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效果范文

2024-07-24

临床应用效果范文(精选12篇)

临床应用效果 第1篇

1. 舒适护理的起源

南丁格尔在护理中强调环境清洁, 病房空气新鲜, 都是为了提高病人的舒适感, 是舒适护理的萌芽。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临终病人关怀护理, 最大限度地从生理、心理上减轻病人的痛苦, 包含舒适护理。1995年kolcaba提出了舒适护理的理论, 把舒适护理与整体护理联系起来, 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 促进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病人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使实践上升到了理论。1998年萧丰富提出了“萧氏双C护理模式”, 目的是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强调护理人员除做常规护理活动外, 应加强舒适护理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病人, 使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 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 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舒适状态[2]。

2. 舒适护理的定义

舒适 (comfort) 是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 是身心健康、满意、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感觉。舒适护理模式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 “双C”即英文的“Care+Comfort”, 译为“护理活动+舒适活动”。Care:护理活动, 包含出入院护理、清洁卫生、舒适与安全、药疗、危重症监护、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等广泛内容, 其主要工作是照顾病人, 同时包含简单的舒适护理:舒适活动, 是使病人获得舒适目的, 是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Care和Comfort二者的区别可用一个简单举例表述:皮肤挫伤后, 将消毒液从伤口中心向外擦拭, 目的是避免感染, 与舒适无关, 此时叫Care。在伤口涂消毒液时, 如果把消毒棉棒由擦拭法变为滚动法, 会减轻伤口疼痛, 这种改变与感染无关, 是为了减轻疼痛, 这是Comfort。

3. 舒适护理的内涵

舒适护理的主要内容是指通过舒适护理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3]。即护理人员能针对各种能引起不舒适的因素, 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达到一个最舒适的状态。

3.1 生理舒适。

应努力消除各种内外因素对机体造成的不适, 达到生理舒适。包含完善床单位的准备, 避免患者躺在有污染或褶皱的床上, 防止出现感染和压疮。定期消毒, 美化环境, 使病区清洁、明亮、安静、舒适。完善卫生淋浴、热水供应等设施, 利用壁柜、床头柜妥善放置患者生活用品, 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光及空气净化, 治疗环境应免强烈的阳光、噪声及强烈的气味, 保持房间最佳温湿度, 夜间护理病人适宜时间间隔, 卧床病人最佳更换卧位频率等。

3.2 心理舒适。

指心理直接感受的满足感、安全感、尊重感等, 同时生理舒适也会影响到心理方面的舒适, 构建一个利于患者早日康复的、安全的护理环境, 使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保持精神放松、心情舒畅, 积极地参与到治疗、护理过程中, 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护理人员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 实施心理护理,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了解患者的个性、情绪变化、心理感受方面的信息。减轻焦虑与恐惧、维持自尊、协助适应病人角色等。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 实施心理护理灵活运用移情、倾听、证实、自我暴露等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更多地了解患者的个性特征、情绪特点、心理感受方面的信息, 以亲切自然、开朗热情、谦逊温和的态度更好地满足患者被尊重的需求, 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是被人接纳欢迎的, 从而激发他们自强、自信、自尊、自我价值方面的舒适。

3.3 精神舒适。

指宗教、信仰、信念方面带来的舒适灵魂舒适。精神方面的舒适, 尊重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们吸取力量的源泉之一。信仰好比是一个人的宪法, 是指引生活方面的重大决定的基础, 是对影响人们生活的情况和情绪作出日常决定的基础。对患者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只要不是国家所明令禁止的, 我们均予以尊重, 并尽可能地提供帮助。鼓励和接受病人痛苦表达方式等。

3.4 社会舒适。

指人际、家庭、职业、经济状况等社会关系带来的舒适。如建立良好支持系统、信赖关系和人际和谐等适当陪护, 满足病人的归属感, 患者需要来自家庭亲友的安慰、鼓励。病人术后有被探视的需求, 允许其亲友、同事探视, 探视时间以每次2人、15~30分钟为宜, 探视者以病人的病情作为谈话主题, 使病人在保证环境安静的条件下得到安慰和鼓励。适宜的时间召开工体会、病友会等, 帮助病人从新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舒适感。

4. 舒适护理的应用发展情况

护理程序的应用、护理操作流程的再造, 改变了以往只操作, 不评估、不问候、不向病人介绍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 病人在不明白的情况下接受治疗, 本身的病痛加上接受操作时带来的紧张、恐惧, 加重了病人的不舒适感。操作时先评估病人, 了解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介绍目的、注意事项, 病人在知情、明白如何配合及护士的问候声中接受治疗操作, 减轻了病痛、紧张带来的不舒适。其实已经贯穿了舒适护理, 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近几年国内有不少护理界人士, 开展了舒适护理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工作。杨青敏等[4]通过“住院病人舒适护理需求分析”的研究, 了解到住院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及灵性方面存在舒适需求,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及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在舒适护理需求上存在差异。杜新艳等[5]对130例胸外科住院手术病人术后4、24、48h舒适护理需求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病人舒适护理需求强烈的因素有:疼痛, 管道不适, 口渴, 饥饿感, 体位不适, 睡眠障碍。指出采取切实可行的舒适护理措施, 可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有大量文献资料显示, 舒适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不仅在内外妇儿科、ICU、手术室广泛应用, 还在电子喉镜检查[6]、输液患儿[7]、电子结肠镜检查、介入治疗中进行了应用研究。并针对病人在舒适护理需求上存在的差异, 重视个性化护理措施, 多数都采用了对照, 统计学处理, 为舒适护理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5. 舒适护理临床应用效果展望

国内近5年, 尤其2010年大量文献报道了舒适护理在临床不同科室、不同病种应用的效果观察, 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使舒适护理研究更严谨, 更具科学性。吕红梅等[8]以台湾萧丰富先生提出的舒适护理模式为框架, 对门诊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 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前焦虑明显减轻, 术中血压、心率更平稳, 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翻身护理中, 董红侠运用更具个性化的舒适护理, 减轻了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强迫去枕卧位、颈部制动、活动受限、翻身困难、姿势不当、颈部疼痛引起的不舒适, 采用χ2检验, p<0.01[9]。在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 使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恐惧紧张消失, 适合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满意率到达96.55%[10]。对照观察舒适护理可有效减轻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提高其满意度[11]。在结肠镜检查中应用舒适护理, 结果两组病人检查过程中腹痛、紧张、恐惧程度, 经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肠镜前端至回盲部所需时间, 常规护理组为 (13.40±5.18) min, 舒适护理组为 (9.61±3.65) min, 经t检验, t=6.3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12]。将舒适护理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 可使产妇获得满足和安全感, 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术后随访满足度达99.6%[13]。对唇腭裂修复术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对比, 两组患儿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和情绪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在术中应用舒适护理对唇腭裂修复术患儿进行护理, 让患儿心理、生理感到安全和满足, 能以安静的状态接受治疗, 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儿手术回复, 并有效提高了患儿的应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14]。张芹芳等从舒适的心理护理, 治疗中的身心舒适护理, 环境舒适管理等方面进行干预, 在食管癌性狭窄病人支架置入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能降低支架植入的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5]。对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焦虑程度和术后疼痛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对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p均<0.05) , 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舒适护理是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6]。后腹腔镜肾切除手术患者, 经舒适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程度和睡眠状态均得到显著改善, 干预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手术前后的舒适护理干预能增加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度[17]。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特点是神志清楚, 头疼, 颈疼明显, 而四肢活动功能往往不受影响, 起床活动, 情绪激动及用力排便等均能成为导致患者再次出血的诱因。所以, 绝对卧床、保持情绪稳定就显得极为重要。以前的观念认为绝对卧床必须无条件遵守, 甚至不惜以约束、按压为代价, 强制性地限制其头部及四肢的活动, 暴力执行。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这样做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还有可能因为患者极力反抗造成情绪激动, 血压升高而诱发再次出血, 导致严重后果。应用舒适护理, 对绝对卧床, 减少头部活动, 床上排便等, 在做好充分沟通, 取得患者积极配合的前提下, 才能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舒适程度, 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保持其情绪的稳定和血压的平稳[18]。

倡导舒适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舒适护理模式作为整体护理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法, 是使人在生理、心理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缩短或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也就是说, 护人员要给所有人一个最舒适的状态, 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舒适感受和病人的满意度。经研究显示舒适护理是主动过程, 可使病人积极参与, 反过来又促进了舒适水平的提高, 而缺乏舒适护理可导致病人身心失衡。无论病人的疾病是否能够治愈, 在护理过程中都应给予积极的舒适护理, 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恐惧等不适。把为病人提供舒适的效果贯穿于整体护理中, 使护理目标更加浅显易懂, 具有可操作性, 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更加有的放矢。由于舒适护理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相关知识要求, 激励了护士学习满足病人舒适需求的相关知识积极性, 在各种换药操作时, 除以轻柔的手法、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体贴周到的服务提供基本舒适护理外, 还在护理技术应用、创新研究中注重舒适效果的评价, 切实提高护理质量, 满足广大患者的舒适需求。

6. 舒适护理临床发展的意义

6.1 舒适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有研究指出舒适护理研究的焦点应为是否能给予患者恰如其分的护理, 如何将治疗护理与安慰护理调至最佳状态, 使患者处于良好的住院环境和社交环境, 医护人员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191。治疗护理和安慰护理是同步进行的。如我们改进的温馨静脉输液, 输液是执行医嘱的治疗护理, 而评估、问候、了解需要、协助解决、征求穿刺部位、帮助取舒适卧位、告知药名、作用、目的、注意事项, 并随操作同步讲解如何配合, 请病人放心。操作者的全神贯注让病人感到安全、被重视;同步讲解消除了患者的恐惧;知道用药相关知识, 使患者放心;问候、致谢及亲手帮患者取舒适往外的肢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安慰护理贯穿于治疗护理的始终, 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而患者的满意度是衡量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6.2 舒适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舒适护理研究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有扎实的专科知识, 还要熟悉药理、生理、病理、心理等相关学科知识, 激发了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仍以最常用的输液为例, 你要讲药物的作用、目的、注意事项, 就要有药理学知识。要准确调节输液速度, 就要考虑病人的年龄、病情、药物的作用、治疗的目的等因素才能做到。促使各级护理人员去学习, 使其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6.3 舒适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舒适护理与整体护理模式的目的相一致, 都是以人为中心, 目的是使病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舒适护理顺应整体护理的发展, 补充、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整体护理中包含着舒适护理。舒适护理使护理目标更加浅显易懂, 具有操作性强, 便于掌握的特点, 护士可明确地根据病人的需要提供正确的护理方法, 以增强舒适护理效果, 推动整体护理深入开展。

猪蓝耳病疫苗临床应用效果评估方案 第2篇

为科学、客观评价猪蓝耳病疫苗临床应用效果,对猪蓝耳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按照统一标准、调查和检测相结合、综合评估的原则,制定猪蓝耳病疫苗临床应用效果评估方案。

一、评估对象

对当前注册的5种蓝耳病疫苗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估:

(一)灭活疫苗: 普通型蓝耳病灭活疫苗、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

(二)弱毒活疫苗:国产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1、2(海利、哈兽研);进口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二、实施范围

裕安区、五河县、贵池区、望江县、颍东区。

三、流行病学调查

(一)养殖场的选择。每县(区)选择存栏母猪10~50头、50~200头、200~500头、500头以上4种规模养猪场各2个。

(二)散养户的选择。每县(区)选择5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随机走访不少于5个养殖户)。

(三)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疫苗使用情况调查。(1)养殖场基本情况:养殖规模、防疫条件、养殖结构、生物安全措施、饲养方式(如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等;(2)最早使用的时间、持续使用的时间、停用的原因;

(3)几种疫苗使用比例 ;

(4)免疫对象(种猪、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

(5)免疫次数/年(免疫程序)(两种疫苗配合使用的情况);

(6)猪群免疫前状况(使用前是否做出正确的“诊断”;使用抗应激药物、健康状态评价、抗体检测);

(7)采用疫苗免疫的依据及技术的来源;

(8)养殖场/户使用效果基本评价(效果明显、效果一般、不明显、无效果)。

2.安全性

(1)反应率:猪群免疫后24小时之内,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但不表现其他临床症状)的比率;

(2)发病率:免疫后3天内出现临床症状,需要临床治疗的比率;

(3)死亡率:免疫后一周内发生的死亡率;(4)流产率:免疫后一周内妊娠母猪流产的比率; 3.有效性

(1)疫苗免疫前,蓝耳病临床发病率、死亡率、淘汰率;(2)免疫后有效期内,蓝耳病发病率、死亡率、淘汰率;

(3)疫苗使用前、后(一年内)生产性能的变化:受胎率、流产率、窝产活仔数、死胎数、弱仔数;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的成活率;商品猪平均出栏时间及体重、出栏率。

(四)样品采集

1.养殖场。每县(区)选择母猪存栏10—50头、50—200头、200—500头、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各1个,分别选取免疫后28天、3个月左右,采集15—20份血清、全血样品。每个猪场同时收集流产胎儿、死胎5-10头母猪。

2.散养户猪群。每县(区)1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随机选择不少于5个养殖户),在免疫28天、3个月左右,各采集15—20份血清、全血样品;发现有流产、死胎及时收集。

3.发病猪群采样。被调查的养猪场,发生疫情要及时采样检测,每个发病猪群血清样不少于5-10份;病料不少于5-10份。

(五)样品检测

1.抗体检测。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口蹄疫抗体合格率、离散度监测。

2.病原检测。血液中蓝耳病病毒、猪瘟、猪伪狂犬病病原;流产胎儿、死胎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率;病死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感染率。

3.分子流行病学监视。不同养殖规模、不同病种各随机选取1—2份病原学阳性样品,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测序,监测各毒株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安全教学在眼科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 第3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38-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眼科实习的护生90名,学历大专,均为女性,年龄20~22岁,平均(20.8±0.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名护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法。2组护生的性别、年龄、专业课成绩、教学课程(课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按进入眼科实习的先后顺序将2组护生各分为5个组,每组9名护生。眼科实习4周为一轮转周期,每一轮转周期内有一组护生进入实习。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眼科教学方法,即护生入科时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将医院眼科护理安全的定义、性质和防范措施在课堂上加以诠释,最后进行出科考核。

1.2.2观察组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法,分为3个阶段:⑴课前问题准备阶段。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医院护理安全规章,紧密结合临床,围绕眼科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确定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罗列出来,要求护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找出答案。同时将以往发生在眼科的安全差错和安全隐患事件设计成多份案例,尽量选用具有代表性、近阶段发生的事件。⑵自学阶段。在护生入科前2天电话通知护生,将这些问题和相关安全提前公布到本院局域网上,要求其下载后进行自习。同时让观察组护生以小组为单位,护生间分工合作,对不明确的名称或者概念,可以翻阅教科书或上网查阅,结合老师已提供的案例,力图弄清这些问题,充分理解案例。⑶讨论和总结阶段。①将护生入科的第2天定为护生安全知识讲课日,课堂上各组由1名护生先用PPT形式进行汇报,内容包括自学题的答案、获得答案的途径、参考了哪些资料和文献等,然后各组再进行讨论,讨论相互补充或纠正。对不同观点组织集体讨论,这样能增强探究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讨论结束后,每组再由1名护生对问题给予回答和讲解,作为学习成果的验收。这些过程中,带教老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作用,可以控制讨论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带教老师总结,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对案例和一些重点问题、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解答。②确立每周进行1次护理安全讨论,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事件进行集体分析讨论,力图将安全差错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为真正的眼科安全实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1.3评价方法眼科实习结束前进行理论考核。比较2组护生的考核成绩。考题满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40分,每题2分,共20题;填空题24分,每空2分,共12题;案例分析题36分,共1题,其中找出问题12分,原因分析12分,应对措施应用正确12分。填空题为眼科安全防范措施的相关内容;选择题为实际工作中会遇见的情境,让护生根据措施的具体防范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测试护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案例分析题为列举1例安全隐患事件进行分析,需要护生找出问题的出处、造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处置。其中理论考试的题目由非带教老师(处于研究盲态)命题,2组护生的考核与评分标准相同。记录2组护生在眼科实习期间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事件(也称护理缺陷,指在临床工作中虽然有某一环节的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并未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事件)和护理差错事故,比较两者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或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安全考核总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题答题情况,观察组护生均高于或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2.2护生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和差错事故的上报数2组护生均无护理安全差错事故的发生,但在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次数上,观察组护生(2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均P<0.05)。

3讨论

输液瓶口贴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11月临床患者静脉滴注液体样本200瓶,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瓶。

1.2 方法

观察组将药物加入溶液后, 采用扬州芙莱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医用输液瓶口贴覆盖瓶口开启后, 周围轻微加压, 使之覆盖严密, 至静脉输液或更换液体时直接撕下, 瓶口贴经灭菌处理, 有效期2年。对照组在药物加入液体后, 取0.5%碘伏棉球覆盖液体瓶口, 至静脉输液或更换液体时重新消毒, 两组均由同一名护士按照技术操作规范完成, 液体均为当日配制, 观察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及比较两种消毒方法的耗材和护士操作耗时。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耗材和护士操作耗时比较

观察组耗材和护士操作耗时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随着疾病的复杂化, 给药方式的多样化, 静脉输液出现了多途径和长时间留置的趋势, 住院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的同时, 输液风险客观存在[3], 输液瓶口贴由胶面、吸水棉和离型纸组成, 吸水棉内含有安全碘消毒液, 安全碘是一种新型含碘复合型消毒液, 主要成分为碘、醋酸氯已定、乙醇, 具有杀菌力强, 作用迅速和特效杀菌作用[4],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强的灭菌作用, 特别是对大肠埃杀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等有较强的灭菌作用, 其10s杀菌率达99.96%。且杀菌时效较长, 5h后杀菌率仍达91.7%, 能有效降低职业风险, 使用0.5%碘伏棉球、操作程序复杂, 从准备用物到操作结束需3min左右, 且用物需进行灭菌处理, 耗材耗时, 而输液瓶口贴简化为一步操作, 节约成本, 降低操作耗时。我院自2010年8月开始使用医用输液瓶口贴, 体会输液瓶口贴带来的便利, 操作简单、免重复消毒, 快捷美观, 固定性强, 不易脱落, 防尘不易污染, 消毒效果好, 安全可靠, 应用方便, 放于治疗台或治疗车上可随时更换使用, 不需任何医疗器械, 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深受护士欢迎。总之, 输液瓶口贴省时、省力、经济实用, 消毒效果可靠, 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新型医用材料。

参考文献

[1]杨怀, 杨锦玲.医院感染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制度化监测有效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2) :1723-1725.

[2]王国权, 范静, 翟红岩, 等.静脉输液与医院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9) :1126-1127.

[3]李春燕, 黄静, 李丽, 等.北京地区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7) :607-609.

路灯节能技术应用与效果 第5篇

绿色照明是当今照明界的必然趋势。特别自2003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序地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照明节电又一次受到各界人士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太原市道路照明管理处从1999年开始在主管局及市财政的支持下,开始实施大规模节能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下面就节能技术的应用及效果进行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路灯节能工作的必要性

1、绿色照明、环境保护的要求;

2、现阶段能源紧张的要求;

3、养护资金紧张的要求;

4、灯光设计过亮,眩光过高的要求;

5、电压峰谷期高低不平的要求。

二、路灯节能工作实施的前提

1、供电部门认可,节能装置对电网无污染;

2、实施部门电费为电表计量,电费包干;

3、实行节能的街道亮度足够;

4、最重要的是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相关政策。1999年,由于路灯“三遥”工程资金缺口过大,经过与主管局和市财政局协商,同意我处在28条街道实施“半夜灯”方式节电,节余电费可全部用于路灯“三遥”工程,政策暂定三年;2000年10月,我处实行节电器节电后,上级同意节电器节余电费按一定比例上交财政、支付租金、自留使用,政策暂定三年。

三、路灯节能技术及措施的应用

1999年我处成立了节能领导小组,主要采取以下节能措施:

临床应用效果 第6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激光美容治疗技术的应用变得十分广泛,不同的激光在美容医学上会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长期的发展实践表明,激光技术对于治疗各类色素性疾病意义重大,近几年来,一些色素性患者采用了不同的激光美容治疗技术,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很明显。由此可见,当前探讨不同激光美容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已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激光美容进行了概述,并对激光美容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激光;美容治疗;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58.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83-01

随着美容医学的快速发展,激光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且應用价值也会进一步凸显。研究调查显示,在对色素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激光技术,尤其是光效应的应用成为了当前美容医学界认同度最高的技术之一。需要我们意识到的一点是激光美容治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容治疗,激光美容比传统治疗更具有综合性的优势,且对皮肤组织的损害小。

一激光美容的概述

激光美容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在当时激光美容是一种极其先进的美容技术,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会产生带有辐射的强化光。激光美容之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美容界,在于它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激光的亮度强、方向性强以及单色性强,这些优势决定了它由于其他技术,被广泛的使用于美容医学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激光技术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发展到现在,激光技术已成为了无创微形手术以及创微形手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进入新时期,激光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整形手术中,与传统的整形手术相比,激光整形手术具有创面小、损害性校以及恢复快的特点,无论是整形医生还是被整形者都十分青睐激光整形技术。

如若对激光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的话,我们能够发现激光技术主要是通过能够产生高热量的精准聚焦,借助具有穿透力的单色光来使得人体皮肤或者生物皮肤内部组织产生局部的热量,以此来损害或者消除色素、祛斑组织。在美容医学界,利用波长脉冲的非同步性,激光能够治疗很多皮肤组织问题,像我们常见的黑色素、祛斑、黑头、纹身以及胎记等等。随着激光美容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激光技术应用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一些新的激光美容技术不断出现,像激光去除牙齿污垢以及激光进行磨皮换肤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激光美容的价值。

二激光美容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1、用于嫩肤与脱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在明显改善,生活品味也在不断提升,相应的人们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美丽、大方是当代人共同的愿望,一些人皮肤比较粗糙、毛孔比较大,这两项问题集中表现在脸部,为了改善肌肤、让自己焕发青春活力,很多人需要解决皮肤粗糙以及毛孔大的问题。从美容医学的角度来看,皮肤的粗糙往往是由于消融型角质以及光化性角质造成的,而毛孔粗大,往往是因为螨虫性毛囊炎而引发的,而激光技术能够针对这两项皮肤病的原理,利用光热效应作用于皮肤组织,使得肌肤内部产生更多的胶原蛋白,或者使得肌肤内部的胶原蛋白进行重新排列与重组,进而达到紧肤与嫩肤的双重功效。

激光脱毛的原理不同于激光嫩肤,它属于选择性的光能效应。我们都指导每个人或者其他生物的毛囊中存在有大量的黑色素,这些黑色素广泛的存在于人体的毛球细胞中,且向毛干组织不断进行移动。而激光脱毛技术,就是以人体的黑色素为目标,在锁定目标的基础上,准确的,有效的进行脱毛。激光脱毛与激光嫩肤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利用激光释放的能量,损害锁定目标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而达到剔除的作用。

2、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有血管瘤、脉管畸变等等,这些血管性疾病往往具有突发性、难治愈的特点,而长期的医学发展实践表明,激光技术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效果比较显著。治疗血管性疾病与激光脱毛有一定的共性,都采用选择性的光能效应。在治疗血管性疾病的过程中,激光的波长以及能量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像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时,就应特别注重激光波长的选择。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激光波长为585nm的染料激光,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海绵状的血管瘤深度比较大,如若按照通常的标准,采用585nm的染料激光,那么这种波长的激光达不到血管瘤所处的深度,必须加大激光波长的选择,最合适的激光波长应为1064nm,实践证明,1064nm的激光波长能够有效的到达血管瘤处,有效的治疗血管性疾病。

3、色素性疾病的治疗

研究调查现实,目前,利用激光技术治疗色素的人群已达到70%,激光技术对于治疗色素性疾病意义重大,且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常见的色素性疾病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为色素过多者,另一类为色素较少者,而色素过多者的有太田痣以及伊藤痣等,色素比较少的有雀斑以及老年斑等。而治疗色素采用的激光技术重要是饵激光以及二氧化碳激光,这两种激光技术对于治疗色素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激光能使人体皮肤表层的色素发生病变,进而起到破坏色素组织的作用,治疗色素性疾病。

不同的激光美容技术临床所应用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所产生的临床应用效果也表现各异,所以为了帮助患者良好的治愈皮肤疾病,就应该对不同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具体性的分析,以便利于之后的应用与治疗。目前,美容医学界采用的先进技术有激光频率转换技术以及Q开关技术,这两项技术能够使得激光能量在10ns的时间内得到大量的释放,产生的波长有四种,分别是532nm、585nm、650nm以及1064nm四种类型,这四种激光波长在临床应用上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光美容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进入新时期,激光美容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整形手术中,可以说,这是美容医学界的巨大创举。不同的激光美容技术能够治疗不同的疾病,激光技术的多样化,使得激光技术能够治愈不同疾病的患者,且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激光美容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龙.《探讨不同激光美容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13-07-20

[2]白莉,郭栋,黄胜华.《不同激光美容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中国医疗美容,2013-09-15

肾脏生化中分级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 第7篇

关键词:肾脏生化,分级检验,临床应用效果

分级检验方式主要通过选取少量针对性较强的肾脏生化指标进行检验, 可以保证检验有效性, 是一种新型检验方式[1]。本研究选取110例经分级检验方式检验出肾脏功能异常的受检者, 对比同期健康受检者相关情况, 分析肾脏生华中分级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治的110例肾脏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组, 选取本院同期110例健康受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男女比例为64∶46, 年龄为22~68岁, 平均年龄为 (40.13±11.38) 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61∶59, 年龄为21~67岁, 平均年龄为 (39.85±11.17)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数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签署检验方式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检验前服用药物影响肾功能者;资料不完整者[2]。

1.3 治疗方法:

两组体检者均采取Roche Modular P分级检验软件包, 对肾脏生化进行肾功能检测组合项目, 主要包括SCr (血肌酐) 、BUN (血尿素氮) 、CysC (血胱抑素C) 等。第1级检验内容为胱抑素CysC, 第2级检验内容包括血尿素氮BUN与血肌酐SCr, 在分级检验同时采取常规检验方法对受检者血液标本进行拉网式检验, 观察1个月内两组受检者采取肾脏生化分级检验方法的漏检情况。另外, 检验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分级检验法的标准, 选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液标本。

1.4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检验后的肾脏生化指标情况, 分级检验与拉网检验的阳性分布情况与违反检验规则复查情况,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3]。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用标准差 (±s) 表示数据资料,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用t检验组间比较, 当P<0.05时, 表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第1、2级检验结果对比:

观察对比两组受检者肾脏生化指标情况, 对比结果发现研究组肾功能异常者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受检者, 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研究组不同检验方式的阳性分布情况对比:

研究组分级检验显示肾脏指标异常受检者, 检验同期进行拉网检验, 对比拉网检验与分级检验的阳性分布情况, 比较差异分级检验的阳性分布情况明显优于拉网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研究组违反检验规则复查情况:

研究组肾脏生化分级检验时出现2例受检者 (A、B) 未遵从检验规则, 检验结果显示肾脏生化指标异常, 4周后对2例受检者进行检验复查, 复查前需严格检查受检者是否遵守检验规则, 见表3。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饮酒、吸烟等习惯使近年来的肾脏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使人体肾功能出现减退, 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现阶段临床检测肾脏生化指标以SCr (血肌酐) 、BUN (血尿素氮) 、CysC (血胱抑素C) 为主, 以此判断肾脏功能中的肾小球滤过率情况, 诊断肾功能减退情况与潜在肾脏疾病危险, 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传统检验方式通过全面检验受检者肾脏各项指标达到检验目的, 此类检验方式虽检验效果较好, 准确性与灵敏度较高, 但其中存在一些针对肾脏疾病征兆无用的指标, 造成了检验资源浪费, 且全面检验的仪器昂贵, 增加受检者经济负担。

本研究中的肾脏生化分级检验方式, 选取SCr、BUN、CysC三种生化指标进行两级检验, 对比检验结果发现, 研究组肾脏功能异常的受检者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受检者, 表明分级检验方式对受检者肾脏生化指标的灵敏度与准确性较高, 可有效反映出受检者的肾脏功能减退状态, 有利于为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数据依据。CysC是分级检验的第1级检验项目, 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非糖基化碱性蛋白质, 通过机体核细胞作用产生, 稳定性较好, 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被肾脏完全降解和重吸收, 不会产生肾小管的分泌情况, 是肾小球滤过率的重要内源性标志物, 但相对来说检验灵敏度较低[5]。BUN作为人体蛋白质代谢物, 通过CO2与NH3在肝脏中的反应形成尿素, 再通过肾小管吸收情况实现最大清除率, BUN在受检者肾脏生化指标中标志肾脏的分解代谢状态, 是肾小球滤过率的重要指标。SCr是肌肉代谢物, 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排出体外, 可有效检验肾功能情况的生化指标。BUN与SCr的第2级检验中, BUN与SCr若均与正常标准相差较大, 则表明肾功能损害严重, 需及时予以治疗。

本研究中研究组分级检验同时, 进行了同期拉网检验,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 分级检验方式下受检者的SCr、BUN、CysC阳性分布率分别为7.52%、63.12%、61.38%, 对比结果检验效果明显优于拉网检验方式, 说明分级检验方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灵敏性。另外, 检验过程中出现2例违反检验规则的情况, 经4周后复查得到准确结果, 影响检验效率。医院在实行分级检验时应注意检验前的管理强度, 严格控制受检者对检验规则的遵守情况, 并将此作为分级检验的重要管理内容, 以完善肾脏生化中分级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 肾脏生化中应用分级检验方式, 准确度与灵敏度较高, 有效检验患者肾脏功能减退情况, 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红芬.肾脏生化分级检验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3) :67-69.

[2]向英.分级检验在肾脏生化检验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9) :112-113.

[3]孙玉国.68例肾脏疾病的生化免疫检查的临床诊治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3 (3) :288.

[4]苏勇, 梁源, 陈代陆.常用肾功能指标对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判断的应用价值[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1, 12 (2) :1134.

试析盐酸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效果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62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31例病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男性28例, 女性3例, 年龄在20~46岁, 平均年龄 (30.25±5.37) 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盐酸纳洛酮治疗, 男性27例, 女性4例, 年龄在19~47岁, 平均年龄 (30.86±5.85) 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吸氧、洗胃、心电监护治疗, 另外, 还需使用胃黏膜保护药物治疗, 实施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盐酸纳洛酮治疗, 以患者疾病具体症状为依据, 决定盐酸纳洛酮使用剂量。①昏睡患者。提醒患者家属陪伴于患者身边, 以免其发生坠床事故, 取盐酸纳洛酮0.4 mg, 将其加入40 m L 10%葡萄糖液 (或者40 m L0.9%氯化钠溶液) 中, 为患者静脉注射。每隔30 min, 需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情况, 并给予0.2 mg盐酸纳洛酮, 直到患者清醒为止, 给药最大剂量为4 mg。②共济失调期患者, 取盐酸纳洛酮0.4 mg, 将其加入40 m L10%葡萄糖液 (或者40 m L0.9%氯化钠溶液) 中, 为患者静脉注射, 然后再取盐酸纳洛酮0.8 mg, 加至10%葡萄糖溶液中, 为患者静脉滴注。③兴奋期患者。取盐酸纳洛酮0.4 mg, 将其加入40 m L 10%葡萄糖液 (或者40 m L 0.9%氯化钠溶液) 中, 为患者静脉注射。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处于清醒状态, 且可以同医师和家属正常交流, 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开始清醒, 可回答简单问题, 症状有明显好转。无效:患者疾病症状与治疗前相较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研究得知, 观察组中治疗显效患者25例, 治疗有效患者5例, 治疗无效患者1例, 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中治疗显效患者19例, 治疗有效患者6例, 治疗无效患者6例, 总有效率为80.6%。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与起效时间: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与起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对比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当出现急性酒精中毒后, 会有很多乙醇进至患者血液, 并伴随血液循环, 进至患者大脑, 此时, 患者机体表现为应激状态, 其中枢神经会受到刺激, 对于儿茶酚胺与前列腺素的分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2]。发生急性酒精中毒后, 便会产生兴奋现象, 患者血压会降低, 存在意识障碍, 严重情况下, 甚至会因呼吸衰竭, 导致其死亡[3]。

以往对于酒精中毒患者主要采用输液、洗胃等方式治疗, 不过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且易对患者大脑中枢神经造成损害[4]。现阶段, 盐酸纳洛酮被应用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治疗中, 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盐酸纳洛酮对于人体脑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且患者用药后, 可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治疗效果, 这种药物可以使患者缺氧状态得以改善, 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

从本次研究中可得知, 观察组患者采用盐酸纳洛酮治疗后, 治疗显效患者25例, 治疗有效患者5例, 总有效率为96.8%, 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在见效时间与症状消失时间上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显著, 这表明这种治疗方式可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症状的改善, 使其疾病症状得以好转, 便于提高临床疗效,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其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盐酸纳洛酮的临床应用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31例病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纳洛酮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起效时间、疾病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与起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对比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盐酸纳洛酮可有效缓解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疾病症状, 对于人体大脑有着较好的保护功能, 可使起效时间缩短,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盐酸纳洛酮,急性酒精中毒,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卫红, 白向东, 赵凤.盐酸纳洛酮对酒精中毒患者催醒治疗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 2011 (3) :132.

[2]陈力.盐酸纳洛酮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 :15-16.

[3]安宝杰.盐酸纳洛酮的药理特性与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2) :168-169.

大豆应用快丰收效果 第9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006年试验设在引龙河农场第一管理区第二居民组2号地, 黑土层20~30cm, 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大豆, 浅翻, 轻耙2遍, 秋起垄。2007年试验设在引龙河农场第一管理区第二居民组5号地, 土壤为黑土, 黑土层20~30cm, 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芸豆, 浅翻, 重耙1遍, 轻耙1遍, 秋起垄。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号, 种植前对种子进行机械粒选, 播种前1周对种子进行包衣, 防治大豆根腐病及胞囊线虫危害。采用三垄栽培种植方式, 2006年5月7日播种, 种植密度30万株/hm2;2007年5月9日播种, 种植密度35万株/hm2。采用气吸式精量点播机进行播种, 底肥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47kg、尿素57kg。化学除草土壤处理用72%异丙草胺乳油2L/hm2+25%噻吩磺隆30g/hm2+10%乙羧氟草醚水剂250mL/hm2。大豆生育期间深松1遍, 中耕2遍。

处理于大豆初花期、盛花期各喷1次快丰收250mL/hm2, 对水225kg/hm2;对照不进行任何处undefined

理。2006年处理面积10hm2, 对照面积0.2hm2;2007年处理面积20hm2, 对照面积0.2hm2。成熟期每处理取4点, 每点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 实收计产。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表1表明, 2006年叶面喷施处理较对照平均增产8.8%, 2007年叶面喷施处理较对照平均增产7.3%。2006、2007年大豆价格分别按2.40、4.10元/kg计算, 快丰收按60.00元/hm2计算, 一次机械作业费按30.00元/hm2计算, 2006年叶面喷施处理较对照平均纯增收306.24元/hm2, 2007年叶面喷施处理较对照平均纯增收470.40元/hm2。

3 小结

水稻育苗基质应用效果 第10篇

undefined

源性植物资源, 经多重生化处理, 根据水稻的营养生理特性和壮苗机理, 再添加黏结剂、保水剂和缓释肥料人工合成营养水稻育苗专用基质。为了验证稻乐思水稻育苗基质的应用效果, 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于2011年进行育苗试验, 希望能为大规模推广育苗基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基质育苗的秧苗素质较常用育苗好, 产量也较常规育苗高。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供试水稻品种为空育131。

稻乐思水稻育苗基质由江苏汽巴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于八五八农场第二管理区水稻田进行。试验2个处理, 3次重复, 每处理20盘 (毯式育秧盘:28cm×57cm×3cm, 648孔) 。处理1为水稻种子下面铺稻乐思2.5cm、水稻种子上面覆稻乐思0.9cm;处理2为常规营养土育苗。4月16日播种, 5月17日移栽, 其它管理同大田。移栽前1d进行秧苗素质调查, 适时进行生育期及产量调查。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采用基质育苗处理的秧苗根数、百株鲜重、百株干重和根长分别为10.2个、20.2g、3.7g、31.2cm, 分别比对照的高1.1个、0.1g、0.6g、2cm。采用育苗基质的处理各项调查指标均较常规营养土育秧苗好 (见表1) 。

2.2不同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

通过生育期的调查发现同是5月17日移栽的秧苗, 采用基质育秧的秧苗移栽后返青期为5月19日, 常规营养土育苗的移栽后的返青期为5月22日, 基质育苗的秧苗移栽后明显比常规营养土育苗移栽后返青期提前3d;采用基质育苗比常规营养土育苗齐穗期和成熟期也分别提前3d。这是由于基质育苗的秧苗素质较好, 移栽到大田后生命力较强, 能较快的吸收水肥, 因而返青成熟期提前。

2.3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经统计分析表明, 对照和处理的株高和穗长均无显著性差异;基质育苗的平方米穗数和每穗粒数均比对照的高, 分别高出2.29和9.45;结实率表现上差异不大。可见采用基质育苗的秧苗在每穗粒数和平方米穗数上比常规营养土育苗的水稻高, 从而产量也相应提高。采用基质育苗的处理的公顷产量为10250.1kg, 比对照公顷产量高488.4kg (见表2) 。

3讨论与小结

应用“知识树”提高复习效果 第11篇

许多学生认为物理是一门难学的课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和问题解决技能都有很大缺陷,即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水平较低,拥有的物理知识缺乏结构化、系统化,知识掌握的不扎实,缺乏问题解决技能。

在中考物理复习阶段,将“知识树”应用于复习课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知识树”的具体应用。

一、呈现复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树形图上将目标行为动词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关键词或短语,用不同的色彩和图像表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目标行为动词不同,体现了课标要求不同,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学的把握,有利于评价,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把握知识需达到的程度。

二、整理基础知识,提高记忆速度

在初三复习基础知识时,传统的做法是问答式或者是扫描式,单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绝大多数学生不愿听,教学效果真的很差。于是课后,老师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逐条打印出来,让学生背诵,这些琐碎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感觉很乏味,很难记,即使背会了也容易忘记。其实物理知识并不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公式堆积,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知识结构,知识树就是这些知识建构起来的有效工具,它使得知识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它使得知识由厚变薄,便于记忆,反之利用它又可以将知识由薄变厚,帮助我们回忆课本上的具体内容。用“知识树”梳理知识可以使学生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棵树上,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在合作讨论中强化记忆、理解知识。如,在进行“热学”知识复习课上,我让每位学生用10分钟时间画出这一章内容的知识树,然后给出5分钟小组合作补充完善知识树,每组选出一位最好的作品代表组内水平,最后评比打分为小组成绩。当然,评比中要指出错误或遗漏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发现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

很好。

下图是复习“热学”知识时一个小组画的知识树

三、构建解题思路、总结解题策略

大家都知道习题是做不完的,采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只会让人厌烦、疲劳,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解题技巧、解题方法是关键,但是通常老师会埋怨学生,“真是笨,怎么我告诉你们很多遍这类题的解法了,为什么做题时还是没有头绪,错得一塌糊涂。”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老师教过的方法,运用老师教过的方法,学生错误出现在哪里?我怎样才能看出学生的思维障碍呢?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的思维过程内隐在大脑中没有呈现出来时,他们往往很难觉察到自己的错误以及相应的思维漏洞。利用树形图解题,可以清晰地看到解题的内在思路,是克服解题思维中思维障碍的有效方法。还有测量仪器的使用、测量型实验、探究性实验、概念复习等都可以用树形图教会学生归纳、掌握相应的考点、解题方法。

结合个人长期的教学体会,用树的形式把知识展示出来,更直观更形象,让人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清晰地总结出本节课内容或一单元内容。我认为知识树与框架图相比呈现知识更为具体、全面,所包括的知识范围更加灵活,与概念图相比更容易建构,要求不太高,更适合于初中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波.基础物理中的物理概念教学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03.

猪瘟脾淋苗临床应用效果评估分析 第12篇

目前, 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疫苗免疫是唯一有效预防该病的手段[1,2]。但是, 由于目前市场上猪瘟疫苗种类繁多, 效果宣传盲目夸大, 且各批次间差异悬殊, 导致临床应用效果参差不齐。尤其是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及目前疾病种类复杂的现状, 如何通过有效方法筛选出优质的疫苗, 是确保猪群稳定生产的关键环节。因此, 科学评价不同厂家所生产疫苗的临床应用效果, 为养猪场 (户) 的猪瘟防控工作和猪瘟疫苗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应用效果调查

1.1.1 调查范围

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63个县 (市、区) 开展了猪瘟活疫苗 (脾淋源) 使用效果的流行病学调查。接受调查的养殖场 (户) 使用的疫苗均为猪瘟脾淋苗, 生产厂家为河南省政府招标采购的5家企业, 以A、B、C、D、E代表。

1.1.2 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每个养殖场 (户) 的场长和兽医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询问, 同时查验相关生产记录, 查看所使用疫苗的相关信息, 填写《猪瘟疫苗临床应用效果流行病学调查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场基本情况、疫苗免疫后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他应用情况等。

1.2 实验室抗体检测

1.2.1 样品来源

2010年12月份—2011年12月份, 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随机抽检免疫猪血清共5 824份, 均免疫过猪瘟脾淋苗。样品采自河南省18个省辖市63个县 (市、区) 的125个规模场和44个散养户。免疫疫苗分别由A、B、C、D、E 共5家企业提供。

1.2.2 检测试剂及主要仪器

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 (批号为43220-X681) , 购自IDE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微量移液器 (型号为SL-100) , 购自美国RaininInstrument LLC 公司;微量振荡器 (型号为MM- I) , 购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450 nm波长酶标仪 (型号为450) , 购自美国BIO- RAD公司;自动酶标洗板机 (型号为PW- 960PLUS) , 购自深圳市汇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3 抗体的检测

采用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操作方法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

1.2.4 判定标准

猪瘟抗体检测试验 (阻断ELISA) 成立条件:阴性对照的平均OD450值应大于0.50, 阳性对照的阻断率应大于50%, 试验方成立且有效。样品阻断率= (阴性对照平均OD450值-样品OD450值) /阴性对照平均OD450值×100%。

被检样品的阻断率大于或等于40%, 判为阳性 (有猪瘟抗体存在) ;阻断率小于或等于30%, 判为阴性 (无猪瘟抗体存在) ;阻断率在30%~40%之间, 判为可疑。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2.1.1 养殖场基本情况

共调查养猪场 (户) 728个, 其中规模场569个、散养户159个。接受调查的养猪场 (户) 以中小规模为主, 其防疫条件差, 防疫意识相对薄弱。

2.1.2 疫苗安全性

共调查免疫生猪582 475头, 免疫后1周内猪只出现不良反应的有2 548头, 占0.44%, 其中饲养条件较差的养殖场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免疫后1周内出现发病症状的猪有714头, 占0.12%;发生死亡的猪有106头, 占0.018%;应激流产的猪有19头, 占0.003 3%。疫苗安全性调查结果见表1。

2.1.3 疫苗有效性

被调查的728个养殖场 (户) 中, 共有546个养殖场 (户) 对所使用的猪瘟脾淋苗进行了总体评价, 其中评价“好”的384个, 占52.75%;评价“一般”的162个, 占22.25%;未作评价的182个, 占25.00%。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应用猪瘟抗体检测试验对169个养猪场 (户) 的5 824 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见表2。

2.2.1 不同厂家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

不同厂家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存在差异, 其中A厂家的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最高, 平均为78.25%;其次是B、C、D厂家的疫苗免疫平均抗体合格率分别77.29%、76.10%、70.36%;E厂家的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最低, 平均为69.92%。

2.2.2 不同饲养阶段猪群的免疫抗体合格率

不同饲养阶段的猪群抗体合格率存在差异, 其中母猪获得的抗体合格率较高, 为80.82%;其次是育肥猪, 为75.17%;仔猪的免疫抗体合格率最低, 为70.03%。

2.2.3 不同疫苗厂家对同一饲养阶段的猪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存在差异

对母猪而言, A厂家的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最高, 为84.95%;E厂家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最低, 为74.88%。对育肥猪而言, B厂家的疫苗免疫后抗体合格率最高, 为77.42%;D厂家的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最低, 为70.05%。对仔猪而言, A厂家的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最高为74.43%, 而D和E厂家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在70%以下。

2.2.4 规模化猪场与散养户免疫猪群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存在较大差异

本研究共检测169个养猪场 (户) 的血清样品5 824份, 合格数4 400份, 平均免疫合格率为75.55%。其中检测125个规模猪场血清5 606份, 免疫抗体合格4 247份, 合格率75.76%;检测44个散养户猪血清218份, 免疫抗体合格150份, 合格率68.81%。不同饲养类别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见图1。

2.2.5 猪场的免疫保护率

169个养猪场 (户) 中, 免疫合格场 (户) 135个, 占79.88%;其中免疫保护率在90%~100%的有31个养殖场 (户) , 占总数的18.34%;免疫保护率在70%~89%的有104个养殖场 (户) , 占总数的61.54%;免疫保护率在69%以下的有34个养猪场 (户) , 占20.12%。

3 分析与讨论

1)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猪瘟疫苗免疫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疫苗因素, 不同厂家的疫苗生产工艺不同, 采用的原料不同, 造成免疫不良反应的程度也不同;二是动物机体本身的因素, 与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三是与疫苗接种人员有关, 不同的防疫员操作方式不同, 对接种对象的应激程度不同;四是环境和饲养管理的原因, 由于饲养管理不善、营养缺乏或不均衡、空气污浊、气温过高或过低等原因均是导致免疫后应激反应、应激发病和应激死亡的诱因。因此, 除了督促科研单位和疫苗生产厂家加强科研, 减少疫苗中致敏因素以外, 对于广大动物防疫人员和养殖者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规范操作, 从而减少或消除引起不良反应的人为因素。

2) A、B、C、D、E 5个厂家疫苗对猪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78.25%、77.29%、76.10%、70.36%、69.92%。经方差分析显示, A、B、C厂家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D和E厂家。以上结果说明, 虽然4个厂家的猪瘟疫苗整体免疫合格率在70%以上, 但均未超过80%, 且有一个厂家不到70%, 表明河南省猪瘟免疫效果整体合格率并不高, 加上毒株变异等因素, 猪瘟的防控任务非常艰巨。

3) 在调查检测中发现, 对于同一厂家的疫苗, 在不同猪场针对同一阶段的猪群免疫后抗体合格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以A厂家为例, 对母猪而言, 有的猪场免疫抗体合格率为100%, 而有的猪场免疫抗体合格率仅为53.33%;对仔猪而言, 有的猪场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1.35%, 而有的猪场免疫抗体合格率仅为46.67%, 甚至为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免疫失败, 原因主要有疫苗保存不当而使质量有所下降[3], 免疫程序不科学和猪群免疫抑制病的存在[4]使猪只免疫功能下降等;二是部分养殖场末次免疫到样品采集的时间间隔较长, 本研究所需样品大多是在猪群末次免疫后1个月左右采集, 但也有个别养猪场末次免疫到样品采集的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达60~80 d, 猪群抗体水平远远低于高峰期的抗体水平, 因此免疫合格率偏低, 再者还可能与猪群先天状况和猪场环境、饲养管理水平等有关[5]。

4)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状况, 在同一个规模化养猪场, 分别采集了母猪、育肥猪、仔猪这3个饲养阶段的猪血清 (散养户除外) 。采血时母猪大多免疫3~4次, 育肥猪已进行了2 次免疫, 仔猪只进行了1次免疫。从图1可以看出, 母猪、育肥猪、仔猪免疫合格率依次降低, 分别为80.82%、75.17%、70.03%。说明免疫次数较多的母猪抗体水平最高, 并且在临床上母猪很少出现典型症状猪瘟的爆发, 但常见断奶仔猪发生猪瘟, 其次为育肥猪。究其原因与母猪的免疫次数多, 抗体水平高, 而仔猪、育肥猪的免疫次数少, 抗体水平相对较低有关[6]。 这一结果提示在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幼年和青年家畜的免疫接种工作。

5) 本研究共检测169个养猪场 (户) 的血清样品, 其中规模化猪场125个, 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高于70%的有102个, 占81.6%;散养户44个, 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高于70%的有33个, 占75.0%。说明规模化猪场的整体免疫效果较好, 散养户的整体免疫效果较差。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化猪场对疫病免疫预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比散养户要高;二是规模化猪场按照免疫程序开展科学免疫, 而散养户则是春秋两季集中免疫, 可能存在漏免或补免不及时的情况, 而且疫苗免疫时间又相对集中, 并没有考虑猪群日龄、健康状况等因素;三是规模化猪场在饲养管理、消毒、隔离等方面均比散养户好, 因而猪群整体健康状况较好, 疫苗免疫效果也随之提高[7,8]。综上所述, 与散养模式相比, 规模化养殖对有效控制猪瘟的发生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张振仓, 张彦明, 王韦华, 等.杨凌及其周边地区猪群中猪瘟抗体水平监测[J].西北农业学报, 2009, 18 (2) :38-40.

[2]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3]熊忠良, 汪宏才, 王红琳, 等.规模化猪场主要传染病抗体水平检测及分析[J].湖北畜牧兽医, 2004 (2) :31-32.

[4]于桂阳.规摸化猪场主要疾病的抗体水平监测与免疫效果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 (1) :79-81.

[5]何启盖, 陈焕春, 吴斌.规模化猪场猪瘟、细小病毒、口蹄疫抗体监测和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0 (1) :5-9.

[6]胡小宏, 王庆华, 何瑾, 等.一起猪瘟的诊治体会[J].动物医学进展, 2005, 26 (11) :113.

[7]周相华, 韩喜连.猪瘟免疫接种抗体效价检测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 2006, 23 (7) :35-36.

上一篇:遥感技术下一篇:合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