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2024-08-20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精选10篇)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第1篇

1 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苹果作为甘肃省静宁县优势产业, 经过20 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 静宁县果园面积已接近6.75 公顷, 苹果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多, 小苹果已经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大产业。但是, 该产业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短、产后处理及市场化运作低等制约因素。先进国家, 苹果都要经过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等工序, 而我国经过加工的苹果仅占总产量的1%左右。在贮藏方面, 我国主要以土窑洞藏等土办法为主, 气调贮藏仅占3%~5%;在流通方面, 先进国家已基本上实现了从运输、贮藏、销售等环节的冷链流通, 我国则比较落后;在果品加工方面, 先进国家均对果品进行深加工, 我国也很落后。静宁县苹果产业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则更差。然而, 我国苹果在国内外市场上需求量较大。国际市场上, 我国与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毗邻, 东南亚国家均不产苹果, 年进口量在30万t左右, 俄罗斯年进口量为48 万t左右。事实上, 我国每年都有不少苹果通过边境贸易的方式销到这些国家;国内市场上, 苹果的主要目标市场在南方, 与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苹果产区相比, 静宁县苹果存在运距远、成本高、装箱处理技术低等不利因素, 大大限制了该县苹果产业效益的发挥。

2 多措并举做强静宁县苹果优势产业

2.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城镇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归根结底要在农产品生产源头上抓起, 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 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 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 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多年来,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静宁县职教中心等部门精心合作, 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已取得初步成效, 具体培养措施有:一是通过完善培训机制, 组建“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该联盟由农业类高校、县职教中心、县果树研究所及加工、经营、营销企业等部门组成。联盟每年派出专业教师根据不同农时与需求对果农进行职业素养培养, 培养出有文化素养、懂经营理念、对社会负责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由县职教中心组织生源, 与农业类高职院校贯通培养, 专门培养静宁苹果生产、加工、营销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按照教育部、农业部关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弹性学分制培养要求, 对现有苹果生产经营大户进行培训, 形成新型职业农民。

2.2 建立现代经营新格局

2015 年12 月12 日, 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落下帷幕, 甘肃省地理标志产品静宁苹果被列为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第16 位, 区域品牌价值为115.35 亿元。多年来, 通过各级政府与广大果农的不懈努力, 静宁苹果已筑成了响当当的生态品牌和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 但品牌效用还需进一步挖掘。“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应通过技术培训、科研成果的转化、信息共享、经营组织的发展、专业合作社与企业的组建等方式, 建立现代经营新格局,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强化品牌意识, 开展品牌宣传, 促进静宁苹果生产标准化、经营规范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化,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中国品牌, 为国内外市场提供绿色环保、具有静宁地理标志特征的良好生态型产品。

2.3 加快土地流转进程

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 早已实现了土地流转, 即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生产。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之一, 因此, 加快土地流转是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流转的加快, 形成了规模效益, 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进一步促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促使农产品品质易保障, 农产品果形好, 市场需求量增大。静宁县政府通过土地流转等政策引导, 将中高职对接培养的农业类毕业生吸引到农业产业上来, 组建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 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农村面貌, 为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储备高端人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农业类高职毕业生, 有专业技术与技能、有互联网电子商务知识、有现代市场经济理念, 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能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 积极探索静宁苹果产业新路子, 有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目标。

2.4 推动“中高职贯通一体化”建设, 储备优势产业所需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到2020 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有重大意义。农业类高职院校与静宁县职教中心合作, 进行“中高职贯通一体化”建设, 为本地储备优势产业所需人才, 做强本地优势产业, 推动本地经济建设, 提升本地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意义重大。

2.4.1 做好中高职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衔接

农业类高职院校与静宁县职教中心在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 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中、高职院校各专业在中、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 减少课程内容重复, 科学合理地制订和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阶段性的职业资格认定等。建议先行探索完善中高职学分制及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为中高职学分互认、无缝衔接奠定基础。

2.4.2 进行有效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农业类高职院校与静宁县职教中心合作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来说还是一个不断尝试的新生事物, 如何加强对中职学校质量管控十分重要。建议省、市主管部门、合作的高职院校发挥好监督管理作用, 组建由“主管部门+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专家委员会”组成的监控组织, 进行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估。

2.4.3 依靠当地政府出台静宁县土地流转政策, 将毕业生留到本地, 为当地产业服务

土地流转涉及当地农户切身利益, 要协调处理好合作双方利益关系, 此项工作需要静宁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合作双方才能建立长久的信用契约关系, 作为集约土地一方的中、高职贯通毕业生才能安心施展自己所学专业技术技能, 把当地苹果优势产业做强。

2.4.4 建立为“三农”服务的新机制

针对当前服务“三农”力量分散、资源分割的现状, 通过组建联盟积极构建以院校、专业合作、研究所、科技信息合作统分结合, 相互交融的“四位一体”为主平台的“三农”服务新机制, 全力打通各个关节点, 取得服务“三农”实实在在的成效。

2.5 延长苹果产业链, 增加苹果产业延伸价值

静宁县得益于有利的气候条件, 苹果产业得到很大发展, 然而由于没有完整的产业链, 苹果产业的延伸价值很难实现。因此, 加强苹果产业的研发投入, 发展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发展带动相关果品产业同步发展, 是静宁苹果产业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农业与加工业的对接, 应从职能部门分工上改变目前栽培与加工相脱节的现状, 形成统筹产业链发展的促进机制, 避免苹果深加工处于几不管的边缘地带。延长苹果产业链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静宁苹果产业联盟通过对果农的培训引导其在果树行间种植豆科植物, 利用其固氮功能, 提高果园肥力, 减少化肥投入, 同时豆科植物还是优良的饲草, 可作为畜禽的饲料;二是在果树下套种食用菌可大幅度增加果农收入, 菌渣也可作为果树优质肥料, 果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更为突出;三是在苹果园中进行养殖, 如养殖一些有取食青草习性的土鸡、鸭子、鹅等家禽, 果园为家禽提供了天然无污染的食物, 可减少家禽疾病相互传染, 加之空气新鲜, 水源干净, 家禽抗病力增强, 家禽粪为果园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 提高了土壤肥力、节约肥料、促进果树生长、减少投资, 形成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的新模式;四是苹果除出售鲜果外, 榨汁后的苹果废渣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柠檬酸、膳食纤维和果胶等。

3 结束语

做强静宁县苹果优势产业是推动甘肃省“三农三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积极开展省内部分地区优势产业做强的实践, 已初见成效, 但这项工作的推进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院要根据中央和省上关于“三农三化”政策的要求, 及时调整部分地方优势产业做强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推动甘肃省地方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 201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Z].中央一号文, 2015.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2011.

[4]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意见[Z].甘发[2012]4号, 2012.

[5]钟甫宁.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第2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C9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094-02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要求,地方农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突出专业特色,创办具有地方特色、影响力大的高等院校。

因此,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社会需求出发,确定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机制,创办具有地方特色高等院校,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特色专业之一,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调整和革新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具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现实的选择。地方农业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或职业化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成为专业设定与发展的目标。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的人才,为生物技术等新兴企事业单位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大众化教育多样化需求。

二、以突出能力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实践能力或职业能力获得为主线,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有机结合为一体,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衔接起来,培养学生专业拓展能力。生物技术专业在优化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高培养质量,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生物技术专业应根据行业或产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能力为出发点,优化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形成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包括独立获取专业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与发展,应该不断优化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管理等。

(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培养学生在自然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基本技能、技术运用的能力,由实验、实训与实习教学环节构成。1.实验。实验开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接触到学科前沿知识领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能力。2.实训。开展本科生从事科研等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3.实习。生物技术专业与相关单位建立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和见习基地,通过这些实习基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了毕业生质量,也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根据行业需求分为四个培养方向,即植物方向、动物方向、生物制品和生物质能,即“一专多方向”的多元化培养体系。为了实现多元化培养目标要求,生物技术专业不仅要协同不同方向的教学资源和发挥优势教学资源,而且也应根据不同培养方向,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等多元化培养考核指标体系。

三、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使命,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

教育质量与监控机制是生物技术专业培养人才核心环节,是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制度的保证。

(一)建立健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以保障教学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备课制度、说课制度,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活动,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听课制度,及时总结、反馈、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建立健全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均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对所有课程授课计划表、试卷、成绩分析、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等各类教学档案资料要求完整、清楚、规范,并设有专门的教学档案室存放。第三,建立健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及时总结年度教学质量,并广泛讨论,形成本科教学年度报告,教学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等。

(二)建立健全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

通过面谈、电话咨询或问卷等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建立健全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建立与用人单位信息互动机制,同时让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时地修订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适应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

四、促进师资水平提高,建立健全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

教师是促进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建立健全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首先,建立健全教师到985、211和国外高等院校学习交流常态化机制;其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上岗培训机制;其三,促进教师学生参与校外合作、企业合作、国际合作项目机制,提高教师学生创新能力;其四,通过“人才卓越计划”吸引具有创新能力师资,组建教学与科研团队,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五、深化产学研结合力度,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协同创新机制

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一专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多元化培养体系下,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评价人才培养效果,要培养适合行业社会需求专业人才,就必须深化产学研结合力度,完善学科协同创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严要求高标准。

产学研深度结合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人才培养基地化和研究深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发展。

从专业设置看,由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存在自然分界线,导致学科、专业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很难做到资源共享,更不用说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机会平台。

大学专业教育,在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理念和方式影响下,导致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现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悖现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须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协同创新机制。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为中心,组建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实验中心、教学中心,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和教学小组,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学科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以学院为主体,按学科群开设大量的跨学科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新才,户业丽,等.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39-43.

[2] 马纯艳,卜宁,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561-564.

[3] 林国荣.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5):129-130.

[4] 谭树华,孙远东,等.论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57-159.

[5] 孙锐.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4(9):99-100.

[6] 刘清波,张学文,等.农业院校生物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48-50.

[7] 王芳,郭兴启,李滨.农业院校生物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43-45.

[8] 钱洁,房健民,陈志宏.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07-210,224.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第3篇

一、扩大招生规模

目前我区农业推广系统中普遍存在人员学位、学历偏低的现状, 大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农业推广、管理和科研工作的人数较少, 加之对农业推广硕士招收对象的条件要求较高、学费较贵, 致使生源的数量匮乏。

扩大招生规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 要树立正确认识, 加大宣传力度。面向社会、面向农业部门、面向基层, 广泛阐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打消考生与用人单位的等级顾虑, 吸引更多的优秀在职人员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农业推广硕士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 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的一种专业学位, 与MBA、MPA、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同属于一类型的学位, 是一种正规的研究生教育, 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 只是培养方式、知识与能力要求等方面有所差异, 不能说谁高谁低, 谁优谁劣。其次, 面向经济主战场, 积极与政府部门或企业合作, 开展“联合办学”或“合作培养”, 解决学员的学费问题。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全部来自本自治区,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因此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要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近年来, 新疆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面对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 提高各农业领域骨干人才素质, 为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提供智力障。只有招生规模扩大, 才能在充足的生源中择优录取, 保证生源的质量, 提高培养质量。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聘用高级职称校内外指导教师, 实施双导师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基层单位, 所在地区较闭塞, 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较为困难, 独立研究能力较差。双导师制就是指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由一名校内的指导教师和一名研究生选送单位推荐的、来自农业推广一线的指导教师共同担任。校内导师需在研究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研究论文关键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相关领域国内外前沿的了解以及收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等方面, 给予指导和帮助, 并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全国农业推广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性农业推广硕士师资培训项目, 加强研讨交流。

三、规范化培养环节建设

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等领域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侧重于应用、强调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秉持课程体系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组织相关任课教师收集、研究、引用领域协作组编制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 根据教学中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强化农业推广硕士生产与实际、管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 同时也要考虑他们接触新方法、新理论不足等特点, 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观看录象资料、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 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 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利用现代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在教学时间上的安排上, 要合理设置学时, 注重面授和自学相结合, 规定最少授课时间, 多安排学员双休日、节假日到学校上课。攻读农业推广硕士, 主要是行政人员、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 他们多数为单位骨干, 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员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每门课程缺勤达1/3以上不能参加考试。在实践中, 由于大多数学员在学习的同时还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 部分学员还集行政职务、技术职务于一身, 仍有部分学员由于种种原因 (如出差, 单位不够支持) 等不能做到要求。校方考虑到此学工矛盾, 灵活安排授课时间, 实行弹性学制, 对工作忙的学员, 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的培养环节, 为提高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考试的难度和课程考试的形式上, 应体现农业推广硕士的特点和教学形式多样性和全面性。课程考试的形式应根据具体的科目与实际应用性进行分门别类的考试或者进行论文撰写以及讨论等形式进行。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管理, 严格实行签到考勤制度, 缺课超过所学课程实际学时的1/3者, 不得参加所学课程考试, 有的学员缺课严重, 随意大, 停课自学现象时有发生等现象, 强化研究生课程的面授学时管理。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平衡开卷 (闭卷) 卷面成绩。

四、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第4篇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策略

教育部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中指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对于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农业院校来说,如何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英语听说现状及制约因素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本应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上,却过分突出教师的面授作用,忽略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此外,10多年来英语学习的积累并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和灵活应用英语,相反,多数学生只能做到对书面英语的阅读与理解,而在听说上却无所适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聋哑”学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许多学生步入大学后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变。他们习惯了高中阶段“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师引导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沿袭传统的学习模式。因此,自主学习观念相对淡薄。

其二,“听得少”和“开口难”是学生无法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主要原因。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推动力。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生源质量相对较低。由于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如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规范、词汇和句型结构不够准确、阅读和朗读不够分量等,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羞于在同学面前表达,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从“开口难”演变为“不开口”。这种情况使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更无法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其三,部分教师对所授内容的背景文化知识介绍不够,加之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限,势必会降低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一方面,会影响学生上听说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非常被动。另外,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三部曲”模式(听录音——对答案——再听录音)中,教师是主体,是动态的,一“灌”到底;学生是客体,是静态的,被动接受知识。这样,教师就无法活跃课堂气氛,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二、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策略

1.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考虑到农业院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基础相对薄弱,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评估方案。河南农业大学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5年的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实践,确定的评估办法为形成性评估占40%、终结性评估占60%。其中,形成性评估主要包括课堂测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课堂活动参与、课外自主学习等;终结性评估主要指学期末的期终考试,其中听力占20%,口语作为考查科目以百分制记分,并对学生公示结果。

2.课前准备

新生入校伊始,教师就应明确告知学生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变化及双方所承担的不同角色: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者”,而应该是导演、指挥者、组织者,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的人”;学生则要采取自主式的学习模式,尤其针对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的学习。

教师在学期初就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英语听说课包括听力和口语两个部分。第一,学生应知道听力课已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听力教学“三部曲”模式,一个小时虽不长,但涵盖内容丰富,且知识含量高。教师会针对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答疑,和学生一起探讨疑难点,并结合本单元内容自拟测试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第二,一个小时的口语课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课堂活动的形式多样化,有分组活动、个人陈述、小组辩论等,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对英语实用性的把握,为未来的实际运用奠定基础。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从开始的大组活动逐渐过渡到小组活动,直至个人活动。给学生表现的自由尺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断放宽,直至最后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安排课堂活动。由于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听力和口语的时间搭配。

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可以全面革新枯燥乏味的传统听力教学“三部曲”,使学生在VOD教室进行自主听力学习。当学生有困难和疑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解答。同时,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就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学习经验。

多媒体教学方式要求图、文、声、光、色集于一体,可以很好地完成听力课的教学要求。然而,在影像资料的选取上,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慎重选取与所学单元紧密相关的内容。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要求,口语的练习也应讲求形式多变和内容新颖。让学生从开口说英语到自愿说英语,首先就要培养其兴趣。

在口语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同时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教师应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得与失,及时向同学和教师请教,不断追求进步。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课堂活动,定时对教师和教学进行评估,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又可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课后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既关系到学生的最终评估成绩,又关系到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

充分运用VOD教室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到VOD教室自主学习,预习下次课程内容,准备课堂上的单元测试题。由于课堂主要是以答疑、训练和测试为主,因此学生要安排好自主学习时间,这个过程同样也需要教师加强监督和管理。

合理利用多媒体有声资料。针对地方农业院校的现状,笔者推荐VOA的Special English作为听力强化教材。经典的英文电影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因此学生还可以通过英文电影更好地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丰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现出来的。英语歌曲大赛、英语辩论赛等节目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其自信心,提高其全面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为将来英语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三、结语

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环境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了英语综合应用的动态化、经常化、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个性化、自主式、参与式,我们应当把握时机,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教学平台,将“听”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一个有利的、科学化的教学平台,为地方农业院校营造一个独特的英语听说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王一普.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授课教师角色定位及角色转换[J].外语界,2005,(4).

天津今年将制定50项农业地方标准 第5篇

今年天津市农业区县将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的目标。为此, 该市将加大优质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启动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指挥中心和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实验室项目建设, 完成6个区县疫病控制中心实验室改造。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 组织制修订50项农业地方标准, 建立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据悉, 今年该市还将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培育保护工作,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下乡”活动, 组织农产品购销计量专项检查, 做好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生产许可工作。认真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将米、面、油、酱油、食醋、乳制品、肉制品等7类食品作为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重点, 严厉打击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

该市静海县提出, 今年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集中力量开展对该县11家化肥、农药、农膜专项整治工作。严把食品生产关, 在保证食品企业100%获证率的基础上, 帮助和扶持一批食品生产小作坊取得生产许可认证。开展农业标准化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提高产品知名度, 最终实现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使静海特色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地方财政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对策探讨 第6篇

国内学者对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方面研究比较深刻、全面,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李靖认为,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刘延限在《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中提到通过补贴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促进了粮食生产,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张瑞红指出:要结合区域耕地差异, 完善粮食直补政策,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李本贵在《发达国家农业税收政策研究与借鉴》中认为政府应当降低部分间接税税收负担, 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 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力度, 积极运用税收政策, 引导建设资金流向农村。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的有关学者在《工业反哺农业时期的三农税收政策建议》中提出税收优惠政策要从直接支持农业生产逐步扩大到支持农产品加工或深加工的范围。

二、地方财政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

运用财政政策, 拓展农业功能。中央与地方财政不平衡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 也是基于平衡区域社会服务发展而考虑, 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从根本上离不开政策扶持,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调动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其次是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具有多途径, 其中之一是财政补贴政策, 其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加强财政推动, 夯实发展基础。一方面, 要想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村建设, 必须扩大对农业的多元化投入, 在现有的开发机制下, 完善农业综合开发, 通过政府推动和龙头企业带动来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现代化经营方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 实行产供销与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高度结合, 努力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局面。最后,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扩大财政对大力推广科技应用的扶持力度, 现代农业是以技术为依托, 这需要与现代化的科技基础设施相结合。因此需要借助财政力量完善农业基础, 广泛在农村运用高科技技术,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地方财政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1. 加大财政助农力度, 提高财政助农比重

拓展财政助农渠道。一方面,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的投入。同时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地方政府引导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加大投入力度, 尤其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另一方面, 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要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提供贷款支持, 结合相关的产业政策, 延长贷款期限, 给予贷款利率优惠,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后盾。

创造宽松的财政助农环境。在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下, 营造良好的财政助农氛围。各级政府重视农村金融工作, 努力为金融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商业银行自主形成农业资金回流机制, 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同时建立起相应的信贷运行体制, 找准好项目, 把稳切入点, 确保有市场、有效益、有增长潜力的农村企业能有效获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及更好的金融服务。

2. 优化财政助农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财政助农改革, 创新财政助农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建立权责分明的中央与地方的投入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合理分工, 加强分级管理。第二, 完善农业投入保障体系。充分利用财政政府引导在充分发各类资金注入现代农业发展。第三, 对农村进行深化改革。强化对农村土地使用管理和农村金融机制改革, 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财政助农资金的检查和监督力度加大。要想使得财政资金能够很好发挥其用途, 需要加强对资金的检查和监督。一方面, 建立规划约束机制。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另一方面, 建立健全公示制度。依托媒体等进行公示, 保证财政资金透明公开, 有利于社会各界的监督。最后, 确立检查制度。加强资金流通过程监控和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检查。

3. 完善农业补贴方式,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目前, 补贴资金大多数集中在农业流通, 而生产方面资金比较缺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依托生产环节的补贴资金, 因此, 必须对现有的补贴方式进行改革, 建立以生产补贴为主, 农业流通为辅的补贴机制。财政补贴倾斜程度也会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 必须调整财政补贴结构, 增加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补贴, 提高农业补贴比例及数额。

4. 推广农业科技化, 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技的研究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 因此财政支出要向农业科研领域倾斜, 重点支持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农业节水、防疫防灾等领域。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院校的研究项目的实施与发展,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进度。发展农业科技新型人才, 并依托农民科技协会、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业科技企业, 增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实体农业项目中, 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茂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王茂胜[J].财政研究, 2009, (12) .

[2]孙红霞.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与最优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J].农村财政与务, 2008, (5) .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第7篇

1.1 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信心

受生源质量、长期以来以分数为导向的考试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生创新意识普遍有待提高。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得当今大学生习惯于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往往忽略了平时创新意识的培养。进入大学后,相当部分的同学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意愿不高,科技创新的思维还有待提高,即使部分同学敢于提出科技创新的想法和思路,也往往由于自信心不足,导致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无法体现到科技创新作品中去。只要少部分同学既能够具备科技创新的思维和想法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通过组成团队,寻求老师帮助等多方面的努力最终取得相应的科技作品成果。

1.2 教师创新意识融入课堂教学有待提高

专业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理念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专业教师往往肩负众多的科研任务,他们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课题研究和高水平论文研究,经常是处于“重科研,轻教学”的状态,忽略了将创新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教学形式往往是“填鸭式”教学的状态。学生从课堂中获取科技前沿资讯、专业最新动态、科技创新技能的途径较少。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的压抑和限制。

1.3 学生课外实践环节较少,实践质量欠佳

当前课程体系设置中,学生课外实践的教育环节还不够,当前课外实践主要为2类,校内实践,主要是在本校工程训练中心开展金工实习和专业课程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实习,主要是在第7、8学期,学生自主到相关企业开展实习和实践。校内实践项目较为单一,对于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效果还不够理想,毕业实践和实习,学生往往已经快要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

1.4 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考核手段较为单一

当前学生评价和考核的方式主要是单纯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核的手段比较单一,在大学期间依旧是以考试分数为导向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依然存在着“60分万岁”的心理,往往是在考试前突击复习一段时间,只要能够及格就满足了,大部分学生不会去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又何谈参与科技创新呢?这就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运用能力依然存在很大的薄弱环节,缺乏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和政策。

1.5 交叉性、复合型培养体系尚未构建

科技创新的提出与运用往往需要运用到多科性的知识与能力,然而,部分同学在参与到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因为需要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自身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前,农业工程类专业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比较单一。当然,建立交叉性、复合型学科体系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和发展,需要协调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资源,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着手。

2 提升农业工程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2.1 注重培养环节中的“一、二、三”

一是构建一个学生培养体系,高校教育工作管理者和专业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一个符合本校实际,便于实施操作的学生培养体系,该体系要确保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第一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和具备创新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联系二位导师,要探索建立“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掌握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又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企业所需人才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定期开展企业岗前培训的活动,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挖掘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第一时间获得企业所需的储备人才;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岗前培训了解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背景、企业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可以达到企业与学生提前双向选择的良好目的和效果;把握3个培养阶段,即把大学整个学习阶段划分为“通识教育阶段,能力提升阶段,职业选择阶段”,通识教育阶段,主要集中在第1、2学年,学生进入学校后,要第一时间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夯实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基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提升阶段,主要集中在第3学年,这一阶段,要重点开展实习实践类教学,交叉性、复合型专业技能培养等内容,要指导学生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并且努力达到学会用专业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努力培养学生运用交叉性、复合型思维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职业选择阶段,主要集中在第4学年,对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意向就业的同学要重点做好职业生活规划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重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简历制作、面试培训等方面的活动,努力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求职所需的各项技能。意向考研和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面对面交流和辅导工作。

2.2 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

优化教学内容,需要优化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到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将学校实际情况与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相结合。[1]在课堂中,经常使用启发式教学和诱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大胆采用直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实例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授课方法。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要多采取讨论和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授课教师也要勤于学习和了解本学科最新资讯和科技成果,要在课堂中经常贯穿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并结合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开拓学生专业领域视野。努力营造出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自主表达的良好学术氛围。

2.3 完善科技创新活动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当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是,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往还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相应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相关负责人要尽快完善配套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探索和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参与者在学分、评优选先、保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多数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4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农业院校育人水平

科学化、严谨化、系统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的指标。要建立严格的、合理的、科学的学生考核体系,消除传统试卷评分单一考核模式的弊端。与此同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相关、相近学科的运用和掌握。专业负责人在编制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培养交叉性、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第8篇

一、大学英语听说现状及制约因素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本应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上, 却过分突出教师的面授作用, 忽略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此外, 10多年来英语学习的积累并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和灵活应用英语, 相反, 多数学生只能做到对书面英语的阅读与理解, 而在听说上却无所适从,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聋哑”学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许多学生步入大学后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变。他们习惯了高中阶段“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师引导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沿袭传统的学习模式。因此, 自主学习观念相对淡薄。

其二, “听得少”和“开口难”是学生无法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主要原因。听是说的基础, 说是听的推动力。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 生源质量相对较低。由于英语基本功不扎实, 如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规范、词汇和句型结构不够准确、阅读和朗读不够分量等, 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羞于在同学面前表达, 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心理负担, 形成恶性循环, 从“开口难”演变为“不开口”。这种情况使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更无法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其三, 部分教师对所授内容的背景文化知识介绍不够, 加之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限, 势必会降低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一方面, 会影响学生上听说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非常被动。另外, 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三部曲”模式 (听录音———对答案———再听录音) 中, 教师是主体, 是动态的, 一“灌”到底;学生是客体, 是静态的, 被动接受知识。这样, 教师就无法活跃课堂气氛, 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二、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策略

1. 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考虑到农业院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基础相对薄弱, 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本校的评估方案。河南农业大学从学校实际出发, 通过5年的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实践, 确定的评估办法为形成性评估占40%、终结性评估占60%。其中, 形成性评估主要包括课堂测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课堂活动参与、课外自主学习等;终结性评估主要指学期末的期终考试, 其中听力占20%, 口语作为考查科目以百分制记分, 并对学生公示结果。

2. 课前准备

新生入校伊始, 教师就应明确告知学生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变化及双方所承担的不同角色: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者”, 而应该是导演、指挥者、组织者, 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的人”;学生则要采取自主式的学习模式, 尤其针对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的学习。

教师在学期初就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英语听说课包括听力和口语两个部分。第一, 学生应知道听力课已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听力教学“三部曲”模式, 一个小时虽不长, 但涵盖内容丰富, 且知识含量高。教师会针对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答疑, 和学生一起探讨疑难点, 并结合本单元内容自拟测试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第二, 一个小时的口语课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课堂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有分组活动、个人陈述、小组辩论等,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对英语实用性的把握, 为未来的实际运用奠定基础。

3.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从开始的大组活动逐渐过渡到小组活动, 直至个人活动。给学生表现的自由尺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断放宽, 直至最后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安排课堂活动。由于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听力和口语的时间搭配。

在听力课堂上, 教师可以全面革新枯燥乏味的传统听力教学“三部曲”, 使学生在VOD教室进行自主听力学习。当学生有困难和疑问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解答。同时, 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就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展开讨论, 分享学习经验。

多媒体教学方式要求图、文、声、光、色集于一体, 可以很好地完成听力课的教学要求。然而, 在影像资料的选取上, 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慎重选取与所学单元紧密相关的内容。在口语课堂上,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要求, 口语的练习也应讲求形式多变和内容新颖。让学生从开口说英语到自愿说英语, 首先就要培养其兴趣。

在口语课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 同时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 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教师应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得与失, 及时向同学和教师请教, 不断追求进步。此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课堂活动, 定时对教师和教学进行评估, 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又可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课后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 既关系到学生的最终评估成绩, 又关系到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

充分运用VOD教室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 到VOD教室自主学习, 预习下次课程内容, 准备课堂上的单元测试题。由于课堂主要是以答疑、训练和测试为主, 因此学生要安排好自主学习时间, 这个过程同样也需要教师加强监督和管理。

合理利用多媒体有声资料。针对地方农业院校的现状, 笔者推荐VOA的Special English作为听力强化教材。经典的英文电影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 因此学生还可以通过英文电影更好地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 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丰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现出来的。英语歌曲大赛、英语辩论赛等节目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又可以增加其自信心, 提高其全面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为将来英语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三、结语

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环境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实现了英语综合应用的动态化、经常化、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个性化、自主式、参与式, 我们应当把握时机,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教学平台, 将“听”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一个有利的、科学化的教学平台, 为地方农业院校营造一个独特的英语听说环境。

摘要: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 生源质量相对较低。由于经费紧缺, 大部分地方农业院校无法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模式所需的硬件配套设施, 这势必影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大学英语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第9篇

为了了解与考察地方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态度和实施的程度,我们选择了地方政府的农业网站作为一个窗口,因为农业部门网站作为当地农业服务和农业建设的展示窗口,是考查当地农业部门进行农村建设和健全三农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也是各地提供新农村建设经验的直观来源。另外,网站是客观的,可观察的,虽然不能代替当地三农建设的全部,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可比较性。

我们选择在2008年11月与2009年1月,对我国农业省份(主体为中西部省份)共141个地级市政府农业网站进行了同步评测,评测省份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宁夏,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陕西。这些省份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比重低,农业人口多。选择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141个样本比较充分,具有统计意义;另外,地级市作为贯彻中央农业政策指导下级政府政策的中枢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典型意义。

评测的出发点是要考察地方政府的农业网站是否具备了提供基本与必要的三农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考虑到农业部门网站建设的平均水平通常低于其他政府部门网站建设水平,因此我们的评测指标主要涵盖基本的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政务公开中的基本信息提供和公共服务信息三大类。

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主要考察政府网站提供文本信息、视频信息的总量、更新频率与交互性; 基本信息公开主要考量农业部门作为公共信息发布和政策推广的主渠道,提供的基础信息是否充足与及时(包括提供各类相关的国家法规、省市级法规、农业新闻、部门介绍、和相关链接);公共信息服务则从一个更高与更具体的角度,考量农业部门从方便和有益于农民日常生产经营与生活的角度出发,所提供使用者必要的信息——比如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信息、种养殖技术、供求信息、农业论坛、价格信息等,是整个评测的重点。

之所以把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我们考察农业网站的重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信息对于三农具有更直接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共信息服务需要政府农业部门更多的财力、精力的投入,信息服务的质量不仅反映出当地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和成果,由网上推及网下——更重要的是能反应出他们的态度与意识。

尽管这套指标体系涵盖了政府农业网站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但并不能尽收所有政府农业网站的功能栏目(有些网站提供的服务超出了指标体系范围)。另外,中西部幅员辽阔,地级市的面积一般比较大,市所辖的区县的农业农村情况未必完全相同。因此评分必须兼顾客观性和灵活性的平衡。具体评分细则请见后附表。

发现

按照上述评测标准,我们进行了两次数据采集:第一次采集(2008.11)到的有效样本为117;第二次采集(2009.1)到的有效样本个数为121个。在141个地级市中,有效样本量两次访问成功的为112个地级市,占总样本的79.4%;两次中只有一次访问成功的为9个地级市,占总样本的6.4%;两次访问都不成功的为20个地级市,占总样本的14.2%。如图1所示。

图1政府农业网站访问统计

一、在网站建设和维护方面的特点:

1、网站建设投入较小,普遍规模小,多媒体信息极其贫乏。在141个有效样本中,仅5个含多媒体视频信息。与多媒体信息相比,大部分网站的文本信息较丰富,能够保持较快更新,但也有相当部分网站的文本信息更新缓慢,及时性差。

2、网站普遍缺乏维护,40%的农业网站最近两个月内平均每天的文本信息更新量不到0.6条;网站信息分类也不明晰,比如多数信息没有分类标注,部分信息没有时间标签,甚至部分农业视频中出现了流行电视剧的信息,说明管理缺乏。

3、基本服务与信息缺失,如多语言服务。在141个样本中均未提供多语言服务(少数民族),另外也无农民工相关问题的关注。

网站视频信息少,更新频率低,无多语言服务,说明网站的信息提供还是以“发布”为其宗旨,并未更多的考虑信息获取者便捷与可用性。

二、在政府信息上网方面的特点:

1、政府信息上网率普遍较高,比较突出的部分是国家法规和农业新闻,但大部分提供国家政策法规的网站没有提供本省、本市的政策法规,说明在法规信息上网方面,农业部门缺乏积极性,只是按照中央要求发布相应的法规信息而对本地法规信息不够重视。

2、农业文本新闻更新较快,平均每天更新两条农业新闻,一定程度上与农业新闻的发布相对简单和快捷有关。

3、新闻重点报道做得很好,领导视察讲话类行政新闻数量比普通政府网站低。一方面说明农业新闻呈现多样化,另一方面原因可能在于农业网站关注度较低,形象工程价值不大。

4、有些栏目更新频率太低,重视不够,例如部门介绍中的电话、邮件信息90%以上的最近更新间在2007年6月前,另外部门介绍不够详细,多数未提供有效的部门电话信息。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政府通过网站提供办事指南,既能方便居民也能提高政府本身的工作效率,但政府网站在这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

三、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特点:

1、大部分网站不能有效提供三农政务的办事指南。在141家地级市农业网站中,有40家网站(28%)提供了超过6项农村农业办事指南,在比较好的政府农业网站上能找到诸如:种子经营许可证申请流程、拖拉机驾驶证办理指南、绿色食品初审等农民常见的办事项目,还有农业委员会或农业局各个办公室的职能和联系方式。但是,有64家网站(45%)没有提供任何针对农村居民的办事指南。

2、疾病防控知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普及亟待提高。在疾病防控信息方面,有40家网站没有提供任何服务与宣传信息,近80家网站只能提供少量的疾病防控科普专栏。做得比较好的像大庆、伊春能够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大,点击数也很高,说明群众仍然有需求。另外,疾病防控信息在各个农业网站中主要是地方常见农作物和家禽家畜的处理办法,鲜有关于居民流行病的医疗常识。

食品质量安全是最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农村是食品原料的主要来源地,我们希望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指标观察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在对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上的反应速度和力度。但是,只有12家政府网站提供的信息量和更新度都很好,有58家政府农业网站完全没有这方面信息。从中看出大多数农业主管部门对信息化的逐渐普及和农业热点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应对。一旦发生应急事件,完全没有预防的措施。

3、涉及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公共服务信息严重匮乏,信息质量不高,更新普遍缓慢。只有21家政府农业网站提供了较全面的价格信息,一些甚至能够给出价格分析,形成一个横向、纵向的价格数据库。80家网站没有提供任何信息,其余的网站只给出几种农产品的价格信息,不全面也不及时,对生产经营的指导作用不大。

4、公共信息服务互动性不强,农民没有途径或没有意识索取公共信息服务。比如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这样与农村农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信息, 在141家地级市政府农网中仅有10家建有标准的并且用户频繁使用的供求平台,并有管理员及时解答问题的论坛,但比例不到10%,其中60%的农业网站根本没有这样的信息平台。

5、很多网站缺少涉农企业介绍。这项得分明显低于招商项目得分,近50家网站这两部分得分都为0。一个地级市不可能没有涉农企业,而这些企业的信息没有上网,反映出网站设计时并没有考虑用户的内在需求。

6、各地提供的信息类别参差不齐,显示出目前地方政府在公共信息提供方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般而言,公共信息服务相对于网站建设维护或者政府信息上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像价格信息服务就需要网站建设者和维护者不断的搜集、获取、更新信息,这是对三农信息服务意识和能力更高的要求。网站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在农业方面大量具体工作的展示平台,如果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利民工作,就势必无从展示。与此同时,有些地方部门公共服务意识薄弱,不能从农村居民和农业网站使用者的需求出发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想农民所想,恐怕是更大的问题所在。

7、很多重要的三农领域,政府农业网站根本没有涉及,比如农民维权和农民工问题。无论是否在农业局行政管辖领域内,以广大农民为主要用户群体的农业网站都应该给予适当关注。

从上述发现可以看出,大多数农业主管部门还没有对信息化的逐渐普及和农业热点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和应对,有些是出于技术培训力量不够,但更大的问题是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服务意识不够。比如宣传当地特色产品,从提供信息的难易角度来讲这方面没有任何难度,不需频繁更新,几乎可以一劳永逸的作为宣传窗口,但有接近一半以上的农业网站在当地特色产品介绍上开天窗。即使是比较复杂的农产品信息平台,通常需要搜集当地几个大批发市场蔬菜、水果、谷物等价格信息,做得更好的还有产品的价格查询服务和未来的价格走势分析,也只需要一个简单的价格信息数据库,技术上并不困难,根本还是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网络信息没有这些意识,非不能为,而不为也。

结论

1、政府农业网站虽然不能作为一地三农服务的全部,但仍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原因是农业网站是地方政府进行农业介绍、新闻宣传、信息发布、招商引资等最便捷、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更是地方农业部门落实服务型政府的工作平台,应该切实加强建设与完善;

2、目前我国地级市农业部门网站大部分还处于“正在起步、重视不够、问题很多”的初级阶段,不能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

3、农业网站建设不仅仅反映的是网站建设问题,更折射出地方农业部门对三农的态度;

4、公共信息服务是网站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最有提升潜力的部分。各地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优秀地方网站的经验。同时,各地农业部门应该不断创新,提高公共信息服务的质量。 比如,疾病防控涉及的信息项目数量和种类非常丰富,将信息归类并提供查询服务是未来便民服务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大多数网站目前没有这种功能。

另外,农产品供求平台是农业网站公共信息服务中非常有发展的项目。价格是引导产品生产的有效手段,让农民及时知道价格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调研中曾电话采访过一些供求平台的信息发布者,他们的反馈非常好,因为“供求平台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像伊春市还建有专业的网上农业市场,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还有一些做得好的农业网站已经能够给出价格分析,形成一个横向、纵向的价格数据库。所以,主要问题还在于地方政府能不能激励建设好公共服务平台,并且引导民众利用好服务平台;

5、发展农业网站必须与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相适应,避免把农业网站仅仅当作形象工程;

6、加大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激励地方农业部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日益普遍的网络B2B、B2C交易利用网络平台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农业网站建设多种模式可供探索,以省为单位统一构建大平台,可能更有利于信息共享,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关注和访问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网络研究中心)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第10篇

地方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与信息流通的集散地, 背负着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 其发展与地方的支持息息相关, 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奠定地方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

(一) 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是从人才保障角度来说的。现如今, 国家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党的十八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历史使命, 也是我们各级党组织的重大使命, 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而这就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地方农业院校肩负着地方人才培养的使命, 人才培养又是地方农业院校的生命线。我国已经慢慢地形成以高等农业教育为主线、以农业职业教育为分枝的农业教育体系, 统筹教育和农业协调发展, 同时含有天时, 地利, 人和的基础优势和行业发展的针对性、特殊性等优势。

从科技角度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农业的发展要以科技为基础。而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有着较先进的科研设施, 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相对齐全的技术测试和开发平台。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以农业科技研究和基地推广为基础, 并且用自己研发出来的科研技术来扶持地方农业的发展, 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例如:广西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出桂蔬一号黑皮冬瓜, 这种冬瓜具有商品率高, 适应性广, 抗逆性强等优点;南京农业大学研发出了耐贮藏水稻新品种W017, 他由日本引进的低水溶性蛋白水稻种质LGC-1对我国的幼稚水稻进行改良, 实验结果表明该产品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 肾脏病患者病情;沈阳农业大学提出了圈舍饲养绒山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饲料与营养;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临床兽医学的几位资深教授发明公开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外溶血毒素Apx I快速诊断试纸条的制备方法, 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检验速度慢、灵敏度低、操作复杂等问题等等。地方农业院校利用知识渊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来承担大批国家及省、部级的科研项目, 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出, 保障了农民农作物产量的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任务和战略方针, 党和领导对此相当重视。党的十八大着重强调,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我国有13多亿人口, 将近60%的人口是农民, 只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才能够使人民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要求国家上下各部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 让新农村建设稳步进行。特别是人才资源这一主力军, 是新农村建设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 向社会不断输入高质量的人才, 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 培养出的新型农民, 对于农作物产量增收、转变农村经济型态、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二、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要从政府、地方院校、农村这三个方面来说, 他们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 发展的不到位。

第一, 地方政府对服务新农村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支持力度不够。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并且要严格按照政府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来进行。地方政府对国家有关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得不够, 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在进行服务时无章可循, 不仅使地方农业院校对社会服务的热情下降, 而且阻碍了地方农业院校服务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扶持不仅仅只有重视, 与此同时加大了扶持力度, 在资金和土地上做了坚实的后盾。但是, 对于如何使发展起来的农业院校的人力、技术、智力资源充分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一认识还较为欠缺, 被动的依托部属高校和专门性研究机构从而使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建设活动的展开。

第二, 地方农业院校自觉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不够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业院校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用武之地。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三农”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对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和社会服务认识得不够, 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已经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高校表现出计划不够全面, 缺乏长远规划和打算, 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只期待服务于农村建设时能从政府和企业中获取经费投入。农业院校也只愿意与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企业合作, 并且喜欢周期短, 见效快的项目, 企业能在短时间获取盈利, 农业院校教师与学生能够较快得到回报。地方农业院校在通过以服务求支持和发展, 依靠地方农业院校的地缘、人缘以及职能等优势, 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三, 从农业院校教师层面上来看, 基于制度与利益的驱使, 对服务型农村建设的热情程度不高。教师只看重基础性研究, 只因为职称的评比, 而对于应用性研究并不感兴趣。最后, 地方农业院校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情况了解甚少, 从而导致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缺乏必要的思路和头绪。由于没有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 对农村地区展开深入的调研工作, 而导致信息闭塞, 观念落后, 阻碍了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的分析。

第四, 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主观意识偏离, 服务渠道不通畅。在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 农村只注重高校的社会服务能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而对高校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不给予积极的配合, 这就取决于对高校认识的不够充分。农村社会和乡镇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态度不端正, 抱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希望以较少的时间、金钱换取较大的回报,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地区与地方农业高校只有谈合作, 而成功例子较少。这不仅不能给地方经济提供帮助, 而且还给地方添加经济方面的负担, 这使地方和高校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反作用。

第五,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途径还不顺畅, 中间环节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出现政府没有搭好桥、专家没有戏唱、农民没法观看的现象, 导致高校的科学技术人才与基层农民之间不能很好的对接, 也可能出现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科学技术没有办法进入到每一个家庭, 合作的内容没有落到实处, 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速道路不通畅。农民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服务什么”、“为什么服务”以及“怎么样的服务”等一系列问题认识不够深入, 没有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这种理念在农民心中的内化程度会直接影响服务工作的实践效果。

三、小结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当中, 地方农业院校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要加强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导性。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技术改革与创新、产业多元化, 要做好自身定位, 确定发展方向。现如今, 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经济发展这方面还做的差强人意,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地方农业院校的重要时代课题是增强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 提高自身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地方农业院校的支持。从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 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产业多元化、明确发展方向等。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樊帆.农业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及出路[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徐元俊.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2, (3) .

[3]黄宪伟.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7, (2) .

上一篇:渐进式下一篇:小学语文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