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理念范文

2024-06-19

二期课改理念范文(精选4篇)

二期课改理念 第1篇

关键词:二期课改,考试大纲,高三语文教学,针对性,成就感

上海市“二期课改”实施已经有四年了, 应该说, 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法已经深入人心,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 如何将二期课改的理念与高三语文教学联系、如何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贯穿二期课改的内涵, 却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的高三教学实际, 将自己的反思及做法罗列出来, 以期得到专家及同行的指正。

一、落实《考纲》, 力求以点带面

“二期课改”提出:学校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以传授人类文化为主, 转向传承人类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并重。将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培育学生的人格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加工知识、交流知识、应用知识等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但是, 众所周知, 语文知识体系繁复, 考点细实, 既有记忆性的内容, 又有理解、鉴赏、评价性的东西, 可以说涵盖全面、内蕴深广;加上作为高考指向性的《考试大纲》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些, 都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在于:教师要切实钻研、学习《考试大纲》, 把握《考试大纲》的精神。《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而《考试大纲》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编订的。《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因此, 为了少走弯路, 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复习的效率, 在高三语文教学、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 尤其要研究《考试大纲》中所列的考项, 要明确目标, 逐项对照, 务求落实;对《考试大纲》中新修订的内容, 要有足够的重视, 明确教学、复习目标, 调整总复习的训练思路, 从而从宏观到局部, 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 落实好每个考点。

针对语文高考的特殊性, 高三复习应该全面、系统, 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 需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复习应点面结合, 力求以点带面, 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 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 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在整个高三教学、复习阶段, 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 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 教师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 稳扎稳打。

以200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考纲》为例, 《考纲》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细则、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等。其中, 仅在“考试细则”一项中就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各部分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分的比例 (阅读约占80分, 现代文、文言文约各占40分, 写作约占70分) 、试题难易的比例 (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3:7) 等, 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而在“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一项中就有更详细的共10条规定, 包括: (1) 理解能力:能读懂文章的内容, 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能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能写出著名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化常识;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 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 (2) 分析综合能力: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及写作特点;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归纳文章要点, 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 揭示写作意图。 (3) 鉴赏、评价的能力:能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只要详细地了解这些, 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才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安排, 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推行“二期课改”的内容。

二、合理安排, 力求有针对性

“二期课改”规定: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人性化、弹性化。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 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总的说来, 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一般说来, 高三语文教学、复习应该安排三个阶段为宜。第一阶段:学习经典篇目、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培养对美文鉴赏评价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中, 可以穿插学生自己看书, 自己总结, 自己查漏补缺的过程。第二阶段:按照《考试大纲》的18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 (一般称纵的复习) , 一项一项复习, 一项一项落实, 一项一项训练, 最后穿成串、连成线, 达到系统化。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 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 做好考前的练兵。值得注意的是要力戒搞题海战术, 不能将学生引导到应试考试的老路上去。高三复习阶段总的时间安排是前紧后松, 到临考前一星期便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 让他们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

2. 要有针对性。

高三语文复习的计划要体现定量控制、定度控制的可控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所谓定量控制, 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 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 学生不胜负担, 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可采取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 一日一小练, 一周一中练, 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 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 不占用课外时间。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 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 开辟“美文欣赏”、“时文评论”、“关注天下”等新颖、活泼的小栏目,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激发他们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 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他们》, 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社会时事有很大的关系。

3. 要有灵活性。

语文总复习制定了计划, 除了时间和内容的安排, 还要有教学方法的安排。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某一课时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必须具体缜密、切实可行, 同时又能根据复习进展的实际, 灵活地加以调整, 使复习发挥最大的效益, 取得最佳效果。

三、教有所得, 力求让学生有成就感

上海市提出“科教兴市”战略, 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发展意识。对高三学生而言, 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成就意识。

但是, 高三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 这一点相信很多教师会有同感。学生往往会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与其花时间在语文上见不到成效, 不如花在能即时见效的学科上。其实, 这种现状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等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 已经到了该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1) 高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大, 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2)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3) 我们力图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的学生, 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目的却过于世俗?我们需要的结果是让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并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 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太理想, 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 追根究底, 语文成绩不能令人满意, 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 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 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与信念, 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 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 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 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 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 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 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 成绩是主流, 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 稳固他们的信心, 也有助于学生发现、思索、解决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 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 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 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

当然, 在高三语文教学实际中, 如何推行“二期课改”的内涵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有待广大同行即时反思, 寻求最适合的途径。

参考文献

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第2篇

(一)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理念先行,重视先进理念对课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渗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理念。具体地对课改理念的论述可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基本按照课程理论体系来展开,即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理念阐述,这类论述占多数,教育部《纲要》及上海《课程方案》基本属此类:《纲要》中关于课改的具体目标的阐述体现了基本理念,包括: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等。大多关于新课程理念的论述都是围绕上述《纲要》论述的六方面展开的。又如上海《课程方案》的“课程理念””部分详细阐述了上海二期课改的五方面基本理念,包括: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根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整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等。

第二类是从广义的角度,即按教育教学活动的要素来分析课程理念,较有代表性的如有学者将新课程的理念归纳为:教室是实验室、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家长是教育伙伴,等几个方面。

第三类是从教育教学价值观念来对课程理念进行分析,如有学者将主导课改的理念归纳为: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注自然、个性发展等五方面。还有不少学者指出,课程是特殊的文化,课程改革应是课程文化的重构,包括课程文化精神的重建和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新的课程文化应是合作、对话和探究的文化,等。此外还有对从课程本质到课程改革本质的研究,也体现了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支持。

(二)二期课改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内容和结构的改革

新一轮课改对培养目标的确立总体上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体现时代要求、国情和地方特点;二是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三是注重目标的多维整合,即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多维度的要求。

如国家《纲要》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同时对学生多维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上海《课程方案》强调培养目标要依据上海城市发展特点,要体现21世纪的上海对于合格市民的基本要求等。分学段培养目标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进行阐述;学科课程目标从“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阐述。并从突出六大能力的培养,提供学生五种学习经历,并关注学生由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构成的“总学力”的发展等多个维度规定培养目标。

新课程内容的改革的重要特点,一是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全面体现基础性和现代性、发展性的结合,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结合,以及综合性、结构性等要求;二是主张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各学段及各学科的整合(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和综合课程的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外语教育同学科课程的整合(双语教学)等。

国家《纲要》强调教学内容改革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及设置综合课程等。上海的二期课改强调加强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重视学科课程内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整体设置了十二年一贯的体系,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建立了八大学习领域,即:语言文学领域、数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身领域和综合实践领域,等。

有学者提出的“融合模式”将新课程内容的整合归纳为:整体设置各学段课程、加大综合课程的比重、在现行课程中渗透相关课程内容、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设置课程,等。对课程结构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国家《纲要》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上海二期课改在课程结构上强调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规定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和高中以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设置课程;构建以功能型课程为主干的多维度的课程结构,即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其中,基础型课程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而研究(探究)型课程主要着眼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课程方案》要求加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及研究(探究)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其各自优势,并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2.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

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纲要》和《课程方案》都强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强调应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基本要求,要重视德育的渗透等。上海《课程方案》对课程结构的不同部分的课程标准分别采用了不同编制方法:基础型课程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信息科技学科为《课程指导纲

要》);而拓展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和学前教育课程分别编制《课程指导纲要》和《课程指南》;

一些学者对课程标准的现代内涵及重要意义作了深入探讨,对课程标推达成以下基本共识: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应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对学习某一学段共用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标准的描述应是可理解、可达到和可评估的;标准要求教师应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标准范围应包括完整个体发展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等。关于新课程的教材开发和管理的改革,在《纲要》和(课程方案)都强调了以下原则: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同时教材开发应充分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教材体系上,更注重重新整合教材,逐步形成包含书本、音像制品、光盘等一体化的教材。在管理方面要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要完善教材编审制度,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选用制度。上海《课程方案》规定,拓展性课程学校可自编教材;研究型课程不编写统一教材。

3.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的改革”

课程实施是保证课改成功的关键,在新一轮课改中受到决策层和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其改革要点包括:首先,在方针策略方面,国家《纲要》要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方针,上海《课程方案》则强调采取四方面“积极创新和稳妥推进”的实施策略,包括编制互动、由点到面上下联动、梯度推进分步实施、先进理念及实践提前渗透等。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新课程一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民主、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二是强调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其三。强调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教师的观念转变和积极参与,及考试评价改革等是实施的关键。其四,强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的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地方行政人员、教研人员、社区和家长等多方面人员参加的课程实施组织和制度,强调保障体系的建设等。

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施的影响因素、条件、事实策略和模式等。还有学者强调指出,课程实施必须克服以往缺乏研究积累、理论支持和实践验证的游击式经验型模式,等。

新课程管理的改革也是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新课改重申了第三次全教会关于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政策。三级课程管理的出发点是既发挥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优势,又发挥地方和学校管理课程的灵活性;目标是增强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关键是必须明确、合理划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权力,使三者各司其职。新课改尤其强调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强化学校在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近年的热点,而地方课程建设的功能原则和策略等也受到关注。此外,新课改还强调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作为强化学校

课改主体地位,形成多方研究力量,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保证课改健康推进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引起广泛关注。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国家《纲要》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作为课改的六大目标之一,倡导发展性评价,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时,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多维评价;在评价标准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形式方法上重视质性评价,强调方法形式的多样化;在评价主体上强调主体多元化即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上强调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评价心理上强调评价促进学生自信、自尊和自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在评价改革的研究中,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质性评价方法中的表现性评价等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4.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

教师在课改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共识。可将有关研究和改革举措归纳如下:首先,关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变化,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学者指出:教师在新课改中应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教育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在课程改革中应成为积极参与者,成为研究者、开发者、合作者、决策者等。

其次,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探讨成为新的研究视角。研究表明:教师的课程能力大致由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评鉴与选择能力及设计与开发能力等三部分构成,教师课程能力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其标志即最初基本以实施能力为主,然后逐步形成评鉴选择能力,再过度到设计开发能力占较大比重等。关于教师的课程意识,有人指出课程意识涵盖三个要素:教育信念与热情、教育知识与经验,及教育眼光与智慧。智慧是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核。教师课程意识应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创新和课程评价意识等。

其三,有学者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新课程的开发应是同步发展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生命在新课程中不断生长,同时,课程也将在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中不断生成与开发。

其四,课改中的教师培训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纲要》和上海《课程方案》都强调要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要以课改为核心内容,要根据课改需要,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确保培训与课改推进同步进行。

二期课改理念 第3篇

一、自学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 所以, 用长远的眼光来看,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自学一般安排在学生课外的时间, 内容一般是文中的生字词的疏通, 文章大概内容的了解,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的搜集等等, 我们在课堂上只有40分钟, 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合理地利用, 当然早、晚自习也可适当留给学生自学, 但学生自学, 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一定要围绕教材设计好自学的目标, 让学生有的放矢。

2. 自学的难易度要适当, 不要过于简单, 也不要过于难。

3. 自学的内容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对10%的优生可适当增加自学内容的难度, 对10%的差生可适当降低自学内容的难度。

4. 课前教师必须耐心地对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认真检查, 并给予点评。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活”起来, “动”起来, 自学能够给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打下一个基础。通过学生的自学, 可以使我们在课堂上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学生的自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成绩的好坏, 自学能力, 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 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

二、精讲

教师的辅导也就是精讲部分, 要求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分析学情, 精心备好课。我们要想使提高这一堂课的效率, 就要设计好每一堂课, 在精讲这一部分我们应注意:

1. 抓好中学生课堂集中的那可贵的15分钟, 教师讲解的是新课的精华部分, 对突破重难点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教师教学方式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时间上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 但时间尽量不要太长, 以免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

2. 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

3.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全方位的进行学法渗透, 在备课时, 要把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进行准备, 着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课堂教学提倡多用课件, 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办学优势, 但不是要求所有课都用课件, 对于极少数课, 也可采取其他教学方式完成。

三、强训

强训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好坏、学生学习接受知识多少的重要手段,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练习题,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 题型要多样化, 要新颖。所谓针对性, 就是你所设计的题是针对哪个知识点来考查的, 是基础, 还是重点或是难点;层次性指的是你所设计的题要兼顾差生、中等生和优生的学习情况, 要因人而设, 因人而异;趣味性是指你所设计的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采取游戏、对话、比赛、情景表演等方式完成。强训要求98%以上的学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教师要认真、耐心、细心的检查, 不能只注重优生、而忽视了中下等生。

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得以真正落实, 都是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主渠道, 确实体现“学为主体”的。自学、辅导、强训这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符合课改的新要求, 就很有可能陷入传统的教学模式, 就会是穿新鞋走老路。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慎重地安排设计好这三个环节, 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为开创我校教学的新模式不断努力, 勇于实践。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力, 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此我校自开办以来便大力推行新课改, 在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提问, 教具、游戏、小组活动为主的第一期新课改的过程中,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三步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万晶.大学英语自学教程 (下) :精讲与训练[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12) .

二期课改心得体会 第4篇

一、正确理解二期课改的关键是启动课改实践

任何一项改革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对原有事物存在不足的正确认识上,从而产生实施改革的积极愿望,避免盲目性。二期课改的实施同样如此。在课改的启动阶段我们把重点放在理解“为什么要进行二期课改?二期课改改的是什么?突破什么?落脚点是什么”的问题上,以克服盲目跟从、走形式的思想。

首先,从寻找一期课改的成功之处入手,建立二期课改并不是推翻一期课改的正确认识。我从自身的角度分析自己在一期课改中的进步:教育观念有很大改变,突出的表现在教育目标加强;幼儿教育的学科性开始淡化,打破成人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化倾向;关注孩子活动主体作用,注重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初步有了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等等。

其次,从认识整个上海市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着眼,通过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与园长传达的各类二期课改信息密切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改变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建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并充分认识到二期课改要调整和改变的是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要求、缺少整合、教师中心的倾向。要突破的是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时代要求,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把落脚点放在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上,使孩子学会学习。我努力使自己建立以下观念:

①学会做人比学会求知更重要;

②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③学会创新比学会继承和模仿更重要;

④实践能力的提高比书本知识的习得更重要;

⑤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比智力因素的开发更重要;

⑥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⑦个性健康发展比“全面发展”更重要;

⑧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比消极接受、被动塑造更重要。

二、遵循“以人为本”与“互动式”的原则

新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研,教研的主要成员是教师。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建立合作教研模式,组长带领我们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教研氛围,广开言路,教研活动贯于将近阶段保教工作的重点、热点拿出来进行讨论,每个教师学习后有心得有体会,并倡议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将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促进教师去主动学习、自我提高,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互动式教育,不错的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教育者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交流是一种社会的互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互动。本学期,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结合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开展了“在艺术综合活动中促进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专题研究,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建立了“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动思路,每一次活动有不同的教师主持,提供自己新学习的有关艺术综合活动的文章,说出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以及自己的见解,使教师之间获得不同信息的交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次让教师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专题研究的思路,另一方面,在教育中针对幼儿个性差异、艺术发展水平实施分层指导,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宜的物质及心理环境,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活动操作材料,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动手,教师们尝试着将音乐、舞蹈、美术、语言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次为载体以表现幼儿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激励课后反思,正确认识质疑

在一个新生事物应声而起时,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意见。同样,当二期课改初显端倪时,教师群体中出现了不少看法,有质疑也有牢骚。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没有批判,而是敞开胸怀,容纳各种观点,并通过亲临教育第一线,利用自己的教研经验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互相学习从实践中总结有效的教育策略,并借助于行动研究法反复对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与思考,对课程行为进行反思性研究。在反复实践研讨的过程中,分析对实施二期课改的各种看法,区别质疑与发牢骚性质的.不同,肯定质疑精神,反对发牢骚的情绪化行为,从而使我敢于发表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勇于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教师。

“反思----实践”是教师研究的关键,教师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不同,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工作,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教育的研究,具体来说,教师进行“反思----实践”是为了促进教师对其行为的理解,使教育活动更趋于专业化,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获得提高和成长,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新课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本学期,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围绕本学期初拟订的主题方案记录形式,结合新教材,注重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保教质量,帮助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反思---实践----实践的改进----进步的反思就是这个不断循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中,教师获得成长,教育实践得以改进。

质疑精神的确立是教师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二期课改实施的动力。我们抓住这一切入点,充分感受到二期课改的实施使我们获得了真正的尊重与平等。每次教研活动都要围绕主题带着问题来参加,对问题的讨论不追求获得即时的答案,而是重视讨论的过程,重视讨论过程中教师们所呈现的各种理念,重视各种观念的碰撞、冲击,反对讨论过程中权威性的存在,鼓励争论,允许不同观点的同时存在,使教师不以简单的对与错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而是更注重不断地带着问题来讨论,又不断地带着问题去实践的质疑精神。

“围绕二期课改的精神与理念,从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寻找并剖析问题。我发现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实际行为相差甚远。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控制幼儿较多,抢话现象普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较多的还是留于表面;教师倾听习惯和观察能力不足;对家长观念转变的宣传和指导意识和能力的欠缺等等。我们当今所处的信息社会是一个以充满丰富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应该是通过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孩子更多的自由,促进每一个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促进他们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应该在幼儿社会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平衡与和谐。教师的任务是:保持孩子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压抑孩子;鼓励孩子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孩子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我们的课改实践刚刚起步,积累的经验还十分有限,存在的困惑也很多。尤其对于园本课程的构建更是存在认识上的浅薄,针对我园教师的实际如何实践二期课改精神,还需要不断的思考与探寻。

上一篇:种苗质量下一篇:小学数学的合作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