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房范文

2024-08-24

精神病房范文(精选11篇)

精神病房 第1篇

关键词:精神科,满意度,病房管理,关怀,临床体会

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 导致在情志、行为、认知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特别是住院患者, 一般是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 这确保了患者的人身安全, 却限制了对患者的人文化关怀, 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1]。该院就采用关怀式的病房管理模式对该院精神科的128例住院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5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128例精神病住院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的64例患者中, 女性49例, 男性15例, 年龄33~77岁, 平均 (48.9±7.3) 岁, 病程1.2~9.4年, 平均 (7.7±1.6) 年, 观察组的64例患者中, 女性50例, 男性14例, 年龄34~78岁, 平均 (49.0±7.4) 岁, 病程1.3~10.1年, 平均 (7.8±1.5) 年。列入标准符合以下标准: (1) 住院在1.5个月以上的成人患者; (2) 自知力恢复正常; (3) 排除智能以及意识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 遵医嘱予以指导患者口服药物, 常规的查房防止患者出现自杀等不良倾向, 遵循医院相关的制度予以执行等管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关怀式模式管理。具体的措施如下: (1) 组织相关的护士对病房的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提出调整措施, 采取奖励的措施促进医护人员特别是患者对病房内不满意的地方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予以修正相关的管理内容。 (2) 对入院患者以及假出院后又重新返院的患者予以设立安全检查室。 (3) 取消对原来限制患者探视的规定, 在对患者家属进行危险物品管理教育的前提下, 在不影响对患者的治疗和休息前提下, 允许患者家属随时探望患者。 (4) 取消对女性患者不能化妆的规定。考虑到化妆品为玻璃制品, 出于安全考虑禁止使用, 调整后改为允许患者化妆, 但是, 化妆后由护士代为保管且化妆时要有护士或者家属陪同。 (5) 推迟患者晚间服药的时间。以往考虑到安全以及夜班护士少的缘故, 下午6:00就遵医嘱予以服药。现增加2名护士, 允许患者在晚上8:00前自由安排时间, 8:00时再口服药物。 (6) 增加住院病房的环境设施, 丰富患者的娱乐生活。 (7) 把关怀式管理模式作为护士质量考核的内容。要求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完全掌握, 每日定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对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护士长及护理部定期检查。必要的予以相关的奖罚措施。 (8) 医院制定相关的制度, 鼓励护士以及患者家属等提成更好的措施完善关怀式模式的管理。

1.3 效果评定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精神科住院患者病房管理模式满意度量表为基础修订的问卷进行调查[2]。就环境设施、质量及安全、服务可及性、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总体满意度等6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实行5分制, 依次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极不满意等5个层次, 每层次1分。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且可多项选择。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ASS 13.0进行相关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的管理模式对患者满意度影响:从环境设施、质量及安全、服务可及性、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总体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后发现, 观察组在这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关怀式的病房管理模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一直以来,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护士对精神病患者有或多或少的不够关心和重视, 缺乏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不仅不利于患者的病情的康复, 且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疏远了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而进行关怀式的管理模式后, 取得了患者的合作, 使得“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 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的提高。

关怀式的病房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一直以来, 出于安全的考虑, 一直对精神病患者予以监视, 限制他们的活动自由, 一般均药物控制。且护士担心患者病情发作, 出现异常的活动导致自己受到伤害等原因一直机械化执行医嘱, 未与患者及时有效沟通。往往把患者的自由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活动, 甚至不允许患者合理的活动。而通过对病房的环境设施的改善, 延长患者的服药时间, 增加患者家属探望患者的次数以及取消对女性患者对美的追求。这些人性化的关怀均能促进患者的生命质量的提高。

关怀式的病房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以往由于护士的人数不够以及观念等影响一直着重于对患者病情以及抢救的护理而忽略了对患者的基础人性化护理。而通过把关怀式的病房管理模式纳入护士的质量考核中后, 从制度看要求护士必须与患者有良好的交流。从该研究中发现, 经过关怀式护理后, 一方面减少了患者的焦虑、紧张等不利情绪, 增加了患者的自由活动时间,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患者病情的康复大有裨益[3]。另一方面, 护士通过对患者的沟通, 更好的掌握了患者的需要以及病情的变化, 和蔼的态度耐心的聆听患者的主诉, 可确保护士对症治疗, 把握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且在对患者的疾病指导过程中, 增强了患者的基本护理技术的提高, 如吸痰、如何护理精神病错乱的患者等操作护理。这些均促进了护士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也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更好的配合, 对构造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关怀式的病房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医院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统一[4]。通过从医院的制度上约束医护人员的护理以及治疗上的规范性和人性化, 这能使得护士认识到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再流于形式, 使其真正的落到实处。通过从护理部-护士长等巡视制度, 使得各项制度的落实性得到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院的制度化, 对医院的管理上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采用关怀式病房管理制度管理精神科住院患者, 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增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对患者、护士、医院三者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苏萍, 魏方艳, 魏爱荣, 等.精神科开放病房的患者出走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1) :37-38.

[2]尹雪冰, 黄瑞荣, 莫显祥, 等.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问题分析及干预[J].内科, 2007, 2 (4) :678-679.

[3]马莉, 陈红莉, 柳学华, 等.精神科开放病房患者自杀危险因素评估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9) :46-47.

精神科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第2篇

1、病人入院时应严格检查是否随身携带危险品,贵重物品及药品。

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各班交班时要查病人数,对有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私逃企图和行为及危重病人重点交接。

3、病人外出治疗、检查、活动时,应有专人接送,返回病区时应清点人数,严防将危险品带入病区,禁止在病区内吸烟。

4、护理人员应坚守岗位,认真执行护理巡视制度,勿使病人蒙头睡觉,以防意外,一级病房病人应做到24小时监护,重点严防病人随时有人陪伴。

5、病人洗澡时应有护士照顾,防止烫伤、跌倒或溺水,对老年和重点病人应加强护理。

6、静脉给药的病人、保护病人应有专人看护,做到心中有数。

7、病区内危险物品,如:剪刀、指甲剪、消毒剂、注射器、体温计、约束带等应定数量和定点放置,认真交接清点,如有遗失,要立即寻找并报告护士长。治疗后查清用物,不得将器械、药品等危险品遗留在病房内。

8、出入病区、护士站、医生办公室、治疗室、抢救室、配膳室、值班室、库房应随手锁门,钥匙收好,严防落到病人手中。

9、做好病区各种电器设备、消防栓、门窗、玻璃、锁、床、危险物品等安全检查,做到日小查周大查,节前节后重点查,及时清除隐患,及时维修。

10、做好病人及家属、陪护人员的安全教育,家属探视在探视室进行,探视过程中应有护理人员进行巡视,防止家属给病人带入危险物品和不清洁食物。

11、严格执行给药制度,发药后检查病人口腔,看服到胃,注意观察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随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心理问题,并给于恰当的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精神科病房管理对策 第3篇

【关键词】精神科;病房;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81-01

在精神科病房管理中, 护士长首先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关心和尊重护士,处理好与病区各护士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精神疾病的特点,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1 更新服务理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精神病医院由于病人疾病的特殊性,其护理哲理、护理精神也具有自身特点[1],精神科是最易发生护患冲突的地方。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大脑机能活动紊乱,导致兴奋躁动、行为反常、淡漠消极、拒药外逃等,给患者本人或医务人员,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带来麻烦、无奈和伤害[2]。作为护士长,仅凭扎实地理论基础和熟练地操作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护理精神病人,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行为疏导、心理咨询及生活护理。切实做好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同时,还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减少或杜绝各种意外的发生。

2加强护理人员的“三基”培训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决定病区护理质量高低的关键。加强“三基”训练、考核,是保证护理人员基本素质和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组织好护士的“三基”培训,是护士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护士长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对护士进行“三基”培训及考核,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带动了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3 提高护士的执行能力

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3],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护理工作。这其中最难之处在于执行力。众所周知, “护理工作无小事,稍一疏忽就会酿成人命关天的大事”, 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必需非常谨慎,认真完成每件事,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 100%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其中护士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逐步培养出护士良好的执行习惯,提高本病区的整体执行能力。

4 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压力源

4.1要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学习,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摆脱精神疾病的折磨,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这就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意义所在。要帮助护士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4.2鼓励护士参加各种社交、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疏导、松弛精神紧张状态,维护其身心健康;

4.3尽力满足护士生理及心理需求,实行固定班次,合理安排护士工作、休假、进修、学习等,以确保人力的合理使用,节假日期间,由于护理人员相对减少,又无人监督,加之思想松懈,给护理工作质量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发生护理质量缺陷与事故[4],护士长要根据科室具体情况随时增加班次人员力量,同时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

5 正确处理上、下级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护士长的工作事无俱细,既辛苦又繁琐。如何能妥善处理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我认为必须正确对待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谦虚谨慎、与人为善、真诚相待地搞好人际关系。护士长处理好与科主任的关系尤为重要,他们之间配合默契,精诚团结是搞好病区工作的前提,作为护士长,首先要尊重科主任,不推责任、不乱猜疑、不争强好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处理好工作中存在一切问题。

6 体会

护士长不仅是病房护理管理的主体,也是病区发展与建设的主力军。做个称职、令人信服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科病区护士长,要严格管理;不断加强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及新技术的运用,开展护理科学的研究;与领导、同事之间保持团结、友爱、互尊、互帮、互学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有保证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春梅,吕迪春. “快乐医疗”护理文化的建设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6,6

[2] 朱燕华主编,精神障碍护理学,湖南[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3]利小兰.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医学文选,2006,25(1)

精神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第4篇

1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

精神患者的本身特殊性如:兴奋、冲动毁物、伤人、自杀、拒绝治疗等, 给护理安全增加了难度。此外精神病患者大都无自知力, 不愿住院, 会想尽办法外逃也是产生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护士法律意识淡薄, 综合知识水平低,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不能意识到自己记录的每句话, 每个签名都具有法律效力, 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无法举证。护理记录不能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患者的治疗护理情况, 此外, 精神科护士平时接触躯体疾病患者少, 对重症躯体疾病患者护理技能差、知识欠缺也容易出现差错事故。工作环境给护理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压力, 患者冲动伤人、自杀、自伤、外跑等随时都可能发生, 护士既要防止患者发生意外, 又要提防患者攻击, 心理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导致心理疲劳, 造成安全隐患[1]。

2精神科病房护理安全的管理措施

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做好安全预见性护理。加强责任感, 及时巡视病房, 深入床旁,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满足, 注意重点患者的安全, 做好安全风险评估。患者外出检查、治疗、购物等一定要有家属陪同并经医生允许, 要有告知, 有医生、护士、家属三方在病历上签字, 防止患者住院期间外出出现意外引起纠纷。重视护士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组织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理论, 对护理不良事件及时进行分析, 提高护士对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能力。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明白自己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护士抗风险能力是安全管理的关键[2]。在日常工作中, 要真实客观书写护理文书, 及时全面完整、动态地记录病情变化。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士考核制度, 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不能流于形式, 要使其真正落实到实处。建立建全护士的考核制度, 不断完善考核标准, 特别要注重对考核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认识。将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护士本人。对工作主动性差, 服务态度生硬, 责任心不强, 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的护士, 要与聘用合同的签订挂钩。切实贯彻实行“五常法”。常组织:属危险物品的东西 (如剪刀、缝针、绷带、保护带等) 要上锁, 各班要点数并做好交接班。消毒物品、备用药品数量恰当、无过期, 周一和周五检查一次。患者床单每天常规整理, 病房内除了卫生纸、口杯 (塑料制品) 外无杂物。常整顿:患者衣物要随时清理检查, 以便随时发现危险物品。日常用品如洗衣粉、洗发水等要集中存放, 专人管理, 水果及点心统一存放在点心房, 每天定时发放。所有通道无杂物, 保证病区环境整洁、卫生及安全。常清洁:全体护理人员参与, 分配每个人负责清洁、整顿、检查的范围, 仪器设备每次用完后清洁干净并上油保养, 经常检测, 保持完好, 处于备用状态。病房每天常规整床, 用消毒毛巾擦拭患者床头和门扶手。常规范:每周定期检查急救药品和抢救设备, 要求物品齐全, 功能良好, 人人会使用。常自律:要求人人依规定行事, 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好习惯。自觉地遵守标准、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穿着要整洁, 仪表端庄, 服务态度好, 爱岗敬业, 对患者一视同仁, 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责任及工作范围。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管理。生活护理人性化:做生活护理时不仅仅要保证患者的整洁, 还有关心和帮助患者修饰仪容仪表, 鼓励患者合理打扮自己, 提高他们的自尊、自信。护理操作人性化:执行每项护理操作都要有告知程序, 减轻患者对抗和紧张情绪, 同时动作要轻柔, 巡视要及时, 观察要细致。健康教育人性化:定期组织家属关于治疗用药知识、安全知识讲座, 强化探视制度, 通过和家属在情感上、知识上的良好互动, 得到家属配合和信赖, 保障家属对患者的安全监控。

安全护理是精神疾病护理中最重要的环节, 它直接关系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是精神科医护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安全护理, 降低安全隐患, 尊重和保护患者的生命权益, 为促进患者康复创造条件。

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科护理安全的诸多安全隐患, 强化精神科护士的安全意识, 做好安全预见性护理。方法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士的考核制度;切实实施“五常法”;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管理。结果 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排除管理隐患, 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保障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病房护理,安全隐患,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穆纳新、燕云、李丽红, 等.我国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建议.护理管理杂志, 2008, 7 (8) :20-21.

精神病房 第5篇

苏州市广济医院 穆桂如 潘伟华

【摘要】目的 探讨女精神病人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封闭女病房2008年02月到2009年02月一年间发生跌倒的2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针对引起病人跌倒的多种原因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结论

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和治疗情况,对病人进行细致的观察,加强防范意识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病人的健康宣教,可减少病人跌倒的发生。

在精神科护理中,常常会遇到病人突然跌倒,为了解病人跌倒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本人收集了相关资料,对此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临床资料:

患者20例,其中50岁以上17例,其余3例为35岁-50岁之间,发生跌倒的地点为床旁9例,厕所4例,洗漱间4例,病室3例;时间有晨醒后4例,晚间洗漱时4例,夜里12例;因不合作跌倒的有4例,因地面湿滑跌倒的有6例,因体位性低血压跌倒的有8例,坠床有2例;其中发生骨折2例,其余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的损伤。原因分析:

(1)年龄 发生跌倒的以中老年为多,大多在50岁以上,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有关;还有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视敏度减退,反应迟钝,行走速度和步态异常,平衡功能差有关;再由于有的老年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常使病人伴有头昏,运动及感觉障碍,导致病人跌倒的危险系数增加;尤黎明等*认为体力和智力状况的下降使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增高。

(2)环境及基础设施因素 晨晚间洗漱后及女病人常在病房里洗衣服并把衣服晾在床边导致地面湿滑未及时拖干,有的病人鞋底磨损平滑或穿海绵底轻便鞋而易致跌倒,夜间光线暗淡等影响病人视觉以及走廊,厕所未设置扶手而致跌倒,另外,病床过高,未设置床档容易导致病人坠床。

(3)服用抗精神病药副作用 服用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可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造成直立性低血压,一般口服药一小时即可出现降压反应,多出现在治疗初期,剂量调整或体位改变时,尤其是年老体弱,基础血压低及敏感者更易发生,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喹硫平也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随着抗精神病药的用药量及种类的增加,跌倒的危险性也跟着增加。

(4)精神症状 一些精神病人因精神症状,在夜间下床时,不知放下床档而企图翻越床档时跌倒,老年性痴呆病人伴有精神混乱,认知功能障碍而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极易发生坠床,另外兴奋的病人被约束在椅子上,躁动厉害时将椅子弄翻,自己也随之跌倒。

(5)发生时间 从资料分析显示,跌倒大多发生在中夜班病人起床上厕所时,这跟病人夜间睡意浓,灵敏度降低,尿意急,起床动作急,步态不稳有密切关系。

(6)(7)医务人员因素

根据我们的工作程序,我们也从自身找了两点原因:1 护理人员对跌倒的安全意识淡薄;2 在防止跌倒问题上,对病人及家属的教育不够。

其他

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安全隐患如病人鞋底滑,鞋不合脚,裤子过长等。护理对策:

(1)

评估并标志目标人物 床位护士与医生通过共同评估确定目标人物,在住院一览表和床头卡上做明显的标志,一般以橙色作为预防跌倒的标志,让全体医务人员对目标人群做到心中有数,落实安全对策,预防意外跌倒的发生。

(2)

改善环境 加强病区安全管理

引导病人熟悉病区环境,对不安全地带进行重点说明,适当改变病区环境,如在厕所,洗澡间等容易积水的地方加防滑垫,危险地带有警示标志,如“跌倒危险”,并在厕所,活动室,洗澡间,走廊上安置扶手,夜间光线应柔和,不要太暗也不要太强烈,调低床的高度,加强病区管理,禁止病人在病房里洗和晾晒大件的衣物,晨晚间洗漱后应及时地托干地面,随时保持地面干燥,对潜在跌倒危险的病人进行教育,并提供预防措施,要求衣裤合身,特别裤子不要过长,走动时穿合脚的防滑布鞋,尽量不穿拖鞋。

(3)

指导合理用药 预防药物的影响

在使用精神病药物前反复向病人做好宣教工作,随着用药量及种类的增加护士要指导病人缓慢起床,下床及行走,对因用药引起的便秘的病人,指导其排便时不要过分用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对于晚间服用精神病药物,应在服药前督促病人完成洗漱,饮水,如厕等活动,以减少入眠后起床的次数*。

(4)

特殊病人的护理

对于可能发生跌倒的目标人群中的高危人群如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血糖不稳定,有过跌倒史,步态不稳,体质虚弱的病人或以上几种情况的混合者,应安置在靠近一级病房附近的区域,与家属协商请看护阿姨,对看护阿姨做好培训及指导工作,像一级病房一样做到24小时不离工作人员,与恢复期病人分开管理,晨晚间工人阿姨打好水有看护阿姨协助洗漱,洗澡有阿姨陪护,提供坐式马桶,对有坠床危险的病人睡觉前放好床档,对老年痴呆,夜间入眠少且步态不稳的病人可适当予保护性约束,中夜班护士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排除有跌倒的不安全因素。

(5)

护嘱叮咛

发现半闭眼而行的病人,即用严厉而简短的言语警示清醒度,如“××,睁开眼走,别撞了”;对于尿急,起床动作急的病人,言语提醒“慢点,别急”,并上前防护以免坠床;对于翻来覆去,睡姿差的病人要经常床边巡视,及时裹紧棉被,巡视中发现病人睡在靠近床边缘时,及时把病人推向床中央以防发生坠床。

(6)

加强护理安全知识教育

工作中让每一位工作人员必须分担减少跌倒危险的责任,在科室定时开展思想,道德,法律,业务方面的讨论学习,对已发生的跌倒事件及潜在隐患进行分析,提高大家的业务素质,法律意识及责任心,晨会提问,周会总结的方法提醒护士,促使护士自觉形成安全护理的概念。

(7)

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原因再加上封闭病房没有陪护,病人跌倒的危险性是很高的,因此,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显得尤为重要,应从病人入院时医务人员就应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图文并茂地将容易发生跌倒的原因,高危人群及预防跌倒的方法,跌倒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等的宣传展览张贴在会客室,病人的活动室及病房,让他们逐渐了解并重视跌倒这个问题,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及配合,平时床位护士根据每个病人病情的不同给予具体的宣教。同时,医院也应为每位工作人员提供教育,使他们具有预防病人跌倒的意识,能够识别高危人群,掌握熟练地护理干预技能。小结:

各种原因的跌倒直接影响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因此加强精神病人的看护,分析现存和潜在的危险因素,研究了相应的对策,可以减少病人的跌倒,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为病人提供了满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张军,刘可,等.老年人跌倒的有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71.(2)

穆桂如

女 29岁

本科

2003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专科段

精神病房 第6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3-02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引领着当代护理发展的方向。根据卫生部要求,为了更好的规范临床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1],我院2009年12月认真组织学习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2],《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3],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同时也找到了一些处理问题的对策,使精神科的优质护理模式卓有成效,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赞同。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1 问 题

1.1 护患交流沟通困难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按照护理程序首先是搜集病人资料,了解病人情况。而搜集资料的最主要方法是与病人交谈。精神病人大部分无自知力或缺乏自知力,在这一特殊的群体中症状变化多端,有的整天喋喋不休、纠缠不清;有的受幻觉支配冲动、伤人、毁物,不愿与人接触;有的沉默不语、情绪低落;还有的敌视工作人员。这样就造成了沟通交流的困难,再加上精神科护理人员每天面对这样的病人,重复这种工作,逐渐失去每天交流的信心,又造成新的沟通困难。

1.2 护士缺乏实施优质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在贯彻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理论知识跟不上实际需要是个问题。优质护理需要从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来考虑病人的需要。要求护士具有多学科广泛知识。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而我院多数护士系中专毕业,或社会招聘的刚毕业的护生。由于知识水平岑差不齐,再加上在职学习的机会少,影响知识的更新,不能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一些疾病的病理过程,有的工作还不十分到位。因此给优质护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3 护理人员数量少,达不到优质护理工作要求 精神科护士人员少工作量大是我们医院存在多年的问题,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以后更显得人员紧张,抽不出专职责任护士,不能优质的完成各项服务工作。

1.4 优质护理服务品质检查评定存在的问题 品质保证是指对精神病人服务水平的检测。检测实施护理过程中病人接受的服务质量,在监督检查评价过程中,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病人的满意度调查、征求意见表等不能正确的反应护士的实际护理品质,存在实际问题。

2 对 策

2.1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鼓励护士与病人沟通时要有耐心,要考虑病人当时的情况。当病人愤怒时,要接受病人的愤怒,然后帮助病人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病人思维紊乱,不宜交流沟通时,我们换个时间或采取其他方式与病人交谈。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眼神流露等方式与病人进行交流,从关心爱护病人做起:帮助病人喂水喂饭、穿衣盖被、协助料理个人卫生等方面。让病人感觉我们在关心她,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讓病人向护理人员吐露心声。

2.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把提高在职护士的业务素质作为实行优质护理的重点任务之一。除推荐个别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外,院内综合科轮转学习提高。护理部每月组织护理新知识的讲座,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坚持晨会提问,每天一个题目,督促护士业务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床边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以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作为学习内容,以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另外,护理部不定期组织全院各科护士长对全院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交流,以促使优质护理工作切实到位。

2.3 弹性排班,科学利用护理人员 根据病人数及病情轻重,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数量、班次。根据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不同,对护士分层管理,使用与能力对应、分级对应,排班排出主班次班,包床管理病人,明确责任,每人既是责任护士又是辅助护士,兼上中午班、夜班。护士不管值什么班都要负责自己分管的病人,提出并及时解决病人出现的护理问题,完成护理病例的书写。如果包床护士值夜班,白天来了病人安排在她的床位上或她分管的病人白天病情有变化时,有白班的主班护士负责处理或报告医生处理。通过实践,此种安排不但能坚持优质护理,还能使病房管理更有条理。

2.4 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满意度 为了确保精神科的优质护理服务,除加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外,检查工作中对病人询问的满意问题改为提问责任护士,让护士叙述对自己分管的病人的病情、用药、心理动态、行为表现、饮食睡眠等的了解程度,对照医疗病历记录、护理交班报告、辅助护士及护士长提供的病人情况,实地查看病人等方法评定护理品质,解决了精神科特殊性的问题。

3 小 结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过程中,虽然我们克服了一些困难,但还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护理模式转变了,而与优质护理服务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如: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良好的知识结构、职业道德教育、健全的质量考核机制、健全的支持系统,合理的收费标准,护士的合理报酬等等。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一定会得到深化。

参考文献

[1] 邱瑞娟,张广清,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5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2010.03.

精神科病房的风险因素与应对方法 第7篇

1 精神科病房的风险因素

1.1 人的因素

①护士方面:人员配备不足, 特别是夜班护士, 由于夜班频繁, 体力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 在安排急救、抢救等重大任务时, 超负荷工作, 从而影响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年轻化, 流动性大, 临床经验不足, 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 对病情观察不仔细, 贻误病人病情, 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 缺乏对精神病人的护理技巧。护理记录书写不及时, 不准确, 或者对病情的书写自相矛盾, 抢救记录未能及时完成。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 或者违反操作原则, 特别是对一些侵入性操作的要点不熟。有些护士服务态度生硬, 对病人或家属的疑问解释不清。未做好安全告知和健康宣教工作。这些在开放式陪护病房中最容易引起投诉和不满, 一旦病人出现意外, 将是引起纠纷的导火索。②家属方面:家属对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缺乏, 期望值过高, 心理压力过大。对精神病的预后不了解, 特别是一些难治性病人、新发病病人的家属都是对医疗和护理抱着极大的希望而来, 这些病人出现任何闪失, 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③病人方面:精神病病人由于无自知力, 不承认有病而拒绝治疗, 在使用约束时, 由于病人的不合作而造成约束损伤, 受精神症状支配易出现自伤、自杀、伤人、毁物、逃跑等情况;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可导致吞咽困难, 出现噎食、体位性低血压而出现摔伤等意外。

1.2 环境因素

病房结构设计不够合理, 危险物品和药品保管不当;病人使用的物品不安全, 如刀、剪、针、绳等;设备、设施不安全, 如门窗不牢, 桌椅未固定, 外出活动时围墙过低等。

1.3 管理因素

规章制度制定不健全不完善, 或者无章可循, 有章不依, 在执行过程中不够严格, 有些制度又不切实际, 无法实施和执行的。

2 应对方法

2.1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全体护理人员要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 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这种积极而超前的风险管理, 比消极的事后处理更全面、更科学。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 防患于未然。

2.2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保证夜班人数和护士充足的休息, 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提高服务质量。对新毕业、实习护士及试用期护士加强管理, 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规范护士行为, 对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文件的书写进行经常性检查。加强护理“三基”的培训和考核, 护理部不定期对所培训的内容进行抽查, 年终进行考试并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2.3 加强巡视, 重点检查

2006年开始在病房安装录像监控设备, 使病人活动在护士的视线范围内。对新入院、转入、危重病人、特殊心理状况的病人以及有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加强巡视, 重点检查和监控。

2.4 物品、设施的管理

每周对病房门、窗、锁等设施进行安全检查, 抢救药品每天查对, 抢救设备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加强危险物品的收集检查, 对新入院、假出院返回及接受探视的病人进行重点检查, 防止将剪、刀、火柴等危险品带入病房。

2.5 建立并落实风险管理告知制度

在目前医疗纠纷中, 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 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映[1]。精神科护士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危险物品 (如刀、剪、玻璃杯、火柴、裤带等) 、精神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一些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告知病人和家属,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 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 对家属陪住及不遵从护嘱行为实施签字认可制度, 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 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2.6 重视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通过开会、查房、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作为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 向护士进行风险意识教育, 以吸取教训, 防患于未然。结合专科特点, 定期对护士进行暴力防范技巧培训, 使其具备暴力防范和应对能力。

2.7 护理质量评价分析

每月对各个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 对造成护理缺陷的每个环节进行检查, 列出可能的风险因素, 寻找改进措施, 从而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3 讨论

在护理工作中, 所有影响病人康复的因素都是风险因素。如护理人员自身因素、病人因素、家属因素、医院环境、组织管理因素等。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为精神病病人, 往往表现思维紊乱、行为异常, 甚至丧失控制能力, 各种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但只要加强管理, 不断健全护理管理机制, 积极查找护理安全隐患, 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堵塞漏洞, 预见风险因素的存在, 探索护理风险的发生规律, 找出风险隐患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促使医护人员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通过对精神科病房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寻找应对方法, 防患于未然, 尽量减少和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因素,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精神科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浅谈 第8篇

1 安全护理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 可出现自杀、冲动伤人、毁物等破坏性行为, 其他如住院场所的改变、住院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疏忽或处事不冷静等也可导致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 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切护理工作都应围绕“安全”来开展。

1.1 掌握病情, 有针对性地防范

护士要熟练掌握患者病情, 了解其诊断、治疗、护理措施、精神症状等, 对有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出走企图或行为的患者随时注意其动态, 有条件时安排在抢救室并派专职陪护员24 h看护,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 应充分尊重、关心、同情、理解患者, 态度和蔼, 不训斥、不排斥患者, 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 并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赖度,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 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常规

护士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 尤其是核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 严守各项操作规程, 并针对专科特点注重服药护理和生命体征的监测及病情观察等, 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加强巡查严防意外

护士应每10 min~15 min巡视病房1次, 包括卫生间、活动室等。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及保证治疗的效果, 常采用保护性强制约束措施, 从而制止其冲动不良行为, 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2]。对约束患者要重点观察, 午睡、夜间、凌晨、用餐前后、交接班等时段或节假日工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更不能忽视巡视, 尤其对新入院、危重患者、约束或戴警戒具患者及正在输液治疗的患者要重点巡查, 防止意外的发生。

1.5 保证环境安全

1.5.1 病房设施要安全, 门、窗、床等有损坏的及时修理。

1.5.2 设立出入监物品登记本, 进入病区的所有医疗用品用后及时回收。

1.5.3 病区、办公室、治疗室、处置室等场所要随手关门上锁。

1.5.4 对新入院、会见 (探视) 结束和外出活动、检查返回病房要严格搜身, 防止危险物品带入病区, 并不定期进行清监。

2 日常生活护理

2.1

精神病患者多有生活懒散, 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 因此护士应鼓励和协助其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包括洗脸、漱口、洗头、洗澡、剪指甲或用餐等。

2.2 护士每天观察患者的排泄情况 (大、小便) 。

因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容易出现便秘、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所以平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多活动, 以预防便秘;对于出现尿潴留者及时给予导尿。

2.3

根据精神科康复理论, 在满足患者自理需求的同时, 注重培养并发挥其自理能力, 这样不但保证了基础护理的质量, 而且对患者的康复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3]。

3 饮食护理

3.1 精神病患者易出现拒食、抢食、暴饮暴食、或噎食等, 因此宜采用集体用餐方式, 固定餐桌, 固定位置, 用餐过程中严防随意走动。

3.2 对于年老体弱、吞咽困难、拒食、藏食者, 安排在重点照顾桌, 由专人照顾。

3.3 对无法自行进食的患者按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

4 睡眠护理

精神病患者由于兴奋、抑郁、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 常导致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易醒、嗜睡、昼夜颠倒) , 而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 精神病患者的睡眠是夜间观察及护理的重点。

4.1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

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无噪声。工作人员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和开、关门轻。兴奋躁动者安排在隔离室, 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4.2 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让患者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及意义,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时作息, 午间休息1 h~2 h为宜, 适当安排工娱疗活动。睡前避免参加刺激性活动和大量进食引起兴奋的物品、药品, 保证患者情绪稳定。指导患者取健康的睡眠姿势如:仰卧位和侧位, 不蒙头盖面, 不俯卧睡眠, 以防引发意外。

4.3 入睡困难患者的护理

对于受心理因素影响导致入睡困难的患者, 需做好心理护理, 教会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卧床闭目养神, 不允许在病房内来回走动或找人聊天;对于受精神症状影响而无法入睡者, 报告医生按医嘱使用镇静催眠药。对于伪睡者, 要重点观察, 加强巡视, 防止意外发生。

5 服药的护理管理

能否做好精神病患者服药的护理, 是康复治疗中一个关键问题, 也是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措施。服药时必须做到送药到手、服药到口, 服完检查, 以防患者藏药、拒药, 确保服药安全。

5.1 急性发作期患者多数无自知力, 否认有病, 拒绝服药。

对此类患者护士应耐心劝说, 语气委婉, 避免使用过激性语言。劝说无效者, 可把无味的药物搅拌在饭菜或饮料、牛奶中。但必须注意的是, 这一方法不适用于被害妄想的患者, 因为这样做一旦被患者发现, 则会使其更加怀疑有人在饭菜里放毒而不肯进食。

5.2

劝说无效者, 则报告医生诊治, 把药物改为肌注或静脉点滴, 待急性症状控制后, 再与患者进行沟通, 给予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一般都配合服药。

5.3

恢复期患者的的服药护理, 嘱其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不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睡眠, 劳逸结合;定期到门诊复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6 讨论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不仅关注躯体的健康, 也更加重视精神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护理事业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 对临床护理管理的理念、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管理是依靠各项细节的实施来促进整体护理质量, 我们通过识别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 制订风险管理预防策略, 指导临床避免和化解精神科护理风险, 确保护理安全, 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缺陷、差错、事故;同时, 注重尊重精神病患者的尊严, 加强其自护能力的培养, 促进患者康复, 尽可能恢复其社会功能, 为其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荷芬.细节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23) :3645-3646.

[2]邢善勇, 孙素珍, 李栓荣.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7) :52-54.

精神病房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全体护理人员和住院患者或家属, 以及2个普通病房的全体护理人员和住院患者或家属为实验对象, 其中, 示范病房为观察组, 普通病房为对照组。两组病房床位数均为80张, 两组在护理人员配置、收治病种以及患者人数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组2个普通病房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2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 转变护理观念

由于所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过去人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精神病患者是“疯子”“傻子”, 是“无知的”, 忽略了这个群体“人”的概念, 缺乏对生命的尊重, 护理工作也局限于医疗护理技术层面的操作。然而,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精神病患者也有一颗纯净美好的心灵, 更值得我们去呵护。为此, 我院通过演讲、座谈、图文展示等方式, 在“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指导下, 组织医院护理人员不断学习人性化护理有关理论, 端正护理人员对精神病患者优质护理服务认识, 树立护理人员对护理的整体、专业观念。

1.2.2 优化护理人员分工

我院对护理人员实行分层次使用。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工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排名由高到低将护士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与助理护士。责任组长在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后, 由责任护士负责具体护理工作的计划的制定, 责任护士都有分管床位。责任护士制定好对应床位的护理计划后, 助理护士要协助责任护士确保护理计划的实施。这当中, 责任组长对责任护士进行相关护理质量的考评, 责任护士对助理护士进行具体护理质量的考评。对于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 医院与科室给予表彰奖励。这样一来,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1.2.3 建立新型医护关系

精神病患者心理较为敏感脆弱, 传统的医生开医嘱, 护理人员执行医嘱的服务模式显然已不能与现代护理理念相适应。主导-从属的医护关系正逐渐被并列-互补的新型医护关系所取代。在这种新型医护关系中, 护士可以被允许同医生一起查房。过程中, 护士不仅能从中获得医护知识和临床经验, 还能增加对患者病情及心理动态的了解, 从而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的护理诊断依据。护士的角色也得以从被动护理向主动护理转变, 有效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1.2.4 进行安全监控

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功能紊乱, 患病期间往往会出现伤人、毁物、自伤、自杀、他伤、外走等意外事件。护理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永恒主题。为保证医疗安全, 我院除了基本的安全管理之外, 护理部对各护理单元进行实时安全监控, 要求值班护士长每天早会前上报查房情况, 对相关问题情况及时上报, 做好登记。每月组织一次不良事件讨论反馈, 强调重点环节, 重点时间, 重点人员, 尤其重点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如新入院、病情变化、危重者、特殊治疗的患者做好护理评估, 严格交接班,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做到事前有防范, 事后有分析、改进等,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1.2.5 落实基础护理

精神病患者受症状支配, 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在鼓励尽量自理的基础上, 责任护士督促、协助做好晨、晚间护理及个人卫生料理, 如2次/d的床单位整理;早晚刷牙, 清洁口腔;并定期洗澡更衣、剪指甲、理发、剃胡须 (理发1次/月, 胡须1次/周, 剪指甲次/周, 洗澡夏天3次/周, 冬天2次/周) ;女病人清洗会阴1次/天;指导做好手卫生, 督促饭前、便后洗手, 协助处理大小便等, 确保患者整洁、舒适, 控制零陪护。

1.2.6 创造良好休养环境

针对部分对医疗护理有较高要求的患者, 我院专设了特殊病房。特殊病房的管理模式采取半开放型管理, 患者可以在家属或医务人员的陪同下, 自由进出病房, 在适当情况下, 允许患者有计划地参加娱疗活动。护理人员通常会让患者与家属共同参加活动, 使患者有更多机会和家庭、社会接触, 从而保障患者的身心愉悦健康。

1.2.7 进行专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

受疾病性质影响, 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需要不断重复引导, 才能得以掌握。过去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通常由患者的责任护士负责, 针对性不强, 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在患者身上所起到的作用也很小。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后, 在责任护士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增设了专门的健康教育护士和康复科护士, 由专业知识丰富, 护理水平较高, 表达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 对患者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 提高了患者自理能力和治疗的依从性。

2 结果

2.1 满意度调查

我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从基础护理、服务态度、安全管理、健康教育以及沟通交流、休养环境等方面一共10个项目随机对患者或家属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在患者入院、恢复期或出院时随机发放, 每项均设有满意、不满意两个选项, 并每月进行一次统计分析。经过12个月的调查统计, 10个项目的平均满意度分别为:示范病房95.26±2.25 (%) , 普通病房90.14±1.86 (%)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观察组。一般差别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护理质量考核成绩

经过12个月4个季度的护理质量检查统计, 从患者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整体护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安全管理、消毒隔离与技术操作、护理文件书写及其他表格书写9个方面进行考核检查, 结果两组平均成绩分别为:示范病房 (98.23±1.64) 分, 普通病区 (95.48±2.26) 分。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观察组。两组一般差别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总之,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转变, 医疗护理工作延伸出新的内涵。优质护理服务作为现代护理内涵中的一项新要求, 它促使护理人员转变护理观念, 以人为本, 把主动护理、真情护理、人性化护理贯穿护理工作始终。我院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 护理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学茹.精神科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探索和实践[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7, 12 (1) :56-67.

[2]焦卫红, 于梅.优质护理服务规范操作与考评指导[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3-30.

精神病房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2月开放病房收治的100例患者的陪护家属作为观察组, 均无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 无重大躯体疾病等。另选我院部分职工及社区健康居民60例作为对照组。2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一般情况问卷:记录受试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 (2) 在患者入院当天对陪护家属测试焦虑自评量表 (SAS) [1]、抑郁自评量表 (SDS) [2]; (3) 医护人员通过不同方式与陪护家属交谈、询问, 以了解陪护家属的心理动态及其对精神科知识的了解程度, 并进行记录。根据陪护家属情况进行指导, 以端正其对陪护的认知, 消除各种偏见, 调整情绪, 指导陪护制定患者康复计划。指导1周后再进行SAS、SDS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指导前SAS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指导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指导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指导前比较, #P<0.01

3 讨 论

陪护家属的情绪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治疗态度及治疗的效果等。因此消除陪护家属的不良心理, 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 及时满足其要求, 尽力解决陪护的困难十分重要。分析陪护家属的心理特点, 端正其认识, 消除各种偏见, 使陪护家属尊重患者, 防止争吵, 保持积极的语言, 在情感和心理上支持患者。指导陪护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 及时反映其异常言行, 选择时机与患者交流, 指导患者进行批判性的思维。与陪护家属一起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 指导陪护家属让患者自我照顾, 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 及时表扬患者的成绩, 并为患者回归社会做好准备。随机指导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的调节, 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 分散注意力, 正确面对现实调整心态。通过对陪护家属的心理分析和康复指导, 使其了解、掌握了一些精神科知识, 对用药、治疗、康复指导能积极配合, 学会了怎样与患者相处及常见意外处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舒良.焦虑自评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235-238.

精神病房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开放式精神科病房主要收治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和各种心理障碍的病人,共有编制床位120张,分为3个病房,每个病房编制床位40张,共有护士45名。年龄:≥40岁5名,30岁~39岁11名,<30岁29名;职称: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10名,护士24名;工作年限:≥20年4名,10年~19年14名,5年~9年18名,<5年9名;学历:本科9名,专科30名,中专6名。护士长3名,其中1名兼科护士长。

1.2 方法

1.2.1 针对开放式病房特点层层制定优质护理计划

精神病专科医院开放式病房不同于封闭式病房,病人大多自知力完好,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护理和健康教育。3个病房护士长在医院优质护理全院动员大会后,结合护理部的计划和方案,分别制订符合本科室特色的优质护理工作计划,召开科务会讨论,让全病房医护人员充分了解即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内容,责任护士组长再制订月计划。3个病房从规范病房环境、分工方式及排班模式的改进、职责制度的完善、工作流程优化、人性化管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改进举措等方面列出详细的计划,每月由科护士长组织3个病房护士长集中讨论开展的效果,并定期举行优质护理服务经验交流会,大家互相借鉴经验,查漏补缺,持续改进。

1.2.2 改革排班模式和职责分工

3个试点病房改革了护理排班模式,由以功能制为主的护理排班模式改变为以小组责任制护理排班模式, 实现护士“包”病人,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病人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保证病人的一切需求落到实处。3个试点病房增加了三分之一的护理人员,分为白天2组~3组,夜间2组,各小组护士分层搭配,尽可能和医生固定,由经验丰富,实际工作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实行弹性排班,病房工作繁忙时段增加护士,病人休息时段减少护士。护理部建立了护士机动库,随时可供护理人员不足的病房调配。护士长重新修改了护理人员职责和工作流程,并打破医院按职称为主的绩效分配制度。

1.2.3 健康教育内容全面扎实开展

开展优质护理后,对病人的入院评估、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出院教育均进行细化,责任护士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计划,每天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有病种共性的教育内容,并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对每一位住院病人,出院前护士长和组长考察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用药知识、放松治疗方法、压力应对方式和一些保健技能等。

1.2.4 人性化管理加强

开展优质护理,责任护士参与病人入院物品的规范放置、保持病室的整齐划一、出院物品的收整、护送出院等。每天为病人有计划地安排活动:做操、舞蹈、谈心、播放心理知识讲座等。病房为病人提供煮饭的环境,鼓励病人及陪护自做饭菜,让病人有足够分散注意力的机会,调动病人做事的积极性,鼓励病人共同就餐。为住院久的病人举行生日庆祝会和节日游园活动;为请假回家的病人定时电话问安,出院病人定期回访;鼓励住院病人参与护患心语园地的制作等[1]。

1.2.5 加强护士的专科培训

对护士实行分层次培训,低年资护士主要训练与病人的沟通技能和基本的技能操作,如肌肉放松训练、经络锻炼方法、生物反馈治疗、脑反射治疗等,高年资护士主要训练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护理和配合医生完成暗示治疗以及健康教育质量的保证等。

1.2.6 效果评价

比较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病人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执行时间、健康教育评分及护理质量考核情况。

1.2.7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4 讨论

4.1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表1显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病人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于实施了护士分组责任制,护士责任心更强,服务更主动,护士与病人接触时间多,巡视病房及时、到位,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落实到位,健康教育落实更深入全面细致。护士随时想到要为病人解决问题,病人知道有问题可随时找责任护士,从根本上解决了病人切身问题,使病人真正享受到了贴心护理,护患关系更加密切,病人更加信任护士,护士经常得到病人和家属的表扬,护士的成就感得到体现。

4.2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表1显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主要表现在护士能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能否每天带动病人活动,激发病人的良性情绪,能否合理对病人解释疾病的治疗过程,能否和医生密切配合,保证病人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有效落实。由于实施护士分组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对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和医生配合的更加紧密,保证了各项治疗的有效执行,深受科主任和主管医生的好评,提高了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3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增加了直接护理时间,减少了护理书写时间,病人得到实惠 表2显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护士书写护理文书的时间减少,直接护理病人时间增多。在开放式精神科病房护士需要多和病人沟通,对病人针对性实施正性心理支持,带动病人工娱活动,提升病人良性情绪,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构建心语园地这类活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是惠民工程,顺应了护理工作的需要,真正体现让病人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2]。

4.4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使病房护理质量整体提高,健康教育更扎实 表3和表4显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病房8项护理质量考核总均分和病人的健康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人的基础护理和特一级护理得到加强,巡视病房及时,掌握病情全面,医护患沟通融洽,定期的经验交流和查漏补缺,及时防范了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让病人得到了安全的护理,护理质量整体提高。开放式精神科病房收治的病人相对封闭式病房,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对每一个住院病人及家属分别应用该病种的健康教育临床路径,从入院到出院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又有针对性的、标准化的健康教育计划,扎实推进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护理模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产物,护理模式的不断变革是护理发展的不竭动力[3]。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是对护理管理者的一项挑战,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发挥了护理组长在专科护理领域的骨干作用,展示了护士的沟通水平,使护士的专科知识得以运用,提升了护士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实践证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让病人满意、医生满意、社会满意,护理人员应不断摸索,稳步推进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江海燕,王莉慧,陈梦诗.护患心语园地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11A):54-55.

[2]岳丽青,李映兰,高红梅,等.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初步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14-316.

上一篇:苏州是我的家下一篇:作业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