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模式范文

2024-05-12

求生模式范文(精选7篇)

求生模式 第1篇

近日, 河北三家民营钢企:普阳钢铁、新金钢铁和兴华钢铁主动合并, 应对行业寒流。6月24日, 三家民营钢企董事长经协商决定, 共同成立普金华集团 (燕赵集团) , 欲形成河北南部最大的钢铁集团。三家企业均为河北省武安市的中型钢企, 合并后的新公司尚未正式在河北注册。分析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次合并具有先行者的意义, “民营钢企合并,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想抱团取暖来应对行业严冬。以前国企收购民营钢企, 民企其实没有什么话语权, 没有给民企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这次应该会有所突破。”分析师认为, 此次合并重组成败关键是看重组的类型, “此次重组是紧密型重组还是松散型重组很重要, 紧密型重组不仅涉及到股权整合, 还涉及销售、采购、财务、人事的整合;而松散型重组什么整合都涉及不到, 虽然现在还没有公布, 但是依目前情形看应属于紧密型重组”。分析师表示, 民企之间如果能够互相协调发展, 避免发生内部竞争, 这三家钢企能够产生更持久的竞争力。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向记者表示, 当务之急就是三家公司能不能“拧成一股绳”, “原料的采购是关键, 是三家一起采购还是分开采购这对集团的效益会产生直接影响, 这是至关重要也是不可避免的话题。还有同银行之间的关系, 如果发生内讧, 肯定会三败俱伤, 以目前三位董事长的人事任免来看普阳钢铁所拥有的话语权要大一些”。此前“渐进式股权融合”的无疾而终也让人们对这次民营钢企尝试新战略所存在的风险有所担忧, 而此次重组会不会重蹈覆辙也令人不得不担忧。徐向春同时向记者表示, 此次河北三家民营钢企的自主合并, 目的是解决各个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此次自主合并, 大有可为, “这三家民营钢企兼并重组, 就是要追求‘1+1+1>3’效应, 一是提高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 二是增强并购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合并后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原料采购、销售渠道, 融资渠道, 技术创新都会享受到更好的平台”。“不管怎样, 三家自主合并后, 规模肯定变大, 在国家清理钢铁项目以及很多钢企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困境时, 他们能撑得更久一些, 或者说他们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会更强一些。”分析师说道。

(摘自凤凰网)

铝企“割肉”求生 第2篇

3故障诊断结果论证

根据上述频谱分析认为, 泵轴承特别是电机侧轴承已磨损严重需更换, 为减少停机时间, 机修车间将备用泵头整体更换。解体检查循环离心泵轴承箱, 发现电机侧轴承内圈出现剥落, 个别滚珠存在损伤, 技术人员第二天对该泵进行了监测采集, 振动幅值明显下降, 检修前后振动速度幅值对比如表2, 循环离心泵恢复正常, 振动良好。

/mm·s-1

4结语

离心泵作为输送液体原料及循环的重点设备, 对复合肥的安全连续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技术人员多年来对我公司离心泵故障分析, 轴承故障造成的停机次数占到整个离心泵故障停机的一半以上, 以振动频谱分析为核心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离心泵故障特别是轴承的故障, 保障了离心泵的正常运转, 实现了计划检修, 提升了设备管理水平。

[1]张来斌, 王朝辉, 张喜廷, 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及方法

[M].北京:石油化工出版社, 2000.

[2]杨国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

作者简介:高健 (1982-) , 男, 助理工程师, 从事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

诊断工作。

收稿日期:2013-02-17

出售资产、关闭生产线、减少产量……近期国内外铝企纷纷“割肉”或“瘦身”来应对持续低迷的铝市。但鉴于全球铝产能大大高于需求的现实, 铝价走软还将持续。据业内人士分析, 在铝市低迷不振的大环境下, 这一现象或将延续。

中国铝业日前公开发布消息, 称将转让中铝河南铝业有限公司和中铝青岛轻金属有限公司总估值近17.56亿元的债权。

值得注意的是, 此前, 中铝才刚刚发出公告, 挂牌出售旗下8家铝型材加工企业的股权。除了上述提及的两家公司分别售出86.84%和全部股权之外, 还包括中铝西南铝板带60%、中铝西南铝冷连轧板全部、华西铝业56.86%、中铝瑞闽铝板带93.47%、中铝萨帕特种铝材 (重庆分公司) 50%、贵州中铝铝业40%的股权, 并出售西北铝加工分公司和贵州分公司氧化铝生产线等资产。粗略估计, 此次意欲出售的股权和资产总评估值可达80亿元。

中铝年报显示, 2012年全年公司净亏损达82.34亿元, 而上述公司中亏多盈少, 8家加工企业年亏损就超10亿元, 中铝出售股权债权, 也算是剔除部分不良资产。

“割肉”求存的现象也同样发生在国外大型铝企身上。美国铝业公司近日宣布, 将关闭加拿大魁北克的两条生产线, 并推迟更新主要铝材生产设备至2019年。这是继去年关停53.1万吨产能后又一降本举措, 而就在5月初, 美铝已声称关闭了13%的产能, 总计达56.8万吨。而俄铝宣称减产策略将继续保持至少至明年, 总减产产量预计在7%。

雅虎“断尾求生”前景不明 第3篇

作为第一代互联网最杰出的代表, 雅虎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 可是随着互联网消费行为的变迁, “雅虎”逐渐沦为“病猫”, 几年之内频繁更换CEO也未能有效挽回颓势。

就在不久之前, 雅虎大面积的裁员引发各方关注, 而这只是其新任CEO的第一板斧, 接着, 雅虎CEO斯科特·汤普森公布了范围更大的重组计划, 从5月1日开始, 雅虎的组织架构中将包括3个关键部门——重点关注内容的消费者部门、负责广告主业务的地区部门和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的科技部门。同时, 电子商务将重新获得关注, 并成为雅虎未来增长的关键。

事实上, 在ICT融合的产业趋势中雅虎的衰落速度并不是最快的, 在看到雅虎日薄西山的同时更要看到雅虎的顽强。即便在危机重重的2011年, 雅虎营收也为50亿美元, 仍高于大红大紫的Facebook的37亿美元, 此外, 雅虎的网站集群的浏览量仍然极其可观。这些都是雅虎重整河山、再塑辉煌的基础。

当然, 大而不倒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互联网企业, 雅虎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在如今的时代显得过于落后和传统, 面对主要竞争对手谷歌毫无还手之力, 更面临各后起之秀的轮番虎口夺食。

从几任CEO的行动来看, 雅虎现在的自我救赎行动主要集中在前后两端, 也就是用户与广告主, 没有好的用户体验就不能吸引客户, 没有客户就没有流量, 没有流量就没有广告主愿意投入, 反之, 没有广告收入就没有能力去增强客户体验吸引客户, 这既是一个循环也是一个商业生态, 更是雅虎东山再起的关键。

不过, 看到问题并不等于能够解决问题, 几任CEO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雅虎的业绩下滑始终未能扭转, 而新任CEO的精简队伍和重组部门, 看起来动静不小, 但效果如何仍待观察, 雅虎的前景仍难言乐观。

雅虎之所以“很受伤”,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长期的商业模式形成的惯性成为了企业包袱, 这种资源能力成为制约企业突破性创新的绊脚石, 创业前期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成为向前发展的枷锁, 这也是所有依赖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IT企业的宿命, 雅虎、微软不例外, 即便谷歌、苹果也不会逃脱。

练习需要“熟中求生” 第4篇

一、老师设计练习时应考虑“熟中求生”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从中我们可以研究获得, 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掌握, 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启发和渗透, 以及应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的信息, 并提取相应的条件, 解决相应的问题。小学生由于认知的有限性, 自己看不到练习中的思想方法, 但是作为教师应该站得高一些, 把握住题目中的思想方法, 设计练习, 进行思维的训练, 并达到能力的提高。因此, 老师在设计练习、布置作业时应考虑“熟中求生”, 要根据知识体系内容和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有策略地设计, 这样就能通过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 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 启发他们的潜能, 才能练出效果、练出能力。

二、培养学生在做练习时“熟中求生”的意识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 (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 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和灵活性。老师只有尽量地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他们才会产生“熟中求生”的意识。

1. 为孩子们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角度来看, 教师应当处处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不要怕出错, 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利, 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 错误是孩子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差错资源为教学服务, 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 在思考中纠正, 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嚼过的馍不香,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 自己探索, 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才会记得住, 用得上。

2. 帮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 学生往往凭借已有的经验, 采用习惯的思维模式和熟悉的方法。当他们思路遇到障碍时, 便采用盲目尝试的方法, 刚想到一个念头就动手解题, 不管想到的念头是否合理, 有时甚至会钻进“循环论证”的圈子里而不能自拔。而且学生最不习惯的是解完题之后的总结与反思工作, 一求得答案就认为万事大吉了, 接着做其他的题, 其结果必然成为“解题机器”。因此, 在解题后应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策略的应用过程, 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提炼、整合, 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 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 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以上两方面的教学尝试, 使我深深感到将课改精神更多地融入练习之中, 让学生在练习中能“熟能求生”, 才能使小学数学练习更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 使数学百花园的空气带着丝丝清香滋润学生的心肺, 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

摘要: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复习课都离不开练习。它是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俗话说, 熟能生巧。这话确实是说得不错, 但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把握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之间的平衡, 过度的练习就会影响学生理解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只有在我们进行恰当的练习有效的练习时, 才能使学生在练习中熟中求生,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

关键词:练习,勤学苦练,熟中求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季素月.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亦菲.新课程[J].新课程, 2007, (12) .

生命科学学科的“逆境”求生 第5篇

1912年, 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七朝古都开封诞生。当时, 该校是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从留学培训基地到师范院校, 再到学科齐备的综合性大学, 河南大学的发展植根于学科建设的沃土。

1923年,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应运而生。这个如今的王牌学科在当时并未得到一帆风顺的发展, 1950年和1962年, 河南大学办学历程的两次变革成为生命科学学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直至1987年, 新的生物学科从零起步, 重建并开始招生。

再次扬帆起航, 河南大学的生物学科发展速度惊人, 一举夺得了河南省高校的数个第一, 创造了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和非中心城市学科建设的典范, 也在全国相关专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优势学科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这所百年高校中, 产学研结合一直被视为学科发展的黄金法则。

在教学上, 作为河南省的龙头高校, 河南大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

2003年, 在学位点申报工作中, 河南大学获得了植物学博士点, 实现了河南省生物科学类博士点“零”的突破。

2007年, 河南大学取得了河南省第一个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2011年, 河南大学获得了河南省第一个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现在, 植物生物学研究团队已经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内地8个植物学研究团队之一。

令人振奋的还有两个突破:第一个是依托河南大学等单位建设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立项, 这是河南省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第二个是以宋纯鹏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的团队申请的“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获得立项, 这也是河南省“973计划”项目作为首席单位的重大突破。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对生物学科建设经验做了深刻的总结:一是树立了人才第一、学术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创造了团结协作、凝聚人心的工作环境和学术团队;三是拥有了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四是建立了相互支撑、各有侧重的运行机制 (学院和重点实验室) ;五是夯实基础、未雨绸缪, 抓住了每一个发展机遇。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

宋纯鹏,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原学者、河南大学副校长兼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是生物学科的带头人。

自生物学科重新起步, 宋纯鹏就来到这里工作, 为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他认为, 在生物学科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今天, 要想站得住脚并取得突破, 一是要创新, 二是要坚持。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 是取得一流成果的保证。坚持就是需要你有马拉松的耐力, 需要你耐得住寂寞, 需要你遇到任何困难不低头、不后退, 勇往直前, 甘心把自己融入平凡的事业中。只有与这种心态和精神相应的行为, 才能孕育出生物学科今天良好的局面。”宋纯鹏解释说。

2011年4月18日, 河南省依托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组建。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棉花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新基因挖掘、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形成机理和棉花高产分子机理与品种设计等,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 实现了河南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也圆了河南大学多年的梦想, 为学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河南大学也将以此为契机, 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研保障。”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说。

河南省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骁表示:“中原经济区提出不牺牲农业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这给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支撑。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 对于河南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 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增强农业竞争力, 推动农业现代化, 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生命科学学院的名誉院长、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主创者之一, 山仑院士表示, 逆境生物学的研究要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设, 侧重和本省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也要和生态学紧密联系。农业科研的创新没有实践的支撑就开展不起来。

山仑院士对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非常认可, 他说:“河大的生物学研究发展速度非常快, 早期因为院校机构调整, 后来成立起来的生命与科学学院以年轻教师为主力, 但是后来者居上, 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逆境”中华丽提升

“虽然起步较晚, 但经过几年的发展, 我们整体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某些领域的研究, 已在国内外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目前, 加快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核心工作。”作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领导者, 宋纯鹏每每回忆起实验室的创建经历都会感慨不已。

随着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技术平台为基础, 已经成为植物逆境生物学原始创新和交流平台之一。实验室依托特色技术体系, 如测定细胞膜离子通道的膜片钳技术、检测活体细胞成分的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遗传学材料筛选的远红外成像技术、基因表达分析的基因芯片技术等, 与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合作研究, 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aron Ciechanover教授在内的百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访问交流。

2009年7月31日, 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棉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双边学术交流会在河南大学召开。双方围绕棉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就如何整合资源、凝练方向、聚集队伍、努力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实现河南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等问题达成共识。

2010年9月19日, 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指南, 棉花生物学方向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的领域。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立即成立重点实验室申报领导组, 他们撰写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 经河南省和农业部联合推荐, 得到了科技部的认可。

2011年1月24日, 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复评专家组到河南大学和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实地考察, 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 实验室面向国家农业发展需要, 瞄准国际植物生物学科技前沿领域,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特色鲜明, 优势明显, 同意立项建设。

2011年1月底, 该实验室被授予河南省“十一五”优秀科技创新平台。

夯实基础优势发展新兴交叉学科

“河大就是文科突出。”这是以往人们介绍河大学科特色时最常说的一句话。进入新世纪以来, 河南大学的学科建设厚积薄发, 一步一个脚印, 让关注河南大学发展的人们惊奇地发现, 这所百年老校在保持文学、艺术、体育等文科优势的同时, 生命科学、环境规划、计算机、化学等一些理工科也开始崛起。

同时, 河南大学还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材料科学、建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科学与技术、药学、管理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也取得了明显发展, 在省内占据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

2004年4月, 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莅校视察时对河大提出要求, 要把学科建设定位好, 要凝练学科方向, 会聚学科队伍, 构筑学科基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发展原有优势学科的前提下, 不断地对学科进行调整, 设置新兴学科。周济同志的要求既是动力, 也是压力。但在短短的几年内, 河大人以自己的努力, 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突出重围, 使学科建设捷报频传, 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2004年12月,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被列入教育部第五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成为河南省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过4年的发展, 该中心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2006年1月, 河南大学获批1个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21个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8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值得一提的是, 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 实现了学校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零”的突破;2006年9月, 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并于2008年3月正式通过教育部验收;2007年8月, 河南大学申报的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部获批, 涵盖文学、历史、经济、理学、工学5大学科门类, 而经济学科和理工科流动站的设立, 更是提高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层次, 完善了博士后流动站的结构布局;2008年7月, 河南大学在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申报中取得优异成绩, 共获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5个, 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4个, 覆盖了学校108个二级学科, 包括学校全部博士授权点学科和绝大部分硕士授权点学科, 占到学校学位点总数的59.3%, 比学校第六批省重点学科的20个二级学科增加了88个, 增幅高达440%。

发展才是硬道理, 学科发展才是学校各项事业进步的发动机。在学科建设的推动下, 学校各项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陈小章在《再造中国大学》一文中写道:“新河大人对他们心目中河大的企盼和再造河大的决心, 让我在为期不长的访问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是体现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不断加强学科建设, 才能彰显学校的综合优势;只有努力建设一批一流学科, 才能使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命科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不止是一个学科的崛起复兴之路, 更是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之路的一个缩影。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形势下, 河南大学将以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为引擎, 以产学研结合为指导, 将科研能力转化为生产力, 为中原崛起注入强劲的动力。

元宝村的铅笔创新求生记 第6篇

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找到机遇,需要眼光也需要智慧。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同样是从小铅笔上看到了商机,凭借铅笔产业从温饱走向富裕。但2014年4月开始,随着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一声令下,以木为生的“铅笔之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艰难探索数月后,一张来自德国的订单,让元宝村看到了新的希望。

从“土改第一村”到“铅笔之乡”

元宝村在哪儿?它是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中“元茂屯”的原型,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尚志市以东30公里,一座看似平常的小山村里,村民住上带车库的小别墅或装修时尚的小高层住宅楼,其富裕程度远近闻名。它就是生产出占全国总产量25.6% 的铅笔和60% 铅笔板的“中国铅笔之乡”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

用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的话说,元宝村出过两次名,一次是因为穷,一次是因为富。新中国成立后,元宝村曾是种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贫困程度可想而知。

元宝村与铅笔结缘进而走上富路,却完全是机缘巧合。元宝村第一家铅笔企业——元宝山制笔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厂长于宪臣自豪地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凭着靠近几大林场的优势,干起了小木材加工。就是把原木破成木板方,卖给周边的工地。1992年,一个亲戚听我说小木材加工效益不好,建议我改做铅笔板,那时我连铅笔板长啥样都没见过,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随后,于宪臣和张宝金一行人先后去了方正和苇河两个铅笔板厂,这才把铅笔板的生产工序看了个一清二楚。

1993年春天,元宝村的一个院子里堆起了元宝铅笔板厂的第一批原料——700立方米木材,木材价格至今于宪臣还记得非常清楚:每立方米350元。经过反复研发设备、设计工艺、试验生产,百天之后,元宝村生产出了质量合格的铅笔板。1994年,元宝山制笔厂正式成立,元宝村的铅笔生产也拉开序幕。此后,以元宝村为中心的尚志铅笔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到2014年,元宝村已有以铅笔、铅笔板为主导的企业28家,年产铅笔18亿支,占全国总产量的25.6%,生产的铅笔板占全国总产量的60%,成为名符其实的“铅笔之乡”。

“停伐”让铅笔企业面临原料困境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这对完全依赖木材原料优势的元宝铅笔产业乃至整个尚志的木制品加工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2014年7月份开始,厂里的订单情况不太乐观。原料价格上涨和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双重因素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新方向、寻找新出路。”于宪臣告诉记者,原料方面,虽然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数量不少,但价格持续上涨。以往每立方米1300元的木材,眼下已涨到了1600元。以前元宝村的铅笔和铅笔板因为使用椴木而受到市场青睐,但如今杨木的软化技术关已攻克,而杨木价格低,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等地以杨木为原材料的铅笔生产企业渐成气候,我省的椴木优势不复存在。

面对资源桎梏,改行还是创新,成为摆在元宝村铅笔企业面前的两个选择。“全球每年消耗铅笔120亿支,中国年产量铅笔70亿支,是世界铅笔生产出口第一大国。如此巨大的市场,当然不应该轻易放弃。面对新形势,我们选择创新转型,重新研发纸质铅笔生产工艺,用纸质环保铅笔代替木杆铅笔。”于宪臣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他就曾尝试过制造纸质铅笔,但当时纸铅笔和木铅笔成本几乎相同,且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一直没有正式投产。如今木材原料短缺加上国内外盛行环保理念,纸质铅笔无疑是木杆铅笔的最佳替代品。2014年10月,经过数月的潜心研发,元宝山制笔厂将刚刚通过欧标金属含量检测的纸质铅笔样品带到了广交会上,没想到,立竿见影引来了德国的“金凤凰”。

“一位个子不高的德国女士在广交会上看中了我们的样品,用手机拍了照、拿了我们的联系卡,不到一周时间就发来了合同和产品图样。事后我才知道,这位女士是德国一家知名文具经销商的大老板。第一批20万支废报纸卷成的欧元图案纸质铅笔只是‘敲门砖’,如果在柏林市场反响良好,肯定会有后续订单。”十几年来一直为元宝山制笔厂打理出口事务的温益民回想起第一笔纸质铅笔订单的签订过程,仍是津津乐道。

创新驱动发展赢得海外订单

走进元宝山制笔厂的纸质铅笔车间,记者了解到一支小小的纸质铅笔要经过切纸、粘芯、卷笔、烘干、齐头、磨光、辊印等十几道工序,经过两天的时间才能成为成品。在车间里,记者遇到了于宪臣从上海请来的技术指导徐师傅。徐师傅告诉记者,虽然纸质铅笔的每道工序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却有不少“门道”,就说看似最简单的放置铅芯环节,稍有误差就会导致铅笔露芯或是纸卷不齐。车间里有一个两三米长的铁皮盒子,徐师傅指着它说:“这个东西让我佩服,这是于厂长他们研发的远红外烘干机,其他工厂用的烘干机要24小时才能把笔烘干,这台机器只要20分钟,而且远红外线能让铅笔从里向外彻底干透。不但大大提高了烘干效率,还可以避开用电高峰,完全可以申请技术专利。”

记者从中国制笔协会了解到,目前我国每年生产70亿支木杆铅笔,需消耗7000公顷树木。而利用废旧纸张生产的纸质铅笔不但节能环保,更有容易卷削、永不偏芯等诸多优势。但目前我国只有5家能生产纸质环保铅笔的厂家,而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也只有广州汇林和江苏昆山两家,全国全年纸质铅笔产量不足3亿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求生模式 第7篇

关键词:实验器材,实验方案,实验教学

中职学校的生物实验更注重自主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主动动手实验、动脑改革实验过程。但农村职业中学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性,实验经费不足,实验器材残旧,领导不重视,教师马虎应对。看似可有可无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对实验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进行改革实验的激情。因此,如何使用器材,利用现有的材料创造实验条件,顺利地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主改革生物实验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都是农村职校生物教师所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农村中职生物教师要学习英国人贝尔格里(Rear Grylls)的“荒野求生”精神,从以下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熟练地使用现有的实验器材

1.了解原理,正确使用。

由于实验不纳入考试范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仪器使用方法不当甚至不会使用。最明显的是对显微镜器材的使用,表现为不会对光;装片不懂得用压片夹压住;一用上显微镜就用高倍镜观察;不加辨别地使用粗细准焦螺旋调距;做临时装片时,将载物台高高翘起,导致溶液流到载物台,或端个显微镜呼朋唤友,满实验室跑。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没有进行系统的显微镜操作能力方面的训练而引起的。因此强调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了解其设计原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和反复训练,正确并熟练地使用,是学生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

2.养成习惯,清洁器材。

学生要养成清洁器材的习惯,保持实验场所的整洁。因为实验中的污染物容易对器材造成腐蚀,影响器材的使用寿命;而且长期器材的不清洁,容易产生大量细菌,对师生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要学会正确处理污秽的器材,正确判定污染物的位置,防止灰尘落入器材的内部。对于贵重仪器,要在实验后用专用设备认真拭擦各个部分,正确摆放,罩上保护物,放入规定位置。实验中滴加不同溶液或同一溶液的不同浓度的滴定管,要及时清洗。对于镊子、玻璃棒、载玻片、培养皿等,使用后需清洁后晾干。实验完毕后及时清洁桌面、器材,要求学生要一一养成习惯。及时清洁器材的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能避免延误下一次的实验,而且延长了器材的使用寿命,维护了身体健康,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3.熟悉步骤,条理操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要求学生按正确的操作步骤使用仪器,如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按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的顺序进行。良好的操作技能可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避免实验器材的损坏,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素质,提高正确实验现象概率,提高实验热情。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将实验当成一种探索而不是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在使用新仪器时要率先示范一次,将仪器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讲解清楚,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学会实验,为下一步探索打下基础。对于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中职生来说, 每学年的第一节实验课必须重点讲解常用仪器的操作要领、规范使用各种器材等要点。

二、学会实验器材的自主选择

职校教学常规的生物学实验多达十六个, 其中的实验器材物品种类繁多,其特点是大多数实验材料需要自己采集、培养、选定。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具有收集、培养和处理实验材料的技能,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药品和用具,顺利进行实验和观察。

1.实验材料的自主选定 。

自主选择实验材料的过程中, 许多实验由于实验材料的选择不当而告失败,因此要学生多做实验多验证,在众多材料中,筛选出适合试验的最佳材料。材料选择应以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观察效果好为原则。如我们福建可用产量高的龙眼、荔枝来代替苹果和梨来做还原糖的鉴定, 由于材料含糖量极高,在空气中氧化的速度不及苹果快,实验效果好,也避免了实验误差。寻找叶片较大的地藓来代替菠菜叶,制片方便,直接即可观察线粒体的运动。还可用大蒜来代替洋葱做根尖培养,取材方便,培养时间短。用茎干是紫红色的鸭趾草来代替洋葱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材料易得,操作方便。教师在平日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根据季节选取当地合适的材料,促使生物实验及时进行,避免拖延影响了教学。而且,多种材料的选择有助于加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灵活选择实验器材药品的替代品。

由于农村职校实验经费缺乏,实验药品、实验器材往往得不到及时补充,实验条件不足,教师必须自己寻找实验器材和药品的替代品。学校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实验工作人员,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材料的制备都必须由老师亲自完成。如何运用现有的器材试剂,挖掘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材料作为实验用品,也是基层中学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点。除了向周边学校申请援助外,教师还必须自己动手修理一些器材,学会灵活寻找替代品。如将年久失修的显微镜完好部分拆装下来,拼凑成一架完整的显微镜;用小河里的白细砂来代替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甚至可用筷子代替玻棒,用无色玻璃杯代替烧杯。当然,相对应的我们也要创造出使用它们的方法。用吸管代替滴定管的时候,我们先将小吸管插入溶液中,然后用拇指按住一端的封口,要滴加一滴时就轻轻放松一下拇指。最实用的是用石蕊试剂来代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实验步骤不变,只是现象发生了变化,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也就是说,在基层职校的生物教学实验中,一定要有贝爷的“荒野求生”精神,就地取材,拼凑器材,寻找合理的实验替代品,在“荒芜”的实验器材环境下,实验教学得以顺利“求生”。

三、参与实验方案的自主改革

1.营造开放性课堂 ,允许学生出错 。

长期以来, 实验活动过程往往是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准备好材 料 ,做好实验 演示 ,然后让学 生重复做 一遍 ,验证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往往没有进行思考,带有盲目性地进行简单的重复操作。新课程下的实验主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实验过程的启发者、指导者和知识总结的升华者。

所以,每节课实验课教师不能讲得过多,否则易形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学生依葫芦画瓢不动脑筋, 探究不到实验的真谛。如还原糖的鉴定中,书本中只要求“从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中选择一两种,预测其中含有哪些有机化合物”。如果此时教师提供的材料仅是苹果、梨或马铃薯均浆,学生根本就考虑不到植物本身的颜色问题,从而影响到实验结果。我具体的做法是将红萝卜、白萝卜、苹果、荠菜茎、梨、西红柿、龙眼等多种材料一起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打造开放性课堂,允许学生出错。不同的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不同,结果也不同,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分析总结,提高思维和辨析能力。

2.鼓励实验方案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

营造开放性课堂,肯定有大量的不同信息,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处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到步骤或器材使用的不妥之处。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再讲解清楚,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又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如《绿叶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学生自主改造实验方案时, 教师可预设几个问题: 1滤液细线为什么要干了以后再划? 2你还可以设计出哪种方案证明色素在滤纸上的扩散是有一定顺序的? 3如果细线是一个浓绿的点,层析效果是怎样的?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5还能应用哪些材料来实验? 这个实验还能怎样做?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实验有完整的清晰的认识,鼓励他们对实验方案的改革,培养他们分析实验步骤的能力,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使实验延伸到课外。这样养成习惯后,可以让学生在探索氛围中,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不断积累和提高。

四、将实验延伸到户外

1.周边环境的合理利用 。

学校及周边的环境就是一个很好的生物实验课堂, 是实现书本知识与周围环境的良好沟通的地方, 能将死板的书本知识演绎成生动鲜活的生活知识,促进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智商。如本县城是以农业、林业为主的生态县,教师可布置学生利用假日调查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了解其组成成分,分析农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并设置相当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当然,每次的课外延伸必须有明确的调查对象和解决问题,教师本人必须先去实地调查研究,看看调查地的范围是否合适,有没有相当问题的探讨,甚至是否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2.利用现有的农业基地进行学习 。

本县城具有各个项目的开发, 其中不乏农业基地的开发。如可以带学生参观植物的组织培养基地、温室大棚基地,了解并参与整个劳动实验过程,养成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与一些具有农业经验的家长联系,让他们介绍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取得经济效益。学生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感兴趣,理解更深,比单纯地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效果好得多。如果能真正投入到劳动基地进行学习,对生物实验材料的培养过程也会有更好的全方位的理解,同时养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

3.利用生活中的新闻进行分析探究 。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可利用生活中的新闻进行探究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如网民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说能燃烧的面是含有塑料的。我们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再实验,判断以上的验证法是否得当,自己动手做一做, 采用最有说服力的实验论证网民的说法是否得当,用事实说话。这种分析实验,材料易得,操作简便,使学生对生物课堂的验证实验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和生活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大脑,要多做一做;解放眼睛,要多看一看;解放空间,要多动一动。”学生看到平时没有留意过的生活物品与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居然有这么大的联系, 体会到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激发了生物实验的学习劲头。

上一篇:重要角色下一篇:软骨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