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2024-06-04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精选8篇)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第1篇

游戏的适时介入能有效地避免课堂枯燥,起到提高课堂练习效果的作用。

如,在“耐久跑”练习中,笔者安排了2个游戏,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第1个游戏是“拉网捕鱼”。游戏中,利用大场地,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地变向跑、变速跑。游戏开始十分钟后,学生已大汗淋漓,却乐此不疲。

接着进入第2个游戏“拨打电话”。游戏方法:在篮球场上画10条线,每条线间隔2米,依次标上0、1、2、3、4、5、6、7、8、 9,将学生分成四列横队站在“0”线后,当教师说拨打电话号码(一般为8位数)时, 学生从0点跑到第1个数字后再返回0点, 再继续跑第二个数字……要求学生每跑完1个数字后都需跑回起点,再跑向下一个数字。学生分4组依次进行游戏。其实这就是“8×若干米”的往返跑。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发展了耐力素质,体验了运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中教师将枯燥的“耐久跑”采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在“玩”和 “比”中既锻炼了身体、收获了喜悦,也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以游戏作为主教材的补充发展学生体能

利用主教材教学时所用的器材组织游戏,使主、辅两部分教材内容在一节课中形成一个整体,使课堂流畅,避免出现生硬的脱节现象。

如,在篮球运球课中,运用“2人互抢球”游戏让学生熟悉球性;运用“蜘蛛爬行搬运球接力”游戏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运用“两人背夹球横行接力”游戏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运用“直线运球+曲线运球+投篮”接力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技术动作的组合运用于实战中。

所选择的游戏不同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也不同,但都是对主教材的有力补充,这样的过渡是无形的,学生在快乐的“玩”中得到了锻炼并发展了体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三、将游戏与收还器材结合,提高课堂效果

器材的归还与回收是体育教师比较容易忽略的细节,可将器材的回收与归还与体育游戏结合起来。

这样做,既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又可以与主教材相结合。

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在结束阶段运用“篮球运球+定点投篮进球筐(球车)”接力游戏。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复习单手肩上投篮,促进运球、急停、投篮等组合动作的运用,还可以节约器材回收的时间。

再如,排球垫球课在结束阶段运用“垫球手型端球行进+定点垫球入球筐(球车)”接力游戏。这样的设计可以固定垫球手型,体会保持动作,巩固复习垫球技术,提高学生垫球稳定性及准确性,同时可以将球类器材的回收与归还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综上所述,游戏作为体育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意义非凡。

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 第2篇

广元市利州区民族小学:李玉莲

何为有效课堂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课堂内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越高,教学越有效。简而言之,有效课堂教学就应该是“学生在动”的课堂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动”是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也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更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保障。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十八岁的老翁,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八十岁的青年。”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八十岁的青年,让教育充满活力,让学生永葆青春呢?

一、教师的情感是前提。

尽管课程改革淡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教师仍然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回想一下,如果你对着高山大声地笑,它是不是也会回应你爽朗的笑声?假如你对着高山伤心地哭,回应你的也会是同样悲凄的哭声,对不对?高山亦如此,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呢?如果你满怀激情地走进教室,相信你的学生也会被你感染,满怀激情地上好这堂课的。

二、教学活动是主体。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一堂完整的课是由好几个活动或环节串起来的,“活动”体现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抱成一团,滚动发展。只要教师不仅自己动,还引导学生动,与学生互动,教学任务就会顺利完成,教学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一)、课堂引入环节

“引入”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但还是有很多人“引”不好,自然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这堂课的效率。“引“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种:(1)创设情境,通过谈话导入;(2)复习旧知,通过联系导入;(3)游戏热身,通过体验导入;(4)明示学习内容,开门见山直接导入;(5)情感沟通,产生心灵共鸣再导入。我们应该根据本堂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引入方式。我在教学《称赞》一课时,特地穿了一身新衣服,走进教室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今天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吗?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吗?学生称赞了我,我肯定非常开心,孩子们也很开心。趁热打铁,我赶紧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学生在老师没有教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小老师教等方法,认了很多的字,于是,我又来称赞他们,让他们也感受到被称赞的喜悦。这样,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文产生了情感共鸣,既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学到了知识,检查了预习情况,还享受到了称赞带来的乐趣,明白了称赞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啊!

(二)、课堂学习环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应该充满活力。它需要入情入境的体验,需要积极的思考、创新的思维,需要活跃而热烈的氛围。如果教师能搞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亲和度;能还学生身心自由,提高教学的自由度;能把知识整合并具体化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发现,提高教学的整合度;能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动学生,发挥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提高教学的参与度;能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机制,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提高教学的练习度;能让学生学会联系新旧知识、联系不同学科知识、联系文化知识与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教学的延展度„„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课堂总结环节

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和创新。课堂总结与课前引入一样重要。总结可以是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总结可以是一两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句经典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是一个意义深刻的人生哲理;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重建知识结构,提高思想认识,升华精神情感。

(四)、课堂延伸环节

知识是在不断延伸的,在不断延伸的过程中,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课堂延伸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运用,又是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资料搜集整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积累好词佳句、续编故事、排演课本剧、写课后随想等方式和途径来对 课堂进行延伸,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和加工、创造。

三、学会提问是关键

陶行知先生讲:“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于问”。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因此,教学的成功不仅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在于产生了多少问题。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是教育局长、是校长,还要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他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是什么呢?他很早就开始让学生自己出考试题,互相考,互相评卷。他与全班学生商定出题的范围、题型、分值后,人人都出一份,写出评卷答案及评分标准。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翻遍全书,反复思考,学生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乐学。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也省了很多事,落个一身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要构建生动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提问是相当重要的。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创设情境,而不是直接提出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应该把提问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对学生的预习有一个要求: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或不清楚的?在出示课题时,我也常会要求学生想一想: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在学完课文,弄清之前的问 题后,我还会问一问:你现在还有什么想问的吗?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称赞》时,学生读完课文提出了很多问题:谁称赞了谁?为什么要称赞?是怎么称赞的?称赞之后别人有什么样的感受,自己又有什么感受?听了别人的称赞,他又会怎么做?学完课文之后,有个别同学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果小刺猬没有称赞小獾,而是笑话它,又会怎样?如果是其他的小动物看到小獾做的凳子,会称赞它吗?我不知道怎么去称赞别人,该怎么办呢?一群农村二年级的孩子能提出这些问题,我感到很欣慰,而这堂课我们也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效果相当不错。

当然,一堂课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提问,那样的话,课堂可能会成为一团乱麻或陷入死角。教师也一定要有问题,只是问题的质量一定要高,要提出能带动教学全局的、具有冲击力的问题。因为问题对于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弱智的问题必然导致弱智的回答。所以,教师的问题必须要让学生“跳起来答”,但一定要“跳”起来之后就能“答”到。

四、适时煽情是点睛之笔。

世界是刺激与反应的世界,学习的过程也是刺激与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刺激越强烈,反应越明显。教师不失时机的恰如其分的煽情就犹如点睛之笔,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情感反应,产生共鸣,达到共情,从而更快、更好、更准地掌握知识。

(一)、煽情的朗读

我在教学《风筝和纸船》时,学生在基本读懂课文,完成知识目 标后,我发现学生的思想认识只局限于课文文本,还没有深入到“人文”的感悟。于是,我让同学们牵着同桌的手,想象自己就是松鼠,同桌就是小熊,然后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我喜欢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我读课文,因为闭眼后会抛除所有的杂念,完全跟着我朗读的节奏走,情感随着我的语气而变化。)孩子们在我煽情的朗读中,经历着他们做朋友时的愉快、幸福,吵架时的伤心、不满,吵架后的后悔、矛盾,松鼠主动和好的勇敢、担忧,朋友和好时的激动、兴奋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由于自己太过投入,读完之后,我的眼眶湿润了;很多的孩子睁开眼的第一句话都是:“太感人了,我都想哭了。”此时,孩子们的眼中已经含有泪花,我还需要说什么呢?孩子们自己一定也知道了友情是怎么回事儿了,自己该怎么交朋友了。

(二)、煽情的语言、动作和表情

还是讲友情的,一位老师借班上作文课——诗歌练习:《朋友》时,那煽情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沉浸其中,令各位老师叹服。“是啊,朋友就是考试时递过来的那块橡皮,在你有困难时帮助你的人。”“是啊,朋友就是窗外射进来的那一缕阳光,帮你扫除阴霾的人。”“是啊,朋友就是夜晚那轮圆圆的明月,在你前进路上为你照明引路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后,她总能用上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给学生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在发现这里还有自己的一位几年不见的学生时,她的惊喜,她的拥抱,她的话语,让很多人为之动容。整堂课,学生都在激情中演绎着自己对朋友的认识。

(三)、煽情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要,一个合理的、激励性的、煽情的评价会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子,确立努力的方向。

构建高效生动的小学数学课堂 第3篇

生动数学课堂构建从教学设计开始

所谓“设计”,就是设下计谋,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或行为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借鉴于语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我将教学设计分为“设”和“计”两部分。

第一,设想每个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及结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常常忽略学生的差异性,进行笼统化教学。而事实告诉我们:不存在所有学生都使用的教学、教育规律,以及所有学生都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因而,每个课堂,每位教师都应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前设想。

第二,整合资源,有计可施,为教学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提供可能。首先,传统教学法。大概可以分为:实践操作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生生,师生等)以及数学中必不可少的练习巩固法等。其次,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随着时代变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数学课堂也开始与时俱进。“可汗学院”的成功,“翻转课堂”的创新,似乎都预示着未来教育的新模式,两种方法都同时强调了课余自己努力的重要性,课堂最后都采取了说的方式呈现,为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取得高分提供了可能。

数学不是孤立的学科

“儿童的大脑是在理解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多方面的联系(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技能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发育和增强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中的这些联系,以便形成、增强和发展他们的爱好钻研的、敏锐的、善于观察的智慧。经历了两年的语文、数学包班教学,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结论:处于小学中低段的学生,如果语文成绩太差,数学成绩不会好到哪儿去。语文制约着数学,数学影响着语文中记忆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记忆力不好的儿童,要进行思维和领悟是很困难的,脑袋里装的东西较其他学生少。对于不懂的问题,尤其是应用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学生的行为能力培养,德育教育展开以及基本技能的提升。

构建生动课堂

理想的教师是博学多才的,理想的教师幽默风趣的,理想的教师是慈悲宽容的……

相信很多教师都问过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回答大多也是一致的:我喜欢那种严厉但又待我很好的老师;希望上课时能看到老师的微笑,喜欢和蔼可亲,当我们犯错误时也能善待我们;喜欢衣着整洁而不是华丽的老师;喜欢公平、有原则、有耐心的老师;喜欢上课活泼幽默,给我们表现自己能力的老师;喜欢有很多知识,能够激发我们创造力的老师……当然,要想满足以上的条件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

教师成长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综合以上三个方面,“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反思的有效性,团结合作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要学会汲取精华的同时,适时改进。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最前沿教研课改的方法;二是合理借用优秀教学课件,并学习制作方法和思路;三是多读书籍,广博的知识才能让学生获取更多;四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生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任何普通学校,普通班级都会存在一些在发展上落后于其他儿童的学生存在,如何完成他们的“转化”工作是一大难题。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等几篇文章后,对这一难题为教师们指出很多建议。

追根溯源,理解能力关系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记忆是影响学生掌握知识难易的重要因素,对知识整理和联系制约着已有知识的运用。所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细致的摸清学生出问题的环节,包括家庭因素,行为习惯等;其二,制定相关改善计划及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更多的耐心;其三,分数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不打不及格的分数,要不断鼓励其进步,并给与适当表扬。

数学也需要阅读

当今教育界的大势:“生本教育”中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手段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让学习成为德育的附属品。要达到这样的成效,阅读的地位举足轻重。

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确定须要保持在记忆中的基础知识内容。其次,根据学段制定书籍目录,寻找适合各个学段,甚至各个章节的课外书籍。再次,是要推荐科普书籍,拓展知识面,发展思维。最后,阅读的同时培养书写,观察以及思考的技能。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第4篇

非语言行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语言引导以外, 通过肢体行为、表情等方式对学生所发布的交流信号。就其内容和含义来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非语言行为主要是指行为主体以人际交往为目的, 如小学数学课堂讲解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相互作为主体, 沟通交流的载体是小学数学知识架构和知识点, 教师借助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和肢体动作, 来传递情感和要表达的语意。

而狭义的非语言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个体之间在交往时的一些姿态、动作符号, 诸如表情、头、身体发出的声音、手势等动向的非语言符号, 而个体所处在的空间固定姿势和身体的行为姿势则被誉为静态的非语言行为, 如学生挠脑袋、捂嘴巴、耸肩膀等均可以从不同程度上表示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的不同。在此方面学生性别的差异性也是非语言行为判定的重要依据。

二、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1.言语辅助功能

在课堂上, 通过利用一些非语言行为来与讲课方式相互配合, 提高课堂教学的附属信息,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老师利用非语言行为所表述的知识信息。所以, 当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在课堂上都能够相互协作发生作用时, 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老师在课堂上采用非语言行为来进行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知识的熟练程度, 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控制管理功能

在教学中, 有着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一定会在课堂上使用非语言行为来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在实践过程中, 老师并不需要时刻紧盯着学生, 而是通过少数几个特定的眼神或者肢体动作就能够起到控制学生的作用。老师在实施非语言行为教学时, 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调节对学生的控制力度, 从而达到更好控制学生的效果。

3.强化习得功能

老师在教学中, 应该对学生优秀的地方不断地进行强化。老师在实施教学行为时不仅要使用语言行为, 还应该利用非语言行为来与之配合。例如:某老师在进行乘法口诀授课时, 不断对学生进行非语言强化训练, 老师在每一次上课开始几分钟总要抽查学生的乘法口诀掌握情况, 久而久之, 老师在上课时只要做出相应的动作, 学生就知道老师的问题并作出相对应的回答。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 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 老师通过一些正确的非语言行为来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激励,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数学课堂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与运用

1.面部语表达方式

在教学中, 老师与学生之间最为直接的了解方式就是面部语。当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做面对面交流时, 双方面部表情的变化是最容易被对方所感知的,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把自身最好的情绪传递给学生, 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身势语表达形式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肢体的相互配合来对语言行为进行适当的修饰, 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递鼓励、赞美或批评等交流思想。根据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职业特征来看, 可以把身势语分为以下三种:

(1) 头势语。老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表现所作出的反应中最为常见的头势语就是点头和摇头。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讲, 老师应该是以鼓励学生为主的, 所以主要是以点头来表达对学生的赞同与鼓励。

(2) 手势语。在生活中, 人们通过使用手以及胳膊来表达信息的方式就是手势。在使用手势时, 可以利用手掌以及胳膊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作, 从而表达一些复杂抽象的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老师可以把手势运用到课堂上, 更清晰地描述抽象的教学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3) 行动语。小学生对事物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需要不停地变化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调查显示, 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非常注意, 希望自己能够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有时候, 老师在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有不专心的情况, 可以轻轻拍其肩膀或敲击课桌来以示提醒。当老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时, 老师需要适当地进行巡视, 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或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增加师生合作机会。

3.空间距离语表达形式

所谓的身体距离就是每个人之间所保持的位置距离与角度, 身体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告诉我们交际双方当下的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心理特性。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在教室里所处位置与学生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感觉。

构建生动活跃的小学语文课堂 第5篇

质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82-0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是没能抓住儿童的学习心理,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忽略学生的个体感受,一味采取灌输式教育的方式,难免致使课堂枯燥而沉闷,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就要注重情感教学,构建生动活跃的语文课堂,给予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让语文课堂乐趣横生,使学生思维飞扬。

一、注重情感教学,让激情燃烧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温度,没有温度的男人,在课堂上是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没有温度的女人,在课堂上就是一点没人爱的旧瓷碗。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魅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课堂基点——情感,用激情燃烧课堂,用智慧引领教学,让学生充满强烈的学习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而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首先,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激情,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跟随自己一起朗读、思索、体验感悟、交流对话等,提升课堂温度,活跃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还要巧妙引导、鼓舞、评价,唤醒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情感与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黄果树听瀑》时,教师在朗读环节,可设置朗读比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同学们,谁愿意和老师进行朗读比赛,看看谁可以将第四自然段读得更投入、更有感情。”学生纷纷举手。此时,教师可以特意选择一位没举手的学生,用激将法引发该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主动“应战”。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老师遇到很强的竞争对手了,有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来挑战他呢?”很快,学生争先恐后地进入朗读竞赛中,学习情绪高涨。

二、用童心营造童趣,让课堂乐趣横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要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师不能单单从教学者的角度来解读教材,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需要具备一颗童心,拥有一双童眼,以儿童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教师要善于用童心营造童趣,也就是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运用多样教学方式与手段、充满童趣的学习活动,营造轻松愉悦、富有童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促使他们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让“苦学”变为“乐学”。

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为了给课堂增添情趣,使教学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实现趣味教学、有效教学,教师可选用或者巧妙编写识字顺口溜、歌曲、故事或设置游戏等,让识字教学妙趣横生。例如教学“关”字时,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儿歌:“两点一横一个大,回家关门别忘啦,老狼敲门进不来,我要活活气死它。”儿歌不但突出了“关”字的笔顺与字形,也教育儿童树立安全意识,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再如在韵母、声母的品读教学时,教师可将所教的拼音字母制作成头饰,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的游戏。比如拼读“ma”这个音节时,戴着字母“m”头饰的学生走上讲台说:“小朋友,我是m。”而后戴着字母“a”头饰的同学说:“小朋友,我是“a”,一起拍拍手做个好朋友,请把我们拼出来吧!”其他学生拼读“ma”。

三、鼓励质疑探讨,让课堂思维飞扬

西方谚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小学生,他们对文本的认识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不同想法,如果教师以标准答案约束学生,课堂会显得沉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灌输、封闭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提问、交流、讨论,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推敲》时,教师在分析韩愈推敲诗句的部分,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不同观点:“贾岛沉迷于诗句的推敲中,竟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按理说,他会被抓起来,路人也不禁为其担心,但结果呢?请结合人物身份,想象当时的情境,各小组分角色朗读第5、第6自然段,进行场景再现。”学生读后,教师选出一组进行朗读表演,其他同学评读(对语气、语调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再朗读第7段,思考讨论韩愈提议用“敲”的理由。同时引导学生说用“推”的好处,根据“推”与“敲”,说说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碰撞思维火花。这样,学生通过联系人物身份与语境,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推”“敲”二字的含义,同时,也认识到字词的运用要恰当、妥帖。

教师让学生围绕“推”“敲”表述各自的意见与看法,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也是推敲与思索过程,学生从中学会大胆质疑、表达,形成了求异思维,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让语文课堂闪现智慧的火花。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激情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让课堂趣味横生,让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第6篇

一、创设情境,理解概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生性比较活泼爱动,如果一直在生硬死板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相反,如果将一个知识点通过信息技术创建成生动的情境,使得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千克与克”这一章节,主要讲的是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在平常的生活中,虽然称重这样的概念很常见,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质量单位还是比较模糊的。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意识。因此,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从网上下载一个菜市场的flash动画,操作熟练之后,拿到数学课堂上。在分发课本时,学生对封面上称苹果的配图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把菜市场模拟称水果、蔬菜的动画呈现给大家时,学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简单讲解之后,同学们开始模拟着称自己喜欢的水果,同时也进行着单位的换算、轻重的比较。一个陌生的概念,通过信息技术情境化之后,就变得简单生动,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言的表述毕竟是苍白的,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一些概念实体化,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在情境教学中,概念更加生动,同学们也更容易接受,这是文字语言所不能比拟的。抽象概念情境化,利于教学,便于理解。

二、有效建模,建构体系

信息模型是可以让图形、概念“活起来”的技术,通过建立信息模型,可以将一些难以想象的概念进行具象化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学生还不太习惯进行抽象思考,这时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模型,帮助他们在头脑中构建体系。面积的概念非常重要,长方形的面积还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圆的面积,部分学生就摸不着头脑。圆圆的一个图形,既找不到长,也说不清哪个是宽,求面积的时候不知道拿什么来相乘。书上的做法,是把圆等分成16个扇形,然后进行拼接,圆的面积就转化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如果在硬纸板上进行裁剪拼接,会出现剪切不齐、拼接错位的问题,达不到书上所描述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制作一个课件,将圆的本体、剪切后的小扇形、拼接后的平行四边形都呈现出来,并且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一个圆面就会分为一个个的小扇形,再次点击就会一点点地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同学们看得清楚,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圆的面积这一概念。虽然没有特别高深的技术在里面,但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模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学生们的印象也大大加深。其实,仅仅一个信息模型是代替不了学生抽象思考的,但可以是一个开端。通过信息模型的建立,学生进一步接触了模型的概念,可以在头脑中渐渐产生一个初步的认知,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搭建平台,多元交流

有些学生比较腼腆,每当老师想要与同学们进行互动时,同学们的参与意识不强,往往会把气氛搞得很尴尬。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交流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借此机会搭建一个平台,会使师生沟通再无障碍。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教六年级上册数学时的一次上机课。这次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提前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趁着有电脑资源,老师带大家进行了一次问题解决的思考活动。问题内容是将720毫升果汁分配到6个小杯和一个大杯中,并且大杯容量是小杯容量的3倍,计算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这个问题虽然结果唯一,但是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平常很少有这种多解法的问题,多数同学给出的答案非常一致,只有少部分同学有着不同解法。当让同学们讲述自己不同的解法时,迟迟没有学生发言。老师察觉到同学们的“难处”,其实是不好意思分享不同的想法,不想“出头露面”。于是,借着上机的优势,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分配一个账号,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用文字发送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匿名。这下同学们就无所顾忌,十分积极地打字、分享观点。因此,要适当争取更多的上机课程,采用在线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虚拟的世界限制较少,交流起来也非常方便,作业布置、课下讨论都可以采取线上沟通的方式,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四、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带动着教育的进步,教育的进步又是科技发展的源泉。课堂是一个平台,供教师传授知识;网络也是一个平台,让师生进行多元交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妙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构建生动的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联系得更加紧密,使得互动更为便捷,教学更为生动。

参考文献

[1]刘居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12).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第7篇

●创设和谐环境情境

在教学中, 创造机会, 捕捉契机, 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 这样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 同时也能以美启真, 以美导善。

学生进入机房之后, 情绪比较浮躁、注意力分散、大脑的兴奋中心并未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总是会播放一些学生比较喜欢或者跟本课内容有关的歌曲, 使学生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行为, 把兴奋点转移到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任务上来, 让他们在美的享受中, 陶冶性情, 释放心灵。

例如, 我在讲授《风车的制作》一课时, 考虑到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比较喜欢看动画片, 对于一些流行歌曲也比较喜欢, 特别是动画片中的歌曲更是耳熟能详, 因此等学生进入机房之后, 我就播放了大风车的主题歌曲, 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在学生操作时, 我播放了一首周杰伦的《白色的风车》, 让学生在操作中也时刻享受美, 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自然, 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 学习效果特别好。

●创设求知欲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上, 教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技术需求,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设计、操作欲望。

例如, 我上《美化我的桌面》一课时, 先用PPT向学生展示一些唯美、有趣的图片, 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 画面切换到我的教师机桌面 (一幅添加自己座右铭的图片) 。我由此导入:“我们每次打开电脑都是系统默认的背景图片, 时间久了, 就会产生审美疲劳, 你想不想给你的桌面换一换‘脸’, 像老师的电脑桌面一样, 富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们看到耳目一新、富有个性的图片, 全都跃跃欲试, 想给自己的计算机也来个改头换面, 学习欲望被大大激发, 一股脑儿地进入了更改桌面背景的操作中去。

●创设问题悬念情境

新课标提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 而是要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学习。教师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有助于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 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

例如, 我在教学Word这一内容时, 将已经设置好的样例呈现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不但学生的探索能力增强了, 而且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普遍提高。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创设虚拟故事情境

学生喜欢听故事, 用故事来创设情境, 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以凸现童真童趣。

我在教学《了解旅游景点》这一课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 今天电脑小博士要带领大家乘坐网络快车, 去参观红泥巴村。下面请大家坐端正, 手放好, 脚放平, 不然你会从网络快车中掉下去的哦!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现在小博士正热情地欢迎大家来驾驶网络快车 (打开IE浏览器) , 到达网络世界的大门口。你要告诉这辆快车, 我们参观的地址 (在地址栏中输入红泥巴村的网址) , 然后单击回车键, 网络快车只需几秒钟就可以把你带到目的地。现在请你们尝试一下, 看能不能驾驶这辆网络快车到达你想去的地方?”这节课证明, 虚拟故事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游戏情境

学生总是对游戏特别感兴趣, 而计算机正是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因此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把计算机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以游戏的形式, 使学生在兴奋中不知不觉地感悟教材中的内容, 从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精心组织, 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游戏的时间和学生的参与面。

例如, 我在教学“键盘的指法操作”这一内容时, 在上课之前, 带领学生玩《金山打字通》“生死时速”多人游戏, 先让学生之间联机, 最后选出游戏成绩最好的学生和我联机, 学生发现他们选的交通工具都没办法使用, 而我玩的时候, 可以很轻松地驾驭这些交通工具, 学生羡慕不已。由此, 我导入键盘的指法操作知识。

●创设生活情境

情境创设一定要从实际的需要出发, 合理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是有效的。这样才能达到信息技术课的信息从生活中来, 技术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的。

例如, 我在上《申请电子邮箱》这一课时, 了解到有个班级正好转来一位新学生, 于是就此创设让学生利用电子邮箱和他进行交流的情境。学生由于某种需要, 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高, 最后任务的完成率也比其他班级高。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第8篇

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呢?除了指导他们大量阅读外,我们应充分利用作文课,教给他们写作文的方法,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如何构建生动有趣的作文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写,而不会觉得作文课枯燥无味、无从下笔呢?根据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我觉得这些方法挺有效:

一、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一节课,我教学生写人物外貌。首先我教给学生观察人物外貌的方法: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首先会注意他们的个儿,身材,衣着,然后走近了才能更仔细地观察他的五官长相,及神态。也就是按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描写。有时可不必每一项都写,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可突出人物特点。学生听完后,似懂非懂,反应不强烈。接下来,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里某一个人的外貌,(包括老师,同学),并写下来,写完后念给大家听,但不念出是写谁,让听的同学猜出是写谁。如果听的同学猜准了,说明写得不错,有写出人物某方面的特征。如果听的同学猜不出写的是谁,说明你写得不够好,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窃窃的笑声。笑声过后,学生马上行动,睁大了他们明亮的眼睛,观察、思考,动笔写。很显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写了大约二十分钟,学生纷纷举手。我让学生站起来念,要求其余学生注意听,听完后再猜他写的是谁。猜出来后,经过作者确定他猜的就是自己写的人。

二、教给方法后,提供观察的素材,让学生马上运用方法进行实践,可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一节课教学生写人物: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体现人物品质和特点。我先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人物做这件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揣摩人物此时的心理,从而体现人物品质及特点。方法讲完后,教室里很安静,但学生仍无动于衷,不知如何下笔。这时,我对学生说:“接下来,老师为你们表演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的情景,请你们注意观察。”话一出口,学生顿时来了兴趣,他们一个个都抖擞精神,睁大了眼睛准备仔细地观察。我又问他们:“准备好了吗?老师的表演要开始了。”当他们齐声说准备好了时,我用手夹着讲义夹表演了一遍从走廊上走到教室门口再走进教室里的情景。表演完后,让学生动笔写。此时,全班同学都在动笔。写完后,我用幻灯打出学生写的文章。有个学生写道:“老师夹着讲义夹快步朝教室走来,走到教室門口忽然停了下来,悄悄地探进头来朝教室里看了一眼,然后才面带微笑地走进了教室。走到讲台桌前,轻轻地放下讲义夹,又环视了一遍教室,才用清脆的声音说:‘上课!’然后就开始为我们上课了!”我让其他同学评析修改这一片段,有的学生说:“写得好,能抓住老师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有的学生就说:“没有写出老师的心理活动。”这时,大家都不作声了。我又问:“老师走到门口忽然停下来,朝教室里看了一眼是看什么?为什么后来面带微笑地走进了教室?”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看一看我们作好了上课的准备吗?当发现了大家都作好了上课的准备,老师才满意地面带微笑走进了教室。”我说:“你们回答得很好,其实这个就是老师当时的心理活动。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猜出来的。”我顺势总结:“对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不能一眼看到的,要设身处地地去揣摩、思考,才能得到。”快下课时,我又进行总结延伸:“今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老师进教室时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写,写出了一个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倍加关注的老师形象。今后,同学们要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观察,描写你所熟悉的人,积累材料。”这一节课,通过老师的表演,学生非常具体清楚地学会了如何观察,描写人物,从而突出人物的品质及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那篇作文比往常的更具体形象。课堂作文写完后,我又趁热打铁布置了一篇家庭作文《我熟悉的一个人》,由学生独立观察,描写,以检验他们是否掌真正握了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再进行写作,学生有材可写,有感可发

这次作文教学生写《一节有趣的活动课》。我想活动课上过很多,但大多数学生都没留心观察,没留下什么印象,自然也无从下笔。于是上作文课之前,我用一节课举行了一次有趣的活动:《给三毛添嘴巴》。活动课上,学生轮流蒙上眼睛,到黑板上给三毛添嘴巴。学生画的嘴巴位置不一,有的把嘴画到了三毛的头顶上,有的把嘴画到了脸颊上,有的把嘴画到了眼睛上,甚至有的把嘴画到了离三毛人头像十万八千里远的地方……每画完一个,都会引来一阵愉快的笑声。课堂充满了愉快有趣的气氛。

学习写作是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如何构建生动有趣的作文课堂,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把他们扶上学习写作之路,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考虑的。根据我的经验,这些方法确实有效。当然,要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还得要求学生课后养成留心观察,主动积累素材,大量阅读的好习惯。并且要持之以恒,付出努力。

上一篇:虚拟桌面下一篇:沟通与情感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