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

2024-09-10

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精选12篇)

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 第1篇

一、常规教学媒体过时论

常规教学媒体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比, 其技术含量显然是已经落后了。于是有人就提出了常规教学媒体“过时”的观点, 甚至主张将常规教学媒体弃之不用。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传统教学媒体还具有多媒体尚不可替代的特别功能。例如:投影仪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片的实景放大功能、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等, 这都是现代多媒体代替不了的。与其舍本逐末求新舍旧, 到不如脚踏实地、就地取材, 充分发挥既有常规教学媒体的作用,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 客观上的现代教学媒体配置短缺和教师操作技能的相对滞后也决定了我们不能盲目舍弃传统教具, 常规媒体也大有用武之地。

二、大屏幕取代黑板论

当前很多中小学在建多媒体教室时, 都把大屏幕放在黑板的位置, 试图以大屏幕取代黑板, 并宣称这是今后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那么这么做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呢?

实际上就是教师事先将需板书内容、教学过程、甚至整个教案制成课件或用视频展示台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用以代替教师现场板书。这样做虽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板书, 使教材的主要内容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帮助学生记忆一些抽象、零散的知识, 但是却存在内容死板、僵硬的弊端, 而且教师对大屏幕所显示内容的把握上也不如现场板书随机灵活,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是十分明显的。与此相反, 板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辅助口语表达的文字或符号, 是对教材内容提纲挈领的表达, 也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创设情景并进行板书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使课堂口语表达的效果得到强化, 有时更能起到情景升华的效果。而大屏幕的一次性显示方式, 就显得过于呆板, 难以达到教师讲解与适时显示融会贯通的效果。可见板书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其独特的强化学生认知的效果是大屏幕尚不具备的。

可见, 如果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板书的内涵、结构和作用, 以及与多媒体教学的相互关系, 就可以发现以大屏幕取代板书、取消黑板目前看来还是一个误区。

三、多媒体课件主导论

实践证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可以给教学质量带来质的飞跃,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 因此就片面夸大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认为多媒体课件可以主导教师教学还是有失偏颇的。

现在有的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都围绕多媒体课件进行, 过分追求一种“全程”效果。从教学开始时的“欢迎光临”到课时结束时的“再见”, 包括教师的导入语、过渡语, 甚至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师准备好的问题和答案, 都由多媒体课件一一按顺序展示出来。课堂上师生都围着计算机转, 俨然成了计算机的“奴隶”。任课教师有意无意的已经失去其应有的主导地位, 教学的过程也就成了被动地控制鼠标展示课件, 完全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 多媒体课件只能是辅助教学, 它不可能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 越来越多的理科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效果明显的传统实验, 忽略实验的作用, 有失真实和严谨。所以我们在理科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科学准确地进行选题:

1. 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制成课件

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或动画演示把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把复杂的事物简化, 把空间的距离变近。例如:高中物理“电磁震荡”这一节有关“电流的变化、电场的变化、磁场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以及电场与磁场相互转化的过程”。如果单凭教师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透彻, 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抽象变化过程用动画形象直观地模拟演示出来,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将微观的、宏观的、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制成课件

有些教学内容是学生平时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宏观或微观上的结构和变化, 将这种题材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往往效果甚佳。因为多媒体课件能通过动画演示 (模拟) 将宏观的事物变小, 微观的事物变大。如:地理学科有关日食和月食的知识;生物学科中关于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知识, 教师讲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听起来也很吃力。如果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 就能够使很难讲清楚的知识一目了然了。

四、多媒体课件唯美论

现在不论是大、小规模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汇报课, 讲课教师备课都很充分, 而且专门制作了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一展示, 学生们都很兴奋, 但课后的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原因何在?就是课件制作得过于华丽, 演示出来的视觉效果超过了课件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 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 有60%来自视觉, 有25%来自听觉。因此, 视听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获取与记忆。但是,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搞一刀切。比如:大多数教师在用演示文稿 (PowerPoint) 制作所谓的课件时, 一些叙述文字、选择题的题干等也非要设置动画效果、鲜艳的颜色 (文字和背景) 、加入一些声音和图形 (小动物、花、鸟等) 以追求有声有色。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好的课件。再如:配乐散文每一幅画面都经过精心构思和拍摄,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 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但只适合于欣赏, 如果用于课堂教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们不是聚精会神地倾听声情并茂的朗读, 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欣赏各种画面和人物上, 根本顾不上品味文韵, 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可能是设计者始料未及的。

因此, 不顾教学实际大量使用动画和声音效果的课件, 只能是画蛇添足, 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特定时间内只能接受最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 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的关注, 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学多媒体使用误区的论文 第2篇

职教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多媒体使用误区。

信息化教学使职教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加接近生活,也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技术支持。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本、图形、动画于一体的特点,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将教学内容立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使人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都能快速地参与到学习内容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由于多媒体课件视频、音响、动漫、师生互动等交相应用,学生也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所吸引,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这样课堂中也显得比较活跃。于是一些语文公开课、观摩课等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成了必备的教学手段,这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于是,多媒体课件渐渐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非用多媒体教学不可,从而使语文教学多媒体使用走向了误区,具体有以下一些表现:

一、符合新课改要求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符合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为了配合课堂使用多媒体,常把一些并不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加到自己的课堂中。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从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徐志摩爱情生活的图片及内容,课堂上学生喜欢听这些故事,表面看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可实际却偏离了主题,这样流于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只能使自己的课堂增加一些无效信息,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各种课型都可以使用

部分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很好,于是不分课型,也不管学生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上课,坚持每堂课必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整天忙于做教学课件,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有时因时间问题,直接从网上下载,或者是把别人制作好的课件复制过来使用。教者在没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忽视了课件是有个性、不能随意移植的,忽视了所任教的学校、学生不同,只是盲目地使用,其结果只能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机械,缺乏个性。长期下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就会下降,同时,由于每堂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上课模式一成不变,学生会失去兴趣,难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忽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多媒体课件中,教师往往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教师的教学设想,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按照设计好的内容进行演示,学生也顺着教师设计好的道路前进,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课堂上学生不配合,教师就只能自己回答。这种课件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再关注课文本身、体悟文章中的优美语言了。既然职教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以下方法:首先,要把多媒体课件当成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工具。要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课件课堂教学的`关系,不能不切实际地利用多媒体来迎合时尚,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实际。

要充分考虑教材所选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认清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教学手段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课本的关系。课件制作根据学生所用的课本,必须以《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为主,以课本内容为主,根据教学实际选择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素材,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弊端

随着新课改春风的沐浴,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悄悄地走进了课堂,似乎给长期的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在中学语文基本功大赛中,我发现每一个青年人都煞费苦心,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不得不承认新的教学手段的确是评优课的标准之一,但发现有些泛滥的现象,整堂没看到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不知道哪里是重点、难点,教师、学生都处在音乐、图像、影视欣赏的兴奋之中,整堂课都在围绕多媒体不停地对话,很难看到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即使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到当堂的学生接受情况如何,学生都笑着摇头,内容容量太大,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我认为这种课只能算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课。下面谈谈多媒体使用的弊端。

一、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理念出现误区

现在的中学语文公开课、示范课无不使用多媒体,否则就会认为本节课不是优质、高效课,所以使用多媒体出现跟风现象。但眼花缭乱、美轮美奂的课件给我的印象似乎是在看网络小说的感觉,内容雷同,故事情节大同小异,我听了一堂課后不想再听了,因为我的审美出现了疲劳,感觉他们的课都是在“动人”的课件中“精彩”完成。我认为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快乐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够师生互动,生生研讨,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我想即使不用多媒体,也是高效课,不妨想想,我国著名中学语文教师魏书生、李镇西,他们的课有时并没有多媒体,而是那娓娓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你能说这不是好课吗?

二、多媒体的滥用使得语文学科的特点被忽略

语文学科非常重视听、读、写的能力培养,采用多媒体有利于教学情境的设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可是有的语文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过分追求标新立异,片面追求新奇,一味使用多媒体,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使语文课失去语文味。

1.朗读被视听取代

学生只有带着情感的朗读,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味,才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亲身感受作者的创造思想。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师生齐读可以渲染气氛,绽放师生的激情。但现在的语文课堂基本上是多媒体的音频展示,看到的都是五彩斑斓的图片、动漫、配音朗读,很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只陶醉于一时快乐而已。

2.不利于师生的双边活动

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离不开教师授惑解疑,离不开学生小组讨论、辩论;离不开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下进行思考、回答、教师点评。但现在教师随意在网上下载不经创新整合的课件,教师坐在讲台上只是不停地点鼠标,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双边活动,而学生的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到屏幕上,师生、生生交流的频率、时间、空间基本没有,那所谓师生心灵呼应,情感的交流,问题的讨论只是一句空话。

3.传统的板书被华丽的字幕取代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们是不提倡的,但黑板上缺少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板书设计,也不是一堂完整的好课,语文板书艺术也是语文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媒体走进课堂,板书似乎显得不重要了,淡化了,退出语文教学的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行行华丽的字幕。学生很难看到教师规范、漂亮的汉字了,这不能不说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一种遗憾。

三、滥用多媒体语文教学很难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优质语文课的重要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全部参与你的教学,看学生是否以课堂主角的形式出现,语文课堂上听、读、写、练中,学生的眼睛、嘴巴、双手、大脑是否在教师的诱导下真正动起来。但由于我们只是一味使用多媒体,有时整节课学生都被教师的鼠标牵着鼻子走,呆板地回答屏幕上的几个问题,和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又有什么两样呢?没有合作探究,没有学生的质疑,学生的主体性无法体现,这样的课即使花架子再多,气氛再热闹,又有什么效果?

总之,我从多年的教学中,感觉成就精彩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坚持传统教学的精华部分与多媒体并举使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情感的迁移,当然传统精华教学不能丢失,不可替代,例如教师优美的板书、幽默风趣的讲述、激情四射的情感朗诵,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研讨等。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是快乐的,效果一定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彭明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探讨[J].教师,2011(11).

教学中多媒体使用误区探讨 第4篇

1计算机多媒体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意义

1.1能更直观有效地表达授课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授课的辅助工具多为教科书、黑板、模式和实物, 均要求学生借助一些平面的东西去想象和总结, 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长此以往, 学生也易丧失学习的兴趣。然而计算机通过将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有效的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丰富了授课方式。例如:在语文课堂上, 可以将某些图文与相关的视频、音像结合起来, 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1.2加快教学速度, 增加教学容量, 提高学生的领悟力和探究力

课堂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 知识却是无限的, 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呢?笔者认为, 通过演示多媒体课件,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引入到相关的课本知识中。这种直观、立体的授课方式, 不但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接触面, 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机械专业的教学中, 《机械制图》中的“圆柱相贯”等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口语难以表述清楚, 课堂上也难以借助实物演示。然而通过计算机多媒体, 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对零件、机械进行三维立体模型演示, 由外及里, 将想象转化为直观, 对学生知识的领悟起到积极地作用。

1.3针对性的授课, 因材施教,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传统授课最直接的特点是:传统授课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授课, 多媒体教学则是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当然, 这也是由于网络的交互性特征决定的。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 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授课, 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自我测评, 了解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缺点, 有效地进行自我巩固, 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积极意义。

2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误区

授课方式多种多样, 即使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多媒体也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每门课程均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并不是每门课程均适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因此, 学校不应该片面的强调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授课。在分析当前多媒体在高校中的应用之后, 笔者发现下面几方面存在使用误区, 造成了多媒体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2.1华而不实, 偏离正轨的课件构成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更快的学习到更多、更实效的知识。然而随着多媒体在教学工作中应用的普遍, 教师更多的是用多媒体教学来表现自己教学方法的先进化和现代化。课件精美无可厚非, 然而用过于华丽的音像、图文和色彩装饰之后的课件, 非但无法带动学生学习态度, 反而会让学生的精力离开重点、难点, 转向与知识无关的事物上,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2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的演示, 将一些语言难以表达, 概念相对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便于学生的理解;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 与相关的图文、视频和音像相融合, 便于学生比较轻松的接收新知识。但是, 目前许多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单纯的把课本知识或者原来的板书转移到计算机上, 上课过程也只是单纯带领学生浏览多媒体的课件。这种缺少了双向互动的教学, 延续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不仅浪费时间, 也会打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把课堂变成了老师扮演独角戏的舞台。

2.3信息量多, 主、次知识难以区分

尽管在多媒体的辅助下,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但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 也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和知识的重难点, 从而制作一份有针对性的课件。网络资源很丰富, 老师在备课过程中, 能获得更多的值得参考或者借鉴的信息, 很多老师只是机械地将网络资源进行整合, 罗列在学生面前, 对相互之间的信息关联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授课时, 也只是将繁多的知识一次性灌输给学生, 长此以往, 会形成学生对书面文字反应迟钝, 对电子教材产生厌倦的心理。

3改善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使用中的方式

3.1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 树立正确的多媒体使用态度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首先要明确的是,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尽管具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其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授课的主体还应该是教师。教师在授课过程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 比如议论、说明性质的授课内容, 口头授课的方式会更方便学生的理解。根据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 有选择性、有方法性的使用多媒体, 才能使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3.2提高多媒体的使用水平, 带动学生听课质量

一堂能够带动学生学习兴趣, 传授学生丰富知识的课, 其背后不仅仅是一份简单整合的多媒体课件。它需要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事先借鉴丰富的网络资源,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提出课堂的教案, 经过不断的对知识的修改后;使用多种软件, 从文字处理、版面设计、动画制作等各个方面对课件进行不停的雕琢, 才能成就一套从外在到内都能引人入胜的多媒体课件。通过优美的文字、漂亮的图文、动听的音像和丰富的知识来吸引学生的目光, 带动课堂的气氛。

3.3明确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无论采用哪种授课方式, 课堂的主体仍然是学生, 授课的目的还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发的受到重视, 但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之后, 学生更多的是被眼花缭乱的教学方式所吸引, 反而忽视了知识的吸收和积累。教师在课件准备过程中, 可以添加能够和学生交流的机会, 提供学生反馈的模块, 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 教师应将课堂的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推理和判断, 主动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

3.4注重教师个性色彩, 提供个性化教育平台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决定课堂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是学生对知识初印象的原始来源。无论多媒体课件内容如何的绚烂多彩, 教学内容是固定不变的, 仍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元性。教师通过其多年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文化知识讲解课件, 才能以其教学特色和人格魅力真正将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中去,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明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后, 应从浩瀚的网络资源中, 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 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整合之后呈现出来, 创建一个最适合学生的学习平台,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一直在提倡的个性化教育。

4结语

多媒体进入课堂, 是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学过程可以以计算机多媒体为辅助工具, 将乏味、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和立体, 充分发挥其的优势, 摈弃原本存在的教育误区, 更新教学理念, 使多媒体真正服务于教学, 达到多媒体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汤立宏.多媒体环境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板书[J].现代教学, 2006, (8) .

[2]童广云.浅谈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J].教育前沿, 2009, (11) .

[3]魏霞, 王菁.计算机多媒体在各科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 2009, (4) .

[4]钟玉琢等.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徐光佑, 史元春.中国多媒体技术研究[J].2009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7, (5) .

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 第5篇

凤冈县龙泉二小

陈红艳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它以声像、图文并茂的直观优势,让老师在教学中能轻松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于是,原本朴素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语文课堂,因有了多媒体而变得热闹非凡,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因有了多媒体的辅助而变得花哨。但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多媒体的滥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不良的效果,让语文教学走入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为教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提供了便利,有的教师唯恐传授知识不够多、不够深,便把收集到的所有资料全带进课堂塞给学生,结果使课堂容量过大,出现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不良教学现象。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北京有更深的了解,于是搜集了很多有关北京的风景图,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北京的“亮”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时,老师没有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子来朗读,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揣摩,而是直接出示这些图片,学生的视觉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虽然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但是完全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和理解。

二、过度追求知识的直观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文本信息的局限性,使许多知识能够直观化、形象化。因而有些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是想方设法实现文本信息的直观化、形象化——课件制作得非常精美。事实上,使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得以再现,仅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之一,绝不是终极目标。多媒体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文本信息进行声音、图像等方面的处理,只能使学生达到对作品的初步审美要求,是无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的。久而久之,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然导致学生想象力的缺失。语文教学的终级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代替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玩味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德国有更多的了解,于是,课前大量搜集了有关德国人养花的一些精美的图片,在教学中,学生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时,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出示几张图片,虽然这些图片让学生对这些词语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但是,却让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受到限制。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理解词语后,再出示这些图片来辅助、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否更加恰切?

三、忽视语文基本功训练。

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往往由声情并茂的音频资料所代替,这对于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显然利少弊多。课堂上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经有所减少。如: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老师完全可以声情并茂的师范朗读来引导学生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盲女孩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但是,在一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中,却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制作精美的课件上了,而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在引导学生理解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时,老师出示一些制作的安静放飞蝴蝶、蝴蝶飞翔的动画幻灯片,学生看得全神贯注,加上老师播放配乐的示范朗读,学生完全忽视了文中优美句子的品读、美读,想象力受到了限制,学生的听说读写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把语文课的语文味完全摒弃了。

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 第6篇

关键词:数学;多媒体;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40-01

随着课改的全面展开,不管是学校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发生巨大变化,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遍地運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它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可以再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通过多方探讨,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我对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运多媒体能够展示事实、创设情境、呈现过程,及时处理大量数据和图像,展现传统教学无法展现的连续变化的过程,逼真的动态效果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第一,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注意学生的学生的学生反馈,引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辅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和对知识的内在认知,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豁然醒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几何画板》软件是一个平面几何工具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可以动态地呈现几何关系。教师利用它既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编制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一工具在计算机上探索,制作各种几何图形、进行各种变换,从而可以发现和研究图形的内在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几何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第二,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数学抽象的难题。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以形象思维为突破口,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直观的图象或图示,通过图形语言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易于感知、想象和联想。这不仅能促使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能为向逻辑思维过渡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平移与旋转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课堂容量大,而且生动直观,把抽象的说教变为了生动的直观演示,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描绘静态或动态的图形与图像,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可以将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难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知识为学生形象、直观、简洁地接受,为学生呈现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提供的经验背景,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重点。

第三,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人的头脑运用形象进行的思维,而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充分运用多媒体对数学事实的展现,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感觉和知觉发挥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向学生进行展示,能使其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的认识在抽象→形象→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第四,可以使数学走向生活。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数学问题,可以创设逼真的数学问题情境,比用文本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更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和活动性。以录象、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虚拟、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来学习数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运用多媒体的误区及对策

第一,盲目追求媒体表现形式,忽视板书的作用。纯粹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话,那么这种直观材料则对教学毫无帮助,是无益的,甚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产生干扰作用。在目前的多媒体数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往往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但并不排除有些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直接动手,亲自体验。因此不必动用计算机进行图形演示。比如:我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先和同学们一起做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再充分运用模型调动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直接认识到圆柱和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以及与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多媒体数学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的合适性,取决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第二,过分追求“短、平、快”,忽视展现思考过程。有些教师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快速呈现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全由计算机呈现。结果是计算机不是帮助学生思考,而是代替学生思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数学学习必须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来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恰如其分的板书是沟通师生思维的桥梁,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展示图形教学时,全部图形也不宜一次出现。实践证明,凡是需要展示思考过程的内容,要在教学中体现“思考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四,过分追求教学材料的直观形象,忽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根据学生思维能力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数学思维活动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教学处理如果过于直观,过分地依赖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则会降低学生思维水平,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充分认识到,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进行数学教学,使思维活动积极化,形成感性形象,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要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的高度,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把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如果过分依赖直观形象材料,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势必会延缓这个过渡,阻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刘万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方向[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9).

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 第7篇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1.展现不易直接感知的自然现象

对于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自然现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便于表现的特点,再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为揭示自然的奥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青岛版《日食和月食》一课时,笔者利用视频展示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事实,如所缺的部分总是从东边开始,被遮住部分的边缘总是弧形的,有时太阳会全部被遮住等。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日食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和推究日食的成因,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揭示科学原理,突破难点

在小学科学的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是比较难以被学生理解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现形象、生动的画面,揭示科学原理,突破难点,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青岛版《有趣的磁铁》一节时,电铃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不易被学生直观了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电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步展示出来,学生看得清楚,自然学得就认真,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3.规范操作程序,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但观察和实验的操作过程必须正确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真相,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例如,电磁铁的规范制作过程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以便之后能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的误区

在科学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亲历探究过程。探究首先要学会和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地获得信息。发现问题、获取信息都要讲究真实性和科学性,因此,科学探究要尽量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而由于部分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的性质和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使用多媒体的误区。

误区一

不是启发学生从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出发,引发探究的兴趣,而是用多媒体展现一个虚拟的情境,以此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或展现的教学目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水是生命之源》一课时,为了展示水的重要性,用动画播放了人格化的水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对话,然后用人格化的水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生被幻想世界吸引,忽略了学习目标及要求,以致只是被动地接受科学探究任务。

误区二

不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实现象的观察,或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进行观察,而是用动画演示代替真实事物或现象,让学生对虚拟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灯泡亮了》一课时,为了展示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灯泡亮了的过程,用动画演示了一位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过程。这样做没有引导学生对真实事物进行观察,而是把教师编制的结论用虚拟的形象灌输给学生,将“人灌”变为“机灌”。学生的探究活动形同虚设,学生的亲历探究过程成了一句空话。

误区三

为了突出多媒体的新奇和生动,追求视觉效果,把本可以不要的素材和背景都放在课件上,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一节校内的小学新课程科学研讨课,执教教师用了将近40张幻灯片,为了操作多媒体,教师在台上台下忙得不亦乐乎,音乐、课件轮番登场,整节课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感到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学生思维没有连续性,顾不上做实验,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屏幕”上。看上去很热闹,其结果却很不理想。再如,一位教师在教授《降落伞》一课时,用课件展示学生实验操作的步骤,但在课件播放到一半时,却在画面上出现了降落伞在空中下降的景象。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降落伞所吸引,忽视了教师提出的实验要求,实验也自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误区四

许多教师认为多媒体是上课必须使用的工具,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一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将板书的内容、问题从黑板上挪到PPT课件中,上课时播放出来,这和教师当堂板书、提问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标准流畅的表达、巧妙艺术的板书、切实的实验操作、实实在在的探究活动,能让小学科学课堂余味无穷。因此,笔者认为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才是使小学科学课堂活力四射的最好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因课而异,选择适宜、实用的教学手段,最终达到提高科学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时也一定要删繁就简,对于从网上搜索到的大量资料、信息和图片要学会取舍。在小学科学课上使用多媒体应做到适合、适时、适量。适合,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课型特点和教学需求,决定用与不用的问题;适时,就是教师要把握应用时机,要不早也不晚,讲求应用的艺术性;适量,就是在应用多媒体时要数量合适,不太多也不太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 第8篇

一、多媒体手段用过头, 淡化了教学目的

多媒体手段能够集音视频为一体, 可以形象、动态地创设出与课文中内容十分相近、甚至完全相同的情境, 因而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能够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时空状态下学习。比如, 生日party、自选商场购物等活动, 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或PPT动画设置出人物之间的对话等情节。有了这样的情境, 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被快速地激发出来, 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主动性更强。

不容忽视的是, 笔者在校内外听课的时候, 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因为太过注重情境创设, 将声、形、光、色大量地交融在课件中, 学生的感官一时间交互接受着多种信息, 给学生的眼耳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应接不暇的感觉。虽然课件中每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都能体现出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 折射出教师用心良苦的付出, 但此时课件因超出了实际教学的需要, 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课件的反应出现了事与愿违的茫然, 最终使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在六年级下册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Unit5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中, 教材内容比较适合用教室里、课桌上、学生手中的书籍和学习用具操练对话, 而不大适合撇开学生的实际去用多媒体, 但有不少教师为了使用多媒体手段非要设计情境, 致使课堂出现了差强人意的结果。

笔者在教这节课时, 用自己教的两个班做了一下对比:3班的单词、对话、对话中第三人称的转换, 是利用学生手中的书和用具进行练习的, 学习过程自然而流畅, 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好, 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参与性很高;4班的单词和对话是利用多媒体图片辅助学习的, 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精美的图片上, 反而容易忽略句型的结构和句型的准确应用, 整节课的课堂学习气氛、效果远不及3班, 学生的参与性也不如3班好。

有的课件因过分注重趣味性, 过度地渲染氛围, 将多种情节要素—人物的表情、心理变化、动作细节等混杂在一起, 把情境安排上升到情节的故事化, 致使学生过分地投入到故事之中, 偏离或淡化了学习的目的。课后, 学生能回想起来的更多的是诸如小品的包袱一样的细节, 而不能与学习目的挂起钩来。

这样的课堂教学, 虽然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 但就教学目的的达成情况来讲, 并不能够令人满意。

二、蜻蜓点水式地使用多媒体, 仍故步自封

在多媒体技术已基本达到了普及程度的今天, 在使用方面还存在着理解上不深不透的问题。笔者在校内外听过不少课,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能够设计多媒体课件, 执教时也能在各环节中用到多媒体手段, 但应用水平比较低。有的教师仅局限在简单播放一下音频或视频, 出示一下教学目标之类的环节框架 (文字材料、习题) 、知识点等内容;有的教师只是简单播放几幅PPT动画图片或几段文字。整个课堂还是脱不开教师唱主角的老套讲解、示范, 基本上看不到人机多元互动的成分, 仍然是把学生当成受众, 学生没有占到课堂主体的地位。这样的多媒体应用, 充其量只不过是给教师减轻了课堂上板书之类机械劳动的负担, 看上去只是节省了一点时间, 但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也没有通过使用多媒体使课堂实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目的。

这样的课堂, 就其表象来说, 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解肤浅的表现;究其实质来讲, 是对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型课堂的断章取义。

三、僵化地使用多媒体, 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认为, 只要课前把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好了, 那么这节课就准备好了, 上课就有了主心骨。到了课堂上, 教师只需顺着课件一步步推进就完全可以了。

如果你经常听课的话, 就会发现无论是交流课、研讨课, 还是观摩课, 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表现:不顾学情和课堂实际, 依据既有的课件, 进行超时、超量、超限的信息浇灌, 一味地用课件牵着学生的鼻子推进。课堂就像已经设计好的计算机程序一样, 按照预先设定的思路、环节、模块进行, 学生不得不顺着教师的预设行走, 看不出有任何预设之外的东西。

殊不知,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 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而是紧紧地牵引着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课件走, 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往往被限制在教师设好的框架里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这样的课堂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四、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误区 第9篇

一、追求形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普及,有些语文教师把多媒体当成高级黑板,给学生呈现许多学习材料,这样做不但没有优化课堂教学,而且易造成学生的疲倦。比如有位语文教师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一会儿放视频,一会儿展示作者的个人资料,一会儿让学生听配乐的诗歌朗诵,一会儿用投影仪展示相关资料。整堂课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也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原本应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多媒体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的干扰源,这样的语文多媒体课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不可能做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目标更是无法谈起。由此看来,多媒体虽然能够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刺激,但是这种刺激不能没有限度,应该是有一定节制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反复的强刺激也会使学生的大脑产生抑制。一旦学生大脑产生抑制,你再继续对其刺激,大脑就会对信息产生排斥,媒体的刺激也会失去效用。

美国电脑教学专家毛尔科维奇说过: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直到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语文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中“教育”层面问题的研究,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科学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盲目借用他人课件

由于制作课件需要有充足的资料,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许多教师不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搜索资料、整合素材、制作教学课件上,而是从网上下载他人做好的课件,不加修改地拿来为我所用。在使用他人制作的课件时,往往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课件是教师在理解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特点、实际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因此,教学对象不同、地区不同,课件的内容程序也应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应重创新,轻技术,努力提高课件的适应性,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忽视学生学习主体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虽然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使语文课堂更直观更形象。但是,多媒体教学在化抽象为形象的同时,以视听代替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想象力反而受到了限制。甚至,有的语文教师就认为投影课只是简单的演示课,不给学生思考想象的时间,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下一张幻灯片已经开始播放了。毫无疑问,多媒体是永远无法取代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思考的惰性,同时也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语文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或者说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那么即使我们应用再先进的教育媒体也会失去它原有应具备的价值。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灵活多变的形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想象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四、忽略板书设计

由于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已在多媒体课件中表现出来,有些教师觉得没必要再把教学时间浪费在板书上所以不太注重板书。其实不然,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是有一定区别的,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演示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而不断推进,到课程结束时也就结束了。而板书却不同,它能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思路以固定的形式保存下来,使学生有时间去做课堂笔记。这样,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不仅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能够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有了一个准确地把握,课后复习时便能够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非但不能忽略板书,反而要精心的设计板书,使板书和多媒体的结合,使传统教学的长处与多媒体教学能够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多媒体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导致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代替传统教学,也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服务的对象主要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仅仅看着老师演示课件,思维并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课件的使用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课件都是由事先设计好的,缺少灵活变通,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让课件反客为主,让课件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让学生跟着课件走,必然会阻碍师生双方的交流,造成感与悟的分离,教与学的脱节。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空间是广阔的,语文老师应客观而恰当地认识和使用多媒体,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实践中不断寻求二者有效结合的新途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论》,李景阳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王志强、蔡平,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

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 第10篇

1. 本末倒置, 滥用媒体。

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许多教师纯粹是为“多媒体教学”而利用多媒体。如何把课件制作得精美考虑得多, 如何合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料和直观的表现方式为科学教学服务考虑得少。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忙着播放预先制作好的课件或剪辑的资料, 既不深入讲解, 也没有重点、难点的板书。学生所获多为“转瞬即逝”的影音杂烩, 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2. 结构呆板、模式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就是要优化科学课堂结构,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来看, 科学多媒体教学在课件制作和课堂结构设计上, 千遍一律, 千人一面。无非是:展示音像资料、介绍知识——展示思考、讨论的问题——学生讨论作答 (或画图或填表) 。在课堂上“以机代人”“以机代教”, 教师上课就像已经设置好程序的机器, 按部就班。如果碰上不熟悉操作的教师, 或中途机器有故障, 或学生的提问、作答与原设计程序不同, 而造成中途冷场等情况, 令人兴趣大减。科学课完全缺失了原有的机动与灵活, 生动与智慧。

3. 师生交流、渠道不畅。

目前, 在科学课堂中, 要么是实验“热热闹闹”, 要么是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过分强调“人机对话”, 忽视教学中师生心灵的沟通, 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大削弱, 甚至造成隔膜,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 学生思维受压抑。

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重要基础学科。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逻辑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 是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要求之一。科学课是以科学探究为主体的。学习《昼夜交替的解释》一课时, 学生已有了部分前概念, 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跑。但这种认识不牢固、不深刻。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例, 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来理解。引导学生根据太阳东升西落, 形成昼夜交替的自然想象的分析, 有关地球自转的理论就理解了, 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而不该把地球运动的录像放映就算达成教学目标, 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 有可能忽视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受到压抑。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科学课堂

1. 激趣助兴, 媒体巧发威。

在科学课堂中, 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来主动探究, 就急于抛出一个个问题, 没有激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 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媒体, 集光、形、色于一体, 直观形象, 新颖生动, 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 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教师一支粉笔, 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如教学三年级动物单元时, 我将池塘、小河、大海里很多小动物的生活情况制作成演示课件, 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勾勒起学生的前概念, 这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面发挥了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作用。

2. 变抽为直, 多媒体支持。

小学生其思维形式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然而在科学课本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较为抽象的科学名词和科学原理, 多媒体具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 图象同时出现的直观特点大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若能变抽象为直观, 则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如: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消化器官如何工作, 特别是“胃”是怎样蠕动时, 用FLASH制作了胃蠕动的进一步消化食物的全过程, 并把食糜送入小肠。运用多媒体, 通过丰富的感知表象, 变抽象为直观,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击重难点, 看媒体神眼。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仅能把知识更系统、更快地传授给学生,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变抽象为具体, 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 易于学生理解, 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 教师只能凭借一本教科书, 以“三寸不烂之舌”把自己“咀嚼”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或者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科学道理。而今, 通过网络, 教师可以很便捷地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料, 把网络上的科学资源充实到现行科学教材中, 与课内科学教材所提供的活动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 使教材更加完善, 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 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击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教学《温度与温度计》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温度的读写方法, 同样以动画形式来表现温度记读数的上升与下降, 特别是读写零下温度时, 让多媒体课件上的温度计红液降至“-8℃”请同学来认读, 并讨论思考的过程。而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其中识读零下温度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时》, 通过动画演示, 再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景。在运用多媒体解决问题的同时, 弥补了过去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 以及没有科学依据支撑的看似热闹的小组讨论。从而突破了重难点, 学生及时的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科学素养。

4. 良好环境, 培育科学素养。

多媒体技术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众所周知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 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 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 课一开始就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关大自然各种各样岩石的鬼斧神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课时量, 引导各小组定下所研究的问题后,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到网站中去查寻有关资料, 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博客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最后优秀的小组将资料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通过对教材进行如此的改动,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中掌握一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 同时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建议及措施

1. 把握辅助性。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手段, 但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 更不是一种教学目标。那种认为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教学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如果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丰富, 又图文并茂, 光影声色一应俱全, 学生频频地欣赏课件的内容, 教师频频地点击鼠标, 那么科学课的探究过程又该如何去落实呢?因此, 以制作课件代替备课是不对的。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设备。

2. 抓住课程特点。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另一方面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因此, 科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科学课堂, 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概念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而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也要考虑不同课题的不同特点, 以便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如果教学发展历史性较强的内容就要精心制作课件, 课件的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 以有利于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如果是教学知识性和逻辑性较强的, 则不宜设计多姿多彩的教学课件, 以免学生光看热闹而不思考。

3. 给学生思考余地。

(1) 用“友情提示”出示观察或实验中的问题和注意点, 直接引导科学探究。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 不仅出示要求, 实验前先预测, 并思考如何做到不重复实验等发散性思维, 却又有相对指向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空间。 (2) 借助图文音像资料, 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教学《纸的研究》可选取不同纸张的照片, 并配以文字资料的介绍。在认识纸的发明这方面, 常规教学的小组只有一个答案, 蔡伦造纸。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比欧洲都早了好几百年, 对此就无法得到更全面的知识, 通过详实的资料收集整理, 引领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供学生思考。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 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问题设计得好, 多媒体手段更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开拓思维空间, 发展思维能力。如5.12地震发生的第三天我就在科学课堂上穿插了地震知识的教学, 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第一时间呈现了汶川灾区的情况, 以及温总理和全国人民一起抗震救灾的场面, 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远远胜过单一的书面讲解。此时我又用多媒体出示“我们如何自救?”这一开放性问题时, 立即激起了同学们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各抒己见。科学课堂顿时有了灵魂, 它亦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载体。

4. 灵活运用课件。

(1) 平时要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课件素材包括图片、声音、视频素材等。只有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制作课件时才能得心应手。 (2) 选用一个合适的制作软件。制作软件很多, 主要有Authorware、Flash、ppt等。各种软件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学会多种软件的使用, 这样制作课件时才可以自由选择。 (3) 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操作不熟练, 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 还会割裂课堂的有序性。因此教师必须能熟练制作和操作教学课件, 记住各个教学环节要展示的内容, 做到课件播放与讲课内容的同步进行。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课件。一般地, 课件的内容应多设置一些机动的教学内容, 以便于增强课堂上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 但这个成效并非一蹴而就的, 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 我们只有坚持“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 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道路, 勇于进取, 不断探索, 扬利去弊, 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科学园地里开花结果, 让多媒体教学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杨欢耸.现代教育技术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赵秀梅.扬多媒体之长补多媒体之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

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 第11篇

一、未能明确课件的辅助地位

有许多教师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上课,没有别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就过于片面了。谈到多媒体教学,首先应该知道何谓“多媒体”。“多媒体”即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而多媒体教学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与学形式。在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工作重心和内容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应被计算机代替。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它永远只能是“助教”。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讲课的艺术、教师语言的幽默感都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都不能替代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临场发挥,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多媒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

二、仅是为用而用,没有具体情境

目前,有些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但真正能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许多教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不少,有心者自然可顺手牵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相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其结果只能是造成课堂机械、僵化、缺乏个性,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课件制作不能体现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然而目前许多已制作出来的课件,大多不能体现这三大功能,其制作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多媒体演示,然后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控制这些多媒体的播放顺序,而不是科学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增加条理性。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幻灯片,它只是加大课堂中的信息量,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与其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像来得方便省事。比如《颐和园》一课,如果只是放放课文录像,用录像机就行了。如果要用多媒体来演示颐和园的各个景点,那就要跟一般的录像有所不同,调用者要能够通过操纵鼠标或键盘随意进出颐和园各处,并且可以随时调出解释说明或相关背景资料或有关诗词歌赋趣闻逸事等等,至少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才能算是多媒体的《颐和园》。总之,多媒体课件至少要体现上述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不要用多媒体的好。多媒体要么不用,要用就得用在点子上。

四、人文思想体现不足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实现,应该是建立在正视多媒体的教学地位基础上实现的,其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只有“人”才有资格做思想的主人,不坚持这一原则,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就会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背离,就可能失败,或者价值有限。

以计算机人为的割裂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的大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按部就班进行操作,按事先安排好的教案去讲。在讲课中,又缺少与学生的联系,学生有一些疑问,面对多媒体的“死模式”,怕老师尴尬而又无法启齿。这样便导致了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教学质量达不到本课的大纲要求,这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完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中师一机一生有机关系的形成,并不是单纯指集中教师编制课件,然后由课件来教学生,而是强调教师广泛地参与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广泛地参与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中去,达到师—机一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是包含了教师对教育思想的理解、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实施过程中复杂微妙的师生双边活动等等在内的过程。即使一个设计再精良的教学课件,一个由一流计算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等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个渗透了“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某种时髦“教学策略”的以替代教师为目标的教学课件,其教学效果也难以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亲力亲为的教学效果相匹敌。无论这个课件设计的多么精致,也根本不可能像一位教师一样通过他的感官,从学生的体态、表情、语言获取大量的课堂信息,从而及时、微妙、富有人情味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只单一地依靠多媒体,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在这个层面上进行交流互动,则课堂难以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所要强调的人文精神。

五、出现课堂僵硬化倾向

由于多媒体教学本身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许多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往往只能按照教师事先预备设计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出于课堂时限的考虑,教师在授课时,常常要忙于应付令人眼花缭乱的课件,要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从而导致了教师课堂注意力与控制力下降。同时,由于需要在时限上的抓紧,教师在授课中课件画面切换过快,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跟不上,对课堂内容来不及思考与消化,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显得被动,与教师授课节奏配合不起来。课堂被教师无意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学生只能进行定式的学习,课堂不仅不生动,而且还出现了僵硬化倾向。这些都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过度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与学生双边情感交流不足,课堂控制力下降而导致的。

总而言之,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单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待。调查显示,当前多媒体教学在基层已形成热潮,但却只“热”了教师一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哄而上,势必带有盲目性。人人赶时髦,难免产生负效应。多媒体并不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唯一选择,三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何必要费力做成多媒体来阐述呢!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误区。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眼光不能盯住多媒体不放,而应该提倡“土”、“洋”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教学。教师要真正懂电脑,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多媒体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

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 第12篇

●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1.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质量。学生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知识的掌握就更牢固。在CAI教学环境下, 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 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 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 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 再现生活实际。如学习24小时记时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 我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 扫描进电脑, 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 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 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使学生赏心悦目, 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 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要使他们学好数学, 首先得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把学习数学看作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多媒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 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 或者在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的实验、动态变化的过程等, 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强化对学生的眼、耳、脑、手等的感觉器官的训练, 使他们的情绪兴奋起来, 对数学产生兴趣, 形成一种爱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乐趣。

2. 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 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它们有的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有的是纯理论的,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理想的条件。对于这些问题, 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破, 而多媒体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 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 可使屏幕上先显示一个亮点, 然后, 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水平线, 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部分, 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 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 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征。

3.利用多媒体能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提高学习效率

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 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注重实效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使矛盾突出, 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用CAI辅助教学, 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像判断、选择题型, 学生回答正确, 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 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学生听了看了自然高兴, 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 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再想想”, 并配以音乐, 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反馈,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存在的误区

1.片面追求形式的花哨“为用而用”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正在成为我国现代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许多教师看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赋予了计算机丰富多彩的表现:精彩的视听效果, 丰富的内容, 变化多端的动画, 往往引人入胜。但是, 不少人对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入CAI这一媒体, 却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认识。于是仍用传统的教学步骤、方法来主控课堂, 把CAI课件仅仅当作课堂教学的“装饰品”, 把现代课堂教学看成是“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简单相加, 把多媒体当成万能媒体, 甚至出现了无课不用CAI的现象, 为用而用, 这样违背了CAI的根本属性, 即教育性。CAI课件的使用不当, 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 有时甚至对正常的教学起了干扰作用。数学CAI课件的设计和使用, 应该有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具体来说, 可在新知的生长处、观察的模糊处、操作的关键处、知识的延伸处、新旧知识的对比处、思维的障碍处、示范及练习的需要处引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声并茂、虚拟现实、放大细节、拟真等特性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 多媒体教学作用大打折扣, 教师成了“讲解员”

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事实上有些多媒体的使用, 往往成了“幻灯机”、“电子黑板”的简单累加, 教师成了机器的操作员和画面的讲解员, 这样的教学, 教师失去了形象的体态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 失去了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这样的教学难以展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丰富的内涵, 学生兴趣仅仅停留在新颖、好看的媒体浅层面上, CAI优势难以发挥, 时间一长, 学生的好奇心一旦消失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 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 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 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3. 过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将其教学效果绝对化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 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所以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 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有的教师对此奉若神明, 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 对其他常规媒体不屑一顾。有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板书与挂图之用, 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有的教师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 而其所用的所谓多媒体课件, 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 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 这样大材小用,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怕操作失误, 为图方便, 就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 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 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 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 曾经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 电脑便自说自话, 教师顿时手忙脚乱, 学生哄笑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

4. 使用后的多媒体CAI课件, 该如何转化为日常教学资源

精心设计的课件往往是教师和设计者采用“个体式”、“作坊式”的操作, 它具有耗时多、规模小、效益低的特点。这样课件就难以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资源, 无疑是智力与财力的双重浪费。大部分教师也不会分解地取出课件中有利于自已教学的“课件碎片”进行“加工整合”, 以致校内的课件开发时间长, 运用频率低下, 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针对这种状况, 我认为开发出的课件不应是受完整教学程序束缚的整体, 而应是一个个有利于突破思维障碍、达到教学目标的“课件碎片”。教师上课时, 适时选用其中的部分“碎片”, 加上由自己搜集、积累的教学信息、资料制成的“课件碎片”整合成本节课的CAI课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探索性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并非从头到尾地运用。这样可以避免选用同一课件, 就只能有一种教学设计的弊端, 有利于培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 同时还能缩短上一节CAI课的准备时间, 提高课件的实用性, 从长远看有利于CAI的推广, 并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上一篇:手写输入下一篇:增强识字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