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自主范文

2024-05-30

感悟自主范文(精选12篇)

感悟自主 第1篇

一、注重预习, 独立寻疑, 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实现阅读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读课文时按教材的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 找出不理解之处, 进行质疑, 这就能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如《白杨树》一课, 学生预习后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能长出这么大这么直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 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 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 通过课前预习研读, 促进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启发, 使教师由包场演员变为导演,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意依据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脉络,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 充分展开语文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 去理解和运用课文语言, 激发潜在智慧,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培养审美情趣。

例如, 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了以下的连续情境———带学生去公园欣赏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荷花, 想象自己仿佛是一朵白荷花的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1.闻荷花。“我”一走进公园的大门就闻到些什么呢?

让学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从中体会荷花的香气袭人, 体会“我”看荷花的心情之迫切。

2.看荷花。出示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思考先看到什么景色, 再读读喜欢的句子, 最后把喜欢的景色, 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有的学生说看到“荷叶挨挨挤挤,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并从中体会到荷叶的长势很美;有的学生说看到了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感受到荷花出来时的蓬勃向上, 充满活力;还有的学生说, 看到了各种姿态的荷花……

3.想荷花。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时的情景。

4.演荷花。教师演荷花, 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 小动物和荷花尽情玩耍, 尽兴交流。整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情绪激昂。

三、自读感悟, 讨论交流, 在合作中自主学习

阅读, 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而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对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关键的作用。学生在自读后需要将发现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 参与讨论, 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拨, 引导学生再读书, 把读和议有机结合起来。

如, 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前提下, 每小组选择詹天佑一方面的内容, 合作学习, 讲评筛选, 设计展板, 布置画面和解说词, 设计操作, 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与合作探索过程中, 加深理解, 进行自主阅读,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质疑探究, 启发想象, 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学贵有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 启发想象, 鼓励他们敢疑、敢问, 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如, 《小音乐家扬科》, 在最后一段的阅读中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放着用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 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快要死了, 为什么还有燕子在唱歌, 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让学生自己读书, 互相议论, 探索解决。这样以学生问题的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 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 真正达到了以学定教, 教学就十分积极有效了。

五、品读赏析, 启迪思想, 注重个性化情感体验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受到熏陶, 自由地进行阅读。

如, 在指导《圆明园的毁灭》时, 先让学生选择文章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 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声调有高有低, 语气有轻有重, 速度有快有慢, 现在再请他读一遍, 其他同学注意听, 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受到启发后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赞美:“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宜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用低缓的语气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 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韵味。

六、评价激励, 点拨引导, 坚定自主学习信心

教师的赞赏、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朗读评价, 不要采用一些笼统的评价语, 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评价。如, “读得有感情, 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了”“语音很准确, 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重在鼓励、点拨, 促其开窍。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 可以采用启发性语言进行评价:“再想想, 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 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 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 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品读, 自我感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预习,感悟,质疑,赏析

参考文献

自主招生感悟 第2篇

与此同时,我也通过活动懂得了人生的感悟。与人相处,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要融洽积极地相处。

每一次的活动都代表这我们组内每一个成员的努力。都包涵这我们的付出和汗水,我们虽然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可是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那些困难都被斩与马下,于此可以看出团体合作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自读感悟 第3篇

1.新课标强调主体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难问题。

2.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以及他们情感的撞击与升华。

3.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自生活体验,在相互平等的对话中提高彼此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从鲁本的故事中受到孝敬父母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和熏陶。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详略得当、叙述具体、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情境

1.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在他们生日时你为他们做些什么?

2.知道母亲节吗?指名学生交流。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以上交流,便于教师了解生活中学生对父母的关爱情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并为学生能自主感悟课文作好铺垫。]

二、反馈预习,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对课题了解了多少?指名说一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了解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让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2.汇报读懂的内容:课文中哪些内容已经读懂,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来读,可谈谈初步感受。

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自评,再请同学评,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不了解学情,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再组织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三、引导质疑,自定学法

1.请你围绕“鲁本攒钱为妈妈买胸针”这一内容提问题。

自由发言,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表扬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①鲁本为什么要攒钱给母亲买胸针; ②为了攒钱,鲁本付出怎样的努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教师不必急于解答,但教师必须指导、启发;点拨,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2、根据这两个问题,你认为本堂课想怎样上?

四、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

(1)指导朗读描写母亲的部分。指名读后评议,谈感受。

出示:在鲁本龈里,母亲是一个_____的人。

教师提供一组词语,请学生用上自己喜欢的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2)想象一个夏天,鲁本是怎样拾麻袋攒钱的。进行小练笔并交流,以此来体会鲁本捡麻袋的艰辛。

(3)小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鲁本卖掉最后四只麻袋的感人情景,请学生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描写鲁本把胸针送给母亲的段落。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交流。

[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对语言文字的体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延伸表达,升华感情

1.学完了本课,你想说什么?

教师提供一组句子:

我想对鲁本说:_____;我想对母亲说:_______;我想对自己说:______;我想对同学说:_____;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说,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选能力,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尊重个性的新课标理念。]

2.你的父母为了家庭,特别是为了你付出了哪些辛劳?

3.课后讨论:你准备在今年韵母亲节为妈妈做些什么。

感悟英语自主学习课堂 第4篇

一、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特点

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它具有如下特点。

1. 主体性。

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主宰的课堂, 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课堂。

2. 主动性。

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教学过程和语言实践活动的课堂。课堂上, 学生主动质疑、交流、讨论, 踊跃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参与的课堂, 是学生主动表现、主动展示、主动完善的课堂。

3. 交际性。

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提倡和鼓励学生交际的课堂。在课堂上, 教师努力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使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交往的课堂, 是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课堂。

4. 情感性。

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师生和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课堂。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尊重学生, 深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引起师生的共鸣, 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是师生投入的课堂, 是师生真情流露、思想共鸣、共同发展的课堂。

5. 开放性。

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民主和平等的课堂。在课堂上, 师生地位是平等的, 师生关系是民主的, 学生可以尽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可以给出开放性的答案, 师生之间可以开放性地评价。这种课堂是思维发散的课堂,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课堂。

二、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环节

1. 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要达到的要求, 它不仅提出知识、能力、方法、过程的要求, 而且还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特别要提出对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来确定, 应小而明确。

2. 设计学案。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蓝本。教师要在充分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习题的基础上设计每节课的学案, 同时兼顾学生的特点, 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纽带, 以问题为动机, 以情境为期待, 针对不同内容, 设计不同的学案。教师设计的学案, 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多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特别要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周全, 要多设计几种方案。

3.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根本。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进行独立的学习, 认真的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前, 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提醒学生记下自学不懂的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尽量不打断学生的思维, 以便给学生留下深度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延伸。学生将自主学习学不懂的内容拿到小组中进行交流, 实现生教生, 生生互动。这种小组内的合作互助, 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个性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期间, 教师要善于观察, 收集学生共性的问题, 为精讲评价做好储备。

5. 精讲评价。

精讲评价是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点睛。精讲就是教师把收集到的学生共性的问题阐述清楚, 以问题为话题, 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讲知识的前后联系, 讲方法和规律的应用。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公正的点评, 适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出学生课上表现及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 以期今后改正。精讲评价不仅帮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好处

1. 自主学习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树立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运用英语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英语成绩明显提高, 两极分化明显减少。

2. 自主学习课堂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化了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表现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由于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 改善了师生关系, 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同时, 教师课上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交流与表述的机会, 使不少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活泼。

3. 自主学习课堂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使英语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总之, 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增强了教师教改意识, 初步形成了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摘要: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特点、环节和好处是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自主阅读整体感悟 第5篇

一、基础目标:

感悟小珊迪的可怜和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通过小组合作,凭借情境解决,使每位学生能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二、发展性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自主阅读、探究阅读、批判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小珊迪的可怜,感悟小珊迪的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导入课文时,教师出示了“美丽、金钱、机智、诚信、荣誉、健康”等词语,说:“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朋友,如果现在只允许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朋友伴随你的一生,你喜欢那一位?”学生情绪很高涨,说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和理由,教师并没有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见一个外国的小朋友,他叫小珊迪,(板书:小珊迪)认识了他之后,就会知道答案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惑去读课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去和文本对话,主动地去读书,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验,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小珊迪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为什么在他身上我们能够找到答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小珊迪是个的孩子。学生交流了初读后的感受,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为两点(教师板书):小珊迪有着苦难的.童年(可怜)和美好的人品(纯洁、善良、诚实、守信)。

【如果漫无目的地读,也许读过之后只会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教师在导入激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便会潜心阅读,这样便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1、感受可怜

教师让学生读读课文:“把课文中表现小珊迪可怜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地读读,想想你是怎样感受到这一点的,带着自己的体会再动情地读几遍。”

学生先自由阅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让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然后再集体交流。

(1)“(他)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从“瘦瘦的小脸”一词体会到小珊迪经常吃不饱。

感悟知识冲突 实现自主建构 第6篇

片段一:以往经验处冲突,初步建构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很快描述出了下图中A、B、C点的位置,孩子们都感到很高兴,学习热情高涨。接着,教师顺势出示D、E、F点。

师:谁能说出D、E、F点位置?(面带微笑)

生1:D点在舰艇的东北方向40千米处;E点在舰艇的东北方向50千米处;F点在舰艇的东北方向30千米处。

师:说得有道理,D、E、F点确实在东北方向。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老师,我认为:D、E、F点都是由北向东偏了一点。

生3:我认为D、E点是由北向东偏了一点,但F点是由东向北偏了一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都能用自己已有知识描述了D、E、F点的位置,但每个人的知识经验是不同的,所以就出现了以上不同的意见。数学为了便于大家统一认识,一般以南、北为基准,分别是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

【反思】: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将新的四个方向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描述D、E、F点的方向。这个不同的“意见”就是孩子们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冲突,教师并没有压制这种不同的“声音”,而是将不同的“声音”进行分析、引导、扩大、碰撞、整合,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新知的初步建构。

片段二:知识生长点冲突,自主建构

教师出示下面的主题图:

师:你能说出G、H点在舰艇的位置?

孩子们都能很快填出:G点在舰艇的(北偏东)方向(40)千米处;H点在舰艇的(北偏东)方向(40)千米处

师:恭喜你們,填对了!请同学想一想,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生4:我们小组发现G、H点都在舰艇的(北偏东)方向(40)千米处。

生5:我们小组发现在同一方向、相同距离处出现了两个物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哪小组有发现?

生6:我们小组认为如果在同一方向、相同距离处出现了两个物体,会造成了物体位置的不确定性。

教师朝生6小组树起了大拇指,全班响起了掌声。

师:是呀,在舰艇的(北偏东)方向(40)千米处出现了2个物体,这样物体的位置就不确定、不唯一了,那怎么办呢?

生7:我发现G、H点的位置是有区别的,它们偏离正北方向的角度是不同的。

师:说得太好了!为了区分G、H的位置,我们还要确定角度……

【反思】:孩子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新的方向和距离很快确定了G、H的位置,老师的适时的评价,使同学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在同学沉浸中快乐之中,教师在新知的生长点上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小组讨论发现其中的问题。学生们因为新知不能解决问题,内心产生知识的冲突,再次陷入了困境,小组中的成员思维跌宕、碰撞火花,终于发现了“在同一方向、相同距离处同时出现两个物体,会造成了物体位置的不确定性”这一根本性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出通过角度来进行区别位置的精彩“见解”,实现了新知的自主建构。

片段三:新旧联系上冲突,完善建构

师:同学们,确定位置其实我们以前也学过,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想了想,没有人回答出来。

师:一年级学的前、后、左、右;二年级学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第几排第几个;五年级学的数对;六年级学的观测点、方向、距离,随着我们学的知识越丰富,确定位置就更加的精确,唯一。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确定位置可以用卫星导航,如:北斗卫星、GPS定位……这些将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便捷,带来益处。

【反思】:数学知识是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孩子们之前学的确定位置方法比较单一、比较模糊,再加上时间较长大部分孩子遗忘了,造成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上的冲突。教师通过引导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

感悟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施 第7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目标,效果

课间,学生的对话引起我的极大兴致,“这节课讨论时你们组回答的次数最多,你一共回答几次?”,“哎,别提了!哪能轮到我?问题都让学习好的同学回答了。”我赶忙上前插了一句,“他们回答的问题你都会吗?”“有些弄不懂,也没听明白,但有些太简单,根本不需要再讨论了!” 同学都抢着说。“那弄不懂的该怎么办呢?”我又问,“不知道!”他们说。这样一番话让我沉思良久……目前,大家都在践行自主合作学习,但如何真正实现自主合作学习,我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的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曾听过一节初三英语阅读课《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 当时老师在教授新单词句型后,呈现了几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出答案。

1.When and where was Edison born?

2.How long was he at school?

3.Why didn't his teacher like him?

这三个问题只要阅读了课文,就能很容易地找到答案, 还需要小组合作吗?

选择的话题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有趣味性、可行性与探究性,让学生有话可说。例如,我在教Family Tree这一课时,学完新单词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对新的单词进行巩固。每个小组都帮Chen Jiamin设计一个Family Tree,要求必须要用上所学的新单词,并且要给每个家庭成员起名字并写清楚与Chen Jiamin的关系。汇报时各小组派一个代表或全组一起向全班介绍他们组的Family Tree。

二、科学分组实现合作

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分组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有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并达成团体目标。

三、“自主”是实现“合作”的基础

没有学生个体的自动、自学、自得的过程,合作学习则是一句空话。教学中,有些课堂从一开始就合作,一直到下课,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室里闹哄哄的环境,对于需要安静才能完成的独立思考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学生没有思考,就进入了讨论阶段,没有个人见解,哪里还有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基础上的,在学生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这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

四、建立多角度的互赖关系实现合作

我们可以用“荣辱与共”来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帮助的关系。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这种“生死与共”的关系,即只有所有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可以说没有积极互赖,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形式。

1.目标互赖。以Book 3 Lesson 33为例。笔者在引入What's it made of? It's made of...What's it used for? It's used for...Where is it made? It is made in...等句型之后,投影列出衣服、邮票等实物,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句型进行小组交流, 并定下小组目标“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利用这些句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在互赖的环境中迅速掌握了学习材料,也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而帮助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能力。

2.奖励互赖。当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取得了进步或达到了共同目标时,优胜组内的每位成员便可得到同样的奖励。例如:对学生测试后,我给每个组计算出提高分,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平时成绩给他定一个基础分,如成绩中等的学生,他的基础可定为80分。如果他测验分数是85,那么他的提高分为5分,然后将组内小组成员的提高分相加,总提高分数高的小组胜出。这样做,既增强了组间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从而增加小组的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积极的奖励互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在自主阅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第8篇

一.引导“预设”, 营造自主质疑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 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初读课文时, 按预习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 寻找出不理解之处, 进行质疑, 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 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 争论的欲望, 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 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白杨礼赞》一课, 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又为什么说是不平凡的树?”等问题, 通过课前预习研读, 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叉吸引, 设疑答疑, 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 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心中有数, 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 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 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 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错过》, 教师在上课之时深有感触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错过》这篇课文, 听说大家也有不少“错过”, 谁愿意把自己错过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清晰的思路, 严谨的结构”等等, 老师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 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生成“问题”, 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古人说:“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疑问, 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 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 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 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 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最后一课》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 学生提问:普鲁士士兵在接管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以后, 当地的人们会怎样对待学习?韩麦尔先生又会到哪里去?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 互相讨论, 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 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 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感悟品味, 自主获取阅读感受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 声调的抑扬顿挫, 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受到熏陶, 自由地进行阅读。

自主开展评改提高写作感悟效果 第9篇

一、实施作文自主评改的初衷与意义

自主评改是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 相互交流习作, 以独立思考评判和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对一篇文章从整体布局到具体手法进行详细的评改。 这样的评改活动是相对于以往学生不关注作文评改结果、只关注等第这样的状况而进行的一次创新, 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之中, 评改不再是教师单一的活动, 而是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一项开放性活动,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参与的热情将会得到明显高涨。

二是为了深化学生理解效果。 学生在评改过程中, 不仅要对所负责习作的优点、技巧、手法进行提炼总结, 而且对文章存在的问题也要能够综合分析、详细罗列。 学生在评改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 既汲取了先进的方法, 又从一些失误中得到警示。

三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自主评改活动特别强调自主二字, 学生开展评改既建立在教师进行指导的基础上, 又要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合作研究, 整个过程基本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科学高效安排作文自主评改活动

自主评改活动是作文教学的一项创新,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变化。 因此在这一活动的安排上, 要本着严谨科学、细致认真的态度, 主要应当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合理确定自主评改比例。 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既不能忽略学生的自主评改, 也不能完全依赖学生, 因此在每学期的习作中坚定一定的数量比例也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在教学中确定三分之一的篇目为自主评改内容, 从而让学生在自主评改过程中既独立自主, 又可以参考借鉴老师的评改方法, 较好的实现了方法引领和自主研究相结合。

2.准确界定不同环节方式。 在作文自主评改中, 教师如果不对学生的评改顺序、方式方法、流程环节进行规范, 那么整个评改活动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 笔者指导学生按照错别字病句、文章主题、框架结构、写作手法、经典语句这样的顺序, 对一篇文章进行逐层深入的分析。 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 在错别字和病句评改的环节, 完全依靠学生自主进行, 而其他环节大部分时候是要依靠小组的模式开展活动。 对不同环节、不同流程, 要科学的鉴定其方式和意义, 让学生明白哪些是属于自己的责任, 哪些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等等, 只有界定了自主评改的方式环节, 才能够保证评改活动既井然有序, 又保持高效推进态势。

3.注重个体集体有机结合。 自主评改活动既是学生个体进行评改的过程, 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的过程。 一方面, 在小组评改活动中, 每位学生要在小组内对自己所负责的习作进行点评, 征求大家的意见共同商讨对这一篇文章写作特色的提炼、存在不足的建议等等, 这些方式可以最大化的集聚集体的智慧,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减轻压力、提高技巧。 另一方面, 在每一节评改课中, 笔者都选择一本评改较好的习作投影在幕布上, 和大家一起分析或者由负责评改的学生走上讲台, 向大家逐一讲解这篇文章是如何深刻剖析, 撰写准确精炼的评语, 提炼出文章的写作技巧, 也指出存在不足的。 这样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评改的独立性和小组合作研究集体讨论分析的活泼性有效融合起来,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评改认识方面的深刻程度。 在发挥集体作用和学生个人进行自主评改方面并不矛盾, 两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 我要求学生平时坚持以小组为单位定期交流评改方面的一些案例, 使学生养成相互合作、学习研究的良好习惯。

4.重视评改经验教训总结。 自主评改活动并非一开始就非常圆满和成功的, 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的评改结果到主动参与、亲自操刀进行评改, 这既有一个思想理念转变的过程, 也有一个行为习惯适应的过程。 在每一次的评改之后, 笔者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分析, 对这一篇文章评改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 有哪些方法可以提炼, 也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的等等, 经常性开展评改反思活动, 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提高自我、弥补存在不足。 笔者和学生在评改经验总结中, 提炼出了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 就是评改的过程进行流程式安排, 对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做出专门的规定, 这样学生在评改过程中哪一方面都可以对照规范进行自我评定、自我审视。 例如错别字病句有没有找的全, 文章结构的分析有没有点到位, 一些写作手法的提炼是否比较规范工整等等。这样的经验在评改活动中可以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推广, 教师和学生也需要在逐步深入、自行探究的自主评改实践中, 不断总结积累本年级、本学校的自主评改成效面资料, 让教学活动在创新创优中不断前行。 自主评改活动也有一些教训需要吸取, 例如学生流于形式、思维没有活跃起来, 没有真正的深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评改效率低下, 或是对文章的评价不够客观全面和工稳, 这些都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以重视, 潜移默化的进行纠正。

三、结束语

作文评改模式对教学成效的影响非常明显,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深入程度? 在作文评改环节开展自主式评改可以较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无论是对于学生感悟分析能力的提高, 还是对学生写作技巧方法的培养, 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中实施自主评改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教师要准确把握自主评改的积极意义, 科学高效安排自主评改活动,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写作感悟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自主评改

参考文献

[1]蔡友桃.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习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 (中) , 2014 (10)

美读感悟质疑 打造学生自主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读学习,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那么, 如何让学生美读感悟质疑, 打造学生自主探究呢?我的体会可以

一、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体会形象感知“美”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领读、赛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各异的朗读方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心灵交汇, 产生共鸣。

如《春》的教学, 当在我朗读录音时, 已有学生轻声跟着读, 我知道他们被感染了, 但都融入进去了吗?播放完朗读录音后, 我让学生分成组朗读, 互相听, 模仿着读, 优美的朗读声响了起来.朗读结束后, 我用多媒体播放家乡春与秋情景。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感受秋的成熟, 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 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 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我再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 如“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这样, “审美场”就形成了整体效应, 文质兼美的《春》, 也最容易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二、收集文本有效的信息, 阅读自探理解“美”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造, 作家也是按照人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象的, 他正是选择那些他认为是美的人、事、景、物写进作品的, 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如上《三峡》一文前, 我要求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 查找三峡风土人情、三峡地理位置、风光、神话、诗词、水电站等有关知识。课上利用张同学光盘, 播放了丰富的三峡资料和三峡图片, 通过课堂展示, 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 欣赏了优美的三峡风光, 对《三峡》一文更是赞不绝口。同学们的交流如下:

生1:刘白羽:《长江三日》:“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 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 令人想到一个世大的惊叹号, 突然是绿茸茸草板, 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 简直像满山杜鹃了。”

生2:“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该诗写出了三峡水流之急。

生3:三峡的地理位置……

生4:讲陈子昂《白帝怀古》诗……

三、领略作者用字的匠心, 品味语言琢磨“美”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美的思想情感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论是研究诗词的构思美, 还是分析散文的意境美, 都是要经过对语言美的分析才能完成。有的作品句式灵活, 变化多端, 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 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语言是美的核心,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语言, 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 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 作者为景物连用四个“白”:“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世界”、“洁白的小褂”, 反复渲染, 一幅幽静高远, 色彩优美的夜景呈现在面前。作者用“白”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受, 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体味作者苦心经营的关键词语, 可使学生领略作者用字的匠心。又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请各分组找一找, 看它美在哪里?进行寻美点比赛, 并用“____美, 你看 (听) , ____”的句式叙述出来。几分钟后, 我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 争当小组发言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 你看,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 有力地搏击着, 疾速地搏击着, 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 你听,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也是隆隆, 隆隆, 隆隆。”

3、“变幻的舞姿美, 你看,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同学还在争先恐后举手, 品尝自主探究的美果, 通过互动—探究, 激发学生主体主动学习的兴趣, 催生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和主人。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拨动心弦创造“美”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读书、讨论、交流的同时,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大胆质疑, 并在释疑中研究创新。我在指导学生质疑时,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写出自己的理解、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 把不会、不懂及联想到的问题均不受限制的写出来, 到课堂上质疑。

如在教《七根火柴》时,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其中“无名战士最后牺牲, 这个情节不合理。”学生争相讨论, “究竟写他牺牲合理不合理?”有的说:我认为不合理, 他身上有火柴, 文中也说了:“如果有一杯热水, 他能够活下去。”我想在人性上他该用火柴来救命, 即使不问, 卢进勇也该用火柴生火救他一命。有的说合理, 人在面对大义时, 会舍弃自己的生命的, 正如诗所言: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这一情节正体现了无名战士为革命的胜利而宁愿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当有个同学说, 我也认为合理。在长征途中, 一根火柴弥足珍贵, 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也不胜枚举, 所以作者这样安排合理。我立即表扬他勤于思考。然后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寻找美的音符, 去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使他们感受到美就在平凡中, 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扬弃教师从头说到尾的讲授, 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自主探究, 主动发展, 自觉地去追求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第11篇

一、初读感知,走近诗境。

小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等诗歌,较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这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学习古诗词,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本首诗之前,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查看一下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我们在教学本课时,先让学生畅谈《射雕英雄传》的故事情节,对于当时金国欺辱宋王朝的历史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其“义愤填膺”的情感就被自然地激发出来,学生心中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只有学生充分了解诗歌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三、读诵成韵,感悟诗境。

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老师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尤其不能讲得太频繁,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并且做到“五读”。

一是“试读”,就是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在了解诗词背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读通、读准就行。

二是“评读”,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相互读、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必须靠多次的评读才能感受将士们出征前那种紧张的场面,领会将士们看似旷达豪迈,实则悲愤之极的心情。

三是“范读”,在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有表情地示范一遍,既可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例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在学生对诗人当时遗憾又无奈的心情只能意会,无法用语气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示范引路,学生从教师的点拨中顿时恍然大悟,感情立刻提升上来。

四是“品读”,可分自由读、小组交流读、师生赛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多次品读,韵味十足。

五是“吟诵”,让学生离开书本,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四、品味词句,内化诗境。

我们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对此,教师过多过繁的讲解词句意思显得冗长。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老师在教学此诗的时候,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语言和心情描绘蛱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及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闹”一“绿”,意境全出。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地内化了诗词意境。

五、开放发散,拓展诗境。

用语言描述古诗的句意,无疑只现了皮毛,未见其血肉。学生热爱着为祖国大地增彩敷荣的所有一切山川花鸟的美好形象,诗中的翠柳黄鹂、青天白鹭,一直到窗前吞吐的西岭之雪,雪岭外又有多少琉璃世界?青天白云飘渺外,又有多少五彩缤纷的宇宙宏观呢?那渴望统一中原的爱国诗翁,大雪满弓刀的大漠英豪,锄禾的农民,出没于惊涛骇浪的扁舟渔民,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物,难道不会引起学生的爱恋吗?学生从对生命的关爱出发,潜能得到诱发,势必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因而,多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问问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联想,是赏析诗歌新意境的开端,是诗歌时代性的显现,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更是课堂和诗词本身生命活力的发扬光大。诗歌底蕴的异常丰富,品味诗句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读诗后的感受,想象诗句以外的景象。如《游园不值》所体现的是寻友不在,喜见春意的释然之情,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一幅“伤春图”,多让学生在思维中开放发散、对比体会,学生是可以品味理解这些不同意境的。

就美学而言,深藏于古诗中的内涵和底蕴实在是太丰富了,如果我们能摒弃现在诗词教学中的浅显虚浮,在重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在教学中我们也就能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关怀。

感悟自主 第12篇

一、创设宽松氛围, 促进自主感悟

心理学家认为, 在一般情况下, 课堂气氛应该是恬静与活跃, 热烈与深沉, 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我非常赞同这一说法, 并在教学中努力践行。

高中语文第一课非常重要, 它是一把引领学生走进高中语文新天地的钥匙。每逢给新生上第一课, 我都是面带微笑而又充满自信,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那扑面而来的青春、热情与信心, 这对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在我的课堂上, 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轻松愉快的。这样, 积极而热烈的课堂气氛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他们的自主感悟, 从而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二、积极想象画面, 促进自主感悟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再造想象的过程。再造想象的过程就是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丰富生动的画面, 并把该画面内化成自己语言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

例如, 我在讲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 就采用了画面浮现法, 让学生边读诗边展开丰富的想象, 再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当学生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时, 我让他们抓住“风”“猿”“沙”“落木”“长江”等意象, 及“清”“白”“落木”等色彩感, 在脑中勾勒画面。于是, 一幅肃杀的秋景图清晰浮现出来:猎猎秋风, 高猿长啸, 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 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仰望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 俯视乃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接着读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便可在刚刚的秋景图中添上一个孤独、瘦弱的老人, 他沦落他乡、年老多病, 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而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 无疑又使学生对老人的肖像做了一个更加细致的描绘, 他的脸上写满沧桑, 两鬓斑白, 而这正是他备尝艰难潦倒之苦, 国难家愁使然啊, 再加上因病断酒, 悲愁就更难排遣。

这样, 学生把语言变成了画面, 再用语言描述出自己勾勒的画面, 通过再造想象, 很好地理解了诗人的心情, 也成功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入自主感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促进自主感悟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听、说、读、写、演,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成就感, 强化学生自我意识, 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从而激起学生的自我感悟。

例如, 讲语言文字应用的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字》时, 为了激发学生走进汉语、探究汉语、更好地应用汉语的学习欲望, 我开展了一系列课堂活动。如, 图片展示回文诗, 让学生积极思考;茶杯上写的五个字“也”“可”“以”“清”“心”, 让学生开展组句竞赛;穿插纪晓岚智斗和坤的故事, 让学生体会语言之妙;分组表演外国人比尔在中国闹的几个笑话, 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这些丰富的课堂活动, 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自主感悟了汉语的美丽与奇妙, 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又如, 分组表演话剧《雷雨》中的经典片段, 让学生化身剧中人物, 从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自然感知人物身份及性格, 从而完成自我感悟。

四、多种感情朗读, 促进自主感悟

语言作品形成的过程, 是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精神活动过程。因此,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精神活动, 体会作品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多种多样的感情朗读, 可以促使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自主感悟。

如教授《雨巷》一课时, 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以齐读、分段朗读、竞赛朗读等多种不同方式, 反复体会诗人在诗中投注的情感。而我则抓住时机, 从朗读的语速、感情、抑扬顿挫上对学生加以指导, 从而帮助他们自主感悟。这样一来, 学生觉得朗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欣赏的过程、一个探索作者心路历程的过程、一个接触更多不凡心灵的过程、一个自身净化与成长的过程, 这会促使他们在今后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自主感悟。

五、用多媒体教学, 促进自主感悟

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自主感悟过程, 多媒体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 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我认为, 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其营造的教学情意场, 既能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 又能使他们产生自主感悟兴趣。

如, 在教授《我的呼吁》一文时, 我首先通过一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几种漠视生命的行为, 并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其他类似行为;在讲到人类正面临的暴行、疫病、战争三大威胁时, 又一组图片展示出来, 效果可谓触目惊心;最后用了迈克尔杰克逊的一首MV《earth song》, 来表达敬畏生命、维护和平的美好愿望, 升华文章主题。这样, 多媒体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 为学生创设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情景, 形成了一定的感情基调,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感悟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真正实现了以多媒体教学促进自主感悟的目的。

总之,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情景, 让他们能够观其景、见其形、闻其声、讲所见、谈所闻、述所感、叙所悟, 真正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感悟。

摘要:感悟是语文实践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而自主感悟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理解、内化、吸收、发展。高中语文教学, 应该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地想象, 以多种方式投入情感地朗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 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情景, 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感悟。

上一篇: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下一篇:媒体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