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调查GIS

2024-09-10

土地调查GIS(精选9篇)

土地调查GIS 第1篇

遥感技术在我国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已有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 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善。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 经常受到比例尺小的影响, 一般只反映宏观的土地利用分布状况。本文利用遥感影像[1]和现代的测绘技术, 在节省了很大工作量的同时, 实现了在大范围内大比例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1 技术路线

1.1 现状调查对象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质底法反映一个地区农、林、牧、居民地、工矿、交通及其他行业用地现状的专题地图。该图有效地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分布, 是衡量土地利用强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了研究区域1∶2 000的数字地形图, 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和建设部的《土地分类标准》等相关土地分类标准, 对研究区的基本地形要素, 土地利用现状要素, 地籍要素等进行了测量。

1.2 现状调查的工作流程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数字化信息图层是以同等比例尺的道路、水系、绿地等多层叠加生成工作底图后, 收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图, 参照“城市规划”中土地分类标准, 采用人工判读解译, 同时结合各种地形、地物名称、形态等, 勾绘出各类用地的分界线, 最后生成各地块的图斑, 划分出商业、服务业、工业、仓储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并建立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局部地区的解译结果则通过实地调研来修正。其技术路线见图1。

2 现状调查的关键技术

1) 数据预处理。根据研究区的范围, 选择待分析的遥感影像, 然后用Envi镶嵌相关遥感影像。由于遥感影像数据的海量数据, 在硬件条件的限制下, 我们进行了数据格式的转变, 这样既满足了我们进行数据编辑的要求, 又节省了空间, 对于建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数据库, 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 利用ArcGIS软件, 将研究区地形图中的街道边线、双线河、绿地等矢量按行政区进行切割。2) 遥感影像配准。利用ArcGIS软件中的空间配准功能, 将分区现状底图与遥感影像图进行配准。配准时以原有地理坐标的矢量图为准, 把影像图向矢量图配准。在配准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控制点的选取, 在对研究区域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 要选取标志性建筑物, 或者是比较明显的地形特征进行配准。由于配准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数字地形图的下一步更新工作, 所以一定要注意。3) 土地利用现状图底图更新[3]。将矢量图上的街道边线, 双线河, 绿地等要素, 与遥感影像图上相应的要素进行对比, 根据影像图修改矢量图上过时的和错误的地方。4) 土地利用现状图编辑。将道路和建筑以多边形方式闭合, 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多边形, 即土地利用现状单元。待所有土地利用现状单元边线编辑完毕, 检查无误, 则借助ArcGIS的拓扑功能, 建立这些土地利用现状单元的拓扑关系, 同时, 计算出各个单元的面积、边长。5) 土地利用现状图赋值。利用建设部的《土地分类标准》, 参考城区航空遥感影像以及地形地物分布情况, 对城市的土地类型进行分类, 所有要素按类型输入属性值, 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由于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辑过程中, 已经可以计算出研究区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通过进一步的属性编辑, 对各子类的面积及其他各类信息都可以进行查询并进行简单计算, 同时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参数, 进行相关的叠加分析, 统计分析, 趋势分析等。6)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统计[4]。通过对各种土地利用现状的研究, 我们可以定位、定量、定性的研究研究区范围内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等。并可以从宏观把握对研究区范围内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系统地反映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和空间统计状况、存在问题及变化规律, 可以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信息基础。

3 应用实例

3.1 遥感分析结果

根据遥感技术的特点, 结合已掌握的资料, 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统计结果见图2。

从图2的遥感分析结果可见, 研究区以第三产业为主, 文物保护区众多, 居住面积比例大的老城区, 其中, 公共设施占全区总面积的42%, 居住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38%, 道路广场占全区总面积的11%, 公共绿地占全区总面积的7%, 对外交通和水域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1%。

3.2 遥感结果分析

通过与1∶2 000的数字地形图进行叠加, 我们可以生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可以采用大类统计和公共设施用地统计两种输出方法。为了检验遥感结果的成果可靠性, 我们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详查结果与我们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比较, 误差小于2‰, 所以此次结果还是比较精确的。

3.3 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遥感数据是土地资源分析的有效数据来源之一, 尤其利用过去的遥感数据重显过去的土地利用状况, 分析一定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由于我们所依据的1∶2 000的数字地形图是2000年的, 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是2004年的, 在经过对矢量数据的编辑之后, 我们就可以分别得到2000年~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拼接图形文件, 进行空间叠加, 得到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从2000年到2004年的4年间, 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以往统计部门的土地利用变化只能说明单纯的面积变化, 而利用GIS的空间叠加, 能说明某个空间位置上的一个土地类型向另一个土地类型的转化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此类型转化的面积。具体某个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的变化取决于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速度。一个土地利用类型向其他类型转化速度与其他类型向此类型转化的速度比值, 如果大于1, 则此类型的面积减少;如果等于1, 则没有面积上的变化;如果小于1, 则此类型面积增加。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为城市的决策、发展与规划提供一定的实效性强、内容翔实的大比例尺基础数据。不仅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等其他管理部门进行数据共享提供了方便, 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准确程度, 适用于经济发达、土地稀贵的大城市进行土地调查测绘。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数据更新, 图面负载大, 相关方面规范缺乏等问题, 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如何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实现关于大比例尺, 大范围内的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现代的测绘技术结合, 将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叶京力, 李江风, 季翱.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途径[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20 (2) :108-110.

[3]郭庆十, 李金鹿.遥感技术在河北省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展望[J].国际太空, 2006 (8) :28-32.

[4]喻文承, 黄晓春, 王碧辉, 等.空间数据仓库与数字城市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 2006 (4) :85-87.

土地中的GIS技术应用 第2篇

土地整理中的GIS技术应用

目前,土地整理中已经广泛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文献资料和实际工作的总结,揭示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途径和现状.主要有以下结论:1. GIS在成果图制图方面应用最成熟最广泛,是目前土地整理的主要应用方面;2.GIS已经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辅助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规划成果更科学更合理;3.GIS可以为土地平整工程量、地类面积统计提供快捷有效的手段;4.土地整理信息系统是未来土地整理的发展趋势.

作 者:李养兵 LI Yang-bing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国土信息工程系,安徽,滁州,239012刊 名:滁州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TY年,卷(期):9(3)分类号:N945关键词:土地整理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调查GIS 第3篇

随着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 以及掌上电脑 (PDA) 的移动式计算系统的日益普及,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不仅仅局限于测绘学科, 与测量学、计算机制图、3S技术、网络技术有紧密联系,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理论和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集成了3S技术的移动数据采集系统已成为一种新的调查技术。本文根据全国第二次国土利用现状调查的需要开发出集GPS/TS/PDA为一体的土地变更调查系统, 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1 基于嵌入式GIS的开发技术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移动智能终端所使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目前PDA采用的主要有Palm OS和Windows CE两大操作系统。基于Palm OS操作系统开发不是很方便且较困难, 而Windows CE适用于多种CPU和多种硬件平台, 且与PC机Windows兼容性较好, 并且考虑到从PC机上Windows系统的开发很容易过渡到Windows CE, 因此选取Windows CE作为该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是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 (Embedded GIS) 是集成GIS功能的嵌入式系统产品, 是系统设计与开发层次上的应用, 是一个软硬件混合的系统, 它是导航、定位、地图查询和空间数据管理的一种理想解决方案。嵌入式GIS通过集成先进的个人化计算机技术PDA、移动通信技术 (GSM/CDMA) 和卫星导航定位GPS技术, 以拓展GIS系统的应用领域, 提高GIS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的方便性和实时性。本文以Mapinfor公司推出的MapX3.0为数据承载平台建立土地变更调查系统, 方便用户快捷、可靠的进行数据采集及信息查询。

2 系统设计

软件开发主要是针对土地二次调查的业务要求, 完成对可疑变化图斑的地类变更、权属变更、行政辖区变化境界的调查核实, 变更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的量测, 以及遥感未发现的遗漏图斑的补测。采集系统包括PDA电子手簿和采集软件两部分, 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基于常规测绘 (全站仪) 、GPS等多种采集方式, 主要完成土地外业数据采集、数据编辑、数据更新等功能。

2.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系统主要由GPS接收机和PDA电子手簿等部分组成。GPS接收机模块用于实现获取地理位置坐标的功能。PDA电子手簿用于实现数据的存储、通讯、显示等功能, 便于核查地理位置的逻辑性错误, 应用在室外有其优势。

2.2 系统的功能设计。

合理的功能模块划分有助于系统的扩展、更新、后期维护等。为实现系统的总体目标, 将系统主要划分为:文件管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图层数据管理模块、查询统计模块、GPS功能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 通信模块。系统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3 模块设计

3.1 文件管理模块。

其主要功能为实现本系统中数据文件的管理操作, 如导入、导出及存贮等。数据主要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 即ESRI定义shp格式文件, 由一个后缀名为shp的主文件、一个后缀名为shx的索引文件、一个后缀名为dbf的dBASE表组成, 并且这三个文件具有相同的文件名。shp主文件描述了其对象类型及每个空间对象记录值, 其记录的长度为变化值;shx索引文件记录了每个空间对象在主文件中的起始与偏移地址;dbf表文件记录了每个空间对象的属性特征。同时, 系统为CASS7.0提供了数据接口, 可直接导出DAT格式的数据文件用于CASS成图。另外, 系统在工作时为了方便勾绘土地变更信息, 系统专门设计了测区底图功能, 测区底图数据为DWG格式的CAD图形, 方便实用, 简单明了。

3.2 图层数据管理模块。

为提高空间数据在移动设备上的分析处理的速度与效率, 对空间数据图层进行分级、分块管理。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空间图层进行分级管理, 采用网格方法进行分块管理, 其中格网的大小取决于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或者图幅分幅的大小, 视空间数据的具体情况而定。另外, 还包括地图缩放、漫游、全图显示、多边形选取等图层操作功能。

3.3 数据库管理模块。

主要实现土地变更属性信息的录入、保存、更新、查询统计等功能, 保存数据库中。土地权属等属性信息的录入主要由工作人员通过PDA现场入库更新使用信息, 空间几何数据的采集由控制手簿PDA通过蓝牙模块控制GPS接收机自动测量并保存数据。属性数据的查询, 如土地使用者的信息查询;空间数据查询,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交叉查询, 如土地使用者的宗地图, 点、线、多边形方式查询空间数据的属性信息等。

3.4 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形式以GPS与全站仪两种方式, 根据点位环境选择适宜数据采集方式。当以GPS方式采集时, 首先将GPS与PDA联接, 导入当前地点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后, 利用定位功能, 可快速定位到当前的工作地点。GPS接收机以RTK模式接入VRS参考站, 实现动态高精度定位;获得厘米级WGS-84界址点坐标后, 对WGS-84坐标做相应的转换得到地图坐标, 完成绘图及地理位置动态显示。

3.5 通信模块。

主要实现PDA对GPS与全站仪的控制, 以及PDA与数据处理中心的数据交换。

3.6 图形旋转模块。

数据采集时以自由设站方式进行, 土地界址点坐标、拐点坐标均以自由坐标方式录入, 在保证相对位置正确的情况下, 通过RTK坐标联测将图形整体旋转即可。这种模式避免了常规技术中首级控制测量后再进行图根点加密的工作。其工作流程图见图3。

4 实例分析

以深圳市某小区土地变更调查为例,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开展1:500比例尺城镇土地变更调查。通过PDA数据采集系统现场勾绘, 野外数据采集回来后, 把PDA系统中的数据上传至电脑, 进行后续的内业编辑整理、入库, 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更新数据库, 生成新的土地利用现状。为了验证该系统的正确性, 在运用该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的同时, 以常规方式重复进行一次, 其结果如下:

4.1 界址点和地物点检核

在界址点和地物点检核方面, 我们选取以围墙拐点为主的界址点和明显地物点 (如门墩拐点、房角点等) 36个与传统方式所测结果进行比较, 其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点位坐标差大多在5cm以内, 个别在10cm左右, 经分析, 较大的差值的主要由于站位及棱镜自身结构产生的偏心误差及测点周围有树木遮挡卫星信号导致GPS测量精度降低所致。但总体上, 界址点精度一致, 能够满足1:500比例尺土地变更调查的应用。

2.相对地物检核

为了检核宗地内部不相关地物间的符合关系, 我们用钢卷尺量测13个地物间的实地距离, 并与所测地籍图中相应距离作了比较, 差值最小为2cm, 最大为14cm, 基本符合1:500地籍图测绘精度要求。统计信息见表2。

5 结束语

把地理信息系统与GPS嵌入到PDA等移动计算设备中, 是解决人们对空间信息依赖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在移动过程中以及在野外需要记录这些空间信息的时候。通过以上研究与实例验证, 该系统能够满足城镇土地变更调查的精度要求;利用GPS/PDA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路线合理、技术方法可行。

参考文献

[1]吴信才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Xueyu Yang;Yunqiang Zhu;Juanle Wang.Land change survey system on palm[C].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July2005, Volume2, 975-978

[3]严长清, 袁林旺, 陆效平.基于GPS/PDA用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采集系统集成设计[J].南京

[4]师范人学学报 (工程技术版) , 2005, 5 (4) , 77-81

土地调查GIS 第4篇

基于RS和GIS的开封市土地覆盖分形

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利用开封市0.61 m空间分辨率的QuickBird卫星遥感数据,采用分形几何方法研究了斑块的面积效应和覆盖类型分形的关系,并对覆盖类型的分形特征差异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封市防护林地和农田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大,分维数也较大,而水体的分维数较小,说明防护林和农田斑块的边界结构特征比水体更为复杂.斑块的分维值具有尺度依赖性,同一类型中大的斑块往往具有较大的分维值,其原因是大斑块经常出现不同类型的斑块相互嵌套,小斑块则很少出现甚至不出现这种现象.

作 者:赵亚敏 田国行 何瑞珍 党运宽 ZHAO Yamin TIAN Guohang HE Ruizhen DANG Yunkuan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郑州,450002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年,卷(期):25(10)分类号:P9关键词:景观 土地覆盖 分形 分维值 尺度

土地调查GIS 第5篇

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对民生经济、土地规划及国土整治等至关重要。利用GIS与RS技术[1]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弥补了传统实地考察的一般缺点, 具有面积广、时效性强、影像获取周期短等诸多优势[2]。本文结合GIS技术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2015年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分类信息提取, 并对分类结果进行直观分析与统计。

1 研究区概况

龙州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隅左江上游, 东经106°33'11″至107°12'43″, 北纬22°8'54″至22°44'42″。总面积2 318 km2, 总人口27万。龙州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总的来说是冬春微寒, 夏炎多雨, 秋季温凉, 干湿季分明, 湿热、干冷同季;降雨亦有显著的特点:山地雨量多于丘陵河谷地区;雨量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与我国热带、亚热带自南向北, 自东向西递减相反;夏季雨量占全年雨量50%以上, 易于发生冬干、春旱, 雨季从4月中下旬开始, 天气多变。

2 数据源与数据预处理

本文数据包括龙州县2015年Landsat 8遥感影像、DEM影像及龙州县行政界线。对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影像校正 (几何校正与辐射矫正) 、影像镶嵌、影像剪裁及影像增强[3]。经过预处理后得到的龙州县的遥感图像如图1。经过预处理之后得到的DEM如图2。

3 土地利用分类

结合龙州县的实际土地利用情况, 参照国家土地资源的二级分类体系以及广西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内容规范, 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6个一级类和11个二级类[4] (见表1) 。

本文采用人工目视解译, 通过地物的空间位置分布及影像特征 (包括形态、色调及纹理特征) , 结合人工解译的经验在Arc GIS中对龙州县的遥感影像进行矢量化, 并赋予属性, 得到了龙州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如图3) , 并对各种土地类型的面积及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 (如图4) 。

统计结果:龙州县总面积2 318.48 km2, 其中建设用地62.52 km2, 占总面积的2.70%;有林地1 343.61 km2, 占总面积的57.95%;水域37.04 km2, 占总面积的1.60%;灌木林地61.61 km2, 占总面积的2.66%;稀疏灌丛47.98km2, 占总面积的2.07%;耕地762.38 km2, 占总面积的32.88%;草地1.34 km2, 占总面积的0.06%;裸地2.00km2, 占总面积的0.09%。

4 土地类型空间分布

对DEM进行坡度、坡向提取, 并对DEM、坡度、坡向进行自然间断点分类以及矢量化, 对不同的土地类型及划分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对龙州县的土地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龙州县以平原、山地为主, 土地利用类型以有林地、灌木林地、稀疏灌丛、建设用地及耕地为主。其中有林地占57.95%, 主要分布在山区及丘陵地区, 平原地区有少数的覆盖;灌木林地、稀疏灌丛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 具体表现为分布在海拔为200~500 m, 坡度小于20°, 在平原地区有少数覆盖;建设用地和耕地受到地形的约束, 主要依托洪积扇与冲积平原分布, 具体表现为海拔低于200 m地区, 其中丘陵和山地地区有少数的耕地覆盖, 海拔为200~400 m, 坡度小于20°。

5 结果分析

龙州县植被覆盖率超过全县总面积的50%, 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2.88%, 人均耕地2823.6 m2, 农业作为龙州县的国民经济基础, 应合理利用土地, 减少土地的过度使用, 保持土地的肥力。林地中经济作物如茶叶、果树、橡胶植物、饮料植物等有良好的可持续开发性, 应以政府为依托, 带领农民发展畜牧业, 建立产业园区, 大力推广经济作物, 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并在产业园区周围开发交通, 应有政府出面打开市场, 为经济作物的销路做前提准备。

6 结语

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对龙州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统计, 利用DEM对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结合统计与分析结果, 分析龙州县的区域优势, 对其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简单建议。

摘要:土地资源调查是通过勘察手段对各种类型土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空间分布进行调查。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对科学规划国土非常必要, 同时对城乡规划、民生经济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运用RS和GIS技术[1],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为研究区域, 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2015年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解译。利用BEM数据对各类型土地的空间分布进行简要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 对土地规划和使用情况做简单的建议及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空间分布

参考文献

[1]肖洪, 邱永红, 朱佩娟.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县级土地利用调查研究[J].中国林业调查规划, 2004, 23 (2) :45-48

[2]李广生, 王文杰, 王彦良.RS和GIS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 2012, 21 (3) :74-77

[3]黄维江, 曾涛, 谢玉凤.基于RS与GIS的汶川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 38 (9) :34-37.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评价 第6篇

土地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管是追溯历史, 还是展望未来,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构息息相关。土地这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突出。21世纪以来,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 土地利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问题越来越突出。

本文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绥化分局辖区为研究区域, 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以各农场 (管理局下辖嘉荫农场、铁力农场、绥棱农场、红光农场、海伦农场、和平牧场、肇源农场、安达畜牧场、柳河农场、茂兴湖水产养殖场和涝洲鱼种场及驻俄罗斯斯米多维奇区的乌尔米农场, 共计12个农牧渔场。) 为研究单元, 利用GIS的技术, 对该地区进行了得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2 研究现状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研究在我国是近些年才慢慢兴起。很多学者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做了很多研究, 主要有:王国强的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初探、陈百明的地资源持续利用与耕地经营制度建设、高志强的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张光宇的利用模糊相似关系进行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赵登辉的农户经济行为与土地持续利用关系、王良建的利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评估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结合我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进行了探索, 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 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研究进程。

3 GIS系统的建立

3.1 输入属性数据和输入空间数据

属性数据是表示空间实体的属性特征的数据。属性数据一般采用手工键盘输入或数据库文件导入。当数据量很大时,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应该分别输入并分别存贮, 属性数据首先按顺序文件输入, 通过编辑处理, 检查无误后存储到数据库的相应的表格中。

输入空间数据也就是图形数据, 实际上就是地图的数字化处理过程。它的方式有3种: (1) 手动输入方法:手工法输入矢量数据实际就是将表示图形点、线、面物体的地理坐标数据通过键盘等设备输入文件或程序中去。手工法输入栅格数据是将已知格子内所测量到的优势特征值进行编码, 然后将代码输入自动化文件。 (2) 手扶跟踪数字化方法:人工数字化方法包括数字化仪的电码静电装置。数字化仪将定位器的信号转换为电子识别信号, 然后直接读入计算机。数字化仪方法输入速度快, 精度高, 各种版本的GIS软件均能用数字化仪来进行数据输入。 (3) 扫描仪数字化方法:扫描仪扫描输入速度快, 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操作简便, 在人力资源、物力较缺乏的情况下使用简便, 但对复杂要素识别比较困难, 容易出现问题。事实上, 扫描仪输入是图形自动输入的发展方向。

3.2 数据的连接与标准化

在数据操作的过程中, 同一个地理实体必须既有空间特征, 也要有属性特征。在GIS建立的时候, 要通过给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赋予一个相同的关键字, 进行空间数据库和属性库的连接, 也就是特征码连接。

数据规范化及标准化, 即是两个系统实现数据共享的需要, 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内保持数据的连贯性、持续有效性的需要。

3.3 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GIS数据库与其他行业的数据库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它是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合理存放的一个集合, 需要对空间关系进行存储。一般来说空间数据库建立有以下的要求: (1) 冗余度最小原则, 数据尽可能不重复; (2) 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共享原则, 即以最优的方式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 (3) 数据独立性原则, 即数据的存放尽可能和使用应用程序分开; (4) 数据统一管理原则, 即使用一个软件统一管理所有数据。

3.4 地理要素编码

要素编码就是给每个地理实体赋予一个唯一标识, 目的是为了实现数据标准化和数据的资源共享, 用在进行各种比例尺地图数字化和地理空间实体的采集、存储、检索、分析、输出和交换, 同时也用于一定比例尺范围内的地图要素显示。要素编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需要照底图要素和专题要素进行严密科学的分类; (2) 分类的时候要体现实体本省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 能够为大规模大的综合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支撑。同时保证编码结构是可扩展的, 为以后用户增加自己的专题应用, 提供足够扩展空间。同一个地理实体要素的显示不受比例尺制约, 但是要有相同的地理要素编码; (3) 方案要具有一定的可移植性, 不同的编码方案之间支持相互转换。

3.5 数据分析

GIS系统软件除一些基本的地图变换功能如数据更新、比例尺变换、投影变换外, GIS还提供一些空间分析功能: (1) 属性数据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数据亦采用关系型数据库隔离, 因此, 关系数据库中各种分析功能都可以对属性数据进行分析。 (2) 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指以点、线、面实体为基础, 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图层, 然后建立该图层与目标图层的叠加, 进行分析而得到所需结果。它是用来解决邻近度问题的空间分析工具之一。邻近度描述了地理空间中两个地物距离相近的程度。

4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

评价模型的选择。土地适宜性分析是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用途的适宜程度分析,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 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 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进行评定。在对绥化分局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时, 本文采用了适宜性评价模型。适宜性评价模型要选用一定量的参评因子, 例如主要包括海拔、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质地、PH值、含盐量和土壤侵蚀强度等。每个因子各自对应一个状态集Vi, Vi=[Vi1, Vi2, …, Vim] (i=1, 2, …m)

每一个因子的状态集都是一个对指定目标的从优到劣的全序集, 满足Vi1>Vi2>…>Vim

因此, 这些因子按照其状态, 使用列矩阵表示, 即

矩阵中Pi表示不同因子对指定目标适宜性的等级评定。各个权重因子通过因子状态的集加以计算确定, 而且所有因子都要必须通过归一化数据处理。

通过以上矩阵数据, 使用数据处理软件, 对土地评价单元进行适宜性评价, 最后求出评价分值。

最后, 根据每个评价单元在不同的目标中的适宜性评价的分值进行对比, 计算土地适宜性, 并通过适宜性评价分值对开发活动确定适宜级别。

5 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利用现状对比

把上边模型计算得到的评价等级结果, 与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比较, 来分析绥化分局土地利用状况, 并把分析结果列成表格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 本地区适合耕种土地的面积最大, 耕种比例占宜农地比例大于70%, 其次是居住用地, 比例为17.30%, 此外园地面积比例也也较大。此外在绥化分局的土地实际用途调查的时候发现, 很多园地用地占用了大量适合耕种的土地;在宜牧地中, 由于荒草地的比重大的原因, 没得到利用的土地占地面积最大。宜牧地的面积中耕地面积占第二位。宜林地中, 耕地所占面积排在第一位, 林地排在第二位。总体情况来看, 绥化分局的土地利用分布还较合理, 但存在很多的问题: (1) 耕地占用的土地面积太大, 在以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多关注退耕还林还牧工作; (2) 在宜农用地中调查中发现, 居住用地与园地也占用了大量土地, 在未来的土地规划中, 要特别关注, 一定要控制耕地被随意滥用占用的现象, 特别是居住地占用, 并且对于已经占用宜林、宜牧地的土地, 相关部门应及时督促进行退耕还林还牧。

6 结束语

本文利用GIS软件为工具, 对黑龙江农垦总局绥化分局的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对绥化分局土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绥化的土地开发利用部门做出科学规划提供了可参考的对策分析, 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地区的相似图例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

文中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和GIS软件实现对绥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相对以前的分析方法大大提高了结果的可操作行以及准确性。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的偏差原因, 我们只是利用GIS软件进行了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 没有涉及一个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 这也是本文作者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方向。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土地这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它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 研究找到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鉴于此, 本研究利用GIS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土地利用评价, 以黑龙江农垦总局绥化分局对研究对象, 进行了可持续利用的探讨, 为土地部门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参考, 以促进绥化分局地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为解决土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徐彬, 韦玉春.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现状与问题[J].经济地理, 2006 (S1) .

[2]徐世武, 刘秀珍.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系统[J].地球科学, 2006 (05) .

土地调查GIS 第7篇

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建设是地籍管理发展规划构建统一的土地管理基础平台的重要内容, 是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 开发应用统一标准软件。以县级土地登记结果为基础, 建立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土地登记管理体系, 实现土地产权登记信息的异地查询、信息共享、逐级汇总和分析。

2 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2.1 数据需求分析

土地登记最终结果以土地登记簿 (卡) 记载的内容为准。根据用地情况统计和土地登记公开查询的实际需要, 依据土地登记簿 (卡) 记载的内容, 设定宗地号、土地权利人名称、土地坐落、土地权利类型、宗地变化情况、宗地面积、土地用途、批准日期、土地证号、备注等内容作为汇交的土地登记结果。

2.2 系统性能需求

充分利用C/S和B/S结构的优点, 按地籍业务功能和流程特点, 划分整个系统为基于C/S结构和基于B/S结构的系统, 构建一个集地籍数据录入、数据编辑、土地登记结果汇交、数据统计、地籍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地籍信息系统。

系统开发采用动态表单技术, 通过该技术实现强大的可视化桌面配置功能。操作如同Excel设置一样方便, 即使土地登记规则、表单、报表发生变化, 用户也可以方便地进行相应配置。

3 系统功能设计

3.1 土地登记结果信息系统

土地登记结果信息系统, 具有对土地登记数据、结果数据进行录入、检查、维护、统计和输出等功能, 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3.1.1 数据录入子系统

完成土地登记数据维护与查询工作。该系统设置土地数据维护功能, 包括重置土地登记数据生成时间、增加、修改、删除、清空、查询、数据接口、打印等功能;查询功能, 查询某地级市下面的某区、县或者县级市土地记录信息。

3.1.2 报表输出子系统

报表输出子系统以Excel表格形式输出登录行政区权限下属行政区域所有宗地信息 (如果是区县级权限登录系统就只输出该区县地区宗地信息) 。

3.1.3 逐级汇总子系统

逐级汇总子系统实现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所有成果表的逐级汇总。可以选择汇总级别, 省级单位可以以市、县级进行汇总, 市级可以以县级进行汇总, 县级可以对乡镇级进行汇总。

3.1.4 上报接收子系统

将登录行政区域权限下土地记录宗地信息打包存储。并且能接收对应登录权限行政区域下增量包。上报并能接受各地级市或者其下的某区、县或者县级市当前季度宗地信息。

3.1.5 数据管理子系统

对各行政区省、市、县宗地数据进行管理, 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清空数据、选择性删除数据和导出全部成果表。

3.1.6 字典管理子系统

对系统行政区划中的各类字典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字典主要包括:行政区划字典、土地权利类型字典、土地用途类型字典、老土地用途类型字典、土地变更类型字典、土地证书情况类型字典。

3.2 土地登记结果公开查询系统建设

公开查询模式采用B/S模式进行公开查询, 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土地登记结果等信息, 使土地信息公开化, 更好地向社会提供有关土地登记结果、原始登记资料等信息查询服务。

土地登记结果公开查询系统流程为:进入土地登记结果公开查询系统主界面, 填写相关资料, 并向工作人员说明申请人类别;由经办人交分管领导审核, 确定是否可以进行查询;进入土地查询界面, 选择要查询的权利人名称和土地证号;最后显示查询出的土地信息。

4 努力方向

土地登记体系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法律性、实效性都很强的工作。展望未来, 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

根据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用地需求愈加旺盛, 土地使用权流转频繁发生。因此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加强土地登记体系建设、规范土地登记行为、提高土地登记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土地登记体系与二次土地调查相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中的深化应用, 可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登记资料的统一管理, 构建各类土地登记资料汇交、管理和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土地登记各项制度, 对土地登记的公开查询进行适量收费, 实现地籍的产业化。

积极研究土地登记体系的机制和方法。在确保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 增加相关分析功能, 以进一步增强登记系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 通过土地登记体系建设来规范土地登记, 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 完善服务制度以及培养专门土地登记人员, 推广并建立统一完善的土地登记体系, 方便以后管理。

摘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利用GIS、InternetIntranet等技术建立基于地籍信息数据的土地登记信息系统, 向社会提供有关宗地分布、分类面积统计、权属、用地情况与需求预测分析等信息, 使土地管理工作能高效、快捷地完成, 更好地为个人和社会服务。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GIS技术,土地登记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基于GIS的土地信息化管理 第8篇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 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1]。GIS是建立在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上的边缘科学[2]。GIS的主要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是Windows NT、UNIX等。GIS的主要计算机应用软件是SuperMap、MapGIS、ArcView等。土地信息化管理就是在土地管理方面, 广泛地应用现代化的地理信息技术, 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信息资源, 建设先进的土地信息基础设施, 发展土地信息技术, 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的现代化管理过程。目前国外对于土地信息化研究非常多, 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研究起步比较晚, 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刻苦钻研和开拓创新。

2 土地信息化的目的与方法

长期以来, 我国落后的土地管理技术手段一直是制约土地管理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特别是缺少现势性的实时动态信息, 不能适时地进行土地利用信息变更和规划方案调整, 所以特别需要对土地进行信息化管理。土地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让每一块土地的使用和变化情况都能通过网上查询, 从而为决策层领导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作业时提供科学的数字化理论依据, 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现代化管理带来便利。GIS在土地信息化中的应用方法主要是依靠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壤质量数据库、土壤类型分布数据库、土地变更数据库等土地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与GIS联合, 使用户既可使用客户机远程查询下载所需数据到本地机, 再通过专业系统进行显示和处理分析;也可以将各应用系统通过应用程序接口, 与共享管理层进行集成, 直接远程共享使用数据层的分布式数据资源, 实现土地利用的现代化管理。

3 GIS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GIS技术最开始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 基本上没有关于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其它决策功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当前GIS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了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城市地价评估、耕地地价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等。GIS技术、RS技术、GPS技术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 可以满足现代化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可以大大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由于GIS、GPS的应用以及RS数据分辨率的提高, RS数据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大大提高, 从而适应了土地资源中对不同土地单元类型精确填图的要求。

我国有关部门在1979~1985年利用遥感技术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遥感概查、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全国分县土地利用现状详查等工作。

90年代初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热潮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原因, 使耕地锐减, 针对这种情况, 农业部于1993~1998年开展了耕地变化遥感监测。在土地利用详查和耕地遥感监测的过程中在数据量算汇总与空间分析等多方面, GIS技术在其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土地资源详查和遥感监测耕地, 初步摸清了我国土地资源的详细情况, 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保证, 也为以后土地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2003年7月, 杭州超图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完成了利用GIS软件SuperMap开发县 (市)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县 (市) 级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各种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的, 可以满足土地利用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信息管理的要求, 特别是变更调查和土地统计分析业务对图形和属性数据的处理要求, 包括建立土地资源调查信息历史数据库以及对土地资源调查历史信息的回溯查询等。该系统适于县 (市) 级土地资源数据的初始建库、土地利用变更等工作, 已经在浙江省天台县、三门县得到成功应用。

4 WebGIS的引入

传统的GIS表达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各种信息, 是利用数据的属性信息与地理信息相结合, 而现在采用的WebGIS则是以数字地图作为一个载体, 解决了网络共享土地信息资源问题, 通过网络来实现数据的交流, 实现网络环境下海量土地信息空间数据的快速浏览及下载。不但扩大了GIS的使用范围, 而且提高了GIS的应用价值。利用Web技术可以实现包括放大、缩小、移动、全图、拉框放大、添加标注点、删除标注点、测量距离、鹰眼、属性查询、目标搜索等基本操作功能。能够实现土地利用、地号等属性数据的查询。从而能够构建智能化、个性化、交互式的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 实现开放的、互操作的数据共享GIS系统。美国的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基于WebGIS技术开发了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开网络系统, 这个网络系统把美国土地进行三级土地划分, 它们分别是美国土地资源区、主要土地资源地区、土地资源单元。其中每个土地划分单元均附加有相关的土地利用、气候、水资源、土壤、植被等土地自然属性信息。我国也在积极利用WebGIS技术建立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 有了基于WebGIS技术构建的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后, 我国的土地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具体情况, 公众也可以在网上看到土地利用、土地变更等相关信息。这样就为土地的信息化管理带来了便利的条件。有了基于WebGIS技术构建的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后, 就可以为决策者、生产管理者、生产者提供一个集数据浏览查询、咨询指导于一体的快捷、实用的空间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1-3.

[2]范文兵.遥感与GIS技术应用探讨[J].安徽地质, 2001, 11 (4) :279-283.

基于GIS的土地登记系统的设计 第9篇

1.1基于GIS应用系统的开发。

一般地说, GIS应用系统包括三种方式:

(1) 简单二次开发。也就是利用GIS软件提供开发语言的开发方式。但是事实证明, 通过这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开发工具的限制, 移植性比较差, 因此无法脱离GIS系统而独立运行。

(2) 独立开发。也就是说不依赖于任何一种现有的GIS软件, 它所需要的成本投入以及科研水平要求都比较高, 因此比较适合于开发商业化的GIS软件平台设计和开发。

(3) 集成二次开发。主要是运用GIS软件所提供的基于COM基础上的GIS功能组件, 比方说Intergraph公司所设计的Geomedia二次开发组件、ESRI公司的Mapobjects等都是属于这种类型。它具有开发周期短、成本投入小、只需要注册组建就能够摆脱大型商业GIS软件平台的限制而独立运行的。由于这种设计方式所开发出来的组建功能比较齐全而且易于集成, 受到众多企业的亲睐。

1.2基于GIS的土地登记系统的工作流程

众作周知, 土地登记业务往往需要多个业务部门的协同完成, 办理起来相当繁琐, 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套流程。值得注意的是, 传统的土地登记业务有关资料的流转主要是承办人通过手工传送的方式进行, 大量的事实表明, 通过这种方式无法有效跟踪管理土地登记业务办理, 而且极易造成公文超期委办的现象。而基于GIS的土地登记信息系统 (通过集成二次开发的方式) 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了工作流技术, 从而实现GIS和事务型办公的高度集成。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基于工作流的土地登记业务有机融合了GIS技术、工作流技术、网络技术, 并在日常业务工作得到了充分应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土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 收文窗口在受理土地登记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确定办文期限和登记类型, 并且要求每个业务部门务必在规定的办文期限内完成公文的办理, 并在第一时间转给下一个部门, 以此来促进各种土地登记业务准确而高效地完成。

2基于GIS的土地登记信息系统的设计

2.1基于GIS的土地登记信息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通常而言, 系统从总体上大致分为逻辑层、表现层、数据层三层。其中逻辑层包括应用服务器、网络服务器和各种应用开发组件。用来实现具体业务操作的系统, 是业务活动的提供者;表现层是利用逻辑层提供的工具开发出的各种针对用户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各种客户端软件, 负责用户和各种应用程序的交互。通过接受用户的请求通过适当的形式 (比方说报表、图形等) 返还给用户;数据层包括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引擎, 主要是用来存储和提供系统所需处理的数据, 具体如图2所示。

2.2用户权限的设计

前面已经讲过, 由于土地登记业务具有很强的协同性, 因此在办理业务的每个过程都务必要对应着明确的部门, 而且各个办公环节之间既能够紧密相连又能够体现出差异, 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计不同办公人员的不同职责和权限。具体地说, 就是系统的管理员以其特定的身份登陆和进入该系统后, 按照各个工作组的办公特点及实际需要, 赋予办公人员不同的权利。具体操作过程为:在“选择工作组”中选取一个自己需要的工作组, 然后在权限表中配置相关的权限, 除此之外, 也可用“加减以下工作组的权限”这种方式在其中某一个工作组权限的名上快速点击“增加权限”或者“减少权限”即可。

2.3土地登记流程的设计

一般的说, 土地登记业务流程主要分为初始登记流程、变更登记流程、注销登记流程、它项权利登记流程等。而且依据工作流可以将业务处理的各个功能划分为不同模块, 各模块可通过工作流引擎 (在用户拥有权限的前提下) 进行判断后进行自动调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各个模块运行的过程中可以用工作流系统提供的功能处理相应的项目流程, 并且能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来定制和跟踪流程。

2.4土地资料收件登记程序的设计

这就需要土地登记申请者在进行土地登记申请的过程中必须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交证明土地权利的相关文件和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 申请土地登记类型如果不同的话, 申请人需要提交不同的资料。通常情况下, “收件登记”用于管理各类型土地登记收件, 与此同时会根据收件资料判断是否受理土地登记申请, 如果一旦发现其中有不符合条件的登记申请一定要将其提取出来并且进行退回处理, 对符合条件的登记申请则予以受理, 使之能够进入业务承办过程。

3结束语

大量的事实证明, 系统开发能够实现权限设置、流程设置、土地登记的一体化显示、查询、宗地变更等功能, 为当前的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集成化土地管理工作环境, 从而有效实现了从内部部门到市、县、乡多级土地部门之间土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各级土地管理工作流程自动化, 同时对于土地登记信息系统的管理更为快捷而高效。

摘要:本文将会着重阐述土地登记业务的工作流程以及设计, 希望能够得到我国土地部门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GIS,土地登记信息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璐.基于GIS和工作流的土地登记管理系统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上一篇:过程装备设计下一篇:会计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