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活动范文

2024-05-26

民间美术活动范文(精选12篇)

民间美术活动 第1篇

一、民间美术活动的审美特征

人们为了满足需要民间自发创作或者采取工艺手段以及艺术构思制作的装饰件、欣赏品、实用品等都属于民间美术。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 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文化、历史基础。几乎在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都会自发地进行美术创作。这些只是用来满足精神或者物质需要的美术作品, 大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自然清新, 风姿古朴, 显示其美学特征。

二、民间美术活动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分析

民间美术以其完美的功能、简洁的造型, 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够满足劳动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其通俗的形式被劳动人民运用和掌握, 并且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民间美术活动是反映着质朴的审美理念, 蕴含着各族人民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 是人民淳朴之美的结晶,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间美术活动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审美性, 如果从美学、文化、历史的角度, 对中国民间美术活动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 我们就会发现它折射出来民族文化的灿烂, 展现了各民族的精神面貌, 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的强烈愿望, 描绘了民间风情的壮丽。民间美术活动具有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艺术风格根植于内容, 是作品的表现形式, 是区别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 属于一种艺术现象。民间绘画是最受欢迎、最普及的种类之一, 特别是剪纸和年画。剪纸在民间也较为流行, 各种结婚剪喜花, 过年贴窗花, 各种祭祀、门笺、顶棚花类剪纸都是比较常见的。民间的剪纸一般是以戏曲人物、小动物、花鸟鱼虫为题材, 多以寓意、象征、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庆与美好。我国的剪纸具有自由的装饰和大胆、夸张的特点, 艺术生命力较强。我国三大派别年画分别是山东潍坊和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街头年画、天津的杨柳青, 这些年画人物传神, 结构丰满, 画面热闹, 色彩鲜明浓厚, 线条单纯流畅, 多为木刻水印, 形成了明快、质朴的艺术特色。

三、审美的相关概念

审美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欣赏、理解、体验、直观感受, 作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人之间发生的审美关系, 这样审美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产生了。首先, 审美是一种思维活动, 它人类所特有的。经常有这样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被看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时, 心里往往会有着强烈的反应。“心里”也就是美的信息处理系统, 也就是指人的大脑, 有研究发现, 人脑是最好的天然信息处理系统, 人的右脑主管形象和感情, 左脑主管逻辑和语言。人获取美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耳朵、眼睛等器官, 然后再把这些信息传送给大脑, 由大脑进行转换、存储、编辑, 引起了审美创造和审美感受。形象主要是靠人的右脑输入, 输出也是形象, 是不需要分析推理。因此, 美的事物判别是不需要推理。审美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 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脑与人脑的主要区别就是人通过思维能够产生喜悦和满足, 并且可以欣赏、理解、领悟到对象所蕴含的社会内容。在审美过程中, 人们是有着强烈的情感, 不受内部的理性世界的束缚, 也不受到客观世界的束缚, 是在主动地去接受审美内涵, 并且做到了内化为理性的认识。

四、民间美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 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明。从艺术起源起, 人们已将其宗教观念、文化心态、审美情趣、生活习俗等积淀于民间美术, 构筑了精神文明内涵。民间美术像史书, 叙述着奇异的故事和远古的神话。民间美术像一部百科全书, 当人们鉴赏、翻阅它时, 仿佛进入艺术殿堂。

当鉴赏者对民间美术作品以不同的审美心理进行鉴赏时, 也会产生很多的想象和联想以及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弥补了作品的不足, 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学生在体验、感悟、观赏作品的过程中, 完成了审美创造, 此时学生心中的作品形象, 不再是作品原始形象, 而是经过审美创造后更加饱满、充实、丰厚的思维化形象。

五、民间美术活动有利于启迪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审美是对客观事物的完美反映, 反映的表达方式是情感体验。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激励了他们向目标奋进, 心灵的火花得到了点燃, 使人们受到了无限的启迪。列宁曾经说过, 人们对真理有所追求是因为人们有了情感, 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富有探索精神、满怀理想的人, 如果没有对真理的伟大热情和高尚的情操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依靠审美激发和培养起来的情感使我们有动力去探索科学和宇宙的奥秘,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 很多的发明家、科学家都是在条件较为恶劣的情况下坚持从事发明创造和科学研究, 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巨大的热情和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因此通过民间美术活动有助于学生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启发他们去创造, 在创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价值, 促使了健康审美情趣的养成。

六、民间美术活动使大学生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美的事物可以使人们精神上得到愉悦, 感官上得到享受, 进而纯化了心灵、净化了杂念。审美活动的开展, 人们主要是借助艺术欣赏等多种形式渗透人的感情色彩, 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感化或者感染的活动。民间美术活动对于人们心灵的净化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具有特殊的魅力, 它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更具吸引力、更强烈、更生动。艺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能够使人们的性格变得高尚, 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因此, 民间美术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净化灵魂, 提升人生境界, 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使他们认识到吃喝玩乐并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可以享受的高尚的精神生活, 放弃精神生活是一大遗憾。大学生在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 就会感到美好事物对生活的意义以及所具有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 就会产生珍爱之情, 就会对美好的生活和生命更加珍惜, 就会自觉把自己培养和塑造成积极向上的大学生,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更高的层次。

七、大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

大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主动探索过程中, 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解阶段, 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技巧程式、技法、典故、题材、象征意义等项目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对民间美术探索的过程中, 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科学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和愉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碎布、树叶等实物变成精美的作品, 学生逐渐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美, 不缺少美, 只要留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美。对于学生疑惑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演示, 使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 从而获得强烈的美的享受以及艺术感受。这时学生学习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利用实物材料创作出有趣的画面, 教师在学生创造的过程中, 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

八、通过民间美术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健康人格也就是人类个体的各种性格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完善而健全的发展状态, 是美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也是个体外在表现状态与内在心理结构的有机结合。健康人格是具有丰富情感内涵、富有创造性、具有协调能力、统一和谐, 能够有全面的人格目标, 具有现代化的观念, 并且具有发展性、创造性、协调性、整体性等基本特征。民间美术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应当引起重视。美育对于个体的审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它涵盖了心理和生理领域, 能够在美育所蕴含的公共道德、人文关爱感召下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审美理想的树立。例如大学生积极投身与民间美术活动, 可以通过民间艺术作品了解每件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寓意, 从中感悟到公共道德和人文关爱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还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现他人的良好品格和自己的不足, 从而自我改正, 无形中培养和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要能够融入群体

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往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可以从对方获得肯定、理解的欢悦。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容易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 有利于较好关系的建立, 喜欢与别人交往。

2. 对自己人格的优化应当从小事做起

优秀人格的培养应当从小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具有优秀人格的人应当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 对前途充满信心, 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 勇于拼搏, 不畏艰险。

3. 良好人格的培养

一个缺乏勇气、意志薄弱的人, 是不能当大任、成大才的。所以, 大学生要培养坚毅、勤奋、热情、勇敢、开朗、自信的人格品质。大学生只有具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只有这样, 即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也会拥有美好的梦想、至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指引自己走向成功。

九、结语

民间美术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 绘画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养成。民间美术净化了学生的灵魂, 启迪了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人格、审美创造力、审美鉴赏力、审美感受力的生成, 使学生更好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有着坚忍不拔的艺术追求, 表现形式比较丰富多彩,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民间美术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绘画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养成。

关键词:民间美术活动,审美情趣,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禾.民间美术鉴赏心理现象析[J].艺术百家, 2005, (4) .

[2]陈鑫.浅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2) .

[3]黄彩霞.试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教育[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

原始美术民间美术 第2篇

从审美特点来看,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无论在表现的主题,还是造型思维、描绘手法直至整个风貌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

第一,在造型思维上,原始艺术是对原始意象的幻觉的再现,从保存下来的那些最早的艺术——岩画、彩陶、雕塑看,原始艺术本能与仿造自然是丝毫不相关的,原始艺术家在描绘时并不依赖对直接对象的观察,而是凭自己的记忆进行的再创造的结果。比如我国西南边陲的沧源岩画,大都描绘在陡峭的崖壁上,作画者在作画时不可能随时参照被描绘的对象,他只是要依赣意象唤起平时观察的事物和重新体验原来的知觉,去检验自己通过意象所创造出来的形象。而民间美术在创作思维方法上,保留和运用了原始思维的认识方法,都有强烈、粗犷、诡奇等相同的外部特征。如黄河流域一带农村流传的剪纸“抓譬娃娃”“招魂娃娃”、布制品“人头鱼”等。同样,儿童画画时并不是依靠被描绘的对象,而是借助他自己平时的观察而记忆下来的知觉去表现对象。因此,我们说在描绘对象方面,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同出一辙并不为过。

第二,在造型手段上,原始美术家仿佛意识到局部的细节刻画能给他们带来心灵的解脱和欲念上的满足。同时,原始人面对变幻不定的世界的不安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寻求安定的需要,在造型上往往回避对三维物体和有深度物体的表现,把表现对象限制在高度和宽度的展开上。这就形成了我们平常说的“平面意识”。跟原始美术一样,民间美术中民间美术家不是像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那样用一只眼睛观察事物,也不是用静止的眼睛去捕捉对象的片面,在他们的眼中,形象本身就具有各方位的时空感,他们在表现同一座山时,会把山上、山下、山前、山后的动物、植物和人陈铺在一块平面空间里,有时还采用互不遮挡的人物造型。同样,未经专业训练的儿童,往往因对事物的深度和三维缺乏理解和分析,既不懂得透视学,也不恪守重力法则。因而在儿童美术中出现了细节丰富的人物和动物常常飘在空中的画面,而且画面多呈平面。

第三,在整体风貌上,原始美术造型粗犷、色彩强烈、人物怪诞奇特,有的面目手足皆为人形,而腋下生出双翼,跳跃于龙身、鱼背,有的大头短躯、巨鼻阔嘴,手掌伸出三指,如同鸟爪等等。原始人认为这些奇异的造型能赋予艺术品神性与灵气——超自然的力量。而民间美术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材料的简朴,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粗率、质朴的制作痕迹,恰恰因此而显露出淳朴天然的趣味来。同样,在儿童美术中,由于儿童年幼无知、天真,对自然界的理解尚未模式化,他们以自己的奇异想法来表现,在绘画当中也就表现出稚拙、奇异的风格。

民间美术活动 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民俗美术;传承

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最终也将回归于群众生活。甘肃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美术艺术,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艺术创作,美术的展现形式也在不断增多。民间民俗美术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民俗美术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容易被民众接受,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民间民俗美术在历史发展中很多元素也在慢慢流逝,但是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有利于民间民俗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1 甘肃民间民俗美术介绍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甘肃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甘肃民俗美术文化是甘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每个地区的群众文化都基于当地特色发展而来,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也就因而具有差异性。

甘肃历史文化悠久,因此民间民俗美术的形式也较为丰富。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独特的劳动工具和交通设施都属于民间民俗美术的范畴。比较为人所熟知的有风车、织锦等。在交通设施中,甘肃有一种独特的设施叫做握桥,桥头设有亭子,亭子中有精美的绘画,有的是描绘优美的风景,有的则叙述那古老的神话故事。其次,在建筑生活中,人们所居住的房屋是甘肃人民乐于进行民间民俗美术创作的地方。甘肃建筑美术中,彩绘是常常见到的。临夏砖雕是甘肃民俗美术的重要部分,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僅仅用于住宅,寺庙园林也会用它来进行装饰。在服装上,甘肃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也是令人赞叹的。民间民俗美术除了体现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外,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广为人知的岩画、彩陶,石窟等,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佛教造像艺术,令人感叹千年之前的人们那高超的技艺和超凡的智慧。所有的这些都体现出甘肃文化独特的风貌,体现出当地人民高雅的审美情趣。

2 民间民俗美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空间。很多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正在慢慢地消失,一些民间习俗也在不断被日益高速发展的社会抛弃,民间美术亦是如此,生存空间在不断萎缩。如果脱离了民间的土壤,如果人们不再重视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那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面临尤为严重的局面。

2.2 城市化和旅游开发的破坏

城市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丢弃了那些古老的艺术建筑形式,用现代的、千篇一律的建筑来代替。在甘肃,一些地区优美的砖雕、石雕、壁画等都在轰隆的机器声中消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建筑群不断消失,民间民俗艺术陷入了发展的困境。除此之外,个别地区对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不仅没有保护到民间民俗美术,反而让其遭受到破坏,这都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

2.3 专业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

美术属于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甘肃和很多地区都面临着研究经费和人员的缺乏,现代保护措施无法很好的应用到民俗美术的保护上。有时因为无法开展及时、专业的抢救,导致民间美术遭受灭顶之灾。

3 民间民俗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火热发展,群众文化在各地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群众文化基于当地的特色文化而展开,因此与当地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间民俗美术对发展群众文化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民间民俗美术也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得到传承。首先,从民俗美术对发展群众文化的促进作用来看,民俗美术是非常容易让群众接受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因此,大力开展民俗美术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审美品位、陶冶情操、愉悦人的心灵,让群众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甘肃民俗美术中的雕刻、绘画、服饰等,都体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对于推动群众文化的开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丰富的美术形式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升华了群众情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活动。

民间民俗美术对群众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民间民俗美术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甘肃民间民俗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到现代社会后,与很多古老的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后,民间民俗美术活动也会相应地受到重视,科研经费也会不断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一些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他们进行更多地创作。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民间民俗没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力开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民俗美术的发展。

4 结语

文化是地区的灵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文化。甘肃民间民俗美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民俗美术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得到保护、传承与发展。只有更好地保护、开发民俗美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才能真正促进民间民俗美术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甜甜.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 赤子,2015(20).

[2]焦瑞琪.传统文化在当代包装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 中国包装工业,2015(21).

[3]李义芳.荆州洪水民俗文化研究[J]. 兰台世界,2015(31).

[4]林爽.议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J]. 旅游纵览,2016 (03).

民间美术活动 第4篇

一、通过亲子参访活动, 引导幼儿感受莆仙民俗文化

“当你要开展一个民俗主题时, 你是否了解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呢?”“如果没有, 你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 我们制定了亲子参访记录表, 通过亲子参访记录表设置的问题

计, 制成调查表, 然后介绍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 发表自己对污染的危害性的看法, 接着向学校大队部提出倡议, 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号召社会关注环境污染, 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做成展板, 在学校广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 并写下倡议书, 走出校园, 给路上的行人分发传单。这类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实际, 实用有效, 将“人文教材”与“生活教材”有机结合, 要求学生向社会生活学习、为社会生活服务, 进一步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精引领家长在元宵节期间多带孩子走亲访友, 了解各个村落元宵节的不同, 观察各种不同的花灯, 感受浓厚的莆仙元宵文化。通过参访表的回收统计, 我们了解到幼儿对游灯活动经验的储备情况。

从亲子参访记录表中, 我们发现幼儿很喜欢家乡的游灯活动, 对游灯印象最深的是乐此不疲地跟着长长的队伍行进。从收集的游灯照片来看, 我们了解到幼儿已发现了不同的村落在游灯中所使用的花灯造型、种类有所不同:有的形状像塔, 有的写有姓氏, 还有的是表现故事情节的大型彩架灯。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发现了教育的最佳契合点, 寻找到了幼儿感兴趣和关注的地方。基于此,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目标:

(1) 喜欢参加民俗活动, 了解花灯艺术中所蕴含的地方民俗文化, 激发幼儿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2) 欣赏莆仙地区独特的元宵花灯的美, 喜欢与同伴交流自己对花灯的认识。

(3) 尝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大胆想象、设计制作多种花灯, 展示自己喜欢的花灯。

在制定案例研究的推行计划中, 我们根据幼儿的

神生活, 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口语交际、知识运用和活动组织等能力。

实践证明, 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实践活动既是语文课题的生命线, 又是新观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人们展示了语文教育的勃勃生机和自主开放。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平阳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 学习规律将核心目标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重点, 每个阶段都选取一些典型的活动内容, 通过多种途径, 如家长助教、环境创设、集中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等实现之前预设的目标。

二、通过欣赏活动, 增加幼儿对莆仙民俗文化的经验积累

我们追随幼儿兴趣、引发幼儿多参与活动, 以促进幼儿对莆仙民俗文化的感悟和经验积累。这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一是根据幼儿的兴趣, 有目的、有选择地展示幼儿收集的各种不同造型、不同图案的元宵花灯, 创设富有美感的主题情境, 让幼儿感受特定环境的气氛, 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引导幼儿运用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参与, 发现花灯的造型美、色彩美、图案美、寓意美, 体验家乡独特的民俗风情。现结合如下例子, 做一些简要介绍。

游灯场面的整体欣赏。莆仙游灯的美体现在场面的壮观与节日的喜庆气氛上, 一串接一串的灯笼仿佛是一条条火红的巨龙, 在山间小道上盘旋、游动, 蜿蜒约一两公里之长, 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美。这种流动的美适合整体欣赏, 所以我们采用了整体欣赏法。通过多媒体完整再现游灯的场面, 车鼓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 给予幼儿听觉与视觉上的刺激;借助教师与幼儿共同对话的方式, 让幼儿面对场景展开丰富的想象, 主要从造型、色彩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感知。对话中幼儿有直观性的表述, 也有通过想象的描述性语言:“游灯队伍好长好长, 弯弯曲曲的, 好像一条大蟒蛇呀!”“像一条发光的巨龙, 把黑夜都照亮了。”“像一条红色的小溪在流动。”在整个感知、理解、欣赏和对话的过程中, 幼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 逐渐体会到民间游灯活动带来的美好寓意。

特色花灯的欣赏。通过交流、分享和讨论, 我们和幼儿一起评选出了最受欢迎花灯:姓氏灯、生肖灯;最佳造型花灯:百戏彩架灯;最佳配色:宫灯;最佳创意花灯:龙灯、塔灯。其中百戏彩架灯又以它独特的动态的灯艺画面、人物扮相 (由多名10岁左右的儿童, 身着戏装, 扮演戏剧典故人物, 凌空悬立, 运转自如, 出奇制胜, 扣人心弦) 、生动的故事情节 (如有取经的唐三藏师徒四人, 有传说中的八仙, 有观音菩萨、善财童子, 有老典故“公背婆”, 有“有口无心”念经的和尚, 有十二生肖配套故事, 如属鼠的, 配“老鼠扛轿嫁女”的典故, 属虎的配“武松打虎”故事等) 而深受幼儿的喜欢。所以我们将百戏彩架灯的欣赏与民间文学相结合, 帮助幼儿理解其内涵, 了解民间文化。比如在欣赏妈祖民俗风游灯时, 我们适当穿插有关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事, 引领幼儿理解神话故事背后带来的美好寓意, 体验浓浓的乡土风情。又如在欣赏大型彩架灯“和谐海西”时, 我们适当穿插有关祖国统一的故事,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

三、搭建体验平台, 激发幼儿对莆仙民俗文化的审美联想和创造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体验, 美术教育首要的和最终的目的是创造。在欣赏的过程中, 当幼儿感受到美和具有审美乐趣时, 他们会有一种审美创作的热情。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动手参与创作过程, 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亲身体验。伴随活动的不断深入, 我们设计了写生、线描画、主题画这三个层次, 从而形成了一个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的递进式的美术活动过程。首先, 写生让孩子们能较完整又相对简单地画出花灯的基本形态。其次, 线描画则在此基础上加深了难度, 要求用更细腻、更丰富的线条来进行装饰。再次, 结合游戏, 通过再现游灯的情景, 激活幼儿思维, 引导幼儿以主题画的形式呈现最丰富的画面, 使幼儿的表现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从整个系列的作品来看, 幼儿的创作出乎我们的意料。在人物的动态表现上千姿百态:有的跳起来舞灯, 有的翻跟斗耍灯, 有的勾着脚扮鬼脸, 有的两人合作闹灯;在游灯的动态表现上形态各异:有的灯是五盏一串的, 有的灯是七盏一串的, 有的灯被人物提着, 有的灯被人物举着, 有的灯被放到人物的头上, 还有的灯被放到人物的脚掌上。此外, 更有表现节日夜晚喜庆热闹场景的诸多精彩作品。

幼儿作品的创新始于他们对“元宵游灯”本身及其以外的自然美的联想, 由此产生了创作的激情与冲动, 将自己的想象与理解融合起来, 从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和欣赏生活, 并进一步理解生活的内涵, 感受民族文化的意义。

民间美术活动 第5篇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程 课题名称: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类型:鉴赏

教学设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四大问题层层递进。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板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本课知识容量大,因此我根据教材把握住它的基本精神,以便更有效的传授各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要放到课文的整体精神和结构中去才能有利于课堂的深入。并借助于本课或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形象的认识,而不致陷入概念之中。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教学难点:

中国民间美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体系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部分,有众多门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民间美术中包含着多民族的艺术创造,应重视民间美术作品的收藏与研究。

情感目标:认识民间美术中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对专业美术创作有重要借鉴价值。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播放视频《俏夕阳》。2006年春节晚会,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舞蹈《俏夕阳》深受观众的喜爱,以皮影舞蹈的形式烘托出春节欢快喜庆愉悦的氛围。皮影是融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民间文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皮影又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得艺术之根。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

2、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感受音画气息由此产生共鸣,并激发学习兴趣,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三、讲授新课:

1、中国民间美术分类(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对已知民间美术的种类)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民间美术品种极为丰富,既有供玩赏用的造型艺术,又有衣食住行中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又与民俗、宗教及其他民间文艺存在密切关系,形成多种分类法:

① 绘画: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漆画、灯笼画、扇面画等。

② 雕塑:包括彩塑(寺观彩塑、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

③ 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及综合材料所制玩具等。

④ 染织刺绣: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

⑤ 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

⑥ 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 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⑧ 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 纸扎灯彩: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

⑩ 编织:包括草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纸编等。

⑪ 食品:面花面点造型、糕点模、糖果造型等。

2、窗格格展示着幸福花——剪纸艺术

⑪说说剪纸(早期实物南北朝《对猴团花》《对马团花》,应用《窗花熏样》等),剪纸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民间流传了二千年历史,经久不衰,遍布祖国各地,特别是农村,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纸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之深、作者之多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及的。其主要作者是农村妇女和民间艺人,她们独有的生活基础是其它门类的艺术家不可比拟的。她们在喜庆节日、劳动之余进行各种形式的剪纸创作活动。所制作品融会了作者的深情、寓意、心愿和情趣,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聪明才智。他们把这些作品张贴在窗格和墙壁上或作为衣饰、鞋帽的图案,用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可谓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民间艺术活动。

主要原因:剪纸所用的材料与工具十分简便,制作方法也简单易行。它产生、发展、繁荣于民间,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最朴素的艺术形式,并形成其独特的风格。

⑫、议议剪纸

讨论:是否见过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欣赏代表性作品《五福捧寿》,说说剪纸有什么特点。①写实与变形的统一 ②简洁与夸张的造型 ③繁简与疏密的构图 ④质朴与合理的装饰 ⑤巧妙与美观的连接 ⑬、评评剪纸

3、年画

(1)年画是与雕刻印刷术同时发展起来的,在宋代已经成熟。(2)著名的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年画《莲生贵子》、苏州桃花坞年画《十美放风筝》、《上海火车站》成为南北两大中心,其他如山东潍县《女十忙》、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山西临汾、陕西凤翔、四川绵竹等大都兴起于明代,盛于清代中后期,到民国时期逐渐为新兴的石印年画所取代。

(3)年画主要作为欢庆年节时装饰环境的绘画。

①、题材:吉庆欢乐。主要以戏剧、神话、小说人物、美女、娃娃等题材居多,也有一些山水花卉作品,晚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反映抵抗外国侵略、习文练武、禁止鸦片等爱国题材的作品,也对城乡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如火车、轮船等,表现出特殊的表现兴趣。②、色彩:热烈; ③、构图:饱满;

④、样式:为适应屋内屋外张贴的环境,而创造了中堂、窗旁、斗方、横披等多种样式。

4、皮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并阐述问题)(1)、皮影的历史

①.让剪纸活动起来,能够进行表演,便成为皮影戏,皮影又称“影子戏”,是中国很古老的剧种; ②.兴旺两宋,发祥于陕西、山西、河南。(2)、皮影的制作 ①、材料:牛皮、驴皮,②、造型:取侧面形象;

③、着色:用矿物质颜料,色彩艳丽; ④、背景和道具:做工精细。

欣赏作品:清 皮影《三顾茅庐》陕西采集 高120厘米 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藏

这一作品表现在卧龙岗茅庐中,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纵论天下大势的情景,环境道具雕刻得非常精细。

5.木偶戏

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种类: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悬丝木偶、托棍木偶、手套木偶)。

6、泥塑

宋《泥孩儿》高16厘米 1976年江苏镇出土 镇江市博物馆藏 清《兔儿爷》泥塑 运用拟人化手法表现的“兔儿爷”,为中秋节令玩偶。

民间工艺美术 第6篇

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土壤是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形态非常丰富,精神境界相当广阔。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时令、礼乐仪式以及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都充满了民间工艺美术品,人们通过民间工艺美术品寄托自己的希望及喜怒哀乐。不管它们的物质形态多么千变万化,都是社会心理、民俗风情、社交形式、伦理色彩及一个时代自然科学、经济基础和谐统一的特殊产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民族、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文化基础的不同,使民间工艺美术的品种和风格十分丰富。黄河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古朴、强烈、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则具有细微、优美和精巧的风格。在总体风格上,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特色。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是以民族性来显示其特点的,越具有地方特色,便越具有世界性,这一点是民间工艺美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标志着一个国家民间文化的面貌,体现着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

凤翔木版年画

中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凤翔是陕西古代文化名城,亦是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中心产地之一。据记载,明正德二年凤翔南肖里村已有八户农民从事年画副业生产和经销。明末清初之际,南肖里村经营木版年画生产的仅有十多家,品种有大门神、大墙画、灶君、土地神等,木版墨线,人工染色。约清代中叶逐渐由人工染色向木版套印过渡。至道光年间,就有了墨线版、套色版,但是面部开相仍是手绘,以求生动、细腻、富于变化。

清代末叶,凤翔年画生产集中地除南肖里村外,还有北肖里村和城村镇。画样大部分根据前代流行的年画加以增补、翻刻。种类有大门神、大墙画、六全神(土地、天地、灶王、龙王、仓神、牛马神)、二十四孝、节孝传、春牛图、年历图、神判、药王爷等。每年生产10万余张,在陕西、宁夏、青海、甘肃等地行销。

民国初期,凤翔木版年画逐渐发展提高,出现了六七十家画局作坊,年画品类也日趋丰富。在艺术风格上除具有凤翔年画一般特色外,三村又各存差异。其中陈村镇的年画篇幅小,人物造型写实性较强,图案纹样细致,线条细密流畅自如,宜近瞧细看;南肖里、北肖里的年画篇幅较大,造型夸张,线条简练粗犷,转折之处刚劲有力,人物头大身矮,面部五官俊俏,带有朴实、敦厚、雄勇、威武的气质。色彩多施以大红、桃红、米黄、深绿,善用大色块使其鲜艳悦目、对比强烈、意趣横生。观之仿佛耳闻秦腔激越高亢的韵调和震人心弦的民间锣鼓声。

汉中木版年画

年画品种之一,尤以门画(门神)著称。汉中民间年画生产始于清代中叶,盛行于清末民初,有200余年的历史。产地以汉中市最早,除本地销售外,川北、甘南、青海、关中等地也有销售。其后,洋县、城固、南郑、安康等县十几处城镇农村也有生产。民国后,逐渐衰落。

汉中民间木版年画的题材广泛,艺术风格与其他地区有别。门画内容中有人们熟悉的秦琼、敬德,还有历代英雄人物和传说中的人物60多种。除了具有年岁驱邪的作用,还反映出一种崇尚武士的风习。在人物造型上,艺人们大胆夸张,使人物变形,面部五官加大,肩宽颈短个子矮。用笔用刀藏锋包笔,粗健古朴,大刀阔斧,挺拔豪放。人物的花纹线条转折多变。色彩以大红大绿为基调,加之桃红、橙黄、苦绿,配上槐黄,用墨线勾勒,五种原色(有时增雪青)套色印刷,相互对比,造成画面鲜明、艳烈、浑厚、沉着的效果。使用的颜料和粉光纸多是当地艺人们沿用古法自制的,也有用四川竹纸的。在构图上,人物高大,顶天立地,布置得没有大空间。

汉中木板年画吸取了汉唐石雕的雄大、深沉,汉画像石的线刻艺术装饰纹样等特点,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充实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凝重、浑厚、古朴、粗犷和装饰性强的艺术格调。

西虢民间剪纸

陕西宝鸡县西虢镇的剪纸艺术。

西虢剪纸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各个乡村。农民对这个土生土长的艺术十分喜爱,剪纸生意也总是十分红火。随着时代的推移,在题材、花样和技巧上变得愈加丰富多彩。

西虢剪纸基本上是用剪刀剪出来的,造型简练大方,结构紧凑有力,显得浑厚质朴。在选材内容上,十分广泛。从人物到飞禽走兽,从花鸟到蜂蝶鱼蜓,甚至还包括日常蔬果、器皿等。这里的剪纸作者大都是不知名的农村妇女,她们喜欢用各色纸张随意剪出花样。另有一种多色的剪纸形式。它的制作过程是:先用吸水性的薄纸剪出花样,然后在各边浸上不同的颜色,互相洇化,然后晾干待用。这种剪纸贴在窗户上,阳光透过来,融融似有光感,十分耐看。 西虢剪纸历史悠久,虽无确证可考,但从其技巧和水平上来看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既有陕北一些地方剪纸质朴大方的长处,也有陕南剪纸纤巧秀丽的特点,与当地人民生活紧密相连。

纸塑窗花

陕西合阳农村的一种独特的窗花艺术。它不像一般的剪纸是平面的,而是采取剪贴与浮雕相结合的形式,把包扎、彩绘、剪纸等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半立体的效果,所以农村俗叫“出花”,意思是图样从纸面上突了出来。

纸塑窗花多用于结婚的新房和过春节的花窗。材料除了各种纸外,还有布、绸、轻纱等。所表现的内容多为戏曲故事以及鸟、虫、花卉。农村妇女中的巧手对戏曲人物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在色彩的运用上,突出了民间特色,使得这种窗花形象更加传神,立体感更加强烈,贴在窗格上迎风舞动,看上去就跟活的一样。

纸塑窗花在合阳东部农村比较普遍,各村都有一些能人巧手,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新池乡张家庄的罗占花。1984年8月,她做的纸塑窗花随“渭南地区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展出,50多幅作品除作为礼品赠送专家们一部分外,其余全部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收藏。1986年,她的30多幅纸塑窗花又参加了法国巴黎艺术节“中国月”的展出。

陕西皮影

民间皮影雕刻艺术品。

陕西皮影在境内分布很广,陕北、陕南、关中各地盛行各种不同曲调的皮影戏,或优美缠绵或激昂悲壮,多以当地特有的“碗碗腔”曲调为主。在皮影的刻制形式与人物造型上分西路皮影与东路皮影。西路皮影以宝鸡、商洛为中心直到甘肃、青海一带,其特点为影人较大,造型简练大方,给人以粗犷奔放之美感。而以华县、华阴为中心的东路皮影,影人略小,雕刻精巧细致,特别是配有华丽繁细的大型建筑戏或环境皮影道具,更显得优美动人。

陕西皮影一般以牛皮为原料,有制皮加工、画、刻、着色、组装连接等工序。皮影登台演出时是“演员”,不演出时便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不论雕刻技艺、人物造型、图案装饰以及色彩运用都很讲究。通过几根概括的轮廓线与为了体现灯光透射而刻的各种镂空纹饰,把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着色上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但又统一于一主色调中,冷暖明暗对比恰到好处。加上娓娓动听或激昂奔放的弹唱曲调,更使人着迷。

开发民间美术提高美术教学实效 第7篇

民间美术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 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 它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体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首先, 民间美术是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文化, 其创造活动根源于真实的生活, 通过对生活资源的提炼进行作品的创作。在民间美术创作中, 劳动人民双眼所产生的影像具有最严肃意义上的“真实性”, 但它又大胆放弃单纯的对形象的模仿, 体现出了民间美术“真”的更高境界。其次, 民间美术“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育层面的意义上, 即民间美术在社会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对个体道德伦理、社会责任感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最后, “美”是我国民间美术永恒的追求。民间美术不受一般生活现象的约束, 民间艺术创作者们能够打破常规, 跳出构图、布局等方面的局限, 去追求事物和场景的完整呈现, 把现实与想象融为一体, 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 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一、民间美术开发的意义

1. 民间美术的情感特征体现了美术创作的主题

民间美术作品是创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反映, 真实的往往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 民间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是因为在每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中都能够融入作者对于生活、对于世界以至对于永恒的理解与追求, 是最真挚的情感的流露。虽然现代美术在表现方式、思维方法、教授方式上与民间美术有一定的差异性, 但情感的真实性是相通的, 缺乏了情感的真实性, 美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其魅力所在, 民间美术创作所追求的真情实感正是现代美术作品所追求的。在美术教学中, 让学生从民间美术情感的传达中汲取营养, 充分领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进行美术创作, 更能表现出作品的深度和艺术底蕴。

2. 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有利于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

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美学观及世界观, 本身具有浓郁的情感气质, 是各民族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满足自身审美需要的艺术。它本身的艺术形态及其文化内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本土文化的哲学体系、造型体系及其美术体系, 它与民族文化的土壤是不可分割的。民间美术自产生以来, 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就一直受“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 融入民间美术的美术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民间美术的开发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其独具特色的图形与纹饰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以人物、图腾、动物、植物等形式存在的图像, 以及约定俗成的事物和组合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成为民间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为现代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美术教学中, 这些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元素可以得到充分运用, 将其有机地融入现代美术设计中, 将会给美术创作赋予新的内涵。如传统的民间服饰图案、图纹等, 就为当前服饰图案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民间传统图纹造型为意趣的服装款式, 传统图案如双鱼、莲花娃娃等, 已在商品设计、包装设计中广泛采用。这些民间美术图案具有一种朴素的中国情结, 这种情结的回归正是美术教学对民间美术文化的呼唤。

4. 民间美术的开发有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生活性

民间美术造型具有独特的特点, 不仅是客观事物真实特征的表现, 还是创作者心灵的表现与情感的释放。民间美术是根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 蕴含着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创造力, 其包罗万象, 种类繁多, 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民间美术主要有绘画类, 如版画、年画等;玩具类, 如纸玩具、泥玩具等;雕塑类, 如面塑、泥塑、石雕等;刺绣染织类, 如刺绣、蜡染等;家具器皿类, 如木器、漆器、竹器等;编织类, 如竹编、草编等。这些作品无不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与史学价值。此外, 民间美术的色彩规律强调以色扶形, 装饰性、表现性一目了然, 样式与风貌以及色彩规律完全符合现代文明多元化的客观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多样性与色彩规律性特征, 对民间美术的教学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使学生的美术创作体现出较强的生活性, 既具艺术性, 又富有生命力。

二、民间美术的开发策略

如前所述, 开发民间美术在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民间美术的开发,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 评估学生美术知识背景

学生的需求是民间美术开发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 因此, 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实际的评估, 这个评估的过程是开发民间美术以及设计实施方案的首要环节。实践表明, 在民间美术开发中, 是否真正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美术知识把握和学习兴趣, 是制约民间美术开发的重要因素。因此, 要在结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美术知识背景等作全面透彻的了解和分析, 以此作为民间美术资源的选择、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依据。

2. 筛选民间美术资源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资源是民间美术课程得以广泛挖掘以及顺利实施的保证。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每个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都各不相同, 而每个学校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学生需求的独特性等, 决定了学校要开发民间美术资源首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学校以及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对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并对可以为学校所利用的相关民间美术作出详细和准确的调查整理。调查活动可以对应民间美术资源的分类形式, 首先, 制定出调查纲要, 利用现场考察、研究分析文献资料以及访谈的形式, 对本地的民间美术资源作详尽的调查和登记造册。其次, 在结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遵循多元化整合教育的原则, 选择那些可以启发学生心灵、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民间美术文化,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实现课程标准要求。

3. 对已选民间美术进行再加工

在对经过筛选、具有开发价值的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对民间美术资源作进一步的提炼和加工, 并通过交叉整合, 把民间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从而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其实, 民间美术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 不仅与设计、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甚至还与地理、物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 在地理方面, 民间美术所具有的不同的传承性以及地域性都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密不可分;物理方面则表现在民间美术的造型和结构与物理科学息息相关。由此可以看出, 把民间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贯通、整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学科间的交叉整合外, 还要创新所开发的民间美术资源。其创新包括素材性资源创新以及条件性资源创新。教师在民间美术课堂上结合实际需要制作相应的教具及其他教学辅助材料, 而学校也要配套相应的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 这都属于条件性资源的创新范畴。而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 采用多方面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这些属于素材性资源的创新。

4. 民间美术开发后的考查与评价

民间美术资源在开发、教授完成后, 最终目的是被学生所吸收、学习、领悟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实践能力测试、卷面测试或者其他任何可以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教师在取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后, 再针对民间美术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反思和总结, 这个过程是个循环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 最终使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发。此外, 信息的反馈不仅仅是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 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讨论结果的总结反馈以及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反馈等。把这些不同渠道、不同对象的反馈信息整理和分析, 从而形成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切实可行的民间美术开发模式。

总之,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心理世界与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民间美术的开发, 吸收民间美术的精华, 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术设计相结合, 努力提高美术教学实效,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江波.浅谈我国民间美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启示.广西轻工业, 2010 (4) .

[2]贺萍.我国民间美术造型语言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3]彭佳.我国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大众文艺, 2010 (11) .

[4]伊琰.浅谈我国民间美术.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浅议“中国民间美术” 第8篇

在动物篇中,蛙、虎、凤、蝠、鹿、鹤等都是有着很美好的寓意的。虎的退缩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标识[1]。暗夜是一切幽冥府宅中阴魂鬼影的时空屏障和界域。昼对夜的接替,即是意味着鬼蜮世界的终止、蛰服或退却[2]。金鸡便是世界阳极的能动而威灵的使者。鸡与凤一样,是接引亡魂的神秘羽类,由于凤鹤的高远飘渺,在民间的礼俗事项中,“导魂鸟”的现实身份总是由鸡来承当的[3]。鸡与羊,分别谐音于“吉”、“祥”,表达着一切祈福愿望的总抽象[4]。石狮“镇守”的严肃使命在民间被狭义化为“辟邪”—消弭或防御来自超自然的病源或祸患。早期石狮曾与“辟邪”这种传说中的神兽有混化的倾向,民间以狮“镇邪”的信仰或许正由此而起,狮就是民间的“辟邪”。在这一意义上,狮与虎为同义象征符号。超凡的神性与异类伙伴式的亲昵感在狮子身上看似生硬实则和谐地聚合起来,正是在这一点上狮文化闪烁出民间哲学的光彩:任何超自然神圣性都不妨在同一对象身上同时具备人间化、世俗化、人情化的品质意趣。相反,两者的共生融合,甚至后者对前者的部分僭越,才是一个崇拜物形象合成的常规[5]。在原始思维看来,月是超自然的生命存在,是不死或复生的永恒生命,由此月的意象在人类的深层意识中就成为永久萦绕不去的原型图像。兔在中古就早有神秘性,汉魏间视为瑞兽,据说“兔寿千岁”,为长寿象征物[6]。羊就是以物质性的感知经验与精神上的心理幻影两方面成为华夏文化中“美好”观念的载体[7]。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均寄托着他们美好的心愿和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代,这些东西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在平常的节日还是活动中,我们还是不自觉的选择这些,这也是印记在心中的事物。像现在生活条件的逐渐的改善,衣食住行日益方便,但还是有人愿意选用虎头鞋、虎头帽、长命锁等,希望给孩子带来好运气,这些行为包含了我们的一些美好的祈愿。

人物篇主要是神仙人物。第一,门神是过年时必备的。贴在正门的两边,用以辟邪,门神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的夜不能寐,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大将主动提出为太宗站岗,这一方法真实有用,唐太宗的失眠之症治好了,太宗心疼两位大将,就命画师画了两位将军的画像贴于门的两边,就这样流传到了民间,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门神。第二是捉鬼的钟馗,阎王面前的红人,但是在人间时,钟馗却因长相丑陋,被大家所害怕嫌弃,以致有才华得不到施展,选择了自杀,后来钟馗进入唐太宗的梦中告诉他自己的经历,还帮助太宗破了科场的案件。所以也是教育大家不应以貌取人,很多貌不惊人的人均具有不凡的才华和抱负。第三则是八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张果老倒骑驴,其实是向世人传达凡事不应只是朝前看,而要不时的停下脚步,反思很重要,它能够让我们吸取教训,以防再犯。第四灶王爷,他是我们联通上天必不可少的人物,每年灶王爷要上天汇报工作,在这一天人们就开始给灶王爷灌迷糊汤,让他吃饱喝足好帮着说几句好话,可能行贿受贿就从这儿来的的吧。其实有时谈起这些人,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些虚构的人物,其实也是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媒介,在封建社会中,百姓是不能公然评价皇室,只能借助神话人物来嘲讽,例如玉皇大帝和王母指代现实社会中的皇帝和皇后,油条指代秦桧等,这些都是百姓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懑的手段。

剪纸是民间美术中常见的一种,仅仅一把剪刀,一张纸,在民间艺人的手中就能幻化出多种样式,剪只动物,剪朵花,尤其到了过年的时候,窗花就成为添加喜气不可缺少的东西,剪纸所具有的装饰功能慢慢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剪纸俗称为“剪刀的艺术”,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艺术,剪纸从主题意义、题材样式、造型语汇、形象体系、审美范式、艺术趣味等各方面都不难感受到“剪彩”面貌的普遍存在。其中尤其鲜明的是造型语言。剪纸与其他艺术的造型语言有着截然的不同,国画艺术中的毛笔,借助于水墨的帮助,在宣纸上描绘出龙蛇飞动、变化无端的线条,具有随意、圆润的特点,而剪纸则是用剪刀剪出简单的图案,线条的质感较硬,二者有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独特的造型语言才吸引住我们的眼球,和而不同,或许剪纸艺术就做到了这一点。玩具是孩子们的最爱,同时也包含着大人们童年的回忆。泥塑玩具是泥与水的产物,是拟人化的产物。在这些不起眼的玩具中,却包含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玩具中所包含的主体意义是人类对自身族类的生长增殖的意识和意志,最早就同对动物交配、产育行为的认识和巫咒心理扭结在一起。就如神话故事中的伏羲与女娲相互交缠在一起,伏羲代表着鸟,而女娲则是蛙,这些都是源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图腾崇拜,这种崇拜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图像中则是看到伏羲与女娲两条交缠在一起的大蛇,这其实就包含着生殖崇拜的因素。民间艺人手中的玩具与流水线上的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泥娃娃是有情感的物品,而现在的玩具则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年画则是我们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物品。年画在我们的心中的重量已不仅仅是一个计时单位了。迎新之时。红色称为首选的色调,鞭炮要选红色包装的,红包也是,衣服更是如此等等,而这些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以新桃换旧符的春联了。春联中所包含的意义有1、辟邪;2、祈福;3、娱乐;4、教谕等。辟邪的门画是年画的始祖,其中有以辟邪镇禳为主题的,大部分的年画趋向祈福类,像“五子登科”、“招财进宝”等;另有一部分的画样如灯谜、俏皮话一类则是为娱乐消费而专设的,如“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等。有些则是起到了教化世人的作用。年画因直观、简明易懂的特点备受大家的欢迎。刺绣则是一种以针代线的绘画方式。刺绣的发展历史很漫长,直至今日刺绣已变成具有装饰功能的艺术品。刺绣分为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明绣,其中还是有不少独具特色的刺绣,如上海的顾绣,从闺阁绣发展过来的,闺阁绣是过去的大家闺秀在日常用于打发时间的,也是具有小情调的一种刺绣,不具备商业性。绣娘的技艺也是不得不提的一部分,她们可以把一根线分成48股,可想这些丝线细的程度,还有用头发丝的,可谓是心灵手巧。刺绣作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实用价值,过去作为贡品进入皇宫,现在作为普通的观赏品进入千家万户,更多是因为它的通俗性、寓意性,刺绣表达着我们的美好愿望,也与我们亲近着。

民间美术的造型则是随意自然,多是所见即所现的。如动物剪纸,则是两只眼睛都在,如果在绘画上,这是透视上的错误,而在剪纸上却是对的,动物本来就是两只眼睛的,也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民间美术讲求的是一个真字,看到什么做出来的就是什么,民间美术的稚拙与天真,正是让人喜爱之处。民间美术是百姓美好心愿的载体,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互交融的艺术,拿陶瓷来说,在百姓家中,缸用于盛水、腌制咸菜等,同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添置些图案,让它更好看,从中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实用性还是要高于审美性,“格物致知”在工艺美术史上则是强调的实用性。在民间美术中有些艺术品的主要用途即是用于装饰的,像是剪纸、年画等,这些的主要用途就是装饰,美化生活环境的。民间美术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两相存在的,只是有时所占比重的问题。

民间美术的色彩多是纯色调,如大红、大绿、明黄,能充分的传达出喜庆的意思,康定斯基的作品就是典型案例,与民间美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美术的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西方现代主义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亚威农少女》中的几何形状和非洲绘画风格的运用,这种特殊的绘画风格还体现在《格尔尼卡》中,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有妇女、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一匹老马、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举头张喙的鸟、发出强光的灯等,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作品充分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进行控诉。可见象征主义与中国民间美术中是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的。民间美术中的象征主义其实是百姓用于控诉的最好手段。

读完本书,发现民间美术种类繁多,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与实际存在感,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忽视、经济效益等问题导致民间美术的消失。民间美术的申遗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大家保护的意识,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民间美术的保护工作中来,只可惜我是一个文字匠,只能借助于此来呼吁大家。民间美术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的消失,也是许多人童年寄托的消失,在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情的日益冷漠,这些将要消失的东西或许还能够唤醒我们心中那一份久违的温情吧。

参考文献

建阳民间美术浅谈 第9篇

一、民间绘画

建阳民间绘画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唐、宋时期。最近, 建阳考古发掘一座唐宋时的墓葬, 具体年代尚待断定。在其墓室中就发现有彩绘壁画。北宋年间, 诗画僧惠崇, 有很高的绘画造诣, 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录》卷四载:“释惠崇, 建阳人, 工画鹅、雁、鹭鸶, 尤工小景, 善为寒江远渚, 潇洒虚旷之象, 人所难到也。”宰相、诗人王安石对惠崇的画极为赏识, 曾作长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文豪苏轼也为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图》题诗:“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宋、元之时, 建阳不乏书画名家, 如南宋大理学家朱熹长期寓居建阳讲学著述, 他的书面艺术造诣也极高, 曾自绘《对镜写真图》, 直至现在, 人们为朱熹画像或雕塑造像, 都是以他的自画像为母本。再如道士徐知常, 画作多为神仙事迹, 作品有《写神仙事迹》等。理学家蔡发, 是朱熹高足蔡元定之父, 他的作品字画雄伟, 意气闲暇。民间画家黄齐, 作品有《风烟欲雨图》等……受这些民间书画大家影响, 建阳历代不乏没有留名的民间画家, 他们有的子承父业, 有的收徒授艺, 一代一代默默耕耘在家乡的土地上, 使建阳民间绘画长盛不衰。民间画家创作绘画的领域主要有:

1. 中堂画、条屏、小品

过去, 建阳许多人家都在厅堂中壁上悬挂中堂画。中堂画的画面主要是历史人物或宗教神话人物, 如关羽、观音、福禄寿星等。中堂画的尺寸与厅堂中壁大小基本相等, 突出人物形象, 面部五官刻划深入, 表情生动, 用笔细腻, 衣着则用笔粗旷大气。一般家境较殷实人家, 除中堂画外, 还喜欢在厅壁上挂条屏画, 条屏画以四时景致和花鸟居多。还有些人家也喜欢小品挂于书房或房间壁上, 小品题材广泛, 既有人物画, 也有山水。笔者家中就珍藏着两幅小品, 一为张果老倒骑毛驴, 一为山水小品, 画艺精妙, 是笔者母亲的祖父画的, 他是清代光绪年间的生员, 亦工于画, 并收徒授艺。

2. 寺庙壁画

历史上, 建阳城乡寺庙众多, 凡有寺庙, 必有壁画。寺庙壁画是民间画家展现才华的另一天地, 画面多表现神佛故事, 如释迦修行、八仙过海、西游记以及祥禽瑞兽等, 作品线条流畅, 设色明快, 使庄严的寺庙与华彩的壁画融为一种和谐之美。笔者20年前, 曾为建阳乡间一座重修的小寺画过半个月的壁画, 完工之后, 感觉壁画确实为寺庙增添了许多光彩。可见, 民间画家在寺庙壁画这个领域也是倾注了许多心血了。

3. 厝桥彩画

过去, 建阳乡间许多滨流上, 都建有厝, 由于桥上有桥屋, 桥屋里便不但设有神龛供奉神佛, 而且还有许多精美的绘画, 绘画虽然尺幅较小, 却琳琳满目, 使厝桥成为一座座彩画之桥。这些作品设色艳丽, 经久不褪色, 虽然没有留下作者姓名, 但却是民间画家的传世之作。

4. 家具装饰画

家具装饰画主要有橱柜画、书案画、凉床画、果盒画等。过去有钱人家的家具, 多以乌金潦为底, 再用金色线描绘出各种人物、花鸟、鱼虫, 家具使用越久, 画面越为明亮。一般人家的家具, 则多以红潦为底, 再用黄色线描绘画。所以, 建阳许多民间画家, 也兼作油漆工艺, 油漆家具和油漆绘画均由他们自己完成。

二、木刻版画

建阳木刻版画的历史非常悠久, 而且代代传承, 主要表现在:

1. 书坊建本书籍木刻版画插图

早在宋代, 作为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的建阳麻沙和崇化 (今书坊乡) 两地书坊所刻印的书籍中, 就已经有“上图下文”的木刻版画插图作品。现代建本研究专家、学者方彦寿在他所著《建阳刻书史》中指出“宋代建本的另一个特点是上图下文, 以图辅文。”“这种上图下文的形式一直保持到明末清初, 成为建本版画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方彦寿:《建阳刻书史》150页,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当时, 大理学家朱熹寓居建阳讲学著述, 他对书坊的插图书籍, 以一位版画鉴赏家的眼光, 由衷地赞赏说:“书坊印得《六经》, 前有纂图子, 也略可观。” (引文同上书, 150页) 宋代以后, 建本版画经过元代的持续发展, 进入到明代的兴盛时期, 它随着书坊书籍“行四方者, 无远不至” (《建阳县明志》语) 而传播海内外。建本木刻版画的特点是人物生动传神, 布局错落有致, 刀法圆润, 风格秀婉。近代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在他的《西谛书话》中评价明代建阳书坊刻书家余象计的刻书时说:“他所刻的书, 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继承了宋、元以来建安版书籍的形式, 特别着意于‘插图’, 就像现在印行的‘连环画’似的, 上层是插图, 下层是文字。图文并茂, 使读者阅之, 兴趣倍增”。 (方彦寿:《建阳刻书史》, 439页)

2. 木版年画、灶神、土地神、门神

清中叶以后, 建阳书坊木刻雕版印书逐渐衰微, 不过木刻版画在建阳继续风行, 主要雕刻印制年画、灶神、土地神、门神等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版画。年画多刻印《春牛图》《连年有余》之类, 而灶神、土地神、门神则是过年时家家必须张贴的神纸, 所以民间木刻版画家依然有用武之地。不过, 由于这些神像木刻印版刻成后可以长期使用, 因此民间木刻家也就屈指可数了。

3. 现代木刻版画

新中国成立后, 建阳文化部门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美术, 曾多次分别举办职工、农民木刻培训班, 组织创作出一批批反映时代精神和富于生活气息的木刻版画作品, 这些作品曾参加省、地举办的美术展览并获得奖项。1982年, 建阳版画作者齐声怡创作的木刻版画《好年景》入选作全国第七届版画展览, 受到好评。2005年, “建本雕版印刷技艺”成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三、剪 (刻) 纸

剪 (刻) 纸是建阳极具活力的民间美术形式。过去, 城乡许多人家的女子都会剪 (刻) 纸, 而且是“女承母业”, 代代传承。此外, 城区还有专门的纸品店, 其中就有为人家喜庆之事剪 (刻) 纸花样出售的。建阳剪 (刻) 纸, 简洁古朴, 实用性装饰作品居多, 而作为单独的观赏艺术品则较少。

1. 年、节花灯剪 (刻) 纸

历史上, 建阳的花灯相当知名。过年 (春节) 时, 城乡各家各户都要在自家大门前悬挂一盏自制的花灯, 花灯上就粘贴着各式各样的剪 (刻) 纸花样。有的人家悬挂的是华丽的六角宫灯或走马灯, 灯上的剪 (刻) 纸花样更是非常精致, 走马灯里的历史人物剪 (刻) 纸也很生动。特别是元宵节闹花灯时在城区竖“高照”, 10多米长的“高照”彩灯, 全部以料丝和剪 (刻) 纸花样装饰而成, 当“高照”竖起时, 绚丽灿烂的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建阳中秋节祭月, 有男孩的人家, 都要买一种叫做“丁灯笼”的花灯悬挂在天井檐前祭月, 家中有几个男孩就要买几盏“丁灯笼”。这种“丁灯笼”是以细篾条和白纸扎糊而成, 然后在白纸上粘贴红色的剪 (刻) 纸花样, 相当雅观。

2. 喜庆装饰剪 (刻) 纸

主要指寿诞、婚礼时贺礼和彩礼上的剪 (刻) 纸作品。祝寿的剪 (刻) 纸要在花样当中剪 (刻) 出“寿”字, 放在寿礼、寿桃或寿面上。贺婚的作品则剪 (刻) 并蒂莲、鸳鸯以及在花样中剪 (刻) 出“囍”字样, 置放在新人床上、被上、枕上和其他嫁妆、礼物上。这些剪 (刻) 纸作品增添了祝福和喜庆气氛, 很受人们喜爱。

3. 现代剪 (刻) 纸。

近年来, 建阳市文化部门和一些乡镇, 鼓励支持民间剪 (刻) 纸艺术, 剪 (刻) 纸作品逐渐向独立的观赏性艺术品发展, 内容也有所创新, 剪 (刻) 出不少歌颂改革开放和反映农村新面貌的各种新作品, 并举办剪 (刻) 纸作品展览。许多中、小学也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剪 (刻) 纸活动, 剪 (刻) 纸这一民间美术形式正绽放出新的绚丽光彩。

四、木雕

木雕在建阳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主要表现在:

1. 建筑与家具木雕

建阳城乡许多古老房屋在梁柱、斗拱、柱头、门、窗, 都有团花、人物、卷草等木雕, 有的雕刻得相当精细, 非常生动。建阳书坊乡有一座老民居, 正厅以珍贵的楠木构建, 俗称“楠木厅”, 厅上各个房间门的木雕装饰, 工艺精妙, 是民间木雕的杰作。建阳家庭用具中的凉床、衣橱、箱柜、书案、八仙桌、大师椅、脸盆架等, 也有精美的木雕。此外, 还有用于制作糕、饼、米果等食品的模具木雕, 各式花样, 受人喜爱。

2. 神像木雕

过去许多寺庙里供奉的神像, 如观音、如来、十八罗汉等, 是用建阳珍贵的楠木或樟木雕成, 有的甚至用紫檀木雕成。艺人手艺精湛, 雕出的神像生动传神。百姓家中供奉的神像, 也有许多是木雕的, 神像虽然比寺庙中的更小, 但却更加精雕细刻, 非常生动。

五、砖雕

建阳城乡, 明、清时期遗留至现在的古建筑还很多, 上面有许多精美的砖雕作品, 如乡镇老街上的坊门、祠堂、书院以及民居, 其门罩、门楼、八字墙等处的砖雕装饰, 技法上既有圆雕, 也有浮雕, 内容有凤凰、麒麟、鹿、鹤、鲤鱼跃龙门以及故事人物和各种花草等, 造型古朴生动。此外, 建阳境内还有多宝塔、普照塔、联升塔、书坊塔等四座明代古塔, 塔身也有古朴的砖雕神佛造像和装饰图案。砖雕使各种建筑更加美观, 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民间美术杰作。

六、泥塑

建阳的泥塑,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寺庙神佛造像

自唐代以来, 建阳寺庙众多, 寺庙中的神佛造像除一部分为木雕外, 大部分是泥塑贴金泊或泥塑彩绘的, 如观音、如来、弥勒、天王、妈祖、奶娘以及各人乡间信奉的某某大王、某某将军、娘娘等, 这些泥塑神佛造像大的有四、五米高, 非常庄严;小的几十厘米, 十分传神。近年来, 建阳重修的部分寺庙, 一些神佛造像都是新塑的。神态各异的泥塑神佛造像, 体现了民间艺术家高超的造型艺术水平。

2. 儿童玩具

过去, 建阳有泥塑艺术人专门捏塑儿童玩具, 挑担走街串巷叫卖, 一些店铺里也有泥塑玩具出售, 这些玩具主要有泥塑彩绘大公鸡、不倒翁、孙悟空、猪八戒、小鸟、小鸭等, 五彩斑澜的泥塑玩具, 深得儿童喜爱。

七、陶塑

建阳陶塑历史久远, 在老古发掘古墓葬中, 就出土了一批批陪葬陶塑物品, 如西周时期的陶罐、汉代匏壶、唐宋时期的陶俑、陶狗以及元、明时的陶谷仓、陶厝等, 这些陶塑作品未设色, 造型古拙。近年来, 建阳陶塑艺人阙梅娇创办黑陶工艺厂, 烧制出黑陶工艺品, 如历史名人黑陶造像、形态各异的黑陶花瓶以及各种黑陶礼品艺术作品, 在市场上受到黑陶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八、石雕

建阳石雕, 有以青石雕成, 也有以其他石材为原料的。过去, 多从外地购进石雕成品, 或请石雕艺人来当地雕刻。近年来, 有企业家创办石雕厂, 雕刻石雕产品外销。建阳石雕主要有:

1. 建筑石雕

建阳民居、宗祠、会馆和寺庙的建筑石雕, 以石鼓、石狮、幡龙柱、柱础、门楣为多, 在技法上有圆雕、浮雕等。过去建阳大东门有一座兴化会馆, 立有一对石雕幡龙柱, 形态非常生动。在城西则有一江西会馆, 大门前一对石狮也十分威武。许多祠堂和寺庙, 大门两侧都占有石鼓、石狮, 建筑内所有的柱子都有雕刻精美图案的柱础。现在, 不少重修的寺庙, 大殿前点有四条幡龙柱, 龙盘柱上, 活灵活现, 动感强烈。

2. 墓葬石雕

建阳黄花山过去有一座不知葬于何朝代的“庇民王”墓, 墓道两旁, 立有两对高大的石人石马, 造型古朴。建阳小湖镇有一座“宰相墓”, 墓前有多对大小不等的石人石马。建阳黄坑镇大林谷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归葬之所, 朱熹墓比较简朴, 仅墓前立有一对石烛和一张石供桌、一只石香炉, 这是建阳历史比较早的墓葬石雕, 弥足珍贵。

3. 石牌坊

建阳城乡, 过去立有不少石牌坊, 主要是“贞节坊”, 坊上除雕刻“敕建”字样外, 还雕有许多飞禽走兽团花卷草图案, 惜现在已基本无存。现存最著名的石牌坊, 是立在建阳考亭村的考亭书院石牌坊, 该坊建于明嘉靖十年 (公元1531年) , 正上方雕刻“考亭书院”四个大字, 枋柱间雕刻着雄狮、麒麟、飞凤、仙鹤等瑞兽祥禽以及人物花草等, 造型古朴, 器宇轩昂, 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建阳石雕艺术杰作。

4. 现代石雕

近年来, 建阳的石雕工艺得到很好发展, 许多大型历史人物造像和宗教神佛造像先后雕成, 如立于城北潭山公园前的大理学家朱熹石雕造像、立于城东宋慈广场的宋代伟大法医学家宋慈石雕造像、立于城南宝山清莲寺的释迦佛祖石雕造像等, 为古城建阳增添了新的景观。此外, 石雕艺人还雕刻出许多石雕工艺品进入艺术市场, 使古老的石雕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浅谈岭南民间美术 第10篇

关键词:岭南,民间美术,岭南文化

一、岭南民间美术的历史源流

岭南民间美术生长于岭南大地之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量考古中发现的岭南先民的遗址、器物、各类化石等历史遗存都表明岭南先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增城和番禺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几何形印纹陶器为例, 印纹陶器上的各种纹饰, 如云雷纹、S形纹、叶脉纹等几何纹样, 可以看到岭南古越先民对民间美术做出的贡献。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工艺水平的发展和功能分类趋于细致等方面的变化均证明是劳动创造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古越先人。古越先人的历史也是一部石器发展的历史。

在《百越源流史》这本书里有观点谈到岭南古越先人把斧钺视为神圣而尊严的礼器, 源于越人对钺器的信仰和崇拜, 到了后来的夏商周时期, 更是把钺这种工具视为统治者的权利、尊严及号令军队的信物。

在《史记》及《尚书》中均有古越先人钺的史料。可见古越先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众多石器的重要性。岭南民间工艺始于石器, 源于石器。经过历史的沉淀所留下我们今天可以看见的四十多个种类的岭南民间工艺美术类别, 诚然都是弥足珍贵的, 是古越民族的遗产, 也是民族瑰宝。

二、岭南民间美术的历史与特点

商周以后岭南先民与中原内地交往日益增多, 及秦统一中国后, 中原人的先进文化与岭南文化不断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交流, 岭南本土文化慢慢汉化。唐以后汉文化已经在岭南文化中处于主流地位, 从岭南出土的商周器物上已经看出中原文化的图腾的影响。

从广州地区墓葬的出土文物看, 自西汉起岭南地区的艺术品渐多, 这与中原文化的融入外来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分不开的。

及至明清、民国时期, 岭南文化空前发展, 走出国门在海外也光彩夺目。岭南民间工艺中的三雕一彩一绣 (牙雕、木雕、玉雕、彩瓷、广绣) 更是在这一时期在海内外大放异彩。

岭南民间美术工艺尤长于刺绣、织锦、雕刻、剪纸、陶瓷、葵藤编织、民间绘画、彩色扎灯、木版年画等。粤绣 (广东刺绣) 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 与四川蜀绣、苏州苏绣、湖南湘绣共同闻名于世, 又具有岭南独特的地域特色。

广绣著称于世的特色是:构图饱满、图案虽繁密而有章法, 用色明快艳丽, 成品幅面平整且抚触起来柔软, 金银垫绣具有极强立体感且针法变化无穷。其中以百鸟朝凤纹、龙凤纹、博古纹等最具传统特色。

佛山年画以其红彤彤的色彩著称, 在我国年画中这样大胆用色属罕见。佛山由于岭南独特的东亚季风的潮湿气候, 民间画师因地制宜, 根据气候变化对年画的影响, 设计了以佛山镇特产有“万年红”美称的丹红作版画衬底, 使版画的色彩艳丽, 大色块的涂染于年画, 尤其是门神上。同时线条粗重有力是佛山年画艺术又一特色。

佛山民间剪纸有鲜明地方特色。它有剪、刻、凿、衬、印、写并用的技术特色。使作品色彩丰富, 有手工艺性。使剪纸原有粗犷与细腻的特色均得到完美呈现。同时以佛山名特产为剪纸的主要原料, 以铜衬料、铜写料、铜凿料为最具特色, 采用铜原料制作出来的剪纸五彩缤纷, 富丽堂皇, 高雅华贵, 具有强烈装饰性。

阳江风筝是南国风筝的杰出代表, 是“南莺”的发祥地。阳江风筝队参加世界和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得奖项, 显示了阳江风筝的地方风格。阳江风筝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手工制作, 技法古朴, 兼具造型优美、用色鲜艳、形态生动、工艺精湛、易飞高放远。阳江风筝造型繁多, 题材丰富以花鸟鱼虫、野兽等动物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主, 画风以写意为主。

三、岭南民间美术中主题形象的选择倾向

岭南民间艺术是由岭南人民创造的, 这些创造往往具有某些精神诉求和使用价值, 岭南民间美术中一些经常使用的动物形象如鱼、仙鹤、狮子、龙、百合、海棠、荷花、公鸡、鸳鸯、孔雀、竹子等。这些事物往往蕴含许多约定俗成的“吉祥”含义, 这些具有“吉祥”含义的物象是指这些物象及其特定属性和人类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的厉害关系, 这种关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渐渐渗透于人民的观念中, 并且在集体意识中慢慢具有了稳定的肯定性, 这些“吉祥”事物便成为岭南民间创作中经常出现的形象。

在岭南民间美术中出现的形象往往有两个特点。其一, 选取物象都以其原有的最完整、最恒长的姿态出现, 如人物形象出现时有完整的四肢、双眼、双耳, 且都是正面侧面形象;走兽四条腿及尾巴均可见;建筑物有完整的门窗及陈设等, 一般会有完整的庭院。这些常态特征均为创作岭南民间美术的主体观察者所注意。其二、对物象的显著特征进行夸张提炼。岭南民间美术中的植物的果实、动物的四肢、头部、五官、人物的脸部往往会提炼出其个性特点并以夸张的形式进行表现。其三、善用积极形象和特征。岭南民间美术中被用于创作的主体物象多是以积极向上的神态出现, 多是欢乐、平静、祥和、和乐等, 几乎不会出现悲伤、怅然、恐惧等消极色彩浓厚的神态。因为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 岭南民间美术创作题材被创造者赋予了积极的生命特征。如石榴的多子、龟类的长寿、瓜类的藤曼蜿蜒等。将事物原有的特征与自己所希望物象具备的特征相结合, 并把这种选择作用于物象本身。

四、岭南民间美术在其他领域的积极作用

岭南的灵秀山水孕育了岭南民间美术, 岭南民间美术中融入了汉文化的精髓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既是根于本土的也是全民族的。从古越先人的石器发展至今, 岭南文化是岭南精神世界和手工劳动结合的产物, 是岭南诸民族的岭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熠熠宝石。

岭南民间美术是人民由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自发创造出来的,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所以民间美术是人民共同的心理情结, 有天然的增强本土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岭南民间美术虽源于民间, 但就岭南民间美术拥有的创造群体和受众来说, 它的社会功能和在思想文化上的作用是远远超过所谓官方的、典籍的文化。弘扬本身就扎根于岭南土地的民间美术更有利于以一种润物无声地方式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唤起对家乡的热爱, 唤起心底深处思乡敬祖的共同情怀, 使岭南人民可以以一颗虔诚的心去认同和接受岭南先民创造的伟大艺术形式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生生世世传递下去。这样如今经济快速发展拥有先进文化的岭南地区和古代的岭南, 个体和整个社会群体就这样被一条文化与精神的丝带紧紧系在一起。

可以用卡西尔的一句话概括这种现象, 他曾说过“当我们沉浸在对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的直观中时, 并不感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离,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朴素平凡的物理事物的实在之中, 也不完全生活在一个人的小圈子内。”

参考文献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1.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略论 第11篇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才能创造出有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2011年2月,民间美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之中,在法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遗产名录的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明确规定了学校、媒体以及各学术机构所应该承担的宣传、普及、教育的义务,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单位给予税收优惠的扶持政策,这对于民间美术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和前些年相比,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已经是突飞猛进了,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也高了不少。但是,民间美术的发展问题仍然堪忧。现在大多数民间美术艺术家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环境都比较艰苦,但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经济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能在清贫的条件下坚持这一份对于艺术的热爱已经实属不易,高质量、高艺术性的创作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要想发展民间美术,传承人应该后继有人,但是手工业者收入较低是现实存在的难题,如何能够在诱惑众多的现代社会中吸引新生血液来继承这些民间美术并能够坚持下来,这恐怕是民间美术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

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还遇到了作品商品化的问题,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作品的商品化可以使民间艺术的表面形式获得延续、得以普及,但过度商品化却又使许多民间美术的精品和精华不能得以很好的流传,因此掌握商品化的度是一个关键。市场化的商品应该以民间美术的精神、审美理念和文化传统对民族符号进行再设计,再利用市场化获得的经济效益发展民间美术的精品,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双赢局面。

在这一方面台湾的文化产业有一些借鉴之处。台湾有许多文化创意产品,他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典出渊源、构思精巧,既时尚又充满传统的草根气息。让人们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拉近了人们和传统的距离,为优秀文化创意产品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优秀的文创产品反过来增加了人们对于传统的兴趣,传承了历史。其实对于民间美术也是一样,要想使民间美术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普及教育。随着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变换,许多原来的必需品和常见的艺术形式变得不那么常见,因此民间美术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民间美术的普及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社会、媒体的共同努力,使民间美术被人们认识、了解、理解之后,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民间艺术衍生品,才能让民间美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才能使民间美术的精品更好地创作、流传。

许多民间美术是依附于民间习俗、祭祀活动和传统节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活动都日渐减少,民间美术的功用性逐渐下降,也影响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其实,很多优秀的民间活动和节日是应该被保留的,通过各项活动的举办,民间美术能够更好地被传承、被发展。

浅谈工艺美术中的民间美术 第12篇

工艺美术的造型、色彩及装饰都体现出它的艺术特性, 在我们生活中, 到处都有工艺美术的存在, 一件小小的物件经过精心的装饰之后便成了一件精致的工艺美术作品。它不仅仅体现在外部的造型与结构, 还体现出色彩的运用与形体的完美结合, 从而达到的统一, 又根据不同的外形、颜色、纹理以及形式美的运用, 更好地传达了视觉上的美感。

而我们工艺美术中对其影响较大的要数民间美术。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 自己的民族特点, 在工艺美术上更能够体会至深。工艺美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工艺性, 不同的工艺品无论是从外形还是材料以及手工艺上都是不同的, 有的需要雕琢, 有的需要编制, 根据不同的工艺品体现出不用的工艺性, 而我国的物产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的关系, 分布的不够均匀, 更产生了产品的区域性。

而民间美术则是相对于宫廷美术而言的。鲁迅先生称之它为“生产者的艺术”, 当然也有人把它称之为“农民的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辉的成就, 在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工艺美术的取之不尽的宝藏, 而不同民族又体现了风格各异的民间美术, 浓缩了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不论时代如何的进步, 不论科学的飞速发展, 我们都离不开衣、食、住、用、行的生活最基本物质条件, 民间美术就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寄托的希望与梦想。而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不仅是工艺上、材料上以及制作上的传承, 主要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丰富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继承和发扬民间美术的同时, 也树立了民族的自信心、增强的民族的自豪感。

一、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它就地取材, 通过材料本身的特殊性来完成自身的艺术创作。

民间美术不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 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和手工艺人。

民间美术与地方宗教, 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它并不是迷信的物品, 而是代表这劳动人民的一种情感的凝结。

民间美术在制作过程中, 不论是制作还是流传的方式都是集体的, 在流传中既有原汁原味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异。

在艺术上它具有一定的审美性质, 它运用了形式美的原理, 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质需求的结合体。

二、民间美术的艺术风格

民间美术的作品中到处都充满着强烈的民族特征, 继承着我们中国最传统的民族文化, 而民间美术的作者大多都是从事物质生存的劳动人民, 有着最淳朴的思想, 最质朴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对于我们美术工作者来说, 可能略显稚嫩了些, 但它却没有着专业美术的那种束缚, 显得更加没有拘束, 更加自然, 就像一切都来源于大自然一样的淳朴、敦厚!让人感觉就像小鸟在天空上自由自在的飞翔, 完全是出自内心, 那样的随心所欲, 让人陶醉, 它清新、单纯、质朴, 不加任何的修饰。这往往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所向往, 所追求的。从而让民间美术具有这独特的艺术气质。

三、民间美术的多种工艺形式

剪纸

剪纸是民间美术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众所知晓的一门艺术, 同时也是流行最广的民间美术形式。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 使用的材料普遍易得, 应用和流传的范围也广, 所以一直被各个民族所喜爱, 不论的逢年过节或者了家有喜事, 常用剪纸来增添喜气, 可见它有多受人们的喜爱。

刺绣

目前我国最出名的要数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这四大名绣了, 这些都是比较专业的刺绣工艺, 属于工艺美术。还有一些是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属于民间刺绣, 属于民间工艺美术的范围。我国的刺绣历史悠久, 刺绣的种类繁多, 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 它存在于多种物件上, 起着装饰的作用。比如:门帘、床单、服饰、鞋帽等等真是数不胜数。不论是在构图上还是用色上, 都体现出广大劳动妇女的勤劳与智慧。

皮影

皮影又称影人, 主要是用牛、羊、驴的皮来刻制的, 它的制作与剪纸有很多近似的地方, 也是一镂刻的形式体现的, 制作完后刷上不同的颜色, 再罩以桐油或清漆, 颜色艳丽且透明。由于皮影及雕刻精美, 极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娱乐价值, 促成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竹编

在美术工艺中竹编可谓历史悠久。由于竹子本身的性能, 又加上取材方便, 我们的祖先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战争中对竹子运用的都非常的广泛, 由最原始的竹编制品到现在较为成熟的竹编工艺中可以体现出人们对竹子的青睐, 而竹编的工艺种类繁多, 技法也在发展中层出不穷, 有很多竹编工艺由于制作工艺精湛而被收藏在故宫的博物馆中。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下一篇:运动员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