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2024-09-15

生物课堂教学艺术论文(精选12篇)

生物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第1篇

一、在问答中引导学生介入

美国的一位学者曾说过:在可能的时候, 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 去引导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实现。教师的这种作用,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从生活情境带入到知识情境, 从知识的浅近情境带入到知识的深远情境,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 用问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亲身介入, 步步深入。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这一问题时, 可以通过生长素的发现史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

实验 (一)

现象:将燕麦种在暗处, 胚芽鞘包着胚芽出土, 并向上直立生长。

现象:如果使用单侧光照射, 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 (这种现象叫植物的向光性)

对比得出:植物体具有向光性。

设疑: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

引导:向光性的产生是否与某个部位有关?

实验 (二)

现象:如果使用单侧光照射带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 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

现象:除掉燕麦幼苗胚芽鞘的尖端, 再给予单侧光照射, 几天后, 就发现胚芽鞘既没有生长也没有弯向光源。

引导:植物的向光性与什么部位有关?

学生答: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

引导:这是为什么呢?是否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此物质与植物的向光性有关?

实验 (三)

现象: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结果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现象:如果把胚芽鞘的尖端放在琼脂切块上, 一段时间后移去尖端, 再把这种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 胚芽鞘也发生了生长和弯曲的现象。

对比得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 它可以向下运输, 促进下部生长。

1934年, 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 定名为吲哚乙酸。由于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 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

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如下结论。

1. 胚芽鞘的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 向下极性运输, 促进下部生长。

2. 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背光一侧多, 向光一侧少, 背光一侧生长快, 导致弯向光源生长。

这样通过观察现象, 逐步分析, 一环扣一环,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层层递近, 使得学生的思维的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最终得出了结论。由于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参与得出, 印象深刻且能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悟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产生认识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如果因疑而学, 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 以解决心中之疑。因此, 教师可以先设疑, 让学生展开讨论, 待其还难以解决之时, 便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而自悟。如在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习题:酵母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为什么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却要先往发酵罐中通入氧气?为什么酵母菌菌株使用多年, 风味仍不改变?对此教师提出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此问题。根据课上所学的知识, 学生最后都能得出结论:在酿酒时, 一开始通入氧气, 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产生大量能量用于繁殖, 使其数量大量增加。密闭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风味不减的原因是由于酵母菌菌株的繁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出芽生殖) , 遗传物质保持稳定。再如:在进行DNA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时, 介绍刑侦上常用的犯罪嫌疑人的DNA比对实验内容后,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 DNA比对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2) 为什么用DNA而不采用蛋白质或其他的物质进行比对? (3) 这种方法能否用于亲子鉴定?等等。在讨论中学生要想得出结论, 必须得有DNA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基础知识。这样一来, 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同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学、阅读、思考、释疑, 可以达到“不教”是为了“教”的目的。

三、在比较中引导学生鉴别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能认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通过比较能更好地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善于将这些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确定异同, 领悟深远。如在讲到物质进出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还有, 讲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后, 可以把本章涉及到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四种育种方式做一下比较, 找出四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各自的特点、培育方法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对比分析, 使学生辨析异同, 探求规律, 不但可使学生温固知新, 而且还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思维、归纳概括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各种情境,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 在实验中探索, 在失败中提高……

浅析生物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艺术 第2篇

蔡志娟 扶余县增盛镇职业中学 邮编131206

摘要: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而“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成功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催化剂。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等作用。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经我的教学实践发现,富有艺术的导入的确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把这几种导入艺术作简要的介绍。

一、问题导入的有效艺术

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环境的某种刺激作用。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在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法导入虽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方式,但却是卓有成效的。

如:“植物体的组成”一节内容,我先提出一些递进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习兴趣。提问:“绿色开花植物有那些器官?其中生殖器官是那些?营养器官是那些?”学生回答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前三者与营养有关,后三者与生殖有关之后,接着问:“那么果实和种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讲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艳丽的鲜花谁不爱;收获的果实和种子谁不喜。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与花的结构密切相关,学生必然心切切,急待步入花的海洋去了解花的结构,探索开花后能结出果实和种子的奥秘。这样,学生去解剖、观察桃花,理解花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学习效果甚佳。

二、娱乐导入的有效艺术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导入,如: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等,既能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

1、猜谜语

关于生物的谜语很多,以一则谜语来导入,能立即点明学习的对象,进入主题。同时学习的针对性强,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学习“昆虫”一节时,我先出了一则动物谜语:“头戴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齿刀,小虫见了拼命逃”。学生立即猜出是螳螂,随即出示螳螂的图片,并设问:“同学们可能都知道螳螂,但你知道螳螂是怎样捕捉小虫的吗?它在运动时有什么特殊的‘技能’”。这样主题鲜明地引入对“昆虫”知识的学习。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恰当地运用到生物学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上“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时,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实现。头戴不同头饰(代表不同动植物)的几位学生隆重登场,他们之间按吃与被吃的关系用绳子相连。很快,一条条的食物链呈现在同学面前,错综复杂的食物链较之成的食物网也随之出现。借此教师指出:在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可以充当多种角色,它能吃多种动物,也能被多种动物所吃,各种动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学生带着表演后的愉悦感,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3、讲故事

关于动物的小故事很多,通过让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动物故事引导入题,不失为一种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导入方式。

如:“小猫钓鱼”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则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他最后讲到:“小猫集中精力,全心钓鱼,终于钓起了一条大鲫鱼!”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鲫鱼(放在装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直观、生动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能把同学们带入了去探究两栖动物知识的激情之中。这些小故事能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且寓教于乐,还能培养学生做事专心致志,遇到问题不耻下问,对锁定的目标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等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学效果奇佳。

4、唱儿歌

儿歌是中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文学形式,学生唱着儿歌在回忆童年的乐趣之时,自然引入新的学习对象。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可爱的形态,这样导入,其乐融融,缩短了学生和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学生由喜欢兔子到对兔子的一切产生好奇,达到学生愿学、乐学之效。

三、直观导入的有效艺术

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直观展示学习的材料,既烘托了学习的气氛,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又使知识的可接受性强。这是生物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方式。几条蚯蚓、一朵桃花、一个蝗虫的形态结构

模型、几张挂图、一段“青蛙捕虫”的录像、一件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四、实验导入的有效艺术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导入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以蚯蚓为代表学习“土壤中的生物”知识前,布置学生每人挖掘几条蚯蚓,上课时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方式,继而进入课题。又如: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时的结果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可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学生必然产生“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呢?”的疑问,导入学习“人体内气体的交换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课导入的有效艺术

授课之前,用投影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向学生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并向学生说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即向学生交待怎样去看书、怎样去观察思考。然后,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即可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迁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是实现高质量生物教学的具体化,对于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创新,让导入更加艺术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的艺术 第3篇

一、 在问答中引导学生介入

美国的一位学者曾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引导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实现。教师的这种作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从生活情境带入到知识情境,从知识的浅近情境带入到知识的深远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用问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亲身介入,步步深入。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这一问题时,可以通过生长素的发现史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

实验(一)

现象:将燕麦种在暗处,胚芽鞘包着胚芽出土,并向上直立生长。

现象:如果使用单侧光照射,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这种现象叫植物的向光性)

对比得出:植物体具有向光性。

设疑: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

引导:向光性的产生是否与某个部位有关?

实验(二)

现象:如果使用单侧光照射带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

现象:除掉燕麦幼苗胚芽鞘的尖端,再给予单侧光照射,几天后,就发现胚芽鞘既没有生长也没有弯向光源。

引导:植物的向光性与什么部位有关?

学生答: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

引导:这是为什么呢?是否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此物质与植物的向光性有关?

实验(三)

现象: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现象:如果把胚芽鞘的尖端放在琼脂切块上,一段时间后移去尖端,再把这种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也发生了生长和弯曲的现象。

对比得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它可以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定名为吲哚乙酸。由于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

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如下结论。

1.胚芽鞘的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向下极性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2.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向光一侧少,背光一侧生长快,导致弯向光源生长。

这样通过观察现象,逐步分析,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层层递近,使得学生的思维的活动向纵深处发展,最终得出了结论。由于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参与得出,印象深刻且能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的意义。

二、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悟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以解决心中之疑。因此,教师可以先设疑,让学生展开讨论,待其还难以解决之时,便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而自悟。如在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习题:酵母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为什么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却要先往发酵罐中通入氧气?为什么酵母菌菌株使用多年,风味仍不改变?对此教师提出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此问题。根据课上所学的知识,学生最后都能得出结论:在酿酒时,一开始通入氧气,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能量用于繁殖,使其数量大量增加。密闭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风味不减的原因是由于酵母菌菌株的繁殖方式为无性生殖(出芽生殖),遗传物质保持稳定。再如:在进行DNA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时,介绍刑侦上常用的犯罪嫌疑人的DNA比对实验内容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DNA比对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用DNA而不采用蛋白质或其他的物质进行比对?(3)这种方法能否用于亲子鉴定?等等。在讨论中学生要想得出结论,必须得有DNA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基础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学、阅读、思考、释疑,可以达到“不教”是为了“教”的目的。

三、 在比较中引导学生鉴别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能认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通过比较能更好地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善于将这些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确定异同,领悟深远。如在讲到物质进出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还有,讲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后,可以把本章涉及到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四种育种方式做一下比较,找出四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各自的特点、培育方法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辨析异同,探求规律,不但可使学生温固知新,而且还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思维、归纳概括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实验中探索,在失败中提高……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包办、代替”转为引导,可以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维、动口讨论、动手操作,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接受教师指导和自我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生物课堂教学结课艺术探究 第4篇

一、结课的基本要求

(1) 自然妥帖, 加深印象。结课是一堂课发展的必然, 它既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 又是课堂教学科学性的体现, 通过总结归纳, 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 使学生对新知识更清晰, 准确。

(2) 结构完整, 承前启后。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 课堂教学应由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课堂结课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设计结课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形成网络, 做到首尾相连, 前后照应, 同时为新课程埋下伏笔。

(3) 语言精练, 注意反馈。结课的语言一定要少而精, 紧扣重点。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 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以便改进教学。

(4) 内外沟通, 培养能力。结课时不仅局限于课堂, 更要有意给学生留有余地, 扩大知识视野, 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想象力、观察力。

二、结课的方法

(1) 归纳结课。新课程中, 老师把本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 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小结, 以增强学生记忆, 加深理解,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如:学新陈代谢这课时,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 两个过程中都包含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内容。生物体只有通过新陈代谢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新陈代谢是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进化的基础。以上内容可小结为“两个过程, 两种代谢, 一个更新, 一个基础”。

(2) 留下窗口结课。课堂小结不可能面面俱到, 把涉及的所有问题都讲清楚, 有些问题还需学生课后去思索。如:讲遗传与变异一节时, 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这正是遗传学、优生学、生态学等要探索的课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的探索, 既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对问题强烈的探索欲望, 从而引导学生由课堂向课外延伸。这样, “课虽尽而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

(3) 比较异同结课。教会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方法, 能激发学生从知识的广度、深度加深理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例如:讲完植物的呼吸作用时, 可列表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

(4) 小诗结课。形式新颖, 效果较好。在七年级生物新课程中讲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 可运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 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 告诫人们祖国只有一个, 地球也只有一个, 只谋眼前利益, 不计长远整体命运, 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 终将铸成千古之恨。

(5) 课外延伸结课。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是有限的, 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 应当开辟第二课堂, 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一是利用讲课结尾, 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读物;二是利用讲课结尾, 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应用于实践, 激发起学生课外学习兴趣;三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 串联式结课。在几节或几章学完之后, 最好采用此法。串联式结课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系统网络, 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加深了印象, 增强了记忆。如:在学完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部分之后, 学生可能只掌握了单种植物特征而缺乏知识网络化。因此, 可联系植物分类进行说明, 即植物可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两大类, 而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孢子植物可分为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理清了线索, 形成了知识网络, 才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迁移,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整体性。

(7) 口诀式结课。口诀式结课通俗, 精炼, 生动, 形象, 富有韵味, 既便于学生记忆,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生物新教材中讲根的结构时, 本人就编写了以下口诀:根冠:根尖最顶端, 生长点外面, 形状像帽子, 因此叫根冠;分生区:核大胞壁薄, 根尖生长点, 分生能力强, 植物生长线;伸长区:生长点分裂, 伸长区长长, 持续不间断, 推动根生长;成熟区:表皮细胞向外突, 形成根毛有特点, 根毛多了利生长, 吸收水分无机盐。这样把零散知识经过整理总结出的口诀, 不仅琅琅上口, 便于记忆, 而且能激发兴趣。

(8) 冶情励志结课。在某些课堂“收尾”时, 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 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 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 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头戴斗笠, 肩背药筐, 行于江湖田野山村处, 访问四方, 用了27年时间, 付出大半生心血, 才完成举世闻名的巨著《本草纲目》。还可以简介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业绩。通过实例,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 从古到今, 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 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 报效祖国。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下, 好的结课能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使重点、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 从而使教学锦上添花。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 生物教师应紧密结合生物教学实际, 重视并注重课堂结课的新颖、灵活、多变, 不断运用并总结创新课堂结课方式, 积极推进生物教学有“不寻常”的开头, 亦有“不寻常的结尾”。

(赣州市第二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中, 适当的课堂结课, 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和概括, 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深化记忆,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生物教学中新课导入的艺术 第5篇

湖南省慈利县第六中学 刘继发

摘要: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艺术地导入新课,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本文简单介绍六种在平时生物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导入 悬念 趣味 激趣 故事 情景

生物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难的,好象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将要看一本好书,如果它写在第一页的内容简介或者书的开头,写得十分精湛,你肯定会产生一口气想把它读完的愿望。因此精彩的新课导入,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下面结合初中化学教材,简单介绍五种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法 生物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例如在讲《减数分裂》一节时,先复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再导入新课。这样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顺利地导入新课。

二、“生物故事”导入法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教师如果结合生物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杂交育种》一节的开始,介绍著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只是一个农校教师袁隆平,在他亲眼目睹,人们挨饿的惨景时,毅然向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大课题下了战书,压力可想而知。由于他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人们的冷潮热讽扑面而来,可他不争不辨,矢志不移地进行着科学实验,文革时期,他的实验不知遭到了多少破坏,他也不知遭受多少打击,可他从不气馁。终于,在党和人们的支持下,他的夙愿成为现实,赢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盛誉!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农平的杂交水稻,中国有多少人在食用?应该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在食用,从而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三、“趣味导入”法”

生物教学中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趣味问题、趣味游戏等,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殿堂。该法注重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应用,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感悟深奥抽象的道理。如在学习《种子植物》一节时,我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交好。

四、“激趣”导入法

1、“悬念激趣”导入法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在讲《能量流动》一节开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假设你是鲁宾逊漂流到一座小岛上,除了有充足的水外,身边只有一只母鸡和15千克玉米,你选择先吃玉米还是先吃母鸡?问题一出,立即有人就说先吃什么,但是问什么,大家都说不出原因。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2、“质疑激趣”导入法 学始于疑,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往往能挑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探究欲,引发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的境界。例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节的有关遗传概率的计算,先从复习开始,请同学说出杂合子自交时,纯合子、杂合子的比值是多少?紧接着让学生完成下面题目: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AA和Aa的比例是多少?开始的问题很简单,有一些同学露出不屑的表情,紧接着的问题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马上意识到不会是那么简单,于是大家积极投入到讨论、思考的氛围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总结出了此类题目的解题规律。

3、“形象激趣”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学习《受精作用》,可以把受精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电脑上观看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过程。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变深奥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从而使学生更易领会,并且能激发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景”导入法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第6篇

一.选择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引言。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柏拉图一句呓语,却说明了良好的开始很重要。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言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不同,引言所选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我的教学经历谈谈我常用的引课方式。

1. 可以从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谈起,引出新课。如在学习“人的生殖”时,我从热带鱼的 “胎生”问:热带鱼与人类是一样的吗?然后进入男女生殖系统的学习,进而比较男女生殖系统区别以及“伪胎生”的原理。

2.可以利用人人熟知的成語典故引课。成语典故不仅蕴含哲理,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利用成语典故引课能将生物知识与学生的文学修养融会贯通。如学习“软体动物”时,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蚌谈起软体动物的特征;学习“食物链”时,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谈起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可以从日常比较常见、但又不太引起注意的现象谈起,引出课题。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我设计如下引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这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同时知识迁移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4. 可以利用古诗词引出课题。生物教学引课时利用古诗词教学,生动而不失其科学性,既能激发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比如我在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节课时引言设计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同时,也说明生物受到环境的影响。你认为本地区现实生活中有这种现象吗?这说明环境中的温度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在讲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我结合课后练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科学错误,能清晰说明蝉的发育是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过程,对教学内容都能很好诠释和帮助。

5.利用本地区的一些现象谈起。因为笔者一直从事生物一线教学,所以有些课节引言时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冬季笔者所在地区有许多储存马铃薯等菜的菜窖,人们进入刚打开窖门的菜窖时为何有呼吸困难的现象,甚至有人进入刚打开门的菜窖死亡的事件发生,从而切入呼吸作用的实质;从本地区的爆发的鸡瘟到疾病防控部门大面积捕杀家禽的行为引入病毒知识的学习。

6.用优美的文字和情绪引课。我在讲诉生态系统时结合背景音乐设计这样引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你和你的朋友们相约走在一条林间小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阵阵微风拂面而来,你的脚边是一条小河,潺潺的流水夹杂着鸟的鸣叫,林中的牛羊正在悠闲地吃草,路边各种颜色的花儿竞相开放,好一派和谐景象……这段文字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想象中的那片树林,给他们提供一种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创设轻松愉悦学习氛围。

二.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要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

在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怎样传授知识,选择的方式不同,则效果大不一样。在传授新知识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可以开展谈话和讨论,还可以采用对比、归纳、列表图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语言的设计都尤其重要。

1.语言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初中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性器官的发育,性意识也从无到有,由朦胧到明晰,这是人的正常的发育过程,认识的全面性增强的时期。我在“人的生殖”授课过程我引入《母亲》这首歌做背景音乐,从引导学生注意母亲的伟大和艰辛,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在生物教学中根据内容渗透品德教育,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也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2.语言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青春期学生成人感的产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伙伴关系亲近,但求知欲强,好奇心胜。如在学习 “生物进化的历程”时,如果只是一般化地讲述,不会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可以利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如果你有幸乘坐龙飞船 来到茫茫的太空你会看到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那里有浩瀚的海洋,广袤的森林和原野,处处鸟语花香,可45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电闪雷鸣根本不适合生物的生存,那我们的祖先怎样来到这里?金鱼、猫熊、鸟又是怎样出现?”听完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和设问,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充满好奇。

三.巩固练习要有新意。

课堂巩固练习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巩固课堂知识。所以,课堂练习的语言和题目设计要合理、科学,更要独特、新颖,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例如,在学习“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的时,首先学习有关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内容,然后进行观察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外部形态、血液流动等情况。活动形式这样进行:学生两人一组,共计20组,每组一条小鱼;在观察过程中按课本要求用浸过水的棉花轻裹小鱼头部直接观察,注意随时滴水。在观察结束后,可设计如下课堂练习题来讨论:“我们在观察过程中,随时向湿润棉花滴水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知道小鱼依靠鳃进行呼吸,随时向棉花滴水是为防止鳃干燥无法呼吸。进而完成重要练习:有关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图中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区别?这样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活动,让学生即培养能力,又了解小鱼的生理知识,而且比直接提问印象深刻,记忆牢靠,同时也复习巩固了初一“鱼类的主要特征、显微镜的使用”的内容,学生构建的生物知识系统更加完善。

生物学教学之语言艺术 第7篇

生物学语言的两大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也是生物学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教材中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学习, 从中吸收和理解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准确, 表达方式不明确, 就会很大可能地使学生产生误解, 与所传授的知识意义相违背。因此, 语言准确、深思紧密是每个生物教师所必备的能力, 并且用专业的术语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生物学名词概念和实验。

二、生物学语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生物学本身是一个深奥的学科, 在生物学中还有着许多的秘密, 能够吸引许多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养成善于提出问题, 巧妙设置悬念的学习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 巧妙地出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研究生态环境所必需的因素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阳光, 为什么有些生物能在黑暗的环境下生存? (2) 为什么在缺少阳光的神态系统最终会崩溃?通过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使学生积极思考。 在启发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 我提出的问题不要过难, 但一定要有深度, 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和相互商议后能够答出。 (2) 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本质性的问题, 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 (3) 打出问题后应适当地鼓励学生, 从而活跃班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传教的艺术性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教师以什么形式开始上课是很重要的。它不但体现到学生能学到什么, 而且还决定着教学质量, 如果以一个好的开场白开始, 就注定这节课是成功的, 是有深刻意义的一节课。例如, 在讲植物的根这节时, 可以应用一个成语开始。“同学们, 在上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一天农夫去田地里看禾苗, 看到禾苗后他大失所望, 为什么我们一块儿种的禾苗, 别人家的比我们家的高呢?他垂头丧气地围着田地转了一圈, 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他们家的禾苗全部都向上拔了一些, 心里想这次我家的禾苗长得最高了。于是农夫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天他来到了田地,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家的禾苗怎么了, 没错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死了。”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为什么农夫家的禾苗死了呢?是因为他拔禾苗时把禾苗的根拔断了,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植物根的作用, 从这节课中我们就能明白植物的根是怎样给植物提供营养物质的, 它是怎样维持植物正常生长的。所以以一种巧妙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的气氛, 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

摘要:生物教师的语言应该达到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喜梅.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学周刊, 2013 (11) .

用多元视觉艺术彰显生物课堂教学 第8篇

关键词:多元视觉,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在古希腊语中, 幻觉一词“phantask”意思是指头脑里展现一种可视的画面, 使人们的某种普通的经历图解化, 容易为人们理解。美国学者阿诺德说:“对于瞬间的精辟的摄取, 图片博得的吸引力是文字达不到的”。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何使生物课堂中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 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 使教学内容艺术化地展现给学生, 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形成学生一生的知识积淀, 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生物教学中, 很多教学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有更为纯熟的视觉艺术运用形式, 尝试用多元化的视觉艺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形成特色教学的有益尝试。用多元化的视觉艺术呈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形成课堂视觉艺术魅力, 会使教学更具感染力、艺术性、趣味性。

直观、感性的图片如:教材插图、挂图、模式图、仿真图等, 能把学生带入一种似乎真实的意境, 使图片比文字更具有感染力、信服力和表达性。探求图文合一的课堂内容呈现形式, 使图片表达内容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教学实效, 将在学生中取得良好的知识播撒效果。因为文字的单一展现形式难以给学生留下想象的思维空间, 而图片则以直观、具体、形象来打动学生。相比而言, 图片更能感动人、吸引人, 更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接受, 更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文字与图片作为教学手段的两翼是相互依存的, 通过两者的结合实现生物教学内容呈现的最优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来达成明确的教学目标, 突破教学重难点。

生物课堂内容艺术性的视觉展现还有各种形式, 常见的有板画、板书、挂图、标本、模型、语言手势、肌体动作、神态、实验、电影电视、多媒体ppt手段等。

常见的板书设计形式有提纲式、问答式、结构式、图解式、表格式、网络式、绘图式、线索式等。板书设计是教师教案设计的基础内容, 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板书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前呼后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迹隽秀, 才能让一堂课使学生赏心悦目、心悦诚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板书的直观化、形象化。板书的直观化、形象化是悄无声息的教学语言, 是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 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不可或缺的另一种“语言”。借助于符号、数码、简短的语句, 设计和使用图表式板书会使生物科学知识更加形象生动, 使抽象深奥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繁琐的知识简明化。从而简短地再现生命现象的漫长、复杂及变化本质。生命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多维度变化特点, 要展现生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变化, 就要通过良好的多元视觉效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板书不仅在内容上高度概括, 恰到好处, 浑然一体, 而且在形式上图文并茂, 各具特色。

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化的“集成模块”, 它集教材编写者的“编路”, 教师教学的“教路”, 学生学习的“学路”于一体, 是教师教案概括性的“浓缩版”, 学生学习的“导游图”。在教学中能够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板书的基本要求笔者是这样总结的:

(1) 内容美—遣词造句, 准确无误;内容精炼, 线索清晰

(2) 形式美—布局合理, 造型优美;知识全面, 重点突出

(3) 书写美—字迹工整, 示范楷模;严谨规范, 心旷神怡

教师的精神神态、手势语言、肢体动作、语言中夹杂的情感都简称为教师的肢体语言。亲切的肢体语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动作灵活而不机械;表情严肃而不失活泼;语言亲切而不随便;性格宽容而不放纵。用教师的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教学热情会感染学生, 在举手投足间影响学生的视觉和学习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略生物科学知识奥秘的同时形成豁达的性格, 也领略到了生物教师的素质之美和人格之美, 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这样, 最终就达到了“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育境界。

微缩电影、电视片段、录像、光盘、网络搜集的CAI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内容在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方面相互转换。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感受到有些内容用繁杂的语言表达的效果不如瞬间的影片、电视、动画、CIA课件清晰, 这就要求生物教师们要从课外汲取大量的教学素材, 从生活中凝练教学元素来服务于课堂教学。以多元化方式刺激学生感官, 把生物形状、声音、生物生活景象、空间等教学内容转变为直观、具体、快乐、主动的学习素材,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是把腐朽化为神奇, 是把抽象变为具体, 是把零散变为系统, 繁琐变为简洁;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机盎然、兴趣勃勃;使机械刻板的课堂变得鲜活。对于促进学生在教学内容的掌握与理解方面无疑是有效的。

如何在生物课堂中体现“留白艺术” 第9篇

其实, 上课如同画画, 切忌填塞得满满当当的。我们教师何不放放手, 让原本属于孩子们的这个舞台还给他们, 让他们充分展示他们的智慧和风采。笔者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摸索, 对自己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 发现适时适地运用“留白艺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教学留白即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不直接把一些知识、结论或规律明确地告知学生, 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 引发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里思考、探究、联想等, 利用自己的想象或操作来填补空白, 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笔者就留白在平时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导入留白, 激发兴趣

导课时,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现象或视频导入, 接着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有利于学生将生活和生物学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的导入中, 用转基因荧光猪的新闻视频和其他的转基因荧光动物的图片导入, 留白两分钟, 留白时提出问题串: (1) 转基因荧光猪发出荧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 绿色荧光蛋白在猪细胞的哪里合成? (3)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存在于哪里? (4) 细胞核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如何指导核糖体上绿色荧光蛋白的合成? (5) 可见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分为哪些阶段?这样就可以引出本节内容,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两大阶段, 而且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易点留白, 增强自学能力

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教师要以“授人以渔”为己任,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他们整理、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地基”。

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中有关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完全放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总结, 说说他读到了什么?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结果发现这部分内容中的四个重点问题: (1)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 (3) 尝试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4)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缺陷?一一呈现, 无一遗漏。而且学生表现积极, 课堂气氛活跃。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章节, 就不妨留给学生, 学生的兴奋点提高了, 教师也轻松自在了, 教学效果也明显了, 何乐而不为呢?

三、建构留白, 突破难点

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大家都有共识, 无需笔者一一道来。其实, 模型的呈现才是问题的关键。传统教学中, 是以现有的模型直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其教学效果一般。我们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 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材料, 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共同完成模型的构建。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协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如必修2“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中在讲通过基因的“针线”和基因的“剪刀”将来自不同生物体内的基因连接到一起时, 可以留白给学生进行模型构建, 每组学生都配有剪刀、胶带、含有特殊碱基序列和目的基因的纸带、含有标记基因和特殊碱基序列的环形纸, 让学生自行构建“重组DNA分子”, 学生在构建模型时可以注意到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 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地进行应用, 并且模型的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四、归纳留白, 加深印象

遇上规律类知识,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直接演算给学生看, 效果一定不好, 一定要让学生自我参与, 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自信。这样得到的结论学生也会掌握得更牢固。

如DNA的结构和复制的计算问题, 在一个DNA分子中, 若甲链A+G/C+T=1/2, 则在互补的乙链中, A+G/C+T=比值是多少, 在整个DNA分子中, A+G/C+T=的比值又是多少。

五、结课留白, 巩固效果

一堂课不能被新授填得满满的, 每一节课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自我整理, 及时巩固、消化, 才能避免“打水漂儿”的现象发生。这个时间的长短, 则是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多少、难易和学生课堂上的反应而定。

如“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节中, 知识点比较多, 陌生的专业术语也较多, 在课堂小结前, 留几分钟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 增加学生的印象。

当然在教学中的留白, 我们也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1) 留白的时间要合适。留白时间过长会浪费课堂时间, 使留白成了真正的空白, 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散漫。留白时间过短会让学生疲于应付, 不能真正开始思维, 不利于他们自主思考的习惯的养成。 (2) 留白的时候恰当。如所学的内容比较适合留白, 也不是所有章节都一定适合留白。 (3) 留白的形式应各样。对不同的教学部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留白。如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留下练习让学生强化, 留出时间给学生背诵记忆。

生物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第10篇

在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当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单纯注重知识的大容量、高密度的传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承认,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是累了教师,困了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呆板学生。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将“留白”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即“教学留白”,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它不仅能把教师从“满堂灌”、学生“死读书”的现象中拉出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使教学科学化,艺术化。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运用“留白”艺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笔者依据自身生物教学经历,结合具体案例,主要从教学时间和教学进程两个角度,来探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的具体形式。

一、“课始”留白

“课始”,即课堂时间的最初1~3分钟。教师不要一走上讲台就急于上课,而要充分利用这最初的几分钟进行“留白”,以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顺利展开课堂教学。

第一节课前或两节课之间十分钟的课间活动,既给学生充分的休息,又给学生带来了各方面的干扰,致使学生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上课铃响了,可学生的思绪还在到处飞扬,如果这时立即开始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课堂秩序亦可能杂乱无章,这必定会影响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抛开杂念,进入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在上课铃响后,留出短暂的“空白”,让学生舒缓兴奋的状态,再进入课堂教学。

二、“课中”留白

通过“课始”留白,学生在行动上和心理上都已经做好了上课的准备,这时教师便可开始一节课的教学。依教学进程来看,“课中”留白又可以分为导课时留白、讲授新课时留白、结课时留白。

1. 导课时“留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是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问题,设置悬念,留下“空白”。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中,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大兴安岭遭受火灾、虫害、人类砍伐等干扰为什么还保持着正常的功能呢?”又如,在讲“蛋白质”时,可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臭豆腐为什么闻着臭而吃起来香?”在提出问题后,教师不用说出答案或进行讲解,而是稍留片刻给学生,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展开一系列的思考和想象后,再进入“新知学习”环节。

2. 讲授新课时“留白”——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的空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精确的分析确实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然而过多过细的讲解,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依赖的心理,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留下适当空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如“自由组合规律”的教学中,可设置“如何解释遗传的自由组合现象?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的正确性?”等问题,层层深入,推进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从而获得空白处的内容,达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经常会把相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内容留下来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中,讲完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含量高后,最后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为什么比向光侧生长素含量高?”让学生课下设计实验进一步去探究。这是在课时有限的状况下教师设计的一种留白。除此之外,“留白”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知识的内在联系处留白、重难点处留白、相对较完整的一块内容学完后留白和板书时留白。

3. 结课时“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以想象和回味。

结课是一堂具有艺术魅力的好课的“终曲”,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好的结课能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因此,教师在一堂课的结尾应巧置空白,弹好“终曲”,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例如,在结束“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的学习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1) 你愿意被科学家克隆吗?为什么呢? (2) 克隆人如果真的来到世间,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他们呢?又如,在“细胞工程”学习结束时,可提出问题:“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融合后的杂种细胞能否长出细胞壁?”这样结课,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究,收到“一曲谈罢,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艺术效果。

三、“课末”留白

“课末”,即课堂时间的最后1~3分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后1~3分钟“留白”不讲,把使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支配,或复习巩固,或检测练习,或拓展延伸,以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通过长期这样的留白设计,学生的发展性思维能力以及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掌握留白艺术。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云,“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地设计“留白”,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会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空间,静心回味的余地,让他们“学”、“思”结合,张弛有度,从而激起他们好奇求知的涟漪,撞出他们创新发展的火花,达到“有空处不落空,无声处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年丰.留白艺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艺术, 2004, (4) :10-11.

[2]李建文.把“布白”艺术引进课堂[J].教育文汇, 2003, (1) :32.

[3]李如密, 孙龙存.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 (9) :44-46.

[4]程俊松.枯笔渴墨, 飞白留香——谈课堂“留白”艺术[J].中国教师, 2003, (1) :40-42.

高中生物教学中“导”的艺术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艺术

在我国高中整个教学体系中,高中生物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导”的原因

(一)完善教材的要求

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本,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这个根本而展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准备丰富的补充材料、考虑不同的引入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具,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教材。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启发、引导学生是完善教材的有效途径,只有抓住了教材这个根本,教学活动才能更加高效率的进行。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要求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认知性都较强的学科,不能单纯的为了增加课堂的信息量,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只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新知识的抵触。

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应鼓励引导学生,使学生们从中找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和动机。

(三)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选择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社会对学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个社会对生物学领域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因而,如何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期望便成为了当代新型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作为大学生物教学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掌握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大学阶段进行生物学科学习的基础,更进一步讲,也会对学生未来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中教师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其良好的学科思维,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导”的艺术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高中生物的学习也不例外。只有把兴趣作为学生内在的“引导者”,才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接受知识。所以,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导”的艺术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心理上热爱生物学科的学习。

(二)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会指引行动,教师具备科学的教学思想才会产生利未来教学活动的行动。所以,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这样才能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提供可能性,进而,为教师引导学生提供现实的基础。

(三)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使用呆板、枯燥的语言,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生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相反,教师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自觉主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师生可以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

高中生物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这为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语言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运用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讲述生物学知识,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合理使用直观教具

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比起单纯的语言讲述,合理的使用直观教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百闻不如一见,首先,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可以将复杂深刻的生物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易于学生的理解;其次,运用直观教具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直观实物在学生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比单纯的语句要深得多;再者,教师课堂上运用直观教具利于学生日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

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具的使用要及时、适时,不可滥用,否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教具的使用需充分反映讲述的知识,教具的演示过程与知识之间要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五)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验性和实用性比较强的科目,决定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和实验成为其基本的学习方法,实践出真知,教师引导学生对生物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

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努力做到:首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其次,指导学生撰写观察步骤或者实验的计划;再次,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实验记录;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符合高中生物的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高中生物知识,而且对于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基于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0(14)

[2]刘锦平.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J].考试周刊,2009(11)

[3]高红雷.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

[4]陈燕.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贯彻高中生物新大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3)

浅谈生物学课堂导入艺术 第12篇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 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递进, 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 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节时, 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的《消化和吸收》,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 然后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我们的组织细胞后是如何被利用的呢?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再如, 在学习减数分裂时, 可以在复习有丝分裂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导入。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课前训练, 练习包含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也穿插一些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这样, 在师生共同解题时, 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 上课时便能集中注意力, 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出新课内容。

二、情境导入法

我们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较大的差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个与所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 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 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 我在讲授“条件反射”时, 拿出一个酸梨, 当着学生面大口吃起来, 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面部表情, 课堂非常活跃, 纷纷提出问题, 由此进入新课。如在学习《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这一节内容时, 我向同学们出示学习内容, 然后让学生分组, 自由提出想探究的问题。“两只羚羊为什么要打架?”“黑猩猩取食白蚁是先天行为吗?”“如果气温是恒温, 鸟类还会迁徙吗?”学生会提出大量问题。通过这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教具导入法

教具导入法是利用直观教具导入新课的方法。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 这就需要引导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而教具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授课前,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 例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 学生对于直观教具非常感兴趣, 因此, 教具导入能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直观印象, 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 我在讲《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课时, 先给同学们播放一组美丽的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照片, 再播放一组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死亡和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图片与资料, 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后受到深深的触动, 从而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进入学习状态。在讲《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时, 先播放一小段关于基因工程实际应用的视频, 引起学生兴趣, 从而导入新课。

四、实验导入法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 通过演示一些实验导入新课, 不但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 先演示以下实验:取两个体积大小相同的白萝卜块, 各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 分别在两个洞内装入等量的盐水和清水, 引导学生观察洞内液面的变化。几分钟后, 装入盐水的萝卜液面升高, 且变得软缩, 装入清水的萝卜液面下降了, 而且变得硬挺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五、趣味导入法

教育应该是带有乐趣并使人愉快的。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个小故事, 做一个小游戏, 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之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化学家道尔顿给母亲买袜子的故事, 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 不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巧妙地导入新课, 同时使原本比较枯燥的内容也变得生动具体了, 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上一篇:职业病危害防护下一篇: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