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分析范文

2024-08-07

危险源分析范文(精选11篇)

危险源分析 第1篇

关键词:输油站,危险源,分析

1 危险源分析

1.1 生产工艺过程危险分析

输油站内的主要设备是储油罐、管道及阀组等, 流经的物料中, 原油 (含硫化氢) 为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物质, 由于设计施工上的失误、运行过程中原油的含硫化合物对设备管道的腐蚀、原油含砂对管线、设备和阀门的磨蚀以及人员的误操作等原因均有可能造成设备管线的腐蚀穿孔以致泄露, 遇到火源即易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1.2 设备危险源分析

1.2.1 储油罐

储油罐内的物质为原油和污水, 原油为甲类火灾爆炸危险物质, 由于原油中含硫化合物、污水中的盐类对储油罐腐蚀的加剧, 硫酸盐还原菌 (SRB) 腐蚀的存在, 使储油罐容易发生管内壁腐蚀、浮顶底板和罐底板腐蚀、加热盘管腐蚀等问题, 严重时会影响脱水效果, 并发生管材损坏、穿孔泄漏等事故, 继而引发火灾爆炸。

1.2.2 加热炉

由于燃料、加热介质均为易燃易爆的物料, 燃料气压力的变化, 空气量大小的调节以及炉膛内各点的温度值一旦出现不正常状况, 都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加热炉燃料气分水器的低点排放也是危险排放点, 易带出油气, 引发火灾爆炸。

1.2.3 输油泵

由于输油泵端面密封装置不能保证完全密封, 常会产生一定的油蒸汽或泄露原油, 可能形成爆炸和火灾事故的隐患。输油系统大多数是连续运转的压力系统, 操作不当易形成憋压、跑油、抽空等事故。

1.2.4 电气、仪表

(1) 电气设备可能因接地设施的不良、失效, 电器线路绝缘损坏, 电气线路短路, 设备、电气、线路、照明不符合防爆要求等原因可引起放电打火, 电动仪表可能因能量积聚产生并释放火花, 电气火花若遇泄露扩散的可燃气体可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2) 仪表出现故障, 仪表信息受到干扰, 出现错误显示或产生误动作, 自控系统或自动保护系统功能出现故障。

(3) 控制系统、各调节阀出现故障, 各点的温度、压力、流量、液面的仪表指示失灵, 可能导致超压、超温、抽空、操作失灵, 设备损坏, 物料溢出等后果, 进而引起火灾爆炸。

(4) 人员在操作、检修各个供配电设施、机泵等设施的过程中, 存在着触电伤亡、电弧灼伤、设备短路损坏、装备停电而停工停产的事故的危险。

1.3 其它危险源

1.3.1 高处坠落

装置中的容器操作平台等高度一般都大于2米。在操作、巡检、检修作业中, 有发生坠落, 滑跌受伤的危险。高空坠落物可以导致人员伤亡事故。

1.3.2 静电分析

生产工艺设备、电气设备、工艺管道没有可靠的防静电接地措施、防静电设施不按规定检测或失效造成静电积聚放点产生火花, 能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1.3.3 硫化氢

装置运行过程中原油含有硫化氢。操作人员在非密封性条件下进行检测、脱水、排水等作业时, 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危险性很大。

1.3.4 噪音危害

噪音危害主要是引起听觉功能灵敏度下降甚至造成耳聋, 或引起神经衰弱, 心血管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高发, 另外, 噪音干扰信息交流, 使人员误操作发生率上升, 影响安全生产。

1.3.5 腐蚀危害

由于水蒸汽的存在, 设备和管线易发生湿硫化氢应力腐蚀, 严重时可导致材质开裂, 物料泄露, 甚至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2 安全对策措施

(1) 在整体布局和厂站平面布置时, 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现行规范和规定, 厂站严格按防火、防爆间距布置, 厂房及构筑物按规定等级划分。

(2) 爆炸危险区域内的仪表和电气设备选用隔爆型仪表和防爆型电器, 油罐和容器设有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 电气设备设漏电保护, 管线、机泵设防静电接地。

(3) 油气处理工艺为密闭流程。对可能产生油气集聚的油泵房、阀组间、计量间设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保证有害气体浓度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4) 压力容器严格按“钢制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规定”和“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执行。对所有压力容器和可能产生超压管端设超压保护, 转动设备均设有防护罩, 在容器顶部的高空操作部位设梯子、平台、护栏, 操作平台采用防滑钢板。

(5) 定期对可燃气体检测化验, 对安全阀设紧急放空设施进行检查校验, 在油气易降集场所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 实施24h监测。

(6) 电气设备均按照工作介质火灾危险类别及防爆场所等级区域范围选用。

(7) 管道、设备表面温度超过600C, 、操作人员容易接触到的部位设防烫伤保温层。

(8) 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均设有安全阀, 其排空排高安全地点, 以确保设备及人身安全。易燃、易爆系统及压力容器、设备均设有安全泄放系统。

(9) 站区内按规范要求配有消火栓和灭火器。

(10) 站区内按规范要求设有消防、人行道及出入门, 便于消防车进出及人员疏散。

(11) 站内的金属管道容器都设置了可靠的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 接地电阻值要定期进行检验。

3 结论

石油化工生产厂所发生的火灾、爆炸大多是由易燃、易爆危险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造成的。因此, 为了保证装置在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操作等方面安全生产和运行, 应该对有危险性的工艺装置、单元过程、设备、原料产品的运输贮存等进行危险源分析, 掌握发生事故的因素, 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才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0)

[2]GB3836.1-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

[3]GB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4]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5]GB17681《易燃易爆罐区安全监控系统验收技术要求》

重大危险源分析单 第2篇

一、桥梁工程重大危险源分析

1、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

(1)易发生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的环节:临边、洞口防护不严;高处作业物料堆放不平稳;架上嘻戏、打闹、向下抛掷料;不使用劳保用品,酒后上岗,不遵守劳动纪律;脚手架工末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龙门、井架吊篮乘人。

(2)预防措施

① 凡在距地2m以上,有可能发生坠落的楼板边、阳台边、屋面边、基坑边、基槽边、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基坑口等高处作业时,都必须设置有效可靠的防护设施,防止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

② 施工现场使用的龙门架(井字架),必须制定安装和拆除施工方案,严格遵守安装和拆除顺序,配备齐全有效限位装置。在运行前,要对超高限位、制动装置、断绳保险等安全设施进行检查验收,经确认合格有效,方可使用。

③ 脚手架外侧边缘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搭设脚手架必须编制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操作层的跳板必须满铺,并设置踢脚板和防护栏杆或安全立网。在搭设脚手架前,须向工人作较为详细的交底。

④ 模板工程的支撑系统,必须进行设计计算,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⑤ 塔吊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具有力矩限位器和超高、变幅及行走限位装置,并灵敏可靠。塔吊的吊钩要有保险装置。

⑥ 严禁架上嘻戏、打闹、洒后上岗和从高处向下抛掷 物块,以避免造成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

2、脚手架坍塌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

(1)因地基沉降引起的脚手架局部变形:在双排架横向截面上架设八字戗或剪刀撑,隔一排立杆架设一组,直至变形区外排。八字戗或剪刀撑下脚必须设在坚实、可靠的地基上。

(2)脚手架赖以生根的悬挑钢梁挠度变形超过规定值:

应对悬挑钢梁后锚固点进行加固,钢梁上面用钢支撑加U形托旋紧后顶住屋顶。预埋钢筋环与钢梁之间有空隙,须用马楔备紧。吊挂钢梁外端的钢丝绳逐根检查,全部紧固,保证均匀受力。

(3)脚手架卸荷、拉接体系局部产生破坏:

要立即按原方案制定的卸荷、拉接方法将其恢复,并对已经产生变形的部位及杆件进行纠正。如纠正脚手架向外张的变形,先按每个开间设一个5t倒链,与结构绷紧,松开刚性拉接点,各点同时向内收紧倒链,至变形被纠正,做好刚性拉接,并将各卸荷点钢丝绳收紧,使其受力均匀,最后放开倒链。

(4)附着升降脚手架出现意外情况,工地应先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① 沿升降式脚手架范围设隔离区;

② 在结构外墙柱、窗口等处用插口架搭设方法迅速加固升降式脚手架;③ 立即通知附着升降式脚手架出租单位技术负责人到现场,提出解决方案。

二、路基土方工程重大危险源分析

路基土方工程是指挖掘深度超过1.5m的沟槽和深度超过5m(含)的土方工程,以及人工挖扩孔桩工程,易发生土方坍塌事故。

1、土方工程易发生土方坍塌事故的环节

深度超过1.5米的沟槽和深度超过5米的基坑土方开挖施工作业;土方施工采用挖空底脚的方法挖土;积土、料具、机械设备堆放离坑、槽小于设计规定;坑槽开挖设置安全边坡不符合安全要求;深基坑末设专项支护设施、不设上下通道,人员上下坑槽采踏边坡;料具堆放过于集中,荷载过大;模板支撑系统末经设计计算;基坑施工未设置有效排水等。

2、预防控制措施

(1)严禁采用挖空底脚的方法进行土方施工。

(2)基础工程施工前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按照土质的情况设置安全边坡或固壁 支撑。基坑深度超过5m有专项支护设计。对基坑、井坑的边坡和固壁 支架应随时检查,发现边坡有裂痕、疏松或支撑有折断、走动等危险征兆,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对于挖出的泥土,要按规定放置,不得随意沿围墙或临时建筑堆放。

(3)施工中严格控制建筑材料、模板、施工机械、机具或其他物料在楼层或屋面的堆放数量和重量,以避免产生过大的集中荷载,造成楼板或屋面断裂。

(4)基坑施工要设置有效排水措施,雨天要防止地表水冲刷土壁边坡,造成土方坍塌。

(5)人工挖孔桩,护壁养护时间不够(未按规定时间拆模),或未按规定做支护,造成坍塌事故。由于坍塌时护壁可相互支撑,孔下人员有生还希望,应紧急向孔下送氧。将钢套筒下到孔内,人员下去掏挖,大块的砼护壁用吊车吊上来,如塌孔较浅,可用挖掘机将塌孔四周挖开,为人工挖掘提供作业面。

三、塔式起重机

塔式起重机是指:在施工现场使用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自购或者租用的塔式起重机。

1、塔吊出轨与基础下沉、倾斜

(1)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将回转机构锁住,限制其转动;

(2)根据情况设置地锚,控制塔吊的倾斜;

(3)用两个100t千斤顶在行走部分将塔吊顶起(两个千斤顶要同步),如是出轨,则接一根临时钢轨将千斤落下使 出轨部分行走机构落在临时道上开至安全地带。如是一侧基础下沉,将下沉部位基础填实,调整至符合规定的轨道高度落下千斤顶。

2、塔吊平衡臂、起重臂折臂

(1)塔吊不能做任何动作。

(2)按照抢险方案,根据情况采用焊接等手段,将塔吊结构加固,或用连接方法将塔吊结构与其它物体联接,防止塔吊倾翻和在拆除过程中发生意外。

(3)用2—3台适量吨位起重机,一台锁起重臂,一台锁平衡臂。其中一台在拆臂时起平衡力矩作用,防止因力的突然变化而造成倾翻。

(4)按抢险方案规定的顺序,将起重臂或平衡臂连接件中变形的连接件取下,用气焊割开,用起重机将臂杆取下;

(5)按正常的拆塔程序将塔吊拆除,遇变形结构用汽焊割开。

3、塔吊倾翻

(1)采取焊接、连接方法,在不破坏失稳受力情况下增加平衡力矩,控制险情发展。

(2)选用适量吨位起重机按照抢险方案将塔吊拆除,变形部件用气焊割开或调整。

4、锚固系统险情

(1)将塔式平衡臂对应到建筑物,转臂过程要平稳并锁住;

(2)将塔吊锚固系统加固;

(3)如需更换锚固系统部件,先将塔机降至规定高度后,再行更换部件。

5、塔身结构变形

(1)将塔式平衡臂对应到变形部位,转臂过程要平稳并锁住。

(2)根据情况采用焊接等手段,将塔吊结构变形或断裂、开焊部位加固。

(3)落塔更换损坏结构。

四、起重吊装作业

1、防止高空坠落

(1)吊装人员应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应佩安全带,穿防滑鞋,带工具袋。

(2)吊装工作区应有明显标志,并设专人警戒,与吊装无关人员严禁人内。起重机工作时,起重臂杆旋转半径范围内,严禁站人或通过。

(3)运输、吊装构件时,严禁在被运输、吊装的构件上站人指挥和放置材料、工具。

(4)高空作业施工人员应站在操作平台或轻便梯子上工作。吊装层应设临时安全防护栏杆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5)登高用梯子、临时操作台应绑扎牢靠;梯子与地面夹角以60—70°为宜,操作台跳板应铺平绑扎,严禁出现挑头板。

2、防止物体打击

(1)高空往地面运输物件时,应用绳捆好吊下。吊装时,不得在构件上堆放或悬挂零星物件。零星材料和物件必须用吊笼或钢丝绳、保险绳捆扎牢固后才能吊运和传递,不得随意抛掷材料物体、工具,防止滑脱伤人或意外事故。

(2)构件必须绑扎牢固,起吊点应通过构件的重心位置,吊升时应平稳,避免振动或摆动。

(3)起吊构件时,速度不应太快,不得在高空停留过久,严禁猛升猛降,以防构件脱落。

(4)构件就位后临时固定前,不得松钩、解开吊装索具。构件固定后,应检查连接牢固和稳定情况,当连接确定安全可靠,才可拆除临时固定工具和进行下步吊装。

(5)风雪天、霜雾天和雨天吊装应采取必要的防滑措施,夜间作业应有充分照明。

3、防止起重机倾翻

(1)起重机行驶的道路必须平整、坚实、可靠,停放地点必须平坦。

(2)起重机不得停放在斜坡道上工作,不允许起重机两条覆带或支腿停留部位一高一低或土质一硬一软。

(3)起吊构件时,吊索要保持垂直,不得超出起重机回转半径斜向拖拉,以免超负荷和钢丝绳滑脱或拉断绳索而使起重机失稳。起吊重型构件时应设牵拉绳。

(4)起重机操作时,臂杆提升、下降、回转要平稳,不得在空中摇晃,同时要尽量避免紧急制动或冲击振动等现象发生。未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和未经有关技术部门批准,起重机严禁超负荷吊装,以避免加速机械零件的磨损和造成起重机倾翻。

(5)起重机应尽量避免满负荷行驶;在满负荷或接近满负荷时,严禁同时进行提升与回转(起升与水平转动或起升与行走)两种动作,以免因道路不平或惯性力等原因引起起重机超负荷而酿成翻车事故。

(6)当两台吊装机械同时作业时,两机吊钩所悬吊构件之间应保持5m以上的安全距离,避免发生碰撞事故。

(7)双机抬吊构件时,要根据起重机的起重能力进行合理的负荷分配(吊重质量不得超过两台起重机所允许起重量总和的75%,每一台起重机的负荷量不宜超过其安全负荷量的80%)。操作时,必须在统一指挥下,动作协调,同时升降和移动,并使两台起重机的吊钩、滑车组均应基本保持垂直状态。两台起重机的驾驶人员要相互密切配合,防止一台起重机失重,而使另一台起重机超载。

(8)吊装时,应有专人负责统一指挥,指挥人员应位于操作人员视力能及的地点,并能清楚地看到吊装的全过程。起重机驾驶人员必须熟悉信号,并按指挥人员的各种信号进行操作;指挥信号应事先统一规定,发出的信号要鲜明、准确。

(9)在风力等于或大于六级时,禁止在露天进行起重机移动和吊装作业。

(10)起重机停止工作时,应刹住回转和行走机构,锁好司机室门。吊钩上不得悬挂构件,并应升到高处,以免摆动伤人和造成吊车失稳。

4、防止吊装结构失稳

(1)构件吊装应按规定的吊装工艺和程序进行,未经计算和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不得随意改变或颠倒工艺程序安装结构构件。

(2)构件吊装就位,应经初校和临时固定或连接可靠后始可卸钩,最后固定后方可拆除临时固定工具。高宽比很大的单个构件,未经临时或最后固定组成一稳定单元体系前,应设溜绳或斜撑拉(撑)固。

(3)构件固定后不得随意撬动或移动位置,如需重校时,必须回钩。

5、防止触电

(1)吊装现场应有专人负责安装、维护和管理用电线路和设备。

(2)构件运输、起重机在电线下进行作业或在电线旁行驶时,构件或吊杆最高点与电线之间水平或垂直距离应符合安全用电的有关规定。

(3)使用塔式起重机或长吊杆的其他类型起重机及钢井架,应有避雷防触电设备,各种用电机械必须有良好的接地或接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并定期进行地极电阻摇测试验。

一、通道涵施工的场地布置

1、为把施工用机械、设备和材料顺利运进现场,并对其合理布置,达到人与物的统一,提高效率保证安全,除调查地形条件外,还调查所要经过的道路情况,道路宽度、弯道半径、路面状况,以便解决挖槽机械、重型机械进场的可能性。SK2+369 4.0m×3.5m通道涵所需用到的材料有水泥、碎石、片石、钢筋等;所用到的机备、工具有搅拌机、发电机、模板等,考虑到台身高度,则水泥混凝土浇筑时还需用到吊车。那么相应地,哪里放水泥、哪里放碎石、哪里放钢筋……这些场地布置上的问题接着就要解决——首先就要调查地形,放料的地方既要方便浇筑时配料斗车的运输,又要满足运料汽车爬坡的难易程度等因素;除此,还要考虑到施工平台和工棚的布置,施工平台既要满足吊机、搅拌机等的合理布置,还要顾及到筑平台所产生的土方量或机械工时的大小。

2、地下障碍物与施工对周围影响的调查

在开工前对埋在地下的钢筋砼结构物和各种管道、电缆进行详细的勘察,有地下管线处在开工前先进行刨验工作,在施工之前加以排除。

二、基底处理

通道框架按明挖现场现浇砼施工法施工。此法为经验之谈。施工机械进场后,由测量人员放出开挖基坑边线、基顶边线,放样时,务必要求施工队管工旁站在现场记认,测量人员务必要具体地清楚地交代桩位及数据。之后采用机械配合人工开挖的方式开挖基坑。先用机械开挖至基底10~20cm后,再用人工开挖至设计基底,开挖放坡11,基坑长宽方向要比框架设计长宽方向各加lm,其中设40cm排水沟,另60cm为支撑模板的作业空间,严禁超挖回填,造成劳民伤财,另用潜水泵将基底水排出基坑以外,开挖土方退出施工现场,并对基坑底进行清除脏乱等东西后平整处理,保证无淤泥及杂物。

如经触探试验,测得基底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则要对基底进行处理。经实践检验,总结出对K41+1864.5m×4.5m通道涵基底处理的方法值得参考。处理方法为:首先用片石封底,再分层填筑碎石并碾压,每一层灌砂用水冲密实。换填深度根据触探试验结果按实际定,长度和宽度比框架设计

长宽多0.5~1.Om。换填过程中,必须夯填密实,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三、台身钢筋绑扎

1、在钢筋绑扎钢筋时认真校对图纸,根据图纸校确定钢筋品种、规格、数量,由测量人员给出通道钢筋位置和高程,对通道钢筋进行预埋,测量全过程务必要求施工队管工旁站记认。

2、搭设脚手架和钢筋定位架,以保预埋钢筋的位置和垂直度。

3、通道钢筋采用闪光对焊,保证35d不小于50cm 范围内接头不大于50%。

4、钢筋绑扎完后须加塑料垫块或加小型水泥砂浆垫块,防止因保护层厚度不够而影响质量。

5、钢筋骨架完成后,检测钢筋骨架尺寸,严禁钢筋与模板为0间距,其间距距要满足规范及 设计要求。

四、模板的支设安装

通道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施工脚手架用碗扣型支架搭成,配合普通脚手架钢管做斜向支撑,模板加工符合设计截面形式。这是施工的一个关键点,既影响到水泥混凝土的质量,又影响到构造物的外观,这是对我标通道涵施工的经验总结。钢筋绑扎完毕后,将预先组拼成型的模板用吊车吊装到位,每次吊装以2~4m为佳,模板使用前要除锈、涂脱模剂,支模前将支承部位顶面的模板底座处用水平尺和砂浆找平,以保证模板的垂直度,防止通道根部砼出现烂根现象。为防止漏浆,模板螺栓接口处夹放海绵条,保证施工中不跑模、不漏浆,保证单项结构的强度。

通道模板采用装配式整体钢模板,汽车吊整体吊装就位。模板拼装过程中要认真检查,注意模板的上下顺序及子母口的正确位置,保证尺寸准确、接缝严密。在两个模板接头处采用3mm厚海绵密封条,防止漏浆,这个是很容易被施工队忽视的,所以技术员要把好此关。将台身和基础接茬面上的焊渣等杂物清理干净,按照已画好的外模线,在安装柱顶帽钢筋前,人工配合起重机将钢模安装就位,上紧钢模螺栓,螺栓采用正反交错设置。再用脚手架将其加固,保证施工人员和检查人员的安全。四角用拉绳带拉力器 拉紧,以便控制台身模板的垂直度。

五、砼施工

1、砼施工前在台身模板与基础交接处以M10砂浆堵漏,防止振捣时发生漏浆,要求砂浆量必须保证充塞密实。要求现场控制坍落度,以避免产生砼表面灰线。

2、上料

用搅拌机拌料,吊车料斗装料浇注,有条件的话可以用90B水泥混凝土泵车浇注。上料过程中务必要施工人员戴好安全帽,做好安全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对其水泥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严格监控,特别是对水灰比的控制,因为用吊机吊料浇注,一旦水灰比控制不好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发生离析,导致外观不良,出现蜂窝麻面现象。

3、浇筑通道砼

浇筑砼时要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振捣,砼浇筑自由下落高度严格控制小于2m,防止砼发生离析自由下落高度的控制与水灰比的控制,都是防止发生离析的关键点,防止水泥浆溅到钢筋和模板上,每次浇筑高度30cm左右,接柱砼必须一次连续浇筑完,及时养护,确保砼外观质量优良。

4、砼振捣

根据台身高度选用合适长度的振动棒。振动棒间距为30~35cm,振捣深度一般插入前层5~10cm,振捣程度直至砼表面泛浆并不再冒气泡、水泡,这也是本人在双和线桥涵工程施工中的一个深刻的经验。还有,振捣时不得碰撞钢筋,不得出现漏振,重复振捣现象。

5、收面

当砼浇注至设计标高时用木抹子抹平,在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收面抹光。严禁超低、高抹面交活和顶面砼出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控制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危险源;安全管理

1 前言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对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只有在对危险源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而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以及保证全体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 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识别

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如:(1)作业条件方面。建筑施工是露天作业较多,在特殊的外部环境下进行施工容易产生如高空作业危害、临边、洞口无防护危害、高温危害以及烟尘危害等,(2)作业人员方面。施工人员是进行各项施工活动的主体,尤其需要得到保护。一般,由施工主体引起的安全危害有:作业人员的技术危害、班组间因协同作业的状况不理想而引起的危害、施工人员因配置不合理而产生的危害等。(3)施工技术方面。在建筑施工中,有部分施工技术本身就具有多种危险。包括:机械安全技术控制不当、电力危害技术的操作不当、施工工艺不规范以及危险作业防护措施不当等。对于上述的几种施工技术,必须要强化安全管理,应该为作业人员给予必要的相关的安全防护策略。(4)施工用材料方面。施工用材也是一大危险源,包括:材料运送过程中产生的危害、材料违章放置的危害、不达标材料的使用危害等。(5)施工管理方面。施工管理最能够直接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在这方面的施工危险主要体现在现场维护缺陷、职工安全教育、安全交底不及时、现场警示缺陷、危险作业指挥缺陷以及安全标识缺陷等等。(6)施工机械设备方面。施工用机械设备通常体积庞大,近些年来,由于机械设备而发生的安全事故较多,施工机械设备在危险源范围内,主要包括检查不及时、不规范安装、拆除作业、人机混合操作的危害、并不规范使用机械的危害等。

3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管理原则。

在建筑施工中,危险源较多,而且触发的因素十分复杂,若是危险性过大,则会给施工人员带来很大的人身伤害以及财产损失。对其的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对建筑施工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必须要掌握如下的几个原则:首先是预防为主原则。对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事件,但前提工作是要做好事前预防工作。一方面必须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对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危险源或者是其它的触发因素加以严格控制,以尽可能避免事故发生。另一方面,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这样才能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及时地采取措施做好相关挽救工作。其次是以人为中心原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施工作業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健康放在第一位,应在最大的限度内尽可能减少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第三,动态跟踪原则,应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进行实时地动态跟踪,有侧重点地对危险源进行管理控制。第四,快速应急原则。由于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很难预料到的,其破坏性极大,因此,在对危险源的管理控制中,必须要反应快速,尽快在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决策。

4 加强建筑施工中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

4.1 不断完善安全事故的预防控制体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因此,构建完善的安全事故预防控制体系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应加强对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的辨识,并对相关危险源进行登记、上报以及普查等。进而从施工作业人员、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环境等方面进行仔细查找,对存在潜在隐患的,例如施工人员的不安全施工行为、施工材料的不安全放置或者施工管理上的不当等,均要一一排查登记好,为安全管理的相关后续工作做准备。其次在风险评价方面,建筑施工安全的评价工作比较复杂,而且技术性强,必须是对设计、运行和与其它危险源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收集,进而再做仔细分析与评价,从而找出预防的侧重点。

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施工中的危险源,加强对其的管理控制。工程的总承包单位,必须要统一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方案,而各个分包单位必须以应急救援中的相关规定,组建相关的应急救援小组,并且配备相关的应急人员以及救援设备。除此之外,必须定期组织相关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演练。

4.2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提高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的安全管理质量,必须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安全管理中的相关原则为根据, 应对施工单位的各级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和各个工种施工人员的相关安全责任进一步明确下来,争取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调配合,将建筑施工的危险源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实下来,实现风险最小化的施工目标。

4.3 强化安全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

现在建筑施工的人员结构之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员工,他们有较多比例的人员并没有通过系统学习以及培训,就参与到施工作业中。他们多数是边操作,边学习、熟悉安全知识。在技术以及安全等方面缺乏系统认识,因而强化安全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十分必要。除此之外,除了直接参与到具体施工作业的人员需要进行安全技术学习培训之外,一般工人以及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各级领导等均要按照规定参与到相关的安全技术培训,以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操作的技能。只有提高每一个参与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技术素质,才能把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管理工作做好,从而达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4 旁站监理工作要切实到位

旁站监理,所负责的工作是,对施工过程中形成的重要问题、部位以及关键工序进行的一种实时跟踪检查以及监控,以制止各种不规范的施工行为,进而形成及时的监理信息,并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建筑施工中的真实信息资料,且还可以以这些资料信息为根据,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对策,做好旁站监理工作,对管理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4.5 加大安全管理的财力投入

加大建筑施工中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但从财力方面而言,加大财力的投入,可以及时更换安全设施,及时地推广使用一些具有保障的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技术、新设备,与此同时,还能为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生产安全防护设备。严禁把安全管理资金挪作他用。合理地安全资金的投入,减少或消除安全隐患。无形之中提高经济效益。

4.6 完善各项安全技术的交底工作

由于不少施工人员比较缺乏安全技术方面的全面知识,根据这个特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特别是对施工中比较重要的以及危险系数高的施工任务,一定要认真做好安全技术的交底工作,例如起重吊装作业、高空作业、机械设备方面的操作、深基坑支护方面的施工、防护设施使用、交叉方面的作业以及电动工具方面的操作等等,这些作业必须要按照相关的操作程序,转交到下一位施工人员,严禁走过场、走形式,要切实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做好有针对性的技术交底工作。与此同时,要坚持做好文明施工的工作,严禁违章施工。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源进行了分析总结,阐述了安全管理危险源的原则,并提出如何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源管理。希望通过对建筑施工中危险源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能够减少今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提高施工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牛世杰. 建筑施工现场危险因素关联事故树与综合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 重庆大学, 2010 .

[2]刘苑. 建筑施工过程中重大危险源管理措施探讨[J].建筑与工程,2009,35期.

[3]蒋开兵.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控制的研究[D]. 华东理工大学, 2011.

[4]徐峰,宋元斌,胡昊. 建筑施工中临边高处坠落危险源影响空间建模[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 (04) .

[5]邓国光. 浅谈建筑施工中安全质量管理措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 (09) .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分析 第4篇

就针对于重大事故的防止而言,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良好的辨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现阶段,各个国家都已经根据自己国家的真实状况,结合专家准确专业的分析,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危险物质与临界量标准。就针对于我国而言,也已经制定了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该标准充分参照了欧共体标准以及我国现有的生产技术与法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在我国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中,分别对重大事故与重大危害设施进行了定义,而吴宗之教授也通过对该公约进行分析以后,来对重大危险源作出了相关的定义,即:重大危险源指的是,在工业活动过程当中所客观存在的一些危险物质,或者是其能量超过临界量的设备、设施或场所。《重大危险源辨识》对重大危险源的定义是: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1]。

从本质上来讲,当我们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时,相关的辨识标准就是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参考依据。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个国家在进行实际的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过程中,其通常都是以临界数量与危险性数量为依据的。就针对于同等数量的物质来说,其在贮存状态与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将会存在着不同的危险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工艺的复杂性提升了事故的危险性。在标准当中明确规定,在单元内,若其所含有的危险物质数量≥临界量,那么,我们就应当将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从本质上来讲,辨识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是否超过临界,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若单元内包含的危险物质都是同一种品种,则在进行分析计算时,我们就应当以该物质的总数量,来当做单元内的危险物质总量。然后对比数量和临界量的数据。如果其数量≥临界量,则其为重大危险源。

第二,若单元内包含多种危险物质,而且每种物质的储存量都<临界量,不过,若其能够满足以下公式,那么我们也应将其定为重大危险源:

上式中,q1,q2…qn所代表的分别是每一种危险物品的现存量。

Q1,Q2…Qn则代表了其所对应的临界量。

从本质上来讲,在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时,我们所根据的主要还是物质的数量及其危险特性,若重大危险源的数量众多,将会导致其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的监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分类分级的辨识方法。现阶段,我们在进行重大危险源的分级与分类时,所采用的主要还是动态分级法与静态分级法两种。其中,动态分级法能够根据危险源数量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并以此来对某一级别危险源的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层次分级法、模糊分级法等。而静态分级法所运用的分级标准则是恒定不变的,并且,危险源的级别也将不会跟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事故后果分级法、死亡半径分级法等。

2 危险物质的数量和种类

就针对于《重大危险源辨识》而言,其主要是针对142种危险物质做出了标识,导致其涵盖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小,并且和我国生产领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由于只是在《危险货物品名表》当中所包含的危险化学品就有几千种,所以说,我们应当对危险物质的辨识范围进行合理的扩展与延伸。

欧共体的《塞韦索法令Ⅱ》只给出40种(类)危险物质名单,在这之前,《塞韦索法令Ⅰ》给出的危险物质名单是180种。所不同的是,《塞韦索法令Ⅱ》增加了按危险物质一般类别来确定重大危险源,因此从总体上拓宽了危险物质的范围。澳大利亚的国家标准是在并在《塞韦索法令Ⅱ》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列出了一个有43种危险物质在内的详细名单。之后又依据危险物质的类别,来对各类危险物质进行了分析与辨识。通过对重大工业事故所涉及的危险物质进行分析之后,欧共体得出,大约有150种以上的危险物质,能够引发重大事故。并且,在这些无知当中,天然气、车用燃料、氮氧化物、氨等物质引起的事故次数最多,并且在所有重大事故当中占了40%的比重。这就说明,通常情况下,重大事故都会比较集中于各类常见危险物质事故当中。所以说,我们在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时,应当将这些物质特别列出来,并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剩下的物质,要根据其所属的类别来进行相关的处理。

3 对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制定的几点思考

第一,对于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不能仅仅局限于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中涉及到的相关物质,其中对于压力容器与锅炉等设备,也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判断,检查其是不是重大危险源。

第二,我们在进行重大危险源判定时所采用的标准,主要临界量与物质名这两种。由于其所提供的化学物质比较少,所以,其很难对其他一些有着同等危险性的危险物质作出科学有效的识别,然后在该基础上,进一步根据相关的经验,来做出了更加深入的修改与完善。

第三,当我们在对有毒物质进行判定时,需要考虑的通常都是化学品当中的急性毒作用,因此,当我们在对标准进行修订时,应当对那些能够导致机体突变或者是各类致癌物质加以考虑。

第四,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还应当进一步完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只有真正提高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来对危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以此来确保工业生产的安全性,降低其对于周边设施与城市居民的影响。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中出现的工厂也越来越多,随之各种工业危险源也逐渐增多了,给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城市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对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制定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

参考文献

危险源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在用电梯;检验;危险源;安全控制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9-009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缓解城市发展中的人地矛盾,城市建筑开始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数量日益增多,也使得电梯成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电梯检验过程中的危险源

在电梯安全检验过程中,由于电梯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许多的危险源,主要包括。

1.1 坠落风险

电梯多位于高层建筑中,在检验中存在高空作业问题,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坠落风险,造成人员的伤亡。在电梯安全检验中,坠落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多数建筑中,通向电梯机房的通道为爬梯,检验人员在攀爬过程中,如果爬梯的连接高差较大,设计存在缺陷,稍不留神就可能摔下。

②在对电梯井道进行检查时,需要进入电梯轿顶和底坑。在进入轿顶时,需要开启层门,此时电梯轿厢可能不在所开层门处或层门地坎下方容易到达的位置,若此时开门的姿势不正确,则可能出现坠落风险,无论是掉到轿顶还是底坑,都会造成人员受伤,严重的甚至可能死亡。进入底坑时,需要将层门开启,通过设置在底坑的爬梯进入底坑。在此过程中,若爬梯安装位置不合理或攀爬爬梯时脚底打滑等情况发生,也有造成坠落的风险。

③在电梯轿顶进行检验时,检验人员是站在轿顶的,轿顶上安装着多种的设备和部件,在轿顶移动时,若不注意脚下,很可能由于脚下羁绊造成坠落或其他意外伤害。

④检验时,检验工具通常放置在轿顶,如果放置位置不合适,在电梯检修运行和停止的过程中,很可能由于轿厢的抖动,造成工具的掉落,从而导致检验工具和电梯设备的损坏。

1.2 机械危害

机械危害主要是指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对于电梯检验而言,机械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机房中存在大量的转动设备,如曳引轮、导向轮、电动机轴、限速器、手动盘车装置等。在接触或操作这些设备时,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蹭伤或者夹手等意外伤害。同时,部分机房的通风设备(如排气扇)安装在检验人员易于接近的位置且没有防护罩,转动的风叶直接暴露在外,如果不小心碰到,同样十分危险。

②在对电梯的安全钳进行试验时,在安全钳动作后,电梯检修向上运行,会通过限速器绳的拉力使限速器复位。但是可能由于限速器卡得过紧,造成限速器绳松弛而限速器未能复位,此时需要人为使限速器复位,若电梯检修向上运行行程较大,则在复位的瞬间,限速器会在限速器绳拉力的作用下高速转动,如果检验人员没能及时避开,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

③在井道检验过程中,需要一边以检修速度开动电梯,一边对井道内的情况进行观察、检验,此时若检验人员不小心将头、手等部位伸出轿顶护栏以外,很容易碰到井道中的导轨支架、平层感应器、对重等,从而造成人身意外伤害。

④在底坑检验时,检验人员处于底坑之中,需要电梯轿厢下降至最低层站平层位置。如果检验人员未能选择正确的位置,很可能被轿厢的护脚板、电梯的随行电缆、补偿链、安全钳等设备挤伤。

1.3 电气伤害

电气伤害的危害相比于其他伤害更高,更容易造成人员的死亡。电气伤害主要是电流在流经人体过程中,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伤害的严重程度会根据电能的大小、环境湿度、接触面积等而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的后果主要包括电击伤、电烧伤等。在电梯检验过程中,造成电气伤害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检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电动工具等绝缘层破损,出现漏电现象。

②机房中的电线由于使用年限过长,出现绝缘层破损、金属线体裸露的情况,如果不小心碰触到,就可能出现电击伤害。

③在阴雨天气中,由于环境中湿度的变化,会导致安全电压降低,原本的安全的电路也会变得危险,或者由于设备浸水,使得原本的绝缘器件绝缘失效,出现漏电。

④电气设备在通电状态下,会在周围的空气中产生静电,如果周围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或者易燃粉尘,就可能被静电引燃,造成火灾事故。

2.1 墜落风险

①针对通往机房的通道为爬梯的情况,检验人员应该重视防滑措施,穿戴防滑鞋、防滑手套以及安全帽等,在攀爬过程中,要匀速慢行,切记不能贪快。

②在开启层门时,注意保持身体的姿势,避免倾向于井道的姿势。进入轿顶作业前,做好“三确认”工作。即:其一,确认电梯层门机械锁及电气安全装置有效性、轿厢所处的位置;其二,确认轿顶急停开关是否有效;其三,确认轿顶检修转换开关及按钮是否有效。在确认以上条件符合后,方进入轿顶进行检验工作。

③在轿顶工作时,检验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同时保证自身的站位不要太过靠近轿顶边缘,以免出现滑落的情况。

④检验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应该放置在相对平坦的位置,如果条件允许,还需要对其进行固定,保证工具安放的牢固性,以免受到振动等因素的影响。

2.2 机械危害

①在对机房进行安全检验时,要充分观察机房的内部环境,确认各种设备的维修空间,留心设备的运转情况,避免触碰正在运行的设备,减少设备伤人的概率。

②在对轿厢安全钳进行检验且将轿厢向上提升后,应该观察限速器是否复位、限速器绳索是否存在松动的现象。如果有,则应该告知机房维保人员不得将轿厢提升得过高,保持限速器绳具有一定张力,并使用相应的工具转动限速器轮,将其复位。

③在井道检验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将头、手等部位伸出护栏,如果需要对井道情况进行仔细观察,须确保电梯停止并按下急停按钮后进行,以免出现碰撞。

④在底坑进行检验时,应注意电梯随行电缆、补偿链、轿厢护脚板等部件的布置位置,选好位置并且蹲下,避免轿厢到达最低层站时上述部件对检验人员造成的伤害。

2.3 电气伤害

①做好检验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②对于使用时间较长的电梯,在对机房进行检验时,要注意一些裸露的电线,最好可以佩戴绝缘设备进行操作。

②在潮湿天气或者阴雨天气进行作业时,要格外小心,随时使用验电笔对可能存在的漏电位置进行测试,避免发生触电危险。

④在检验过程中,要关注周边的环境状况,观察是否存在静电和、是否存在可燃气体和粉尘等,如果存在要采取通风措施或者停止检验。可以穿戴防静电设备或者通过接地的方式,预防静电的发生。

3 结 语

总之,检验人员应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穿戴好个人的防护用品,全面认识在检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源,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回避风险和危害,保证电梯检验工作的安全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陈步云.电梯检验中的危险源与安全保护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1,(9).

[2] 孙元成.谈电梯检验过程中危险源的分析及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

电梯检验中危险源及安全保护分析 第6篇

1电梯检验中的危险源

在电梯的检验过程中, 检验员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充分掌握电梯的危险源。电梯的危险源一般包括高空坠落的危险、机械的伤害、电气的伤害等, 接下来将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1高空坠落

在进行电梯的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时, 电梯会因为新安装或者通道中的问题而存在高空坠落的危险, 一旦发生高空坠落会对检验人员和设备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 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由于电梯的井道是垂直的, 在安装电梯时需要高空作业, 在安装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坠落事件,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在检验员和维保人员打开电梯厅门准备进入轿厢顶部检验井道内的厅门门锁、上限位和上极限开关和测量电梯的顶部空间尺寸时, 若未先确认轿厢是否位于打开的厅门地坎下而贸然踏入井道内, 可能会发生检验员从厅门处坠落井道内的危险。 (2) 在检验员进入轿厢顶部后, 如果轿顶边缘和井道壁之间的距离过大, 而检验员未注意轿顶护栏的高度, 可能发生检验员从轿厢顶部跌入底坑的危险。 (3) 如果通往电梯机房的通道设置为爬梯, 且爬梯的高度超过4米,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在65~75度时, 检验人员在攀爬过程中不小心踩空便极易发生坠落, 造成危险。

1.2机械伤害

电梯是在电力的驱动下进行运转, 具有机械能, 而当人或者物体与电梯接触时就有可能会意外释放机械能, 造成机械伤害。机械伤害的危险源非常多, 在电梯的检验过程中, 电梯检验人员应注意以下机械伤害: (1) 不要直接用手拉轿门上的电机, 以免传送皮带夹手或蹭伤身体, 在轿顶检验时, 不要离轿门太近, 以防被夹; (2) 在机房检验时, 检验员与曳引轮、导向轮、限速器等旋转部件未保持一定的距离, 发生检验员的手或衣服外飘被旋转部件卷入造成挤压、剪切等伤害; (3) 在检修运行时, 电梯的检验人员身体部位不要伸出护栏, 以避免同井道内的部件相撞, 造成人身伤害; (4) 轿厢运行到底层后, 检验人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 以避免与轿厢护脚板或补偿链相撞。

1.3电气伤害

电气伤害一般包括漏电伤害、静电、电弧烧伤、触电或者雷电等情况, 这些伤害中, 电流经过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最大, 最常见的则是触电。如果在阴雨天进行检验工作, 电气伤害的情况将更加严重。主要有: (1) 机房电线长久未更换, 外皮已经磨损, 金属露出, 如果检验人员不慎触碰将会受到伤害。 (2) 检验过程中, 检验人员使用的检验工具不达标或者对电气设备违规操作导致漏电的情况。 (3) 阴雨天空气湿度的变化会导致电压变低, 使得原来安全的电路变成危险电路, 或者设备浸水使得不带电的电器部件成为导体引发漏电。

2安全保护措施

2.1坠落伤害的防护

在打开厅门准备进入轿顶时, 必须由经过技术监督部门培训和考核合格的安装维保人员进行操作, 在进入前须确认轿厢位于打开的层门地坎下, 按下检修盒的急停按钮后方可踏入;在进入到轿顶后, 检验员须确保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可超出轿顶护栏, 不可倚靠在护栏上, 防止坠落。

电梯检验人员进行检验时需要先确保电梯安装是否合乎标准, 重视电梯安装过程中的细节, 从而减少危险的出现。对于有爬梯的电梯, 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措施, 穿戴防滑的胶底鞋和手套、佩戴安全头盔, 还要注意一步一步爬, 避免踩空;在检验电梯超载装置时, 要两名工作人员配合完成, 一名在轿厢检验, 一名在底坑造作, 两人要做好交流沟通, 减少意外发生;在检测轿顶时, 要将所有的设备放到空闲处, 以防发生危险。

2.2机械伤害的控制措施

在进行机械伤害的危险源控制时,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电梯检验人员要注意观察各种转动装置的位置及转动情况, 不要用手触摸正在转动的装置;在底坑工作时, 要选好站立位置, 以避免与护脚板、补偿链或电缆碰撞;检验人员在轿顶时要穿上适当的工作鞋, 以防止开关轿门时脚部被夹;在检修运行到顶层的时, 上行按钮尽量使用点动上行, 以避免电梯冲顶来不及弯腰而撞到头部。

2.3电气伤害的防护

在进行电气伤害的防护时, 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电梯检验人员配备的工具和设备, 对于老化和质量不合格的工具, 需要及时淘汰, 对于出现故障的设备及时维修以避免漏电。此外, 检验人员还需要检验电气设备周围的空气中有没有可燃气体或者其他粉尘等产生的静电, 以及可燃气体或易燃粉尘, 以避免两者相遇产生电火花。

3结束语

在日常生活中, 检验人员自身需要树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充分认识到一些潜在的危险, 从而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在检验的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作业指导书操作, 确保电梯的检验安全、顺利。电梯检验机构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 可以通过座谈会、讲座等方式, 为电梯检验人员传授更多的安全知识, 也可以通过一些案例的分析加强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身安全意识, 使得检验过程更加有序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步云.电梯检验中的危险源与安全保护措施[J].技术与市场, 2011 (9) .

[2]陈华生.电梯检验过程中危险源的分析及控制措施[J].技术与市场, 2013 (20) .

[3]王肖.电梯检验中的危险源与安全保护措施[J].经营与管理, 2012 (12) .

建筑施工危险源分析与管理研究 第7篇

1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定义及类型

通常而言, 能够对人生命健康、财产和工作环境带来破坏因素的统称为危险源。因此, 在建筑施工领域, 危险源的定位为对人员、财物和工作条件造成破坏的因素, 这种因素的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 危险性, 主要是指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或者损失程度;第二, 危险性在建筑施工工作当中存在的条件;第三, 危险源发生的影响因素。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程施工实践经验来看, 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危险主要包括物体高出坠落、施工机械故障、火灾、触电、坍塌、爆炸等基本常见危险源。

2 施工中危险源辨识和控制现状

建筑工程与人们生活和工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建筑, 是城市发展的依托。当前, 我们国家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大多采取的是“事后型”控制方法, 缺乏对安全危险源识别和管理的意识。

2.1 施工单位的安全意识不强

就当前发展的主要情况来看, 大多数施工的单位将经济效益放在了首要位置, 在安全管理上存在侥幸心理, 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控制意识不够, 经验不足, 即便是采取了措施来辨识和管理, 而大多停留在表面上, 难以符合规定标准, 危险源管理和控制工作流于形式, 很多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这给建筑施工过程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2 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态度不认真

很多单位在辨识和管理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即便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危险源, 也会进行一般处理, 在检查报告当中“动手脚”, 故意降低危险性。出现这样的情况很难确保风险识别工作的客观性, 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加上事故现场管理人员工作态度的不认真, 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工作只在办公室进行, 对现场实际情况了解并不深入, 对危险源的评价机制更是缺乏科学客观的方法。

2.3 相关部门缺少合作性

当前建筑施工结构模式大多是一个总包单位, 下面分包给了诸多分包单位, 对不同施工部位进行分包施工。因此, 个施工单位不仅在经济上存在联系, 在安全责任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很多分包施工单位对于自身所要承担的安全责任范围并不清楚, 不同分包施工单位对于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工作也很难做到统一, 因此, 在实际的安全事故当中, 各分包施工单位会相互推卸责任。主要原因是各分包施工单位危险源辨识和管理工作上缺少协调性, 很容易在管理衔接上出现问题,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就找不到责任人。

2.4 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缺少时效性

建筑施工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系统的工作, 建设的周期一般非常长, 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危险源, 因此危险源的辨识是一个长期且动态的过程, 需要相关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不同的危险辨识和管理, 而不是一时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将危险源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才能随时掌握危险源的动态, 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水平。

3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管理对策

3.1 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作为施工单位, 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建筑施工单位要在内部大力宣传施工安全防范措施, 让一线施工人员能够清楚了解到, 安全施工生产大于天。必要时建筑施工单位要聘请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播放一些施工现场经常会出现的安全管理事故视频, 让他们了解一般危险源存在的地方, 如何进行安全自救。

3.2 加大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

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危险源管理不仅仅要靠施工单位的自觉, 政府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积极行使自己的职权, 对建筑施工单位的不合理行为进行规范, 加大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对于建筑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建筑施工单位, 并责令限期进行整改, 必要时可以通过行政处罚的手段来规范施工单位的不作为现象。

3.3 完善建筑施工中的防范措施

建筑施工单位要积极组织本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和交流, 消除已存在的不安全现象。对于一些基础设施, 如高空作业的模板、老化的电路, 火灾易发部位进行更换和整改, 及时处理产生的建筑垃圾, 对建筑工具和机械进行改装。通过采取这些预防式的方法将危险源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除此之外, 建筑施工单位要及时给一线施工人员配备齐全安全装备, 防范于未然。

4 总结

建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加强对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为了排除施工过程中各种安全隐患, 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健康安全, 建筑施工单位就必须要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工作, 并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将危险源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施工人员在施工生产的过程中, 要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 要善于发现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危险, 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莉园, 李艺昕.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人-机-环系统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 (1) .

[2]金聚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预防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14) .

[3]建设部发出《关于近期一些地区发生重大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情况通报》[J].建筑安全.2008, (12) .

危险源分析 第8篇

1 借助故障分析通风系统危险源

在矿井通风系统中, 对于危险源的辨别方法主要通过经验法和系统分析法, 经验法可以划分为对照法和类比法, 系统法则是按照安全系统工程评价体制中的相应方式对危险源进行分辨。安全系统工程中常见的分析方式主要有事件树、事故树以及典型故障类型分析等多种方式。

主要采用系统分割法对于故障类型进行分析, 即根据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 将整个系统换分为不同的子单元或者系统, 再根据所划分的子单元或者系统对各种故障类型进行细致分析, 并就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借助FM EA对矿井各种危险源进行辨识,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 必须安全掌握并熟悉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功用;第二, 根据系统组成确定分析的层次;第三, 根据矿井通风系统绘制系统图和网络图;第四, 针对矿井通风系统的故障类型分析潜在危险源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五, 对所有危险源进行汇总。以FM EA为依据, 建立起如下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指示指标, 如下表:

表中的所有危险源的临界值都是借助德尔菲力法确定的, 设置矿井的总需风量是Q需, 矿井的总进风量为Q总, 主通风机的排风量是Q机, 矿井的总通风阻力是H总。

2 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的综合考评机制

2.1 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的常权值和危险度值

相关专家根据矿井通风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定, 获得的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指示常权值是:

0.161, 0.112, 0.141, 0.051, 0.032, 0.065, 0.101, 0.032, 0.041, 0.043, 0.072, 0.025, 0.044, 0.080。再根据煤矿通风系统的相应规章制度, 同时还需要结合专家的参考意见, 借助模糊数值统计法确定的矿井通风系统各种危险源指示指标的值度如下所示:

1) 危险源:矿井没有独立通风系统。当分级为0 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大于等于1时, 危险度值为100。2) 危险源:矿井没有进行分区通风。当分级为0 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大于等于1时, 危险度值为100。3) 危险源:用风区风流不稳定的角联风路。当分级为0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大于等于1时, 危险度值为100。4) 危险源:主要通风机能力。当分级大于1.2Q需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在1.1 (含) 到1.2Q需时, 危险度值为60;党分级在1.0 (含) 到1.1Q需时, 危险度值为80;当分级小于1.0Q需时, 危险度值为100。5) 危险源:通风设施质量不合格或使用维护不当。当分级为0 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为1时, 危险度值为60;当分级在2~3 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80;当分级为4 时, 危险度值为90;当分级小于4 时, 危险度值为100。6) 危险源:矿井有效风量。当分级大于等于85% Q总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在80% (含) 到85% Q总时, 危险度值为60;当分级在75% (含) 到80% Q总时, 危险度值为85;当分级小于75% Q总时, 危险度值为100。7) 危险源:矿井风量供需。当分级大于等于100% Q需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在95% (含) 到100% Q需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60;当分级在85% (含) 到95% Q需时, 危险度值为90;当分级小于85% Q需时, 危险度值为100。8) 危险源:采区反风系统。当分级等于采区数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大于等于采区数的85% 时, 危险度值为40;当分级为采区数的60% (含) 到85% 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80;当分级为采区数的50% (含) 到60% 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90;当分级小于采区数的50% 时, 危险度值为100。9) 危险源:采掘面串联通风数。当分级为0 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为1时, 危险度值为80;当分级为2 时, 危险度值为100。10) 危险源:矿井外部漏风。当分级小于等于15% Q机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在15% 到20% Q机 (含) 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75;当分级在20% 到25% Q机 (含) 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85;当分级在25% 到30% Q机 (含) 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90;当分级小于30% Q机时, 危险度值为100。11) 危险源:矿井最大负压/Pa。当分级小于等于3000 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在3000 到3300 (含) 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80;当分级在3300 到3800 (含) 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90;当分级大于3800 (含) 时, 危险度值为100。12) 危险源:矿井巷道失修严重率。当分级为0 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在0~1% (含) 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50;当分级在1% 到2% (含) 之间, 危险度值为70;当分级在2% 到3% (含) 之间时, 危险度值为90;当分级大于3% 时, 危险度值为100。13) 危险源:下行通风采面数。当分级为0 时, 危险度值为0;当分级为1时, 危险度值为80;当分级为2 时, 危险度值为100。

2.2 对于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评价的权变

为了更好的彰显危险源的基本属性, 我们将权变引入到整个通风系统危险性的评价体制中, 有效避免危险源指示指标过多造成的评价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我们将危险源常权向量W和状态变权向量S (z) 进行归一化H ardarm ard乘积, 进而得到变权向量:

上式中S (z) 是危险源的状态变权向量, 而S (z) = (s1 (z) , s2 (z) , …, sm (z) ) ;W (z) 为危险源的变权向量, W (z) 中的z是危险源的状态值向量, z取值为自然数, 而W则是指危险源的常权向量, 取值也为自然数。

对于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的评价我们采用状态值进行判定, 取值范围为0~100, 当评价指标的危险度值是状态值时, 则认为危险源的状态变权向量是:

可得变权值:

当评价指标安全度值是状态值, 就认为指标的状态变权向量:

可得变权值:

为了使变权在矿井通风系统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现制定如下规定:

第一, 当指示的危险度值是0 的时候, 就取指标的危险度值或者安全度值是1, 以保证状态权变向量的连续性;第二, 为了更好的突出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评价体系中所能产生的影响作用, 我们应当对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处理, 对于其他因素不做特殊处理;第三, 当主要因素的危险度值超过所规定的最小危险度值时, 应当在整个体系中进行变权处理。

2.3 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等级评定

当确定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的危险度值以及变权方法之后, 应当借助相应的计算方式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危险性进行合理计算。其中加法合成法适用于危险源相互独立并且存在补偿的现象, 该种合成方法有效突出了危险度值较大或者权数较大的危险源, 是一种更加接近主要因素的评价合成方式, 加法合成计算的公式如下:

上式中的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性的评价值是u, 第k个危险源的权值是Wk;第k个危险源的危险度值uk;危险源个数为n, 取值为14。

对于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的层次结构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当借助 (6) 式完成。

3 对于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等级的划分

当危险源评价值超过80 时则认为是I级危险源。第一, 该种情况是指通常不会发生事故, 但是一旦遭受外界因素的触发则可能发生事故, 并且可能出现重大人员伤害, 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损伤会超过20 万元, 更会造成相关设备以及作业场所的损坏;第二, 当事故出现后所造成的后果不会过于严重, 但是出现事故的几率较大。

当危险源评价值为60~80 时则界定为Ⅱ级危险源。该种情况下出现事故的几率极大, 并且一旦出现事故则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直接经济损伤会超过10 万元。

当危险源评价值低于60 的时候, 则界定为Ⅲ级危险源。该种情况下极易出现事故, 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 可能出现重大伤亡, 直接经济损伤超过5 万元。

4 结语

对于煤矿的重大危险源辨别刚刚开始, 大量制度和措施尚仍然不够完善, 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继续研究和探索, 以提升煤矿系统对于危险源的识别能力, 降低事故发生率, 提升煤矿的经济效益, 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所以, 研究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对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矿井生产的安全性直接受到矿井通风系统质量的影响, 更会对煤矿生产的经济效益产生巨大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极少数人注意到矿井通风系统与危险源的识别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 分析矿井通风系统的危险源, 并就此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分析,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林晓飞, 曹庆贵, 刘业娇.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调节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危险源分析 第9篇

电力输送电路在整个电网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同时也是电力管理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而电杆是电路输送中, 尤其是农村电网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在广大农村地区, 受地形及相应造价等因素的限制, 仍然在大量使用电杆进行线路的搭建, 但是由于相关地理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使得电线杆搭建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为线路拉线安装工作带来了相应的麻烦, 在安装的过程中, 相关人员应根据实际的情况, 对相关问题给予一定的注意, 对潜在的安全威胁进行相应的防范, 在保证线路搭建工作质量的同时, 最大限度保证自身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配网电杆拉线安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拉线的形式

根据安装的形式可以将拉线分为普通拉线、高桩拉线及特殊地段拉线等类型。在拉线时应根据实际的情况, 合理地选取相应的拉线方式, 就一般情况来说, 跨越道路的拉线, 多数情况下选择高桩拉线;对于一般的地段则选用普通拉线;而对于不能做拉线等特殊情况, 则可以选用撑杆措施来补强电杆的受力。在具体的拉线安装过程中, 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 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拉线方式。

2. 综合考虑恶劣的环境

天气状况及自然灾害等是不可控的, 相应灾害的发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电网的有序运行。为了减少气候等不可控因素对电线带来的影响, 相关人员在进行线路安装的过程中, 应综合考虑可能发生的现象对线路的损害, 在合理的范围内, 尽量选择受影响较小的地方进行线路的安装。对于目前普遍采用的架空输电线路, 应根据实际的情况, 进行相应的风压测算, 对相应的防风拉线安装工程进行更好的规划。

3. 注意拉线与导线间的距离

在线路安装过程中, 低压导线或拉线的不合理安装, 就会使得拉线与导线间的距离太近, 在实际的情况中, 甚至存在绝缘导线与拉线直接接触的现象。这种不合格的安装都会对日后线路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两根电线如果距离太近或者接触到一起, 时间长了彼此之间的摩擦会导致绝缘老化、破裂, 进而发生相应的漏电事故, 进而引发不必要的事故。相关人员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在线路安装过程中, 通过精确计算, 合理地布置拉线与导线之间的距离, 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 拉线固定与相关警示

拉线固定是拉线安装中较为重要的步骤, 一般情况下, 都是采用拉线盘将拉线固定在地下, 拉线盘的坑深一般在1.2米到1.5米之间, 回填土应该有相应的防尘土台, 另外还应该用双螺母将拉线盘与拉线棒连接起来。除此之外, 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相应的安全问题, 对于人和动物易到达的地方, 应标有明显的警示。这样, 在保护相关人员人生安全的同时, 也对拉线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三、配网电杆拉线安装过程中的危险源分析

配网电杆拉线的安装过程看似比较简单, 但其中所包含的细节较多, 稍不注意就会引起重大的安全事故。拉线安装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 不仅包括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还包括整个电网的运行安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拉线安装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分析:

1. 线路老化

线路老化问题几乎是所有输电线路中都存在的问题, 在电杆拉线中也不例外。在对拉线进行安装的时候, 如果采取质量较差的材料, 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 久而久之必然会发生线路老化的现象, 使得相关线路不能正常地工作, 例如, 电杆拉线老化, 使得电杆的稳固程度减弱, 如果遇到地震及一定程度的触碰时, 就容易发生电杆倒塌的现象, 对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同时也会对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

2. 固定工作不到位

拉线固定是拉线安装重要的环节之一, 拉线固定工作不到位也有可能引发相应的安全工作, 例如, 在对拉线进行固定时, 拉线盘埋得太浅、拉线盘与拉线棒之间的连接不到位, 都有可能使搭线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 对电杆起不到很好的稳固作用,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3. 施工方面

施工方面的危险主要是指拉线安装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拉线安装工作虽然看似简单,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相关人员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由于拉线安装之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计算, 要准确计算出拉线与电杆之间的角度。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 电杆上接有相关的输电线路, 如果输电线路发生漏电现象, 则很可能威胁到拉线安装人员的安全;此外, 由于电杆的分布较广, 且有的电杆所在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 拉线安装人员安装拉线的过程中, 如果对地势把握不当或是没有注意到相应的危险, 就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例如, 在高山进行安装作业一不小心滑落山谷的事故也有发生, 另外还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会对安装人员的生命构成威胁。

四、结束语

配网电杆拉线安装工作是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麻烦。其要求相关人员对安装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清楚的掌握, 要对其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有充分的预计,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减小相关事故引发的可能, 进而达到保护相关人员安全并使整个电网正常高效运行的目的。在拉线安装的过程中, 相关人员应根据实际的情况, 对拉线的方式及位置进行合理的选择, 保证拉线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为电杆稳固做出贡献。

摘要:配网电拉杆拉线基本上都是呈空间布置的, 拉线的方向跟荷载的方向一般分布在不同的平面。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拉线操作本身的特点, 再加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影响, 使得电杆拉线工作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同时也潜在着一定的危险。

关键词:配网,电杆拉线,安装,危险

参考文献

[1]安晓军.电杆拉线安装注意的几个事项[J].农村电气化, 2007, (5) :10-11.

[2]朱志国, 林然.浅谈输配电线路拉线的施工、维护及在运行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6) :36.

高楼火灾危险性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高楼火灾; 危害; 逃生

中图分类号: X 928.7 文献标志码: A

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该类建筑给予了人们心理和生理上优越感、自豪感和舒适感,但也在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火灾是其杀手锏.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不断推进,城市建设走向集约型、紧凑型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思路,但是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滞后的问题日益严重.

尽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1995)[1]明确要求10层以上高层建筑应具备防火条件,但目前高楼火灾依然层出不穷.面对此类火灾“防”是主要的.同时因为火灾有诸多危害性,若火灾发生,一定要沉着冷静,选择高效、安全的逃生方法和途径.

1 建筑起火的原因

在城市中人们基本在楼房建筑或高层建筑内生活和工作,由于人流量较大,生活方式多样,造成了诸多火灾隐患.建筑起火的原因总体可分为六类:① 生活和生产用火不慎.生活上如吸烟不慎、炊事用火不慎、取暖用火不慎等;生产上如用明火熔化沥青、石蜡或熬制动植物油时等.② 违反生产安全制度.③ 电器设备设计、安装、使用及维护不当.④ 自然现象引起,如自燃、雷击、静电、地震等.⑤ 纵火.⑥ 建筑布局不合理,建筑材料选用不当.

2 高楼火灾特点

2.1 烟囱效应

高层建筑内部一般设置了数量不等的楼梯间、排风道、送风道、排烟道、电梯井及管道井等竖向井道.如果发生火灾,该类配置如同烟囱一样会助长火势,建筑越高,“烟囱效应”越明显.

2.2 蔓延速度较快

上海市消防局提供的测试数据[2]显示,100 m的高层建筑,畅通状态下,烟气30 s即可顺竖向管井扩散至顶层,整幢建筑瞬间即可形成“立体火场”.高层建筑助长火势的因素较多,一般情况下高度为10、30、60、90 m处的风速分别为5、8.7、12.3、15 m·s-1.

2.3 高层火灾扑救难度大

(1) 受举高车辆举高度限制.目前国内正常的消防举高车辆高度为50 m,个别配置高的可达到80 m,居民建筑每层高度为3 m左右,而商业大厦每层高度为3.8~4 m,因此举高车辆救援层为14层以下,若更高楼层的居民受困,救援工作将受限制.

(2) 消防员体力受限.训练有素的消防员可徒步上至12层或更高,但发生火灾时,电力系统失灵,电力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尤其是电梯.这种情况下,消防员需徒步上楼进行救援,并携带个人防护装置与救援灭火器材,如空气呼吸器、水带、水枪等,至少负重20 kg[4],额外的负重会消耗消防员大量体力,降低其战斗力及救援效率.

(3) 受登高路径限制.消防员可通过消防电梯、内部疏散楼梯、外部举高车辆到达起火层.一旦电力系统切断,举高车高度不够,消防员亦需徒步上楼救援,这将降低其救援力度[5].

④ 人员疏散困难.据测算,每层120人有1个疏散楼梯的情况下,在火灾时15层中所有人员疏散到地面约需19 min,30层需39 min,50层需66 min,而且实际火灾时情况会更加严重.同时有数据表明,火灾发生后,7 min内逃生是最高效和安全的,因此高层建筑火灾逃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人员的及时疏散意义重大[6].

3 火灾对人的危害

3.1 火灾辐射热

火产生的热能以热射线的方式传播.火灾发生时,放射物表面(火焰)的温度通常在1 000℃以上.而一般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始终低于800℃,当其受到火焰灼烤可能会燃烧.曾经有距离火灾现场200 m的建筑物,由于受辐射热作用发生了火灾[7].

建筑材料高温承受能力弱,易发生坍塌.现代建筑物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400℃以下可共同受力,超过该温度受力强度降低;对于钢筋混凝土梁、板,350℃以上钢筋端面变小而梁、板挠度增加;对于钢结构,其钢构件在300~400℃时强度便急剧下降,出现塑性变形,超过600℃则会失去承重能力导致结构坍塌,被困人员若不及时逃出将会有生命危险.

根据高层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及耐火极限,可将建筑物划分成不同的耐火等级,但建筑材料耐火时限最多只有7.5 h.

3.2 火灾烟气产生及其危害

根据火灾时建筑物室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可将火灾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初起期、成长期、最盛期和衰减期.其中最盛期火焰呈漩涡状,温度缓慢上升,最终室温可达800~1 000℃;此时建筑物结构强度遭到破坏,甚至产生变形和塌落.衰减期室温逐渐降低,每min下降7~10℃,但在较长时间内室温还会保持在200~300℃.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烟雾阻碍人们逃生和灭火.现代高层民用建筑内存放有大量塑料装修材料、化纤地毯和泡沫填充的家具,燃烧时产生大量有毒烟气和热量,消耗大量氧气.

火灾发生的各个阶段因为燃烧条件不同所生成的烟气成分也不一样.火灾烟气的危害(包括其对人体本身的危害)主要有:

(1) 一氧化碳中毒.当温度升高、分解加快时,氧气供应不足,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此时受困人员容易一氧化碳中毒 .

(2) 其他有毒气体.建筑中可燃材料在燃烧时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如甲醛、乙醛、氢氯化物、氢化氰等,对人体极为有害.据统计,有毒气体在火灾中造成的伤亡占死亡总数的40%~50%.[7]

(3) 缺氧.人在行走和劳动时平均每min需O2约1~3 L,火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气体,同时燃烧消耗大量氧气,导致空气含氧量大大降低.剧烈燃烧时,含氧量仅为6%~7%,当含氧量下降至5%以下,人呼吸停止,数min后死亡.

(4) 高温.一般来说,人所呼吸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149℃.爆燃发生时,室内温度可达800℃以上,火焰本身或火焰产生的高温能将人烧伤、烧死;或由于吸入大量热气至肺部,血压急剧下降,毛细管破坏,导致血液循环系统破坏,直至死亡.

(5) 能见度较低.燃烧产生的一些有色烟雾和对人感官具有刺激性作用的气体,会致人无法看清方向.在视觉模糊、毒气围绕多重危险存在的情况下,被困人员逃生困难,同时,烟气有遮光作用,严重阻碍疏散和救援活动.

(6) 心理恐慌.人在非常态的环境下,心理状态是非常不稳定的,尤其在火灾中,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极容易恐惧惊慌,严重阻碍灭火和逃生,造成人员伤亡.

4 建筑火灾的蔓延形式

建筑楼房内部设施配置方式和机构配置形式不同,亦会影响火势蔓延.常见的建筑火灾蔓延形式有两种:横向蔓延和竖向蔓延.

(1) 火灾横向蔓延:① 未设防火分区,如未设防火墙、防火门等;② 洞口分割不完善,由于建筑内门、窗、隔墙等构筑材料燃烧或失效,导致火势横向发展;③ 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④ 火灾通过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2) 火灾竖向蔓延:① 通过竖井蔓延;② 火势朝顶棚顶部蔓延;③ 火势由朝墙外窗口向上蔓延.

5 逃生建议

火灾具有突发性、蔓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高层建筑火灾中这些特点尤其明显.为保证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火势和烟气蔓延特点,总结出以下四点逃生建议:

(1) 发生火灾时,尽量保持冷静,清醒分析灾情,合理选择逃生途径,切忌盲目从众.

(2) 10层以下被困人员可通过疏散通道逃生.若火势不大,可用湿被褥或毛毯包裹身体,同时护住口鼻.由于接近地面空气较上层的更安全,逃生时尽量低身前进,减少毒气侵害.若火势较大,切记不可盲目跳楼,避免不必要伤亡[8].

(3) 在火势不大时,10层以上的受灾居民,可向天台奔跑,寻找相邻单元的楼道乘电梯逃至楼外;若火势较大,则不可通过楼道逃生,应尽量找相对安全、醒目的阳台或窗口等待救援.

(4) 家中如有消防救援用品:缓降救援设备、防火毯、防毒面罩等,应科学合理使用,发挥其高效逃生的效果.

消防专家指出,降低高楼火灾死亡率的有效途径是被困人员的合理自救,因此救援装置的研究势在必行[8].结合建筑火灾特点以及市场上现有逃生装置的优点,认为一种可脱离建筑进行独立工作的逃生设备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该装置具有以下特点:

(1) 所需能量由用户自身重力提供.这一方面可减少装置的制造成本,省去一部分供能模块,减轻装置重量,以满足更多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用户自身重量,可避免装置功能不足以及时常出现的供能问题,具有创新性.

(2) 瞬间响应性.即用户在使用该装置时,其各个功能单元可瞬间进入功能状态,增加了安全系数.

(3) 平稳性.该装置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升力和空气阻力能有效降低用户及装置重力所产生的向下速度,从而减少用户自身动量最终减弱着陆时与地面的冲击力,保护用户安全.

6 结 论

通过对高楼火灾危险性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管理不完善,如灭火

器材、消火栓压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损坏或出现故障,而且高层建筑材料耐火性能差,有相当一部分不满足国家建设标准,发生火灾后,不能有效发挥救援作用.

(2) 高楼火灾逃生装置的研制与设计案例越来越多,但仍存在相当多问题,装置的完善设计与普及将会极大程度上减少高层火灾的伤亡率.飞行式逃生装置将会成为一种崭新的救援用品,并在高楼火灾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3) 政府部门做好防火自救知识的宣传工作,高层建筑火灾坚持“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宗旨[9],提高居民安全素质、加强安全意识,普及火灾的扑救知识,提升自我保护和逃生自救能力等,有效降低伤亡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1995[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 邵荃,翁文国,郑雄,等.城市火灾案例库辅助决策方法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113-117.

[3] 李学美,任伯帜,刘新华.城市高层建筑火灾消防及安全逃生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8):61-66.

[4] 中国消防在线.高楼灭火面临三大限制因素[EB/OL].[2010-12-07].http:∥www.119xs.com/.

[5] 贺艳漫.浅谈现代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状况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54.

[6] 童庆杰,权高峰,邵力.火灾事故中人的心理及行为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159-162.

[7] 周云,李伍平.防灾减灾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 中国消防在线.20层高居民楼火灾逃生案例[EB/OL].[2010-12-06].http:∥119.china.com.cn/.

危险源分析 第11篇

1 重大危险源辨识

1.1 辨识的基本原理

重大危险源辨识是在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录入的数据信息基础上,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的事故模型, 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快速评价和分级, 以满足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宏观分级监控和管理的需要。

进行危险辨识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分析主要事故模式 (潜在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后果等) 。 (2) 系统了解各评价单元固有危险状况信息, 包括本质安全化状况及设备、设施、工艺缺陷等。 (3) 确定各危险因素被触发造成事故的危险严重度, 并估计其发生频度;确定各评价单元的管理级别。

常用危险辨识方法有:预先危险性分析 (PHA) 、危险度分析、故障模式影响及严重度分析 (FMECA) 、事故树分析 (FTA) 、事件树分析 (ETA) 等[1~2]。事故树分析是典型的逻辑分析法之一, 它能对系统的危险性予以辨识和评价, 并按照故障事件的逆过程, 以演绎的方法探讨其直接和间接原因, 研究各事件间的逻辑关系, 把研究结果制成事故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了解生产使用中和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以便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对事故进行有效控制。为了深入分析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几种重大危险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关系, 本文特别对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的几种事故进行了事故树分析, 为系统危险辨识及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1.2 重大危险源辨识系统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系统如图1所示。

1.3 重大危险源辨识程序的建立

危险、有害因素的系统发掘是危险辨识的重点和主要工作内容, 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各种事故发生模式, 本质安全化水平, 设备、设施、工艺缺陷, 作业环境缺陷, 危险暴露程度等。实际操作中综合采用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向有关人员询问等方法, 然后结合FTA结果以及国内外有关事故案例, 较全面地发掘出各种事故模式, 并逐个登记在设计好的危险辨识登记表上。

危险源辨识的工作程序如图2所示。

2 高层建筑重大危险源的研究

2.1 高层建筑施工伤害类型分析

建筑施工作业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 由施工作业人员、电器和机械设备、环境 (施工现场) 、管理四个方面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即事故的原因取决于人、物、环境三个因素的联系, 它们的状况又受管理状态的制约。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中, 来自人方面的原因有个人的知识、技能、体质以及是否按客观要求办事的行为准则;来自物方面的原因有材料、机械设备、工具器材等固有的危险特性;来自建筑业自身原因有:环境条件多变、操作多方位交叉、各专业工种混合作业等。因此, 进行危险源辨识需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 在已有安全经验教训、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对整个工程中各种危险因素作全面综合分析, 同时结合自身工艺流程、设备装置、环境条件、施工组织等, 对建筑施工中的事故进行分析和分类。建筑施工事故分类图如图3所示。

2.2 高层建筑施工主要危险源研究

通过高层建筑重大危险源辨识系统的研究和建筑施工事故分类, 以及根据高层建筑现场施工的特点分析, 在基础施工和主体施工阶段存在的高层建筑现场施工的主要危险源有四大主要危险源。

(1) 机械和起重伤害。

起重机械常见事故有:吊物坠落、挤压碰撞、坠落事故、触电事故、机体倾翻事故。吊物坠落占全部起重伤害事故总数的1/3左右, 挤压碰撞占30%左右, 触电占10%左右, 坠落事故占8%左右, 机体倾翻占5%左右。

(1) 重物失落事故:起重机械吊物坠落事故是指起重作业中, 吊载吊具等重物从空中坠落所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设备毁坏的事故。

(2) 挤伤事故:造成挤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起重作业现场缺少安全监督指挥人员, 现场从事吊装作业和其它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或从事野蛮操作等人为因素所致。

(3) 坠落事故:坠落事故主要是指从事起重作业的人员, 从起重机机体等高空处发生向下坠落至地面的摔伤事故。

(4) 触电事故:在施工现场从事起重运输作业的自行式起重机的动力源非电力, 但出现触电事故并不少见。这主要是在作业现场往往有裸露的高压输电线, 由于现场安全指挥监督混乱, 常有自行式起重机的悬臂或起升钢丝绳摆动触及高压电线使机体连电, 进而造成操作人员或吊装作业人员间接遭到高压电击伤。

(2) 高处坠落。

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和类型:在建筑施工中, 由于高处作业工作量大、操作人员多、员工的流动性大, 加上多工种的交叉、立体作业, 并且临时设施多, 现场条件差, 因此, 各种不安全因素多, 高处坠落事故也就特别多。而高处坠落事故往往使人员受到较严重程度的伤害, 非死即伤, 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因此, 高处坠落事故被列为建筑行业施工“四大重大危险伤害”中第一大伤害, 在高层建筑中尤其明显, 归纳其有如下特点: (1) 事故发生频率高。 (2) 易发事故部位多。 (3) 群死群伤严重, 事故危害性大。 (4) 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工人事故发生率高。

(3) 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事故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 打击人体造成的伤害事故。在施工现场, 由于物体打击而造成的伤亡事故在事故中占很高比例。

(4) 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为:触电事故中, 因人为责任引起的占很大比例。据统计, 全国发生的触电事故中, 有一半以上都是因违章作业、执章遵规不严、违章指挥而造成;有1/4是因安全措施不完善或根本无安全措施所致。除此之外带电范围不清、工作任务不明、设备编号不规范、监护不到位、人员素质差、设备质量低劣、接地电阻不合格及安全用电宣传不力等, 也是造成触电事故的重要原因。

3 结语

在高层建筑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高层建筑中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程序, 辨别了高层建筑现场施工的重大危险源。特别强调了其中的“四大危险源”——触电事故、机械事故与起重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 为高层建筑现场施工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评价指标。

摘要: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工程量大、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在建筑施工期间存在许多安全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高层建筑现场施工作业过程中的伤害类型, 并对其进行分类。应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提出了重大危险源辨识程序, 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重大危险源进行分析, 为高层建筑现场施工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层建筑,重大危险源,辨识,现场施工

参考文献

[1]李士轩.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10.

[2]李坤宅.建筑施工安全资料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8.

[3]罗凯.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手册[M].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4, 12.

上一篇:英国现代小说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