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液护理范文

2024-09-08

补液护理范文(精选10篇)

补液护理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2月~2014年6月本院共收治重症药疹患者23例, 其中男性11人, 女性12人, 年龄18~76岁, 平均年龄为 (40.2±14.6) 岁;其中史蒂文斯一约翰逊综合征10例,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3例, 合并高血压病者5例, 糖尿病8例。23例患者入院时皮疹累及全身, 主要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如烫伤样外观, 大部分患者伴有口腔黏膜溃烂, 影响正常进食, 23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

1.2方法入院后抽血送检,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通过快速补液以恢复其有效血容量, 持续心电监护, 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并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 观察尿液的颜色及性状, 注意保暖。依据病情严重程度遵医嘱予以足量的糖皮质激素以尽早控制病情。

1.3结果23例重症药疹患者中有21例治愈出院, l例自动出院, 1例死亡。

2护理

专人负责重症药诊患者, 制定详细的输液计划, 准确记录患者每小时尿量及24 h出入量。出入量每8 h小结1次, 24 h总结, 做好交接班, 及时纠正血容量不足及电解质紊乱问题。

2.1补液原则及方法重症药疹患者往往未能及时补液而加重病情, 并出现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补液宜早。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选择粗大的血管, 使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一条静脉通路专输注胶体。静脉穿刺困难者可行深静脉置管, 妥善固定输液管道, 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等情况。

根据医嘱安排早期补液量和种类。在临床中重症药疹患者表现为全身大面积出现水疱、大疱、表皮松解坏死, 如烫伤样外观, 故其补液原则及量与烧伤患者大致相同。第一个24小时的补液量为:患者体重×皮损溃烂面积×1.8 ml+2000 ml (生理需要量) ;第2~3天补液量应在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的基础上依据尿量增减, 补液种类为晶体、胶体各一半。原则上先快后慢, 先晶体后胶体, 第1个8 h输入总液体量的l/2, 剩余的1/2在剩余的16 h内输完[2]。实施补液时, 按晶体一胶体一水分的顺序放在治疗台上, 并分组编号, 以免因换液体的护理人员不固定, 而打乱输液体的顺序, 各种液体必须交替输入。晶体液首选平衡液, 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其次选用等渗氯化钠溶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的血浆蛋白, 其次选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暂时替代。

2.2病情观察

2.2.1尿量、尿电解质的监测尿电解质监测可及早发现电解质丢失情况, 并指导临床早期处理, 以减少水电解质失衡的发生[3]。尿量减少是判断低血容量的一个客观而又重要的指标, 成人每小时尿量低于20 ml即提示血容量不足, 尿量低于20 ml/h者表示补液量不够, 需加快补液速度, 如尿量大于30 ml/h即休克纠正, 匀速补液即可。本研究中23例重症药疹患者的平均尿量为50~80ml/h, 临床中除了准确记录尿量, 还需观察尿的颜色及性状。

2.2.2精神状态烦躁不安是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和缺氧的一种表现。如果重症药疹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烦躁不安、谵妄或嗜睡, 提示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 此时在迅速补充血容量的同时, 需镇静、进行保护性约束, 床旁置防护栏, 防止坠床事件的发生。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者表现, 及时准确给予补液治疗。

2.2.3生命体征①血压变化:维持稳定的组织器官灌注压在休克的治疗中十分关键, 但血压并非反映休克程度最敏感的指标, 在休克早期往往表现为脉压变小, 随后血压下降, 但在临床上判断病情时需兼顾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通常认为收缩压小于80mm Hg, 脉压差小于20 mm Hg, 是休克存在的表现, 血压回升脉压差增大则是休克好转的征象。②脉搏:在休克时, 脉搏的变化往往发生在血压变化之前, 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脉搏细弱, 听诊心音低弱;当血压较低时, 但脉率已恢复且肢体温暖者, 常表示休克已有好转趋势。因而对于重症药疹患者在早期一定要严密监测心率变化, 如成人心率大于120次/分, 小儿心率大于140次/分, 表明可能存在血容量不足, 需加快补液速度。此外还用脉率/收缩压 (mm Hg) 来计算休克指数, 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 如指数为0.5~1.0提示无休克;大于1.0~1.5提示有休克;大于2.0则提示为严重休克。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准确给予补液治疗。

2.2.4周围循环应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的充盈情况, 皮肤温度、色泽, 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口渴、肢端冰冷及怕冷等主诉。如有异常, 立即通知医生, 遵医嘱对症处理。

2.2.5中心静脉压 (CVP) 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 CVP正常值为5~10cm H2O, 如CVP小于5 cm H2O则表明血容量不足, 需加快补液速度;如CVP大于15 cm H2O则表明存在右心功能不全, 需减慢输液的速度并注意输液的量。

2.2.6实验室检查重症药疹患者常常出现低蛋白血症、贫血、低钠、低钾等表现, 需随时调整补液的质和量。23例重症药疹患者中有15例在救治过程中查生化指标发现存在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 通过及时调整补液的质和量, 低钠、低钾血症得到了及时的纠正;其中有1例患者存在严重的低钾血症, 血钾最低为2.0mmol/L, 起初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及24 h持续微量泵泵入, 低钾血症始终未能纠正, 最终在胃镜下留置胃管通过胃管每日注入高浓度的枸橼酸钾后, 低钾血症得以纠正。

3小结

临床上, 重症药疹患者发病后往往不能立即到医院就诊, 发病一段时间后再住院治疗, 患者往往耽误病情。因此入院患者病情比较危重, 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做化验检查, 结合尿量、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及各项实验室指标酌情把握补液速度及补液量, 尽早补足血容量。如重症药疹患者补液量不足, 血容量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不但会加重休克, 而且加重原发疾病;如果补液过量, 可能会诱发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通过对重症药疹的及时准确补液护理, 可使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 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摘要:总结了23例重症药疹患者的补液管理经验, 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了渗出期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的治疗, 对补液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认为通过加强对重症药疹渗出期的补液护理, 可以使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 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重症药疹,药物性皮炎,补液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侠生.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25-437.

[2]王志勇.重度烧伤不同的烧伤面积对休克期补液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9) :42-44.

补液护理 第2篇

关键词:胃肠道疾病;手术期后;护理体会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after the operation period.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2 April -2013 year in October to 32 cases in our hospit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patients on nursing methods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after the operation period. Results: the patients after proper methods of car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restore health. Conclusion: the correct nursing method to help patients recover early.

Keywords: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69-01

胃十二指肠手术后的患者,由于禁食、饥饿和手术创伤,常存在水和电解质的紊乱。手术后水与电解质代谢的改变,主要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有关。当麻醉开始后,垂体后叶的ADH分泌增加,手术时血中的ADH水平与手术创伤大小、失血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手术后,ADH的升高持续3~5d才恢复至正常。在ADH的作用下,肾小管回吸收水分增加,致手术后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而血浆渗透压降低,呈稀释状态。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0月到我院就治的32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最大年龄52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年龄30.5岁。

2 手术后近期补液

正常人,输入大量的5%葡萄糖液,水分可以很快从肾脏排出而不产生水潴留。但在手术后,由于ADH的抗利尿作用,如过多输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在体内代谢后剩余的水分,加上组织分解代谢和氧化所产生的内生水,可产生水潴留。麻醉、缺氧、疼痛、失血、创伤等刺激,均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从而增加肾上腺皮质醇的水平。皮质醇升高对手术后的分解代谢和钠潴留均有影响,但影响钠潴留最重要的是醛固酮。血容量减少、低钠、高钾等均可使醛固酮的分泌增加而导致钠潴留,因此术后钠潴留也很常见。术后尿钠排出下降,可自术前的每天100mmol降至25mmol,持续3~5d,然后排出量逐渐增加,将术后潴留于体内的钠排出。术后输给含钠溶液并不改变钠潴留。在钠潴留的同时,体内总钠量增加,而血清钠浓度却有所降低,此种低血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潴留稀释所致,此时若输给过多的5%葡萄糖溶液,低钠血症则更为明显。

对于低渗性低钠血症,如属于低容量低渗性低钠血症(即低渗性缺水),在处理上应首先补充细胞外液容量。通常用等渗电解质溶液(如平衡盐溶液)补充全部液体需要量(包括目前和积累的损失量),但要采取比较温和的手段,让机体内环境逐渐恢复平衡,一般数天内即可恢复正常的渗透性。若因紧急情况需要提高体液的渗透性,可根据汁算的机体钠需要量,使用高渗氯化钠溶液,初次用量一般只用计算量的1/4,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补充。

术后补钾仍是有争议的问题。过去认为,由于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可引起钾从尿中排出增加,又因分解代谢增强,大量钾离子自细胞内逸出,使细胞外液钾浓度增高,因此,手术后早期(3d内)不宜补钾。目前认为,术后补钾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胃肠手术后早期,患者低钾血症并不少见,因此术前原已有钾缺乏者或手术后有继续失钾者(如胃肠液、胆汁、胰液丢失或较大创面渗出等),术后早期仍可适当补钾,但应在有充足尿量的情况下进行。若术前无缺钾,在择期手术2~3d后即可恢复进食者,术后2~3d内可不必补钾。

3 手术后后期补液

多数患者手术后2~3d,胃肠功能已基本恢复、逐渐恢复口服饮食及减少胃肠外补液量。但如果术中或术后不平稳、术后发生并发症或胃肠功能恢复不良时,术后补液就显得非常重要。术后后期的补液应根据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的体液丧失量和摄入量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制订补给方案时要注意液体总量、浓度及其成分,还应注意补充营养物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应注意保护肝肾功能,并避免使用损害肝肾功能的药物。

4 患有胃肠道疾病的妊娠期患者补液

妊娠病人一般很少采用TPN,但如并发肠梗阻、中毒、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子痫或剧吐或妊娠期手术禁食时,应从静脉补液。静脉补液除包含孕妇所需的营养物质外,热量应以糖类为主。糖类作为维持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的热源利用率最高,对胎盘的通透性较强,补充葡萄糖后可被直接氧化利用或转化为葡萄糖储存。禁忌输注脂肪乳剂,因孕期内可出现生理性高脂血症,如再输入脂肪乳剂,可使血中甘油三酯浓度升高,产生对胎儿有害的酮血症。此外,脂肪乳剂可使子宫肌层收缩,不仅影响胎盘功能,还可致早产。输入氨基酸可给胎儿提供正常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母体伤口愈合。

综上所述,手术后近期的补液要注意下列几种情况:①血容量是否足以维持良好的循环功能;②术中失液情况及补液量;③术后是否有继续失液,包括胃肠减压、胆管引流、腹腔引流、伤口引流等;④由于大手术的应激反应,机体常出现水钠潴留和排钾的倾向,因而术后补液不可过多。一般认为,术后近期补液应以维持平稳的循环状态及适当的尿量为宜,最初24h不需补钾。补液种类以平衡盐溶液及葡萄糖溶液為主,若术中血容量补充不足或术后仍有失血,应酌情继续补充胶体溶液或输血。对于手术后后期补液以及妊娠期患者的补液情况,则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加以制定和修改。

参考文献

[1] 黄仕雄; 张坚,胃肠道疾病患者术后早期低热低氮肠外营养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院;2010,10;27.

[2] 王磊,周亚楠等,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7(01).

补液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由各种病因所致呼吸衰竭伴低血容量状态拟行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104例, 病因包括肺内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 及肺外疾病 (脑血管意外及脑外伤等) , 其中男74例, 女30例, 年龄60~75岁, 平均 (64.6±10.3) 岁, 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补液组及非补液组, 2组各52例, 2组之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1.1入选标准

(1) 呼吸衰竭, 参照《现代呼吸病进展》诊断[3]:在海平大气压下, 静息条件下呼吸并排除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及心内解剖分流等情况后, 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60 mm Hg, 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50 mm Hg。 (2) 低血容量, 按照《2007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确定[4], 若中心静脉压 (CVP) <5cm H2O及左室充盈压 (LVFP) <8 mm Hg或者CVP正常但LVFP<8 mm Hg为容量不足或低血容量状态。 (3) 血流动力学稳定, 血压正常或升高。

1.1.2排除标准

(1) 原发心脏原因 (心肌梗死、瓣膜病及扩张型心肌病等) 所致的心功能不全或者心力衰竭。 (2) 明显的低血压 (收缩压<80 mm Hg) 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 (3) 急性肾功能不全需行透析者、恶性肿瘤患者。

1. 2 研究方法

1.2.1监护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大静脉通道, 留置Swan-Ganz导管, 监测CVP、LVFP, 常规给予心电图、血氧饱和度 (Sp O2) 、尿量等监护。

1.2.2补液方法

非补液组输注常规治疗中的液体, 补液组除输注常规治疗中的液体外, 于气管插管前在CVP及LVFP监测下 (监护频率为1次/5 min) 行快速补液治疗, 按照以上指南, 补液种类为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液, 20~30 min内输注完成, 停止补液标准为CVP达5 cm H2O或LVFP达到8 mm Hg, 补液量以达到补液标准具体而定, 本组中快速补液量为550~1350 ml, 平均 (1050.4±355.5) ml。

1.2.3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前及插管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如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CVP及LVFP;呼吸频率 (RR) ;血气指标如动脉血乳酸 (Lac) 和Sp O2;肾功能 (肌酐及血尿素氮) 及尿量;同时记录插管后的2组低血压发生率、低血压恢复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补液量及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成组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利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插管后发生低血压的影响因素,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气管插管前及插管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频率的比较

2组插管前SBP、DBP、MAP、HR、CVP及LVFP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插管后补液组的SBP、DBP、MAP、CVP及LVFP均高于非补液组 (P<0.05或0.01) , RR及HR低于非补液组 (P<0.01) 。见表2。

2.2血气指标、肾功能及尿量的比较

2组插管前的动脉血Lac、Sp O2、肌酐、尿素氮、尿量无明显差异 (P>0.05) , 插管后Lac、肌酐、尿素氮低于非补液组 (P<0.05) , Sp O2、尿量高于非补液组 (P<0.05) 。见表3。2.3插管后的临床指标比较补液组的低血压发生率、低血压恢复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补液量及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低于非补液组 (P<0.05或0.01) 。见表4。

2.4插管后出现低血压的相关因素分析

引入因变量是否出现低血压=Y;自变量为X1=年龄、X2=性别、X3=APACHEⅡ评分、X4=插管前是否快速补液、X5=呼吸衰竭类型、X6=病因分类、X7=体质量指数;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3.412, P<0.01) 、插管前是否快速补液 (OR=1.674, P<0.05) 、呼吸衰竭类型 (OR=1.355, P<0.01) 是插管后出现低血压的重要影响因素。见表5。

注: 与非补液组比较, *P < 0. 05, **P < 0. 01

注: 与非补液组比较, *P < 0. 05

注: 与非补液组比较, *P < 0. 05, **P < 0. 01

3 讨论

3. 1 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插管前出现低血容量的原因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因素, 静脉的容量血管壁胶原纤维增生、弹性降低及管腔扩大, 血流回流入心脏的动力减弱, 静脉血管床扩大, 血液易于淤滞[5]; 另外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频率加快, 以及许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炎患者发热等均可导致不显性失水增多, 同时利尿剂等可使尿量增多, 这些都可使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处于相对或绝对的低血容量状态, 但这种状态常被一些表象所掩盖从而被忽视, 一方面是由于缺氧等应激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这些神经体液代偿机制可使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6], 另一方面依靠传统的症状、体征, 如心率、血压、尿量、神经系统及皮肤温湿度等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患者插管后由于镇静、呼吸功能的改善, 患者的神经体液代偿机制减弱明显, 插管后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性较大, 低灌注、低血压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情况可表现出来, 从而导致周围脏器急性损伤。

3.2快速补液对于呼吸衰竭合并低血容量患者插管后的临床影响

本研究显示补液组在插管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SBP、DBP、MAP、HR、CVP及LVFP) 明显优于非补液组 (P<0.05) , 结合本组的低血压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也都少于非补液组 (P<0.05) , 说明插管前适时给予快速补液对插管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起到稳定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可减少非补液组插管后“亡羊补牢”的救治措施。即使补液组插管后出现低血压, 其低血压恢复时间、补液复苏的液体量也明显少于非补液组 (P<0.05) , 另外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插管前是否快速补液是插管后出现低血压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中未补液患者插管后发生低血压的风险是补液组的1.674倍, 说明快速补液对老年呼吸衰竭伴有低血容量状态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可减少插管后低血压带来的风险。

另外本研究中显示补液组中插管后反映微循环灌注的动脉血Lac水平较非补液组明显降低, 其插管后肌酐、尿素氮及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也低于非补液组, 说明插管前行快速补液对于改善插管后微循环, 减少低灌注脏器损伤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产生这种效应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插管前的这种“预充”作用可缓冲插管后由于应激作用减弱 (通气改善及镇静) 导致神经体液代偿机制受到抑制, 加之老年动脉硬化, 顺应性降低, 静脉血管床弹性差, 血管床扩张等给心血管系统带来的巨大波动[7], 而非补液组插管前由于合并低血容量 (尽管轻度或者CVP正常者) , 插管后在上述机制的影响下易出现血流动力学波动, 导致低血压低灌注情况发生, 进而损伤周围器官。

综上所述, 老年呼吸衰竭合并低血容量患者气管插管术前行快速补液安全有效, 能够使患者插管后获得平稳的血流动力学, 并能防止低血压及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贺, 李玉明, 周欣.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变化及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1 (10) :389-391.

[2]尹万红, 严波, 康焰, 等.重症加强监护病房内气管插管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0, 9 (4) :413-415.

[3]钟南山.现代呼吸病进展[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5:176-178.

[4]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8) :581-587.

[5]许士凯.衰老理论与心血管系统老化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 1989:3 (6) :132-134.

[6]Aronow WS.Heart disease and aging[J].Med Clin N Am, 2006, 90 (11) :849-862.

拳击运动补液探析 第4篇

关键词 脱水 预防 补液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一、拳击运动性脱水和预防

(一)拳击运动水代谢特点

由于拳击运动的强度剧烈和时间较长,使体内排出体热而大量出汗,同时通气量增加而从呼吸道丢失大量的水分。机体在运动时水代谢具有以下特点:

1.拳击运动的强度是影响出汗的主要因素,运动时的出汗率与运动强度成正比,出汗率还与运动的持续时间、比赛或者训练环境的温度和热辐射强度、运动者的适应程度等因素有关,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热辐射强度越大,出汗率越高。

2.排尿量少:由于大量出汗,致使机体失水量增多,加上运动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的滤过率都减少,常常导致少尿或无尿。

3.呼吸道排水量大:运动时呼吸的频率加快和幅度加深,使从呼吸道丢失的水分增加,可达到平时的10-20倍。

4.代谢水产生增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运动中分解产生的同时,还产生一定的水,使代谢水的量增多。

(二)拳击运动性脱水由于预防

运动性脱水是指运动员由于运动而引起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过多的现象。运动性脱水常见的原因是在高温高湿情况下进行大强度运动,人体大量出汗而未及时补液造成的,也可能是参加比赛采取的快速降体重措施,造成体内严重脱水。运动员在低温环境下运动,虽无大量汗液丢失,但因寒冷导致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尿液增多,从呼吸道呼出的水分和从皮肤增发的非显性出汗也较多,也可造成机体的脱水。

运动性脱水按照脱水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状态分为三种类型:即等渗性失水(水和电解质等比例丢失,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内)、高渗性脱水(水丢失大于电解质丢失,血浆渗透压>320mosm/L)、低渗性脱水(水丢失小于电解质丢失,血浆渗透压<280mosm/L)。高渗性脱水常因失汗太多或饮水不足所致,如在高温环境下运动致使大量出汗,或在烈日下暴晒由于呼吸道和皮肤丢失大量的水分而没有补液。因为汗液为低渗性液,丢失的水分大于纳的丢失,血浆钠等电解质浓度增高,导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常因大量脱水后只补水不补纳所致。运动性脱水实际上是机体水分与电解质特别是纳的共同丢失。

运动性脱水的预防主要有:一是提高对运动性脱水的耐受性,经过在各种环境中进行各种强度的运动和训练,可增强对运动性脱水的耐受性。二是进行补液防止和纠正脱水,运动性脱水的关键是及时补液,使机体水分达到平衡,应根据运动情况和运动的特点,在运动的前、中、后补水补液,补水的原则是少量多次进行补充,同时还应适量不从无机盐。

二、拳击运动补液

(一)补液的指征

一般来说,渴感是确定是否出现脱水的最早和有效的主观指标,其他脱水表现出来的较晚,但必须指出,当感到口渴时,水分丢失已达到体重的3%,即已处于轻度脱水的状态,此外,还可根据上述运动性脱水的各种症状来判断脱水。但是,一旦脱水的症状出现,则脱水的程度已达到中度以上,可能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已带来影响,但运动员已出现脱水就必须及时补液以尽快纠正脱水。因此,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人体质、运动训练或比赛的情况和环境因素及时补液,甚至在训练前或比赛前预防性补液,避免运动性脱水的发生。

(二)补液的方法

1.补液的原则

补液应该遵循预防性补充的原则和少量的原则,预防性补充可以避免脱水的发生,防治运动能力的下降。少量多次可以避免一次性大量补液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造成的负担。为保持最大的运动能力和最迅速地恢复体力,补液的总量一定要大于失水的总量,特别是补纳的量一定要大于丢失的量。

2.运动前补液

根据运动项目和天气环境的具体情况,在运动前适量补液是必要的,可以避免脱水发生后再补充纠正的不良反应。建议在运动前2小时饮用400-600ml的含电解质和糖的运动饮料,也可在运动前15-20分钟补液400-700ml,要少量多次摄入,运动前忌讳一次性大量饮水。

3.运动中补液

如果运动中出汗量大,为了预防脱水的发生有必要在运动中补液。补液的最重要根据出汗量的多少而定,在一般情况下,补液的总量不超过800ml/h,运动中补液必须少量多次的进行。如果运动时间长于60分钟,需要考虑补充含电解质和糖的运动饮料。如果运动时间不超过60分钟补充纯水即可。

4.运动后补水

运动后也要进行补液,使进出机体的液体达到平衡,补液量的多少可根据体重的丢失情况而定,运动后补液也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应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以促进血容量的恢复。运动中丢失的体液应该在次日晨得到恢复,监测运动员的体重可了解恢复的情况。

补液护理 第5篇

关键词:口服补液,静脉补液,轮状病毒肠炎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炎症, 多发生在秋冬季节[1]。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萎靡等。病毒性肠炎的病程具有自限性, 频发的呕吐和腹泻会引起脱水, 及时的补液是病毒性肠炎对症支持治疗的一个重要措施。补液方式可选择口服补液和经静脉补液, 口服补液不需要建立静脉通道, 创伤小, 患儿易于接受, 适合的基层医院推广, 为了比较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对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 我们对比分析了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5例病毒性肠炎患儿, 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5例患儿均临床或实验室诊断为病毒性肠炎伴轻度脱水。入选标准包括: (1) 具有发热、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中的一项或多项; (2) 具有口干、尿少、汗少、皮肤干燥等脱水表现, 且排除中、重度脱水。 (3) 大便轮状病毒监测阳性。排除标准包括: (1) 细菌性肠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食物中毒、药物相关性腹泻等。 (2) 合并其他重要疾病, 如重症肺炎等。8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组A为口服补液组, 给予口服补液盐 (ORSⅡ) , 组B为静脉补液组, 经静脉通道给予补液治疗。组A共41例患儿,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21例, 平均年龄为 (2.98±0.50) 岁, 组B共44例患儿,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21例, 平均年龄 (2.85±0.41) 岁,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脱水程度、发热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85例患儿均有腹泻稀水样便和蛋花洋便, 其中52例伴发热。

1.2 方法

A组给予温开水配置口服补液盐 (ORS III) 溶液, 每袋配置成250mL液体。纠正脱水最初6小时, ORS液的用量按每公斤体质量75mL计算, 分次于6h内服完。如果患儿出现呕吐、胃胀时暂停喂服。脱水纠正后继续服用ORS, 每次腹泻后口服50~100mL, 直至小儿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B组给予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电解质情况决定补液种类, 常用的静脉溶液分为: (1) 等张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盐水或2:1等张含钠液。 (2) 低张液:2/3张液、1/2张液、1/3张液或1/4张液。 (3) 高张液。第一天补液总量为120~180mL/kg, 幼儿脱水减少1/4, 学龄儿童减少1/3, 所有患儿常规测电解质, 低渗性脱水给予2/3张液, 高渗性脱水给予1/3张液, 等渗性脱水给予等渗液。

1.3 效果观察

观察两组患儿6小时内补液成功率、发热消退、腹泻好转时间和病情恶化率。补液成功判断标准为脱水症状好转, 退热标准为发热消退后24h内未再出现发热。腹泻好转:水样便消失, 转为成形便或稀软便。病情恶化标准为治疗24h后病情未见好转, 且进一步加重。具体见表1。

2 结果

见表1。

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A有3例患儿出现腹泻加重, 48h后转为静脉补液, 组B有2例患者出现腹泻加重, 1例加强补液、对症支持、抗病毒治疗后约3d病情好转, 1例在2d后病情好转。所有患儿均在7d内痊愈。两组患儿的补液成功率、退热时间、腹泻好转时间、病情恶化率、7d痊愈率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又名秋季腹泻, 发病高峰为秋季。主要患病人群为婴幼儿, 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呕吐、腹泻、精神萎靡、或伴脱水[2]。其病原体为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侵入消化道后, 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 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 绒毛肿胀、排列紊乱、脱落等[3]。其临床表现为肠道功能障碍, 肠分泌紊乱, 呕吐、腹泻。大量的水分电解质的丢失会导致脱水、内环境紊乱[4], 因此补充液体、维持内环境平衡是治疗病毒性肠炎的关键。

目前补液的方法可分为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 口服补液多采用口服补液盐, 其使用方便, 患儿易于接受, 并可在家中进行。静脉补液见效快, 但需要住院或在门诊进行, 有创伤, 在偏远地区不易实施。目前口服补液溶液主要有ORSII和ORSIII, ORSIII为低渗液, 渗透压为245mosm/L, 电解质渗透压为170mosm/L, 避免了高渗盐造成的肠道黏膜细胞损伤, 和补液过多、补液盐浓度过高造成的高钠血症, 张素芬[5]研究了156例病毒性肠炎的患儿, 比较了ORSII和ORSIII的口服补液效果, 研究结果发现ORS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ORSII。故本研究使用ORSIII作为口服补液的液体。

本文比较了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对患儿病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与静脉补液相比, 口服补液组在补液成功率、退热时间、腹泻好转时间、病情恶化率、7d痊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不影响患儿预后。虽说口服补液组有3例患儿因病情恶化, 转为静脉补液, 但均在7d内痊愈, 未影响预后。在基层医院, 因为条件的限制, 口服补液实施起来较静脉补液更方便, 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液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慧颖, 赵荣娟.口服补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合并脱水的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 12 (4) :551-552.

[2]杜曾庆, 刘晓梅, 刘阳.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及治疗分析137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06, 1 (6) :84-85.

[3]朱生东, 陈萍.无乳糖奶粉佐治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乳糖不耐受症患儿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32) :160-161.

[4]李春燕, 桑安.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1B) :78.

仔猪腹泻的补液疗法 第6篇

许多的疾病都会引起仔猪腹泻, 病毒性的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等。细菌性的, 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人工哺乳不定时、不定量, 乳温忽高忽低或乳汁酸败。猪舍内湿度过高、密度过大时, 极易暴发球虫病, 造成仔猪腹泻。猪群密度过大时, 仔猪因过于拥挤, 抢食时发生打斗, 造成应激反应而引起腹泻。

猪舍内湿度过高影响猪的新陈代谢, 也是造成仔猪腹泻的诱因之一。气温剧烈变化也会造成仔猪腹泻。应激因素会造成仔猪的暂时的反应性腹泻, 例如调栏、打耳号、接种疫苗等。

饲料的突然改变和饲料的品质不良会导致仔猪腹泻。

断奶所造成的仔猪腹泻情况最为严重, 特别是早期断奶。仔猪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影响主要是抗病力降低, 消化系统紊乱。

2 补液方法

2.1 口服补液疗法

口服补液疗法简单易行, 见效也快, 而且口服途径危险性最小。据试验, 某猪场数窝仔猪发生腹泻, 多数患猪排出黄色或白色稀便, 技术员用痢菌净和庆大霉素治疗, 结果近半数患猪死亡。而随机选取3窝患病仔猪, 除用同样的抗生素治疗外, 同时给予口服补液盐, 结果3窝共计23头仔猪仅1头死亡, 且无僵猪。口服补液盐配方可用葡萄糖21.6g、氯化钠4.6g、甘氨酸3.3g、柠檬酸0.26g、枸橼酸钾0.07g、无水磷酸钾0.22g, 溶于1000m L常水任猪自由饮用。对体弱的初生仔猪不妨以婴儿奶瓶喂服, 借以补充电解质, 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如果条件有限, 最简单的方式是在5%的葡萄糖溶液 (白糖或红糖也可) 中加入0.5%的氯化钠, 同样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如果同时服用收敛止泻药如喹乙醇等, 防止过度腹泻引起脱水, 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尽早尽快使用此法, 一般都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2.2 腹腔补液疗法

腹膜表面积大, 密布血管和淋巴管, 吸收能力特强, 每小时可吸收占动物体重3.0%~8.5%的液体, 仅次于静脉注射, 尤其当心脏衰弱, 静脉注射困难时, 通过腹腔注射进行补液甚好, 而且通过补液尚可对食欲废绝和外科手术后的病危动物进行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补充。腹腔补液时间短、速度快, 大号针头2min即可输入1000m L药液, 且不必担心心脏超负荷。安全适用, 省时省力, 只要不违反操作规程, 对病猪不会造成危害。补液吸收迅速, 对于个体小的仔猪, 常常采用倒提法保定, 待其停止挣扎, 选择注射部位, 一般在耻骨前方3~6cm腹白线 (正中线) 的侧方, 局部剪毛消毒后, 用右手持注射器, 用普通注射针头, 针头与皮肤垂直刺入腹腔2~3cm, 刺入针感有活动而无抵触, 回抽活塞无气体和液体时即可缓慢注入药液, 也可连接在备用的吊瓶输液管上, 吊瓶高挂, 药液任其流入。每注射500m L只用2~3min, 补液量依体重和病情而定。补液完毕, 术部消毒, 放回圈内。

据实验, 猪场15头仔猪发生腹泻, 排出恶臭的浆液状的稀粪, 严重脱水, 眼睑苍白。除用抗菌素肌肉注射治疗外, 同时给予腹腔补液, 结果仅1头仔猪死亡, 且无僵猪。

补液处方1:生理盐水150m L、5%葡萄糖100m L、5%碳酸氢钠30m L、青霉素80万U。1次/d, 连用3d。

处方2:5%葡萄糖200m L、5%碳酸氢钠30m L、四环素10万U、维生素C 10m L。1次/d, 连用2d。

仔猪腹泻的腹腔补液疗法 第7篇

1 发病情况

2011年2月21日广西省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某猪场数窝仔猪发生急性腹泻, 畜主对两窝仔猪用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治疗, 结果2 d后患猪死亡过半。为此, 沙田镇渔牧兽医站及时派技术员到该场进行诊断, 并采用仔猪腹腔补液疗法, 3 d后全部患病仔猪痊愈。

2 临床症状

患猪精神沉郁, 堆卧于猪栏一隅, 排出恶臭的浆液状的稀粪, 严重脱水, 眼睑苍白, 进行性消瘦。

3 操作与治疗

3.1 患猪采用倒提法保定, 即由技术员双手提起仔猪两后肢, 使两前肢离地。

3.2 选择注射部位, 一般在耻骨前方3~6 cm腹白中线的侧方 (即在仔猪倒数第二对乳头外侧2 cm处) , 局部剪毛消毒。

3.3 待仔猪停止挣扎, 注射者左手按抵注射部位, 右手持注射器, 用普通注射针头 (12~18号, 长4~7 cm) , 要求针头与皮肤垂直刺入腹腔2~3 cm, 刺入针感有活动而无抵触, 回抽活塞无气体和液体时即可缓慢注入药液。待药液注入完毕, 术部消毒, 仔猪放回圈内。

3.4 补液: (1) 处方1:生理盐水150 mL, 5%葡萄糖100 mL, 5%碳酸氢钠30 mL, 青霉素80万IU。每天1次, 连用3 d; (2) 处方2:5%葡萄糖200 mL, 5%碳酸氢钠30 mL, 四环素10万IU, 维生素C 10 mL。每天1次, 连用2 d。以上处方可根据猪的实际病情, 在补液中加入如蒽诺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药品。

4 注意事项

4.1 保定方法得当与否决定能不能顺利实施补液的关键。

4.2 补液浓度不可过高, 禁用刺激性药物。

4.3 进针深度掌握准确, 过深则易伤及肠管等脏器, 引起腹膜感染, 根据刺入针感和药液流入快慢可以判断针刺腹腔是否准确, 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猪的反应, 且推注药液先慢后快。

4.4 补液器具必须严格消毒。每次注射前后, 注射部位可用5%碘酊消毒。

4.5 对腹膜炎严重循环障碍者, 应谨慎使用。

4.6 药液一般需接近体温, 尤其在寒冷的冬春季节, 注入大量药液时, 应将液体加热到38℃左右。

5 临床使用适应症

5.1 急性、群发性病, 药效快、费时短, 便于抢救。如中毒、仔猪腹泻脱水。

5.2 急性发热脱水, 需补液及体内物理降温, 如中暑。

5.3 体温降低, 需补液及体内物理加温, 如仔猪寒冻。

6 小结

浅析排球运动员的补液 第8篇

1 排球比赛特点

1.1 排球比赛的运动特点

排球比赛是由多次短促而快速用力的有球活动(传球、垫球、扣球、发球和拦网等)和较长时间低强度的无球活动(如准备姿势、判断移动等)加短暂的休息(如暂停、换人、局间休息和成死球等)所组成的间歇式运动。比赛对抗性强、争夺激烈,争夺的焦点是时间和网上空间。

1.2 排球比赛的时间特点

从排球运动特点及整场比赛的过程看,由于排球比赛不受时间限制,一场精彩的排球比赛运动持续时间有时长达2h-3h。尽管是两个水平悬殊较大的比赛队,其比赛时间也会持续1h-2h左右。资料显示,新规则1998-1999年全国联赛女队平均每场耗时76.2min,男队平均每场耗时74.6min[1]。据统计在一场持续时间约90min的排球比赛中,每个运动员需起跳150多次,并完成大量的短距离快速移动和各种击球动作[2]。联邦德国Voigt等人统计了排球比赛中连续对攻持续时间超过10s仅占10%;美国的S.E.ALLEN在著作《冠军排球》中介绍,排球攻防交替的回合时间为8s-10s;民主德国福尔克斯与同事统计了一场高水平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平均承受7s-8s的负荷,12s的间歇。由排球比赛的时间特征看,运动员除了具有良好的爆发力、弹跳力外,还要有良好的耐力,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成绩。

2 排球运动员的供能特点

排球运动员的供能来自三个能量供应系统,磷酸原系统(ATP-CP),释能时间最短,速率最高;乳酸能系统次之;有氧氧化系统,释能时间最长,效率最低,是进行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排球运动中进行一次扣球、拦网、发球等技术的大强度爆发性技术动作,持续时间约为1-2秒,磷酸原供能系统就占90%左右,乳酸供能仅占10%左右[3]。在排球比赛中出现的数多次来回激烈争夺或进行大强度短促的动作重复时,持续时间为10s,无氧供能占62.3%-79.3%,包括磷酸原供能和乳酸能供能,其中乳酸供能占主导地位。当然,这些都建立在有氧氧化供能基础上。由此看出,排球运动员的供能特点是这三大供能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的,并根据实战情况随时转化。

3 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因素分析

排球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跑、跳、跨、冲、倒地等动作,而且大都是在相互对抗的条件下完成的,肌肉活动的强度变动范围很大,因此很容易造成疲劳。在排球比赛过程中,双方对抗激烈,特别在激烈的连续数多次回合争夺中,运动员机体所承受的负荷强度很大,使体内无氧代谢产物——乳酸明显上升,导致肌肉的PH值下降,造成疲劳。根据排球比赛特征,一场比赛时间很长,由于长时间运动会使大脑中r-氨基丁酸增加,保护性抑制增强,使大脑的兴奋性降低,并且运动员体内血糖浓度明显下降,糖原消耗增多,从而使中枢神经产生疲劳[4]。再有,比赛中运动员体温升高,排汗量增加,造成机体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引起疲劳的发生。

4 排球运动员补液

排球比赛大多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相对较高,运动员在运动时和运动后会大量排汗,随着汗液的排出,人体会因丢失大量的电解质和水而造成人体内代谢平衡紊乱,影响细胞和系统的功能,降低人体的运动能力。因此,对排球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补液,能使运动员机体处于良好的水合状态,消除疲劳,防止运动损伤,延长运动时间。

4.1 补液饮料的选择

排球运动需要有氧和无氧两种方式供能,所以运动员必须摄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以确保机体能源物质的合成,而获取碳水化合物的途径主要有一是从膳食中获得,二是通过饮用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运动饮料是一类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能适应运动员或体育锻炼人群生理特点,能提供特殊营养需要,调节机体平衡,并能提高运动能力的软饮料。它具有两个科学特征:即快速为机体提供足够的水分和能量。对此,运动饮料的配方必须考虑:糖和电解质的量,饮料的口味,胃排空率,小肠的吸收速率和液体的保留程度。所以,理想的运动饮料必须综合地考虑到它具有适当的渗透压浓度(250-370mosm/L)、合理的糖浓度(<8%)和理想的糖组合(2-3种可转运的糖)[5]。

4.2 补液的方法

4.2.1 赛前补液

排球运动员根据个体差异在比赛前适量补液,可以降低温度的升高速度并降低心率以减轻心血管系统的压力,一般在运动前2h补液400-600ml,给肾脏足够的调节时间,从而保持机体生理状态的适宜水平,延缓运动中缺水的发生。据比赛特点,建议运动员在赛前增加体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增加肌肉对糖的摄取利用,减少肝糖原的分解,节省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利用,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延缓疲劳出现的作用。为避免刺激胰岛素,运动前补充的碳水化合物应以低血糖指数的糖源为主,它们吸收作用虽慢,但可给肌肉提供恒定的葡萄糖,促进脂肪供能。

4.2.2 赛中补液

由于排球比赛时间长,运动员始终处于短暂快速的有球动作及低强度的无球准备动作和移位这样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运动状态中,肌肉收缩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使体液和电解质丢失,体内正常的水和电解质平衡受到破坏,出现脱水症状。为预防脱水的发生,有必要在排球比赛过程中补充含有一定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补充的液体量要根据个人的出汗量多少而定,一般不超过出汗量的70%。根据排球运动员供能特点及有关研究表明,一场排球比赛,运动员的肌糖原消耗显著[6]。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对6名高级排球运动员比赛后某些生理指标的检测中显示,运动后肌糖原与运动前比较发生了显著变化,含量明显减少,且测得慢肌纤维中的糖原消耗多,而快肌纤维中的糖原消耗少[7]。针对排球运动员这一特征,最好选用等渗饮料(液体+电解质+6%-8%碳水化合物)已迅速补充运动中汗液损失提高血液中糖的浓度。

4.2.3 赛后补液

排球运动员在比赛后及时补液有利于机体的生理功能恢复和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运动后补液应按少量多次的原则,按运动中体重的丢失量,适当补充。不能过度集中,大量暴饮,这样会增加尿量和汗量,进一步加重体内电解质的丢失,并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延长恢复时间。一般以每次补液不超过250ml为宜。

5 小结

排球运动员的补液要针对排球运动特点及供能特征,结合运动员自身状况,选择适宜运动饮料,适时适量进行合理的补充,以使运动员保持体液平衡,提高机体能力,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获得比赛的胜利。

摘要:排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会由于体内糖的消耗、脱水和电解质的丢失,从而诱发疲劳产生,使运动能力下降。本文从排球比赛特点及运动员运动特征角度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补液方案,为排球运动员改善体内代谢过程、提高运动能力、推迟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和加速疲劳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补液

参考文献

[1]钟秉枢,董天诛,张然,等.实行新规则后排球比赛规律初探[J].体育科学,2000,20(2):34-38.

[2]苟波,等.骨骼肌能量代谢与运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70-73.

[3]董改宁.中长跑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与营养补充[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4):121-122.

[4]于飞.排球运动时间特征与供能特点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61-62.

[5]史小才.浅析运动饮料[J].体育科学,2002,22(2):112-116.

[6]王鲁讲,徐晓林.排球运动员的代谢特征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64-65.

浅析运动中的合理补液 第9篇

关键词:运动 补液 脱水

1 运动时脱水的机理及脱水的症状

在热环境中运动时,汗液蒸发是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肌肉运动时,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增加,因此人体产热也随之增加使得体温升高。当运动中分泌的汗液量超过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补液量,就会导致体液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这将会造成体内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被破坏,会出现脱水的危险。

脱水不仅仅出现在剧烈运动中,当出现尿量减少、尿色变深、皮肤起皱、身体疲劳等症状时,是早期的脱水症状,此时应需补液。当感觉到口渴时,其实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的状态,也可以说体内已经脱水,这时应该迅速补液,防止脱水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液体造成了脱水状态的继续发展,人体可表现为体温升高、心率持续加快、注意力无法集中、动作协调能力减退等。此时如果在运动中则容易造成运动伤害。当出现以上状态时,表明人体脱水已经影响到正常的人体细胞和组织器官。如不及时进行液体补充,将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严重的脱水、中暑、休克等热病。

2 运动过程中的合理补液

2.1 补液的必要性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汗液的分泌量经常超过人体在运动中的摄水量,这时候机体十分容易发生脱水。脱水可降低运动能力,当脱水量到达体重3%时可影响人体最大有氧能力。人体通过皮下血流及排汗来散热。如果在运动中机体产热与散热速度相等时,体温会维持在一个相对升高的水平,但如果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那么体温就可能持续升高,到达对机体造成危害的水平。因此,及时的补液有助于机体在热环境中保持良好的散热能力,有助于体温调节功能的稳定。

2.2 补液的成分及种类

2.2.1 电解质。补液成分中,电解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运动过程中电解质的补充,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从而促进水分保持及小肠对水的吸收。研究表明:汗液为低渗性液体,随汗液流失的主要有钙离子、镁离子以及钠离子和钾离子等。电解质在细胞内外的分布决定了运动中汗液电解质流失情况,随汗液流失的电解质主要来自于细胞外,出汗率的加快会使汗中钠离子、氯离子浓度升高,钾离子、镁离子浓度基本不变,而钙离子浓度趋于下降。因此,在体育运动中所补充的液体中应含在适量的钠和钾等电解质[2]。

2.2.2 糖。除了电解质以外,补充的液体中糖的浓度同样十分重要。因为补液中糖的浓度的改变会使液体的渗透压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研究表明增加液体的糖的浓度,则液体的渗透压浓度也增加,而水的吸收则降低,证明了糖在小肠的吸收与其在溶液中的浓度成正比。但补液中糖的浓度也不能过高,如果补液中的含糖量过高,不仅补充的物质不能及时被机体吸收和利用,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对水的吸收。另外,补液中应变化糖的种类,有研究证明,在补充的液体中含有适量成分的低聚糖、果糖以及葡萄糖,将会更有利于机体对糖的吸收和利用。

3 补液的方法及时间

确切的说,对补液的时间并无十分无严格的限制,但补液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从而保持机体的水平衡。特别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补液切忌在瞬间摄入大量液体。因为在暴饮后,反而会使出汗量和排尿量不断增加,使得体内的电解质持续处于丢失的状态。所以,科学合理的补液应分别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按具体情况进行补充。

运动前补液能提高运动能力已广为体育界接受。在运动前45~60min补充含有糖电解质的饮料,可使运动前的血糖和胰岛素升高,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在运动中,汗液大量流失导致了一系列的生理机能的变化的出现,因此,应尽早的开始进行运动中的补液,并遵循少量多次的补充原则,以便补充汗液中丢失的水分。一般情况下,在运动中应每间隔15~20min进行一次液体的补充较为合理,但也要根据进行运动的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在户外或者高温高热环境的下进行的大运动量的体育运动,补液的量和时间也应根据运动强度做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

运动后的液体补充不仅有助于机体的生理机能恢复,同样也有助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可见运动后的补液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在进行运动后,尿的频率、颜色以及尿量都是用来判断机体脱水状态的指标,如果排尿次数少,尿量减少或颜色加深都是机体处于脱水状态的表现,此时则应该进行大量液体的补充以保证机体的正常恢复。

4 小结

运动中的脱水不仅对运动能力造成了影响,严重的甚至危害到了人体的健康。在运动中合理的补水是保证顺利进行运动的前提,而适当补充带有机体在运动中大量丢失的电解质、糖等能源物质的液体将会对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后疲劳恢复有所帮助。但补液的时间和补液量要根据具体运动项目科学合理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步标.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王香生,常翠青.补充液体与恢复运动耐力的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

[3]叶欢.运动与营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

[4]黄华.运动过程中需补水[N].今日信息报,2004.

腹腔补液治疗仔猪腹泻的效果 第10篇

1 腹腔补液的优点

畜体腹腔有较强的吸收力, 腹膜表面积大, 密布血管和淋巴管, 吸收能力特强, 每小时可吸收占动物体重3%~8.5%的液体, 仅次于静脉注射;尤其是危重病患导致的心脏衰弱、呼吸功能衰竭而静脉注射困难时, 通过腹腔注射进行补液甚好, 同时通过补液尚可对食欲废绝和病危动物进行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补充。

对于初生仔猪来说, 由于其体质弱, 消化机能不健全, 御寒能力差, 常会发生严重腹泻。仔猪发生腹泻时, 水盐代谢失调, 机体大量失水, 如不及时补充水盐, 常可导致仔猪脱水而死亡。因此, 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 及时实施腹腔补液, 对腹泻仔猪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补液处方

处方一:生理盐水150 m L, 5%葡萄糖100 m L, 5%碳酸氢钠30 m L, 青霉素80万单位。每天一次, 连用2 d。

处方二:5%葡萄糖200 m L, 5%碳酸氢钠30m L, 四环素10单位, 维生素C10 m L。每天一次, 连用2 d。

3 操作技术

3.1 注射器械准备

实施注射前须准备金属注射器 (10 m L, 20 m L) 针头 (12-16号) 、输液器, 并严格消毒。输液器分吊瓶输液用及注射器推注输液用两种, 吊瓶输液可取一次性人用输液器, 将其末端的输液针拆除使用;推注输液用, 依上述方法除去输液针后, 向前50~60cm处剪断导管, 留用其下端导管, 并在端口处套上前拆除的塑料针头座, 供使用。

3.2 猪的保定

常用方法有:徒手保定、钳耳保定、一侧倒卧保定或用套绳保定和猪鼻捻棒保定等。前3种保定适用于中小猪, 套绳保定和猪鼻捻棒保定常用于体大、性蛮猪。

套绳保定时, 需助手两人用约3 m长、拇指粗的绳子, 一端打一个直径20~25 cm的活结环套, 待环套套入猪的上颌犬齿后, 推移环套活结, 把环套套紧固定在猪上颌, 牵拉固定绳子另端而保定;猪鼻捻棒保定时需助手1~2人用一端穿孔并系有直径约15~20 cm的绳环的捻棒, 左手持捻棒, 右手把绳环套入猪的上颌犬齿之后, 捻棒及时把绳环捻紧扎住猪上颌, 助手持稳捻棒的另端, 向猪前方牵拉固定。

3.3 注射部位选择

乳猪、小猪于肚脐至趾骨前缘连线的中部, 离开腹中线2~5cm旁侧。中大猪不易提起, 多站立或倒卧保定, 注射部位于两侧肷部, 距髂外结节、腰椎横突及最后肋骨等距离的腹壁点, 待其停止挣扎, 选择注射部位, 一般在耻骨前方3~6 cm腹白线 (正中线) 的侧方。

3.4 注射方法

注射方法有注射器直接注射和输液器输注法。前者常用于乳猪、小猪, 后者常用于中猪、大猪。

3.4.1 注射器直接注射法

局部剪毛消毒后, 注射者用右手持注射器, 用普通注射针头取与皮肤垂直方向刺入腹腔2~3 cm, 刺入针感有活动而无抵触后, 左手扶住针头及注射器末端, 右手回抽, 检查无血液或内容液后, 即可缓慢推动注射器内塞注入药液。

3.4.2 输液器输注法

局部剪毛消毒后, 注射者左手按抵注射部位, 右手持针头 (12-18号, 长4~7 cm) 抵住注射刺入点, 待猪安静时伺机把针头垂直迅速刺入, 然后左手扶住针头, 右手接上输液用输液器, 完全松开流量调节器, 按常规吊瓶输入药液。这样每注入500 m L只需2~3 min时间, 补液量依体重和病情而定。

3.5 注意事项

3.5.1 药液温度要和体温相近

实施腹腔补液时, 药液温度一般需接近猪的体温, 尤其在寒冷季节, 注入大量药液时, 应将液体适当加热至38℃左右。

3.5.2 注射中需固定针头

针头需稍压腹壁, 使腹壁脏面紧贴腹膜, 以免针孔扩大或针头移动于腹壁与腹膜之间造成药液注聚夹层。如需多次注射, 需避开原针头刺入点, 每次注射前后, 注射部位要严格消毒。

3.5.3 保定牢实, 进针深度适当

保定方法得当与否是顺利实施补液的关键, 必须保证在患猪机体吸收机能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进针深度掌握准确, 过深则易伤及肠管等脏器, 引起腹膜感染, 根据刺入针感和药液流入快慢可以判断针刺腹膜是否准确。

3.5.4 某些情况下慎用

如膀胱有积尿者宜先导尿后补液;对尿毒症、腹腔积液或腹膜炎严重循环障碍者, 应慎用。

另外, 补液浓度不可过高, 禁用刺激性药物。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猪的反应, 如挣扎过于剧烈则表明可能扎伤肠管, 应立即拔针另刺, 推注药液也先慢后快。

上一篇:层次分类下一篇:现代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