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特色专业

2024-07-13

经济学特色专业(精选11篇)

经济学特色专业 第1篇

一、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简介

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学门类中的一个基础性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较长,开设的院校比较多,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在山西省本科院校中,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太原工业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以及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数量相对比较多。

经济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基础专业,涉及到经济学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基本理论部分,具有涉及面广、讲授内容多、理论性较强的特色。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经济学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当代中国经济等。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出路比较好,就业率比较高。但近年来由于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对减弱,加之经济学专业不够专,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大。

二、创新专业特色的尝试

(一)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简介

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2003 年9 月开始招收本科生,招生规模控制在80- 150 人之间。该专业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教授6 人,副教授10 人,讲师9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的50%,85%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该专业2007 年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以该专业组建的应用经济学2010 年被评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在2015 年山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山西省重点学科建设评估中,该专业的应用经济学评估结果为良好,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势头。

(二)创新专业特色的尝试

靠实力求生存、凭特色谋发展是每个专业面临的共性问题,2003 年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组建以来积极探索专业特色,在创新专业特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初步形成了“强化基础、注重实践、分流培养、服务山西”的专业特色。

1.强化基础,夯实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经济学专业是一门科学,历史悠久,具有较广泛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学专业人才,首先要按照经济学专业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其次要按照专业特色的发展设置课程体系。为了给本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学生考研、专业拓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开设了政治经济学(上)、政治经济学(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15 门专业基础课程,课时达到1152 个,占总课时的52.1%,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较多,课时量较大,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经济学专业、考研、学习其它经济类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强化基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不仅有考上公务员的,还有考上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985 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研率保持在15%以上。许多学生毕业后就职银行等部门,一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

2.注重实践,提高经济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弱,是目前各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奠定基础。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重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专业培养的实践性。

第一,增设实践性课程。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财务管理实训、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电子商务学等实践性课程,在这些实践性课程讲授中,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软件操作等环节和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把专业实习做好做实。实习是把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学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经济调查与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除毕业论文外,其他三项实践环节主要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

专业认识实习在二年级学生中进行,是经济学专业学生观察、分析经济运行和现象的重要环节,采取集中实习方式进行,基本方式是组织学生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参观、考察和学习,时间为2 周。经济调查与实践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性调查实践,以了解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现象、焦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观察能力大有益处。

经济调查与实践由系组织安排,学生自选主题进行调查,在第六学期末进行,时间也是2 周。经济调查与实践结束后,学生要提交3000 字以上的调查与实践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和考核。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毕业实习使经济学专业学生在经济活动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初步掌握经济工作的实践知识,具备有效地介入企业及其它经济部门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毕业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和自主实习的方式进行,安排在第七学期的后半学期,为期10 周。

第三,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由校团委和系分团委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寒暑假进行,采取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进行,主题可以是下乡实践、自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获得2 个学分。每学年年末,由各班主任统计本班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经分团委负责人审核后,报系教学秘书登记学分。

第二课堂在校园内由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实施,内容有理论学习、创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运动、文化艺术等类型,具体方式可以是英语竞赛、歌咏比赛、书画展、校园创业策划大赛等,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活动,并记相应的学分。

3.分流培养,增强学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生学习完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和学科教育模块课程后,第三学年开始进行分流培养,开设有区域经济和商务经济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设置有不同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爱好进行选择。在学习完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等基本课程后,专业方向分流改变了经济学专业偏重一般经济理论学习的传统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学专业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专修某一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具体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服务山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山西是中部地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国都处于下游水平,特别是近两年山西经济发展出现“断崖式”下滑,2015 年经济增长速度只有3.1%,与全国6.9%的增长速度相比差距较大。推动山西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消除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其中包括经济学专业人才。作为地方院校的一个专业,生源80%以上来自本省,其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于这一考量,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在课程设计中开设了《山西经济专题》等地方性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毕业步入社会后能够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要求,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创新专业特色的保障措施

(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要适度增加专业方向课程,进一步增强分流培养的力度,让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某一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创新专业特色的必要条件,要根据专业特色和分流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名校培训,或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满足专业特色创新的需要。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课堂组织,有效的课堂组织造就高质量的教学。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改革传统的“填”和“灌”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和引导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选择合适课程的教学方法,推行研究性、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老师“引”和“领”的作用。

(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任务,把实践性课程上好上实。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由“松散型”转变为“紧密型”,毕业实习实行“定人定点定指导教师”的“三定”做法,让学生和教师走进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做到进得去和呆得住,增强学生实践经验能力,改变学生“放羊式”的实习方式。

(五)讲授好地方性特色课程

地方性特色课程对于建设专业特色非常重要,要逐步增多地方性特色课程,彰显专业特色。由于地方性特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讲授难度较大,因此,要采取教师集体研究、联合备课、共同讲授的方式开设好地方性特色课程,提高地方性特色课程的教学质量,并编写好地方性特色课程的讲义,做好教材的出版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赣州.东北高校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黑龙江大学为例.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

经济学特色专业 第2篇

【海口经济学院排名】海口经济学院特色专业-海口经济学院录取分数

线

海口经济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公共)管理专业和特色专业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创办于1974年。其前身先后是海口市业余大学、海口职业大学、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刚刚升格,同时实施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并由目前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现有全日制学生一万多名,校园面积2288亩(含桂林洋高校区1735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实验实训室146间,多媒体教室35间、语音实验室20间、座位5722个;教学用计算机2422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120万元;图书馆馆舍2.49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128个、馆藏适用图书128.21万册;拥有1800多人的大剧场、现代化的音乐厅与演播厅;有一个七千多座位的标准田径运动场(塑胶跑道)和近30个灯光篮球场、排球场与网球场。学院下设经济贸易、涉外经济、公共管理、旅游、艺术、信息工程、应用技术7个二级学院,基础课、体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3个教学部;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新闻学四个本科专业和会计学、金融学、空中乘务、港口商务、涉外会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电脑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应用电子技术、商务日语、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工程造价等50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院坚持用真诚和待遇吸引人,用事业和环境凝聚人,用精神和制度激励人,努力营造“凝聚、和谐、平等、包容”的新型人际关系,人才引进措施有力,一批批优秀的人才纷纷加盟。学院董事长曹成杰是“海南省杰出人才”、省市人大代表;院长李秀生教授曾是长期担任过国家重点大学党政一把手的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科技专家;党委书记张文瑞来校工作前系中共海口市委常委、海口警备区政委,长期从事青年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现有专任教师616名(含外教);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182名、硕士以上学历者144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名,海南省高校教学名师1名,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4名,“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十佳”3名。同时还聘请了21位博士后为兼职教授、30多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自2000年初开始,学院由政府与企业联办。联办改制以来,学院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且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从2001年起,学院在历年全省高职高专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检查中、在全省高校实验室与图书馆建设评估中,都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与表彰。2005年12月,学院接受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定为“优秀”等级,这是海南迄今唯一获得优秀等级的专科院校。学院的计算机、公共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包括2001年以来的大学生英语口语历次演讲比赛,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6年5月,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教学比赛,我院教师王莹、陈玉书分别获得专科组第一名和第二名。2007年12月,学院接受省教育工

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又被评为“优秀”等级。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

2003—2007年连续五年公布的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4%以上,位居全省高校之首,2006年,被评为“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学院党委曾三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其事迹被编入《先进性在海口》一书中。2007年4月,设在学院的“海南省第五十八职业技能鉴定所”荣获“全国优秀职业技能鉴定所”称号。可以说,历经八年的不懈努力,学院已经打下了较为厚实的办学基础,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业已成为海南高职院校的“领头羊”,大特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面旗帜。学院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成立了科研处、高教研究室和经济、旅游、艺术与现代汉语诗歌研究所(中心);在海南高校中率先与省社科联共建了“海南省旅游商品研究基地”;各二级学院在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与校外产业界在科研领域里密切合作,很快形成了较为系统、具有特色的科研网络,综合科研成果显著。近几来教师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2部,自编教材37部;共发表论文960多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53篇,被SCI、EI检索的论文有9篇;在厅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174篇;已立项的省级科研项目53项,其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的有4项;获奖的著作、论文、艺术作品、多媒体课件有228部、篇(件),其中获省级一等奖以上43项。董事长曹成杰与傅治平教授合作的专著《教育中人的发现》获全国第六次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李卫东副教授的《试析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获海南省职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加强。学院出版有《海口经济学院学报》、《高教研究通讯》、《海口经济学院报》、《竹根泉》等报刊。在2006年全国高职高专学报年会上,学院学报荣获优秀学报二等奖。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构建“五双五互”教育教学新体系,确立学生与社会零适应及与岗位零距离的“双零”培养目标;坚持封闭式管理与开放式办学相结合、从严治校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制度约束与学生自治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适应、竞争、创新和创业能力;试行部分专业与相关单位联合招生或联合培养,使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国家颁发的学历文凭,又能取得相关行业的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依托海南的区位优势与学院的体制优势,实施校企联合,拓展“订单式”培养,先后与海南航空、深圳航空及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博鳌索菲特大酒店、道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海口港、海南电视台、海口电视台、海南洋浦实业公司等6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近万名毕业生以其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而广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许多学生尚在实习阶段,就被用人单位“订购”。学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启迪思维、追求真知、健全心智、完善人格”为教育目标,以“独立思考、成功实践”为校训,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与体能素质”为己任,学生素质高、获奖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学生参加省以上各类比赛获奖达三百多人(次)。比较突出的有:2003年,学院学生吴鹏举在省内所有本专科院校的选拔赛中获得代表海南省参加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演讲比赛资格,是全国100名选手中唯一的高职高专学生;李璇、许珊珊在海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中分别获得冠、亚军;杨娟等4位同学获得“椰岛公主”称号;魏玮在首届中国大学生和平大使总决赛中获得季军并与陈思、熊璠一起获得“世界大学生和平大使”称号;丁琪继2005年荣获世界超级模特环球大赛中国总决赛季军后,2006年9月又获得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季军; 同年9月张旭、姚粟、郭巧在海南省第三届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大赛中一举夺得前三名,11月姚粟、张旭又分别获得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大赛三等奖和优胜奖。2007年,更是学生获奖的丰收年。学院代表队

继2005年和2006年夺得全国大学生“高教社杯”数学建模大赛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7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10个后,2007年又获得国家二等奖2个、省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5个;2007年6月在海南省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代表队获得一、二、三等奖各1个;9月,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海南赛区)中,学院代表队又获得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在“海南省第四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中,4名选手分别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在“第八届全省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中,4名选手分别获得大赛高职高专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学生李艺丹在“首届北部湾城市形象大使总决赛”中夺得冠军; 2007年8月,许平作为世界旅游形象大使中国区冠军代表中国与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在2007年首届世界旅游形象大使总决赛中获得第四名;杨秋焕在“第八届CCTV模特大赛”中进入前八强;张翔宇在“法国时尚电视国际模特大赛”中国总决赛(海南赛区)中获得冠军;刘芬同学连续三年代表海口市政府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版《城市之间》比赛,获得了好成绩,本人也获得“海南省优秀大学生”称号;王露在“第四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中,代表海南省参赛获得二等奖;姚粟在“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暨2007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海南赛区)”中获得一等奖。学院还构建了“专升本”与“专接本”立交桥,为有志深造的优秀专科学子提供更高层次的受教育机会。学子们连续五年在全省“专升本”统考中成绩突出,遥遥领先于全省同类高校。2006年3月1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袁贵仁在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省教育工委书记方晓宇陪同下视察学院。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和省、市主要领导汪啸风、卫留成、罗保铭、王为璐、肖若海、陈辞的陪同下亲临学院视察,对学院的党建工作、荣辱观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校园建设等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海南省政府自2005年始,连续两年致函教育部,商请将学院升格为本科学院;2007年12月,教育部派出专家组来学院进行升格本科学院考察;2008年1月17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投票表决,学院升本获得通过;

3月26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学院由专科升格为本科。从此,学院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学院升本同时也成为海南第一家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在学院基础上组建综合性的海口大学已被列入海口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南中国海的壮阔,五指山的雄伟,万泉河的秀丽,南渡江的妩媚,赋予了海口经济学院无穷的魅力。学院将一如既往地以“教育设施高标准、教学质量高水准、学院形象高品位”的崭新风貌,开创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奋力朝着海口大学的宏伟目标前

进。

特色养殖 特色经济 第3篇

公司位于著名旅游城市集安市清河镇,基地在群山环抱之中,河水穿场流过,这里天蓝、山绿、水清,是生态养殖的天然牧场。

公司以科学为第一生产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全面掌握了鸵鸟繁育饲养的全过程,并培育出耐零下35度低温的种鸵鸟,是抗病力强,精饲料用量低的鸵鸟种群。在2010年被通化市政府认定为重点龍头企业,公司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研发深加工系列产品。

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此, 国内部分高校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等相关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 以加强本科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彰显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专业改革建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2年12月,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获批为黑龙江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建设方案和预期成效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改革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本专业将建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理论人才培养基地和经济复合型人才输出基地。特别是要借助黑龙江大学对俄办学和交流的优势, 使本专业成为培养满足黑龙江省乃至国家对俄经贸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强基础、重应用”的基本理念指导下, 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水平, 继续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更多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也有选择地培养部分具有潜力的理论创新拔尖人才。

(二) 具体目标。

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 结合本专业特点, 我们将本专业具体建设目标概括为“创新培养模式、增强教学团队、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分类施教, 拔尖人才培养与素质化教育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以下两类人才:一是掌握基本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 紧跟世界理论前沿, 具有推动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二是具有“厚理论基础、宽视野、通历史、知国情”的经济学基本素养, 适应于经济类实际应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特别适合于中俄经贸往来的应用型人才。

2、增强教学团队。

在建设期间内, 组建以龙江学者为核心、拥有海外学历和国内重点院校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为主体, 适应不同课程体系要求和特点的3~5个教学团队, 并以此为依托, 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省级教学名师2~3人, 依托项目支撑外送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核心课程优秀主讲教师5~8人。

3、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将建设成涵盖“荣誉课程体系”和“常规课程体系”的两大类课程体系:一是“荣誉课程体系”着重对经选拔的有潜力学生进行经济学理论卓越拔尖教育, 与国内一流经济学专业教育接轨, 使本专业的教育质量达到省内领先, 进入国内一流经济学专业的高校行列水平, 持续稳定地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 培养未来的经济学者, 乃至经济学家。二是“常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厚理论基础、宽视野、通历史、知省情国情”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中俄经贸需求, 着重经济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4、改革教学方式。

依托“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 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导向式学习, 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 进行探究式、讨论式学习, 引导教师开展互动讨论式教学, 增加教学环节过程中的实验环节比重与讨论式授课比重, 变“传授知识”为“能力培养与提升”。为“荣誉课程”体系内的学生提供展示学习研究心得的学术平台, 结合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网络工作平台、互联网即时沟通技术、e-mail、MSN等现代网络技术, 延伸课堂教学, 搭建研究型教学信息化互动平台。

5、强化教学管理。

提高管理者水平, 健全细化管理规则, 辅之以信息化手段, 建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第一, 制定本科教学过程与质量监控管理实施细则, 动态调整培养模式运行状态;第二, 建立奖惩机制, 激励和支持教学团队高效率运行;第三, 统一制定教学团队、教学组工作规划;第四, 实施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建立听课评课制度。

二、建设方案

基于以上各项综合改革建设目标和新时期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以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管理改革为工作重点, 以培育具有推动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对黑龙江省经济运行与发展以及中俄双边经贸活动的优化运行机制有较深刻认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继续保持和扩大本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等荣誉和影响。

(一) 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以名师为“点”、以团队为“面”、以青师为“续”

1、以名师为“点”。

对外积极引进“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和优秀海外学者, 对内重点培养“省级教学名师”和“龙江学者”, 以制度为保障, 以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专项立项为支撑, 确保“十二五”期间拥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3~4人。

2、以团队为“面”。

以名师为核心, 按照核心课程群分类构建老中青搭配合理的3~4个教学团队。对于教学效果明显的优秀教学团队, 在系内给予奖励, 并优先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选派教师进修等工作;扩大教学团队自主权, 赋予教学团队在制定工作目标、成员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奖惩办法等方面自主权限, 实现“专家治学”;设立专项团队建设基金, 为教学团队提供资金保障。

3、以青师为“续”。

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系列讲座”, 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传授经验。完善青年教师的国外访学与国内进修制度, 加大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方面的资金资助力度。建立本专业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项目, 引导中青年教师用心投入教学。

(二) 以分类施教为核心,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本专业坚持“分类施教, 拔尖人才培养与素质化教育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 积极探索并完善“两型并行式”人才培养方案如下:

1、拔尖型人才培养方案。

从一年级本科生完成秋季学期学业后, 选拔20%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荣誉课程”体系, 自此到毕业前开展与特定专业培养不分离的贯通式的专门训练和强化培养, 与国内顶尖高校经济学课程对接, 培养卓越创新型基础理论人才。贯通强化式培养,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前后衔接, 变为横向平行融合与强化, 从而强化专业培养, 提升学生竞争力。

建设“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以面上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分别资助本专业学生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性课题研究。面上项目每年5项左右, 每个项目支持500~1000元, 主要资助小型科研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每年资助1名拔尖学生 (或团队) , 开展大学生创新性科研活动, 项目支持5000~10000元 (项目周期2~3年) , 该计划将打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自主项目研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和探索, 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各类优质资源 (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数据库、名师指导等) ,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 加强思维和方法训练, 鼓励学科交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探索科学前沿, 力争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产生一批省部级, 乃至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探索“荣誉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培养各类拔尖创新, 且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2、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荣誉课程”体系之外的学生, 采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强调学以致用, 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依托黑龙江大学综合学科与专业优势, 突出对俄办学特色, 在通识教育阶段, 加强俄语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跨专业引入本校优势课程资源, 强化学生俄语听说读写能力;在专业教育开始阶段, 采取课上主流经济学教材精讲与课下经典原著导读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每学期提交2~3篇读书报告, 将其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来;在专业教育后期阶段, 围绕社会经济热点问题, 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与科学理论研究, 学生每学年需提交至少1篇学术论文, 将其纳入到专业创新实践的考核体系中来。在专业教育全程中, 增加实验教学比重,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适应跨国经贸活动的要求,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培养方式, 与社会相关经济单位合作, 在二年级实现“社会导师进课堂”, 三年级实现“学生入社会实践”, 实现学生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有效互动。

(三) 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建设

1、课程设置。

按照“两型并行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 经济学专业设置了“一基两支”的三套课程群, 即通识教育课程群、荣誉课程群、常规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程群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外语、自然科学常识及中国传统文化为骨干课程, 加大自学学时比重,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荣誉课程群就是以中高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前沿动态、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经济数学建模等为骨干课程, 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与研究能力, 加大实验学时比重, 在课程中引入导师制, 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开展教学。常规课程群就是以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学专题、俄罗斯经济专题、区域经济学、东北亚经济政治、国际贸易实务等为骨干课程, 将对俄特色教育引入课程教学内容, 同时加强理想、信念与团队合作教育, 促进全面发展。

2、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 增强双语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引入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优秀教师、教材及课件资源, 充实本专业双语课程;其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建设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开发和使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结合世界范围内的著名高校经济学专业网络视频公开课资源, 建设有中国特色、特别是龙江特色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课程资源, 并实现网络化, 将其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同专业师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及有志于经济学理论学习的社会人员的免费优质教学资源库;再次, 以规划教材建设为核心, 开展有龙江特色的系列教材建设。在建设期内, 编写完成省科顾委专家乔榛教授主持的《中国经济学》;省科顾委专家郭力教授主持的《开放条件的区域经济学》;国家开发银行专家、省科顾委专家、“六个一批”创新人才刘文勇教授主持的《黑龙江经济问题》等五本“十二五”规划教材;最后,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制定精品课培育规划, 争取建成1门国家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课、3门校级精品课。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1、开展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工程,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 以适应教学的优秀外文原版教材为核心, 以高素质双语教师队伍为前提, 以前沿的教学内容为基础,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手段,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 在拔尖人才中使用双语进行课程教学。

2、结合读书工程, 精选经济学经典著作与论文, 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 提高其分析与研究能力, 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定期召开基地班的读书研讨会。

3、联合实践部门、知名学府进行“走出去联合教学”。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短期访学”活动, 到国内重点大学学习, 并与其学生交流, 发现差距, 激励学习热情;到实际经济运行管理部门“访问”, 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在经济实际运行中的应用。

4、强化经济学专业的学术氛围, 进一步深化与黑龙江大学生产力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的科研活动互动, 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以及学生读书汇报会。

5、利用多媒体、现代网络互动技术, 实施信息化网络教辅自主性学习与课外辅助自学计划。

6、鼓励实施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

(五)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开展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实验教学。

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适用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建模实验环节。该环节强调基本技能与独立操作的训练, 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块、计量分析软件应用模块, 使学生熟练掌握SAS、Stata、Spss、Matlab统计等经济计量分析软件, 强化学生应用软件系统的操作能力;二是适用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环节。该环节强调运用计量统计软件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技能,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1款经济计量软件, 掌握时间序列分析、因果检验等常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强化学生分析实践操作能力。

2、增加课上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 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对宏观经济学、博弈论等传统上的纯理论课程, 经过改革探索, 适当加入实验项目, 如预测国家GDP走势等,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结合。

3、

加强与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 开辟高层次、有影响力的理论经济研究实习基地2处。

(六) 教学管理改革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引入项目负责制管理机制, 形成以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学督导、教学秘书、教务员等的多层次、系统化管理团队, 项目进行期内将制定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度, 使教学管理人员职责清晰化, 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2、充分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

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通过网络进行, 完善选修课遴选、试卷评语、指导论文等工作平台建设, 确保管理工作的透明、高效、有序, 实现管理信息化。

3、完善制度建设, 实现科学规划、有序监控、绩效评估激励、动态调整的完整教学管理链条。

修订完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奖励条例》等制度, 贯彻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的理念,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保障教学秩序。制定《教师业绩考评细则》, 增加本科教学业绩在教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比重, 调动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三、预期成效

(一) 建立具有“因材施教”、“实验嵌入”的教学体系。

建立符合本专业办学定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服务龙江经济, 面向中俄经贸理论发展。完善“荣誉课程体系”和“常规课程体系”, 选拔和培养卓越的经济理论拔尖人才和适应中俄经贸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加强教材建设

1、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2、出版专业建设系列教材10部;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1人、校级教学名师讲4人, 教师发表教研论文80篇, 教师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获国家级精品课1门, 省级精品课6门。

3、主持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0项以上。

4、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三) 形成师资队伍可持续提高机制。

通过制度建设, 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相容的师资队伍成长机制, 引入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1名, 力争培育省级教学名师2名, 长江学者1名, 龙江学者2名。

(四)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 以科研促教学。

未来五年内, 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 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以上, 出版专著30部以上, 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中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加强与国内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举行4次高规格、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学术或教学研讨会。

(五) 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

通过改革和建设, 形成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并能够有效地推动本科教学不断地提高水平,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学专门人才, 其建设经验和实践效果作为其他专业建设内容的参考规范, 最终建成黑龙江省一流的理论经济学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政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20120101.

[2]王璐.经济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 2012.11.

[3]石其宝.高校综合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 2012.4.

经济学特色专业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实验班;实践教学;创新教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经济类人才,许多地方高校纷纷开设了经济学专业。进入21世纪,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模式也从对学历的追求转变为对能力的注重,这对经济类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地方高校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处于一种尴尬位置:一方面理论教学不如重点院校,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不如高职院校。为此,地方高校需要调整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专业知识口径,抓住“创新”做文章,培育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经济管理人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2004~2007经济学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创新班”)为例,谈谈地方高校经济学创新教育的思路。

一、培养理念及培养目标的创新

(一)开办创新班的理念

推进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教育,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推行创新实验教育管理办法。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才能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并促进每个学生全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发展。因此,不仅应让学生“学会”,更应让他们“会学”,“会求知”,要他们学会在学校,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

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具备扎实、系统的现代经济科学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经济学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各级政府经济工作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的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专门人才,并为培养相关专业研究生以上层次的高级人才建立必要的人才储备。

(三)人才培养的目标

具体而言,我们确定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遵循“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和多模式”的指导思想,重视教育同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结合,使教育过程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自主学习过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达到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业务培养方面,我们提出如下具体目标: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100%;英语六级通过率达到50%;考研率达到4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学生在读期间要求至少参加一项科研课题,并力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

从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创新班的情况来看,2004~2007级的学生六级通过率超过70%;2004~2006级每级30名学生的考研人数分别是10人、12人、15人,实现考研率40%的目标;2004~2006级有20人次获得大学生科创基金的资助,30多人次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10人次在学术期刊发表了文章。以上表明,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是科学合理的。

二、教学内容及体系的创新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专业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WTO知识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收集的基本方法等。

(二)课程体系

对原经济学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学分设置进行小的改动。设有必修课102学分,公共选修课20学分,学生必选10学分,专业选修课14.5学分,学生必选8.5学分,实践环节26学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增设经济数学、英语口语、项目论证与策划等可以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创新培养方案中课程安排中采用模块式结构,即把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模的基本要求为目的,课程保持相对稳定。选修课模块以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这类课程机动性较大,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将其相对集中到一至二个学期中或分散安排到课外执行,以保证教学计划管理的相对稳定。合理安排每学期课程门数和每门课程教学的时数以及各种教学形式的时数,以便让学生有较多的自学与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平台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补充学科最新的发展。增加实践教学如开设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大学生走进农村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创新班通过近几年在教学课程方面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加大英语学习培养的力度,为同学们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通过实践性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三是通过开设创新试验班讨论、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为将来从事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夯实基础。但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同学们普遍反映创新思维的课程开设不够、经济数学课程太少、实践性教学环节还需完善,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教学管理的创新

1.创新班的成立。依据一定原则,从大学第三个学期开始面向本专业的所有同学遴选出30名左右的学生组成创新实验班。确定以下五个遴选原则:①根据前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加面试成绩,平均分排名靠前的优先选择;②前两个学期无不及格现象发生;③计算机应用基础达到及格以上档次;④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学校的校纪校规;⑤有加入实验班的主观愿望,主动提交申请。

2.组织管理。考虑到课程同步性、宿舍调整困难、创新班与非创新班同学间和谐相处等因素,创新实验班的同学仍纳入原所在的班级管理。因此,不专门成立班委会,也不配备专职班主任,对学生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对2~4名本科生进行指导。同时,在创新班指定1~2名联络人,以便加强同学们与学院和专业间的交流与沟通。

3.教学与经费管理。创新实验班实行单独专业教学计划,着重对学生英语、数学、创新思维以及实践环节方面的能力培养。任课教师方面,学院一般优先安排优秀教师授课。经费管理采用学院统管,各导师以及同学们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具体列支。

(二)运行机制创新

1.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在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一般教育的本质区别基础上,尊重创新培养的内在规律,围绕实践特色、学术个性、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落实个体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权。具体而言,每个创新班指定一名领衔人,指导老师全部由经济系专业老师担任,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控制在2~3名。指导教师的培养行为实行“目标化管理”,指导教师须为其培养任务制定一个详尽的、明确的、量化的目标,而任务完成情况,要经过院领导的严格考核认定。若完不成任务,如有的学生因没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则要追究导师的责任,而若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毕业论文获得优秀,则应给予其指导教师适当奖励。

2.推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根据创新班总体要求,制定创新实验班自主创新实践活动指导计划书,开展考研求职指导、交流与设计创新、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农村与农业调查等专题。实践活动采取分阶段实施方式,每一阶段针对一个创新性主题开展活动,以达到评估课程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发展专业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

3.强化班级管理,增强责任意识。一是打造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打造创新班特色,实现自我需求”班级精神文化;二是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做到班级成员和班级管理员责任与义务明晰,班级组织与会议制度规范;三是学生与班级领衔人、指导教师、院系联系日常化;四是建立班级成员理论与实践学习、课内与课外活动的激励机制,如奖罚条例、精神鼓励等。

从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创新班几年的运行情况看,效果良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导师负责制,学生提前“享受”研究生待遇,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教学模式获得初步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比如,进入创新时仅以前两个学期的成绩排名,未必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与水平;末位淘汰的操作难度较大;创新班与原有普通行政班在班级管理上存在交叉,管理上有一定难度。这些问题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

为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经济学前沿课程论文、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科技创新、项目论证与策划、教学竞赛、英语竞赛、计算机技能竞赛、综合实习等。下面以我们组织的“项目论证与策划”为例,谈谈如何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项目论证与策划”实践环节在大学第五学期进行,时间一个月。由导师与学生商定调查研究题目,学生组织调查,最后撰写报告。该活动的创新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教学实践活动的“导师制”

以往教学实践活动也不少,但基本是由学生自己在假期完成或者由一位老师指导全班(30人左右)同学进行。由于无法得到老师的专门指导或者由于老师的精力所限,教学效果一般。“项目论证与策划”结合经济学创新实验班的教学计划,确定了由“一位老师指导2~3名本科生”的原则。老师参与了从构思、选题、调查直至最后报告的全过程。通过“点对点”的指导,学生收获颇大。

(二)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生中心制”

除突出导师的作用外,整个教学实践活动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经济学系每位老师出1~2个创新活动的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学生与导师确定后,依据学生的要求,可以继续对题目进行完善。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最终的题目与调研方案。

(三)教学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性”

几乎所有项目都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比如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到省卫生厅进行调查;有的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考察城市的公交线路;有的带领学生对长沙市的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查。

从湖南农业大学2004~2007级经济学创新实验班“项目论证与策划”教学实践活动运行的情况看,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该活动,他们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得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多项。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经费的短缺导致调查范围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赵菁.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9,(10):24-27.

[2]王雷.经济学专业创新性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46-48.

[3]丁浩.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市场周刊,2008,(10):134-136.

[4]李伯兴.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构架的特色[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6):117-120.

经济学特色专业 第6篇

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基础学科, 没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无法理解当代的教育经济管理理论。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 任何人都需要进行判断和选择, 但是在选择中有多个可供选取的方案, "理性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方案, 这就是理性人的基本含义[1]。

2 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 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我们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重点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来加以改进, 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教学目标,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材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课时比较少, 学习的内容比较多, 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较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经济学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结合同学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 让学生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初步", [2]并把此作为教学目标, 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 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和当代的教育管理学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为教育经济专业培养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满足教育研究管理的要求, 合理地选择教材。对于教学内容来讲,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重点, 简化非重点, 例如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 理论部分应该讲得浅显易懂, 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即可;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这些都是经济管理中经常用到的理论知识, 针对这些知识教师要多讲, 让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从教材选择来看, 目前经济学部分教材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和可用性, 不利于培养经济研究型人才, 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参考教材, 可以选取多种不同的教材, 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和发展自身。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多采用实例授课法

经济学理论知识比较多, 并且有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 不利于学生理解, 导致很多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 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经济学教学改革, 把一些周边的例子穿插到课堂里, 这些例子越接近同学, 其效果性越强。通过实际例子来让学生了解经济管理学中的原理和概念, 针对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同学, 教师要利用实际例子来领悟学生, 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学到了什么, 明确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除此之外, 教师要多举几个例子, 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把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 能够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3) 加强学生经济分析思维的培养, 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区别, 经济学中多假设性的问题, 经济学不是以人的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而是把人放入到限制的条件中去观察人的行为, 这些限制的条件有可能是人的技能、专业知识, 或者是制度规范等等。经济分析通常也都是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 来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寻找影响结果的因素,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除此之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要求学生在研究同一项目的时候不能更改假设前提, 直到研究结束。因此, 学生要让同学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 并把这些方法和分析方式运用到实际研究中,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才能保障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只有拥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才能沿着思维轨道继续进行问题的研究, 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

(4) 掌握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 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

经济学课时较少, 学习内容较多, 这就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学计划, 掌握好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首先, 教师在授课前要备好课程, 明确讲课目标, 规划好授课内容, 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详略得当。

3 结语

为了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保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广大师生必须要认识到经济学在此专业的重要性, 端正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 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维, 除此之外,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明确教学目标, 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经济学教材;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引入实际生活的例子, 使讲课内容浅显易懂, 容易让学生接受;另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 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研讨问题;最后教师还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 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

摘要: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就目前来看, 我国经济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下降, 专业培养不出经济学的人才。为了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本文首先论述了经济学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以供日后工作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淑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07:16-18.

[2]曹淑江.谈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经济学》的教学[A].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 (二) [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 2004:6.

经济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探析 第7篇

一、经济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长期以来, 我国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大学中财经院系的教学过分重视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 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这体现在制度安排、激励制度等都是以理论教学与科研为主, 虽然目前已有很多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但仍是说的多, 做的少, 真正把实践教学纳入到考评机制的院校少之又少。实践教学的加强和产学研合作的深入, 只有在制度充分保障的条件下, 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 而现有教育运作机制不支持这一点。

2、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 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经济学专业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比较突出的是本土化教材缺乏。目前大部分教材是舶来品, 即使是国内编写的, 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实际上忽略了文化、制度的差异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以及各项经济政策的适用性。

3、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开发和教育

高校扩招以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 这种就业压力会更大。因此, 经济学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 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教育并非如此, 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 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 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 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 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 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经济学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

经济学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应贯穿于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

1、与用人单位合作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在开办之初就应注重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状况, 认识到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始终把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做, 以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及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的情况。聘请与专业相关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部门负责人作为实习的督导老师, 组成有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与用人单位共同研讨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2、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规律, 经济学专业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验室教学和校外实习教学两部分。校外实习教学采取同步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实习是指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项技能、技巧的训练, 要求理论知识的增长和实际能力的逐渐强化同步。集中实习安排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完成, 学生在学院指导教师和基地实习督导教师指导下, 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经济学操作程序和实务技巧。

3、全面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 积极更新专业教学理念, 努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第一, 吸收参与式教学理念和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 参与到课堂里, 在不断的参与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第二, 吸收研究式教学理念和方法, 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 一方面从观察身边的问题人手, 积累资料, 进行分析和研究;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第三, 吸收反思式、批判式教学理念和方法。经济学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是从西方引进的, 要使它适合中国的文化和处境, 必须要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 从而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本土的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第四, 充分利用经济学实验室, 采用角色扮演与模拟方式进行教学, 增强上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感, 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4、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仅靠校内实训基地难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 必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将实训教学延伸到企业。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 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 执行的也都是职业标准, 实训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 在这一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 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 而且能陶冶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 实训基地建立了一系列考勤、考核、案例、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关注区域经济建设, 开展纵横向课题研究

利用学校综合性大学专家和充足的学生资源, 组成强大的、多层次、综合性的、流动性的人力资源优势, 承接政府部门的大型课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这些纵横向课题研究。从立项方案论证、设计到论文总结、申请科技鉴定、编制鉴定文件、组织鉴定会等, 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郑州大学商学院与郑州市二七区政府共同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书。按照协议, 郑大商学院利用智力资源优势对二七区干部和企业经营者进行教育培训并对辖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定期举办企业家 (沙龙) 和新兴商业调研活动, 每年确定一批研究课题, 为二七区商贸业改造和提升提供智力服务。二七区政府每年从科技经费中拿出100万元建立合作基金, 为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家培训交流、专家学者研究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庆丰, 薛素铎, 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

[2]于泓, 常辽华, 郁道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7)

[3]刘宏岩.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2 (1)

经济学特色专业 第8篇

本文针对西部地方高校特点, 试图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 对经济学专业如何实施实践教学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教学特色

为了使实践教学成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 在借鉴其他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结合我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 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具有创新特色的办学理念;以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 紧密围绕西部地方经济建设, 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学应用研究和服务;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 不断探索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及多元培养的途径。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陕西, 面向西部, 为西部地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培养具备经济、法律与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受过现代经济学方法与技能专业训练, 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校通过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 来贯彻办学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中, 实践性课程比重占1/3;本科四年实践性环节共40周, 平均每学期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1/4。由于实践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 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 如果在教学计划中不加以体现, 就会使之流于形式。

通过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教学, 使我校经济学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有依据, 并使实践教学能够制度化、规范化。

二、结合西部地方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在结合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 围绕高校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下, 为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的组合。

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两大块。课内实践包括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外实践包括学术报告会、校外参观、社会实践或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一) 课内实践环节

1. 案例教学。

在哈佛大学, 80%的课程通过案例讲解, 且案例教学也取得了明显实效, 这主要是因为所使用的案例都是根据企业领导者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编写的, 且每年都有案例更新。国内目前也广泛提倡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中, 主要以学生为中心,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意见, 加深了学生对经济问题的理解。但在案例的选择上, 由于国内案例较少, 尤其是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少之又少, 国外案例离中国实际又有一定距离, 所以学生对这些案例的感受不强, 效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 我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学生深入企业调研, 获取第一手资料编写案例。我们到曾获第十二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的大型制造企业——陕鼓集团, 探询如何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和服务商转变的高端经营管理之道;到西北工业重镇——宝鸡市的各类大型国企:秦川机床、陕汽集团、西凤酒业等上市公司进行调研, 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行和经营情况以及各家企业增资扩股、国有股减持、上市融资、民营化等问题, 以及以这些大型国企为中心的中小企业群的发展现状;到90年代后期,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逐渐陷入困境的西安纺织城地区企业, 与企业领导层座谈, 深入了解造成该地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的原因;到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陕西户县, 调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的效果。

据此我们编写了反映不同所有制、不同层次规模、成功与失败的各类特色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些西部企业的案例, 使得课堂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感受。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2. 计算机模拟。

目前我校经济学专业开展了应用统计实践课、应用计量经济学实践课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 指导学生应用各种统计软件、人力资源测评软件等进行模拟实践, 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加深了对各类经济问题的理解。由于这一实践形式不受资金等条件的限制, 所以发展迅速, 学生也受益匪浅。

(二) 课外实践环节

1. 强化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在国外, 经济类专业要求学生每天必读经济类报纸, 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对各类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由于这一实践教学形式不受条件的限制, 我们也要求本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学校、院、系的各种资料, 每天必读经济类报纸、期刊和杂志, 并定期组织学生对近期经济问题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进行解析。这一手段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经济问题和现象的敏感性, 也使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学生不觉枯燥。

2. 安排校内课外实习基地实习。

我校于2003年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 2007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面向全校学生建立的校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之一, 目前已建设成为本科生实践训练基地。学校成立了工程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 全面负责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工程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目标, 中心提出了“打破学科界限, 强调基本技能, 分层综合训练, 鼓励创新实践, 充分体现大工程思想”的工程训练建设指导思想。构建了由工程技术认知训练, 工程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组成的三层次工程训练体系和全面开放的运行机制, 满足了我校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门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工程训练需要。我校非工科各专业学生本科四年必须要完成6学分, 即3门工科课程的选修学习。这对经济类专业学生扩展视野、拓宽研究思路、提高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组织校外参观。

我校实行学分制, 每学期后三周为实践环节时间。我系教师带领本专业学生到西安高新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西电公司、开米股份等各级各类企业进行参观访问, 倾听企业经理人现身说法, 讲述如何将经济学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户县东韩村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体会经济政策的巨大作用。从而使学生对今后的专业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4. 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比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校经济学专业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大赛, 由教师指导, 学生完成,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由我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调研论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城市农民工——对西安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分析”取得了“挑战杯”一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认为以上实践教学环节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建立并完善学术名家交流制度, 吸引名人作学术报告。

目前西部地方高校由于经费有限, 学校知名度等原因, 使得吸引名人作学术报告很难, 因此每年的学术报告会安排较少。建议教育部建立并完善高校名师、学术名家交流制度, 定期到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交流, 作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 使学生了解一些前沿的学术成果, 拓宽研究思路。

2.开展合作研究, 加强实地考察和社区志愿服务。

鼓励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与教师合作, 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充分利用暑假的时间, 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由学校组织、老师带领学生到西部一些大型企业、或县域经济发展有特色的典型县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也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自愿服务,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3.加强实习环节的管理, 解决目前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由于实习时间短、实习经费、实习基地容量有限等问题, 使得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也是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面临的实际情况。今后, 应加强实习环节的管理, 延长毕业实习时间, 增加实习经费投入, 使学生能够有比较长的时间深入社会经济实际, 了解并熟悉社会经济各部门运行情况。此外, 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利用其他假期时间, 主动到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的实习活动。

4.增加实践环节的经费支持。

目前制约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经费的短缺。为了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 应加大经费的支持力度。考虑到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现实经济状况, 地方财政财力有限, 所以主要依靠高校自己解决。可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获取更多的企业赞助, 逐步解决这一难题。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实践教学也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目前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文章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 对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蔡则祥, 刘海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3)

[2].孙卫, 崔范明, 侯凯.美国一流商学院管理类本科生实践环节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0)

[3].景维民, 周立群.新形势下经济学课程设置思路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4].陈明.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6)

经济学特色专业 第9篇

长期以来, 我国理工科院校, 工程技术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是相互分开的。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很少开设经济类课程, 有的开设了相关经济类课程, 但老师以及学生都不重视, 觉得可有可无, 认为对学生找工作以及以后工作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即使开设有经济类的课程还是形同虚设, 没有起到树立学生的经济意识的作用。由此, 大量只懂技术而不懂经济的工科毕业生被培养并参与工作, 由于缺少经济知识, 因而不关心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经济问题, 在进行工程图纸设计中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 不会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我院学生在所开设的课程中, 经济类课程开设也较少, 《技术经济学》就是要让学生们在平时的设计、施工、管理过程中树立经济意识, 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融合。以下就是本人对《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

1. 课程内容改革

我院原来采用了好几种不同的教材, 但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都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 所以现在选用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晓君主编、清华大学刘洪玉主审、2006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经济学》作为该门课的教材。参考书采用由傅家骥、仝允桓主编、200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业技术经济学》;由黄渝祥、邢爱芳编著、2002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经济学》;由黄有亮编著, 2002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经济学》和由王应明编著, 1998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技术经济学》。

关于课程内容, 也有如下调整, 在绪论中强调如下概念:技术、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折旧、残值、机会成本、边际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等值等。第三章和第六章课时进行缩减, 因为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课程中已经对工程项目中的投资、成本、收入、利润以及项目资金的筹集等内容有详细讲解。对于第七章, 工程项目的内容, 可以增加课时, 因为工科学生对于市场调查方法和市场预测方法在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没有涉及, 而要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人员, 这样的调查和预测方法是必需学会的技能。对于国民经济评价, 可增加课时。尤其是关于环境评价。近几年来, 不管是我们国家还是国际上其他的国家, 对于环境保护都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应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以使他们在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如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时都能有意识考虑到环境因素。这一章是让学生们学习如何对项目进行整体性评价, 懂得评价一个项目是否可行, 除了站在某一个经营单位自身的角度对财务进行评价外, 还应该从整个国家甚至是全社会的角度来对非经济或是不能直接用经济指标定量计算的方面如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技术扩散效应、生态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并且国民经济评价优先于财务评价, 也即在国民经济不可行时, 无论财务评价有多好, 该项目都是不可行的。而若国民经济评价效果很好, 即使财务评价效果不乐观, 却还可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优惠使项目可行。

2. 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的教学是采用由老师在讲台上讲授, 并辅以板书的形式, 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讲, 偶有问答。但由于没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听课效果差, 使得课堂问问题也只是老师的自问自答。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动地听课学习, 加强师生互动, 该门课程将采用交互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主体间的交往中 (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 ,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相互承认与尊重, 通过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相互沟通,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它是开放的、建构性的,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的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使得课堂从老师的单向讲授向师生互动转化,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

案例设定和讲授是交互式教学实行的媒介。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 我们将选取大量的典型、专题案例, 在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引入案例, 让学生互相讨论, 自己分析, 而后回答问题, 教师则在学生回答之后对案例再进行总结, 对重点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在这里, 教师起到引导、启发学生的作用。案例的讨论依所选案例涉及内容的多少对学生进行分组。如此, 在高效掌握、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中, 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依据我院学生的实际, 案例的选用最好与学生的专业相关。基于此, 我们在现金流量与资金时间价值中, 为加强学生对资金时间价值的理解和运用,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安排如下案例:商品房按揭贷款 (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方式, 其中采用了不同的利率) 为例, 计算不同的还款方式对贷款者的影响来让学生深入理解。当然也可以工程建设中不同时期建设工程款的支付为例, 通过这些计算, 使学生对现金流量图、利率对现值和终值的影响、相同数量不同时间点现金流发生对决策的影响等等方面有更深切地理解,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除这一章外, 实行案例的章节还有:盈亏平衡分析、风险分析、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工程项目国民经济评价、设备更新、价值工程等。

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 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可增大课堂信息量,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现在很多课程都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本门课程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 很多内容都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比如在绪论部分中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应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方法、工程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过程、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方法和价值工程等内容都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而且对于这些内容, 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并且让学生们对这些内容有更具体和直观的认识。当然, 也不能对所有的部分都仅只使用多媒体, 在其中穿插传统的板书方式, 将两者结合会更完美。

另外, 对于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财务评价、价值工程这三章内容设置课程设计。进行分组后的学生可从这三个方面内容中任选其一进行。通过课程设计, 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并且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加强知识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

3. 灵活利用Excel表教学

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表格处理功能, 能提供丰富的图表, 而且可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 使用户方便地观察二维电子表格中的数据, 并通过变换行列结构, 可以看到不同组合的效果, 得出不同的汇总报表, 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 涉及很多的公式, 计算相对比较复杂, 虽然书后所附的复利表可以帮助学生查找得出数据, 但还是有不少的计算, 光是查找复利表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即相关公式和计算并不重要。因而, 为减少计算的工作量, 提高他们以后工作的效率, 能够灵活利用Excel进行相关计算就显得非常必要。在本门课程中, Excel表最重要的应用是在涉及到本门课程最基本的十大公式的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和财务分析这两章内容上。当然, 还有一些章节上也是可以利用Excel表的, 如盈亏平衡中相关指标 (如销售量、利润及利润率, 并可计算当价格降低或提高时保本点、利润率等指标变化的数值) 的计算、价值工程中相关指标 (功能评价系数、成本系数、价值系数、目标成本分摊、成本降低幅度计算) 的计算等。通过利用Excel表, 可以让师生都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习, 不仅能学会运用Excel, 还能因此更熟练掌握Word和Powerpoint。

4. 教学效果评价

评价一门课程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老师教学质量高低的传统方法就是考试。对于学生来说, 考试通过了, 这门课的学习也就结束了。只有当以后工作或学习中需要时才会再次想到学习。但对于教师, 则具有不同的意义。通过对学生成绩和相关指标的分析, 教师可以总结上课中的经验, 完善好的教学方法, 改进不好的, 经过这种教学后评价, 可以使这门课的下一次教学更有效。本门课程采用由海南师范学院数学系的陈继元设计的“课程考试质量分析软件”, 利用该软件, 教师从质量分析表、正态检验、统计检验等几个方面对试题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另外除了期末考试, 本门课程还注重对平时的考核。如在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并以此对教学进行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傅家骥, 仝允桓.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赵建华, 高风彦.技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刘晓君, 刘洪玉.工程经济学 (第1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李如密, 侯会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8) .

[5]陈树海, 钱庆文.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及展望[J].教师新概念, 2007, (12) .

经济学特色专业 第10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贸易经济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0-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市场经济学,对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被认为是主流的、发端于西方的现代经济学。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学习基本方法,通过行为假设、模型分析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及经济现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将西方经济学设为经管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一般在低年级开设。这门课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市场运行机制,及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的新兴专业,自设立专业以来,受到广大学子的青睐,短短十几年,发展成为各高等院校招收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型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经管专业一样,将西方经济学设为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再接受贸易专业理论的培养。因此,西方经济学对贸易经济专业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关于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课程教学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和启蒙课程,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贸易经济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奠定学生的经济基础,巩固专业基础。西方经济学基本方法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设定行为假设,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于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专业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相似,按照绝对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的绝对劣势的产品,以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模型分析,利用消费者偏好曲线、预算曲线、生产者生产函数,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国际市场也适用,有助于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对国际市场进行相关分析。

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市场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同时也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理论,掌握贸易专业知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西方经济学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对影响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因素抽象化,例如,微观经济学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通过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来进行研究,生产者的市场行为则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生产函数来进行研究,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怎样进行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

首先,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同时与贸易专业相关知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授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部门实践相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等,达到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西方经济学课堂设计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翻新的原则,把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不断地把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传授给学生,资料不断更新。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在国际市场特定的前提假设下,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国际贸易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贸易经济专业的理论体系。

最后,课堂教育与国际贸易理论紧密相连,教学不仅要偏重于各个知识点以及经济原理的讲解,而且要进行国际贸易相匹配的案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经典的贸易经济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案例的国际化和前沿化。即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认识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现象,解决国际市场现实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此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应有重点地补充当前世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第三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能从西方经济学课程学到什么?

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结论,而是在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能从西方经济课程中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国际贸易问题。教师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时不仅要讲解有关经济学理论的结论,教学生如何求解经济学模型化的计算题,还要让学生切实理解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假设与条件界定,同时联系国际贸易市场的经济现实对模型的假设、条件界定进行比较分析。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贸易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用正确的方式来讲解西方经济学,教会本专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田国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 经济研究,2005 (2):113~125.

[2]阮守武. 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0):44~45.

[3][美] 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4 版)[M]. 梁小民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方福前.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5 (9):13~15.

[5]于泽. 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 教学与研究,2009 (4):70~76.

经济学特色专业 第11篇

1 云南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现状及所处政策环境

1.1 发展现状

(1)从协会的发展看,发展速度逐步加快,覆盖面有所扩大。2003年云南省共有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162个,会员3.37多万人,带动农户15万余户,据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工作委员会调研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37个,其中属于专业经济协会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76个,成员62.9万户。

(2)从协会的内容看,涉及的领域、环节不断拓宽,形式多样化。云南省农民经济协会涉及的领域已从个别产品的生产,逐步扩大到种植、养殖、运销、加工、贮藏、资源开发、水利建设、农机服务、手工艺品生产等多个方面。据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工作委员会调研组资料显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从事种植业的1459个,从事畜牧业的647个,从事渔业的34个,从事农机服务业的25个,其他行业的411个。同时,协会的经营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从提供生产、加工、仓储、运销等单项服务,发展到提供技术信息和实行产加销综合服务。2006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836个,产加销综合服务的766个,加工服务业为主的145个,仓储服务为主的8个,运销服务业的116个,其他705个。而且,云南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经由单纯的松散型协会为主向紧密型专业合作协会为主转变;在组织形式上,既有基层专业经济协会,也有区域性的联合社、联合会以及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如通海县蔬菜合作社和元谋县蔬菜协会等。

(3)协会兴办主体多元化。目前,虽然农民,尤其是富有威信、具有特长的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人仍是兴办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主体,但也出现了外地投资者兴办的协会,如玉溪华宁县泉乡梨专业合作社,其创建人是思茅人。同时,在调研中发现,23%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主要负责人来自致富能人,33%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主要负责人来自政府内部的某官员,44%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主要负责人来自协会成员推选。据统计,全省协会按设立人身份划分,农民设立的合作经济组织1998个,企业设立的75个,农技服务组织和农技人员设立的141个,基层供销社设立的49个,基层科学技术协会设立的104个,其他209个,农民设立的占78%。

(4)协会资金来源多样化。调研中发现,38%的被调查者反映其所在地区协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协会盈余中提取的部分经费,36%的被调查者反映其所在地方协会的资金主要来自会员所缴纳的会费,25%的被调查者反映其所在地区协会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1%的被调查者反映其所在地区协会的资金来自其他渠道。

(5)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步提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一些地区已显示出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如2005年在新安所镇种植石榴的会员中统计,平均每667㎡产值超万元,最高的达到2.3万元。据小红寨村的统计,全村石榴面积19.73hm2,总产值31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如今,全村种植业、养殖业实现了科学化管理,95%的农户建了沼气池,80%的农户建盖了新式楼房,使用上了太阳能,100%的农户安装了自来水和闭路电视,农户先后自愿捐资在该村建盖了科技教室,修通了由村内通往国道的水泥路,被中共蒙自县委员会、蒙自县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示范村。

关于协会与经济发展的作用,调研结果显示,4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协会的存在有很大的关系,4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协会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7%的被调查者不清楚二者的关系。对协会具体发挥的作用,28%的被调查者认为协会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24%的被调查者认为协会促进农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的形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6%的被调查者认为协会带领农民找准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加了农民收入,22%的被调查者认为协会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1.2 所处政策环境

(1)政府一般为协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及部分资金支持。调查结果显示,25%的被调查人所在地区政府为协会提供部分资金支持,31%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政府为协会提供信息服务,31%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政府为协会提供技术指导,9%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政府为协会提供办公场地,4%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政府免除协会税收或对协会实行减税政策。而23%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为协会提供部分资金支持,23%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为协会提供信息服务,23%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为协会提供技术指导,16%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提供办公场地,15%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免除协会税收或对协会实行减税政策。

(2)协会缺少稳定发展所必需的法律地位。调研中发现,20%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有明确的法律地位,19%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无明确的法律地位,61%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当地的协会是否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而91%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在地区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协会的法律地位,3%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在地区没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协会的法律地位,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无政策明确协会的法律地位对协会的发展影响不大。

2 云南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云南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现状及其所处政策环境的调研,目前协会发展中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农民对协会的认同度尚低

在调研中,不少协会成员反映,农民存在一定的“短视”行为,他们在生产经营困难、产品难以销售的时候,渴盼协会的帮助,而在生产、销售状况转好,独自交易会获取更多收益时,会脱离协会,私下单个交易,农民的违约概率比较高。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对协会的认同度较低,不相信协会能为自己谋求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把协会作为自己发家致富的依托,放心地依靠协会。调研中发现,9%的被调查者对协会十分了解,30%的被调查者对协会有相对多的了解,53%的被调查者对协会有一些了解,8%的被调查者对协会完全不了解。

2.2 协会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调研中发现,38%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由全体成员投票决策,36%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完全由负责人做决策,25%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部分决策由负责人决定,1%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决策由其他方式形成。而关于协会章程的调研,42%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有完善的组织章程、纪律,14%的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协会没有完善的组织章程、纪律,44%的被调查者不清楚本地区协会是否有章程和纪律。

2.3 协会的辐射面较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全省2576个农民专业经济协会中,共有农民成员61.3万人(户),带动农户106.1万户,分别占全省总农户数873.05万户的7%和12%。发展最快的楚雄州有农民专业经济协会877个,发展缓慢的怒江州只有5个。

2.4 协会的法律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缺乏组织性

全省农民专业经济协会中,在民政、工商或农业登记、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完备的章程,并开展了相应经营服务活动的有1550个,占60%,未登记的有1026个。

2.5 政府的政策落实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云南省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云政发[2005]168号文件)的颁布对规范农村经济协会的管理、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协会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某些政策如财政、税收、信贷和土地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协会的发展。

3 几点建议

针对协会目前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农民对协会的认同度,提高协会的辐射能力,而且,要加强对现有协会的引导,抓好政策落实。

3.1 提高农民对协会的认同度

农民对协会认同度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参与协会积极性的高低,影响着其履约的程度。要提高农民对协会的认同度,一方面,要加快协会的发展,现实中,正是由于协会的成效不明显,部分丧失了对农民的吸引力,只有协会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才能发挥其对农民的吸引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成功协会的宣传力度,教育农民,提高农民对协会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协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完善各种制度约束,从而降低农民违约的可能性,同时,要切实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特别是要让农民实实在在的“受益”。如,在农民进入协会时,与其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协议价格收购制度、协会收益分红制度等。

3.2 提高协会的辐射能力,重点支持发展若干潜力较大的协会

目前,云南省协会的覆盖面几乎遍及各个州,但通常是小规模经营,纵使在石榴之乡的蒙自新安所镇,也并非所有石榴种植户都加入协会,加入协会的农户和协会之间也只是松散的结合,协会并不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未实施规范化管理。要提高协会的辐射能力,首先必须完善协会的组织管理,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协会良性运作的基础。协会一般对内不盈利,对外盈利,主要是为农民争取更多的盈利空间,要真正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克服个体小农经济的弊端,实现大规模集团效益。其次,协会要积极宣传自身,树立形象。如建水南庄的蔬菜瓜果经济协会,通过“三(下转P43)(上接P40)下乡”向周边贫困地区提供技术培训,传讲农业知识,增加农民对协会的了解,也让农民体会到协会服务农民的宗旨。

对于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大的协会,政府要加强支持和引导,通过各种政策扶持其发展,积极促进协会与农户、与企业的联合,形成产业链,同时,为协会的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如,帮助协会解决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规划调整以及启动和经营资金问题等等。

3.3 加强对协会的引导

协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政府应引导协会完善自身管理,包括健全协会章程、运行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他有关协会正常运转的各种制度条件。首先,在注册时,可以考虑要求协会提交完善的组织章程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其次,对协会负责人进行免费培训,传讲相关经验;最后,支持协会成员到发展比较成熟的协会中参观、学习和交流经验,但绝不能搞一个模式,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3.4 抓好政策落实

“农民协会在四川、中国及世界: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政策研讨会暨四川试点项目启动会”会议中强调,政府应致力于法律框架和政策扶持制度的建设,为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公正、平等的行为规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云政发[2005]168号文件)中针对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发展的重点类型、发展的主要途径、扶持发展的政策、加强指导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释,特别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提到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加强信贷支持、采取土地优惠措施、支持建设项目和进出口经营权申报、放宽注册登记和经营服务范围的限制。在加强指导服务方面,提到加强指导、协调,抓好典型示范,加强内部管理,实行分配形式多样化,依法保护合法利益,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这为云南农村经济协会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政策基础,能否贯彻落实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云南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未来的发展。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而农民问题又以农村中介组织的缺失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为首要问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是联系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桥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将促进农民问题的解决,实现农业的振兴和农村的繁荣。

参考文献

[1]万望发、李晴、商木林.发展农村专业经济组织,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对湖北省老河口、宜都等地的调查与建议[J]当代经济, 2005年第11期, 第32-33页。

[2]刘占峰.发展专业协会,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J]农村财务会计, 2006年第6期, 第9-11页。

[3]文国锋.加强农村民间组织的培育和规范——对山东、河南农村民间组织培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学会, 2007年第6期, 第11-17页。

[4]何国长.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 2006年第6期, 第186-188页。

上一篇:热结构耦合分析下一篇:组合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