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互助小组范文

2024-07-16

成长互助小组范文(精选9篇)

成长互助小组 第1篇

关键词:成长互助,高职护理,实习管理

0引言

校外实习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转化、专业技能培养等综合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的时期, 是培养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重要转化过程。护理专业学生基于专业实践的学习要求,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会确立在具备一定资质的医院至少实习达到8个月左右的时间。 因为学制的不同, 高职的护理专业学生与本科院校相比, 需要更早地步入临床实习阶段, 即在校的第二年就要转到临床开展技能实践, 护理实习生需承担着护士和学生的双重角色, 承受着来自学校、医疗环境、患者、临床带教老师等方面的压力[1]。 本研究是讨论“ 成长互助小组”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为创建积极有效的护理专业实习生自我管理方法开展科学的实验与调查, 并给与学校的实习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依据与建议。

1 “成长互助小组”的概念与设计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一般各校都是根据实习单位的资源进行安排, 往往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实习单 位, 因此高职护理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帮助高职护理学生适应实习生活, 构建了“ 成长互助小组”的模式运用于学生的实习管理, 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实习管理工作成效。

“ 成长互助小组”的模式是基于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提出, 他认为, 团体是一个有机的动力整体, 团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 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 团体的动力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关系, 有足够的力量改变个体的心理方向[2]。此外, 人群关系理论也提出来组织气氛对人的影响力巨大, 个人可以通过同其他人的关系而获得基本的和谐感觉[3]。 因此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调查研究了“ 团体动力学”、“ 工作坊模式”、“ 成长小组”等方法在高校学生教育学习、班级管理、新生适应、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运用, 指出此类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体现合作、团结、认同, 重视和谐氛围的力量, 对大学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反省中达到新的认知有着积极的作用[4]。

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开展的“ 成长互助小组”, 主要是针对校外实习的特殊性与实习管理的工作难点, 从整体的动力观出发, 采用同辈互助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活动, 通过实习生小组内的“ 助人自助”进行相互影响, 使小组内的实习生们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 通过“ 成长互助小组”的形式, 可以给实习生们提供获得理解、接纳、支持、 帮助的平台, 使得在远离学校和班集体的情况下, 实习生们的想法不仅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回馈, 同时提供给实习生们从他人的视角、思路、做法上获得启发和灵感的机会, 并且在得到他人支持和鼓励, 和给予他人支持和鼓励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更好地适应实习阶段的各种问题, 创新实习管理工作的工作方法。

2 “成长互助小组”的实施与评估

为了验证“ 成长互助小组”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的实际运用, 以江苏建康职业学院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 ( 在校二年级) 为实验调查对象, 开展了“ 成长互助小组”的实验与调查研究。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 共招募了158名来自江苏省内13个城市的学生。 护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安排一般会根据学生的生源所在地就近安排, 根据这一特殊性, “ 成长互助小组”也以地区划分, 即同一地区或相邻地区的被试学生分配在同一个“ 成长互助小组”, 每个小组约为10至15人。 每次的小组活动有1-2名老师参与, 每次活动时间大约为1个小时。

“ 成长互助小组”是以活动为载体, 以体验为重点, 采用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特定活动方式、明确活动目标适时开展[5]。 根据以上的要求, 确立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 成长互助小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初创阶段:开展心理活动课, 目的是制定“ 成长互助小组” 活动公约, 完成小组的建立;成长阶段:开展小组团体训练, 目的是促进小组的成长;任务阶段:开展情景模拟训练, 目的是启发小组的力量, 带领小组进行实习中问题处理的讨论;可持续阶段:开展小组性谈心谈话, 带领小组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讨论, 目的是延续小组的生命力。

“ 成长互助小组”活动结束后, 对参与小组活动的实习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参与小组活动的平均出勤率为96.1%;选择自愿参与小组活动的原因中有77.9%的人选择“ 成长互助小组”符合自身的需要;在参与了小组活动后有97.4%的同学表示乐意参与这一活动。

在“ 成长互助小组”对护理实习生的个人成长是否有利的问题中, 有71.4%的人选择非常有利, 有28.6%的人选择可能会有效果, 类似的研究结果也表明, 建立同辈支持系统对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起着相当有效的作用, 特别是当时可以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6]。

对小组活动的平均满意率为91.4%;对小组活动的平均受益率 ( 活动是否对个人感到有用) 为90.7%。 其中各个阶段活动的满意率最高的是可持续阶段, 说明带领小组的可持续发展是符合小组成员们所期待的。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承受着学习和工作的高强度负荷, 容易搅乱他们正常的生理规律、心理健康、生活和社交活动。“ 成长互助小组”给予了他们一个相互支持的团体动力, 小组的持续性活动在化解压力, 舒缓身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满意率最低的是成长阶段, 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过多的团体训练安排并不适于已经建立成形的小组, 因此在小组的成长阶段应该调整活动内容。 对于小组形成初期, 活动形式的团体训练有益于化解参与同学间的陌生感, 帮助同学们迅速熟悉起来, 但当小组逐步形成后, 同学们的深入了解则应通过谈话形式的活动方式, 更多地给予他们相互之间自我表露的机会。

对小组开展活动的各个阶段活动的受益率最高的是任务阶段, 说明以情景式的任务开展活动可以使参与同学提前感受和了解“ 成长互助小组”对于他们实习期间的作用, 增强了小组的生命力, 让同学们更有信心依靠团体的力量给予彼此帮助。 给予受益率最低的是成长阶段, 分析其原因活动内容的满意率低导致同学并不能从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价值信息, 这也与对成长阶段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有98.7%的人认为这项活动今后应在所有护理实习生中推广, 有的同学提出希望小组活动能够向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推广, 可以让同学们更早地成立小组, 让小组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本次的小组校内活动时间为2个月, 根据参与学生的建议, 应提前至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半年就开展小组活动。

3结语

“ 成长互助小组” 的建立与活动开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 在成员招募时即以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名义开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小组建立的可能性。跨地区、跨班级的建立小组也是工作难点, 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当然也可以在班级内根据地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以班级为独立范围形成建立小型规模单位的互助小组。

在互助小组活动的安排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 校内构建小组时应开展更多更丰富的活动, 减少团体训练的活动时间, 更有针对性的结合临床案例情景模拟进行小组内讨论, 注意活动开展的时间等问题, 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 使“ 成长互助小组”自我管理模式在高职护理实习管理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 “ 成长互助小组”自我管理模式受到了参与学生的肯定, 学生参与率高, 体验丰富, 确实受到了较大的益处, 在后期的小组跟踪调查中也发现, “ 成长互助小组” 成员间的助人自助在较大程度上积极地给予了学生心理支持, 有利于解决学生实习期间常发生的各种问题, 为实习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伏桂梅.本院中专实习护生实习期间压力现象分析及个人职业定向影响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 2015 (04) :241.

[2]吕剑辉.团体动力学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 2012 (06) :182.

[3]马云献.国外组织研究气氛综述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01) :19.

[4]朱诲君.“成长小组”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41.

[5]郑玉芬.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重点——谈心理活动课的实施策略[J].小学德育, 2007 (1) :30.

互助学习小组总结 第2篇

中至小学 许静

学习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孩子的进步,因此学习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现有的基础(包括学习成绩、综合素养、自我管理能力等)作为重要依据。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建立合作小组为各学习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尝试了学习小组划分的具体方法:

1.按照语文、数学、英语、基础素养成绩及学生自我评价将学生分为ABCD四类。

然后再根据性别、性格、学科优势、行为表现等再做微调。

2.A类学生确定为组长,为1号,然后从BCD中再各选择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3.教师根据初步的小组建立,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再次进行合理搭配,4.座次安排:(①②③④为各组组员号)1423这样的座次方式有利于“一帮一”的学习小组互助,①号帮④号,②号与③号互帮,有利于优生的发展,也创设了后进生转化的有利条件。

二、学习小组内部分工 为避免在学习小组内部,所有的事务无论是学习还是班级活动,只是由所谓的组长去做,而其他组员就表现的有点儿漠不关心,这样就使得学习小组的活动最终只是流于形式,严重阻碍了学习小组互助学习的进行。所以我们考虑只有对学习小组进行科学的分工,让每个组员都负有责任和使命,才会使学习小组中的每个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才会使人人都有为学习小组学习和组间竞争出力的责任心,才会不断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使学习小组能够更好的去完成更多的任务。这应该是小组建设的第二步。

1.围绕学习小组的建设给组员设置分工。即在学习小组内设学习小组长、记录员、检察员、汇报员各一名。开始时,学习小组长选有较强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也就是我们确认的1号。一段时间后可以考虑轮流担任。学习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学习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学习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各学习小组将每日情况进行汇总,并将结果在班内进行公布。

2.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即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分别设立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或专业学科组长。无论是哪一种分工设置,各分工组长都要职责明确。

三、真正形成互助合作小组

1.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自己学习小组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如:旋风、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拼搏、雄鹰,这是何等的信心,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气魄!

2.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3.制作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自学感悟 小组互助”教学初探 第3篇

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的“感悟”,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己有。而在“自学感悟”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迫,“小组互助”能更好地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妙境界。

预习: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认真研究学案,上课前一天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的重、难点,并初步明确达成目标;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知道怎么预习、如何预习,并将知识要点摘录在学案上;弄懂教材例题,会做书后习题,如遇到不懂的题目,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互助;每位学生在学案上书写具有自己个性的内容,让学生创造性地构思问题,以便课堂上展示。预习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后面几个环节能否获得成功。所以,预习环节非常重要,是各环节的关键所在。组长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时进行检查、督促。

展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有一定的表现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展示环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主动理解,营造良好的交互情境,组建了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口述预习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适当交流,各组之间互相补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展示环节将课堂话语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更好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知,能够欣赏一些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展示是对预习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能力,展现学生才能,树立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通过展示达到“扎实理解 ,当堂拔高”的目的。

演练: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展示汇报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生成已经几近达标,演练势在必行。能够发现问题,小组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合作互助,从而解决问题。演练不是单纯的测试,是测试的前奏。具体做法是:各小组模仿书本例题、习题快速在黑板上出题,教师安排其他小组进行解答;小组内部互相命题,互相检测;完成答题后,教师安排第三个小组进行批改,并进行点评。这种做法既能够检验答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命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能够监控命题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层次,同时也可以看出命题学生预习是否细心、是否有责任心。演练环节一举多得,不可或缺。

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在读书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读书如果不疑,就像刀不磨会生锈不锋利乃至氧化变质一样,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甚至还不可能有什么新鲜感。疑是深思的结果、是追求新知识的起点、是创新的动力。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结束,相反,疑意味着思维获得新的起点。新知识的获得,总是从疑开始,通过步步释疑,获得新知。这和人类文明进步一样,科学家们若没有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理,没有“疑”,是不可能诞生新科学的,人类的文明进步当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有疑而不问,思维的链条就会断裂,获得新知的途径也会被切断。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解惑。疑而促进问,问而获得知。

在演练环节中,各组之间、组组之间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质疑,可以使疑点越辩越明,越辩知识理解越深,掌握越牢。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也可以参与小组答辩,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辩论中疑虑顿消,在辩论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反馈:通过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达标检测,前面掌控全班的学情。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达标检测的内容“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达标检测的内容要紧扣书本,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有梯度和区分度,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让同学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信心。选做题倾向培养优生,可以解决优生“吃不饱”的问题,让富有活力的学生接受挑战。教师通过学生检测,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让组内的同学进行帮扶,教师也可以及时对学生因材施教。

提升:通过上述五环节的实践,每位同学对本节课知识都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都想拥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教师让学生进行全面总结,为学生搭建了激发智慧、放飞思想的舞台,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训练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锻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碰撞智慧火花,让同学的思维得到更高层次的飞跃,创造性的构想不断涌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学习内容起到梳理、概括作用。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不仅能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起到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从而使他们乐于学习数学,积极参与其中。创造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境界。

小组同质多向互助全面收获 第4篇

一、小组同质, 为互助学习提供可能

异质小组不利于学困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不容易让优等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们将学生进行同质分组, 把几次测试平均成绩相当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 全班就有若干个同质小组, 让每个同学在临时小组中找到可参照的目标, 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

1.同质小组, 有效辅助异质小组。

如果完全打乱原来的座位, 那么会影响大家已经默契了的“合作”, 而且身高因素也影响学生听课看黑板。同质小组就作为临时小组, 来辅助原来的异质小组。

2.小组同质, 变单向帮助为多向互助。

在同质小组里, 大家的水平差不多, 需要帮助的就不是一两个人, 可以提供帮助的也不是一两个人。大家都可以帮助别人, 同时也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样的帮助和被帮助是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做的, 并且是都需要的。语文知识点非常广博, 字、词、句、段、篇, 每个人都既有拿手的也有欠缺的方面, 大家可以在不同方面进行互助, 从而达到“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的收效。

3.小组同质, 变伪互助为真互助。

在同质小组里, 大家的水平差不多, 对同一问题的知晓程度相当, 经过大家的讨论研究, 取长补短, 找到答案, 达成共识。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让大家都得到锻炼, 这才是真正的互助。

二、小组同质, 让互助学习成为必要

小组互助的目的是进步, 怎样才能知道小组互助是否有效呢?看成绩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为划分小组时, 大家的基础成绩就是不一样, 也就是起点不同。如何让这些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如何让每一个组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呢?

1.变班内竞争为组内竞争。

不管怎么考试, 前几名只有那几个, 学困生永远都没有优势, 他们的信心也难以培养。但是在同质小组里, 每个组都有第一名, 这样, 原来全班的一个第一名, 就变成了七个第一名。因为竞争对手水平相当, 每个人都有考第一名的可能。这样的组内竞争, 更公平,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给每个组的第一名加三颗星。最后一名减一颗星, 有了这样的奖罚, 大家竞争很激烈。我们有一个组的四个人, 原来一直考不到80分, 更不用说达到优秀, 有时甚至只有60多分。细细分析试卷, 其实没有很大的知识缺陷, 就是这里错一些, 那里错一点, 有时候也并不是不会。这样不稳定的成绩让人难以应对。但奇怪的是, 自从他们被编为一组, 考试的认真程度让人刮目相看, 划分小组后的第一次考试三个人考了84.5, 还有一个人考了82.5, 分数差距是全班最小的一个小组。组内竞争真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班有三个学困生, 从来没有及格过, 作业高兴做就做, 不高兴就不做, 甚至考试也这样。放哪个组, 哪个组不高兴, 原来一直让三个优等生进行一对一辅导督促, 几乎没什么效果, 不仅家长失去了信心, 就连他们自己也“破罐子破摔”。后来同质小组, 把他们三个人列为一组, 选了一个组长, 还真有效, 作业开始做了, 要求第一组背的三篇课文他们也都背, 大家很意外, 但是我知道这就是同质竞争带来的好处。无论二十分, 还是三十分, 他们三个人中总有一个是第一名。第一次总结表彰发奖品时, 他们当中也有一人名列其中。

2.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

一个小组竞争毕竟范围小, 只在小组内竞争, 会不会失去动力, 难以进步呢?那就让小组间进行竞争;用成绩来比, 当然还是不现实, 可以比进步。一个小组为一个单位, 每次比赛以平均计算, 只要超过前面一个组就集体加五颗星。这种方法还真有效, 前面的小组因为有压力, 很努力, 后面的小组, 因为有动力, 更努力。

3.变个人学习为小组互助学习。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同学们也深知这一点, 要想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星星, 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帮助。有一次作文, 一个临时小组让我很感动, 他们组的作文不仅写得认真, 而且小组成员互评互改, 写上了眉批和总批。这样, 个人学习真正成为小组互助学习。每次默写, 原来都是我亲自看, 现在等不到我看, 大家都急于知道结果, 互相看, 互相找“毛病”, 也互相学习, 大家就这样在互相找“刺”, 互相竞争中得到进步。

三、小组同质, 让互助学习发挥实效

1.由被动走向主动。

每次收作业, 我都以临时小组, 也就是同质小组为单位。批改之后, 我会把质量最好的放在最上面, 给他加一颗星。当然, 这种考量是全方位的, 从书写到正确率, 甚至还有作业本的整洁度。在同质小组里, 这样的竞争相对公平, 学生也乐意接受, 更愿意为一颗星而努力。一次家庭作业, 只要求抄写词语, 一个同学还把要求背诵的课文默写了一遍。虽然我觉得这样他的作业时间会有些长, 但我还是看到了他的学习态度的转变。

2.由课内走向课外。

课堂上的合作, 因为位置的原因, 当然还是以固定小组为单位比较好, 但也不排除临时小组的合作, 如前置性学习, 要求红色组进行质疑, 橙色组概括主要内容, 黄色组进行分段, 而紫色组只要掌握生字……这样分层要求了之后, 他们再打破原有的位置, 进行互助学习, 互助的目的性更强, 切入口更小, 互助更有效。课外就不同了, 只要是大家感兴趣的, 不懂的都可以通过互助学习来解决问题。私下里有几个人也告诉我, 他们组买了不同的辅导资料, 有空的时候, 大家就一起看,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3.由竞争走向合作。

为了争取更多的星星, 同学们不仅注意在组内合作, 同时也积极进行组际间合作, 如学习资料互通有无, 学习方法共同分享, 实现了共赢。更可贵的是, 他们明白了当今社会充满竞争, 但同时也更需要合作, 他们知道了“水涨船高”的道理, 不仅为自己的进步高兴, 更为别人的进步鼓掌。

4.由要求变成习惯。

自从分了同质临时小组之后, 每个人都有了参照的对象, 优等生不再优哉游哉, 因为一旦失误, 位置不保;学困生也不再自暴自弃, 因为只要努力, 成绩立竿见影。这样, 大家互相竞争互相合作自然而然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氛围。

成长互助小组 第5篇

回顾新课改所走过的路子, 点点滴滴, 记忆犹新, 其中比较成功的做法就是我们对原有“分层教学管理方法”做了大胆改革, 探索尝试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特色的“合作互助小组管理模式”, 并在全校推开实施, 颇受师生欢迎。现就基本做法阐述如下:

一、理论依据

当今世界, 竞争日趋激烈, 要生存、要发展, 必须具备竞争能力, 而在竞争中取胜个体的力量是比较弱小的, 这就使得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合作互助小组有利于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90年代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它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它包含了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三个方面的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它不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合作互助小组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合作互助小组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的机会, 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合作互助小组的评价观:本着追求一种“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境界, 把个人之间竞争变为小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依据, 形成一种“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二、具体做法

把“合作互助小组管理”运用于课堂教学管理、思想教育管理、日常生活纪律管理及各种活动管理的全过程中, 形成教育教学活动中全方位的合作与竞争。

1. 科学定编活动小组

合作互助小组的特点告诉我们, 小组成员应在活动中共同承担责任, 共同分享成果, 这样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才能为共同的利益与目标而贡献自己力量, 乐于相互帮助、配合。在布置教学环境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一个有利于活动、便于小组讨论和交流的物理环境。因此, 科学地定编活动小组是很必要的。

根据班级中人数的多少, 按照前后两桌四位同学或六位同学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 全班共十多个小组。在座位定编前要求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联合考察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学习风格等因素, 并依据学生自愿, 将学生定编成1A2B1C或2A2B2C异质小组, 组内小组成员要求分工明确, 有小组长、记录员、调查员、汇报员等, 以便组内开展互助合作活动和组间竞争活动。

2. 开展组内合作, 倡导组间竞争

(1) 常规管理竞赛。根据本班特点制定考评细则, 包括学习、出勤、纪律、卫生、日常规范等方面, 由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监督、班干部负责, 对每一组学生进行评分, 周末评出本周优胜组, 累计积分, 半学期或学期末给予奖励, 为了发挥小组长在组内的组织作用, 还评选先进组长, 将每位学生的得分作为该生评优选模等的重要依据。

(2) 课外活动竞赛。立足本班实际情况, 依据各学科特点, 开展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竞赛项目, 诸如作业展览、单词竞赛、课本剧竞赛、演讲比赛, 阅读竞赛等和一些社会性、公益性的活动。

根据“维果茨基的发展区”原理, 每位学生在活动中尽可能为共同的目标或集体荣誉而自我努力, 密切配合, 精诚协作, 互帮互助, 互相促进, 既发展了团队精神, 增加了凝聚力, 还学会了关心他人, 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 建立组内互助合作, 组间积极竞争的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曾经说过,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在合作互助小组活动, 要使小组的效能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小组长在小组活动中尤为重要, 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作用, 促使他们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同时, 帮助和带动本组其他成员完成学习任务, 并营造出浓厚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不仅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光荣感, 还要增强他们的学习紧迫感和对集体的责任心, 对他们的能力及取得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同时对评选出的优胜组半期或学期末要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与表扬。如给该小组成员合影, 并把他们的照片张贴在学校宣传栏, 写上适当的带有表扬、鼓励的话语等, 以便激发表现不突出的小组对优胜组的渴望与追求。

三、几点体会

1. 课堂气氛活跃了, 课堂效率提高了, 课堂上敢于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学多了, 不按时交作业的人少了。

2.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提高。

3.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4. 班干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觉性得到了提高, 学校管理变得轻松。

5. 教师从以往的辅导学生、维持班级秩序中解放出来, 腾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6. 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如有学生自办的小报、校园广播等。

四、注意事项

1. 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积极配合, 及时合理调整各组成员, 协调小组之间的关系, 避免矛盾冲突和拉帮结派等现象。

2. 科任教师依据学科特点, 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3.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性, 避免走过场、搞形式。

4. 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小组活动中, 教师重在引导, 贵在点拨, 妙在为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

5. 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激励机制, 注重过程评价。

6. 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学生要经常召开座谈会, 总结得失, 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7. 积极与家长联系, 形成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

五、结束语

成长互助小组 第6篇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四环节小组互助”课堂教学模式

1. 互助小组的组建。

在班级内, 我根据学生日常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性格差异以及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表现, 把学生分为ABC三类, 遵循“同组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把他们分到不同的小组内, 每个小组都实力均衡的, 选取优秀的同学任组长。全班搭配成若干个这样的探究互助小组。

2.“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四环节解读。

环节一———读读。教师备课时需精心设计预学稿, 课前发放给学生, 供学生自学时参考,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自学了解课上所学的基本内容,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做好准备。

环节二———议议。课上经过教师情景引入后, 以小组为单位, 要求学生将预学中“看到的、想到的、不懂的”说出来, 也就是将阅读、观察、感悟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学之间将自学收获互相交流、提出疑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 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进行巡视, 重点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形成。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把传统课堂教学沉闷的“呈现—接受”模式变为生动的“引导—发现”模式, “在引导下的发现”和“在发现中的引导”才能使课堂焕发出蓬蓬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环节三———讲讲。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此时老师不要急于进行讲解, 适当铺垫之后要引导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形成小组间的竞争态势;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问题讲透。

环节四———练练。针对本节课精心设计适量练习检测题, 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对检测发现的问题要让小组充分讨论并互相讲解, 实现二次互助。教师在结束本节课之前可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与方法进行梳理、归纳、总结, 以便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 四个环节可以灵活调节、变式运用。

二、编制预学稿提高小组互助的效率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设计的预学稿能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提高了小组互助学习的效率。教师对预学稿的设计, 应合理处理教材, 努力做到用“活”教材, 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 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 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 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因此化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编教材”。

根据实际情况, 预学稿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 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 有启发性,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要做适当的提示, 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以教师的热情和温暖坚定学生开展四环节小组互助学习的信心

“四环节小组互助”教学模式为正确的评价和激励学生提供了平台, 营造了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关于教师行为如何影响学生的成绩, 回顾近几年进行的50次调查, 我们发现主要有两方面, 教师的热情和温暖。”教师的热情和温暖源自对学生的热爱, 老师的热情和温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心。教师作为引导者, 一定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四环节小组互助”教学模式中, 全班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 是关心, 是牵挂,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 家庭情况也不同, 我们不搞“一刀切”, 一刀切, 切出来的只能是失败和沮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 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 真正地体现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总之,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 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 不再出现“穿新鞋, 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

成长互助小组 第7篇

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很多,有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浙江安吉昆铜中学都有类似研究和操作。因此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是大多数属于某一种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总结。我提出的思路是将互助合作小组渗透到班级的课日常管理之中,这样一项研究作为班级管理上的模式探索还是比较少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教育艺术宝库,深化班级管理改革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深入挖掘小组合作研究的资源。为学校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找到新的突破。

(二)实践意义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懂得做人、做事,有利于良化班风、学风建设;有利于理清班主任育人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和价值取向,在破立中提高班主任育人水平。

三、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自我管理,以“互助合作小组”为基本管理单位,以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各项活动、家庭与社区的表现等作为竞比指标的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一种管理模式。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邀请教育理论

1968年,美国的威廉姆和贝帝首先提出的邀请教育理论提出了“尊重、信任、乐观、有意性”四个核心理念。

邀请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整合所有教育资源使之有效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学校的所有教育因素都具有亲和性(邀请性),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教育活动中感到自尊、自信和有价值。

(二)人本主义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性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不是由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

五、研究的目标、对象、原则

(一)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期待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最终能够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达到全面发展。

(二)研究对象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社区活动等方面的管理。

1.主体性原则。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点,注重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2.目标性原则。即始终瞄准增强学校活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现教学与管理双丰收这一目标

3.应用性原则。即注重方法论的运用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路径和重点难点分析

(一)主要内容

1.互助合作小组的组建研究。我们初步设想,小组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学生情况的调查摸底;(2)不同特质的学生互助合作小组组建的策略研究。

由于不同学生心理特点各不相同,要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组内学生的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和管理任务,就要寻找合理分组的组建策略。此项研究具体又包括:小组组员组合的原则、小组的规模、搭配、座位及分工等等。

2.互助合作小组长的培养研究。组长是小组的灵魂,是组内其他成员的标杆。他在小组活动中起着领导、组织作用。因此,选好小组长并让小组长明确自己的各项职责十分重要。此项研究包括:小组长的条件、职责、产生办法、工作的具体操作细则以及培训制度建设等。

3.互助合作小组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研究。我们倡导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因此,必须将每一个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各种表现综合起来评价每一个小组。我们将对学生发展设置多维度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实践、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健康、学科发展等内容。与此同时多元化设计评价的形式建立一套以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4.互助合作小组管理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研究。互助合作小组管理,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劈开教师的指导,忽视教师的作用。因此,如何让每一位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掌握互助合作小组的指导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二)研究重点难点分析

互助合作小组是班级管理的载体和工具。其关键的点是互助合作小组的组建和管理。如何组建一支科学合理搭配的小组?如何制定各方面的互助合作小组的考评制度?如何培训好小组长?这是本研究的三个重点问题,也是三个难点问题。

另外,要赋予这项管理模式以生本化,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教育教学改革向来会向传统挑战,这势必会引起一些传统习惯改变的阵痛感。这就要我们强化教育教学观念的提升,切实抓好教师角色转换工作。

七、预期价值

以往互助合作小组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在广大教师的课堂中得到应用,作为班级管理层面的应用还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其主要的特点是管理的对象由单个学生个体转为群体,管理的任务下放给了小组组长和组员。其考核的领域不只是就局限在校园生活,还将考核的视野扩大到学生的社区生活,这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的尝试,定能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张梅玲.家庭环境与学生习惯自管力养成的探究.中科院心理所课题报告.

成长互助小组 第8篇

一、传统试卷讲评课的弊端

传统试卷讲评课的基本做法是:试卷批阅之后下发,教师按题号或题型一道道讲解分析。在讲解过程中请部分学生参与解答,学生记录正确答案和解题要点。笔者认为这样的试卷讲评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1.耗时、费力。

这样的试卷讲评课全面撒网,对试卷上的每一道题一一解答,耗时。随着学段的增长,题量增加、难度见长,试卷讲评课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随之成正比增长。教师往往会碍于进度尴尬,匆匆走一遍过场,或者试卷讲评课干脆沦为“对答案”课,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错过了在课堂上弥补知识点疏漏的良机。

2.满堂灌形式。

传统试卷讲评课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教师在课堂上沦为了解说员,学生变为了听众和记录员。课堂的主体变成了教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不说,对学生的思维更是一种禁锢,同时也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我不用去思考,反正老师会告诉我”的惰性心理,因而不会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深刻反思,更不用说彻底掌握了。

3.缺乏针对性。

缺乏针对性是传统试卷讲评课的另一个严重弊端。每道题都要讲,但并非每道题都是高错误率。有时哪怕一道题只有一个人错也要讲评,看似是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实则是浪费了其他学生的课堂时间。

二、“1+2+1” 小组互助翻转式试卷讲评课的形式和特点

“1+2+1”小组互助翻转式试卷讲评课对人员组成、任务分工、时间调配、讲评方式等都做了改进。其主要形式是:教师在批阅试卷后,以“1+2+1”的形式把班级分成若干个4 人小组。两个1 分别为此次测试成绩较为理想的A同学和较不理想的D同学,2 为测试成绩相对居中的B、C同学。分好小组后,教师不急于讲评试卷,首先由每组的A同学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在课间共同探讨,分析、订正试卷,B同学负责记录该小组探讨之后仍未解决的难题,C同学负责检查小组成员记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的解题过程和思路,D同学负责准备汇报该小组已经解决的难题。第二天的课堂上,各小组进行组间质疑和分享,教师负责组织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追问。组间质疑回答正确,将直接作为加分记录在该小组卷面上。组间质疑回答错误,则相应扣分。组间质疑虽是D作为主答人,但小组之内可进行协助。

这样的授课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约时间。

传统试卷讲评课往往是下课铃一响,讲评课结束,教师离场,部分题目只能点到即止,而“1+2+1”小组互助翻转式试卷讲评课模式把课上、课下时间整合起来,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事先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把相关知识点梳理一遍,课堂上教师无须从头到尾把试卷一字不漏地讲评一遍,只需解答学生在同伴互助后仍毫无头绪的题目,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全员参与。

“1+2+1”小组互助翻转式试卷讲评课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了每一位学生的分工,并实现了全班总动员。每个小组4 人,分别为组织者、书记员、审核员、答题者,责任明确。之所以确定D为答题者,正是为了检测此次成绩不理想的D对于小组内已解决问题的掌握程度,也检测了A、B、C三位同学的教授水平和解题思路。由于有加减分的评价体系和小组的荣誉感,A同学会卖力地教另外三位同学,B、C同学也会很热烈地讨论,帮助A一起思考难题,D同学因为不想拉小组后腿,也会虚心请教,不再是“蜻蜓点水式”地抄抄答案敷衍老师。

3.分层教学。

传统试卷讲评课是一个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面广、量大,缺乏针对性;“1+2+1”小组互助翻转式试卷讲评课把教师面向每一个单一的学生变成了面向每一个小组,解放了教师。同时,由于各小组在分组时已经形成“1+2+1”的三个层次,教师在授课和布置作业时,可以直接以这三个层次为基准进行分层教学。

三、“1+2+1” 小组互助翻转式试卷讲评课的创新实践

讨论是“1+2+1”小组互助翻转式试卷讲评课的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笔者将截取几个片段来介绍这种形式的授课过程。(老师为T,学生为S,各小组成员为G1… / A…)

【片段1】课堂前2 分钟

T:Have you finished discussing about yourtest on U5?

S:Yes.

T:Any questions? Let’s take a further lookat them.

G1/B:No.2,No7,No31...

G2/B:No.2,No5,No14...

T:Ok. I have recorded all the numbers. Don’t worry. I think the other groups will help you.

在课前,学生已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试卷自主互助讲评,并在C的监督下做好了解题记录,知识点和难点已经在A的引领下梳理了一遍,等于对提问的问题质量进行了初步筛选。此时学生问出的问题是已经思考过但仍无结果的题目,而不是盲目的提问或起哄式提问。同时,统一由各小组B来代表小组提问,也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太过内向或胆小不敢提问,以至于疏漏的知识点得不到弥补的弊端,强化了学生质疑的精神。教师课后还可以根据提问记录结果,分析各小组及全班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片段2】课中

T:Let’s start with No2. Which group canhelp Group1 and Group 2 to solve the problem?Group 3,you didn’t ask this question just now,right? That means all of you have got it. Wouldyou like to have a try?

G3/D:A lot of people went to the because of the ___famous musicians.We think musicians is a key word.In this sentence,cinema is not OK,because we often go to the cinema to see films.Theatre is not OK either,because we go there to watch operas.So we think concert is the best,because you can see many musicians there.

T:Excellent. You can add 1 point. Group 1and Group 2,do you understand now?By the way,I have a further question to ask you,Group 3. Can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 among musician,musicand musical?

根据各小组的提问,组间开始解答。通常,笔者是采用小组自愿抢答的方式,但有时有些小组较为内向,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鼓励,以检测该小组前期的准备工作。首轮回答工作统一由D代表,因为D是该小组层次最低的学生,如果D也能解答清楚,说明该小组此道题相关的知识点掌握基本过关。如果D不能清楚回答,就请该小组其他成员协助,但不加分。同时,对于部分与题目相关的重点、难点,笔者也会通过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追问的问题依据难度不同,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整理的笔记由各小组C负责检查落实到位。

【片段3】布置作业

T:OK. We have finished all the questionsyou asked. Have you got all answers? Are youclear now? OK. Today’s homework. All the As,please try to work as a teacher to make up atest paper about U5 which includes 5 multiplechoices,5 blank fillings and 3 translations. All theBs and Cs,correct the wrong ones on your testpaper once and try to remember the notes youmade. All the Ds,please correct the wrong onesonce and recite the notes you made. And you haveto finish the test paper made by As.

各小组虽是组间同质,但是组内还是异质的,所以,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凭经验判断学生的情况来说,“1+2+1”小组互助翻转式试卷讲评课的分层是格外清晰的,非常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开展。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追问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还可以在作业布置上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

糖尿病互助小组在社区中的应用效果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该社区门诊接诊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48例,女52例, 年龄范围50~72岁,平均年龄(62.09±10.67)岁,1型糖尿病患者15例,2型糖尿病患者85例文化程度方面, 初中及其以下46例,高中20例,大学及其以上34例。 纳入标准:1根据《2014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1]确诊为糖尿病患者;2患者年龄>18岁;3患者自愿参加该研究, 并无严重并发症; 4患者能正常参加小组活动,同时未参与其他健康小组活动者。

1.2方法

除了常规的糖尿病管理方式[2]:1定时定期测量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情况;2饮食指导,糖尿病临床治疗中饮食治疗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耐心指导糖尿病患者改变饮食习惯, 建议饮食多以低糖的粗粮为主,如荞麦等,还要多食热生津食物,如瘦肉、冬瓜等,少食高热量、高糖的油腻食物;3用药指导,细心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 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等。 同时,还采用糖尿病互助小组方法进行干预。 其主要内容包括:⑴向患者发放自制“糖尿病自我管理手册”,记录患者每天饮食、服药、锻炼等情况。 ⑵患者接受由该社区医生开展的每周一次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1健康饮食指导;2药物管理,让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3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喜好,选择适宜的运动;4情绪的疏导。 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在小组内以病友间相互讨论、彼此共同学习、成员互相监督等形式,提高患者的对互助小组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度。 ⑶小组活动需要注重健康行动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 行动计划由社区医护人员及患者之间共同商议并制定, 建立并促进伙伴式的医患关系。 ⑷同时也对患者家庭成员也提供一定的指导, 让患者家属也成为互助小组的一部分组成,监督患者完成小组活动,遵从医生指导,发挥家庭支持的作用,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3观察标准

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评分表对应用互助小组前后的情况进行调查,分为饮食管理、用药管理、运动管理、自我检测管理等几个方面,采用50分制,分数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对应用互助小组模式工作的满意度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选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分类,满意度=(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例数×100%[3]。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自我管理能力等评分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进行t检验,满意度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进行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应用互助小组模式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应用后饮食管理、用药管理、运动管理、自我检测管理等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应用互助小组模式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应用互助小组模式前后满意度比较,应用前满意度为68%,应用后满意度95%,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 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尤其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等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 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4亿人,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纵观近30年,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呈 “爆炸式”增长,现在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超10%,而在1980年,这一数据仅为0.7%,。 这一数据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然而,虽然中国人民的对糖尿病的重视现在有所增强, 但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长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是在广大社区卫生工作者所要面临的极为常见的问题。 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 所以对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社区互助小组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糖尿病患者管理模式[4], 通过自我管理、开展科普课程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

在该研究中, 通过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互助小组模式管理,除了常规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方式外,通过开展科普课程、小组互帮互助等方式,帮助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应用互助小组模式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应用后饮食管理、用药管理、运动管理、 自我检测管理等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应用互助小组模式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应用互助小组模式前后满意度比较, 应用前满意度为70%,应用后满意度96%,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与赵文芝[5]等学者在2014年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 糖尿病互助小组在社区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是可行和安全的糖尿病管理办法,值得在社区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蕾,裴育,巴建明.2014 ADA糖尿病指南要点解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12(1):1-4.

[4]梁彩霞.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吉林学,2014,21(21):4742-4743.

[3]刘爱萍,曹桂林,徐永芬.社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2(6):551.

[2]朱丽.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15(41):48.

上一篇:不同病原感染下一篇: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