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课程范文

2024-07-12

高频课程范文(精选11篇)

高频课程 第1篇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信系统特别是无线通信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鉴于社会各界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日益提高, 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工程性, 该课程要求学生建立起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 掌握高频电子线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以及典型功能电路, 能够熟悉实际高频电子线路的应用, 但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教材中内容多、电路多、元器件复杂, 而且涉及大量的理论推导等原因, 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 普遍感觉比较枯燥, 从而造成对基础知识、理论的理解及应用明显不足。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 在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学中, 对本门课程整体的教学思路、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改进,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关于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把握主脉, 以系统为主导

系统性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重要特点之一, 因而从教和学两方面必须从系统上对这门课程进行把握。整体的教学思路必须以系统为主导, 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a.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要求出发, 要使学生从课程设置的系统整体上深刻认识到这门课程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所处的地位, 即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包含传感器、模拟 (低频) 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和微波技术与天线等课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就是将以上几门课程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 从而实现信息的无线发送接收功能, 见图1。b.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内容较多[1], 主要包括高频电路基础与系统问题、高频谐振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频率调制与解调等内容, 如果按照教材章节内容单纯罗列、逐步讲解, 这势必导致学生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因此, 在教学中有必要将教材中简单罗列的章节内容按照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来组织, 以整个无线通信的系统组成为主线, 将高频电子线路按照功能分成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如图1中实线框所示, a.振荡器:载波振荡器、本地振荡器;b.放大器:激励放大、输出功率放大、高频放大、中频放大与滤波;c.变频器:变频器、混频器;d.调制与解调器:振幅、频率、相位的调制与解调。再对各个功能的实际电路采用相应的模块化, 分阶段教学, 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学过程随之条理化清晰化, 从而便于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明确本门课程整体内容框架。

2 仿真实验—理论教学—实际试验立体化教学

专业性和工程性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重要特点。在充分把握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 需要围绕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组成对各个模块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讲解。考虑到本课程的专业性和工程性, 在对每个电路功能模块的讲解中有必要充分引入电子设计自动化和实际动手试验, 并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相结合, 构成“仿真实验—理论教学—实际试验”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实验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重要性, 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但是实际实验中由于高频信号本身的不稳定性及某些电子元件的损坏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而直接进行理论教学势必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推导[2], 不可避免地使得教学枯燥。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类电路仿真设计软件也日趋成熟, 例如Multi Sim、PSPICE、Cadence等。这些仿真软件界面直观, 具有丰富的元器件库, 在仿真中能够更方便地对电路中的参数进行调整, 而且都提供了各种分析手段, 能够更加直观的对电路进行分析设计。引入电子仿真实验的目的主要体现在: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前就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电路组成的功能, 直观地观察到试验过程和现象。b.结合课堂理论教学, 在仿真设计软件中能够对具体功能电路中各个点的电流电压关系、波形进行直观分析。c.可以在仿真软件中通过调整电路中某些器件参数值, 分析其对电路功能的影响, 通过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掌握基本电路模块组成及功能。例如对于LC振荡电路, 通过仿真中可以通过改变电感或者电容的值, 可以直观观测到输出端正弦波的频率变化。

考虑到本课程的工程性特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仿真实验和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就必须加入实际的动手实验[3], 将仿真设计的电路和理论知识实体化, 这就需要通过实际的高频信号源、高频电路、测试仪器让学生亲自动手, 进一步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功能和分析方法, 并且充分认识到实际实验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现象以及问题, 从而为学生后续对于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具体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 通过将一些课程内容实例化, 将具体的实例以任务的形式下布置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结合课堂理论内容, 进行研究设计, 通过这种实例化的任务形式,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在这个实际的具体的研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知识实例化的效果, 而且每解决一个小问题学生都会有很强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探索—再学习—再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本学期的课程讲授中, 将2014年TI杯竞赛陕西赛区的F题“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略作简化后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通过这种方式, 首先, 它可以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 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学习不只是纯理论那么枯燥,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系统学习, 最终可以用相应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自发进行探索, 基于仿真实验、理论分析、实际实验等途径, 自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次, 教师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 把与课堂相关的理论内容抽象出来, 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讲解,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此外, 通过这些实例, 除了会使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内容掌握之外, 还会激发学生对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发射部分主要包括了高频电子线路中典型的振荡器电路和微波技术与天线中天线设计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的内容。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对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的理解和实践教学, 通过采用上面所罗列的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授课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 学生通过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 学习兴趣显著增加, 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有了主动意识,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迅速, 初步具备了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坚信, 通过这种系统地教学改革, 形成以系统为主导, 任务为驱动, 仿真实验—理论教学—实际实验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方法, 势必会培养出更加卓越, 更能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时代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兴雯.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2]曾兴雯.高频电子线路辅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课程设计 第2篇

设计题目: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

专业班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教师评分

目 录

一、设计任务与要求………………………………….………………………..2

二、总体方案…………….………………………….…………………………..2

三、设计内容…………………………….………….…………………………..2 3.1电路工作原理………………………………..………………….……….3 3.1.1 电路原理图……………………………………………………….3 3.1.2 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分析……………......….……….………….3 3.2 主要技术指标…………………………………...………….……………6 3.3仿真结果与分析……………………………………………..…….……10

四、总结及体会…………………………………………………………………12

五、主要参考文献………………………………………………………………13

电路原理图如图1:

图1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multisim电路

分析电路:

(1)增益要高,即放大倍数要大。

(2)频率选择性要好,即选择所需信号和抑制无用信号的能力要强,通常用Q值来表示,其频率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带宽BW=f2-f1= 2Δf0.7,品质因数Q=f0/2Δf0.7.

图4 谐振放大器电路的等效电路

放大器在谐振时的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晶体管的4个y参数分别如下:

输入导纳:

输出导纳:

正向传输导纳:

反向传输导纳:

式中为晶体管的跨导,与发射极电流的关系为:

有关,其关系为:,为发射结电导,与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及。

为基极体电阻,一般为几十欧姆;

为集电极电容,一般为几皮法;

为发射结电容,一般为几十皮法至几百皮法。

图5 小信号放大器分析电路 如上图图5所示,输入信号分别用于测量输入信号

由高频小信 号发生器提供,高频电压表,与输出信号的值。直流毫安表mA用于测量放大器的集电极电流ic的值,示波器监测负载RL两端输出波形。表征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谐振频率f0,谐振电压放大系数Avo,放大器的通频带BW及选择性(通常用矩形系数Kr0.1),采用图5所示电路可以粗略测各项指标。谐振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如下。

(1)谐振频率

放大器的谐振回路谐振时所对应的频率f0称为谐振频率。f0的表达式为:

式中,L为谐振放大器电路的电感线圈的电感量;的表达式为:

式中,为晶体管的输出电容;

为晶体管的输入电容。

为谐路的总电容,谐振频率f0的测试步骤是,首先使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为f0,输出电压为几毫伏;然后调谐集电极回路即改变电容C或电感L使回路谐振。LC并联谐振时,直流毫安表mA的指示为最小(当放大器工作在丙类状态时),电压表

图6放大器的频率选择性曲线

由BW得表达式可知:

通频带越宽的电压放大倍数越小。要想得到一定宽度的通频带,同时又能提高放大器的电压增益,由式可知,除了选用yfe较大的晶体管外,还应尽量减少调谐回路的总电容量。

(4)矩形系数

谐振放大器的选择性可用谐振曲线的矩形系数Kr0.1来表示,如上图所示,矩形系数Kr0.1为电压放大倍数下降到0.1Avo时对应的频率范围与电压放大倍数下降到0.707 Avo时对应的频率偏移之比,即

上式表明,矩形系数Kr0.1越接近1,临近波道的选择性越好,滤除干扰信号的能力越强。可以通过测量谐振放大器的频率特性曲线来求得矩形波系数Kr0.1。

(5)噪声系数

信噪比:用来表示噪声对信号的影响程度,电路中某处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大,表示信号功率大,噪声功率小,信号受噪声影响小,信号质量好。

噪声系数:用来衡量放大器噪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程度,输入信号的信噪比与输出信号的信噪比的比值称为噪声系数。在多级放大器中,最前面一、二级对

.有扫频仪(波特图示仪)得出放大器的频率选择性曲线图如下:

由图可知通频带BW=

五、主要参考文献

高频课程 第3篇

摘 要:“高频电子课程设计”课程建设是一个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围绕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就如何开展“高频电子课程设计”课程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及改革实践。

关键词:技术本科;高频电子;课程设计

高频电子课程设计是电子通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其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频电子课程设计”课程建设中,我们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围绕技术本科,着重抓了三个方面工作。

1 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

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高频电子课程设计”在专业中的定位和需求,以“服务专业、夯实基础、关注创新、注重应用”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紧扣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突出技术性、应用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并进行了课程大纲的修订、课程设计项目的开发、课程设计课件的制作、课程设计指导书的编写等,基本建立了高频电子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体系。

高频电子课程设计共设置了多个课程设计项目,有调频接收机的设计、LC正弦振荡器的设计、50W高频宽带功放设计、CATV干线放大器设计、频率合成器的设计、小功率调幅高频发射机设计和收、录、放、扩一体机设计等。内容涉及高频电子线路的全部重要单元电路,包括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丙类功率放大器、混频器、调制与解调器等,集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与理论知识综合与于一体。

2 教学方法突出有效性

高频电子课程设计,专业性、综合性强,如何在有限的一周教学时间内,要求学生在学会分析基本单元电路原理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实际,进行系统设计与搭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造能力,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止,我们注意软、硬件实验设计的协调,注重协同合作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工程素质。

利用计算机、使用各种软件平台进行电路系统设计是现代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但是,电子通信专业学生还必须有扎实的硬件基础。学生毕业后,不管是从事产品生产的组织管理工作,还是负责电子线路的设计工作,其最终的工作对象始终是硬件。所以,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软”、“硬”要有机结合,相辅相承,设计计算与安装调试并重,以促进学生工程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程设计是学生毕业设计前的一次工程设计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措施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契机。任何系统工程都是众多人员协作的成果,是众多因素协调的结果;为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指导教师给定设计指标、参考资料,学生按课题分组进行设计计算、安装、调试。即把系统设计题目分成若干个小课题,每个小课题由组员设计完成,以训练其协同合作的能力。

3 教材建设突出适用性

“高频电子课程设计”指导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高频电子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电子电路调试的方法,能独立解决设计与调试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能正确选用元器件与材料,能对所设计电路的指标和性能进行测试,能查阅各种有关手册,能正确编写设计报告。

为了满足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要求,我们以应用为主导,以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编写了“高频电子课程设计”指导书。“高频电子课程设计”指导书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材互相配套,基本形成理论、实践合一的一体化教材体系。

所以,“高频电子课程设计”指导书能反映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了我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教学需求,符合我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能力培养,并注意加强应用性、实践性。

4 结语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第4篇

一直以来,高频电子线路都是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的难点,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注重各个单元电路原理的分析、计算、讲解,教学内容零散,各单元电路相互独立,教学时重点强调单元电路的原理与分析,而缺乏各种电路之间的关联性,对高频电路的实际应用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盲目性,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一看到繁琐的高频电路图就产生抵触情绪。而高频电路的应用恰恰需要将零散的单元电路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无线电路系统,因此,对于高频课程教学内容调整与教学形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

1 教学内容重组

1.1 结合项目化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大部分高频电子线路教材中对高频典型电路的介绍是按照电路的不同功能把高频电路分为信号放大电路(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等)、信号产生电路(振荡电路等)、信号变换电路(调制、解调、混频电路等)三类,然后分别加以介绍。而众所周知,高频电子线路的典型应用是在无线电发射/接收系统中,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频电子线路讲授的内容是构成通信无线电系统接收/发送设备的各种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发射、接收机作为两大系统内部各单元电路自成一体,总体又构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以以无线电信号传输为主线(如图1所示),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将所要教授的各种典型高频电路归入无线电发射系统与无线电接收系统两大项目中去,通过联系实际电子设备,从通信系统和整机出发逐步引申出各单元电路的功能、指标、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再将各单元电路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一个完整的系统。

教学内容的编写上,可以选用一种典型的无线电通信发射/接收电子产品(如无线调频对讲机、无线遥控模型汽车、无线遥控开关、无线遥控报警器等)为教学的主干内容,引导、贯穿教学始终,将传统教学中对单元电路的枯燥教学转化为对无线电通信发射/接收产品中的实际电路的分析与实践,化传统电路分析为电子产品项目下属子项目的介绍与分析,充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可将无线调频对讲机的讲解按照信号发送与接收的传输走向,对照典型无线电发射/接收系统的结构,分为无线调频发射机与无线调频接收机两大项目,分别将发射机与接收机内部的子电路作为子项目依旧按照信号传输的走向依次讲解。如此组织教学内容的好处在于:突出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很好地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中增加软件仿真环节

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中,还可以结合电子线路CAD课程,充分运用电子线路CAD仿真软件,在枯燥的电路分析中加入电路仿真,可以直接运用计算机,采用电路仿真的演示方式,给学生视觉上、思维上更为直观地理解。

在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中,结合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与电子线路CAD课程,基于原有的实践环节,可以增加多项仿真实验内容,各种实验结果在Multisim等EDA软件平台中以图形、数值、波形等多种形式体现出来与对应硬件电路验证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同时为电子线路CAD课程内容的整合收集、提供有效的支撑材料。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2.1 充分应用仿真软件

在理论课教学中,高频电路分析相对比较枯燥和抽象,对于电路分析、模拟电路等课程基础较差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高频电路分析是一个难点,却又不可避免。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每次都把庞杂笨重的各种仪器与电路带进教室,也不具备每次课程都在实验室完成的条件,因此,充分利用仿真软件的作用可以提高理论课上电路分析的效率,使抽象的电路分析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例如,在讲解振荡器工作原理时,振荡信号的产生要经历从起振到平衡的过程(如图2所示),即振荡信号幅度从小变大然后趋于稳定,在做振荡器原理验证实验时,振荡器的起振时间非常短,几乎瞬间达到平衡,通常肉眼无法捕捉起振的过程,而运用仿真软件Multisim对振荡器电路进行仿真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振荡信号幅度由小变大的起振过程非常明显,等待起振状态进入平衡状态的过程可以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在实验课教学中,基于原有的实践环节,增加多项仿真实验内容,各种实验结果在Multisim等EDA软件平台中以图形、数值、波形等多种形式体现出来与对应硬件电路验证实验结果进行比对。例如,上面提到的振荡器原理实验,如果单用实验电路验证振荡原理,学生很难体会起振的过程,如果实验之前先对实验电路采用软件仿真,等待振荡器起振的过程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仿真环境的灵活性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创新的空间,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可以自行设计类似的电路,例如,在基本的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电路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改进,改进后电路性能如何?这些尝试都可以通过仿真初步验证电路的正确性,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同时,实验环节中,仿真作为实验的一部分还有另一个好处,即可以利用虚拟仪器的多样性,弥补实验室硬件不足的缺陷,某些不具备实验条件的高频实验可以通过仿真形式验证、设计实现。

2.2 教学过程项目化

采用项目式教学。在教学中引入成型的无线电发射/接收产品作为一个大的项目,再根据信号的发送与接收将大项目划分为无线电发送设备与无线电接收设备两个模块,模块下属单元电路成为子项目,不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电路与实物内部结构一一对应,而且能看到该产品经过软件仿真与硬件电路实验的结果,易于理解掌握电路原理与应用。授课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讲解项目、演示项目和练习项目三大部分,即对子项目的电路原理讲解、电路仿真、硬件电路验证实验。

3 实训项目改革

传统的高频实训项目通常采用单一硬件电路焊接调试的方式,该实训方式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实际高频电路的帮助不是很明显,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在焊接部分做得比较顺利,到了调试、分析电路结构时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在对实训项目进行改革时首先应考虑“设计”二字,可以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提出具有某种功能的高频无线电发射/接收电路的设计要求。根据设计要求,辅导学生根据所学高频电路知识以电子线路CAD软件为工具进行设计与仿真,分析其可行性,继而搭建硬件电路并调试。图3所示是一个简易的调幅接收机仿真电路与仿真结果。教师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对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达到良好的互动。这种实训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高频电路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也运用到了电子线路CAD软件的仿真功能,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有效加强课程间知识的融合。

4 结束语

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的是应用能力、操作能力,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技能性和应用性,讨论的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在我校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获得了较好的反馈,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了一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金明.高频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谢俊园,丁向荣.高频电子技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高频课程 第5篇

一、实验目的:

l.了解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丙类放大器的调谐特性以及负 载变时的动态特性。

2.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丙类工作的物理过程以及当激励信号变化和电源电压 Vcc变化时对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3.比较甲类功率放大器与丙类功率放大器的特点、功率、效率。

二、实验内容:

1.观察高频功率放大器丙类工作状态的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2.测试丙类功放的调谐特性

3.测试丙类功放的负载特性

4.观察电源电压变化对丙放工作状态的影响及激励信号变化、负载变化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三、实验基本原理:

丙类功率放大器通常作为发射机末级功放以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和较高的效率。本实验单元模块电路如图2—l所示。该实验电路由两级功率放大器组成。其中 VT1(3DG12)、XQ1与C15 组成甲类功率放大器,工作在线性放大状态,其中 R2、R12、R13、VR4组成静态偏置电阻,调节VR4可改变放大器的增益。XQ2与CT2、C6组成的负载回路与VT3(3DG12)组成丙类功率放大器。甲类功放的输出信号作为丙放的输入信号(由短路块J5连通)。VR6为射极反馈电阻,调节VR6可改变丙放增益。与拨码开关相连的电阻为负载回路外接电阻,改变S5拨码开关的位置可改变并联电阻值,即改变回路Q值。当短路块J5置于开路位置时则丙放无输入信号,此时丙放功率管VT3截止,只有当甲放输出信号大于丙放管 VT3 be间的负偏压值时,VT3才导通工作。

四、实验步骤:

1.了解丙类工作状态的特点

1)对照电路图2—l,了解实验板上各元件的位置与作用。2)将功放电源开关S1拨向右端(+12V),负载电阻转换开关S5全部拨向 开路,示波器电缆接于J13与地之间,将振荡器中 S4开关“4”拨向“ON”,即工作在晶体振荡状态,将振幅调制部分短路块J11连通在下横线处,将前置放大 部分短路块J15连通在“ZD”下横线处,将短路块J4、J5、J10均连在下横线处,调 整VR5、VR11、VR10使J7处为0.8伏,调VR4、VR6,在示波器上可看到放大后 的高频信号。(或从J7处输入0.8V,10MHZ高频信号,调节甲放VR4使JF.OUT(J8)为6伏左右。)从示波器上可看到放大输出信号振幅随输入电压振幅变化,当输入电压 振幅减小到一定值时,可看到输出电压为0,记下此时输入电压幅值。也可将短路环J5断开,使激励信号Ub=0,则Uo为0,此时负偏压也为0,由此可看出丙类工作状态的特点。

2.测试调谐特性

使电路正常工作,从前置放大模块中J24处输入0.2V左右的高频信号,使功

放管输入信号为 6伏左右,S5仍全部开路,改变输入信号频率从4MHZ—16MHZ,记下输出电压值。

3.测试负载特性

将功放电源开关拨向左端(+5V),使Vcc=5V,S5全断开,将J5短路环断开,用信号源在J9输入Vb=6伏左右f0=10MHZ的高频信号,调整回路电容CT2使回路调谐(以示波器显示J13处波形为对称的双峰为调谐的标准)。

然后将负载电阻转换开关S5依次从l—4拨动,用示波器测量相应的Vc值和Ve波形,描绘相应的ie波形,分析负载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4.观察激励电压变化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将示波器接入VT3管发射极J3处,开关S1拨向十5V,调整VR6和VR4,使J3处ie波形为凹顶脉冲。(此时S5全部开路)。然后改变Ub由大到小变化(即减小输入信号),用示波器观察ie波形的变化。5.观察电源电压VcC变化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将ie波形调到凹顶脉冲波形,用示波器在J3处可观察ie电流波形,此时可比较S1拨向十5V或十12V两种不同的情况下ie波形的变化。

6.实测功率、效率计算:

将 VCC调为12V,测量丙放各参量填入表 2—3,并进行功率、效率计算。

其中:Vi 输入电压峰-峰值

Vo:输出电压峰-峰值

Io :发射极直流电压÷发射极电阻值

P=:电源给出直流功率(P==VCC*I。)

Pc:为管子损耗功率(Pc =Ic*Vce)

Po:输出功率(Po=1/2*(Vo/2)2/RL)

五、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测量结果,计算各种情况下Io、Po、P=、η。

2.说明电源电压、输入激励电压、负载电阻对工作状态的影响,并用实验参 数和波形进行分析说明。

高频课程 第6篇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高频电路;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涉及电子元件如电子管、晶体管、场效应器件,单元电路如功放电路、调频电路、振荡电路,集成电路,直到射频应用模块和大规模集成系统等。在现代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高频电路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频电路教学现状

高频电路教学一般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验教学以及实践课程设计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基本上就单元电路、集成电路进行详细的讲解,其中涉及公式推导,大部分学生在课程中十分被动,缺乏思考,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盲目被动学习。教师注重对高频电路相关理论的讲解,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看,教师偶尔提问题,没有学生回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第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团结在一起,缺少团队协作能力。第三,考试形式单一,课程的总成绩一般由期末考试成绩的70%~80%加上平时成绩(平时考情情况+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作业)的20%~30%组成,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二、学习共同体视野下的教学改革

1995年,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中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它是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借助于一定的学习载体共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共享和协作的组织。学习共同体体现“协作”两个字,并且充分发挥协作的作用,也就是说,鼓励学习共同体中的个体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达到知识共享,学习共进、教学相长。运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强调整体性,始终将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学习整体

如在讲述调制解调的时候,引入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要调制?调制形同日常生活中的什么?调制中有哪些电路?这些又是怎么工作的呢?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讨论这些问题,先让每个组独立思考,体现自主性,再将他们组织在一起讨论,又体现整体性。

2.互换角色

如在讲解收音机时,教师通过引入案例,提出任务和分解目标,将5―7个学生分为一组,分为电路组、本振组、中放组和功放组,让每个组带着疑问和目标查阅大量的资料,每个小组的个体成员间要进行分工协作学习、设计和执行方案,体现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小组与小组又构成一个共同体,小组与教师也构成共同体,教师既可以作为每个小组的评价者,也可以担任每个小组的指导者。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改变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使整个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3.加强课程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以整个学习过程为一个共同体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给予考核成绩。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团队的考核指标、考核方式和考核方法,在完成每一次任务时,都进行考核并及时公布成绩。这样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看成一个共同体来考量,既体现了平时过程性的评价,又体现了期末终极考核。要始终将考核贯穿于该课程的学习整个过程,以课程知识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增进学生间的沟通协作,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总之,在学习共同体的倡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尊重学生,尊重知识,强调合作精神,有利于教师能更深地理解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郭永志.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赵迎.论学习共同体及其教育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12(5).

[4]廖惜春.基于工程应用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4):12-14.

基金项目:本文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校级教改课题资助。

《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第7篇

一、明确培养目标重点突出

我们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的是高级技能人才;重点突出就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高级技能人才?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高级技能人才就是高级技术工, 强调了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结合, 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然后积极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定位前提下进行的, 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能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我们的教材的编写、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都邀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并指导, 以求突出实用性和全面性, 并能很好的和企业相结合, 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去。

二、加快教学的改革, 提高实践能力

高频电子技术是从事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记住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 还要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理论性较强, 在教学改革上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对本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 通过两学期的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 课堂教学的改革

针对高频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 内容抽象难懂, 数学推导较多等特点, 我们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 首先把整个课程分成本直接检波接收机、简单直接高放式接收机、超外差式接收机、调频接收机、发射机为课程教学的五个项目, 突出做、讲、练的结合, 将每一项目按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模块, 在每一模块中明确教学目标与工作任务, 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 并适当进行知识拓展, 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理论上以实践需要为度, 将选频和滤波电路、小信号调谐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频率变换与混频器、振幅调制与解调、角度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与频率合成技术等有机融入五个项目, 同时在有关项目中体现对电子CAD能力、整机装配能力及编制工艺文件能力的要求。

让学生在实验室上课, 先上理论然后再做相关的实际项目, 让学生学到的理论很快应用到实践中去, 如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二) 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进行项目化教学, 采用项目导入的方法, 形成学生首先会做, 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先让学生有一个很直观的了解, 接着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工作原理, 自己愿意动手去做, 做的过程如有不懂的自己先思考。目前我院高频电子技术课程必须在实验上, 可以用的有三个, 所以基本上每个实验室每天都是8-10节课, 本课程总共90课时, 理论课时30课时, 实践60课时;实验项目是五个大的项目;其中包括直接检波接收机、简单直接高放式接收机、超外差式接收机、调频接收机、发射机五个实验项目;每一个项目学生都需要做出成品, 这里面包括焊接、连线、调试、测试等内容, 这些内容学生都要完成。通过亲自动手做成成品让学生有成就感并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网上课堂改革

建立网上课堂可以进一步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是缓解课堂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增强师生交流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网站上, 把电子教案、课程的教学大纲、每个实训项目的要点和步骤、网上模拟测试、一些课件动画放到网上、在线交流等;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更好的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 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也做了一定的改革, 在课程的考核中, 仅靠笔试是不能完全判断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好坏的, 因为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 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采用突出能力, 分类考试的方式进行;首先其中五个项目, 每个项目20分, 根据完成的情况分为五个等级:优、良、中、及、不及, 然后是理论考试以客观题为主占总成绩的30%;通过这种考核改革, 学生只有在平时学好做好, 才能有好的成绩,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完善, 高频电子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更扎实, 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能,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之以往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当然, 在教学中发现了不足之处, 每个班级40-50人, 实验室的设备不足, 师资不足, 设备也经常有问题, 得不到及时维修, 正常的课程受到影响。针对上述问题, 应尽快建立一支师资队伍, 尽快培养一些能胜任设备维修的学生, 以缓解实验室的设备维护。

摘要: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理论性、实践性较强;能更好的服务本专业的应用, 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技能, 更快的适应社会上相应的岗位需求, 对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国平, 武海艳.谈谈高频电子线路教学[J].科技信息, 2006.

[2]杨翠蛾.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高频课程 第8篇

1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按照通信电子线路的典型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项目,构建学习情境。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本着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设备到组合设备再到系统的原则,按照真实工作过程进行教学。重点突出完成工作任务与所需相关知识技能的密切联系,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的相关性,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按照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结合岗位工作内容,归纳本专业毕业生的行动领域,从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出发,重构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学习领域,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以现场工作任务及工作程序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项目教、学、做结合,课堂、实训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高频电子线路又叫通信电子线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电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术,了解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基本组成部分。掌握通信电路各个模块包括高频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振荡器、调制器、解调器、混频器等的工作原理与分析方法。我们把每一个模块作为一个工作任务,因此学习本课程时要从整体把握,理解整个通信过程。明白了通信的过程,自然就知道下一步该下什么。需要什么电路完成,输入信号、输出信号是怎么样的。确定了本课程各项目的具体内容,每个项目编排的依据是该产品制作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以六个典型的任务为载体,其分别是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调试、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调试、正弦波振荡器的调试、振幅调制与解调的调试、混频电路的调试与调试和调频电路的调试。《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设计见表1。

下面以正弦波振荡器的调试为例介绍课程单元的设计。首先,以Multisim仿真引入,仿真可以通过实际电路的演示效果达到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这部分知识的要点是振荡的起振条件和平衡条件,学生对于该条件的理解一般不够充分,只是机械式的记住。如果在这时候通过仿真软件现场仿真振荡器从起振到平衡的工作过程,便可以形象地发现振荡幅度是从零开始增大,然后增幅趋缓直至不再增加,这样便可以比较直观地理解两个条件的内涵;接下来以放大、反馈、滤波、稳压四个环节为正弦波振荡器组成部分,学生使用示波器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自己明白以上四个部分的作用;再次以各谐振回路的设置的不同从而观察振荡频率的不同;最后从频率稳定度、信号质量、个别问题提问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

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取职业能力评价和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职业能力评价包括三个方面:1)基础知识评价: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如:电路的工作原理、谐振网络的技术参数等。2)工作能力评价:在工作中,根据工作任务编写工作计划、布置工作环境、准备工作材料、工作熟练程度、查找和分析失真原因、处理电路故障、编写工作记录等的能力情况进行考核。3)工作效果评价:根据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及质量,参照制造厂的技术标准是否合格。职业素养评价包括三个方面:1)平时考勤评价:根据上课或实训出勤情况进行评定。2)工作态度评价:根据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工作着装、合作互助、职业道德等情况进行评定。3)作业评价:理论课程或实训课程内容完成以后,根据完成布置的作业情况、工作报告内容以及是否规范的格式进行编写等方面进行评价。

4 结论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主要任务就是工作任务的设置,通信技术发展很快,所以工作任务的设置也要根据技术的发展有所调整。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摘要:传统的职业教育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特色和课程理念,实现了学习和工作的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单元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7-45.

[2]杨生斌.“工学四合”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9(21):20-22.

高频课程 第9篇

在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模拟电路》和《高频电路》是两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分两门课程学习,先上模拟电路,后上高频电路,分两个学期授课。但在实际的高职教育中却发现了很多弊端,比如两门课程中部分内容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不上或用处不大而学习难度却很大,不符合高职教育中理论基础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况且高职的学制较短,也不允许用两个学期的学时来进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就会出现以下问题,比如学校编排教学计划困难,导致出现必须先修的专业基础课和后续的专业课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的现象;另外由于模拟电路和高频电路课程的特殊性,学生都普遍认为模拟电路的学习比较困难,而下一个学期的高频电路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很多的高职生中就会出现一些消极现象从而导致较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对电子类基础课程丧失学习信心,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等等。要想改变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模拟电路和高频电路的课程教学上去作思考和探索,因此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由于两门课程内容上具有内在联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为模拟电路和高频电路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对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使高职教育真正体现以“必须、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使学生在较少的课时教学中比较轻松地掌握高低频电子线路相关知识和技能。

2、课程整合的思路

课程整合本着既要体现本课程的基础性,又要满足后续专业课程需要的原则来处理教学内容,安排实践环节,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同时注重内容的新颖和信息量。根据这两门课程的特点,将这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叫“电子线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授课内容,着重加强实践环节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课程整合后,以模拟电路低频部分为重点和主线,在模拟电路的教学中把一些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作穿插介绍,学生在后续的电子工艺实训中接受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在实训中把高低频电路的知识作巩固和加深理解,尤其是高频电路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补充。整合以够用实用为基本,重视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课程整合后也将形成更有效的教学体系。

课程整合后的具体教学大纲如下:

第一章为半导体二极管,主要包括二极管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典型应用分析等。

第二章为半导体三极管,主要包括晶体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基本应用,以及对于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等。

第三章为放大电路基础,主要包括以晶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构成的各种基本单元放大电路等。

第四章为多级放大电路,主要包括集成运放的组成及特点、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类型及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运放构成的基本运算电路等。

第五章为信号发生器,主要包括反馈型振荡的基本工作原理、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等。

第六章为直流稳压电源,主要包括整流、滤波、稳压的工作原理以及集成稳压器的应用等。

第七章为集成模拟乘法器的应用,主要包括模拟乘法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基本应用、信息传输的基本概念、幅度调制与解调、角度调制与解调、混频等。

第八章为其它模拟集成电路的应用,主要包括锁相环路的基本工作原理、集成锁相环及其应用、频率合成原理等。

第九章为模拟电路与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仿真软件的介绍以及可编程模拟器件的介绍与演示等。

实践教学包括十个实验,分别是半导体器件开关电路制作、基本放大电路、O C L功率放大器、运放的应用电路测试、简易信号发生器制作、简易直流稳压电源、模拟集成器件LM386应用电路制作测试、模拟电路仿真测试、模拟集成乘法器应用电路制作测试、琐相环应用电路制作测试。其中第1、5、7、9、10个实验是设计制作性实验,其余为验证性实验。

整合后的教学学时共为90学时,其中理论70学时,实验20学时,具体分布见表1。

3、课程整合的辅助条件

模拟电路和高频电路进行整合教学难度是很大的,要在相当少的课时内要求学生同时较好地掌握高低频知识,如果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就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整合。

(1)把数字电路教学提前而把模拟电路放在数字电路之后,这样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好很多,我们可以把集成模拟电路作一些教学强化,数字电路提前对学生接受功能电路的思想无疑是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2)建设相应的网络课程,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利用图片、动画、录像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协作、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建立完善的网络课程,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3)重视模块电路教学,重视学生制作性实验教学,要给学生增加更多实训时间,提高学生实际制作电路能力,把实训内容与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制作一些应用性强的电路比如收音机等电路后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理论的兴趣。

(4)具备一套完整的仿真实验材料,可以用于多媒体教学演示也可以给学生自主上机练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4、课程整合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同样的,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注意以下几点,那么整合就可以事半功倍,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1)以应用为目的,用工程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提高实用性。

(2)将课堂讲课、课内讨论、作业和实验有机融合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3)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注意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分工和互补,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方法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及EDA技术,在授课中可以直接用仿真演示等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因材施教,要注意去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找话题,从而引出欲讲授的新知识,同时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新问题,从而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识。

(6)大纲第九章“模拟电路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也可移至第一章前,让学生对模拟电路有一个初步了解及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及早掌握仿真软件。

总之,我们通过不断思考和摸索,对《模拟电路》和《高频电路》进行了有机整合,整合后总课时大大缩减,但学生普遍反映模拟电路和高频电路的学习反而变轻松了,教学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摘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提出了将模拟电路和高频电路整合为一门电子线路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整合思路,并对如何提高整合效果提出了几点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模拟电路,高频电路,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胡宴如.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申功迈,钮文良.高频电子线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成红胜.《C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课程整合化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7:283、290

高频课程 第10篇

《高频电子线路》是航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该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高频电子线路模型、工作原理和性能、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各种电路的内在联系,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各种高频电路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和其它有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涉及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实际电路, 知识面较宽, 难点较多。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学习主动性较低, 以致高频电子线路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核心按部就班的讲解,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将会导致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丧失学习兴趣,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从教学改革实践出发, 结合高频电子线路的课程特点, 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1 教学改革思路

1.1 对接专业课程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完善课程教学标准

《高频电子线路》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 既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使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 学会使用各类高频测量仪器、仪表, 能够设计简单的高频电路, 又要针对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生产实际中的各种高频电路的能力。为了制定出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有益的教学标准, 我们对专业标准的制定进行了改革。通过深入调研航空维修企业相关职业岗位、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能力要求, 融合了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技能抽查标准, 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重新设置重点、难点内容以及教学基本要求等, 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由于标准结合了企业生产实际, 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1.2 以“系统—模块—电路—信号”为主线, 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高频电子线路》理论性极强, 公式繁多,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内容讲, 学生不感兴趣, 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但完全采用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话, 又会导致学生忽略理论, 基础打得不牢, 后劲不足。根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结合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遵循“以技能为主, 理论够用”的原则, 按照“系统———模块———电路———信号”的主线, 将课程教学设计为理论 (30学时) +实验 (8学时) +软件仿真 (10学时) +实训项目 (12学时) 。在教学内容组织中, 以AM收音机的设计与制作 (接收系统) 和无线调频话筒设计与制作 (发射系统) 为载体, 加强对各模块 (功能电路) 的作用和用途更加了解, 并在具体的任务中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验、仿真、项目等实践性内容, 让学生能及时消化难懂的理论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1.3 以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核心, 设计实践训练内容

动手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实践内容是《高频电子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 这里所指的实践, 并非简单的实验, 而是包含实验、仿真和项目实践。由于实验设备的老化以及高频实验的调试难度高, 有些实验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 在对传统实验难以实现的内容, 就采用软件仿真。通过仿真, 学生能更直观的观察仿真结果, 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课程的实践内容为30课时, 占总学时的50%。实践内容基本涵盖了该门课程的重点知识, 在实践内容的帮助下, 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动手能力。具体实践内容安排以及目的与要求见表1所示。

1.4 精心准备第一堂课,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频电子线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 对理论教学的要求非常高, 所以首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对课程产生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上好第一堂课。《高频电子线路》的主要对象是航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 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进入航空公司或空军航空维修企业从事航空维修的工作, 而航空维修工作需持证上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让那些有志毕业后从事航空维修工作的学生了解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上第一堂课时, 除了通过实例介绍无线电知识在日常生活、通信、航空航天、医疗等方面的应用外, 我还把民用航空器部件修理人员执照考试大纲电子类公共模块中无线电基础部分的考试大纲列举出来。这些措施, 使学生明确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应用范围和能力要求, 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1.5 改革学习评价方法, 实行多元评价考核

《高频电子线路》属于航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提高专业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航空电子信息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学习后, 学生具备进一步自学和扩展相关知识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并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传统的试卷考试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应用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形成性考核 (60%) 和期末试卷考试 (40%) 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的目的是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其中平时考勤占10%、学习态度占20%、操作规范占30%、技能占40%。形成性考核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性:采用课堂提问、现场操作、作品展示、操作规范等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课堂提问占10%、现场操作占50%、作品展示占20%、操作规范占20%。采取教师考核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 其中学生自评占10%、学生互评占20%、教学评价占70%。

2 结束语

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 调整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完善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 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技能人才。通过本次教学改进,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航空电子信息技术13级学生的综合成绩优秀率为10.5%, 良好率为36.1%, 不及格率为4.6%,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尽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唯有不断充实自己, 认真进行教学反思, 继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才能够进一步提高。

摘要:《高频电子线路》是航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从教学改革实践出发, 结合《高频电子线路》的课程特点, 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通过改革,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航空电子信息技术,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廖永忠.《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 (22) :116-118.

[2]王志兵, 等.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12 (3) :162.

高频课程 第11篇

1 教学模式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一条主线

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授课过程中应以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单元电路原理及功能应用为主线。首先介绍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 之后分章节详尽讲解各单元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实现的功能。在讲解各单元电路时, 应关注其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对系统指标的影响。最后, 在了解各单元功能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再次将其统一为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 并对各种系统结构的优缺点进行点评, 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和单元功能电路原理与设计的基本概念。

1.2 五个环节

目前, 我院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整体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培养、毕业设计五个环节组成。根据每个环节的教学特点、教学方式及学时安排的不同, 有目的地将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践技能、实验方法、开发系统电路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培养学生“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的技能, 进而获得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1.3 两种能力

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 考核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理论考核环节和实验考核环节。整个考核体系要突出对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在课外实践方面,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等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利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两种能力”的培训和锻炼,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开发。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本课程从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系统整体的概念出发, 逐步深入地介绍无线通信系统的各部分功能电路;以通信电路的“功能”为基点, 从信号传输与电路实现的角度出发, 分析各个通信功能电路, 从理论上讲解组成各个通信功能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功能电路在信息传输系统中的作用, 增强对系统各部分内在关系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对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想法

2.1 换位思考法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单要考虑如何“教”, 也要考虑学生如何“学”, 根据学生如何更好的“学”来设计如何更好的“教”。即教师换位为学生的角色,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依据学生所具备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 感受和分析学生的“困惑”和“疑难杂症”, 考虑讲解的技巧, 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攻克知识难点,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 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2 目标清晰法

在授课时, 首先通过介绍相关的实际应用背景,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目的”, 明白“为什么要学”以及“在哪里可以用”等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为了宽其心、扣其情、启其智, 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 用疑问的形式巧妙合理地提出来, 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 也使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深浅程度,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

2.4 理论实践结合法

课堂上讲授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课下设计与此配套的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环节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把所授课程内容, 设计成几个具体的项目, 使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实践过程中, 既学会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又锻炼和培养了各种能力, 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发展的需要。

摘要:本文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出发, 讨论了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并在此原则基础上, 总结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邦媛.射频通信电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频课程】相关文章:

高频振荡06-07

高频超声08-06

高频技术08-15

高频05-28

高频彩超诊断06-04

高频发射论文06-17

高频超声诊断07-15

高频词提取08-07

高频焊机08-09

高频通气呼吸08-23

上一篇:让渡理论下一篇:研究与开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