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2024-06-26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精选12篇)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第1篇

一、设计心理学与市场

许多人认为设计与纯艺术创作没有区别, 只单纯地看到设计的感性一面, 而不愿意揭开设计的理性面纱。企业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设计以获取巨额利润, 却没有发展相应的设计理论。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设计理论的缺乏, 设计发展混乱, 难以形成健全的学科体系。同时在实践中, 设计师也越发认识到设计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迫切要求进行设计理论的研究。根据设计学科的需要, 从纯工程学、纯科学学科的内容中经过提炼, 现已形成一些较为成熟的设计理论, 如人机工程学、色彩学等, 然而设计理论还有更广阔的领域急待发展。随着设计向纵深方向发展, 设计师越来越不能随心所欲地创意, 而必须考虑设计过程中人的因素, 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因此, 研究消费者市场, 研究消费者心理成为现代生产者和设计师的出发点。如果有些生产者和设计师还抱着“以生产为导向”的旧观念不放, 还是“我能生产什么, 就卖什么”, 不研究消费的需求和欲望, 那么终将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所吞没。

以饮水机为例, 有众多品牌可供选择, 如美的、雅戈尔、安吉尔、司迈特、华士达、汇力等等, 这些饮水机又各有众多品种, 都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要求。设计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呢?引人注意是产品造型设计的首位因素。从心理学研究分析, 一件产品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形成巩固的记忆, 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产品的形态、色彩以及声音等条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开的。因此, 产品设计要想让消费者记住, 就必须体现产品鲜明的个性特性和简洁明了的形象, 同时还要反映产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 才能让消费者永久记忆。

二、饮水机的创新设计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舒适生活方式的转变, 饮水机市场日益繁荣起来。从过滤器到净水器, 再到饮水机, 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改良设计, 技术和设计艺术的手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显得很重要。用设计师和工程师的眼光和协作, 加上他们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对市场理解的敏锐度, 就可以把握消费者心理, 迎合市场需求, 引领市场潮流。

我认为现有产品缺乏对消费者心理的分析, 而一味地追求功能的多样化和面板的现代化, 所以不能够使消费者完全满意。要想抓住青年人的消费欲望, 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造型的设计应力求简洁, 操作应力求简便;二是整体设计应体现现代感, 符合年轻人的使用美感。

三、消费心理分析

(一) 消费动机分析

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 但是人的需要不一定全都能转化为推动人去行动的动机。需要往往以愿望的形式被人体验到, 例如,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皮肤健康美丽, 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没有出现抗皱美容霜之类的化妆品, 这种愿望并不能推动人们购买化妆品的行动, 而仅仅以愿望的形式存在人的心中。只有当某厂家生产了这种产品, 使消费者了解到有满足自己美容愿望的化妆品时, 消费者才会去商店购买此类化妆品, 这是在满足愿望的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动。只有这时, 需要才真正转化为动机, 成为人购买行为的动力。有些消费者购买商品, 一方面是为了使用, 另一方面还要借此显示自己的地位、教养和鉴赏力等等。因此, 在拟订不同产品设计定位时, 应对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类型作调查研究,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二) 消费行为特征

消费者消费行为既满足生理和物质需要, 也要满足精神和社会需要, 例如购买游戏机、电视机、DVD影碟机等娱乐设施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时是由一种动机支配的, 有时是由多种复杂动机综合支配的。这些动机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消费行为体系。满足精神、社会需要的动机常常伴随满足生理、物质需要的动机。例如, 经济收入低的消费者往往只注重商品使用价值, 对商品的要求是价廉物美。这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就是相当复杂的, 是生理、物理需要与精神、社会需要交织在一起, 其中精神、社会需要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的需要不断变化, 在确立产品设计的目标和定位时, 就应多从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要着想。消费者的需要是由低级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向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发展的。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不会自发产生, 而是在社会现实环境和教育及市场发展规律的影响后才能形成。

(三) 设计中的心理因素

引人注意是产品造型设计的首位因素。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 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从心理学研究分析, 一件产品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形成巩固的记忆, 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产品的形态、色彩以及声音等条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开的。在人们的视觉认知活动中, 不是被动接受客观刺激物的刺激作用, 而是在客观刺激物和人的主观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产品的造型形态、色彩等, 对消费者来说, 都是一种刺激, 而这些刺激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奇形象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设计师对产品造型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 但要做到与众不同, 又能体现出产品文化内涵和现代消费时尚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成功的产品不仅能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和联想, 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 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 识记和保持是前提, 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 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因此, 产品设计要想让消费者记住, 就必须体现产品鲜明个性特性, 简洁明了的形象, 同时还要反映产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 才能让消费者永久记忆。

总之, 产品设计要深入地研究消费者心理, 了解、掌握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活动, 要处处体现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从而达到最佳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第2篇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景观空间;园林设计;应用

1概念

1.1行为心理学的概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简称行为主义,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于19创立的心理学流派,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1]。

1.2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根据人的性格、性别、社会角色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必要性行为:就是人类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活动,这种类型的行为一般不受外力的影响。自主性行为:也称选择性行为,例如出游、傍晚散步等。自主性行为受外力影响,一般与环境质量相关。社会性行为:也称社交性行为,例如朋友聚会、聚餐。这种类型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与自主性行为不同,更倾向于个人的喜好与选择。

1.3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园林空间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但目前大部分园林空间在设计中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结合美学主义,缺乏对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和考虑,造成大量公共空间不符合使用者需求,不能合理化利用,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园林设计者应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深入研究人们的行为及心理特性,创造出不仅满足空间功能的美化空间,更应该设计建造出符合人们行为心理要求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各类型的游人。研究方法:文献理论研究法、实地观察记录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2行为心理学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2.1不同游人类别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经调查分析总结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普遍的行为习惯:抄近路,经观察人们总是倾向选择最短距离的路行走;逆时针转向,经观察在操场跑道、公园等场所,大多数人沿着逆时针方向运动;依靠性,经观察在开敞性空间中,人们习惯于停留在树木主干、灯柱、雕塑等能给人依靠感的物体周围;人看人,通过看别人可以了解他人,通过被人看得到社会认同的内心需要,并且通过视线接触促进交往;围观,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群人凑一起看某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凑热闹心态”。

2.2园林活动空间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根据游人行为活动,将园林空间分为游览空间、休息空间、交流空间、活动空间。应根据游人情况及心理来安排,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3色彩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畅销书封面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畅销书;封面设计;色彩

【作者单位】伍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柳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畅销书,顾名思义,是指在一个时代或时间段内非常受欢迎的书。“畅销书”(bestseller)一词发源于美国。在书店管理中,畅销书是指销进比与销售频率极高、销售时间非常集中、销售量也非常大的图书[1]。畅销书最显著的特点是符合特定时间段读者的阅读口味,畅销书是否有可能成为经典或名著,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据统计,占大众出版数量20%的畅销书,获取了出版业80%的收益,并支撑着其他非盈利图书甚至亏损图书的出版,这也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 [2]。在当今社会阅读率走低、图书库存量问题严重等现实背景下,品质良好的畅销书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如何成功地运作畅销书,成为出版人孜孜追求的目标。

在运作畅销书的诸多因素中,出版人对图书封面设计的重视程度有时甚至高于内容本身。畅销书打通市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封面设计。这一运作要素不仅适合传统图书的表现模式,同时还适合数字出版。

在封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可谓是“重中之重”。“色彩给封面设计带来的影响是整体上的,它使图书具有强烈的视觉识别特征,它影响着图像和文字的表现效果,从而影响整个封面的基调,影响人们对图书的第一印象。色彩既是一种视觉感受,又是一种信息,或者说传达着某种信息。”[3]日本著名畅销书推手井狩春男在《这书要卖100万—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中,总结其成功运作畅销书的经验,也提出了“畅销书颜色”的理念。他认为,暖色系是畅销书在封面颜色选用上的共性,这种色系就是所谓的“畅销书颜色”。“畅销书都有其畅销书色调,大多以红白色系为主调,诸如米色、粉红、黄色和橘色等明亮色系都不错。冷色系封面的图书大多卖得不好。”[4]

色彩,是眼睛接收到外界光所发生的反应,这种反应在大脑中产生部分感觉,进而影响观测人的心理活动。人类的心理活动内容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和想象等心理過程和个性心理。而色彩的联想、色彩的象征以及色彩的情感就是我们常常在艺术设计中运用到的色彩心理学的要素。如何更好地运用色彩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畅销书封面设计的色彩运用,是我们即将展开的思考。

一、色彩的联想

眼睛在接收到外界光线色彩刺激的同时,会自动唤起大脑关于色彩的记忆痕迹,并且将眼前看到的色彩与过去的视觉体验相联系,在经过比较、分析、联想、总结和判断等大脑活动后,形成新的身体体验或者新的思维体验,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就是色彩心理学中所称的“色彩联想”。在艺术设计的商业价值中,色彩联想表现在由商品、广告、购物环境为消费者提供色彩感知,进而使其联想到其他事物,从而达到销售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色彩的基本特性、冷暖色温以及色彩的表现形式都会作用于人的思维和心理过程,达到影响色彩艺术设计的效果。

色彩的联想是全方位的,可以包括冷暖色温的联想,色彩强弱的联想,色彩轻松与沉重的联想,色彩简约与繁芜的联想,色彩明快与忧郁的联想以及色彩兴奋与沉静的联想等。封面设计人员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色彩的调查和分析,对于产品的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普遍的色彩联想基本上是普通大众能够一致接受的印象,比如,红色容易使人感受到温暖和热烈,而蓝色则会使人感到冷静和平淡,这就是大众普遍能够接受的色彩联想。

封面色彩暗淡、阴沉的图书,很难立足市场。在暖色系中,最常用且有力的组合,一般为红色与白色的组合,比如,乳白、米白与红色、粉红色、橙黄色和黄色等的组合。这种暖色系的组合,可以表达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多适用于有关妇女、儿童的题材类型、激发职场行动力的题材类型和心理励志的题材类型等。

二、色彩的象征

色彩的象征是指当一种色彩与由其联想到的事物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所表现出某种特殊的含义,而且,这种联系被人们公认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色彩与某些事物关联的象征意义,这是属于色彩的思维范畴。与色彩的联想相比,色彩的象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相对的互通性、稳固性和延续性,但是相对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又存在一些差异。所以,色彩在人们生活中可以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符号,具有传播和标志等功能。

由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色彩的象征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绿色,在中国古代,绿色是杂色,用来代表地位的低贱,唐朝做官的人一旦犯罪,就会被罚裹戴绿色的头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绿色作为森林的颜色,在注重生态环境的当下,又代表了希望和新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绿色是所有颜色中最适中的一个,令人清爽,有益身体健康。

在畅销书中的封面设计中,除了上文提到的暖色系,例如,白色、红色和黄色等,蓝色、黑色和灰色等也时有使用。蓝色象征着宁静、真理、智慧和深远,现代科技探索的领域多以蓝色为象征色,是所有色调中最清爽、无争且超脱物质的一种颜色。黑色虽然多被视为不吉利的色彩,表示或沉默,或失望,或悲伤,或死亡等不祥意味,但是在广告的设计中,黑色也可以体现精致和坚实,黑色还可以代表坚定和不屈,这种坚持的精神和意义就是黑色可以传达给人们的。灰色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是一种中间色调,能起到过渡的效果,既包含了白色的明快,也容纳了黑色的坚韧,在现代的设计理念中,灰色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和启用。

蓝白、白黑和白灰等组合,都是冷色调的设计运用,象征着沉静与理性,多用于理性成熟的题材类型、与男性有关的题材类型和高远意境基调的题材类型等,但是这种色调的使用比例低于暖色系色彩。

三、色彩的情感

色彩的色相、明暗、纯度和人的情感情绪都有关系,对人的生理有更直接的影响,并且以色相的影响为最大。一般情况下,人在暖色系的环境中容易兴奋,而在冷色系的环境中容易安静。通过对色彩联想、色彩象征的分析,封面设计人员在设计中运用的色彩更需要充分考虑到色彩的情感因素。色彩的情感因素比较多,比如年龄因素、性别因素、性格因素和教育水平因素,还包括地域因素、文化因素等等,涵盖面十分广泛。而在图书封面设计中,色彩运用需要考虑到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性格和教育水平因素。

在年龄因素中,对于青少年读者,封面设计应倾向运用纯色或暖色系,对于成年读者,封面设计应该更多地运用混色和冷色系。在性别因素中,女性读者偏好暖色系、高明度的色彩,而男性读者则喜好冷色系、低明度的色彩。性格因素中,情感丰富、外向直率的读者更偏好于暖色系和纯度价高的色彩,而内向文静的读者也更加倾向于安静、恬淡的色彩。从教育水平因素角度考虑,受教育程度高的读者喜好素雅的色彩,以雅致来冲淡接收到的过多信息;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读者偏好浓烈的色彩,以此来补充平日单调的环境。

在畅销书的封面设计中,封面设计人员会针对特定的目标读者进行色彩的运用,其意义正是在于利用色彩的情感以达到和读者观感的共鸣,以此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而增加图书的销售量。

基于上文的分析,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中,色彩已经成为捕获读者目光的重要因素,其所具备的独特视觉性和符号性是其他设计元素难以匹敌的。色彩心理学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已广泛运用在各个行业中。畅销书为了达到更好的市场预期和销售目标,必须在设计尤其是封面的设计中更好地运用色彩心理学,针对目标读者群进行科学美观的封面设计。图书只有各元素有机完美地结合,再配以点亮眼球的封面,才能真正达到“畅销”的效果。

[1]卢海霞.谈色彩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3):39-40.

[2]许杨.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研究[J].艺术品鉴,2016(2):23.

[3]刘乐.符号学视野下励志畅销书封面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段殳.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D].东南大学,2006.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第4篇

1 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对于学生来讲创新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和全新的思想意识, 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课程的开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特别是心理学课程, 在此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应该让学生对于心理教学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 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只有明确学习的目的, 才能在心理学教学中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目前多数学生对于心理学的教学工作的配合程度还不够高, 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学生, 他们对于专业课程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心理学这样的课程却关注很少, 所以, 如何让学生树立对于心理学课程的正确学习态度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 只有学生开始自发的关注心理学课程, 才能够进一步的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心理学的学习中。其次, 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认识。只有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才能够自发的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挖掘和提高。众所周知, 无论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 学生主动探索要比灌输式的被动接受效果显著, 所以,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不断重复强调才能够完成的, 而是需要学生发现创新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自发的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目的的进行提高, 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使得整个教学活动顺利的完成, 教师在心理学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认识, 必须深刻的知道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教师正确的教学观不仅表现出教师对于自身工作的认真态度, 而且也能够进一步的反映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作用, 所以说正确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非常的重要, 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且, 只有教师拥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谈及到学生的正确的学习观念, 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当然, 正确的教学观念也不一成不变的, 还需要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支持。更新教学观念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对待新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要勇于学习和尝试, 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 确保自己的教学思维能够紧跟教育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上应该具备创新精神, 摆脱应试教育的圈子,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心理学教师应该利用好自己的专业教学知识, 抓住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特点, 针对发现的问题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候, 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教学案例,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这样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 在众多教学的技巧中还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和尝试, 同时这也是考验教师能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自己创新能力的运用。

3 创造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

在心理学的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产生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视, 同时还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 在大学的学习阶段, 除了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还应该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所以在大学期间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应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大学时期的时间比较宽裕, 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走出课堂, 将课堂教学和生活相结合。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让学生能够在参加或者举办活动中进一步的发现自己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断的深化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和说教来完成的, 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实践和锻炼, 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 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 弥补自身的不足, 同时, 自身的能力也会相应的提高。

4 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其实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心理学教学, 让学生能够拥有面对生活的自信和勇气,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是一个方面, 而对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关心和鼓励也是十分的重要的, 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密切与否, 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 心与心的交互往往能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学生走向成熟的道路上需要来自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能够积极健康的去面对生活, 从而能够积攒到更多的面对社会生活的勇气。心理学中教师的鼓励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具备和学生密切沟通的能力, 这样才能够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的努力。

5 结束语

在心理教学中,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会逐渐的走出校园生活, 步入社会的大家庭中, 所以为了让学生在社会中生活的更加顺利, 必须尽可能的提前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有目的的提高,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多的自信,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娜仁图娜拉.心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关爱明天, 2014 (10) .

[2]姜虎.在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探讨[J].华章, 2014 (12) .

[3]冯大同, 予文梅.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5 (2) :24.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第5篇

在心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无论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还是以后就业的过程中,创新能力都是考查一个学生或者是职员的关键指标。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就意味着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在心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投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来促成这种教育方式的成熟。

1.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对于学生来讲创新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和全新的思想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课程的开设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心理学课程,在此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让学生对于心理教学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只有明确学习的目的,才能在心理学教学中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目前多数学生对于心理学的教学工作的配合程度还不够高,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学生,他们对于专业课程会投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心理学这样的课程却关注很少,所以,如何让学生树立对于心理学课程的正确学习态度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只有学生开始自发的关注心理学课程,才能够进一步的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人到心理学的学习中。其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认识。只有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够自发的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挖掘和提高。众所周知,无论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学生主动探索要比灌输式的被动接受效果显着,所以,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不断重复强调才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发现创新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自发的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目的的进行提高,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使得整个教学活动顺利的完成,教师在心理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认识,必须深刻的知道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教师正确的教学观不仅表现出教师对于自身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也能够进一步的反映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作用,所以说正确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非常的重要,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只有教师拥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谈及到学生的正确的学习观念,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当然,正确的教学观念也不一成不变的,还需要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支持。更新教学观念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对待新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要勇于学习和尝试,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确保自己的教学思维能够紧跟教育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上应该具备创新精神,摆脱应试教育的圈子,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心理学教师应该利用好自己的专业教学知识,抓住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特点,针对发现的问题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3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样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在众多教学的技巧中还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和尝试,同时这也是考验教师能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自己创新能力的运用。

3.创造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

在心理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产生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大学的学习阶段,除了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还应该做好步人社会的准备,所以在大学期间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应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大学时期的时间比较宽裕,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走出课堂,将课堂教学和生活相结合。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加或者举办活动中进一步的发现自己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深化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和说教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实践和锻炼,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自身的能力也会相应的提高。

4.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其实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心理学教学,让学生能够拥有面对生活的自信和勇气,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是一个方面,而对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关心和鼓励也是十分的重要的,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密切与否,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心与心的交互往往能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学生走向成熟的道路上需要来自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暧,能够积极健康的去面对生活,从而能够积攒到更多的面对社会生活的勇气。心理学中教师的鼓励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具备和学生密切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的努力。

5.结束语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第6篇

求真心理

真,即民俗的理性观念,主要体现的是人与人在经济、技术关系以及行为逻辑上的关系,显然,这种理性观念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有两个要点,一是强调人们必须完全服从于现实的社会关系,根除一切非分的物质追求和精神享受的欲望,“知足而常乐”。在伦理道德关系上建立起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几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二是重视家族繁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求圣心理

圣,即民俗的崇拜信仰观念,主要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是“天上”的人间,世俗的幻象。而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恰恰与民间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因此具备了庄严与诙谐交织,娱神与娱人协奏,宗教与迷信混杂的文化特征。在传统手工艺品中所使用的题材、象征、意蕴、解读功用、流传以及风格等等,都与民间社会的信仰文化诸如神话、巫术、宗教以及其他各种信仰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自从宗教传入我国以后,宗教作为剪纸的主题,在剪纸作品中处处体现,如在佛教中,据记载菩萨是诞生于莲花之中的,并且长坐于莲华之中,随后在人们的创造性制作中菩萨的形象逐渐演变成娃娃,于是就有了莲生娃娃的形象。在我国还有一个神话传说,说的是宋代南洋乡有位剪纸手艺高超、聪明美丽的姑娘,一日她正在窗下剪纸,被路过的俗神元福主菩萨看中,向她求婚,姑娘遂嫁给了他,成了女菩萨。为了纪念这位剪纸高手,人们为她塑金身与元福菩萨供在一起,并挑选了一百名未婚的剪纸能手姑娘,用剪纸做成“百花帐”挂在女菩萨面前。现在我们看到的“坐莲娘子”、“坐帐花”大概就是这样沿袭、传承下来的吧,它寄托了中国女性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

我国学者季羡林曾预言:“国家、阶级先消灭,宗教后消灭。换言之,即使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宗教或者类似宗教的想法,还会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可以预想,宗教和包括染织、泥塑、剪纸在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也会相伴到永远。

求善心理

善,即民俗的伦理观念,主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对民俗生活的道德论证和价值确认。唐代诗人李远,曾写过两首歌咏剪纸的诗作。其中之一是《彩胜》,通过诗词描写出女剪纸艺人在剪纸创作中娴熟的动作,而且,还把主人公所创作的用于祝颂寿庆,祝寿星夫妇寿年无疆,岁岁逢春。

在剪纸这种民间手工艺中,从流传下来的各类作品中,我们极少能发现有那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气氛的。而是给人留下的总是一派热热闹闹、高高兴兴、红红火火的场面。它们的乐观、诙谐,它们的刚健、热情,它们的善良、美好,如同和煦的春风、甜美的甘露、温暖的初阳,给人以生机与抚慰。

求美心理

美,即民俗的审美观念,长期以来,人们源于事物美丑所形成的观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再现。各类手工艺人按照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结论

求真心理表现在婚庆剪纸中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希翼家庭成员或社会群体繁衍不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家业发达。如:“金玉满堂”、“榴开百子”、“宜男多子”、“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瓜瓞绵绵”、“鲤鱼穿莲”等等,这一整套婚俗剪纸,将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心情诉诸于剪刀和彩纸,吉祥幸福的艺术语言在审美体验中传达着爱的信息。这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心态在民间传统手工艺设计中的直接体现。除了几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以外,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纳福迎祥,如民间常见的荷包,这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玩具饰品,人们往往在荷包上刺绣荷花和鲤鱼,寓意“连年有余”刺绣上松树和仙鹤,代表“富贵长寿”刺绣上一对儿柿子,则象征“事事如意”。除此以外香荷包里边装有艾草、菖蒲、雄黄、香草之类的药品,包面上刺绣着“五毒符”,即蝎子、蜈蚣、壁虎、蟾蜍、蛇。香荷包是端午节的节令物品,人们为了防止各种毒虫的猖獗,侵害身体,相互之间便赠送香荷包,挂在衣襟或是帐钩上,以避除“五毒”。

求圣心理的表现在婚庆剪纸中体现为最常见的神形象喜神。喜神形象的较多,在婚庆场所悬挂和合二仙的图画,认为这个和合二仙的形象是许多地方人们所喜欢的一种喜神形象,有着“和谐好合”的象征意义。

求善心理在历代的剪纸作品中更比比皆是,我们总是能看到剪纸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偏积极的,人物刻画或刚健威武,或美丽姣好,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几乎没有发现剪纸作品里有表现悲伤的主题。在动物主题的作品中,动物的刻画可谓活灵活现,其中有幅老鼠嫁女,送亲队伍中的老鼠,造型、神态上让人忍俊不已。善良的剪纸艺人巧妙把人们憎恶的老鼠赋予了人性。

实际上,剪纸艺术作为一门历史发展悠久的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求美在其艺术表现特征上同样具有一些明显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共性。这也是求美心理在传统手工艺品设计运用中起到的作用,如在造型上,剪纸也讲究“意象”,重在表现神似,多用夸张、浪漫的手法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形象,通过作品“抒情达意”,在婚庆剪纸中“中和”原则代表着儒家的世界观、方法论[9]。“中”是指事物的“度”量,凡事应适度,不偏不倚,不轻不重,恰到好处为适度;“和”则是指事物的和谐状态,是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状态。以“中和”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且也深深影响着包括剪纸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婚庆剪纸造型中对称、平衡、疏密等结构的运用,都是“中和”为美的审美意识在传统艺术上的最直接具体的体现,“中和”即是传统艺术表现的具体对象,又是传统艺术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也是婚庆用品设计中的主导思想。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家居环境设计的心理因素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家居环境,设计要素,精神空间

信息时代城市化快节奏的工作方式, 往往带来躁动的心情与无言的郁闷。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更容易使人们希望自己愉悦健康的生活。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舒适的生活家居环境必然成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设计出心灵释放的愉悦空间, 充分享受在自己私密空间的情怀自由挥洒, 使因快节奏工作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得以释放, 奔波劳累的身体得以滋养, 随缘任性地享受家庭生活温馨快乐。家居环境设计不仅仅是解决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问题, 它更是通过对居住空间功能合理的分配, 并运用形式风格、色调、材料等设计要素来实现满足身体和心理得到休息的精神空间。审美需要是人们精神需求的高级表现, 业主的性格、文化、职业等不同背景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需求, 地域、民族文化对设计元素的选择运用也会产生影响。而设计要素的科学运用和营造出的审美特征同样对业主产生深刻的影响。

家居环境对人们心理情绪的影响, 其一表现在设计风格的定位。时尚流行设计, 不见的就符合业主的所爱。设计师的设计需满足业主的建筑空间结构、投资能力和审美趣味, 好的设计一定是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设计原则。现代风格设计的总体趋势是简约风格。简约绝不等于简单, 它追求功能至上, 通过功能体现科技时代风格, 追求技术美学品质。简洁的造型营造出一种工业技术纯粹理性与明朗精致的美感。它颇受具有先锋意识, 崇尚理性的年青人所青睐。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自然主义设计风格, 是面对残酷竞争的都市生活的一种精神反叛与回归。设计中大量的自然材料运用如:原木、藤制品、棉麻织品, 具有天然的诱惑力、亲和力, 它容易让人们独享大自然般氛围的轻松与安宁, 帮助疲劳的人们消除“亚健康”状态, 恢复精神活力。自然主义讲究随意、宽松, 其符合追求返朴归真的生活理念, 深受中年人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所喜爱。新中式风格是在风靡全球的中国文化热的背景下, 设计师们融合现代设计理念, 力求完美的表达出中国浓郁的文化传统神韵。其特征是运用中国传统的元素符号, 并通过现代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木隔断、木窗格;画案、书案、条案;双人榻;陶瓷花瓶、雕花饰品;中国书法、绘画这些中式传统文化中重要元素, 是设计师常常喜欢采用的新中式设计元素。为硬而直的木制家具配上柔软性布艺饰品, 把复杂繁琐的古典主义装饰性凝练化为含蓄精雅, 凸现庄重和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双重品质。新中式风格既传统又现代, 已成为当今恪守传统文化人士与权贵阶层普遍欢迎的设计风格。

家居环境对人们心理情绪的影响, 其二表现在色彩的合理搭配运用。色彩影响着情绪, 色调则决定着居室整体气氛。每种色调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价值, 也带给人们更宽泛的视觉范围与不同的审美价值。色彩是表达自我情感最好的途径, 每种颜色都有各自的语言和魅力, 在不同的空间演绎着不同的情景与情感。中国人喜欢暖色调, 重要节日和活动多用红、黄色, 热闹、喜庆、温暖、振奋精神, 折射一种内心情感诗意的审美愉悦。而西方人喜欢冷色调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诉求。色彩的时尚性会跟随经济形势的变化, 而呈动态螺旋性波动。在金融危机蔓延时期, 根据流行色学会发布的流行趋势表明, 家居环境色彩设计也由奥运世纪明黄的激情色调, 趋向平和、安逸、青春的绿色调。“幽雅玉绿”将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家居环境设计的主色调, 以此抚慰经济衰退带来的心理焦虑不安。在诸多色彩要素中, 暖色与冷色运用对人影响变化较大最为关键。暖色系红、橙、黄色似太阳、火焰, 象征着热烈、兴奋、热情、喜庆、愉快。冷色系绿、蓝、青、紫色似森林、大海、蓝天象征着安静、沉稳、坚实、理性、深邃。多种颜色不同的搭配产生色彩感觉作用于人们的视觉, 会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心理能动反映而影响情绪。

家居环境对人们心理情绪的影响其三表现在建筑装饰材料的科学性运用。艺术化的家居环境设计将物质材料赋予了人的情感特征, 体现出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石、砖、土、木等传统材料, 混凝土、钢、玻璃、陶瓷、塑料等现代材料, 设计师都应立足于安全性前提下, 了解其对人的视觉及心理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有色金属装饰材料具有独特的平滑性光泽和协调绚丽的色彩, 凸显庄重华贵, 经久耐用。因而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家居环境中, 包括铝和铝合金, 不锈钢、铜、铜合等。具有浓郁古典意味, 追求自然、质朴当选砖、木等传统建筑材料。带有现代工业色彩的玻璃、金属、塑料、陶瓷, 给人感觉细腻、精美而质硬、简洁。塑料这种材料价格便宜, 加工方便, 抗腐蚀耐用, 防水绝缘性好, 质轻且坚固具有光泽, 家居环境中无处不在。玻璃材料因光感强, 具有自然采光照明的节能增效环保作用。其通透性, 为人们尽情享受阳光与室外景观带来惬意, 成为人们最普遍喜爱运用的材料之一。装饰材料在带给了我们功能满足与视觉享受的同时, 泛滥在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甲醛、苯、氡等有害物质, 能造成隐性污染。刚装修完工的空气中大约有100余种会发性有机化合物, 它们对人体的呼吸、神经、生殖系统造成伤害。人们长时间接触会感觉不舒服, 其中较普遍的甲醛、铅中毒, 出现头疼、疲劳、皮炎等症状。在家居环境设计上, 创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并不是任意地挥霍材料, 材料不科学的堆积等同增添了慢性杀手。家居环境设计的环保意识, 装饰材料的理性选择与科学的运用, 才能为营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空间。

关于国防生科技创新心理调查的分析 第8篇

1.1 对象

随机选择我校345名国防生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345份, 收回340份, 回收率97.06%, 有效问卷为325份, 调查对象中男生占96.9%, 女生占3.1%;四个年纪人员分布中06级占23.1%、07级占32.3%、08级占29.2%、09级占15.4%。

1.2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个别交谈, 查阅相关文件、网络资源等形式, 对我校国防生进行详细的座谈访问和随机问卷调查, 搜集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预处理。

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1 结果统计

2.1.1 科技创新源动力

从调查数据来看, 41.01%为了“增强实践能力”;26.97%在为将来深造打基础;20.79%为了“增长专业知识”, 这三项合计占总体的88.77%, 此外, 还有其他国防生回答“为毕业论文提供实践帮助”等, 这些占了剩余的11.24%。

2.1.2 创新情感意愿现状

绝大多数国防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 从问卷结果来看, 被调查对象中认为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占26.04%, 认为情况一般的有64.58%, 而那些不知道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占9.37%。

2.1.3 创新心理品质认知现状

绝大多数国防生对创新心理品质认知存在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的现状, 从统计结果来看, 27.23%认为兴趣和动机决定了创新心理品质的形成, 26.79%则认为是思维和意识在作祟, 而认为人格和意志与知识和能力的占到了18.30%与27.68%。

2.1.4 创新心理品质形成心理因素

从调查来结果来看, 认为从众心理是可怕的, 认为其销蚀、扼杀了良好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国防生占到32.80%, 28.49%的国防生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定势, 束缚了创新思维的形成空间, 20.43%的国防生则认为, 年轻人耐不住寂寞、浮躁心理是制约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剋星, 18.28%的国防生则认为, 过于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让创新与同学们失之交臂。

2.2 原因分析

从国防生个人角度考虑, 正如调查结果那样, 缺少主观能动性、实践动手能力弱、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成长成才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制约着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是部队对国防生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高校的科研条件、氛围等方面无不与在校生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从高校硬件条件来看, 影响国防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高校因素按照所占总体比例的大小依次为缺少仪器设备、资金来源、指导教师、学院支持等。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 应试教育下成绩等于成就的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维定势等都不同程度制约着国防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心理品质的形成。

3 推进国防生科技创新深入开展的改进措施

3.1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保障机制

国防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完善的政策制度和硬件条件是保证, 领导重视是前提。从目前现状来看, 制约国防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因素是多方面的, 像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来源、表彰奖励、成果转让等问题, 缺乏一套刚性的、系统的、定量的衡量标准。在这方面高校应该结合学科特点, 购置必要的研究设备, 完善硬件条件;同时制定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 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此外, 学院有必要对每年结题的项目进行梳理, 表彰奖励优秀项目组成员、指导老师、管理老师, 推荐优秀项目成果申报各类奖励, 将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纳入年终工作考核目标体系, 并与奖学金评定、优秀国防生评比等活动挂钩, 调动其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该遴选建立一支能力素质强、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队伍。

3.2 优化智力结构, 锤炼坚强意志

创新思维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面对未知世界, 不犯错误、不经历失败是不可能的”, 一般来说, 好奇心的强烈程度与求知欲的强烈程度成正比, 好奇心愈强, 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他总会想方设法寻求答案。就像调查显示那样, 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又是潜在的创造性因素, 我们要培养国防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开阔视野, 优化他们的智力结构, 激发其求知欲望, 使他们敢于打破惯性思维, 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 我们要培养国防生坚强的自信心, 帮助其尽快从自卑和气馁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 正确分析原因, 顽强进取, 迎难而上, 全面比较, 调整期望, 扬长避短, 坚定信念, 开拓进取, 取得创新实践的充分发展。

3.3 构建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国防生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高校应从制度上规定基金项目组成员必须要有合理的专业背景和年级结构, 鼓励科研项目多、经费充足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参与基金项目指导, 充分发挥团委、辅导员和国防生接触多、关系密切的特点, 要求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日常咨询、督促和引导。

在科技强军的征途中, 培养国防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防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高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由传统的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 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教育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以满足当今世界战略格局的飞速变化, 进而实现人才建军、科技强军战略。

摘要:创新品质是人创新素质得以提升的基础,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我校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情感意愿、心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进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科技强军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防生,科技创新,心理

参考文献

[1]周培松, 孟三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2]罗正祥.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重, 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02) .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生理学,教学改革

前言: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我国大部分的教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不会自主学习, 更不会自主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所以我国应该完善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 以此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

一、创新教育的定义

从字面上来说,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该教育的主要核心思想就是, 教师在实施全面教学的过程中, 为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着重考虑并研究在基础教育的领域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我国输送更多的人才, 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

二、生理学的课程安排

(一) 课程的整合

生理学课程可以大致分为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两个部分。然而通过生理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减少了实验错误率, 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学生自我发现的实验,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试验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找到科学实验中的方法, 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 了解更多专业性强的知识。

(二) 学校应该增加更多的选修课, 以供学生选择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习情况的不同, 增加生理学专业的选修课, 使学生除了在必修课上能学到知识以外, 也可以在选修课上掌握更多的专业性强的知识,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

(三) 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

作为生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必须掌握生理学中的专业知识, 了解相关的生理实验。任课教师就必须将理论知识贯穿于教学中, 使学生生理学知识水平和实验操作技能都能得到提升。

三、找准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 实施循序渐进的方法, 进行教学

生理学中包含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知识。为了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中讲解一些病例, 进行讲解与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分析, 解决临床试验等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使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强调生理学中所有的理论知识, 都可以有效的结合。这种循序渐渐的教学方法, 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 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

(二) 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

在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传统教学和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师可以开展病历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 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文化知识, 也可以从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实施小班教学的方式。小班教学的优势: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学生更能够得到文化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进行辅导、增强学生独立寻求知识能力、可以更多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不断改革的过程中, 由大班的授课方式改为小组的授课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的操作过程有:

1、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总结与归纳

2、将学生18人为一组, 共同完成生理学试验, 由教师分析并点评不足之处

3、由小组选出优秀者, 进行上台发言, 讲解改组的生理学实验方法, 理论知识, 发言完后, 有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并纠正。

这样有利于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4、讨论结束后, 由教师进行分析与总结, 分析每组的优缺点, 总结出重要知识点, 帮助学生记忆。

5、进行一次学习考核, 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 进行改革与创新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四、创新教育在生理学中的表现

我国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就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作为生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更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为了鼓励学生和支持学生自主参加学习,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动手去做, 去实验。特别是在医学院校的生理学专业中, 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白, 理论来自实践, 使学生获得更多专业性强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 实验课程是生理学不可或缺的, 为了使生理教学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 就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中。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就要转变我国的教育理念、考试方式及考试内容都要有所改变。然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能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老师要培养出,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要形成新世纪的人才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这样才可以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使我国的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生理学专业也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蒋菲.新世纪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图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郭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 (本科) 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田友谊.创造教育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张茂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第10篇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是企业竞争力标志。纵观现有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大多是从单一层次的角度研究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如开放性角度(陈劲,陈钰芬,2008)、创新投入产出角度(陈功玉、李必强,1996)[1,2]、内部能力与外部知识匹配的角度[3](Kastelli I,2004))。如果研究者以单一层次的分析结论,推论其他的层次,极易导致结论偏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变量立足于应该归属的分析单位,从跨层次角度分析其关系。

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tial)代表着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成为超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和开发 (Luthans,2004)。这种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势必在企业中形成某种主导性的氛围,最终影响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本文认为,员工心理资本会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而心理资本又受到企业创新氛围影响。因此,探讨企业创新氛围,员工心理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是值得深究的问题。由于跨层次分析技术渐趋成熟,研究者逐渐用跨层次分析模型探讨不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其中最普遍的是层级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HLM)(Hofmann,1997)[4]。本文采用层级线性模型(HLM),探讨群体因素(组织创新氛围)与个体因素(员工心理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2 理论架构与研究假设

2.1 技术创新绩效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实质上就是R&D的投入和产出的绩效和专利数量,侧重从财务维度、科技成果计量、技术溢出效应和长期效应等角度来评价。Chiesa等(1996)根据R&D活动的不同阶段提出全面绩效评价系统[5]; Coccia(2001)针对研发机构提出综合投入和产出指标的复合体系;Cho和Lee(2005)结合权变因素,从微观层面上提出R&D项目的综合绩效指标体系;Lin和Chen(2005)从经济绩效和科技成果计量两个定量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6]。

其次是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应该重点考察创新的产出绩效, 关注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 直接技术效益和技术积累效益。Hagedoorn和Cloodt(2003)认为技术创新绩效(TIP)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根据企业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的程度来衡量的结果, 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从概念生成一直到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整个轨迹过程所取得的包括发明、 技术以及创新三方面的绩效, 所采用的测量指标包括R&D投入、申请的专利数、引用的专利数和新产品发布数等四项,并指出这些指标具有统计上的交叠性[7]。单红梅(2002)[8]从创新效益角度,陈功玉、李必强(1996)[2]从创新投入产出角度,分别以此为理论指导进行了探索。

第三是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应该将技术创新过程和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合并起来考察。高建(2004)首次明确提出了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认为技术创新绩效应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9]。陈劲、陈钰芬(2006)等也强调从创新全过程角度来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1]。

综上可知,技术创新绩效可以包括R&D的投入产出绩效、创新产出绩效、创新过程绩效三个方面。本研究依据上述分析并根据访谈结果,设计六个维度,即:R&D投入、专利数、新技术使用、创新市场效果、产品创新成功率以及工艺性来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2.2 心理资本

2004年,Seligman等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 Luthans和Youself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的观点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使人们开始关注“心理资本”[10]。

Luthans等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和开发而使个体和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由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种积极心理状态构成。

Lason和Luthans认为,拥有希望的员工通常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制定了实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能努力实现目标[11]。Carr强调,乐观的员工能够积极地解释工作中的事件并经常拥有积极情感而这些积极情感能够开阔他们的注意范围、使他们易于产生和接受新观念、新实践并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12];Luthans,Youssef和Avolio指出,有坚韧性的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难题和逆境并取得成功[13]。Luthans等通过对422位中国员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员工的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都与他们的工作绩效显著正相关[14]。

这些研究表明,拥有较高水平的心理资本员工,更有可能执着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忠于自己的职责和坚定地应对逆境。因此,本研究预期:

H1:员工的心理资本等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2.3 组织创新氛围

在组织系统运行过程中,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除了受到员工个体层次因素影响外, 还受到群体层次因素的影响。Amabiel、Conti和Coon等(1996)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组织成员感知到的工作环境中支持创造力和创新的程度,包括:创造力的促进或激励因素、自治和自由度、资源、压力、 阻碍创造力的组织因素[15]。West等(1996)等从团队氛围对团队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提出团队创新氛围的四因素理论:参与安全性、创新支持、目的性和任务取向[16]。陈晓根据Amabiel、 Conti和Coon等(1996)对组织创新氛围的界定, 借鉴Shalley和Gilson(2004)和Oldham(2004)的研究,将组织创新氛围分为组织层面因素、团队层面因素和任务层面因素三类Amabile(1996)编制的KEYS量表、傅世侠和罗玲玲(2005)年所翻译的KEYS量表、 邱皓政(2000)编制的组织创新气候量表为主要依据,从中选取了

与本文因素相关的测量项目,并进行了修正。全部组织创新氛围问卷由17个子项目构成,采用从1~5的利克特量表测量,其中工作环境氛围和领导风格效能都为6个题项,任务特征为5个题项。此问卷在因素分析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5、0.86、0.79,大于Peetsrno(1994)所建议的0. 7标准。

(3)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本文综合Hagedoorn和Cloodt(2003)、Cooke和Clifton(2002)、张方华(2006)和韦影(2005)等的测量题项,从R&D的投入、专利数、新技术使用、创新市场效果、产品创新成功率以及工艺性,重新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六个题项所构成, 采用1~7的利克特量表测量。通过两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了工艺性题项,使各题项归为一个因子,因子载荷均在0.87以上,其中R&D投入、专利数、新技术使用、创新市场效果、产品创新成功率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值分别为0.871、0.884、0.897、0.912,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91。

3.4 分析方法

(1)组间与组内变量分析

由于本文组织创新氛围变量属于共享变量(shared construct), 资料收集来源于各企业员工, 因此, 在进行跨层次分析之前, 必须先检测变量整合到群体变量的适当性(aggregating),即检测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的存在。验证资料存在组内一致性, 本文以rwgjHofmann(1997)的建议,并考查本文的假设(Level1的直接效果、Level2的直接效果、level2的调节效果),在跨层次分析模型分析中,相关假设成立所需条件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 Hofmann(1997)。

为验证表1中条件,需逐次检验虚无模型、随机参数回归模型、 截距预测模型、 斜率截距预测模型, 其中, 虚无模型主要是检验资料中是否存在组内一致姓及组间的变量,分别称为组内变异成分(σ2)及组间变异成分(τ00),并且组煎变异成分显著不为0。当虚无模型得到验证后,还需要验证在层次一中的回归式斜率与截距是否存在。 当存在显著的截距项时,可为验证假设二的存在基础(即条件二),而当存在显著的斜率项时,则可检测假设三是否成立的可能(即条件三)。此一分析步骤必须通过随机参数回归模型完成, 即为检验H2成立的可能, 必须先检验不同群体的截距达显著差异; 检验H3成立的可能, 必须检验不同群体斜率是否达显著水平。除上述二者外,还可直接检验层次一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关系, 并经此模型与虚无模型的变异成分,求得层次因变量的解释变量数R2. 若随机参数回归模型的变异成分显著存在, 则需要进一步地分析预测截距预测模型以检验层次二变量的主效果。此外,如果在随机参数回归模型斜率项的变异存分,及代表层次二变量的调节效果可能存在, 故必须进行预测斜率模型, 也就是必须进一步分析此斜率的变异成分可否由层次二的变量所解释(条件五), 以验证假设三的成立与否。

4 结果分析

4.1 描述统计与因子会聚效度分析

通过计算发现因子之间普遍存在显著相关(表2所示), 初步表明本文使用的因子具备较高的会聚效度。为求严谨, 分别以单因子模型、 三因子模型与十二因子模型; 经过分析, 发现十二因子模型在GFI、 AGFI、 IFI、 NFI、 RFI分别达到0.91、 0.90、 0.93、 0.94、 0.93, 表明十二因子模型为最佳, 因子负荷都达到.05的显著水平, 并且因素负荷量介于0.71~0.88, 符合因子负荷量不能太高(高于0.95)也不能太低(低于0.05)的标准(Rubio,Berg-Weger和Tebb,2001),说明本文的因子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

注: 表格中相关系数P值均有P<.01。

4.2 资料聚合分析与检测

在进行HLM分析之前,需先检验所收集的资料是否具备组内一致性(James和Jones,1984)和组间变异差异(Hofmann,1997,Bliese,2000)存在才能将个体层次的构念聚合成单位(群)层次的构念。经过计算,组织创新氛围的rwgj在0.71~0.85,平均rwgj为0.78,大于0.7的水平,说明本研究收集的数据适合整合处理。η2为0.23(F=2.63,P<0.01)。为防止出现偏差估计,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了ICC(1)Hagedoorn和Cloodt(2003)、Cooke和Clifton(2002)、张方华(2006)和韦影(2005)等的测量题项,从R&D的投入、专利数、新技术使用、创新市场效果、产品创新成功率以及工艺性,重新设计调查问卷,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工艺性被剔除,与Cooke和Clitifion(2002)、Arhcibugil(1992)的研究不符。这样的结果,或因中国机械制造业员工对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工艺性认识不足,抑或员工填答问卷的随意性,其中原因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5.2 本文设计各层次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问题

随着管理与组织行为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综合了宏观与微观的观点, 以检测多层次的因子在不同分析层次如何影响结果变量。心理资本直接影响领导和员工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并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已得到研究支持。但关于心理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特别是从跨层次角度考察心理资本、组织创新氛围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还不多见。

首先,本文通过虚无模型(null-model)、随机参数回归模型(Random Parameters Regression Model)分析了层次一心理资本各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H1得到支持。其中心理资本要素“自我效能感”“希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负荷作用很明显,说明在“软实力”日益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情形下,企业关注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希望等心理资本因素,是获取成功的有力保障。其次,本文通过截距预测模型,探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获取与领导风格有密切的关系,符合熊彼特(Schumpeter)关于企业家创新理论的观点。同时还要注意明确任务,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才能确保企业获得较好的技术创新绩效。进一步考察截距预测模型各变异成分, 发现对应的变异成分仍达到显著水平((R&D投入χ2=22.31,p=0.04)、(专利数χ2=23.32,p=0.02)、(新技术采用χ2=23.11,p=0.03)、(创新市场效果χ2=24.21,p=0.02)、(产品创新成功率χ2=23.11,p=0.03)),说明仍有其他层次二变数未被本文所考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H2得到部分支持。最后,通过斜率预测模型探明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心理资本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与Glisson和James(2002)的研究结论“组织气候能够强化或削弱个体态度、行为与组织绩效”相一致, 直接告诉管理者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时, 不能忽视组织创新氛围塑造。

本文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有的企业员工或视为负担,或有较强的戒备心,填答时候可能存在随意性或其他失真的现象。其次,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带有很强的评判主观性。由于在企业中工作岗位不同,认识也有差异,而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候,并没有按不同职位进行分类统计,因此,技术创新绩效也许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实际的技术创新绩效。

6 研究结论

本文结果表明, 员工的心理资本等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组织创新氛围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直接影响效果, 并且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心理资本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在当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高低成为企业竞争力显要标志的背景下, 这些研究结果的实践价值在于, 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全面认识员工的个体因素中的积极心理力量(心理资本), 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并通过组织创新氛围的塑造, 最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获得竞争优势。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第11篇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院2014级护理专业高职学生674人及专业教师1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①经常使用生理学资源库的比例:学生占36.4%,教师占30.0%;②使用资源库的目的:学生做练习题占88.6%,教师批改作业占50.0%;③影响资源库使用的主要问题(网络拥堵)的比例:学生占83.1%,教师占70.0%;④对于目前生理学资源库的整体布局介于清晰和杂乱两者之间:学生占52.1.%,教师占50.0%;⑤教学资源库信息的更新速度一般:学生占73.0%,并得出结论学院生理学教学资源库的使用频率不高,目前学院师生对资源库的认同和使用还处于被动阶段,校园网的网络拥堵成为资源库低频率使用的主要原因。资源库建设者应该重视对资源库的宣传和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加快网络建设的步伐和资源库信息的更新节奏。

关键词: 生理学教学资源库 设计与使用 调查分析

数字化教学是随着数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概念,对高职院校而言数字化学习的根本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1]。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本科院校陆续启动各种数字化资源建设工程,取得一定成果。但高职院校(尤其是我们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还刚刚起步,虽然已有完整的框架与自己的特色,但学生与教师的实际使用只有半年的时间,出现一些问题,如质量不高,利用率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在刚开始启动资源库建设时,建设者只是停留在建立课程资源库框架,形式上只是有,内容上也不够系统,让学习者使用起来不够便捷。鉴于以上情况,课题组想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学习者满意的资源库设计与使用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2014级共674人,基础医学教师、教学管理及信息技术老师10人。

(二)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我院自身情况,设计学生版和教师版调查问卷各一套,对全院2014级护理专业高职学生674人及专业教师10人进行问卷调查。

(三)统计分析。按调查对象不同,分类统计调查结果,采用Foxpro数据库录入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①经常使用生理学资源库的比例:学生占36.4%,教师占30.0%;②使用资源库的目的:学生做练习题占88.6%,教师批改作业占50.0%;③影响资源库使用的主要问题(网络拥堵)的比例:学生占83.1%,教师占70.0%;④对于目前生理学资源库的整体布局介于清晰和杂乱两者之间的比例:学生占52.1%,教师占50.0%;⑤教学资源库信息的更新速度一般:学生占73.0%。

以上调查数据说明:学院生理学教学资源库目前的使用频率不高,使用的目的主要是以学生做练习题,教师批改作业为主,师生对资源库的认同和使用还处于被动阶段。而影响资源库使用的障碍主要是网络拥堵,对于目前生理学资源库的编排和布局基本能满足师生的要求,资源库素材的更新还不够快,教师利用资源库的目的主要是拓展学习途径。

本调查研究的意义在于收集学习者对生理学资源库这种新型数字化学习形式的根本要求,给资源库建设者提供真实、确凿的数据。为了提高资源库的使用率,应该把生理学教学资源库用于平时的教学中,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使用资源库的习惯,才能真正解决学习者低频使用资源库的问题,以资源库使用率的提升促进资源库持续更新和维护。建设者可以鼓励专业老师及学生使用者撰写体验感受,并进行评比。在教师专业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课后活动中多次开展,以便扩大资源库使用者人数,以此带动更多的潜在用户成为资源库平台的使用者。

资源库的建设应从学习者学习角度设计和建设,在与16位学生的访谈中,大部分学生都反映生理学资源库的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缺少引导学习者使用或者介绍资源库整体架构的程序,作为一个普通学习者一开始因为新鲜感看一下,后面对资源库的学习兴趣就骤然下降,从而导致无法有效地利用资源库平台。如参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教师都能及时将自己在平时备课、学习中所归纳整理的专业资讯汇集到教学资源库当中,建立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平台与学生适时交流的途径,对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扩展学习领域、强化自主学习会有很大的益处[2]。

另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持续更新和维护,需要一定资金的资助和制度的保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3]。首当其冲,要提高校园网的网速,维护和更新资源库平台的同时,努力建立积极的用户体验,让良好的用户体验不断在使用者中传播,以提升资源库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建.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探究.教育与职业,2012,2(6):160-163.

[2]杨威.关于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以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05):92-93.

[3]施能进,罗文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共享型医药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4,8(22):143-146.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 (含检验检疫专业方向和妇幼保健专业方向) 的2005级、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所有学生 (整群抽样) 为研究对象,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情况以及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4份, 回收问卷224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2 毒理学设计性实验的基本过程

首先, 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原则等内容。然后以实验中班为单位, 由4~5名学生组成个实验小组经过查阅文献资料、调研, 选择实验项目, 写出实验方案, 经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后, 在实验中班讲评设计方案和进行方案论证 (如镉对大鼠急性毒性评价及中毒机制) 。论证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结束后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写出总结和论文,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论文答辩, 答辩后师生提问, 综合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理念的理解与实际重视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 对设计性实验认识情况, 97.3%的同学认为开设有必要, 79.9%同学的态度积极, 91.5%同学感兴趣。完成的设计性实验自我评价为优良的达65.0%, 中等的达30.8%。与之前期望的预期目标相比, 认为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以上的达68.8%;认为设计性实验对今后学习或工作的有积极影响的达87.9%。

2.2 设计性实验项目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 课题的实际确定方式以小组讨论决定为主, 对设计性实验课题新颖度属于认为较新颖以上的达61.6%, 一般的达23.7%;实验课题设计属于难以上的达57.1%, 一般的达42.9%;认为实验课题内容的综合度属于综合以上者达79.5%, 一般的达20.1%;认为实验课题分量合适者达71.9%, 偏少者达22.8%。见表1。

2.3 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同学和指导教师的交流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还是希望教师以“详细式”方式指导 (表2) , 师生经常交流的学生频次较少 (表3、4) 。

2.4 数据整理、分析与论文撰写、交流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 资料整理、统计分析与论文完成方式以非独立方式完成为主, 认为上台进行论文答辩与交流有必要的达88.4%。见表5。

2.5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各个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调查结果表明, 认为设计性实验实施时间安排在接近期末不合理达87.1%, 实验时间不充分达41.1%, 各个环节时间分配比例不合理达31.7%。合理的时间分配比例如下:查阅文献、课题设计 (1.93±1.19) 周, 实验实施 (8.62±5.38) 学时, 资料整理、统计、论文撰写 (7.34±6.29) 学时, 论文答辩交流 (4.07±3.091) 学时。

2.6 学生自身知识素质及教学管理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 课程背景知识或已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实验课题的达67.9%。当时的写作水平影响设计性实验达67.0%, 同学自身的基础知识影响了设计性实验的完成达84.4%, 当时查阅文献有困难达73.2%。任课教师 (含教学辅助人员) 与学生组成人数的比例偏少的达61.6%。实验室非开放式管理会影响完成设计性实验达75.9%, 教学资源满足设计性实验课题需要达55.8%,

2.7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合理性

调查结果表明, 任课老师的指导态度会影响您的设计性实验成绩达83.9%, 任课老师的学术水平会影响您的设计性实验成绩达75.9%, 设计性实验成绩考核制度合理情况会影响实验成绩达56.7%。各方面应占设计性实验成绩的分数组成如下 (100分制) :实验设计方案 (29.6±9.6) 分, 实验操作 (32.0±9.9) 分, 论文撰写 (20.8±6.6) 分, 论文答辩 (17.4±6.5) 分。

3 讨论

3.1 毒理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

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是让学生早期模拟本科毕业论文实习过程, 由学生在制订的某一方向下自主选题,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且实施,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撰写论文与论文答辩的实验教学。通过设计性实验, 可使学生初步掌握毒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 使学生对毒理学研究手段和科学思维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普遍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能满足分层次和个性化的教学要求, 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感兴趣, 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 多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数学生认为, 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实验课题有一定新颖度、有一定难度和综合度, 分量适宜。

3.2 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在本次设计性实验过程中, 始终贯彻“启发式”和“粗放式”教学原则, 即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 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实验变得生机勃勃, 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变成主动做实验, 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但师生经常交流的学生频次较少, 有过半数的学生仍习惯于“详细式”指导下完成。在学院本科生导师制下建立交流机制和平台, 使学生于课外时间与本科生导师交流, 尤其是实验操作之外的内容的交流与指导, 这样可缓解任课教师与学生数比例不足所带来的问题。

学生普遍认为虽然设计性实验开始于学期初, 但因临近学期末才实验实施, 因此学生期末复习考试压力大, 普遍认为实验实施时间安排在接近期末不合理, 可提前到期中开始, 以便于有足够的时间由同学进行资料整理、统计、论文撰写与交流, 也可改变实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与论文完成方式中以非独立完成的方式居多的问题, 更有利于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实施时间相对局限, 今后要增加设计性实验学时 (原6学时) 至12学时, 进一步改革实验室管理方式, 增加开放实验室的数量和开放时间。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广泛地进行自主选题, 最好能与大学生创新实验相结合。实验实施过程中受到大型仪器、试剂、经费的限制, 这些问题都需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此外, 今后应对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体制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 为实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供人员和物质保障, 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学生自身知识素质与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相差较大, 今后应加强引导学生在大学早期就有针对性选择科研素质相关的选修课的学习, 加强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验成绩考核的影响因素较多, 应进一步改善与细化评分办法, 如调整实验课分数占最后总成绩中的比例, 强化设计性实验中的过程管理与比例等。

就上述研究得出的结果分析总结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提出具有针对性各环节具体的改善对策, 以便于今后进行教学实验改革和实践, 调查教学质量的改善效果, 规范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和管理环节。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和规范, 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摘要:目的 了解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环节实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规范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5级、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学生224名, 分析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情况以及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结果 学生普遍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 (97.3%) 且感兴趣 (91.5%) , 课题的实际确定方式以小组讨论决定为主 (85.7%) , 但师生经常交流的频次较少 (7.1%) , 实验实施时间安排在接近期末不合理 (87.1%) , 时间偏短, 学生自身知识素质与设计性实验要求相差较大, 实验成绩考核的影响因素较多。结论 毒理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较好, 并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新的改善实验教学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毒理学,设计性实验,规范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华, 李跃平, 刘宝英, 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4) :71, 87.

[2]武越, 胡建安.设计性实验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1, 13 (2) :163-164.

[3]周敏, 庞雅琴, 邓树嵩, 等.设计性实验在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2) :82, 105.

[4]周勇, 黄晓, 李军.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J].高教论坛, 2011 (1) :103-104.

[5]刘薇, 金一和, 张新, 等.环境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探索, 2012, 15 (6) :34-36.

上一篇:当代精神下一篇:水利水电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