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系统范文

2024-05-07

创新能力系统范文(精选12篇)

创新能力系统 第1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区域创新网络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道风景线, 如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日本的筑波及英国的剑桥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创新网络进行了研究, 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区域创新网络在一定意义上左右着区域的技术创新发生的频率、方向和技术的发展轨迹, 其研究成果极为丰富。

Freeman最早提出了创新网络概念, 并认为创新网络是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1]。派奥尔和萨博 (Piore & Sabel) 在他们 1984 年出版的著作《第二次产业分水岭》中表明, 不论是在美国的硅谷, 还是在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 区域创新网络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安娜李·萨克森尼 (Saxenian, 1991) , 从社会网络和创新的共享文化角度, 对网络在硅谷的形成、发展和持续繁荣中的作用作了开创性研究, 她在研究报告《地区优势》中指出, 硅谷的成功得益于区域内大大小小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形成的区域创新网络[2]。Capello (1999 ) 认为区域内的行为个体在网络联接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集体学习, 促进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 进而实现企业的空间集聚和新产业区的持续发展。我国学者王缉慈、盖文启开启了区域创新网络研究的先河, 并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 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 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总和[3]。

由此可见, 区域创新网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日益被普遍接受, 并得到广泛关注。然而他们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其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 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结构及创新能力形成。

2 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及构成要素

2.1 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观

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网络组织系统, 具有系统特性。盖文启 (2002) 认为, 广义的区域创新网络就等同于区域创新系统。因此, 从系统角度来看,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一定地域中由不同构成要素及其之间关系组成的创新网络系统, 具有创新系统特征, 即是众多创新系统 (如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集群创新系统等社会经济系统) 的一种形式。区域创新网络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 各创新行为参与者在一定创新环境下, 相互合作所形成的促进创新和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创新系统, 即区域网络中各个结点 (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 在长期协同创新中结成的网络, 并融入区域创新环境中组成的系统。

2.2 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构成要素

区域创新网络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 由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 (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 和非主体要素 (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构成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要素非常多, 概括起来, 可分为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主体要素由企业、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子要素组成;资源要素由知识、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子要素构成;功能要素由组织学习、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子要素构成;环境要素由创新文化、市场环境、创新联结、资金运作体系、政策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子要素组成。这些众多的不同要素聚集在一起, 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如图1所示。

3 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结构的刻画

3.1 已有的创新系统结构研究

创新系统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 系统结构决定了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研究是创新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Autio (1998)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根植于同一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的两个子系统构成: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Cooke (2002) 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结构,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结构主要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国内学者魏江 (2003) 构建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层次的网络:核心网络、辅助网络和外围网络。其中核心网络反映的是核心层次的要素联结, 辅助网络反映的是辅助层次要素的联结, 外围网络反映的是外围层次要素的联结。

3.2 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借鉴Autio、Cooke、魏江等人对创新系统结构的研究, 为了分析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分为三层次子系统:核心网络系统、支持网络系统和环境网络系统。

(1) 核心网络系统

核心网络系统在区域创新网络系统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是由供应商、竞争企业、客户和相关企业等组成, 它们构成了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主体, 它们之间通过知识流、创新价值链、竞争合作等模式实现互动。根据创新主体间联结模式不同, 核心网络系统主体间联结主要有垂直网络关系 (如供应商-用户关系) 和水平网络关系 (如竞争合作与互动) 。

垂直网络关系主要指供应商、生产企业和下游的客户之间基于共同的利益关系 (反馈关系) 等形成的关系网络。水平网络关系主要指区内合作与竞争生产者之间基于产品互补及替代关系, 特别是创新价值的实现, 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垂直网络关系和水平网络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共同构成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核心价值系统, 为不同主体提供了一个互动学习和创新的平台。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互动机制促进着信息、知识、技术、人才的流动, 促进创新活动的展开。一方面, 区域网络对每一个成员企业的创新都有影响, 它们要合作共同面对技术开发风险和发展趋势, 及时获得需求信息, 共同开辟市场, 以提高产品和工艺水平。另一方面, 从合作的成本来看, 区域创新网络中地理和文化的接近性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可以共享知识、技能、采购信息和渠道、共同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以及培训, 增强了激励, 降低了创新成本, 提高创新绩效。

(2) 支持网络系统

支持网络系统由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等组成, 为核心网络系统中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基础和条件,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创新活动中去。它们为企业技术创新起着提供人才、知识、资本及联接纽带的作用, 以及创新信息的交流和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的协调作用, 从而构成区域创新网络的一个支持网络系统。

支持网络系统包括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代理机构和政府之间的研发网络, 同时, 还包括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服务网络。这一层网络关系是支持系统向核心系统知识流入的过程, 它通过区域公共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区域代理机构向区域网络成员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信息支持。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 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使创新活动迅速落地生根。

(3) 环境网络系统

环境网络系统是指区域创新网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它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法律、创新文化、居住环境等软环境, 以及基础设施、交通、水电、信息通讯等硬环境。

以创新文化和社会资本为核心的软环境对区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当地政府及政策制定对于区域社会资本的培育及创新环境的营造非常重要, 环境网络系统通过文化、传统 (信任、惯例) 和市场关系等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区域企业及个人的网络创新活动。观念创新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 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地人们的观念。而且, 这些因素往往会通过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的沉淀等社会资本来逐步起作用。这一点, 可从我国浙江温州改革以来的表现看得十分明显。如温州人以敢于冒险、务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温州精神、创业理念与竞争文化等, 这种精神和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着温州区域产业的发展。

(4) 区域创新网络的三层次子系统结构图

经上分析, 我们认为核心网络系统、支持网络系统和环境网络系统共同构成区域创新网络系统, 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种子-庄稼、土壤、肥料、水分、空气、阳光间的关系[4], 如图2所示。核心网络系统一般由供应商、竞争企业、用户和相关企业组成, 它们之间通过知识流、创新价值链、竞争合作等模式实现互动。支持网络系统由区域基础设施、代理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知识系统等组成, 它们不仅为网络成员企业提供格式化的、一般性的科学知识, 还负责协调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 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结和支持。环境网络系统由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制、外部市场关系、历史文化传统等几部分组成, 它是区域创新网络所处的环境系统, 是区域创新网络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 区域创新网络三层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机理与创新能力形成

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三层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为:核心网络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主体, 在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支持网络系统或者直接从事创新活动, 或者通过为核心网络系统提供新思想、新知识、人才、资金以及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扩散的方式来推动核心网络系统的创新活动或与之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是典型的合作创新模式。环境网络系统或通过各种政策法律制度为支持系统和核心系统营造适宜的创新和居住环境, 或直接通过有关规制的建设, 或通过其他间接的作用方式 (如文化和人际关系) , 影响着核心系统的行为和相互联结方式。

同时, 这三层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耦合和相互增强的, 如图3所示[5]。支持系统为核心系统提供人才、创新源、资金及合作等, 大学与科研机构科研实力越强, 科研成果越多, 以及中介机构的纽带作用有效发挥, 就会企业创新带来莫大的支持;反之, 企业发展越好, 企业知识、技术水平越高, 就能对大学等形成反哺作用, 增强大学及科研机构把握市场的能力。环境系统与核心系统和支持系统的关系也是如此, 核心系统和支持系统是深深根植在本地的文化环境中, 适宜创新和发展的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 促进创新活动;反之, 企业发展的好, 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改善环境, 高校的发展也会为环境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及渗透力。

5 结语

区域创新网络是由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 分析其系统结构是为了更深入研究其创新优势, 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究创新网络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效应。本文认为区域创新网络系统是由核心网络系统、支持网络系统和环境网络系统三部分组成。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三层次结构为主体间的集体学习提供比较完整的学习渠道,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渠道间的互动, 为整个区域学习机制提供了完整的画面, 也为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和完善集体学习机制提供了思路。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 而是通过相互间的学习机制使区域网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有效地促进区域的创新和发展。同时, 本研究说明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除了构建发达的核心网络、支持网络和环境网络外, 更重要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必须相互耦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而且这一有机整体必须植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即要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创新网络。只有将区域创新网络提到系统的高度, 并具体分析其系统层次及其之间的关系, 才能为区域创新网络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提供有益指导。

参考文献

[1]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 1991 (20) :10-15.

[2]SAXENIAN 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94:118-162.

[3]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48.

[4]程德理.大城市郊区的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J].经济管理, 2007 (3) :17.

创新能力系统 第2篇

理系统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03号)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着力提高“互联网+”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我委决定组织实施“互联网+”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构建“互联网+”领域创新网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专项总体思路

围绕落实“互联网+”行动,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着力点,按照坚持问题导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支撑“互联网+”行动实施的创新网络,加快“互联网+”融合技术率先在相关领域的深度应用,为推动我国新经济发展汇聚新动能。

专项目标

未来2-3年,建成一批“互联网+”领域创新平台,为“互联网+”领域相关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通过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动力支撑。

具体要求

(一)请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4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的要求,组织开展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和申报工作。

(二)主管部门应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好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写和备案工作(暂不需提供落实环评、节能、土地等建设条件的相关文件),并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同一法人单位可选择其中1个实验室方向进行申报;同一主管部门对同一实验室方向,择优选择1个项目单位申报。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申请单位应承诺予以配套资金或政策支持,保障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所需费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为构建创新网络,申报单位需承诺,若通过评审成为以上“互联网+”领域创新平台的承担单位,将参与构建创新网络,以加强创新平台之间的协同。

(四)项目申报方案需充分体现产学研用等单位的紧密结合,并进行多个单位实质性联合共建(联合共建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建设内容和地点应相对集中;鼓励工程实验室建立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优先支持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具有全国性示范效应平台建设。

(五)该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原则上将通过竞争择优确定(原则上支持本领域排名第一的单位),鼓励由企业牵头承担实验室相关建设任务;优先支持该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承担国家“互联网+”行动的相关任务和项目。

(六)请主管部门在2016年10月10日前,将审查合格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一式2份报送我委(双面打印);同时请提供电子文本和有关附件等材料。

报告目录

一、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摘要

二、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建设的依据、背景与意义

1、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建设的依据

2、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建设背景、意义(1)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建设背景(2)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意义

三、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分析

1、国内外技术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2、技术发展比较

(1)本单位技术水平优势和劣势(2)关键技术突破点

四、主要方向、任务与目标

1、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主要发展方向

2、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与任务

3、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拟进行技术突破的方向

4、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的近期和中期目标(1)近期目标(2)中期目标

五、组织机构、管理与运行机制

1、建设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法人单位概况(1)法人单位概况(2)合作单位概况

2、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的机构设置与职责(1)机构设置(2)工程实验室职责(3)实验室主任职责(4)实验室主任工程师职责(5)实验员岗位职责

3、主要技术带头人、管理人员概况及技术团队情况

4、运行和管理机制

六、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1、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建设规模

2、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建设内容(1)主要内容(2)设备方案

3、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建设地点

七、节能及环境影响

1、节能分析

(1)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能耗指标(2)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节能措施

2、环境影响(1)环境依据(2)环境和生态现状(3)生态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八、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实施进度与管理

1、建设周期

2、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建设期的项目管理

九、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1、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总投资估算

2、建设投资估算

3、分年投资计划表

4、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及其落实情况

5、国家安排资金的具体使用方案

十、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1、初步经济效益分析(1)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2)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3)财务分析(4)不确定性分析

2、社会效益分析

十一、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风险分析

1、技术风险

2、技术应用及市场风险

3、其它风险

十二、相关文件所要求的附件、附图、附表

1、财务分析附表; 1.1财务评价指标汇总表 1.2建设投资估算表(概算法)1.3流动资金估算表 1.4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5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6总成本费用估算表(生产要素法)

1.7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8大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及管理系统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9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11.10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2、相关企业营业执照;

3、发明专利

4、产品图片

创新能力系统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创新能力 主动性

一、高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积极作用

高中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学科地位还是分值比例来看,都是每位教师和学生必须重视的学科。而对高中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学科教学。而英语作为一门灵活性强、运用程度高、可比较性多的工具学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和行为能力,其对现代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灵活的英语教学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能力培养作为出发点,辅以必要的检验,使学生在学会英语基本运用的同时,以英语作为桥梁工具,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受到异国文化的熏陶,不断增长见闻、拓宽眼界,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学生将具有更加全面的见解,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具有更加活跃的思维。

第二,扎实的英语基础能够为学生今后灵活地应用英语做必要的准备

要灵活地应用英语作为今后学习、交流、工作等的助力,那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打牢英语基础。人才创新能力及系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在阶段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是成才的基础。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只要打好英语基础,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学生也就具备了突破旧认识、不断创造更有价值的知识和事物的能力。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元化教学尝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系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是一种思维和行为能力,它需要学生在思想上不断地超越旧体制,打破旧观念,发散思维,并能够付诸于行动之中。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新颖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执行决断力。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来看待问题。并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决定执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在系统上对问题的把控和执行能力。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提升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兴趣是能力培养的“导师”,只有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通过英语来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根据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有必要摒弃传统死板僵硬的教学法则,而引人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临场决断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自身要具有相当的激情,以此来带动学生,并且,情境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如此方可取得预期成效。

2.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其大胆设想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渴望得到教师和他人的尊重。针对这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放松。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所创造的情景、提出的问题等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思想“出轨”。例如,在学习What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尽量描述和完善细节,同时,还可以延伸为“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disaster arrived?What were youdoingwhen someone fellintowater?”等等,并且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以引起其的注意和联想,以减少学习的枯燥性。

3.巧设问题。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巧妙地设置提问,在带动学生学习气氛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正视自己的优劣势,从而保证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全面发展。

4.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系统 第4篇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联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管理机构的非线性创新过程, 区域创新系统的各主体要素的有效整合与联动能够产生更大的创新绩效即创新能力。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斯·K.拉森最早涉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这一研究领域, 他们通过对硅谷的研究, 对后人进一步研究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具有启发意义, 此后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国家层面上,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 (OECD) 、意大利、日本、威尔士先后提出了评价其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内学者开始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2000年,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思想, 这个指标体系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宋伟、曹镇东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三个方面选取11个评价指标, 运用灰色关联模糊评价方法对我国东、中、西各区域典型省份进行实证研究。赵希男、温馨、王艳梅采用一种基于个性优势特征分析的民主评价方法分析我国31个省级区域创新能力, 得到各地区创新能力的个性优势特征。詹湘东基于知识管理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给出区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这些研究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但绝大多数文献都仅局限于对某地区或省份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而忽视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主体构成要素创新能力的具体评价。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构成的复杂系统, 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与差异性, 只有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构成要素的分析, 才能揭示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特征以及不同区域创新绩效的差异。本文尝试从区域创新系统行为主体的角度, 设计出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区域创新系统由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 人、财、物等各种创新资源在各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有效分配与使用, 产生新的创新成果并付诸应用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遵循创新中的各种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中, 各行为主体的职能分布为: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执行主体、创新资源投入的主力军;政府是创新制度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具有促进企业创新、组织协调系统、制定创新战略目标的作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是联结两者之间的纽带, 既具有创新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导作用, 又有帮助企业实施创新活动的服务功能;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应用和传播知识, 并提供高素质人才;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因此, 笔者从政府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创新能力四个层面, 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设计。

二、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目的性

设计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反映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水平, 如何通过主体创新能力的评价找出创新系统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创新能力强的主体继续促进, 保持相对优势, 并获得持续发展。

2、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省市知识和技术的现状存量和运行效率以及未来知识产业的潜在发展能力。

3、系统性原则

构造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真实地反映各地区企业现状、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政策等各个侧面的基本特征。各指标间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能反映不同地区从综合到分类的主体创新能力。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应简明扼要、定义明确, 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既要考虑其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功能, 又要考虑能够提供区域创新能力数据资料的可能性。

5、动态连续性原则

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 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各地区知识部门和产业发展的现状、潜力以及演变趋势, 并能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的实践中, 主体创新能力内容复杂, 涉及到大量的社会、制度和环境因素的变量, 这些变量中许多难以量化, 甚至不可能量化, 必须要用定性指标加以描述。在具体评价分析时, 再将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以近似值加以反映。

(二)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的系统分析, 依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并参考国内外学者相关指标体系, 构建出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如表1所示。有关指标的解释与计算方法如下:

1、技术自主度

技术自主度=R&D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

2、企业资助专门研究机构金额

企业资助专门研究机构金额=企业资助专门研究机构金额=企业年研发投资额×企业与研究机构联系程度系数

3、企业年研发投资额

企业每年的研发投资首先受企业本身创新积极性的影响。这种创新积极性是城市各项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企业每年实现的税

前利润决定了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能力。以上两方面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企业的研发投资决定着企业在技术方面可能实现更多的创新, 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出;企业产出的增加则有可能使其更加重视创新, 进一步增加在研发方面的投入。

企业年研发投资额=企业研发投资需求比例×市场需求拉动系数×企业税前利润总额

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工业总产值

5、企业科技人员比例

企业科技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研究与实验发展课题活动的人员, 以及为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企业科技人员比例=科技人员/职工总数

6、政府教育投资

对于政府来说, 教育的投入等于教育经费支出与财政收入减少之和。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是政府对教育的投资, 而财政收入是政府通过税收来获得的。因此, 从政府的角度看, 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量为:

式中:gie为政府教育投资, tti为城市税收收入, P为城市人口总量, NPE为受教育者人数, fee为教育性财政支出。

7、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效益

式中:mmb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效益, G为政府部门人数, GDP为国内生产总值, E为政府行政开支, F为财政支出, d为中央政府调控力度, ccp为城市区位条件系数。

mmb数值的减小, 表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效益提高;反之, 则表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效益降低。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思想普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呈现区域化特征, 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日益成为该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然而, 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 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效率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 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存在差异。笔者以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行为主体为出发点, 对影响区域各主体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测度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在具体评价时, 既可以了解一个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绩效, 又可以掌握其构成要素中各主体的创新能力, 这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和指导地方技术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Enrico Cicioti.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New Perspective:The Challenge for Action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M].Elsevier Science Ltd, 1998.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4) .

[3]、宋伟, 曹镇东, 彭小宝.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模糊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4]、赵希男, 温馨, 王艳梅.基于个性优势特征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7 (3) .

[5]、詹湘东.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4) .

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第5篇

——赴浦东学习心得体会 王忠海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今年8月15日—27日,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要求和部署,赴上海浦东党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学习。学习考察归来,我深切感受到:上海学习既是一次理论学习再教育再提高的过程,更是思想观念的一次解放之旅。用先进发达省市的“尺子”对照比量,作为市委政研人倍感压力巨大。我感到需要借鉴上海之新、上海之智,尽早尽快转化为自身的观念与举措,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市委和市委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一、浦东提高创新能力的做法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区域面积达到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2万人,均占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经过二十年的开发开放,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9年的4000多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从1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356亿元人民币。

(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去的二十 年里,中国政府在众多领域给予了浦东先行先试的政策,这让浦东可以不断发展创新城市的开发管理模式。浦东以要素资源市场化配臵为突破口,率先全面推开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培育和集聚了证券、期货和产权交易所等一批重要的要素市场。同时,浦东也在探索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管理的体制,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发展、人才集聚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政府服务。二十年中,浦东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可持续的理念,一直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2009年,浦东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一半,在科技研究开发上的投入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3%。

(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上海浦东新区围绕加快陆家嘴金融城和张江科学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人才高地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打造人才资源核心优势。主动对接中央和市人才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按照“外向型城区”和“国际化浦东”发展定位,以推进“国际人才特区”建设为重点,抓紧编制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同时,围绕加快推进陆家嘴金融城和张 江科学城建设,编制《陆家嘴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张江园区人才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快金融人才、自主创新人才集聚。二是注重统筹开发,促进人才资源涌现。加强张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品牌建设,推动在陆家嘴、金桥等地建立一批市级或区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继续面向全球招聘高层次人才,并为列入中央“千人计划”的人选落实服务政策。围绕“聚焦陆家嘴、聚焦张江、聚焦世博”,力争用10年时间,引进100名左右符合上海市领军人才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并坚持以用为本切实将引才与引智相结合,鼓励人才以多种方式提供服务。重点选择100名左右企业家到一流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量身定做的培训;加强对金融、自主创新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外向型培训力度,争取实现后备党政干部接受国际化培训全覆盖。加快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吸引优秀毕业生到浦东创业发展,将鼓励市民创业行动的扶持政策延伸至高校毕业生;推进人才选拔关口前移,选择国内著名高校设立“浦东奖学金”,奖励专业符合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在校生。三是强化配套服务,形成引才聚才的良好环境。一方面,推进人才政策完善与创新,在扩大现有政策适用范围、提高政 策知晓度基础上,围绕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政策创新,抓紧研究制定《浦东新区引进领军人才工作暂行办法》等新政策,注重引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优化人才生活环境,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社会管理”方式完善人才公寓布局,加强生活设施配套和基础教育配套,并切实帮助解决外籍人才子女就学难问题。

二、几点感受和体会

上海浦东之所以发展快,关键在于浦东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厚,注重在各方面的创新。在学习中,我初步了解了浦东政府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高效能的管理模式以及灵活的运作机制,体验了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和敢闯敢为的创新精神。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是每年选派干部到浦东挂职工作一段时间,以学得真经。二是邀请一批先进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来我市讲课。一方面,增强全市广大干部的压力感、紧迫感、责任感。另一方面让市直职能部门和各区县认识到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在全市坚决破除传统落后的思维模式,在全市打 破狭隘的局部利益思想观念,增强整体意识,进一步激起敢闯敢冒、敢想敢干的精神,走出一条加快西宁发展的新路子。

(二)强化创新意识,营造与浦东等发达地区接轨的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一是积极争取享受市级行政审批权限,以“便捷、快速、高效”为目标,全面借鉴上海浦东新区“一门式”服务体系, 集中所有职能部门,改革目前的行政审批程序。借鉴实行“告知承诺制”,将行政审批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内容“告知”企业申请人,申请人只需签字盖章,“承诺”履行相关告知事项,就可取得相应的许可证。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推行网上办事。二是增强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全面营造“亲商、富商、亲民、富民”的氛围。

激起创新热情 培养创新能力 第6篇

创设情境 提高创新能力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进入设置的情景中去,为学生创设营造良好的敢于想象、善于思考的创造性学习气氛。

在这次作品中我让学生有自我独立的想象空间和独立的创作,让学生的自我能力和专业知识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动脑能力。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靠着自己的能力完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比较困难的部分学生通过我的指导下和自我学习,完成了作品的安装。

有句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到达成功的路也有很多,那么学生到达成功的路也是很多的,作为教师绝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种方式里,只注重分数,应试教育,结果培养出一些没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关键在于做事要动脑筋,多方位、全面。这个故事虽然充满讽刺,但是人云亦云确实是创新精神的障碍。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的土壤。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疑问是最好的老师,“不耻下问”是每个人应具有的求学态度。教师面对学生有疑问时的态度应该是:激励、引导。通过激励,使学生遇到任何不明白的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只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让学生明白科学并不神秘,也并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因此我把学生的提问作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无论课前,课上还是课下,我都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提问证明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找到了真理。学习科学家们的这种精神,学生们将终身受益。一个人只要立足与现实,接受环境的考验,增强自身的能力,不懈地努力,机遇就向他靠拢。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

丰富的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是人类的特性,是人类进步的灵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例如:在这次作品的点子和发明想法,是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认知和自我的想象力。此学生在想象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发挥,思维越来越敏捷,将学到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以致用、贵在落实。

创新能力系统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理论,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有助于提高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是组织持续获得高绩效和保持竞争力的基础。因而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是一项基础工作,是政府制订政策的重要参考,也是企业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提升的关键。

自Burns和Stalker(1961)提出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概念后[1],许多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国外学者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对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企业创新能力有不同的定义,使得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分析变得十分复杂。企业创新能力结构的研究视角正在从要素、过程的角度转向进化论、企业内环境的角度。从演化论的视角,企业创新能力被认为能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适应市场和环境[2],因此环境理解力被认为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企业内环境视角,企业创新能力被分为三维,知识能力、组织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4,5]。

我国学者魏江、许庆瑞(1999)[6]指出,尽管不同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看法各有不同,但都认为R&D、组织管理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从近期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研究来看,研究视角仍以要素、过程角度居多,如吕一博等(2011)[7]从过程上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划分为企业创新发起能力、企业创新实现能力、企业创新推广能力。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以文献统计分析为基础,确定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如赵文彦等(2011)[8]根据一定的标准筛选了50篇文献进行统计,进而分析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

总的看来,一方面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结构和要素分析还需要有体系的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针对特定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实证研究还较少,企业创新能力有其共性,但根据早期研究,如曼期菲尔通(1967)、纳尔逊(1967)、Arrow(1979)、Audrestsch(1982)等的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只有针对性地剖析企业创新能力的行业特征,才能使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以江浙沪中小LED照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理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创新活动,构建基于企业创新系统的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目前该区域内中小LED照明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应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建立中小LED照明企业创新能力模型,发现行业规律,最后有针对性提出提升中小LED照明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2 构建基于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本节将首先从系统理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创新活动,然后构建基于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2.1 基于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活动分析

根据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理论认为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并通过输入、转化、输出以及反馈活动不断发展[9]。

企业创新活动由若干个创新关键要素组成(如研发人员、创新资金、创新设备等),具有特定的结构,并能对企业创新系统自身和环境产生效应(如新产品、专利等)。因此可以把企业创新活动视为一个系统,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10]。

如果把企业创新活动视为一个系统,可发现企业创新活动是由输入系统、转化系统、输出系统及反馈系统组成。企业创新输入系统从环境中吸取各种创新资源,如研发人员、创新资金、创新设备等,经过企业创新转化系统,如研发、工艺、生产、市场各环节后,由企业创新输出系统向环境输出创新成果,如专利、新产品等,企业创新反馈系统将分析并传送企业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中对创新系统的影响,促进企业创新系统各环节的不断调整和改进。

企业创新系统是开放性的系统,其各个关键要素相互联系,且与外部环境存在着互动关系。基于系统理论的视角,能够全面描述企业创新活动,因此本文提出基于系统理论构建企业创新能力模型,以全面分析企业创新能力。

2.2 基于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能力构成分析

相对应于企业创新活动的输入系统、转化系统、输出系统和反馈系统,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由企业创新投入能力、企业创新协调能力、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及企业创新反馈能力4个部分组成。

企业创新产出是企业创新的最终表现,直接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较高的创新产出能力,不仅能让企业抢占较高的市场份额,巩固和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回笼能力,加快企业生产运作的步伐,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成长。

企业创新投入能力、企业创新协调能力、企业创新反馈能力为企业创新产出能力提供支撑,同时企业创新反馈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及协调能力不断调整改进,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创新产出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2.3 构建基于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4个组成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也分为4个部分。

企业创新投入能力是指企业创新的资源投入能力,其关键要素为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和设备投入,有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两种测量形式,分别衡量各项投入的数量和结构。反映人力投入的指标有企业专业研发人员数量、企业专业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例;反映财力投入的指标有企业研发经费额、企业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反映设备投入的指标有研发设备资产总额、研发设备资产占总资产比例。

企业创新协调能力是指企业以提高创新产出有效性为目的,促进研发、工艺、生产、市场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企业创新协调主要有市场导向模式和产品导向模式,市场导向创新协调模式为:市场→研发→工艺→生产;产品导向创新协调模式为:研发→工艺→生产→市场。

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关键要素是专利能力和新产品产出能力,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分别反映了企业创新产出的数量及效率。反映专利能力的指标有企业拥有专利数、企业研发人员人均专利数;反映新产品产出能力的指标有新产品销售额、新产品销售额占年销售收入的比率。

企业创新反馈能力反映企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一方面可用企业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系统的影响程度来反映,主要有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程度、企业家对创新的支持程度、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支持程度、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也可用企业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来反映,主要有企业获取外部信息能力、企业对客户需求的挖掘能力、外部合作能力,其中外部合作能力包括与政府、其他企业或高校等的合作。

综上所述,构建基于企业创新系统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中有1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18个四级指标,表中对各指标设定了编号以便于研究。综上所述,建立基于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能力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据此,本文提出6个方面的假设:假设1:企业创新投入能力的提升会对创新产出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假设2:企业创新协调能力的提升会对创新产出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假设3:企业创新反馈能力的提升会对创新产出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假设4: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协调能力、反馈能力对创新产出能力产生综合性的显著正向影响;假设5:企业创新反馈能力的提升会对创新投入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假设6:企业创新反馈能力的提升会对创新协调能力产生显著影响。由于本文提出的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由4个部分共有18个指标组成,虽然基于理论分析存在着这6个方面的假设,但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内部特征还需要通过实证进一步分析和确定。

3 实证研究

3.1 调研情况

为了对本文所提假设进行验证,选取了江浙沪中小LED照明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以调查问卷方式获取相关数据。本次调研主要在上海理工大学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中心指导下,由大学生在暑期通过实地访谈、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共发放调研问卷169份,回收95份,剔除数据严重缺失或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后,实际有效问卷53份。

本次调研具体情况如下:从地域分布上统计,上海企业占41%、江苏企业占29%、浙江企业占30%;从规模上统计,小企业占70%,中型企业占30%;从公司所有制统计,民营企业占77%;从企业采取的创新模式上统计,有70%的企业是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20%的企业采取的是集成创新的模式,只有10%的企业进行原始创新;从企业采取的创新活动形式统计,企业最关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分别有64%和51%的企业进行这两种创新活动,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企业只有20%~30%。在调研企业中,仅1家上市公司,公司成立年限10年及以上的企业有40%,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有55%,75%的企业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情况只占到17%,与科研院所或高校合作的情况只占到30%。

3.2 江浙沪中小LED照明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结构内部相关性分析

应用Pearson检验,对53家企业18个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相关性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数据可发现:(1)企业专利数(X31)与研发人员数(X11)、研发经费比例(X14)、研发设备资产总额(X15)、政府支持程度(X41)及企业战略支持程度(X44)均为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大于0.3;(2)企业新产品销售额(X33)与研发人员数(X11)、研发设备资产总额(X15)、政府支持程度(X41)及企业家支持程度(X44)均为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大于0.3;(3)研发人员人均专利数(X32)及新产品销售比例(X34)与其余各变量相关性较弱。

从表2中数据还可发现:(1)企业年度研发经费总额(X13)与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X43)、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支持程度(X44)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为0.3;(2)年度研发经费比例(X14)与企业获取外部信息能力(X45)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为0.3;(3)企业创新协调能力(X21)与企业获取外部信息能力(X45)、外部合作能力(X46)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为0.3。

3.3 江浙沪中小LED照明企业创新能力回归模型建立及分析

3.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本文首先分别以X31~X34为因变量,以其他所有指标为自变量、以创新投入能力类指标做自变量、以创新协调能力类指标做自变量、以创新反馈能力类指标做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实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10的情况下,通过F检验的模型有3个。然后本文分别以创新投入类指标及创新协调能力类指标作为因变量,以创新反馈类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实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10的情况下,通过F检验的模型有一个。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知,企业创新投入能力、企业创新反馈能力分别对企业拥有的专利数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企业创新投入能力、企业创新反馈能力、企业创新协调能力作为整体也对企业拥有的专利数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以企业创新投入能力的影响最大。另外从表中也可得知,企业创新反馈能力对企业创新协调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3.3.2 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企业创新能力系统内的结构,发现变量间的具体联系,本节应用逐步回归分析,并设置准则:F-to-enter的概率<=0.050,F-to-remove的概率>=0.100,以SPSS为工具得到4个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中数据发现,4个模型均呈现出整体显著、弱共线性的特征,说明企业拥有的专利数与企业创新战略支持程度、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存在显著的关联性;说明企业新产品销售额与企业内部创新激励程度、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存在显著的关联性;说明企业年度研发经费与企业创新战略支持程度存在显著的关联性;说明企业创新协调能力与企业对客户的需求挖掘能力有显著的关联性。

综上所述,回归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假设1、3、4、5、6是成立的,但是假设2并未得到验证,可能是由于对企业创新协调能力指标设计较为单一,导致不能判断企业创新协调能力是否对企业创新产出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完善江浙沪中小LED照明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江浙沪中小LED照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建议通过“以市场创新为动力、以人才战略为基础、以科研设备投入为重点”为途径来提升江浙沪中小LED照明企业创新能力。

4.1 以市场创新为动力

中小LED照明企业大多为LED照明产业链的下游产业,特别集中于LED照明应用,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这部分企业的存在促使了LED照明产业链最终完成。与上游或中游企业相比,这类企业发展所要求的研发能力相对较低,但他们直接与市场对接,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发现市场,甚至是创造市场。

目前LED照明企业主要是作为一款替换性灯具,如球泡灯、筒灯、日光灯等,这些产品都是用来直接替换传统灯具。实际上LED照明产品除了直接的节能效果外,还会具有其他的优势。LED照明用在医疗上,会有助于垂直层流的高洁净手术室的建立,提高医生的分辨力;LED在汽车的内部照明、尾灯、刹车灯、方向灯上已广泛使用,但是在汽车头灯上的使用才刚刚开始,汽车大灯需要更强、更集中、更优质的光源,部分高档汽车品牌(如奥迪)已经在部分车型上开始使用LED头灯。采用LED的汽车头灯是LED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LED植物灯是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的光源,在全世界是一个超百亿元人民币/年的较大市场,据专家介绍,植物灯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非常具有环保价值;另外进行LED照明室内设计与开发时,不只是把它作为新式照明科技,而是一种营销工具,藉由LED照明营造所需气氛,更是一种生活时尚的表现。

4.2 以人才战略为基础

研发人员是中小LED照明企业创新的源泉,直接影响到企业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要素。但是对于中小LED照明企业而言,引人、育人、留人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薪酬福利低竞争性难以吸引到足够的高质量的研发人员,培训体系不健全使得“先天不足”的人力资源状态得不到提高和改善,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使员工缺乏工作的动力。为了形成一支高效的研发队伍,中小LED照明企业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形成有特色的人才战略。

4.3 以研发设备投入为重点

在创新工作中,那些充满智慧的“火花”,那些发明创造的思想萌芽,几乎都要通过科研设备才能得到逐步验证或实现。从事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等各类项目的研究人员也都必须借助科研设备来完成科技计划任务书的各项预定内容,实现各项预计指标。可以说,科研设备就是人们从事各项创新的基本工具。

参考文献

[1].Burns T,Stalker G M.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M].London:Tavistock,1961:119~125

[2].Sher,P.J,Yang,P.Y.The effect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R&D clustering on firm performance:the evidenceof Taiwan s semiconductor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5,25(1):33~43

[3].Neely,A.,Filippini,R.,Forza,C.,Vinelli,A.,Hii,J..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business performance,firminnovation and related contextual factors:perceptions of managersand policy makers in two European regions[J].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1,12(2):114~124

[4].Baden-Fuller,C.,Pitt,M..Strategic Innovation:An International Casebook on Strategic Management[M].Lon-don:Routledge,1996

[5].Juan A.Martinez-Roman,JavierGamero,JuanA.Tamayo.Analysis of innovation in SMES using an innovative ca-pability-based non-linear model:A study in the province ofSeville(Spain)[J].Technovation(America),2011,31(5):459~475

[6].魏江,许庆瑞.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1995,13(5):52~55

[7].吕一博,苏敬勤.“创新过程”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8):58~64

[8].赵文彦,曾月明.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4~17.

[9].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第2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3

创新能力系统 第8篇

近日在由上海市科委、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市知识产权局、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五部门联合召开的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建设推进大会上, 海立集团、思源电气等500家企业被授予“2012年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 创新能力自测系统、创新型企业培训计划、创新型企业信用贷等三大服务也首次公开亮相。

您的企业R&D (研究与发展) 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5%了吗?在企业创新能力自测系统星级评定中, 这是一条标准。

另外, 是否掌握知识产权、是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新产品产值率高低与否也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是创新型企业的指标, 这一点自测系统和评选出的创新型企业统计结构相吻合。

创新能力系统 第9篇

复杂产品系统(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Co PS) ,一般是指高成本、工程密集的产品、系统、网络或基础设施。典型的复杂产品系统包括通信工程、飞行模拟器、航空器工程、飞机引擎、火车引擎、空中交通管制单位、电网系统、海上石油设备、智能建筑以及移动电话网络设备等[1]。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产品创新越来越趋向于提高产品复杂程度,以增加产品价值,可以预见,集成多项技术、开发复杂产品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在技术创新、组织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特殊性。在技术创新方面,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以宽领域的技术知识的总体掌握为基础,而非某一方面的技术知识[2],在此基础上,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需要达到多种新技术的融合,更加强调技术的匹配性[3]; 在创新组织方面,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由于涉及主体广泛,其创新活动一般需要进行跨组织合作[4],并采取项目制的组织形式承载创新活动[5]。这些特殊性导致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评价与一般产品创新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能力要素选取时,不仅要关注技术特性,而且要考虑管理特性; 在综合评价方法选用时,更加注重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基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重要性,不少学者对其创新能力评价进行了研究,但是在评价指标建立方面或偏重于技术维度的能力要素,或倾向于管理维度的能力要素; 在评价方法选择方面,多采用定性的案例研究或以打分制判断能力水平。本文基于成熟度理论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在指标选取时考虑技术与管理2 个维角度,另一方面引入成熟度理论,借鉴技术成熟度与管理成熟度构建针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特征的成熟度模型。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不仅能帮助企业认清自身创新能力等级水平、发现能力提升重点,还可以用作复杂产品系统集成商评价其供应商创新能力的依据。

2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

2. 1 能力要素及指标选取

围绕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的概念以及创新能力特点,本文决定从技术、管理2 个维度构建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前人文献研究的结果,本文确定了技术基础能力、技术集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4 个一级指标,如图1 所示。

( 1) 技术基础能力。复杂产品系统由于其定制化、高成本、系统集成的特点,一般来说,它也是技术密集型的。复杂产品系统生产商一般必须掌握核心系统的核心能力才能充分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并对各类供应商获得主导地位; 同时,复杂产品系统研发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采用的各类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较多[6],集成商又必须对宽领域的技术知识整体把握。所以,复杂产品系统生产商的技术基础能力可以说是复杂产品系统完成创新活动的起点与核心。

这里所说的技术基础能力区别于广义上的技术能力,是指一种狭义上的技术能力。广义上的技术能力一般指企业为支持技术活动与技术创新的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7],其本质是知识,静态特征表现为一定的存量,动态特征则表现为对存量的操作,如搜索、筛选、格式化、存储、纯化、编码、激活等[8]。本文定义的技术基础能力侧重于静态的技术能力,具体定义为企业所具备的科技条件以及依据该科技条件所处的技术状态。对于技术基础能力的构成,不少学者都做过研究,如Prencipe[9]、吴运建等[10]从技术宽度与技术深度方面来定义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能力,这代表了技术领域方面的能力;刘延松[11]和姚洁盛等[12]在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基础能力构成研究中则认为技术平台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技术基础能力的水平,这里的技术平台既包含场所因素也包含设备因素; 另外,有少数学者也考虑到了人员要素,陈劲等[13]就将人员配置与系统设备并列作为技术基础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 2) 技术集成能力。一般来说,复杂产品系统属于多学科综合性产品,由许多不同技术领域的元件、子系统集成而成,也可以说复杂产品系统是不同技术在系统不同层次水平上相互作用的多技术系统[3]。那么,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就是一个包括不同技术、通过不同子系统相互作用而进行技术集成的产品创新[14]。在这一意义上,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相比于一般产品创新更加强调对各种技术的整合集成。

技术集成是企业在产品开发、制造流程或服务过程中用以选择和提炼所适用技术的方法,是对多种技术选项进行评估和选择的过程,而技术集成能力是企业管理系统知识演进的能力,它建立在建构知识、系统知识等概念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选择和重构[15]。结合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特征,本文将技术集成能力定义为企业发现新技术、以购买或合作的方式获取新技术并进行内外部技术嫁接整合以完成新技术或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姚洁盛等[12]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正是根据技术集成过程的阶段性确定技术集成能力的构成要素,认为技术集成能力主要包含技术识别能力、技术获取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细化来说,技术识别过程包括新技术的搜寻、实验验证以及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技术获取以获取方式来划分应该包括吸收与合作;系统整合能力则体现在技术之间相互是否匹配、是否存在冗余以及集成后系统的有效性验证等方面。

( 3) 项目管理能力。讨论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则不得不探索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承载方式。由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的复杂性,涉及到的主体与客体过于广泛,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活动多采取项目制的组织形式,比如当今的大飞机制造、高铁施工、轮船集成等基本都采用项目制形式,可见项目管理能力对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成功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 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IPMA) 在国际项目管理能力基准( IPMA Competence Baseline,ICB) 中将项目管理能力描述为项目管理的知识、素质、技能以及取得项目成功的相关经验的集合。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能力定义为企业对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进行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Davies等[16]就是从项目进行过程阶段来解读项目管理能力,他们把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管理能力分为投标前项目准备能力和中标后项目执行能力两方面。具体来说,项目准备能力主要指技术方案管理的能力,就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的流程来看,包括产品系统构型与技术综合( 目标及其分解能力) 、技术与经济的综合评估( 可行性研究能力) 和方案快速迭代( 方案评估能力) ; 项目执行能力主要指项目过程管理能力,就管理要素来说主要包括对进度、成本、质量的控制。

( 4) 战略管理能力。从纵向创新过程来看,由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是最为复杂的集成创新过程,创新战略、组织职能和技术积累都以项目为核心集成在一起,创新的阶段性分界不明显,很难从技术创新过程角度来刻画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17]。从横向创新主体来看,由于复杂产品系统本身就具备设计工程密集、系统集成的特点,其创新过程一般涉及多个创新主体、多家供应商、多项技术。可以说,复杂产品研发是多学科交叉、多约束、强耦合条件下的多目标优化决策问题[18]。所以,为了使纵向横向各个相关运行系统协调运转,获得最高效率,达到最优效果,就需要在战略层面进行统一协调。总而言之,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中的战略管理发挥着统筹全局的作用。

本文将复杂产品系统战略管理能力定义为企业在战略层面上的协调能力,既包括对纵向创新过程中资源的协调,也包括对横向创新主体内外环境与管理人员的协调。陈劲等[13]强调资源供给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不仅包括资源配置,还包括资源优化;吴运建等[10]则把内外部关系的沟通协调看作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另外,战略管理最重要的人员因素也应该考虑在内,即组织内各阶层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授权方式和工作效率等。

综上,本文构建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 所示。

2. 2 成熟度等级架构

基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取的两维性———技术与管理二维角度,简单的技术成熟度或者管理成熟度都无法全面描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的等级特点,本文参照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技术成熟度等级( TRL) 和软件工程学会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建立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同时依据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特点,从技术维度和管理维度赋予5 等级以新的内涵,如图3 所示。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除了对各等级的特征进行描述外,还定义了各等级对应的关键过程域( Key Process Area,KPA) 和关键实践( Key Practice) 。KPA是将等级特征目标化,当某一等级对应的KPA都已实现,则意味着这个成熟度等级的完成,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水平向下一个等级迈进,在过渡过程中需要开展相应的KP以促使KPA的达到,之后,就需要重新识别新等级的KPA。如此循环,企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逐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带动整体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各等级对应的KPA与KP如表1 所示。

3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考虑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数据采集的特点———数据定性且为非连续参数,本文决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聚类分析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图4 所示。

3. 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层次分析法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可以有效解决评价、排序、指标综合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本文选取了管理学研究学者、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学者、Co PS技术人员共16 位专家对各个层级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构建判断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了16 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再利用聚类分析将这16 位专家根据判断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分成4 类,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到各指标相对权重与加权权重,如表2 所示。

3. 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由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难以量化,并且量化值受评价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只能借助模糊定性的语言进行描述。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最为成熟的评价方法之一,通过精确的数字手段处理模糊的评价对象,能对蕴藏信息呈现模糊性的资料作出比较科学、合理、贴近实际的量化评价,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作为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被评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 即确定隶属度) ,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综合,在本研究中需按以下步骤进行:

( 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即评价对象具有n个评价指标: u1,u2,…,un,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评价的因素论域由指标体系中28 个底层指标构成。

( 2)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即对象评价等级集合,其中的每一个等级都对应一个模糊子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的等级论域根据成熟度等级划分确定为{ 优,良,中,低,差} 5 级。

( 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构造等级模糊子集之后,接下来逐个对被评事物的每个因素ui( i = 1,2,…,n) 进行量化,即确定被评事物在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Rui) ,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从因素ui来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 4) 计算模糊评价结果。利用合适的合成算子将权重向量W与各被评事物的模糊关系矩阵R进行合成,得到各被评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Z。

其中,zj是由W与R的第j列运算得到的,它表示被评事物从整体上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 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4) 得到的是某一单因素的模糊评价结果向量Z,同层级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合成构成其所属上层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重复步骤( 4) ,直至计算出目标层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 案例分析

4. 1 案例背景介绍

大型客机是一个典型的复杂产品系统,也是我国 “十二五” 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攻关项目[19]。本文选取某航空类企业S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该公司主要承担着大型客机研制项目。大型客机具有典型的复杂产品系统特性: 一是所包含的零件数量巨大,包含多个部件与系统; 二是技术密集,涉及各类先进尖端技术; 三是投资巨大,研制成本高昂; 四是研制周期长,多以10 年为单位; 五是研制过程管理要求较高,管理要素纷繁复杂。为确保大型客机研制的技术实现与商业成功,需要对其自身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以发现不足,提升能力。

4. 2 调查结果分析

4. 2. 1 指标表征与转化

( 1) 定量指标。根据S公司及各部门发展规划,整理得出各个部门的技术谱系成熟度水平( 用以表征指标A121 技术成熟度) 。根据现有统计数据,将各专业技术按照技术成熟度2 级、4 级、6 级、8 级作为统计边界,将S公司的技术成熟水平分为5 个等级,分别为初始级: 低于成熟度2 级( 含2 级) ;可重复级: 成熟度3 级与4 级; 已定义级: 成熟度5级与6 级; 可管理级: 成熟度7 级与8 级; 优化级:成熟度达到9 级。统计结果如表3 所示。

综上得出,A121技术成熟度对于Co PS创新能力成熟度5 个等级的隶属度为( 0. 165 2,0. 238 6,0. 185 1,0. 308 5,0. 102 5) 。

( 2) 定性指标。S公司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的定性指标水平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依据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中定义的各等级特征,设计5 分制调查题项,令S公司设计研究院人员对各项指标处于何种能力等级作出判断。根据问卷统计结果,获得各定性指标对于各等级成熟度的隶属度情况,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的成熟度等级。

4. 2. 2 模糊综合评判

考虑到各个合成算子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采用加权平均型算子M ( ●,⊕) ,其中●为矩阵对应要素相乘运算,⊕为矩阵对应要素相加运算。其运算过程体现出对各影响要素权重及其得分隶属度的加权处理思想,使得所有评价要素在最终的评价结果中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充分利用了所有的信息。

采用M ( ●,⊕) 进行复合运算结果记为C,C中元素记为Cj: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目标层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记为R: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记为Z: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可以看到S公司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位于第2 级,即可重复级水平。

同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层级能力指标的等级如表4 所示。

4. 3 创新能力提升重点

由图5 中的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到S公司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为可重复级,总体成熟度水平偏低。其成熟度水平是由子能力的水平决定的,4 个子能力的成熟度水平在图5 的风玫瑰图中连线构成的多边形的面积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总体的成熟度水平的高低。从图中可以看出,技术基础能力的成熟度等级处于第3 级,即已定义级水平; 而技术集成能力成熟度等级处于第1 级,即初始级; 项目管理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的成熟度等级处于第2 级,即可重复级水平。可见,技术集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成为S公司现阶段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瓶颈与重点。由于4 个子能力指标之间不存在相互补充、替代的关系,只有四者均衡发展才能促使总体成熟度等级的提升。

鉴于此,S公司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从可重复级向已定义级过渡。观察到S公司现阶段创新能力的短板在于技术集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三方面,重点提升技术集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将会更加显著地提升其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的成熟度等级。

根据各子能力细分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子能力的重点提升方向: 技术集成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民机技术识别与评估方法体系,扩大技术合作并形成技术储备以及重点打造整机和系统级试验验证平台以提升验证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综合考虑项目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建立方案快速迭代能力并在项目进行中加强对进度与质量的过程控制。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一是依靠组织形式优化,如总指挥与总设计师两总制向项目制转化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二是依靠过程战略控制不断趋向战略目标; 三是优化原有激励机制,重视阶段性成果激励以提升工作效率。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 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特点,从技术与管理2 维选取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构成的要素与指标,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成熟度理论,借鉴技术成熟度( TRL) 与能力成熟度( CMM) ,从技术与管理2 个维度构建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将成熟度等级划分为5 级,在不同的成熟度等级上,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具有不同表现。同时,针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指标具有难以量化、模糊性的特点,本文采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将专业人员对于Co PS创新活动的直观经验转化为刻画调查对象的模糊参数,便利了定量研究。最后,将构建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案例研究中,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实用性与有效性,对以后的企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 2 研究展望

创新能力系统 第10篇

1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的界定

汤姆·科普兰(Tom Copeland)曾经指出:“过去十年来,思想与活动水火不容的两个支系——公司财务与公司战略,经剧烈冲突后融为一体。公司财务不再是财务专家的禁地,公司战略也不再是总经理的特区,战略与财务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和明显。”由此可见,不能将综合财务能力局限于狭义的财务领域之内,而应该从多空间、多视角考察与财务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财务为核心来研究一个企业的综合能力。因此,综合财务能力即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强与弱最终通过财务形式表现出来。

企业综合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以及潜在的财务资源的有机组合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体现。主要由各种与财务相关的能力组成,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创新型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创新性,这一特征表象为创新能力,因此将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分解为五大能力:创新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

2 影响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的因素

权变理论表明:处在不同经营环境中的企业财务活动的侧重点各异,因此应以经营环境为出发点构建企业综合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管理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原料市场,销售市场)和产权因素。

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创新主体——人的行为,通过管理可以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使其合理配置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度因素,组织因素及文化因素是企业通过管理而营造的一种企业理念,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有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于企业的所有人员,进而也影响企业的效益,如员工绩效评价就是利用财务指标测评员工的工作效率,而工作效率是企业制度、文化、组织方式的作用结果;技术因素是企业生产进步的推动力,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来提高,技术是企业生产能力的核心;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原料市场、销售市场,这两个市场的畅通无阻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成果最终转化成企业的盈利;产权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企业的产权不明晰或者没有自主产权就没有盈利的动力,即使有了盈利企业却不能自主决定各种资源(包括资金、物资、人力)的配置,企业的创新事业则无法进行。

综上所述,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体现为财务指标,通过综合财务能力的系统分析才能得以全面清晰的反映。

3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的分解

3.1 系统分解的目的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是一个复杂性、多层次、立体的系统,涉及观念、体制、制度、文化、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有利于全面了解研究对象,但是对一个整体分析不仅十分困难,而且风险过大,所以大多数研究是将系统细化为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从而实现对整体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3.2 系统分解的依据

系统论基本原理表明,一个系统具有如下五大特征:(1)整体性。系统是由多部分组成的,它由系统内部各单元组成的结构所规定,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于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综合财务能力系统整体的本质与每一个单独的子系统是不一样的。(2)相关性。综合财务能力系统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单元、行为和信息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3)层次性。综合财务能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层次性,各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4)稳定性。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具有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具有恒定性和可靠性。(5)目的性。当综合财务能力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具有目的性、终极性。它是由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机制,即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整体性质所决定的。

通过对综合财务能力系统特征的分析,引入模块化理论将该复杂系统分解为更简单的子系统,即创新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五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即模块既是相互独立的,可以独立完成某种功能的系统,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更复杂的、功能更强大的系统。

3.3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下:

(1)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创新能力子系统、偿债能力子系统、盈利能力子系统和资本运营能力子系统,这一层次在系统中发挥原始发动力的作用,着力于第二层次———发展能力子系统,同时,其又反作用于第一层次。

(2)创新能力子系统是核心,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能称为创新型企业,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子系统要通过创新能力作用于发展能力子系统。因此,创新能力子系统既能促进同时又能制约其他几个子系统的发展。

(3)偿债能力子系统是创新能力子系统的前提,若一个企业不具备最基本的到期偿还债务能力,则不能生存,也就没有将来长期稳定的发展。资本运营能力子系统是基础,企业通过日常资金活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权流动和重组,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同时,资本运营能力又是企业管理能力和发展战略情况的现实体现。盈利能力子系统是创新能力子系统的动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的是通过盈利能力直接实现的。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关系表示如图1。

通过对5个能力子系统的分析,为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表明了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若5个子系统不能相互配合,就会发生“木桶效应”问题,即短板理论。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具有极好的前景,拥有一个良好的技术、制度团队,但是没有企业良性的资金配合就无法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

4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子系统指标设计

各行业均有创新型企业,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具有通用性,同时,考虑到行业特征及差异,选取的指标又应该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

4.1 创新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包括2个Ⅰ级指标,5个Ⅱ级指标和15个Ⅲ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中指标包括定量定性两类指标。采用经验判断法确定的一般评价标准为:R&D资金投入强度百分比应在[10%,20%]区间;R&D团队人员比例为10%左右;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在不同的行业会有很大的差别;R&D成果转化百分率至少要达30%;生产设备先进度及工人技术等级根据企业的整体水平确定;品牌强度及顾客满意度是完全正指标,越高越好,作为创新型企业品牌最低要达到国家认定水平;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的认定可以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打分认定。

4.2 偿债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偿债能力子系统的指标包括2个Ⅰ级指标和6个Ⅱ级指标,如表2所示: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适中值为200%,速动比率为100%,资产负债率一般不应超过50%,利息保障倍数不小于1。

4.3 盈利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盈利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包括2个Ⅰ级指标和6个Ⅱ级指标,如表3所示:

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及市盈率均为正指标,这些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4.4 资本运营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资本运营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包括2个Ⅰ级指标和7个Ⅱ级指标,如表4所示:

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这些体现企业资产利用率的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金流动性越强。管理费用比例,营业费用比例指标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相关行业相对照确定。

4.5 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包括5个基本指标,如表5所示:

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标准应以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为参照,或者根据专家评定来确定。

摘要:建设创新型企业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理论界和实务界已达成共识,但是,如何界定及评价创新型企业却是各持己见,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鉴于此从财务角度研究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依据模块化理论将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分解为创新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及发展能力五个子系统,设计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而实现其适用性及可操作性。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系统分解,指标设计,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郎庆田,王胜合,王淑萍.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创新型企业[J].卓越管理,2006(5):104-105.

[2]杜栋,庞清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5:3-9.

[3]陈劲.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1999(2):66-73.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全新培养 第11篇

一、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创新思维

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需要的决不是压制。在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间平等、民主的交流,是一切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合理要求。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有时要求不按照固定的小组进行讨论,和谁讨论可由他们自己选择;作业不要总留同一层次的,让他们有选择地完成作业量;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多制造一些老师与学生对抗的机会等。对于这些要求我都一一答应,并按照要求做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尊重了学生的劳动,使学生对我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从而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从没有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宽容他们,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尝试性错误,明确这是通向成功的前奏,给他们以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

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数的意义”时,讲到“自然数都是整数”,有部分学生提出:“那整数就是自然数吗?”对于这部分完整的知识必须到初中才能学到。正当我想的一刹那,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整数除了自然数外,还有其他的自数。”虽然这位学生不完全正确,但已为我作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意见,并表扬他课外知识很丰富,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创设课堂情境,诱导创新思维

1.创设动画情境。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興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创设了这一个活生生的画面:河里有5只小鸭,游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鸭?后来又游来2只,河里一共有几只小鸭?这种情境的创设,变静为动,自然美丽,不需要讲解,学生就像看动画片一样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连加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当你去商店买一元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创设故事情境。实践证明:带有生动有趣的、悬念性的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情感。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创设一个故事情境:“炎夏,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处农庄,庄主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唐僧说:‘我把西瓜分成四块,一块是1/2。一块是1/10……。嘴馋的八戒心想:‘10此2大,我要1/10那块。”教师提问:“你们帮八戒想一想,他挑的那块西瓜是最大的吗?”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得以激发。

实践表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升华发展。

三、精心设计障碍,促进创新思维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出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学生也乐意通过自身的尝试、探索、思考闯过这一道道“关口”。这精心设计的“小障碍”保持了学生思维的兴趣,逐步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萌发了其创新思维。例如:一次数学课应用题复习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最近养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兔子,其中白兔40只,灰兔50只。此题一出,就引来学生们的“非议”:不好解答的呀,少了一个问题吧!我就顺其自然要求给应用题提出问题并解答。一会儿的功夫,一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个不漏的都出现在这堂课上。

通过越过数学小障碍,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创造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数学“障碍”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何不常常为学生设障引趣呢?

四、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给每位学生充分的时间用手中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来研究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了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能力系统 第12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日益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20世纪末开始,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自主创新已经由政策层面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在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 胡锦涛明确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 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 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并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概述

1.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在区域层面的表现, 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指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主体依靠其自身优势通过其自组织的区域自主创新网络, 而形成的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市场化, 并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

(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在强调创新的同时, 强调其“自主”性。区域自主创新按照其技术获取来源的不同, 可以分为区域原始自主创新能力、集成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引进、消化再吸收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 原始创新能力, 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它强调创新的自发性;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将各种相关科学技术有机融合, 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发展的能力;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强调一个地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

(2)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强调区域对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自主”开发, 但是“自主”并不意味着封闭。相对于国家的自主创新,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开放程度较高的特点, 它体现一个地区利用外部资源、信息、科技成果的能力。

(3) 区域自主创新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动态演进过程。当今世界,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一个地区短时间内所具备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势随着科技发展也会日益弱化被取代。因此, 区域的自主创新必须随着国际竞争态势的变化而逐渐调整, 使其在不断地学习中不断提升, 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各个主体要素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 而是多方面的能力系统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仅体现各主体要素的集体合作能力, 同时也强调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能力。

1.2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

1.2.1 我国学者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的主要观点

刘凤朝, 潘雄锋, 施定国 (2005) 认为, 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对资源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创新活动提供需要的载体能力和环境能力、科技成果的创造能力以及市场品牌的培育能力等多种要素复合作用的结果。赵彦云, 甄峰 (2007) 在分析了区域自主创新内涵的基础上, 将其划分为:资源能力、攻关能力、技术实现能力、价值实现能力、人才实现能力、辐射能力、支撑发展能力和网络能力。林迎星 (2008) 、朱孔来 (2008) 则结合区域自主创新的内涵、特点和目标, 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载体的建设能力、创新环境的保障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

1.2.2 本文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的界定

在详细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的研究之后, 作者发现, 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角度来研究其构成, 但是缺乏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对区域自主创新的构成要素及其互动关系的描述。作者认为,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而构成的关系结构, 主要包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学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区域自主创新载体能力和区域自主创新支撑能力。

2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1.1 国际上对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

OECD自1963年起, 出版了《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①, 对研究发展 (R&D) 活动、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创新、专利统计以及科技人力资源的测度等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欧洲创新记分牌 (EIS) 体系被认为是非常全面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2010年1月发布的EIS2009包括29项评价指标, 分为投入、企业活动及产出3类主要内容, 根据计算结果将27个欧盟成员国分为创新领先型国家、中等创新型国家、创新追赶型国家和创新落后型国家4类。全球竞争力报告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是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各国经济竞争力评价报告, 包含139个经济体的最新数据、竞争力排名及分析, 是各国政府 (经济体) 衡量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参考。全球创新指数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 研究由世界上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独立商学院之一——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EAD) 于2007年首次启动, 每年发布一次。报告涵盖了132个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96%和全球人口91%的经济体, 是国际上目前关于创新对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影响的最全面的评估研究之一。它包含机构、人力资本、常用与信息和通讯技术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和商业环境5个投入指标, 科学成果与创造性成果2个产出指标以及各自下设的若干指标。

2.1.2 我国相关组织和专家学者的研究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基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管理能力”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加权综合评价法, 用专家打分得到的权重, 分层逐级综合, 最后得出每个省市创新能力的综合效用值。《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则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4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二级指标。此外, 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为总负责人、赵彦云教授为研究负责人的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借鉴了美国和欧盟创新指数的实践, 从我国实际出发, 从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和网络能力8个主要方面, 下设39个指标, 研究了中国31个省市区的创新指数, 并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创新指数进行了对比。

3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则是由多种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共同影响和协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涉及社会、经济、人文、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在选取评价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时, 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具备充足的理论依据和严谨、合理的逻辑结构, 又要能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系统性和导向性相结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内在的关联性, 系统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兼备目标的导向性, 有针对性地引导各个区域在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和提升过程中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

(3) 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创新要素的投入量, 也要考虑产出量;既要考虑绝对指标, 也要考虑相对指标;既要包含定性指标, 也要包含定量指标;既要考虑指标的增量, 也要考虑指标的减量, 同时关注指标的发展性。

3.2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在参考了诸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 在指标评价原则的指导下, 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 (见表1) , 不仅考虑到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所包含的资源投入、成果产出、载体能力、环境能力、政策能力等内容, 而且反映了区域自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主体间的互动以及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

4 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 由于所选取的指标个数较多, 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 因此, 本文在对比多种分析方法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 选择了因子分析方法来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同时, 将因子分析方法与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的集成研究在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分类和差异等问题上有较好的效果, 二者的分析结果具有互补性和一致性 (周立, 吴玉鸣, 2006) 。

4.1 因子分析方法

4.1.1 因子分析的基本模型

心理学家Chales Spearman在1904年最早提出了因子分析这一概念,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 用少数几个潜在的指标 (因子) 的线性组合来表示, 从而考察原变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假设有N个样本, P个指标, X= (X1, X2, …, Xp) T为随机向量, 要寻找的公因子为F= (F1, F2, …, Fm) T, 则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为:

也可将其描述为矩阵的形式:X=AF+ε0

其中, x1, x2, …, xp为实测变量;

aij (i=1, 2, …, p;j=1, 2, …, m) 为因子载荷 (Loading) ;Fi (i=1, 2, …, m) 为主因子 (或公共因子) , 其含义须结合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而定;εi (i=1, 2, …, p) 为特殊因子, 各特殊因子之间以及特殊因子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4.1.2 本文使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1) 将原始数据录入并进行无量纲化 (标准化) 处理。

在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过程中, 使用的是正规化方法, 即把原始数据数值标准化到0~1的范围, 具体公式为:

x′ij = (xij-xminj) / (xmaxj-xminj)

其中, xij为某指标值, xminj为某项指标的最小值, xmaxj为某项指标最大值;在指标中涉及某些逆向指标 (如, 创新支撑能力中的“GDP能耗量”指标) , 需现对指标做正向化处理, 再进行标准化, 逆向指标正向化的公式为:

x′ij=1/xij

(2) 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在SPSS中, 可以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来判断, 如果相关阵为单位阵, 则各变量之间相互独立, 因子分析无效。另外, 通过KMO检验, 考察变量间的偏相关性。KMO值取值在0~1之间, 越接近于1, 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 因子分析效果越好。实际分析中, KMO值在0.7以上, 因子分析效果较好;KMO小于0.5时, 便不适合使用因子分析。

(3) 求得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累计贡献率等相关指标。

(4) 对提取的核心因子进行分析和命名, 使其具备实际的经济含义并具备可解释性。

(5)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 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奠定基础②。

4.2 层次聚类分析方法

4.2.1 基本方法

层次聚类法 (亦为系统聚类法) 因其聚类结果之间存在着层次关系而得名。它的基本原理是, 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样品指标或各自看成一类, 然后根据样品 (或指标) 距离的远近, 将距离接近的两类指标进行合并。然后考虑合并后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 再进行合并。重复这一过程, 直至将所有的样品 (或指标) 合并为一类。

4.2.2 本文使用SPSS16.0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的基本步骤

(1) 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载体能力、自主创新支撑能力和区域自主创新综合能力的因子得分数据录入系统;

(2) 使用SPSS16.0, 按照“地区”对上述数据分别进行聚类分析。本文使用“Ward's method”法 (即, 离差平方和法) , 在聚类的距离测量方法 (Interval) 上, 使用系统默认的平方欧式距离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 法。

(3) 输出聚类分析结果和聚类图谱, 结合各组数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

5 基于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5.1 因子分析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 本文首先分别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载体能力和创新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自主创新综合能力进行了分析。通过spss16.0软件的分析, 我们发现企业自主创新、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创新载体以及创新支撑的指标数据均通过了Bartlett球度检验, KMO值也都在0.6~0.7之间, 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分析和计算, 各系统层构成要素以及区域自主创新综合能力的得分情况如表2。

由于指标数据经过无量钢化处理, 因此平均水平为0, 得分大于0代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在平均水平之上, 反之, 则低于平均水平。从图1可以看出, 共有12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9个地区 (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 来自东部, 1个地区 (湖北) 来自中部, 两个地区 (四川和陕西) 来自西部, 区域间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十分悬殊。北京凭借其高校和研究机构超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载体能力, 在区域自主创新综合能力上成为全国的领头羊, 江苏和广东紧随其后分列2、3位;而区域自主创新综合能力较弱的3个城市分别为宁夏、海南和青海, 与排名前几位的省区差异很明显。

5.2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

按照上文介绍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 本文在这部分首先以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为变量, 再次进行了聚类分析;随后又将4个系统要素共同作为变量, 进行了集成聚类。

5.2.1 按照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进行的聚类

根据多层次因子分析的结果, 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 分析得到的树状图如图2所示。

结合各个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因子得分以及聚类分析的结果, 本文将区域自主创新综合能力划分为4类 (如表3) 。第Ⅰ类, 为综合得分区间在2.0778~1.5810的地区, 包括北京、江苏、广东, 可以将其看做区域自主创新的“领先型区域”;第Ⅱ类, 为综合得分区间在1.2570~0.8684的地区, 包括上海、山东、浙江, 可以将其看做区域自主创新的“优势型区域”;第Ⅲ类, 为综合得分区间在0.4271~-0.2315的地区, 包括辽宁、天津、湖北等, 可以将其看做区域自主创新的“潜力型区域”;第Ⅳ类, 为综合得分在-0.3310~-1.0525的地区, 包括河北、吉林、广西等, 可将其看做区域自主创新的“后进型区域”。

5.2.2 多变量聚类分析

为了检验上文中对区域自主创新综合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是否可靠, 作者进一步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载体能力和创新支撑能力共同作为变量再次进行层次聚类分析, 分析方法同上, 结果如表4。从两次聚类结果看, 对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划分方向基本是一致的, 只不过分类的结果略有不同。

注:每个地区后面的数字代表第一次聚类中所属类别

5 结 论

本文通过相关分析主要试图解决以下问题:

(1) 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和认识, 即: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而构成的关系结构。

(2) 从创新系统的角度, 创建了基于创新系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试图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反映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3) 利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 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并将30个区域划分为:领先型区域、优势性区域、潜力型区域和后进型区域。

参考文献

[1].纪宝成, 赵彦云.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成邦文.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J].中国科技信息, 2002, (5) :18~22

[3].何健坤, 李应博, 等.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首都地区案例研究与数量分析[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凤朝, 潘雄锋, 施定国.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 (11) :83~89

[5].彭建娟, 李建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及其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11) :11~15

[6].邵云飞, 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5, (3) :71~76

[7].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6~2007) [M].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内容整合下一篇:公共关系上山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