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云平台

2024-06-28

数字出版云平台(精选12篇)

数字出版云平台 第1篇

关键词:云出版平台,数字出版,数字时代

云出版平台是内容高效率传播的在线数字出版综合服务平台,云出版平台聚合的数字资源通过多种渠道、终端设备送达读者,实现多终端的“跨平台无障碍阅读”,是数字化平台发展的主流趋势。[1]云出版平台伴随着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涌现,是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加工、好友交流、 网上销售、付费阅读的在线操作平台,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信息检索和个性化服务,提供给读者以人性化的阅读体验。

一、数字化现状分析

近几年,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都在逐年递增,而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却与此相反。传统出版的报纸出版种数、总印数、每期出版数、总印张数等均呈现下降趋势,传统纸质阅读接触率逐渐下降。人们对报纸上长篇大论的文章缺少阅读耐心甚至有种抵触情绪,对数字化的阅读信息内容及配图却充满兴趣,倾向于选取数字阅读形式的短、快、简的图文并茂的信息。

数字阅读媒介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使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国民接受并选择数字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数字阅读已经超过纸质阅读,成为阅读的最主要途径。数字出版的核心是数字化,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 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已经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由传统纸质阅读转向以数字阅读方式为主,国民的阅读价值观、阅读习惯呈现出多元化状态。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已经成为国民普遍采用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逐年增长,2014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58.1%: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为49.4%,较2013年上升了5.0个百分点;手机阅读接触率为51.8% 参与,较2013年上升了9.9个百分点。[2]数字阅读当前的蓬勃发展, 将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云出版平台的运行机制

云出版平台包含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加工、好友交流、网上销售、付费阅读等在线操作功能系统。出版机构可以在云平台上运行其数字出版的业务模式,可以大规模优化利用互联网计算资源和作者、审稿专家和文献信息等出版资源,以及发行渠道资源,进行高度集约化、高效率的数字出版。

云出版平台需要新兴云计算技术作为支撑,“云计算” 采取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通过互联网上异构、自治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按需即取的计算, 以更少的管理和服务成本,达到快速方便运算的一种模型。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是易扩展的, 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

在技术层面上,云出版平台在平台构建上需要云存储技术作为支撑;在平台运营上,需要大数据技术提供数据分析和指导;在产品线上,平台涉及期刊、文学作品、网络小说以及由此改编的影视和游戏等产品。

三、云出版平台的产业影响

云出版平台不但可以把数字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多种终端设备送达读者,实现多终端的“跨平台无障碍阅读”, 加快国内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增强平台内容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跨平台无障碍阅读”,而且,云出版平台还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解决数字出版业发展中的运营、版权等关键问题。经过数年的发展与积淀,云出版平台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数字平台内容产业蓬勃发展, 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风格。从较长时期来看,云出版平台是数字内容资源发展的主流趋势,有助于推动内容数字化的实现,将发展成为极具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核心产业之一。

四、总结

数字教材云平台培训心得 第2篇

一、制定家长培训工作计划。

在年初制定的家长培训工作方案里,明确了全年家长培训目标、学习任务、培训方式、考核表彰等,引导全体家长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云平台”坚持线上学习,为孩子树立典范。

二、组建“云平台”学习群。

通过学习群,班主任老师及时了解家长学习的情况,家长之间也可以随时交流。每个班级设立两个“云平台”学习管理员,由班亲会成员担任,负责联系老师,以及指导和督促家长学习。

三、召开线上家长会。

5月9日晚上,我校召开了主题为“疫去花正开,成长正当时”的线上家长会。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向家长介绍了返校复学的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希望家长配合做好复学后的防疫工作,同时对家长“云平台”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培训“云平台”学习管理员。

6月9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参加人员为各班“云平台”学习管理员。通过培训和交流,管理员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任务和工作方法。

五、组织家长读书分享会。

6月29日下午在中心小学图书驿站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读书分享会,由家长委员会副会长王金玲主持。参加的家长交流了在疫情防控期间,和孩子一起读书以及参加“云平台”学习培训的感受。学校领导对家长们精彩的发言表示称赞,倡议大家利用好图书驿站,努力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大家多进行线上、线下阅读分享,将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传导给更多的家长。长安图书馆设立在中心小学的图书驿站,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构造精美,去年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满足了我校师生和附近居民的阅读需求。

六、成立资源组提供“云平台”学习资源。

由级组长、骨干教师组成学习资源小组,负责搜集从《学习强国》等平台适合家长学习的优质资源,转发到班级群,方便家长参与“云平台”学习培训。

七、组织家长沙龙,交流“云平台”学习经验。

为总结经验,促进交流,学校于6月30日举办了主题为“智慧云平台,成就家教梦”的家长沙龙。大家分享了参与“云平台”学习的感想,认为通过线上学习,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特别是居家防疫期间,能和家人、孩子一起学习,感到很温馨,其乐融融。

云计算时代的数字出版新策略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云计算;云出版

近几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变革与创新,我国数字出版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电子书为代表的移动数字阅读产品将数字出版带入一个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出版”高速发展期;但是,数字内容分散、内容标准的多样性和资源难以集成共享等因素仍是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现实瓶颈。“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使网络信息传播与服务模式产生了新的变革。“云”的高度虚拟化、安全可靠性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无疑为数字出版的转型和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将其提升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战略高度。在这一发展机遇下,数字出版应以“云计算”为依托,实现自身发展的飞跃。

一、“云计算”及其特点

近年来,具有强大网络运算能力和高速网络连接能力的“云计算”技术,不仅推动了大数据的发展,而且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将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和融合发展。《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年版)》将“云计算”定义为“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互联网(Internet)和企业局域网(Intranet)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云计算”的核心理念是将基于网络连接的海量信息资源汇聚成“计算资源池”,通过统一的调配与管理,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这种拥有庞大资源并提供服务的网络平台被称为“云”,这一术语是对“网络服务器集群中所有硬件、软件以及增值服务”的形象概括。

“云计算”具有高度虚拟化、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安全可靠以及资源利用率高等显著特点。其最大优越性在于,用户可通过各种终端在虚拟的操作平台上获取数据库资源、存储资源,并灵活定制相应服务。基于成千上万台服务器和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用户可享受到动态伸缩、无限扩展的、高性能的计算服务。同时,“云计算”优异的容错能力,使构建超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成为可能。由于数据的存储呈节点分布,使所有数据和服务分别存储于不同的服务器上,且有多个备份,因此即使“云”的某个服务器节点出现问题,仍可使程序正常进行,从而有利地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此外,“云”的自动化、集中式和虚拟化处理技术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营成本、减少了资金投入,并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二、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现实困境

1.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初步完成了新闻出版、信息化和出版发行等标准体系表的制定,但由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较为迅猛,数字出版产业的基础性标准和关键性标准制定严重滞后于发展,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手机出版等新型出版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从而导致了无序的市场竞争和参差不齐的发展局面。显然,数字出版的行业标准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具体而言,由于各出版企业在对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时使用了诸如PDF、XML、DOC和TXT等多种存储格式,“使全文检索和语义处理等操作需要考虑多种格式的索引和查询处理方法”;在建立资源数据库时,没有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也使得内容复用开发的难度加大。各企业在生产电子书阅读终端时所采川的电子书格式也不尽相同,标准难以统一,使用户在获取电子书资源时受到格式限制,严重羁绊了电子书市场的发展。数字出版业的顺畅发展亟待出台一个层级清晰、分类科学、完整系统和兼容性强的标准体系。

2.缺乏高度集约的综合服务平台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企业纷纷建立数字出版系统,但资源整合的种类和深度不够,系统的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同时,元数据和信息交换格式标准多元不一,不同数字出版平台的内容资源库和终端之间互不兼容,使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内容资源难以共享,也无法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从而形成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瓶颈。对于出版产业而言,数字出版综合服务平台是有效聚合产业链上分散的、碎片化出版资源的关键。因此,建立数字出版综合服务平台是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3.缺乏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数字版权保护问题成为数字出版中各方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网络原创文学的盗版侵权、电子书下载时的版权归属问题更是亟待相关立法进行规范,数字出版侵权案件取证难、认定难和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也成为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严重羁绊。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它给数字出版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必然严重阻碍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云”的数字出版发展策略

随着“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云出版”已成为数字出版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数字出版可依托“云”技术进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长足发展。

1.建立“云出版”标准,助推数字出版规范有序发展

衡量一个产业的发展是否规范、有序,就要看其是否拥有一个成熟的产业标准。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的数字出版行业标准尤为必要。数字出版产业标准涉及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硬件设施、技术平台和内容资源,应充分考量数字出版产业整体中各部分的兼容与配套,还应考虑数字出版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使数字出版产业标准兼顾系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

“云计算”技术的特点有利于出版商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将不同出版平台分散的内容资源经过智能化、集约化处理后聚合到统一的巨型数据库——“云”中,然后通过统一的“云”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出版物的一站式出版发行和读者的一站式购买。因此,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将是完善数字出版产业标准的重要契机。当前我国出版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快推进“云出版”标准体系建设,进而促进数字出版的标准化加工和集约化生产,统一行业标准,建立数字出版产业联盟,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nlc202309021505

2.打造高效的“云”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出版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理论表明,扩大经营规模可以增加企业产品的绝对量,从而降低平均成本,提高利润水平。建立统一的“云出版”综合服务平台,将碎片化、分散的出版资源整合成“云”数字资源库,不仅可以扩大产业规模,而且有利于出版企业外部边界的有益扩张,实现规模经济。

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能有效整合出版产业的内容、平台、技术、渠道和客户资源等核心优势,打造大型“云出版”服务平台,围绕市场调研、产品分析、出版策划、发掘稿源、编审校对、数据加工、出版定价、产品发布、出版物发行等运作,形成一系列面向数字化阅读尤其是移动阅读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产业链。“云出版”服务平台,将为数字出版商提供单点接入 、多点发行、数字版权保护与维权、一站式结算等出版服务。同时,将有利于传统出版商发挥其原有的优势,专注于稿源发掘和内容提供,通过专业服务和渠道将优质内容推送给用户。@通过“云出版”平台,出版社可以对社内资源进行加密保护,有选择地对发行商进行授权和安全分发。渠道运营商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的终端应用,高效地获取出版商所授权的资源并进行统一运营和管理。发行商可及时跟踪销售数据,这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和优化服务模式。

一些数字出版技术商和内容运营商在“云计算”应用方面的探索已昭示了“云出版”的发展潜力。早在2011年,阿帕比公司提出了“共建云平台、同享云服务”的理念,并推出“云出版服务平台”。“中国知网”首创了“云出版+云数图”的独特数字出版模式,并大力打造服务于数字出版全产业链的CNKI“云出版”综合服务平台,在出版、发行和结算系统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点。此外,亚马逊正投入建设“云出版”服务平台,谷歌与盛大也正全力打造“云数字图书馆”。

3.发挥“云出版”的大数据优势,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阅读服务

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内容的提供与建设水平。当前,在有限的时间里精确、有效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已成为数字出版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方向。从内容消费和阅读的角度而言,读者需要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阅读服务。

“云出版”具有“大数据”服务的典型特征,不仅整合了海量的内容资源,同时也拥有了强大的数据分析手段。运用“云技术”处理、分类、分析数据的能力,“云出版”平台可以准确地记录、收集用户以往的使用轨迹,并从浩如烟海的用户数据中找到某类读者的阅读或信息消费习惯,使出版商有效掌握读者的阅读行为习惯,进而专门为其制定出相应的阅读内容,从而改变传统的出版服务模式。读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喜好,从“云”上获得更多、更新、更能满足自身阅读需求的内容。“云出版”条件下,“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阅读将不再是一句口号。

4.研发“云出版”版权保护技术,提升数字版权保护水平

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是数字出版产业获得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数字出版产业价值链上的参与方尤其是作者、技术提供商和出版商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数字出版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研发是当前提升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技术条件方面,“云出版”平台不仅支持海量的内容聚合,将分散的出版资源整合成巨大的内容资源库,还可以通过先进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技术),将数字出版内容进行加密和全程监控管理,这种自动集约化管理方式能有效提高对内容资源版权的集中与安全保护,从而为数字出版内容的版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出版业借助“云计算”技术实现平台与服务升级,将有助于产业数字版权保护水平的整体提高,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四、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云出版”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个合纵连横的体系之上的,跨界融合是实现“云出版”良好运行的重要基础,解决标准、平台、版权等问题需要政府、出版商、技术商等各方面的跨领域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云出版”产业链体系,如图1所示。

总之,“云计算”以强大的数据加工能力、海量的信息处理能力、低廉节能的运行成本、灵活高效的服务,为数字出版的内容生产商、技术提供商和销售商带来崭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巨大的发展契机。它将有利于“云出版”平台的构建、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的统一、出版资源的高效集成和利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数字化浪潮中,“云计算”无疑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弄潮儿,使数字出版产业风起云涌。透过“云”端,不难发现“云出版”将引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将有利于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并推动出版产业进入下一个高速发展期和繁荣期。

关联知识:

帕累托最优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do)在研究资源配置时,提出了一个最优状态标准,人们简称为“帕累托最优(效率)”。其主要内容包括: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中,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否则,就不是帕累托最优,而是帕累托改进。所谓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且至少有一部分人能赢。帕累托改进是基于人们的既得利益而言,而不是人们正在试图取得的东西,因为后者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种改进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整体利益或者是否有助于实现崇高的目标,都不是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是通过持续改善,不断提高效率,对各方都有利、使各方都同意的事情或制度安排。

云出版:数字出版发展的方向探索 第4篇

一、云出版概述

云出版作为数字出版发展的新方向, 时至今日已备受关注。要想透彻分析出数字出版的云出版转型, 前提则是要明确云出版的概念内容。分析诸多相关研究成果可知, 当前出版业界内部对于云出版的定义较为多元化, 也就是至今未能形成一个确切而统一的概念。有学者认为, 云出版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技术, 是以计算机云技术作为基础的产物, 将其应用到出版行业领域当中则可以解释为云计算、云存储、云终端、云服务和云平台等[2]。诚然, 这样的概念定义的正确性不置可否, 但相对抽象, 并不具体。总结来看, 云出版的内容特点大体可以定义为三点:一是云出版的服务方式架构了云平台, 包括出版者、作者、读者以及分销商在内的所有相关主体均实现了在统一平台快速获取信息的便利优势, 因此云平台成为所有出版相关工作系统的提供者。在云计算等技术的作用下, 云平台表现出了极强的计算能力, 较低的成本支持着高效率的服务, 并且能够跨领域提供服务, 相关系统和功能的权限配置灵活性也较高;二是云出版的出版流程整合了出版业的加工、编创、出版、编审和营销等必要环节, 打造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接平台, 相对完整的出版产业链在云平台的承载作用下得以呈现, 有助于推动出版产业的发展;三是云出版为出版行业划清了角色分工, 出版内容需要出版行业的不同角色共同承担完成[3]。由此可见, 云出版的目的就是以构建完整的出版产业链为主, 以此确保出版行业主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云出版发展的必要性

数字出版的云出版转型发展作为一项全新的事物, 其出现并非凭空而生。就出版行业的主体来看, 云出版的发展主要以用户、作者和出版方的实际需求为依托, 云出版发展的必要性也就重点在于此三方。

首先, 为了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就出版行业的用户分类来看, 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即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颠覆性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支撑下, 新媒体环境对于读者的阅读需求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获取的模式上。传统时期, 读者对于学习资源与生活信息的获取均需要自主探索大量渠道, 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均较高。尤其是在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速的新时期, 传统出版模式更突显诸多的落后性。与此同时, 新时期的读者对于个性化知识的需求量猛增, 一本书或者一本期刊显然不足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读者需要, 唯有依赖于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支撑才能以一站式检索的优势满足读者的现实需要。对此, 云出版平台能够通过一站式服务的提供切实满足读者这样的需要。尤其在云出版框架之下, 编辑出版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作为出版产品的策划人, 能够更精准地定位读者的需求, 使知识产品更具针对性, 价值含量也就更高[4]。相对而言, 机构客户则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中介, 除了具有同读者一样的多元化需要之外, 对于战略性馆藏的需求度往往更高, 尤其是在出版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 面向读者的增值服务对于云平台的依赖程度也将越来越高。

其次, 为了满足作者的现实需求。从现实角度看, 作者虽然作为出版行业的重要主体, 但在作者身份的同时还拥有着读者的身份, 因此也就同读者一样具有相同的需求。除此之外, 新媒体开启了大众传媒时代, 所有人又同时具备作者的身份, 所有作品的发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 对于作者来说, 也就提高了对出版行业的要求。传统出版模式不仅出版的周期较长, 作品能够被发表的概率也并不高, 因此对于很多作者来说, 作品的发表困难重重。云出版则凭借着数字出版系统的强力支撑大大提升了出版速度, 一旦作品被审定, 则最快的发表周期可缩减至一天。与此同时, 在云平台当中, 各类出版媒介拥有更大的汇集空间, 发表机会也就随之增多, 对于作者作品的发表也就相对更加容易。

最后, 为了满足出版业的现实需要。出版业的功能定位在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出版内容是信息的载体, 要想保证出版的价值, 前提则是要保证出版内容的针对性。而通过前文的分析能够看出, 读者想要获得一站式信息的必要前提条件是出版业能够提供一站式信息传播服务, 然而纵观传统出版业现状发现, 很多实体出版机构并没有与时俱进地促使自身融入数字出版产业链当中, 虽然出版业能够将作品交由数字平台服务商进行发表, 但并不会参与其他环节流程中, 自主化数字出版效率并不高[5]。如此一来, 出版业势必会因难以及时获取到用户的动态需求而弱化自身的竞争力, 折损出版产品的价值, 出版产业的发展也会因此而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云出版环境下, 实体出版机构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 在数字出版当中的自主地位得以确立, 盈利模式的创新朝向自主化方向发展。

三、云出版数字出版发展的方向

(一) 明确行业主体定位

云出版作为数字出版业的大方向, 并不是对出版业提出的垄断要求, 而是应当切实认识到数字出版业的变革, 使各个行业主体在数字出版产业当中的定位得以被明确。纵观当前, 多行业主体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在数字出版业当中的角色定位, 导致其在数字出版市场中的作用尚未能被充分发挥, 影响到云出版的发展进程和态势。对此, 本文认为各主体有必要在云出版环境下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定位, 如数字出版商和技术服务商应当致力于朝向平台服务提供者角色方向发展, 通过云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出版单位则应当与时俱进加大对数字产品的重视程度, 做好出版产品的策划与编辑, 使知识数据库的更新频率不断提升;渠道商则应当重视对渠道的开发和维护质量。对于出版行业的各方主体来说, 均应当充分认识到各主体的重要性, 各自发挥应有的力量, 各取所长, 以整合互补、共同进步, 以此促进出版产业链的稳步发展。

(二) 细化产业链分工合作

云出版环境下,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面临着新的挑战, 除了基于认知的角色定位之外的另一问题便是数字出版产业链多方主体的分工与合作。实体出版机构拥有着产品策划优势和出版内容优势, 但技术研发和平台运营水平则相对落后;而数字出版平台运营商则与之相反, 存在着技术和平台运营优势的同时, 策划与编辑水平则明显逊色[6]。由此可见, 在数字出版行业市场当中, 深化各主体之间的优势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各主体优势的整合力量, 从而完善出版产业体系, 使出版产品更加丰富、市场配置水平更加优化。

(三) 构建并完善利益调节机制

数字出版朝向云出版的转型发展实为一个长效化系统工程, 各方主体对此认识的深化与分工合作力度的加强实为重要基础, 而对于所有主体来说更加关注的最为现实的问题则应当是利益调节与分配的问题。对于利益的调节, 客观来讲实为充满着高度复杂性的实践, 本文经过分析后发现, 对此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并未生成一致结论。对此, 本文认为完全相同的利益调节模式并不存在, 只能由各主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当中总结经验努力摸索, 对于合作模式的制定需要保证其合理性, 并重点打造利益调节机制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打造良好的诚信机制并塑造诚信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云出版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必然阶段。关于云出版的优势, 时至今日已沉淀出诸多研究成果。对于云出版来说, 要想取得更为良好的发展业绩, 有必要切实迎合市场需求, 不断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持续化发展, 为云出版覆盖范围的扩大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周荣庭, 谢广岭.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的理念构建和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 2013 (10) :31-35.

[2]黄丽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全面融合是出版集团发展的方向[J].出版发行研究, 2013 (5) :5-8.

[3]苗地.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出版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 2014 (6) :57-59.

[4]韩志国.明确方向扎实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专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11) :32-35.

[5]王一伊, 王铁军.云出版在非时政类报刊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 (22) :137-138, 143.

数字出版云平台 第5篇

关于数字化无线校园建设的思考 ——洛阳服务外包学院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无线校园平

台建设

目录

前言.....................................................................................................2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4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4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4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4 目前存在的问题..................................................................................4 数据资源共享......................................................................................5 校园生活圈业务介绍...........................................................................6

一、校园信息服务平台..............................................................6

1、本地化校园资讯:..............................................................6

2、消费资讯:.........................................................................6

3、校园活动:.........................................................................6

4、门户网站:.........................................................................7 校园团队简介................................................................................8 校园团队工作思路.........................................................................8 合作经营区域的思路(具体可以见产品开发报告)....................9 业务潜在生机和进一步产品开发........................................................9 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平台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校园生活圈

前言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对企业有里及表、由表及里的长期形象塑造过程,理解成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形象工程,就像对一个影星、歌星的包装一样,实现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到外在形象的展示,那么,这种“形象包装”可以阐释为CI。具体包含视觉识别(VI)系统装饰、理念(MI)系统和行为(BI)系统。也就是现代经营理念的建立、全新的价值观的构架、个性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培育,全员行为规范的自觉执行等等,实质是企业思想、观念、作风、行为的彻底变革。

近几年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在我校领导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各项工作有了巨大的飞跃,特别是在我校以课程改革为领头,以就业为导向中所获得的成绩使学校的内外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个人认为我校的各项“形象”工程建设没有跟得上学校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对内外的宣传中没有统一的设计、培训和规划,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度不够。通过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平台的建设,提高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形象工程能够推动我校的各项改革更快更好的发展。

对于学生数字化生活这一方面,我们主要做了研究推广,依据中国移动、先峰传媒公司的强大力量建立校园门户,丰富便捷学生的校园生活。

手机、平板电脑,似乎成为广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方式,书籍的便捷性是我们建立数字化无线校园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这一移动门2 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平台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校园生活圈

户端口,实现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活动,相互沟通学习一个不错的方式,而这些,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可能。

洛阳服务外包学院改制发展关键时期,我们期待并衷心祝愿我们的学校接下来会取得更大的腾飞。

云计算:第三次IT发展浪潮,在国内外的企事业单位均有很好的应用。手机网站:扩大网站服务范围,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化无线终端用户群体,提供随时随地的校园公共服务。

微博:最新最热新社会媒体手段,接近师生群体距离,体现校园生活全体参与形象。3 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平台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校园生活圈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一、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概述

数字化无线校园(也有人称为校园信息化)是以校园网为基础而建构的集工作、管理、学习、生活为一体的新型云计算数字化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如办公室、教室、图书馆等)、资源(如教案、课件、教学资源等)、活动(包括办公、教学、教研、服务等)的数字化,构建一个虚拟的教育环境,实现各类信息的充分优化利用,使现实的校园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得到延伸,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影响力。

二、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的建设目标

数字化无线校园是对学校招生就业、管理、教育、教学和教研等功能应用进行有效的集成、整合,为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一个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管理的数字化无线环境,成为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促进校际交流、学术交流、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办公效率、效果、效益,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平台。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

通过了解,对于我校数字化信息的建立得到如下信息:

首先,我校已经建成了能满足目前及近几年内学校发展需要并有一定拓展空间的网络硬件结构,这表现在几点上:

主干实现了高可靠性的百兆环形网络结构,并采用了性能优良的交换设备;实现了网络进出口的多元化,为网络进出通畅提供了保证;网络信息点已遍布全校各个角落,完成了基本的安全体系建设,已有一定的安全防范能力。

其次,校园网上提供了部分的无线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方便。

目前存在的问题 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平台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校园生活圈

但是,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网上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问题也迭显出来:

首先,是网络的管理无实现数字化、网络的无线覆盖不能实现校园的每个角落,数据资源共享的问题。比如,负载平衡、各种数字化图书馆音视资源、沟通交流平台等;学校的重大通知学生缺乏自主获取途径;校园的就业创业指导没有办法与就业指导中心直接挂钩;如此种种。

其次,是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目前我校的校园文明建设几乎没有涉及到数据化、信息化,特别是没有充分贯彻服务外包理念,搭建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校园生活圈,实现学生就业创业零公里平台。而现在信息化的时代着一些都有望得到解决。通过信息化普及,我们的校园社团得到更大的开发和利用。

数据资源共享

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支持,对全校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建立起一个全校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和实施对原有各种管理系统的整合,以实现全校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该平台为学校各应用子系统提供快速开发环境、强大的集成和统一的运行支撑环境,以提升业务系统的开发、发布和维护效率,实现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参与、快速开发、快速应用和灵活调整。

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平台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校园生活圈

校园生活圈业务介绍

一、校园信息服务平台

校园生活圈是中国移动针对校园学生推出的一项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化终端推出的信息增值业务,业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本地化校园资讯:

表现形式为每日向定制用户发送各类本地化资讯信息,信息内容包括每日的国内外新闻,学习生活百科,校内资讯(包括校内部门通知,图书馆快讯,社团活动通知,学习资讯,校园休闲资讯,餐厅资讯,会议讲座资讯,兼职创业信息等等一系列具有本校化色彩的资讯信息)。让学生在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到校园内发生的事情。

2、消费资讯:

依据洛阳服务外包培训中心、人力资源银行成立股份制形式的洛阳服务外包传媒公司,运用外包理念组成全体师生参与的服务团队,我们与校园周边学生比较喜欢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企事业单位给我们定制相应岗位,本项服务作为校园生活圈的一项附加服务,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我们相信这项附加服务将会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3、校园活动:

①通过校企结合(如和各文化传播公司、新媒体、新技术公司,大河报,东方今报、洛阳日报、洛阳电视台及其相应媒体网站等合作)。代理其相应频道或栏目,不仅满足我校的形象宣传之需还可以使我校的课改更进一步,让学生在真实的公司岗位上磨练,也使我校的工学结合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变出去找为坐家等。

②整合学校各宣传资源(创办《中职教育报》、中职教育网,学校校园电视台,6 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平台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校园生活圈

校广播站等资源的整合,提供学生教育(学生科),教学学习模式(教导处),网络办公(行政会),文化传媒及各专业技术服务(就业处);同时进行创收――如《中职教育报》、中职教育网,学校校园电视台,校广播站刊发广告,副刊专版DM等形式发行企事业宣传,校招生宣传(公司化动作)(学生真正的实战演练)。

洛阳先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的专业公司。成功组织和实施了洛阳大型环保电视晚会,洛阳市周末广场音乐会(前十场),中原康城“美在康城”高胜美演唱会,新安县电视台2011年文艺联欢晚会(部分节目),洛阳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旅游城市国标舞大赛(洛阳中国牡丹文化节重点项目),具有丰富的活动策划执行经验,深得客户的信任及好评。在校内我们也会不定期的举办讲座,歌友会等系列活动,丰富定制用户生活。

4、门户网站:

恢复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网,使其成为我校招生就业平台的关键性行业平台,另建洛阳服务外包学院门户网(分为对公众外网和对校园师生内网两个平台)。

公众外网主要进行论坛,信息浏览,校园门户整合(个人交友,同学交流,师生探讨)校内新闻,高效速递,博客等等,对于扩大我校影响具有很好推动作用。

内网以无线全覆盖为基础,达到师生人人都能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终端高速接收发布信息的平台,打造我校为洛阳、河南乃至全国为首家的无线平板电脑数字化学院。此项建设有两种方案,一借市教育局数字化校园实验为主,自主建网所需资金约200万元,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数字终端在2013年招生工作中新生可免费派发,老学生销售并收取上网费形式来弥补相应资金;二可 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平台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校园生活圈

与中国移动合作,由中国移动来打造我校的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校园生活圈,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数字终端由学生通过预存话费上网费来获得。

以上为校园生活圈业务简介。基于这样的一个校园资讯平台,将会给学校办公教育、招生就业,校园生活等带来极大的方便,实现了信息的精准高效传达,(具体的经营思路另有详细阐述)。

校园团队建设简介

在我们校园里面建立我们公司下属的工作团队。主要是公司设立专门的项目部具体负责(由中国移动,先峰传媒方面设立专项小组负责该项目的合作经营,专门的经理负责校园团队管理和市场开发,编辑部统筹负责信息编辑下发;而我们的团队,现在是以一个自主创业团队的形式存在,有一个负责人负责,下设信息员和市场开发两个部门,主要是信息的采集上传和用户拓展、商家洽谈、维护工作。同时积极在产品开发和信源建立方面进行努力拓展。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我们要进行积极研究,对于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开拓相信在双方的合作帮助下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校园团队工作思路

一、团队建设方面继续扩大、完善。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下一步继续招聘信息员和市场营销人员,通过公司的专业培训达到要求后正式聘任,为学校今年的招生特别是网络招生、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不断进行产品的研发创新,适合本校的发展需求。

我们的团队担任着产品的研发,并且有很大的自主权,通过一步步的改进建立属于我校特色的信息产品,在版块设置,产品内容以及校园建设方面不断寻求合作。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无线校园平台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校园生活圈

三、扩大宣传,建立权威影响。

依据先峰传媒公司战略主张和中国移动的合作经营,我们团队将要建立起学生信得过产品,扩大影响力,通过公司和中国移动的宣传以及我们团队自身的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立校园内外的联系枢纽,统括持续经营建立起一个虚拟的高效的校园创业团队,形势趋同于一个校内的广告传媒公司,为学校、外界、学生的联系,生活,等等各个方面提供最大便捷,以一个实用有效权威的模式存在于洛阳服务外包学院中。

合作经营区域的思路(具体可以见产品开发报告)

业务潜在生机和进一步产品开发

校园生活圈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校园业务,随着一步步的发展壮大,它将会成长为开放自由的学生交流中心,服务于当代学生的传播媒介。最近公司与中国移动刚刚洽谈成功了关于手机支付的业务,下一步将会针对毕业学生的求职展开专门的门户进行服务,适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未来信息传媒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手机签约,手机支付,手机图书馆,等等,另外,后续规划中还加入了更多的特色,希望在合作中能够不断发掘。一个具有创新力的团队正在为业务的进一步腾飞拼搏着。

关于合作模式,合作领域一系列问题希望各级领导能够分析定夺。

数字出版云平台 第6篇

关键词:云出版;中小期刊社;数字化

2011年是我国“云出版”时代开启之年,各大知名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相继开辟了云出版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出版飘在“云端”,“云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下一步发展的主题词。①“云出版”利用云计算技术,让出版者可以弥合自身的技术短板环节,专注于自身所长,这为解决中小期刊社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一、中小期刊社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从近几年出版业数字化的实践来看,大型出版社数字化建设发展良好,而部分出版社尤其是中小期刊社,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技术支持、设施不完善,在这场数字化的浪潮中被边缘化。

1.数字出版选择单一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②根据这一概念界定,比较中小期刊社的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可见数字化被简单化处理。囿于财力、技术和人力等客观条件限制,中小期刊社的数字化进程局限于做两件事:建立以采编平台为主要功能的门户网站、将期刊内容电子化打包出售。

2.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缺失

由于原有的办刊体制机制的束缚,中小期刊社在传统出版领域赢利能力弱,数字出版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转机,但是由于数字技术带来的出版业态变革来得过快,大部分期刊社还未找到有效的盈利途径和模式。

据《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统计显示,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达到1?051.79亿元,而互联网期刊只占整个数字出版产值的0.7%。③这说明,期刊的数字出版还没有形成规模。对中小期刊社来说,其数字出版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将纸质期刊数字化,如打包出售给技术商。开展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移动阅读、手机和游戏等出版业态的期刊社寥寥无几。

另外,数字出版自身内容与技术结合的特质,决定了数字出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提供商在产业链中一直占据主动地位,而内容创造者、内容提供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缺少相应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各大出版集团凭借强大的资金、技术优势已先后建立起自己的内容平台,但是中小期刊社由于不能自主管理数字出版流程,又没有门户网站锁住的庞大受众资源,结果只能依附技术提供商,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

二、“云出版”给中小期刊社数字化带来转机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指出,“云出版”就是自由路径,包含:出版内容云、出版技术云、出版渠道云和出版服务云。“云出版”是应对新形势期刊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有益探索,它较好地解决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为期刊社转变经营方式、做大做强期刊产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正如方正阿帕比董事长方中华所说,“云出版与此前的内容平台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企业自有的平台,而后者是一个公共平台,让产业链中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得到一些服务,包括作者、出版商、渠道发行商以及读者,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享受服务。”

2010年中国知网推出的“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就是“云出版”的雏形,每个期刊社都可以借助中国知网的云出版平台,进行市场分析、需求分析、产品定位、选题策划、征稿约稿、产品设计、审稿编辑、数据加工、多渠道出版发布、互动交流、产品定价、征订发行、电子商务等运作,形成基于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的一系列新的数字出版业态。2011年4月21日,国内首个提供云出版服务的平台——方正阿帕比“云出版服务平台”正式推出。这是一个面向出版商和渠道商的共享资源的在线数字出版综合服务平台。出版商可通过该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自主授权渠道、自主选择商业模式、安全发行和透明结算;渠道商可通过该正版资源并为读者提供多终端、跨媒体阅读服务。

中小期刊社的数字化从这朵飘来的“云”获得了转机。第一,它弥补了中小期刊社的技术短板。“云出版”通过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各期刊社数字出版全流程的自主经营,使期刊数字化内容的编辑、出版、经营与平台、物流、渠道建设可以全面对接,弥补了中小期刊社的技术短板,使期刊社获得了主导数字出版内容和经营的地位,与平台运营商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期刊产业。第二,提高了期刊社与受众的互动性。“一切的流程通过云出版服务平台进行,渠道的销售数据随时反映在平台上,出版单位可以随时掌握,甚至连读者的查询、点击、购买等行为,出版单位也可以通过云出版平台了解掌握。”④ “云出版”让期刊社可以动态掌握客户资源从而策划组织编辑,出版自己的特色产品。第三,真正实现了数字化出版的“内容为王”。这里的“内容为王”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生产优质产品,还指优质内容资源的占有和整合,即谁对内容资源具有更强大的集约整合能力,数字出版内容将由高度结构化的数据服务组成,且数量庞大,更新及时,内容优质。

三、“云出版”时代中小期刊社的发展探析

中小期刊社须在认清自身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优劣势基础上,借力“云出版”这一新型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优质、标准化的内容生产为核心,深度挖掘期刊资源,开发期刊的多种产品形态,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赢得稳定的不断增长的市场占有率。

1.以内容生产提升核心竞争力

根据九月网对电子书用户的消费行为做的一项调查,发现电子书用户的习惯其实并没有偏离阅读实质,内容才是消费者决定阅读的关键,阅读终端其实并不是消费者关注的主要焦点。“云出版”时代对内容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内容生产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小期刊社发展的根本所在。

(1)提供优质内容

中小期刊社作为内容提供商,应该以内容生产为本,提供优质内容,避免同质化现象。以目前的高校学报为例,大多是大而全,成了各个专业的大杂烩,无论在内容、编辑、发行以及传播方式上,都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缺少特色、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⑤,这是不利于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这些期刊社应结合办刊单位强势专业和所在区域的地域特色做好期刊定位,以开设“特色栏目”等形式引导期刊特色化建设。现在一些大众化期刊就做得很好,注意细分市场,满足特定欲求和兴趣的受众,以其特色化的优质内容固化自己的受众群体。如国外汽车杂志市场早已细分出了《越野车》《跑车》《老爷车》《汽车检测》《汽车零部件》《汽车修理》等多种细分汽车杂志。

另外,在注重期刊整体内容优化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创新编辑手段。比如《现代出版》编辑注重期刊补白工作,将以往容易忽略的文末空白空间充分利用,刊载一些出版知识、出版史话等小文章。恰恰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编辑小手法赢得了受众,体现了期刊对读者进行人性化关怀的操作,立体化地展现了期刊的优质内容。

(2)实现标准化生产

期刊标准化是期刊质量高低的重要要素之一,标准质量和内容质量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优质的内容也需要规范的形式来表现,否则,将影响受众对期刊的直接感知,不利于优质期刊内容的完整展现。“云出版”将碎片化的资源进行整合,而这一整合过程也是对资源的规范化、集合化处理,这意味着标准化生产对于数字化出版十分重要。但当前大多数期刊的内容标准化工作仍然做得不够。如果严格按照目前通用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检查,几乎所有期刊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合规范的情况,这些违背编排规范的现象包括封面标示不全、目次表标示错误、摘要和关键词撰写不正确,以及参考文献标注不合规范等。这就要求期刊编辑首先在思想意识上重视期刊的标准化,其次加强对编辑规范知识的学习,再次在基本期刊编校流程的基础上增加规范化通稿环节,只有从思想、人力和制度上全面加强,才能真正实现标准化生产,从形式上提升期刊内容质量。

2.通过不同的产品形态让期刊内容产生长尾效应

根据长尾效应理论,市场需求曲线的头部集中了大多数流行的需求,需求曲线的尾部分布的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少量的非流行需求,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而将所有非流行的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市场需求也能够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市场需求相匹敌⑥。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为长尾期刊销售提供了无限的市场空间。因此,期刊社对于纸质期刊的数字化不能简单处理,而应借力“云出版”服务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撑,将适合数字化的期刊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新的产品形式。当一个内容以多形态或者全媒体的方式出现之后,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3.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正如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伟所说,“云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基于云的理念,一切皆为服务的理念。”这里的“服务”理念就是对受众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信息社会具有后现代阅读的特点,即以受众为导向,为受众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数字出版的最终目标。中小期刊社能否及时了解受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如受众的地域分布、阅读习惯、文章喜好等,通过期刊的自身调整将受众的注意力转化为用户的黏性,是期刊社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而这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支撑,“云出版”使中小期刊社的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

首先它提供了受众分析的数据来源。由于完整的专业数字出版云融合不同地区、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发布平台,这种开放式的“云出版”服务使期刊社可以直接了解受众对期刊产品的感知,关注业界热点,获取市场动态信息。中小期刊社可以根据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不大的实际情况,在注重大市场竞争的同时,通过典型用户的示范和引导,开拓中小市场,开展对中小市场需求的调研和营销活动,创建面向中小机构用户的个性化出版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其次它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的渠道。正如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刘成勇所说,可以借助数字出版平台,选择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内容,电子书、电子期刊等不同形态,Web、手机、阅读器、按需印刷等不同渠道,门户、商务、互动等不同功能,形成委托管理、自主管理或拥有个性化自主品牌门户的运营模式,面向终端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结语

“云出版”对于期刊界还是个新概念,它使自由路径出版成为可能,为期刊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激发出更大的活力,相信飘在“云端”的期刊界将赢得数字出版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华东经济管理》杂志社编辑,安徽大学经济学硕士)

注释:

① 李淼,廖小珊.“云出版”,看上去很美[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09-15.

②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201009/702978.html, 2010-09-15.

③④ 郝振省.2010~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摘要)[J]. 出版参考,2011(21).

⑤ 刘跃平.论高校学报从同质化竞争向品牌化经营的转向[J]. 华东经济管理,2008(3).

数字出版云平台 第7篇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指出:“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兴出版业态, 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由于其存储海量、搜索方便、传输快捷、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 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已成为我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

《广东数字出版“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到广东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问题:“尽管目前广东省已有多所院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 但是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来看, 远远滞后于数字出版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院校除了开设数字出版专业外, 更重要的是调整课程结构和培养方式, 突出科技和文化创意的作用。”并反复多次提及广东数字出版产业的劣势之一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后劲。

据了解,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国内100多所院校已开设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 其中约40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出版、数字传媒、多媒体出版等数字出版教育课程, 形成了一定的教育规模。

与此同时, 我国数字出版市场在不断强大, 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展示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等一批数字出版领域的新技术, 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 比2010年增长了31%。而与之相对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 专门化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各大院校也在各自摸索中前进。

因此,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 为数字出版行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成了迫切的课题。

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的建设, 是数字出版课程体系的必要补充, 即建立一个网络平台, 以供课程内的学生上传数字出版类作品, 展示数字出版专业学生立体维度的媒体设计能力。通过网络形成一个有效的学生实践和互动媒体活动的尝试, 以寻求更多关注和外部合作。网络平台发布的具体内容与数字出版课程基本相关和同步, 如:不同移动终端的界面或网页、静态影像、动态影像、微电影、info graphic、电子字体、电子杂志、电子报等等。

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作为一个网站, 其主要定位为“作品展示”, 即通过网站上学生数字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数字出版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并拟实现实时交互。

一、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的建设步骤

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的建设在理论基础方面着眼于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主要调研对象是国内外主流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各类多样与成熟的技术手段, 从中探索数字出版教学的方法与规律成因。

1. 需求调研:

在网站建设之前, 进行一系列需求调研, 确定目标人群及用户需求, 为网站的功能设置打下基础。

2. 网站建设规划:

在正式建站前, 对网站的分栏, 框架, 页面逻辑以及功能设置进行详细的规划, 并完成简单纸质原型。以期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 也为以后的设计和程序开发做好铺垫。

3. 素材收集与整理:

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类素材, 包括文字, 图片, 影像, 电子出版物, 数据等等, 力求学生优秀作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4. 页面风格设计与制作:

根据网站发布内容、数字媒体交互界面设计趋势与流行色等确定网站的页面风格, 并着手设计网页。

5. 程序开发:

技术员根据前几个阶段收集的数据进行程序开发。

6. 页面与程序整合:

将页面设计与后台程序进行整合, 使其能实现网站的各项功能。

7. 评估与测试:

对整合后的网站进行各方面的可用性测试, 并从中发现问题, 修改完善。

8.

服务器与域名准备。

9. 网站上传发布:

通过服务器发布网站, 并进行网络测试, 确保可以正常使用。

1 0. 网站维护:

网站投入使用后, 对网站进行内容与后台程序等方面的维护。

二、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建设的预期目标

1. 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的预期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供学生表达自我和教师展示教学成果的媒体平台, 让更多的人了解在校学生在数字出版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2. 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的建立, 将使在校学生数字作品有一个网络空间可以展示, 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作品形成网络影响力等优势, 优秀作品就有供更多人浏览欣赏的机会, 这对鼓励学生加大对自己课程的关注度, 激发学生更大的创作激情, 促进学生创意的萌发, 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相关网络宣传与互动的开展, 不仅吸引更多的目光关注, 还有机会吸引外部更多的合作和教学交流,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外实践及分享交流活动,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使得课程体系更为完善。

三、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建设的实施条件

1. 指导教师要求:

在网络技术和美学艺术方面皆具有一定的造诣, 具备坚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

2. 网站建设成员要求:

以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 可以使在读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 并通过网站建设完善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各学科的人才所组成的团队, 将会有效实现网站建设的预期目标。

3. 设备的可行性:

一般国内综合性高校各类实验设备齐全, 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媒体研究中心、苹果实验室、图书馆等将为网站建设提供一定的条件。

4. 技术的可行性:

网站建设成员来自不同学科, 具备各自专业的计算机技术, 如C语言, 数据库基础, 熟悉运用网页制作的软件 (如:Dreamweaver) , 熟悉多媒体软件 (如: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等) 。

四、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建设的进度安排

1. 工作进度阶段一:前期准备与网站组织建设

(1) 前期准备工作 (需求调研, 网站建设规划, 素材收集与整理)

通过用户访谈, 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上传用户及浏览用户的需求, 并根据调研结果及选题, 详细规划网站各项细节, 设计框架及纸质原型, 做好资料及作品素材收集和整理工作。

网站框架设计 (网站LOGO设计, 网站架构确定和风格与结构设计)

(2) 设计员通过功能定位确定网站风格, 根据纸质原型设计网页页面, 网站logo及各类icon, 完成网站前台设计工作。

(3) 网站程序设计 (数据库设计, 各模块的代码设计, 将系统各模块组合)

程序员在前期资料及规划基础上编写网站代码, 并将各个页面进行整合, 完成网站后台程序工作。

(4) 整合测试及各浏览器兼容性阶段调整

对做好的网站进行可用性测试及网络测试, 确保网站在各类浏览器可正常运行, 各类作品可以顺利上传。同时做好网站的维护, 写好应急方案, 以备网站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排除。

2. 工作进度阶段二:运行及浏览调试。

3. 工作进度阶段三:相关经验的总结以及研究报告撰写。

五、结语

现时国内的综合性高校的设计学院多有建立媒体设计专业, 培养的学生将在各类社会企业和媒体从事数字出版工作, 在校时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尽快进入实际工作状态。与此同时, 在读学生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学生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来展示自身的风采以及设计的魅力, 这也正是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的需求所在。通过数字出版物发布平台的搭建, 给在校学生提供展示优秀作品的空间, 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提供展示教学成果的机会。这也将为其他高等院校及社会各界提供一个窗口, 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在数字出版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并进行一定的交流与探讨, 以期促进数字出版教育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编, 《实践.探索.启迪:数字出版案例选编》,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10;

[2]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编, 《广东数字出版“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0.8;

[3]黄先蓉罗紫初主编, 《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第二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4;

[4]黄先蓉罗紫初主编, 《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 (第3辑) “第三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3;

数字出版云平台 第8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甚至生活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纸媒传播方式逐渐被数字化传播所取代, 数字出版较传统出版而言, 具备便捷、快速、海量、低廉、环保等特点, 正成为世界出版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科技期刊是传统媒体———期刊中的一个分支, 主要记载和传播科学研究成果, 发表经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在数字和网络的背景下, 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方兴未艾, 呈现了以网络和数据库出版、云出版、手机出版、博客和微博出版等为代表的多种出版新业态。出版传媒集团和大型电商进行资源整合, 构建交付数据平台, 提供在线服务, 融合新媒体等, 探索形成科技期刊全新高效的数字化运营模式。毋容置疑, 科技期刊在数字化升级和转型的道路上正在进行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云概念呼之欲出, 云出版成为了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新平台。

2 云出版的特点和优势

云计算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产物, 它将用户的应用程序和数据交由大规模的服务器和互联网数据中心进行存贮和运行。用网络连接的存储器集群即互联网数据中心, 简称为云端[1]。基于云计算的集群思想, 强大的运算能力, 分布式的数据管理模式, 高度可扩展和按需服务的特点, 可以构建一个无限扩容的平台。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数字出版即云出版, 实现了在同一云平台上运行完成大量出版机构的数字出版业务, 集合编辑、出版、发行、经营、服务为一体, 形成了一种新的出版模式。

云出版是科技期刊在数字和网络背景下融合IT技术和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科技发展, 它构成资源池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 满足了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发展需求, 优化了出版资源的配置, 其本质是为数字化的编辑、出版、发行、服务等环节提供集合式端到端的解决方案[2,3]。与传统数字出版相比, 它具有以下优势。

2.1 一站式管理

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期刊社作为内容提供商由于数字化技术薄弱定位于“数据加工厂”, 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在“云出版”的框架下, 原有的数字出版社转变为云平台的运营商和技术服务者, 为平台上的各期刊出版社提供建设、运行、技术支持和产品渠道等一站式服务。云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统一管理的出版经营系统, 期刊出版单位通过登录这个系统, 实现其数字化出版流程中的编辑、出版、经营、物流等活动, 使期刊社在产业链中获得了内容为王的主导地位, 与云出版平台运营商的全新IT服务模式相得益彰, 内容与技术互补, 共同建设数字化科技期刊。

2.2 高效数据处理

运用云计算技术的高效计算能力, 云出版在加工处理海量数据方面较传统出版具有显著优势, 集中式的数据处理方式下, 加工和分析几百GB的数据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 无疑滞后了数字出版的传播效率, 而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数据加工方法, 能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完成数据的格式转换、集成、编辑、审核、发布等分析处理, 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效率。

2.3 创新经营模式

在云出版平台, 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可以整合和优化不同地域或类似学科的出版资源, 获得更多自主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具备面向出版市场的实力, 能自主定价结算, 改变了传统数字出版以技术服务商为主导的局面, 增强了期刊社的媒体传播功能和企业发展活力, 占据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导地位。云出版平台还更多地针对期刊内容和行为深入挖掘分析, 预测用户兴趣, 进行推送和增值服务, 利用云计算架构上的分布式信息采集、数据挖掘、多元发布等进行多因素的市场细分, 进一步丰富和拓宽期刊单位的经营范畴和业务模式[4]。

3 云出版的现状和问题

3.1 国内云出版现状

近年来, 国内企业都致力于“云出版”的研发, 积极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新闻出版行业的数字化问题, 如2011年方正阿帕比发布了“云出版服务平台”, 得到了上百家出版集团、报业集团的加入和汉王、联想等众多数字内容运营伙伴的联盟。中国知网斥资5000万建立了海外云出版和云数字图书馆, 其95%的学术资源可供外国用户使用。番薯网联合内容提供商 (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等) 与翰林电子书等移动终端, 共同启动了“番薯网云阅读平台”。盛大文学推出电子书战略, 将旗下的5大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纳入其建立的“云中图书馆”。同时, 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中南数字出版基地成立, 作为云服务提供商依托统一的云平台为企业提供宽带接入、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资源共享等多项业务。可以说, 云出版是数字出版自主化、集团化、渠道化集中体现的全新模式, 正方兴未艾[5]。

3.2 科技期刊基于云出版的问题

科技期刊在云出版等数字化大潮的冲击下, 为不断满足数字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 正努力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以谋求其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和最佳解决方案, 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仍需妥善处理安全、法律、标准等各方面的问题, 以顺利转型。

其一是数据安全问题, 虽然云出版具有计算能力高、成本低廉等绿色节能的科技价值, 但由于云出版平台暴露在网络中, 具有计算资源故障的风险, 而服务商对存储信息的优先访问权使用户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 尤其对于科技期刊论文中涉及政治、保密或国家安全的内容, 则更需要保护和备份。

其二是版权保护问题, 由于云出版平台是由大量普通服务器组成, 运行分布式的计算方式, 服务器去中心化, 若发生版权问题取证不易, 无法判断数字内容的存储地点。加之云出版作为新兴的出版领域, 其法律法规相对缺乏, 执法力度和威慑力不够, 内容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和分享后, 用户易于进行侵权传播, 网络安全技术、信息识别软件、加密技术等还较为滞后。

其三是行业标准问题, 由于不同的云出版服务商只生成自有格式, 需要用户使用不同的阅读终端并下载安装不同的阅读软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降低了内容资源的利用率。而不同的云服务商如何对云服务进行统一的计量计费, 如何在网络和服务器故障及软件异常情况下保证服务的延续性, 诸多问题还缺乏统一的标准, 可能削弱用户对云服务的信任[6]。

4 科技期刊云出版发展的思考

4.1 建立健康、良性的“期刊云”出版产业链

国家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明确强调“建立覆盖主要学科领域数字学术期刊, 打造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论文发布平台”。国家和政府正对云出版实行多项优惠政策, 扶持自主创新的云出版企业, 鼓励内容和技术服务商研发云出版的新产品技术, 积极培育市场, 让产业链中的作者、出版商、发行商都能享受云平台的服务, 推进传统出版向云出版的产业转变, 创造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基于这一精神, 科技期刊提出了“期刊云”的构想, 即采用云计算为期刊出版单位提供数字化平台管理其期刊、图书等业务, 同时为作者、编辑、专家的稿件处理和期刊销售、付费提供在线操作平台, 在期刊界融合知网、电子商务和即时聊天等多种功能。在期刊云的框架下, 运营商集中精力作好渠道、维护和服务, 期刊社在策划、编辑、数据库等方面力求提供优质的数字内容, 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良性循环的云出版产业链。

4.2 聚合“云内容”, 提供“云服务”

科技期刊较一般刊物而言, 在其信息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上承载更大分量, 通过聚合众多科技期刊集团化联盟的海量信息和优质的内容资源, 以云计算进行重新分类、优化和重组, 获得了被不同用户所需求的数字化内容。要聚合“云内容”, 科技期刊需要预先在虚拟的云平台上实现机构的合并, 建立数据库, 开发编辑出版平台, 建立现代物流和电商渠道, 以集团化出版的模式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7], 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云平台中存储大量的学术期刊内容, 极大地保障了信息资源的查全率, 使读者能准确快捷地获取信息。云计算将改变编辑的工作模式, “云服务”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节省了更多编辑、审读和校对等环节, 将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投入到期刊的选题、策划、创造、延伸等开发中去, 进一步优化“内容云”的质量。

4.3 完善“渠道云”, 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相对于内容云和服务云, 渠道云所指不同, 前两者整合资源, 而后者简化资源。简言之, 渠道云完全打破传统出版链, 将流通资源纳入渠道云中, 提供供求的自由平台。现有的渠道云包括线下渠道和已有网络渠道的整合, 以及数字图书馆超市, 云与端结合的成功范例是亚马逊阅读器Kindle的出现, 它提示云出版中端对云的作用和结合方式是渠道云关注的要点[8]。

在云出版这个系统工程里, 利益分配较为复杂, 涉及作者、出版商、平台商等, 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透明度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在云出版平台上建立统一透明的结算系统很有必要[9]。如中国知网的云出版平台为每家期刊社建立虚拟出版超市和独立电子商务平台, 期刊社共享了知网的渠道, 能经2万多个机构的数字图书馆、手机、平板电脑发布本刊的内容并有独立电子商务平台结算, 具备利益分配的主导性。

5 结语

数字出版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转变, 基于云计算的科技期刊云出版是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的新模式, 其一站式管理、高效数据处理和创新经营模式为科技期刊数字化的编辑、出版、发行、服务等环节提供了集合式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由于云计算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数据安全、版权保护和行业标准等问题, 但科技期刊必须积极建立健康、良性的“期刊云”出版产业链, 聚合“云内容”, 提供“云服务”, 完善“渠道云”, 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力求充分利用云环境实现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型。

摘要:立足于数字和网络背景, 指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云出版集合编辑、出版、发行、经营、服务为一体, 为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相对于传统出版, 云出版具有一站式管理、高效数据处理和创新经营模式等诸多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阐述了其面临的数据安全、版权保护和行业标准等问题。提出了科技期刊建立健康良性的“期刊云”出版产业链, 聚合“云内容”, 提供“云服务”, 完善“渠道云”, 健全利益分配机制的途径和方案。

关键词:云出版,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诚.加快期刊云建设推进出版业转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 (6) :1032~1035.

[2]林海清, 吴越, 翁志辉.“云纪元”学术期刊出版前瞻[J].出版广角, 2012 (12) :68~69.

[3]张建勋.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2) :429~433.

[4]张博, 庄子匀, 陈敬良.云出版是解决数字出版面临问题的根本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 2012 (2) :14~17.

[5]李战宝, 张文贵.云计算及其安全性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1 (1) :5~7, 14.

[6]林宁.我国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思路[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0 (12) :34~37.

[7]肖宏, 安亮.集聚优质资源, 打造科技期刊领先集团军[J].科技与出版, 2010 (11) :4~7.

[8]沈明锐, 王希华.传播学视角下的云出版模式初探[J].今传媒, 2013 (11) :117~118.

教育出版数字内容服务平台构建 第9篇

近年来, 信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为谋求生存与发展, 各出版企业纷纷向数字出版转型。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 鼓励和支持出版单位转型升级。在传统出版业中充当着生存支柱角色的教育出版在面对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时, 只有利用自身优势, 确立核心能力, 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提供内容服务, 才能在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依然保持强劲的势头。智能化数字内容服务平台是以数字化为手段建立的新的教与学服务平台, 它能够很好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推动教育出版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国内外教育出版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一) 国外教育出版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国外几大教育出版巨头很早就开始投入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建设。培生集团先后收购多家教育类考试、测评公司与平台, 并为其出版的教育产品建设了在线课程教学服务体系, 还先后推出面向6~12年级学生的网上学习平台Grad Point和面向特殊教育群体的Power SchoolTienet特殊教育系统。圣智学习集团研发了创新数字系统Mind Tap, 开发了数字内容和解决方案Mind Links, 并将该服务与Desire2Learn公司的Learning Suite整合起来, 向用户提供Aplia、Course Mate、Cengage Now和Mind Tap™等服务。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建立了能够自由选择教育资源来组合教材的教育资源平台Create, 还与IT技术服务提供商Wipro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开放标准的学习平台——m Connect, 通过手机为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人口提供一系列基础教育课程。

服务平台对于这些国际出版集团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极大地促进了他们数字出版业务的成长:第一, 服务平台建设后, 企业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富有价值, 更加契合用户需求, 优化了用户体验, 也增加了用户黏度和忠诚度, 使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追随度增加, 也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第二, 建立服务平台有利于企业更好更快地转向教育服务, 提供教育解决方案, 企业盈利渠道多元化, 收入快速增长;第三, 建立服务平台使企业的服务范围更广, 可跨地区跨国家, 扩大了市场范围, 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二) 国内教育出版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近年来, 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出版机构认识到内容服务的重要性并采取行动, 自建或与其他机构合作建立服务平台。如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在高等教育领域运营有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以及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 在基础教育领域建设有“人教网”和“人教学习网”两个重要平台, 并建成了覆盖全学科的基础教育资源网站。[1]高等教育出版社专门建设了数字产品展示体验中心, 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 并建设了智慧职教云平台。北京出版集团旗下的北教传媒打造了在线教育平台“跨学网”, 后又与百度“作业帮”合作打造移动互联网全新学习模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运营有凤凰教育网、凤凰学习网、学科网、凤凰教育等, 主要为中小学生提供内容服务。其他的还有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一起学”网站、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高等教育云数字化出版平台、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文轩教育服务云平台、台湾云想家教育集团面向幼儿教育研发的IES云想家教育系统等。

相比于国外教育出版集团来说, 我国教育出版机构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 服务平台建设得也相对晚一些, 很多出版企业服务平台还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商业模式还不成熟, 服务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出售电子图书和教材教辅等, 服务比较少;二是内容资源不足, 一些出版企业的服务平台由于数字资源开发不足和平台只提供本企业所拥有的数字资源, 难免会导致内容资源不够丰富, 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三是平台兼容性差, 受出版模式、标准和技术限制, 目前很多服务平台的开发模式不统一, 各服务平台不能很好地兼容。

三、智能化数字内容服务平台构建

针对目前国内数字服务平台存在的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在现有平台的体系上加以改进, 建设一个真正的以服务为中心的智能化数字内容服务平台。该平台系统包括知识资源库、内容投送系统、服务应用系统和服务反馈系统四大系统, 结构如图所示:

(一) 知识资源库

教育出版单位要提供知识服务, 丰富优质的内容资源是基础, 因此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高容量的知识资源库。知识资源库由三个模块构成:资源搜集模块、资源加工模块和资源储存模块。通过搜集大量资源, 对获取的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并储存, 形成系统、专业、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整体。

1. 资源搜集模块。

资源搜集模块主要负责内容资源的搜寻, 包括教育出版企业独有的教育资源和企业外的各种教育资源。

教育出版企业的独有的教育资源包括三种:第一, 该企业出版根据自身专业特性或出版领域出版发行的产品, 如某领域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数字产品。第二, 数字版权资源, 指出版企业所拥有的数字版权元数据和数字作品的源文件。第三, 作者资源和编辑资源, 作者资源和编辑资源是原创和整合资源的源泉, 能为内容资源竞争储备资源。[2]企业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是非该出版企业独有的、可以以其他途径获取的蕴含大量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的教育价值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电子图书、媒体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等, 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展。

2. 资源加工模块。

为了使知识资源库里的信息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便于被查找以及更有秩序, 当资源搜集完成后, 资源加工模块就会对信息进行结构化加工, 可以采用XML、TXT等格式, 详细定义资源内容和结构, 将内容从表现形式中独立出来, 并将内容资源拆分成若干个小的知识单元, 这些知识单元可独立存在, 不同的知识单元也可以依据某种联系组合成新的内容产品, 这样用户会更易于检索和获取自己所需的内容。

3. 资源储存模块。

资源储存模块应具有海量存储和并行访问等功能, 主要对已经加工结构化的知识资源进行相关信息的记录, 然后分配、存储和备份, 并对存储位置进行准确记录, 以便准确查找。资源储存模块可以采用Daa S (Dataas-a-Service, 数据即服务) 对数据集中化管理, 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利用效率。

(二) 内容投送系统

内容投送系统的功能为将知识资源库中用户需要的或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教育方法投送给用户, 包括投送模块和搜索模块两个部分。

1. 投送模块。

在投送模块中, 系统将根据用户的需求, 从知识资源库提取相关的信息资源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呈现给用户。在这里需要用到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技术, 分析知识资源库内储存的大量资料, 进行用户或者市场划分, 对不同用户类别采取不同的投送方式, 可分为个性化定向投送 (B2C) 和集团化打包投送 (B2B) 。

对于零散的、非组织的用户, 可实施个性化定向投送, 通过分析用户的喜好、行为习惯和搜索记录, 从知识资源库中提取或挖掘用户明确需要的或者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 进行组合加工后以多元化方式呈现给读者, 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推送。对于机构用户或者集团用户, 如学校或教育机构等, 可实施集团化打包投送, 通过机构用户或集团用户订购的内容和服务, 将知识资源库中碎片化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组合, 如教材教辅类、学习视频类等, 或体育新闻、政治新闻等, 用定制知识包的方式投送给读者, 同时对知识包中的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另外, 投送模块所投送的知识资源是多元化、立体化的。内容投送系统向用户呈现的信息产品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形式多样, 比如同样的内容, 不仅有视频版, 而且提供音频、图片等。

2. 搜索模块。

搜索模块主要供用户检索知识, 该模块建设有功能强大的智能搜索引擎, 用户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可以查询并下载知识, 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的智能分析, 获得知识拓展、数值搜索、RSS订阅等服务。具体过程为用户将查询请求通过搜索引擎发出, 然后搜索模块会通过内容投送系统联接到知识资源库, 查找与用户请求完全匹配的知识内容, 如果没有找到完全符合用户的要求, 搜索引擎则会通过查询请求的关键词进行智能分析, 对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查找完成后, 搜索模块会对查询到的知识内容按关键词匹配程度、出现位置或频度等进行相关度排名, 通过列表和知识链接的方式呈献给用户, 用户可以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

(三) 服务应用系统

服务应用系统可以供用户学习、使用自己获得的内容资源或教育方法, 在这个系统上有很多应用程序, 服务者可以在该系统进行教学管理和网上授课, 用户可以获得电子教材、辅导授课、作业习题、考试评价等服务。该系统是一个智能的适应性的学习支持系统, 它可以针对不同用户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 对学习环境、学习活动等进行动态组织, 使系统适应不同用户的特点。在这个系统中, 每个用户都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空间, 在这个学习空间自定义自己的学习内容, 还可以与服务者和其他用户互动交流, 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服务应用系统主要采用交互和协作模式来满足用户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交互性主要体现在用户与系统之间的学习计划、问题解答、内容分析、练习与呈现、鼓励与建议等活动, 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讨论、交流、问题的互相解答等交互性活动。协作性体现在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协作学习, 以加深对该学习内容的理解, 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 服务反馈系统

服务反馈系统是智能化数字内容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帮助该平台改进服务方式和内容, 使用户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提升使用满意度。该系统能对用户的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进行数据分析并反馈给系统和用户。该系统会为每个用户建立一个电子档案, 对用户使用智能化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学习的行为进行跟踪记录, 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学习任务、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学习绩效等数据, 并实时更新, 然后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每位用户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路径, 并对用户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智能评价, 最后进行反馈。

反馈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向服务应用系统反馈, 服务应用系统则可以根据反馈的精准的分析数据和评价情况掌握每个用户的特点和学习效果, 从而调整用户的学习计划, 为用户推荐适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为用户“量身打造”个人学习系统;另一方面是直接向用户反馈, 这样用户可以了解自己在该学习阶段的整体情况, 更迅速准确地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并进行自我调整, 以尽快改进, 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 学生需要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 而老师们则需要丰富多样的内容资源、易于掌握的教学技术和便于教学和交流的平台, 为满足各类用户个性化的需要, 教育出版企业就应该利用先进的技术, 集丰富优质的内容资源、易于传播和交流的网络平台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于一体, 建立一个智能化数字内容服务平台, 以更好地提供知识服务, 早日完成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李朋义.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是教育出版发展的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 2013 (9) :35-37.

[2]叶奕.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与出路[J].出版参考, 2013 (25) :37-38.

[3]张立科, 刘琦, 蒋亮.高等教育数字出版平台开发及赢利模模式探讨——以人民邮电出版社高等教育云数字化出版平台为例[J].出版参考, 2013 (25) :43-44.

[4]张弛.基于Eucalyptus的教育知识服务模型设计与实现[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1.

数字出版云平台 第10篇

从微笑曲线的价值丰度上来讲, 探索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 做内容或者做平台都是可行之道。但这里所谓的内容生产并非是简单的“编辑、审稿、校对”过程, 而是通过选题开发、市场调研、编校、装帧、印制等诸环节赋予图书创造性、新颖性的独特价值;所谓的平台运营也不是传统“编、印、发”流程中的“发货”或者“发行”, 而应该是充分满足并创造读者需求, 组织图书从生产商转移到消费者层面并收集读者反馈信息的一系列活动。从内容与平台双方博弈的角度出发, 数字出版不外两种基本盈利模式:一是互联网企业作为平台运行商吸纳内容资源打造聚合平台, 二是传统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方进行数字化转型自建平台或联合平台。循着这两条路径, 亚马逊、苹果与中信出版社、外研社等分别进行了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实践探索。

1 亚马逊与苹果的“终端捆绑内容”模式

在亚马逊与苹果公司未涉足数字出版领域之前, 提起“电子书”, 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互联网上以TXT、PDF、EPUB等格式传播的电子文档。而现在, 以亚马逊推出的Kindle和苹果的i Pad为代表的电子书阅读器已经成为电子书的代名词。

亚马逊, 作为目前全美乃至世界最大的网络书店, 其全面进军数字出版市场, 以2007年11月发布第一代Kindle为标志。得益于全新的用户体验和便捷的操作方式, 首款Kindle一经推出就掀起了一股抢购狂潮。此后亚马逊又陆续推出Kindle Touch、Kindle DX、Kindle Paperwhite、Kindle voyage等系列产品, 尽管技术越来越成熟、工艺越来越精良, 价格却从Kindle1的399美元降至Kindle voyage的199美元。Kindle阅读器物美价廉, 凭借在同类竞争产品中较高的性价比, 迅速占领了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借助这一终端硬件优势, 亚马逊顺理成章地抢占了数字出版的市场份额。然而亚马逊的主要营收却并非来自Kindle阅读器, 亚马逊提倡以长远盈利为考量, 而非靠硬件赢得收益, 实行的是“终端赔钱、内容赚钱”的交叉补贴盈利模式。亚马逊提供十余万种电子书供用户下载, 大多数电子书售价为9.99美元, 有的甚至更低, 而且提供数字报纸、杂志订阅服务, 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等, 甚至还可订阅博客, 但都需要用户付费阅读。亚马逊本身不生产内容, 是彻头彻尾的平台运营商, 但却依靠内容赚钱, 这得益于Kindle通过“终端捆绑内容”的方式, 打造了强大的数字内容聚合平台, 并开发独立的电子书格式AZW, 可实现对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 (DRM) 。同时建立起电子书“批发”模式, 在该模式下, 亚马逊凭借网上书店长期积累的进货资源, 与各大出版社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绕开中间商的抽成盘剥以极低折扣直接从出版社手中拿到电子书版权, 并将电子书定价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借助Kindle阅读器的强势平台进行内容聚合、统一定价, 这种模式让亚马逊掌握了定价主导权, 价格更加灵活, 必要时可牺牲短期利润换取市场份额, 让竞争对手难以匹敌, 从而确立了行业龙头地位。

与亚马逊的“终端制胜”盈利模式类似, 苹果进军数字出版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是推出了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手持终端。2010年1月, 苹果公司推出一款介于苹果智能手机i Phone和笔记本电脑Mac Book之间的全新产品——i Pad。起初, i Pad是作为一台娱乐型平板电脑广受追捧的, 但人们很快发现, i Pad在电子书阅读上具有Kindle所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阅读体验方面, 与Kindle采用的电子墨水屏只能显示单一色彩的灰度色不同, i Pad采用的是基于多点触摸技术的全彩LED屏幕, 能完美呈现集文本、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富媒体电子书, 给读者提供立体式阅读体验。内容方面, 苹果虽不具有亚马逊长期从事图书经营的资源优势, 但通过频繁与图书出版商接触, 并推出新的电子书商店i Books, 试图通过这一平台同亚马逊的Kindle展开竞争。定价模式方面, 不同于亚马逊的批发定价模式, 苹果创新了电子书定价模式, 提出了“代理定价”模式, 将电子书定价权让位给各图书出版商, 尽管售价比亚马逊稍高, 但定价权的转移让出版商们饱尝甜头, 比起亚马逊的价格压制, 出版商显然更愿意投向苹果的怀抱。图书出版商的改旗易帜动摇了亚马逊的供货基础, i Pad的走俏严重冲击了Kindle的市场地位, 最终亚马逊只得通过打官司寻求突破。

2 中信出版社与外研社的“自建平台”模式

苹果、亚马逊都是平台整合内容的典型, 事实上传统出版社利用手中的内容资源主动出击搭建电子书分销平台也是数字出版的重要盈利模式。

中信出版社是国内较早开发客户端来拓展数字出版领域的出版社, 2010年5月, 成立“新媒体事业部”, 随后推出“中信飞书”。一方面, 中信飞书十分重视用户阅读体验, 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字体方面, 中信飞书电子书主要采用方正兰亭黑体、宋体和楷体这三种字体, 以求从阅读感受上更接近纸本阅读的体验;同时, 为了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中信飞书在灰框提示语、图片点击打开、楷体展现引言以及不同颜色的字体等细节方面也精益求精。另一方面, 中信飞书也在不断摸索什么样的内容适合苹果IOS平台的读者, 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 面向高层次阅读的平台不多, 苹果平台可能会是优质电子书内容和良好阅读体验竞争比较激烈的地方, 因此中信飞书的数字内容定位于高层次的深度阅读。中信飞书通过自建服务器中的数字内容向用户提供电子图书, 采取这种形式售卖电子书, 中信出版社不仅可以有效收集用户数据, 也可以在同平台运营商的合作中赢得更多话语权。目前, 中信飞书客户端覆盖了IOS等主流手机操作系统, 实现了图书内容批量上线, 是传统出版社以内容为主导自建平台的试验与尝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立社悠久, 内容丰富, 短时间内不可能将全部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基于此, 外研社的做法是从其众多内容资源中优中选优, 再将其上线到自建的爱洋葱阅读平台。爱洋葱阅读平台, 是外研社面向个人读者提供的社会化双语阅读服务平台, 内容涵盖人文经典、畅销作品、经管科技、心理励志、历史哲学等多个类别, 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目前为用户提供三种阅读类型:深度阅读——电子书;碎片化阅读——轻杂志;多媒体阅读——国外大学公开课。

“爱洋葱”的建设理念是以读者为中心, 打造内容获取个性化、分享交流社区化的社会化阅读服务。为了进一步提升界面的亲和性和社交性, 爱洋葱的阅读界面加入了“随读随评”功能,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就某一句或某一段文字进行评述, 同时也能同步看到其他读者的评价, 并对该评价进行点评。爱洋葱的双语阅读内容以翻译文本与原文本对照展示的形式, 在同一页面的对应位置展示双语内容, 方便读者进行对照阅读或学习。爱洋葱的社交聚集地有一个很贴切的名字——洋葱圈, 在这里用户可以分享图书、活动以及生活的点点滴滴。洋葱圈的存在不仅为读者的阅读主题、活动主题提供了海量的参照, 更大大加深了读者的参与度, 以阅读带动社交、以社交促进阅读。通过爱洋葱阅读平台, 外研社不仅顺利为手中的内容资源找到分销出口, 更利用社交网络聚集了一大批忠实用户, 实现了平台与内容的互补, 探索出一条内容提供商自建分销平台的道路。

3 对内容与平台之争的评述

出版业进入数字化时代, 传统的产业边界正在逐渐模糊, 方今之世, 参与数字出版势力角逐的各方, 已经不仅仅是产业壁垒内部作为传统内容生产者的各大出版社, 一大批行业外的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涉足数字出版。方今之时, 争论数字出版领域, 是做内容赚钱, 还是做平台更能盈利已经没有意义, 因为答案显而易见:缺少内容, 平台只是充当摆设的空荡货架;没有平台, 内容只能尘封在仓库里发霉变质。数字出版作为行业趋势已成定局, 关键是由谁来主导的问题, 是内容方自建平台还是平台方吞并内容方?实践表明, 由平台方主导的模式正大行其道, 苹果、亚马逊是平台集成内容的典范, 而由内容方主导的模式却步履蹒跚, 中信出版社、外研社等传统内容商尽管进行了自建平台的有益尝试, 但并未形成可持续的利润源和规模优势。

这是由内容的分散性和平台的聚集性决定的。先看内容方, 都说出版业是创意产业、内容产业, 因此掌握内容资源往往被认为是传统出版社的核心优势而有恃无恐, 但在数字化的今天, 传统内容资源在结构方式上已无法满足碎片化、模块化的阅读需求, 如果不能实现内容的再组织和结构优化、实现与数字平台的对接, 空谈所谓内容优势将无异于抱残守缺。出版内容资源的高度分散客观上形成了没有任何一家内容提供商能够一家独大的市场局面, 而每一家内容商都面临着将手中的数字内容资源分销出去的压力, 若是各自单独建立分销平台——正如上例中中信出版社和外研社做的那样——其投入成本之高必然令人咋舌, 即便勉强搭建起来, 往往也得不偿失、难以达到预期效益。

再看平台方,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 强调技术创新、注重用户体验是其立足之本, 因而在平台运营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理念和技术优势。苹果和亚马逊本身不生产内容, 却都在依靠内容赚钱, 2007年Kindle发布时, 众多出版社要想将手中的数字内容推销出去, 必须仰仗Kindle的平台优势, 因为Kindle凭借终端赔钱的低价策略抢占了庞大的用户群。在“赢者通吃”的数字时代, 内容提供商有很多, 拥有如此大规模用户的终端平台却只有Kindle一家, 数量众多且分散的出版商无法结成同盟与亚马逊对抗, 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将廉价内容搭载在Kindle平台上。出版的核心价值是内容没错, 但对于数字出版而言, 谁拥有用户谁就拥有一切。亚马逊Kindle的成功在于做专注用户的平台运营商, 至于内容则是搭建好优势平台后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 数字出版领域内容与平台之争, 如果是作为未经结构优化的传统内容与互联网与生俱来的技术平台进行争斗的话, 内容方毫无悬念将会败下阵来。这就是为什么平台整合内容的多、内容吞并平台的少的原因所在。但正因如此, 传统内容方更因痛定思痛, 认真思考数字技术背景下非结构化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审慎权衡自建数字出版平台与联合既有平台之间的风险和利弊。

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发展趋势分析 第11篇

目前,数字出版行业方兴未艾,但在众多的参与方与巨大的市场面前,把握其发展现状及未来并非易事。特别是,作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核心,内容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必须认真研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判断。

以下,笔者在讨论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概况及国内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国内数字出版内容平台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概况

1.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概况

关于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情况主要有两个可参考的数据,一个是《2011: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另一个是《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2011:中国文化品牌报告》由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于今年5月推出。该报告数据显示,从2000年数字出版总产出15.9亿元到2010年突破1000亿元,中国用10年的时间实现了“收入增长45倍”。该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网络游戏收入达336.2亿元,网络广告达276.7亿元,手机出版(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则达到414亿元。

《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今年7月推出。该报告的数据表明,2006年为213亿,2010年为1051.79亿,2010年总收入约是2006年总收入的5倍,年增加速度为49.73%。在数字出版行业分类中,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比2009年增长31.97%。其中,手机出版为349.8亿,网络游戏为323.7亿,互联网广告为321.2亿,电子书为24.8亿,博客为10亿,互联网期刊为7.49亿,数字报纸(网络版)为6亿,网络动漫为6亿,在线音乐为2.8亿。

虽然两份报告数据有一定出入,但有类似的结论: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和互联网广告三大块在数字出版行业各子领域中遥遥领先。

2.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环境

目前,数字出版行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需要相关规划与政策的支持,而且要有强大的受众基础。

一方面,相关规划与政策对数字出版产业形成大力支持。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该规划还指出,未来五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国形成10家左右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建成5—8家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

另一方面,数字出版产业受众群体不断扩大。2011年7月CNNIC发布的《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中国文化品牌报告》的数据也表明,截至2010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的比例占到总体手机网民的83.4%。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2季度中国手机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达2.69亿。

二、国内数字出版内容平台

发展现状

为了讨论分析数字出版平台竞争发展趋势,有必要了解目前国内数字出版内容平台的产业链组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要组成

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主要主体包括内容提供商、内容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及阅读终端设备厂商。

在内容提供商中,传统的出版机构或企业仍然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内容提供者。但是,需要重视的是个人原创作品、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及移动互联网第三方内容应用提供商等几股力量,它们可能绕过传统出版社参与到数字出版产业链中。

内容运营商在数据出版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通常是虚拟的平台,以一次性付款或合作分成等方式从内容提供商处获得授权,并将内容资源进行集合管理,为读者提供阅读、下载及支付平台。内容运营商是数字出版内容平台的运营主体。

电信运营商主要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承担着网络支持及信息传输的任务,以将数字出版物传送到用户的阅读终端。为了扩大业务覆盖面,部分电信运营商也涉足内容运营市场与数字阅读终端市场。

阅读终端设备厂商主要生产包括PC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PSP及MP4等各类阅读终端硬件。目前,部分此类厂商也涉足内容运营市场。

另外,数字出版产业链还需要版权方、第三方支付平台、终端设备的配件供应商、阅读软件开发商及广告投放商等参与方。同时,数字内容创造者(作者)及数字内容消费者是产业链两端重要的角色。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必须相互衔接,在充分研究调查读者需要的同时,由其他环节相互合作、配合,从而在提供符合数字内容读者需求的前提下获得应有的收益。其中,内容运营商打造的是联结其他各环节的平台。

2.国内数字出版内容平臺发展现状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需要以内容运营商为主体打造内容平台,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意识到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各类有实力的企业都在试图建设相关的内容平台。目前,国内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发展呈现出七种类型,发展现状如下。

其一,传统出版企业涉足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在传统出版行业里,中国出版集团正在全力打造出版资源总库,并开始运营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时代出版传媒不仅开发了近百种多媒体互动图书进入App Store,还准备主攻电子书包和数字化运营平台;上海世纪集团准备研制完成和推广数字出版协同编纂与动态发布平台,并配合发挥易文网的平台作用;另外,南方出版传媒、新华文轩旗下九月网、贵州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长江出版传媒及中南出版传媒旗下天闻数媒科技等也都正在或即将建立相应的数字出版内容平台。

其二,新型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涉足数字出版内容平台。比较典型的是盛大文学旗下的“云中书城”,其新推出的店中店平台面向各出版机构和各文学网站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在线Flash阅读、Bambook、WAP站、iPad客户端、iPhone客户端及Android客户端等下载书籍,目前通过Bambook下载云中书城的书籍累计已突破1000万册。云中书城还计划推出PC客户端、电视端等产品,甚至可以支持汉王电纸书等终端。另外,百度文库已与46家版权机构先后达成协议,在百度文库旗下的百度书店中推出“一折购书”活动,目前参与销售的正版电子书数量超过1万种。

其三,电子商务企业涉足数字出版内容平台。由于国外同行Amazon建立数字内容平台方面树立了榜样,这给国内类似企业建立了信心。2011年6月的相关报道称,网上书店当当网近期也将推出开放的电子书分销平台,全面进军电子书业务,但当当称不会涉足网络出版,只推电子书分销平台。同为网上书店的卓越亚马逊则因为受制于美国亚马逊总部,还处于试探阶段。另外,淘宝旗下数字产品交易网站“淘花网”也在借助巨大的淘宝用户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崭露头脚。

其四,互联网独立发展出一些数字图书平台。比较典型的番薯网,其目前拥有180万个图书门户、数十万个作者门户及500多个出版社门户。该数字图书平台主要提供数字图书搜索、多平台阅读、互动分享及购买等服务。番薯网提供了较完整的数字出版全媒体发布与服务方案,实现了PC端、手机和手持阅读终端设备的无缝衔接。

其五,终端阅读硬件厂商涉足数字出版内容平台。这类的典型当属国内电子阅读器(电纸书)最大的生产厂商汉王的“汉王书城”,其充分借助了其在终端阅读硬件上的优势,可免费试读或下载10万多种电子书以及百余种国内热门书籍。据了解,汉王已经建设了香港书城和台湾书城,另外,除了与方正、盛大等数字出版业务有合作外,最近与日本创河公司签订协议,引进日本动漫版权。由于汉王硬件销售的大幅下滑,使其不得不更加重视内容平台建设。

其六,电信运营商涉足数字出版内容平台。中国移动于2008年底在浙江启动手机阅读基地建设,2010年5月正式商用,目前该基地总共汇聚包括21万册精品内容,涵盖图书、杂志、漫画、图片等,其中图书占到70%以上,中国移动正计划在手机阅读领域创造100亿的销售额。中国电信建立了天翼阅读基地,推出了“天翼书城”,目前拥有10万册书,2011年8月中国电信天翼阅推出了有声版,已拥有1万小时的产品,到年底估计能达到10万小时。另外,中国联通也在湖南建立了手机阅读基地及运营中心。

其七,移动互联网涌现第三方内容应用平台。移动互联网上第三方内容平台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它们大大丰富了苹果App Store及谷歌Android Market等移动应用平台。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从狭义的电子图书看,2011年第二季度,苹果App Store上书籍应用数量为43,345,占11.62%,谷歌Android Market上图书与工具书应用数量为4774,占4.46%;如果从广义的数字出版所涉领域看,相应的应用比例则更大。

3.国内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存在问题

目前,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问题。

其一,内容资源生产尚显不足,优质内容缺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以手机报为例,除了少数全国性大报和各地主流都市报外,大多数同质化的手机报由于自身报媒品牌没有竞争优势及没有特色而普遍难以获得用户的青睐。

其二,内容合作模式尚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还存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上各方合作模式不成熟的情况,还有不少作者及传统出版企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觉处于较被动的情况。

其三,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还不能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足够的盈利。目前,内容提供商普遍感到獲得收入不易,内容运营商、通信运营商及阅读终端制造商等也感觉压力重重,特别是低价使不少电子阅读器制造商陷入困境。另外,许多内容创造者的收入无法得到保证。

其四,支付模式及消费者支付意愿还不强烈,需要进一步研究消费心理。虽然部分消费者已经习惯付费阅读一些优质内容,但是不少国内消费者仍然不愿意付费阅读。

其五,内容版权监管尚存在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例如,即使是百度的“百度文库”以及苹果的App Store这些比较大的平台也都曾经被有关版权机构、组织或个人提出严重质疑,甚至出现重大纠纷。

其六,阅读社区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创新模式。在社会化媒体大发展的今天,以阅读引领的社区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导致使用者群体还比较小。

三、国内数字出版平台发展

趋势分析

针对以上国内数字出版平台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下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

1.内容资源生产的发展趋势

内容资源生产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其一,“内容为王”继续不断体现,优质内容将随商业模式与运营机制完善而增多;其二,内容创造者与内容提供商将更多地掌握“定价权”;其三,内容创造者将通过三个主要平台出版作品:传统出版商、互联网内容平台及移动互联网第三方出版平台;其四,娱乐化内容的比例会继续增加;其五,垂直领域普通出版物及专业数据库出版物将增大比例;其六,媒体融合趋势导致同一内容同步高效地发布在多种不同渠道;其七,内容创造者自主发布内容的比例增多;其八,随着未来出版业分工趋向细化,专业内容格式转换及加工企业将不断涌现。

2.内容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

内容合作是数字出版产业链高效运作的前提,也是产生共赢的前提。内容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内容运营商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不断发挥核心纽带作用;其二,更多的内容创造者或内容提供商将与内容运营商合作并获得更多利益;其三,电信运营商将扩大与内容提供商合作的基础上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其四,阅读终端制造商将以内置阅读应用或自建内容平台方式与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合作。

3.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主要集中于产业链各方的分成比例。相对而言,阅读终端制造商以硬件销售为主,但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作品将可能寻求内置应用;电信运营商除自建平台外,以流量收入为主。消费户为内容而付费的主要受益者为内容平台运营商、内容创造者与内容提供商,但三者的比例可能会变化,可以朝着2:4:4的比例发展。相应的,将会有一定的行业规则出现来保证内容创造者的收入比例。

4.支付模式的发展趋势

数字阅读的支付将以免费与收费两种模式并行。收费模式将主要分三种:直接付费、广告与授权改编作品,其中第三种在产业链丰富的盛大集团已经实施;免费模式将主要分两种:全免费、包含In-app Purchase的部分免费,但是不论哪种免费模式,都可以通过插入广告来获得收益,这比较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另外,将会有更多的支付平台出现,而微支付(Micro Payments)将不断普及。

5.内容版权管理的发展趋势

版权是数字出版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内容版权监管的力度,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将继续完善,可能出台新的法律条文,并规范版权授权。同时,各类ISP将会加强自律,以维护相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今年文化部已连续公布三批未经内容审查或备案的网络音乐产品名单,并要求在同年9月15日前,各类网站开展自查自纠,一经发现应当立即删除。

6.阅读社区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以数字阅读引领的社区模式将进一步创新,其主要发展趋势是:其一,内容平台与其他平台账号打通,允许其他通用平台的账号登录;其三,逐渐形成多种不同垂直领域的交流圈子;其三,社区交流由普通交流渗透到具体内容的交流,即在为阅读的具体段落、画面添加标签后,还能针对标签处的内容进行交流。

数字出版云平台 第12篇

关键词:云服务,云空间,数字化校园,信息教育,云平台设计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 电子技术不断的更新, 校园内也实施了数字化的建设, 云服务云空间就是对校园资源共享, 从教学设备上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完善, 而且云服务促进了师生的交流, 虽然校园云平台的建设过程和推广进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但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 所以云服务的数字校园云平台设计要点就必须予以全面的重视。

从云服务的基本字面上可以理解, 云服务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同城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展虚拟化资源, 也就是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因此云服务和云空间建设就是我国各中职院校实施资源教育的有效方式, 以下我们就以为何重视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云平台设计要点的意义和实现方法进行分析, 从而确定我国的信息教育全面展开的主要方法。

1 分析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云平台设计要点探讨的重要意义

1.1 是对中职院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云服务的利用促使各学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全面的被联系起来, 而且云服务就是将学校的各种资源能够联系起来, 例如:图书、课程视频、甚至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都能够被云服务的全面建设和利用带动起来。而且云服务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经由一个中央位置, 而不是从单独的站点或者工作站来管理的, 使得网络中的Web能够进行远程访问地应用, 而且云服务的软件也能够快速的配备, 同时也支持更多的用户对于数据资源的重复利用, 能够承受系统重负时添加更多计算资源, 对于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来说, 能够真正的促使其真正的存在价值, 也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对外展开实力的形象展示, 所以对于促进学校的资源共享资源是十分巨大的。

学校内的有效教育资源往往因为利用不当, 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尤其是宝贵的书籍、师资资源白白的浪费, 对于实施中职院校的效绩考核和综合排名中实施云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云服务结合了全校总体的软硬件教育教学设备和理论, 从实力经济建设和资源占有上, 总体的呈现校园内文化教育资源丰富现象, 而且云服务是主要利用互联网的形势, 将资源实施共享的, 能够保证为学校节省更多的资源, 也给使用者节约更多的时间, 使学校的各文化教育发展都能够有效的进行。

1.2 促使电子技术和数字化教育不断创新和完善

云服务从基本上来说就是通过因特网的存储和数据的读取, 将大量的既有学习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归置, 将学习利用资源全面的发挥其实际的存在价值, 所以学校内的电子技术会不断地随着云服务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技术手段, 从而将有效的云数据不断的更新, 而且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 学校的电子技术和云服务一定会全面的进行开展, 从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也会不同程度的进行技术改良, 同时云服务将会是未来的网络服务主流, 而且由于云服务器分散在不同的数据中心, 包括:新闻、博客、产品发布、甚至是购物季节等消息, 都会在云服务的数据管理范围内展开, 学校实施云平台设计的要点建设, 就是给云空间的教育利用特点产生全面的利用。

云服务的建设和推广就是将学校内的教育工程建设产生全面的改进, 对于电子技术产品也不断的注重新模式新手段的开发, 云服务的建设就是为了更进一步的推进科学电子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将学校的教育规模和教育资源范围不断的扩大, 所以介于云空间云服务建设的科学性, 能够给学校的进一步实施教学资源提供全面的推动作用, 云服务是智能化的, 能够给予现代化信息工程的发展建设科学的保障基础, 而且云服务能够根据需要者的位置、实践、偏好等信息, 适时地对其要求做出预期,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模式下, 信息的搜索量会不断的攀升, 无论利用哪种浏览器都会讲一个一致且连贯的搜索过程带来满意的答复。

2 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云平台设计要点探讨

2.1 全面的分析云服务的存在价值

简易理解的云服务就是将信息化的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利用, 将有用的资源第一时间呈现在需要者的面前, 而且资源共享更能够在云服务的建设上体现出来, 各校园也在全面推广云服务建设, 云空间的建立在校园内增进了师生的联系, 而且云空间方便了师生之间的知识连接,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云空间虽然和普通的服务浏览器相似, 但是云服务器是多台传统服务器共同提供的服务, 所以相对于其他浏览器常出现的系统崩溃问题是可以完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 而且云服务还支持多种系统, 升级较为方便。这也是校园推广云服务建立云空间的主要原因。因此云服务的全面建立还需要各学校师生共同的对其认可, 在行动上全面的操作云服务器, 从而更大程度上将云服务器利用起来, 给学校的师资和总体的校园设备在社会和教育界得到全面的认可和赞同, 才能够把云服务全面的推广起来。

2.2 应用门户管理程序

云服务技术最主要的就是将连接云平台设计的应用平台、平台服务等基础模块进行通信和连接, 主要采用本地的调用接口方式。在校园内能够全面满足师生的资源共享要求, 而且管理人员也能够通过智能化的电子技术对其进行门户化的管理, 例如:智能手机、PC机或者IPAD等终端设备的应用, 从而将云服务的应用门户程序管理到位, 其中还包括对终端管理器和接口服务器的管理。因此云服务器的平台设计要点就是将设计施工的制约关键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管理, 就能够把云空间的平台设计进行最基本的总结, 所以把门户管理程序全面的建立起来就能够把云空间的设计平台进行基本的构造。

2.3 强化关键技术

云服务技术在校园的推广和建设就是将学校的内部实力和外在形象的集中展示, 云服务器的关键技术就是借助于网络工程信息发展的虚拟化技术, 将底层的物理设备和上层的操作系统、软件等级新风流, 同时将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资源联合起来, 即形成资源共享的虚拟资源, 按照实际的需求给各个需求部分提供应用。除了云服务的网络虚拟化技术, 还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等就是让云服务技术不断地得到技术上的改进和革新, 给资源共享全新的信息更新, 同时也使使用者得到更多的有效信息。

3 结语

云服务技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取得了全面的科学技术保障, 所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改进, 云空间技术也会是将来校园实施资源共享的主要平台, 所以校园云服务的建立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全面适应, 也是实施全面高科技教学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广鸣, 朱勇, 贾华伟.“校园云共享”服务平台的应用与推广[J].物联网技术, 2013 (07) .

[2]袁国麟.基于云架构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13 (08) .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院下一篇:运用启发式上好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