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铁性贫血

2024-07-14

儿童缺铁性贫血(精选10篇)

儿童缺铁性贫血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普查的方法,在南京市2所小学中筛选出缺铁性贫血的儿童,抽取被试儿童的静脉血,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血液学检查,以血红蛋白<120 g/L为缺铁性贫血的判断标准[1,2]。在2所小学确认缺铁性贫血儿童各50名,年龄为9~12岁,男、女各半,均为汉族,年龄分别为(10.1±1.3)岁、(9.9±1.3)岁,家庭收入构成相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一组作为试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对象的选取均征得家长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抗贫血胶囊的给予

采用双盲法,由各校的保健教师每日负责分发,双休日由学生自行食用,家长签名记录。实验组食用10 g抗贫血胶囊(含血红素铁4 mg,以铁计),对照组食用外包装、颜色、形状、体积相同的安慰剂。每名试验对象每日食用1次,每次1粒,共35 d。胶囊及安慰剂均自行设计配方,委托营养食品企业加工。

1.3 指标与方法

1.3.1 血红蛋白

筛查时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由体检队的专业人员进行测定,每测200人次用标准血红蛋白校正1次。

1.3.2 血液学指标

抽取儿童静脉血,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在Hemacell Plus V420型血细胞自动分析仪上分别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

1.3.3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水平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的水平[7]。

1.3.4 血清铁浓度

分离血清,用比色法进行血清铁浓度的测定,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提供。

1.3.5 血清铁蛋白浓度

用放射免疫法进行血清铁蛋白浓度的测定,试剂盒由上海荣生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3.6 血清IgG水平

用ELISA法测定IgG的水平,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提供。

1.3.7 铁相关膳食因素的调查

实验前后,由专业人员采用连续3 d询问法,了解儿童的食物摄取情况,分析能量、蛋白质、铁、维生素C、维生素B2的摄取情况。

1.4 质量控制

儿童抗贫血胶囊及安慰剂的食用情况由学校保健教师与家长共同记录,研究人员每周检查核实记录后发放1次样品。血液学及血清学检查时,随机取任1份样品的双份作为盲样,比较两者的测定结果,如相差较大,则校正仪器后重新进行测定。

1.5 数据分析

数据经EpiData 3.0双录入,经正态检验后进行t检验。膳食营养素摄取情况经膳食营养计算软件分析后,形成数据库,用SPSS 10.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抗贫血胶囊作用观察

2.1.1 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由表1可见,补充抗贫血胶囊后,试验组儿童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注:**P<0.01。

2.1.2 对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水平的影响由表2可见,补充抗贫血胶囊后,试验组儿童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而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水平明显下降,但血清铁水平未出现明显差异。

注:*P<0.05。

2.1.3 对血清IgG水平的影响 试验前2组儿童血清IgG水平相近,分别为(12.9±1.7),(13.0±1.5)g/L;补充抗贫血胶囊后,试验组儿童的IgG为(14.3±2.2)g/L,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13.1±2.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铁相关膳食因素

由表3可见,试验期间对照组与试验组儿童从膳食中摄取的与铁代谢有关的能量、蛋白质、铁、维生素C、维生素B2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1 kcal=4.18 kJ。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营养缺乏性疾病,也是世界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虽然,当前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居民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放弃选择铁含量较高、吸收利用较好的肝脏与全血中的铁,人为地造成了优质铁——血红素铁摄取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1]。

血红素铁是铁与原卟啉结合而成的一种有机分子,其在肠道的吸收率可达20%以上,且不受膳食因素的影响,因此其被推荐为理想的铁补充资源[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食用含有血红素铁的抗贫血胶囊35 d后,实验组儿童的血清铁蛋白浓度明显增加,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水平明显降低,表明机体的造血功能正在恢复之中,故在进行血液学检验时,表现为试验组儿童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

膳食中有许多因素可促进铁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利用,尤其是能量、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B2等,膳食中铁摄取的水平也会干扰铁补充效果的观察[8]。故本次试验前后还进行了膳食中铁代谢相关营养素摄取情况的调查,结果并未发现能量、蛋白质、铁、维生素C、维生素B2等的摄取量发生显著变化,说明实验中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纠正是由抗贫血胶囊所致,这与有关报道的结果[9]较为相近。

铁还可通过对免疫器官的调节作用,影响T细胞、B细胞的增殖,从而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认为,铁可对机体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10,11,12]。本次研究中结果也显示,补充抗贫血胶囊后,试验组儿童的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表明缺铁性贫血儿童补充铁后,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部分儿童的指标也发生了改变,但仍与试验组存在明显差异,且对试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也未发现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家长发现儿童贫血后,也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因铁补充的方法不当,仍未达到纠正缺铁性贫血的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抗贫血胶囊纠正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作用,为开展儿童贫血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缺铁性贫血儿童100名,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50名儿童,男、女各半。试验组儿童每日给予抗贫血胶囊,对照组儿童予以安慰剂;分别于食用前、35 d后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血清IgG水平,并进行膳食调查,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补充抗贫血胶囊儿童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和IgG水平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而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水平明显下降,但血清铁水平未出现明显差异。实验期间2组儿童的能量、蛋白质、铁、维生素C、维生素B2摄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贫血胶囊具有一定的纠正缺铁性贫血的作用。

关键词:贫血,缺铁性,胶囊,治疗结果,对比研究,儿童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

[2]胡晓抒,袁宝君,史祖民,等.江苏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研究.江苏预防医学,2004,15(3):1-5.

[3]翟凤英,杨晓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二:2002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8-112.

[4]KANAMARU A.Iron deficiency anemia.Nippon Rinsho,2008,66(3):499-504.

[5]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9-136.

[6]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0-63.

[7]秦锐,陈荣华,王建平,等.应用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及锌卟啉、发铅检测儿童血铅的意义.中华儿科杂志,1999,37(7):442-443.

[8]李占山.维生素B2与铁剂联合用药对孕期缺铁性贫血的协同治疗效果观察.中国综合临床,2002,18(6):531-532.

[9]杨芳,张军生.补充核黄素和铁对改善中专女生铁营养状况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06.

[10]韩怀忠,张红,王煊.开封市中学生贫血状况与小剂量补铁效果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65-266.

[11]EKIZ C,AGAOGLU L,KARAKAS Z,et al.The effec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on the func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Hematol J,2005,5(7):579-583.

儿童缺铁性贫血 第2篇

这些表征提醒宝宝可能贫血

临床上,贫血患儿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面色较白,病程时间较长的患儿常有易疲倦、嗜睡、虚弱、烦躁和没有食欲。

判断贫血的简便方法是看看小儿眼结膜、口腔粘膜及舌头的色泽是否红润,如微红或苍白常提示贫血的存在。

此外,化验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目也是诊断贫血的可靠方法。

缺铁不仅引起贫血,还导致食欲及消化功能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相关的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延缓运动神经发育并损害认知能力的发展,使智商下降约9个百分点,对其成人后劳动力的损失约为2.5%。

4个月即应开始补铁

母乳含铁量偏低,但新生婴儿肝脏中有一定的铁储量,足以满足婴儿头几个月的生长需求

虽然母乳中的铁含量比牛乳少,但铁较易被肠道吸收。

德国波恩大学儿童营养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从有利于孩子脑部发育考虑,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该从出生4个月后、最迟在出生6个月后开始吃含铁的辅食,以避免因婴儿缺铁而影响其脑部发育,即使轻度的贫血也可能损害其智力发育。

饮食疗法补铁效果好

轻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饮食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贫血婴儿来说,在孩子出生后头几个月,母乳仍然是最佳的营养来源。

小儿由于生长发育,体重和血容量的增长,以及铁的不断丢失,必须每日从食物中摄取铁15~18毫克我们日常的食物中多数含铁量较少,有的基本测不到,有些含铁食物,不利于吸收。一般食物铁的吸收率在1%~22%,所以很容易引起铁缺乏性疾病。

这些食物含铁量较高(每100克食物)

No.1动物血含铁量最高,约340毫克,吸收率也最高,为10%~76%。

动物肝如猪肝含铁25毫克,牛肝含9.0毫克,猪瘦肉中含2.4毫克,吸收率也高至7%、蛋黄含铁量亦较高,但吸收率仅3%。

芝麻50毫克、芥菜12毫克、芹菜8.5毫克、紫菜33.2毫克、木耳185毫克、海带150毫克、米6.7毫克等,应根据不同饮食及条件混合食用。

断奶前后孩子的每日食谱

鸡蛋1个,猪肝100~200克,绿色蔬菜100~200克,苹果和甜橙一个。平时还可多吃瘦肉、动物血制品及果汁,有助于增加铁质吸收。

常用口服铁剂

如果孩子饮食记录中有铁缺乏,则无论有无检验依据都可以开始补铁治疗。

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含铁20%)、富马酸铁(含铁30%)、葡萄糖酸亚铁(含铁11%),口服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一般为1~2毫克/Kg/次,每天2~3次,最好于两餐之间服药,既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又利于吸收,同时口服维生素C能够促进铁的吸收。

一般而言,口服铁剂三周就能纠正轻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使血色素恢复到正常水平。停药后继续吃贫血食谱2~4个月,以补足铁的贮存量。

母婴TIPS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 第3篇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右旋糖酐铁,醒脾养儿颗粒,儿童

缺铁性贫血是儿科最常见的贫血性疾病, 在婴幼儿和中小学生中高达60%, 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国内治疗缺铁性贫血通常采用铁剂治疗, 虽然疗效肯定, 但多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患儿不能坚持治疗, 不易为儿童所接受。2008年6月-2009年12月我科采用醒脾养儿颗粒结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缺铁性贫血, 取得较好疗效, 且不良反应少,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2008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科普通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患儿,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1], 其中男58例, 女50例, 年龄2~8岁, 两组均排除了血液系统疾病、肝胆疾病、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疾病等所引起的贫血。根据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 其中治疗组男30例, 女24例, 年龄 (4.86±2.56) 岁, 病程10d~3个月;对照组男28例, 女26例, 年龄 (4.78±2.68) 岁, 病程15d~3.5个月。两组贫血程度、年龄、病程、性别、身高、体重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达因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内蒙古康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剂量按铁元素5mg/ (kg·d) 口服, 3次/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醒脾养儿颗粒 (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 ≤3岁, 2g/次, 2次/d;>3岁, 2g/次, 3次/d, 疗程均为30d。

1.3 观察内容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均检测以下指标:Hb、RBC、MCH、MCV、MCHC、网织红细胞, 血清铁、铁饱和度、总铁结合力。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贫血症状消失, Hb升高到正常值以上;显效:贫血症状改善, 血红蛋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较治疗前升高10~20g/L;有效:血红蛋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较治疗前升高5~10g/L;无效:Hb无变化或比治疗前升高<5g/L。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经治疗后两组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 对照组为85.2%,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 P<0.05) 。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结果比较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患儿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便秘等, 不良反应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7%, 对照组为20.4%, 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7.08, P<0.05) 。

3讨论

在我国2岁以下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0.0%~48.3%, 在发展中国家的18岁以下儿童中约为80.0%[3]。由于缺铁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各种功能[4], 婴幼儿严重缺铁影响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 甚至不能被补铁所逆转[5]。因此, 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及早干预对预防缺铁导致的儿童健康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主要是补充铁剂, 对婴幼儿和儿童常常口服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进行治疗, 该药是右旋糖酐和铁的络合物, 为可溶性铁, 口服后容易吸收, 但口服后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 使得部分患儿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 贫血不能得到控制。醒脾养儿颗粒由黄芪、大丁草、一点红、蜘蛛香4味野生植物组成。其中黄芪有补脾肺之气, 以滋生血之源主治劳倦内伤, 气弱血虚之证。丁草味苦, 主治脾胃虚弱, 久泻不止;一点红养脾胃, 葆心血, 主治小儿血虚气弱, 消瘦烦躁;蜘蛛香辛味能散温气, 能和中通畅, 主治脾胃虚冷, 食积不消等症。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出大丁草、一点红含有葡萄糖甙、香豆素、叶酸卵磷脂等成分, 所以具有养血之功[6]。因此该药具有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固肠止泻作用。两药合用, 既补血, 又开胃, 可以起到相互协调, 效应叠加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右旋糖酐铁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较单纯应用铁剂治疗效果更好,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2-810.

[2]薛辛东, 主编.儿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08.

[3]赵新民.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9) :1584-1585.

[4]WHO/UNICEF/UNU.Iron deficiency anemia: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aguide for program managers.Gene-va, 2001:1-132.

[5]张义琼, 周晨燕, 高举, 等.儿童缺铁性贫血临床和实验室分析 (J) .四川医学, 2009, 30 (10) :1560-1562.

缺铁性贫血 第4篇

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世界缺铁性贫血患者竟达两亿之多,其中,发展中国家患者多于发达国家,妇女、早产儿、婴幼儿、老年人等是高危人群。我国缺铁性贫血状况也不容乐观,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三岁以下儿童患病率,城市为11%~23%,农村为16%~29%;6~10岁儿童的患病率为14%~30%。男性患病率约10%,女性患病率约20%,孕妇患病率高达35%。2000年全国营养监测结果显示,城市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2.3%,农村儿童为26.7%。

我们知道,铁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是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正常人体内30%左右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中,当机体缺铁,首先动员这部分铁。血清铁蛋白能准确反映体内铁贮存量,如果血清铁蛋白低于20微克/升就可诊断为缺铁,这种缺铁状态若没有及时纠正,则可进一步发展为缺铁性贫血,轻则出现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重则可损伤各个器官,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危及人类健康。

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有如此高的发生率呢?

原因细分析

1.食物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食物结构不够合理,这是导致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铁的含量及吸收率因食物种类而异。研究证实,动物性食物的铁吸收率可高达20%~25%,而大部分植物性食物的吸收率低于5%,如大米仅1%,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富含铁的肉类摄入量相对较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少,因此从食物中获取铁的总量减少,长此以往容易造成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调查表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国家,其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远高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国家。

2.人体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婴幼儿、生长期儿童、孕产妇对铁的需求可较正常人增加10%~30%,此时如不注意适量地补充铁,将会引起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有不少孕妇在妊娠后期,虽然没有出现贫血症状,但体内已缺铁,这种无贫血的铁缺乏医学上称为“隐性缺铁”。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妊娠妇女铁缺乏的发生率为40%~99%,我国妊娠后期妇女中约90.5%有隐性缺铁。

3.铁的丢失过多。人体内铁总量的一半存在于血红蛋白之中,因此,各种因素引起的失血势必造成铁的丢失。据有关资料统计,少女的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达20%。造成她们高发的原因有:①少女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相应增加。②少女期出现初潮,一次月经平均失血量为50~60毫升,会损耗铁20~30毫克,而且少女期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尚不平衡,容易引起月经量过多,失血现象较重。③现在有些少女刻意追求形体美,不适当地节食、限食,有的还有偏食、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少女期的营养失衡,引起铁的摄入量严重不足。

此外,溃疡病、痔疮等出血也能引起铁丢失。有学者发现,长期大量出汗能引起铁的丢失。多种胃肠慢性病可因铁的吸收、转运、贮存及利用障碍而导致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献血一般对人体是无害的,但不合理的过频、过多的献血也会造成铁丢失。

预防有实效

尽管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甚高,但只要人们加以重视,预防在先,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的状况就能得到极大改善。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措施简易有效,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铁质较丰富的食物摄取量。由于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所以,日常膳食中不断补充铁质,才能保证人体所需铁的充足供应。

1.日常饮食中应足量摄取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动物肝脏、血、肉类等,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蔬菜中铁的含量较低,吸收也较差,但是新鲜的绿色蔬菜中却含有丰富的叶酸,叶酸能参与红血球的生成,改善贫血症状。因此,在平时饮食中,既要食入一定量的肉类、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同时也要食入一定量的新鲜蔬菜。我们建议每天除了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外,每周至少吃一次动物肝脏,这对预防贫血十分有益。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了预防人们铁缺乏,欧美国家很早就实施了铁强化措施,政府要求在日常主食中强制添加铁元素,并规定了具体标准。如美国从1941年起,规定每100克面粉中必须添加3.5毫克铁,瑞典从1944年开始执行每100克面粉添加3毫克铁的标准,1970年后又将添加铁量增加到6.5毫克。结果是,全民的铁缺乏症大大下降,经期妇女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由25%~30%下降到5%以下。

2.高危人群要积极预防缺铁,可以预防性地服铁剂。以婴儿为例,足月婴儿补铁月龄应不迟于四足月,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毫克;早产儿补铁月龄应不迟于两足月,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2毫克;预防性补充铁剂应持续到一足岁。一般地说,根据婴幼儿的发育和喂养特点,婴幼儿时期平均铁需要量为每日10~15毫克。由于母乳的含铁量和铁吸收率较高,因此,出生后六个月以内的婴儿若有足够的母乳喂养,一般不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如果没有母乳喂养,新生儿及婴幼儿应该喂强化铁的配方奶粉,每100克配方奶粉中含铁量8~15毫克。同时,还应在三个月左右开始添加含铁多的食物,如蛋黄、猪肝泥、肉泥、菜泥等。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及婴儿,六个月后也应添加这些含铁多的食物。妊娠妇女应该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等,每天0.2克,在餐中服用。

3.儿童及青春期少女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保证每天营养和铁的摄入量。爱美是人的本性,然而,健康是美的基础,不适当的节食减肥反而会影响身体的发育和健康成长,我们要讲究营养,科学减肥。

预防贫血,除了补充铁质之外,还要均衡地摄取蛋白质和能促进人体吸收铁质的维生素C。

儿童缺铁性贫血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对象150例,均来自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门诊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儿,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5岁,平均4.8岁。全部患儿经检查均符合《儿科学》制定的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1]。以入院顺序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饮食干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2组在性别比例、年龄及病情程度上相比(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本组150例患儿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即口服生血宁片,每次2片(0.25g/片),每天3次,疗程为28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饮食干预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膳食调整进一步改善矫治小儿贫血,具体干预措施;一般于午餐前食猪肝、羊肝或鸡肝约30~40g,或食鸡蛋、红枣用以益气补血,并选择食用维生素C及铁元素较高的食物,如西红柿、海带、紫菜、蘑菇及各种豆制品。患儿家长在督促患儿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合理安排家庭膳食。分别记录每个患儿治疗前后及治疗28d后其症状、体征,并按时进行血清铁含量、血常规、血红蛋白及总铁结合力等检测。

1.2.2 检测方法

(1)血常规监测:本组150例患儿分别去静脉血1.5m L,采用SF-30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分别观察并记录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低血红蛋白(HGB)、红细胞体积(Mc V)及血红蛋白平均含量。(2)血清铁测定:全部患儿于测定前7d停用影响铁吸收的药物并保持正常饮食,去空腹静脉血,使用3200型(产地;上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铁含量。(3)总铁结合力测定:全部患儿均采用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产地;日本)进行测定,采用过量的铁标准液,使血清中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达到饱和状态,使用碳酸镁去掉多余的铁,然后用亚铁嗪比色法测定铁含量,计算总铁结合力。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1.3 疗效评定标准[2]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清铁含量(ST)及总铁结合力(Ti Bc)等均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贫血程度逐渐转轻(一般在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贫血程度分级改善1级;无效:临床症状及贫血程度分级无改善。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计算。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

2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表1),P<0.05,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2 2组治疗后疗效

2组治疗后血常规、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比较(见表2),2组HCT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其他各项P均<0.01。

3 讨论

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微量元素。若机体出现缺铁现象时,可引发缺铁性贫血,导致生理及生化代谢发生异常,并可引起多个器官的功能紊乱,从而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由于儿童生长发育、代谢量逐渐增大,若儿童出现偏食、消化道不良或从食物中摄入的铁量不足等都可造成铁缺性贫血。有关人员通过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的膳食调查[3]发现儿童缺铁性贫血主要发生原因在膳食结构上。城区儿童,每日三餐一点,经过系统热量计算,饮食采取荤素搭配,其食用含铁较多的食品,如肉类、豆类、绿叶蔬菜、蛋黄、水果等合理搭配,故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而农村儿童,一日三餐大多以米面为主食,肉类、蛋类、水果、蔬菜等一年摄入量相对较少,造成了含铁食物的相对缺乏。从而导致农村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治疗上目前多数的铁剂为无机铁制剂,且多数有胃肠道反应,大多患儿不愿服用。生血宁片为有机铁制剂,含有铁叶绿酸钠,可有效促进造血功能,且吸收较好,没有传统铁剂常见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标准。近年来我院采用药物治疗+饮食干预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结果显示通过药物和饮食治疗的治疗组有效率为94.66%,明显优于单一药物治疗的对照组。2组治疗后RBC、HGB、MCV、MCH、ST、Ti BC相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2组相比(P均<0.01)有统计学意义。总之,药物治疗加饮食辅助治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计,2004:397.

[2]张颖,宗培金.生血宁片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6,8(18):32.

儿童缺铁性贫血 第6篇

关键词: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贫血程度,高危因素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NIDA) 是由体内血红蛋白因缺乏铁导致合成减少而引起[1]。NIDA多发于儿童, 在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2,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6例NIDA患儿的临床资料, 着重探讨影响其发病与导致病情程度的危险因素, 分析其多发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86例NIDA患儿, 女52例, 男134例, 年龄0~14岁, 平均 (3.1±0.9) 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有关NIDA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 (1) 行手术或近期严重外伤者; (2) 患有自身免疫性缺陷疾病、恶性肿瘤或先天严重疾病者; (3) 临床资料无法完整统计者; (4) 合并其它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溶血等或地中海贫血; (5) 原发疾病为慢性、重症感染:如慢性腹泻、慢性肺炎及重症肺炎等; (6) 治愈出院时间<2周者。

1.2 方法

对共收集的186例患儿的年龄、民族、性别、出生体重、孕周、适时添辅食、生产方式及既往病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 对儿童NIDA程度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贫血程度:78例轻度贫血, 占41.93%, 64例中度贫血, 占34.41%, 44例重度贫血, 占23.66%;年龄:117例≤1岁, 46例1~3岁, 23例≥3岁, 高发年龄段为0~3岁, 占87.63% (163/186) ;民族:39例回族, 56例哈萨克族, 48例维吾尔族, 43例汉族, 高发民族为哈萨克族30.11% (56/186) ;性别:男134例, 女52例, 男女比例为2.58:1;出生体重:44例<2.5kg, 占23.66%, 142例≥2.5kg, 占76.34%;孕周:57例早产, 占30.65%, 129例足月, 占69.35%;147例未适时添辅食, 占79.03%;生产方式:67例顺产, 占36.02%, 119例剖腹产, 占63.98%;既往病史:有100例患儿存在以下病史, 包括手术史、外伤、腹泻、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 占53.76%。

2.2 贫血程度单因素分析

由单因素分析可知, 贫血严重程度与既往有无手术史、外伤、腹泻、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 适时添加辅食与否, 民族, 孕周, 出生体重及年龄有关 (P<0.05) ;与生产方式和性别无关 (P>0.05) ;见表1。

2.3 贫血程度多因素分析

由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知:既往有手术史、外伤、腹泻、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与出生体重是儿童NIDA贫血的高危因素 (P<0.05) ;是否适时添辅食、年龄、孕周及民族可能为混杂因素 (P>0.05) ;见表2。

3 讨论

婴幼儿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 需大量各类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5]。当机体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对其智力发育、脏器运动与功能成熟及健康等影响较大, 极易导致消化道功能减退和免疫功能下降[6]。一般婴幼儿出生6个月后, 机体内储存的铁几乎会被完全消耗, 极易引起NIDA[7]。

本次调查中高发年龄段为0~3岁, 原因可能为2~3岁是患NIDA的平台期, 而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8]。NIDA高发民族为哈萨克族, 原因可能为饮食单一。性别男孩多于女孩[9];可能为本地出生人口性别比引起。贫血程度与出生体重关系密切, 且贫血程度越重, 出生体重就越低。孕周:孕周是NIDA的混杂因素。是否适时添辅食导致额原因可能为:喂养食物种类单一, 营养元素搭配不妥当。贫血程度与生产方式无关。贫血程度与既往病史有显著关联, 是影响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10]。

综上所述, 婴幼儿是儿童NIDA的高发年龄段, 出生体重与既往病史是儿童NIDA贫血的高危因素, 喂养不当仍是引发儿童NIDA的主要因素, 故为避免缺铁对儿童的损害, 应对NIDA高危儿童早期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邬文伟.右旋糖酐铁联合合生元益生菌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0) :3284-3286.

[2]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中国7个月~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12) :887-991.

[3]王治涛, 黄中炎, 孙佳.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和防治措施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5, 32 (5) :376-378.

[4]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714-1717.

[5]方强, 杨胜, 沈玲珑, 等.湖州地区0~6岁儿童血液中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31) :4542-4543.

[6]李玉杰, 李红霞, 张韵, 等.固原地区20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18) :2967-2969.

[7]吕焱红, 张晓忠, 曹双艳, 等.益气健脾和胃法治疗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5, 22 (2) :215-216.

[8]巴蕾.北京市朝阳区5岁以下流动儿童贫血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 (4) :357-359.

[9]张义琼, 朱易萍, 周晨燕, 等.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和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41 (1) :174-174.

儿童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均为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符合热性惊厥的判断标准[3]患儿80例, 男48例, 女32例, 年龄3个月~6岁。对照组78例为同期呼吸道、肠道感染而无惊厥患儿, 男40例, 女38例,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全面检查患儿的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平均容积 (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清铁含量 (SI) , 同时要对其病史进行仔细询问, 包括喂养史、分娩史、母亲年龄等。 (2) 静脉血测定仪器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 每例患儿取1.8 ml静脉血, 均是空腹晨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惊厥组患儿发生率为70.0%, 对照组患儿发生率为30.8%, 惊厥组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多为小细胞贫血 (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血液特征) , 见表1。

3 讨论

6 个月~5周岁患儿大脑的兴奋系统和抑制系统的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 易发生惊厥。许多临床资料证明, 热性惊厥的发生和神经介质失调如5-羟色胺、多巴胺的增多有关。供铁不足, 细胞色素酶系统缺乏, 单胺氧化酶和醛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此时伴以5-羟色胺、多巴胺浓度升高[4], 促发惊厥发生;另外, 由于供铁不足也很容易引起兴奋泛化, 造成髓鞘形成受损、神经元发育受损, 进而使得惊厥出现。婴幼儿时期由于铁元素需要量增加、体内铁储备不足、铁摄入量不足等多种原因, 很容易造成患儿出现缺铁性贫血, 再加上患儿处于高热状态会增加脑的负作用, 易引起惊厥。本组资料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惊厥组更容易出现贫血, 同时贫血类型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血液特征, 多以小细胞贫血出现, 这说明热性惊厥的发生很有可能是有缺铁性贫血参与[5]。此外, 缺铁性贫血会降低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 因此, 患儿很容易出现感染性疾病, 表现为过高热、进一步增加惊厥及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6]。

缺铁性贫血属于中医“虚劳”“血虚”“萎黄”“黄胖”等疾病的范畴。其病因病机认为患儿多因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于调养致使脾胃虚弱, 生化不足所致。总之本病的形成与中焦脾胃和肾的关系极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 精血同源;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乏源而致本病。脾胃化生气血功能不足在本病发生中尤为重要, 正所谓:“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本病虽病因多端, 病机繁复, 但最终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司, 故脾胃虚弱, 气血两虚为其基本的病因病机, 健脾益胃、益气生血为其根本治则, 临证应时刻谨记。

总之, 针对有缺铁性贫血的患儿, 应及时合理地补充铁剂, 纠正贫血, 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 检测8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平均容积 (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清铁含量 (SI) , 并以同期78例呼吸道、肠道感染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 分析其结果。结果 惊厥组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多为小细胞性贫血 (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血液特征) 。结论 SI与小儿热性惊厥密切相关, 缺铁性贫血可能是引起热性惊厥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热性惊厥,缺铁性贫血,儿童

参考文献

[1]Jiang W, Duong TM, Lanerolle NC.The neuropathology of hyperthermic Seizures in the rats[J].Epilepsia, 1991 (40) :5-19.

[2]靳惠玲, 张永和, 刘俊琴.高热惊厥与小儿贫血发病因素50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1998, 13 (专刊) :36-36.

[3]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17-1717.

[4]杨平, 廖清奎, 罗春华, 等.缺铁性贫血大鼠脑单胺氧化酶、儿茶酚胺及5-羟色胺的改变[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1, 12 (6) :282-282.

[5]Ferah Armutcu, Elif Ozerol, Ahmet Gurel, et al.Cengiz Yakinci, Omer Akyol.Effect of long-term therapy with sodium valproate on nail and serum trace element status in epileptic children[J].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04 (1-3) :60-60.

儿童缺铁性贫血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 抽取开封市12所小学五年级住宿学生共5 248名, 其中男生2 713名, 女生2 535名;随机分为观察组2 600人, 对照组2 648人。

1.2 方法

对观察组儿童进行1 a的铁强化酱油干预实验, 每天食用乙二胺四乙酸铁钠酱油, 该酱油由基金项目获得组织免费提供。对照组食用普通酱油。于干预前、干预6个月及1 a分别检测2组贫血情况, 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患病率/%。

由表1可见, 观察组干预前、后3次贫血患病率呈下降趋势 (χ2=348.462, P=0.000) ;对照组3次检测贫血率呈上升趋势 (χ2= 14.537, P=0.001) 。干预开始前2组贫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6个月后2组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干预1 a后2组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

3 讨论

人体代谢离不开能量代谢, 而能量代谢过程离不开铁, 因此铁缺乏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铁缺乏不仅会引起造血系统的改变, 而且能引起神经、消化、心血管等系统的改变, 甚至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1]。WHO在《世界健康报告》中指出, 每年全世界因铁缺乏导致80万人口死亡。要改变铁缺乏现状, 首先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 而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因此铁的摄入常无法满足人体的需要, 而过多食用动物性食物又会引起肥胖、心血管病变、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为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3年开始实施“利用铁强化酱油改善我国居民缺铁性贫血”计划, 但未得到推广。铁强化酱油即普通酱油中按比例加入适量乙二胺四乙酸铁钠, 具有吸收率高、性质稳定、安全、利于保存等优点, 是目前安全、有效、简便的补铁方法。由于铁强化酱油中铁的含量比医用药品中铁的含量低很多, 每日按10~20 mL计算, 摄入的铁占人体每天需要量的40%~55%, 长期食用既可以补铁, 又不会导致铁摄入过量。

结果表明, 服用铁强化酱油可有效改善缺铁性贫血现状。对照组儿童贫血率呈上升趋势, 可能与这个年龄段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期有关。男生此期生长速度快, 活动量大, 营养摄入不够全面[2];女生进入青春期, 为追求苗条身材, 有意节食、挑食、偏食, 致营养失衡造成贫血[3]。因此, 有关部门应加大宣教工作力度,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根据儿童少年身体发育需要, 合理营养, 科学食用铁强化酱油, 从而有效降低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易著文, 主编.儿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00-405.

[2]李鲁娟, 谢炎玲, 王晓燕.开封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4) :332.

缺铁性贫血“偏爱”女性 第9篇

铁是组成血红细胞的重要原料。正常情况下,血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因此,机体需要不断利用食物中摄取的铁来制造血红细胞。多余的铁则以铁蛋白的形式贮存起来(称为贮存铁),当食物中铁摄入不足或机体失血过多时,需动用贮存铁供应造血。铁蛋白是临床上检查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既灵敏又准确的指标,铁蛋白低于正常为铁缺乏症,但不一定是贫血;此时如果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或失血过多,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女高男低只因生理之别

临床上女性缺铁性贫血者远多于男性。上世纪80年代,学者们选择青春期以后至绝经期之前没有贫血的健康女性为观察组,并设相同人数、相同年龄、健康无贫血的男性为对照组。观察结果显示,有1/3的女性铁蛋白低于正常,而男性组几乎百分之百正常。结论是:在健康妇女中,有1/3的人体内贮存铁已经耗竭。也就是说,虽然这些妇女从日常饮食中得到的铁尚能维持造血,但稍有风吹草动(如一两次月经过多、腹泻等),便会导致贫血。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正常成年男性每日需补充铁1毫克,而女性每次月经失血60毫升,则失铁30毫克,平均每天失铁1毫克。因此,女性对铁的需要量比成年男性多一倍(绝经期妇女需要量与男性相同)。

正常补铁选瘦肉

预防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需要从饮食中得到足够多的铁。含铁较多的食物,植物如干黑木耳,每100克含97.4毫克(下同),生花生仁2.1,炒花生仁6.9,菠菜2.9;动物如瘦猪肉3.0,猪血8.7,猪肝26.6,瘦羊肉3.9,羊肝7.5,瘦牛肉2.8,鸡腿肉7.1,鸡肝12.0,扒鸡2.9,火鸡腿肉5.2,鸡胸脯肉4.1,白皮鸡蛋2.0,红皮鸡蛋2.3,鸭蛋2.9,鹅蛋4.1,牛乳0.3,人乳0.1。

但是高含铁量并不代表高吸收率。食物中的铁有非血红素铁和血红素铁之分,吸收率差别颇大。植物中的铁是非血红素铁,吸收率多数小于5%;动物中的铁主要是血红素铁,吸收率相对较高,瘦肉类一般为20%~25%。简言之,植物中的铁极难吸收,而肉类的铁易吸收。瘦肉含铁较多且吸收率又高,是铁来源的最佳食品。

患者唯有补铁剂

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患者,铁的需要量比正常人高出若干倍(每日42毫克或更多),依靠饮食补充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患者必须给予铁剂治疗(口服最好)。以硫酸亚铁为例,每片含铁63毫克,通常剂量为每次1片,每日3次,即日投入铁量189毫克,吸收率为25%,实际得到的铁已超出42毫克;而以含铁量高且吸收率高的肉食为例,只有每天吃9斤瘦牛肉,得铁量才相当于3粒硫酸亚铁。

儿童缺铁性贫血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2年6月26日—8月26日期间, 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系统管理的626名儿童 (男328名、女298名) , 其中6个月~1岁婴儿285名, 1岁~2岁年龄组183名, 2岁~3岁年龄组158名进行调查分析。

1.2资料来源接受系统管理的婴幼儿分别在6, 8, 12, 18, 24, 30个月时接受健康体检;在体检的同时询问家长给婴儿添加辅助食品如蛋黄、米粉、菜泥、果泥、肝泥、肉泥等食品的月龄及添加情况。

1.3方法分别在婴儿6, 8, 18, 30个月采集耳垂血, 应用多项目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行血常规血液检测, 按照《儿科学》规定的诊断标准[1]: (1) 血常规检测, 6个月~6岁血红蛋白 (Hb) <110 g/L, 排除其他原因贫血后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 按程度分类, 测定血红蛋白在90~110 g/L为轻度贫血, 血红蛋白在60~90 g/L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在30~60 g/L为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30 g/L为极重度贫血。

1.4疗效判断标准 (1) 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恢复正常, Hb达正常值以上者; (2)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 Hb比治疗前升高10~20 g/L; (3) 有效:临床症状部分好转, Hb较前升高5~10 g/L; (4)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Hb无变化者。

2结果

2012年6月26日—8月26日期间, 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系统管理的626名 (男328名、女298名) 年龄6个月~3岁的儿童贫血患病情况见表1~4。

从表1可以看出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以6个月~12个月龄为发病高峰,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由表2可以看出:以轻度贫血为主, 重度、极重度贫血已基本根除。

从表3中可以看出:6个月~1岁时, 纯母乳喂养儿贫血检出率30.36%, 添加辅食后婴儿贫血检出率20.74%, 人工喂养儿贫血检出率19.51%。可见6个月以后仍然纯母乳喂养患病率最高, 提示6个月以后单纯母乳喂养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 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是必要的。

从表4可以看出缺铁性贫血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越早发现治疗越好。

3讨论

3.1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规律本次调查显示626例小儿中,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检出率为16.45% (103/626) , 6个月~1岁组检出率22.46% (64/285) , 明显高出1岁~2岁组的13.11% (24/183) 和2岁~3岁组检出率9.49%;由此可见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主要集中在婴幼儿阶段, 而发病高峰年龄为6个月~1岁的小婴儿, 提示6个月~1岁的散居儿童是预防的重点人群。

3.2本次调查显示, 6个月~1岁时, 纯母乳喂养儿贫血检出率30.36%, 添加辅食后婴儿贫血检出率20.74%, 人工喂养儿贫血检出率19.51%。可见6个月以后仍然纯母乳喂养患病率最高, 提示6个月以后单纯母乳喂养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 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是必要的。虽然母乳中含有乳铁蛋白有利于婴儿对铁的吸收, 而且母乳中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可以使婴儿不易患病, 从而减少体内铁的流失;但是母乳含铁量较小, 每升仅含1.5~2.0 mg, 婴幼儿出生时储备在肝脏的铁剂5个月~6个月也已基本耗竭;加上小儿生长发育快, 从出生到满1岁体重增加约3倍, 是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突增高峰, 体重增加的同时血容量也相应增加约3倍;血液增加的同时, 需要各种造血原料的充分供应。因此, 如果婴儿6个月时未能及时开始添加辅助食品, 特别是富含铁的 (如蛋黄、含铁米粉等) 食物, 造成婴儿体内铁摄入量相对不足, 机体内储存的铁被用尽, 就容易使婴儿发生贫血。在本次调查中发现, 6个月~1岁组贫血婴儿大多未及时添加辅食, 或喂养不合理, 其与有些家长误认为母乳充足够吃就行了, 而未按时添加辅食有关;另一部分则是食物搭配不合理, 影响铁的摄入和吸收, 大人吃什么就给孩子吃什么, 育儿知识缺乏。由此可见, 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儿童系统管理, 有针对性地开展喂养指导和健康育儿知识宣传的重要性, 应该引起重视。0岁~3岁的儿童在家庭中抚养, 每个家庭的文化层次、经济条件及育儿知识不尽相同, 如果不开展科学喂养, 会出现各方面的不足, 致使儿童营养单调, 不能充分满足发育需要, 引起小儿挑食、偏食, 厌食, 从而导致贫血。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以纯母乳喂养, 对大于6个月的婴儿应及时添加辅食, 研究发现对大于6个月的婴儿仍然纯母乳喂养, 则发生贫血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因此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以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3.3从表2可以看出, 就贫血的程度而言轻度贫血占多数80.6%, 中度贫血19.4%, 但重度、极重度贫血已基本根除。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但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有待加强管理、完善措施。

3.4从表4可以看出缺铁性贫血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只有加大贫血对小儿危害的宣传力度, 引起家长的重视才能彻底根治。

有研究表明:缺铁导致胃酸分泌减少, 消化脂肪能力减弱, 血液摄氧能力降低, 使机体各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 轻微运动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心搏加速等不适;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小儿, 大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一半, 而成人大脑耗氧量只占全身耗氧量的1/5, 小儿贫血使摄氧能力下降, 脑组织缺氧, 记忆力和注意力都会受到影响, 从而使小儿智力发育受到影响;贫血患儿由于缺氧, 脑细胞代谢异常, 会影响小儿情绪, 如经常发脾气、爱哭、烦躁不安;缺铁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使孩子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病, 容易生病, 与人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 容易引起性格孤僻、自卑, 从而影响社会适应能力。

3.5贫血的治疗本次调查103例贫血患儿, 轻度贫血83例, 治愈80例, 中度贫血20例, 治愈18例, 治愈率分别为96.38%和90%, 提示缺铁性贫血是可防可治的, 越早发现治疗越好。

治疗贫血的患儿, 每天提供元素铁3~6 mg/kg, 两餐之间服用, 每日2~3次, 同时口服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本次调查所有患儿均给予多维铁口服液治疗, 治疗10 d~14 d后复查血红蛋白, 如血红蛋白上升超过20 g/L, 说明铁剂治疗有效, 血红蛋白检测恢复正常后继续巩固治疗6周~8周以增加体内铁的储存, 多维铁口服液治疗观察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4干预措施

4.1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进一步加强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 加强孕产期系统管理, 孕期保健指导, 开展孕妇学校。指导孕期妇女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 每天常规补铁60 mg;加强与产科合作, 适当延迟分娩时脐带结扎时间, 使婴儿获得更多的铁;预防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 对早产儿、双胎儿早期给予铁剂预防。提倡母乳喂养, 纯母乳喂养儿从生后2周~4周开始补铁, 剂量1~2 mg/ (kg·d) , 人工喂养应采用铁强化配方乳;纠正小儿不良的饮食习惯, 如吃零食、挑食、偏食等。

4.2加强县、乡、村妇幼保健三级网的建设, 使两个系统管理扎实开展。切实加强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乡、村级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妇幼保健队伍的素质。健康体检的同时面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 交流、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促使家长及时、合理给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纠正小儿吃零食, 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 鼓励进食蔬菜和水果, 促进肠道铁的吸收。

科学喂养、平衡膳食, 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册、板报、面对面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教育。原则是6个月内鼓励母乳喂养, 6个月以后及时添加辅食, 特别是含铁丰富的食物;婴幼儿所吃谷物、米粉最好经过铁的强化, 重视换乳期, 避免长时间单纯母乳喂养。

有研究表明[2]:铁的吸收率因食物的种类而异, 植物类食物中铁为铁盐, 吸收率低, 豆类吸收率较高为7%;动物性食品中铁为血红素铁, 吸收率比较高为10%~25%, 如动物的肝脏富含各种营养素, 每100 g猪肝含铁25 mg, 且易被人体吸收, 是预防营养性贫血的首选食品, 猪血及鸡鸭血内含有大量的铁, 且吸收率达12%;牛奶因含钙高影响铁的吸收, 吸收率为10%;蛋黄含有较高的铁, 100 g中含有铁6.5 mg, 但为络合铁, 吸收率仅为2%, 提示蛋黄中的铁吸收不良。蔬菜中含叶酸丰富, 而叶酸的缺乏可引起骨髓内的红细胞发育不成熟, 导致释放到血液内的红细胞存活期短, 因而要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避免发生营养性贫血。

总之, 贫血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其中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尤其是0岁~2岁婴幼儿;而营养性贫血又是可防可治的, 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矫治, 加强科学喂养, 平衡膳食营养知识的宣传, 提倡婴幼儿科学喂养方法是今后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97-405.

上一篇:封建社会下一篇:细胞工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