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疗范文

2024-07-25

数字医疗范文(精选12篇)

数字医疗 第1篇

广州市正在加强数字化医疗的程度,最近,IBM与金蝶中标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的运行管理系统项目,该系统将对医院的各个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提高医院的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表示,随着医院的发展,原来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不断的显现出来,已经不能满足实际业务的需要,而新的系统是从医院运行、业务、服务三方面构建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这一系统将结合IBM在医疗行业的经验与金蝶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丰富实践,来提升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的数字化水平。

数字医疗 第2篇

(一)产品用途:

医用X光机为多功能数字胃肠机医疗器械,可用于胃肠透视/摄影,消化道检查,胸部摄影,头颅及全身骨骼摄影。胃肠造影、食道造影、脊髓造影、关节腔造影、胆道造影、支气管造影、静脉造影、周边血管造影、泌尿系统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儿科影像检查、部分介入放射治疗应用。

(二)产品主要特点:

★单床单管X光机,集优化原则生产,全系统优秀配置,满足临床个性化需求

★高频主机全新技术,数字化图像采集,轻松获得高品质影像,可实现拍片透视一体化 ★直观显示人机界面,出色的操控系统,使人机对话更加方便,易懂; ★多重安全保障,使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达到有机平衡 ★强大的数字图像处理功能,全面兼容DICOM网络应用

★PLD6000上球管数字化高频医用诊断X射线机,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适应范围广、主机功率大、逆变频率高、图像清晰等特点。

(三)产品详细特点:

一、集优化原则生产,全系统优秀配置,开拓了广泛的临床使用范围

二、50KW高频主机全新设计,数字化采集,是高品质图像的保证

1、采用先进的进口高频高压X射线发生器,射线品质好,皮肤剂量低;

2、配备进口小焦点,大容量输出的高性能X射线管组件,即使连续使用也有充足的阳极热容量;

3、采用高品质影像增强器,数字式摄像机,实现清晰的数字图像;

4、配有医用高清逐行输入和输出的电视系统,图像噪音低、清晰度和对比度高;

5、采用固定式进口密纹滤线栅,进一步提高射线质量,图像效果好。

三、出色的操控系统

1、系统采用了设计新颖,结构紧凑的控制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方便临床操作;

2、直观显示的人机界面,全中文操作,采用触摸屏控制技术,使人机对话更加直观、方便、易懂;

3、采用PLC可编程控制技术,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控制精度,同时方便了临床操作和机器维护;

4、一键式操作手柄,八位控制开关,可以控制床体运动、透视和点片,方便临床使用,简化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性能卓越、多功能的诊断床床体系统

1、诊断床为上球管岛屿式电动遥控,床体移动快速、平稳、舒适、床体在转动时、软启动、软停止,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觉;

2、广泛的透视/摄影范围,方便临床诊断,影像系统可以沿床身纵向移动720cm,床面横向可移动220cm,采用机动人不动的操作方式,在患者不必移动的情况下,就可在大范围内进行透视或摄影,轻松完成从咽喉,食道到下腹的一系列检查;

3、可升降的球管立柱,焦距可伸长至1.5米,这样使得在诊断床上拍14×17英寸的胸片简单易行,无需另加立式摄影架;

4、床体转动范围大,90º~0º~25º,不仅可进行常规的消化器官检查,也可用于各种特殊检查,易于造影剂的控制;

5、方便的透视、摄影位置选择,人性化设计的诊断床侧位开关可以操纵床体和影像系统的运动,使近台操作也十分方便;

6、点片盒自行张开,一次按键即可完成前插式装片,节省空间,方便迅速;

7、采用高分辨率的旋转编码传片系统,精确的传送电机行走速度及位置,使得自动分片精度高。X射线影像效果好;

8、电动控制的±360度无限位旋转的脚踏板,无须病人转动,即可完成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方便医生的操作;

数字医疗:应用“诱导”科研 第3篇

当云计算遭遇健康管理,将会描绘出怎样的美妙图景?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文武结合其正在领衔开展的微软必益项目,对此进行了前瞻性描述。

他认为,未来人们将普遍基于云计算开展电子健康服务。为此,微软正在重点开展虚拟人体的研究,即通过在现实人体上构建起一个躯感网,从解剖学的角度对人体进行分层解构(如皮肤、肌肉、骨骼、内脏、血管、神经等),并借助相应的传感器技术,将机体不同层面的生理数据,实时传送到“云端”,从而在计算机环境下,生成一个可视化的三维人体健康状况透视图,并借助相应的智能分析系统及在线专家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实际上,近年来,不时在国内现身的微软Health Vault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就是瞄准个人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的重要软件工具和平台。“微软必益”项目的研究实质,其实是借助云计算环境开展人体生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加速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落地。

物联网与医疗的交集也很具诱惑力。香港科技大学倪明选教授介绍了他正在中国内地积极推进的医疗物联网实践成果。

他认为,未来智慧的健康管理将无处不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医疗终端(E+医疗终端)来实现。“所谓普适计算,就是你什么都不用做,计算机都能帮你做。”倪教授如此解释。他认为,医疗物联网同样也是普适计算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趋势。

倪明选教授列举了多个医疗物联网的应用实例。

其一,远程实时心电监护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动态心电图的实时传送,从而解决了以往患者做动态心电图过程中,经常因故出现数据采集不准确的弊端。同时,系统还建立了完善的心电分析功能。

其二,无线远程排尿监测子系统。临床上一般采用排尿日记来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这些信息通常由患者自行测量填写;现在,通过在排尿杯、饮水量杯植入相应的传感器,并通过无线、蓝牙等技术实时传送到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不仅记录更及时、准确,系统还能对患者做出及时的提示和警告等。

数字医疗 第4篇

随着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数字化医疗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看好的朝阳产业之一。数字医疗行业无论经济形势好坏都将高速增长,并且能有效地带动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新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光纤、硬盘、交换机等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宽带网络的应用领域,使得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PACS(医学图像归档存储通信系统)、LIS(实验室临床信息系统)、EMR(电子病历)和超声工作站等的远距离传送与保存得以实现。

“北京统一医院化验检查标准,报告单可全市通行”这一服务患者、服务百姓的实施方案给数字医疗行业提出了新的机会与课题。随着各个医院数字化和区域医疗信息网络、社区医疗、远程医疗的发展,数字医院将超越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社会范围的医疗数字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在这方面进行规划和实际探索,国内近年来也开始介绍、讨论区域化数字医疗的概念和技术。

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医疗技术手段,以患者为中心,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探讨的新课题。数字化医疗是基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在医学领域交叉融合产生的前沿科学,临床医学必定要在新技术的医疗环境下,以促使医疗质量的提升、保障医疗安全。

1 数字医疗

数字医疗的部分功能见图1。本文主要介绍我院对电子病历、家庭病房、移动门诊、医学图像与实验室临床信息5个模块的应用思想。

1.1 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是以住院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模块。医疗安全是反映一所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医疗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是各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对医院管理的需求。因此,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及医院面临的严峻而又紧迫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英国为10%,澳大利亚为16.6%,新西兰大约为10%。据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每年发生的几百万件医疗错误中,可以预防的占70%,有可能预防的占6%,不可能预防的占24%。研究表明,医疗错误有3大来源:来自医生的占56%,来自护士的占34%,来自药剂师的占10%[1,2],这一全球共存的问题,有可能因为数字医疗的出现而减少。

电子病历由计算机替代传统的手写病历。因病历模板的应用,电子处方系统内设配伍禁忌、用药剂量等处方审查制度,杜绝了医生因配伍、剂量等原因造成处方错误,保证了用药安全。

护士工作站医嘱的执行工作是护士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传统上处理医嘱需手工填写输液、注射等各种治疗卡片,不但容易出错,而且组织医嘱大查对又费工费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改进医嘱处理和查对流程。医师下医嘱确认后,由护士确认、执行(如:药品不足,系统自动提示护士可反馈医师修改)、打印医嘱。此项改革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

1.2 家庭病房

家庭病房是以院外患者为服务对象的模块。由于社会的发展,医疗也脱离了以治疗为目的的手段,转向以保健预防、康复调养和治疗并重。处于亚健康态需要调理身体的人群,以及在出院后需要监护心电图、脑电图、血糖等生理指标的人群等(这些人群就可以加入家庭病房),对他们调整并摸索一组合适的药物与剂量。使用“通过计算机网络监护生理信号系统”[3],将心电图、脑电图、血糖等的检测图形与指标,应用家庭计算机将数据采集后通过网络传送至工作站,对医生分析与观察用药后的生理指标、追踪用药情况、最终选择合适的药品配伍与剂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室研制的“家用便携式实时心电图监护仪的开发和试验”[3],为无线电信号传输系统受试者佩戴后可以传送心电图与脑电图信号,且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只需将检测的结果实时传送至医护人员,医生即可指导用药。

1.3 移动门诊

移动门诊是以门诊就医人员为模块。从国际上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来看,移动化和条码化正成为各国医院应用的热点。如何保证门诊输液工作更安全高效,消除输液错误等各类不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是医疗管理者面临的又一新课题。门诊输液系统是将条形码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真正引入医院流程管理的典范。当患者神志不清、名字发音相近或姓名相同的患者时,存在差错隐患。以手工书写方式生成输液单和输液袋标签,需要人工核对才能找到对应的患者,极易产生错误。移动门诊输液系统中移动终端和条码扫描技术的应用,使患者身份与药物产生唯一关联标识,增强了输液安全,彻底杜绝了用药差错。

1.4 医学图像与临床检验

PACS的主要作用为:连接不同的影像设备(CT、MR、XRAY、超声、核医学等);存储与管理图像;图像的调用与后处理等。该系统可以实现无胶片管理,节省用于冲洗、保存胶片和记录的大量人力物力,并利于环保。

LIS检验科是医院医技部门的一大分支,大量的数据、信息构成了诊疗过程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实施LIS不仅可以改变现行的工作方式,还可为临床提供高效、可靠、精确的诊断依据。

部分医院缺乏一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如PACS、LIS与HIS各为独立系统,不仅造成硬件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达不到信息技术最基本的功能———数据资源共享。

这一模块为患者提供了更快、更有效获取最新信息的途径,并可快速得到患者的以往检查资料,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病床周转率。

2 总结

我国在新型数字医疗影像技术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国内大中城市医院每年花费几十亿引进高性能大型成像设备(如64排CT、3T MRI等),但对图像数据和信息的增值加工使用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功能强大的数字医疗影像链平台,很多影像信息处理功能和增值服务不能发挥作用,使得大型数字影像设备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这也是造成“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学科设置及医疗体制等问题,造成我国数字医学和医学影像信息技术创新研发与临床应用及医院发展需求相脱节。

数字化医疗从长远看是美好的,并能切实地提高医院效率,间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但目前实现起来却较为复杂、成本较高。高科技一直以来伴随着高价格这一特点,尤其是医疗技术方面的高科技,其价格更是令人望而生畏。而要想实现一体化、信息共享等医疗解决方案,其配套软件、硬件等都是相当大的一笔支出。同时,在信息化大爆炸的今天,IT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医院如果未能处理好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的更新换代问题,将会陷入一个科技泥潭,严重的可能导致医院正常的工作无法开展而回归原始状态。数字医疗是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更是一种管理思想[4],一种基于医院数字化系统、信息化设备的管理思想。随着HIS、PACS、LIS、CIS、RIS、NIS等临床使用的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医院也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技术,基本上医院所有的信息都化为了0与1存储在硬盘上,但我们的思想并没有跟上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数字化的目的是以患者为中心,提高诊治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提供决策支持,但多数医院都未达到。他们未能将真正的数字化医疗的各项优点应用于医疗事务中;未能利用数字化的特点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反而将数字化医疗的成本加于患者身上,进一步加重了看病贵的问题。

综上所述,医院要实现数字化医疗应做到以下几点:(1)医院首先要了解目前的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根据需求投入资金,逐步地实施数字化。同时,医院管理层应根据数字化实施步骤,逐渐改变思想,同步发展,为下一步数字化的实施做准备。(2)大力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尤其是医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人才,这样才能更了解医学、计算机2个专业的特点,扬长避短,顺利实施数字化工程。(3)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让职工了解计算机在工作中的便利性,同时让职工从实际操作人员层面提出可行性意见,对数字化的实施进行医院自己的客户化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华才.数字医学技术是强化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J].中国数字医学,2007,2(11):1.

[2]程艳敏.英国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10,2(1):93-95.

[3]史锡腾,赵汉华,江迅.家用便携实时心电监护仪的开发和试验[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11):16-18.

数字医疗 第5篇

(一)用途:

本款数字化胃肠机为多功能数字胃肠机,可用于胃肠透视/摄影,消化道检查,胸部摄影,头颅及全身骨骼摄影。胃肠造影、食道造影、脊髓造影、关节腔造影、胆道造影、支气管造影、静脉造影、周边血管造影、泌尿系统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儿科影像检查、介入放射治疗应用等。

(二)产品特点:

★PLD6800上球管数字化高频医用诊断X射线机是一款单床单管X光机,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适应范围广、主机功率大、逆变频率高、图像清晰等特点,可实现拍片透视一体化

★集优化原则生产,全系统优秀配置,开拓了广泛的临床使用范围

★本机为大毫安量胃肠机,大功率高频主机全新设计,数字化采集,是高品质图像的保证 ★作为医用X光机,具有出色的操控系统,是国产胃肠机中的权威 ★性能卓越、多功能的诊断床床体系统一、图像清晰,对比度高,效果好,容易辨别病灶

1.采用高品质影像增强器,提高灰度、分辨率和对比度,使图像更清晰。

2.配备进口超低照度数码摄像机(CCD),透视图像低噪音、对比丰富、高质量,同时避免了图像成晕、边缘衰减、影像拖尾等现象,便于在动态观察时准确诊断。

3.配有医用高清逐行输入和输出的电视系统,噪音低、清晰度和对比度高。

4.采用进口密纹滤线栅,进一步提高射线质量,图像效果好。

5.管电压上升及下降时间短,曝光精度高,X线照片灰度丰富。

二、整机操作简单,灵活方便

1.直观显示的人机界面,使人机对话更加直观,方便,易懂;采用PLC可编程控制技术,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

2.中控系统实现8级降噪,8幅图像存储,末帧冻结,正负像对比,上下左右翻转,方便医生诊断。

3.诊断床床身转动范围大,不仅可进行常规的消化器官检查,也可用于各种特殊检查,易于造影剂的控制,开展介入治疗。

4.一键式操作手柄,八位控制开关,可以轻松控制床体运动、透视和点片。

5.人性化设计的诊断床侧位开关可以操纵床体和影响系统的运动,使近台操作也十分方便。

6.点片装置和影响系统移动范围广泛,采用机动人不动的操作方式,轻松完成从咽喉,食道到下腹的一系列检查。

7.点片盒自动张开,一次按键即可完成前插式装片,节省空间,方便迅速。

8.电动控制的旋转脚踏板,无须病人转动,即可完成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方便医生的操作。

9.可升降的球管立柱,使得在诊断床上拍胸片简单易行。

10.智能化的高压控制系统,并设有多种摄像条件自动设定,使操作简捷快速,也可以随时调整以适用不同的患者、不同摄影部位。

三、安全性能高

1.计算机程序控制,遥控操作,避免了射线对医护人员的辐射危害。

2.拥有自动亮度控制系统(ABS),在各种体型及部位获得最佳影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免受不必要的辐射危害。

3.电动多叶式限束器,根据诊断需要调节X射线照射范围,大大降低X射线对患者和环境的危害。

4.精密程控技术,床体运动时,软启动,软停止,平稳无噪音,定位更准确,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5.可靠、精度优良的角位移传感器技术,动态噪声小,机械寿命长。6.采用高分辨率的旋转编码器,精确的传送电机行走速度及位置,使得自动分片精度高,安全稳定。

医疗数字化尝试:梦想走进现实 第6篇

检查结果很快通过终端一体机上传进入了李志全的个人健康监测档案和乡卫生院系统,2个小时后,李志全在那里有一个通过村卫生室数据平台预约好的全面体检。不止如此,事实上,在他去乡卫生室的时候,乡卫生院的医生已经通过当天早上接收的测量数据对他进行了一周的血压对比分析。

十年前,这一幕曾经是教科书中对于未来社会数字化的美好构想;十年后,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农村,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样本”唐山

李志全是河北唐山丰南区小岔河村的一个普通村民,和那些对村卫生室的新设备还有点神秘和畏惧的乡亲们不同,每天坚持来免费量量血压,查看自己血压的高低已成为他现在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9年2月,唐山市正式启动“健康唐山、幸福人民”行动,除在全市范围内的健康城市建设外,小岔河村更进一步成为数字化健康社区建设的样本,李志全和他的乡亲们成为了第一批“健康城市”的集中体验和受惠者。

在近日召开的阶段性总结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对唐山“健康城市”给予了高度肯定。而来自公共卫生界的评价更看重的是,这种源于卫生保障的行业倡议,在回归政府主导推动后,终于找到了城市健康发展的正确思路和幸福指数提升的根本。

“健康城市”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为面对21世纪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行动战略。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唐山群众健康的知识知晓率达到了7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了60%,全市建成了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了城乡居民就医15分钟服务圈,并同时完成了“一县一文化广场、一乡一文化站”。2009年投入5500万元为城乡居民体检92.4万人,建立健康档案91.3万份,制定健康计划91万份,并对体检查出的21.38万慢性病人实施了及时有效干预。

而卫生部副部长刘谦也在近期公开建议,各地应该将区域内居民健康状况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实际上,北京、唐山、广州、重庆、长春、南宁等城市都已相继开展了健康城市建设活动。

数字梦想

刘积仁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唐山的。

作为东软集团的董事长,刘积仁掌握的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医疗IT解决方案提供公司。“当我在德国慕尼黑和纽约中心花园看到很多人身上带着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收集信息、指导他们生活的时候,我就知道,不能再浪费资源了,要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发挥它们该有的作用。”刘积仁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在对于目前医疗需求和供给的社会现实理解上,唐山市政府和东软找到了契合点,政府投入永远是有限的,在单纯财力之外,有一些改变是可以依靠技术升级实现的。

在美国,医疗支出目前已经占到了GDP的17%,仍远未覆盖所有人口;我国这一数字现在维持在5%上下,但问题在于,我们还有高于美国3倍多的人口,未来能有多少财力来支撑这笔庞大的支出?

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的发展,都使得过去做起来很困难的事情今天变得更加容易。

更重要的是,在新一轮深化医改方案中,国家把卫生信息化建设列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之一。

记者了解到,东软计划在唐山建立一个大的平台,基本定义为实现对个人健康的监控、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卫生服务系统间的信息建设。

对这一平台的建设前景,刘积仁的描述是,“既能监测个人身体信息,也能避免医院间重复检查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数据档案,并帮助相关部门合理分配资源,以便科学决策。”

截至目前,唐山市已经在第一期工程的100个行政村内安装了东软的一体机,这种集各种日常健康检查于一体的终端仪器通过内部的庞大数据库和传感器实现身体检查、健康咨询和数据进一步上传,“比如有人检查发现血压偏高,终端上不仅会显示出最近比对的数值高低,也会根据他的年龄和其他身体状况给出个性化的建议,而后面的健康规劝往往在这时候的效果最好。”刘积仁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借助贯通数字化,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切换观察各区县居民健康状况分析,比如,在页面上显示今天高血压异常人群和低压异常人群,并形成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居民健康档案,以及疾病谱分析。

目前东软正在海南、鞍山、郑州、沈阳等地推进数字化健康城市建设进程,大概有600家较偏僻的县级医院,连接了几个大的城市,比如广州、上海、北京的三甲医院,内蒙古医院上午做的彩超,下午就有上海的专家给出评断。

医疗救护分队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第7篇

1 分队及分队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

传统分队救护分队是分级处理的,根据对伤病员的伤部、伤类、伤情、伤势的判断和可能预后进行分类,并决定是否留置或后送。以轻伤员为例,这部分伤员的数量约占伤员总数的40%,且由于这部分伤员治疗时间短、对治疗条件要求不高,大部分均可在短时期内治愈归队,在他们到达师救护所、野战医院或相当的救护分队机构进行早期治疗之前,鉴于战时各救护分队分队的机动特点和可能存在通讯中断的风险,根据分级处理的原则来组织分类后送,不仅可能浪费大量有限的后送力量,而且对伤员而言,可能失去最佳救护分队机会,结果将导致部队失去大量经过训练或富有战斗经验的有生力量[1]。另外,在现阶段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由于后方重要目标常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而可能产生大批伤员,医疗救护分队机构本身也可能遭受打击,致使“伤员流”将直接流向未受打击或打击较轻的救护分队机构,甚至流向靠近前方的救护分队机构,出现反常的“逆向流”或“横向流”。这种流向的变化提示我们必须在医疗后送机构的编程、部署、自身防卫、救护分队范围、预备队的掌握等方面保证救护分队机构更具机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因此,建立一种能总体把握各医疗分队的收治情况、伤病员的流向、各种卫勤保障力量状况的信息化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最终实现能为指挥决策和各种应急方案措施出台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为适应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需要,国内外军队均在分队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进行研制,以适应军队完成机动任务的快速部署和投放,在保障参战人员的有生力量和提高士兵的战斗士气方面具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

2 我军分队数字化现状

分队的信息化、数字化、一体化和智能化是分队建设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外分队建设正处在由信息化向数字化过渡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有机整合分队的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分队对战场救护分队信息最大限度地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最有效地整合、利用现有的分队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分队数字化人员管理、工作管理、物资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实现网络平台与软件体系整合的有机数字化平台。

在我军的分队信息化建设中,按救护分队功能进行人员抽组和模块化编组的“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建成,该系统可通过预先拟好预案,编好能完成各级基本救护分队范围的救护分队模块,在必要时可组合或分散展开,以完成部队分群部署时的卫勤保障任务;还有以包括指挥组工作、分类工作、手术组工作的“工作管理系统”;包括药材管理、卫生装备管理和其他物资管理的“物资管理系统”以及包括救护分队工作信息管理、伤员流动信息管理、药材信息管理在内的“分队信息管理系统”都陆续在部队研制成功并投入部署与使用,已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得到基层官兵的充分肯定[2]。然而,我们也看到这些系统的使用有很大一部分还局限在局部分队运作,离大范围、多系统联合应用,最终形成保障力还有一段路要走。令人欣慰的是,最近以急救、紧急救护分队为主的“战地搜救信息系统”,以早期治疗为主的“卫勤机动分队信息系统”,以专科治疗为主的“基地保障信息系统”的联调联试已成功实现,整套系统不同模块的成功联调联试,标志着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大框架已基本定型,正朝数字化建设方向发展和推进。

3 对分队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分队的数字化建设在高科技条件下随着战争对卫勤保障的要求而逐步推进。该建设应以网络化管理为基本模式,以信息为分队间相互沟通为基本原则,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增强分队战时生存和保障能力。因此,分队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建设应综合考虑平台、管理、指挥、设备及应用的数字化问题,朝“一网、一卡、一库、一系统”方向努力。所谓“一网”指的是各医疗救护分队内部、分队之间以及它们与指挥系统应处在同一个网络平台,鉴于战时复杂环境,这种平台应该是无线的网络平台,可以考虑通过专门的信息车或卫星给予支持、保障。“一卡”指的是伤员在整个后送过程中用于信息承载的媒介,如:伤票、射频卡或腕带,专门用于存储伤员的身份信息和记录整个后送救护分队过程。“一库”指的是整个无线网络所用的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应该能满足各应用系统对数据的访问和存储,至少包括ORACLE、SQLSERVER和ACCESS等常用的数据库。“一系统”指的是该分队的信息化系统能无缝融入到整个战时卫勤信息化保障系统。

仅对数字化分队建设而言,各级救护分队分队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本级分队所承受的战时任务与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在系统的需求论证时,要充分考虑接入“一网”和“一系统”所必需的平台问题、数据库问题、升级问题及接口问题,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统一规范数据结构,并统筹安排好本级机构系统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议在本级分队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解决无线平台问题,充分利用PDA、AP、二维条码等技术和设备,实现本级救护分队工作的无线化、条码化及“一卡”化。对于“一卡”的研制,寻求并设计一种大容量、易携带、存取速度快、纠错能力强、保密性好、能适应战时恶劣环境的“智能伤票”显得非常迫切。即设计成带有微型芯片和小型传感器,能自动监测士兵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等生理指标,实现能与卫星或分队的信息车即时通讯的智能卡,以便充当战时单兵远程信息员,实时提供单兵远程医疗所需的各种医疗数据。对于“一库”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各级救护分队机构信息维护力量前提下,尽量设计成能兼容目前常见数据库,如:ORACLE、SQLSERVER和ACCESS等类似的数据仓库,同时保障整个数据库系统能迅速、稳定地提供各分队应用系统的无线请求,以B/S 3层架构方式提供时时服务。

在整个卫勤信息化保障系统中,以“一网、一卡、一库、一系统”为原则来组织数字化分队建设,真正做到指挥系统、管理系统、救护分队系统上下一盘棋,保证前方、后方卫勤信息资源能充分共享、互联互通。伤员的“智能伤票”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实时为各级救护分队机构提供作战单兵的基本生命体征,既方便各级救护分队迅速及时地把握伤病员的伤情和伤势,也方便后方指挥分类组的专家按照战时部署分队的地理位置和所配置的后送救护力量,最优化选择最佳的分队提供救护分队保障。同时,我们也认为,该卫勤保障系统应能根据保障任务所配备的各种卫勤资源,设计成按最短路程、最优后送以及多种不同优化搜索救护方案,供决策者做决策和调整分队部署时参考,保障对一些急危病重伤员或关键指挥员进行择优后送,使后方的指挥官和决策者能及时、直观地把握整场战斗伤员的减员、救护分队及待补充、待加强的情况,为适应高技术战争提供更好的卫勤保障。

4 如何建设、实现数字化分队

数字化分队既是分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能等所有条件都满足了,一次性建成[3,4]。因此,必须结合分队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所具备的技术力量,充分吸收军内、外分队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的发展趋势,立足我军卫勤保障建设实际,有针对性地在管理模式、技术革新、方案的选型等方面下工夫,适当超前地思考并探讨我军分队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按计划稳步推进、分步实施。落实到现阶段分队数字化建设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4.1 把握总体规划原则

根据卫勤特点并结合分队信息化建设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按模块、分系统给予研制并一一突破。在明确任务内容前提下,重点把握数据库的选型、接口预留、数据结构一致性等问题。将各模块的研制、实施纳入到整个卫勤信息化建设框架中,杜绝各自为政、关门搞科研和开发,避免对有限研发资源的严重浪费和重复性建设事件发生,甚至可能因此而贻误分队数字化建设的最佳时机。

4.2 标准化原则

在研发各分队系统时,除了应把握总体规划原则外,在医疗硬件或通讯设备的选择上,应考虑具有标准接口和符合数字化传输标准设备,如具有DICOM、HL7标准等接口;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各种疾病代码、药品代码、诊疗代码均应符合卫勤或上级规定的标准代码,对各分队内部所用身份代码,也应事先统一规划、分配,以利于不同系统对信息的方便交换和共享[3]。

4.3 集成性原则

紧紧围绕分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将不同科研单位、公司研发的产品或系统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参照软件集成要求接口标准,将不同产品特色理念、特色功能、管理思想、工作流程融入到整个卫勤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中。

4.4 适度超前设计原则

与一般应用性软件研发不同的是,分队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改进过程,应时刻适应新军事变革对卫勤保障力的新要求,尤其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军事变革中新理念也在时刻更新,建议在研发各分队系统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现有已具备的新技术、新手段,更要立足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趋势,适当放眼未来5~10 a可能的军事变革和技术革新,主动应对新军事变革和技术革新条件下军事斗争新模式的不断改变。

4.5 保证信息安全原则

建设数字化分队必须高度注意信息安全问题[5]。在数字化分队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应时刻居于首要地位。特别是采用无线网络传送数据,共享射频、条形码的识读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均需要高度关注。可以通过数据加密、编码加水印、身份认证、防火墙以及防病毒等技术来解决安全问题。另外,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要牢固树立由上至下的统筹和管理,保证对软件使用情况的定期回访、更新、升级,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保障能力。

5 数字化分队建设的意义和前景

数字化医疗救护分队作为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卫勤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随着高技术战争手段、强度及指挥理念的变革而不断发展。首先,实现我军数字化分队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它十分符合我军卫勤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必然进一步促进卫勤保障管理模式和指挥模式变革。其次,未来信息化战争如果缺乏卫勤保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将难以想象。因此,分队建设的数字化程度将直接决定卫勤信息化程度,而实现卫勤的信息化和分队建设的数字化必将进一步提升卫勤保障在指挥决策中的地位。

可以预见,未来高技术信息化战争是一场没有前方和后方地域区别的战争,是一场靠军事实力、卫勤保障力与信息利用率的复合型较量,谁先掌握技术优势、把握信息优势,谁就将掌握战斗的先机。因此,数字化分队、数字化卫勤保障系统已成为数字化军队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军数字化军队建设中占有重要一席。从目前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军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各系统在上级的统一领导和统筹下,正扎实、稳步、快速迎头赶上,相信将会很有作为。

摘要:医疗救护分队在提高军队卫勤保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将立足军队现阶段分队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分队数字化建设新模式的思考,提出如何建设数字化分队的设想,并对数字化分队的前景和面临的困难进行展望。

关键词:医疗救护分队,数字化,卫勤保障能力,野战救护分队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战时卫生勤务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2]林村河,鲁云敏,张继明,等.卫勤分队卫生装备的管理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9):37-38.

[3]陈金雄.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4):35-36.

[4]刘雄飞,陈金雄,吴学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医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6(4):199-203.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数字化设计 第8篇

随着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程度已成一家大型医院先进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当今医疗器械结构复杂、种类繁多,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 医院医疗设备的装备向更深更广的区域扩展。面对越来越多的设备, 对于医疗设备管理部门设备科而言, 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效率, 优化管理变成当务之急。

2 医疗设备管理数字化的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将围绕医疗设备的论证、采购、验收、使用、维护、报废等相关业务工作过程展开。以建立设备档案数据库为核心, 各子项目为分支, 实现全院医疗设备资料网络化, 重点突出对医疗设备的全程监管与监控。

2.1 医疗设备档案库

从设备的论证引进开始, 就在信息系统中建立设备“准生证”, 然后随着设备进入医院, 档案也跟着做数字化的记录。本模块建立的本质上是要为各个设备设立专用的数字化“个人档案”, 从“出生”到“死亡”全程跟踪。主要内容应包含设备型号、厂家信息、产地、产品注册号、序号、机器使用维修手册、设备维护使用情况、报废情况等。各科室在使用查询时, 可以以任何形式的单组合或多组合进行, 比如要查B超室本月的维修记录, 只需查询在表中输入相应条件, 也可打印出来成为报表。数字档案库根据权限不同对医院各个部门甄别开放, 由信息部门和设备科共同管理维护。

2.2 使用维护信息模块

医疗设备因为种类繁杂, 所涵盖的信息非靠经验或是笔记本能记录周全的, 且传统的记录方式也不利于保管与分享传阅。建立这个模块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维修资料信息中心。所录信息中将包括设备品名、型号、故障现象、维修过程、注释等项目。资料来源主要为大量医疗设备维修方面的书籍杂志, 收集医院主要医疗设备的各种使用、维修资料。一方面, 厂家在设备验收安装时, 往往有相关的电子文档, 可以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 方便以后查询。另一方面医院自己的工作人员在日常使用维护中, 将一些代表性故障维修过程加以输入。维修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迅速查阅维修数据库中的各类机器的维修资料, 避免以往手中缺乏资料或者有资料又一时无法找到的问题, 使得维修性资料也能够成为分门类、有条理的档案性文献。各类设备的故障发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我们就能从资料中发现这种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能迅速排除故障, 恢复机器性能。

2.3 工程师的个人记录

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时医疗设备管理中一项最基本、必须的重要工作。从事工程维护的人员总喜欢把典型的维修事例备注起来, 记录自己的经验或心得体会, 这样既有利于个人的总结和使用, 又可与同行分享交流。因此设立一个针对工程师的私人记录模块变得尤为必要, 此模块目的就是要给工程师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自我记录的数字化手段。用户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输入微机, 在此模块之下, 工程师应有自己的权限, 既可对自己的资料进行增删处理, 也可以由自己决定有哪些资料可以共享。另外, 针对医院每月要对各科室的维修进行台数和费用的统计, 我们还可在模块中制作个人的维修统计功能, 用户把维修记录详细输入微机, 可以自动将记录统计成报表, 同时设计柱状图, 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个详尽的动态了解。

2.4 面向临床科室的设备管理模块

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除了需要主管部门设备科的主导管理, 更离不开广大临床一线的各个科室的深度参与。具体事务涉及到医疗设备的采购分析、平常维护以及各种使用反馈。因此, 在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里提供一个面向临床科室的子系统, 对于整个管理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说, 临床科室经常会收到各种机器的产品介绍和报价单, 虽然当时不会很感兴趣, 但可以把相关资料存入电脑系统, 日后需要时可再搜素到。有时许多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最基础的维护保养记录也可以由临床一线科室记录或反馈。在临床一线的客服端还能查阅到设备供求信息资料。用户可以查阅各种产品介绍及报价、性能、联系电话等, 需要的时候, 各临床科室也可随时调阅有关资科, 作为申购设备参考。

3 前景预瞻分析

从以后的发展趋势看, 医疗设备的数字化管理仍任重而道远。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将从独立的小系统扩展成为兼容的医疗设备综合管理系统, 成为大型医院办公系统一有机模块。实现与HIS系统的无缝连接;甚至可由局域网向INTERNET{因特网}广域网延伸, 向社会医疗设备团体开放, 以设备数据库为基点, 形成更大规模的医疗设备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高华敏.医疗设备维修费用的现状与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6) .

数字医疗 第9篇

功能架构完整:书中既深入研究了医院信息系统中必须包含的医疗业务管理等信息管理核心功能,也包含了医院后台业务中人财物的精细化管理,预示到医院信息系统需要建立五大主索引和四大数据中心。

设计理念先进:在医疗业务部分从始至终都体现着“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核心,以医嘱为主线”的设计思想。

业务模型完整:在各个子系统设计中,作者特别强调业务模型设计的重要性,书中反复强调模型设计在先,系统实现在后的软件工程方法。

实现方法务实:书中不仅给出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架构、设计理念、设计要求,而且给出了落地实现的策略和方法。

浅议医疗档案的数字化参考咨询 第10篇

一、医疗档案在数字化参考咨询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 医疗档案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是个新生事物,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数字化参考咨询理论上应有的优点, 存在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存在认识问题, 重视不够。从总体上看, 虽然, 我国许多医院开始采用电子病历、开展数字影像业务以及建立了数据库, 但是, 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还没有真正广泛地开展起来。一些医院还停留在传统的被动服务的模式和状态上, 根本没把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列入档案工作的重要日程。究其原因是医疗档案从业人员对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优越性认识不足, 缺少对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 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 作用不够。虽然有些医院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些数字化的咨询项目, 但总体上还处于起始阶段。在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内容方面, 多数档案网站只提供一般性的问题咨询, 例如查档须知, 很少有专题性的高层次咨询服务。在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方式上层次也较低, 同步式的实时咨询应用比较少, 对专门的咨询软件的开发和也采用很少。

(三) 数字化咨询服务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 标准化不够。很多数字咨询服务的网页没有与该档案室的主页相连, 影响了咨询用户对信息的敏感度。有少数网站由于登录设置有技术屏障及更新缓慢, 影响了回复效率。在标准规范方面, 存在参考咨询的名称不统一, 提问表格的设计不规范的情况。还有些咨询信箱的形式不是合理规范的Web表单, 有的仅简单提供了E-mail地址等等。

(四) 网络化合作咨询服务几乎为空白, 社会化程度不够。目前, 各地医院的档案室各自为政, 各有各的数据库, 相互不开放。所使用的系统软件也不相互一致, 不能进行有效链接互通, 没有联系协作。登录一家档案室网页只能咨询一家档案室的业务, 不能实现档案信息利用的共享化。因此, 数字化医疗档案的参考咨询服务, 还远远没有发挥网络咨询的巨大作用。

二、医疗档案开展数字化参考咨询的策略

(一) 提高认识, 树立参考咨询服务的创新理念。数字化的参考咨询服务给医疗档案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档案管理者增强主动性, 要理念超前, 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竞争观念, 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与方法。要重视利用者需求的调研与预测, 从利用者的角度, 有系统地收集分析利用者长期及短期的需求、欲望、偏好和满意程度。要重视利用者医疗档案信息需求能力的培养, 帮助利用者掌握数字医疗档案信息组织、开发和获取方面的专门技术。

(二) 深入研究, 整合数字化医疗档案的信息资源。目前, 临床对数字化医疗档案的需求, 不再仅仅是医疗过程的记录, 还需要通过电子病历, 实现临床行为的评价与提示。因此, 医院的病案室等专业档案机构在继续进行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和传统载体形式的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 要加大医疗档案编研的力度, 自行开发特色专题医疗档案数据库, 促进医疗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再生。应根据医院临床特点, 结合资源优势, 针对利用者的信息需求, 通过对网络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调研、搜集、整理、分析、重组和集成等方式, 形成独具特色的专题数据库, 从而为数字化咨询提供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源。要针对利用者的需要选择所需检索的数据库, 确定医疗档案存取最佳途径, 选择适用的界面和所需医疗档案信息的传递方式。

(三) 加大投入, 提高数字化参考咨询的实效。医院的病案室等专业档案机构在提高对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视程度后, 还需要加大资金和软硬件投入, 采用信息技术, 改进医疗档案咨询的服务方式。通过档案室主页链接档案检索、专题数据库、档案论坛、专家咨询系统等服务项目。建立专门的E-mail参考服务系统和公告板系统。继续发挥档案论坛服务的优势, 建设并丰富知识库。开展实时交互咨询, 丰富咨询内容, 提高咨询的知识性。在做好一般性咨询的基础上, 开展情报调研、网络导航、利用者培训等服务。

(四) 互联互通, 建立网络医疗档案信息咨询的合作机制。网络医疗档案信息咨询的合作机制代表和引导着档案馆信息服务走向新型的资源共享模式。网络医疗档案信息咨询的合作机制是实现网络化协作的参考咨询、多种模式的参考咨询, 以及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基础。目前医院的病案室等专业档案机构可通过电子邮件系统、建立网上咨询讨论组、开发网上咨询合作系统等形式实现网络合作咨询服务。

数字医疗 第11篇

一、国内外数字化医疗发展现状

(一)国外

1.美国

2005年,美国国家卫生信息网为实施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计划,选择了4家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厂商作为总集成商,在试点区域开发全国卫生信息网络架构原型,研究包括电子健康档案在内的多种医疗应用系统之间互通协作能力和业务模型。2004年美国专门成立了全国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官办公室(ONC, Office of the National Coordinator for health IT,一个部级委员会)来管理和协调卫生信息的发展,并在金融危机之后拿出190亿美元专门用来普及电子病历。ONC的主要职能包括敦促卫生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使用、建立区域拓展中心、构建卫生信息交互框架、专业培训和科研支持立法等。ONC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病歷的数字化基本已经实现,电子病历普及率达到80%,预期到2014年所有美国公民的病历全部电子化、电子病历的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到2016年能够达到6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2.英国

2003年底开始,英国政府已开始陆续与多家跨国医疗数字化医疗巨头签署了为期10年,总金额逾60亿英镑的合同,拟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网,部署一系列应用服务。通过这一信息网,患者可以选择并预定医院服务、获取自身的电子病历档案并办理出院手续等;医生可以实现包括电子病历、网上预约、电子处方、医学影像共享及远程医疗咨询等。目前,该全国性卫生信息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成为欧洲国家级数字化医疗建设的典型代表,为数字化医疗建设树立了方向。

(二)国内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新一轮的医疗改革踏上征程。在这部被形象地比喻为“四梁八柱”的医改文件中,信息化作为其中一大支柱。

1.上海市

目前,上海市区23个大型医疗机构实现了检验结果的互认,也取得了其他一些成果,例如:闵行区积极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创新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和居民健康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思路;闸北区实现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协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预警、服务人群信息化动态管理等。

2.香港特区

2010年,香港在特区政府主导下启动了电子健康档案互通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建立全港民众电子健康档案,在港内实现公众健康记录互通。电子健康档案互通计划分为2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9-2014年),建立电子健康记录互通平台,联接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总体投入7.2亿港元;第二阶段(2014-2018年),完善应用电子健康记录信息,总体投入4.8亿港元。目前医管局已存有800万个病例记录,8亿个化验报告,3.4亿药品处方,3400万个放射影像,每天约有300万次的信息资源传输。

3.山东省

依托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平台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立了覆盖全山东省3360个乡镇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网,并相继运行了农村卫生信息直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妇幼保健、血液管理、120急救等信息系统。

4.其他省市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数字化医疗方面创新发展:广东省深圳市的区域数字化医疗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IT技术和手段,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合作,借助其丰富的资源为其医疗数字化医疗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打造健康平台;福建省厦门市卫生局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和相关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江苏省无锡市建立了感知中国物联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数字化医疗服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远程会诊取得初步成效。

二、青岛市数字化医疗发展现状

2009年4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青发〔2009〕15号),揭开了青岛市数字化医疗建设的序幕。2011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医药数字化医疗建设的实施意见》(青政办发[2011]16号),制定了数字化医疗建设目标,确立了通过实施“741”工程,即建设完善7个重点应用系统、4个共享平台和1个容灾备份中心,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医药数字化医疗体系。2011年,青岛市发改委正式批复青岛市数字化医疗建设的初步设计方案,从此青岛市数字化医疗建设全面展开。

三、青岛市数字化医疗存在的问题

目前,青岛市数字化医疗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大医院普遍采用的诊疗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进一步推广并向社区医院普及;不同层级医院、医疗管理部门之间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尚需进一步完善;城市、农村医疗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亟待打破。此外,卫生计生部门需要利用数字化医疗提升卫生计生系统运行、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的水平。

1.资源配置相互重复

当前卫生系统已经拥有很多条网络信息直报系统,如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直报系统、全国应急指挥系统等,均有相当完备的网络系统用于信息传送、处理、分析等。

2.法规、标准缺乏统一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规范、标准约束。各家医院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药名、检查方法、手术名称、诊断名称不甚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致使各医院的系统自成体系,为信息交换与共享带来了较大困难。

3.城市、农村发展失衡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内各大医院均增加了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门诊和住院医生工作站已在许多医院成功实现,有的医院正在努力实现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的数字化,逐步完成数字化医院的构建。而在农村地区,数字化医疗在软、硬件方面都还很缺乏,主要表现在目前覆盖全市各乡镇的农村医疗保障信息交换平台有待建立,没有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辅助医疗,没有实现农村医保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以及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等。

nlc202309041019

4.信息交换不够通畅

由于各区市医疗机构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多属各医院自行开发、没有统一标准和接口,各地医疗机构形成了“信息孤岛”。信息采集渠道较为单一,共享能力有待提高,资源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5.信息丰富但利用率低

各大医院均拥有患者既往病史、治疗方案、反馈信息等“大数据”资料,但尚未深入分析和充分利用。分析病人的来往地、消费水平、消费偏好、科室工作量、工作效率等可调整醫疗服务的发展方向,使医院提供的服务更符合病人的需求;总结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治疗成功率、疾病死亡率等可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宝贵的科研素材,有利于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

6.认识层次有待提高

数字化医疗不应只围绕医疗机构的业务流程独立展开,而应实现对医疗、公共卫生、医保、药品供应等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优化医疗卫生管理流程、共享医疗资源及信息、规范医疗监督体系。

四、加快推进数字化医疗进程的对策建议

1.构建多级信息共享的平台

乡镇级平台主要存储个案信息,如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改变医院的传统管理方式,降低医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区县级平台存储区域内医药卫生管理信息,并可随时访问市级平台的个案信息,实现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共享,改进对大众的服务质量,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市级平台着重对全市的信息资源库进行数据提取与汇总,建立数据仓库、数据集市,提供多角度、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功能,为全民健康水平评价、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行业监管和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引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

在大数据时代下,以云计算平台为支撑,通过软件服务的创新模式向医疗机构和个人提供电子健康档案、注册预约等在线服务,大大减少医疗机构的投资,为病人提供便利。

3.重视医疗信息系统安全

医疗信息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各个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数据质量的稳定。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安全出现问题将使得整个系统的安全遭到彻底破坏,因此在系统运行阶段应不断地发现安全问题的薄弱环节并给予解决,尽量避免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同时围绕医院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加强医院信息质量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意识,确定监控模式,建立监控制度。

4.整合现有系统中的信息

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根据需求完成不同层次的数据共享。在信息的收集、交流层次,要确保信息技术规范的统一使得各种信息流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顺利流动;在信息的归档、反馈层次,要保证医疗数据标准的统一使得信息具有可比性,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在信息的分析、提炼层次,要遵守数据安全标准的统一使得科研工作顺利展开,为行业监管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论数字化医疗设备的质控信息 第12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信息

1 概念解析

(1)《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卫生部2010年1月18日正式颁布的规范,其目的是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在各类医疗器械的临床准入与评价、使用、保障、监督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操作措施和方法;其中对在用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及运行保障等有大量篇幅的内容。该规范的核心是医疗设备的质控和安全。

(2)医疗设备数字化:和“数字化医疗设备”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强调的是医疗设备实现技术、表现方式的数字化变革过程,后者强调的是医疗设备数字化结果,两者因医疗设备临床应用目的和具体要求而相互交融;数字化、医疗设备产生的各种信息(包含质控信息)、技术是两者共同的内容;前者重研发,后者重应用。

2 QCI现状

数字化医疗设备从数字成像技术(早期CT)开始,以后进一步发展到MRI、CR、DR、ECT、SPECT、DSA、超声诊断设备及后来的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这些均是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的代表,给医学影像的存储管理、传输利用及远程诊断带来福音。LIS(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实验室信息系统)系统使数字化临床检验设备所获取的医学数据、图形等信息远程传输、统一管理查询和报告打印成为现实。如术中导航设备、术中CT、术中MRI以及手术机器人等数字化的手术专科设备使远程手术成为可能。目前,数字化临床医疗设备的程度不高、涉及范围也不宽。

前述的一些数字化医疗设备只是数字医疗设备开端部份,在技术、性能、成本上还需进一步改善。如数字CT采集图像分辩率、缓存及扫描速率、传输效率等须待提高,而扫描所用X线剂量、时间等有待降低,以保证患者检查安全;对于生命支持设备如麻醉机、呼吸机、心脏起搏仪、血液净化机等设备的数字化,把实时治疗信息可通过各自不同的输出接口与IT设备或仪器连接,从而实现远程监测或控制。现有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信息(即临床信息CI)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传至管理中心室(如医生办公室、护士站、网络中心等)实现IACS(Information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IACS);IACS主要内容有:信息(包含图像或非图像的数据等)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以及打印等,有的局部IACS只须提供传输、处理、显示监测等功能即可。

凡此种种数字技术手段,都没有对医疗设备本身的质控信息(QCI)加以关注,而仅仅注重的是临床医学信息;有的大型影像设备(如SIMENSE MRI)带有远程监测网络接口,可对其在用运行过程中的性能、质量状况实行远程监测,从而及早发现设备的故障和输出质量隐患。这是一个好的功能,但受用户、使用者观念和管理机制的影响,这个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利用和进一步的研究。

3 QCI的内容

数字化医疗设备的QCI内容的表现形式与传统医疗设备的QCI内容的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前者的QCI可通过设备的自动采集转换、网络传输、屏上显示及处理,后者的QCI只能在现场检测获取并实施处理。从目前大多数有源医疗设备的技术原理来看,QCI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3.1 在用医疗设备的使用日志和各种报警记录信息

目前各医疗机构在用的大型影像诊断设备(如CT、MRI、DR、DSA等)、贵重的临床检验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等)以及常用的实验设备(如全自动生物安全柜、智能CO2培养仪、智能低温高速离心机、全自动低温组织切片机等)都在时刻不断地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的医学信息;对于手术室、ICU、急诊科、血液透析中心等的智能麻醉机、全自动呼吸机、病房监护系统及血液净化治疗机等生命支持设备也在不断地向医生、护士提供由设备为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医学信息。这些诊疗、研究设备的内部微处理、存储系统可把设备每天使用情况和必要的运行参数(即使用日志)记录下来,尤其是医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报警(注意、警告、故障等)记录信息,它们是有关医疗设备QCI的重要内容。

CT球管预定寿命(曝光次数)与实际的曝光次数、运行的CT球管组件实际温度值与机设的温度极限等参数、CT扫描所用X线剂量等信息是QCI。它的有效监测是判断CT机的输出性能和CT影像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决定血液透析治疗质量的全自动水处理系统由三大部份组成,即进水前级加压单元、软化水(SOFTEN)单元、反渗透(RO)单元,每个单元都有QCI监测的具体指标和参数(如进水流量、软化定量检测指标、RO水的电导率、残余氯等),通过这些QCI参数来判断水处理系统的性能和供给RO水的总体质量。

所举的两个案例在具体的设备中可实现其QCI的自动检测、记录、显示,从而进一步地将QCI数字化并实现联网监测。

3.2 在用医疗设备内部的重要部件寿命、性能参数的传感检测

大多数医疗设备内部都有其核心技术及决定设备应用质量的关键部件,所以对在用医疗设备(含医疗设施)内部的重要部件的寿命、性能参数的实时在线检测非常重要,它们是在用医疗设备设施的QCI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些智能化医疗设备内部实行多CPU控制、处理及监测,其嵌入软件的功能可以实时监测显示某些部件性能参数。如FRESENIOUS4008S型机、BARAUN DIALOG+HDF机均具有HDF临床治疗功能。其中的透析液在线过滤膜有次数和时间限制,目的是保证HDF治疗的安全。在该类血液透析治疗机的CLEANING程序里就可查询到透析液在线过滤膜的运行时间、次数等信息并能自动提示给操作者。

临床检验及实验室用到的智能生物安全柜对循环气流的质量有严格要求,决定气流质量的空气过滤膜有使用时间限制,长时间使用会使过滤空气的细菌超标,引起实验误差。鉴于此,该设备自动记录过滤膜使用时间并作气流中细菌数传感检测是确保生物安全柜性能、方便设备管理人员快速掌握QCI的有效的自动化方法。

3.3 在用医疗设备内外环境参数的传感检测

临床在用医疗设备设施都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下运行的,不同设备又有不同的电源供给要求、温湿度要求、水气供给要求。如大型影像设备、高压氧舱特种设备有接地电阻须小于4Ω的严格要求;微电路电子设备(如超声诊断仪、脑电图仪、网络交换机房)工作室内温湿度不能太高;呼吸机、血透机等对供气(压缩空气)、供水(RO水)等的压力有低限要求。如果自动地传感检测这些参数并快速提示设备管理人员,以便更快地关注到这些影响设备设施性能的因素,实施预防性维护,从而提前作好QC工作。

数字化手术室是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及相关电子技术等关键技术支撑的具有智能化装备的手术室,是数字化医院的重要部份。它集现代数字医疗设备和智能手术设施为一体,其打造目的是高质高效、远程互动、方便示教地完成患者手术。层流手术间的监测参数(如温湿度、氧浓度、空气细菌数等)、手术用设备的安全保证和运行环境监测参数都可以系统地、自动地获取并可以向管理中心传输。数字化医疗设备的QCI的运行模式图如图1所示:

4 QCI的意义

医疗设备数字化是医疗设备的主流发展趋势,是将最新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检测及相关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高科技应用于医疗设备或设施中。这种应用的结果产生了数字医疗设备,为有关设备的所有信息探测、采集、传输、显示监测、处理带来了极大便利。QCI作为数字医疗设备的关键信息之一,实现联网监测管理有助于卫生部2010年1月18日正式颁布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文件的进一步贯切落实,在医疗设备数字化研发过程中重视在用医疗设备QCI的分析、采集、研究,进一步实现数字化医疗设备QCI的远程化监测管理。QCI的实用性、有效性、高效性、方便性将得到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领导的认可,其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傅征,梁铭会.数字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成诗银,张永生,李斌,等.基于RFID技术的伤员信息管理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10,(4):31.

[3]杨雪英,徐旭东,张曙光,等.大型医院信息系统网络改造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0,(1):35.

[4]宋恩民,刘宏,康晓东,等.现代数字化手术室的关键技术[J].世界医疗器械,2010,(4):56-57.

[5]王溪,傅宏佳,吴大勇.建设临床工程信息系统监管医疗器械使用安全[C].2010年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第五届青年委员会第一次年会暨《中国医疗设备》杂志年会,2010,18-20.

[6]汤黎明.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发展模式与途径的探讨[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2009,77-79.

[7]汤黎明,吴敏,于春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47-49.

上一篇:施工质量监督下一篇:内容安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