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工程档案管理

2024-07-11

设计院工程档案管理(精选12篇)

设计院工程档案管理 第1篇

一、水运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

水运工程大多属于野外作业和水上作业, 受地形、地质、气候影响极大, 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是由设计单位的性质和设计活动的规律所决定。“认识并掌握设计档案的这些特点, 有助于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提高服务质量,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档案的作用”。2除了一般设计档案属性之外, 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 水运工程设计档案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综合性。主要是指设计档案内容的丰富性及其载体的多样性, 水运设计企业的业务已拓展到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工程投资等领域, 文件材料也涵盖了环保、绿化、消防、投资咨询、科技创新等新内容, 另外还有照片、声像、实物、数据库文件、光盘等其他载体形式的档案, 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综合性体现了水运设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也决定了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二) 保密性。从水运工程项目立项至设计完毕, 设计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集中体现了其水运设计理念、技术、工艺等智慧与经验, 是企业知识产权的主体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同时, 在敏感地区或与外资方合作项目, 其中一些计算内容、地图地理信息、测量勘察成果、科研成果材料、经济数据以及其他相关非公开文件材料等具有保密性, 在其流转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 效益性。水运工程设计档案是设计产品与成果的真实记录, 赋存了大量的技术信息, 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设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在新员工的培训中、新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和招投标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描图加晒和报告复印可直接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 如笔者工作单位2014年度共提供工程设计档案利用服务721人次, 查阅案卷1074卷次, 其中图纸加晒的利用率最高, 达到62%。

二、水运工程设计档案的现状及管理措施

(一) 水运工程设计档案的现状。第一, 水运设计部门、设计团队和设计人员作为文件材料形成的主体, 对产生的设计文件材料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有相当部分设计文件材料流转过程不规范, 缺少作为档案必要的要素信息和相关条件, 移交时不做整理和价值判断, 导致档案部门无法判断设计文件材料的准确性、完整性, 增加了档案工作的难度。第二, 档案管理系统模块功能单一, 数据存储空间不大, 无法支撑庞大的数据增幅, 管理方式以传统手工操作的为主, 效率低, 档案人员被困于大量反复性的整理工作中分身乏术, 无法从档案信息中挖掘深层次、更有价值的数据, 档案数据挖掘、信息共享都出现了不可控的状态。第三, 水运设计企业每年进行的内审、外审和年终考核的某些措施与设计文件材料归档要求相违背, 大量运行中的、不符合移交条件的过程性文件材料在此期间大量移交, 给档案管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矛盾和无奈,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馆藏冗余、案卷质量下降和整理工作的反复。

(二) 水运工程设计档案的管理措施。档案的前端是设计部门和设计人员手中形成的设计文件、后端是档案管理人员将有价值的设计文件转化为档案, 前端有档案意识, 重视归档要求和认真执行程序、多花点时间, 后端就能保证档案的高质量、准确和真实。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 探讨水运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做法。

1.补充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对归档接收的控制。加强对水运工程设计文件材料归档接收的控制和管理, 补充完善对设计文件材料归档方式、时间、版次、类型、范围等方面的要求, 将设计阶段过程性文件材料和阶段性文件区分开来, 特殊情况下项目经理或专业负责人需与档案管理人员沟通, 提供说明文件同设计档案一同归档保存, 确保设计档案的一致性。并将项目经理作为归档主办人员, 移交时填写《工程技术文件接收表》, 详细记录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清单, 办理相关手续。

2.重视档案整理工作, 注重工作创新, 灵活分类、排架。水运项目时间跨度较长, 而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库房有限等困难, 将同一项目档案物理集中一起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将档案的排架方法由物理集中改为逻辑集中, 档号和组卷号不变, 排架号改由年度流水编号, 这不仅解决了“空号”和“倒架”的问题, 而且还提高了库房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3.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 构建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平台。考虑到实用性和扩展性要求, 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改造, 解决办公系统、生产系统、出版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生产数据和流程集成等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是“区别于传统档案工作的管理理念、方法、技术、规则、流程的全新档案管理模式”, 这远远不是技术、设备和网络问题。

三、结语

水运工程设计档案内容、形式、方法上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变化, 需要不断研究行业特点和工作规律, 结合设计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要更加重视文件阶段的管理, 将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和企业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 更新档案管理组织与制度, 以适应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前移的需要。

摘要:本文主要从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出发, 结合实际情况, 对当前水运工程设计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水运工程,设计档案,管理

注释

11李兴廷, 刘培方, 方红.浅谈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山东冶金, 2008, 12:147.

浅谈工程设计档案规范管理 第2篇

工程设计档案直接记录了设计人员的科技思想、科学方法和科技配套成果,真实地反映了设计活动的.历史过程,除具有科技档案的一般共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充分认识和掌握它的各种特点及其管理要求,对加强工程设计档案工作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十分重要.现就工程设计档案的一些特点,谈谈个人的若干体会.

作 者:龚海廷 陈凤利 作者单位:龚海廷(齐齐哈尔市档案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

陈凤利(齐齐哈尔市房地产产权市场管理处,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

市政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研究 第3篇

一、工程设计档案的主要特性

(一)组成的成套性

设计单位是以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工作对象,各专业的设计人员按照设计程序开展设计工作,形成具体设计文件材料整体,从而决定了设计档案的成套性。一项工程设计最终组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其中的图纸、文字或表格都是该套档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它的成套性。工程设计档案的收集、配套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等管理工作,按照工程项目将设计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归纳、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如实地反映一项工程各个设计阶段、各种设计专业技术活动的历史过程,维护其历史全貌;不同项目的图纸文件一般不能混淆在一起,按项目完整、系统地保存。

(二)形成的阶段性

根据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一项工程一般都要经过设计准备前期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配合现场施工安装阶段,前后不同阶段的设计文件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又有明显的严格的阶段区分,因此,每个设计阶段各个专业的设计文件分别组成各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并决定设计文件材料形成的阶段性。

(三)内容的专业性

一项工程设计是由多种专业和设计人员按不同专业分别开展具体的设计作业,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因此,一项工程的设计文件材料其形成过程是多学科、多专业联合集体创作的过程。因此,工程设计档案在分类、编号、编制检索工具时,都要考虑设计文件材料的专业性,以及专业间的联系特点。不同专业的技术文件材料一般不能混淆在一起,在确定分类、编号的结构层次时,要考虑图纸文件所属专业与工程项目与设计阶段之间的隶属关系,比如齐齐哈尔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主要有给排水、道路桥梁、工业民用建筑等专业工程设计,对于档案人员管理就要熟悉本院各个专业的特点,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管理本院工程设计档案。

(四)修改补充的多变性

工程设计图纸文件是设计人员科学技术构思的产品,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设计变更,需要对设计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设计图纸文件的这种频繁的变更修改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工程档案有别于其他一些档案重要特点。当设计变更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修改原底图或补充绘制新图,并相应地做好施工现场和库存蓝图的修改工作,做到底图和蓝图一致,图纸与施工安装现场一致。做好设计变更材料与该工程设计技术文件材料的配套整理,使工程设计档案准确、完整。

(五)使用的通用性

设计是一项继承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一般都是在继承和借鉴前人设计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往往是量大、面广、共性多、通用性强,使有关图纸文件具有广为复用的条件,这也就决定了工程设计档案通用性的特点。借鉴套用其中一部分甚至全部图纸文件,这样大大避免了重复劳动,缩短了设计周期,可加快设计速度,为整个工程建设赢得时间,提高工程效率。

(六)数量的浩繁性

工程建设产品本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内容繁多,它们千差万别,各自有它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要求,并相应形成多种多样独立设计的图纸文件。因而设计单位在设计技术活动中形成的图纸文件必然具有数量大、递增快的特点。所以,在管理上需要考虑有较大、较多的库房;要有足够的橱、柜、架、盒、夹等设备及装具;现在已经采用自动检索及光盘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了贮存密度和检索效益。

(七)效益的社会性

工程设计档案,是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设计图纸文件,作为施工的必要条件,也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设计技术资源,对内可参考复用,对外可供技术转让和交流。为此保存工程设计档案完全是为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设计档案的这一特点,在档案管理中必须克服技术封锁、保护主义。面向社会技术市场及时准确方便有效地提供档案资料,让工程设计档案最大限度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八)使用价值的时效性

工程设计档案用于工程项目第一次实现使用价值后,还会若干次地被利用,因而说它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工程设计档案按其使用价值有它的活跃到衰减规律。即其利用价值和它保管的时间成反比例。这说明工程设计档案的使用价值不是无限期地保持不变,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是由设计单位的性质和设计活动的规律所决定的。认识并掌握设计档案的这些特点,有利于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提高服务质量,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设计档案的作用。

二、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发展趋势

档案管理信息化。只有实现档案信息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档案信息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远程服务,资源共享,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工作量大,效率很低,费时费力。实行信息化后,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可以多次利用,可在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检索查询便捷化。传统的检索方式,档案管理人员从一本一本的目录中找出所需的档案来,然后根据记录到库房中查找,费时、费力。档案管理信息化后,可以实现即时查询,管理人员从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中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的二次利用和开发,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使档案管理的职能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而成为设计研究院内部的信息中心。

原工程设计档案管理是用记账式管理的,只记录卷册信息用于各种档案类型的帐目、卡片以提供工程设计人员的查询、检索,档案信息的管理只停留在档案室内部执行,管理的只是纸质档案,计算机所生成的图形文件及文字类工程文件均未收集。将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就是为了让档案信息变成流动的有生命力的资源,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靠网络,必须配备统一的管理设备。

档案信息化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的工作。具体可以理解为档案信息实现“三化”:一是档案信息数字化;二是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一体化;三是档案信息网络化。档案信息实现“三化”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档案是各种有价值信息的核心,它不只是对各种资料、数据、文件和信息的储存和记录,而且要对归档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编,以便于更好的利用。所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当中的薄弱环节。作为设计单位工程设计所带来的大量电子文件都具有可参考的再利用价值,对这些文件的存储管理和网上利用已成为信息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设计院工程档案管理 第4篇

国外大学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对交通问题的定量分析,对学生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标定和求解交通模型的能力要求较高。国外高校为学生开设多门与交通工程学科研究相关的数学基础课,且对于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不仅仅是概念和简单计算。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交通规划与设计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特点。如何识别、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国内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互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这也是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更加重视课程设计体系的原因。

一、课程设计体系现状

目前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存在课程设计体系不尽合理、工程实践背景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亟需对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进行综合改革与完善。

1. 课时量少,实践时间短,课时安排不合理。

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开设时间不长,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多次变动。开始是配合专业理论课学习同期开展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在理论课学习初期同时开展课程设计难以入手。后来调整为大四上学期后半段集中进行课程设计,但是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在去企业实习前缺乏课程设计的实践训练,同时各门课的课程设计各自集中一周进行,时间太短,各门课程设计任务较重,会相互挤占时间,难以达到工程实践训练的效果。

2. 课程设计之间缺乏系统性。

目前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四阶段模型和宏观交通模型的运用,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局部路段和交叉口案例的方案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针对交通组织设计及交叉口渠化和信号配时,而客运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内容较多,包括居民出行调查、公交线路分析、轨道车站内部布局分析、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多项内容,这四门课程设计内容有所重复,工作量也有差异,同时对于城市宏观路网的方案规划设计较为欠缺,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梳理、改革和完善。

3. 课程设计与产学研联系不足。

目前的五门课程设计的案例多为各个教师结合自身的工程实践自行决定,案例之间缺乏联系,并且与实践教育基地的产学研结合较为薄弱,对交通工程方向的实际需求把握不足,也难以维持教学案例数据获取和持续更新,不利于实现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目标。

4. 缺乏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团队。

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整体而言缺乏专业结构合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支撑,应多为每门课配一位青年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并且部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资历不足,承担课程设计任务压力较大。

5. 课程设计过程封闭,缺乏开放性。

课程设计过程较为封闭,教学中缺乏其他专业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过程参与,缺乏中期公开研讨交流、设计成果公开答辩评估等开放性环节,其他年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少,开放与共享机制没有建立。

二、课程体系教改目标与思路

本次课程设计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为: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是以研究交通规律以及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等之间关系为基础的一门交叉学科,侧重于综合应用的工程技术学科。因此,课程设计体系的定位应立足于培养综合应用性人才,从整体的高度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努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各门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避免相关知识的相互脱节。课程设计体系作为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根据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人员的社会需求,本次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素质,加深对课堂理论学习、工程规范标准的理解和应用,从整体上把握交通规划设计不同阶段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增强调查方案设计和组织能力,资料和文献的查询与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制图的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本方向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内成为业务骨干的目标达成。

1. 课程设计体系整合优化。

结合工程设计,对主要专业课的课程设计进行必要的内容整合,对原有孤立的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系统化调整,以工程设计为主线,依据调查→局部交通设计→整体规划的顺序,把不同科目的课程设计连贯起来,整合为一个有总体目标和计划的总课程设计,编制一套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与设计方向课程设计任务书。

2. 面向工程实践教育。

课程设计体系的定位应立足于面向工程实践教育,培养综合应用性人才。课程设计的工程实践性体现在4个方面:教学目标结合实践需求,教学案例来源于工程实践,教学团队具备工程实践背景,教学评估考虑工程实践要求。

3. 开放性共享式教学体系。

将交通工程系的课程设计体系建设为开放性共享式环节,鼓励多学科方向教师和各年级学生交流,争取实践基地多方位参与,引导教学案例和数据更新的共享,倡导教学过程交流和成果评估的公开,做成开放式教学平台,对低年级学生起到示范带动效应,提升交通工程方向的实践教学影响力。

三、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内容

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体系应从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出发,以紧密结合交通工程领域实践人才培养为原则。通过对交通工程相关企业、设计院等就业单位的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新技术、新系统和新设计需求,使得课程设计体系与实际工程应用相协调。

1. 面向实践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目前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五门课程设计中四门是配合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2014年培养方案去掉了货运交通系统课程设计,增加了交通调查分析与GIS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体系的优化整合需要明确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抓住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实践练习加以巩固的知识点,合理建立课程设计的目标和任务,选择合适的实践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建设课程设计综合案例库。各门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与实践教学基地之间要具有关联性,保障教学案例的数据获取和持续更新。确定各课程设计的教学要点和文件包,使得各课程设计重点突出,相互衔接,关系清晰,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明确。例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之所以选择“交通影响评价研究”作为选题方向,就是考虑到该类项目研究能够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有所提升,并能够培养学生团队讨论与协作的精神。同时,考虑这类项目研究所需工作量相对较小,以本科四年级学生的专业水平基本可以在课程设计时限内完成,是较为理想的专业训练工具。

2. 课程设计课时安排与教学组织。

探讨合理的课时安排与教学组织模式。对比课程设计集中设置、课程设计结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课程设计以暑期实践为主等不同模式,从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课程设计与其他教学环节如企业实习等的关系、学期总课时控制、教师时间安排、课程设计合理周期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模式。例如交通管理与控制和交通设计课程设计,在案例选取上将会采用统一教学案例,按照分阶段设计和避免重复设计的原则,提出各自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既体现各自课程设计的独立性,又体现课程设计的完整性,使学生对于两门课程知识点既有进一步的认识,又能够在同一个案例中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融合,进而解决一些具体的区域交通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全局观。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上既有分工又相互衔接,采取统一答辩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开放式实践型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开放式时间型课程设计教学团队。每门课程设计的教学团队包括1名课程设计主讲教师,2~3名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并聘请1~2名校外指导教师。校外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知识点讨论、中期交流和设计成果公开答辩等环节,从就业和专业的角度对课程知识点体系以及3门课程的互相协调关系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课程设计团队和“双师型”建设结合在一起,提升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也提供企业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多种渠道。同时,组建教学团队也可以实施分组指导与集体指导结合的模式,可以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给予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系统观念,培养复合型人才。

4. 开放式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过程管理和评估体系。建立开放、交流、共享、反馈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估体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真正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相结合,确保课程设计质量的全面提高。

为了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管理,保证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应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课程设计做出相应的规范。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建立科学的课程设计考核办法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保障。改变原有的“一卷式”评分办法,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3部分组成。课程设计进行中期交流和成果公开答辩,邀请企业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和其他年级学生参加,课程设计的过程开放公开。采用多位专业教师作为答辩评委的形式,对学生临场专业能力表现与内业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等方面提升都是较好的促进,这也相当于他们毕业论文答辩的模拟演练。同时,聘请校外专家作为答辩评委,对学生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时如何与实际相结合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如何了解和运用现实中的专业相关标准规范等也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这对他们无论走向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来说,在应用研究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四、结语

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掌握交通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能胜任交通系统工程、道路与机场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咨询、研究、教育、投融资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交通工程专业卓越人才。通过工作实践、继续深造等方式,在毕业五年内成为本单位的技术或业务骨干。”并需具备6项知识、8项能力和7项人格要求。

本次教改将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现场工作能力,实验室工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进行有效训练,并有助于团队合作等人格养成,为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工作初期的技术要求打下基础。

摘要: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在分析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课程设计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整合优化、面向工程实践和开放共享的课程设计体系优化目标,并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和评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改革措施。

关键词:课程设计体系,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扬,杨孝宽,石建军,严海.《交通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79-80.

[2]翁剑成,魏中华.互动型交通工程设计综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202-205.

[3]依秋杰.工程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01(6):122-123.

[4]王俊骅.面向卓越工程师的“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171-173.

设计管理建筑工程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房地产行业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也越来越规范,目前环保、节能、绿色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新的发展趋势。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外大量建筑企业开始涌入进来,我国建筑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正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合理减少项目成本,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概述

实施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的主要目的,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突发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制定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为施工过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提高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帮助建筑企业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在施工活动中,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施工开始后,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2)通过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可以在施工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全场性施工活动以及单项工程施工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对所需要使用的技术、场地等进行充分的考察,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状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为工程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3)通过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还能够对施工活动现场进行统筹布置与规划,为工程的开展提供安全保障。比如,制定安全规范,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包括制定各分项工程的施工现场安全规范、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规范、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安全规范、施工现场的机械安全规范等,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防范。

二、完善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的方法

在实施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时,首先需要对拟定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确定不同功能在整个施工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评价体系,通过收集、汇总各项数据,计算出综合评价系数。评价系数最大的施工方案,设定为最佳方案,用来对各项工程施工活动实施指导。在进行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确立施工组织方法。在确立施工组织措施时,主要内容有制定措施的依据、措施内容以及对施工组织措施进行优化。在施工组织中,需要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为施工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在对资源进行均衡分配时,可以通过制定网络计划的方式,对资源计划进行制定和调整,并且利用削峰法、方差法等对资源分配方式进行优化。在施工组织中,进行平面布置时,相关人员需要对施工工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对场地进行合理分配及调整。此外,相关部门及管理人员还要对施工现场所发生的冲突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了解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实现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妥善处理问题。2、数字化平面布置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平面布置当中。技术人员可以利用网络二维图形,让施工进度直观地反映出来,对施工的质量进行实时控制。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首先需要对设计方案制定的依据进行改进,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丰富的经验,对工程特点进行分析,并把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工程实施当中。可以利用系统的管理手段,借助于丰富的施工经验,对设计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时,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关键路径进行确定,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各项工作内容的比重进行分析,找到最关键的内容,制定最佳方案。3、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设计理念,有效提高劳动效率以及组织管理效率。在制定施工组织计划时,需要对设计的依据进行合理的改进,并利用先进的经验技术,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合理应用新型的技术方法,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此外,还要选择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并由项目负责部门制定设计方案,避免技术部门一把抓,因为不熟悉施工工程具体特点,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进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在实施工程项目时,越来越关注怎样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架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通过优化组织管理,对各项工程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此外,在确定施工组织计划以后,还要利用网络计划图,对组织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有效减少工程项目成本,提高工程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翟元元,汤浩东.建筑工程施工的精细化施工管理研究[J].建材与装饰,20xx(43).

[2]陈均丰.关于建筑给排水施工组织的优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xx(35).

[3]刘栋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xx(07).

[4]张德江.浅谈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方法的改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xx(2):11.

设计阶段之工程管理的探讨 第6篇

【关键词】设计阶段;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0.引言

工程设计是项目建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要素,同时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都不能缺少工程管理,只有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才能将合投资者意图在项目设计方案中清晰的表现出来,才能达到建设项目的功能体现,达到财务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可见工程管理在设计阶段是如此重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中工程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要点。

1.设计阶段中工程管理的意义

工程设计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几个阶段,而设计阶段中的工程管理是建设工程中控制设计质量的重点,是实现经济设计质量的管理手段,是所有设计要点体现在设计图纸的直接指挥者,只有加强对设计阶段施工图的审查和监督。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当拟建项目一经决策和批准。设计阶段成为工程项目建设的首要任务。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中的工程管理是一个将设计、施工、造价、投标等过程相互协调统一的管理手段。制度关键路线,将整个设计阶段中有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给工程设计人员一个明确的方向,最终完成工程设计。

2.设计阶段中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概念不清晰:很多时候工程管理编制者会将设计阶段中的工程管理理解成是施工阶段的工程管理,或者忽视了设计阶段中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了在工程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方向和任务不明确,或者遇到问题时,不知道找谁解决,严重情况会出现各设计部门设计出来的尺寸不统一等现象。

(2)缺少全盘计划:大部分工程都是在业主的催促下而紧张地完成的,这个时候就导致在设计过程没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最后会使设计所有内容中,有些部分考虑的不够周到,有些部分却过于细致和浪费,或者因为某专业设计不恰当而拖延整个设计方案的报审时间。从而不能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

(3)人员管理混乱:管理人员对所有设计人员了解的不够全面,对他们的学历和能力掌握的不深入,常常不能将每个人的优点展示出来,有时候会安排设计人员去负责其不擅长的部分,或者安排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去其他部分,没有实现新老结合负责。这样不仅影响设计的质量,还拖延设计进度。

(4)缺乏进度管理:在工程设计过程,管理者因为忙或项目多时会出现对设计者不闻不问的情况,当上级领导问起管理者设计进度如何时,才对下面的设计人员的设计进度进行跟踪和会审,这样常常导致设计者不能如期完成项目设计,或影响项目设计的质量。

(5)规章制度不健全:因每个设计人员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且缺少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各个部分的设计人员的工作不能紧密结合。各做各的事, 工作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最后导致做出来的成果不完善。

3.加强设计阶段中工程管理的几项主要措施

3.1全盘计划——拟定工程全面性的进度表

详细设计开始之初,掌管工程计划的计划工程师,便要根据执行计划书中所列的主要时间安排表,更进一步地拟出一个综合性的进度表,以便给工程画出一个大概的进度轮廓,将设计中的各个部分画成线条进度图,指出一个大概的方向,在每一个线条图底下,列出必须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主要活动和先后的时间顺序,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以为管理之张本。因此在设计阶段,管理者手头上有关的工程资料要准备完备,以便拟定一个完整的执行计划书和综合性的进度表。

3.2人员管理——适当的安排和有效地组织

任何工程的推动,都要靠人,而人事安排妥当与否,乃是成败的关键,所以有效的人事组织,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节,不可不慎重其事。(1)首先要人尽其才,这是一个要紧的原则,事先应对加入工程队的每个人的长处和学历做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征求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如此,工作人员才会胜任愉快,工作效率才会提高,工程进度也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2)其次要组织纵深不宜太长,普通设计工程主任之下,便是一些不同种类的工程师,如土木、电机、化工等等,此外当要有秘书、打字人员和其他行政人员,其关系只有一层或两层。如果组织纵深太长, 责任线一拉长,行政效率往往反而会减低;(3)技术与行政要分开,人之专长不一,某些技术人员懂得技术,但对行政却不十分高明,这样就不宜委以行政职务,某些人员专长行政,但对技术却又一窍不通,自然也不应该委以技术上的职责;(4)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不仅要求设计人员要懂结构设计、水工、机电、施工等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做到设计时考虑周到,设计合理。

3.3加强对进度管理

为使全面性的时间安排得以顺利地循序按期完成,设计进度之管理是第一关,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设计不能如期完成,一般材料及主要设备之采购,势将受到影响,进而施工便无法如期进行。必须做出每个单元设计进度计划表,然后把各个单元计划进度表,汇合成整个工程计划进度表,并用曲线表示之,参与工程管理的人员可以通过计算设计工程进度的方法来实现对工程项目进度的管理。

3.4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设计阶段中的工程管理从单一控制转化成为多方控制。通过建立领导责任制来使专门领导管理自觉地去组织和动员设计人员做好自己负责的工作;或者通过建立责、权、利明晰的奖罚分明制度,将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技术人员的利益和责任与工程管理联系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做事的积极性,才能把设计阶段工作做细、做准确。同时,要注意发挥设计人员的作用,要特别重视有技术经验的设计人员,要指定有经验的人员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配备青年设计人员学习,继承他们的技艺,避免失传。

3.5设计质量的管理——正确设计,省钱省时间

在设计过程中,须特别留意质量的管理,时刻注重设计质量的管理,留心考虑相关事项,如整个项目的布局、管线的安排、日后的维护、安全条件等等因素都要考虑全面,对现场的情况要知根知底,避免一直到工地才发现错误,再来改蓝图,重新盖章审核,这样就会影响到工期,同时也会使成本上升。

4.结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建筑工程设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管理对策。目前,国内业主单位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施工管理比较重视,管理力量配备完整,管理技术和水平也日趋成熟,但对于前期阶段和项目准备阶段的设计管理尚存在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设计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它是项目稳定推进、进展顺利、投资节省的前提条件,应成为工程管理方工作中的重点,结合国内大量资料及社会各界的不同反映,加强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付燕年.略论建筑设计中的反思与总结[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5(04).2011(02).

[2]王煜明.浅析以人为本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1(04).2008(11).

燃气工程的设计管理问题 第7篇

就燃气工程的设计程序而言, 一旦做出决策, 设计就是工程实施的首要步骤, 它主要是对工程规模进行控制, 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设计的初期基本上能够确定整个工程的布局、流程、结构形式、投资的轮廓, 形成设计概算, 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也能得到确定。当设计完成后, 就能够对工程造价的“量”、“价”进行准确的确定。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 无法达到编制的深度, 质量问题得不到保证, 就会产生大量的漏洞, 设计内容就要进行大规模的变更, 对工程施工有较大的影响, 同时还增加了不必要的燃气工程量, 其造价也随之提升, 由此可见, 加强燃气工程的设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数据资料表明, 在燃气工程设计中, 设计违规现象占所有违规现象的50.68%, 占据了一半以上。工程设计的条文规范是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 这些条文规范很容易理解, 设计人员只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稍加注意就能规避, 针对不同的燃气工程, 其朝向、体量、高度、面积、间距等都不同, 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 所以违反强条的现象比较普遍, 就设计人员而言, 需要对强条做到心中有数, 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 每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关的操作依据, 杜绝违反强条的行为再次发生, 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 提升其道德修养, 并加强强条的执行力度, 从根本上消除违法强条行为。

2 加强设计管理工作

2.1 落实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项目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细致的估算, 根据自身情况, 从实际出发, 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2.2 重视前期设计环节

当项目可行性报告得到批准, 投资估算也随之确定, 投资估算即投资的最高限额。设计单位需要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认真研究, 对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可能性进行拟建, 合理确定投资和技术指标, 在设计的前期, 深入细致的规划能够让设计概算更加准确, 真正做到合理控制预算, 同时能够防止成本超出预算。

2.3 提高设计质量

设计单位应该派专人对燃气工程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另外, 设计人员需要将多方案进行必选, 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从而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满足经济、安全、可靠等多方面要求。燃气工程的设计方案需要合理布置平面, 保证工艺流程的可行性, 同时还需要将防火、耐久性等因素考虑进去, 从而降低工程的总成本, 在方案的比选中起着关键作用。

2.4 认真绘制工程设计图

施工图的设计应该充分遵循相关原则, 按照一定的范围、内容和投资来设计, 施工图的尺寸要求十分严格, 必须做到准确无矛盾, 避免缺项漏项, 合理解决安全和经济二者的矛盾, 杜绝人为浪费现象。

2.5 严格控制设计变更操作, 完善相关的审批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和经济脱节的现象, 在设计的前期需要全面的考虑这一问题, 预防不合理的设计变更内容导致成本的增加, 设计变更必须由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统一及审批后才能实施, 对于重大的变更需要交给批准机关进行审批。

3 提高燃气工程设计质量的措施

3.1 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想提高燃气工程的设计管理工作, 首要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 使其掌握标准的设计规范, 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扩充其设计手段, 增强其政治觉悟, 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养, 打造一个敬业爱岗、能吃苦、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设计师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 在设计中, 需要考虑到建筑工程的造价问题, 要进行多讨论、比较, 不断的累积实践经验。在标准图集中, 有些内容可以直接进行应用, 然后仔细的交代即可, 不需要在设计图纸上进行反复的说明。还需要重视专业之间的配合, 落实其他专业提出的相关条件, 当条件发生变化时, 应该及时的通知相关专业进行整改, 并落实, 以免给其他专业增加额外的修改工作量。

3.2 加强设计人员和造价管理人员的联系

在燃气工程设计当中, 许多设计人员没有经济观念, 只重视技术, 对经济问题考虑的较少, 随意修改设计标准, 设计方案只注重了技术的可行性, 却没有考虑到经济上是否合理, 无疑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造价管理人员没有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约束, 只负责对成本进行编制、概算及预算。所以技术和经济分离的现象十分严重, 只有不断提高工程设计标准, 才能保证燃气工程的造价的提高。所以, 在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要和造价管理人员进行密切的配合, 将技术和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加强对工程设计的管理, 从而有效的降低工程造价。

3.3 规范设计质量

首先, 要严格遵照质量认证的要求, 规范作业流程, 明确各负责人的责任, 保证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质量问题, 从而使整体的质量得到提升。在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和团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团队中的领导要让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优势, 在项目工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团队文化。

3.4 加强对设计质量的审核

加强燃气工程设计质量的审核工作, 需要设计人员进行反复检查和核对后, 再进行校审, 同时还需要加大力度监管设计质量的过程。抓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工序, 在项目施工开始前, 就应该将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设计人设定好。

3.5 实施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即按照可行性报告和投资额对燃气工程进行设计, 在设计的前期, 工程的规模、产品方案以及展品质量得到满足后, 还要保证概算在预估的范围内, 在设计施工图的过程中, 在不损害燃气工程功能的前提下, 保证施工图预算在概算内, 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另外, 需要按照投资的限额对燃气工程进行设计, 对不合理的变更内容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要保证工程的投资额在规定值内, 限额设计不仅仅是节约成本投资, 同时还有尊重实际、保重设计、尊重科学等内容, 充分体现建设的规模、标准以及合理性, 及时处理设计中不合理的资金费用。

4 结局

总而言之, 在设计燃气工程的过程中, 设计单位需要不断加强员工的经济观念, 深化体制改革, 加强动态管理, 推行限额设计, 在保证如何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的前提下, 根据燃气工程中特定的阶段, 结合其不同的特点, 在优化设计方案的基础上, 严格对其质量进行控制。燃气工程建设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必须保证其设计质量, 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对工程进行整体的部署, 对施工材料的选择和成本的造价进行综合设计, 重视设计中的每一环节, 充分发挥设计的优势, 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率, 实现高效的设计水平, 同时, 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燃气工程的质量和成本, 推动燃气工程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红军, 赵焕君.论燃气工程成本与质量平衡点控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8 (3) .

做好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工作探析 第8篇

建筑工程设计是一类技术性的创造活动, 设计人员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 根据基础资料、依据基本的技术标准创作成文件、图纸等技术资料, 用以支持建筑施工。设计档案就是由设计人员制作的技术文件、技术图纸等资料构成的。加强工程设计档案管理, 实现设计档案的易用性, 对于工程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建筑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

1.1 档案的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是指形成工程设计档案的资料及其载体的多样性。工程设计档案由于是支持工程施工的重要资料基础, 因此其内容包含有文字部分的批文、合同、审查意见、竣工报告, 电子扫描部分的地形图、红线图, 工程图纸等众多内容, 而其中工程图纸又包括有底图、蓝图。而从载体来看, 工程设计档案除纸质档案外, 还存在有光盘存储的扫描文件、硬盘存储的电子类信息文件。因此工程设计档案的综合性也决定了其保管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1.2 档案的成套性

工程设计档案的成套性, 系指工程设计档案是由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所组成的。设计档案从工程项目建议书开始, 到设计招标、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修改直至竣工图报告, 包含着整套建筑设计工作的资料, 而这些资料也是组成工程设计档案的有机部分。这也决定了工程设计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必须注重完整性。

1.3 档案的专业性

建筑工程设计本身属于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创造活动, 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也与各专业密切相关, 体现出其专业自身的特点。如在工程设计过程中, 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有其专业性特点, 而其他设备专业设计也表现出自身的专业性。因而突出的专业性使得各个阶段的设计资料即相互联系, 又彼此独立。

1.4 档案形成的阶段性

工程设计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不同阶段形成的设计档案也具有了阶段性的特点。例如在政府批文、任务书、设计要求及地勘报告等设计前期形成的设计档案属于设计依据阶段档案, 而在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修改等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则属于设计成果阶段档案。前期依据阶段的档案决定了工程设计能否顺利开展, 而设计阶段形成的档案则是设计工作的主要成果。

1.5 档案收集的长期性

工程项目往往具有工期长、变化大等特点, 特别是某些大规模的工程, 其工程周期跨越数年, 因施工中新出现的问题、经济状况的变化、宏观调控变化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必须对原档案材料进行修改, 因此就使得工程设计档案的收集整理也将面临与工程相同的长周期性。

1.6 档案收集整编的工作量大

工作量大, 在数量方面, 普通工程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仅是图纸便将近百张, 如果是大型工程, 便有几百张乃至上千张。而这都是设计档案的重要内容。此时设计档案如果出现收集整编上的混乱问题, 尤其是收集整理工作的不及时、不规范, 就会使设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受到影响。

2 我院图档管理存在的问题

图档管理对于我院而言是比较重要的工作, 相关的制度规范也较为完备, 然而在实践中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空间受限。由于我院工程设计档案历史积累长, 工程设计档案随着时间、工程项目的增多而数量猛增, 导致了存档库房不够用的问题突出, 因而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2) 工程设计档案管理成本增高。设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装具加以完成, 而目前工程设计档案量激增的现状却使得档案装具出现不足的问题。今年我院现巳尝试部分底图档案用密集架放置, 在密集架上采用分卷册顺序卷放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不仅取放容易而且不易出错, 也减轻了底图工作的劳动强度。但是配置档案装具无疑将使成本提高了许多。

(3) 纸质设计档案的修复存在技术难题。尤其是传统的调晒底图, 由于经常性的调晒, 出现了老化、脱墨、破损等现象, 由于修复难度大, 费用也相应较高, 给设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

(4) 单位的部分设计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不能做到收集、保管甲方提供的资料与工程设计同步进行, 甚至用其他工程的校审意见来应付交档, 导致工程设计档案的缺漏和不真实;有的工程设计任务结束后设计档案归档不及时, 严重影响了图档室的建档保留。

3 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的优化建议

针对所提出的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人对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建设提出两个方面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制度

(1) 在对工程设计档案进行管理时, 必须既要满足遵循工程实际工作的要求, 又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从建立科学的工程设计档案收集、整编制度, 加强对工程设计档案的安全监管, 实现工程设计档案的高效利用等方面着手, 利用制度管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提高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2) 加强有关工程档案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工作, 只有提高全院员工的档案意识, 认识到档案建设的重要性, 相关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才能认真做好收集、保存等各项工作。工程设计档案必须由设计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一同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

(3) 加强素质教育, 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工程设计档案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工作环境、管理模式都在发生变化, 高科技也应用到工程档设计案管理工作中, 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认识和研究设计档案的形成规律及其特点, 也要结合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 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现代化业务管理水平。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 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教育培训, 使之既具备档案的专业知识, 能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又具有综合分析、高度概括的信息组织能力。同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对相关档案进行微机管理, 使设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达到系统化、高效化, 以适应工程设计档案管理长期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2 构建适用的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1) 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系统要准确地定位于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的特点, 满足设计院对工程设计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共享、发布、统计等各项功能。还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 尽量做到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设置档案管理可扩展性, 电子化、远程化、协同化、图文一体化的趋势, 为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远程管理、数据刻盘迁移管理等其他功能或预留空间。

(2) 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 要抽调专门人员进行电子化转化工作, 扫描后的图纸、资料以编号、名称进行整编, 一图一档, 分类纳入现有的信息数据库, 以实现统一的电子化管理, 减轻库房的压力, 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

4 结束语

工程设计院的设计档案具有综合性、成套性、专业性、阶段性、周期长、数量多、工作量大等特点, 而现有的工程设计档案管理体系存在着空间、成本、修复、信息传递、介质保存、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此, 本文建议从适用的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与信息化管理两方面加强工程设计档案管理, 以实现工程设计档案的现代化规范管理, 提高其利用效率。

摘要:建筑工程设计档案具有不同于其他档案资料的鲜明特点, 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文献资料, 工程设计档案的管理又具有不可忽视的规范性。当前我国工程设计单位在工程设计档案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何进一步规范工程设计档案管理, 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工程设计,档案管理,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苏风娥.浅析工程设计档案特点与管理[J].科技信息, 2008 (12) .

[2]董薇, 徐谦.勘察设计院信息资源管理[J].铁道勘察, 2008 (3) .

[3]华成, 陶园.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9 (10) .

[4]龚海廷, 陈凤利.浅谈工程设计档案规范管理[J].黑龙江史志, 2009 (3) .

工程分包风险管理体系设计 第9篇

一、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 被动而非主动。

许多公司认为他们在进行工程分包风险管理, 实际上他们是在进行危机管理。施工企业的一个趋势是放任问题、任其发展, 等问题发生时再进行应对, 而不是提前处理问题。虽然危机管理技术在施工企业已经首屈一指, 但因为被忽视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发展得更大而复杂, 变得更难以解决, 所以这是一种低效的管理策略。

(二) 外围而非核心活动。

在许多公司中, 工程分包风险管理被看作是一种非核心的、外围的、甚至是为了满足系统文档的呆板要求而不得不执行的一项烦人的工作。工程分包风险管理被认为只是应用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 而普遍没有认识到它是所有工程管理业务中的核心。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很少被认为是高优先级的管理活动。

(三) 集权而非分权。

大多数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系统将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看作是集权的高级风险管理经理的责任。但是这样做有许多问题。例如, 许多人往往依赖集权的风险管理经理为他们管理工程分包风险, 但是由于有许多其他的额外责任, 风险管理经理通常很忙, 以至于不能有效地管理工程分包风险过程。更重要的是, 集权的风险管理系统使风险管理的责任和工程分包风险的发源地分离开, 减慢了风险应对的速度, 把那些具有技能和经验且能制定最合适的应对措施的人隔离在外。最终, 集权的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系统过分依赖于风险管理经理的技能、经验和管理风格。

(四) 周期性而非连续性。

大多数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系统将工程风险管理看作是在预定的项目里程碑进行风险评审会议时的一次性工作。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错过许多处理里程碑之间的工程分包风险。而且, 风险评审是以追溯的形式进行的, 这就意味着工程分包风险的增加。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参加风险评审会议的人选的原因, 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 即将项目关系人从应对决策中分离出去。当大量的工程分包风险不得不在这种不定期的会议中被评审时, 紧张的和有限的时间会使工程分包风险评审过程流于形式。

二、以上问题解决方案

(一) 被动而非主动解决方案:

确保决策而不是问题引发工程分包风险管理过程。由进行决策的需要引发的, 而不是需要解决问题。这样, 在很大程度上重点放在主动行为和鼓励人们提前思考问题上。然而, 不可能提前预测所有的工程分包风险。因此需要提供有效应对工程分包风险的指导和工具。在问题发生时能够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保证它们不会转变为重大危机。

(二) 外围而非核心活动解决方案:

确保高管层来推广和支持系统。高级经理将工程分包风险管理作为一项核心业务传达, 并且自上而下非自下而上地贯彻。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活动得到了综合风险管理支持设施的大力支持, 它包括培训和反馈系统、风险数据库、专业支持职员和咨询师, 以及一个互动网站。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持也被认为在提供培训、绩效评估和促进良好做法的奖励系统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三) 集权而非分权解决方案:

将工程分包风险管理过程分权, 将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变成参与到为公司、其客户、员工和商业伙伴而进行重大风险的决策中的所有人的责任。其目标是鼓励所有人都能为自己的决策担责任, 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流程上的其他人去解决。此外, 也希望将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的责任施加给在早期采购过程中做出重大决策的人和在工程分包中制造了大多数风险的人。在这种分权系统中, 风险管理经理的角色成了促进、支持、监督和控制, 而不是尝试为每个人管理工程分包风险, 否则不可避免地会惨遭失败。

(四) 周期性而非连续性解决方案:

将工程分包风险管理视为一个持续性过程, 无论何时只要为公司及其客户、职员和商业伙伴做出决策可能涉及“重大”风险就要实施。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人们为他们自己的决策承担各自的责任, 而不是把它推迟到几周都不一定会举行的风险评审会议上。

三、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计

(一) 建立工程分包风险评估委员会。

工程分包风险评估委员会是在总经理办公会下设立的负责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的专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 (公司1名高管担任) 和副主任及数名委员组成。必要时聘请公司外部相关专家担任该委员会委员。职责是:提交工程分包风险防控年度报告;审议重大工程分包风险防控解决方案;审议重大工程分包风险的风险评估报告;审议工程分包风险评估综合报告;审议工程分包风险防控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办理总经理办公会授权的有关工程分包风险防控的其他事项。

(二) 建立工程分包风险评估办公室。

工程分包风险评估办公室是工程分包风险评估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职责是:提出工程分包风险防控工作报告;提出工程分包风险管理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提出工程分包风险评估报告;提出工程分包风险应对方案, 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负责对工程分包风险应对有效性评估, 提出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负责组织建立工程分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组织协调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日常工作;负责协调和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项目部开展工程分包风险防控工作;负责组织工程分包风险的整改;办理工程分包风险防控其他有关工作。

(三) 公司各部门和项目部职责。

各部门和各项目部是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组织, 应接受工程分包风险评估办公室组织、协调、指导, 做好本部门、本项目部的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工作。职责是:广泛、持续收集本部门、本项目部管理中所涉及的与工程分包风险防控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 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对所收集到的工程分包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在进行工程分包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所收集到的工程分包风险按所述的基本类型进行工程分包风险汇总;根据职责提出本部门、本项目部的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策略, 建立本部门、本项目部所涉及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根据本部门、本项目部的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策略, 对工程分包风险制定应对措施;落实经公司批准的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提出本部门或本项目部的工程分包风险评估报告;做好本部门或本项目部建立工程分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做好工程分包风险评估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决策系统设计

建立一个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系统的步骤包括, 创建: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团队;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手册;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培训系统;工程分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系统。

(一) 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团队

如图1所示, 建立公司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团队。创建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团队是一个重要的决策, 是传达公司对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的态度。应该包括具有专长的人员来建立、推动、监督和持续改进工程分包风险管理过程。在公司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工程分包风险管理部门。公司所面对的工程分包风险的范围、规模以及可投入到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活动中的资源决定了适合于它的组织结构。给予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团队的权力和资源越多, 工程分包风险管理过程就越会认真地执行。

(二) 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手册

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手册为公司的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一致性, 并成为决策者的参考文献资料的来源。更为具体来讲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手册提供实用的说明和具体的指导。这包括详细记录公司认为最适合识别、评估、应对及评价业务分包风险的技术。手册设置清晰的标准, 制定绩效考核方法, 说明审计和检查的程序。此外, 它还应该列出所有对识别、评估、应对及评价工程分包风险有特殊责任的人员的姓名、职位和职责, 并具体说明确保遵循不同法律、法规的详细规定。最后, 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手册应包含参考方面资料。

(三) 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培训系统

如图2所示, 将培训转化为绩效改善。根据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手册提出的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的复杂程度不同, 培训有不同的水平。培训是有效的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的关键, 因为任何系统无论如何尖端, 也不过和使用它的人水平相当。培训不仅教会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的技术, 还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让员工意识到有效地管理工程分包风险也会使个人受益。最重要的是将关注的重心从培训转向绩效的改善。而绩效改善一定能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 把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工作执行彻底。

(四) 工程分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有效的工程分包风险管理取决于精确、及时、易用、易懂及可获取的优质信息。决策者所需要的数据应能使他们有效地识别、评估、应对和评价工程分包风险。无论提供给决策者什么样的数据, 最基本的是要保证它们有最高的质量, 并且是从可靠、独立的来源获取的。如果不能有效传播信息, 那么拥有高质量的信息将变得毫无意义。传播的方式可以从分发手册变化到公司内部网络传播。内部网络的优点是可以同时提供不同工程分包风险管理技术的说明、好的实践案例、以及管理者强调和讨论的现存问题和解决方法的论坛。

(五) 工程分包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系统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问题浅析 第10篇

由于设计活动是一种群体行为,在这一活动中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参与者的聪明才智,使设计达到最大的功效,就必须对设计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设计管理的基本内容上看,设计管理涵盖的内容很宽,它是一门多层次、多学科的新兴交叉科学。英国著名设计管理专家Oakley把设计管理的内容分为"公司设计政策管理"和"工程设计管理"两个高低层次,其中工程设计管理内容如下:招聘或组合设计师及其它专家;管理设计小组;制定设计计划;设计成本核算及工程维持;设计专利保护;评估设计工程。

设计是联系业主需求和现场施工的桥梁,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造价和业主功能需求的满足存在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设计管理是进行项目管理、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组织架构

基于设计对工程的重要作用和民用建筑设计工作的特点,应当在工程项目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民用建筑特点和目前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工程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通常可以考虑以下形式(图1):

该组织构架既是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也是设计合同的发包模式。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项工程通常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的设计应当考虑以下原则:

2.1 一个总体院的原则

从工程项目管理角度讲,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所有的设计单位就项目功能、品质、设计进度、项目造价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项目的总体设计院,所有的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项目总体设计院的管理和控制。总体设计院中的建筑师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的界面协调,负责整个设计单位与业主需求设计部门(通常有业主的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

业主在设计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作用,例如内装、幕墙、景观等专业设计应由总体设计院进行审核,确保它们的设计与总体设计的建筑风格一致;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例如钢结构深化设计、幕墙结构深化、基坑支护等),应当由总体设计院进行核算确认。

2.2 业主各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原则

民用建筑通常涉及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使用单位、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具有不同的需求。为保证项目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的要求,需要在需求设计阶段充分听取各干系人的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的设计,应当考虑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充分参与并应提前和尽早介入项目相关工作,保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反映和满足各干系人的要求。

越早考虑项目实施和运行阶段的关键要求越容易确保项目成功。例如,在需求设计、方案设计阶段,要求物业、运营、销售、工程等部门共同参与,将使建筑设计能够尽量符合物业管理、招商运营、市场销售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各种限制条件,减少和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因滞后考虑上述问题而造成变更和返工,提高项目成功的几率。

2.3 调动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原则

现代民用建筑所涉及的专业工程越来越多如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工程等,这些工程的承包商/供应商往往既能够设计、又能够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有关专业工程的设计和咨询可以为项目提供以下服务:

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并就项目的效果、档次、功能品质等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并以设计施工图成果方式提交,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

根据专业单位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就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

在可能的情况下,真正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及互动,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合同界面

应根据工程管理惯例及各专业单位的专长合理划分设计合同界面,明确各设计单位的工作和职责范围。通过设计合同界面的合理划分,既保证工程相关的所有专业均落实了设计责任人又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另外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如果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的优化

目前在设计院所出的设计文件中,普遍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不深入了解业主的意图,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味追求大、豪、多(大体量、装饰豪华,建设项目投资多)造成的。因此,设计管理者就应当对设计文件进行有效的优化。

设计文件的优化主要在初步设计阶段和方案设计阶段,因此,在初步设计和方案设计阶段就应严格把关控制各项指标去粗取精,对一些不该建的项目,装饰豪华,业主难以承受的标准坚决优化掉,从而减少施工图阶段的设计修改,使工程设计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目标。

4 关于设计文件的修改

目前,设计单位和业主之间,因要求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而引起的纷争时有发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设计院还是业主,都在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一个项目按合同提交设计全部图纸之后,在建筑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图纸加以修改,而在什么样的修改需要增加设计费,什么样的修改不必增加设计费问题上,设计院和业主之间并非容易达成共识。因此,这就需要有效地加强设计管理的力度。

一方面使设计人员参与到设计任务书的编制中去。设计单位应该密切注意业主的设计任务书,在承担设计时,尽可能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业主编制好设计任务书。在进行重大设计修改时,也应该要求业主编制好书面的设计修改文件。做好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工作是减少设计修改的现实做法,也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顺应市场变化,逐步彩用与国际接轨的深化设计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工程项目承包普遍采用FDIC承包方式。根据这种承包方式,设计方提交一定深度的设计图纸,这种图纸的设计深度通常不如目前我国设计院所提交的那么深,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必须由工程项目的总包方进行Shop drawing,即进行施工翻样或称深化设计,绘制施工详图,绘制工厂加工详图。通常,设计单位是不承担深化设计工作的。深化设计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施工企业的技术优势,能够密切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避免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在国内建筑市场,深化设计工作主要是由设计院来完成。这往往会造成深度不足,结合施工条件不足,方式不规范,会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特别在装饰工程中尤为明显。因此逐步改变目前的深化设计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星敏.建筑工程项目承包管理模式优化设计探讨[J].今日科苑,2006(08).

[2]侯学良,贺全龙,金维兴.建筑工程项目冲突事件的互适性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6).

论设计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要点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设计管理

1.建立的设计管理作业程序

1.1建立设计管理标准作业程序及制度

建立起完善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设计管理标准作业程序和制度,主要应包括:设计单位选择制度和流程、设计品质管理制度和流程、设计费用管理制度和流程、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和流程(设计阶段)、设计进度管理制度和流程、变更设计管理制度和流程等。通过制度和流程的建立,来规范设计管理人员的作业, 提高工作效率。

1.2建立设计管理人员考核制度

在设计管理过程中,为了促进和提高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也为了评定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非常有必要建立起设计管理人员考核制度。考核制度一般应包括:公司考核制度、项目管理部考核制度、项目利益相关者考核制度、用户反馈考核制度等。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考核,既可以及时发现设计管理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设计管理制度和流程,同时也可以根据项目运行的需求,充实或调整设计管理的专业或人员,确保设计管理工作高效稳妥地开展。

2.设计单位的筛选

选择恰当的设计单位,对保证设计品质,确保工程进度和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是工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设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1合理拟定设计发包策略

一是,设计总包加特殊专业分包。此种方式优点:设计界面少,可全面进行各专业图说整合,业主和管理单位协调量少,便于统一管理。缺点:设计费用较高;幕墙、弱电等专业设计品质及成本不易控制。二是, 方案设计单独发包、初步和施工图设计(含建筑/结构/机电)单独发包、幕墙、装修、景观、消防、灯光、弱电等专业设计另行委托其他专业设计单位设计。此种方式优点:提高专业设计品质; 有效控制专业工程造价,设计费用相对较低。缺点:业主和管理单位协调量增加;设计界面颇多,如整合不到位,将增加变更设计工作量。设计管理人员应根据业主需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拟定设计发包策略。

2.2界定设计发包范围

设计单位服务范围(设计内容)一般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变更设计,具体包括建筑、结构、机电、室外总体、幕墙、装修、景观、消防、灯光、弱电等专业设计(其中部分专业设计也可以委托其他专业设计单位设计);地质勘察建议书;设计概算;限额设计范围;方案优选;价值工程等。设计管理人员应按照实际需求界定设计单位服务范围,并及时整理相关资料,如:原始设计条件、设计功能和技术要求、合约条款的初拟、各阶段设计费用和设计周期的预估、投标文件的内容要求等。

2.3选择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的选择一般采用直接指定或招标选定二种方式。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项目设计,由于一些和项目有关的设计参数以及运行数据掌握在相关行业的设计院手中,其他设计院无法参与其中,一般只能采取直接指定的方式。对于通用的工程项目,为了优化设计,保证工程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均通过设计招标来选定设计单位。且设计评标通常均采用综合评标法,尤其是对于工程技术较复杂、规模较大、专业或专项设计难度较高等情况的项目, 更应侧重于对设计单位综合实力和整体设计能力的评价。

2.4设计单位的评审

对所有设计招标项目,设计管理人员应根据与业主的项目管理合同和现行法规的要求,来主导或协助业主进行设计单位评审。设计单位投标文件的审查一般包含技术标部分和商务标部分。

技术标部分应包含:设计内涵(含工程细部设计、施工大样图及发包设计等);施工过程服务;技术人员服务计划,建安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质量保证及控制措施,进度保证及控制计划及设计成果评比。对于设计成果的评比,应事先确定评比标准,并对照设计评比标准逐一进行分析评价比较。对于技术、美观、使用要求特别高的工程设计项目尤其应注意设计成果评比。

商务标部分应包含:设计单位资质;类似项目设计业绩;拟投入設计项目团队人员经验及经历;拟投入设计项目的专业管理人员经验及经历;设计报价及优惠;付款方式等。

3.设计品质的管理

设计品质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每项设计产品应当符合业主要求及建筑工程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二,在满足法规和功能的前提下,造价务须合理。因此,设计的品质管理应当二者均予以兼顾。

(1)设计管理人员应组织相关专家参与设计各阶段的方案讨论和论证,及时将业主的功能需求和基础资料传达给设计人员。阶段设计成果完成后,应及时组织审查设计成果是否严格遵守有关工程建设及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否严格遵守有关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 审查设计项目是否满足业主所需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

(2)依据项目总体投资估算建立项目造价控制目标,采取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相结合,通过方案优选、价值工程等方法来控制工程造价。在技术上,对特殊专业设计合同,务必要增加工艺专业的配合条款,以期满足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需要;在经济上,应明确关于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条款,适当增加设计变更及修改的费用额度限制条款。在合同上,增加优质优价,同奖同罚等条款。以确保设计产品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处于受控状态。

4.设计进度的管控

依据业主总体进度确定设计进度,以此作为招标文件之设计进度要求,由设计单位提出合理优化设计进度。设计单位的设计进度应包括,各阶段各专业设计进度、各专业设计人员设计进度、审核进度、评审进度及出图进度。

建设工程中项目管理对设计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出图控制,也就是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工程设计如期完成初步(基础)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各阶段的设计工作,并提交相应的设计图纸和说明。而目前大部分的设计合同都缺乏对设计方进度控制的严格约束,常有因设计进度延误导致行政审批进度或招标施工进度拖延的现象发生。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设计合同中明确表示出以项目设计阶段的可交付成果(里程碑)作为支付设计费用的必要要求。设计管理人员应和合同管理人员一道按照合同要求对设计单位的工作进度进行认真的控制。

另外,变更设计进度也不容忽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设计单位变更设计的完成时间滞后于现场施工进度,经常导致施工方提出误工索赔。因此,必须加强变更设计进度的控制,在合同中明确设计单位变更设计进度控制措施及窗口统一管理制度。相应的合约中应明确业主赋予设计管理的条款,设计单位应积极配合设计管理人员的变更设计管理工作,以达项目的总体目标。

5.设计变更控制

设计变更是指设计部门对原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中所表达的设计标准状态的改变和修改。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的一部分内容,因而它也关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所以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对规范各参与单位的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控制工程造价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结束语

工程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计 第12篇

在各个工程行业中, 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的企业, 无论是执行还是决策机构, 都发现存在着难以获得高级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问题。我国工程院的研究发现, 其直接原因在于我国的工程管理人员绝大部分出身于技术专业, 这种现象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片面认识, 认为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一段时期的管理实践就可自然而然地成为工程管理人员, 严重误解了工程管理的实质内涵[1]。这样, 需要积累了相当长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 对于我国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急切需求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因此, 在“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中, 我国研究生教育将加大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力度,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到2020年, 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 基本完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使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指导文件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管理领域知识,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决策能力, 能够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新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2]。

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开始之际, 很多高校未能如期开展新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从2011年专业硕士招生目录中, 北京大学、复旦、浙江大学等名校尚无此类专业;在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召开的“工程管理概论”的课程研讨中可以发现招生情况不尽人意。经过两年的改进, 纵观获得资格的院校的2013年招生简章, 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基本上都列入了招生计划, 而且数量不少, 如清华大学招生网页上标注着120人的名额。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我们国家急需加大高级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幅度。正如中国工程院2006呼吁那样, 无论具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中成长起来的, 还从具有管理实践背景的管理人才中转化而来的工程管理人员, 他们在管理技能和知识结构方面均有欠缺, 建议其在职期间必须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工程管理在我国常常被误认为单指对土木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 这种狭隘的认识使广阔的工程管理领域未被纳入科学的轨道, 也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3]。美国不同工程组织联合成立了工程管理协会, 该协会认为, 工程管理是计划、组织、资源分配、指导和控制包含技术或系统组件活动的艺术和科学。承担管理职责工作的工程师因为需要解决复杂问题, 需要在这些原理方面获得专业知识和培训[4]。

由于工程管理涉及诸多行业领域, 国务院学位办鼓励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优点开展相应的特色教育。学位办指出,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对核心管理领域知识的理解, 如市场、会计、组织行为、商业道德、法律及金融等;注重向学生提供对内在的和共同的管理知识的理解, 如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管理等;注重向学生提供不同管理层面管理工程功能所需的知识和技巧;注重向学生提供在实际工程项目或问题中将技术和管理进行集成的经验。

工程硕士这几年培养过程中, 发现了诸多问题, 课程体系的设置排在问题的首位, 影响着工程硕士培养质量[5]。在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开展之初, 对制定具体的培养体系或者培养模式研究, 显示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物理—事理—人理 (WSR) 系统方法”充分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 将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决策者及系统内有关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科学的总体分析、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总体协调[6]。该方法成功地运用和评价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高校教育和航天安全性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二、WSR方法及框架

WSR方法论的工作流程包括理解意图、制定目标、调查分析、构造策略、选择方案、实现构想六个方面的循环以及协调关系的行为措施。

1. 理解意图:

领导是谁?学位办、教指委、学校、学院、系设置如何?不同高校其培养单位设置不同, 有的在系这级, 有的是属院直管。面对拥有不同的“物理知识”、一定任期的领导时, 不妨通过对学院的长期规划进行分析。理解领导意图的办法之一是从已经制定了的愿景、目标和目的进行分析。

2. 制定培养体系目标, 也是容易出现分歧的地方。

与管理相近的一个词语是领导, 结合工程特点, 工程领导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提升抽象的领导力, 而是培养实实在在的领导者。

3. 调查分析。

对国内外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国际上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最为成熟和成功的也是在美国, 特别是几所著名的高校组成了工程管理教育联盟。在国内, 工程管理专业也经过若干年在清华、西交大等院校试点, 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借鉴。另外, 专业型管理类的MBA和MPM也成为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横向标杆。

(1) 国外 (美国) 。工程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初期的德法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就是技术, 把工程教育牢牢束缚在技术教育的范围之内;发展阶段的工程教育则以为工程只是应用科学的分支;工程管理脱胎于工程教育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商业发展需求, 人文内容也作为工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胡佛 (Herbert Hoover) 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采矿工程师和管理者, 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那一年对工程师们的一次演讲中, 他指出了美国工程管理者的重要性来自西部采矿、冶金和运输的急剧发展需求, 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职业需求增加一种管理职业导向, 即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商业经理。1979年美国工程管理协会 (ASEM) 成立, 1997年, 美国国家工程技术课程认可机构ABET, 正式将工程管理列为一个可独立授予学位的学科。

同时工程界的发展也渴望更高级管理人才———硕士层次的培养, 由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六所大学组成工程管理联盟专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 (1) 。专业设在工学院, 但由工学院和商学院一起合作开始课程。他们的课程设计中, 如果是在职学习的, 一般只学习管理类知识。如果是应届毕业生, 要求选修一定量的工程学科。管理类课程 (包括核心课程) 有30学分。

(2) 国内 (其他高校) 。通过各高校网络搜索, 可以考察到国内高校在培养单位设置上不同, 主要在工学院和管理学院, 这也与美国高校相似。大部分传统的工科院校, 如清华大学, 设置在工业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 设置在土木与交通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设置在土木与力学学院, 另有北京大学设置在工学院 (50名) 。而一部分学校, 特别是综合型大学中, 由于历史的缘故和学科归并, 具有“管理”的学科一般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内, 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 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也设置在管理学院 (2) 。

在国内应用性研究生学位中, MBA和MPM有比较接近之处, 商学院/管理学院早早将触角伸近工程管理, 开设了技术管理或者运作管理模块, 通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系统运作, 加强对工商企业家在科学决策、统筹规划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的精髓来自于工程实践, 培养目标和模式当然更贴近工程领域的应用。

4. 构造策略:形成初步思路之后, 调研用人单位和潜在学员的看法。

资料来源:Engineering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files.asme.org/emci/7613.pdf

5. 选择方案:

从培养目标出发, 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选择培养模式, 例如是否从区域、行业方面采取细分的策略, 或者采用综合加上模块化的方案。

6. 实现方案:

寻找师资, 建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现方案, 根据所选择进行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组合, 尽量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出发点。在考虑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考虑授课方式。就在职教育方案中, 为解决“工学”矛盾, 有些学校采用集中方式, 每过一段时间集中授课。而有些则根据学校制度, 利用周末或晚上正常工作时间之余进行授课。

7. 协调关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潜在学员大多经过在职培训, 熟悉喜欢培训教师的轻松学习氛围, 愿望当然多学点经济管理类、故事性的课程。学院派教师和教育机构却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 如果学生请假误过几次课程后就难以学好后续内容。课程组织者必须要协调好双方的目标, 让学生端正学位课程学习的态度, 同时激励课程的组织和讲授方式的转变。

三、厦门大学MEM的培养体系设计

1.学院使命:研究高深学问, 养成专门人才, 阐扬管理文化, 致力社会进步。学院愿景:成为中国商学院中世界知名、国内一流, 最具特色的南方之强。学院已提出MBA是培养商界领导者。新设立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也要朝着把握工程建设、成为工程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2.实实在在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坚持“立地”, 树立工程观或工程哲学的理念, 建立以系统工程及其他工程科学为基础的“物”理学科。

3.本学院的MBA从1987年设立以来, 培养方位已经多样化, 声誉很高, 在全国排名前列。后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这同时也给工程管理的培养奠定了一根坚实的桩基。因此, 在MEM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瞄准国内一流的, 利用学院财会优势, 侧重对工程财务和资金优化、效用最大化。

4.针对2010年招生情况及市场反馈意见制定了初步思路。 (1) 全日制改为在职。 (2) 知识+能力。 (3) 国际+广义。

5.根据地方的企业分布情况, 没有哪个行业独占鳌头, 而且也没有一家专业性极强的大型企业, 开展单一方向的培养体系是不现实的。通用型的工程管理横跨诸多专业与行业, 与所在学院是相容的。

6.部分课程由“企业实践教授”担任。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 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管担任“企业实践教授”。同时也聘请企业讲座教授与学院教师共同合作, 为学生开设“企业实践”讲座课程, 共同授课和指导学生。

入学考试的复试以工程管理经历为主。教学标准, 严格按照教指委的方针, 参照工程硕士和MBA的执行, 包括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参照国际认证, 如IPMA项目经理认证。内容体系遵循EMCI, 准备将来可以参加相关认证。

7.确立沟通行动体。完善的教学管理构架和负责人员, 使学生有反馈渠道, 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 提高质量。负责人承担长传下达和协调角色, 积极参与学院活动和教指委的各种会议, 领会领导精神, 做好与学院的协调, 并与校友会、各班委会定期沟通;厦门大学MEM的第一版课程体系设置如表3所示。依据物理、事理和人理分为三个模块, 具体科目有些与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交叉。

在表3的课程设计中, 暂时参照工程管理教指委的课程体系指导意见中, 要求的学分为30学分。然而公共基础课较多, 有8个学分, 管理类的课程大于18个学分。我国工程领域管理人员大部分成长于工程技术背景, 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 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 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 与高层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 知识、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事理进行合理安排。这种安排也符合国际工程管理认证的知识框架, 如在该知识指南中明确表示, 作为工程管理者都同样承担三大基本的职能和任务: (1) 应用坚实的工程管理知识、技能和工具来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2) 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工程方案并进行系统整合; (3) 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项目[8]。

与第一批学生入学谈话中, 我们也了解到工程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的分布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低层的工程管理侧重技术素质, 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对于公司企业, 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从理论到实际的人才, 能用理论解决工程管理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不同于本科, 在专业硕士层面上, 课程体系以管理知识为中心, 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结论与讨论

工程活动跨越物性和人性两大维度。工程产品和构建过程涉及方方面面, 不仅包括科学的、技术的要素, 自然的、生态的要素, 经济的、社会的要素, 还有人为的、伦理的和管理的要素。工程技术以及相关人员不断地游走于自然物质技术和社会组织技术两大领域, 肩负科学技术研究及设计和组织管理三大重任。培养工程管理人才, 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在美国, 工程师于20世纪初首创大型公司的体制, 至今仍有不少名列企业总裁或首席执行官, 国家领导人中理工出身的也不在少数, 这现象绝非偶然[9]。

MBA和工程硕士等成熟的学科对在职的工程管理教育形成了偌大的压力。与其他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区别开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地位和范畴, 需要各个培养单位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体系上来看, 基于工程活动的管理脱离不了系统思想, 因此, 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为出发点, 能够为学科体系的设计奠定基础。

同时, 结合国内外已有的专业硕士教育的经验, 能够给予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建立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良好的借鉴。如学习MBA的案例教学方法, 教师不能再一味灌输理论知识, 而是学生旁边的指导者和纠错者。教学方式从课堂内教学向实验室演练、案例学习、技能培训等多样化转变, 充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

具体做法上, 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课程可以参照职业资格 (IMPM) 认证的培训方法, 制定一个结合实践问题的综合性训练, 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问题的选择主要直接来自学生所在组织的现实问题或者来自对其现实问题的加工提炼, 例如我们通过学生自己提出一个典型的项目, 提出者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充分案例背景介绍,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 重新认识该项目风险管理的策略、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的技术方法的应用。这样, 团队的、沙盘式的研究和操作训练, 使得学生面对复杂的、未知、技术性很强的环境, 能够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之间互相交流、补充, 促进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的形成。

最后, 对工程管理招生条件提出异议。工程管理领导者的不能只拘于理工教育背景的学生。社会化的大融合, 职业的转变, 还有工程复杂性导致管理上的再分工, 敦促所有涉及工程活动的人员必须接受工程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系统思想在其他的人文管理或者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上是独特的。有一名学员本科为英文专业, 入职岗位为Fluor Diannel在中国某工程的翻译, 下一份岗位为设备制造厂的采购师, 目前负责公司的厂房和设备建设工作, 对工程管理知识的急切需求成为该生进入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习的动力。在2012年北京召开的全国项目管理大会, 陈育芳就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国际工程项目中, 项目经理的来源于多个渠道, 包括本科来源于小语种、国际贸易等文科性的背景[10]。补充应有的物理和事理知识, 使得他们也能胜任工程项目经理的职务。职业生涯的多渠道发展, 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 工程管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视学生的工作经历和经验, 不能形而上学地局限规定理工科教育背景。

上一篇:议论文论据运用下一篇:顾客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