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

2024-06-14

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精选12篇)

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 第1篇

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性的配置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保障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电力资源的自我优化和自动调配,是电力行业长期以来需考虑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电力行业带来新的技术的同时,也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无法承担经济所需的电子资源,无法有效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的电能管理。借助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电力系统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在管理方式上的进步为电力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提供了途径。

1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1.1 信息自动化软件功能较弱

信息自动化软件是电力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操作软件,对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起着直接性的作用。信息自动化软件的功能强大与否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能否发挥出正常性能,对电力系统在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软件功能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是电力系统日常功能的基础,是电力系统所需要实现的各个操作的控制开关[1]。在实际中,由于信息自动化软件功能较弱,软件系统在安全性上较差,各个基本控制功能缺乏,直接导致电力系统在日常的操作中处于低水平运作,无法发挥出信息化系统下高速工作的工作效率。在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系统上,往往使用由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组成的管理模式,实现电力系统的信息收集、信息传输。数据分析、日常维护、后台运营等功能。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未能实现信息的共享,即把电力系统各个子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整合为一个系统,使电力系统从终端到各个分公司之间,实现电力数据的交互。在电力系统的管理软件上,由于各个分支管理部分的分散性,导致了电力系统的信息交互不及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系统上存在着管理盲区,在信息自动化管理软件上,有着先天性的缺陷,这个缺陷需要根据电力系统的动态化发展而增加相应的管理功能,实现管理软件的自动化和信息化、高速化管理方式。

1.2 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不平衡

电力系统在管理水平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在电力资源上调配水平不一。在东部地区,电力资源的配置和优化较为科学和合理。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人口分布上较为分散,导致电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水平较低,在配置方式上不够合理,对电能资源的浪费较大。电力系统管理水平的不平衡性上导致我国电力系统在整体上落后,局部先进的现状。对我国电力系统的整体性的优化配置起限制作用,不利于电力系统的整体性能的发挥,不利于电力系统在电力资源上的整体性调配,不利于已经投入使用的电力信息化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的交互,使电力信息系统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制约了电力系统管理的作用,制约了电力系统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1.3 电力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

信息化技术作为20世纪兴起的新兴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信息化技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管理上。但是由于当时经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不够高,在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电力系统的信息收集水平较低,在电力系统的信息收集上仍以人工收集为主,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使用较少。这是由于电力系统的密切性较低,导致了电力系统的信息过度分散,在收集时较为困难。由于电力系统信息化软件功能的限制,导致在筛选电力系统的信息之时,往往无法有效地过滤出无用的信息,加重了电力系统的数据库存储数据的压力。

(2)在管理方式上,仍以人工为主,缺乏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在信息的调用上,缺乏系统化的调用,导致了电力系统在工作上虽然应用了先进的管理设备,但是在信息化模式上,无法有效使用。

(3)在电力系统的整体性上,仍以各部门分管的方式为主,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导致了信息化下的电力管理系统信息自动化较差。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由于职能不清,导致了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系统和人工管理模式直接脱节,使两者之间的联系较少。

2 优化电力系统的信息化水平

2.1 基于WEB技术的电力系统信息化管理模式

WEB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21世纪获得了广泛的应用。WEB技术在电力信息化系统中主要起着电力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电力信息的收集和命令下达的作用。使用了WEB技术的电力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把繁琐的管理功能变为简单的管理方式,使电力系统在信息化上高度集成,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实现了电力系统在信息收集上的高效性,在信息处理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保障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障了电网满足用户用电的需求,保障了电力系统对国民经济的支持性,降低了电力系统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工作强度,减轻了电力系统对传统人工的依赖。在电力系统中使用WEB信息技术,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处理[2]。使用WEB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电力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提升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因此使用了WEB信息技术的电力系统在工作模式上分为三层,即数据层、管理层和信息集成层。所有的电力数据经传感器收集后经过信息集成层向数据层传输,再由管理层分析处理。其中中央服务器位于管理层中,对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监督的作用。中介服务器位于信息集成层,它的主要功能是收发信息,并对数据层下发的请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工作上,数据层向信息集成层下达收集信息的命令,命令到达信息集成层后,经中介服务器识别处理后,再下发到信息集成层的各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数据的收集。在数据收集完成之后,再把信息传递给中介服务器,中介服务期立即向数据层进行信息的传递;数据层在收到数据后,先进行储存,然后把数据传送到管理层,经管理层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后,再把处理结果反馈到整个电力系统中,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

2.2 优化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的控制功能

电力系统的使用需要长时间的优化,要在电力系统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进行控制功能的提升。在电力系统软件的主界面设计上,要以人性化管理为设计目标,要具有良好的人机互动体验。界面要求美观、大方,各个功能的布局要合理,常用功能要放在显眼位置,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在系统的设计上要把运行速度和处理速度进行优化,在保障电力系统功能多样性的前提下,保障系统运行的流畅度。在电力系统的线路规划上,要合理布局,要保障信息的收集和数据传输的流畅性,要能够保证数据的动态更新。在日常的运行中,要及时地对电力系统的设备进行检修,要把信息的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要建立完善的防御系统,要能够具有相应的抗计算机病毒、反击黑客的能力。

3 结语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需要长时间的优化和配置,在电力资源上的科学配置,需要电力系统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人民用电需求的增加,在电力系统上,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的应用,都要求电力系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摘要:通过对电力系统信息化和自动化在管理上的分析研究,探讨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信息化、自动化、专业化是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保证电力系统用电的安全性,使电力系统在管理上趋向于正规化和专业化。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对电力资源可以起到优化配置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数据传输

参考文献

[1]冉亮.电力信息自动化系统中Web技术时间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27,129.

[2]钱小军.浅谈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J].机电信息,2012(9):32-33.

[3]栾兆文,王洪涛.电力系统信息管理自动化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1999,21(5):20-24.

[4]王苏,林风,张长银.一种网络化保护故障信息管理子站系统的设计思想[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22):59-61.

[5]李勋,龚庆武,杨群瑛.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31(9):88-91.

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 第2篇

摘 要 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受到对围岩认识的限制,各种安全技术远远落后于隧道施工技术的要求,而隧道的“长、大、深、难”的发展趋向和特点使得隧道施工人员的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实现隧道施工人员自动化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TMIGS系统,是一种较全面的隧道施工人员定位与安全管理系统,隧道施工人员远程实时定位系统是通过在隧道内架设传感器,并让施工人员佩戴感应器,进而非常方便地实时确定施工人员在隧道内的具体位置,从而更好地对正在施工的隧道进行管理。本文就隧道施工人员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做主要分析。

关键词 隧道 自动化 TMIGS系统 定位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1隧道施工人员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隧道施工人员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以程序或者软件开发为核心,目前国内有众多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主要设计系统运行的环境、系统功能的设计、系统的可视化功能和预测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施工检测信息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替代手工计算的计算机数据计算与分析、采用数据库进行简单管理、以GIS(含WebGIS)技术应用为代表的集成多元信息的可视化管理等几个阶段;程序或者软件应用从早期的DOS环境到当前的Windows等,从单机到网络,从二维可视化到三维空间,可以说,检测信息管理技术的进步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密不可分。本次着重分析TMIGS系统。TMIGS系统概述

TMIGS系统是集人员定位系统、传感器网络系统以及语音通讯系统一体,由此实现隧道的完全管理。这个系统通过对隧道内移动目标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处理,实现对隧道施工人员等在不同状态下的自动识别从而实现目标的自动化管理的目的,而且系统奋战设备和识别卡采用全新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软件进行设计,并且采用ZigBee技术,可实现可靠的全双工通信,奋战间自动组网,可以采用悠闲无限结合的方式传输数据,系统稳定。这个系统主要有监控室系统和隧道内系统构成。

2.1系统构成

2.1.1隧道内系统

(1)人员识别系统

人员身份自动识别系统,主要应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进行信息的自动识别。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它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而射频识别技术的核心在射频标签,阅读器是根据射频标签的设计而设计的。射频标签除了具有数据存贮量、数据传输速率、工作频率、多标签识读特征等电学参数之外,还根据其内部是否需要加装电池及电池供电的作用而将射频标签分为无源标签(passive)、半无源标签(semi-passive)和有源标签(active)三种类型,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射频标签的类型,当下我国隧道形式来看,主要选择半无源标签,而系统识别方式远距离主动识别方式,这样既方便又快捷。在掌子面距离50米左右(保护仪器考虑)的地方设置一个以及隧道入口处设置两个(相距50米),由此保证实时掌控隧道施工人员位置信息。

(2)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用于查看实地情况,也需要在掌子面50米处左右以及隧道入口设置探头,作为辅助系统监控隧道施工人员定位信息。

(3)语音通讯系统

语音通讯系统,佩戴在隧道施工人员身上以便和监控室取得紧急联系和监控室指挥隧道施工人员撤离等。

2.1.2 监控室系统

(1)软件系统

人员定位管理软件的功能:实现对隧道内施工人员的实时跟踪、人员定位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人员管理、实时显示、数据库存储、报表打印等功能。可进行隧道内施工人员分布查询、单个员工定位查选、考勤记录、员工信息管理等等方便又快捷的系统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隧道管理的效率。

(2)网络共享系统

通过射频技术以及视频监控的资料,用电缆传送到局域网内,是远程客户端也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监控隧道内施工人员信息,进而实现远程监控。

2.2系统特点

信号覆盖强:可根据隧道内实际情况,针对性布置阅读器以及视频探头。

双向短消息:监控室可向隧道内所有人员发出示警消息,施工人员也可紧急呼叫监控室。

安全方便:基站具有备用电池,即使停电也能工作24小时,识别卡内高能电池可工作1年以上,且信号发射功率低,对人和仪器无影响,且还防尘防水防撞击。

稳定性强:系统采用ZigBee技术通信,保证通信正常无干扰。

数据显示:各种考勤统计、施工人员资料等,十分方便。

信息共享: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

2.3 系统提高

应该充分运用这个系统,适当增加传感器接口,以完善丰富这个系统的功能。比如:接入温度、湿度、粉尘、CO浓度、压力、应力应变等预警系统,更加完善地使隧道内施工人员的安全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 第3篇

前言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等。这种容编码、识别、数据采集、自动录入和快速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性能,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产作业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各种应用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此项技术在国内档案信息自动化管理领域开始使用。

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档案编目流程繁琐低效、整理时间冗长

传统方式下,档案入馆后先需进行分类、排序,并去装订,然后由人工撰写档案盒的相关信息,最后手工抄写档案目录,并将目录连同档案一起封装入档案盒内。这种手工处理方式耗费大量劳动和时间,使得整个流程既繁琐又低效。

2.档案存放次序较易被打乱,档案查阅耗时长

虽然档案一般都分类存放,但是在档案存取过程中,由于人工操作的随意性和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一旦档案存取时没有按规定存放在指定的位置,需要将所有的档案筛选一遍,造成查找困难。 3.档案的盘点操作不科学

由于档案数量众多,且档案材料都封装在档案盒内,每个档案盒内存放的檔案种类、数量均不相同,如果要拆开每个档案盒进行盘点,那将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员对档案的储存时间信息掌握很不准切,使得失效档案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形成大量冗余档案,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额外负荷和成本。

电子标签(RFID)技术

1.RFID系统技术原理

RFID系统因应用不同其组成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天线、读写器和主机组成。电子标签放在需要被识别的物体上,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标签有内置天线,可以发送和接收信号;天线完成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读写器可以发送和接收命令,并与主机通信,执行主机命令;主机发送用户命令和显示接收数据。RFID系统根据工作频段和工作方式具有不同的性能,应用于不同场合。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读写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RFID标签进入读写器工作场时,其天线产生感应电流,从而RFID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并向读写器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读写器接收到来自标签的载波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计算机主机进行处理;计算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RFID标签的数据解调部分从接收到的射频脉冲中解调出数据并送到控制逻辑,控制逻辑接收指令完成存储、发送数据或其他操作。

2. RFID技术特点

(1)快速扫描:条形码一次只能有一个受到扫描,而RFID辨识器可同时读取多个RFID标签。

(2)抗污染能力强、耐久性好:传统条形码的载

域网或无线局域网覆盖,以进行数据传输。将RFID标签阅读器RJ45口与电脑网口相连接,从而可将RFID标签阅读器读取的数据通过网络或无线网络的方式传回服务器。

(4)天线安装

为确保档案标签数据的读取,需要根据档案室实际情况,包括档案柜、档案密集架的尺寸样式、材料来确定天线布置,确保最佳读写效果,天线需要定制。

5.基于 RFID技术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管理流程

(1)入库

档案入库前,首先要根据档案的类别、年份和密级等相关信息对新建档案进行编目,并通过终端管理器写入RFID标签,生成的数字标签数据被传送到中心数据库里以备系统其他模块调用。档案入库的流程如图3所示:

入库时,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储位管理子系统发出入库指令,然后读取要入库的档案盒信息,储位自动识别模块与档案自动识别模块进行档案盒信息匹配,匹配后由储位自动识别模块分配该档案盒的存放储位,确认无误后,管理员发出入库确认信息,确认信息通过计算机总线传递至该档案架,储位指示点亮起,管理人员将档案盒放至指示点所指示的储位,按下储位上的确认按钮,指示灯熄灭,确认信号反馈回管理系统,入库结束。全部档案入库完毕后,在查询管理子系统中可对已入库的档案信息进行查询,从而实现对档案的可视化、动态化管理。

(2)盘点

由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查询子系统发出盘点指令,RFID阅读器立即完成对档案的相关信息以及相应的储位信息的收集,并自动返回所收集的信息与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核对。如对于不能匹配的信息,由管理人员持手持式阅读器进行现场核对,修改系统信息或现场信息,从而完成档案盘点。

(3)查阅

档案的查阅流程如图4所示。在查询相关档案时,管理员首先通过查询管理子系统查阅档案的编目号,系统将根据编目号提取中心数据库里所储存的数据信息,核对无误后发出出库指令,储位管理子系统中的档案自动识别模块将根据编目号映射其储位编号,找到该档案所存放的物理位置。管理员发出出库指令,储位指示灯亮起。当档案经过出库口时,出库口的RFID阅读器将读取档案信息反馈给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再次确认所查档案与所出库档案一致后确定出库。此时,系统将记录下档案的出库时间信息。如若反馈信息与查询信息不一致,监控模块将向警报模块发出异常警报。

(4)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子系统可实现对档案馆现场的实时监控与异常警报功能,以防止档案被毁、被盗等。

(5)防毁管理

每份档案入馆时先精确测量其重量、页码等物理特性, 并存入RFID数据管理系统, 由监控模块对这些信息进行监控。在档案被查阅后归还时,管理员对该档案的物理特性再次进行检测,并与档案借出之前的数据核对,从而可以及时发现档案有没有被撕毁、缺失等。

(6)防盗管理

所有库放档案均处于阅读器的读取范围中。当档案被取出时,由出库口的RFID阅读器捕捉档案信息,并与出库指令信息进行核对,如果档案是未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发出出库指令而异常离开库位,监控模块会激活警报模块发出异常情况警报。

(7)销毁

档案的价值具有时间效应,对于失去存档价值的档案需要进行销毁处理,以减轻对档案管理资源的占用。当档案在入馆时,将保管期限写入RFID标签并存储于中心数据库中。在保管过程中,当有档案达到保管期限时,销毁管理子系统将自动跳出档案失效提示,由管理员做出销毁或继续保管处理。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档案销毁管理子系统发出无线指令,由各档案盒上的RFID标签反馈回保管期限信息,实现对档案的有效期管理。

虽然RFID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缺陷,但随着技术的成熟,标签成本的降低,行业标准的制订,这种现代化的技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使其服务于档案信息自动化管理,将解决很多用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难题,为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游战清.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罗海勇.新一代超高频RFID无线接口标准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06(5)

配电自动化终端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第4篇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维护中, 由于多种原因经常出现自动化设备及其配套通信设备故障, 从而导致该设备通道退出, 配电自动化主站的调度控制功能受到影响。当主站维护人员确认某个自动化终端通道中断后, 需填写自动化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单, 派发给现场人员消缺, 通信设备故障还应联系信通中心和移动公司消缺。这种消缺流程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环节:

(1) 主站运维人员发现缺陷后, 需对缺陷进行分析、通过系统排查确定故障类型, 填写故障处理流程单, 并报送相关部门安排消缺, 整个流转过程耗时较长, 无法快速处理故障。

(2) 终端维护人员接到消缺工作后, 对需消缺设备的故障情况掌握不充分、不全面。

(3) 终端维护人员对自动化设备地理位置不熟悉, 导致人员到达现场耗时较长。

(4) 消缺工作结束后, 主站运维人员不能及时了解现场消缺情况及结果。

1 建设目标和功能实现

本成果立足于配电自动化系统, 旨在建立一套完备、准确、实时的自动化设备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为配电自动化主站运维人员对故障研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时可为自动化终端维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设备运行和故障情况, 可建立多部门多班组协作的设备缺陷处理闭环流程, 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时极大提升自动化维护工作的系统性, 实现自动化运维闭环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具体实现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自动化设备信息系统管理。

(2) 实现信息交互, 资源共享。

(3) 地理信息功能, 标注地理位置, 便于现场工作。

(4) 提升自动化维护工作系统性、实现闭环管理、精细化管理。

2 关键技术

配电自动化终端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由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组成。服务器端需要支持php5.0以上版本、mysql数据库并搭建web访问环境, 客户端推荐windows xp以上操作系统、并能够接入互联网。自动化主站运维人员可根据配电自动化实时数据更新云端服务器数据信息, 现场运维人员通过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等接入互联网的设备作为客户端, 登录到本系统进行查询, 录入, 修改等操作, 消缺完成后, 将相关消缺信息录入系统, 主站运维人员即可得到反馈, 极大减少了沟通、查询、记录等人力成本, 且提高现场工作效率及配电自动化运行质量。

2.1 关键技术介绍

(1) 主要采用html5, 根据jqurey、javascript、ajax与服务器端进行交互;服务器端主要采用PHP语言与mysql互动并生成操作日志。

(2) html5页面间的传值采用了个人编写的加密算法, 传送页面会把明码用javascript变成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进行混合的暗码, 接收页面会把暗码用javascript转换成明码赋值给需要的全局变量。

(3) 数据库组建。服务器端通过Php My Admin管理, 建立dianli数据库:

包含category, linkage, location, member, solv e, state 6个数据库表。

2.2 Web客户端设计

使用DIV+CSS (级联样式表及其定位技术) 构建客户端Web界面。具有以下优点:

(1) 精简代码、降低重构难度;

(2) 网页访问速度快, 网站用户体验度得以提升;

(3) 浏览器兼容性好。

2.3 Baidu地图嵌入显示

使用Javascript API功能, 引用百度地图显示于客户端页面中, 系统维护员只需将自动化设备在百度地图中的经纬度显示值上传至数据库, 即可显示出来, 百度公司在国测局制定的GCJ-02地理位置加密的基础上又进行了BD-09二次加密措施, 保护企业隐私。

3 效益分析

本系统使用前, 对配网自动化系统中自动化设备从通道中断到缺陷消除时间进行统计, 2013年12月共消缺7次, 平均用时33.8小时/次, 使用本系统后, 2014年9月共消缺6次, 平均用时17.6小时。更短的消缺时间使得配网自动化系统终端月平均在线率得以有效提升, 从2013年12月的91.4%提升到2014年9月的94.7%。

经济效益:终端在线率的提升使得配电自动化主站对终端设备的监视水平同时提高。保障了调度遥控开关的成功率, 节省了现场操作开关的人工成本, 保证了停电时间最短和售电量最大化。

社会效益:不仅保障了重要客户及广大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可靠、合理的用电需求, 还可以大幅提升电网生产运行的安全性, 大幅提高企业优质供电服务水平, 提升客户用电满意度, 维护电力企业的形象。

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 第5篇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陈 鼎 王 强

(嘉兴电力局 浙江 嘉兴 314033)

摘要:本文通过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系统达到数据共享, 日常工作安排管理, 从而使变电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脱出, 并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及时的资料。系统地阐述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系统建设原则和总体思路、流程设计、功能设计等。通过实施后, 保证了运行设备的可靠、经济安全运转。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设备;PSMS秦皇岛网 bbs.66qhd.com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网负荷的迅速增加,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提高变电所电力设备的运行质量。目前有关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方面的应用,加强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管理质量。其中变电站自动化设备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设备存在缺陷,一旦发生了事故,轻者造成设备损坏,减少供电量,重者可能使系统解列,发生大面积停电等恶性事故。要保证设备安全,除正常的运行维护外,需要的是及时发现、及时正确传递,尽快处理各类设备缺陷。把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电网安全生产。系统建设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2.1 系统建设的原则

系统使用代码体系和文字来记录缺陷的现象和原因,针对不同设备种类或者其他条件进行分别定义并支持对缺陷代码的增加、修改和删除;系统能够支持对缺陷的记录,记录的信息包括:缺陷发生的地点(维护组织、变电站、系统、设备类别和具体设备)、缺陷发生的时间、属性(危急、严重、一般)、原因和后续处理;系统内置缺陷录入、审核、处理、验收和闭环跟踪管理流程[1]。2.2 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系统中按浙江省统一的缺陷编码来记录缺陷的现象和原因,并支持各类缺陷代码的维护。系统具备对标准缺陷编码进行扩展维护的功能;适用标准缺陷编码和文字对缺陷进行记录;系统缺陷记录信息包括:陷发生的地点(维护组织、变电站、系统、设备类别和具体设备)、缺陷发生的时间、属性(危急、严重、一般)、原因和后续处理等。系统支持缺陷录入、审核、处理等闭环跟踪管理流程;系统支持缺陷记录的各类组合条件的查询、模糊查询和显示。例如:维护组织、变电站、系

二○一○年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论文集

统、设备类别、具体设备、缺陷发生时间、缺陷级别、原因、缺陷部位、内容等;可将需要消缺处理的缺陷记录导入至计划管理模块,列入维护计划。2.3 系统流程设计

图1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总业务流程图

设备缺陷管理制度是要求全面掌握设备的健康状况,发现设备缺陷,认真分析产生缺陷的原因。尽快消除,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发现设备缺陷时,应仔细查明、核实缺陷的部位,发生原因、确定缺陷的性质和上报的正确性。对设备缺陷,不论是值班员在巡视、操作、监控、运行中发现,还是检修人员在检修、试验中发现;不论是否已经处理,均应作好缺陷记录。每季结合设备定级对设备缺陷进行一次分析统计,年终一次汇总,均以报表形式上报运行主管部门,包括发生的紧急、重要、一般缺陷的件数,已处理的和尚未处理的缺陷件数,对尚存缺陷应督促尽快处理。缺陷处理或消除后,变电所应根据检修、试验报告或修试记录以及设备状况及时作好消缺记录和反馈消缺信息,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总业务流程图详见图1。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流程主要由设备缺陷的填报、缺陷的分类、技术专责对缺陷的处理、缺陷处理的安排消缺、缺陷的验收归档和缺陷处理情况的汇总查询统计等组成。

(1)缺陷的填报和提交。变电运行人员在设备巡视或仪器、仪表的查看中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将缺陷部位、缺陷情况等按缺陷数据库中的格式要求如实输入计算机,通过PSMS(Production &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流转到变电运行工区,如果情况紧急则立即电话汇报市局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直接电话通知缺陷处理部门组织消缺,同时将缺陷情况输入电脑。由各变电所或集控站填报的设备缺陷单子流转到变电运行工区的缺陷在规定时间内经工区生技科审核通过系统提交到局主管部门:生技处或调度所。

(2)缺陷的主管审核。局生技处和调度所分别是变电一次设备和变电二次设备的主管部门,变电站自动化设备主管部门是调度所,收到经变电运行工区审核的缺陷通知后,对缺陷按一般、重要和紧急及设备情况进行缺陷等级的分类后送发到缺陷处理部门。这种方式可以克服由于运行部门、检修部门对设备缺陷的严重性的分析判断的差异而导致缺陷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彻底、及时消除的弊端。

(3)缺陷的接收。检修班组接到紧急缺陷通知,则立即组织进行消缺,对其它缺陷则根据相关技术专职的审核意见和生产计划安排处理日期,缺陷管理人员确定计划处理日期后即进入检修计划及周生产计划。

二○一○年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论文集

(4)缺陷的消缺验收。各相关班组在接到缺陷通知后,根据检修计划或周生产计划及由技术专职签审的“缺陷处理通知单”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备品备件的准备及缺陷的处理。现场缺陷处理工作结束后与运行值班人员共同验收,缺陷处理的主要班组及配合班组分别填写缺陷的部位、缺陷产生的原因、缺陷处理情况、遗留问题等事项的“缺陷处理回执”反馈给技术专职,由主要班组的技术专职作消缺认定。检修部门完成消缺记录,最后由变电运行人员对消缺情况进行验收并归档,这样一个设备缺陷流程实现闭环流转。

(5)缺陷的补报。缺陷补报是一个特殊的流程,是针对突发事故无法及时进行填报,或自行消缺的缺陷,那么就要在处理事后对缺陷进行一次补报,变电运行人员首先在该设备缺陷填报时将“是否补报”选项选上并上报,该缺陷单子在待办工作单中处理,消缺性质选择“自行消缺”,消缺班组选择自己变电所,最后直接点击验收并归档,补报流程完成,其中的主管部门和检修部门意见不用填写。

(6)缺陷的查询。在缺陷数据库中,可以快捷地对每座变电所、各类设备、每个专业、各个时段的缺陷等进行分类查询。利用计算机的闭环管理,有利于缺陷的及时汇报、处理、汇总,也彻底改变缺陷人工管理的繁杂的统计工作和一些查询工作。其中缺陷图形查询(见图2)直观地显示出目前整个PSMS系统中正在流转的所有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点击每个环节上的数字可以显示出每条缺陷的详细内容,便于缺陷处理的各个相关环节部门和单位及时针对正在流转的缺陷根据轻重缓急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安排,及时将流转中的流程处理掉,同时也便于局领导实时获取缺陷处理工作进展,避免部门和单位之间工作的相互推诿,提高缺陷处理效率。

图2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图形查询

(7)缺陷的统计。PSMS系统把所有有关缺陷的数据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很轻松的对紧急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按照月度、季度、年度进行对新发现的缺陷、消缺总条数、到期总条数、未处理缺陷、遗留缺陷及消缺率等的汇总统计。对于这些数据,系统还提供电子文档、网页、文本等格式的导出功能,便于自行进行加工处理相关统计数据[2]。系统在嘉兴电力的应用

二○一○年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论文集

2006年8月嘉兴电力已经将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系统推广到了各个变电所中,该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1 提高了自动化设备缺陷的消缺率

在以往的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中,运行人员的在执行变电巡视等任务时发现缺陷后,只有通过纸制或电话督促修试人员等进行缺陷消缺,往往造成诸多的设备缺陷经过一段时间后无人过问,导致一些缺陷的消缺工作不了了之,无法对整个缺陷进行闭环管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了这种局面,缺陷消缺人员在系统规定周期内必须及时完结所需要处理的消缺任务,有利于设备缺陷的及时消缺和验收、归档完结,同时也改进了变电运行的管理工作。4.2 简化了设备缺陷管理工作

如果运行人员在变电巡视等过程中发现自动化设备缺陷,运行人员通过缺陷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上报即能上传,避免了繁琐的手工纸介质记录、手工统计的过程。原来运行人员要花大量时间填写资料,现在只用几分钟就能将数据上传到后台机上,变电缺陷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大大缩短了资料录入和整理的时间,通过网络共享和流程控制,处理缺陷的流程也就简单而快捷了。4.3 实现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使设备缺陷发现及消缺工作与办公自动化成功接轨。对于上级管理部门来说,随时可以通过上传的信息了解到各个变电所内自动化设备的缺陷及其消缺状况,便于对所有变电所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结束语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管理是变电生产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缺陷数据也是检修试验工作的数据基础之一,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缺陷实时管理,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能规范化缺陷管理工作,加深和加强缺陷的分析功能,为实现供电部门现有的运行设备维修体制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变,实现科学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工厂 自动化信息系统 组件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b)-0071-02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加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已经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经济的一体化带来的是市场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在信息化时代,工厂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对生产组织和制造策略进行相应调整和改变。而二者的改变同时也对信息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1 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的概述

生产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相应的工厂制造策略也发生改变。工厂不等同于车间,比车间涵盖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深厚。工厂间的合作已经由原有的集中生产向转向为基于合同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生产发展。在新时期,工厂的发展是以共同协作为主要生产模式。信息时代虚拟工厂的概念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意义上工厂概念的认识,新时代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也更高:第一,在生产方面,国际市场对现代工厂生产要求能够实现短周期的高效生产,对产品能够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保持低库存水平;产品革新快,工厂有能力对多个品种和类型的产品进行加工,并且能够根据要求对工艺进行调整和升级;经营系统与产品过程控制系统各自独立,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能够实现过程制。第二,在信息系统方面,对短缺生产制造需求能够做到快速响应,市场嗅觉灵敏,对订单需求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分布式生产系统,网络调度,能够实现加工环境的分布自治;生产组织模式能够与合同保持一致,基于合同的扁平化生产组织模式。这些都是信息时代工程自动化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2 组件化是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的主流发展趋势

2.1 工程自动化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市场的竞争已经是国际化市场的竞争,是全球之间的经济和商业竞争,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对已有的生产经营策略做出重大的调整和改变,从传统工厂向基于合同的虚拟工厂转变,这是供应链能够平稳运转的基础。从现有的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来看,在软件体系和功能方面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改革。

(1)软件功能有缺陷,难以实现集成化。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工厂生产制造已经对自动化软件普遍认识,并加以应用,自动化技术在生产制造中应用广泛。企业管理软件,生产过程控制软件普遍应用,并建立起生产过程监控软件和以实现制造信息过程自动化、支持企业全面集成的制造执行系统—— MES软件群组成。COMMS模型利用引进MES使车间的生产调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运行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是受MES自身在开发过程中以及功能设定中的局限性,在实现集成方面难度较高,这就是普遍性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在我国工厂级应用领域,还缺乏能够满足各个层面应用的软件,因此,只有采取软件集成的办法,才能够满足多用户不同的需求,这也是新时代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企业应用系统的组成。从目前我国企业应用系统的组成情况来看,大致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ERP系统,其主要功能在于面向企业的中长期生产任务制定生产计划;第二部分是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ERP系统主要是对工厂接收的订单进行处理,包括产品加工信息、生产合同制定和管理等;生产过程的控制是对低层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控和管理。这两部分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干扰,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带来的问题是基于合同,难以建立起面向客户的信息视图和过程视图,无法快速地将客户对产品修改意见迅速地反映到相应的系统中。

(3)系统运行方式。工程自动化信息系统呈现的是一种链接关系,也就是工厂与工厂之间的一种供应链条。每一个工厂都是这个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具有自治性,只有对供应链整体运转情况进行熟练的掌握,才能保证以小库存乃至零库存进行生产,同时对各个环节的需求给予快速积极的响应。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就必须保证链条上的各个工厂之间都保持充分的透明度,以便于互相访问和操作。

2.2 基于组件的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

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最大的问题点就在于不同软件厂商的不同软件的集成问题。所谓软件集成,既包括软件之间的互操作,也包括软件的裁剪、软件的重组等。为了能够實现软件间的良好集成,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如原码的修改、复制数据库、接口开发等。问题的难点在于如果对某一个单元的软件进行版本更新,那么其他单元的软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者更新。组件化软件结构以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对上述问题给予了有效的解决,使其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逐渐发展成为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的主流结构,发展前景广阔。相较于传统的PS系统,基于组件的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集成性。因为采用组件技术,赋予了软件结构良好的集成性,解决了系统集成问题。利用扩展或者装配,可以在保证系统对象间正常交互关系的条件下对某一对象进行调整和修改,使软件构件的即插即用成为可能。有了良好的集成能力,系统的生命周期得到提高,用户软件选择空间更大。

(2)良好的互操作性。应用组件技术,异构数据库、异构操作系统之间相互保持足够的透明度,可实现互访问,互操作,系统的响应速度得到有效提高。

(3)重构能力强。组件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应用系统根据工厂业务过程的改变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功能的配置和更改,从而满足不同生产组织模式下的不同信息系统要求。

(4)高度的敏捷性。对于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来说,敏捷性是第一要求。敏捷性就是响应力和应变力。组件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PS系统存在的敏捷性不高的问题。

基于组件的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分布式生产环境下工厂管理系统的主流发展趋势,更是行业内关注的重点所在,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系统的升级和完善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3 基于组件的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实施关键点

3.1 确定工厂需求

只有首先确定工厂的需求,才能量身打造,建立一个最为适宜的工厂自动化信息系统。AMR在对多个企业数据进行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REPAC模型。在模型中对工厂基本的业务过程进行了重点的强调,包括准确、运行、过程控制、性能分析、供应链协作。这是一种新型模型,主要功能在于对工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工厂建立新的自动化信息系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2 选择基础框架

在选择基础框架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确定选择的框架能否与微软之间具有互操作性;另一方面是否对SUN Java/CORBA予以支持。

3.3 主导系统的选择

根据工厂的实际需求,分别选择APS、PIMS或MES等作为工厂级主导应用系统。

参考文献

[1]Xue Jingsong,Yu Haibin.Implementing CIMS in shenyang blower works[J].The Int.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9,10(2).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问题的思考 第7篇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 多专业配合, 多部门协作, 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 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 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 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 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 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是要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 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 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 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 分析存在的问题, 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推进自动化, 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 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 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 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 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 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 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 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 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 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 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 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 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 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 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 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 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 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 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 统一认识, 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 建立“活库”, 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 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 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 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 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 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 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 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 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 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 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 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 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 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 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 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 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 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 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 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 硬软件的选用, 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 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 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 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 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 是较理想的模式, 但这种高技术结构, 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 不具备这些条件, 从集中向分散过渡, 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重视人才管理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第8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信息的广泛交流,许多单位对办公自动化的需求由单一型、简单化向全方位、信息交换型、共享型过渡。这需要建设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将大量分散、孤立、杂乱的信息归纳成有机、有序、便于访问的信息,从而大幅度提高档案信息自动化的管理水平。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建设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为此,对这一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深入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规划和搭建好档案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平台。

建设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要不断的开发、应用先进技术,充分把握系统的综合性与统一性,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六点。

1 选择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应用技术

知识经济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化的结果,先进的技术设备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任何好的思想和技术方法都无法实施。目前,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影响最大的技术是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插入、打印、统计、检索、查询、删除等功能,同时具有判别、诊断、筛选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能及时、大量地提供档案信息,这是档案管理史上大的飞跃。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选择好建设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技术是很关键的,要做到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一些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不相匹配,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出现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立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状况。所以,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2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数据库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骤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工程的主体。

数据库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数据库向系统库发展。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单位各部门的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的连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必将使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3 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整体水平

随着单位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各部门充分利用网站资源与优势开辟出本部门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

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要积极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及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可以将本单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等档案信息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各部门还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不可忽视的是,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若系统中的部分节点或一个重要节点出现故障,都可能使系统的运行受阻,导致整体性能下降。但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都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是不现实的,需要逐步协调与发展。

建设好网站后,要高度重视局域网的安全控制。系统普遍采用Windows NT网络操作系统,这种网络操作系统提供了周全的安全机制。但安全机制的设置需要网管根据工作人员的具体业务来合理设置,使每个人既能利用网络正常工作,又无权做其权限以外的操作。网络安全控制一般分四个等级,做好安全控制的设置,就是做好四个等级权限的设置。

3.1 登录安全

上网用户应采用登录方式上网。系统管理员对工作人员,应根据其工作性质,为每人设定一个账号和密码。对于临时的网络用户和公共用户可设置一个公用账号,并严格控制其操作权限。这样可加大系统安全登录的力度,避免非法用户入侵网络。

3.2 权限安全

严格控制用户上网后对文件及文件夹的使用权,以及具有何种级别的使用权,如读、写、删除等权限。这样,用户只能对自己工作范围内的文件拥有使用权,避免操作使用与本业务无关的数据、信息。

3.3 属性安全

控制用户使用服务器上的文件目录的各种属性,如创建、修改、删除等。

3.4 服务安全

文件服务器是网络操作系统的核心部位,它应由网络系统管理员专门管理。当系统管理员在不操作服务器时,应把服务器用Monitor将控制台锁住,只有知道密码的用户才能进行操作。

4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控制

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一般可分为:档案收集、鉴定、整理、保管和统计、检索、最终提供利用、服务等环节,系统可对应为相同名字的子系统。为了防止系统以外的用户访问和使用本系统的程序和数据,防止本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人员使用和访问本业务的功能和数据,可采用用户账号管理和用户权限设定来保证系统的安全。

4.1 系统用户账号管理

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和一般用户。系统管理员是用户账号的唯一管理者,只有系统管理员才有权增加、删除和修改一般用户账号。系统管理员可对一般用户账号做如下设置:给使用系统的工作人员设置一个账号,并且每个账号都设置口令,每个口令都应由工作人员本人设置。对于公共查询子系统,只设一个账号,不设口令。在处理数据时,系统自动记载每条记录的创建时间和用户账号,以及最后一次修改记录的用户账号和修改时间,这样可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责任,便于监督和管理。

4.2 系统用户权限的设定

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业务范围设定用户的访问权限。每个用户只能创建和增加本业务内的文件和记录,只能删除、修改本人增加的记录。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业务人员创建的数据不会被别人删改,从而使整个系统的数据得到安全保障。

5 重视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和保存

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档案信息顺利的与最新技术接轨。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

重视电子文件的自动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只需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可以完成了。因此,可以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服务器上进行归档。

加大档案管理软件的推广力度。电子文件是一种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档案管理领域,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在档案领域占主导地位,给档案管理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由于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不同,这给集成到档案信息数据库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

重视电子文件的保存。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等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研究课题都应围绕电子文件来开展,如电子文件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还需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除了纯文本类的电子文件,声像资料也是一个单位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声像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影像、声音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随着办公条件与环境的不断改善,在日常工作和各类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声像档案。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声像档案的管理与保存工作刻不容缓。

6 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核心技术,而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的。集中统一是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所必需的方式,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向,即要求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计算机开展工作,这也是研究自动化系统建设与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故需要积极解决分散现象。上、下各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可各行其是,自建系统,从而造成信息分割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和管理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可改善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益,但这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工作中要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只有实现档案信息的自动化管理,才能冲破档案信息使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本单位和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薛四新.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安小米,郑向阳.21世纪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管理的优化与创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浅淡档案信息自动化管理 第9篇

1 公文制度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 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 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 不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 同时也影响月后档案的质量, 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 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 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 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 要准确地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同时立卷方法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在则又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的操作性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耐心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 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工作中的分类和检索, 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 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

2 加大创新服务手段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人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 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要经过由低到高, 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 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 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 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尤其是电子文件, 全文数据库建设, 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 实现网络化, 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数据库化、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建立“电子文件 (档案) 数据管理中心”。电子文件的自动化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 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与传阅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 许多电子文件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 因此, 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 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 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 并在档案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3 加强横向联合,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 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 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 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 实行一体化管理,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 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化管理, 实行资源共享, 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的内容之一。建立联合目录是用统一的著录格式和编排, 联合报道综合的档案目录, 实现资源共享, 能使各部门相互分享各自的资源, 通过建立联合目录形成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 使各文献部门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实现文献资源互补, 提高资源利用率,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4 注重“反馈”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

处于信息化的今天, 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 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 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 还是档案信息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道路, 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 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 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反馈方法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反馈信息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结果, 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例如, 产品经过用户使用之后, 能否适应需要、哪些需要改进等, 这是检验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否成功的关键, 也是对产品质量作出的评价。通过对产品质量的反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 企业进行自我调节, 评判自身, 检查企业产品改进的目标是否已达到、已经做了些什么、还应做些什么等。

5 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注意到“根据国家概念建立起以司法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 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档案概念变化”。档案工作由保管、记录活动的证据, 变为确保这种证据的确实产生, 进而确保上述活动本身有可信证据作为证明。档案人员也因此由消极的文献记录存者, 变为档案遗产的积极塑造者, 从不仅仅继承公正的、不带偏见的保管者, 变为在档案形成过程中, 明确历史责任感的积极干预者。

这一系列的变化迫使我们尽快地调整自己, 迎接挑战。迎接挑战的关键是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各级档案馆的领导已经越来越意识到, 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纷纷计划招聘人才, 引进高层次的人才, 而且也注意到人才结构的合理性, 但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那就是现有的档案人员怎么办, 他们面临着知识的老化、新技术知识较为贫乏的问题。这使档案工作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 满足社会的需求, 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为此, 加强档案馆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6 树立正确的档案工作效益观

综合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其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大有作为的, 它的效益也应该是突出的。因为保存档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益, 获得利润, 而是为了造福于人类, 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创造某种基本的条件, 决定了档案馆的工作效益最终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

在新的经济形式下, 档案工作配合国家的中心工作, 为经济建设服务, 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身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不能一提到为经济建设服务, 就狭隘地与获得多少经济效益划等号。企业中保存的科技档案、技术资料可直接参与经济建设, 在利用中创造经济效益, 这是我们体现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片面强调档案馆的各项服务工作都去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视它的社会效益。事实上, 档案馆的工作更加贴近科学、文化、教育、历史研究等领域。

7 科学民主决策

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 第10篇

一、推进自动化, 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 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 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 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 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 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 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 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 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 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 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 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 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 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 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 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 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 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地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 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 统一认识, 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 建立“活库”, 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 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 通过网络连接形成开放的分布式数据库群, 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 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 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 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 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 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 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 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 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 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 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 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 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 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 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 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 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 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 硬软件的选用, 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 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 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 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 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 是较理想的模式, 但这种高技术结构, 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 不具备这些条件, 从集中向分散过渡, 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 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 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 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 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 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 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 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定名为“金信工程”, 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要落到实处,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 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 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 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 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 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 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 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 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 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

八、科学民主决策

当前我国档案工作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阶段, 如何把繁重的任务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 正确领导和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要求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行政领导要与档案业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事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 组织专家论证, 从档案改革的需求、传输技术的可行、人财物力的可能、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集思广益才能避免失误。要加强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协调工作, 讨论并提出系统建设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 协调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各有关方面工作, 审定系统建设的阶段目标、技术路线、标准规范、实施方案、投资规模、经费预算及重大立项和执行。为使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得到充分论证, 应设立专家咨询小组, 这为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建立了制度保证。

摘要: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 多专业配合, 多部门协作, 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 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 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 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信息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探索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自动化 电力系统 运用

中小型的地调急求需求着能够在同意的信息平台上实现各项应用集成,据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一些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在数据狡猾,事实数据分流以及二次安全防护方面等都有着很明显的缺点和不足,比如借口交换数据的方式总是出现有缝现象,运行节点之间总是模糊无法区分,因此要想处理好这些问题,就要制作出一套全新的综合性的信息应用平台,以大的基础上来定义电力系统为一个特殊应用,这样就能够让电力系统拥有广义上的封装行和继承性,同时可以从物理隔离社比、数据库底层以及跨平台、应用分布等多方面进行设计,让电力自动化的应用不仅满足自动化系统的调度,还能对各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电能量集抄系统、集控站系统以及负荷管理系统等的要求进行满足,从而使得一体化的集成应用更容易实现。

一、关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情况概诉

电力系统的重要性要求着其必须以安全,稳定,高效的情况运行,因此对于电力系统的每一个元件以及各个部位都要采用自动检测、决策以及控制功能的装置进行监督,利用信号和数据的传输系统对其进行自动化的监视调控等,以确保电能质量的合格性。一般来看,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以及配电网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自动化技术是具备学习、适应及组织功能的行为,能够对于问题产生合适求解问题的响应,解决传统鲁棒性控制和自适应控制无法解决出令人满意结果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的控制问题。目前,自动化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但它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各个领域中,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二、三项关于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

(一)智能控制

当今在控制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智能控制是其主流产品,智能控制用以解决传统控制办法不能解决的复杂性的系统控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具有强非线性、不确定模型以及适应性要求高的复杂系统。电力系统工程的应用方面,智能控制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它涉及到了快关汽门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以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等综合控制系统为基础的结构。还有就是多机系统的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ASVG)的自动化的学习功能等。

(二)“灵活交流输电系统”和“灵活交流技术”

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多项高新及技术集于一体然后应用到高压输电系统中的技术就是灵活交流技术,它有利于对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的性能以及电能质量等技能型提高和完善,而且还具有节电的功能,是一项创新性的综合技术。

灵活交流技术是指在配电系统中的一向配电技术,也称DFACTS。是在1988年由Hingorani提出的关于配电网中供电质量的新概念。主要是以综合性的方法来解决供电质量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将新型的电力电子控制器安装到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以供其使用。

(三)最新的动态监控系统和新一代EMS

现在的电力系统检测手段合租要有一下两个,第一就是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鼓掌录波仪,主要记录数据冗余,在较短的时间进行记录,缺乏不同记录仪之间的通信,对于分析整体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很大弊端。第二个就是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它具有较长时间间隔的数据刷新,对与系统的稳态特性有很好的记录和分析功能。不过这两个办法都是不能够在不同地点进行共同的时间标记功能,智能光局部有效的记录数据,对于系统的整体性动态行为分析不能起到作用。

三、对于相关应用信息的平台设计

(一)模型应用

应用信息平台的采用与模型的选择有着很大的联系,借用标准化的方法,根据属性、对象类等关系来对电力的系统资源以及其整体性的逻辑信息师徒进行描述,不过必须要有整个电力自动化的运行以及对相应标准遵循,将资源模型以及数据字典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才能够让该综合应用信息平台更好的服务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工作。

(三)实现继承关系

由于维护类别的结构比较复杂,从这一点出发对基类定义进行分析,一旦其发生属性等的改变,则对基类定义进行维修就行,以便于维护进行,最好采取方式1。若用方式2来进行修改基类定义或者派生类定义,则会出现一些维护问题。若以查找数据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则对于派生类别的对象继承管理以及属性进行查找的化,最好使用方式1,以确定派生类别的具体位置,掌握精准的数据。

(三)应用管理

应用系统的不同,要想实现信息的交互作用,则需要通过对协议进行转发,将平台的作用通过信息共享模式进行体现,分组设计模式在综合应用信息平台中的提出对实现自动化的调度以及配电和电能量集抄有很大促进,并且还能够真正的实现了信息平台设计的一体化,系统虽然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软总线来进行信息之间的交瓦,以达成电力系统应用平台的统一性。

四、总结

电力系统这种复杂且不确定性工业的过程,要想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要对自动化的智能控制技术灌输较强的知识处理能力,对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利用,再到推理,实行和决策。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控制技术的不断深入使得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一定会向着全自动化控制智能技术方向发展。以达到全部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员工值班开始减少甚至没有,同时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以及高效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君奕.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的探讨劣[M].科技资讯,2009.

[2]梁宁波.浅析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嗣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

[3]张锋.浅谈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及其发展方向田.广东科技.2012,(8).

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 第12篇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 多专业配合, 多部门协作, 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 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 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 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 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 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是要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 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 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 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 分析存在的问题, 寻求解决的途径。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1 推进自动化, 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 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 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 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 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 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 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 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 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 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 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 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 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 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 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 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 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3 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 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 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 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 统一认识, 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 建立“活库”, 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 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 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 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4 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 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 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 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 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 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 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 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 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 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 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 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 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5 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 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 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 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 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 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 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 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 硬软件的选用, 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 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 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 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 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 是较理想的模式, 但这种高技术结构, 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 不具备这些条件, 从集中向分散过渡, 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6 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 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 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 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 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 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 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 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定名为“金信工程”, 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要落到实处,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 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7 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 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 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 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 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 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 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 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 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 例如引入竞争机制, 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 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 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

8 科学民主决策。

当前我国档案工作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阶段, 如何把繁重的任务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 正确领导和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要求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行政领导要与档案业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事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 组织专家论证, 从档案改革的需求、传输技术的可行、人财物力的可能、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集思广议才能避免失误。要加强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协调工作, 讨论并提出系统建设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 协调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各有关方面工作, 审定系统建设的阶段目标、技术路线、标准规范、实施方案、投资规模、经费预算及重大立项和执行。为使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得到充分论证, 应设立专家咨询小组, 这为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建立了制度保证。

责任编辑:王亚芳

摘要: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 多专业配合, 多部门协作, 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 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 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 是十分必要的。

上一篇:学校礼仪教育下一篇:科技创新 服务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