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2024-08-19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精选12篇)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第1篇

(一)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强调技术专业, 指导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活动至关重要

一个强调技术的专业, 对于实践的要求是很高的, 在学习了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后, 应该多安排一些实验课, 把学到的理论知识, 运用到实践中去, 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根据机电岗位的需要, 尽量按照就业的需要去学习, 可以解决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大部分学生对的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 但是理论知识却掌握的很好, 所以, 在就业的时候就会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考查机电成绩的同时, 不能单方面考虑理论知识方面的成绩, 还要从实践活动上面下手, 要把在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实践成绩一起结合起来考查, 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考查成绩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 机电技术以理论知识为前提, 机电教学指导方案以机电技术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教师在制定机电教学指导方案的时候, 必须要加深对机电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有在机电理论知识的支撑下, 机电技术才可以更加成熟的运用, 教学的过程也是首先学习机电的理论知识, 然后再运用实验来加深和巩固机电理论知识, 所以机电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基础阶段, 机电技术以理论知识为前提, 教学指导方案以机电技术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机电技术, 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1]。

(三) 机电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机电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书本就是代表了理论知识, 实验课就是代表了实践活动, 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案是不断推进不断更新的一个过程。在初学阶段, 机电教学指导方案以理论知识为主要部分, 这时的方案主要结合的是书本, 是一个基础学习阶段, 当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之后, 机电教学指导方案以实验课为主要部分, 这时的教学指导主要结合的是实践活动, 当机电专业课从基础的学习阶段过渡到实践阶段时, 这里的机电教学指导方案, 就是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产物, 这样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且更好的掌握了机电技术, 这样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 从学习的目标来看, 提升了学习能力。所以, 机电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机电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机电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标准

(一) 明确机电技术专业的教学思想

教学指导方案也有指导思想, 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来说, 它的指导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机电技术专业, 对于就业方面来说, 强调的是成熟的技术, 技术就意味着现实中的实践活动, 尽量按照就业问题去学习, 可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就业问题, 大部分学生的技术不是很强, 但是理论知识学习的很好, 所以, 在考试的时候, 应该不可以单单只是考理论方面的知识, 不要只从理论知识上面下手, 要把平时实践课程中, 学生的实践的成绩一起结合起来看, 这样结合起来的成绩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可以为从事机电工作, 打下一定的基础, 积累一定的经验, 为以后从事工作提供很好地帮助。

(二) 坚持机电技术专业的学习原则

1. 坚持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的原则。

在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的过程当中, 应该根据岗位的要求来制定, 根据企业用人的需要, 合理的调整好专业课程, 还有教学的内容, 这样, 指定的教学方案才能有效的运用, 因为大部分企业在招聘的过程当中, 它的要求就是有工作经验, 尤其懂得专业技能的人员优先, 所以, 教师制定机电教学方案的过程当中, 应该把机电专业的就业岗位的要求, 纳到教学方案中去, 然后, 根据专需要去学习理论知识和学习机电技术, 来满足企业的要求, 满足市场的要求, 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初步的联系,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去就业[2]。

2. 坚持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原则。

教学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要对以后的工作方面要有好处, 有利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 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 对于从事的岗位, 除了要对知识有很深的了解, 还有本身的学习的水平来看, 要结合起来看, 看他的完整性, 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的话, 就按照这个需要来学习相应的知识, 这样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学习的空间, 这样, 可以为从事机电工作, 打下一定的基础, 积累一定的经验, 为以后从事工作提供很好地帮助。

3. 坚持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原则。

在制定机电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案的时候, 应该以培养职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中心, 这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的, 技能对于就业来说是不可忽视的, 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 最重要的还是要专业技能, 所以, 学习基础的知识是一个初步阶段, 同时, 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 还要了解机电专业就业方面的问题, 了解企业的需要, 开展学生实习活动, 提前到实习单位实习, 熟悉机电专业技术, 更进一步的与企业接近, 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好, 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就会更深刻, 为从事机电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

4. 坚持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

在制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方案时, 除了了解专业知识和进行实习活动外, 还要随时了解当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新闻, 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机电技术专业知识的了解, 通过现有的经济讯息去学习, 效果就会更好, 更具有现实意义。类似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举例说明问题, 当下经济发展的状况反映了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 结合现实发生的经济问题, 制定教学方案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所以, 教学方案如果结合当前经济发展问题来制定的话, 学生接收的专业知识会更加的丰富, 帮助学生去真正的理解记忆。所以, 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方案应该结合当下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

5. 坚持以适合学生实际和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原则。

在制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方案时, 学生的个性和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学生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指导方案去学习, 而不去思考和研究的话, 那么, 教学方案的制定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所以, 要关注制定的方案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接收情况, 是在理论上面为主要的发展, 还是要以技术上面的发展为主要的发展3],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 不能总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为限度, 课外的一些资料还有新闻, 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知识, 学生自己的思考也是很重要的, 教师一个引导和带头的作用, 是激励学生学习的, 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理解和思考问题, 真正理解机电技术的专业知识, 可以熟练的进行技术操作, 这样, 教师制定的机电技术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才有现实意义。

三、结语

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来说, 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都很重要, 这就需要, 在制定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方案的时候, 科学的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 对就业来说, 机电职业需要的技术还有专业知识, 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和巩固。所以, 只有结合岗位的需要和显示经济状况去学习, 教学指导方案才能更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明.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方案的特点[J].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

[2]曲爱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A].全国职教德育教学研究会2012年职业素养内涵与训练研究专辑[C].2012

现代物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第2篇

·119·

宁波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一、专业名称

现代物流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三、学习年限

三年

四、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市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变化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完善人格为根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胜任货运代理、运输业务、仓储配送、物流信息操作、港口码头作业等相关岗位群的的初、中级物流作业专门人员。

五、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

(一)具有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和气质,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有一定的商务交流、人际沟通和合作协调能力。

(二)了解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活动过程并具有初步的工作经验。

(三)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能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发布。

(四)具备从事所在专业方向的岗位群所要求的岗位技能。

(五)能够解决本专业的简单技术问题,制定初步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评估,具有熟练的安全作业和环保、消防能力。

(六)取得本专业1至2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的技能证书。

六、职业领域与资格证书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目前主要专业方向有:货运代理、运输业务、仓储配送、物流信息操作、港口码头作业等。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第3篇

摘 要 普通高校体育课设置武术段位制课程不仅能改变多年来传统武术课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高校推行武术段位制课程,提出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和推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段位制课程 教学 指导方案

一、高校设置武术段位制课程的意义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因其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特色,所以对中国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武术已向世界逐步推广,并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共享,然而武术在国内并非十分盛行。中国武术段位制的颁布与实行,就为指引群众进行武术锻炼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可是多年来,考段、评段的个人和单位却越来越少,而且很多群众甚至不知道存在武术段位制。为此,把中国武术段位制引入高校设置教学课程,不仅能改变多年来传统武术课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学校武术的教学规律,构建武术教育新体系,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建立规范的武术锻炼体系,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同时,还有利于普及和推广中国武术段位制,使我国武术运动这个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

二、教学对象

普通高校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武术选项课学生。

三、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创新

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段位内容和晋段形式,采用由浅入深、淡化套路、循序渐进,突出方法,打练结合,传承文化的教学原则,以分段集中的方式开展教学。

(一)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教学主要体现在武术技法、武德与武术礼仪、武术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武术技法知识与各段级技术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应贯穿教学始终。武术既是一项体育运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阐释动作的文化内涵。对于武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将理论知识融入技术教学之中。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将技术教学与理论知识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密切联系运动实践。

(二)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武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首先,武德与武术礼仪教育是武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刚步入习武行列的初学者,首先要从武术礼仪入手开始教育,让学生通过看得见的礼仪学习,去了解礼仪的内涵,接受武德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习练武术应遵守礼仪、崇尚武德的道理;其次,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渗透着中华文化。通过由表及里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能逐步实现由外在的肢体练习向内在文化素养的升华;第三,以武术为载体,通过持之以恒的武术锻炼,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三)把体育教育的中心放到发挥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上,教学主要以中国武术段位制一段、二段、三段技术的套路和攻防技术为主,由浅入深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多层次教学,把武术课程分为传统、太极、拳术、器械和攻防技能五类,每类分为初级和提高两个层次的项目,使武术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可供学生喜好和需求更多选择,学生可在各个类型、各个拳种流派、各个层次中相互交叉学习。

(四)除了课内教学,还增加中国武术段位制通段赛的教学活动和加强课外锻炼,使学生把学到的技术有机会在教学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认可,实现了课内外相结合,学生在获得相应段位的同时,能够满足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起到了拓展教学的功效,而且在段位晋段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四、考核评价

在考核内容上可以分为专项技术、综合能力、理论、体能、课外活动等进行综合评分,在专项技术评定上根据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套路或攻防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动作规格、方法、劲力、节奏、意识的掌握程度给予评定。在综合能力上分为功法功力评价和发展能力的评价。在功法功力上,主要以打练结合为主,对动作的方法清晰、劲力顺达、力点准确的掌握以及互相默契配合程度给予评定。在发展能力上主要采取对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进步幅度、通过段位或已获的段位等级等方面的评定。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武术课程学习有一个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另外,武术课程的考核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合为一体,体育课成绩与中国武术段位制通段等级要有效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高武术课程成绩。每学期或学年可根据本校具体教学情况,由本校体育部门、武术教师组织安排邀请当地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评审委员会进行考评,通段学生可获得国家认可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等级证书。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段位,满足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肯定的心理,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带动他们课后练习,从而养成良好的武术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喜莲.武术段位制理论考评的内容体系[J].体育学刊.2004.3.

[2] 邢秋皓.武术段位制在北京市普通高校推广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2.05.

高校教学中促销方案的设计指导探讨 第4篇

学生在进行方案设计作业时, 一般具备了基本的营销专业知识, 且已进行过两到三次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 但学生在设计撰写过程中, 如何根据促销市场的相关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且高效的促销方案, 仍然较难把握。

一、选题指导

在指导学生进行促销方案设计时, 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选题。在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 一般有两种情况:教师指定选题和学生自主选题。

1.教师指定选题。教师指定选题即是教师结合教学进度和市场情况指定选题, 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选题来进行促销方案设计。这种情况一般适用于学生首次进行促销方案设计。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保证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在撰写方案前, 学生一般应已学习了《市场营销学》、《消费行为学》、《市场调研学》等专业基本知识, 保证学生已认识并熟悉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基本框架思路和分析方法; (2) 尽量结合学生兴趣, 选择学生了解的大众消费品。学生在初次进行促销方案设计时, 主要教学目的应是使学生熟悉流程和专业知识的运用, 选择学生了解的大众消费品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更投入的完成设计。 (3) 促销区域应选择本地市场或高校市场。选择本地市场或高校市场, 可以减化学生调研的难度,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设入到方案设计中, 选择全国市场或其他市场, 学生难以调研, 会在网上进行调研, 不能保证调研的信度和效度。 (4) 尽量选择知名度小的本地品牌。选择知名度小的本地品牌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在网上抄袭复制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运用社会关系获得企业自身的一些基本资料, 作为学生分析的部分依据。

2.学生自主选题。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会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习情况或自身兴趣自主选题。在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 与专业实习环节相对应的就是专业设计, 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熟悉和调研市场, 为专业设计做准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有目的、针对性的收集资料, 并且学习实习单位已有的一般促销策略并了解其效果, 可以为完成促销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二、设计前准备工作

(一) 调研市场, 收集背景资料

在撰写促销方案前, 一定要十分熟悉所促销市场的相关情况, 这样才能保证促销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 对市场的深入调研是保证促销方案质量的关健步骤。对资料的收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企业自身资料和外部市场资料。企业自身资料包括企业的近年现状、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战略计划、历史年度、月度的销售数据、以往的促销活动内容及效果等等。外部市场资料则包括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目标消费者分析、竞争者分析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外部市场资料的来源一般是通过市场调研来完成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一般需要涉及促销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内的一些宏观数据, 这个可以通过查阅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和行业内部的一些数据等获得。目标消费者分析数据应基于市场调查, 可以来源于调查问卷和调查报告, 一般应包括:目标消费者的确定, 目标消费者的购买偏好, 目标消费者的购买渠道, 认知渠道等内容。这部分应数据明确, 在论文的附件中应该有你的调查问卷和调查报告, 在分析时可以采用饼状或柱状图的形式来辅助说明。竞争分析需要的背景资料包括主要竞争者的确定 (有时也需要知道次要或潜在的竞争者) 、竞争者的产品特点、规模、目标、占有率、竞争者策略组合、竞争者产品组合、质量、技术水准、竞争者品牌个性、竞争者产品营销情况、指名购买情况等。以上主要针对拟促销的市场, 而不是全国市场。

(二) 促销目标的确定

促销目标是指通过本次促销, 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促销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以市场状况和历史数据为依据, 还要根据你此次的促销力度来看。促销目标分为“实”目标和“虚”目标两种。“实”目标是可以量化考核的目标, 一般是市场规模、销售量、销售增长率、指名购买率、销售网络覆盖率、重复购买率等等;“虚”目标则是市场占有率、市场知名度、购买习惯改变、新产品接受度、企业与品牌形象的认可度等, 往往随着一次好的促销, 这部分指标也会有所提高。

(三) 促销主题的挖掘和制定

在深入了解分析市场状况后, 促销方案的一个重点是确定有创意的促销主题。促销主题的制定一定要依据市场分析, 对市场数据综合分析, 挖掘有创意的促销主题, 可以在众多产品的营销刺激中让目标消费群体注意到本次促销。同时也可以通过媒体或其他中介的重复来进行正强化, 加深消费者的记忆, 实现促销目标。

三、产品促销方案的系统结构和设计思路

产品促销方案的结构和设计思路如下图:

1. 背景介绍。

这部分主要交待产品目前的相关背景, 阐述促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背景介绍, 对公司和产品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二是推广任务及目标, 主要是对目标、关键策略、效果的概括性描述。

2. 产品分析。

这部分对要推广的产品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具体内容中提炼小标题, 根据分析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来谈, 要注意分析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具体可以从现有销售量、销售额变动、市场占有率、价格、产品特点、个性、技术、包装、品牌形象等。

3. 市场分析。

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注意有数据作支撑, 其分析内容是后面的策略设计的依据。具体内容包括:区域市场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消费者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等。这部分主要依据调研收集的市场数据, 为明晰分析点, 可以用图形辅助, 这样更为直观。

4. 促销目标。

根据相应背景资料、产品特点分析、市场状况分析等,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市场特点, 基本可以制定相应的促销目标, 后面的策略也主要为了保证促销目标的实现。

5. 总体策划思路。

总体策划思路一般是指促销的侧重点, 推进顺序, 活动衔接等方面的高于具体策略的全盘性的考虑。比如不同产品、不同区域, 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协调配合等。

6. 具体策略设计。

这部分一定要详细, 有可操作性, 有创意, 实践性强。在内容上, 除了要包括促销执行的周期、分阶段任务、进度安排、执行主体等。 (1) 促销时间和地点。促销时间和地点要依据促销目标及市场状况来确定, 针对不同的促销目标和不同的产品, 其促销时间也是不同的。促销地点的选择主要依据消费者分析和竞争分析, 要考虑消费者的认知、购买渠道、消费者聚集地、竞争者的分布等等; (2) 促销主题。这部分要注意创新性, 具体设计原则上部分已经陈述, 此处略过; (3) 促销内容。促销内容要结合所促销的市场和产品的特点, 运用现有的资源, 尽可能地创新, 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互动和好感。这部分一般包括广告、营业推广、公关等方面。这是方案的重点部分, 一定要详实具体, 包括时间、地点、方式、执行人、主题、促销活动等, 促销内容要有可操作性。在具体策略设计中, 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不能写成一般的营销策略, 因为促销方案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而且一般来说, 其既定的营销策略之前早就是存在的, 需要关注的是针对该次促销企业在产品价格和渠道上的配合。比如:以什么产品为本次促销的主打产品, 促销时的产品组合, 价格变动等。价格体系的调整和管理也可以考虑, 但不是一般性的定价策略。在渠道策略方面, 应考虑配合此次促销, 如何激励经销商和管理经销商, 而如何建设渠道一般不谈。

7. 预算。

这部分要根据上部分内容详细列出各种支出, 促销奖品、现场布置、表演及演示、销售人员激励、媒介宣传及公关活动组织等所涉及的全部费用, 可以以表格的形式陈现。

8. 效果预测及执行。

效果预测是根据同期或上期促销或自然销售的数据, 结合本次促销的活动内容, 预计本次促销的销售数据。促销方案的设计最终是为了执行, 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促销效果。因此, 执行控制主要是指如何对整个活动进行人员上的组织。比如营销控制的目标、环节、指标、负责部门、调节措施、机动措施及其执行说明。

参考文献

[1]楼鸣虹, 促销方案里的“乾坤”[J], 中国药店, 2012.02

[2]刘国庆, 节日促销活动成功三步走[J], 现代家电, 2009.05

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方案 第5篇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写说明文的基本能力。(形式:列提纲、写作、修改)

教学重点:写作

教学难点:写作

教具:胶片(1张)

教学设想:

前面教师与学生共同、系统地学习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并且学生进行了片断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写说明文方面有所进步,为了趁热打铁,提高基本的能力,我准备在此再进行一次大作文指导。其基本步骤是:

(1)讲述片断作文的`缺点,引入新课。

(2)出示作文题目,《我们的教室》,并分组讨论“我们的教室”应向读者介绍的内容。

(3)写作。

(4)交换修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次片断作文,导入新课:优点:

(1)基本上合符了说明文的要求,不再象过去一样写成记叙文。

(2)并且能够综合地运用几种说明方法。

缺点:

(1)介绍事物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2)缺乏条理性。

(3)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过多地叙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给人留下了似乎在介绍两件事的感觉。

二、出示练习题目:《我们的教室》

三、让学生尝试着列提纲,其中提纲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1.你想介绍我们教室的哪些方面。

2.在介绍教室的各个部分时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3.按照怎样的顺序。

四、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纲,给学生作写作提示:教师应强调以下几点:(要求幻灯显示)

1.关键是要说明其整体上的特征。包括形状上、结构上的特征。

2.建筑物占有空间,其构造的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介绍整体特征后,要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有序地展开说明,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第6篇

摘要:针对CS2013缺乏与其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指导性纲领的问题,以CS2013的知识体系为指导,设计了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制订了以系统编程、问题求解、计算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涵盖程序设计完整知识体系的实践教学大纲,并具体给出了一个实验课程设计案例。然后,在这一大纲指导下进行了翻转实验的教学改革试点,借助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力训练平台和编程题考试自动评分系统,尝试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课内课外互为补充,能力为导向,考、讲、练结合,学习成效驱动的翻转实验教学模式,在本校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障了学生的实验效果和实验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CS2013;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知识体系;能力培养

从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学科的相关专业教育一直受到国际学术学会组织的关注。美国计算机学会(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Machinery)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IEEE-CS: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Electronics Engineers-Computer Society)联合任务组于2013年推出了第四部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 Science)高等教育指导性大纲CS2013(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13)。CS2013中的知识体系涵盖了18个知识领域,提供了不同大学和学院的121门案例课程,这些课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知识领域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组合成课程的不同方式。此外,CS2013也提供了5所不同大学和学院的核心课程设置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知识单元实例化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分配到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系列核心课程中。这些案例不仅共享了课程和核心课程设置的经验,而且展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些经验和案例为高等学校实施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了切实可操作的课程设计方法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模式,也引领了全球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为计算机领域专业教育构建了一幅全面、具体、严谨、深入、可操作性强的蓝本,因而受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行业的普遍推崇,在全球计算机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引发了对其指导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热潮。

然而,作为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基石,实践教学领域却一直没能推出一部与CS2013相匹配的指导性大纲。造成了实践教学一线缺乏清晰统一的指向和纲领,导致了先进教学理念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为了使中国的计算机课程与国际接轨,在我国计算机高等教育中推广CS2013的先进教育理念,2013年受教育部委托,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工委、Intel公司牵头,组织国内十余所著名高校核心课程教师成立了“ACM CC2013中国工作组”,针对CS2013中缺乏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指导性纲领问题,重点对适应CS2013指导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参与CS2013实践教学体系的研制工作,结束国内只是被动跟随国际标准的现状,适时将中国计算机教育的特色、需求、想法表达出来,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入点,以期在国际计算机教育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ACM很重视中国工作组提出的增加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同意由中国研制CS实践教学体系,作为CS2013的附录发布。作者作为ACMCS2013中国工作组成员之一,参与了CS2013实践教学体系中“程序设计基础”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编写工作。

本文对程序设计课程的CS2013实践大纲的制订工作进行了介绍和总结。程序设计课程群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何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CS2013的教育理念具象,践行CS2013中的知识点覆盖和能力培养,体现CS2013中从知识到能力到思维培养的层次性要求,同时兼顾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实际,是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

一、基于0S201 3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1.CS2013中的程序设计课程

CS2013中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BodV ofKnowledge)组织为18个知识领域(KnowledgeArea)构成的集合,分别与计算领域中的各分支对应。其中,从各知识领域所涵盖的知识单元来看,与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知识领域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和软件开发基础。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如图1所示。

2.基于CS2013的程序设计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与以往单纯强调对知识的掌握不同,CS2013中的一门课程可能包含多个知识领域中的知识单元,涵盖某个知识领域也可能需要多门课程,因此CS2013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即具有系统编程能力;同时,在实践中锻炼求解问题的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可以运用掌握的知识来予以解决的模型,进行合理的假设和抽象,还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掌握多种求解方法,即问题求解能力;CS2013虽没有反复强调问题求解技能,但对求解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求解代价的评估,以及对封装、抽象、系统级视角解决问题等思维方式的引入,都蕴含了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要求;此外,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特性使得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计算机学科对学生的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这种终身学习能力要求从向学生传授知识,改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使之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如何引导和强化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是当今高等教育中所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其中,系统编程能力的训练应在实践教学中贯穿始终。随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深入,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掌握一定的问题求解方法之后,引导其进行自主学习,并最终形成计算思维,完成从手到脑到思维的能力的逐级提升。

3.基于CS2013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过程和对教学的评价。只有设立了明确清晰、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聚焦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使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着目标而展开,并为最终达成目标而服务。用目标的导向性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教师过分依赖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进行教学。

因此,为了制订与CS2013相匹配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大纲,首先要明确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熟悉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如c/c++)的基本语法和编程实践,了解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问题描述和求解的思维方法,以及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使学生熟悉程序设计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熟悉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常用算法,熟练运用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系统分析、设计、编码和调试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使其具备今后无论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二、基于CS201 3的程序设计实践教学设计

1.基于CS2013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规划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以及CS2013中对程序设计相关知识领域和主题的规划,结合国内的实际教学情况,从CS2013中相关的主题中提炼出需要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予以强化、加深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并针对这些需求规划制订了与课堂教学内容和进度匹配、覆盖重要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实验和课程设计。

在整体规划中,实验部分包含不多于5个必修实验,不多于2个选做实验,课程设计部分包含最多3个必修课程设计。各实验与相应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2.基于CS2013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基础实验部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逐步运用所学知识,对关键能力的形成进行反复训练,最终强化为计算思维能力。

(2)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编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实验任务强调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或自主设计任务要求,为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基于CS2013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CS2013制订的实践教学大纲的具体实验内容、题目和对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如表2所示。

三、基于CS201 3的程序设计实验设计案例

以贪吃蛇游戏为例,介绍本实践教学大纲制订的思想和设计方法。

1.案例内容

题目:贪吃蛇游戏。综合运用面向对象知识,编程实现贪吃蛇游戏,熟练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增强系统分析、设计、编码和调试的能力。

(1)用户账户管理功能:记录用户个人信息、得分和级别,支持个人信息的增删改查。

(2)游戏管理功能:按照食物出现的频率、贪吃蛇移动的速度等设置不同的难度。使用键盘方向键控制贪吃蛇的上下左右移动,在没有用户按键操作情况下贪吃蛇自己沿当前方向移动,在贪吃蛇所在的窗口内随机地显示贪吃蛇的食物,并实时更新显示贪吃蛇的长度和位置;当贪吃蛇的头部与食物在同一位置时,食物消失,表示用户吃掉了食物,贪吃蛇长度增长,用户得分增加;当用户得分达到预设值时,游戏过关;当贪吃蛇头部到达窗口边界或即将进入身体的任意部分时,游戏结束。

(3)进阶内容:实现学英语背单词功能。游戏开始后向用户展示一张给定的单词表,单词表可从指定的单词文件中随机抽取,随着游戏级别增长,单词表中单词的难度加大;食物为字母,用户操纵贪吃蛇按顺序选择要吃掉的字母,吃掉的字母形成单词表上的未被吃掉的单词后,用户得分增加,单词表中的单词减少;当单词表为空时,用户过关。这个进阶内容就是学生自主设计的一个任务。

2.案例分析

该课程设计覆盖的知识点如表3所示。这些知识点涉及cs2013中的软件开发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大知识体,知识点覆盖全面,基本涉及了从基本的数据结构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从算法到程序设计方法,从设计、编码到测试、验证等程序设计课程中涵盖的几乎所有重要内容,是具有很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题目。

题目的特点是兼具趣味性、综合性、层次性、实用性。趣味性体现在题目来源于受众广泛的游戏,以游戏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代替较为刻板的题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性体现在题目覆盖了贯穿程序设计课程的大多数知识点,同时能够对程序设计、编码、测试、调试、纠错、抽象和建模等多种能力进行训练,在知识点覆盖广度和能力训练深度上具有综合性;层次性体现在题目中功能的设置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可以根据能力选择其中的部分功能予以实现,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用性体现在经学生自己设计实现的这一系统可在自己的学习中实际使用,这将大大促进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实际价值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

四、学习成效驱动的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如果没有好的测评作为导向,那么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将成为一纸空谈。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改善教学计划和方法。

为了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保障学生实验效果和实验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自主研制开发了支持远程在线自主实验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力训练平台。该平台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自主选择完成实验的时间和地点,让学生“我的实验我做主”。这种方式从空间和时间上拓展了传统实验课的“疆域”,使程序设计课程的部分实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紧密结合、课内课外互为补充”的实验教学模式。在资源约束、空间约束和时间约束的条件下,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实验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和可获取知识信息量有限等方面的制约,突破了场地、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促进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既不是教师在实验课上盯着学生一行行敲代码,也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实验分数,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能够做有所得、学有所获。既然如此,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有所得、学有所获”呢?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力训练平台上增加了程序在线评测、错误反馈和定位等功能。原来学生提交的实验程序需要教师手工评阅,现在学生提交实验程序可以实时获得评分和成绩排名,允许学生多次提交程序,直到成绩满意为止,对错误的程序还能给出相关提示辅助学生自主修正错误。平台的在线评测、错误反馈和定位等功能使得学生不仅在课外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完成实验,而且在实验代码的一次次提交和改错中还能获得能力的提升,既降低了教师指导实验的工作量,又达到了“以评促学”的教学目的,提升了学生的程序调试和排错的能力,教师还可以从平台上及时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行为特点,使学生的实验效果可控、可观测。

为了引导学生从关注“学习成绩”到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我们还改革了实验考核方式。一方面按学生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力训练平台上的刷题分排名取相对分,作为平时实验分;另一方面完全取消了期末考试,每次实验课都利用我们自主研制的编程题考试自动评分系统进行机上考试,在所有实验考试成绩中去掉一个最低分作为学生的实验上机考试分数。相对于期末只考一次而言,这种分阶段马拉松式的考核方式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补救,从而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避免了期末考前临时抱佛脚、“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每次都考得明明白白,学得扎扎实实,我们又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翻转课堂试点。在每次考试结束后,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错误的程序,让学生有反思自己试卷的机会,共同点评典型错题之后再进行一次不计分的模拟重考,让学生考一次收获一次、练一次进步一次。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第7篇

混沌理论作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学革命之一,主要包括三大基本原理:蝴蝶效应、分形自相似性、奇异吸引子。1993年美国学者尤(You)[1]首先将混沌理论由自然科学领域引入到教育科学领域,提出了混沌理论支持的教学设计模型。之后,国内外学者相继对其展开了研究[2],混沌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其中,徐晓雄[3]对线性系统与混沌系统的教学设计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袁德明[4]提出了混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教学设计多链路结构。混沌理论提醒我们:教育领域应尽量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收益。课题组根据我系实际情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进行了混沌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探索。

2 混沌理论为指导的化学教学策略

2.1 焦距可调

课程教师应有全局观。既要清楚知识点的内容,又要清楚该知识点在课程体系以及专业培养中的位置。课程教师还要训练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总结,各章后安排知识网络图。通过师生共同的视角焦距的调节,使师生既能看到“树木”,又能看到“森林”,避免单一知识点的孤岛效应。

2.2“时空穿梭”

课程教师在熟悉掌握经典科学的同时,应密切留意科技新进展,避免知识老化。由于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有些相关信息需要从科技文献、媒体新闻中获知。教师应及时跟踪、储备、整理、充实到教学素材库中。如果教师对科学前沿闭塞视听,势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3 善辩优劣

课程教师应当善于比较,理性分析各种教学方案下的教学效果。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质量提高。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线教师的定量分析水平亟待改进。

2.4 明察秋毫

课程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发展。特别是学困生,应有一定的预警机制。对待学生的一些有益的思想火花,鼓励尝试,促进蝴蝶效应的产生。

2.5 天人合一

化学课程教师虽然在教授自然科学,但不能只做真空下的科学传播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渗透S T S(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让环保绿色成为化学的主打色,不要让社会为化学不当使用的恶果埋单。

3 混沌理论为指导的化学教学实施方案

3.1 实施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使教师在教学科研上与时俱进,学习混沌理论的先进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2 实施内容

为了使实施方案具有指导性,需要厘清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图1为混沌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实施方案示意图。

3.2.1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制定本学科的课程计划、章节目标,使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需求匹配。再由章节目标出发,逆向备课,精选教学内容,追溯到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终目的是缩短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距离。此外,教师应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专业评估、课程评价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例如: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考取执业药师资格证书。教师可在无机化学的日常教学中,渗透无机药物的知识。教师备课时通过查询药典,找到适合的材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硼砂时,介绍其药物作用,并结合其结构决定性质而性质又决定应用的线索讲解原理。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引入了汤歌:“硼砂又名西月石,块粒结晶可透明;体轻质脆味咸苦,解毒防腐痰热清。”课程最后安排专题活动,每位同学介绍一味药。通过这项活动,锻炼学生检索文献、整理资料、组织语言、有效表达的能力,另外也密切了学业与职业的关系。

3.2.2加强本学科前沿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知识容量对教学水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教师的教育理念又影响着其教学行为。

3.2.3将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寻求最佳条件,形成整体最优。

3.2.4在不同学科体系间建立无障碍链接,使学生的学习汇成流畅的信息流。

3.3 实施要求

坚持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平时作实地笔记,教研活动时进行相互交流,介绍心得。要求注意典型事例的挖掘和提炼。

3.4 工作分配

课题组负责对整个教学改革过程的策划、组织、协调及撰写有关文字材料。各教研室负责相关课程的具体实施。有条件的教研室可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科研任务重的教研室可采取渐进式改革。

4 混沌理论指导的化学教学实施关键

4.1 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我系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许多是面向企业的研发岗位。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既培养其专业素养又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是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由于我校是由原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师范色彩。教师一般会面面俱到,讲解细致入微。但即便这样,还是有个别同学实验失败。我们分析了其中原因,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例如:在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实验中,由原先的教师从头至尾的平铺直叙、波澜不兴,到步步设疑,特别介绍无机配合物逆向合成的思路。从物质的组成、性质推测其用途、储存、制备以及合成时如何把握原料的选择、条件的控制、氧化剂的考量。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合成部分:教师将教材中文字描述转化成了制备流程图,形象直观。另外重点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在经过预习的基础上自然就能领悟实验的关键点。组成鉴定部分:教师明确提出三方面要求:即元素种类、存在形式、具体位置要清楚。性质实验部分:利用目标产物对光敏感的特性,写诗作画,呈交作品。作业部分:除了实验报告外,还布置学生查询绿色优化工艺的资料。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总之,教学应当本着职业为导向,专业为基础的原则。教师授课时注意以专业课程为主,兼顾职业需求。适当补充,不可喧宾夺主。否则课程教学的效果将会被冲淡。

4.2 处理好课程与课程的关系

我系目前正积极申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破原有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尴尬局面。实行三层次一拓展的模式,即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原有的各学科实验教学各自为政,分工不明确。有些技能都在教,形成简单水平的重复。实行改革后,实验教学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在同一平台下有计划、有分工的协作教学,实验课的教师成了上下游的伙伴。混沌理论要求基础课学科教师与后续课教师之间顺利转移接力棒,不窝工,也不断路。

4.3 处理好课程内各要素的关系

优化局部,整体最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验教学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即使教师非常细致周到的讲解,还是会有学生犯错误。我们分析,这可能与实验室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关。据文献报道,仿真实验室的干预会有效促进教学,减少学生的差错率。我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尝试该项改革,使实验教学由单纯的师傅带徒弟型,向现代电化教育迈进。

4.4 处理好师生成本承担比例的关系

研究发现,学生有种普遍的心理,不愿意承担额外的时间成本。有时更愿意吃现成的,造成懒惰、依赖的心理。短期内他认为以最小的成本换得最大的收益。但实际上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未能改善,带着问题流入下一个环节,终有一天会显现。只有征得学生理解和支持的教学改革才能顺畅进行,学生也才能真正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课程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和教学对象进行有效沟通,使之理解、配合,共同寻找最适宜的教学方案。

4.5 处理好实验课和理论课的关系

化学教学涉及理论及实验,如同鸟之两翼。目前理论与实验教师分离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教学计划需要共同商讨确定,比较理论实验时序先后的利弊,真正做到相辅相成,达到双赢的目的。

5 结语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混沌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提炼,升华。

参考文献

[1]You,Y.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aos theory?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J].ETR&D,Vo l.41,1993(3):17-32.

[2]朱云东,钟玉琢.混沌基本理论与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13-18

[3]徐晓雄.混沌理论视野中的教学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55-57.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第8篇

酶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体系之一, 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轻工、化工、环境保护及生物技术各个方向, 在生物工程及技术领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1]。酶工程这门课程是内蒙古科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程, 在理论上属于酶学体系范畴, 但它又是一门广泛涉及生物学领域和生物工程学范畴的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应用科学。因此, 加强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衔接[2,3], 提高《酶工程》教学水平, 培养合格的从事相关方向进行研究及生产的技术人才是课程教学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4]。为了进一步优化《酶工程》的教学质量, 恰逢培养方案修改时期, 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 传统酶工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在过去的教学中, 存在一些弊端:①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具体表现在单纯依照书本的章节教授, 重点和难点的设定偏离。部分专业内容讲的不够深入, 而与相关专业基础课如微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的重复内容, 重复讲解。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够。在酶工程课程之前, 没有专门设计酶基本知识的课程, 学生对于研究主体了解不深, 直接进入酶工程的学习, 理解有些吃力。③前沿教学内容不够。对于在酶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与生产技术没有加入到课堂教学中, 对于酶工程在多行业应用现状了解不清。

2 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理清《酶工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重复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与相关课程教师座谈, 掌握相关课程内容讲解的覆盖性及深度, 及时调整相关内容讲解比例。如课程中涉及到酶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这部分内容在基础课分子生物学中蛋白质的转录与翻译部分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课程内容酶发酵动力学部分在专业课反应工程中有更为细致的讲解;原来的重点章节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是专业课生化分离工程的主要所讲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删除不讲或简单提及即可。而另外一些相关内容, 如酶突变基因的定向选择, 与基因工程中的相关内容有交叉。在基因工程课程中, 对于突变基因的定向选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了阐述, 但针对酶突变基因的选择方法没有进行细致的讲解。在课堂中就可以简单提及突变基因定向选择的原理而重点讲解酶突变基因筛选的方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 将讲授重点放在深度、广度及新的内容方面。

建立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针对我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酶学基础的实际情况, 建立适应我专业学生的酶工程理论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酶学基础知识、酶催化基础知识、微生物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分子修饰、酶、细胞和原生质体的固定化、酶的非水相催化、酶的定向进化、酶反应器及酶的应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酶基础、酶的生产、酶的改性和酶的应用。沿着这条主线讲解, 使学生掌握酶从上游到下游的一整套技术过程, 好像学生站在酶制剂生产流水线学习工艺流程, 使课程脉络清晰, 学生理解更为深入。

注意充实前沿教学内容及实际行业应用研究内容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教师应时刻关注酶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 并将相关内容引入到课堂中。适当向学生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要求学生分组阅读相关英文文献, 在课前5分钟以做报告的形式介绍文献内容。既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酶工程的发展状况及最新研究进展, 也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水平。

3 结语

通过上述方法, 改变了传统酶工程教学中的存在的弊端, 新的教学内容及国内外新科学技术的进展引入课堂, 更能吸引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探求欲,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涂绍勇, 杨爱华, 等.基于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27) :13667-13668, 13671.

[2]金黎明, 权春善, 等.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 2012, 39 (1) :121-124.

[3]薛锋, 高健.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 2011, 7 (12) :115-116.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第9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文化的更新转型日益加快, 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 文化多元或多元文化已成普遍的文化现象。多元文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 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跨文化交流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 它需要不断与外界其他文化系统进行能量、信息互换, 从而确保自己的文化生命力。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 同样需要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 加强中日大学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 不仅顺应了多元文化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中日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 国内诸多高校开始与日本本土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办学关系, 开发了例如2 + 2、3 + 1 等各种形式的学分互认项目。其本质为: 在国内高校完成日语基础课程后, 赴日本大学插班到高年级学习某一专业课程。在学分互认政策的支撑下, 学生只要取得双方大学规定学分, 即可获得中日两校双学位毕业证书。这一办学模式开展以来, 吸引了较多数学生选择赴日留学。但近年来出现的问题是: 虽然学生在国内高校接受过日语基础训练, 但对于高年级的专业课程知识皆无, 加之需要适应全新的教学体制和异国文化,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重重障碍。

随着赴海外留学生数量的增加, 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留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山本雅美 ( 1998) 分析了教育专业留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不足, 并对担任专业课程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改进方案。古本裕子 ( 2006) 则通过对研究生课程中日本学生和留学生的对比, 分析考察了留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日语方面的不足, 特别指出了关于写作方面的诸多问题。国内方面, 王电建 ( 2010) 通过对2+ 2 项目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校园的调查, 研究了其对于生活、文化方面的适应性。李嫱 ( 2014) 通过对赴日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与普通留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对比, 分析了学分互认留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的特点和需求。迄今为止的研究除范围较广外, 对如何改善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及指导方式也少有提及。

本论将以多年与国内W大学日语系有着友好交流合作关系的日本T大学为平台, 以赴日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为对象, 对其在赴日后高年级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并希望借此推进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建设。

2. 学分互认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W大学自2005 年开始创办, 2006 年与日本T大学签订包括教职员和学生短期研修交流的友好合作协议, 并于2007 年第一次派遣13 名学生赴日留学。学生在国内进行一、二年级的基础日语、日语实践、日语听说、日本概况、日语会话、日语阅读等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打下基础, 并于二年级后半学期结束后赴日留学, 进入日本T大学经营学部或社会环境学部三年级进行为期两年半的专业课程学习。由于T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 所以全体学生必须在四年内修满包括基础教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几个分项的共124 个学分。在学分互认体系的支撑下, 赴日学生需要在两年半的期间内修满70 个学分。其中专业课程学分所占比例为75% 。为保证学生在日语专业方面的课时数和教学质量, 两校协定于学生赴日后的第一个暑假进行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概论三门课程的集中授课, 规定学生必须出勤并通过结业考试。对于达到以上要求的学生, 可以授予经营学或社会学学士学位毕业证书。W大学方面, 除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规定的日语课程外, 还要求与国内学生同时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须通过答辩后才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毕业证书。由此可见, 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在日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方面。

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 对于其他普通留学生 ( 即从一年级开始在日留学的学生) 和日本学生来说, 通过一、二年级的基础专业课程学习, 可顺利过渡到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中, 准确把握知识点, 充分吸收专业性知识。而对于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来说, 虽然在国内有接受过严格的日语训练, 但语言环境的骤变和对于新专业基础知识的皆无, 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缺乏信心、甚至丧失学习积极性, 加之既需适应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又要尽快熟悉异国文化和日常生活, 加大了此类学生在学业上倍感吃力的因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 T大学在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赴日初期开设了如经济学基础、经营学概论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基础入门课, 并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取得相应学分。这虽然有效填补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知识的空缺, 暂时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但仍无法满足大学三年级应有的专业课程要求。

3. 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鉴于以上问题, 在对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指导时, 笔者认为应从出国前和赴日后两个阶段, 分别根据学生所处环境的特点进行学习目标的设定。

( 1) 出国前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是否出国抱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几乎没有学生可以从一开始就决定赴日留学。所以首先为了使学生能够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在出国前的基础日语授课过程中, 除了需要讲解普通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外, 还应结合书本内容, 进行日本文化或社会风俗的介绍。此外, 还需逐步完成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1) 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日语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所谓国际化, 是指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 使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具有国际化应用能力的人才。在高等教育课程不断开展国际化建设的今天, 日语课程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立足于本国的教育理念, 将国际化的、跨文化的全球观念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日语专业要以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及应用能力, 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 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高级日语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置并优化课程内容。具体到日语课程体系中, 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主线, 强化日语和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 注重日语与专业模块知识的有机融合。

2) 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日语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大前提下, 日语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更加有针对性。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日语能力当然是基础, 也是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日语基本功, 就要有基础课程作支撑。大学前两年可集中力量使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在听力、词汇、语法应用和读解方面达到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水平。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以 “基础日语”课程为主, 日语语音、视听、会话、阅读为辅, 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同时应把一部分三年级教学的内容, 如日语写作调至基础阶段, 以解决学生赴日后无法按照要求撰写报告这一问题。应在理论课中增加实践环节, 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拓展教学空间、延长教学时间, 多布置课后作业, 使学生养成多动脑的好习惯, 从而在两年内夯实日语基础知识。

( 2) 赴日后

由于学生赴日后直接插班进入当地大学三年级进行系统学习, 所以对于专业知识接触较少。除需在赴日初期开设如经济学基础、经营学概论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基础入门课, 并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取得相应学分外, 仍需要在正常授课外进行专门针对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 以有效填补学生对于专业课知识的空缺。

1) 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

以日本T大学为例, 赴日后学生的专业为经营学。由于日本采用的是自主选择授课完成规定学分的模式, 学生仍可以在三年级选择一、二年级时的专业基础课。因此, 学校应硬性要求学生必须在三年级时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所有基础课程的选修任务, 或者利用课外时间, 专门针对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集体授课。在课程设置上, 也需要注意课程安排的柔性和可选择性, 以保证所有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此外, 在日本三年级开始实施的小班授课制度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相应的指导老师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在此过程中, 指导老师应多关注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可采取在小班中结对子的方式, 让日籍学生或普通留学生与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以一对一的方式在课上进行课堂讨论和课下预、复习等活动, 有效促进后者更好地接受和消化专业知识。

2)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的设置

除专业课程外, 还应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历史、地理、风俗,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心。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接触日本人群、了解日本社会。在此过程中, 不仅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日本, 更要知道现在的日本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 针对赴日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弱项和特征, 可从出国前和赴日后两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出国前以教育国际化为背景, 在日语基础专业课程中注重贯彻夯实基础、重在应用的指导思想, 同时应适当补充与赴日后相关专业的单词量, 使学生对于相关专业具有初步了解与认知。在赴日后, 应充分利用日本大学的教育模式, 硬性要求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补修任务, 并采取与其他学生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完善专业知识。此外, 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 也需要开设形式各类的第二课堂等活动, 以培养出具有高度专业知识的国际化高级日语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山本雅美.教育学部留学生専門教育における教育活動.広島大学研究紀要, 1998.3:P17-23

[2]古本裕子.専門教育における留学生の日本語:日本人学生との比較を通した分析.金沢大学留学生センター紀要, 2006.3;P21-31

[3]王电建.从多维角度对2+2项目留学生在美国校园文化学习适应的研究.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12期;P32-34

[4]李嫱.赴日学分互认项目留学生与普通留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比较.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2月中刊;P220-221

[5]袁耀宗.关于我国高校学分互认问题的思考.教师, 2009年第20期;P34-35

[6]柯森.高校校际合作办学促进论.高教探索, 2002年03期;P77-78

利用探究方案指导有效预习 第10篇

正是基于这一点, 我校近年来一直在实践“本真教育理念下多支点探究教学模式”, 其基本教学流程就是:准备性学习—针对性学习—延展性学习, 即:课前是以“多支点探究方案”为载体的准备性学习阶段, 课堂是以合作探究为重要学习形式的针对性学习阶段, 课后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途径的延展性学习阶段。

“多支点探究方案”关注了课前的预习,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在“准备性学习”部分对学生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查找资料、提出问题等方面, 都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具体策略, 学生据此独立完成预习任务。探究方案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垫脚石, 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的生长点、学习的兴趣点和困惑点。我们只有设立难易适度的预习目标, 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地组织学生全身心投入, 才能教得轻松, 学得愉快, 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 怎样利用探究方案, 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有效预习, 要明确任务

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 预习的效果越好。精心设计的探究方案, 明确地告诉学生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下面是《普罗米修斯盗火》 (四年级上册) 一课的探究方案“准备性学习”的内容:

1. 读一读生字词, 尤其注意以下人名和地名:

普罗米修斯宙斯阿波罗赫剌 (là) 克勒斯奥林匹斯圣山高加索山

◆读给组内成员听, 全对加“☆” ()

2.你朗读课文给 () 听, 他 (她) 给你的评价是 ()

A.正确、流利B.正确C.还要努力

◆在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 你能加到“☆”吗? ( )

3.完成书后描红, 相信你能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对于其中的某个字, 你有什么记忆的好办法?

4.尝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特别关注“大发雷霆、小心翼翼” (直接写在书上词语旁) 。

这一部分探究方案的设计, 主要指向生字词的记忆、理解和课文的朗读, 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和前提。学生明确了预习任务, 在预习过程中, 有的放矢, 通过认真阅读教材、查找工具书或请教他人扫清学习的障碍, 大大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例如, 对于“普”这个生字, 学生编出了“三亚落日长耳朵”的口诀来帮助记忆字形。而对于“获”字, 学生则站在提醒者的角度指出, “草下藏着两条狗”, 所以, 右下方的“犬”, 不能写成“大”。

可见, 准备性学习, 不仅明确提出了预习的要求及相关的学习策略, 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有效预习, 要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关键。要想预习有效, 教师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我们从三年级开始使用探究方案, 随着年级的升高, 教师应借助探究方案, 循序渐进, 逐步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理解, 学会批注, 学会质疑, 从而实现螺旋上升。

例如,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 还要会问、善问, 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 也是进行质疑问难的着眼点和归宿。学生在独立探究时, 所提出的问题未必是有深度的, 因此, 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样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如《梦圆飞天》一课, 学生提出:“飞船发射前, 杨利伟为什么眼神平静呢?难道他不担心吗?”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深入, 老师及时引导他说:“此时的杨利伟, 他的内心和他的眼神一样平静吗?”学生的意见顿时分成两派, 有的人认为此时的他应该是紧张、担心的, 因为毕竟他是中国飞天第一人, 飞船发射究竟会是怎样的结果, 谁也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有的人认为, 他的内心也是平静的, 因为他信任专家、教练、工作人员, 他相信自己付出的努力会有回报。再讨论, 孩子们读懂了杨利伟叔叔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情, 更读懂了他的豪情壮志, 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通过这样的启发, 孩子们又相继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总指挥‘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的期待与信任’, 他期待的是什么, 信任的是谁?”“文中特意写了杨利伟眼中的地球, 有什么特殊意义?”显然, 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

学生提出问题后, 探究方案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 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这就需要去认真读书。正如谢觉哉老人曾说过的:“好问是好的, 但如果自己不想, 只是随口问, 即使能得到正确答案, 也未必受大益。”教师也应在针对性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 从而使问题来源于学生, 又最终回归于学生, 让学生在这种质疑、释疑的过程中, 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有效预习, 要及时反馈

预习期待沟通。学生完成探究方案后, 如果教师过后不作了解, 甚至不闻不问, 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根本就不重视预习的作业, 自己就可以马虎, 久而久之便不做了。更何况, 预习的目的是为课堂学习服务, 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预热环节, 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因此, 要保证预习的有效性, 教师就应该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

探究方案一般要提前1~2天发放, 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课前, 教师可以简单翻阅, 或通过组内互相检查的方式,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大力表扬, 用加“★”的方式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这样, 一方面可以有效监督学生预习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能根据反馈的探究方案了解学生通过预习解决了哪些问题, 还存在哪些问题, 并考察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从而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及时性调整, 进一步明晰教学重点与难点, 明确课堂教学的着力方向。

例如, 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 通过浏览学生的探究方案, 发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相对集中的:有的问题指向了自己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 却把枪挂在肩头离开了?”“为什么称老天鹅为‘破冰勇士’?”有的学生则对课文多次出现的破折号和省略号质疑。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能在预习时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在这些问题旁加上一颗“★”, 将这些问题作为核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品读、体会, 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反馈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把探究方案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将有效的教学时间花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 顺学而导, 依学而教, 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力求效益最大化。其实, 基于探究方案的课堂, 探究方案的使用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将预习的布置和反馈纳入到课堂教学中, 打通预习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壁垒, 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

四、有效预习, 要关注“学困生”

预习是通向课堂的一条长廊, 当学生行走其间时, 因为各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 导致他们的资料占有、阅读体验是不尽相同的, 他们所看到的景色也就不会完全一样。作为老师, 我们该如何指导预习不认真或有困难的孩子, 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呢?借助“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班上有个男同学H, 一紧张就有些口吃, 这也影响到他朗读课文, 探究方案上“朗读课文”这一项几乎没有得到过“A”。发现这个问题后, 我曾经和家长沟通, 让他在家能多多练习, 但效果似乎一直不太明显, 所以, 课堂上看不到这个孩子举手读书, 而我也担心刻意让他朗读, 反而会让他更紧张, 从而让他成为其他学生的笑柄, 所以轻易也不喊他读书。直到有一次, 他所在的小组来发言, 组长说:“xx同学读书进步特别大, 我们想请他代表我们团队展示朗读, 大家掌声鼓励!”在掌声中, H开始了朗读, 当他朗读结束时, 教室里又自发响起了掌声, 为他的精彩朗读。在惊诧于他的进步的同时, 我有意识地进行了观察, 原来都是小组成员的功劳, 特别是组长, 是一个特有耐心的女孩子, 只要有时间, 就会和他一起练习, 而他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在以后的小组发言中, 他会主动申请读书或者陈述自己的观点, 甚至在班队活动中表演小品。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第11篇

在不断深入的课改新时代中,学生规范化答题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和暴露出来。政治学科所要考查的题型有两种,在答题中学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选择题目,做题中学生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正确审题及认真阅读材料,以及对选项答案没有理解完整等情况造成答题失误。另一种题型是非选择题目,属于能力测试型的题目。包括漫画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以及评价题等题型。在做这一类主观题时,综合分析能力差,不能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理论结合自己的观点答题,答题中所表现出的不仅是思辩能力差,而且也表现在答题方法不够科学而严谨,如回答没有层次,题目中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要怎样做;针对性、逻辑性、条理性差。另外,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就越高,需要学生根据学过的概念、原理,用恰当的政治学科专业术语准确地阐述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和道理,去解释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哲学和政治问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各类题型的答题没有一定有效而规范方法。这既是教师长期的困惑,也导致学生在做题时更加感觉吃力,失去学习兴趣。因而提出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答题能力并达到规范化,践行新课改的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焕发政治课堂的生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形成学生能在答题中具体运用标准化答题的方法体系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执行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准确、科学、严谨的专业语言答题,达到正确规范的表述。以减少乃至杜绝学生不规范答题现象。防止各类题目中出现生活化用语。

提高答题的针对性、逻辑性、条理性,运用书面语言正确表述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符合政治学科特点思辨能力,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依据《思想品德》课标提出: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思想品德》课标也要求: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要实践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然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思想品德》的教育目标是德育行为化。

四、课题研究拟达到的预期目标

1学生可运用的选择与非选择题目的规范答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2形成指导学生规范答题的可执行操作的教学方法。

五、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对选择题目进行正确审题的方法。正确读题抓准题干理解问题指向并认真阅读给出的材料,对选项答案理解完整。

2非选择题目中的漫画题、材料分析题规范答题的正确方法,指导并用规范专业术语答题,达到文字表达准确、科学、严谨,各类题目中不出生活化用语。做到答题有针对性、逻辑性、条理性。

3提高学生规范答题的教学方法和对策。符合政治教师可执行操作指导学生规范答题的指导方法。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2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

3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

4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8月-10月)。

进行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2月)。

1设计初中生不能规范答题的原因调查问卷,对七到九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分析,找出初中生不能规范答题的原因。

2对非选择题目中的漫画题、材料分析题规范答题的中正确审题,规范学生的答题语言,运用准确严密的逻辑文字表达题目中的问题。在各类题型的答题实验练习中,指导学生有层次的回答各类题型,不断规范化的答题方法。

3根据课堂教学实践,撰写解题方法教学案例、随笔、教学反思。在实验中不断整理并形成适用的,能指导学生有效规范答题方法的教学方法和对策。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3月~5月)。

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经验,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并提出结题申请。

八、课题研究成果展现形式 。

课题结题报告、论文等。

九、本课题研究人员。

课题负责人:路香(思想品德教师)。

参与研究教师:王爽(思想品德教师)。

十、条件保障:

1课题组成员路香教学十七年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进行过课题研究并结题,具备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王爽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探究课改方面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2课题组的路香教师与课题实验老师通力合作,研究所用费用由二位实验教师负责。(上接第103页)断研究改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课堂上学生所有精彩纷呈的讨论应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进行,教师通过不断插话的方式以鼓励学生尽量多说,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所创设的语境以获得最大收益。它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材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网络资源,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总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的创造能力。(上接第114页)即时转换,使小组学生在组长带领下能够真正集中起精力去思考、去探究,记录员也能在学案精彩展示环节,汇总小组成员的观点,派本组发言人汇报本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也能根据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小组合作紧张有序的进行,避免了小组合作敷衍了事现象出现。

四、利用学案实现评价的实效性

集体林区经营方案的指导方针与原则 第12篇

在编制经营方案时, 要以林区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 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 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增强森林生产率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营方针上, 乡、村林场要贯彻“以林为主, 多种经营, 长短结合, 以短养长”的方针。要坚持以营林为基础, 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统一, 坚持与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衔接, 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的原则, 从而提高林业的自养功能和经营活动的能力。

1 森林经营方案

1.1 森林经营方案的概念与意义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理工作的主要成果。20世纪50年代时, 在我国曾称为森林施业案, 20世纪60年代称为森林经营利用设计方案, 20世纪70年代称为森林经营方案, 一直沿用至今。

森林经营案主要是指林业主管部门、林场和股份制公司等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事业单位的规划设计而言, 它是在一定的林业生产条件和森林资源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有关林业方针政策, 为一个林业主管部门或林场拟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具体经营措施。森林经营既有长期打算, 也有短期安排, 如森林作业法、林种规划及树种选择、轮伐期、林区基本建设等的确定都是从长远来考虑的;对短期安排如年伐量、造林等, 森林经营方案每10年编制一次, 而后每10年进行一次森林经理复查, 在此基础上修订森林经营方案。

根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国营林业局、国营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定》“森林经营方案是指导国营林业局、国营林场保护、发展、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科学经营、永续利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总体规划设计文件;是编制中长期计划, 组织森林经营, 确定森林采伐限额, 安排营林生产和投资的依据;是制定考核各级领导干部任期责任森林资源消长目标, 实现经营承包制的收据。”

1.2 国营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要点

(1) 经营方针是林业有关方针、政策的具体化, 应结合林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森林资源特点和发挥要求加以落实。经营方针是定性的, 它规定了方向和道路, 是各方面都要贯彻的红线。经营目标是林场在本经理期内应达到的目标, 是领导任期责任制考核的依据。经营目标是定量的, 是要体现贯彻经营方针后的数量化指标体系; (2) 木材生产包括计算和确定合理采伐量、主伐年龄或轮伐期, 确定采伐方式和时空安排等; (3) 更新造林包括更新方式、树种选择、主要技术措施; (4) 抚育间伐包括抚育间伐对象、间伐强度、间隔期、间伐方式等; (5) 林分改造包括林分改造对象、改造方式、树种选择等; (6) 森林保护主要指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措施、设备购置等; (7) 多种经营指多资源的种类、蕴藏量, 开发的可行性、规模等。

以上要点只是针对用材林, 且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要把更新改造林、抚育、林分改造设计好, 这关系到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要根据林场的实际条件, 做到重点突出、实事求是、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生态公益林也需要经营, 合理的经营可以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 因此, 公益林也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但它不同于用材林。公益林经营方案编制目的是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 要在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保护上做文章, 因此, 公益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做好植被恢复、抚育间伐、林分改造、森林保护措施方面的设计工作。目前, 国家正在制定两类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 新一轮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即将展开。

2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单位

编制经营方案的单位也就是森林经理的对象, 这是任何地方在编制经营方案时必须首先遇到的问题。根据森林经理的理论, 经营对象应该是独立的林业企事业单位, 也就是直接组织森林经营和管理活动的经营实体, 有经营的具体对象、资金和人力、技术和管理, 像国有林场那样在国有林区, 编制经营方案单位已经明确, 但是, 集体林区特别复杂, 县、乡 (镇) 、集体林场、林业重点户、林业专业户、联合体等形式多种多样, 经营对象又很多, 集体林编制经营方案以什么单位为好。至今认识不一, 做法各异。在确定各地编制经营方案单位时, 要分别对待, 不要搞一刀切, 应考虑以下条件: (1) 经营单位是一个经济实体, 是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 (2) 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森林资源, 经营方向可以是相同的, 也可以是不同的; (2) 对编制经营方案及其方案的实施具有行政管理能力; (3) 有一定的编制经营方案、进行实施的技术管理。据了解, 目前我国集体林区编制经营方案单位, 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2.1 以县为单位编制, 分乡加以落实

一个县内各林区除采伐、造林、抚育任务量不同外, 也大同小异。所以有的地区采取以县为单位, 全县编制一个实性的经营方案, 然后把主要林业活动等规划设计指标按年度分解或落实到乡 (镇) , 如采伐限额、造林更新、扰育等。一般项目在方案中提出, 乡参考, 经营技术在县方案中规定, 乡村加以实施, 前提是要有各乡详细的情况, 并且各项措施落实到立地类型, 提出典型设计供全县各乡、村实施时选用。

2.2 以村为单位编制

有的乡森林资源较多, 经营管理水平也较高, 这种方式能够对最基层的林业生产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 而且因为村处在最基层, 范围小、共同点多、内聚力较大、有利于保证经营方案的实施。从这个角度来看, 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唯一难办的是每个县都有成百上千个村, 基层没有这么多技术力量, 一般难以做到。此外, 由于乡范围小, 难以做到永续利用。

2.3 以林场或联合体为单位编制

有条件的村办、乡办集体林场或其他形式的联合体 (股份公司等) 可以单独编制经营方案。我闰现有集体林场作为我国后备资源基地, 是最基层的集体经营实体、也是实行永续作业的轮伐单位。要不要编制乡 (村) 办林场经营方案, 从理论上讲都应编制经营方案, 但从实际情况看, 要作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除所有制不同外, 这些集体林场相同营林场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点, 编制与实施方案也都比较容易。而且能直接具体指导基层林业生产。问题是目前基层技术力量普遍缺乏, 而这类林场数量很大, 无法为它们一一单独编制经营方案。

摘要:集体林区具有与其他林区不同的特点, 因此, 如何经营管理现有集体林, 从集体林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对整个林区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集体林区,经营方案,指导方针,原则

参考文献

[1]刘伟平, 詹学齐.集体林区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的若干管理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 1991, 2.[1]刘伟平, 詹学齐.集体林区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的若干管理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 1991, 2.

上一篇:干扰研究下一篇:科技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