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假设范文

2024-08-18

审计假设范文(精选5篇)

审计假设 第1篇

一、审计产生的必要性———不确定性假设

该假设对审计作了空间上的限定, 是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条件。所谓不确定性, 是指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及状况有值得怀疑之处, 因此需要通过审计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确认。试想对一项任务没有形成一个意见或见解, 就能表明它是完美无缺、真实可信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确定性假设是针对受托经济责任而提出的, 回答了为什么需要审计这一问题。首先, 从委托代理理论本身来说, 委托人和受托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都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并且代理人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 在这种情形下, 受托人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采取不诚实的利己主义行为, 从而损害受托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侵犯委托人的利益。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道德风险, 委托人为了避免或降低自己将遭受损失的风险, 就需要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检查受托者履行责任的情况和效果。其次, 从能力方面来说, 每个人的条件、禀赋是有差异的。由于委托人无法准确地了解受托人的能力, 造成某些劣质受托人充斥市场的现象, 最终导致劣质者驱逐优秀者。而且, 在现实环境中, 存在许多受托人难以把握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妨碍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再次, 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来说, 正是基于相信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能有效缓解委托人和受托人以及潜在的投资者之间的矛盾或冲突, 信息使用者才认为经过审计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比未经审计的信息更可靠, 更具有使用价值。由此我们可看出, 如果放弃此项假设, 就意味着没有怀疑, 也意味着没有审计的必要了。

二、审计能进行的条件———可验证性假设

审计既然如此重要, 那如何才能保证其顺利进行呢?可验证性假设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可验证性假设, 是指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和相关信息是可以被合理地验证和核实的, 也即通过审计能核查出潜在的或故意的差错。该假设具有以下内涵: (1) 受托经济责任提供的信息是可确认的, 重大的差错和非法行为是可以被查出或揭露的。 (2) 审计人员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收集和评价相关的证据来验证并表明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3) 为实现这种确认, 应有一套适合的模式和标准。正是基于提供的信息能被确认, 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以及审计模式与标准的制定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 审计工作无法展开, 审计就只能停留在凭空想象阶段。上述三方面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具有可验证性, 所以我们能通过收集证据建立起相关的审计模式和标准。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证据, 就谈不上验证, 更别说形成意见和见解;同样, 没有一系列的标准, 验证也会变得毫无头绪。可见, 没有可验证性假设, 审计工作的实施是困难的, 甚至可以说基本无法展开。正如莫茨和夏拉夫所言:除非财务资料是可验证的, 否则, 审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如果放弃该项假设, 我们就会偏离审计这一主题。因此, 可验证性假设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审计准则理论、审计程序理论与审计证据理论的基础, 也是审计中运用概率理论的前提和确立审计师责任界限的依据。

三、审计能被接受的前提———可信性假设

该项假设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何如此肯定呢?我们可以作个假设, 如果审计人员不可信, 那么由他们出具的审计报告就不会被利益相关者所接受, 更进一步推断就可得出审计没有存在的价值。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来说, 由于人们相信独立的第三方能站在公正的立场解决问题, 因此认同审计的存在。难道说只要是独立的第三方, 人们就会认可其得出的结论吗?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 一个无知的人可能通过纯粹的直觉或模仿得出正确的判断, 但如果将他置于一个新环境, 他做出正确判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故笔者认为可信性假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该假设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1) 审计人员应具备审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2) 审计人员应具备充分的审计职业责任和道德素质, 一旦审计结论出现偏差, 就应承担审计责任所包含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 对审计人员来讲, 他们所接受的每项任务都面临一些全新的内容, 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在众多看似相关的资料中排除那些与目的不相容的干扰视线的证据, 而且要找出那些隐蔽的、不易被发现的线索。可见, 能力和知识对审计人员是相当重要的, 只有满足了这方面的要求, 他们所做出的判断才具有社会效力, 才会为公众所接受。但是, 仅仅因为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就能相信其提供的结论吗?回答是否定的。为了保证审计结论得到公认, 审计人员必须承担与其职业地位相称的职业责任, 他们不仅对其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负有责任, 而且作为审计人, 他们理应对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唯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对审计职业界的信任, 从而提高审计职业界的声誉和地位。

四、审计的核心———独立性假设

作为审计本质特征的独立性, 不但是审计的灵魂, 而且是前面三个假设成立的关键。独立性, 不但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过程的独立性上, 还要体现在审计这一职业团体的独立性上。否则, 只能是形式上的独立, 而不是实质上的独立。审计只有保持了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 才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允, 才能够满足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和责任要求, 审计人员才能够保持其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为何如此强调独立性呢?首先, 如果审计人员不独立于他的委托人就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展开。在压力和某些因素面前审计人员的诚实和公正无私会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审计意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致使审计结论不为公众所认可。由此导致的后果是, 不但审计人员在社会中无立足之地, 而且审计这种职业也没有存续和发展的必要。其次, 对审计职业界来说, 被公众接受是其存在的关键条件。要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 就必须要求审计得到广泛的承认。审计职业团体如果不具有独立性, 就难以在公众中树立起自己应有的公正无私的形象。没有独立性不但会毁灭审计在公众中的形象, 而且在各种类型的潜在竞争之下, 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甚至会使公众拒绝接受审计服务。诚如某些学者所言, 独立性的外表跟独立性本身一样重要。除非审计得到了利用它的服务的人的信任和尊敬, 否则, 审计人员的这一服务项目就会变得没有必要, 而且不会扩展到公共政策这一广泛的领域中去。

摘要:本文根据审计基本假设是建立和研究审计理论的基石的原理, 提出审计基本假设应包括不确定性、可验证性、可信性和独立性, 并阐述了这四个假设所相应解决的为什么要进行审计、为什么能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为什么会被接受以及审计的根本特征和灵魂是什么四个问题。

关键词:不确定性,可验证性,可信性,独立性

参考文献

[1].莫茨, 夏拉夫著.文硕, 肖泽忠译.审计理论结构.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0

[2].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审计心理学——审计假设 第2篇

好是10万元,具体是哪一种情况,只有对货币资金进行盘存才知道。对上面这一思想过程,细分之下就会发现,“究竟是不是10万元”是怀疑;“或许没有10万元,或许不只10万元,或许正好是10万元”是假设;而货币资金的盘存是验证。不言而喻,象其他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费用、税金、损益,内部控制等等,都是在一种假设的前提下去审计验证。审计假设是对审计对象所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怀疑前提下的假定。没有假设,就不必要审计;没有假设,审计就不会从其他学科中游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审计假设是审计实施过程的一个心理活动,是审计的灵魂,是贯穿审计学的一根红线。本文就审计假设与大家作一番探讨。

一、审计假设的合理性

假设不是凭空捏造。它不能脱离事物的发展规律,与社会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是假设的合理性。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反映的经济活动作一些合乎情理的假设,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和有效途径。例如,2008年查冰雪救灾款物,从县财政账上反映拨某乡镇的40万元,究竟这个钱拨没拨下去?带着这种假设接着查该乡镇。一查,果不其然,这40万元刚到下面打个转,又返到县农业局账上了,这笔钱县某领导准备挪作他用。由于审计及时,得到了纠正,专款得到了专用。“钱拨没拨下去?”这个假设与结论基本一致,看似一种偶然的吻合,但偶然中包函着必然的因素。因为你的假设,与个别社会现象有一定的联系:可能存在着专款没有专用的现象,才会作“钱拨没拨下去”的假设。

有的假设并不是一定的具体目标,可能是一种朦胧的怀疑。如审计某物资局,在开支中发现一张转往食堂的“伙食费”收据,金额7000元。一次伙食费几千元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是不是“伙食费”的名义后面还藏着其他问题?审计人员带着这种假设到食堂查账,查出某物资局以“伙食费”名义将钱转往食堂,再从食堂发放钱物的问题。象这种假设就没有一定的具体目标。但如果不去假设,就不可能发现问题。

二、假设的关联性

审计假设的关联性是指由审计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引起对另一审计事项的假设。审计客体的内在联系分左右关联、前后关联等。

(一)前后关联。如审查利润,由利润引起的联系,前联成本的真伪,进而是料、工、费的真伪,等等。后联所得税的征收、利润分配等问题,这就是审计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由会计核算的联系所致,假设引起的关联就可以叙述为:利润真实吗?有没有多转成本,虚列成本?所得税缴纳和利润分配是否正确,有无扩大提留比例?

(二)左右关联是指审计客体的横向关联,比如,在甲学校发现对学生收费有不入帐的问题,你在审查学校门店租金收入时,也可以假设其租金收入有可能没全在收入账上反映。甚至,当你在甲单位发现的问题,在乙单位也可以作同一问题的假设,如湖北省今年的村级债务审计,在甲县有虚报村级债务的情况,在乙县可能存在同样虚报的情况。

假设的关联性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培养追根究底的思维习惯。

三、假设不等于事实,它有待于验证

审计假设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决不可以假设就主观臆断,而认为一定有问题,它必须去验证。如某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当年应拨付某乡镇651万元,实际拨付621万元。是不是县财政截留了30万元?审计人员带着这种假设继续查,发现在第二年的1月份,县财政将尚未到位的30万元拨下去了。审计假设是一种观念活动,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支配行动,行动验证思想,只有先产生假设,然后,才能发现问题,假设是发现问题的充分条件。

我国审计环境对审计假设影响初探 第3篇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影响

审计环境被认为是对审计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要以审计环境为基础,审计假设必然要体现审计环境的特点。审计假设是对审计环境中的相对稳定因素的总结,而审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审计假设提出挑战,使得审计假设不得不进行变更,以适应新的审计环境对审计的要求。

1. 我国审计环境对审计假设可能产生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决定了审计假设的具体含义。对于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存在特殊性,因此带来我国的审计环境也同样具有特殊性,最终导致对审计环境的多方面影响:

(1) 对审计可信赖假设的影响。这种影响由审计的组织形式造成的。我国的审计组织架构,国家审计机关归属于各级审计署,由平级单位和上一级的审计署共同领导,很难保证独立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一般是有限责任合伙制,对审计承担有限责任。有限责任这种制度约定,对审计人员的制约力就变得薄弱,从而审计的质量可见不高。但国外知名审计事务所虽然采用无限责任合伙制,但是审计师丧失独立性的问题仍然屡见不鲜。因此在我国审计结果可行度完全取决于审计主体的信赖程度。

(2)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的素质的影响。被审计单位和参加审计的人员,都是审计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审计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独立性、审计主体胜任力和审计可信赖等等这些假设条件。政府在国家层面的审计工作是否真正到位,腐败是个影响因素。

民间审计来看,由于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扰乱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独立性遭到质疑,审计报告数据可行度低。

(3)审计法律规定的影响。审计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实践过程对法规所作出的修改条款是否已经完善,直接决定审计活动的审计法律效力,进一步对公允会计原则与公允反映和审计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假设产生影响。由于我国审计开展较晚,随着审计实践的开展,新的法规不断制定而且又不断被修改,法规的完善程度不足,对审计活动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假设和公允会计原则与公允反映假设,造成不小冲击。

2. 审计环境变化对传统审计假设的冲击

审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对审计实务一般规律的抽象概括。原有的审计假设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或审计实践的深化变得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审计实践发展的需要。下面以莫茨和夏拉夫的部分审计假设来说明审计环境变化对审计假设的冲击。

(1)关于“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管理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假设

它是开展审计工作的环境条件假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量涉及审计人员责任的舞弊诉讼案件频发,人们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信任感降低,进而对审计目标的在认识,这条假设的现实意义和正确性受到怀疑,也就是说这一假设面临冲击。审计理论的保险理论认为审计活动是把审计结果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的活动,审计的费用就是为了防止管理人员舞弊导致重大损失所支付的保险费用。如果审计人员由于失职未能揭露财务报表的重大舞弊问题和非法行为,就要承担赔偿,来达到分担风险的目的。可见,审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实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利害冲突,该假设已不再适用于当前审计实践发展的需要。

(2)关于“递交验证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中不存在串通作弊或其他异常舞弊”假设

这条假设认为审计人员是公正独立进行审计公正,不需要承担串通作弊或其他异常舞弊等非法行为的责任。生产力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越来越往复杂多元化发展,此时作为作为经济活动控制手段的会计制度,在杜绝非法审计舞弊行为方面显得很弱小,企业管理人员蓄意弄虚作假和串通作弊的行为无法及时的监管,导致管理舞弊案件数量剧增,审计业界已进入了“诉讼爆炸”时代。针对这种形式,社会公众迫切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欺诈舞弊等非法行为的监控,调整审计目标。那么,审计程序和方法以及审计准则都要进行相应修订和完善,才能杜绝财务报表中重大差错、舞弊和其他非法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本假设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失去了。

(3)关于“一贯应用公认会计原则可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表述”假设

人们一般认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表述,其判断依据是公认会计原则。但是从会计信息的形式和实质上,这样的判断方法有可能存在公允的片面性。其表现在:(1)会计计量方式的局限性。因为现在企业经营行为复杂和多元化,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和关联企业发展的非会计信息都与传统的原始成为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对立起来,出现了遵守公认会计原则不能保证公允的表达;(2)会计原则的可选择性。针对不同具体业务,选择适用的会计原则,不同会计人员会出现选择不同的原则,这样最终的财务报表就会令人误解。管理人员就会利用这个会计政策来达到欺诈和舞弊的目的。可见,一贯应用公认会计原则不能成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允表述的唯一条件,审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允表述的因素,运用职业判断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

以上只是说明了少部分的传统假设在审计环境变化时将产生的冲击。因此,可见审计环境任何一方面发生的变化都会对审计假设产生直接的冲击,审计假设只有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才能保持其正确性。审计环境的重大变化,要求重构包括审计假设在内的审计理论体系,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和推动审计实践的发展。在已经不适用的审计假设基础上建立新的审计假设,同时修订已有的审计理论结构更显得十分必要。

3. 总结

总的来说,在构建审计假设的时候,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以及要遵守的原则,其中一个便是审计环境。审计环境一方面是审计假设的基础,一方面又影响着审计假设,审计假设的提出势必要考虑是否与本国的审计环境相适应。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谭绍军,范梅艳. 捕捉审计疑点的方法. 中国内部审计. 2011年07期.

审计假设模式的研究述评 第4篇

审计假设(Auditing Postulates)又称审计公设,是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审计理论的基石,是制定审计准则的基本依据和基础。审计假设最初由美国莫茨(R.K Mauzt)和他的埃及学生夏洛夫(H.A sharaf)在1961年出版的《审计理论结构》(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1]提出后,一直为审计理论界与实务工作者所关注。要理解审计假设的含义,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假设。

审计假设是人们从长期的审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目前还无法对其从逻辑上加以证明的对某些审计事项的理性认识,其特点为:概括性、实用性、完整性、相对性、变动性。[2]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审计假设的设定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建立整个审计理论体系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判断审计学科科学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实践中,审计假设则为明确审计人员基本责任的界限提供了依据,是审计人员责任界限的立足点,它所表达的是审计人员职责范围的下限。此外,审计假设还为推导其他审计理论命题作了必要的准备,为解决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领域提供了研究的出发点。

二、国外审计假设模式的研究述评

对了审计假设的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3]。在这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首推莫茨(R.K Mauzt)和夏洛夫(H.A sharaf),1961年,他们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审计理论结构》(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中,首次提出了审计假设的概念,并归纳出八条审计假设[4]。莫茨和夏洛夫对审计假设的提出,开启和推动了审计界对审计假设及其相关审计理论的研究。局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审计发展阶段,他们的审计假设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构建适合现代审计发展的审计假设时,需对其作出修正与发展。

Langenderfer和Robertson (1969)[5]提出了独立管理审计假设体系,包括两项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他们在借鉴莫茨和夏洛夫的财务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管理审计的八条假设。从1969年到今天,学术界尚未撰写出推翻或超过他们的新作,说明他们观点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王光远,1996)[6]。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与审计实践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的理论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弱点。

英国爱丁堡大学审计教授汤姆·李(Tom Lee)发展了莫茨和夏洛夫的审计假设理论,对审计假设进行了分类并赋予审计假设新的内容。他在1972年出版的《公司审计:概念与实务》一书中将审计假设分成审计必要性假设、审计人员的行为假设和履行审计职能的假设等3类13项内容,[7]主要特点是增加了产生审计需求的原因假设。汤姆·李的审计假设模式在英国有一定的影响,审计学者麦克尔·席勒和戴维·肯特在《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一书中就引用了汤姆·李的审计假设。[8]

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在其1977年出版的《外部审计(1):概念与技术))一书中提出了包括审计证据和内部控制在内的三类较为具体的审计假设;1978年,美国学者尚德尔将审计假设分为目的、判断、证据、标准、传输五项假设,他基于“审计是人类为了建立某种标准的遵循性而进行的评价过程,其结果是得出一种意见或结论”[9]这种观点提出了上述假设,扩大了审计假设研究的范围,丰富了审计假设理论研究。

英国审计学家大卫·弗林特(David Flint)在其1988年出版的《审计哲学与原理导论》中提出了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存在的前提、审计可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等7项审计假设。[10]弗林特改变了上述专家们单纯从财务审计或管狸审计的角度来研究审计假设的做法,他根据现代审计的发展,从社会的观点综合考察研究了广义的审计假设,即这些假设不仅适用于财务审计,也适用于管理审计、经营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等(徐政旦等,2002)[11]。不过,有些假设过于抽象,其实用性和有效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三、国内审计假设模式的研究述评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有关审计假设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审计假设,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假设体系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其中最早提及审计假设的是杨时展教授,他在1985年就我国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发表了看法,提出了六项审计公设[12]。杨时展的审计假设体系,一方面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如,莫茨与夏洛夫、费林特等的审计假设研究成果,同时,也体现了他本人的独到见解与真知灼见。他的这一假设体系的提出,为国内学者进一步进行审计假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立民(1990)[13]也提出了5项基本假设:经济责任关系假设;责任可度量假设;信息可验证假设;审计权威性假设;效益性假设。萧英达(1991)[14]提出了8项假设:信息资料是可以验证的;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审计证据可靠、任何单位都有受托责任、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无根本利害冲突、任何单位都有可改进之处、评审内部控制系统可提高审计效率、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可靠证据。

竹德操和陈光明(1992)[15]提出了审计公设体系中包括审计原因假设、审计行为假设和审计报告假设三部分十六项内容的假设体系。刘力云(1993)[16]同志提出:审计假设体系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审计的基本假设包括4项内容,第二层次的审计假设是由第一层次的审计基本假设推理而来,更加具体,包括7项内容。朱锦余(1994)[17]认为,审计假设体系应当包括下面7项内容:责任关系假设、正当怀疑假设、合理确认假设、超然独立假设、审计标准假设、审计责任假设、内部控制有效假设。谢荣(1994)[18]认为我国的审计假设体系可包括审计必要性假设和审计条件假设(又含有7条具体假设)两个方面。

蔡春(1995)[19]提出了5项基本假设:责任关系假设、可信性假设、可验证假设、独立性假设、可避免利害冲突假设。周友梅(1995)[20]认为我国的审计假设体系由以下5项组成:审计存在的基础假设(责任关系假设、可信性假设、可验证假设),审计主体的执业假设(独立性假设、胜任性假设、权威性假设),审计对象的判定假设(舞弊行为判定假设、会计资料判定假设、无反证判定假设),审计证据的质量假设(证据可靠性假设、证据重要性假设、证据充分性假设)。尤家荣(1995)[21]认为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假设应包含审计必要性假设、审计人员假设和审计程序假设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我国审计假设体系。

袁晓勇(1997)[22]认为审计基本假设是审计假设中的基本构成部分。构想基本假设时应基于以下原则:一是在数目上不宜太多;二是基本假设来自审计所处的环境,由环境决定,主观估计成份应当尽量地少;三是基本假设应属于不言自明的公理。袁晓勇认为支持整个审计理论的基本假设可以包括以下几项:第三人假设、可验证性假设、有效控制假设、认同惯性假设以及审计责任假设。

总结国内学者关于审计假设的研究,大致有以下观点:

(一)审计人员及其审计行为独立性假设。独立性是审计存在的灵魂,是所审会计信息具有可信性的前提条件。杨时展、袁晓勇、蔡春等学者都把它用为审计假设。

(二)受托责任关系假设。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也是审计发展的前提,受托经济责任观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国内学者杨时展、蔡春等都将之视为审计假设之一。

(三)内部控制可减少错弊发生率假设。支持此观点者有杨时展、尤家荣、袁晓勇等学者。

(四)无反证判定假设。赞同此观点的学者包括杨时展、袁晓勇、蔡春、尤家荣等。此外还有,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假设、审计可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等。

摘要:审计假设是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审计理论的基石,是制定审计准则的基本依据和基础。审计假设具有概括性、实用性、完整性、相对性、变动性等特点。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审计假设的观点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问题难以达成共识,这就要求以动态发展的思路,建立一个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多层次的审计假设体系框架。

浅谈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 第5篇

一、审计假设的概念

审计假设是指为了进行审计理论研究, 指导审计实践, 根据审计环境中既有的事实和经验, 对审计活动中尚未确知或无法论证的事务做出的合乎逻辑或公认的推理和判断, 这些推理和判断能够被不断发展的审计实践所证实。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提, 是演绎审计理论的基础, 是审计实践中最一般的规定。

二、审计假设体系构建的原则

要想使审计体系合理、严谨、科学、可行, 必须有一套原则来规范。

1. 审计假设事项应当是审计环境中最一般的表述。

一是审计假设应当是客观的, 它来源于审计环境, 总结于审计实践。二是审计假设本身并不复杂, 论述的是决定审计存在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但不包含一些复杂的审计行为、方法问题。

2. 审计假设体系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指导性。

一是审计假设应适用于所有组织的审计活动。二是也适用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三是审计假设应能对新的审计领域做出必要的指导。

3. 各审计假设事项之间既不能互相矛盾, 也不能互相包含。

一是审计假设事项应该是相互独立的。二是不能相互矛盾, 如由假设体系推导出来的命题中, 若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命题, 那么至少有一个是不能成立的。

4. 审计假设体系的结构应当科学合理, 以便于顺应审计环境变化的需要做出修改。

三、审计假设体系构建的内容

审计假设到底应有哪些内容, 理论界从未停止过研究, 但至今未形成一致意见。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成果后, 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审计假设的体系。

1. 财务资料可验证假设。

审计对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料 (总称经济资料) 进行审查, 其前提条件必须是这些经济资料可以验证, 否则审计将无法进行。这条假设说明:第一, 审计人员能以合理的时间和成本, 采用恰当的审计过程和方法, 收集到一定范围内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并将其与事先选用的恰当的审计标准相比较, 据以进行职业判断, 进而能以合理的把握得出有说服力的审计结论。第二, 被审计单位必须提供完整的经济资料, 否则审计将无法进行。第三, 审计人员可以发现经济资料中存在的重大错弊。第四, 可验证的受托责任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审计类别, 如会计报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离任审计等。

2. 正当怀疑假设。

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是全面有效的, 没有充分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 因而必须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及其表达信息之可信性进行审计。因此, 正当怀疑假设的关键意义在于明确了审计的直接原因, 为实施审计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依据。

3. 审计能够揭露错误和舞弊假设。

该假设的含义是指从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对审计结果的期望水平来看, 审计活动的实施能够发现被审计单位审计对象存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行为。该假设产生于外部审计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该假设的出现是审计发展的必然前提之一, 它无需证明地表明了审计存在的意义。

4. 审计主体可信赖假设。

审计结果是可以信赖的, 因为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是可以信赖的, 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审计主体的独立性, 指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 不受任何影响, 能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程序并发表审计意见。精神和行为上都独立。第二, 审计主体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是公正、客观的审计结果的必要条件。第三, 审计主体具备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第四, 审计主体有能力承担审计责任。如果没有可信赖的审计主体, 审计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5. 无反证判定合理假设。

这一假设的含义是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 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 现在和将来仍是如此。第一, 确定了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只需重点关注本期经济业务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而对已经过审查且被认为是正确的、与本期相关的前期资料, 若没有发现相反的证据, 则可不必进行重复审查。第二, 界定了审计责任范围。若没有发现相反证据, 本期审计不承担有关前期资料的审计责任。

6. 内部控制制度局限性假设。

当发生串通舞弊时, 内控制度则可能完全失效, 而且串通舞弊是很难发现的, 尤其是短暂的审计时间内更是如此。审计人员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7. 审计责任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假设的意义, 在于合理地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为判定审计的法律责任提供前提。

8. 审计风险可控性假设。

该假设是审计风险能够被识别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 审计风险能够被合理的控制。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是审计程序的重要一环。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贯穿与审计程序始终, 如果没有这些审计活动将难以进行。

9. 审计结果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假设。

审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 这种活动的最终目的, 无论是从审计范围角度, 还是从审计主体角度, 都是要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得到合法、公允、真实的反映, 这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该假设从审计结果角度说明了审计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意义。

四、结语

我们用以上九条对审计假设体系进行了构建, 对审计环境做出了最一般的概括, 内容涉及审计的基本条件、审计结果、审计主体等等审计的方方面面, 这些假设共同构成了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审计假设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基本前提和约束条件。审计假设是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 但又不是对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与描述, 而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逻辑关系, 是一个具体又抽象的概念。审计假设作为一个体系有它特定的构建原则和内容。

关键词:审计假设,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韩俊峰.审计假设浅析[J].经济问题, 2005, (6) .

[2]刘兆明.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J].合肥学院学报, 2006, (8) .

[3]顾奋玲.论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1, (12) .

[4]安亚人, 宋英慧.审计假设研究[J].会计之友, 2009, (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审计假设】相关文章:

输出假设05-14

故障假设06-16

教育假设08-16

猜想与假设06-09

基本假设体系06-25

会计分期假设09-07

假设教学反思07-05

社会学假设08-23

研究假设论文题目04-04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08-20

上一篇:精神上的慈善下一篇:电动机结构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