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病虫害论文

2024-07-19

茶叶病虫害论文(精选5篇)

茶叶病虫害论文 第1篇

1 茶叶主要病虫的演变特点

1.1 部分常发性和偶发性病虫得到有效控制

茶丽纹象甲是安溪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常发生的害虫,一年中主要危害春夏茶,一旦遇到暖冬气候,第二年出土早,在春茶采摘前后大量发生,如2003年该虫是在春茶采摘期间大量出土,即4月下旬~5月上旬为成虫盛发高峰期,此时一方面不适宜喷药防治,另一方面春茶采摘期间劳力很紧张,顾不上防治,往往采回来的茶叶很少有完整的叶片,并且整袋的茶青爬满了茶丽纹象甲的成虫,对制茶影响很大;2004年以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加上采取一些有力措施,茶丽纹象甲大多是在春茶后大量出土,发生的数量也一年比一年少,对春茶的危害越来越轻,造成的损失也相对较少;采摘期间一发现有少量成虫活动,只要提倡适当嫩采或分批多次采摘,把叶片连同成虫一起采下,完全可以避免茶丽纹象甲的危害。

茶黄蓟马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吸取汁液,为害嫩叶,使受害叶背主脉两侧呈现数条红褐色的纵痕,芽梢逐渐萎缩,叶片失去光泽,并反卷或向内纵卷,叶质僵脆。茶黄蓟马2004年以来开始在外安溪茶园进行为害,内安溪茶园较少发现。2007年是茶黄蓟马发生最严重的一年,根据调查最高达7头/叶。经过采取各种防治措施,虫口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以后逐年减少,2009年茶黄蓟马不仅发生的面积减少、发生的范围也缩小。

1.2 部分常发性病虫为害加重

茶小绿叶蝉是安溪茶园最主要的害虫,几年来的发生都是中偏重发生;茶叶螨类和黑刺粉虱也是安溪主要害虫之一。2009年春茶期间适温高湿,黑刺粉虱的发生是全年最严重的季节,据调查最高达32头/叶。2009年是历年来茶叶螨类发生最严重的一年,由于8月份以后持续的高温干旱,极有利于茶叶螨类的发生危害。茶橙瘿螨和短须螨主要在低海拔地区发生,咖啡小爪螨主要在中高海拔地区发生,也是发生最严重的一种,秋茶采摘后还继续发生为害,主要危害成叶叶面,引起被害叶片局部变红,失去光泽,叶面有许多白色蜕皮壳,最后叶片硬化、干枯、脱落,严重影响茶叶品质。

很显然这几种害虫的为害是逐年加重,给安溪茶叶造成较大的损失,也增加很多安全隐患。由于害虫逐年加重,用药量逐次加大,不但增加农药残留,同时害虫的抗药性也增强。由于这三种害虫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虫体较小,最小的茶橙瘿螨只有0.1mm左右,肉眼很难看到,较大的小绿叶蝉成虫也只有4mm;二是隐蔽性较强,这三种害虫大都在叶背吸汁为害,许多茶农喷药只喷在茶蓬面,防治效果较差,给害虫留有许多生存的空间;三是繁殖代数多,繁殖代数较少的是粉虱类,一年也有4-5代,小绿叶蝉和茶叶螨类一年发生都是10多代,世代重叠。这些特点都给防治增加很多难度,害虫的生存能力也逐步增强,加上一些茶农过于依赖化学农药,对天敌杀伤较多,使正常的生态平衡打破。因此,一旦气候条件适宜,极易猖獗发生。

1.3 个别次生性和偶发性害虫演变为主要害虫

斜纹夜蛾2005年以前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菜豆、空心菜、花生、甘薯、芋等作物,2005-2007年开始对外安溪茶树进行为害,2008年以后传播到内安溪茶园,目前全县茶园普遍发生,由于该虫有转移为害特性,高龄幼虫(5-6龄)具有暴食性,严重时整个叶片被吃成多个空洞,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与品质;取食后排泄粪便,造成污染和腐烂,使植株失去商品价值;并且繁殖能力强,每雌虫最多能产卵1000多粒,如果没有及时防治,很容易暴发成灾。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斜纹夜蛾将是本县茶园防治的主要害虫之一。

2 控制茶叶重大病虫的防治对策探讨

针对本县茶叶病虫害发生的新动态,在防治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茶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重从强化茶园生态控制入手,大力推进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科学用药,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使全县茶叶生产逐步向绿色无害化迈进。

2.1 提高病虫害测报水平,及时指导病虫防治

一是稳定并加强病虫测报技术力量,对茶叶病虫害进行系统监测,加强测报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提高测报工作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结合气候变化,分析病虫发生趋势,特别要重视病虫灾害暴发、流行前的预测预报,指导茶农及时防治,避免盲目用药,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力争将病虫发生和为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二是借助以病虫电视预报为主,农业网络信息和“农信通”短信平台为辅,提高病虫动态情报和防治技术信息的入户率,将病虫的发生动态及科学的防治技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各个农户,提高茶农科学防治意识,有效指导防治工作。

2.2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全面提高茶树对各种病虫害、不良气候环境的抵御能力一是加强肥水管理,实施健身栽培,提高茶树的抗病虫能力,特别要注重使用有机肥,控制化肥的使用量,合理搭配施用N、P、K三大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实施平衡施肥;二是在采摘季节,及时分批多次采摘,有虫芽叶注意重采、强采,可采下大量虫卵,降低虫口密度,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卷叶蛾、茶叶螨类等为害幼嫩芽叶的害虫;三是秋(冬)季茶叶采摘结束后,将茶园中的枯枝落叶清除出园,集中烧毁,然后进行茶园深翻、重施基肥,全面喷施石硫合剂或那氏778生物农药封园,以便消灭越冬的害虫和病源菌,减少翌年病虫发生基数。

2.3 积极采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对病虫害实施绿色防控

一是保护和利用天敌。尤其是草蛉、瓢虫和捕食螨类天敌种群量大,控制害虫作用明显,应积极保护和利用;减少广谱性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应用苏云金杆菌、茶毛虫病毒制剂、印楝素、鱼藤酮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茶毛虫、茶尺蠖、小绿叶蝉。选用白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和小绿叶蝉,应在湿度大的天气使用。提倡幼龄茶园套种豆科或绿肥植物,梯壁留草,为天敌提供转换寄主和良好的繁衍场所,保护昆虫种群的多样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释放天敌。二是大力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茶毛虫、茶尺蠖、小绿叶蝉等害虫,每40-50亩安装一盏杀虫灯,灯离地面1.5米;使用色板+信息素诱杀黑刺粉虱、茶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蚜虫等害虫,每亩均匀插挂20块色板,色板高出茶树树蓬5厘米;利用性诱剂诱杀茶毛虫、茶尺蠖等。

2.4 加强植物检疫,确保茶业安全。

加强产地检疫和危险性病虫害监测,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保护茶叶安全生产。

2.5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避免滥用化学农药

一是积极开展农药新产品的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县的安全、高效、低残留的优质农药,合理选用农药,对症下药。如用联苯菊酯防治茶毛虫、茶尺蠖和小绿叶蝉,用吡虫啉防治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用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防治茶树炭疽病。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茶农安全用药水平。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严格按防治指标适时施药;遵守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正确配制农药药液,注意加水方法和用水质量,喷药时要用小喷孔喷雾器,尽量把农药喷洒到目标靶体上,一般蓬面害虫实行低容量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目的。

摘要:针对本县茶树病虫害发生的新动态,在防治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着重从强化茶园生态控制入手,大力推进绿色防控措施,促进安溪茶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的病虫防治技术 第2篇

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的病虫防治技术

茶叶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受到有害生物危害,要做到既控制病虫为害,又保证茶叶无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必须从茶园生态系的整体平衡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利用生态控害措施和茶树自身的抗耐病虫能力,实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健身栽培,增强树势

发挥茶树自身的抗病虫作用和耐害补偿效应,破坏有害生物发生的生态基础,实现控虫抑病与丰产、优质栽培有机结合。主要有:

(1)选用抗病虫害、优质、高产的良种,汰除感病劣种。

(2)合理密植,保持茶丛通风透光。新开发茶园以采取双条植,大行距150cm、小行距33cm、株距33 cm为宜。

(3)合理修剪,培养宽、壮、密、实的树冠结构。

(4)科学施肥,做到全营养平衡供应。坚持地下施肥与叶面追肥相结合,增施有机肥,秋冬季以施用枯饼或人畜粪、土杂肥等有机肥为主,适当控制速效氮肥用量,以免越冬茶梢嫩绿而发生冻害和诱发白星病等病害。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1)在茶园行间蓄留矮化良性杂草或刈割山杂(嫩)草进行茶树行间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茶园降温保湿,优化天敌栖息环境,同时进行人工助迁青蛙、蟾蜍、蜘蛛、肉食性瓢虫等捕食性天敌,扩大茶园中天敌生物的种群规模。

(2)采集利用茶园僵蚕及病菌感染虫体等防治茶园害虫。

(3)防病杀菌时限制使用铜制剂,保护芽枝霉、韦伯虫座孢菌、多毛菌等有益微生物,抑制黑刺粉虱、蚧壳虫、害螨的种群数量。科学合理进行化学防治

(1)加强病虫监测:搞好病虫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防治主要病虫,适当放松次要病虫。春茶一般不进行化学防治,夏茶重点抓好茶小绿叶蝉、茶毛虫、黑刺粉虱的防治,兼治其他病虫。

(2)抓好冬季清园,减少病虫基数:茶季结束后全面清除病虫枝叶,并喷施石硫合剂等矿物源农药封园,降低越冬害虫基数。

(3)充分利用天敌的控虫抑病作用,放宽防治指标,给天敌生长繁殖保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4)控制药剂种:禁止使用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强的农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的鱼滕酮、苦参碱等植物性农药以及吡虫啉系列、苏云金杆菌(Bt)系列、白僵菌及核多角体病毒制剂防治虫螨为害,使用菌立灭、大生M-45防治茶树病害。

茶叶病虫害论文 第3篇

1 绿色防控主推技术

1.1 农业防治

1.1.1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兴山县土壤养分检测结果, 按照“减氮、控磷、增钾、补中微量元素”的施肥原则, 指导茶农每年2 月视茶园生长情况追施芽肥1 次, 以氮肥为主, 施225~300 kg/hm2, 开沟深施覆土;茶园开采后指导茶农择时喷施茶叶叶面专用肥有机水溶肥料喷施宝 (含有机质、氮、磷、钾、锰、锌、硼) , 每年9—10 月指导茶农进行1 次基肥重施、深施, 可施有机肥3 000~4 500 kg/hm2, 高山略早施, 低山略迟施[1]。

1.1.2 指导茶农及时采摘, 适时修剪。俗话说:“早采三天是个宝, 迟采三天便是草”。春季指导茶农早采嫩摘、精焙细制, 实现春茶效益最大化, 夏、秋2 季指导茶农按轮次及时采摘, 减少病虫危害。修剪分轻修剪、深修剪和重修剪, 其修剪深度分别为5~10、15~25 cm和离地40~50 cm, 轻修剪时期选择在茶树地上部开始停止生长时进行, 对易造成冻害的茶区, 也可选择在春茶萌发前15~30 d进行;深修剪, 即剪去树冠面上10~15 cm深的1 层“鸡爪枝”, 以复壮树势, 提高育芽能力, 高山区在早春茶芽萌动前15~30 d进行, 低山区在秋末冬初封园时进行;重修剪主要是针对茶毛虫、茶尺蠖等危害严重的半衰老茶树或未老先衰茶树而及时采取的措施, 甚至进行台刈彻底防治, 剪下的枝条及时从茶园清除, 集中销毁, 其修剪时间根据田间实际情况而定[2]。

1.1.3 适时中耕, 清理杂草。在春茶生产前或春茶后进行了1 次浅耕, 深度2~5 cm;秋茶采摘结束后, 结合施用冬季基肥, 进行1 次深耕, 深度达20~30 cm。及时清理杂草, 对茶树做到“清兜亮脚”, 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2 物理机械防治

1.2.1灯光诱杀。根据茶园部分害虫趋光性的特点, 在成龄茶园每隔120~150 m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 悬挂高度以1.5~1.7 m为宜, 每盏灯辐射2~3 hm2茶园, 4月下旬安装, 5—10月夜间开灯诱杀成虫, 视虫量搜集虫袋并集中处理[3]。

1.2.2 黄板和信息素配合使用, 诱杀害虫。单一使用黄板或信息素都不能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两者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在害虫发生初期安装, 一般在4 月下旬, 安装时, 将附带金属绳穿过黄板一端空洞, 将另一端系在适宜的支架上, 取1粒信息素插于黄板中央孔洞, 然后撕下离型纸, 悬挂高度以与茶树面平齐或不高于10 cm为宜, 茶园安装黄板的密度为300~450 套/hm2。

1.3 生物防治

应用植物源农药防治虫害。为了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小绿叶蝉, 主要推广应用了苦参碱、鱼藤酮2 种植物源物农药, 于每年病虫害盛发期喷施, 推荐标准使用量为苦参碱1 125 m L/hm2、鱼藤酮2 250 m L/hm2, 同时根据茶龄和虫量酌情增减[4]。

1.4 种养结合, 优化生态环境

农户都有养鸡的习惯, 而鸡又啄食杂草, 寻食害虫, 尤其是对茶尺蠖, 鸡既吃其蛹又吃其幼虫, 不仅有效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及杂草的生长, 鸡粪能培肥茶园, 同时还减少了鸡的喂食量, 提高了鸡肉的鲜味, 因此鼓励茶农白天让鸡在茶园活动, 晚上收于鸡舍, 一举多得。

1.5 化学防治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办法, 尤其是茶叶用药管理规定适当进行化学防治, 坚持“高效低毒, 一药多效, 局部挑治”的用药原则, 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保证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允许水平之内, 农产品质量达国家质量安全标准[5]。

2 成果与效益

2.1 防治效果

茶园内病虫基数大大降低, 病虫害防治效果很好, 病虫为害率达5%以下, 经检测农药残留在允许水平之内, 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质量标准。

2.2 经济效益

茶叶产量平均提高10%以上, 茶叶品质大幅提升, 茶叶价格增幅达30%, 农民用药次数减少2~3 次, 用药成本减少60%。

2.3 社会效益

绿色防控措施的有效应用, 茶质越来越好, 茶味越来越纯, 消费者越来越多, 知名度越来越高, 茶农不愁鲜叶没人收, 茶厂不愁有存货, 尤其是春茶, 2015 年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所有这些变化不仅增加了茶农的收入, 还大大提高了他们茶园管理水平, 认识了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同时也带动本镇蔬菜、中药材等项目对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实施。

2.4 生态效益

各种绿色防控措施的实施, 大大降低了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减少了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有效保护了自然天敌, 优化了生态环境, 提升了耕地质量。

摘要:从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种养结合、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兴山县水月寺镇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 并分析其成果与效益, 以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病虫害,绿控技术,效益,湖北兴山,水月寺镇

参考文献

[1]黄振标.永泰县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J].植物医生, 2011 (3) :26-27.

[2]范刚强, 粟俊, 李威.黔东南州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探究[J].农技服务, 2015 (10) :132.

[3]王胜.江口县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J].植物医生, 2014 (3) :20.

[4]李丽伟.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索与推广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 2014 (8) :225-226.

茶叶病虫害论文 第4篇

1 茶叶种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1.1生物防治

茶叶种植过程中遭遇病虫害时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的原理是通过引进病虫的天敌来压制病虫数量, 从而治理病虫害, 简而言之就是以恶治恶, 以虫杀虫。生物防治方法的特性具有绿色环保的性能, 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影响茶叶的品质, 也不会对茶园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可以经常循环利用。

1.2生物防治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先仔细观察病虫的特性, 然后找出可以抑制他们的天敌, 并适量引进, 接下来就是要有效保护病虫天敌, 了解他们的各方面习性, 尽量创造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研制活体微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1.3生物防治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 在茶园内喷洒相应的活体微生物农药后7d左右就会出现害虫数量减少。防治病虫的幼虫, 遏制其滋生蔓延会使病虫防治效果更好。

2 茶叶种植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措施

2.1人工捕杀法

在茶叶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物理防治采用最多的是人工捕杀法。针对茶园中一些群居的害虫, 可以通过了解其生活习性来捕杀害虫。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只有了解敌人, 对敌人的一切行踪及思想了如指掌, 才能一招毙命, 永绝后患。所以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害虫的各种习性, 想出致胜招数, 一举攻克。例如, 有些害虫具有假死特性, 可以通过在茶树下铺一层塑料薄膜, 摇动茶树, 使其落到薄膜上然后将其杀死。

2.2趋向性诱杀法

比较常用的还有趋向性诱杀法, 茶叶种植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引诱方法有光诱, 色诱, 味诱等等。有些害虫有趋近某种颜色的特性, 有的害虫有趋近光源的特性, 还有的害虫具有灵敏的嗅觉, 有趋近某种特殊味道的特性, 可以充分利用害虫的这些特性来诱杀他们。了解这些还不够, 在采用这些措施之前还要了解这些方式的实行是否会影响到害虫天敌的正常生存, 是否会出现诱杀错误的现象。不要得不偿失, 没有把病虫杀死, 反而还把病虫的天敌杀死了, 为了防止这种错误的出现, 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了解与准备工作。

2.3性激素诱杀法

还可以通过性激素诱杀法, 这主要是通过释放害虫雌性个体的性激素来诱导雄性个性, 进而将其诱杀。这样可以使得病虫性比例失调, 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繁衍滋生的能力, 很大程度上的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3 茶叶种植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措施

3.1事宜的时间

茶树种植中遭受虫害的防治方法具体为, 根据害虫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 例如针对病虫数量变化来确定防治时间, 不要在病虫数量多的季节再防治, 这样不仅防治困难, 并且效果不大, 病虫数量很快就会恢复, 尽量选择病虫数量较少的时候防治最佳, 这样可以有效遏制病虫数量, 防止其滋生蔓延, 并且可以节省病虫防治的花费, 所需的药物也较少。

3.2对症下药

注重茶园的及时打理, 每天检查茶叶的施水施肥状况, 浇水要适宜, 防治出现因浇水过多而腐烂树根的情况, 还要明确茶树所缺是哪种肥料, 做到对症下药。还要定期松土, 检查土质缺少的营养成分, 及时补充, 尽可能防治病害的出现。

3.3分别分析

茶叶种植过程中同时遭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为分别分析, 分别治理。在每年的茶叶开花期是病害与虫害的高发期, 此时最容易出现病害与虫害并发的状况, 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进行科学性的系统分析, 准确判断真正的原因, 再分析如何解决问题。千万不可乱治病, 反而起了反作用, 导致情况更加恶化。

4 小结

茶叶病虫害论文 第5篇

1.1 发生特点

福安市一年之中以早春茶经济效益最好, 但油桐尺蠖和茶尺蠖对其危害较大。近年来, 在各地茶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局部地区个别年份甚至大暴发, 新叶取食率可高达85%~90%, 以致无茶可采[1]。据福安市社口南山村、溪柄镇立峰村等测灯的观察, 2012年3月22—28日, 日均诱蛾量17~28头, 较2011年同期高5~8头, 这是由于进入3月下旬以来, 气温回升加快, 雨量减少, 有利于卵块孵化幼虫。据观察, 卵在3月26—28日开始进入卵孵期, 每1 m茶行1龄幼虫1~2头, 部分已有3~4头。根据当前条件和历年资料分析, 油桐尺蠖和茶尺蠖的低龄幼虫应在4月1—6日进入始盛期, 4月7—12日是盛孵期。

1.2 防治措施

油桐尺蠖和茶尺蠖的盛孵期 (每1 m茶丛幼虫7头以上) 即是最适预防适期, 鉴于该虫在进入3、4龄后取食量暴增的特点, 各茶区须在1~2龄幼虫盛孵期, 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尤其是针对往年发生较重的茶园和一些处在在杂草丛生和灌木丛的茶园更要注意防治, 在低龄期防治效果最佳。虫龄逐渐增大, 不仅防治困难, 且严重威胁早春茶的产量, 各茶区应密切注视卵孵进度, 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一是农业防治。茶园及时中耕除草, 改善通风条件, 可有效抵制油桐尺蠖和茶尺蠖的发生。二是物理防治。可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或用灯光诱杀成虫, 可有效降低虫口基数, 为无公害茶园首选防治方法。三是化学防治。可选用10%联苯菊酯450 m 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或用2.5%三氟氯氢菊酯600 m 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或用20%除虫脲900m 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注意安全采茶间隔期为7 d。

2 茶黑刺粉刺

2.1 发生特点

茶黑刺粉刺1年可发生4代, 其中第1代是主害代, 近2年来, 4月下旬诱虫量为每7 d 6 500~8 252头/板, 5月上旬百叶成若虫高峰期高达320~380头, 其分泌物导致茶园煤烟普遍发生, 特别是老龄茶园发生比较重。据近日在福安社口南山村、溪柄立峰村等监测点观察, 2012年4月13日, 茶园始见成虫, 4月20日百叶成虫3~4头, 发生量与2011年相近。目前, 正进入产卵盛期, 该虫在4月26—30日进入若虫始盛期, 高峰期在5月1—7日。

2.2 防治措施

抓住第1代的低龄若虫期及时开展防控工作, 可大大降低2代以后的虫口基数, 有利于下代防治工作的开展。各茶区应高度重视, 在防治适期内, 原则上掌握在卵孵化末期, 即4月26—30日、5月1—10日高峰期当百叶成若虫达10头以上时及时开展防治工作。一是农业防治。加强茶园管理, 疏枝清园, 中耕除草, 改善茶园通风透气条件, 可以抑制其发生, 在卵期采茶也有一定的作用。二是化学防治。可选用99%矿物油3 k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或用48%噻虫啉180 m L/hm2+10%联苯菊酯90 m 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3 茶小绿叶蝉

3.1 发生特点

茶小绿叶蝉1年可发生11~12代, 是为害茶叶的主要害虫, 尤其在历年夏、秋茶期内形成的2次高峰期间, 百叶成若虫可高达45头左右。个别失治的茶园, 受害茶叶片枯焦, 而且该虫的的成、若虫均能为害茶叶, 且主要为害嫩叶, 可导致无茶可采[2,3,4]。据2012年茶叶测报区的观察, 4月28日百叶成虫一般为1~2头, 5月3日百叶成虫2~3头, 5月10日上升至5~6头, 5月13日百叶成若虫出现7~8头, 开始进入卵孵化始盛期。据当前的虫情、气温等条件和历年发生虫情分析, 2012年夏茶的低龄虫始盛期在5月18—22日, 高峰期集中在5月23—30日;高山区的茶园, 气温略低, 6月上旬进入盛发期, 预计百叶成若虫一般也可达22~30头。

3.2 防治措施

各茶区应注意在夏茶百叶有成、若虫达8头以上时及时防治, 在盛发期进行综合防治, 确保茶叶优质、高产。一是农业防治。由于该虫卵块多产于嫩梢上, 及时分批采茶, 可有效压低虫口基数。二是物理防治。无公害防治的茶园, 可利用该虫对琥珀色和黄绿色有较强趋性的特性, 在色板上涂上机油和触杀性虫制成毒色板。在盛发期间, 将色板插在茶丛上方5 cm处进行诱杀, 效果明显。三是化学防治。可选用70%吡虫啉 (艾美乐) 可湿性粉剂60 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或用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600 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或用10%联苯菊酯乳油150 m 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注意安全采茶隔离期为7 d。

4 茶丽纹象甲

4.1 发生特点

茶丽纹象甲虽然1年仅发生1代, 但其危害期可超过40 d。近年来, 福安市仅在局部茶园重发生, 大部分茶园轻发生, 部分中等发生。据2012年越冬挖掘, 最高虫量13~16头/m2, 一般为6~8头/m2, 5月2日虫量1~2头/m2, 5月10日上升至4~5头/m2, 5月16日7~9头/m2, 5月21日15~21头/m2, 个别茶园可达20~22头/m2, 已达到防治指标, 其新叶被取食率8%~12%。从各个测点的观察来看, 发生程度很不平衡, 严重的茶园新叶被取食率已有15%~20%, 一般茶园被取食率低于5%, 集中发生在2011年重发生地。据当前虫情进度分析, 2012年成虫始盛期在5月22—28日, 高峰期在5月29日至6月10日[5,6]。

4.2 防治措施

鉴于该虫的取食量非常大, 各茶区注意做好调查, 一般有成虫15头/m2时应及时开展防控工作。尤其是上年的重发生地, 更应加强防控。一是人工防治。利用该虫的假死性, 于晨露未干时用力振动茶树, 使其坠地做假死状, 用脚直接踩死, 该办法直接、有效, 不污染茶园, 为无公害茶园防治方法的首选。二是化学防治。可选用10%联苯菊酯 (天王星) 乳油450 m L/hm2+80%敌敌畏乳油1 800 m 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注意安全采茶隔离期为7 d以上。

参考文献

[1]张格成, 李继祥.柑桔害虫—海南油桐尺蠖的发生及防治[J].山西果树, 1998 (1) :29-30.

[2]邱祖凤, 吴彩谦.昭平县茶小绿叶蝉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J].广西植保, 2012, 25 (1) :26-28.

[3]胡宗强.浅谈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2011 (4) :63-64.

[4]唐颖, 唐劲驰, 黎健龙, 等.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1) :92-94, 106.

[5]孙晓玲, 陈宗樊.茶丽纹象甲防治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茶叶, 2009 (11) :8-10.

上一篇:都市欲望下一篇:农业拓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