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范文

2024-08-25

信用评级范文(精选12篇)

信用评级 第1篇

三届普利策奖得主弗里德曼在其专栏中写到:“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 一个是美国, 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 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也曾这样说:“切记, 信用就是金钱。”由此可见信用评级关乎主权国家安危和投资者的回报, 其影响力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约翰.穆迪在《铁路证券报》首次采用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铁路债券的优劣等级, 实施了第一次评级工作, 开创了信用评估先河, 并创立了世界第一家评级公司:穆迪 (Moody's) 评级公司。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各国政府和投资者开始对信用评级制度及信用证券风险的高度重视。1933年美国颁布《证券法》明确所有发债主体必须经过资信等级评估, 初步确立了评级制度。美国次贷危机再一次把资本市场危机的根源指向了信用评级, 但同时信用评级对资本市场、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救助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成为反思次贷危机根源、探讨金融改革方向的焦点。

二、信用评级信息价值研究评述

信用评级信息价值体现在:一是信用评级信息具有投资传导机制和预期功能;二是信用评价信息具有显著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价值。

一是信用评级信息价值传导机制和预期功能。约翰.穆迪在《铁路证券报》采用简单直观的符号来表示铁路债券的优劣等级, 这已表明信用评级具有显著的投资导向功能, 随着资本市场和投资理论及工具的发展, 这种功能越受投资者的重视。Katz (1974) 对美国公司债券市场进行了研究, 发现债券的市场价格变动滞后于债券评级级别的变动, 这表明投资者没有预期到级别变动, 即级别的变动包含了一些投资者未知的私有信息。Bensoneta1 (1981) 对市政债券的研究中发现信用级别不同, 导致债券收益率存在系统性差别, 级别高的债券, 其收益率越低。Millon&Thakor (1985) 基于债券发行人的视角, 认为债券评级信息价值在于证明债券发行人的信用质量, 评级机构会避免直接传递信息的道德风险问题。Partnoy (1999) 对信用评级机构信息问题进行了研究, 认为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评级机构可以搜集、分析信息, 通过评级向市场表明发行人的信用质量, 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 能降低投资者信息成本和发行人资本成本。Kliger&Sarig (2000) 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级别信息的价值含量, 即债券市场价格对没有新信息的级别变动的反应。Steiner&Heinke (2001) 在对国际债券市场中信用级别的信息含量进行检验的过程中, 将级别信息划分为级别下调、负面展望以及级别上调、正面展望等不同的类别, 研究发现在级别变动之前100个交易日13种债券价格有显著的变化, 表明投资者已经对级别的调整做出了预期, 同时发现在级别宣告之后, 债券价格仍然对级别下调、负面展望做出反应, 而对级别上调和正面展望没有反应, 表明级别上调和正面展望信息对投资者的增量信息较少, 而级别的下调或负面展望则包含了一定的私有信息。张德栋 (2004) 提出利用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中离散数据的量化方法和指标数据的归一处理方法, 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3层神经网络估模型, 研究表明, 该模型具有对企业信用的预测功能, 评估正确率达92.2%。Cesare (2006) 以国际银行为样本, 分析了债券、股票和CDS三种市场指标与评级改变的关系, 发现所有的指标都预期到了评级改变, 尤其是负向改变。在预测负向改变上, CDS比债券和股票更有效率, 而股票更容易预测到正向改变, 债券市场对于未来评级改变预测能力较弱, 主要原因就是债券市场流动性不强。胡臻 (2011) 利用中国最大三家信用评级机构对2007年~2009年间发布的评级公告分别建立正面和负面的事件研究模型, 通过考察事件发生前后债券价格反应, 发现我国信用评级对证券市场具有显著的信息引导价值。李明明 (2012) 采用事件研究法, 通过观察债券和股票价格对于信用评级改变的反应发现, 升降级对于债券市场有显著影响, 在降级前就有较小幅度的反应, 债券市场对于升降级的反应具有断续性和迅速性特点, 股票市场在评级改变前已经发生反应, 评级改变后对于股票市场仍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降级反应要比升级反应迅速。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具有较大的信息价值。

二是信用评级信息对公司治理研究。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权力制衡, 通过对公司各种的权力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以达到制衡各利益相关者的目的, 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信用评级信息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Bhojraj&Sengupta (2003) 从机构投资者和董事会构成的视角, 研究了公司治理对债券级别和收益率的影响, 利用1991年~1996年之间发行的1005种债券作为研究样本, 在控制了信用级别和收益率等其它决定因素后, 发现机构投资者所有权比例高的公司债券级别较高, 但收益率较低。在控制了机构投资者比例之后, 随着机构投资者所有权的集中, 公司的信用级别较低而收益率上升公司董事会的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较高, 债券的信用级别也较高, 而收益率较低。这表明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公司面临着较强的外部监督, 其债券的信用级别较高且收益率较低。Fitch (2004) 认为保护债券持有人利益的公司治理因素包括有: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关联方交易、审计过程正直、合理的且以业绩为基础的管理者薪酬及信用评级的客观、公正。Ashbaugh-Skaifeetal (2006) 采用Standard&Poor's (2002) 公司治理框架来研究公司治理特征对信用级别的影响, 在控制了影响信用级别的公司风险特征之后, 发现信用级别与拥有超过5%股份的股东数、CEO在董事会的权利负相关;而与并购防御条款中股东权利越弱、公司财务的透明度、董事独立性、董事持股和专长正相关。

三、信用评级实证研究及评级体系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信用评级研究集中在构建计量模型, 进行实证分析。张玲 (2004) 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信用级别与以Z值多元判别模型计算的Z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并用Z值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信用评级,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资信品质的某些特点。吴德胜 (2004) 研究了一般神经网络模型在信用评估领域的不足, 提出基于Elman回归神经网络的信用评估模型, 并采用V-fold Crossvalidation技巧对该模型评分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樊锰 (2006) 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法的比较和选择入手, 以AHP分析法为核心, 构建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实现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林成德 (2007) 利用随机森林模型 (RF) 来选择评价指标, 使指标体系更客观, 符合机器学习的特点, 并实证检验了该方法确定的评价体系能有效体现企业信用状况, 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邹蕾 (2007) 选取84家样本企业和12个指标, 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国内上市企业信用评级展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股价的β值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国内上市企业信用评级展望的影响因素, 其中β值是主要因素, 并得出国内上市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营运风险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提高企业信用评级的结论。刘淑莲 (2008)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 对我国307家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建立评级模型, 经过实证检验, 发现该模型有较高的信用预测能力, 能够判断上市公司最终信用等级。张目 (2009) 提出基于多目标规划和支持向量机 (SVM) 的企业信用评级模型, 来解决两类样本企业信用状况重叠问题。通过构造加权样本, 减少两类样本企业信用状况的重叠, 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SVM的预测精度, 并实证检验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周小君 (2012) 基于Bayes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监管评级判定模型, 选取我国195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2010年23个CAMELS指标值和监管评级数据, 应用Bayes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两个监管评级判定模型, 并使用金融机构2011年的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企业信用评估的一个关键环节, 指标体系选取影响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在研究过程中, 所采用指标体系既有财务比率, 也有非财务比率;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I.Altman&Herbert A.Rijken (2003) 对三大评级机构 (穆迪、标普、惠誉) 的评级结果进行对比, 认为传统的评级指标体系和模型看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 对于短期财务及其他指标的变化, 评级机构需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以确保该变化趋势是确定或是非短期的。邹小芃 (2005) 把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分为六个方面来研究, 分别是企业财务状况、制度建设、连续经营时间、管理效率、职工素质和资产质量, 财务状况不足以单独影响企业的信用评估。许进 (2006) 研究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指出创新能力、交易信息、财务状况是构建该类性质企业资信评估的基石。刘倩熙 (2008) 提出了工业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满分值, 并确定了单因子评估指标标准值的方法与各类指标评估的计算值。牛红红 (2008) 认为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要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定性指标包括领导素质、职工渎职、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 定量指标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盈利成长性等。薛强 (2012) 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为视角, 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定量指标体系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14个, 定性指标包括企业素质、内部管理、企业信用度、发展潜力及创新等五个维度。

四、信用评级收费机制评述

收费机制的公平决定着信用评级的公平。如何保证在合理的收费机制下, 确保信用评级的公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增福 (2008) 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进行经济学分析, 认为由于声誉机制的作用和信息交易中搭便车因素的影响, 中小型评级机构只能够对投资者收费, 大型评级机构才可能采取向证券发行人收费的模式。采取对证券发行人免费评级、向投资者收费的模式是当前我国评级机构的必然选择。顾琴琳 (2010) 从理论性与可行性两个角度, 对政府免费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市场收费制度、收费标准的确定以及完善收费的事后监督制度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认为向评级对象收费、收费标准应根据企业的净资产总额的大小确定。包香明 (2011) 认为发行者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采购、利益冲突等问题是现行信用评级模式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 也是历次危机的潜在根源, 只有把支付费用的选择权交还给投资者, 才能保证评级机构独立第三方的身份, 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投资者付费模式在现实条件下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应成为我国评级收费模式的发展方向。余孟阳 (2012) 研究两种主流收费机制 (发行者付费机制和投资者付费机制) , 并提出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多元立体收费模式的设想, 即将分层收费体系与第三方收费体系结合运用, 创建多元化、立体化、透明化的新型收费模式, 增强信息的披露程度, 扩大监督窗口, 加深公正客观性的建立, 同时实现利润增长。

五、我国信用评级问题研究评述

我国的信用评级在近年来发展迅速, 但评级机构的实力与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比, 仍旧实力悬殊。根据吴红负责的《信用评级业务及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报告的情况, “美国正在大规模收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 目前已控制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三儿之二的市场份额”。国际评级机构利用自己的评级行业的主导地位长期有意压低中国企业和政府的信用级别。金思嵘 (2008) 认为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缺乏统一和专门规范资信评级行业的基础性法规, 涉及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则散见于各相关法规条例中, 零散的法律条文使得法律的空白点过多;而在市场准入的管理上, 没有主管部门对评级机构进行较全面的行业准入审查与业务活动年检, 更没有有关的退出制度。袁吉伟 (2008) 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 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结构、竟争状况、行业绩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我国信用评级业具有垄断特性, 信用评级业务集中于债券市场, 造成这种市场集中度高的原因是政府对债券市场的从业机构实行了审核制度, 减少了行业服务的供给数量, 强化了市场的集中度, 从而形成了行业的垄断。占硕 (2010) 认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一直处于多头监管, 监管标准不统一, 监管措施差别化出台的规章制度缺乏及时性和连续性, 导致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彭宇松 (2010) 认为我国评级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多过滥的矛盾是中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最突出矛盾, 造成这种过剩的原因是行业和地区分割导致信用评级业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 以及评级机构和行业信息不透明影响评级机构作出准确的执业水平判断。巴曙松 (2011) 指出在中国金融资产中, 银行贷款和债券的比重失衡, 能够进行评级的债券品种并不多, 导致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使得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之间产生激烈的竟争, 迫使评级机构在评级结果上平衡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少数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徐飘 (2012) 发现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行政压力”和“利益输送”现象, 许多评级机构由于利益导向, 没有对发行方做实际性、市场化的工作, 片面地依据发行方的付费情况作为信用评级打分的评判标准。过度的政府干预, 使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成难以实现市场化。

六、信用评级发展展望研究

邹薇 (2002) 认为从传统信用文化约束、企业信用市场约束、法律环境约束及网络技术约束来促进中国信用评级的发展。王昭慧 (2007) 从信用评级机构的角度进行探讨, 并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包括发展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社会和制度环境建设, 加强信用评级意识,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加强自身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 增强信用评级的保密性。崔茂中 (2009) 认为信用评级是证券发行主体、评级机构、债权人、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利益主体达成的契约组织, 信用评级要兼顾各方利益并使其整体利益最大化。米文通 (2010) 认为信用评级机构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 应大力发展我国信用评级机构, 通过参股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等方式参与世界信用评级, 影响全球金融资源分配。徐飘 (2012) 认为优秀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建设信用制度的基石, 中国应培育自己的评级机构和有效评估体系, 促进证劵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并逐步建立双评级机构模式。黄朱文 (2012) 借鉴了国际经验, 提出推进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完善国家信用评级发展规划与立法, 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公共责任;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权威评级机构, 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等。

每次爆发经济危机都源自于债券市场, 而评级机构是依托于债卷市场而生。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但对债券市场的发展却不够。因此, 对信用评级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焦点和难点。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于2010年6月在北京召开, 与会者提倡进一步完善“中国信用评级论坛”组织, 设立办事机构;同时提出要独立自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美国、俄罗斯两家评级公司共同发起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于2013年6月25日在香港正式成立, 并在香港设立全球营运总部, 标志着中国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主动联合世界知名评级机构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形成市场竞争, 也体现了中国在主权信用评级在全球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当然, 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信用评级业仍缺乏一套较为完整且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理论体系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评级机构, 我国在信用评级的研究和评级机构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淑莲、王真、赵建卫:《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信用评级应用研究》, 《金融与投资》2008年第7期。

[2]张玲、曾维火:《基于z值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研究》, 《财经研究》2004年第6期。

关于企业信用评级 第2篇

企业信用评级概述及等级划分

概述:企业信用评级指信用评级机构对征集到的企业信用信息,依据一定指标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活动。企业主体信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企业素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等方面。我们主要针对中小企业企业的贷款偿债能力进行评估,对影响评级对象的诸多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级结果提供至银行,作为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的考评依据。

分级:借款企业信用等级划分为三等九级,符号表示为:AAA、AA、A、BBB、BB、B、CCC、CC、C。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符号及其含义如下所示:

AAA 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具有最大保障;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确定因素对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最小;

AA 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很强;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确定因素对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很小;

A 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较强;企业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未来经营与发展易受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会产生波动;

BBB 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一般,目前对本息的保障尚属适当;企业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未来经营与发展受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会有较大波动,约定的条件可能不足以保障本息的安全;

BB 级:短期债务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较弱;企业经营与发展状况不佳,支付能力不稳定,有一定风险;

B 级:短期债务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较差;受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较困难,支付能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CCC 级:短期债务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很差;受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困难,支付能力很困难,风险很大;

CC 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严重不足;经营状况差,促使企业经营及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状态的内外部因素很少,风险极大;

C 级:短期债务支付困难,长期债务偿还能力极差;企业经营状况一直不好,基本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促使企业经营及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状态的内外部因素极少,企业濒临破产。

注: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但不包AAA。

企业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前景

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知名度不高,所以依靠内部融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发行债券、股票融资都比较困难,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加依赖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手段。然而,目前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并不容易,其所面临的贷款融资困境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尽管政府不断呼吁,甚至通过发布“指导意见”来敦促银行更积极地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是,在缺乏防范信用风险手段的条件下,银行面对风险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反应即是“惜贷”。因此,从银行来讲,提高贷款管理技术,降低信贷风险才是关键。

我国银行目前执行的信用评级体系,从评级方法的选择到评级指标、权重及其参考值的设定均是基于国有大型企业特点,很难全面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实际和发展前景。而其评价结果——“企业信用等级”又是银行决定是否向企业提供贷款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信用评级体系的不适用、不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造成不良影响,是阻碍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制定一套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解决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融资过程中遇到的信用评级不公正的现状,已成为当务之急。

除此之外,信用评级是债券发行人与投资者、承销商及监管部门的纽带,是发行人向市场推荐自己的“介绍人”,也是企业内在管理的全面检验和考核,有助于发现并改进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可以展示企业的形象,无形中增加了一个与同行业对比的平台,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度服务。

由此可看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掀起一股热潮,我们可趁势扩展业务,将汇信金融服务咨询中心打造成专业的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企业信用评级实施程序

一、前期准备阶级(约一周时间)

1、评估客户向评估公司提出信用评级申请,双方签订《信用评级协议书》。协议书内容主要包 括签约双方名称、评估对象、评估目的、双方权利和义务。出具评估报告时间、评估收费、签约时间等。

2、评估公司指派项目评估小组,并制定项目评估方案。评估小组一般由3~6人组成,其成员 应是熟悉评估客户所属行业情况及评估对象业务的专家组成,小组负责人由具有项目经理以上职称的高级职员担任。项目评估方案应对评估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安排和评估人员分工等作出规定。

3、评估小组应向评估客户发出《评估调查资料清单》,要求评估客户在较短时间内把评估调查 所需资料准备齐全。评估调查贤料主要包括评估客户章程、协议、营业执照、近三年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近三年工作总结、远景规划、近三年统计报表、董事会记录、其他评估有关资料等。同时,评估小组要做好客户情况的前期研究。

二、信息收集阶段(约一周时间)

1、评估小组去现场调查研究,先要对评估客户提供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围绕信用评级指标体 系的要求,哪些已经齐备,还缺哪些资料和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了解。

2、就主要问题同评估客户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进行交谈,或者召开座谈会,倾听大家意见,务必 把评估内容有关情况搞清楚。

3、根据需要,评估小组还要向主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银行、税务部门及有关单位进行调查 了解进行核实。

三、信息处理阶段(约三天时间)

1、对收集的资料按照保密与非保密进行分类,并编号建档保管,保密资料由专人管理,不得任 意传阅。

2、根据信用评级标准,对评估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并按规定格式填写信用评级工作底稿。

3、对定量分析资料要关注是否经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然后上机进行数据处理。

四、初步评级阶段(约四天时间)

1、评估小组根据信用评级标准的要求,对定性分析资料和定量分析资料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评 价和判断,形成小组统一意见,提出评级初步结果。

2、小组写出《信用评级分析报告》,并向有关专家咨询。

五、确定等级阶段(约十天时间)

1、评估小组向公司评级委员会提交《信用评级分析报告》,评级委员会开会审定。

2、评级委员会在审查时,要听取评估小组详细汇报情况并审阅评估分析依据,最后以投票方式 进行表决,确定资信等级,并形成《信用评级报告》。

3、公司向评估客户发出《信用评级报告》和《信用评级分析报告》,征求意见,评估客户在接 到报告应于5日内提出意见。如无意见,评估结果以此为准。

4、评估客户如有意见,提出复评要求,提供复评理由,并附必要资料。公司评级委员会审核后 给予复评,复评以一次为限,复评结果即为最终结果。

六、公布等级阶段

1、评估客户要求在报刊上公布资信等级,可与评估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由评估公司以《资 信等级公告》形式在报刊上刊登。

2、评估客户如不要求在报刊上公布资信等级,评估公司不予公布。但如评估公司自己办有信用 评级报刊,则不论评估客户同意与否,均应如实报道。

七、跟踪评级阶段

1、在资信等级有限期内(企业评级一般为2年,债券评级按债券期限),评估公司要负责对其 资信状况跟踪监测,评估客户应按要求提供有关资料。

2、如果评估客户资信状况超出一定范围(资信等级提高或降级),评估公司将按跟踪评级程序 更改评估客户的资信等级,并在有关报刊上披露,原资信等级自动失效。具体评级指标

贷款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是信用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分析, 并对贷款企业信用情况进行文字说明所依据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标。

一、财务指标

1、偿债能力 负债比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自有资本率= 所有者权益/ 资产总额

注: 自有资本率反映企业用自有资本清偿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自有资本率必须达到 25%。

以上指标是从某一时点上静态地反映企业以现有资产清偿债务的能力, 实际生活中企业是动态的, 持续经营的,要反映它的动态的偿债能力还要借助下面两个指标。

债务本金偿付比例= 年税后利润/(负债本金余额/债务年限)注: 这个指标的考核一般需要连续五年以上的比率进行纵向比较, 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 本息税前现金净收入)/[ 支付利息+ 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 注: 这个指标大于1时表明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足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

2、企业发展力

总资产增长率= 年末资产总额/ 年初资产总额

净资产增长率= 年末净资产总额/ 年初净资产总额

主营利润增长率= 本年主营业务毛利/ 上年主营业务毛利

市场占有率增长率= 主营产品本年市场占有率/主营产品上年市场占有率

3、企业盈利能力

主营收入增长率= 本年主营业务收入/ 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注: 由于利润的可操作性, 主营业务收入比利润有更强的可比性。

其它业务收入比例= 其它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注: 一般来说一个成长性很好的企业往往是其在主营业务上取得了成功, 或发展一些与主业相关或相近的行业,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营业利润, 如出租房屋, 出租土地或来自于资本市场上的炒作等, 以这样的公司做投资对象或合作伙伴一定要慎重。

二、信用指标

1、经营者信用

从工商部门获取企业资质信息: 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经营范围是否超出营业执照注册的经营范围、经营资质是否与实际经营相符、是否正常年检、有无违章罚款记录、有无吊销营业执照记录、是否频繁办理变更注销登记。从税务部门获取企业纳税信息、是否连年亏损、是否有偷漏税记录、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核实企业向税务报表和向工商报送的年检报表是否一致、企业有无违反发票管理的行为记录。从银行获取企业的信用信息, 看企业是否有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履行担保义务、拖欠各类税费、诉讼等不良记录。从公安、法院、质检、海关等部门获取企业是否有违约信息记录。

2、法人(或高层决策者)个人信用

一个公司的法人(或高层决策者)的个人品质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管理风格和战略决策, 我们可以征集法人(或高层决策者)个人是否有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使用信用卡、拖欠各类税费、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履行担保义务等不良信息记录。

3、企业内部守信情况及社会信用企业内部是否有恶意拖欠劳工工资劳保, 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恶意拖欠货款及银行贷款等违约信息记录, 企业在供应商、客户间的信用史上是否有不良记录。

三、重点测试指标

1、现金流分析

一个企业的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和命脉, 如果没有顺畅的现金流, 再好的项目也会搁浅, 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 企业会因债务而陷入困境, 稳定的现金流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条件。分析企业连续五年的现金流量, 重点分析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量, 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 并且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 这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的根本保证。

2、资产规模及质量

资产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 但要对它的实力做出判断还要辅以其它指标。资产应能直接或间接地为未来的现金净流入做出贡献, 资产中三年以上应收帐款占的比重太大, 不仅影响资产的质量, 而且还会造成潜亏挂帐现象, 影响利润指标;一些本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停产损失或历史遗留的大额工程支出如果计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或其它应收款, 这些资产流动性差, 不易变现,如果摊销不规范, 还造成人工操纵利润, 一般投资者和股市上的散户很难发现, 这会影响财务信息的参考价值, 使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财务指标是信用评级中重要的参考指标。财务信息的失真是信用建设的最大障碍。没有健全的会计制度, 就不可能有发达的信用评级业。

3、往来及关联方

信用评级不“靠谱” 第3篇

信用评级遭诟病

我国在债券市场融资需求逐渐加大,信用债券市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6日,信用债发行量一路高企,如今已经突破3万亿元大关。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券种在内的信用类债券的发行规模为3.47万亿元。

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债券市场总体上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存在着过多的非市场化现象,作为重要的债券信用评级一直以来也饱受诟病。

中央结算公司债券信息部曾对2011年10月26日的债券作为样本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2021只债券(银行间流通的企业债和中短期票据)中,信用评级A-以上的债券就有1997只,占到总量的绝大多数达98.81%;最高评级 AAA的债券更是多达748只,占比也最高达37.01%。

北京一家券商信用分析师杨思佳对本刊记者说道:“过多的3A信用债,致使大批信用债被高估,而且无法反映出各个债券之间的差异。例如:3A中石化和3A苏宁电器在评级中,根本反映不出信用差异。”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在建立之初就直接借鉴了国际评级机构的运营模式,向发行人收取费用,难免使得评级机构为争夺客户,在信用评级的衡量上受发行人影响。

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评级行业事实上缺乏一个声誉约束机制。虽然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违约概率和损失率会有一个判断,但在给级别的时候,并没有具体级别的约束机制。对于一家公司到底是给AA还是AA+?基本上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非基于客观的评估。

目前,中债信资评级机构成立后,实现投资人付费模式,投资人付费最大的好处是能切断评级机构与发行人的利益关联,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不过对于普通投资者,购买信用评级并不切实际。今后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依然依靠行业自律和规范运行。

机构依赖自身评估体系

本刊记者走访多家基金和券商得知,和海外监管机构夸大评级机构的作用截然相反的是,国内投资机构几乎忽略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基本建立自己的信用债评价体系。

易方达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马骏表示,第三方评级客观公正性不够,评级普遍偏乐观,信用债区分度体现不出来,受发行方影响较大,对基金而言需要更加依赖自己构建的信用评级体系。易方达建立债券量化的模型,将信用评级分为10个评级。杨思佳讲道:“各家金融机构会根据各自的投资风格和喜好,对市场的债券进行内部评级,一些债券如果不在投资池里,根本不会做什么信用评级打分。评级系统是以财务数据为主的定量评估和以公司竞争力为核心的定性评估。”

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办

评级的重要作用不是消除风险,而是如何衡量风险。客观上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信用评级告诉投资者债券产品评估出来的风险,应该匹配到如何的收益状况,或者说获得一定的收益能否补偿投资者要承受的风险。投资者在债券投资上,重要的是对风险和收益进行衡量,然后选择合适的债券。

海富通稳进增利分级债券基金经理张丽洁表示,判断信用债,第一要看发债时间是否合适;第二要看企业的资质;第三要看行业,运转良好的行业不兑付的风险较低;第四,公司管理团队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选择一个守信誉的企业非常重要。对于低等级信用债仍应规避,中等级信用债由于风险不会太大,可以考虑。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存在信用风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水平是信用债券价值波动的核心因素,这是信用债券的本质特征。在成熟的债券市场,发行人发生违约并不鲜见。根据标普的统计,在2007年到2011年5年间,公司信用债券市场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发生400起违约,排名第二的日本发生8起违约,而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至今尚未发生一起违约。

论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 第4篇

(1)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通过垄断话语权控制市场, 信用评级公信力日趋下降。

美国的穆迪、标普和拥有法资背景的惠誉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分别占据40%市场份额, 惠誉占据14%的市场份额。可见, 美国在信用评级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美国利用这种话语权实行评级的“双重标准”:对美英两国及其金融机构颇为“宽容”, 对非美、英等西方国家相对严格, 而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及其金融机构则相当苛刻。显然, 信用评级成了美国实现并维护其经济与金融霸权的“利器”, 失去了信用评级本应具有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性, 难以及时、准确地发挥预警和揭示风险的功能。一旦评级机构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信用评级公信力的下降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对全球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作用, 为打破美国在国际评级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他们纷纷致力于加强本国评级机构的发展。俄罗斯政府宣布建立本土评级机构;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凡发行本币债券和银行借款必须由其唯一的本土机构进行评级;韩国加强了双评级管理, 规定发债主体必须选择韩国的国家信息和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作为双评级机构之一;日本政府出资支持其控制的亚洲评级协会, 扩大日本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影响。作为国际成员国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有义务、有责任与其他国家一起发展本土评级机构, 稳定金融市场。

(2) 发展中国家从债务人变为债权人, 评级话语权却依然被三大评级机构牢牢掌握。

美国能长期把持世界评级话语权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家, 它需要设计出一套衡量各国信用风险的工具来判断不同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然而, 从1986年起, 美国开始由债权国向债务国转变, 国际债权体系也逐渐转移到了东方的发展中国家。而现在的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仍站在美国的立场上, 代表美国的国家利益, 这无疑是评级上的一种滞后。通过三大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标准, 给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较低的信用等级, 这暗中侵蚀了我们的债权利益。因此, 东方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投身到本土信用评级的发展壮大上来。中国作为主要债权国、主要资源提供国, 理应成为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的领头羊, 带领其他国家积极发展新的信用评级标准, 提升本国信用评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2 我国信用评级的现状与发展阻力

2.1 信用评级的现状

目前, 我国共有专业信用评级法人机构80多家, 但大部分为地方性公司, 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有限, 只有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这五家是规模相对较大的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但这五家与穆迪、标普和惠誉相比, 实力还很悬殊, 竞争力不强, 国际影响力弱。

更令人担忧的是,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占据了中国市场份额的80%, 我国本土所有的评级机构拥有的市场份额只占小部分。此外, 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多面临被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兼并的可能:美资控股的香港新华财经公司已经收购了上海远东62%的股权;惠誉国际持有联合资信49%的股权;穆迪已经收购了中诚信49%的股权;标准普尔也将参股新世纪;而唯一独立的大公国际在国内业务中所占的比例甚少。信用评级关系到国家主权, 而我国2/3以上的信用评级市场被美国企业所控制。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很可能会导致国外信用评级机构控制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2.2 信用评级发展的阻力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放开,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以及大量中国企业全球投资的开展, 迫切需要我国本土的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可靠的风险信息给予指导, 并对中国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但就目前来看, 中国发展信用评级阻力重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统一和专门规范信用评级行业的基础性法规, 评级监管多头负责, 评级标准各行其是。

目前我国关于信用评级的相关法律文件只是散见于《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等及配套的法规规章, 还有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发改委颁布的相关制度规定使用评级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控制金融风险, 并没有权威性的法律规范体系。笔者认为, 这是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缓慢的一个根本原因, 因为系统性法律文件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评级监管多头负责和评级标准各自其是等问题的产生。由于政府对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 国内评级市场的竞争秩序正在不断恶化。

(2) 新型信用评级标准挑战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难度大。

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标准代表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其公正性遭到各界质疑。对此, 我国大公国际提出了“新型信用评级标准”。新型信用评级标准不是来偏袒债权人方 (东方发展中国家) , 而是致力于保持信用评级应有的中立性和科学性, 使债权人的利益不被侵蚀。但是, 当今三大机构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动摇他们信奉的标准来推崇更显公正的新型标准绝非易事, 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这还需要我们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3) 政府信用在相当程度上代替了商业信用。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是“全能政府”, 虽然改革开放后政府的职能正在转换, 但“全能政府”性质还没有多大改变。例如, 为了控制系统性风险进一步扩大, 政府常常要用它的信用去补充甚至取代部分商业信用, 以便保持社会的金融系统不至于全面崩溃。这种做法从长期来看, 会使市场缺乏独立性, 使经济失去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不利于信用评级的发展。笔者认为, 政府的信用长期替代商业信用, 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就不能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所以政府应适度缩小其涉足领域或只采取短期性的做法。

(4) 债券市场封闭分离, 市场化不佳。

债券市场是评级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国的债券市场是否发达和对外开放的程度决定了该国评级机构是否有话语权。而目前,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效率和规模并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国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是分割的, 致使发行监管不统一, 交易平台分立, 后台服务分离。两个市场没有有效联通, 市场便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了。

3 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推动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提到:发展信用评级应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来做, 不应该单靠市场来做。那么, 政府和市场应如何联手撑起我国信用评级业的新一轮朝阳呢?

3.1 从政府方面探讨如何推动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

(1) 完善立法, 加强监管, 维护正常秩序。

针对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基本法律法规, 政府应完善立法, 规范市场主体 (包括评级机构和发债企业等) 的行为、市场的基本关系和市场的秩序;规定评级监管谁来负责、如何有效开展监管工作;以及评级标准如何做到规范统一、符合科学性等。

(2) 打破外国企业对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控制。

我国2/3以上的信用评级市场被美国企业所控制, 如果政府任其发展下去不采取相应措施, 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此, 政府应规定外资机构可参与不涉及我国经济安全的评级业务, 但绝不允许其主导我国的评级市场。首先, 政府应明确限制外资评级机构不得涉及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 如兵器、航天、航空、核工业、船舶等国防工业。其次, 可对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进行限制。

(3)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信用评级的发展需要政府公信力的支撑, 只有提高了中国政府在国民心中的公信力且获得国际认可, 我国的信用评级才会有长足发展。因为信用评级依赖于用“数字说话”。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发展离不开美国出台的权威数据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巨大影响力。而目前, 我国政府出台的一些权威数据遭到国民的怀疑, 甚至不同政府管理机构出台的数据相互矛盾, 如CPI涨幅、房价涨幅等。国民尚对政府公信力信心不足, 更不用说国际市场了。因此, 提高公信力应当成为政府推动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的重要一步。

(4) 支持“新型信用评级标准”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 国际社会纷纷批判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显失公平, 这正是发展我国大公国际倡导的“新型信用评级标准”的难得契机。但是, 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还不成熟, 单靠国内评级机构的自身实力很难把握住这一机遇。因此, 政府应在为信用评级发展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律保障环境的同时, 大力支持新型信用评级标准在国内的应用, 同时倡导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并走向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 政府在推动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的同时, 应遵循适度原则, 切不可重蹈计划经济时期“全能政府”的覆辙。有些学者提出, 将加快发展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一项重大战略, 纳入国民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划。笔者认为, 这不失为加快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但政府在实施时万不可操之过急, 涉足过多, 应遵循正常的产业发展规律。

3.2 从市场方面探讨如何推动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

(1) 资金“走出去”的同时把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带出去”。

目前, 中国是主要债权国和主要资源提供国, 这一身份对于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国际化十分有利。其他国家向我国贷款, 我们可以要求其通过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完成信用评定工作, 再根据该评级确定贷款额度等。这样, 在资金“贷出去”的同时, 把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也“带出去”了。当然, 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我国企业对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的充分认可和推崇。

(2) 提高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我国债券市场市场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的分割。两个市场没有有效联通, 制约了债券一级市场的发行和二级市场的流通, 分割了投资者和发行人。因此, 提高市场化程度必须从促进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的联通入手, 通过市场的公平交易与竞争来推动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在两个市场间的融通, 并形成统一的后台服务平台, 最终形成全国集中统一的债券市场体系。

(3) 主张信用评级的正义和公平, 维护“声誉资本”。

评级靠的是塑造信誉, 国际对三大评级机构的质疑更是从反面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应吸取这个经验教训, 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 始终忠于评级标准的客观、公正和权威, 利用市场这一平台一步步累计“声誉资本”并努力维持之, 让世界渐渐听到中国信用评级的声音。

4 结语

目前, 虽然我国信用评级发展尚不成熟, 与国际评级还有很大差距, 但是打破美国在信用评级的垄断地位、发展各国信用评级是必然趋势, 符合国际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因此, 我国应基于当前信用评级的现状, 有条不紊地制定相关计划并努力践行:首先, 消除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控制;其次, 积极引导国内企业认可和推崇本土信用评级机构;最后, 使中国评级机构走出国门, 取得国际话语权, 为维护全球信用评级的公平、公正和权威贡献力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 需要政府和市场联手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亚.次贷危机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启示[J].国际商务财会, 2009, (4) .

[2]米璨.中国信用评级发展的形势与战略[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2) .

[3]穆志勇.美国信用评级监管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J].经济师, 2011, (10) .

企业信用评级方法 第5篇

企业信用评级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正确评价公司类客户的资信状况,控制担保资产风险,提高担保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效率,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上海诚恒信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担保公司)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在对企

业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本办法规定的信用等级标准,综

合评估确定。

第三条 企业信用评级采取公正、公平的原则,采用受理时“当时评定,的方式。

第四条 评级对象包括担保申请人及其保证人(金融机构除外)。评级对象按其行

业属性分别适用本办法的对应或相近的行业的评级量表。

第二章 评级量表各信用等级设置

第五条 按行业差异及资金运用特点设置工业运输、商贸服务、房地产建安、进

出口和综合五种类型的评级量表(见附件)。

第六条 企业信用设AAA、AA、A和B级四个等级。

AAA级,得分在9 0分(含)以上。表明企业信用程度高,获利能力和还本付息能力强,发展前景很好,投资风险很小。

AA级,得分在7 5分(含)一一9 0分。表明企业信用程度可靠,安全度较高,获利能力和还本付息能力较强,发展前景很好,投资风险较小。A级,得分在6 0分(含)一一7 5分。表明企业信用程度比较可靠,具有一定获利能力和还本付息强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现阶段投资风险较小。B级,得分在6 0分以下。表明企业信用程度一般,获利能力较低,企业

投资风险较大,企业发展前景暗淡。

第三章评级指标及计分

第七条 企业信用评级按企业信用及偿债能力、经济实力、经济效益、非财务因

素、企业发展能力及前景五大类设置。每大类下设若干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第八条 企业信用评级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绝对值与相对

值分析、企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相结合的方法,将各种指标分别量化,对无法量化的指标,则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按定性评审的标准核分。第九条 企业信用评级采用“百分制“。各类企业指标体系的分值见计分量表。

第四章 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权限、程序和管理

第十条 公司应按照本办法组织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并确认评级结果。根据

需要,公司决定是否建立“信用等级评审会”或指定管理部具体负责企业信用评级的管理。第十一条担保业务部门负责企业信用等级的初评。担保业务部门要指派项目经理负责收集和初评企业的有关资料,逐个写出全面、详细的评级调查报告,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选择相应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分量表进行计算、评分,填制企业信用等级评审表,然后报同级或上级审批。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日常监控由管理部负责。

第十二条担保公司评审确定的企业信用等级,属内部资料,应对外严格保密,对以任何形式利用信用评级所造成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

第十三条信用评级必须客观、公正,严禁弄虚作假。如发现企业弄虚作假,骗取信用等级,除撤销其信用等级外,还要采取相应的防范风险措施制裁。如发现担保公司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要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十四条担保公司新受理客户时应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对与担保公司保持

业务关系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评定,及时调整。

第五章 待遇

第十五条担保公司按照信用等级对企业不同的待遇。

一、对AAA级信用企业,采取倾斜的担保政策,积极支持:

1、优先给予担保;

2、适当给予费率优惠:

3、可以给予一定范围的信用担保;

4、提供免费配套服务,如信息咨询、代理理财等。

二、对AA级信用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在用途合理、反担保措施落实的条件下,加速办理。

三、对于A级信用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发展前景良好,正在改善的企业,可给予一定的支持;反之,则应加以限制。

四、对于8级信用企业,原则上不与其建立担保关系。对已发生关系后信 用等级降为B级的,原则上停止发生新担保关系,并逐步解除原担保。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诚恒信担保有限公司制定、修改和解释。第十七条本办法自二0 0四年六月一日起实施。

附:l、诚恒信担保有限公司企业信用等级评级量分表(三)

2、诚恒信担保有限公司企业信用等级评审表

企业信用等级评审表

评审单位: 受评单位: 行业类型:

评审结果:根据上表积分总计值,评定该企业信用等级为级评审人: 复核:管理部(或信评会)审定:评审时间:审定时间: 评审人:复核:管理部(或信评会)审定: 评审时间:审定时间:

中同兑担保有限公司企业等级计分量表

信用评级的中国声音 第6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国家发展战略,信用评级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在揭示信用风险、维护国家金融主权和安全、参与国际金融定价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2010年6月27日,胡锦涛主席在出席多伦多G20峰会上发表题为《同心协力 共创未来》的讲话提出:要建立客观、公正、合理、统一的主权信用评级方法和标准,使有关评级结果准确反映一国经济状况和信用级别。目前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从事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私营机构,今年5月27日,大公国际将英国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A下调至A+。6月2日,大公国际宣布将日本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级别从AA、AA下调至A+、AA。同时,大公国际2011-2012国家信用跟踪评级近日已全面启动,将陆续发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新信用等级。因此,《经济》记者专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建中。

《经济》:我们国家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的现状如何?

关建中: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信用评级体系。信用评级体系与信用体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债权人与债务人构成的关系称为信用关系,信用体系是由社会所有债权人与债务人构成的信用关系,也就是金融体系,债务人的风险状况决定着信用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信用评级体系由评级机构、评级标准、评级监管构成,其作用是正确揭示债务人信用风险,为信用体系的安全提供保障。

我国的评级体系是学习美国模式的产物,其特点是:评级机构无序竞争,评级监管多头负责,评级标准各行其是。我国评级机构的定位是政府特许经营下的一般市场主体,无论是从事任何领域的评级,竞争俨然到了白热化程度。级别招标已经公开化,级别竞争已成为评级机构生存必须面对的两难窘境,级别竞争迫使评级机构不敢客观揭示债务人的信用风险;价格竞争已使评级沦为最廉价的金融服务,缺乏积累人才和技术的经济基础导致评级机构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正确揭示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竞争评级体制和机制正在使我国评级体系背离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国家金融体系也将因此积累系统性风险。多部门评级监管是我国评级体系的特色,基本体现了市场和管理权限一致的原则,因此形成评级监管资源分散,监管政策缺乏统一性,监管效果难以体现信用经济和评级规律要求。评级标准由各评级机构自行确定,评级标准的优劣尚未列入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客观上缺乏不断提升评级标准的驱动力。由于都是政府认可的评级机构,谁的评级都是有效的,形成了评级标准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机制。大公系统地总结了美国评级体系失败的教训,全面提出了我国评级体系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期待这一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认识成果转化为避免中国评级业重蹈美国覆辙的革新动力。

《经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以美国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主导的国际评级体系备受质疑。您认为现行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关建中:由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评级体系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该评级体系的立场、道德、标准都代表了美国和西方同盟国的利益,其评级结果具有明显的利益倾向;2、不受任何监管,美国法律把评级机构作为媒体进行管理,允许其任意传播评级信息,不受法律约束,而国际社会又无权监管一个主权国家的评级机构;3、评级竞争导致机构放弃社会公共责任。正是这样一个极不合理的评级体系搞乱了世界:(1)导致债权国家的财富向发达债务经济体无偿转移;(2)导致世界信用资源占有失衡,前十五个最大的西方债务国家占有了全球90%以上的信用资源;(3)缺乏实际偿付债务能力的最大债务经济体的持续高额举债拖累了最具经济活力的债权体系的经济增长,成为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源;(4)导致世界信用体系大破坏,直接影响资本在全球的有效流动,难以保障世界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现行国际评级体系引发的无数次金融危机证明,信用全球化赋予了国际评级体系对世界信用体系安全的责任,然而现行国际评级体系存在的根本问题使其不可能承担起世界责任,构建新型国际评级体系成为后危机时代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经济》:一个国家的信用评级体系和国际评级体系之间的关系怎样?

关建中:当今世界已被信用关系联为一个整体,一个国家的信用风险极有可能酿成区域或全球信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国家的评级体系都应当是国际评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评级机构对世界评级话语权的控制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一是直接参与各国的评级业务;二是输出其评级模式和思想方法,让别人照着去做。我们由此可以发现改革现行国际评级体系的复杂性,在现有框架下,我们既难以直接推翻美国的评级垄断地位,而让这么多人接受一种全新的评级价值观简直就无从下手。这就是改革现行国际评级体系的难点。那么,必须继续推动国际社会把改革现行国际评级体系的共识形成一种思潮,再把这种思潮转化为改革的行动,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国际评级体系。

联合各国评级力量建立一个代表全球利益的非主权性质的国际评级机构是新型国际评级体系的最为关键的一环;这个机构的使命就是按照信用经济的本质要求和评级发展规律建立起国际评级新秩序。

《经济》:大公国际的国家信用评级标准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关建中:大公国际的国家信用评级标准的核心思想是:坚持把国家财富创造能力作为支撑其负债的经济基础,可持续的偿债来源应当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超越国家可支配收入和外汇能力的过度负债是偿债能力下降的表现,而对于掌握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的国家来说,过度发行货币导致其币值大幅下降则是偿债意愿下降的表现。美国三家评级机构的国家信用评级标准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则是:坚持把西方的政治经济理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信用风险的标准,从根本上否定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债务收入三者的内在联系,把借新还旧能力作为偿债保障,忽视了国家财政收入状况对偿债能力的决定性作用。大公与美国三家机构关于国家评级标准核心思想的根本区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识别信用风险的思想方法,前者从信用风险形成因素的内在联系入手判断国家偿债能力;后者用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去解释经济现象。由于认识信用世界的方法不同,给出的评判结果也完全不同。

《经济》:大公国际的评级标准如何做到客观、公正、权威?

关建中:大公登上国际评级舞台受到的最大质疑就是:凭什么说大公的评级标准是客观公正的?你们的权威性国际认可吗?我坚定地告诉他们,大公的评级标准最具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正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其客观、公正、权威来源于大公独立的思想、立场、方法和理论。

大公清楚地认识到评级机构首先追求的是公众利益,其次才是自身的利益,把自己混同于一般市场主体必然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不代表任何国家和集团的利益,坚持独立,这就是大公追求客观公正的思想基础和原动力。

大公坚持从信用风险形成要素的内在联系入手发现信用风险形成的特殊性,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揭示信用风险的方法。大公系统地研究了世界一百多年以来的评级实践,学习借鉴国际经验,针对美国向全球推广其不合理的评级标准,大公第一次提出了不能把一国的评级标准作为衡量其他国家信用风险的国际标准,主张在研究各经济体信用风险形成特殊性基础上,运用一致的方法建立起统一的评级标准。从事物的内在联系入手研究信用风险,避免了把评级政治化、利益化、主观化。

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和发展的,长期以来世界只有一类评级标准,一个评级声调(竞争原因导致了美国三家机构评级标准的高度一致)。尽管如此,整个世界表现出的首先是认识上的无奈,不知道它们错在哪里,更缺乏一种批判的武器,只有用人类为危机付出的代价去证明它们的错误。大公评级标准的横空出世,打开了人们识别真伪评级标准的一扇窗户,大公是与穆迪、标普、惠誉互为比较的镜子,实践将最终成为客观、公正、权威的检验者。

《经济》:信用评级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关建中:这是由信用关系与信用评级的关系所决定的,债权人与债务人构成的信用关系社会化、全球化使信用关系成为现代信用社会的经济基础,债务人的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成为信用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信用评级是解决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矛盾的最有效手段,现在金融交易和经济活动对评级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由此奠定了评级的特殊地位。对一个国家的信用评级结果会产生三个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国家融资规模和成本。西方发达国家尽管已经债台高筑却仍然能够以很低的成本借到钱就是依赖其评级话语权所给予的高信用等级,而像冰岛、希腊这样的国家能超越其实际债务偿付能力借到资金完全是凭借美国三家机构给予的信用级别。然而,随着信用级别的降低使这两个国家出现了融资困难、国家破产,不得不依靠国际救助和债务重组维持国家机器运转。评级可以兴邦也可以立国就是这个道理。二是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按照美国三家评级机构的标准,一个国家的主权级别是该国所有经济体信用等级的上限。也就是说,对一个国家偿债能力的评级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整体融资能力,如果缺乏可持续性的融资支持,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不稳定。也正是这个原因,三家评级机构就是不愿降低美国AAA主权信用级别,尽管它们也承认美联邦政府的偿债能力已经在下降。当然,美国及西方债务大国在享受高信用等级待遇的同时也导致了它们的信用透支和过度负债,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负面影响将是长期的,亦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动荡的根源。三是直接影响国家财富转移。评级影响国家财富转移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融资成本实现,级别高融资利率低,反之则会增加利息支出;二是通过债务国货币贬值侵蚀债权国利益,债权国依据评级所反映的债务国偿债能力信息把钱借出去后,如果评级信息没有真实揭示债务国风险,该国最终会采用信用手段输出债务,这时债权国的资产必然遭受损失。

《经济》:国际信用评级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有多大?

信用评级 第7篇

关键词:个人信用评估,影响,评级改革

一、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级发展现状

目前,银行在贷款时对个人的信用评级主要包括:品德、能力、资本、担保以及环境条件五个方面,个人信用代表着社会或他人对一个人的信赖程度。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评估已成为商业银行办理个人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的研究已比较成熟,而我国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刚刚起步,存在着征信系统不健全、指标选择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对不同贷款类型选取个人信用指标并赋予适宜的指标权重问题上是研究的空白。由于我国信用评估体系的不成熟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研究空白,导致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级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评级的影响

(一)银行对个人信用正确评级产生的正面影响

1、防范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最大的风险,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评级不仅可以为金融机构开展个人信用业务提供辅助决策,而且还有助于信用的风险管理,帮助金融机构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同时,个人信用的正确评估对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减少道德风险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2、促进个人信用业务的健康开展。

缺乏完善合理的个人信用评级机制是制约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瓶颈”。外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开展广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们有完备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详细有用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料,使银行信贷人员确信贷款申请人具有按时偿还全部贷款的强烈愿望和充分的偿还能力。

3、推动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助于人民银行加强信用监管。

在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体制下,人民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银行的信息汇集功能和对个人信用业务发展的宏观指导功能,有效地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二)银行对个人信用评级的负面影响

银行在对个人信用评级时,一般不对不良记录形成原因分析,评级的指标选择不够精确,指标的权重安排也不够合理。一些非本人因素造成个人不良记录且无法向商业银行澄清的,银行一般也与恶性不良记录适用同一指标和同等权重。如:政府或企业失信形成员工不良记录;个贷公用造成的个人信用不良记录;他人假借第三者身份获取信贷服务造成当事人信用不良记录等。以及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中存在的以偏概全的报告现象,如:仅凭逾期记录的次数对申请人做出拒贷决策;因还款记录未得到及时更新而拒绝客户贷款申请;忽视信用报告中异议标注与本人声明的作用等。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银行对个人信用评级存在以下负面效应。

1、不加区分的评级指标引发客户与银行的矛盾。

即使是优质客户也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出现拖欠贷款等现象,而商业银行对这种情况没有设置单独的指标或较小的权重,而是与主观因素同一对待,仅用记录次数衡量,不考虑金额大小和记录时间。常常引发客户与商业银行的矛盾,银行在减小放贷规模和损失客户的同时,还影响了银行的信誉;对于客户,客观甚至非本人因素造成的个人信用评级差导致贷不到款,不仅增加了客户的压力,对其也是不公平的。

2、不合理的权重不利于个人征信系统的推广。

由于对造成不良记录的原因不加区分,各指标没有合理的权重,使一些因非主观因素造成不良记录的部分客户对个人征信系统有抵触情绪,况且目前我国没有对个人不良记录保存期限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影响个人征信系统大范围的推广。

3、推动民间借贷利率的高涨。

由于银行不加区别地对出现不良个人记录的客户拒贷,致使这些客户选择民间借贷进行融资,使民间借贷需求扩张,利率上升,银行储蓄存款分流,民间资金市场风险加大。民间资金市场风险积聚的泡沫一旦破灭,也必然对银行信贷产生巨大冲击。

4、制约现代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

由于银行拒绝给非本人因素导致不良信用记录者开办信用卡服务,导致这些人用现金进行交易结算,在制约现代支付结算工具普及的同时,加大了市场现金流通量。市场流通量不断膨胀,使得银行的原始存款减少,加上货币乘数对其放大,银行的派生存款大大下降,最终必将影响到银行的放贷规模和效益。

三、个人信用评级的改革建议

银行进行个人信用评级,其正面影响是绝对的和显而易见的。然而,银行对造成不良记录的原因不予以分析,对不良记录指标没有准确界定或通过权重划分,而是采取简单的评级算法,再对信用评级差的客户拒绝提供贷款和信用卡业务,这对银行信誉和贷款规模、以及个人都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现行的评级机制急需改革。

其负面影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银行没有对个人不良信用记录进行分类以及信用评级指标和权重规划不合理。为了缓解个人信用评级对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银行应当对人为和非人为、本人可控和不可控、有意和无意因素加以区分,将评级指标更准确地划分;进一步优化统计权重,对客观和主观的不良记录赋予不同的权重标准,对无意的不良记录给予理解和从轻处置。

更加合理的评级指标和统计权重,加上人道主义关怀分析不良记录产生的原因,银行对个人的评级将会产生更多的正面效应和更少的负面效应,有利于银行完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合理避险、扩大放贷规模以及获得更多的优质客户。

参考文献

[1]郑义.悉心呵护您的个人信用记录[J].金融经济, 2010;4

[2]张君.商业银行应区别对待个人征信系统中的不良记录[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8;12

信用评级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第8篇

现阶段各国关于信用评价的报告和研究越来越多。假如从信用评价的角度来审视信用评级, 或者是站在金融风险的角度去看金融风险防范, 特别实在由于次货堆积产生的全球发生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研究信用评价就更加显得必要了、首先如何规范信用评级行业的正常运作, 增强信用评级的质量, 以防止经济危机的扩大, 其次由于各种诱惑都能引发经济危机, 而经济危机的种类繁多。而经济危机和信用评级之间并不是必然关系, 两者之间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检验。

1 信用评级预警功能

提示金融和预报风险是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主要目的, 假如要对风险进行预报就首先要对金融风险进行评级, 针对风险的重要等级进行预警, 给不同的金融机构发出不同的警示信号, 并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风险评级是根据金融风险的重要程度, 发出警示信号, 向相关机构发出警示, 并且采取相关措施控制防范金融危机。评级的最终目的是金融风险预报。需要选择合适的预测技术完成该任务[1]。

另外预警主要是要求相关机构能够按照预警的信号估计风险, 以便及早准备, 提出充足的风险资金。以便于金融机构能够在风险中正常运行。多数金融机构都应有这种金融分先策略。例如, 各大银行都需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应对所有客户的现金提取需求。在信用贷款行业中,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提取相应的呆坏帐准备金。

2 信用评级参与金融风险防范的最终效果

信用评价的评价标准应该适应市场的需求, 逐渐将市场的评级标准和产品需求统一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对信用评价的监管机构进行统一的评价, 不仅如此还要将各个监管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另外从技术方面来看, 该机构需要参照穆迪的做法根据期望违约损失来逐步统一评级标准, 达到评级一, 即将评级的重点放在期望违约损失上。通过对违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检验评价, 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违约概率模型。当各个部门评级机构自身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合理地对外开放时, 把各个评级对象的违约定义和违约的度量方法统一起来, 进而能够保证评级机构合理完整的统计违约率所需要的数据来源。今后评级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数据积累越来越多、相关的业务不断增加以及中国将来的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 中国的各个评级机构也一定能建立起投资者所信赖的违约率度量预测模型[2]。

3 信用评级的作用路径

所谓信用评级的作用路径, 是指让信用评级在具体的领域中参与到金融市场上来, 主要起到风险预警作用;以便于维护金融市场的规范、降低风险;从信用评级的角度来讲, 信用评级起到了对建立全社会普遍信用体系的作用;评级主要揭示了金融工具的风险性水平, 进而提高了投资者的管理水平和投资;国家主权风险和信用评级的角度来阐述国家信用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对一个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性;从信用评级和金融监管的角度来看, 国家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信用评级[3]。例如: (1) 信用评级和国家金融安全。 (2) 信用评级与投资者投资风险管理。 (3) 信用评级与金融机构主体信用风险识别。 (4) 信用评级与风险预警机制。 (5) 信用评级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4 减小信用风险

要大力开发融资市场, 加强金融方面的监管力度, 建设层次分明, 、结构多样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 减少了金融风险都存在银行中, 而在市场中分散的风险。目前虽然我国进行金融改革已经有多年历史, 但现阶段仍然把银行之间的融资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这样极大的不利于构建和谐的金融和经济发展环境。市场不是万能的, 监管起着重要作用。一个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监管标准的统一性, 防止出现监管套利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评价机构的监管模式, 现阶段世界各国都在重视监管模式缺失的问题, 另外在监管模式是存在边界的, 应该避免出现监管重复的现象[4]。

4 总结

创新包括新市场的开拓、创新信用评级业务、应用新技术、出现新工具、变革管理和组织方式、市场上新业务等等, 它是衡量一个行业发展成绩的主要标准。从国内信用评级行业来讲, 现阶段主要学习和评级先进事物、引进学习发达国家评级制度, 并且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消化吸收载利用, 例如个人信用评级、工程承包资质评级以及投标公司资格评级等。

摘要:信用评级公司作为一种提供投资参考、揭示信用风险的中介组织, 目前投资者和监管公司都是根据评级公司做出的报告进行监督和投资的, 所以在现代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信息缺乏而导致的金融风险, 因而探讨金融风险防范与信用评级的关系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试图围绕信用评级参与金融风险的现实需求、信用评级的功能和最终效果以及信用评级的作用路径分析, 最后从经济学理论出发, 得出信用评级减小信用风险和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发生概率的结论。

关键词:信用评级,金融风险,经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刘朝明, 张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向新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稳定性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罗平.外部信用评级与内部信用评级[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使用现状与思考 第9篇

一、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使用现状和影响

1. 现状:评级结果使用率低, 使用范围小, 行际间和区际间使用不平衡。

现状之一:当前社会上对信用评级的认识不同, 使用面不广, 评级结果使用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外部信用评级结果应该被管理部门和投资方使用, 但据了解, 目前评级结果的使用主要局限于部分地区的建筑企业的招投标、工商采购的招投标领域, 以及目前尚无完善的内部评级系统的农信社系统和部分中小商业银行, 使用范围较小。而一些国有商业银行认为其内部评级系统较为先进和完善, 几乎很少对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予以认可, 甚至有的银行因此规定基层行不能使用外部评级结果, 使有的基层行在对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使用问题上较难把握, 最终使外部评级结果无法较好地得到使用。由此, 导致外部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率低下, 据统计, 目前宁波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级企业的信用等级仅有20%左右使用了资信等级, 我们公司从2003年成立以来共对2530家次的企业单位进行了评级, 也仅500家次企业的信用等级被有关部门和银行使用。

现状之二:区际间、行际间使用不平衡, 差异性较大。

虽然目前农信社以及部分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时参考了外部信用评级结果, 确定贷款利率上使用了外部评级结果, 但行际间、区域间使用的差异较大, 使用极不平衡。从宁波的情况来看, 有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将外部信用评级与内部信用评级结合使用, 把借款企业是否进行外部信用评级作为贷前调查的一项内容, 并在信贷决策时参考了外部信用评级结果情况;有的银行将企业的外部信用评级直接作为确定对企业的授信额度的依据之一, 与企业贷款利率高低及优惠幅度挂钩。如宁波市某商业银行县级支行规定借款企业进行了外部信用评级的, 贷款利率一律优惠, 一般为少上浮1个百分点, 未进行外部信用评级的, 则在原确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的基础上, 加浮1个百分点, 并且还根据借款企业外部评级等级高低确定具体不同的贷款利率优惠幅度。如借款企业外部评级等级为3A级的, 在原少上浮1个百分点基础上, 再减浮2个百分点, 如是2A级的, 在原少浮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 再减浮1个百分点等, 以此体现因信用等级的高低, 评级单位得到的贷款利率优惠幅度有所不同。此外, 同一银行系统在不同地区存在使用与否的差异, 这主要是因为其上级行没有对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使用的统一要求, 有的县区支行将外部信用评级与内部信用评级结合使用, 不仅将外部信用评级作为贷前调查的必要内容, 而且还结合贷款企业的外部信用评级结果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等, 而有的地区支行根本未予使用。

2. 影响:外部信用评级结果未被广泛使用, 影响信用评级业务的规范和发展。

因素:当前外部信用评级结果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或者说使用率低, 有其内在的原因也有其客观的外部因素。从内在因素分析, 主要由于我国还没有发达的信用服务行业和信用产品市场, 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评级业务量较小, 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 评级技术水平不够、信息数据资源库的积累程度低, 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级质量。从外部原因分析, 首先因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存在, 在制度上并未考虑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结果。其次是操作上的因素, 不同银行间对外部信用评级的重视程度和使用程度不同, 同一银行系统掌握宽严不一。

影响之一:银行信贷决策缺少了一道“防火墙”。外部信用评级是以独立第三方身份开展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 其评级结果更客观、公正, 应用外部信用评级结果等于为银行信贷决策多设了一道“防火墙”, 为银行贷款决策、利率确定、风险准备金提取等提供比较客观的参考。而现实中恰恰是大多数银行未使用外部评级, 因此其信贷决策时缺少了一道“防火墙”。

影响之二:评级业务推动难度大。由于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使用范围小, 企业不仅参评积极性不高, 甚至有的企业根本不愿参评, 而且参评时讲条件, 提要求, 一些企业参评后不肯交评估费或少交评估费, 交了评估费后要高等级等现象时有发生, 评级工作难度大, 评级业务推动发展难。

影响之三:评级业务无法及时得到规范。目前, 有些评级机构存在因拓展业务需要而出现向企业承诺高等级和随意降低评估费等的行为, 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将对规范信用评级市场和信用评级业务带来很大困难。

二、对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使用的几点思考

1. 人民银行:

要从全局的高度审视外部信用评级工作, 积极研究提高评级结果使用的制度安排。

在我国, 经过多年的发展, 外部信用评级已足以能弥补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不足, 而银行作为外部评级结果使用的最大需求者, 直接影响评级市场的需求状况。2008年8月, 国务院“三定方案”将管理征信业,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职责赋予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既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进一步规范外部信用评级业务, 又要推动信用评级业务的发展, 而当前更重要的要通过制度的安排和出台强有力的措施使外部信用评级结果得到使用。可以首先考虑由商业银行普遍使用外部评级结果, 改善和解决因外部评级结果没能得到使用而使信用评级业务无法得到顺利发展的窘境。为此, 人民银行要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外部评级结果, 要将使用外部评级结果作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 并且可参照上海的做法, 在每年的贷款卡年审时, 要提示持卡企业先予参加外部信用评级, 将是否参加外部信用评级作为持卡企业贷款卡年审的必要条件, 从而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推动和企业单位积极参评。具体做法上可两个层面进行:对于目前尚未建立内评机制的商业银行必须要求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结果, 同时鼓励其建立内评机制;对于内评体系相对完善的商业银行, 则引导其逐步改进信贷风险管理办法, 主动引入外部信用评级结果, 做到内外部评级结果的结合使用。

2. 银监部门:

要督促管理商业银行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结果, 把是否使用外部评级结果纳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容之中。

《贷款通则》和《新巴塞尔协议》对借款企业信用评级, 都已做了明确规定, 也肯定了外部信用评级方式。如美国信用评级业在70年代加快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监管部门在有关规定中广泛使用信用等级结果, 特别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975年对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家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认可, 促使信用评级业加速发展。在我国, 证券类评级结果已普遍在监管领域得到使用, 对于借款企业的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问题可在人民银行的制度安排下, 由银行监管部门去督促商业银行的使用, 要将是否使用外部评级结果纳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监管内容, 同时可以通过通报和其他处罚的方式督促商业银行更好地使用。

3. 商业银行: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外部评级结果在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并使用外部评级结果。

从国际通行的情况来看, 一般只有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才有能力使用内部信用评级, 目前我国银行普遍管理水平不算很高, 外部信用评级的信息资料系统可以为商业银行信息采集、防范信贷风险提供极大的帮助。即使商业银行在全面推行内部信用评级后, 外部评级结果仍将是银行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内外部评级的各自优势和局限性, 结合信贷风险管理需求, 主动探索和尝试内外部信用评级的结合, 切实研究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结果的方法, 这不仅是防范信贷风险的现实需要, 也是社会信用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长远之计。一是通过改革信贷授信流程, 力求实现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与其授信管理相结合。二是将借款企业有否参加外部信用评级体现在贷款利率的优惠幅度上。三是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与确定贷款方式上的有机结合。

4. 评级机构:

要切实提高评级质量, 使商业银行认同和自觉使用外部评级结果。

试探企业信用评级的途径及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信用评级,企业,途级,方法

信用评级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风险揭示、投资引导、价格发现和扶优限劣的功能。信用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和信用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信用评级行业目前在我国才刚刚兴起, 特别是对企业及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属新兴领域, 有必要对评级的方法及途径进行探讨。

一、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及评级对象的确定

(一) 监管机构

征信管理是由国务院指定的人民银行的一项职能, 因而应由人民银行设立信用评级监管机构, 并认可评级机构的权力, 使评级机构的认可形成制度化、标准化。待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日趋成熟时, 信用评级监管机构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 专门从事信用评级监管工作。

(二) 评级机构

专业性中介组织的信用评级机构, 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又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从事企业信用服务的机构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中资的企业信用服务公司;第二类是政府部门以及各商业银行系统附属的有关机构;第三类是合资、独资机构及国外公司在中国的办事处。第一、三类机构将应该是我们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对象, 引进国外的, 发展自己的。第二类则需要在评级市场化、第三方评估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进行取舍、整合。在实现信用评级市场化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专业化、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

(三) 评级对象

评级对象主要为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信用评级活动, 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使获得信用评级的企业可以享受政府采购、政策担保、财政贴息、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招投标、资质认定、行政许可和企业评优等方面的倾斜支持, 通过政策导向和叠加, 推动企业参与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二、信用评级考察内容、评级指标及外部信用记录

(一) 确定考察内容

对企业的评级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竞争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财务指标和特殊事项等。

1. 企业竞争力。

竞争力主要反映在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产品的主导性和企业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等。市场份额集中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产品的主导性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是否占有主导到位。占主导地位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强。企业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往往反映市场垄断地位, 因而具有价格影响力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极强。

2. 经营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水平的评级主要包括对管理层应变能力、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层风险倾向、管理的有效性、管理层变动、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经营效率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变化等方面的分析。

3. 财务指标。

一般来说, 财务指标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水平和风险水平, 因此财务比率分析一直是信用评估的重点。财务指标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资产规模和质量、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经营发展等。

4. 特殊事项。

企业拥有的一些特殊资源不会明显影响其竞争力, 但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特殊因素包括或有事项、融资渠道和公共关系等。其中或有事项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担保、产品质量承诺、诉讼事项等因其不确定性一般未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 但这些事项可能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很大影响。

(二) 评估企业经营情况

1. 经营效率。

一是从长期负债、流动负债、销售收入的变化, 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二是从流动资产率 (流动资产/总资产) 的增长幅度, 与营业利润的增长幅度比较, 看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2. 偿债能力。

一是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比率低说明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强, 负债较少, 资金来源充足。比率过高, 超过债权人心理承受程度, 则难以筹到资金, 筹资风险加大。二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比例增长, 并且利润总额也随之增长是企业比较理想的状况。

3. 盈利性。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 主要以六个指标为主: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

4. 财务结构。

财务结构分析主要是考察企业的资金用途趋向和利用的合理性, 一般采用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和资本化比率三个指标来分析。

5. 现金流量。

在现金流量表中, 企业的净现金流量是由经营现金净流、投资现金净流、融资现金净流三者合计组成。由于现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 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各个项目现金状况的构成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企业经营状况有价值的信息, 这种分析对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很重要。

(三) 外部信用记录情况

对于企业信用而言, 应重点关注以下几项重要的信用记录:工商管理部门的信用记录;税务部门的主要记录;商品检验检疫部门的信用记录;商业银行和进出口政策性银行的信用记录;外汇管理部门的信用记录;海关信用记录;在相关客户和供应商那里的信用记录。考察时限一般为过去三年。

三、信用评级程序及信用等级划分

(一) 评级程序

评级工作基本程序包括实地调研、初评建议、等级复评、结果公告等, 项目流程应以2~3周为宜。

1. 实地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可采集到评级所需的第一手资料。一是现场访谈受评企业的有关人员, 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目前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方面的重点问题, 决策者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及企业未来发展的设想, 企业决策程序、受评企业信用记录以及其他与本次评级有关的信息。二是察看企业现场。对受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以对受评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经营情况建立感性认识。对受评企业关联的部门及企业的大额应付账款的债权人、企业应收款的主要欠款单位等进行调查与访谈。

2. 初评建议。

在完成实地调研工作后, 评级工作进入初评阶段。评级小组成员首先根据受评企业提供的资料, 整理会谈纪要。然后, 根据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整理定量和定性数据,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评级人员对受评企业资料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 对企业经营环境、竞争地位、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级, 确定每一方面的初步得分, 并对每一方面的得分给出充分、合理的评分理由。在对受评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评级小组初步拟定《信用评级报告》和确定受评企业的信用等级。将《信用评级报告》及附表、工作底稿整理后, 提交给企业信用评级委员会审核。

3. 等级复评。

企业信用评级委员会对评级小组提交的《信用评级报告》初稿、信用等级建议、附表及工作底稿等进行论证、审核、质疑、表决。根据企业信用评级委员会决定的信用等级及评定意见, 修正《信用评级报告》并确定信用等级。评级的结果须经企业信用评级委员会2/3以上的评审委员同意, 方为有效。

4. 结果公告。

信用评级结果要在全国性媒体上公告, 公告的的内容一般包括受评企业的单位名称、信用等级、简要描述及主要支持数据。信用等级公告后颁发《信用等级证书》。

(二) 信用等级

AAA级信用卓越

企业信用程度高、债务风险小。该类企业资金实力雄厚, 资产质量优良, 各项指标先进, 经营状况佳, 盈利能力强, 经济效益明显, 发展前景广阔, 清偿支付能力强, 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极小,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极小。

AA级信用优良

企业信用程度较高, 债务风险较小。该类企业资金实力较强, 资产质量较好, 各项指标先进, 经营状况较佳, 盈利水平较高, 经济效益稳定, 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有较强的清偿与支付能力。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很小。

A级信用尚佳

企业信用程度良好, 在正常情况下偿还债务没有问题。该类企业资金实力、资产质量尚可, 各项经济指标处于中上等水平, 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但是可能存在一些影响其未来经营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进而削弱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B级信用一般

C级信用较差

四、信用评级的关键点

目前, 我国发展信用评级的关键点在于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 目前人民银行征信部门通过办理和发放贷款卡业务以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两种方式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在搜集信息过程中, 非银行信用信息的搜集则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这就需要人民银行征信部门克服各种困难来完成信息采集任务。

参考文献

[1]孙亚, 唐友伟.中国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投资研究, 2008, (12) .

[2]毛振华.信用评级前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3]徐润南.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3.

信用评级 第11篇

截止2010年,全球近200家评级机构中只有10家在美国获得资质,而其中源自美国本土的就有7家、2家来自日本、1家来自加拿大。并且,那3家非美国“土生土长”的评级机构在进入美国领域后从未开展业务。而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也因“在美国没有办公室以及客户”等理由被美国评级市场拒之门外。债券发行人想要进入国际债券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就必须掌握通行证——信用评级。一旦掌握了信用评级话语权,也就代表对全球信息主导权以及资本配置权的掌握,评级的高低可以说能够直接影响受评国家或企业进行海外融资的成本高低以及利率水平。甚至可以说信用评级的力量足以影响一个企业及至一个国学的生存与发展。信用评级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核心资源,而中国的信用评级业也逐渐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同时意味着中国在高度垄断的全球信用评级市场力争扩大国际话语权。

然而,中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还显得很薄弱,美国掌控的全球3大评级机构则乘虚而入,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美国的评级机构自2006年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透。2006年,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49%的股权被穆迪收构,同时约定7年后穆迪持股51%,实现其绝对控股的目的。2007年,联合资信的49%股权被惠誉国际收购;而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中国4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国际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剩下的基本上都在美国的掌控之中。

美国掌控下的信用评级逐渐渗透到中国,甚至是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使信用评级业呈现一种高度垄断的现状。

现代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离不开信用评级信息的支持。信用评级不仅直接决定着债券市场的交易价格,而且还对那些使用评级信息交易的金融主体以及投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现代通讯技术可以使全球信用网络在几秒钟内完成评级信息在世界金融体系的传播。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但是其却逐渐变成美国掌控的“金融魔杖”,这无疑是金融市场中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

不少欧盟官员认为,世界金融体系对信用评级机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在欧洲债务危机不断蔓延的过程中,穆迪等大型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一直扮演着推波助澜的帮凶角色。它们在危机爆发之前给希腊、葡萄牙等国评为优级,鼓励他们无节制地借债花钱;而危机爆发之后,它们又将评级一降再降,甚至使他们借不到救命钱。这些评级机构就像图财害命的庸医,在一个人十分健康的状态下猛开补药,又在其奄奄一息的时候追加毒药。以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为首的信用评级机构可谓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有着翻云覆雨的权利,正是仰仗其给予的3A评级,美国才能安然无恙地游走在国家破产的危险的边缘。简而言之,但凡有一个评级机构不再用最好的AAA给美国债务打分,就会在债券市场引起全球性的震荡,也是他们对美国国家债券感到索然无趣,从而导致美国无法在自由的资本市场上继续融资。可见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3大评级机构不断遭到包括美国国会在内的世界抨击,它们是此次危机的帮凶,同时被质疑是为了帮助美国实现霸权。金融危机的爆发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存在漏洞以及监管者的过分贪婪,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评级也是危机爆发的荒诞原因。那么,信用评级机构是如何在金融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呢?

1.评级时缺乏客观系统规律以及价值规律

在信用评级机构根本没有掌握金融的客观系统规律和价值规律的情况下,它们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评级标准,则完全是依靠他们的主观意识,也就是它们自己杜撰出来的。如此荒诞的标准可谓是一次又一次地在为金融危机添加可燃物。当危机爆发后,首当其冲的金融产品多是得到评级最高的产品,这也意味着有无数的投资者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2.评级与收费挂钩

作为金融市场的评判员以及利益分享者,3大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却与他们的收费密切相关。进而言之,它们就是在用评级报告来换取高额的收费利润,这就充分证明了其公平客观性的严重缺乏。

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3大信用评级机构一直被广大投资者认为是国际最具权威,最可靠的金融服务机构,对之几乎深信不疑。但是他们却利益熏心地为华尔街制造出的大量“有毒”债券贴上了安全的标签,它们还可以在完全没有信用资料的情况下自己拟造信用评估标准,使之美妙如花。业内精英如有任何质疑,很快就会被炒鱿鱼。面对国会的质问,就连穆迪的高管也羞愧地承认,“我们似乎并不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

3大评级机构依靠着自己在全世界的威望为自己不断地敛财,却把痛苦留给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世界各国,它们无疑是与华尔街一起欺骗着全世界,这也使得美国的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再次受到全世界的拷问。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现状浅析 第12篇

关键词:信用评级,风险,趋同,声誉约束

信用评级能够为市场提供风险信息从而增强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因此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风险控制职能却一直没有的得到市场的充分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投资者对于“风险”缺乏应有的关注。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信用风险集聚,对于风险的研究将会越来越重要。

一、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

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是以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基础的,债券的发行规模、发行方式、投资者对发行人信用质量的关注程度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市场对信用评级的需求。而我国的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年初至2016年内11月27日,我国债券市场分别发行债券3,677只、7,102只、17,015只,27,017只,发行总额90,531.91亿元、121,900.46亿元、231,981.68亿元、336,243.08亿元。根据w ind数据,2015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154,086.00亿元,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达19.10%,债券融资是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渠道。

(二)我国发行债券按评级分类

根据w ind数据,2016年初至2016年11月27日,我国进行了债项评级的债券发行总额为59,028.33亿元,占所有发行债券金额比重62.06%,而其中评级为A A、A A+及A A A级的债券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重,分别占所有发行债券金额比重10.99%、12.50%、30.17%。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与国外投机级及投资级债券分布广泛不同(1),我国几乎没有A-级以下的债券,这意味着我国债券市场几乎不存在投机级债券。这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信用评级普遍较高且相对集中;投资者倾向于购买收益相对较低的高评级债券,以规避信用风险。

进一步分析信用评级调整情况,2016年初至2016年11月27日期间,我国债项评级调高债券共815只,涉及342家发行人;债项评级调低债券共231只,涉及87家发行人,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向上”调整趋势。

(三)我国评级机构现状

当前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基本处于垄断竞争的局面,五家(2)具有一定规模的评级机构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其业务包括证券评级、企业评级、其他金融产品评级等。从企业性质来看,其中最具实力的二家评级机构拥有外资背景: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是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一,惠誉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持有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49%的股份。作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能够为中诚信和联合的发展提供更宽阔的平台及更专业的评级技术。相较之下,其余评级机构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做大做强。

二、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发行人付费模式带来的利益冲突

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面临着颇为尴尬的利益冲突:信用评级机构主要的收费模式是向发行人收费(3),但真正使用信用评级结果的却是投资者。这使得信用评级机构常常在公正性上发生倾斜,满足客户的“高评级”需要还是保护投资者的“准确性”需求成为评级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二)声誉约束的运行障碍

一般来说,评级机构主要受到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即官方监管(4)和声誉约束。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一直以官方监管为主,声誉约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声誉约束指的是当评级机构给出不公正的评级或未及时提示风险,损害了投资者利益,造成市场对于评级机构专业能力的质疑,从而导致其市场公信力失效。实质上,提高声誉成本对于评级机构的约束常常更加有效,但甄别机制的不顺畅、信用评级质量检验的缺位、第三方惩罚机制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债券市场声誉约束功能被弱化。

(三)违约事件缺乏带来的风险识别困难

在2014年“11超日债”公告违约之前,我国债券市场一直保持着“零违约”的神话。虽然短期来看,刚性兑付和政府兜底能够保护投资者利益,避免债券市场波动。但长期下来,缺少违约会导致债券市场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区分,无法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进而导致无风险收益率水平被错误的抬高,反而促进了风险积累。当下,国外专业的评级机构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是以大量的违约事件为基础,通过行业分析,指标设计,模型建立等手段确定债券违约概率,从而给出企业信用评估结果。所以,违约事件缺乏给评级机构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风险识别困难。

但不得不提的是,自“11超日债”打破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先河以来,2014年、2015年、2016年年初至2016年11月27日,我国债券市场债券违约只数分别为6只、22只、56只,涉及债券余额分别为13.40亿元、124.10亿元、285.44亿元,涉及发行人分别为5家,19家,29家,债券违约将逐渐成为债券市场“新常态”。这无疑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评级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因为当信用风险发生,评级机构是否能够及时敏锐的识别风险充分体现出评级机构的专业能力。

(四)评级结果精细化尚待提高

根据前文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债券评级呈现出非常显著的“趋同”性,即债券评级结果集中在A A+、A A和A A A等较高级别。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债券质量普遍较高,但过于集中的评级结果会导致同一级别上的债券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差异,给投资者进行风险甄别带来了较大困难,债项评级的有效性也大大降低。

未来,随着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信用评级行业也将迎来重大挑战。寻求新的评级付费模式,充分发挥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作用,通过违约事件积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进一步精细化评级结果成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只有真正敬畏风险的信用评级机构,才能在风险中生存。

参考文献

[1]李琦,罗炜,谷仕平.企业信用评级与盈余管理[J].经济研究,2011,S2:88-99.

[2]何平,金梦.信用评级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力[J].金融研究,2010,04:15-28.

[3]寇宗来,盘宇章,刘学悦.中国的信用评级真的影响发债成本吗?[J].金融研究,2015,10:81-98.

[4]马榕,石晓军.中国债券信用评级结果具有甄别能力吗?——基于盈余管理敏感性的视角[J].经济学(季刊),2016,01:197-216.

上一篇:电力业扩下一篇:诱导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