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考核模式范文

2024-06-20

毕业考核模式范文(精选11篇)

毕业考核模式 第1篇

而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 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2+1”模式下,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 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出去顶岗实习前就要完成毕业设计, 其中毕业设计环节凸显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体系的现状

毕业设计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毕业前进行全面专业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 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 由于是以职业能力的构建为培养目标, 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然而目前大多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多数遵循着“发布毕业设计选题——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毕业设计答辩”这一模式, 最终是以指导老师的评分作为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 这种形式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并无明显作用, 并流于表面形式。

通过对本校会计专业历届毕业设计的调查发现, 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内容脱钩

为了实时监督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 在学生出去顶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 指导教师就指导学生选题并发布任务书, 要求学生在离校实习前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这就导致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时, 不能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 甚至上网大幅摘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内容空洞, 未能针对毕业实习中发现的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不够重视, 未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综合分析及系统表述的能力。

2. 顶岗实习机制不完善

由于会计资料涉及商业秘密, 很多企业不愿意接纳“2+1”模式下没有取得毕业证书的顶岗实习的学生。很多职业院校是通过老师或者是往届毕业生的关系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企业对实习生也是应付了事, 同时学校也没有设置专职教师对学校校外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并且, 由于实习地点较为分散, 实习质量难以控制,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也只能通过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取得。

3. 毕业考核内容的单一性

衡量高职学生学习水平不完全是研究能力, 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能力、创业和创新能力等, 因此原有的以毕业设计为最终考核方式的, 只能从结果去评价毕业设计, 不能从过程对学生的“隐形”职业能力, 比如团队协作能力、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评。

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评体系构建原则

1. 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能力的解析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上淡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 形成了“职业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专业综合能力学习领域”、“职业拓展素质学习领域”六大职业能力模块。通过职业能力模块课程, 学生应该具备: (1) 能够胜任会计工作岗位各项技术要求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2) 对会计行业认知、会计职业道德、财经法规的理解和掌握; (3) 在会计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毕业考评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上述分析,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应注重对职业环境的模拟, 同时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职业活动中。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 可以在实习单位挂牌, 签订建立长期实习基地的合约来稳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考评机制, 使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 内化职业所要求的主要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通过对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穿插联合的过程进行考核, 这种对结果的评价和过程监测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能够更好地检验出学生在技能掌握程度、工作熟练程度、操作规范程度、灵活应变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等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状况。

三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评体系实践

通过对现行“2+1”模式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考评体系的调研, 以毕业设计为主线, 探索出一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毕业考评模式。由企业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同开发与设计,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从校企共同命题到最后的校企共同考核, 从五个方面对毕业考评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性、标准性的规定, 构建了“一线五面”的整体框架。这一框架都由校企共同完成, 并遵循以下五个流程:校企共同命题——学生选题——校企共同发布任务——学生完成——校企共同考核。

第一阶段, 积极落实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实习计划, 与学院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岗位、实习内容、考核目标等。企业指导人落实顶岗实习任务, 包括具体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规范性指导, 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勤、业务考核、技能训练、实习鉴定等工作。校内指导教师负责中期检查并对学生回校后的设计成果进行管理, 包括对学生在企业期间应完成的工作和达到的技能标准检验, 以及对毕业设计成果的整体性指导。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工作量和实习鉴定表由校内指导老师定期收取。

第二阶段, 学校和企业应在前期共同做好调研, 命题时由企业和学校双重把关, 使选题与专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相结合, 内容上能够系统反映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 选题的分量要适当、题目要具体, 应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可以细分为社会调查类、方案设计类、分析报告类等类型。

第三阶段,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题。将学生分成4~6人的调研小组, 根据所选的课题进行调研, 根据调研实际情况, 学生可以将总课题细分成子课题, 并最终促进学生毕业作业质量有实质性的提高。

第四阶段, 校企双方共同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 对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的方向和原则问题进行指导,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并在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进度表中做好指导及执行情况记录。同时, 及时审核学生的毕业设计各阶段的进展情况, 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阶段, 校企双方共同考核。企业指导人员对每个实训岗位制订出操作规程和岗位技能指标, 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程顶岗训练单个岗位技能, 考核达到指标要求的才能轮换。实训岗位严格的考核制度是为了能督促学生认真训练、刻苦钻研。最后校企双方共同举行毕业设计答辩和综合技能考核评, 并选出优秀毕业设计和岗位技能突出者, 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 向用人单位推荐合格的毕业生。

毕业实习考核方式 第2篇

毕业实习考核方式

为强化我系文秘专业毕业生实习的管理,根据我系文秘专业教学计划以及文秘专业毕业生《毕业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如下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本考核考核对象为我系文秘专业参加毕业实习的2004级毕业学生。考核内容为文秘专业《毕业实习》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毕业实习登记表、毕业实习记录、毕业实习报告。考核方式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对每一位学生按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在实习过程中分环节和项目逐一检查评分,实习完毕后予以综合评分,填写好实习鉴定表。实习成绩的评定由实习指导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环节和项目评分后,应按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等评定实习成绩并记入学生成绩表,最后交系上统一归档。凡本实习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者不能毕业。本实习成绩的评定按我院各专业四级记分制(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评定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成绩,即由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教师商讨后统一评定。成绩评定方式分为评语和等级两种,单独列入学生成绩册。学生毕业实习成绩评定应包括以下要素:①反映在实习报告中的收获;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能力;③实习中的学习态度和组织纪律等

以考核模式改革促教学模式改革 第3篇

摘要:针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考核方式单调等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和实施相应的渐进式考核模式,以考核促教学,以渐进式评估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考核  教学  模式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作为财会类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涵盖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和经济学相关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不仅培养会计、财务专业分析和解读财务报表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他们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学习综合性财务和管理预判的高层次技能。这就要求财务报表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述分析指标那么简单,还要在特有的经济发展背景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条件下,透过财务报表的表象,综合分析和研判企业财务状况的能力。因而,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渐进式、多元化的综合考核体系的构建则是解决现有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以考核促教学,以多元促综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专多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

1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与考核现状

1.1 教学目标模糊。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模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目的和教授对象。现有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指标,针对财务报表做出企业财务状况的总结。这就导致该课程的讲授总是简单地围绕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讲解,老师满堂灌,学生辛苦记。其次,教授对象较为复杂,既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又有非会计专业的商科类学生,由于基础不同,要求不同,其教学方式也应有所差异。但实际上该课程采取的教学模式一致,教学方式单一,使得这种差异无法得到体现,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1.2 教学方式单一。正因为以上对于教学目标和目的的简单认知,导致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传统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其他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课堂演练、实际仿真等教学方式采用较少,使得学生听得很多,但练得很少,因此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仅限于理解,实际应用能力较差,且无法提高学习兴趣。有不少学生反映自己能记住公式,也会做简单的题目,但是一看见企业真正的财务报表便无从下手,所以就出现了“只会学,不会用”的状况。

1.3 考核方式单调。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核只是考核的一小部分,并且期末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一般采用的是闭卷的形式,作业和课堂表现是平时考核的主要形式。众所周知财务报表分析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计算大量的数据,在期末短短的两个小时考试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单调的考核方式无法真正地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是考核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一些平时表现并不突出的学生,如果选择在考前进行突击,也是有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的,如此严重违背了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如何调整课程考核方式,使之既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又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改革的关键一环。

2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评模式的改革

2.1 明确教学目标。针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授对象,视教授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程度不同,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差别。首先,教学中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分析财务指标,也要考察经济和企业背景,做到融会贯通,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是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且可以提高相应的综合分析和深层次概括能力;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综合分析能力,但深度和层次则可以偏低一些。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应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和差别化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2.2 丰富和改善教学方式。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本身的目的就是能够编制财务报表并进行分析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教学计划授课方式的合理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模式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变为以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的课堂模式,丰富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操作,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提前”走进工作岗位,从而减少今后学生会计工作岗位中无从下手的现象。

2.3 强化多元、渐进式等多种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此时应结合学生平常的实训成绩和动手操作能力去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抛弃陈旧的临考前死记硬背的理念,真正做到期末考核的结果能符合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在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这门会计专业课程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全员参与其中共同完成。每个小组负责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并报告,培养大家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3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综合考评模式

针对以上所提及的教学目标和方式的改进,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核模式综合为以下几个部分:平时成绩(20%)+课程论文(30%)+期末考试(50%)。

3.1 平时成绩采用累加式考核。平时成绩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通过考勤对学生学习该课程起着外部强化约束作用,但占比较低;另一个主要部分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累加式考核着眼于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参与程度,观察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这种累加式考核方式贯穿于授课的全过程,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相应的问题、论题、命题来启发学生讨论、争论、辩论,从中观察学生掌握理论程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由此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不同表现给予相应的记载并作为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参考。

3.2 课程论文。在课程开始阶段,布置课程论文任务,内容要求是选定一家上市公司,查阅其财务报表并对其从多方面进行财务分析。在授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查找与本课程相关的资料,同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辅导,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综述,并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研究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撰写论文。这样的考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查找资料和综述资料的能力,更有利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分析、认识,并且考查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期末考试是课程结束后的理论考核。课程结束后的理论考核,是总结性考核,本次考核采取的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开卷考试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探究性。需要学生自己综合归纳,灵活答题,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也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终,整个多元化综合性课程考评体系形成“5+3+2”式课程考评体系,使教学导向从“为应试而学”向培养“综合素质、创新能力”转变。经课堂观察、教学跟踪、专家听课发现,“学而不思”的学生少了,勇于质疑的学生多了;“述而不作”的学生少了,积极探索的学生多了,课程教学走向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宗芳,等.基于调查的本科课程考核模式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

[2]吕佳.试析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考试改革——基于德国大学考试方式的借鉴[J].高教研究,2014(02).

[3]陈素琴.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探讨[J].商业会计,2012(04).

基金项目:

毕业考核模式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考核模式,药物制剂技术专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指出,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胜任岗位 (群) 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我院开展了校企合作建设教材, 建设校内模拟实训基地, 学生临床实习前集中强化训练等改革, 尤其是进行了毕业考核模式的改革探索。毕业考核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道关口, 通过严把这最后一关, 以考促学,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本文以我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例, 详细介绍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

1 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情况的检查和验收, 是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 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相关质量标准, 学生能否毕业的依据。毕业考核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形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质量, 磨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并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校长、教务部门等了解教学情况, 对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因此, 毕业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改革评估等都有重要作用, 是学校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011年以前,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模式只是理论考试。在毕业前两个星期, 召回所有在外实习的学生, 集中辅导药物制剂制造和药物制剂检验两门专业核心课程, 然后进行闭卷考试, 学生通过考试就能顺利毕业。显然, 这种毕业考核模式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2 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设想

毕业考核不是一个点的考核, 而是一个过程的考核, 因此我们设想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毕业考核模式的改革中, 将学生实习前两周的综合实训、一年的顶岗实习和实习结束后两周的总结都纳入毕业考核的范畴。

第一阶段 (综合实训考核) 。为了使学生在进入实习前系统掌握前期所学的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组织学生对各门课程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强化训练并予以考核。具体做法如下: (1) 组织专业教师, 按照药物制剂制造、制药企业设备管理、药物制剂检验等各门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 以制备一种药物制剂的完整工艺为训练目标, 将课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技能综合, 制定药物制剂综合实训操作技能、实训操作要求及具体的评分标准, 装订成册, 下发学生。如制备阿司匹林片综合实训操作的基本要求包括着装、净化、处方分析、配料、操作混匀机、操作压片机、测定成品脆碎度、测定成品溶出度、含量测定等。 (2) 校内药剂实训车间对各实验操作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进行统一配置, 安排教师针对各学科的实验操作及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培训, 强化实验操作[1]。 (3) 组织学生对各个综合实训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考试, 要求操作规范、准确, 由评委组按每个项目的基本要求给出考核成绩, 成绩合格者, 方可进入生产实习和毕业课题设计环节。 (4) 将实习前的实验培训考核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 通过强化培训和考核, 既保证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也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全面检验。

第二阶段 (实习考核阶段) 。为提高实习效率和加强实习管理, 我校为每一名实习生配备了一位校内“导师”, 这些导师大多数在进校前从事过制剂生产技术工作, 或进校后曾被派到制剂生产厂家进行过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 在校又讲授相关的专业课程。他们在实习指导时能结合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如某一剂型的生产工艺、某些设备的工作原理等) , 能组织学生分析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并找出解决办法, 可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他们还能指导学生根据实习内容选择合适的素材撰写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需要具有为社会服务的“一技之长”, 这决定了对毕业实习报告的要求应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 我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课题设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如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创新设计、创业方案、技术攻关等。

除了完成毕业课题设计外, 实习过程中, 学生要认真完成实习手册, 每个月或在一个岗位实习结束前写一份实习小结, 并经实习岗位负责人签字认可后方能继续实习。除每隔1~2个月的实习巡视外, 校领导还需不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效果。实习结束后, 根据校外指导教师的现场考核结果、学生实习中的表现、实习手册的完成情况、实习单位的评语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第三阶段 (实习总结考核) 。采用综合考试+答辩。毕业前两周, 所有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学生结束实习, 返回学校参加闭卷考试和答辩。考卷以客观题型为主, 是由药物制剂制造、药物制剂检验等核心课程内容组成的一份综合试卷, 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邀请4名专业教师和一名行业专家组成评委团, 对学生的毕业课题设计进行答辩, 要求学生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得出的结论, 评委可以提问, 并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和回答情况打分。

经过3阶段的考核,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毕业时的综合成绩由实训成绩、实习表现成绩、闭卷考试成绩、毕业答辩成绩组成。该考核模式从多方面检验毕业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了我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输出质量。

3 新的毕业考核模式的实施及成效

在对高职院校、制药企业以及往届毕业生等进行调研后, 我们首次在2009级和2010级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中进行了大胆尝试。

学生实习前的综合实训考核是我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项举措, 该项教学活动是对已学各门课程实践技能的回顾和综合训练, 也是为下一步实习和毕业设计打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适应现代医药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检验综合实训考核的实效, 我们对参加培训考核的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包括综合操作项目、培训考核前和培训考核后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培训考核整体效果等事项。发放调查表200份, 收回200份。调查结果显示, 98.5%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考核能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水平, 90.7%的学生认为对毕业课题设计有帮助, 99.6%的学生认为对实习有指导作用, 69.5%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就业有帮助。

2009级和2010级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实习单位是制药企业及科研院所, 在导师的指导下, 这两届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实习效果有极大提高, 具体体现在:在生产实习中, 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学习, 刻苦钻研, 做到“眼快、手快、腿快、脑快”;能深入车间, 了解工艺与设备, 收集相关资料, 并能对资料进行分析, 分类整理;在对实习产品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 能认真完成毕业课题设计。

毕业课题设计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因此, 我们对200份毕业课题设计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见表1。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圆满完成了毕业课题设计, 他们的选题大多数是在对自己的实习岗位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另外, 通过答辩, 作为评委的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一致肯定了这两届学生对于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为毕业课题设计是对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成功尝试。

答辩后进行的闭卷考试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常规手段, 考核内容更加注重客观性和实用性。2009级和2010级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一次性考核通过率为97.5%, 远远高于前两届学生的通过率。

4 结论和建议

实践证明, 以过程考核代替单一的毕业考试作为高职院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模式是可行的。将学生实习前两周的综合实训、一年的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两周的毕业课题设计答辩和理论考试作为一个整体来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毕业条件是值得尝试的。当然, 这种改革模式仅在两届学生中试行, 可能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需在后期的实践中改进。

另外, 我们发现, 在管理和指导实习生的过程中, 根据实习生分布情况, 制订学期或年度巡查计划, 对实习地点相对集中的学生进行实地检查, 这种方法比较灵活。通过走访企业, 了解学生学习、工作情况, 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但存在管理成本高, 检查面有限, 信息沟通交流不及时等问题。因此, 需采用一些新型的管理手段, 如胡同德[2]提出的方案, 运用实习管理软件, 通过学校网站直接登录, 并设置系统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实习管理、实习交流与指导、毕业课题设计指导、毕业管理等多个窗口, 可及时与实习单位和实习生联系, 能提高实习管理效率, 全方位关心、指导实习生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立明, 张彩芳, 徐立生, 等.开展毕业实习前实验操作综合培训考核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7) :135-136.

毕业考核模式 第5篇

[关键词]过程方法;毕业实习;考核体系;管理职责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122-03

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与理论考核模式相比,毕业实习考核不仅注重结果,更加注重过程、技术和素质考核。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实习教学改革也得到进一步深化,毕业实习教学环节考核的改革,也就成为实践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建立一整套比较科学规范的多元化的毕业实习环节考核办法,对提高实践性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业实习考核存在诸多问题。近些年来,毕业实习考核方法因受到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的限制,淡化了毕业实习质量的提高,甚至忽视了此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毕业实习环节成了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这种情况下,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考核模式也成了一种形式,不能真正评定学生毕业实习的能力和水平,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本科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所形成的实践性课堂教学环节考核模式自然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实习环节的考核方法也存在严重不足。考核的主观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极强,缺乏稳定和公平公正。只有通过全过程的全面考核,才能够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同时也能检测出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在毕业实习指导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给毕业实习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毕业实习指导的信息。

一、过程方法

要理解过程方法,首先应理解过程。过程是理解过程方法的基础。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学生毕业实习成绩是“过程的结果”。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构成所规定的途径”,任何将所接收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视为过程。过程有大有小,大过程中包含若干个小过程,若干个小过程组成一个大过程,这个大过程又可能是另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对不同学生来说,构成是不同的。如单一学生实习的过程可能只是某一类实习任务过程,班级过程可能是所有类型实习任务过程,过程具有分合性。任何一个过程,都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过程;而若干个性质相似的过程,又可以组成一个大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形成过程链,这种过程链既存在于横向形式,又存在于纵向形式,还存在于其他各种形式。事实上,毕业实习的所有过程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按顺序排列的结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网络。过程方法实际上是对过程网络的一种管理办法,它要求学校和院系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

二、基于过程方法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考核体系模式

(一)基于过程方法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考核体系模式

(二)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考核体系程序

1.目的

为了保证毕业实习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与考核,同时鼓励采用多种毕业实习形式,特制订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毕业实习考核的控制。

3.职责

学校教学实践科负责毕业实习考核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学院教务秘书负责毕业实习考核的落实执行、实习管理文件的执行、实习过程的控制管理,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执行毕业实习考核,实习班组及其他相关部门做好协助工作。

4.工作程序

实习前准备:成立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由分管实习工作的学院院长、专业系(教研室)主任、班主任、学院办(或学生办)人员和指导教师等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实习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工作。

成立班级实习管理小组。小组组长由指导教师担任,副组长由学生党支部书记担任,小组成员由学生党员组成,负责实习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制订实习计划。实习计划的内容包括:实习目的、要求、内容、任务,实习方式与时间安排,实习的组织领导与指导,实习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以及注意事项、实习纪律等。每次实习开始前,各学院应将实习计划送教务处备案。

准备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用的相关材料。包括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实习联系公函、介绍信。

实习动员。强调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同时针对将要进行的实习做一些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优先选择到实习基地实习,在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提出注意事项;规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的书面实习材料,包括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实习总结、实习通讯等。

实习基地建设。采用多种形式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形式之一是在建立校企教学或研究平台时作为合作项目之一,如浙江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形式之二是直接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合同。

实习采用指导教师责任制。全体专业教师均有参与指导学生实习的义务。各类实习均需安排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住地、巡回检查、电话、QQ、微信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进行督促和检查,使每位学生的实习均能得到教师的关心和指导。

5.毕业实习形式

基地集中实习。即由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集中实习。

岗前培训实习。即由学院聘请有实务经验的实际工作者进校为毕业班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或组织学生到校外实务部门进行集中岗前培训。

自主分散实习。即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分散实习。

国(境)外专业实习。即由学生自主或通过中介公司联系到国(境)外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习。

校内实训实习。即学生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模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整套业务操作流程或工艺操作流程等,并达到考核要求的实习。

学生创业实践。即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举办实体并实际运行,可以替代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形式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及专业特点选择1-2种,原则上不得中途更改。

6.不同的实习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基地集中实习由基地指导教师和学校带队教师共同负责评分,基地指导教师评分占60%,带队教师评分点40%。

岗前培训实习课时数按每学分15课时计算,并经考核合格后取得实习学分。

自主分散实习由实习所在单位负责评分,出勤率和实习表现为评分主要依据。

国(境)外实习须提供国(境)外单位接收实习生的证明,由国(境)外实习单位评分。

校内实训由实训指导教师负责考核评分。

学生自主创业实习须提供创业相关证明材料,由学院根据创业成效评分。

毕业实习的具体考核办法及指标由各学院根据专业实习性质不同,制订相应的评分标准。评分均采用百分制。

本科生毕业实习成绩量化考核评定,表1。

7.相关管理文件:《普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办法》

相关记录有:《本科生毕业实习成绩量化考核评定表》、《实习情况调查表》、《实习教师指导、检查情况记录表》、《本科生毕业实习考勤表》、《毕业实习经验交流会记录》、《毕业实习教学大纲》、《毕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联系公函》、《毕业实习通讯》、《毕业实习情况分析汇总表》、《毕业实习鉴定表》、《毕业实习报告》、《毕业实习日记》、《案例分析报告》。

三、基于过程方法的本科毕业实习考核体系食品与质量安全本科近三届学生实习实践成效分析

(一)基本情况:三届学生应参加实习人数207人,实际参加人数207人。每届计划安排时间参加实习时间不得少于60天,实际安排时间60天。三届实习经费总计33120元,人均实习费(按学生人数计)80元 / 月。

(二)各种实习形式的人数及比例:基地集中实习 162人,占78.26%,同比提高了27.1%、自主分散实习45人,占21.74%。

(三)实习中得到报酬人数:18人,占8.69%,最高金额800元 / 月。

(四)集中实习的单位名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企业、食品检测中心等。

(五)通过毕业实习已经达成就业意向学生人数:24人,占14.81%。

(六)实习成绩评定:优74人占35.75%、良103人占49.76%、中24人占11.59%、及格6人占2.90%、不及格0人占0%。

(七)实习考勤表:应收回份数207份,实收回份数 207份,回收率100%。

(八)实习调查表:应收回份数207份,实收回份数 207份,回收率100%。

(九)指导形式及完成情况:实习指导小组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组织了18次巡回检查指导和不定期的电话、QQ、微信检查指导,要求学生按实习大纲、计划要求检查学生情况,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爱护公共财物,注意人身安全,无重大事件发生。

(十)实习效果分析: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保证毕业实习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多种毕业实习形式,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作出了严格要求,发挥了毕业实习基地的作用。每个学生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实习任务。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对待实习的各环节,在实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工作任务,虚心向实习业务指导老师学习,严格考核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十一)建议与其他:由于实习时间太短,学生不能完全熟练地掌握各实习环节,希望增加实习时间,确保实习效果。有部分学生提出调整实习时间,最好安排在考研以后进行,有利于提高实习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对待实习的各环节,在实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工作任务,虚心向实习业务指导老师学习,受到了实习单位的普遍欢迎,这些单位也愿意再次接受我们的学生去实习。

[ 参 考 文 献 ]

[1] 邱菡,朱俊虎,李玉峰,周天阳.高校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207-212.

[2] 吴安平,邢鹤.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与考核体系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5):1039-1043.

[3] 祝凤荣,张德明,张向阳,等.实践教学多元化考核与评价的研究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237-242.

[4] 张文英,王喜萍,郑华艳.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与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4):69-71.

[5] 孙运兰,朱宝忠.浅谈工科院校新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J].科教文汇,2012(7):51-52.

毕业考核模式 第6篇

1 高职学生毕业考核形式的现状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以学生写毕业论文 (设计) 为主, 学生做毕业设计的也是少而又少, 多数学校都是以毕业论文为主, 而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或者是应付任务, 只好上网下载、相互抄袭、照搬照抄书刊和杂志, 大量复制、粘贴写出论文。由于个别学生的论文是东抄西拼而成, 因而没有观点、论据, 不知道论文该如何写。这样的论文写作, 不仅没有规范到学行的学术方法, 对整个学习过程应起作用的综合训练如同虚设, 没有起到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得到综合的训练, 也势必使整个教学缺乏目的性、协调性和综合性。而且, 也影响德育、教风、学风和校风。

2 高职学生的毕业考核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2.1“单一化”论文形式的缺陷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把毕业论文作为主要的毕业考核形式,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 超过2/3的人希望高校采取多样考核办法。某一在校学生说:“我学的专业偏重于实践, 为什么不对学生的考核往实践方面倾斜呢?如果真能做到, 也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 学生也都有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并不想以后搞学术, 只是想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 对实践、实习更感兴趣, 但学校的考核方式只有写毕业论文这样一种。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 为了达到要求, 不得不东拼西凑、复制粘贴, 忙于应付。也失去了毕业考核的意义。

2.2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一般无法达到“本科”或“研究生”的水平, 这一状况, 也就规定了高职学生不会有更高深的理论研究能力, 甚至有些学生还不具备较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控制能力。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 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

2.3 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特点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从大的方面来看,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 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 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前者是培养探索未知的人才, 后者培养是应用已知的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 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 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

2.4 教育规律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若干个学科的知识, 理论以必须和够用为度, 专业课以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为主要内容, 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形成规律,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据此, 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 应特别强调“一技之长”及“行行出状元”的教育, 这对适应现在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社会生产实践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 机电类高职学生可以选择的毕业考核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社会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与实用型人才, 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传统的毕业论文考核模式对高职学生并不实用, 所以对高职学生毕业考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改革全面化、系统化。这里以机电类专业为例, 探讨高职学生毕业考核多样化问题, 可以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最能适合于学生自己兴趣爱好及就业方向的毕业考核形式。即除了选择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以外, 还可以下几种考核模式:

3.1 学生设计具体实物作品

可以让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设计或制作出具体的实物作品, 比如模具专业学生可制作各种模型, 手机外壳、打火机外壳等;数控专业学生可制作各种零件, 轴类零件、盘类零件、套类零件;机电、电子类学生可设计或制作如自动停车库、某产品的小型生产线模型、智能控温装置、信号发生器、简易机器人等。此项适合于记忆力强、善于模仿, 且心灵手巧的学生。但这些实物作品必须与所学专业的生产对象或管理对象有关、与本专业的技术推广或教学有关。整个制作过程包括图纸设计、制作工序、材料的选用, 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由老师指导, 这样的题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获取省级或全国大赛奖项

通过大赛, 传递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信息和方向。检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安全意识的职业素养, 如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并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等奖项证书、这些学生往往都是某一专业中的娇娇者, 也是本专业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 通过比赛也验证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考取行业技能证书

机电类专业的相关技能证书很多, 如数控车工证、数控铣工证、维修电工、车工、铣工、焊工、维修电工等。考取技能证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及相应的理理论知识的应用, 反映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能力锻炼情况。

3.4 搞创新设计和小发明

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工项能务, 如果学生能够搞创新设计, 又能自己做一起小发明, 这些学生能够很好的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 有着特殊的兴趣爱好, 并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归纳和实践能力。

以上所采取的几种毕业考核模式, 能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避免了学生以往做毕业论文时的上网下载、相互抄袭的现象, 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因此, 对于高职学生专业素质的评价, 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毕业论文, 而是要体现毕业考核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罗永前, 甘守武, 陈志军.高职毕业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汽车类专业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7.

[2]刘显芳.高职毕业论文工作中问题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9.

[3]姜荷梅.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5, 6.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第7篇

一、撰写商务英语论文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够用、适度”原则,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 必然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 陈述性知识为辅, 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 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操作的能力。而论文往往是针对某一问题, 深入探讨, 提出解决之道。在短暂的两年半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学生能够掌握怎么做, 即运用与操作, 已是相当不易了, 他们不必去深入探究为什么这么做。所以, 论文这种抓住某一论题, 由浅及深, 层层深入的理论研究形式, 并不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二、撰写商务英语论文对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 难度过高

商务英语专业目前的论文撰写要求是全部英文书写、内容必须与本专业内容相关、字数在3000—5000字之间。此外, 英文必须拼写正确, 无任何语法错误, 结构清晰, 前后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等等。可是,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弱, 要求他们用精确的英语语言, 研究探讨及其专业的商务理论, 实在有些强人所难。此外, 教师在授课中, 更侧重的是商务英语听说技能的应用以及实际案例的讲解, 如商务谈判、贸易流程等, 较少涉及对理论的讲授。而论文撰写更适合阐述分析某种理论。所以, 造成的问题是学生不会写、不愿写。

三、论文答辩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商务英语知识掌握水平

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他们需要具备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之外, 还要具备熟悉贸易流程、撰写外贸合同、业务协商等实际运用的能力。论文更强调的是理论的探讨, 而由于英文论文撰写难度过高, 大大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 违背了教育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中剽窃之风盛行。最终的成果已经无法作为衡量学生商务英语技能的依据。所谓英语商务讲介是指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某个商务话题进行5分钟的英语讲解介绍。对学生的要求是, 充分了解相关的商务话题, 利用书籍和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 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 获取相关商务知识。在此基础上, 发挥主观能动性, 策划设计相关内容的讲介方案, 并在电子演示幻灯片的辅助下, 运用相关语言知识和沟通技巧, 完成商务话题的讲介任务。学生的汇报成果会录制成视频, 并以光碟的形式保存。

那么选择英语商务讲介作为考核方式有哪些优点呢?

一、英语商务讲介更加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一些实行这种考核方式的高职院校中, 设计了针对这种考核方式难度的学生问卷, 多数学生都认为“不太难, 比较合适”。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 学生对选择的话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而他只需要对这一话题做5分钟的讲解和介绍, 就如同在满满的一桶水中舀出一勺水, 表述起来当然充满信心, 言之有物。

二、英语商务讲介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 侧重应用与实践的高等教育类型。在学生选择话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与积极的指导, 所谓的相关话题应该是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联系的, 切忌空洞的谈论某个理论。

三、英语商务讲介有助于调动学生自我思考的主动性

因为此项任务是在学生实际能力范围之内的, 所以他们更愿意投入自己的精力与智慧, 最终呈现较为完美的作品。学生在话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整理, 幻灯片的制作, 最后成果汇报的整个过程中, 都要进行分析与概括, 提炼与总结, 而这正是反复思考的过程。凝结在这过程中的参与感, 让他们更加体会到了取得劳动成果后的喜悦。

四、英语商务讲介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商务知识应用技能以及办公技能、沟通技能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英语商务讲介首先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学生的仪态, 在幻灯片的制作质量中, 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处理办公软件的能力;而整体讲介的过程和质量, 可以检验学生商务英语口语的综合水平;通过对相关话题的表述, 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商务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 对贸易流程的熟悉程度等等。

尽管如此, 英语商务讲介也并非是个完美的毕业考核方式。首先, 学生毕业考核是在第六学期进行的, 多数学生已经在用人单位进行岗位实习。指导时间可能无法保证, 因此影响最终成果的质量。其次, 学生在进行讲介时, 需要现场录制, 并制成光碟, 需要学院电教部门的积极配合, 这就产生了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时间整合的问题。再次, 英语商务讲介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剽窃现象的发生。虽然任务难度在其能力范围之内, 但是某些学生也许还会有投机心理, 直接下载相关的视频录像, 再进行模仿, 使之成为自己的汇报成果。笔者认为,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指导教师在最终的审批上要更加严格。比如通过提问相关领域问题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选取话题的熟悉情况, 还可以通过要求学生上交其在准备过程中的资料清单, 如书籍名称、相关网址等等。

摘要: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自从2002年申办成功以来, 在毕业考核方式上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论文答辩模式, 虽然期间也有老师提出异议, 但却尚未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本文作者结合高职教育特点, 提出以英语商务讲介 (English Business Presentation) 的方式作为对学生的毕业考核评价手段之一。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考核,英语商务讲介

参考文献

毕业考核模式 第8篇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生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方面面临困境,除了教育机制、心理认知等方面的深层原因,更为具体的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扩招冲击毕业论文质量

近十年来大学扩招对保证毕业论文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高校面临保证学生就业率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两难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应地,本科教育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才受到质疑。随着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力量显得不足,有些专业的论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论文达到20篇;指导教师往往仅关注一两个专业领域的研究,有些较新、较偏的选题,指导老师也不太了解,根本没办法指导,客观上造成指导条件不充分,加上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这种局面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写论文与找工作时间冲突

本科生写论文与找工作时间冲突,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就业的巨大压力导致一些大学生就业心切,无心研究,而且一部分学生由于工作单位没有落实,整天出外到处找工作,根本没有心思和时间静心做毕业论文。另一方面,通过努力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也倾向于忽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并不认为认真做论文有太大必要。他们认为,自己的单位已经确定,用人单位又不看毕业论文的成绩,便抱着一种随便应付的态度。这两种现象都是因为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便利毕业论文拼凑

从现实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及掌握,也助长了一部分学生在网上抄袭别人的论文。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选题不当、论文写作能力弱、存在论文抄袭现象等问题,甚至整篇从网络、期刊杂志上搬运文章,以致出现毕业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并不理解、不愿和不敢答辩的情况;网上抄袭对毕业论文产生的消极影响。论文指导教师面对网上抄袭的学生论文,有些鞭长莫及,显得无能为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向我们提出的不只是如何强化论文指导工作力度和强度的问题,更多的应是如何改进毕业论文内容、形式及考核方式,使毕业论文写作能够成为学生认真投入和全心参与的学习研究活动,而不是由于临近毕业而普遍不重视的走过场。

二、毕业论文考核的导向

管理类毕业论文改革应当从最关键的考核内容方式入手,兼顾社会总体形势和学生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毕业论文评价机制。

本文所提出的毕业论文双轨考核方式指的是,毕业论文不应单以学术性、理论性、逻辑性的研究为主导,而应大力探索创新的非学术论文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积极鼓励指导教师和学生投身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性调查和研究,深入社会、市场和企业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从感性入手,理性结论,将学生素质提高与实习就业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需要说明的是,非学术论文的内容和形式考核并非不包含理论的成分,而是指在研究领域完整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将理论结论更多引向操作和应用,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考核更对偏向实践的方面,这也正是毕业论文双轨的主旨。

(一)调整毕业论文的定位:由学术性转变为应用性

写毕业论文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和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选择一些个案进行分析或探索个案问题的解决即可,不一定要写学术性论文。再加上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为了提高管理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特别是避免在论文写作中的抄袭现象,需要探索新的学术论文形式,增加毕业论文考核形式如进行具有本土本地内容和特征的案例分析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

(二)实践导向:由理论到实践迁移

管理类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以指导教师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实现课题化,真题实做,教学双赢。毕业论文课题化容易保证开题严谨,有利于全过程指导。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所在领域的研究积累往往代表新的方向和趋势,毕业生参与这些项目或课题研究对学生总结在校课程的学习,提升高度,都有明显的益处。与此同时,论文指导者可以将已有的研究积累与毕业生加以提供和共享,实时地加以深入指导。

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不应只有空对空,从理论到理论一种途径,或者仅从零星的市场观察和体验中得到少量感性认识,而是将在校所学与市场实践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整合,对于学生掌握市场规律,找到市场感觉,积累市场实践有直接的推动效果。

(三)就业导向:撰写论文与实习就业联系

管理类毕业论文的开题和撰写可以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或者临近毕业的实习来进行。目前毕业论文的专业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撰写毕业论文,在此过程中会伴随企业实习、市场操作等活动,亲身参与的实践为毕业生写作论文提供生动素材。由于是刚刚参与社会工作,毕业生容易以新鲜的视角、敏锐的眼光看到问题;虽然有尚不成熟的观点,但由此引发的实际问题思考足以使得毕业生以独特的思路实现某种论文撰写方面的创新。毕业论文的选题完全可以此为基础,由指导教师和毕业生互动交流,完成基于感性认识和理性提升的高质量毕业论文。

三、毕业论文双轨考核的实施机制

(一)毕业论文考核形式丰富化

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距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应改变现有的强制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规定, 而代之以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除了学术论文以外,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可以是案例编写和分析、企业诊断报告、调查研究报告与管理设计等种,其中新增案例编写和分析、企业诊断、调查研究报告与管理设计这等毕业论文形式都应是来自于现场,起源于观察,基于务实的实践导向的结论。

毕业论文案例化,即将案例分析与研究作为毕业生做毕业论文的主线,使研究方向针对案例,分析问题针对案例,形成文稿依据案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与案例研究有关的测算数据、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等研究工作,并据此完成毕业论文。

企业诊断报告,指毕业生深入企业考察和实践,获得足够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整理同行其他企业的信息来掌握行业情况;通过实地观察和员工访谈,发现企业可能出现的在组织架构、企业文化、营销策划、服务体系等方面问题,形成企业诊断报告,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调查研究报告要求毕业生就所关注领域进行实地调查,对已有事实和现象加以系统描述,并进行数据化和问卷化统计,形成图表,发现其中的各指标相关性,并形成结论。

管理设计主要是针对企业组织已有的资源和条件,进行管理理念、形象设计、营销策划等面的系统化提升,也要求给予客观事实整合资源和提出可行的创意。

(二)修订实践导向的毕业论文评定标准

修订毕业论文尤其是增加新的论文形式的评定标准。在原有毕业学术论文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毕业论文形式的撰写要求。对实践导向的毕业论文形式要变现行的偏学术性标准为重应用性标准,不要再以学术性、理论性、逻辑性等作为主要的评定标准,而应以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能否分析或帮助解决现实问题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

(三)兼顾论文规范与实践指导

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实践导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指导教师的选择及职责、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成绩评定等各环节的工作的要求。从确定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核心命题、写作思路、论文框架及分析论证等方面切入,向毕业生说明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步骤;然后根据自身企业和市场经验,列出本科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在写作态度、行文规范、引用格式及逻辑论证等方面常见问题;向毕业生展示一篇优秀本科论文的写作过程和关注点,并就如何基于实践做好一篇优秀本科论文提供思路。

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实地的考察和参观,有目的地提出关注要点和主要方法;指导其看资料,并强调导师要多花时间与学生见面,与学生共同观察和思考,明确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理论文章,更是运用知识检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毕业论文双轨考核的实施条件

(一)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

首先,要求指导教师熟悉并掌握新增的论文撰写和考核形式,需要由高校经常性举办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毕业论文学术讲座。其次,要求指导教师深入社会、企业和市场实践,把握专业业务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热点问题,把握住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好参考选题;要转变传统的论文写作观点,把好学生选题关,引导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具体化宏观层面、学术层面的论文写作,特别要求每位指导教师尽量指导改革论文形式的毕业论文,并加强写作过程的指导。同时,为了做好毕业论文形式改革,需要适当提高双轨改革形式论文的指导费,这本身代表一种激励教师引导学生走向实践和应用的方向。当然,这首先给管理类专业教师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拉长毕业论文考核周期

毕业论文一般占到4个学分,仓促间完成的话对其他课程设置是一种失衡的安排。因此,特别需要考虑提前毕业论文写作的启动时间。一般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八个学期,而此时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也是他们努力寻找工作的时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找到工作或找到满意的工作。学生花在毕业论文写作上的精力和时间就很有限、且静不下心来好好地写作。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时间安排,学生不在学校,教师主要是通过网络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远程指导,力度远远不够。为此,提前启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至少应从第八学期提前到第七学期的9、10月份。条件允许的话,整个论文撰写和考核周期在三个学期到四个学期,这显然需要与本科生导师制相联系,不断完善本科导师制,使学生较早了解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做好选题的准备。

(三)适当小组化、团队化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题大而空,或者空对空是经常出现的情况,选题本身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但由单个毕业生来完成显得力量单薄。我们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考核可以设置大选题的细化,即将某类相近的毕业论文选题加以归类整理,由指导教师进行研究和调研分工,然后由毕业生组成研究团队或小组。由指导教师组织写作经验交流和思维碰撞,这可以实现毕业生资源共享、观点提升,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实践的研究显得更有价值。毕业论文的考核也可以考虑增加团队协作精神指标。

总的来看,管理类毕业论文双轨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与有效培养和检验毕业生在校所学的课程体系理论,提升与就业能力相关的素质,还能加强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双轨毕业论文考核还可以增加指导教师参与社会、市场和企业实践的动力和机会,与学生共赢,教学相长,真正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相统一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李晓钟.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03) .

[2]谢沛善.依托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5) .

毕业考核模式 第9篇

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通过官办高校的代表———洛阳太学, 特别是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可以窥视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概况, 以史为鉴, 以期对当代高等教育有所启发。

一、我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发展简况

“太学”即现代我们说的大学,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学官”, 这里的“学官”即大学。所以, 夏商至西周时期可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汉代的官学由于受到当权者的大力提倡支持得到空前的发展。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拉开了兴办太学的序幕。东汉光武帝刘秀重视太学, 建武之初, 戎马未歇, 公室未饰, 便先兴文教兴建太学。及他儿子明帝时, 尊师重造, 提倡教道, 昌明经学, 盛况空前, 洛阳太学声誉日高, 达到太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匈奴亦派人来洛阳学习。顺帝时, 修缮太学, 扩建房舍二百四十房, 一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执政期间, 太学更获得迅速发展。自汉武帝创建太学至东汉, 太学生由五十人扩到三万人, 达到极盛, 如此发达的太学教育在世界史上堪称奇迹。

自董卓之乱, 太学被毁, 魏文帝曹丕称帝后, 才又重整太学, 至晋武帝时太学再次进入发展高潮时期。西晋灭亡之后, 太学复又被毁。自孝文帝迁都洛阳, 才又重建太学, 直到北魏分裂, 太学在洛阳才告衰落。之后历朝太学虽有所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 再没有达到汉代的盛况。隋唐时期, 国子监统领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 隶属国子监。辽南京 (今北京) 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清只设国子监。

二、太学的考试、毕业和毕业后去向

由于太学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 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 衡量学生掌握经学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它不仅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措施, 同时两汉太学的考试还是决定学生入仕与否的重要选拔制度。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考试是汉朝太学的命脉。太学考试最常用的形式是“设科射策”, 所谓“射策”, 即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册, 掩盖试题后由学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类似于现代的抽签考试。所谓“射科”, 就是依据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 西汉末时分为甲、乙、丙三科。甲科 (上第) 合格授郎中, 乙科 (中第) 为太子舍人, 丙科 (下第) 为文学掌故。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也有所变更。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 东汉时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两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 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授以官职。以考试为教学管理手段自汉代太学始。太学考试以功名利禄奖励学习优秀者, 引诱学生专心攻读, 潜心于儒家经典。强化了“独尊儒术”意识, 对太学生的发展及当时社会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是, 一味的以考试来管理学生, 国家统治者以功名利禄来作诱士之饵, 士以求学为入官之梯, 也产生了许多弊端。

太学学生学习采取单科结业的方式, 每家经典学完后, 由博士主持答辩, 严格按照各经家法要求, 讲求师承。答辩为五十道论辩题, 解释多者为上第, 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 义有相伐者, 皆以为非。这束缚了学生思想, 但就整个学业教育而言, 又是提倡不同学派之间争论和提高不同学派学术地位的保证。

学生的毕业分配, 如上所述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太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又不限于考试, 还可以通过荐举、征辟或参加选举而取得官职。实际上太学生通过考试、推荐获得官职的多为公卿官宦子弟, 太学中的贫寒子弟学生, 学业满后很多都是回到乡里从事教学工作。

摘要: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典范。高校学生学业考试方式及毕业去向是督促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因此研究和提高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状况必须探究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教学考核方式和毕业生去向。

关键词: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

参考文献

[1]郭洪纪.儒学的教育伦理与官学治教的承传[J].山西师大学报, 1996.1.

[2]顾美玲.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景探析[J].教育研究, 1997.8.

[3]杜安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J].探求, 2005.4.

[4]金玲.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启示[J].教育探索, 2000.10.

[5]卢奔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漫谈[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1.

[6]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4.4.

[7]江应中.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摭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0.4.

人身保险课程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10篇

[关键词]人身保险 考核模式 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F84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123—02保险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公司的大部分岗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的计算机业务管理操作能力、较强的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改革现有的人身保险课程考试模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人身保险课程成绩评定存在的问题

(一)期末考试分值比例过大,导致学生平时不愿学习

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再加上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导致很多同学平时不愿意学习、期末突击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乏课堂参与成绩的评定,许多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主动思考,课堂不积极发言,课前不预习,课后作业不认真对待,抄袭现象严重。

(二)实训成绩评定不合理

人身保险实训课共4学时,2学时熟悉软件,2学时分小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完成投保单填写、承保、理赔和保单变更等流程的操作。由于目前所有的软件程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只适合操作练习,不适合考试。因此,成绩只能根据实训报告评分,而实训报告互相抄袭现象严重,不能完全体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多为客观题型

人身保险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名词与条款解释题、简答题、案例分析与计算题和论述题。其中案例分析与计算题和论述题等主观题的分值比例比较少,只占40%左右。

二、人身保险课程成绩评定模式改革基本思路

第一步,问卷调查。通过对2007级和2008级保险专业的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未学过人身保险课程的学生有27人,学过的有23人。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结论如下:在回答平时成绩(不含期中考试)占总成绩比例时,66%的学生选择最高比例为30%,选择10%和20%成绩比例的分别为12%和22%。在回答考勤占平时成绩的比例时,其中有53%的学生选择所占比例为30%,31%的学生选择10%,16%的学生选择20%。在回答课后作业占平时成绩的比例时,其中49%的学生选择占成绩的10%,27%的学生选择占成绩的20%,24%的学生选择占成绩的30%。在回答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比例时, 51%的学生选择占成绩的10%,20%的学生选择占成绩的20%,29%的学生选择占成绩的30%。

第二步,组织保险教研室的几位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教师们一致认为改革现有的只重视结果考核的模式势在必行。在参考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及国内一些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模式,通过对各种评定方式的利弊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人身保险课程的特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本着公平、公正、成本低、效率高、重过程的原则,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多元化、规范化、形成性考核模式的评定标准。由于实训课程是按照事先编好的计算机软件程序进行操作的,计算机本身带有纠错功能,所以实训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调整为5%。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占70%、20%和5%。

第三步,制订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平时成绩由课后大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综合评定。大作业成绩3分,课堂表现1分,出勤成绩1分。

第四步,改革考试试题。改变以往的考试客观题分值多,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观题分值少的现状,增加主观题分值。

三、人身保险课程考核模式的实施

(一)实施方案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2008级学生的人身保险课程教学中实施,人身保险课程成绩评定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中测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占5%)+实训成绩(占5%)。

(二)效果检验、分析与评价

1.效果检验

由于从2005级学生开始增加了保险上机模拟操作实践教学环节,所以选择了2008级的人身保险课程成绩与前三届成绩进行比较。(见表1)

2.效果分析与评价

2008级人身保险课程成绩的及格率有所下降,原因如下:

(1)由于是第一次安排期中考试,部分学生从思想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仍然沿袭以往的期末突击学习的习惯,平时不认真听课、不认真预习和复习。由于期中考试不及格率为82.76%,直接导致课程总成绩及格率偏低。

(2)考试题型进行了调整,客观题分值减少,主观题分值增加。一些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不够,回答主观题时不够深入和全面,导致及格率下降。

(3)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大作业成绩和实训成绩所占总成绩比例下降,也直接影响课程及格率。

从人身保险课程成绩的平均分值分析,2008级是这四届中是最高的。这说明课程形成性成绩评定模式是有成效的,能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人身保险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必须加强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制订多元化的成绩考核模式。在实行考核模式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加大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倡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荣华.理论力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3).

[2] 潘逸兴,蒋学东.理论力学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报,2003,(1).

[3] 曹冬岩,邵南.美国大学课程考核特点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5).

[4] 许成安,王家新. 大学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7).

[5] 张笑秋.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6).

企业绩效考核模式分析 第11篇

一、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考核范围不够广泛

在许多企业中,考核是具有一定范围的。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只把考核人群限定在基层劳动人员当中。而对于那些中层或者高层干部,往往没有“考核”一词。这种考核约束制度会使许多员工都觉得不公平,也无法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考核的结果也只会适得其反,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让一些员工产生反感,进而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钟爱于多角度、全方面的考核

多角度考察是许多企业都存在的问题。但是它产生的弊端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评审人员不具备多种技术理论知识的结合,他们只能从自己所理解的范畴来评定。这样的方式是非常片面的,也使得考核结果具有更多的主观性,更加不公平。另一方面,多角度考察的过程是非常繁琐的,所以常常不能做到全过程的监控,会降低考核的效率。

(三)考核标准的苛刻性

随着就业率的逐渐下降,工作岗位的逐渐减少。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企业占据了有利的主导地位,而员工就自然的处在了被动的情况之下。企业借此优势对员工做出一系列的考核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员工的本职工作之内,通常情况下还会进行拓展延伸,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减少[1]。

二、企业绩效考核模式分析

(一)建立个人与团队绩效之间的联系

企业如何能够做到考核的相对科学并且合理,是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绩效考核离不开团队合作形式的优化,所以首先要加强个人与团队绩效之间的联系。第一,员工的工作效率的高低离不开团队之间的协作,管理者要将二者的紧密关系做到最佳。比如:在考核时实行层层分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设置考核的动态主题,管理者可以在每个部门设立一个项目负责人,主要包括营销部门负责人、研发部门负责人以及制造部门负责人。这些负责人向上接收上层指令,向下监管组内成员。负责人在各组内设立小组长,为组长分配总体任务,组长再将这些任务合理的划分到每个人的身上。当小组成员考核成绩不及格时,不但要对该名员工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对组长和部分负责人进行惩罚。这样能够使员工和主要负责人的绩效挂钩,使得员工们意识到团队工作的重要性。整体性行为的实施效率一定会高于个人,而作为领导人员,其惩罚中扣除的绩效金额一定是大于组员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起到带头作用,使得员工更加信服。反之,如果该组员的表现优异,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那么我们可以认定,他的进步也是离不开团队协作的,除了给予个人一定的奖赏,还要给予整个团队物质奖励。该方式的绩效考核制度使得企业内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工作效率也更加突出,也能够促进企业制度的健全[2]。

(二)重视考核内部的公平性

所谓员工考核的公平性,就是指这个指标对员工成绩的评判是否合理,它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运行过程标准性的预估规则。想要做到考核内部的公平性,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考核成绩以数据的形式列出,做到绝对的公平。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舞弊徇私,一味的隐瞒员工的成绩,做不到绝对的公平性。而现代的企业考核模式当中,管理者要将成绩一一列出,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的分数、业务基点的获取,总成绩的评判标准等等。管理者要将数据凭证发到每位员工的手中,使员工能够做到更好的改进。第二,实现考核内部的透明性。管理者也可以创新管理思路,当场对员工的考核进行成绩判定。如果此考核过程是长期性的,比如说客户的拉动数量等,管理者可以让该部门的全体员工进行评定,参与到绩效考核讨论当中来,保证考核内部的绝对透明性与公平性。另外,要注重企业考核的制度化,在全面的平时也要具有针对性。例如,管理者可以规划出不同部门的绩效考核侧重点,比如营销部门的其他业绩都是辅助,具体客户的拉动率为主要的评判根本。理论知识的绩效成绩可以作为百分之二十,客户的创造人数为百分之八十,这样就使得绩效考核制度变得更加合理[3]。

三、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管理者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理论、实践应用、操作流程、评定的公正性等多个角度入手,将创新的思路运用到绩效考核之中,在此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明确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促进企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这直接导致了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性。众多企业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进而站稳脚跟,就要采用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增强本企业的优势。而绩效考核制是目前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它被许多大型或小型企业所沿用,为企业创造了许多活力,规范了企业经营秩序。所以本文以企业发展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探讨企业绩效考核模式。

关键词:企业,绩效考核,分析

参考文献

[1]刘风坤.A集团公司模式下的绩效考核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于焱欣.基于B/S模式的企业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上一篇:苹果小天地大下一篇: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