手术过程中所要求的不同靶血药浓度, 并且控制麻醉的深[2]。本试验可以看出,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同样存在术后认知障碍, 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试验组患者术后恢复快, 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语言应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与静吸复合麻醉一样存在术后认知障碍的问题, 但是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患者苏醒快, 恢复良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地氟醚和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年龄>60岁, 择期行腹镜手术的患者, 其ASA分级为ⅠⅡ级, 随机分为试验组 (40例) 与对照组 (40例) 。试验组进行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的麻醉方式, 对照组进行七氟醚和瑞芬太尼静吸复合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并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后语言应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各时间点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1 h、2 h、3 h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5) 。结论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可引起老年患者一过性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但前者术后苏醒更快。

关键词: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熊云川, 钟涛, 廖礼萍, 等.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17) :2047-2048.

静脉靶控输注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老年患者,男40例,女40例,年龄60.5~92.0岁,平均年龄(73.11±7.86)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级15例,Ⅱ级60例,Ⅲ级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方法对照组药物选择为丙泊酚加瑞芬太尼,输注方式为持续泵入。患者于术前24 h常规禁食禁饮,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外周静脉通路,给予常规吸氧,同时行心电监护。采用丙泊酚1.5 mg/kg和瑞芬太尼2.0μg/kg进行诱导,同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增加或减少。诱导的剂量与维持的剂量相同。间断予以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进行肌松弛。观察组药物选择为丙泊酚加瑞芬太尼,输注方式为靶控输注。患者于术前24 h常规禁食禁饮,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外周的静脉通路,给予常规吸氧,同时进行心电监护。采用丙泊酚1.5 mg/kg和瑞芬太尼2.0μg/kg进行诱导,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增加或减少。诱导的剂量与维持的剂量相同。间断予以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进行肌松弛。

两组患者在以上操作基础上均进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容量转换型,呼吸参数: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4次/min,氧流量设定为2 L/min,I∶E设置为1∶2,人工气腹前后维持气道压<15 cm H2O(1 cm H2O=0.098 k Pa),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5~40 mm Hg(1 mm Hg=0.133 k Pa),血氧饱和度(Sp O2)>98%。麻醉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予以曲马多和芬太尼术后静脉自控镇痛。

1.3观察指标麻醉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苏醒情况及生命体征的改变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麻醉及苏醒两组麻醉、诱导、清醒及拔管所需时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改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老年手术患者中,治疗效果优于持续泵入的药物治疗,应用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治疗,患者的术后认知恢复较快。

由于老年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手术的危险度相比其他人群要高,手术麻醉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临床麻醉医生需要掌握较为合理有效的麻醉方式进行麻醉,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临床上麻醉的方式有很多种,较为安全的是静脉麻醉,静脉麻醉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较为简单;②对空气不会产生污染;③患者苏醒所需时间相对较短。随着我国医学的飞速向前发展,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逐渐开始得以应用到临床当中,该项操作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根据药物浓度的调节,从而控制患者麻醉的程度。

综上所述,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老年手术患者中,治疗效果优于持续泵入的药物治疗,患者术后认知恢复较快,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包胜华,刘羽,吴有珍.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全凭静脉麻醉临床研究.吉林医学,2015,36(12):2585-2586.

[2]陈东晓,郑铁成,杜建龙.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6):2111-2112.

静脉靶控输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1日至2012年10月1日收治的行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异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异氟醚组共40例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4~80岁, 平均 (47.3±10.2) 岁;丙泊酚组共40例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22~79岁, 平均 (45.1±12.1)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30 min进行0.5 mg阿托品和0.1 g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异氟醚组40例患者使用3.4%异氟醚进行吸入诱导, 手术过程中, 麻醉医师应根据患者HR以及BP的变化动态调节患者的异氟醚吸入浓度 (维持1%~2%) , 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异氟醚吸入;丙泊酚组40例患者使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方法, 该靶控体系由计算机、输注泵、脑电多功能监护仪等组成。本研究中设置靶浓度为4μg/m L, 反馈指标设置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50、MAP=80%的术前基础值。在手术过程中, 待患者入睡后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如果患者的BIS<50或MAP<术前基础值的80%, 反馈输注系统则停止麻醉过程;如果患者的BIS>50或MAP>术前基础值的80%, 则反馈输注系统继续进行给药。手术前10 min结束丙泊酚输注[4]。

注:与异氟醚组相比, *P<0.05

1.3 统计指标:

按照相关麻醉效果评定标准, 本研究选取诱导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4个指标作为麻醉效果的评定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均使用SPSS18.0软件来进行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取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丙泊酚组患者的诱导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与异氟醚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3 结论

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方法是现代临床麻醉技术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创新。靶控系统使计算机技术与药物动力学特征相互结合成为可能, 在麻醉过程中, 靶控输注反馈是以患者自身的血液动力学特征以及脑电双频谱指数作为反馈指标, 能够实现对麻醉深度更为平稳和安全的控制, 保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平稳, 提高了麻醉效果和手术成功率[5]。

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物。有较多的文献报道[6,7]指出利用丙泊酚进行麻醉, 患者的入睡时间以及诱导时间均明显缩短, 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传统的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容易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心律加快、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大剂量使用还会对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产生严重的损伤, 影响患者预后。在本文研究中, 使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患者诱导时间 (176.2±21.1) s, 睁眼时间 (10.3±3.7) min, 拔管时间 (14.2±4.2) min,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0% (4/40) ;使用异氟醚吸入麻醉患者诱导时间 (289.4±19.3) s, 睁眼时间 (15.2±1.9) min, 拔管时间 (17.1±3.1) min,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0% (20/40) 。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临床胆囊切除手术中应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方法麻醉效果好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1日至2012年10月1日在我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共80例, 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丙泊酚组和异氟醚组。丙泊酚组共40例患者, 采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 靶浓度设定为4μg/m L, 反馈指标设置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50、MAP=80%的基础值。异氟醚组共40例患者, 采用异氟醚吸入麻醉, 浓度3.4%异氟醚诱导, 1%2%浓度维持。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诱导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对比分析两种麻醉方法的实际临床效果。所有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丙泊酚组患者诱导时间 (176.2±21.1) s, 睁眼时间 (10.3±3.7) min, 拔管时间 (14.2±4.2) min,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0% (4/40) ;异氟醚组患者诱导时间 (289.4±19.3) s, 睁眼时间 (15.2±1.9) min, 拔管时间 (17.1±3.1) min,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0% (20/40) 。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能够有效调节麻醉浓度, 麻醉效果较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要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丙泊酚,靶控输注,异氟醚,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卉, 田玉科, 杨辉, 等.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7) :387-389.

[2]罗俊能, 张战良.比较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 2013, 32 (2) :136.

[3]张晓利, 颜微微.丙泊酚TCI静脉麻醉比照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优势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517-518.

[4]田阿勇, 王晓龙, 王俊科.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颅内压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8, 18 (1) :119-121.

[5]辛忠, 张健敏.学龄儿童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3) :290-291.

[6]王洋, 陈克研, 张贺, 等.丙泊酚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巴马小型猪实验中的比较[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 22 (7) :25-28.

静脉靶控输注 第5篇

关键词:靶控输注,罗库溴铵,异丙酚,瑞芬太尼,气管插管条件,声门暴露程度

既往有关气管插管的研究多集中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大药物剂量或预注药物以期尽早尽快地完成气管插管;二是应用药物减弱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忽略了应用某些药物、剂量,或者某种注药模式下,对气管插管理想时机的探讨。古妙宁等[1]首次提出气管插管时间窗的概念,并对静脉靶控输注异丙酚和舒芬太尼诱导方式下,注射肌松药罗库溴铵后理想的气管插管时机做了相应研究。本研究拟在靶控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诱导方式下,进一步观察罗库溴铵给药后的气管插管时机。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60 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年龄18~60岁,ASAⅠ~Ⅱ级。心、肺、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体质量指数小于30 kg·m-2;排除标准:有潜在食管返流危险;术前评估插管困难或障碍;有神经肌肉传导疾病;长期服用影响神经肌肉传递的药物的患者,如苯妥英钠等。依据肌松药注射后插管时间随机分为T1 min组、T1.5 min组、T2 min 组、T3 min组,每组15例。

1.2 麻醉方法

当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其左上肢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 ml·kg-1·h-1。惠普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心率(HR)、收缩血压(SBP)、脉搏氧饱和度(SpO2)。连接Aspect XP BIS 监测仪(Aspect 公司,美国) 连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 值)。患者安静10 min后测定SBP、HR和BIS作为基础值。应用TOF- Watch SX肌松监测仪(Organon 公司,荷兰)监测肌松,在腕部对尺神经的刺激用4个成串刺激(T0F),频率为2 Hz,波宽0.2 ms,间隔12 s,电流50 mA。TCI输注系统采用(威利方舟TCI- Ⅲ型双通靶控泵)药物输注工作站,丙泊酚采用Marsh 药代动力学模型(效应室靶质量浓度3.0~4.0 μg·ml-1) ,瑞芬太尼采用Minto 药代动力学模型(效应室靶质量浓度4 ng·ml-1)。患者取sniffing- position 位,诱导开始前面罩吸氧3 min,氧浓度为4 L·min-1。患者入睡后即辅助呼吸,呼吸运动停止时紧闭面罩纯氧控制呼吸(诱导过程辅助或控制呼吸维持PETCO2 30~4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和睫毛反射消失及BIS值介于45±5时静注罗库溴铵0.9 mg·kg-1(5 s内注射完毕),于预设时间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操作。气管导管内径男性为7.5 mm, 女性7.0 mm。

1.3 观察指标

(1) 诱导前基础、诱导后1 min、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和插管后3 min的HR、SBP、和BIS值。HR降至45次·min-1或SBP降至75 mmHg以下者给予阿托品或麻黄素处理,同时排除在统计学分析之外。(2) 插管时参照Erhan等[2]的方法评价气管插管条件(表1);采用喉镜视野暴露分级Cormack- Lehane(C/L)评级[3]与声门暴露最充分时评估声门暴露程度:Ⅰ级可见声门前联合,Ⅱ级可见部分声门,Ⅲ级只见声门后联合,Ⅳ级声门结构完全不可见。(3) 插管时拇内收肌第1个颤搐反应高度(T1)是否完全消失。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系统,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各组不同时间点HR、SBP和BIS值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对于各组间肌松监测气管插管时T1是否消失、气管插管条件评级及声门暴露评级(喉镜视野暴露C/L评级)结果,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4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身高、体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2 声门暴露C/L评级

所有气管插管均一次性成功,各组声门暴露C/L评级比较,以罗库溴铵注射后1 min为对照,T1 min组与T1.5 min组、T2 min组、T3 min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1.5 min组、T2 min组、T3 min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与T1 min组比较,a P<0.05

2.3 气管插管条件评分

比较各组气管插管条件,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与T1 min组比较,a P<0.05

2.4 肌松状态

T1 min组与其余3组比较,气管插管即刻拇内收肌肌颤搐T1最大抑制者为5/15,肌松程度差于其余3组(P<0.05)(表5)。

与T1 min组比较,a P<0.05

2.5 血流动力学和BIS变化

气管插管导致所有患者HR、SBP明显升高,插管前即刻与插管后1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min组SBP升高程度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HR降至45次·min-1及SBP降至75 mmHg以下者,全部符合实验纳入标准。插管前即刻与插管后1 min、插管后3 min时BI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BIS值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6)。

与T1 min组各时段比较,a P<0.05

3 讨 论

为了对溺水者进行复苏,建立气道须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而全麻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时,应该保证患者气道通畅、氧供充分的前提下,追求于最理想的气管插管条件下完成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条件的质量主要与下颌、咽、喉和呼吸系统的肌肉松弛程度有关。由于距离心脏较近以及血流较丰富,通常认为这些部位肌肉的肌松作用起效比四肢肌肉快。Wright等[4]观察到罗库溴铵只有在小剂量时其起效在喉肌快于拇内收肌,超过0.8 mg·kg-1时两组肌群起效时间相似。本研究罗库溴铵剂量3ED95(0.9 mg·kg-1),因此选用拇内收肌颤搐程度判断膈肌和喉肌是否完全阻滞是合适的。本研究各组间气管插管Cooper's评分和C/L 评级均有显著不同,T1 min组中Cooper's 评分优秀和C/LⅠ级者明显低于其它组别,这是因为此刻肌松药尚未达到最大作用,说明肌松状况最好时获得的声门暴露最佳,与我们前期[5]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为提高插管质量,应该选择诱导药物尤其肌松药达到最大药效时行气管插管,即在一定剂量诱导药物后的最佳临床效应期即最佳插管时机实施操作。肌松药未达到最大药效,气管插管条件和声门暴露程度难以保证,患者易出现膈肌反射等呛咳反应,声门开放程度亦不够,此时强行气管插管会导致声门损伤,加重心血管反应。喉镜视野暴露分级为Ⅱ级或者更差时,气管插管可能会遇到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如此。通常为获得较佳的声门视野显示,操作者会加大上提喉镜的力量,或者仓促试插,往往导致操作时间延长,试插次数增加,有可能引起声门上呼吸道组织水肿或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插管失败。

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可引起显著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剧烈反应,尤其对于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潜在的风险更大[6]。直接喉镜气管插管所致的血液动力学反应包括两个刺激成分:上提喉镜显露声门时对舌根部和喉咽部结构的刺激;插入气管导管时对气管的刺激[7]。Bucx等[8]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喉镜显露时血液动力学反应的最重要因素是喉镜操作的持续时间,而上提喉镜的力量仅起较小的作用。本研究罗库溴铵给药后1 min时的气管插管条件和声门暴露分级显著差于给药后1.5~3 min,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上提喉镜的力量加大和插管操作时间的延长,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增加。本研究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T1 min组收缩压升高程度与其它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理论预测是一致的。

BIS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是评估意识状态、镇静程度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而且BIS还能较准确地预测气管插管时的麻醉深度[9]。本研究中气管插管期间各组BIS值与其基础值(T1)比较均降低(P<0.05),且数值多在45~60,说明各组镇静程度还是较满意的,气管插管并没有引起明显的意识变化。

本研究采用TCI输注异丙酚和芬太尼全麻诱导,同时在BIS值指引下根据麻醉深度的波动及时调整目标浓度,使麻醉深度较为理想和恒定。在此基础上,观察罗库溴铵给药后1、1.5、2、3 min时的气管插管条件,探讨理想的气管插管时机。我们前期观察静脉注射罗库溴铵10 min后仍然可以达到良好的插管条件,Schultz等[10]报道罗库溴铵0.9 mg·kg-1给药30 min后的TOF值依然为零,因此严格意义讲理想气管插管时机并不仅仅是我们所限定这一时间段,而应是某一合适时间点后的更长时间。本研究选取罗库溴铵给药后3 min内观察,旨在促进观念的转变,气管插管不必急于求成,而应该寻找最佳的插管时机来使患者更为平稳地度过气管插管期。

参考文献

[1]古妙宁,王猛,秦再生,等.丙泊酚、罗库溴铵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时间窗的临床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5):685-687.

[2]ERHAN E,UGUR G,GUNUSEN I,et al.Propofol not thiopen-tal or etomidate with remifentanil provides adequate intubatingcondi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euromuscular blockade[J].CanJ Anaesth,2003,50:108-115.

[3]CORMACK R S,LEHANE J.Difficult tracheal intubation inobstetrics[J].Anaesthesia,1984,39(11):1105-1111.

[4]WRIGHT P M,CALDWELL J E,MILLER R D.Onset and du-ration of rocuronium and succinylcholine at the adductor polli-cis and laryngeal adductor muscles in anesthetized humans[J].Anesthesiology,1994,81(5):1110-1115.

[5]张广防,徐建设,赵振龙,等.肌松监测下罗库溴铵气管插管时机的临床研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9,30(1):109-111.

[6]刑群智,孙丽霞,李敏,等.不同麻醉诱导下气管插管对心血管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6):306.

[7]李平,何农,薛富善.气管插管的不良生理学影响及其预防[M]//薛富善.现代呼吸道管理学-麻醉与危重症治疗关键技术.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1020-1030.

[8]BUCX M J,van GEEL R T,SCHECK P A,et al.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forces applied during laryngoscopy[J].Anaesthe-sia,1992,47:1029-1033.

[9]周少丽,刘德昭,宠红宇,等.全麻诱导插管期间脑电双频指数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4):207-209.

静脉靶控输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9月~2010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平均年龄(38.4±15.7)岁(25.9~67.7岁),患者平均体重为(61.4±12.7) kg (37.9~66.7 kg)。将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而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持续给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麻醉方法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1]:患者于术前30 min予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肌注。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舒芬太尼4μg/kg、咪唑安定0.05~0.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丙泊酚L 5~2 mg/kg行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后建立机械通气,呼吸频率(RR)设为14~18次/min,吸呼比为1:2,潮气量设为8~10 ml/kg,吸入氧浓度设为60%~80%。1.5~2μg/(kg·min)维库溴铵、丙泊酚75~100μ.g/(kg·min),吸入0.6%~1%七氟醚麻醉维持。舒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麻醉开始前输入6 ml/kg乳酸林格液,面罩给氧3 min后进行麻醉诱导。采用PHILIPS-MP50监护仪,术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氧饱和度、PETCO2等。麻醉诱导时同时输液泵靶控输入2~4 mg/(kg·h)异丙酚和0.5~1.5μg/(kg·h)舒芬太尼。待患者入睡时即给予0.1 mg/kg维库溴铵,3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中舒芬太尼的靶浓度恒定。两组均根据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手术刺激强度对麻醉深度予调整,按需予维库溴胺维持肌松。LC采用CO2气腹,腹内压维持1.6~1.9 kPa,手术结束停止使用麻醉药物。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者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两组麻醉诱导后的MAP与HR值均较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插管后1 min及术后20 min时舒芬太尼组的MAP、HR值均明显低于七氟醚组(P<0.05);麻醉全程,两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LC手术复合微创需要,以最小组织损伤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尽可能降低手术创伤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但LC手术CO2气腹易致应激反应,对人体内分泌、循环系统具有不良影响。因此,根据适应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使得麻醉深度适当,呼吸循环平稳,并维持适当的膈肌抽动及肌松效果,术后苏醒较快。舒芬太尼为新型的麻醉药物,研究表明,其镇痛效价是芬太尼的5~10倍[2],且无刺激性、不易燃易爆,其麻醉诱导平稳迅速。本组研究比较了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与舒芬太尼静脉输注麻醉在LC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发现两组麻醉诱导后的MAP与HR值均较诱导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的较对照组更低;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与Homg等[1]报道相一致。

总之,舒芬太尼静脉输注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术后恢复快,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麻醉组(对照组)与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组(观察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麻醉后的各项参数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诱导后的MAP与HR值均较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静脉输注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术后恢复快,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七氟烷,舒芬太尼,腹腔镜手术,比较

参考文献

[1]Horng HC,Kuo CP,Ho CC,et al.Cost analysis of three anesthetic regimens under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monitoring in gynecologic laparoscopic surgery.Acta Anaesthesiol Taiwan,2007,45(4):205 - 210.

静脉靶控输注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院烧伤面积10%~50%,深度Ⅱ~ Ⅲ度的患者50例,ASAⅠ~Ⅲ级。困难气道、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低血容量或感染性休克、神志不清或不能配合的患者排除在外。

50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8~60岁,平均(38.4±12.6)岁,身高(163.5±8.3)cm,体重 (62.3±9.1)kg。ASAⅠ/Ⅱ/Ⅲ级:12/28/10,烧伤面积 (32.4±14.5)%。对照组和实验组换药时间分别为 (23±11)min和(21±13)min,P >0.05。

1.2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禁食禁饮8 h,不使用术前药。麻醉前建立外周静脉通道,鼻导管吸氧4 L/min。对50例患者进行两次换药观察,首次换药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第2次换药患者交换组别。对照组在手术开始前15 min缓慢静脉注射10 mg地佐辛 (加罗宁,规格1 ml/5 mg,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3041221)。 实验组将瑞芬太尼(瑞捷,规格1mg,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6120708)配制成20μg/ml置入Fresenius Kabi Agilia TIVA注射泵,输入患者参数,选定Minto模型效应室浓度模式。在手术开始前1 min启动靶控输注泵,起始靶控效应室浓度为2.0 ng/ml,换药过程中每隔5 min对患者进行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如出现NRS评分 >5,即上调0.2 ng/ml;如出现呼吸抑制,则下调0.2 ng/ml。患者呼吸频率≤10次 /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65 mm Hg、脉搏血氧饱和度 <90%、胸腹部矛盾呼吸运动、上呼吸道梗阻,定义为呼吸抑制。如上呼吸道梗阻,给予口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若Sp O2小于90%,嘱患者深呼吸, 必要时辅助呼吸。换药过程中如出现心动过缓(心率 <60次 /min),给予阿托品0.01 mg/kg静脉注射;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30%或收缩压 <80 mm Hg即为低血压,给予麻黄碱5~10 mg静脉注射。两组术后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可酌情给予氟比洛芬酯50~100 mg静脉注射。

1.3监测指标

根据患者烧伤情况尽量建立无创血压、心电图、 呼吸频率、脉搏氧和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其中脉搏氧和呼吸末二氧化碳必须监测,如四肢均烧伤可选取耳垂行脉搏氧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采取间隔5 min嘱患者用口吹气测定。

Ramsay镇静评分[2]:1分:焦虑、躁动不安;2分: 清醒、安静合作;3分:嗜睡,对指令有反应;4分:睡眠状态,但可唤醒;5分:睡眠状态,对叩眉和声觉反应迟钝;6分:深睡状态,呼唤不醒。由麻醉医生评估,每5 min进行1次。

NRS数字疼痛评分[3]:术中患者自行评估,每5 min进行1次。由0~10这11个数字来描述疼痛的强度,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患者满意度:由患者在换药结束完全清醒状态下对整个换药过程中的舒适度进行评定,非常满意 (无疼痛和其他不适)为5分,满意(轻微疼痛或不适,能配合换药)为4分,一般(疼痛或不适,勉强配合换药)为3分,不满意(明显疼痛或不适)为2分, 非常不满意(难以忍受的疼痛或不适)为1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件比较采用 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两组麻醉方法下换药效果比较

在换药前两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换药过程中NRS评分均值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术后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见表1。

2.2术中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实验组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但实验组Ramsay评分较对照组低。见表2。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中、小面积烧伤换药时大多未采用任何止痛措施或换药难以进行时才使用。据许多烧伤患者所述,换药疼痛是他们所经历的最难以忍受的疼痛。烧伤换药的麻醉处理存在一定难度,稀释的局麻药表面浸润麻醉仅适应于小面积的烧伤,且多次使用后效果明显下降;然而全身麻醉无论是气管内插管或喉罩通气均增加患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此,需要一种麻醉方式能达到良好镇痛同时维持患者清醒、保留自主呼吸、便于管理。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瑞芬太尼单独或复合镇静药成功用于监测麻醉并可保留患者自主呼吸[1,4,5,6,7,8,9,10,11,12]。

靶控输注是静脉麻醉给药方法的重大革新,它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药物血浆或效应室浓度通过计算机模块程序可以快速平稳调控麻醉深度以应对手术刺激的变化。瑞芬太尼血脑平衡时间短[1,5,6],通过调节靶控浓度后作用即刻起效。因此,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精确及时控制爆发性疼痛,适于烧伤换药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疼痛刺激。

本研究表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烧伤换药可提供确切的镇痛,换药过程中NRS评分(2.8±0.7), 患者满意度为4.6(满分5分),其效应室靶控浓度范围在1.3~3.9 ng/ml, 高于复合 丙泊酚靶 控输注 (4.5μg/ml)下的血浆靶控浓度(0.6~2.8 ng/ml),且该浓度下患者对切皮反应发生率高达29%~88%[6]。而单独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在(0.12±0.05)μg/(kg·min) 范围时,84%的患者进行浅表手术时无痛或轻度疼痛[7]。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1.3~3.9 ng/ml范围内所有患者(50例)均能维持足够的自主呼吸,高于GOLD[7]报道的瑞芬太尼单独静脉输注时95%的患者维持自主呼吸(74/78)。而当复合丙泊酚后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在0.6~2.8 ng/ml范围内仅有60%(12/20) 的患者能维持自主呼吸[6]。丙泊酚200μg/(kg·min) 输注下,23例行眼科手术的成人保留自主呼吸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0.08±0.04)μg/(kg·min)[8]。因此,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有效避免了气道支持所导致的风险。

本研究瑞芬太尼组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地佐辛组相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且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可恢复,但随着靶控浓度增加心血管抑制将显著加重[13]。与地佐辛相比较,瑞芬太尼缺乏有效镇静和遗忘作用,Ramsay评分(2.3± 1.2),同样有研究报道瑞芬太尼单独静脉输注患者OAA/S评分≥3分仅4%[5],这对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可能不利。虽然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咪达唑仑等镇静药物可达到意识消失,但可能增加误吸、呼吸抑制、苏醒缓慢等相关风险[6,7]。但患者对瑞芬太尼镇痛效应和呼吸抑制作用存在个体性差异[14],已有瑞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用于分娩过程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报道[15,16]。因此,瑞芬太尼静脉输注必须有麻醉医生在场且有监护条件下进行。

上一篇:卫勤管理下一篇:设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