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职业培养范文

2024-05-30

医学职业培养范文(精选12篇)

医学职业培养 第1篇

1 医学人文与医学职业精神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现了内外因关系,即外在与内在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医学人文是医务人员内在价值的体现,它体现了医务人员的价值理念,是医务人员一切为病人着想的内在意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关心体贴病人,达到使患者康复的目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要求,这是医务人员的道德底线,医务人员要树立深深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其实是医学人文的外在表现,是医学奉献价值的内在的飞跃,这恰恰说明医学人文与医学职业精神是辩证统一,有机联系的整体。随着社会发展,医学人文关怀在医患关系中愈来愈重要,医学生具有奉献意识是作为未来医务人员的必备素质,因此医学生具备较高职业精神是医学人文发展的重要标志。医学不仅是一门为人类健康贡献的自然学科,并且还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是有机统一、内在关联的,医学自然学科是医学技术发展的体现,而医学职业道德是社会学科的重要体现,医学人文与医学职业道德的相互促进,将促进医学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发展。在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针对的对象不仅仅是病人的身体健康权,还要针对患者的人文情感,对患者的人文情感需要医务人员具有职业精神。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不仅是医术发展的体现,还是医学人文内在价值的呈现和对医务人员职业精神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医学人文与医学职业道德是相互统一、内在关联的,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促进医学的发展,还使紧张医患关系得以改善。

2 医学人文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没有引起医学院校足够重视

医学生与其它专业大学生相比专业课较多,致使医学院校特别重视专业课教育,忽视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经调查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但91%的院校开设这些课程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考核基本是开卷形式,这样使医学生更不关注这些课程。很多医学院校在大幅度地缩减医德教育课程,即使有些课程存在也只有少量的课时,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仅有18学时,并且安排在学生比较累的时间上课,如晚上、下午第七、八节等,这样使医学生没有切实认识到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发现,82%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育的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并且只是任课教师借助课本简单讲述,有些院校在使用网络平台教学,但只注重专业课,对医学人文网络平台教学不予提倡,这样很难引起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培育的正确认识,导致医学院校很难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生。总之,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医学生难以树立职业精神。

2.2 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渠道单一

当今,对大学生进行无论专业课教育,还是非专业课教育都需要多种渠道。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往往有很多种渠道,但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渠道狭窄,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使医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没有从实践中确实体会到其内涵。医学院校重视专业课的实践,但在实践中缺少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医学生树立职业精神需要一个整体渐进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内化为自身意识,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只是课堂上的讲授,没有对课堂要求形式多样,如某院校对医学生专业课教育鼓励使用MOOC教学模式,并且给予大量的资金保障,但对职业精神教育不予支持使用这一最新的教育方式。通过调查发现,72%的医学院校增加了医学生的实习时间,但在实习中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在医院实习时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经调查得知87%的医学生认为在实习期间只学了专业知识,没有认识到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在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要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要与医患情景相适应,然而很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内容陈旧,如用的课本还是旧版本,缺乏新颖性。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育需要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意识心理相互融合,可很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仅是道德教育,没有与其他方面相融合。总之,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方法单一、内容陈旧,致使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难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2.3 医学生对职业精神培育缺乏积极性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知内外因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起推动促进作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医学精神培育如果医学生不重视,即使学校再加强教育,也不会达到理想效果。通过调查发现95%的医学生认为是否加强医德教育无所谓,他们学习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仅是应付考试,根本达不到精神素养培育的目的。与学生交流发现,47%的医学生盲目学医,对医学职业不能清晰认识,不能发自内心从意识形态接受医学教育。他们行动目标不明确,缺乏实践应用意识,也使他们对医德教育漠然视之。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欠缺,也使他们对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不予重视,因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认识真理,领悟真理。当今的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普遍较低,使他们不能切实认识到当前的医患关系,不能从根本体会到医务人员具有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现实性。总之,他们目标模糊、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使他们对医学职业精神培育不能正确认识,导致他们很难具有敬业、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意识。

3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3.1 医学院校高度重视,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医学院校应积极采取鼓励政策,加大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投入,如专门设立医学人文的纪念馆,让学生通过参观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生命意义展室,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医学人文课程开设要与专业课结合到一块,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同时各医学院校应开设多门医学人文课程,使医学生通过课程的宽泛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精神。专门的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以身作则,同时还要提高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讲解与现实相结合,使医学生能够体会到最新医学职业精神内涵。近些年,天津中医药大学鼓励教师进修和加强与外校交流,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并且每年对教师教学进行综合测评,排名靠前的予以奖励,这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任课教师教育理念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各医学高校要采取措施鼓励任课教师改变现有教学理念,树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教学理念。同时,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否则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翻转课堂是新兴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方式进行医德教育,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正在积极运用翻转课堂教学且效果明显,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应积极应用这一教学方式。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需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任课教师应与学生展开多渠道的交流,如QQ、微信、E-mail等,这样可以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总之,学校和教师双重并进,将会使医学生职业精神得到培养。

3.2 促使医学生提升职业精神积极性,使医学生树立医学人文价值理念

在高校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其中一门课程,该课程有关于职业道德章节,任课教师要结合医学人文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培养纳入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中,并且将这一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并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这样会使他们的职业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法律教学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去旁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增强了道德意识。医学生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因此要加大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且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把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贯穿其中。当今大学生离不开网络,网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各医学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对他们展开教育,在校园网络中要体现医学人文和医学职业精神,进而使他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使职业精神得以提升,如天津某医学院校校园网专门设立了医德教育模板,经调查发现日点击量在300次左右。在各方面教学中要涉及医学人文关怀,以此为出发点提升医学生道德修养,达到医学人文视角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目的。简而言之,高校应设立医学人文外部环境,使医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提升自身职业精神素养。

3.3 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市场环境下的医学职业精神人才

职业精神是职业活动的特殊要求,它是实践基础的产物。医学生社会实践要远远多于其他专业,它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技水平,还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渠道。当前,各个医学院校要进一步加大医学生实习时间,使医学生在实习中认识到医学职业精神内涵,促进自身道德意识提高。当前我校本科医学生实习时间扩大为1年半,研究生2年半,这样不但使他们医技提高,还会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增加实习时间,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在实习中使医学生职业素养得以提高。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内化为他们自身修养更是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医学实践中,多组织他们参加社区义务门诊活动,使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树立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如我校每周至少组织一次进社区医疗卫生宣讲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体会到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我校开设了特需护理专业,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和职业素养提高的必要性。总之,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健全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地点,使医学生在广泛的实践教学中形成医学职业精神意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成为医学技能和职业精神双具备的优秀医学人才。

摘要: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对医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他们要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齐备。医德是医学人文的价值体现,职业精神是具有高尚医德的意识升华,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医学人文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期望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医学人文,职业精神,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奎刚.新形势下医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7(6):239-241.

[2]李奎刚.浅谈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22-24.

医学职业培养 第2篇

【摘要】社团活动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职业素养是医学生就业所必须具备的,是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基础素质。改变对职业的肤浅理解,深层次挖掘职业的内涵,提高职业素养,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大的意义。

【关键词】社团;医学生;职业素养

高等学校的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为追求共同理想和目标为基础建立的学生组织,是非正式群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积极的社团活动可对学生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职业素养与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高要求相呼应,而当前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均会影响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在众多专业人才中,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尤为关注。医学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与医患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分析职业素养的培养困境,探索职业素养的养成规律,构建社团导向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校大量扩招的前提下,就业困难已成为事实。医学生要想提高竞争力,除需具备职业能力外,职业素养水平在就业过程中也起到关键作用。用人企业希望求职者是能力和人格兼顾,但学校培养人才时只看重前者。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达到企业需求,在职业能力培养中促进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重要的现实要求。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是面向工作岗位的专业化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全面”要立足职业,且高于职业,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丰富内涵。职业蕴含的丰富内容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改变对职业的肤浅理解,深层次挖掘职业的内涵,提高职业素养,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大的意义。

二、职业素养的含义

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以外的素养,包括道德文化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团结合作素养及身体心理素养。专业素养指由专业引出的一系列素养,包括审美情感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创新素养和择业创业素养[1]。

三、社团对提高职业素养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家所认可,社团建设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大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往往都是重能力,轻思想。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就业后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缺少思想的指导,会影响职业发展。思想政治素养也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一项能力。通过社团可通过团队合作、职能分工、提高社团影响力、推动社团发展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团队合作,可以锻炼团队的意识,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和同质性。职能分工能可保障社团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医生不仅需要单兵作战,更需要团队合作。建设一支合作意识强、职能分工明确的工作团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不仅可在短时间内提高业务能力,还有助于职业素养的提升。此外,在提高社团影响力并推动社团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开展创新性活动,积累文化底蕴,同时可为日后的择业提供多项选择。不具有功利性的社团能培养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敬业精神。而功利性的社团也有利于医学生的成长,在团队中可以锻炼出出色的领导者和创新者。有利于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发展。医学生毕业后很难自主创业,除了本身的创业意识薄弱外,还受到社会普遍意识的影响,认为医学生毕业就应该到医院工作,无须自主创业。事实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可自主创业,这有利于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四、鼓励医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培养职业素养医学生的学业负担较其他专业大,且学制是5年,毕业后需要经过3年规培后方可上岗。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很少有人愿意组织社团活着参加社团。医学院校的社团活动较其他院校少,内容也比较单一。尤其是一些与学业无关的社团,鲜有学生报名,能坚持2-3年的学生少之又少。社团发展缺少持续性和积极性,这是造成医学院校社团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高等学校的教师科研和教学压力同样较大,无暇顾及社团活动,更少有专业教师愿意参与组织学生的社团活动。因社团开展活动的频率低、社员流失率高、社团获得的荣誉级别低等原因,造成社团的评价低。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降低,社团的作用无法发挥,预期的效果也不能实现为了加快医学院校的社团发展,学校可从社团建设、学校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社团多元化协调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学习机会,从多途径逐步的提高学生素养。此外,学校可通过支持社团维持民主的方式,保障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参与管理组织的教师要从过去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向服务者身份转变,以保障社团遇到发展问题时,可以自主进行利益最大化的调整,保障社团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医学职业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道德自律;路径

医学生是国家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医疗行业乃至社会的道德建设,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力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其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其职业自律意识,培养其良好的职业行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一、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1.医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教育,既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立足社会、成长成才的需要。

2.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我国医疗领域医患关系紧张,治疗行为不规范,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等现象禁而不绝,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神圣感下降,医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生是医疗卫生行业未来的生力军,在学校阶段大力加强其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对于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凸现了我国当前医德危机的严重性,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操守,正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教育学生认识其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使其自觉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这是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1.坚持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并应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等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实践证明,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单纯的道德理论说教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喜欢专业课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载体和渗透作用,把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特别是把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如“贵人”思想、“仁术”宗旨、“清廉”作风等融入专业课教学,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辨析能力,提高道德自律意识。

2.坚持医德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将良好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即做到知行合一。而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社区义诊等活动正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关爱生命、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并从中体验快乐、体验价值,可切实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增强其主动履行医德的自律意识。特别是在医疗扶贫的社会实践中,医学生为贫困群众服务,体验疾苦,可增强其悲悯情怀,升华医德感情。

3.坚持医疗实践与医德实践相结合

西方医学院校非常注重“床边教学”,并明确规定:医学生早期临床的中心任务就是医德教育和实践,以实现医德实践与医疗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把书本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形成医德意识的重要时期,更是他们形成坚定的医德信念和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医学生势必受到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临床实习期的医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辨析并处理各种道德矛盾。实践表明,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医德修养和医德行为的养成,深受临床实习阶段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通过优秀医师带教、加强制度规范、健全监督机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等途径来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增强医德自律意识。

4.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医学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大家,给后人以榜样和激励。如张仲景、李时珍、白求恩、南丁格尔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这些医德典范的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慕、向往和崇敬之情,从而增强学生自觉践行医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及时发布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并通过网络、座谈、辩论、演讲等形式展开道德讨论,切实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靖一,朱抗美,李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4).

[2]邵明玉.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J].中国西部科技,2011,(33).

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第4篇

一、影响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观因素

(1)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深刻认知是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根本。只有深刻理解医学职业道德素质的本质及其历史根源、医学的社会价值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对职业道德素质理解并给出适当的定义,从而更好地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确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

(2)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关键。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来自长期经验和对经验反思的结果,善于总结理论及专业知识学习经验和临床实习的经验或教训能使人进步,接受教训并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更能铭记教训,不犯再同样的错误,这对于修正作风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客观因素

(1)学校和医院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视度是影响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得到各医学院校的重视,不仅增加了医学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而且还提供了教学场所和资金支持。但相比于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依然处于从属的地位。

(2)环境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存在潜在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医学生教育环境由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中诸多因素组成。除了专业教学计划内必修的课程之外,还存在着教学计划之外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身边的同学、老师和医生等榜样的示范影响因素及学校和医院中的环境、文化因素等。受人敬仰的榜样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的直接动力。同时,那些恶劣的职业行为的负面现象的影响力也同样巨大。此外,当今社会中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与不良社会风气的弥散,市场化所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三、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学校应通过完善与改革班级会议、团组织的活动、党支部理论学习及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将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有机融合。以学校团委“五四评优”、党委“优秀党支部”建设等活动开展为契机,不断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使职业道德观融入医学本科学习的整个过程,从而规范职业行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1)利用入学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入学之际是职业道德启蒙时期,学校针对每一届医学新生组织的医学生宣誓大会,引导学生领悟为医之道、秉承为医之本、树立为医之志,感受到医学生职责的神圣与庄重,能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促使医学生了解医学、热爱医学,初步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职业道德。另外,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辩论赛,医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提供了思想基础。

(2)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学院开展了植树节的义务植树活动,清明节到革命烈士墓进行扫墓活动等。同学们不仅受到了思想的洗礼,为社会传播了爱的正能量,更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增强了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责任心,更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促进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

(3)组织各种形式的公益或志愿活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利用医学专业所学知识,组织医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关注血压,心系健康”义务诊疗公益活动和在本地医院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与医护人员、患者之间的相互合作,拓展了医学生的医学视野,使医学生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此外,为培养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开展了“冬衣募捐”“爱心义卖、温暖你我”和“联盟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全面提高了同学们的医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医德。

(4)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开展一系列社区义诊、关爱老人、送医下乡和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为学生走入社会,体验真实社会,了解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供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了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职业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医学生的德职业道德情感得到培养,职业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5)在临床实习阶段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最为关键,学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实习阶段不仅要学习临床技能,还要塑造自身的医学职业道德素质。在临床实践中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以医生的爱岗敬业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榜样,全面培养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6)毕业时期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发倡议书、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学生职业观念,提高职业意识,使毕业生清楚认识医疗卫生事业的状况,明确医生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规定。

总之,一个医务工作者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地担负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学校加强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塑造,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医德修养,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德医风的养成,培养学生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摘要:道德素质是医学生职业素质中最核心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医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实践,探讨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途径,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德医风的养成,培养学生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马玲娜,尹梅,仰曙芬,等.实习教学医院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58-660.

医学职业培养 第5篇

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主要的工作有两项:第一是对理论细节和实践细节进行区别研究。通过区别研究的深入,理论特点和实践特点会有更加准确的把握。第二是针对理论和实践的特点进行相关性融合[3]。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而实践的目的是在检验理论的.基础上促进理论的更新和完善。所以在两方面细节特点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性的连接,这样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特点为根本展开。通过这样的结合,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会具有综合性的价值。简而言之,在进行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进行理论培养的加强,另一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培养的深入,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整个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得到加强,培养的效果也得到提升。

2.2在培养中实现针对性的突破

在培养中进行针对性的突破也是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具体的培养中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从研究上进行。在研究上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可以加深有关研究的层次,这样,理论方面会实现突破。第二是进行人员的突破。人员的突破主要指的是在把握人员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优势发挥,从而实现其特长培养[4]。简而言之,无论是研究层次的加深还是人员特点的成长,最终都会对作用于人才的综合价值提升,所以可以实现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通过针对性培养的强化,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稳步提升。随着培养短板的不断补齐,整个培养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性会的显著的进步,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

2.3打造专业化的培训队伍

打造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对于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培养人才,培训导师以及队伍也必须具备高水平,这样,人才的成长才会更快,人才的质量也会更高。而为了打造专业化的培训导师队伍,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具有领域理论研究的人员做配合,另一方面要寻求领域内具有实践探索经验的人员做帮助。在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人员和高水平实践人员的共同作用下,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才会更加的具有效果。简而言之,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需要有高水平的人员来带动,所以重视培训队伍的水平提升,无论是对于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还是对医学工程本身的研究,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生物医学工程对于医疗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要发展就必须要依靠人才的力量,所以进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对于生物医学工作价值明显,所以分析其培养的具体方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费雅洁,王健.网络工程专业“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12):69-71,80.

[2]赵娜,马春雷,张栋.关于国际焊接技师在高职院校培养方式方法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6):118.

[3]杨圣春.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研究——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2(6):32-35.

医学职业培养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新教师;技能素质;实验室管理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中国的医学教育既面临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契机,同时也肩负着适应医学模式演变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加速来临带来的艰巨任务和挑战。教育部高教厅2004年16号文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其技能素质化则是保障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医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作为在医学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所要求的技能素质,特别是新教师,在技能操作培养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技能操作标准,不能出任何差错。教师技能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范畴,而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所以,在新教师入职后,走上讲台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技能素质培养。

一、广东省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新教师的职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广东省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来源的现状分析

目前,广东省的医学高职高专师资主要是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及医院一线的医生和护理人员,经过岗前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短期培训,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和相关课程的试讲,就可以拿到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成为专职或兼职教师。显然,大多数医学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而是直接在实际工作中,以跟带方式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因缺乏系统的、基础性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致使医学教师专业拓展能力受到局限。

(二)新教师入职后的困境分析

1.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方面

作为一名新教师,特别是医学新教师,往往不能很快把握教材,导致教学活动很难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1)知识的传授方面,对本课的知识点、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不能很好地把握;(2)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如何把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材中具体的知识点上,这点对于医学新教师来说比较困难;(3)知识点中重点与难点方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密切相关,而新教师大多来自于本科院校,在入职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等特点了解不足,把握知识点中的重点与难点自然就成了一道障碍。

2.新教师职业适应方面

不管是从临床一线还是从高等本科院校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入职后,不可避免要面临职业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习惯的适应。新教师要树立新形象,严格按照教师的职业规范,尽快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从医护人员到教师的蜕变。(2)心理压力的调节适应。大多数新教师是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大学讲台,成为新任教师,并且不少新教师是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缺乏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知识,更缺少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学经验。由知识的接收者变成了知识的传播者,这种角色的转变给新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新教师技能化的对策

(二)参与实验室管理与实验带教,直接提高技能素质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然而,参与实验室的管理与实验带教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

让新教师入职前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带教,具体做法分为三个阶段:入职后,前两个月主要是对实验室环境的了解,熟悉实验物品的安置,协助实验员做好上课物品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求一周至少听课十节以上,并做好听课记录,下课后及时与老教师沟通;对物品的准备有一定了解后,在做好实验课物品准备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两个月,开始进入实训课堂,在看完老教师演示一次规范的技能操作后,参与实验课的辅助带教;第二个学期,在实验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主要进行实验室的管理,包括物品的准备、实验课的辅助带教、实验室物品的管理、开放实验室的管理等。这样一学年下来,所有的专业技能操作项目都了如指掌了,通过带教,自身的技能素质就自然提高了。

(二)定期进入临床进行技能培训,实现与临床接轨

为了加强学生的操作水平,增强临床技能操作意识,更好地为今后实习搭建双向平台,新教师必须及时与临床的新技能接轨,更新技能操作知识以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例如合格的高职护理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护理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既能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又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通过定期对新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教师积极参加临床护理实践,提高护理操作技能、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护理实践教学能力。根据临床最新的操作规程标准来制订学生的技能考核标准,使学生的考核更加规范、更符合临床要求。“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的“双师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实验教学更贴近临床,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三)以老带新,实行一对一的督导式教学带教

新教师在入职后,让一位中级职称以上的并且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老教师作为其督导教师,实行一对一的督导式教学带教。督导教师必须制订完整的带教方案和考核评价方案,包括上课技巧、技能操作等方面,并且以身作则,严格把关。凡督导教师上的每一堂课,新教师必须在课前预习,实验课则做好实验物品的准备,上课时,新教师听课并做好记录,不明白之处于课后及时提出,请教解答;接着酌情安排新教师在督导老师上的班级进行几次试讲,课前新教师要按学校规定的教案书写格式,编写一个比较详细的教案,让督导老师审阅修改,听完课后对其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建立学生反馈机制,让学生在课后提出新老师上课时的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

三、医学高职高专新教师进行职前技能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新教师走出初入职时的困境,更快进入角色

通过听老教师的上课以及督导教师的一对一教学带教,新教师基本可以明确本专业课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明确各知识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层次,并且把握在每一节课里应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项目,从而以完成知识的传授。同时,参与实验室管理,特别是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时,可以明确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方式。而进行实验带教,可以与学生充分接触,加深对高职学生的了解,对症下药,从而把握知识传授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为期一年的技能素质培养过程中,虽然没有正式进入课堂,但其生活习惯已经是按照教师的准则逐步形成了;并且通过试讲,对上课有了初步了解,压力就自然缓解了。

(二)有利于将人文修养和医学有机地结合

人文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培养过程是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培养过程。医学是科学和人文的综合学科,医学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临床专业毕业的医生,必须是除了会看病之外,还能够处理与病人及家属的关系,处理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关系,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与家人的关系等。医学新教师在入职前进行技能素质的培养,暂时不担任专业课的任教,这样就有充裕的时间去听相关专业课,听学校一些优秀教师在上课时如何将人文修养有机地融入医学专业课堂教学中。领略教师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体会学生从中自觉、主动地模仿和学习。

(三)有利于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更新

医学高职高专教师多毕业于医学专业,没有学习过专业的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上相对滞后,缺乏对关于教育的形成、教育史的重大改革,新兴理念和模式等相关理论的了解,没有理论的指导,教师的实践活动缺乏依据,影响教育的科学性。在入职前进行技能素质培养,有利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且加以巩固。

(四)有利于了解教学计划,把握教学大纲,做好第一轮备课

第一次备课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以后的备课产生影响。因此,新教师要备好第一轮课,争取一个好的开端。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般地,高职高专教育第一学年是基础课,第二学年是专业课,第三学年开始进入临床进行为期十个月左右的实习。医学高职高专新教师在入职前经过一年的技能素质培养,把该专业的技能掌握全面了,同时也对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全面安排有初步的了解,对学校设置的学科、各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即了解教学计划。同时,在技能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进一步接触,可以加深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了解,从而把握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分清主次内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方法,备好第一轮课。

参考文献:

[1]张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DB/OL].http://www.tech.net.cn/page/N124/14703.html.

[2]孔翠薇,苏喜全.教师职前教育中的教师技能培养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136-138.

[3]陈桂萍.浅谈护理教师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09.

[4]朱俊言,季芳,狄文,顾卓伟.新形势下医学教师职业素养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234.

[5]姜新峰.新教师如何备好第一轮课[J].科技教育,2009,(3):151-153.

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探究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化程度的深入,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医疗环境的改善, 在当前新形势下, 医学专业所特有的性质, 决定了医学教育目前所面临着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 医学生未来从事的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对医学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 要求医学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 精湛的医术, 创新的能力。

1 目前医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1 价值观念的移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物质利益与精神信仰的选择中, 热衷实现自我, 个人价值,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对此应引起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2 人际沟通能力的欠缺。

部分医学生道德品质亟待提高, 缺乏公民公德, 还有的医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常识、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经验, 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定位不准, 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包括医患关系) , 因此, 难以开展工作, 难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1.3 人文科学素质需提升。

近几年, 高校在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但加强医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还不够深入, 突出表现在部分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间, 病历书写不规范, 层次不清, 错别字成堆, 用词不当, 词不达意, 语言艺术性差, 文字书写能力差, 知识面窄, 对医学生专业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

1.4 心理素质较差。

有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理论成绩高, 但心理素质差, 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 受挫能力较差, 甚至承受不了一次批评;有的学生在小小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就悲观失望, 怨天尤人, 自暴自弃, 甚至因此而报复社会、报复他人或厌世轻生。

2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未来医学人才的医学生, 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精神;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医风。这是医学生有其特殊的道德要求所决定的。医生应有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感, 即对病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选择了医生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医德医风是医生的基本道德, 是做人的根本准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以身作则, 把关心、体贴、爱护病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体现在细小的事情当中, 带教时应以不增加病人的痛苦为原则, 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 时刻提醒和教导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让医学生了解学医的艰苦性和医生职业的崇高性, 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 敬业精神, 同时还要培养其热爱医学事业, 对病人要有真挚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2.2 精湛的医术, 要求医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医学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 这就给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和使用先进的诊疗手段, 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校学习期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很短的, 而且所学知识也是很有限的, 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医学科学的前沿, 就必须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为医之道, 博大精深, 医学永远在发展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要求医学人才要不断修正自己, 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

2.3 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急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医学产业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谁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强, 谁就能成为医学技术产业的赢者。目前在校的一些医学生中存在使命感不强, 责任意识差, 心理承受能力及动手能力不强, 他们的这些弱点与创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 必须对医学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为医学的发展努力奋斗, 才能攻克医学中一个又一个难题。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 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是目前临床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关注人的潜力开发和多样性的统一, 紧紧抓住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强的特点, 尊重个性、尊重差异, 开展现代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的进程中, 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指导者。在教育中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他们不畏权威、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促使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

2.4 学会与人沟通, 建立在理解、换位思考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获取医疗信息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在医疗服务中, 医患沟通的过程中, 医疗技术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动作、对病情的解释等非技术性因素的影响也极为重要。现实中的许多医疗纠纷常会因不合适的话语所引发, 而当今的医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生活中养成以自我为中心, 个性极强, 关心和体贴病人不够。有些年轻医生因为缺乏经验, 不敢与病人和家属交流。以上这些将影响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和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医生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 必须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沟通交流。新的医学目标要求医患关系从以医生为主导、病人绝对服从型, 转为以医生为引导、病人主动参与型的新型医患关系。因此, 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与病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学生的爱伤观, 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5 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充分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医学是一门需要为之终身奉献的经验科学, 要想取得成功必需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加强, 对医生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成为一种高风险、高压力、高要求、高负荷的职业, 因此,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自我调试能力, 不怕苦不怕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善医学生人格的需求。

医学教育则是培养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人才教育活动。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就是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医疗的服务对象也是人, 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的职业素养教育, 这是医学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J].全球教育展望, 2004.

[2]李岚清.李岚清谈素质教育[J].谈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

医学职业培养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000名在校医学生;本研究采取对照法, 将所有医学生分为培养组及标准组。两组医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于标准组的医学生社会心态培养, 采取传统的方法, 主要把医学人文教育、伦理教育延伸到专业教育环节中, 开设医学心理指导课程, 建立医学生社会心态培养教研室。

1.2.2 培养组的医学生在传统医学生社会心态培训方法的基础上, 基于职业理想视域下, 进行社会心态培训, 具体内容包括: (1) 明确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职业方向, 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及时纠正不端正的价值观; (2) 拓宽医学生的就业途径, 增加工作岗位, 向医学生解析当时的就业环境, 释放医学生的就业压力, 减少医学生的就业盲目性; (3) 关注弱势医学生群体,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医学行业、及社会对医学行业的支持及期望; (4) 积极协调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关系, 提升医学生的整体实验水平。

1.3 评析培养效果指标

(1) 社会责任感; (2) 职业归属感; (3) 工作能力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 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培养效果比较。培养组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的比率为86.00%, 职业归属感强的比率为94.00%;工作能力强的比率为98.00%;标准组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的比率为34.00%, 职业归属感强的比率为28.00%;工作能力强的比率为32.00%。详情见表2。

3. 讨论

当前, 医学生就业及工作压力大、薪酬福利低及医患关系恶化环境下, 对医学生的心理干预及社会心态培养显得非常重要[3]。本次研究, 对于标准组的医学生社会心态培养, 采取传统的培养方法, 而培养组的医学生在传统医学生社会心态培训方法的基础上, 基于职业理想视域下, 进行社会心态培养;结果显示培养组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归属感及工作能力显著强于标准组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归属感及工作能力;这表明, 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 整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增加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4]。

综上所述, 基于职业理想视域下教育医学生, 可明显提高医学生的社会心态培养效果。

摘要:为了探讨基于职业理想视域下医学生社会心态培养方法, 提高医学生社会心态培养效果。主要选取1000名医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根据在培养社会心态过程中是否基于职业理想视域, 分为培养组及标准组。对于标准组的医学生社会心态培养, 采取传统的方法, 主要把医学人文教育、伦理教育延伸到专业教育环节中, 开设医学心理指导课程, 建立医学生社会心态培养教研室;而培养组的医学生在传统医学生社会心态培养方法的基础上, 基于职业理想视域下, 进行社会心态培养。培养组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的比率为86.00%, 职业归属感强的比率为94.00%;工作能力强的比率为98.00%;标准组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的比率为34.00%, 职业归属感强的比率为28.00%;工作能力强的比率为32.00% (P<0.05) 。基于职业理想视域下教育医学生, 可明显提高医学生的社会心态培养效果。

关键词:职业理想视域,医学生,社会心态,培养

参考文献

[1]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 2012.

[2]闵建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医学职业培养 第9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医学生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 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宗旨。根据目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高职高专必须以加强课程和基地建设, 强化职业素养为重点, 不断强化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1 加强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为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 必须具备的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提高医德和人文素养的能力。加强医学专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医学专科学生的培养定位主要是基层一线, 因此掌握必要的全科医学知识、临床实践技能,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构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 也是形成医学专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加强这些职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好适应就业形势的发展需要, 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顺利实现就业。

2) 有利于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医学是一门服务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科学, 既神圣又严肃。因此, 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较强的能力, 更要有健全的人格,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服务社会。加强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有利于实现医学生向合格医学人才的转变, 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除了具备高超的医疗水平外, 还必须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 引导他们树立献身医学、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尊重和关心病人的职业道德观, 提高与患者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 与患者建立起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和谐医患关系做好准备。

2 医学专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现状

从目前医学专科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看, 存在着较多与当前医疗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之处,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医学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由于扩招以后, 很多医学院校的学生数量增加, 教师数量不足, 教学条件得不到保证, 原来7~8个人一组的实验或临床教学, 由于资源有限, 被迫安排成15~20人一个组, 学生动手的机会明显减少。加上课程体系相对陈旧, 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及医学科学的发展状况, 导致很多医学专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达不到职业要求。

2) 临床实践技能不扎实。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性学科, 没有真实的实践和体验, 很难真正掌握操作的技能。随着人们对医疗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患者对实践教学很不配合, 教学医院找病人示教越来越难, 医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加上许多临床带教老师面临医疗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压力, 对学生的指导更多是完成任务, 缺乏耐心和责任心, 使得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很难学到更多临床知识。同时, 严峻的就业压力使一些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忙于考研和找工作, 对实习的投入程度明显下降, 实习主动性较差, 有的甚至到实习结束时还没有掌握基本的体格检查和病例书写等基本技能。

3) 医德修养滑坡。高尚的医德是发挥良好医术的基础, 是医生职业的灵魂。但是, 受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 当前的个别医学生存在职业意识不强、医德修养滑坡的现象, 一些学生认为医疗执业环境的恶化使得医生面临的风险和压力加大, 而收入又与付出不成比例, 因此职业认同感下降, 毕业后不太愿意从医。部分医学生受功利心和实用主义的驱使, 选择医学专业并不是立志献身医学事业, 而是觉得在卫生行业就业的发展前景和薪酬福利更好, 忽视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职业职责和内在品质的养成。这不仅不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也给医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3 提高医学专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1) 改革医学基础教学模式。根据现代医学发展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更新医学知识结构。合理设置医学课程, 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全科医学、预防医学的内容, 使医学生基本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预防、诊疗原则等。从教学方法上, 改变“满堂灌”的模式,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教学等。

2) 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当前, 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即见实习基本集中在高年级进行, 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强化专业思想。鉴于此, 各医学院校应在低年级学生中尽早开展接触临床的教育, 如参观医院、到实验室做医学实验等。在临床实践中, 强化临床教学讲课、基本功操作示范、病例讨论, 使医学生经过临床见实习后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 正确采集和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实施社区定向教学, 开展医学生到社区进行临床实践的教育, 提高医学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建立指导老师临床教学工作业绩量化评价指标, 将教师的工作业绩与职称聘任及工资待遇挂钩, 提高教师带教的积极性。

3)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医高专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 是培养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实习实训基地可按照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基地进行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 依据专业及课程的需求及企业化、岗位化而建设, 能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体现医疗行业的技术应用发展趋势。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真实的工作任务, 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满足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 体现职场与课堂, 理论与实践, 教与做的高度统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医疗设备的使用, 了解医院文化和医患关系协调,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重点, 帮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校外基地可采取校院共建模式进行, 结合本校及医疗行业需求, 发挥学校及院企优势, 整合资源, 改善实训条件, 提高设备利用率。在教学运行上, 基地要与学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实训教学。同时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制定校内实训教师到医院内挂职锻炼, 校外带教老师到校内带课等制度, 提升实训教师和院企实训实习指导老师的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

4) 加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除了专业学习之外, 医学院校的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增加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知识内容, 拓宽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渗透等措施, 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 要加强对医学生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意识;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在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角色体验、案例分析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 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徐军, 高秀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30) :143-144.

[2]申屠, 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1 (9) :59-62.

医学职业培养 第10篇

职业认同, 是个体对某一职业的积极态度和强烈的投入感, 体现为个体维持该职业的愿望和对该职业的喜欢程度[1]。与普通医学生相比, 定向免费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有明确的职业定向, 根据协议毕业后必须在乡镇卫生院至少服务6年。因此, 发展并维持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对定向免费医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是做一名“学的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心理基础和心理动力, 职业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更能认识到其职业的积极方面, 进而促进学业和职业的发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普查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 对江西省四所承担了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的高校 (九江学院、宜春学院、井冈山大学、赣南医学院) 2010-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施测。调查共发放问卷1011 份, 回收有效问卷1011份, 应答率100%。其中, 九江学院共调查129人, 井冈山大学89人, 宜春学院92人, 赣南医学院701人。

1.2 研究方法

自编“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 其项目主要来源于以下途径:一是参考借鉴先前研究中的自编问卷, 主要为张丽莉编制的“医学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2]。二是采用专家访谈的形式, 请医学教育专家对初始问卷进行评定, 就问卷内容与定向免费医学生符合程度及问卷的可读性进行评定和修改。量表编制之后, 在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进行预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120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15份。正式问卷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承诺、职业行为、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6个维度, 共30个项目, 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量表采用Likert式五点量尺记分, 按照“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能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计1 至5 分。本研究为方便各维度之间进行比较, 对各维度均计算其维度内的平均分, 且以3分作为中等水平的标准。

1.3 数据分析

所有调查问卷经逻辑核对后,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 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为描述性分析、t检验、F检验、SNK-q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 男生612 人, 占60.5%, 女生399 人, 占39.5%;一年级学生352 人, 占34.8%, 二年级369 人, 占36.5%, 三年级290 人, 占28.7%;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664人, 占65.7%, 大中城市的69人, 占6.8%, 城镇 (县城) 的278人, 占27.5%。

2.2 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 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总得分为3.21分, 其职业认同总体水平略高于平均水平, 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大。F检验发现, 各维度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F=313.625, P=0.000) , 且多重比较 (SNK-q检验) 结果表明, 六个维度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职业期望、职业行为、职业价值观总体得分较高, 而职业情感、职业承诺得分均低于3分, 结果见表1。

2.3 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不同性别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差异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女生职业价值观得分 (3.38 分) 显著高于男生 (3.25分) , 其他职业认同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2。

2.3.2 不同年级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差异比较

F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定向免费医学生在职业认同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且随着年级变化, 即从一年级到三年级, 其职业认同总分及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承诺、职业行为、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六个结构要素的得分均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 结果见表3。

2.3.3 不同生源地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差异比较

F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户口所在地 (城市、城镇、农村) 的定向免费医学生在职业认同总分、职业认同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4。

2.3.4 报考意愿对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F检验结果显示, 不同的报考意愿对职业认同总分及职业情感、职业承诺、职业行为、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五个结构要素均有影响。多重比较 (SNK-q检验) 表明, 在职业认同总分及职业情感、职业承诺、职业行为、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上, 出于本人意愿主动选择本专业的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因父母或家人意愿选择该专业的学生 (P<0.05) , 按照自愿选择、高考服从志愿、出自父母或家人意愿的顺序, 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六个结构要素的得分呈明显递减趋势, 结果见表5。

3 讨论与建议

3.1 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秦鹏[3]等人对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生的职业认同调查结果显示, 其职业认同总分为3.464分, 而本次调查结果发现, 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总得分为3.21分, 与其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说明目前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大。职业期望、职业行为、职业价值观总体得分较高, 表明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 毕业即就业是其最大的优势, 使得学生避免了就业严峻现实的困扰, 对将来的职业发展有较强信心, 对投身农村医疗服务工作的职业价值持认可态度;但职业情感、职业承诺得分均低于3分, 说明目前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思想还不够稳固, 并且协议规定定向免费医学生毕业后必须在乡镇卫生院至少服务6年, 不少学生表示时间太长, “下去容易上来难”, 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环境差异使得他们担心到了基层农村, 继续晋升和发展的可能性较小, 因而其职业承诺降低, 能否“留得住”且安心于基层工作是定向免费医学生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

3.2 以职业认同为出发点, 选择定向免费医学生

医学职业的特殊性, 强调了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重要性, 而本次调查数据表明, 报考不出于自身意愿的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是最低的, 因而把好入口关至关重要, 在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时应充分重视其职业认同感, 为此, 各招生院校应在招生环节中要加强政策细则的准确解读与大力宣传, 让学生与家长了解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选择有志于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学生。

3.3 根据定向免费医学生的不同阶段性特点开展职业认同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调查显示, 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体现出年级差异, 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 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得分都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 这与邱秀华[4] (2008)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对于医学这一定向性极强的学科, 现在的职业认同决定着现在的学习行为以及将来的诊疗行为[5]。应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6], 在新生入学阶段, 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灌输就业定位在基层的思想,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思想作风;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其对职业的适应性[7], 在进入医学临床课程学习后, 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层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开展基地教学和社区卫生实践活动[8], 通过实习过程中角色的转变, 让学生真正贴近并了解基层农村的医疗卫生现状, 在付出的过程中体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 从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3.4 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特殊形式, 除具有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外, 还应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 也要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全科医生的职责, 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岗位要求[9], 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需重点增加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传染病学的课时数;并结合地域特点开发课程, 针对农村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 有针对性的开设农村常见病诊疗技术、中医学等实用课程[10];同时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推广“早临床、多临床, 早社区、多实践”[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其基本诊疗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由此使学生早期产生良好的职业情感动力, 这对于他们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今后的医疗工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摘要:文章运用问卷法对江西省4所院校1011名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略高于中等水平, 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大;不同性别、年级、报考意愿的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职业认同感差异不显著。据此提出了三点对策建议, 为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Blau, G.J.The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career commitmen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1985, 58:277-288.

[2]张丽莉.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秦鹏.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生职业认同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 2012, 29 (3) :429-430.

[4]邱秀华.医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 2008, 2:134-136.

[5]Edwin L.Herr, Stanley H.Cramer.终生之生涯辅导与咨商[M].台北:国立编译馆, 1999

[6]张晋, 吕振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4:265-266.

[7]袁南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指导[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4:54-55.

[8]冯秋季.河南省定单定向医学生农村就业意愿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5:394-396.

[9]蒋培余, 沈志坤, 陈婉玉.试析卓越医生计划背景下农村基层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4:139-141.

[10]刘何根, 赵志军.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必须遵循医学教育规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12:851+856.

医学生职业认知现状调查研究 第11篇

【摘 要】职业认知,即对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正确的职业认知对医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医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认知 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高学历人才大量涌现,职场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同样,作为一名医学生,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而大多数医学生对医学这一职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甚至有一部分医学生将医生这个职业简单的看成谋生手段,大大降低了工作的责任心与归属感,从而限制了自身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成就。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医学生的职业认知现状展开调研,以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在校医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从而将来更好地择业就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方式采集研究数据。调查样本严格根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9级八个班级五个不同专业共计464名学生、性别等因素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形式。采用自制调查表,经过相关教师、专家反复论证,在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调研。

二、调查结果

(一)被调查者一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64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30份,回收率92.67%。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二)医学生选择专业的动机分析

430名被调查者中,从选择就读目前专业的动机来看,出于自己兴趣的占47.44%,受父母职业影响的占28.37%,受亲戚朋友影响的占15.58%,认为医生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以及抱着救死扶伤的责任感而选择就读本专业的仅4.42%和4.19%。

(三)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情况

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目的是为保证毕业生毕业后具有从医的核心能力,这里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科学基础、人文素养、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及信息管理七个宏观方面。在此次调查中,对这七项基本素质能力的认知,按照学生所认为的重要性认同度排序依次为:临床技能、医学知识、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科学基础、批判性思维、信息管理。其中,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知识认同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5.20%和80.35%,远远高出对人文素养的认可,这方面的调查男、女生之间无明显差异。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标准除了医疗技术力量本身外,还有医疗服务的人文因素,这就决定了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双重性质。

医生职业性质关注点的调查显示,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很关注社会和病人对医生的尊重;其次,学生对医生职业的工作强度、收入和个人安全也较为关注;在这项调查中男、女生间无明显差别。

(四)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有一半男生(82/164)表示没有做过规划,有43.61%(116/266)的女生同样在近一年时间还未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方面提示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比如在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内容等。

(五)对医生职业的评价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18.37%认为医生这一职业收入高、地位高,63.49%认为医生这一职业收入一般、较累,13.26%认为医生这一职业没什么地位、常被人误解。

可见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识和评价并不是很一致,虽然他们对这一职业的认可度较高,只有少数人对这个职业持否定态度,但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择业倾向。

(六)对医德医风的认知及对当前医德医风的总体评价

现实中不良医德医风确实存在。作为行业未来从业人员的医学生对当前社会中医德医风进行评价,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分别占6.51%和26.98%,很差和较差的占6.05%和9.30%,一般的占51.16%。从这一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广大医学生既没有对医德医风过分夸张的歌功颂德,也有别于当前社会上多数媒体对医生医德医风的片面失实报道,总体来说他们的评价是趋于客观和理性的。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42.33%认为病人对具有高超技术的医生更为信任,38.37%认为病人对具有认真负责态度的医生更为信任,15.35%认为病人对名气大的医生更为信任,3.95%持其他看法,且男生和女生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上基本一致。

三、讨论及建议

(一)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调研结果显示,家人的职业、医生的社会地位以及医生救死扶伤的崇高责任感,对医学生选择医学专业的影响不大,决定性因素还是学生个人的兴趣。这个结果,一方面反映了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个人兴趣的尊重在学生大学专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当下不和谐的医疗环境,使得医疗行业从业者失去了应有的职业自豪感。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医生职业的学生家长甚至反对子女继续选择医生职业。由于少数医生因收红包、回扣使得医生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下降,进而导致医生职业声望有所下降;这些都造成了医学生对医生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缺乏认同感。然而,从历史的视角、国际的视野以及医学的本质来看,医生都应该是一个受到全社会尊重的职业。人们对现行医疗体制的批评,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渴求以及现实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当前医患纠纷的不断增多,医学人文素质的薄弱已日益显现。一方面,在理念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被肯定和强调,但另一方面,在实行中,却多被忽视或浮于形式,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中的实际地位不高,医学院校中仍以“医学专业知识”为重,人文医学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学生选择目的多为挣学分,大多数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应丰富校园内的医学人文宣传途径,适当引导,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医学人文对他们将来职业生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不断加深此认识。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多不相同,缺乏学科整体规划。因此,有教育学家提议,应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展的人文课程实用性差,多以课堂讲授、理论灌输为主,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相应的我国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医疗体制的变化和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的现状,造成学生自觉学习用处有限,学完后仍无法和病人、家属有效沟通,正确处理相关的问题,学习与实践的脱节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欠佳。所以,医学人文课程应以实用性为主,学习的不应是单纯的理论体系,而是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真实有用的东西,课程应注重实践、讨论,紧贴临床前沿,具有相当的实用性,才能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病患的真正需求,让医学生在掌握一种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理性的文明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学会尊重病人,体恤病人,以人为本,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人文服务的落脚点。

(二)引导医学生树立新型的医疗服务理念

我国当前的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诸如医生对病人态度冷淡,医德水平低,责任心不强,甚至发生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有一部分病人不配合治疗,不遵守就医道德规范,肆意妄为,蛮不讲理甚至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在当前医患关系还不和谐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医疗服务工作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医学生应学会与患者建立“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观念。

(三)培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加强医学生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处于懵懵懂懂或茫然无助的状态,不少医学生对职业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这将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职业追求,进而影响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尽早帮助医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有利于医学生更好地在职业发展层次、发展领域、发展类型以及多元价值观等方面正确定位,逐渐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素养[2],所以应从他们走进大学校园开始进行,而不是临近毕业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这样才能有利于医学生及早地做好职业中的专业知识准备和社会角色准备,并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精神解读与热点、难点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02):3-10.

医学职业培养 第12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同一、融合的。在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教育里,针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核心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本科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践行这一宗旨的同时,职业精神教育是通过系统化的培养使学生在医患交往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及职业准则和职业风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体现出同一性的特点。

二、职业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一)在教育性质上有差异

职业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交融与贯通,但是又在细化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学性质上的差异。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道德素质的一种深度挖掘,是对“三观”的一种培养,是对道德与思想的启发与培养,也可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塑造,而职业精神教育则是对于本科医学类学生最基本的学术教育与专业性的医者素质的教育,是一种更多侧重职场和职业的价值观的塑造,两者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二)在教学目的上有差异

思想道德教育侧重的是一种思想状态与意识上的积极影响,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接受教育的人群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得到更加率性积极的启发,针对于本科医学生而言,也就是让这些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的主旋律,培养更加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素质,更好的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职业精神的教育却大有不同,它更多体现在职业需求方面,主要是培养本科医学生为医者的奉献精神、关爱精神与刻苦精神,两者在教育目的方面有所不同。

(三)在教学内容上有差异

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顾名思义,也就是对于这些学生的课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很宽泛,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政治实践和道德约束等,力求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深刻的社会主义精神,而职业精神教育是基于职业需求,培养受教育者面对医学健康服务的基本职业素养与面对病患的关爱精神,两者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所差异。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提升本科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临床实验和实践,实现职业精神的内化

临床实践是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借助模拟病房、实训基地以及标准化病人真实的再现临床的工作场景,通过预先设定的工作案例,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知患者的需求,在实践中体验医学精神和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注重医德模范的引领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刻苦,最能够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就是老师。为了在思想政治视域下提高本科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有模范效果的医生老师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一次实践课上,品德高尚的教师能够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展示医者的职业素养,用情育人,则会在职业精神的培养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人文环境的改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载体,所以在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追求艺术感,还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人文环境的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软件,还有一个就是硬件。硬件方面要想改建,最根本的就是投入资金更换医学实验设备,建立高度仿真的模拟病房等,让学生在日常操作中找到归属感,塑造更加科学、严格的日常行为。除此之外,对于软件而言,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思想交流活动,营造更加专业浓厚的气氛。例如授帽仪式或者白求恩创新班等等,从而通过这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职业精神有所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不断改进战略,逐渐以科学为导向更加追求高质量的服务。上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本科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情况,从思想政治视域层面思考了加强职业精神教育的具体策略,相信我国健康服务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摘要:在国民物质生活得到大力改善的情况下,健康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对医学高校的本科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在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同时培养更高的职业精神已经成为医学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结合实际情况,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的关系后,对如何提高本科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出改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医学生,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程招标风险分析下一篇:新疆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