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范文

2024-05-27

高校体育范文(精选11篇)

高校体育 第1篇

一、正确认识高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

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性质和涵盖范围已有明确界定,但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反映出的高校体育及其学科的范畴不明,概念不清,是和对高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理解和认识模糊分不开的。

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为取得和创造最优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严格的训练和竞赛。竞技体育视最高运动水平为目标,为在比赛中取得技术、战术、思想、心理等全面胜利进行专门性训练,人要适应运动项目的需要,为创造最高成绩服务。

高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高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历来受到思想家、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名为吕克昂的高校,提出了体育、德行和智慧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他认为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崇尚赛跑、跳跃、角力、投掷、摔跤、拳击等体育运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教学计划中列入高校教育,使之首次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第一次明确把高校教育的任务区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三部分。他视体育为高校教育的基础,推崇“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一古老格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7年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确立了我国高校体育的性质、功能和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使我国高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德育、智育融为一体,渗透在科学和人文教育之中,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它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的体质,锻炼人的精神,优化人的情感,培育人的灵魂。

现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体育与健康教育”命题,显然是对高校体育本质的功能性规定和事实有了进一步认识。体育,就是关于身心健康的教育。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说健康不仅是一个终极目标,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健康、人类自身的健康,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和课程改革应该始终围绕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纳入现代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应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体健康的需要,从整体上探讨和研究完整意义上的健康教育与体育。

总之,竞技体育是运动项目为人服务,是利用体育的手段和方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例如短跑,作为竞技运动项目,是以提高速度为目的,创造最高水平为目标。高校体育是通过掌握技术和相应的知识促进身心健康。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两者虽然都有同一运动项目,但培养方法和目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二、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技是高校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育的任何一种不同形式的竞赛,都是在共同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公平、合理、公正和规范的竞争。实践证明,这种科学有序的竞争,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知、情、意、行统一的美德,而且有利于提高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竞争意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改变竞技运动对高校体育的影响,并围绕这个问题,相继提出了支持的观点和改革的措施。体育项目之间,只具有结构与形态上的不同和其自身的自然属性,并不决定竞技与非竞技运动的性质。高校体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培养目标,削弱或否定构成高校体育科学体系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高校体育整体结构的离散,影响整体功能发挥。从这一点出发,高校体育应重视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人的一种“天性”,从人的生存发展而言,良好的竞争意识是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在西方的教育思想中,竞争的思想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人的生存发展,仅仅具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是远远不够的,在高校教学改革中不仅应该重视竞技运动对增强人竞争意识的积极作用,还要结合社会实践需要加强竞争的理念、道德、行为、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高校体育教育和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改革方向,将人才竞争意识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竞技育人的功能优势和积极作用。

三、强化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体育人才,必须进一步强化专业,提高培养质量。

目前,在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存在着因偏重学科,轻视术科;偏重分化,轻视综合发展而导致的教材内容庞杂、科目繁多、结构松散等问题,高校体育缺乏新的创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明显地影响和制约着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因此,实现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觉性、自律性、人格、良知、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求实精神,加强自身修养,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到以身立教,关爱学生,择善而行,少有私心,不苛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相信育人的环境一定会充满活力和生机,教学改革一定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2. 改变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加深高校体育教育规律的研究。

高等教育的不同学科和专业设置,是以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为依据的,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标准。不同类型合格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来实现的。体育学科课程结构与内容是否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直接关系到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等体育学科的范畴、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涵盖范围和性质也已有了明确界定。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要在改革中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规定和事实,突出专业,符合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人才,而不是脱离实际,追求形式,学科所含的课程越多越好,学科的体系越庞大,培养的水平就越高。事实上,体现课程的综合效应不是靠课程的简单相加就能实现的,关键是课程的结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要能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动、自由、灵活地掌握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在课程改革中,不但要研究课程内部的结构和规律,还要研究它的外部联系和规律,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并对每一内容的调整变更和补充都要有科学的依据,符合教育规律。

3.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校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实践性特征是有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标志。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就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作指导,就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必须强化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辩证发展的关系。

摘要:高校体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困扰着高校体育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高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 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 强化高校体育专业建设,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体育,竞技体育,竞争意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214.

[2]北大哲学系外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 1957:23.

[3][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107.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论文 第2篇

一、高校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研究

(一)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休闲体育的特点是愉悦、轻松,它主要是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其形式呈现多样化。高校体育则主要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锻炼价值方面,休闲体育和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强调有效提高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休闲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延伸正好迎合了终身体育的理念,使得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明、高尚、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已经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正在逐步的增设休闲体育课程,向同学们传授休闲体育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认识正确的休闲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教育正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其最明显的体现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发生变化,课外活动呈现多样化。许多普通高校增设了一些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休闲运动课程,例如:网球、游泳、击剑、轮滑等等。课外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户外休闲运动,例如爬山、越野、滑雪等等。然而,休闲体育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强调传授运动技能为中心;

2)由于国家在高校体育教育投入的经费有限,没有过多的资金支持开展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由此导致各类学生体育社团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因经费不足而逐渐被取消;

3)学生没有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没有正确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观;

4)高校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正确休闲体育消费观的引导;

5)高校休闲体育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不能科学指导学生的休闲体育。

(三)对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整合的研究建议

1)树立休闲体育文化理念,营造良好氛围。随着休闲体育的不断发展,它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休闲体育生活化强调的是一种将休闲体育作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生活方式,将休闲体育活动视为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积极地培养学生对于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树立休闲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而且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2)建立休闲体育社团,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体育活动社团是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体育社团中,拥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同学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而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可能。大学中休闲体育社团的建立不仅代表了大学生运动价值观向休闲体育方向的转变,更为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加强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的有机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余教学,课余教学作为课外活动的延伸,按照学校教育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高校中开展休闲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给学生提供愉快、自由的活动环境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成为休闲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念。因此体育教学中要将休闲体育活动融入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结束语

论“轻松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轻松体育;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1“轻松体育”的内涵及健身特点

1.1“轻松体育”的内涵

“轻松体育”(Light Physical 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松体育”也称“轻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的方法。其精髓所在就是——静不如动,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通过这种轻度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崇尚“轻松体育”的人认为动比静好,而且轻度运动比重度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机体的轻松运动或者是适量运动,在未引起身体疲劳感时,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促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促进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松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1.2“轻松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松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松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松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松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松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松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可以早、晚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2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2.1发展学校“轻松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松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把“轻松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松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目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体弱多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而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十几岁;许多有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不已。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予以密切关注和努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知识分子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忧虑和深刻反思。大学教育是他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营造良好健身氛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2.2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意识到,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而“轻松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学生“轻松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本质上得到完善,在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在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高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高校体育中开展“轻松体育”教育,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轻松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3.1树立“轻松体育”教育理念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开展“轻松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特别注重体育健身。健康是金的道理人人皆知,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比较专业、正规的身体运动,特别是部分人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望“体”兴叹。有些人设计了体育锻炼计划,却因工作、生活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是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群众体育现状中许多制约因素,“轻松体育”则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轻松体育”对技术和体育器械要求极低,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的欲望,即使没有体育器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健身运动,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

当代休闲体育研究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就指出:“我国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轻松体育”是竞技运动以外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它较竞技体育的运动形式、方式更贴近人们生活,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时,应该珍惜“轻松体育”提供的健身机会,应当努力引导人们确立新的闲暇价值观和体育观,本着“生命在于运动”、“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锻炼身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应当摆脱传统体育认知观念中许多束缚,树立起“轻松体育”这一新理念,利用“轻松体育”这一运动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3.2拓展“轻松体育”娱乐化教学内容体系

娱乐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轻松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体育游戏,体育舞蹈,健身操,软化后的以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竞技项目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民族传统健身项目改编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扇、新编大秧歌等。时尚、新颖、刺激、好玩的体育休闲娱乐内容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提供许多遐想。“轻松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拓展要体现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还可以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用“轻松体育”的模式进行教学。这些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将给大学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有的是智力与体力的考验、有的是刺激性的、有的是消遣性的、有的是生活技能学习的、也有的是胆识探险、挑战自我等等。通过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同学們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发展,从中获得了乐趣、增进健康,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协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肯定自我。

“轻松体育”是将体育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转移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是体育课娱乐化的一种趋势。

3.3健全人性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目的不是学习的终结,重点要放在学习的过程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态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是发展大学体育的使命所在。“轻松体育”教学评价可运用学生互评、教师典评等灵活的方法,参考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另外,可参考学生上课的次数来评价,学生修满36个标准课时即可获得1个学分,无需另外考试。而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体育学分,因此学生可通过在整个大学期间修满144个标准课时来获得这4个体育学分。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轻松体育”是融智力开发、自然条件、游戏的趣味、刺激的诱惑、协同互助等因素为一身的体育活动,可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追求身心放松和舒畅,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和个体表现欲望。它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在“轻松体育”的运动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将发展“轻松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坚实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

[5]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03).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发展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合作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体育主要是指在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就地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社区体育不但能增强居民的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密切人际关系,培养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社区意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区体育既是体育事业的需要,也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需要。高校体育是指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的一部分,其在人才培养、体育设施和服务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各自发展没有相互取长补短,造成有限的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因此探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合作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齐齐哈尔地区12个社区的体育活动进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周边5所高校就高校体育设施开发利用与发展社区体育的关系进行调查。

2 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社区体育在近几年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涌现,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社区体育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

2.1 社区体育活动指导者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活动指导者多为社区行政干部,缺乏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缺乏社区体育活动的整体规划和社区体育活动的战略性研究,基本上处在想到就做,想不到就算的状态。社区的体育指导员多为自愿者,经过专门培训或有体育指导员证书者较少,这使社区体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对齐齐哈尔地区体育指导员的调查中发现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占1.9%,专科教育的占7.1%,有高中学历的占42.5%,初中以下学历的占48.5%。具有体育指导能力的大学体育教师很少参与社区体育教育的组织指导工作,90%大学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

2.2 社区体育活动参与者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老年人。少年儿童参与者较少,而青年人参与者则更少。分析原因,主要是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而少年儿童和青年人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时间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偶尔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对于少年儿童而言,社区体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体育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将来优秀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青年人而言,参加社区体育可以消除他们的工作疲劳,恢复体力,增强体质,提高工作质量。所以,我们既要从社区体育的设备设施上考虑,又要加强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促使社区的各种成员广泛地参与社区体育。

2.3 社区体育设施不足

1996年全国城市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在20世纪末达到60%以上的街道不低于80平方米的社区体育设施,并配备相应的体育健身器材。按照我国城市和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这个目标的实现目前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体育设备设施缺乏,许多社区体育活动是在既无固定场所、又无规范场地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严重影响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在齐齐哈尔地区实地调查中发现60.7%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其余的39.3%的街道办事处也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门球场等小型场地。

3 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

高校体育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无论在体育设施、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等方面都优于社区体育,实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不但可以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还可以为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1 开发利用高校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社区体育生存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资源,改善社区体育环境,满足社区单位和居民体育活动的需求和愿望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必备条件。据统计目前全国有55.3万个体育场馆,体育系统占7%,教育系统占75%,几乎每个学校都具有一定的体育设施。在搞好学校体育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投资和管理,有效的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不但可以解决社区体育设施器材不足的难题,还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活动。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一些高校场地的设施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从国外地区解决社区场地的经验来看,日本的社区体育组织中,利用本社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达到58.5%。因此我们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将体育场馆设施向居民开放,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又可以弥补社区体育场地的不足。

3.2 重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区体育工作质量的前提保证。虽然国家体委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这些培训远不能满足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提供的数据,我国至少应有社区体育指导员23.2万人。而目前社区体育指导员仅有6万余人,与我国预测需求相差17万人以上。因此迅速有效的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是当前发展社区体育的首要任务之一。

分布在全国各地众多高校的体育教师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强大的群众健身活动指导力量。他们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他们只需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就可以为社区体育服务。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来协助社区搞好群众体育。如开办太极拳、太极剑、健美操、游泳和瑜伽等群众喜欢的体育项目。同时各高校应在保证实现体育教学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职业技能培养,加强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强化学生社区意识和社区感情。把学生参加三级社区体育指导员合格率与体育成绩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校所学不仅满足自身的健康需要,还能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高校体育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不仅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又解决了群众急需体育指导的难题,使社区体育步入科学化时代。

3.3 加强高校体育科研服务

社区体育在我国已经开展很多年了,但是很多体育活动都是群众自发形成的,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很多群众对一些基本的体育常识和保健知识还缺乏足够认识,因此社区体育需要高校体育给予科研支持与服务。

高等院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在科学研究中占有优势。高校体育教师应及时总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建立并推广科学健身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积极探索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健身方法,科学的组合不同类型的锻炼内容。同时协助社区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成立专门的全民健身研究机构,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社区体育中存在的问题。

4 两者合作原则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不但可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更可以有效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在两者合作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应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科学理论的研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两者合作中的问题,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

3. 可操作性原则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我们必须依据客观事实和现有条件进行两者合作,要注意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和谐发展。

4. 独立性原则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合作应该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合作。两者的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永刚等.高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支持服务的机制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1):69-72.

[2]陆亨伯,王乔君.体育院校与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64-465.

[3]杨丹.对中国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66-168.

[4]林恬.社区体育管理含义、内容与原则的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2004,25(2):35-38.

高校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论文 第5篇

2.2为学生提供展示体育技能的平台。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其所能够实现的为学生提供体育技能展示平台,也将较好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学习能力、身体状况存在差异,每个学生所具备的体育技能方向与水平往往具有较大差异,但高校体育所能够提供的考试却并不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自身所具备优秀体育技能的展示,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这一改革能够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这就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展现自身不同方向的体育才能,而学生的自我提高需要得到满足,就将大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感悟与理解终身体育思想。

2.3促进体育教学向着多样化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也将呈现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特点,这种多样化发展自然也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在我国当下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改革,其本身是通过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学思想实现的,这就使得这一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方法等方面都将造成较强的积极影响,在这种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就会通过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锻炼的教学模式,更为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大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这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都将促进学生自身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2.4形成创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这一改革还能够形成创新的体育教学网络管理模式,在这种新的体育教学网络管理模式作用下,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更好指导下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这一改革所实现的网络管理模式中,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够建立一些教学新颖与实用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而在这些平台效用的较好发挥下,以往很多高校思想上、现实中的封闭管理模式都将实现较好地打破,高校自身的体育教学将实现较为深化的改革,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自然得以更好树立。

3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几点策略

3.1转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为了能够较好地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相关高校必须首先进行自身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这一观念的转变中高校必须认识到自身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实现中占据的重要位置,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较好提升。在我国当下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将引进先进教学观念的目光投放到体育教学中,这种思想自然就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较好展开,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如果能够在教学改革中改变自身教学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并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自然就将较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得到创新,最终较好地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

3.2增加体育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力,这样就能够在保证学生较高体育学习热情的同时,较好地辅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高效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着内容单一、竞技类体育为主的教学现状,这种教学现状往往使得学生缺乏开展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热情。结合这一问题,建议高校在自身体育教学改革中,适当增加体育教学活动种类,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体育活动选择,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保持较高的热情,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提供帮助。

3.3适当增加高校体育课时。在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每周2个课时是最为普遍的课时安排,但这种课时安排很难保证学生较好地完成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体育技能的熟练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这一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高校就必须适当增加高校体育课时,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满足我国建立终身体育制度的需要。

3.4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能够较好地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提供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的体育教学能够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学习主人”的身份,并以此较好地实现自身个性化发展,真正为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奠定基础。

4结语

在我国全民对体育健身认知提高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而这种改革的目的也不单单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必须保证这一教学改革能够为我国终身体育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够较好地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周元兵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海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700-702.

[2]崔鹏.浅析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锻炼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88-89.

[3]毕桂凤.高校开设田径运动课程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0-72.

[4]张可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5):313-314.

[5]郭德敬.高校体育课余训练对终身化体育教育的影响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155-156.

[6]刘昕.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2(9):198,200.

[7]付海涛.浅析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5):28-29.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主要特征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17-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健身意识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新的情形下,面向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应当向何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及其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便成为每个体育学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在探讨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时,有必要首先明确“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这是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

简单地说,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体育。社会体育是在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体育,通常是指在企业、机关、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体育。

由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在我国一般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同一层次上的概念。然而,这是不妥的。因为学校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地应当被包括在社会体育之中。这并不是要否定学校体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而只是想说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体育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学校体育概念的外延,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种概念,两者之间存有属种关系。因此,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时学校体育的实践也会影响社会体育发展。明确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与社会体育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展望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前景时,应当把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总趋势和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几种主要类型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了新世纪社会体育将会以多元的方式迅猛发展,从其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2.1健身型

健身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人们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参加者没有任何功利思想,也不追求大运动量,他们把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2娱乐型

娱乐型的体育活动是指参加者为了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调节情绪,获得欢乐而参加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造成了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因此,摆脱_丁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重压,到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娱乐已成为现代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在未来社会中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会逐渐增多,娱乐型的体育活动将作为社会体育的主要类型之一得到不断的发展。

2.3职业型

职业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以夺标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种世界大赛的存在,决定了职业竞技运动的存在和发展。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和竞技运动职业进程的加快,职业型竞技运动在我国未来社会中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构成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

3、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而高校体育又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则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从高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角度展望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3.1培养学生的生涯健身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育人口的百分率,而高校体育则是为社会培养体育人口的重要一环。经过高校体育的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不仅可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的目的,还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体育人口得到增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未来的高校体育将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体育教学中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运动项目,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以便使他们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3.2体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将使高校的体育环境发生根本性好转

高新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导人将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体育场馆的建设将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大大增加。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尤其是体育院系的学生将在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前提下,至少在1-2个运动项目上有特长,做到“一专多能”。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后就会在社会体育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开展。

3.3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体育之中,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

未来社会的高校体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场所,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指导能力、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能力、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多种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运动”、“会科学的运动”的i会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3.4高校体育将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竞技运动职业化的推进,社会体育客观上需要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人才,高校体育尤其是体育院校将会更多地担负起培养竞技运动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社会中,目前单纯运动学校和专业运动队的种种弊端,如教学质量低,文化学习效果差;管理水平不够,道德水准低下;没有文凭运动员退役后择业范围窄等将被克服,多种形式、多层次的高校竞技运动俱乐部或代表队将得到完善,竞技与教育相结合将成为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我国体育类院校已有开设社会体育教育学专业。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吴秀云,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6

2.面向21世纪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臧连明福建体育科技1998年15-19

3.新世纪我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田雨普,体育学刊,2007,6

4.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倪同云,体育科学1998年

体育信息传播对高校体育的影响 第7篇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和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三所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了相关的问卷, 共发出问卷400份, 收回392份, 回收率98%, 其中男生205人, 占52.3%;女生187人, 占47.7%, 然后使用Excel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信息传播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如今, 互联网、电视、平面媒体和人际交流等手段已经构成了一个高速的全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 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度与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高, 接受传递信息越快。经过调查, 大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有:体育信息传播、体育课、课外活动、同学或朋友、家庭、外界因素影响。在这6项调查之中, 接受体育信息传播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人数为143人, 占总人数的36.48%;体育课106人, 占27.04%;课外活动98人, 占25%;同学、朋友、家庭等因素总共45人, 占11.48%。结果表明, 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越频繁的大学生, 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因此, 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过程中, 除教师要注重正确的引导之外, 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介入, 使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从而激发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使他们的闲暇时间在求知、求乐中度过, 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体育信息传播对大学生体育课选项的影响。动机是激励人们用行动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动机和兴趣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当某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一定的动机后就会对其产生兴趣, 有了兴趣就会使心理活动趋向于某一事物。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是一种满足个人心理活动的基本需求, 这不仅与大学生的性格、兴趣息息相关, 而且还受到周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48.21%的学生是由于长期获取体育信息对某一体育项目完全出于兴趣爱好, 从而选择了这一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有34.44%的学生是通过体育信息传播根据自身的情况, 把体育课作为强身健体的目的进行选择。只有17.35%的学生将其作为消遣。

体育信息传播对大学生参与休闲娱乐体育项目的影响。休闲娱乐体育, 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认识、自我实践、不断开发自己潜能的大舞台。娱乐体育通过现代传播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休闲娱乐体育文化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过调查, 近年来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开展单项体育竞赛, 而且他们更注重开展娱乐体育项目, 而这些体育项目的设立有70%以上是通过大众媒体获取得到的。以“身心双育”的模式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体育节或健身月等项目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共同参与, 更适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 现代传播的迅速发展是休闲娱乐体育发展的助推器。

大学生对大众媒体体育信息传播途径的分析。目前传媒技术手段可分为三大类:数字媒体、电子媒体和印刷媒体。数字媒体主要是互联网, 它传播体育新闻具有直观性、时效性、灵活性等特点。另外, 网络媒体具有不受版面、时间和空间限制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网络传播体育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受欢迎, 学生在宿舍和多媒体教室, 随时可以查到自己想得到的体育信息。我们从表1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接受体育信息传播的途径主要集中在数字媒体和电子媒体, 因为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和直观的特点。

另外电视转播体育同样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如奥运会、世界杯、NBA和各单项世界大赛, 收视率极高, 因为电视的直观性强, 比其他的传播媒体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从表中反映出电视在大学生中收视率不是很高, 主要是受绝大部分院校电视收视条件所限, 影响到其传播能力的发挥。另外, 报纸、杂志、图书的传播途径受到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条件制约, 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印刷媒体传播明显低于数字和电子传播。

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动机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得知, 这三所学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要利用互联网、电视和广播了解国内外各大体育赛事、增加体育知识面、寻求娱乐和表达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大学生选择报纸、杂志、图书媒介, 动机主要集中在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和提高自己喜好的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通过对比可直观看出, 对印刷媒体选择的频数比数字和电子媒体的选择明显要少。总体来讲, 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主要集中在了解各大体育赛事, 增加体育知识面和寻求娱乐。这一结果说明, 求知、娱乐是大学生接触体育媒介的主要动机, 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在接收体育信息过程中享受快乐并劳逸结合, 这与大学生的特性有关。

结论与建议

就目前有些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于媒体影响力度, 因此有些体育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调整。首先, 教师必须丰富自身的信息获取量, 减少与学生之间信息代沟情况的发生;其次, 教师应改变以往以传统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把适用的体育信息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另外, 还要特别注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分辨信息, 使学生正确选择大众传媒体育信息。通过以上调整, 使目前的体育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

摘要:体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性格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体育信息传播是体育普及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密切相连。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三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信息传播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体育信息的介入已经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对目前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信息,体育教学,体育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胡正荣:《传播学导论》,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

[2].王惠琳、闫伟:《学校体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体育学刊》, 2004 (5) 。

[3].任广耀:《体育传播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4].张丽娟、苏庆水:《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轻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第8篇

(一) “轻体育”的内涵

“轻体育”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 追求的是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 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其精髓所在就是一静不如一动, 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 通过这种轻度运动, 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 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二) “轻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轻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 不追求大运动量, 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 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 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 只要有健身愿望, 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体育”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体育”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 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 可以早、晚进行, 时间安排可长可短, 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轻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轻体育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 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 是体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人民的身体形象, 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 轻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 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轻体育与体育文化并肩发展。

三、发展“轻体育”教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

(一) 发展学校“轻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 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 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 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如果能够把“轻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 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二) 发展“轻体育”教育是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因此学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加强对学生“轻体育”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 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 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 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发展“轻体育”教育是提高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需要

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文化教育应强调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开展“轻体育”教育, 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意识到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 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 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 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文化教育提供保障, 而且也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的紧密衔接,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四、结语

轻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 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 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轻体育的根本目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 应将发展“轻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使学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顺利接轨, 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了坚实的依托。

摘要:轻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分析“轻体育”内涵及健身特点, 审视轻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轻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可以看出轻体育在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使体育能更有效地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轻体育,高等学校,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高校体育 第9篇

1 普通高校同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

1.1 课程性质的对比

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是将大学生的身体锻炼作为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过程从而实现增强学生体质, 提升学生健康及体育素质能力为主要目的[2]。而高中体育课程主要是利用高中学生的身体锻炼为手段, 将体育锻炼与健康知识内容及技能的教授作为学习内容, 从而实现增强高中学生身体健康的一门必修类课程。从这两者的课程性质上分析, 对于学生的身体锻炼均被看作为锻炼手段;而从教学的层次级别上来看, 对于大学阶段学生的体育课程要求显著地要高于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要求。在采用相同的手段基础之上, 对于高中学生主要是将体育锻炼与健康知识内容及技能的锻炼作为主要训练内容, 从而达到实现增强学生健康状况的目的;而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其要求在掌握了基本的锻炼技能及基础的健康知识内容的基础之上, 来开展相应的体育锻炼, 而不仅仅知识简单的学习过程。因此最后的结果来看高中学生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能力, 而对于大学阶段学生的体育课程开展, 其主要的目的则需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综合体育素质能力的提升。

1.2 课程目标的对比

在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方面, 将传统的依据体育项目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课程内容确立相应教学课时的安排, 转变为依据学生的整体健康素质状况以及体育课程不同运动内容的特点情况来开展相应的课时安排。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当中的安排将对于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要求分为基本目标要求与发展性目标要求。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3]当中对于学生的要求当中除了基础的目标要求以外, 同样也具有发展性的目标要求。从这两方面来看, 在课程目标方面不论是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还是大学阶段学生而言, 都是从健康为主的角度出发, 争取使学生利用体育锻炼的手段来实现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1.3 课程内容的对比

在对于学生课程内容的对比之中, 《纲要》当中明确指出普通高校在学生的一、二年级阶段必须要给予学生体育课程的开展, 学生必须通过修够相应的学分才能够达到毕业的条件, 这也是普通高校学生获得学位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在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当中要开设一定数量的体育选修课程, 其对于教学内容以及开展形式均未有明确未定, 仅要求相应的普通高校依据自身学校的实际场地情况开展相应的体育课程, 尽力做到课程的丰富性, 给予了学生较为自由的自主选择余地。而《标准》[4]当中对于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以及教育内容的设置均提出了较为确切的规定, 首先规定了高中体育课程的必修内容及选修内容, 这当中主要包含了大致七大类体育教学项目, 其中有田径、球类、体操、健美操、舞蹈、水上或冰上运动以及民间体育活动等。

2 对比来看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

2 . 1 教学内容同就业的相关性

通过将高校同高中的体育课程进行对比之后, 在课程性质方面能够较为显著的发现, 大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其需要建立在高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之上。而这也正好符合相应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状况同高中体育课程的发展状况相比, 存现明显的滞后性, 因而高校的体育教育应当从学生自身的专业选择, 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来进行考虑, 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体制改革, 从而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例如在大学当中有些选择了地质勘探、土木工程等方面专业的学生, 其在毕业之后很有可能从事相关的户外工作, 因而在大学之中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相应的体育强化训练, 例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生开展类似攀岩之类的活动, 使学生能够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当中获取到一定可以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应用到的专业技能。

2 . 2 体育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随着高中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程度的日益深化, 不断的促使着大量的高中毕业学生所掌握的体育技能技巧以及相应的体育知识程度大大提升, 因而大学的新入学学生的体育素质能力得到了持续的提升, 学生的体育锻炼理念也得到了相应程度的普及。随着大学新生基础的体育技能及身体素质能力以及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大学的体育课程也应当有所改变, 此时若在对于大学新生开展较为低级的体育能力锻炼,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体育锻炼需求。因此普通高校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变革, 要转变以往传统的单一形式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转而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形式来开展体育课程, 例如普通高校可以同社会上的各类体育俱乐部开展合作, 从而实现体育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2 . 3 高校体育同课程专业的相关性愈发凸显

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在进入大学之后, 由于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不同以及未来的就业预期目标不同, 而出现分化情况。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会将锻炼的内容同自身所选择的专业相靠近, 例如一些对于身体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学生, 例如:工程、医学、勘探等专业的学生会注重自身未来工作的性质, 从而选取相适应的锻炼方式及内容;在现代的就业环境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也愈发关键, 例如在学校学习了网球、高尔夫球、瑜伽等项目的学生在就业方面能够更加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3 结语

该文主要通过将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进行比较, 展开了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分析。首先进行了普通高校同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 主要分析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对比。通过对于上述内容的分析, 进而对比来看高效的体育教育改革, 其应当着重侧重于教学内容同就业的相关性、体育教育形式的多元化以及逐步深化高校体育的专业性。最终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 能够为相关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摘要:该文主要针对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进行了对比分析, 高中体育课程同普通高校的课程已经相当接近, 而高校体育教育的传统方式已难以适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 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进行改革时, 应当参考高中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其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提升, 高校的体育教育形式正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 学生的体育学习已经逐步同其专业需求相联系, 对于体育学习的内容也在向就业及终身体育的方向拓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中,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郑汉山.试论高校阳光体育监控体系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4) :131-134.

[2]冯海峰, 刘志刚.我国高校人文体育及其实践[J].体育与科学, 2010 (4) :105-108.

[3]王广虎, 吴艳红, 王宏江, 等.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指导下对体育行业特色高校办学的几点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1-5.

成功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课堂的运用 第10篇

成功体育, 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实现体育教育的成功, 这是建立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而实现的, 而不是以仅有的几个优秀的学生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方式。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则通过对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 采取改变教学方法、降低教学难度等方法, 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尝试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的一个过程。通过学生对成功的体验,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他们的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为契机,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探讨。尤其是对于刚刚步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而言, 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成功体育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应用的理论分析

1 动机的方向和强度是成功体育的决定因素

动机作为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因素, 有多种表现方式, 其基本含义包括:动机能够引起并维持个体自身实现自身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从而满足个体的理想。一般而言, 在个体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动机往往表现为个体的内在过程, 而个体的这种行为表现为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总体而言, 动机的作用主要有三大类。首先一个作用是动机具有始发作用。这种始发主要表现为动机能够引起和发动个体从事某一活动;其次一个方面则表现为动机具有指向、选择作用, 也就是说在活动中, 个体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从而更好的实现目标;最后一个方面则表现为动机的强化作用,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实践的过程中, 动机能够起到增加、抑制某一活动的力量。

事实上, 在心理学领域往往都是从“方向”和“强度”两个角度来看待动机问题的。所谓“方向”指的是个体做某件事的原因, 这往往与自身的目标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强度”则是指个体为了达到自身的目标所正在付出的努力, 这则与个体的激活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就影响动机的这两大因素而言, 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种是源于个体自身的内部需要的影响, 主要是指个体因对某件事物的缺乏而引起内心的紧张和不舒适感, 在这种条件下则需要一种能产生愿望或者推动行为发生的一种力量;另外一种则是源于个体的外部因素的条件。就这一环境而言主要是指来自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的影响, 这其中既包括生物性因素的刺激, 又包括社会性因素的刺激。环境因素是产生动机的外部原因。

2 自我效能对大学生成功体育的影响

自我效能主要是指个体自身对完成一项任务所持有的信心和期望, 也指个体自身完成该项任务所具备的潜在的认识。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指行为成就, 研究表明, 效能期望的实施主要取决于个体在过去发生了什么, 具体而言, 过去的成功往往会导致较高效能期望的产生, 反之, 则会产生较低的效能期望。第二个方面则是替代经验, 主要是指通过对他人成败的观察可以对自我效能产生于自身的成败相似的结果。第三个方面则表现于言语劝说方面, 如果个体自身所尊敬的对象强烈认为该个体有能力胜任某一任务的时候, 能够有效提升个体自身的自我效能。

3合理的归因是成功体育发展的首要捷径

归因主要是指个体通过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分析以及指出性质或者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事实上, 这种过程贯穿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 是人们自然而然、随时随地都能可能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都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分析,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种方式不仅对人的情绪体验还是对今后的影响都会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在对诸多因素的分析中以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尤为重要。总体而言, 成功的人往往都会把自身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强, 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努力上的不足, 认为只要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努力, 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相反, 对于经常失败的人而言, 偶尔的成功对他们来说, 不是努力的结果而是运气好、任务简单的结果。而对于失败则认为这是应该的, 是由于自身的无能造成的。因此认为再次成功的把握不大, 这种人往往采取退让姿态。

二成功体育理念在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的途径

1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

降低难度法, 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 适当降低个体从事的某一项任务的难度。这种方法的实现并不是一概而论的, 相反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个体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 以便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能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能摘桃”。从而尽可能减少因挫折事件所引发的失落感现象的出现, 使学生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众所周知, 学习是个体对知识的一种能动性的智能化的加工活动。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实现了对主体的能动性的调动,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返三, 触类旁通, 继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从成功教育的理念我们可以发现, 成功体育的出发点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这种发展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的一种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 应该在充分掌握学生差异的基础上给每一位学生制定一个自身能够成功超越而又民主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在教学目标上要做到分层提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则要重视课内反馈的重要性, 并通过强化与矫正等环节把影响学习的障碍最小化;在教材的解读上则要找准起点, 并在此起点上进行递进式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逐步深入, 既能在这样一些阶梯型的学习中充满自信, 又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事实上, 这种递进式、分层次的教学正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 其最初的动机便是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走出以竞技运动为纲的束缚,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 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

2 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随着教育内涵的不断深入, 智力在教育中所占据的成分也逐渐凸显出来, 这对体育教育而言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作用。首先在体育教育中应该树立人人都能实现成功的教育理念, 今天的教育的最大目标争取学生在未来的成功, 并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这应该成为体育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因此, 在体育教育中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智力, 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就个体的智力而言, 又是由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几个方面构成的, 也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个体在智力上的差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根据斯滕伯格创造力的投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不仅不怕别人的怀疑与嘲笑, 而且还敢于与公众和世俗对抗, 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素使得他们能够不断登上新的高度。但是, 我们也应该密切思考目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他们制定一个合乎要求的目标。

3 为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当学生通过对本专业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不仅对本专业内的知识会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专业技能也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 在这种条件下, 如果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的话, 不仅有利于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 还能够增加学好的信念。在学生刚接触到专业课程的学习的时候, 学生能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成功点, 一旦当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师预定的目标中的时候, 学生自身便能够发现自身的成功感, 这也就实现了成功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也会把自身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功感带到自身的生活中, 并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与快乐健康的生活态度。他们会发现成功无处不在, 只要你去寻找。在这样的过程中, 表现自我的平台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就是不再由教师为学生提供, 而是学生自身在寻找表现自我的平台。这是成功体育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可以说是质的改变, 主体的回归。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成功体育的实施的目的就是在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成功的潜能和希望, 而且通过合理的计划与任务的安排最后都能获得成功, 从而改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锻炼中经常失败的失望动机, 让学生不断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情绪体验, 从而从根本上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发生态度的转变, 产生兴趣、养成习惯、主动参与。这种教育方式是以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基本手段, 以教师获得成功技能为途径, 把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 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作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因此,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体育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 接受体育精神、体育思想、学习方法的熏陶, 并将其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章迅.体育教学与“成功体育”[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 .

高校体育 第11篇

高校体育差生是指运动能力相对其他大学生而言,在正常的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下,达不到学校体育基本要求的大学生。[1]这部分学生在高校中得不到重视和帮助,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候的心理问题更是少有人去关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高校体育教学已经把工作重点从依靠增加体育课的时间来加大运动负荷和增加练习密度转向为学生现在和将来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方面上来,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已经不是去增强体质,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习惯。高校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问题必将严重影响学生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因此,研究高校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问题,探索心理导引的途径对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时心理障碍的表现

体育差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的原因,随着社会现象的日益复杂,社会提供的教育大环境对其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但从心理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卑,不自信

由于自身能力的因素,尽管他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同样付出了努力,但考试成绩却比优生差很多,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时候总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自居的,自然对自己就缺乏信心,产生自卑的情绪,甚至错误地怀疑自己干什么事情都不如别人,抱怨自己天生就不是运动的料,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

1.2 意志品质薄弱

有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好,运动技术和基础较差,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遇到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内容,或者遇到较为枯燥乏味的项目的时候,容易产生怕苦、怕累的思想,容易产生在运动中突然终止的现象,没有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而产生躲避的念头。[2]

1.3 羞怯爱面子

体育项目是要通过人身体的运动和一定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体育差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有些协调性、灵敏性等素质不够的差生的确不能很漂亮的完成动作,他们在完成练习的时候怕在同学面前出丑,不敢大胆地无所顾忌地练习,因而在练习过程中会产生推辞、躲避的现象。

1.4 情绪波动大

体育差生在长期的不自信的心态下生活,其实有时候他们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更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得到老师的认可,因此一旦有他们比较擅长的项目,他们还是会积极参与的,只要表现好,他们以后会积极参与,一旦表现不好,遭到同学嘲笑,则会更受打击,这种强烈的情绪波动无疑对他们参与活动是不利的。

2 高校体育差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2.1 自身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自身因素总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差生对自己不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有自卑情绪;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认识不清楚,缺乏正确的参与动机;对器械、场地产生反感和恐惧感等,这些都是体育差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所在。

2.2 学校

部分体育差生由于动作做不好或不能完成,不仅得不到老师的区别对待,而且还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指责,受到同学的嘲笑,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经常经历失败的挫折,没有体会到成功的体验。学校这方面教学和管理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他们自卑感和失败体验的恶性循环,挫伤和压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3 家庭

有资料显示,90%的家庭对子女参与体育活动不关心、不支持,[3]而体育差生由于身体素质等原因,家庭错误地认为体育运动会损害孩子的健康,而给予的态度更是“保护”和“照顾”。其实这对于差生的影响是更加深刻的,更加使他们不敢积极参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提高。

2.4 社会

由于受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受重智轻体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对体育的认识不足,对体育的态度也不积极,表现在社会对体育方面的投资和消费不足。这种大的健身环境对体育差生参与运动的心理也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但随着各项国际赛事在中国的落户,以及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开展,近几年这种状况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3 高校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心理导引

3.1 尊重

常言道:“人之相交,贵在交心”。体育教师唯有尊重差生,以情感人,将心比心,才能得到他们的爱戴,才有机会进一步做工作。对于差生,讽刺和歧视只会伤害其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极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对他们,教师首先要尊重其人格,有了基本的尊重之后还要尊重其意见,尊重其成果。[4]这样,教师和差生才能真正成为朋友,相对于以后的教学和练习便有了较好的基础。

3.2 鼓励

鼓励对于差生来说,无异于一剂良药,对于他们来说缺乏的就是勇气和信心,适时的鼓励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差生的鼓励不是简单的表扬和肯定,更多的是在练习的时候帮助其克服困难、增强自信。有时候,说理、讲解、微笑、点头、鼓掌、竖拇指,甚至是无声的眼神都能给予他们极大的鼓励和精神支持。[5]

3.3 帮助

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通过降低动作难度、加强安全保护等措施,逐步消除差生的顾虑和恐惧的心理,有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增强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排除一切环境因素的干扰,组织同学一起为差生鼓劲加油,营造一种积极的、有利于差生共同参与的良好的学习环境,[6]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帮助措施。

3.4 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差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理,诱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从最低难度做起,逐步提高难度,给予差生练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体验,这才是“釜底抽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信心的问题。

3.5 疏导

体育差生的特殊心理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导引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同学积极发挥体育组长互帮互助的作用,学校提供管理方面的支持,家庭和社会给予关心、理解和尊重,通过各种渠道来感化和疏导他们,从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心情舒畅地参加体育锻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高校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时心理障碍的表现主要在自卑、不自信、意志品质薄弱、羞怯爱面子和情绪波动大等方面。

2.高校体育差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来源要从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考虑,这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以孤立地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3.高校体育差生由于心理障碍的类型、产生原因的不同,因此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心理导引的途径也应该有所不同。

4.2 建议

1.对于每一个体育差生都要从心理障碍的类型、产生原因来分析,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措施,这有利于尽快恢复自信,消除心理障碍。

2.多数体育差生都有上进心,体育教师应不失时机加以正确有效的导引,强化学校各方面的正面影响,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逐渐转变对体育的态度,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由于不同的差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和类型不一样,只有对其综合治理,并找到其最适合的帮助措施,才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郑颂平,何江明.高校体育差生心理状况和成因测试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向惠农.对高校体育差生教学的心理探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12).

[3]王冬生,王勇.普通高校体育差生个性心理的研究与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罗光明.差生的心理补偿艺术[J].四川教育,1994,(11).

[5]施美丽.激励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宁德师专学报,2005,(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校体育】相关文章: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07-19

辽宁高校体育05-28

高校体育文化06-14

高校休闲体育06-15

高校体育服务07-29

高校体育实践08-10

高校体育考核08-17

高校体育研究08-27

高校体育管理09-02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论文04-20

上一篇:思维深度下一篇:溶剂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