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动机范文

2024-05-10

学生学习动机范文(精选12篇)

学生学习动机 第1篇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旧知识的不断更替,迫切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终身地学习,不会学习的人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要学会学习,首先要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那么只有通过自己亲身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巧设疑问引发认识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巧妙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初一数学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笔者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犯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没房住;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问:学生多少房多少?”学生们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可以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试一下,不行!学生都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于是就很顺利地导入一元一次不等式,这样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也格外地认真,注意力也很集中.

三、适当的鼓励与表扬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个闪光点,当学生取得进步、取得一定成绩时,要抓住时机,对于学生的成功及时地给予肯定的表扬,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的愉快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探究.

四、做学生的好朋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老师有信任感、亲近感、友好感,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情感过渡到你所教的学科上.所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有时一些在别人看来的小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在细微之处关心学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学生喜欢教师了,他自然会对数学有兴趣.

五、做好数学实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认为数学很抽象,但数学有时会很具体,数学既是思维科学又是实验科学.中学数学中的公式、定理、性质大多是通过对其蕴含的数量关系或几何的演绎来揭示其本质属性而得出的,这种高度形式化、严密的逻辑推理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一些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比较困难.若能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的思维方法及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数学实验是利用有关工具(如纸、拼图和使用一些测量工具以及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进行折纸、作图等实验,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数学的某一性质或通过实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数学实验包括引入型实验、猜想型实验、探究型实验、验证型实验和拓展型实验等.初中几何很多定理性质都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发现,如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以引导学生对折三角形纸片(边与边对齐),然后在折痕上任取一点向两边作垂线,用直尺测量垂线段的长度来发现;还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变化,从特殊情况推出一般情形;高中解析几何中曲线的有关性质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来发现并推导一般情况,当然,上述问题还需要严密的证明.数学实验过程是发现的过程、调整认知结构的过程,也是动手实践的过程.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时,不能直接将现成的结论呈现出来,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实验手段,让学生经历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动机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未来世界的发展,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 需要的是会学习、探索的人才.本文就五个方面: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二、巧设疑问引发认识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三、适当的鼓励与表扬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四、做学生的好朋友,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做好数学实验, 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了尝试.

学生学习动机 第2篇

题目:

一、请结合所学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1.请结合动机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不能局限于一种理论,要多种理论相配合来使用。同时还是要着重于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决定。

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认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更适合一些。这是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是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但是主要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小学生对于具象的奖励和惩罚感受比抽象的效能感和成就理论的感受要更为深刻,因此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更适合其学习动机的提高。

同时在实际教育中,由于学生会对各种不同的强化作出反应。有的学生能因在班上受口头表扬而受到激励,但有的学生则不然。一个强化事件本身并不必然有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什么强化物感兴趣。在一个30多人的班级中,可以事先让学生填写一个问卷。如“在课堂里你喜欢干什么或玩什么东西?在课堂上你最喜爱干的三件事是什么?如果你去商店,你将买哪三件喜爱的玩具?”这些问题还可针对不同的年级加以修改。同时,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有些活动如帮助老师、做谜题,对年纪低的学生而言可能是有力的强化物,高年级的学生,和朋友聊天、玩电子游戏、看杂志或听音乐则可能是更合适的强化物。因此,必须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有力的强化刺激和事件。

对于中学生而言成就动机理论更为实用。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较为完全的发展,有辨别能力,具有表现欲。

因此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中学生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因此,中学阶段的学生更适合运用成就动机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提高自己的竞争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用一些需求层次理论的方法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可以建立兴趣小组,向同学们宣扬成就理论来实施。具体方法的实施,可以用学生和教材的互动,以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问答式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目的是激发学牛主动建构的学习态度,同时用成就动机中的理论.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和辩论来激发小组的兴趣和成就动机。

在实施互动的同时,避免失败的动机。如果追求成功的动机超过避免失败的动机,则学习者就会奋发向上、积极努力,反之,则表现为焦虑、退缩等消极行为。因此在学习小组的组织中,应该注意任务的难度,避免题目太难使学生的失败动机大于追求成功的动机。

个人对自己是否有信心完成学习活动的自我知觉是影响动机强弱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次成绩的发表,用学生的认真获得的成绩来提高学生的效能感,和学生的信心。这样使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每次活动的成长和进步。这样使学生每天都能信心满满,以高昂的斗志去面对每一天的学习,提高其效率和学习的动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3篇

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最近,经常听一些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厌学,学困生面广,教师难教。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娱乐、互联网等信息平台的高速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诱因增多,使一部分学生在兴趣上产生迁移。教师要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调整教育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善用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上来,使“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下面就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谈点粗浅认识。

一、教师必须热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就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情感动物,只要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甚至更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脱下对学困生的“有色眼镜”,带上“放大镜”去寻找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以“点”带面促进他们进步。热爱每一个学生,确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上进的,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学生才会相信你、亲近你、“喜欢”你,喜欢你上的课,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环境,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也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由已知探索未知,是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动力。如果教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情绪处于最佳的状态,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高效地接受大量的学习信息,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兴趣、爱好不是固定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兴趣、爱好也有好坏之分。对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激趣。对好的兴趣、爱好,教师要加以肯定,对不好的兴趣、爱好,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导入正途。

三、创设成功的学习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希望获得成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发起他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学生容易对感到能够胜任的任务产生兴趣,而对那些感到自己无能为力的任务,则变得兴趣索然。所以,即便学生对某门学科或活动开始不感兴趣,但如果获得了成功,他们也会产生兴趣。

想要取得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想什么就是什么,美梦成真是每个人的愿望,学生也不例外。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每个人的目标与想要获得的成功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树立学生的成就动机要有针对性。

心理学家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调控教学过程,努力创造和珍惜能发挥、展示学生才华和获得每一次成功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作业、回答问题、独立练习、质疑问难等都充分肯定,哪怕是错了,也充分肯定其学习精神可嘉,及时反馈成绩,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肯定、评价。特别是学生对考试成绩显得非常关心,都希望自己能取得优异成绩,为此,利用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对学习重要知识内容时进行“提示”或“暗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把该知识学得更好,考查时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为获得进步、成功而不断努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完全取消竞争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竞争手段。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五、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为辅

奖赏、表扬、惩罚和批评都是影响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强化因素。强化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已在中小学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及时采取强化手段。奖励和批评都是强化手段,小学生对待教师的表扬奖励、批评惩罚有着不同的心理体验。对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小学生的体验是积极的、满足的,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不断上进,争取更大的进步。对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小学生的心理反映是消极的,这种体验往往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用批评和惩罚激发学生的学习,在短时间内,也会起推动作用。但其作用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失效,用多了,学生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会形成逆反心理、失去自信心。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表扬和批评,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去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学生爱好、兴趣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7-40.

[2]刘莉.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2010-10.

(作者单位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富林镇中心小学)

了解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学习 第4篇

反思一: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学生没有学习动机, 就像机车没有发动机, 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机车”就能飞驰起来了。

动机明确的学生倾向于在学校有更多的收获, 他们在学校待的时间更长、学习得更多, 而且在考试中的成绩也更好。夏雨产生挫败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没能了解到所任教的中专生的学习动机, 一味的激励反而丧失了作用。动机的分类有很多种。外在动机是个体为了获得某些外在结果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比如有些同学只将考试看做是可以获得物质奖励, 或是能让身边的人高兴或是在班级排名中会靠前的话, 那么这种动机就具有不稳定性。内在动机, 即来自个体内部的激励, 指学生的学习可能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感兴趣, 而不是因为学习之外的什么东西感兴趣, 这类学生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这样他们的学习亦已成为“我要学习”。这种动机更具有稳定性和长远性。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注意对每一个学生学习动机的考察, 适时地调整学生的动机, 积极主动的帮助学生将学习的外在动力逐渐转化为内在动力,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长远性, 以期适应现实社会对每一个人提出的终身学习论。

反思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目标是个体从事某项工作想要完成的事情。一个学生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为自己建立一个有效的目标。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合适目标的价值。他们为学生所制定的任务往往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既不是太难, 也不是很容易。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 研究者们就发现人们喜欢完成那些有50%成功机会的任务。换句话说, 如果让你一个人距离所瞄准的靶子选择一个位置站着, 人们更喜欢站在具有50%击中机会的那一点上。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忘记, 那就是学生如果得不到确切及时的反馈, 目标就无法发挥它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的反馈和期望对学生目标的确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反思三:了解学生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中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七个层级。我们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比如有一些学生他们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 一个月全家只有几百块钱的生活费, 连吃饭、穿衣都不能满足, 你去跟他谈什么宏伟目标, 恐怕不切实际。这时对学生最好的帮助便是提供助学机会, 尽可能地减少学费让他先解决温饱问题。再如近些年来发生在俄罗斯、美国等一些学校的枪击事件, 人质绑架案威胁着学校的每一名学生。这时候安全与保障的需要则成为这些学校的学生们的最需。人本主义的主张是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我们要充分突显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利用完成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来使学生获得自尊。在日常教学中不随意挫伤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这会不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实施方法: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结合

1.在不同年龄段侧重不同的激励方法。我们都知道,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某一事物的需求会发生变化, 动机也会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 外在激励会更加有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光靠外在激励系统已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或者发展出学习的乐趣了。这时建立内在激励系统就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意识到学习的乐趣, 他就会产生一种为父母为老师而学的想法。经常在现实教学或电视连续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白。老师 (家长) :“你现在还不懂, 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我为什么要让你学这些了。”学生 (孩子) :“我现在只是为你们而学。我不认为学这些东西对我有用处。”是的, 如果一个人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而学, 那么学习对他来说确实是无用的。

2.激励方法因人而异。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知道, 激励学生既需要使用内在激励也需要使用外在激励。假如在作文课上, 一个学生说他宁愿去打篮球也不愿坐在这写作文。那么这时教师告诉这位学生, 如果他能够写两个小时的话就可以去打篮球 (外在激励) 。或者建议他选择一个他感兴趣而且关心的主题去写一篇文章, 并建议他不断提醒自己如果能够完成这篇文章的话, 将会有多么大的成就感啊 (内在激励) 。总之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在了解学生动机的基础上, 分析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需求, 帮助学生制定一个适中的学习目标, 利用诱因通过外在或内在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学习, 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意义, 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摘要:动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密切相关, 它会受情境的影响, 也会随时间发生改变。动机的分类有很多种, 最常见的是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二分法。真正促使一个人自主学习并在学业成绩上有所提高的是学习的内在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借此通过诱因利用内外部激励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自身的角度看, 目标和需要等因素都会作为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他们更好地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第5篇

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学习劲头”。英语语言学家Gardner(1985)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1)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2)学习中作出的努力;(3)实现目标的愿望:(4)对学习热爱的程度。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务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的形成失学好英语口语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清高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能增进个人潜力的发挥。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调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对于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口语。对于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不断刺激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英语口语的趣味性。

二、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6篇

关键词:学习动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要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剧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要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依旧停留在旧的知识基础上而沾沾自喜的人,终有一天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社会所淘汰,更要使学生从小明确:学习既是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另外,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相信:努力是决定其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认识到努力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努力导致成功,不努力导致失败;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努力也是一种可控的因素,它是可以通过个人意志控制的,预习,认真听讲,充分准备,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以增强学生的满意感和胜任感,强化他们趋近成就任务的倾向,同时,还要尽可能避免学生对失败做出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如认为自己能力差),避免产生无望情绪和无助行为。

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一言堂”“满堂灌”现象是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之相适应,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就是必然的选择,只有有了对于学生充分的信任,我们才能主动放弃我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也许并不顺利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能力,慢慢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次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新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学生的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

三、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发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给予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常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习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让成功走进学生,要是学生进一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除了创造师生感情交融的心理环境,还要破除学生对数学学习“成功”的神秘感,并重视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应”的积极作用,每接一个班,我总要在学生前反复强调“数学并不难学”这个观点,指出学好数学也就是数学学习上的“成功”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每次数学考试都是得满分才算“成功”。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天然的学习动机只有在渴望安全,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下,才会被激发出来。这一环境的特征是:与照顾自己的成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成人能够看到他们独特的潜能两;为学习所提供的支持,要符合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而又不用担心失败;这些动机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教会必须去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必须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为了确保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个人的成绩,个人的独特方法和能力上,而不要强调与别人进行比较,应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此外,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奖励,并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奖赏,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也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由此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达到了“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

5.适当展开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比试竞争,所以我在任课班级坚持实行“数学小组竞赛”活动,将学生划分六个数学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人,依据学习成绩不定期地轮换。把学生的作业、回答问题、单元考试成绩等都纳入学习小组竞争内容,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结,此举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学习中,学生获得了成功满足,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节反复发生,学生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可适当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6.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可数学的动机。

专科学生学习动机调查 第7篇

关键词:专科学生,学习动机,访谈法

1. 问题的提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使行为转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心过程或心理状态[1]。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学习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专科学生中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风不正、学习纪律涣散、成绩下降等现象, 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因此, 了解当代专科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特点, 有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学习条件越来越好, 学生本应更积极地投入, 但反观现在的大学校园, 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却没有相应提高甚至不如以往呢?带着这个疑问, 我们对沧州师范学院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式, 选取321名专科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大一学生158人, 大二学生102人, 大三学生61人;男生105人, 女生216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进行。访谈题目由小组成员讨论协商确定。查阅有关学习动机的文献, 发现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 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 是维持学生对学习孜孜不倦的原动力, 如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情感, 以及自尊心、自信心, 等等。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父母的表扬、教师的鼓励、奖赏、适当的竞赛, 等等。奥苏伯尔认为[2], 课堂学习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1) 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它是一种内部动机; (2) 自我提高内驱力。它反映了学生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这是一种外部动机; (3)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这也是一种外部动机。根据以上动机理论最后确定了七个访谈题目: (1) 上大学的直接动机; (2) 大学所学专业的兴趣; (3) 对大学老师的评价; (4) 家长对学习的要求; (5) 大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6) 对考试、奖助学金的看法; (7) 大学学习的目标。

3. 研究结果

对个别访谈结果进行汇总, 结果如下。

3.1 访谈结果的百分比状况

3.2 学习动机的共性

调查表明专科学生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找工作为主。个别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工作, 上大学是为了好找工作, 学好专业知识是为了找好工作, 毕业后希望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以便将来能有个工作。这一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有一致的地方[3]。

在中学,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的重要的指标, 所以看重考试、追求高分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大学生没有了“分数决定一切”的说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就不会像中学时代那样为了考试而埋头苦读了, 所以为考试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减弱了。大部分学生考试之前努力学习为的是降低考试挂科的可能性, 也有部分同学为避免不及格情况采取了考试作弊等投机行为。学院为了鼓励学生学习, 设置了奖助学金等级奖惩办法, 但是对于几乎没有获奖机会而不看重等级的学生, 等级奖惩就是无效的。

空虚是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感受。从中学紧张的生活到专科几乎没有拘束的生活, 学生很容易变得像大海上面的没有舵手的小船, 不知道何去何从。中学时的学习动机就是“考大学”, 考入大学了, 目标实现了, 其学习的推动力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学习的目的意义不明确, 于是就产生放松、不知所从等心理, 造成了学习懈怠的现象。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与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关。此外, 进入大学前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 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特长和业余爱好, 进入大学后, 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 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兴趣爱好中, 而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专业思想动摇, 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失去信心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入校前, 填报志愿非常茫然,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所选择的理想志愿, 对所学专业、发展目标、就业前景等了解甚少或者一无所知, 更谈不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习了, 所以在学习上常显茫然和被动。调查显示, 学生对自己专业感兴趣的只有42%。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

教师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指导者, 启发者、权威者和组织者[3]。与中学教师相比, 大学教师缺乏给学生持久学习的“原动力”, 缺乏给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感”、“友爱感”, 以及必要的学习管理。所以大学老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是欠缺的, 大学生不存在为获得老师的表扬而学习的附属动机。

3.3 学习动机的个性

调查发现:英语系、美术系、音乐系的学生专业兴趣浓厚, 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达到了70%。这些学生进行学习, 并非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检查, 也并非主要是为了获得老师、他人的表扬或者得到奖励, 而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有内在兴趣, 他们是在为了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 这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

4. 教育对策

4.1 加强学习纪律管理和自觉学习习惯的培养

与中学相比, 大学的学习自由度要大得多。这种较为宽松的学习纪律, 对一些心理不太稳定成熟的大学生缺乏约束力。尤其是一些低年级学生, 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时间计划性、课余学习自觉性较高年级学生更差。从在中学时被老师领着学习、被高考逼着学习到进大学后更多的是自己安排学习, 松懈、无紧迫感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 严格学校规章制度、抓好学习纪律, 有竞争的奖学金制度、有压力的学分制都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 会更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1) 组织学生深入学习校规校纪, 知晓哪些行为是学校允许的, 哪些是鼓励的, 哪些是禁止的, 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样去做, 以及违纪带来的不良后果, 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2) 对于纪律松懈、拒绝教育、严重违纪或学习成绩确实达不到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的学生, 在耐心教育、思想工作无效的前提下, 必须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纪律约束。适当地惩罚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惩戒作用, 教育学生不该做什么和不该怎样做, 从而消除这种行为的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4.2 精心谋划和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一旦形成, 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推动力, 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据研究, 内部动机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4]。因此, 教师应努力营造利于激发学习内部动机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使学生常常处在一种紧张、活跃的心理状态中, 引导学生在所学内容的内部寻找乐趣, 发现学习本身的意义, 关注自己能力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体验到掌握知识或技能后的成功和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有目的地安排教学内容, 启发学生质疑、解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努力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3. 利用教师人格因素激发专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 在此方面, 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的态度、情绪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5]。对许多专科生来说, 总有一两位教师的理想品质是他们极力效仿的, 这时教师成了学生模仿的榜样。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喜欢某位老师, 也会对这位老师传授的课程感兴趣。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 就要注意塑造自身的形象。广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和高尚的人格是教师形象的魅力所在。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 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 使学生心悦诚服, 产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思维方法上影响学生, 而且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4]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1—216.

[3]杨晓宁.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第8篇

内部动机是指向数学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 它来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 学习 (包括解题) 后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所给予自己的鼓励和感受的乐趣等.许多数学家学生时代就被数学的美妙所吸引, 为之刻苦钻研, 这种推动他们学习数学的内部驱动就是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向数学学习任务本身以外的动机, 它受外部力量的推动, 与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及学生所处周围环境相联系.外部动机, 一般来自家长和教师的期望、表扬或批评、学校的奖惩、学业成绩与名次的刺激、班集体荣誉感等.

依据上述理论, 应从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两方面来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一、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 获得某种物质的心理特征, 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通过巧设悬念, 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 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 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 可先讲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 当时小李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 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 小李非常惊讶, 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 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学生满怀激情地上完了这节课.

二、引起冲突, 激起学生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景之间的冲突与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 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椭圆的定义”的教学, 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椭圆形的实物接触较多, 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然而, 他们还是无法揭示椭圆的本质特征, 如果此时教师问:“究竟什么叫椭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 不过, 他们对椭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 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三、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 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四、进行情感交流, 培养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 增进与学生的友谊, 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责任感、好感、亲近感, 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 达到“尊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的故事等来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 了解数学家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例如, 可以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 几何之父——欧几里得, 代数之父——韦达等数学家的故事, 不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 起到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引之以悟, 导之以行”的作用.

五、适当开展竞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 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和客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在活动课上应采取多种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六、及时反馈, 不断深化学习契机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角度看, 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 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 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 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 又要及时地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 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 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习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当通过反馈, 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后, 要再次“立障”、“设疑”, 深化学生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动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动机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动机,客观因素,对策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这么一个教育事实:具有相当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却大相径庭;拥有相同知识和技能的人,在从事同一行为活动时,表现的出色程度却不同,有时甚至相差悬殊。这就是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众多非智力因素结构中,学习动机是其中的核心。

所谓动机,心理学的解释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学习动机即指引发维持学习活动的倾向。一般,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包括两方面:外在动机,即学习动机因素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内在动机,即学习动机因内在需求而产生。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源动力。

1. 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客观因素

笔者在对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

1.1 他人成绩信息的作用

由于竞争性评估机制的存在,学生们经常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他人的成绩相比较,并由此产生成功或失败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评价。当他们感到落后于他人并且难以超越时,便增强了回避失败的动机。这使得他们自甘失败,自我放弃,不敢挑战自己,甚至自甘堕落走上犯罪的道路。

1.2 学校奖惩机制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强调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以及成绩和分数为评价标准,并据此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奖优惩劣。在这种机制下,学生们带着紧张担忧的心情去学习,惟恐落后。这就使学优生“担心失去优势地位而不在受奖”,学困生“恐惧失败而再次受罚”。久之必然人人自危,甚至可能变得神经质,对他人评价身份敏感,注意力的焦点不再在学习上,而在保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上,导致回避失败的动机急剧增强。

1.3 他人语言行为的作用

研究表明(Weinei, 1982),他人,尤其是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言语评价,对学生主动提供帮助甚至教师的表情动作,都会作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被接受。

1.4 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在学习动机低的学生中,不乏有对自己学科不感兴趣,但又不知道学些什么的学生。这主要是由于在文理分科背景下,迫于无奈选择了没有兴趣的专业,在学习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中学中普遍存在,也可能是当今学生学习动机低的最主要原因。

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作用,即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学生才会正常学习。笔者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几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2.1 对社会环境的控制

对社会环境的控制与学习者决定何时需要单独工作,何时需要合作,或何时需要向教师、同伴,甚至非社会资源(如参考书)寻求帮助有关。知道何时及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它会影响个人在学业、社会及职业上的成功。在当今的学校中,需要社会关注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就需要社会各界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而共同努力。

2.2 对学校的建议

2.2.1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措施

学习心理学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已经从依赖型逐步变为自我知道型。中学生在接受认知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参与,与其他人共享信息资源。学校可以采取讲座、讨论、心理辅导等形式向中学生讲授基本的动机归因理论,使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特点,也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组织中学生对各自的学习归因进行分类,并对改善措施进行商讨,实行经验共享。这种讲座或团体成员互助的形式有助于中学生发生认知上的改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2.2.2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提高,专制而压抑的教育情境则会破坏或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致力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学校应该保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会粗暴训斥,也不会包办代替,而是耐心启发,循循诱导。当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出现错误时,学校应该保证教师不会讥讽,也不会惩罚学生,而是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2.2.3 设置适宜的课程

中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他们具有较低的心理成熟水平,较少的学习经验以及积极参与学习的心理意向。他们在学习上具有依赖性、闭锁性、摇摆性等特点,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多开设一些道德课,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学习观。在课程设置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遵循学生的思维特征,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以符合中学生的时间安排和学习特点。在学习内容上要难度适宜,综合性强,并适当压缩理论较强的课程,增加开放性较强的课程,尤其要避免不加选择地直接应用普通高中的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难度的适宜,课程结构的合理会减轻中学生的学习焦虑,并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功的信心。

2.3 对教师的建议

2.3.1 构建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根据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构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首先,在课堂上要营造支持性的、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设置合作性的教学情境。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示范、画图、访谈、座谈、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合作性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意识到学习障碍的存在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性的,从而降低内心对学习困难的畏惧。

2.3.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必须找到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方法。首先,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布置适合他们的作业,让每个人都觉得学习不难;再次,教师应明确作业布置的要求,应确保学生有能力完成。这样学生会更努力去完成,否则他们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去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应该常常对学生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纵向比。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纵向比较的话,学生会惊喜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2.3.4 提高学生选择和使用学习方法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总体了解学习的方法,包括记笔记、缩写、图表、复述及猜测等。其次,教师应在课堂教育中使用以方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现有的教材,然后再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也可以先确定学习方法,再围绕这些方法设计一些相应的课堂活动。再次,教师也可以在适合的时候在课堂上时穿插一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通过使用这种学习方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一些适合的学习方法去学好英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 对学生自身的建议

2.4.1 对时间的管理

时间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优化每天的活动。因此能否很好的管理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的有效性的高低。掌握时间管理的技术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时间。时间管理的技术可有三个问题表述:“我现在怎么样利用时间的”,“我希望如何使用它”,“我如何提高自己对时间的管理”。

2.4.2 对物理环境的控制

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重构物理环境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重构是指创造安静的没有干扰的学习环境。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的场所,选择适合的场所对学习者很重要。因为选择适宜的学习场所,学习者才能排除来自各方的干扰,才能充分控制影响学习的物理环境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4.3 对自身因素的控制

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与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学习兴趣、性格、经历,以及自我评价等。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对自己有客观而清晰的认识,找出自己的兴趣点,改正影响前进的缺点,发掘自己的闪光点,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来。

21世纪是知识爆炸和人才竞争的世纪,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这就要求每个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中学生肩负着将来为祖国创造辉煌的重任,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不可能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不但他们将来培养不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连他们自己也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邵瑞珍,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305-307.

[2]冯廷勇, 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2, (1) .

[3]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动机 第10篇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 引发学习动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 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 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 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再三强调其内容十分重要, 关键之处一再强调, 也无济于事。 一堂课下来, 教师虽千辛万苦, 付出很多, 学生却收获少之又少, 更有甚者是一无所获。 中职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对新颖的东西、变化的东西感兴趣, 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 对美的东西感兴趣, 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 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形式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吸引学生,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

中职生遭遇的各种挫折和失败甚多, 容易体验到焦虑、不安、气愤等消极情绪, 这些消极情绪反过来又阻碍他们学习的欲望。相反, 成功感能使学生轻松愉快, 提升学习兴趣。 正如美国微软大王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因此, 让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习大有裨益。 中职学生既不能孤芳自赏更不能妄自菲薄。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 包括近期的和远期的。 在制定目标时, 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切忌制定高出学生实际能力较多的目标, 避免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失败所带来的习得性无助。 这个目标既是可以实现但又有挑战性, 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尤其是不断地鼓励。 当学生实现目标时,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一时未实现目标的学生, 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或者因努力依然不够, 或者某些学习方法不当, 或者考试没发挥正常水平。 教师要相信学生, 理解学生暂时的失败带来的挫败感, 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鼓励。 这种支持和理解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 另外, 多赏识和激励学生, 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 让他们在理解、信任与赏识中主动学习, 感受知识的奥妙、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维持学习动机

当学生初中毕业进入中职阶段学习后, 就会发现中专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有所不同。 例如, 中专的教师一般课后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外作业, 布置以后不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中职学校较少组织抽测考试等。 中专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要求没有普通中学那么严格, 但对专业技术专业技能有比较高的要求。 这对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 既然这样, 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教会学生如何自觉学习。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 就会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表现出坚毅的学习精神, 就会促使他们认真学习, 努力进取, 获得优异的成绩, 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而实现的目标, 学生努力实现了, 就会满足学习需要, 从而强化学习动机, 使学习行为更持久。

四、培养学生因努力而成功的归因观

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 对以后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同样,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成败归因, 对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学生的成功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 当学生完成更某一项学习任务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 这时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法, 即学生观察模仿归因榜样, 学会正确归因;也可以通过团队讨论法, 即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学业成败的原因, 由一名受过训练的教师或管理人员进行引导, 指出归因误差, 鼓励符合实际的归因;还可以采用强化矫正法, 即教师根据学生情况, 结合学科教学内容, 对有归因偏差的学生以暗示和引导, 鼓励作出正确归因的学生, 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 当学生关注自己的努力时, 他成功了归因于自己付出的努力, 失败了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 这种归因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形成认识失败, 面对失败不会受环境影响的正确态度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 不仅可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反过来, 学习成绩的提高,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地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 教学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变化, 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只有如此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小茹.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2 (4) .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第11篇

动机是学习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他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水平、进程和效果。如果学生缺少自己努力,缺乏主动性——学习动机,真正的学习就不会出现,出现的仅仅试徒有其形的学习。经过多年观察,我发现动机越明确、越强烈,那么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对学习就能刻苦钻研,因而也易于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呢?我认为应做到一下几方面。

一、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是自己的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一定要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例如:学生为完成自己的理想,就会努力学习、表现自己,去创造条件取得成绩。特别是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为了完成目标或规划会更刻苦、认真。可见,只有是学生产生了需要,进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教师可以设置悬念来激发动机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就要打破学生对于数学的自我满足状态。在教学中设置悬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通过提问,使学生处于迫切需要解决的境地,引导他们对未知的研究,打破原来的心里平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例如:一个圆形玻璃碎成两块,如何配置出一样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等问题。学生会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可见,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捕捉、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经常用成就激发数学学习动机

在学习动机中,成就动机占有重要的位置。有强烈成就动机得人,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全力以赴欲求成功。例如,爱迪生,一生中的发明有1100项之多,其中最大贡献是发明留声机和自动电报机,实验并改进了白炽灯和电话。爱迪生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用碳丝作为白炽灯丝,并点燃40小时。阶段成功激发了他继续研究下去,不久被钨丝代替。成就激励他去拼搏,拼搏又使他赢得更大的成就。可见,成就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

浅析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12篇

一、创设适宜情境, 提供恰当任务

教学实践证明, 在讲课之前, 提出与教授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 在教材内容与学生心理之间制造认知冲突,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这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过难过易都会使动机水平下降, 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任务过难, 学生经过辛苦的探索努力仍不能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挫败感和羞愧感,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任务太容易, 学生甚至不需思考就能完成, 不能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的浓厚兴趣。也就是说, 当材料的难度系数为50%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浓厚, 学习热情最饱满, 学习动机最强烈。

二、给予适当期望, 强化学习行为

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 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 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教授方式也不同。比如课堂提问, 如果是比较优秀的学生, 教师就鼓励他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如果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能对其回答不置可否或做出不恰当的反应。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定、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因而教师要对学生多些积极的期望, 多进行情感性支持,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

三、妥善进行奖惩, 维护学习动机

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 奖励和惩罚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 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而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进行客观、公正、及时、有效的奖惩, 才能对学生学习动机真正起到激发作用。奖惩要根据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

四、合理组织竞争, 保持适度焦虑

一般认为, 竞争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争中, 学生的好胜心和获得成功的需要会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 学习效率会有很大提高。教师要合理组织一些学习竞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竞争要适度, 不能太多太难。教师要适时地、合理地组织竞争, 使学生保持适度焦虑, 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 教师只有抓住一切时机因势利导,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才能顺利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地震报道下一篇:分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