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2024-09-01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精选12篇)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第1篇

以晏阳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开拓者和实践探索者领导了近代农村教育实验运动, 并被传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实践、梁漱溟的农村文化教育思想与实践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构成了近代中国农村教育的核心主体——教师行为模式塑造的基本范式。而近代农村教育中关于农村教育思想、对农村教师的素质要求与当前关于农村教育的思想、对农村教师的素质要求一脉相承。因此, 通过追溯近代农村教育先进理念的渊源与发展探讨现代乡村教师的素质塑造较有必要。

一、近代农村教育特征探析

1. 悲悯救世的人文情怀

在近代农村教育运动中, 虽然教育家的侧重点迥异, 但他们均怀着救世的情怀到农村从事教育改革运动, 以更新教育观念, 实现民族振兴。

例如陶行知带着“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生活教育情怀, 投身农村, 推行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为理念的乡村教育实践, 培养了大批农家学生。又如梁漱溟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道德教养问题, 认为德性之知优于见闻之知。因此, 将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 强调成人或全人的教育理念, 以突出个体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着眼于把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可见, 他们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爱国情怀, 闪烁着悲悯救世的人文情怀。

2. 科学务实的教育态度

近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较为混乱, 而农村教育管理更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 但教育家并没有照搬西方现成的经验模式, 而是依靠科学务实的求真态度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摸索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规律, 形成融合西方先进教育观念和中国农村社会实践的模式, 强调“自尊自信, 自己创造”, 反对因袭陈法。

在实验之前, 教育家对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村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 以掌握当地的历史、风俗、生活状况、物产和人口等方面的情况, 再因地制宜地制订实验计划或进行跟踪、溯源式的研究。

例如晏阳初将导致农村教育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愚、贫、弱、私”, 提出有针对性地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等四大教育, 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实现农村社会的科教农一体化发展。又如梁漱溟认为, 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从农村文化开始积累, 以构建中国文化, 而文化重建又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只有深刻地理解中国农村和整个社会, 才能有效实施。因而, 梁漱溟主张采取追根溯源式的研究方法改造农村的文化秩序, 以实现民族再造。再如陶行知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教育条件, 在农村创建晓庄学校, 并在实践中为其制定了三个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3. 传统而生活化的教育手段

农村传统的文化资源和天然的生活环境为农村教育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教育家科学务实的教育态度使其对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有了较深的认识与理解, 有利于构建符合农村生活和自然需求的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教育家根据农村的具体特征和农民的诉求, 设置了相应的动物选种、家庭工艺、合作社和农产市场等应用型课程, 培养了一批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基层行家里手, 使农民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另外, 在教育资源的选取方面, 他们始终注意妥善处理传统文化与市场诉求的关系。

例如陶行知提出两个理念。一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二是到处是生活, 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即终身教育, 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受教育。又如1931年3月, 梁漱溟等人开始筹办山东省乡村建设活动, 在一年的合作运动中, 共成立了六种合作社, 即美棉运销合作社、蚕业产销合作社、林业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信用庄仓合作社和购买合作社。再如晏阳初充分挖掘农村风俗和生活习惯等文化资源, 利用秧歌、鼓词和民间文艺等传统文化元素建造剧场、剧团, 让农民参与编演。

近代农村教育采用传统生活化的教育资源, 融合生活教育、人文教育和价值教育, 力求探寻传统而生活化的教育手段, 符合当前中国农村的教育实践与改革需求。

4. 完满的教育目的

近代农村教育既是一部教育发展史, 又是一部农村社会改造史, 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运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从内容方面看, 农村教育涵盖了卫生、道德、礼仪、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教育内容, 把自然与社会融入教育的整体规划中, 形成农村教育的系统工程。例如梁漱溟在20世纪30年代所实施的农村教育的全部过程可概括为:农村建设之教育是社会与个人结合的教育、农村建设之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农村建设之教育是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教育及农村建设之教育是“政教合一”的教育。

从个体方面看, 农村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人格完善的人, 即“有健康的身体”“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职业”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整个的人”。

在特殊时代背景下, 持有农村教育改革理论的教育家对农村教育的本质进行哲学反思。由于充满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拥有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 并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 因此近代农村教育实践具备应有的灵性和指导意义。此外, 近代农村教育不仅立足救国, 更立足救人, 既追求完满的教育目标, 又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思想, 因而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对当代农村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1. 以教育为生存方式和价值诉求的理念

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 蕴含教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需要投入较多的情感和精力, 秉持心中的善念。农村教师应以近代知识分子为榜样, 视教育为己任, 将农村教育融入生活, 用一生的心血实践教育梦想, 寻求自身的存在方式和人生价值。首先, 农村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 保持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 在农村教育工作中寻求教师人生的自觉领悟, 祛除农村教师保守封闭、机械服从的行为方式。其次, 立足农村教学实践, 依托农村悠久的传统、自然的生活资源以转变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催生教育智慧, 探求教育本质,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自身生活质量。最后, 农村教师要把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真理的执着追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 减少教育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2. 具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改革意识

近代农村教育家认识到传统教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 因而决定传承愚公移山的精神, 秉持“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 努力致力于农村教育改革。这体现了责任感、时代感和改革意识。这种积极改革的精神值得我国当前的农村教师借鉴与传承。由于路径依赖、农村封闭的环境及教师自身条件不足等原因, 客观上剥夺了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中教师教育的创新权, 导致农村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出现态度不明朗、角色定位不明确和职责模糊等现象。因而, 我们要意识到农村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调适过程, 要实现与农村管理领域相适应的善治, 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改革。为了使农村教育具有时代感、责任感和改革意识, 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首先, 处理好个体诉求与教育行政改革的关系。农村教师长期在基层教学, 贴近学生, 接近生活, 其本身又在改革之列, 理应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因而, 农村教师应以积极的姿态探求农村的教育诉求, 从等待行政改革转向前瞻行政改革, 实现农村教育改革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互动。其次, 处理好思想观念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农村教师要时刻关注外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实现思想观念和外在环境变化的互通与互融。这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 农村教师要有理性的批判思维, 有自我教育的意识, 树立教育自主权;其二, 农村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 让改革思想伴随教育和个体生存方式的不断发展。

3. 传承历史文化的教育观念

近代知识分子在农村教育实践中, 利用农村地理环境、文化风俗等作为教育资源, 同时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将其与现实结合, 发起颇具特色的农村教育运动, 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 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精神家园。当代农村文化在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中已出现支离破碎的迹象, 许多农村学生未能真正融入城市, 而农村文化根基又不牢固, 只能游离于农村与城市的真空中。因此, 农村教育要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 传承和创造厚重的农村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意味着农村教师要更新观念, 认识到历史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影响。此外, 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平台, 在实践中达到教育目的, 自觉学习历史文化, 扎根农村生活, 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4. 培养行动研究型教育者

“行动研究型教育”, 即以教育为生存方式和价值诉求的外在表现, 是正在阐述教育人生的实践活动, 展现的是一种积极干预的人生状态, 来源于对教育的信仰和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它要求具有行动研究素养的教育者首先应自觉促成自身成长, 把良知、责任感、理性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近代农村教育运动中, 晏阳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教育家运用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法对农村教育进行系统研究, 从社会实践到调查报告再到行动方案, 体现了研究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履行了行动研究型教育者的职责, 符合当代所倡导的科学教育思想。农村教师要成为“行动研究型教育者”应具备三种能力。首先, 教育意识全面觉醒。拥有对教育学的独到理解与觉悟, 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教学实践中, 获得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并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性与权威性束缚, 从而获得对教育真谛的悟知。其次, 批判反思的能力。即秉持独立的人格, 保持探究的精神, 对自己与他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从备课、上课到课后, 包括课堂设计、重难点、举例、师生关系及教学理念与方法等) 进行整体性反思和理性批判, 对于教育问题具备专业的敏感性和足够的判断力, 能够对现有的教育理念提出实质性的质疑。最后, 兼收并蓄的能力。农村教育要从自我思维、定式思维和书本思维中解脱出来, 吸收、融合各种新思想、新生活, 把城市文化与具体农村教育实践相结合, 与农村需求相结合, 形成行动研究习惯。

近代农村教育家试图通过教育改造农村, 改造文化, 改革社会, 最终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其理论与实践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 也为当今的农村教育留下宝贵遗产。农村教师应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内化近代农村教育的精神内涵, 以有关教育政策和《纲要》为根本指导, 结合当代农村诉求, 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和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同时, 还应认识到, 在农村教育改革中农村教师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朴素和平凡的人生。农村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需要法律的指导、政策的支撑和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农村教师与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第2篇

最近我们就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深入全区各乡镇近百所中小学进行调研。现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问题

1.教师分布不合理

20以前农村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区还有上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以我区20为例,全区教师共减员21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区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3.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512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2270名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4.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4447名小学教师问卷中,2252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0.6%。

5.“教非所学”现象普遍

相当一部分乡中学,教师不配套,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在对4411名初中教师的抽样调查中,学教一致的有2324人,相关专业的1160人,文理跨科的703人,学历不达标的224人,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6.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

浅析农村教师继续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策略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

本文中的继续教育是指对农村教师进行的,以提高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包括职务培训、新教师见习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的教育等。

目前,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都存在着一些共同问题,例如,经费不足,以及教师素质欠缺等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越来越没有实效性等问题,下面我就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缺少经费

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本身出自农村,自身家境原本就比较薄弱,再加之工作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男教师组建家庭后,大部分是单职工家庭,工资是其家庭主要生活来源,经济负担比较重,虽然学校会给一些补贴,但经济的紧迫,很多老师就不愿意参加。而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既违背教育要求,也会影响个人前途,所以继续教育是摆在农村教师面前的一个两难问题。

2.国家没有很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1)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

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请假严重,迟到和早退的现象也时而可见,却没有严格地做记录。他们在上课期间,如果觉得有意义的内容就听下去,但若所讲内容枯燥、无味,便会偷偷溜走。

(2)考试制度不健全

尽管有关继续教育课程都有考试说明及规定,比如平时分、考试成绩,但在考评平时成绩时,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參评教师不能科学全面地给参训人员评定分数,很多流于形式,无法落实。

(3)评价制度欠完备

对被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业务能力的提高缺乏计划性的跟踪调查和研究。培训院校对教育质量的监控采取反馈和到学校听课考查的形式,往往会提前告知学校,教师也就会提前精心准备一番,评价不出真实的水平,而且也会出现“裁判”和“队员”一体化的问题。

3.教师继续教育观念滞后

(1)观念上太实用

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认为反正职称已到顶了,继续教育的实际价值不大,故不愿参训。条件相差较远的认为反正近几年晋级无望,参加继续教育对自己也没有很快的效果,所以也就不参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是:要能确保发证,而且是所发证件在今后管用才愿参加,而较少从促进教学的角度去考虑是否参加培训。

(2)认识上太肤浅

继续教育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渠道,是更新教师观念、拓展教师知识面、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具有前瞻性特点,但农村教学条件相对滞后,加上农村信息环境和教师获取教育新动态的主动性不够,因此,对继续教育意义的认识停留在“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层面上。

三、提高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

农村经济落后,培训经费缺乏最终导致继续教育工作没有动力和后劲,从我国的农村现实情况出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

(1)设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基金制度

制约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教育经费问题,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学校和教师个人都不堪负荷。为此国家应该设立教师教育基金,由指定专门机构负责运营,把教师继续教育变成一项社会性的教育活动,以保证每个需要学习而又想学习的农村教师都有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一种大众的教育,防止把继续教育变成一种贵族教育、“关系”教育。

(2)减免一定比率的进修学费

政府应出台向农村教师倾斜的继续教育优惠政策,根据不同贫困程度分别减免一定比率的进修学费,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问题,只有在经济政策优惠的基础上才能严格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权利和义务保障。

2.完善继续教育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1)严肃考风考纪

每步培训任务完成后,市教委都组织进行考试考核工作。各乡镇之间实行全交叉监考,教委派干部到点上监督和巡视,保证考试工作的顺利完成。每步考试工作结束后,由各乡镇组织考核领导小组,按市教委统一制订考核内容和要求对每个教师进行各个项目考核,市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还派人到各个乡镇进行监督指导。

(2)考试的内容应多元化

考试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是专业知识和运用技能的考核。二是实践所学,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没有,是否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具体教育问题。三是师德和个人修养的考核。

(3)采用多种评价的手段,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现行的继续教育,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存在着为评价而评价,评价与现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脱节的问题。为了全面反映继续教育的质量,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4)形成科学的评价主体

要全面衡量继续教育的质量,应该把教育主管部门、教师进修校、教研室、学员任职学校联合起来,使之形成多方组合的评价主体。各部门要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共同编织一个协调、一致的评价网络,将教育质量评价置于日常管理中,全面反映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3.更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

(1)转变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要自觉主动地学习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文件、方针、政策,使自己进一步明确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意义,也可以建立一些鼓励措施。例如,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如果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发一定的奖金等等的激励措施。

(2)转变农村教师的观念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接受知识的内容也复杂化,所以作为农村教师要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个人的教育价值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职业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而这些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才能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素质提高的紧迫性和必然性,任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所以农村教师就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李大键.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第4篇

一、保障待遇从优, 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

优先保障农村教师待遇投入。教师绩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与公务员同步调资。设立农村教师专项津贴, 农村教师津贴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利用闲置校产, 投入3 100余万元, 改建教师周转房500多套。通过免费提供土地、减免税费等途径, 建设农村教师安居房800余套。建立新型劳动聘用关系, 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教师全面纳入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由市政府全额承担。政府出资6 100万元, 依法对代课教师给予经济补偿。建立教师奖励专项基金。市政府建立600万元专项奖金, 设置“教育功臣”“天门名师”等政府奖项, 对优秀教师给予重奖。

二、统筹资源配置, 促进农村学校师资均衡

建立农村高素质教师补充机制。每年通过三个渠道补充大学本科以上师资300人, 重点倾斜农村学校。一是双向选择, 接收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20人。二是引进“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资教生200人, 安排到乡镇以下学校任教。对三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 正式定编, 直接聘用。三是公开招考教师80人, 约定服务期, 充实农村薄弱学校。优质师资的补充优化了农村教师结构, 大幅提升了农村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实行教师“走教”制度。教师在乡镇区域内, 兼任几所学校或几个教学点的课程, 由“单位人”变“岗位人”, 保证农村偏远学校和教学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市乡镇内流动教师1 260人, 涉及小学95所, 受益学生31 500余名。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中小学校长20%双向交流任职。城区7所优质学校与农村14所薄弱学校联校办学, 教师配备、课程管理、质量评价实行一体化。师资均衡促进质量均衡, 全市教学质量监测数据表明, 农村学生优秀率有大幅提升。

三、推动专业发展, 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

加大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投入, 实施全员免费培训。市政府每年投入800万元, 对农村教师培训实行“三免两补”, 免培训费、资料费、生活费, 补助交通费、住宿费, 每年培训5 000人次以上, 两年覆盖所有农村教师。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投入9 000万元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的基础上, 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实现更大区域、更高层面上的均衡。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解决全市6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问题, 促进农村孩子形成健全人格。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组织全市教师练基本功、讲优质课, 打造“高效课堂”, 选派1 000余名农村教师外出学习, 以教师成长推动学生减负。

四、创新师德建设, 树立教师良好社会形象

组织开展“百校万家携手行动”。全市教师积极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 实地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 记录家访手记, 撰写家访反思, 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学校发展, 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家长参与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全市中小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 参与学校管理, 考核评定教师师德表现, 推荐优秀教师, 评选结果记入师德档案, 与教师绩效工资、聘任晋升挂钩。将身边的典型事迹汇编成师德教材《润物无声》, 组织师德模范巡回演讲, 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 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全市有16名教师受到国家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省委省政府表彰。教育系统行风政风在全市评为第一, 得到群众认可。

我们将抓住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 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第一战略, 继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做到经费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 后勤保障优先,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农村教师队伍, 开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

农村基础教育调查问卷 (教师) 第5篇

1.您就职单位类型()

A.初中B.小学C.学前教育

2.您的学历水平()

A.本科以上B本科C.专科

3.您的教龄()

A.5年以下 B.5-10年C.11-20年 D.20年以上

4.您是否定期参加培训(),您所在学校是否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经常使用()

A.是B.否

5.您认为自己的任课能力是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进度()

A.完全适应 B.基本适应 C.有一定差距 D.不能适应

6.参与课程改革后,您的工作量与以前相比()

A.增加许多 B增加一些.C.基本没变化D.相对减少

7.学校对您教学质量的评价()

A.主要看考试成绩

B.重点看日常工作表现

C.通过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进行评价

D.很少评价

8.您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A.考试与测验的成绩

B.学生平时表现

C.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表现

D.平时表现为主,参考考试成绩

9.您通过什么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

A.召开家长会B.定期电话访谈C.家访D.有针对性地结合多种方式

10.据您的了解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关注程度()

农村基础教育需教师创新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呈现

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实施困难重重,使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课程设置不合理,考试科目占据课时大部,少许所谓的“副科”甚至不开设;师资力量薄弱,一人兼多职且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更好地更新,教师接受新教育理念的机会少甚至没有;学生学业成就不理想。尽管农村学校采用的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与时代感,但对于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农村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却因缺乏生活体验而显得十分遥远,不可理解。同时,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未考虑到农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可以说,新课程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特别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忽视城市与农村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此段话引自《农村基础教育的缺陷现状研讨》一文,也是笔者切身体会和想要谈的问题。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基础教育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使农村基础教育出现了“混乱”,笔者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百感交集,深思后便得出本文的主题《农村基础教育需教师创新》。在改与不改间、在混乱中,最需要冷静的就是一线教师,同时农村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教师,为此笔者也呼吁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教师们的创新。

一、农村教师要认真自学新课程标准,研究新课程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目前的基础教育仍然呈现薄弱的局面。就其师资力量来说,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样的情况对于现在所提倡的新课程改革来说,已经显得非常落后,急需改变。而且在教学方式上,很多农村教师由于个人能力、信息来源闭塞等,还是秉承着传统的理念和模式。

在农村教育中教师的整体素质相对来讲是比较薄弱的,农村大部分教师没有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尽管如此,农村教师完全可以依靠现有条件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学科内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年级科任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不同学校间的教师相互交流与研讨寻求共同进步。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新课程改革在农村教育中能否实施,本质上要求教师对新课程进行“知识”和“观念”的自我建构与组织。教育的进步体现在学生的进步,而学生的进步依靠的就是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因此,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教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二、教学方法要创新

“拿起教材就上课”“照本宣科”“你听我讲”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农村教学,没有“吸引力”的教学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虽然在农村的诸多学校没有硬件配备,没有多媒体、网络平台和电教平台等,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比赛活动、游戏活动或自制模型等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兴致参与到教学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要大胆创新

1.大胆研发校本教材,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实践课,打破传统固定课堂的“课室内”教学的模式。新课程教材内容偏颇城市已然是事实,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也给了教师教学发展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研发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可以让广大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因此,作为农村基础教育完全可以根据农业实际研发农业实践课,使课堂走出教室,将学生带出教室走进自然。通过农业实践课让学生了解农业小知识,通过一些竞技比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将学科恰逢时机地进行内容整合,可谓一劳多得。

2.开发乡土教材。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民俗和民间艺术开发乡土教材,使教学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乡土教材教学既让学生了解、学习了民间的传统技艺,继承了民俗民艺,又弘扬了热爱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神。比如,在笔者的教育工作地就有着浓厚的民俗风味,秧歌、民间剪纸等甚是盛行,这些都是教师研究的良好项目。

3.课本内容研发。农村教师的课本观念意识要改变是非常重要的,课本内容是固定的,但课本要用“活”,不能用“死”,课本需要教师进行“咀嚼式”的使用,达到去粗取精,使课程内容真正意义上适合学生的需求。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和不合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存在着极多的不适应。农村教师安于现状,一味抱怨,没有任何意义。与其抱怨不如做力所能及的改变,倘若在每个农村的学校都能学习吉林抚松县,教师能致力于农村的教育事业,我想“让乡村教育苏醒”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探析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现阶段,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低、培训手段落后以及培训队伍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约, 效果并不明显。我们要正视困难和问题, 要激起音乐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意识和热情, 加紧创建良好的继续教育平台, 完善教学内容方法, 努力提升广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力素质和教学水平。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 国家继续教育政策缺乏针对性

尽管这些年整个社会关注农村教育, 国家也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但具有针对性的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教育政策还是相对较少, 现有的也缺乏针对性。由于有的教育政策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加上受地域偏远、经济落后、师资短缺等因素影响, 造成继续教育政策在农村实施相当困难, 效果并不明显。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尚且如此, 音乐教师又是这一队伍中不受重视的群体, 因此一次次被忽视。这也说明, 国家继续教育政策在农村缺乏针对性, 尤其对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素质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办法。

(二) 教师自身意识落后

继续教育政策在农村实施困难的另一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缺乏再次学习、继续提升自己的意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一大特征是来源复杂、学历偏低, 并且兼职教师比重大, 多数为非科班出身。这些教师从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往往都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认为音乐不是升学科目, 可有可无, 没有从本质上意识到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多数仅把上音乐课看作一种糊口谋生的手段, 有的甚至从心理上感觉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低人一等。久而久之, 便丧失了自信心和求知欲望, 他们对参加继续教育积极性低, 更别说主动克服困难去学。

(三) 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落后

当前,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侧重于学历提升教育的多, 真正专注音乐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的少。二是受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地域偏远等因素影响, 继续教育形式单一, 多数是教师买来一堆书本自学, 少数条件好点的能运用DVD、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学习。三是学校音乐师资短缺, 许多学校就一名音乐教师, 校本研训难以真正有效开展起来。四是教学用具配备不齐全, 很多学校缺少电脑、电视机、录音机、风琴等基本的电器设备和乐器, 教师难以进行自我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

二、改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 研训渗透结合, 灵活开展校本培训

笔者认为, 校本培训包括狭义校本培训和广义校本培训两种模式, 在本校组织开展的培训即为狭义校本培训模式, 以某一中心校为基地辐射周边校组织开展的培训为广义校本训练模式。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应该同时采取这两种培训模式, 即共同基础课程知识的培训采取狭义校本培训模式, 由本校组织, 可以充分节约成本, 灵活形式;而在音乐专业知识的培训上, 考虑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数量有限, 一般每所学校只有一名音乐教师, 可以某一中心校为基地, 组织周边各校音乐教师集中培训, 这样可以集中使用教育资源, 同时可有效促进音乐教师之间专业知识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二) 加强硬件建设, 真正用好现代远程教育

在信息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现代远程教育无疑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 也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从其特点和功能性来说, 现代远程教育是比较符合交通不便、偏远农村地区的一种培训模式。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施比较欠缺, 教师经济状况也相对落后, 现代远程教育开展起来缺乏硬件支撑。为此, 国家教育部门和省市有关部门都应在经济和各个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 积极为农村中小学配套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所需相关设施设备, 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创建良好的远程教育平台。

(三) 科学设置课程, 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

农村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必须从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兴趣、能力和经验出发, 解决其在农村音乐基础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在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 笔者认为, 主要是要处理好教授内容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关系。一方面, 针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 (尤其是兼职音乐教师) 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系统的音乐理论基础等问题, 在音乐专业知识理论方面要区别于城市教师, 不要片面求高求全, 适当侧重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另一方面, 考虑到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强化教育技能和教学实践训练, 教授内容上应多设置些诸如演唱方法、弹奏技巧、互动方法等内容, 以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1999.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第8篇

一、对教师而言

(一) 明确职业定位

这对教师的职业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职业定位是自我定位与社会定位的统一, 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对于农村中学教师而言, 定位重点在于确定轻重缓急。因为调查结果显示, 有不少农村中学教师定位混乱、不准确。

(二) 培养职业热情以及持久性

这会影响农村中学教师对职业的态度, 对外界干扰因素的判断和选择;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甚至教师的一些消极行为会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 对其职业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持自己的教学热情, 教师应敬业为先, 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 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望, 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 培养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这对调动教师的自觉意识, 对职业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我, 运用各种积极手段为自己充电;培养足够的心理优势和理性思考能力, 明白自我职业的事实, 把职业与自我的存在融为一体, 使其成为自我存在的一种积极生存方式。

(四) 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导, 不仅要有创新意识, 还需要创新热情, 不断地为自我职业注入新鲜血液, 在促进自我职业发展中, 获得主观幸福感。教育的创新不仅是体制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创新”, 即培养创新型、专业化、智能化的教师和教育智慧。

(五) 延伸生活上的主观幸福感

教师主动汲取良性的激励因素, 创造可行性条件, 摒弃不良或者消极因素的干扰, 促进个体的职业主观幸福感, 提升教师的整体主观幸福感。

二、从客观环境而言

(一) 在政策趋向上

在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前提下, 建立人才交流机制, 吸纳真正热爱教师职业、定位清晰、专业丰富、技能较强、视野开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专业成长自觉、个性特质适合的人才在岗, 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发展, 为现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以免师资的浪费与隐形流失。

(二) 促使教师准确定位, 保持热情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 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发展态势和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结构状况,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研讨, 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 精确地实现其自我职业定位。学校应设立知识门类较为齐全的图书室、阅览室, 开阔师生眼界, “打开一扇窗, 拥抱全世界”;建立师资梯级开发模式, 老、中、青教师结对子, 实现专业技能的传承和发展, 用团体精神帮助、激励每个教师个体发挥主动创造性。学校应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 指导教师追求真善美。

(三) 创造宽松愉悦的学术环境氛围, 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

教育既要立足于现实, 又要高瞻远瞩, 以教师的创新带领学生的创新。学校要搭建纵向、横向交流的平台, 与其他同类或不同类学校加强各方面的交流, 积极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 如切磋教育理念, 共享教育资源, 观摩教育教学技能,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等, 实现各种资源的充分合理挖掘和应用。教师应及时与同行探讨教育中的共性问题, 拓展知识面和人际交往面, 以开放的胸怀挖掘潜在的资质, 从千姿百态的生活中汲取力量和希望。

(四) 学校与社区保持良好适宜的交往

用学校教育的成效满足社区的文化需求, 如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各类既有益于社区发展, 又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排演一些通俗易懂的节目到社区表演, 引领主流文化;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 使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了解人生百态, 用学校学到的理念、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 以社区的生活实践检验知识和技能, 既锻炼师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又培养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校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高社会声誉, 创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培育肥沃的土壤。同时, 社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又可以为学校的教育资源添砖加瓦, 特别是广阔的乡村, 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可供利用, 促进学生对周围及本乡本土资源的文明视角, 避免将来资源的浪费, 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良性的人才后备军。

总之, 提升农村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既要创造出适宜他们生存与良性循环发展的土壤, 又要调动农村教师内在的自我约束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在社会与农村教师自我力量的互动中, 既实现提升农村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目标, 又为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师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6) :84.

[2]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专学报, 2002 (3) :82.

[3]罗晓杰.缓解教师职业压力, 关注教师身心健康[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9) :33.

[4]俞国良, 林崇德.心理学视野中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教育研究.1999, 237 (3) :29-35.

[5]邵光华, 顾泠沅.关于我国青年教师压力情况的初步研究.教育研究出版社, 2002 (9) .

[6]孙慧.关于教师职业压力负面影响的研究.教育探索, 2004 (10) .

[7]孙志远, 李青.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中小学教育, 2005 (7) .

[8]王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范学报哲社版, 1998 (4) :73-81.

重视农村教育请尊重优秀代课教师 第9篇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是几十万代课教师甘愿以极低的报酬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帮助国家和政府支撑起农村基础教育大厦,圆了无数农村孩子的上学梦。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公办教师取代代课教师,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对于那些优秀的、合格的代课教师,理应让他们转正,而不是一律予以清退,教育部也有这方面的政策。然而现实情况是,在一些地方,优秀代课教师要么被清退,要么依然以“临时工”身份坚守在教育第一线,有的地方甚至有意大量雇用代课教师,他们只拿公办教师1/3,甚至更少的工资,这样地方政府就可节省大量教育经费投入,代课教师俨然成了地方政府的廉价劳动力,这与一些用人单位雇用大量临时工以节省成本如出一辙。

不管清退代课教师的调子唱得多么高,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仍然需要一些优秀的代课教师。既然农村教育暂时还离不开代课教师,就应该让优秀的、合格的代课教师转正;即使不给他们“名分”,也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以“同工同酬”为原则,让他们的待遇与公办教师相当。无论如何,不能再把代课教师作为地方政府廉价劳动力,重视农村教育,请从尊重那些优秀代课教师的权益做起。

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生存状态分析 第10篇

一、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生存状态的现状分析

个体或群体的生存状态主要取决于其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 也就是社会学中的社会层级。本文的主要关注点是农村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 我们从以下因素具体分析。

1. 收入水平:

过低且不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收入普遍过低, 与其工作的难度和强度远远不符。1996年统计, 全国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教育行业居倒数第三位。据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四川省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课题组调查, 四川省宝兴县农村教师月收入在600~800元的占48.6%, 800~1200元的占3.9%。39.5%的教师对收入感到不满意, 25.1%的教师对收入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率达到64.6%。《教育法》规定, 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水平, 但在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 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只是其收入中的一部分。而农村教师除了微薄的工资收入外没有其他收入, 其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同级公务员真实收入。

2. 财产水平:

基本生活条件难以保障。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和投入机制是以县为主, 但即使有国家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 仍然有很多县级财政难以履行职责。2000年, 在全国2047个县级财政中, 有950个属于财政补贴县[1]。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两基欠债约500亿之巨, 农村学校还停留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层次上。在学历进修上, 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由1989年的71.36%、41.29%提高到2002年的96.71%、86.51%[2], 在解决学历问题的过程中, 本应由国家承担的费用大都落到了教师头上。一般而言, 三年制函授进修大专或本科学历需要学费约8000元, 另外食宿、考试等费用约9000元, 共计17000元, 这大致相当于普通农村教师5年的积蓄。我国的教育投入比例居世界后列, 而有限的教育投入一直以来又主要倾斜于城镇学校和重点中小学, 导致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极其缺乏, 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极为简陋。

3. 职业:

工作任务繁重且压力大。表面上看, 教师有寒暑假, 比一般行业有着较长的休息时间, 但事实上, 农村教师工作超过一般行业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据《四川省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课题组调查, 芦山县41.1%的教师每周教学课时在16~20节之间, 18%为21~25节课时, 3.9%为26节课以上, 工作量比城市一般教师高出许多。农村教育普遍教师缺编严重, 学生班额过大, 有的班额竟达到102人。农村小学教师, 普遍是包班制, 一个教师负责全班的全部教学, 有的地方还有两级复式、三级复式教学, 其工作之繁重难以想象。在当前普遍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压力下, 在正常的工作之外, 补课又成了农村教师不得不承担的苦差事。

4. 受教育水平:

较高但不受尊重。农村教师的受教师水平相对农村其他行业来说是较高的, 但这并不能换来高尊重。由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不太强, 其独特性、垄断性、专业性并不突出, 一般人认为只要有知识就可以教书。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中小学教师资源不是稀有资源, 在社会的分层中并不具有职业优势。

5. 身份:

尴尬而窘迫。教育界的改革, 革去了教师的公务员身份。教师是国家事业单位人员, 属于财政供养范围, 但不属于公务员。这个改革有利于打破教育界的封闭, 促进教育界的竞争, 但带来了教育界的功利主义的盛行。同时, 使教师原有的身份荣耀一扫而空, 教育的公共利益和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撑作用开始受到质疑。反观一些发达国家, 如日本、德国、法国等国的教师是公务员身份, 其较高的社会地位吸引了较多的社会精英进入教育界。

6. 权力:

政治地位不高。农村教师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政治地位远低于一般公务人员, 不如一般的农村职能部门和村级政权的组成人员。在基层政权的构成中, 教育界一般只有几个人大代表, 乡镇领导班子中鲜有来自教育界的人员。在政府组成部门中, 教育部门也是弱势部门, 人事权和财政权都有求于人。农村教师的个人前途比较渺茫, 努力工作二、三十年, 能够成为校长已极不容易, 但校长的社会地位同样不高。在教师的调动上, 一些地方的潜规则更成了农村教师的难以承受之痛, 农村教师仅靠自身力量难以改变生存环境。

7. 声望和社会影响力:

高但对社会地位无益。据调查, 教师的声望已成为所有职业中社会声望最高的职业, 但这对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无多大作用。因为教育的神圣性, 人们总倾向于用完美眼光审视教师。由于教育对于社会每个家庭的重要性, 社会个体对于学校教育质量近于苛求。虽然农村教育条件很差, 但社会要求的仍然是遥不可及的高教育质量!在教师自身能力的被否定和工作高强度的重压下, 农村教师生活在一种焦虑和自我否定中, 肯定职业的荣耀, 同时否定自己的地位、收入、能力等, 陷入心理极度的不平衡。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群体在农村社会中经济地位居中下水平, 政治地位居中等, 社会文化地位有一定优势, 总的社会地位处于农村社会中等地位, 低于党政工作人员和企事业领导层、农村中高收入者, 仅高于普通农民和农村弱势行业。在教师群体内部, 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群体的收入和地位远远不如高校教师和城市教师, 是教师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这个地位层级与教育的重要性和农村教师的学历能力严重不相符, 在给教师带来职业荣誉的同时又带着经济条件方面深深的失落感。

二、原因分析

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党和国家领导一再强调科教兴国, 但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 下面作简单分析:

1. 基层政府功利的政绩观和有限的财力。

中国是一个权力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社会各阶层的现状都可以在权力分配的影子中找到答案。基层政府的功利的政绩观是造成农村教师生存状态低下的首要原因。很多地方动辄几十个亿上项目, 但对涉及到成千上万家庭的仅仅几千名的教师工资却迟迟不愿兑现。按照期望价值理论分析, 期望值越高、实现的可能性越大的目标最有吸引力, 对于掌握决策权的政府官员来说, 教育是一个非功利的短期没有成效的投资, 一些人甚至把对教育的投入视为政府的累赘而不是义务, 这造成了农村教育的困境。当然基层政府财力有限也是造成农村教育困境的客观原因。

2.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

1992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为11970亿美元, 约占当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5.1%[3]。我国2002年度教育财政投入仅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1%。[4]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更难以达到应有的要求。

3. 农村教师缺乏利益代表。

人类社会秩序的稳定主要依赖于三个层次作用的保障, 第一是个体的道德自律, 第二是个体或群体的互相牵制, 第三是必要的强权仲裁。在农村教师群体的利益争取上, 只有第一个层次的作用。在第二层次, 农村教师没有强大的自身利益代表组织, 而个体行动并不能给政府决策者带来必要的压力, 这就决定了农村教师的弱势地位。至于第三层次的作用, 中央政府的裁决效力太远, 而地方政府又往往是本位主义, 作用不大。

4. 农村社会自身的封闭性。

中国农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 成员的交流较少, 地方群体对于地方教育的关注并不能换来集体行动, 对教育的真正关注也只是在读学生的家长, 其力量弱小且难以形成合力。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农民也不愿意冒头, 于是农村教师就成了单独的呐喊者。农村教师本身因为繁重的工作, 相互交往少, 而学校自成系统, 与外界交往也少, 这导致了农村教师难以成为整体力量进行利益争取。

5.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这既让教师对自身严格要求, 同时也束缚了自身的行动。农村教师因强烈的自身职业荣誉感而放弃了对利益的争取。

6. 中国传统文人的义利观。

中国传统文人耻于言利, 作为农村中的知识分子, 既要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荣誉, 不愿低头争利, 同时又在物质的匮乏中暗自伤神, 心理失衡。

7. 巨大的就业压力。

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巨大, 虽然农村教师待遇低, 但仍然有很多人向往, 这对合格的在职农村师资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从而压低了农村教师的专业价值。失业的压力迫使农村教师顺从一切。

三、建议及对策

1. 增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走公平式发展之路。

在教育的投入上, 要摒弃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无聊争论, 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本就是一个问题, 两者并不矛盾, 最公平的就是最有效率的。要逐渐取消重点中小学制度, 走城乡教育公平式发展之路。让城乡的教育设备设施趋于一致。“政府具有发展教育并使教育机会均等的责任, 在提供并分配公共资金时, 政府必须努力提供最具公众性的服务, 并取得最高的社会效益。”[5]

2. 适当撤并农村学校, 扩大农村学校规模, 走寄宿制发展之路。

农村学校走集约发展之路, 扩大学校规模, 推行寄宿制, 有利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也能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群体生活环境, 实现规模发展效益。

3. 扩大教育界在基层政权中的地位, 将教育视为基层政府的核心政绩指标。

扩大教育界在基层政权中的必要地位, 乡镇分管教育的副职领导应当来自教育界, 以确保政府管理的专业性。将教育视为基层政府的核心政绩指标, 将教育质量、教育条件的提高作为基层政府的份内之责, 才能提高社会对教育的关注, 逐步提高教育的社会地位。

4. 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

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 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国家应该在财政投入上予以倾斜, 可以给农村教师发放特别补贴, 使他们的收入不至于与其他阶层相差过大。

5. 实施教师轮换制或者农村教育必要服务期。

在教师的调动交流上, 可以在国家层次立法实施教师的轮换制, 以县市为单位, 城镇与农村教师实施定期轮换。此措施有利于提高教育界内部的公平, 有利于教育质量的公平。也可以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有若干年的农村教育服务期, 为农村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

6. 恢复教师准公务员身份。

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 突出国家利益和社会意义, 公共性和公共利益是基础教育的首要功能和目标。鉴于此, 应该恢复教师准公务员身份, 以减少职务的功利行为。

造成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生存状态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 教育的现状是各种社会力量作用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必须直面农村教育, 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生存现状, 确保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成军.县、乡财政困难:现状、成因、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2) .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82, 90.

[3][5]塞尔日·贝诺.教育系统的财政[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73, 82.

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这一概念在我们国家的使用范围一直很小,它总是由师范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或教师在职培训等词汇来代替。其实,较之上述称谓,教师教育更能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它涵盖了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两个阶段;同时,教师教育也是一个更科学的概念,它体现了教师培养的连贯性,是对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养截然分离的现实的否定;教师教育还是一个更加国际化的表达方式,符合国际上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

农村小学教师为什么要继续教育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偏低,一直困扰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许多教师不适应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水平距《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标准有很大的差距。据调查,林甸县花园乡进行了调查,全乡18所中小学,320名教师,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占81%。这种表面上的达标率还不能真实反映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事实上有许多教师是通过卫星电视中专、函授等形式获得学历的,以为学历而考学历为目的,其真实水平可想而知。此外,农村小学教师中民办教师的比例还很大。

2、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育人观上,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够,认为教师教学就是为了学生升学,不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清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素质就是搞花架子,好看无用,难办无功,不如抓升学来的实在。

3、专业素质不高。农村小学教师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极少,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高的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规范化的标准去实施教学。从备课写教案、板书设计、粉笔字书写、授课语言等方面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教学手段陈旧,填鸭式讲授法占极大比重。

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有哪些

1、农村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继续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农村教师无力也无时承担继续教育,主要由于(1)目前的继续教育收费过高。一个农村教师月工资700元左右,要承担子女的受教育费用,再加上日常的生活费和其他费用,工资也就所剩无几,根本无力参加脱产学习。(2)家务负担重,没有时间参加继续教育。30-50岁的农村教师家庭负担过重。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群体多数是半边户,他们一般抚养两个正在上学的子女。(3)工作负担重,无法参加继续教育。农村学校设置分散,基本是一村一校。教师多数是走教,早出晚归,并且是包班或复式班。平时的课余时间除了批改学生作业和备课外,还要应付上级的各项评估和检查,在精力上无法承受自身的继续教育。

2、基础教育投资较少,农村学校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公用经费短缺。我国教育投资的分配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偏低,分配比例失衡,特别是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比例较高,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投资严重不足。

现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教育费附加,而穷困地区实施小学“一费制”的教育收费制度,使农村教育经费更加短缺,学校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公用经费更是微乎其微。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师继续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

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建立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校四级培训网络,统一实施,分级管理,做到市管统筹,县管实施,乡抓落实,学校搞培训。成立以教师进修院校为主体,配合电教、教研三位一体的市、县教师培训中心。制定市、县分年度教学计划;对下级培训单位的工作予以业务指导,送教(像)下乡;组织开展以素质教育为题的研讨活动;在行政授权下实施考核、验收、评估等工作。

2、健全培训体系。①手段现代化:市要建立非商业性营运的教育电视台,以乡中心小学等为重点配置电视、收录机、卫星地面接收机,两者构成教师继续教育的现代化传播网。②课程设置要实用,教材内容要新颖:要充分考虑面对的是比较落后的农村教师,更要充分考虑农村教师提高能力、提高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安排科目时,城镇、川区农村、山区农村、边远贫困农村可以有区别、有侧重。科目确定了,教材内容要新颖。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稳定,队伍,促进,发展

1 荣昌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城乡教育硬、软件发展不均衡。

2)城乡经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均衡。

3)教师人事管理、调动体制不合理。

2 对策和建议

2.1 办学条件上实现均衡

虽然政府的投入(生均经费)对每一个学生来讲是平等的,但是在学校的硬件投入上却相差很远。政府的投入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配置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硬、软件)上,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标准化的校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并能保证定期更新、维护。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

2.2 师资调配上实现均衡

教育要均衡发展,首先要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但学校之间很不平衡,师资资源配置也不理想,教师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讲,荣昌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稳定有余,改革不足,发展太慢。应尽快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岗位聘任制、上岗竞争制、流动双向选择制、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导向制。经济待遇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制。应尽最大的努力,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尽快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以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加速荣昌新一轮教育的发展。

1)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大力扶持,面向农村教师组织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构建开放灵活的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法制观和教育管理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2)建立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组织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送教下乡服务工作并形成制度。定期选派优秀毕业生和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实行教师流动制,建议教委建立全县教师专业、任教学科及任教学校档案,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超过一定年限(6~9年),进行城乡轮换调整。通过师资轮换调整,保证学校之间的学科配置、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

3)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应该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中学3~6年,小学6~9年以上的经历。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组建由市、县级名师为主的讲师团,通过下乡听课、面授指导、专题讲座、教学示范等形式开展多种方式的“名师带徒”工程,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秀资源共享、教研成果共享的局面。对专任教师短缺的学科,可试行“一校帮一校”“一师多校”的教学制度;对年龄偏大的教师实行提前离岗、退休的办法(以县城为中心,按离县城距离远近,可提前1~3年离、退),腾出岗位,补充学科紧缺教师。

4)制定并落实我县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师的“旅途”补贴。以县城为中心,按离县城距离远近,分段进行补贴(注:补助车费),保证农村教职工的待遇与县城教师均等,减少参加考调进城教师人数,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2.3 教育管理水平上实现均衡

1)校校间干部定期交流。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干部交流应形成制度(6~9年交流),城乡学校之间可以尝试干部互派挂职,对口交流学习。

2)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不论谁当校长,首先要按规范运作,在规范中创新。不能换一任校长,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统一规定和部署的前提下,允许创新,提倡改革。现在,个别学校已形成这种现象:学校只要更换校长,一些规章制度随之更改,管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委应结合实际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学校不致因校长更换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改变。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确保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

3)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教研备课活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交流等。

上一篇:成渝经济圈下一篇: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