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美范文

2024-05-28

山水之美范文(精选6篇)

山水之美 第1篇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在自然山水园林景观中, 人们为了补偿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的状态, 人为创作了“古典园林”这一山水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中国古典园林在“道法自然”思想指引下, 个人的情感在造园过程中得以寄托, 最终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 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 建造房屋并非其创作目的, 更多的是将大自然的风景素材, 通过能工巧匠之手, 使之辉煌再现, 供人观赏。叠山要如泰山之雄风气势, 流水要达河湖之韵味, 园林艺术的设计者们追求更多的是模仿自然, 甚至超越自然的境界, 建造过程中力求重现真山真水之妙, 以期身居闹市而享别致山水之情。

中国园林寄托着设计者们对山川河流自然生态之景的眷顾之情, 是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表达, 兼而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美学思想。正是由于在古典园林中所融入的中国山水文化底蕴, 从而使得中国园林独树一帜, 屹立于世界自然山水园林中。

2 山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自然之态, 但是“假山”却常见于古典园林中。气势恢弘的传统皇室园林, 常把自然山体纳入其中, 假山假景常现于空间有限的南方私家园林之内。假山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地位突出, 甚至于在南宋以后还一度出现了专业叠山匠师。“名园以叠石胜”是明清时期所达成的共识。

但是“假山”毕竟为“假”, 怎么和“自然”联系?事实上, 假山是以真山为照, 加以能工巧匠之巧妙堆叠, 集中概括了所仿真山之特色, 因而比真山更具美态。正如《园冶·掇山》中所说;“有真为假, 做假成真”。山虽假, 但通过艺术家的设计加工, 艺术化所仿真山之特色, 表现出一种艺术的真实。

假中见真、以假乱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色之一, 而古典园林中假山之美的真谛正在于此。叠山垒石是对自然山水的模仿, 要再现自然山水之精彩, 势必就需要精心安排, 巧妙布局, 巧夺天工。

3 水之美

水, 被称为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血液”, 是古典园林的灵魂。既可以成景以供观赏, 又可作为调节温度与湿度的手段;既可种莲养鱼, 又可以划船行舟。水象征着坚忍不拔的意志, 顽强不屈的品格, 古语有云, “智者乐水”, 大概即为对水的至高评价了。

水代表了一种清澈空明, 一尘不染的清净状态, 人们观水、审水, 常常以水之宽容博大寄托自己的心灵。古典园林中有波平如镜的湖泊, 婉转似带的河流, 深邃空灵的渊谭, 气势磅礴的瀑布, 精巧细腻的泉水, 融入了浓浓的生命力。

“石为山之骨, 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 无血则枯不得生。”绘画理论中的这一观点在园林景观中同样适用。山和水是自然的两大元素, 也是园林艺术必不可少的题材。叠山理水, 是园林的中心内容。“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相依, 历来都被认为是最美的自然景观。

水是生命之源, 古典园林中的动植物生存也需要水的参与, 由此看来, 水较于山来说更为重要。如果没有水的参与, 园林中就不可能花卉繁茂, 更不会有“曲院风荷”、“花港观鱼”的美景存在。

3.1 洁净之美

古人的“当暑而澄, 凝冰而洌”、“碧水东流”、“清水出芙蓉”等, 都是说明了水的纯净之美。这种纯净之美可以洗涤浮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所以自古以来, 人们在园林中运用水景时, 都是力求水的清纯至净, 而绝不会弄成肮脏的样子。

3.2 虚涵之美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有金木水火土组成。在很多的古人看来, 水的内涵极其丰富而又近乎本真, 特别是道家将水的虚涵之美, 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关于水的虚涵的本, 命题的论述, 表现最多的就是实与虚、静与动、有与无、大与小、真与幻的关系。

3.3 流动之美

水的流动之美, 在于它是可塑造的、逸动的、柔软的、变化的。这样使得它本身具有极强的动态和特殊而繁博的内涵, 同时也造就与之相匹配的其他因素的灵气和生命。水的流动除了引起我们的视觉感受外, 还引起听觉感受, 山中潺潺流水和着鸟鸣, 使人心旷神怡。

4 结语

《论语》有云:“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我国古典园林再现了自然山水的灵魂与韵味, 建造过程中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园林设计中, 不能局限于简单地模仿, 而应本着“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 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 最终在山水园林景观中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伍蠡甫.山水与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山水之美话乐山散文 第2篇

滔滔长江蜿蜒于“天府之国”,那奇伟的山,秀丽的水,真是连绵不断,美不胜收!就说古城乐山吧,这里的山山水水,简直够你流连观赏数月而不厌……

乐山正当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的汇合口,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特别是市郊的乌尤山和凌云山,更闪耀着千古不灭的文化艺术的光芒。我国历代的许多文化名人,如郭璞、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等,均曾旅居此地;当代文学巨匠郭沫若,便出生在这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诗中所说“平羌”,指的就是青衣江。乐山东临大江,西眺峨眉山,四周青山葱翠,绿水如带。与岷江一水之隔的即为乌尤、凌云二山。山上古木参天,修竹茂密;山下平畴广漠,波光粼粼。“绿影一堆飘不去,”“松涛竹韵水中山”,恰是古人对这一带水光山色的绝妙写照。

乌尤山四面环水,是一个孤岛,古称“离堆”。据记载,早在秦孝皇时(公元前二五0年),蜀守李冰不仅在灌县开凿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粮仓;而且,“为避沫水之害”,还凿了这个“离堆”----乌尤山。因为这离堆卓立江心,形如卧牛,故古人又称之为“卧牛山”。北宋诗人黄庭坚爱其山水秀美特异,始更名乌尤山。

乌尤山上的古建筑,依山取势,玲珑雅趣,大有山水园林的风味。乌尤寺内,至今仍保存有唐朝兴建时铸造的铜佛像,重达三千余斤。著名的“尔雅台”、“旷怡亭”、“青衣精舍”,“扇亭”等亭台楼阁,无不造型别致,配以碑刻、楹联等古迹,更是相得益彰。“尔雅台”相传是西晋郭璞注释《尔雅》的地方。楼台临岩飞檐,踞高凭空,视野极为开阔,是游人观山赏景,吟诗作画的佳境。一九三九年,郭沫若同志回到故乡时曾登临尔雅台,并写下了《登尔雅台怀人》的诗篇。回来,正在前线指挥抗日的.朱德总司令得见此诗,便满怀抗日必胜的豪情步韵和诗,诗中说:“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陨越可先闻。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给古老的尔雅台赋予了新意。

从乌尤山而下,过一缆索吊桥,便是凌云山。崎岖的石梯栈道,掩映在古木翠竹之中。山上有苏东坡年轻时读书的“东坡楼”,还有他洗涤笔砚的“洗砚池”,以及大量的东汉岩墓群和历代石刻艺术。至于那座雕凿在江边悬岩的大佛,更是举世罕见之物。

顶天立地的乐山大佛,背靠悬崖峭壁,面临滚滚激流。它即使是双手护膝而座,也高七十一米,相当二十多层楼的高度;堂堂七尺大汉,攀不及它的一个脚趾;在它的脚背上,容得下上百人聚集一堂。据史料记载,这尊大佛像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七一三年)开凿,断断续续经历了整整九十年的凿山不止,最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0三年)大功告成。如此庞然大物,历千百年之风雨剥蚀而依然如故,这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永泰 山水之乐与民居之美 第3篇

山水永泰 榕城后院

永泰,被称为福州的后花园。不仅因为这里离福州不远,更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山水之美,青云山便是永泰山水的代表。作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青云山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云而得名,山间9条溪流盘桓,形成了系列瀑布和深潭,其中落差达588米的九天瀑布号称亚洲第一阶梯瀑布,在不以山水闻名的福建存在这样的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提到青云山,就不得不提青云山之颠——云顶。云顶景区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总面积36平方公里,这里号称“离天最近的地方”。青云山属环太平洋火山地带,2200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天池、曲溪、奇瀑、怪石、幽洞……在地质爱好者眼中,这里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地质博物馆”,也被誉为“福建的香格里拉”。云顶的花海梯田、云顶天池、云中峡谷等景区,让云顶的赏玩方式变得丰富多彩,不管是游历山水抑或家庭野营,云顶都是绝佳选择。除此之外,在云顶还能体验有趣的“QQ蛋居”,穿梭于依风水学分设的“金窝、银窝、彩窝、乐窝、喜窝”。不同部落的QQ蛋居,能让都市人感受一把原住民的山野生活。

闽东荆州 民居大赏

永泰不仅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风情。地处永泰县西南部的嵩口镇,是福州地区目前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古称嵩阳,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先人活动,目前已发现八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嵩口人杰地灵,古有“小荆州”之称。南宋时因大樟溪水运发达,嵩口渐渐形成一个繁荣集市,成为闽中重要商埠。如今,历经千年,古城内散落着百年古木,保存了160多座完好的古民居建筑。

南宋时期,嵩口渐渐形成一个繁荣的小集市,元代置镇后,这里逐渐成为人口密集、货船如梭、商埠兴隆的永泰西南重镇。元代至正年间设立的漈门司,在明万历时移至嵩口,称为“嵩口司”。水路运输、贸易、伐木业的兴盛,造就了一批富商,他们在嵩口或附近村落营建居室。巷道间,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仍有60多座,高宅深院,飞檐翘角,与弯曲溪岸、田野峰峦组成美丽画卷。下坂厝、庵前宫、嵩阳古街、天后宫等,规模宏伟、装饰华丽。因古民居“品种之多、数量之众、保存之好、艺术之高”,嵩口被誉为“民间古民居博物馆”。当地还有福建省开放的首家乡镇级博物馆,共有古石槽、古瓷缸、土砻、辗饼等各式各样的民俗和农耕物件近600件展品。

山水之美 第4篇

1 王维山水诗的画意美

王维山水诗的画意美主要表现为画技美、白描美和彩绘美。

1.1王维山水诗的画技美

王维是画技艺高超的杰出的山水诗人。如他的“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出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山中》)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溪。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 越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 等诗充分展示了王维的画师技巧。“白石、红叶、空翠”是颜色;“落日、孤烟”是线条;“树杪百重泉”是透视。颜色设置绝妙, 则能强烈刺激人的感官。往往光度弱的色彩使人感到向内紧缩, 且使人感到寒冷。《山中》, 诗人就调动“白、翠”这样的冷色再配以稀疏的“红”, 烘托了一片“舒适、宁静”的画意。至于线条, 你看:落日是圆形的, 孤烟是线形的;“渡头”横躺着, “墟里”竖立着, 这样简简单单的横横竖竖、圆圆曲曲, 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1.2 王维山水诗的白描美

王维融画入诗, 其山水诗描山画水, 多用白描技法, 如表达了诗人的名篇《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这首诗运用白描写法, 表现了湘楚疆域的辽阔, 江汉气势的磅礴, 勾勒了眼前所见的汉江全景, 山色浓淡全然不写, 只言其中若有若无, 并且展开想象的翅膀, 形象而概括地画出了南方半壁江山雄伟壮丽的鸟瞰图, 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

1.3 王维山水诗的彩绘美

王维的山水诗色彩感强, 重视光的运用, 使整个画面明丽。如:运用暖色余晖的“秋山敛余照” (《木兰柴》) ;运用皎洁月光的“月出惊山鸟” (《鸟鸣涧》) 。并且他还注重色彩调配, 既考虑到了色彩的对比, 也考虑到了色彩的谐调。请看:“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新晴野望》) , 诗人将近景白水与远景碧峰组成一幅层次清晰的画面, 水色明亮, 峰峦碧翠, 光和色的对比非常鲜明且十分和谐。

2 王维山水诗的音响美

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 用音响来描写自然山水, 用多种手法使音响和景色和谐交流, 使其“有声画”独具特色。

2.1 王维山水诗的音响美

他把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丰富的音响, 巧妙地捕入诗中, 如:“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这首小诗, 句句有声。整首诗构成的基本材料是大自然中的美妙声响:“飒飒”而来的是惆怅的秋雨声;在溪流中传来的是小碎石“叮叮咚咚”的翻滚声;流水相互冲撞溅击着奔腾而去发出的是潺潺欢笑声;在秋风秋雨中传来的是白鹭惊慌的鸣叫声。这些声响在读者的耳边回荡着, 仿佛诗里真的发出声响, 已自然地谱成一支深情款款的深秋曲, 在你心头绵绵萦绕。

2.2 王维山水诗的音像美

在王维山水诗中, 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往往是有机配合、水乳交融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可谓“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 秋天傍晚, 在雨后深山背景上, 天空明月高悬, 山上松林一片, 清泉汩汩, 流于石上, 竹林丛中, 喧笑的妇女们正归家, 荷花之间划动的渔船在穿行。这分明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诗人把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就是诗中的音像美。

3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诗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表现一种意境, 注意把握、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体印象, 并且在山水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如“北坨湖水北, 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 明灭清林端。”《北坨》一诗, 诗中有画, 虚实相济, 诗情多于画意, 虚景多于实景, 整个意境是空灵的, 逶迤远去的湖水, 水光时明时灭, 忽远幽深, 艺术地展现了北坨湖之浩淼深远。

综上所述, 王维的山水诗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第一, 王维山水诗具有画意美;第二, 王维山水诗具有音响美;第三, 王维山水诗往往描绘出一种意象空灵、境界清幽、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境界, 充分表现了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2]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品味经典感受山水之美21古诗两首 第5篇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一、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说说都爬过那些山?(学生开始说)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大自然,这节课我们再次出发,和李白一起去天门山旅游吧!——(师板书)《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想、说、回忆结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利于激发兴趣,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让学生读生字,师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学生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鼓励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对古诗节奏、韵律的把握,学生更能读出情感,读懂内容,读出美景,读出欢乐。)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识记必要的知识,更有助于将来发散学习。)

五、达标检测

根据诗意填空

《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写,古诗描写了()一带的秀丽景色,表达了()

之情。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诗意,实现学习本课的目的。)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天门山旅游结束了,我们再来到一个美丽地方,播放西湖阴晴两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西湖的不同美景,联系到古诗,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说出自己感想,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带来的美感,乐感,体会古典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给诗配一副画。

(设计意图:诗画可以转化,由诗而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古诗的画面感,感受其中的无穷的魅力,从而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楚江

(吞吐山河)

碧水

(急流回荡)

青山

(雄山对峙)

孤帆

(江水天来)

祖国河山的壮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潋滟

空蒙

相宜

西湖

西子

山水之美 第6篇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

情境教学法的前提就是创设情境, 根据所学内容来对应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形象、真实的情境, 力争使学生能够自觉进入情境、融入情境, 从而感受文章中的情境、氛围, 体会作者投入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特别是文言文阅读, 由于古代生活距今较为久远, 学生学起来不免感到抽象、难懂。因此, 就要将晦涩的文言文用形象的情境呈现出来, 如向学生呈现一幅幅生动、瑰丽的画面, 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使他们进入情境, 获得更深的体会。

如郦道元的《三峡》就是一篇描写三峡自然风光的文言文, 作为一篇生动、优美的写景散文, 文中生动地描写了三峡绮丽的风光、神奇的地貌特征等,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叹以及热爱。文章措辞精炼、准确, 描述细致入微, 营造了绮丽的仙境, 为了让学生能够进入情境, 从心底感受到三峡景色的神奇和美丽, 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根据文章中描写的景色来亦步亦趋地向学生呈现视频或图片。

《三峡》先从山写起, 再写水, 山的特点:连绵不绝、遮天蔽日;写水则注重描绘各个季节水体景象与环境特点, 突出不同季节水的雄壮美、清秀美与凄异美。教师可以根据散文的写景顺序, 以及每一句话中所描述的景色特点, 利用多媒体依次呈现这些山山水水, 将图片、视频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为学生打造出一幅幅神奇而美丽的图景, 让学生一边观赏风景, 一边赏析课文, 从而达到移步易景的目的, 学生的神经在这样形象、逼真、美丽的图片面前就能够得到触动, 继而进入三峡的世界, 用心去体会三峡风景的壮美和瑰丽, 在美好的自然情境中感受祖国美好河山的壮美。

事实证明, 直观的感觉触动往往要比间接地描述来得快、来得直接,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感受和情境意识, 从心底产生对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的心也会随着景色缓缓移动、逐步深入, 从而加深对三峡美景的认知, 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二、深情朗诵, 融情于景

深情朗诵是熟练课文、加深对文章主旨理解的有效途径, 因为学生通过朗诵能够细致揣摩语言、品味文风、赏析文章, 从而进入情境, 同所描写的景色融合在一起, 内心产生无限的激情, 学生再通过朗诵将内心的这些激情释放出来, 全身心地投入情感, 尽情地抒发感情, 达到一种情、境、景的有机融合。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要组织学生深情地朗诵《三峡》这篇散文, 让学生通过朗读与背诵来融入情感、释放激情, 同作者共同进入一个神奇、绮丽的自然风光中, 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洗礼。朗诵《三峡》这篇文章, 就好似人置身于三峡绮丽的风光中大声呐喊、放声高歌, 从而达到情境与情感的交融, 获得全新的感受。

为了提高朗诵效率, 教师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让学生通过观看生动的图画或视频来了解三峡的景色变化, 再结合文章文字去深层次理解与朗诵, 达到视觉与表达的有效结合,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 渗透激情, 从而提高朗读与朗诵的效率, 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在情境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瑰丽, 以及古典文学措辞的精湛。

三、分景描绘, 山水传情

《三峡》是对三峡整体景观的生动描写与描述, 其中分为山、水两种景色的描述, 前半部分写山、后半部分写水, 整个文章向人们呈现出了一幅生动、传神的山水画, 为人们营造了一个个绮丽的情境和意境,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品味到其中的景色景观, 可以对文章进行解体剖析, 也就是说将文章分成山与水两部分, 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赏析, 对山和水展开细致入微的分析, 指出山景色的特征、水体四季的轮回变化等等, 并要求学生用丰富多彩的词汇来概括与展示山的意境, 水的景色以及自主概括与总结三峡的山水意境美, 从而达到分景描述、山水传情的良好效果。

四、总结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情境创设与情感塑造的过程, 只有通过一定的情境, 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 才能收获最真切的体会, 从而获得全新的感觉和体会,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触动,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苏英.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学周刊, 2011 (15) :60-61.

[2]蔡晓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1:4-6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水之美】相关文章:

浅议王维山水诗的画意和音响及意境之美01-23

物理之美05-31

思想之美06-01

运动之美06-27

美术之美07-16

意象之美08-20

“轻”之美09-11

数学之美09-12

落叶之美06-20

教学之美论文05-14

上一篇:企业采购成本的管控下一篇:水污染的经济效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