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食品安全危机

2024-07-05

欧盟的食品安全危机(精选8篇)

欧盟的食品安全危机 第1篇

矛盾一:当“吃了春药的欧元”遭遇“早已疲软的美元”。欧元在本质上是由17个欧元区成员国的本币组成的, 因而它的实力及坚挺程度都与构成欧元的各国本币的实力及坚挺程度休戚相关。17国的主要货币是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意大利的里拉。里拉原本就是一个疲软的货币, 法国法郎历史上时软时硬, 只有德国马克是坚挺的货币。可以想象, 一个由那么多国家的本币组成的欧元要靠一个国家的货币支撑其坚挺性, 难度可想而知。长期维持欧元的坚挺, 其实从货币原理本身考虑也是不合理的。

矛盾二:当“只进不出制”遭遇“欧元软肋国”。欧元区至今实行的是“只进不出制”, 这种僵化的成员国制度已经严重不适应欧盟的发展。欧盟一开始是“富人俱乐部”, 后来想让“穷人”加入, 先不说希腊等“穷国”由于不符合“入会条件”只能让会计师事务所做假账, 光这个由“穷人”和“富人”混在一起的形式, 本身就很具挑战性。富国贪的是穷国的市场和放债的场所, 同时满足富国的政治野心。穷国对此心知肚明, 也就顺水推舟, 多要补贴, 大笔举债, 对欧盟的指令采取“阴阳手法”。如今, 欧元区成员国里只有卢森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芬兰等小国符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这说明该条约几近一纸空文。欧盟只有建立起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若有不合格的“会员”且不严格遵守规章的, 可以“劝退”或“开除”。

矛盾三:当共同的价值观遭遇不同的利益观。欧盟议会的资深议员菲利普·赫尔佐格早在1999年写的《为了欧洲民主的宣言》一书中就认为:欧盟诸国各不相同, 但由于“共同的价值观”才走到一起。他说:“这些共同的价值观首先是基督教, 接着是文化启蒙, 尤其是对民主的发明。”然而, 现实是, 欧盟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如果说这些利益在常态下尚可协商解决的话, 那么在非常态的金融危机下, 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便会愈演愈烈, 以至于到现在难以调和的地步。

矛盾四:当主权国家遭遇“超主权国家联盟”。欧盟现有的27个成员国是主权国家不变, 但要遵守一些欧盟共同颁布的欧盟法令, 因而它是一种新型主权国家间的合作形式, 是一种“超主权国家联盟”。这种形式即使在常态下运作, 也是困难重重, 更不用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状态下了。

矛盾五:当“举债过日子”遭遇“勒紧裤腰带”。欧盟各国普遍的特点是超能力消费, 如今遇到金融危机, 大家都要过“苦日子”, 这对欧洲人来说是一大挑战。2012年大选来临之际, 要政策还是要选票, 仍有太多不定因素。

矛盾六:当“只抱美国大腿”遭遇“向新兴国家寻援”。欧洲一向的策略是向美国靠拢, 这种“只抱美国大腿”的外交政策, 在遇到金融危机、美国自身难保、英国也岌岌可危之际, 欧盟才想起向新兴国家求救, 但这很难让欧盟改变“只抱美国大腿”的政策。

每一重门的跨越, 都需要欧洲人的勇气和智慧。只是如今投机资本快击垮希腊了, 现在又开始大举进攻意大利的国债市场, 法国也很可能受到“传染”。法国自身负债累累, 同时还持有61亿欧元的希腊国债和310亿欧元的意大利国债。希腊和意大利的任何闪失都会迅速给法国带来“连锁式震动”。经笔者查证, 法国从今年9月的国债利率为2.45%猛升到11月10日的3.37%。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法国都要多支付25亿欧元的利息。法国如果再不当机立断采取有效措施, 将难以阻止欧元区“金融传染”在法国进而在整个欧元区的蔓延。总之, 欧盟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欧盟宪法危机及其根源 第2篇

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使欧洲一体化的前景瞬间变得扑朔迷离。在许多美国人看来,欧洲实际上已变得无足轻重;在欧洲学术界,有研究方案认为,欧盟在未来的十至十五年内有走向解体的可能。欧盟宪法危机产生的震荡甚至波及到了经济一体化,意大利公开扬言要退出欧元货币体系,恢复使用意大利里拉。无疑,欧盟宪法危机是迄今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事实上,自冷战结束以来,欧盟各国在经济政治一体化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愈演愈烈,几度爆发严重危机。欧盟宪法危机是这些分歧和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它再次表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并非不可逆转。

欧盟宪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过去近五十年中,欧洲国家缔结的一系列有关主权让渡及政府间合作的条约基础上的,如《罗马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以及《尼斯条约》等。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制度建设大多源于这些条约,从本质上讲,欧盟宪法就是对制度建设过程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规则和实践加以法典化,并赋予新的定义。欧盟宪法确认了欧洲议会近年来已取得的实际权力,欧洲议会可以否决部长理事会通过的立法建议;修改了有资格多数表决制度,即提案的通过必须取得55%的成员国同意,并代表欧盟65%的人口;扩大了欧盟在某些新领域的权利(主要涉及社会公正);新设立欧洲理事会主席一职,并由其任命欧盟外长;确认各成员国对欧盟的外交、防务和税收政策继续拥有否决权。

由此可见,制定欧盟宪法主要是为了巩固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已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的政治一体化做有限度的推动。在欧盟制宪过程中,成员国之间的谈判十分艰苦,尽管最终达成了协议,但在欧洲统一问题上的分歧已经到了危机爆发的临界点。至此,欧洲一体化产生了这样一个悖论:假如没有欧盟宪法,欧洲作为一个社会体(social entity)就无法存在下去;但是欧盟制宪引发的严重危机表明,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欧洲共和国”的建设已成为强弩之末。问题的症结在于,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在冷战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演变给欧洲一体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欧洲一体化得益于“二战”后法德等国政治精英的远见卓识。他们认识到,欧洲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关系的不稳定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总根源。法国人让·莫奈认为,要消除战争,建立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进而实现欧洲持久的和平、自由和繁荣,就必须“把人们联合起来,解决使他们之间产生分歧的问题,并且使他们看到共同的利益”。为此,西欧国家之间应通过经济上的相互融合,建立共同市场,来促进“共同利益”观念的形成。这种主观构想赖以成长的客观背景是,“二战”后,资本主义欧洲受到两极格局的制约和非殖民化的冲击,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急剧下降,必须通过西欧国家的政府间合作来促进经济的复兴,改进国民福利,克服潜在的冲突。

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西欧与美国结成了战略同盟关系,这对于保障西欧的安全至关重要。欧洲的政治精英们一方面承认冷战的国际政治现实,接受美国的军事保护和政治领导;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区域内经济的一体化,推动欧洲的统一进程,希望以此为欧洲在美苏争霸的格局中赢得独立和尊严。因此,在大西洋主义的笼罩下,欧洲主义成为冷战时期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意识形态动力。

但是,莫奈担心,由于后人缺乏对过去战争的感同身受,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人们的观念也会改变,一体化就可能随之终结。因此,人们的“观念”是靠不住的,必须要为一体化建立规则,通过一点一滴的制度建设,推动一体化一步步从经济向政治领域延伸。莫奈的主张对于欧洲的一体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化的制度建设使得一体化本身产生自我推进的惯性,作为“精英主义”产物的一体化就会越发地成为精英们独享的政治专利,而与多数民众无关,这就为未来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合法性(即“民主赤字”)埋下了危机的隐患。“民主赤字”问题在冷战的大部分时期里被欧洲主义意识形态所掩盖,但是,到了冷战的中后期,由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西欧经济的滞胀,欧洲一体化开始出现了动力渐失的迹象,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被普遍认为是欧洲一体化“失去的十年”。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使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欧洲主义意识形态的消退,经济全球化对“协调式资本主义”模式的巨大冲击,以及美国单极霸权的确立。这三方面的变化对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首先,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政治地图,欧洲主义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欧洲主义的式微使“民主赤字”的危机暴露无遗,并使欧盟各国政治精英对“共同利益”的认同大为减弱。由于合法性是任何机构制定政策的基础,在欧盟机构中,只有权力十分有限的欧洲议会是经过普选产生的,欧洲民众无法真正参与到欧盟的决策过程中,因而民众对于“精英主义”的欧洲一体化越来越失去热情,而对一体化中出现的问题异常敏感。问题的复杂性恰恰在于,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共同体经济整合的难度也在加大,加之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多数欧盟国家经济不振,从而导致民众对一体化带来实际回报的期望不断落空。由此产生的一个直接的政治后果是,越来越多的成员国的民众通过对本国政府及其政策行使投票权,迫使政治精英在欧盟决策过程中更多地维护本国的利益。与此同时,对“共同利益”认同的下降也加剧了各国在一体化政策上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欧盟东扩后,由于“老欧洲”与“新欧洲”国家在发展水平上的重大差异,欧盟各国在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分配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成员国之间寻求妥协以及共同决策的成本急剧上升。因此,在缺乏足够的合法性及共同信念支撑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欧洲一体化已经难以为继。

其次,以世界范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给欧盟带来了巨大利益,但同时,欧盟因其较高的福利水平和稳定的就业制度,经济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逊于美国。由于欧美之间发生的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是最高的,对于欧盟的核心国家法国和德国来说,要战胜美国全球资本主义(global capitalism)的挑战,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吸取英美资本主义模式的长处,改革福利和就业制度,调整社会关系。由于改革触及到了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根本,必然激起中下层民众的激烈反对,政治家们不得不小心谨慎。他们试图通过一体化地理范围的扩大(欧盟东扩)及有限的社会改革,解决经济全球化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冲突,使欧洲的“协调式资本主义”重新焕发活力。问题是,欧洲一体化毕竟不同于全球化。全球化只是有限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人员流动却并不自由;欧洲一体化则不同,建立共同市场的一个基本承诺就是“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简称“四大自由”),如果限制欠发达成员国人员的自由流入,必然严重损害一体化的信用和凝聚力。但是,欧盟东扩在扩大区域市场的同时,也给发达的西部国家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东部国家以低廉的劳工成本吸引了西部的大量投资,导致西部国家制造业工人纷纷失业;其二,高出生率的东部国家剩余劳动力利用“人员流动自由”,大量进入西部国家寻找就业机会,令西部国家制造业调整及产业转型的步伐放慢,因而未能有效改善本国的失业状况。这大大激化了法德等国的国内矛盾,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一体化提出强烈质疑。面对无法抵挡的经济全球化浪潮,问题再次回到了原先的起点:核心国家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经济改革,以适应全球资本主义的竞争并重振经济;否则,不仅无法消化欧洲一体化中的问题,更难以赢得本国民众对未来一体化的支持。

第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欧盟虽然在总体经济实力上已与美国旗鼓相当,但军事力量却远远落后,因而无法与美国全面抗衡。欧盟认为,美国的霸权必须受到制约,因为多极化比霸权秩序和无政府状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由于军事上的“硬权力”严重不足,欧盟在对外关系中十分重视使用经济和外交等“软权力”来促进多极化,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则是确保欧洲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稳定。但事实证明,欧盟的“软权力”并不能有效制约美国的霸权;相反,欧盟在解决欧洲自身安全问题时却依然离不开美国在军事上的支持。正因为如此,大西洋主义在冷战后的欧洲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不但新加入欧盟的前苏联卫星国(如波兰、捷克)更为信赖美国的安全承诺,甚至德国对发展欧洲共同防务都态度迟疑,美国因而得以从容地对欧洲进行分化和控制。与此同时,欧盟与美国毕竟是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的战略伙伴,对“美利坚治下的和平”究竟是“搭便车”还是“制衡”,在欧盟的战略视野中并非泾渭分明,在此情况下,推动欧洲外交和防务政策的统一必然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欧盟如果为发展独立防务而大规模增加军备,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均难以行得通。这就决定了在未来相当时期内,欧盟的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论假设,而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尽管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并不是引发欧盟宪法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欧盟在这一问题上的踯躅不前,不但使人们对欧洲的未来更加感到迷惘,从而不利于对欧洲一体化新的“共同信念”的形成,而且也将进一步削弱欧盟的凝聚力,间接地对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产生消极影响。

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的博弈分析 第3篇

一、“二元政策”博弈与欧盟主权债务危机

之前, 许多学者都指出了欧元区国家实行的“二元政策”, 即欧元区国家同时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独立的财政政策, 是欧盟主权债务问题产生的根源。为此, 笔者引入公平均衡 (Rabin, 1993) 的行为博弈分析思想, 解释了欧元区国家的“二元政策”与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之间的因果联系。

如图1所示, 假设2国的货币政策一致, 只能自行调节财政政策。当两国都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时, 由于扩张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两国都能收获4X的利益;当一国采用扩张政策, 一国采用紧缩政策时, 由于扩张政策相较紧缩政策更有利于刺激生产、消费并且吸收投资, 在同一个货币体系中, 扩张国获得5X的收益, 紧缩国仅获得X的收益;当两国都采用紧缩政策时, 由于紧缩政策对经济的抑制, 双方均只获得2X的利益。这个博弈矩阵的纳什均衡是 (扩张, 扩张) 。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 这个均衡是十分稳定的, 即无论货币政策是什么, 在同一个货币体系下的国家始终会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以博取最大利益。

根据“二元政策”博弈模型,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各国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决定了欧元区国家总是拥有扩张财政的强烈欲望。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 经济发展足以支撑不断扩张的财政规模时, 欧盟国家都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可能是一个最优选择, 它强烈地刺激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 为整个欧元区带来了最大收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整个欧盟发展状况良好, 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然而, 一旦欧洲经济遇冷, 经济发展不足以维系各国的扩张政策 (正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一样) 时, 由于上节所述的博弈机制, (扩张, 扩张) 的均衡依然会持续, 欧元区国家仍然具有不断扩张财政的强烈动机。然而, 在经济萎靡不振时, 如果政府仍然一意孤行地增加财政支出与公共福利, 妄图刺激经济, 便会导致财政赤字急速上升, 政府资不抵债, 从而导致主权债务问题。

二元政策博弈的简单分析结论是:相较完全统一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完全独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二元政策”有其固有的内在缺陷。在完全统一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下, 整个欧盟可以以整体为单位, 如同一个国家一样来调控自身的财政政策, 它可以是扩张的也可以是紧缩的;而在“二元政策”下, 统一货币体系内的各国财政政策却只可能是扩张的。在完全独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下, 各国可以充分利用改变货币政策这一手段消除主权债务问题;而在“二元政策”下, 各国失去了独立制订货币政策的权利。可以说, “二元政策”让欧元区国家陷入了一场扩张财政的赛跑, 每个成员都怕自己会输, 但却没人意识到比赛的终点没有奖励与荣誉, 只有主权债务危机的万丈深渊。

二、福利竞赛博弈与欧盟主权债务危机

在欧盟成立之前, 欧洲各国各自的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也就是说此时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足以支撑其福利水平, 而适度的福利也通过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了经济增长。欧盟成立后, 欧洲各国尽管经济相互融合, 但发展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在“二元政策”约束下, 欧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欧盟次发达国家盲目追求公平福利待遇的战略选择, 使欧元区国家陷入了一场扩张财政的福利竞赛, 从而成为了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为何在欧洲五国爆发的直接动因。对此, 笔者再通过欧盟国家之间的福利竞赛博弈来解释。

福利竞赛博弈模型基本假设包括:

(1) A、B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B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A国。

(2) 在相互独立的状态下, 当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时, 一国可获得最大效用。

(3) 属于同一组织的国家, 福利水平较低者获得的效用会下降, 即一国人民是否感到被公平对待会影响该国获得的效用。在欧元区国家中, 德法等国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 也就是模型中的B国;而希腊、葡萄牙等国则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也就是模型中的A国。

当A、B两国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下时, 福利竞赛博弈的效用矩阵如图2所示。其中“高福利”与“低福利”中的“高”、“低”是相对而言。此时, 由于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可以为一国带来最大效用, 而B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A国, 所以 (低福利, 高福利) 是此状态下的纳什均衡, 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A国实行低福利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B国实行高福利政策, 这时欧洲各国的福利政策是与各自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当A、B两国属于欧盟时, 两国福利博弈的效用矩阵如图3所示。此时, 福利水平相较他国较低的国家由于人民感到没有被公平对待, 其获得的效用相较图2下降3X, 即图3中 (低福利, 高福利) 状态下的A国与 (高福利, 低福利) 状态下的B国所获效用相较图2下降3X。在此状态下的两国福利模型的纳什均衡变为 (高福利, 高福利) , 即A、B两国都追求高福利政策。

由于“二元政策”这一固有缺陷, 希腊等国本来就具有无限扩张财政的动机。再加上由于同属于欧盟国家, 希腊等国的人民对于享受比盟国低的福利有很强的排斥心理, 因此政府为了获取选票而不得不不断提高福利水平, 以至于其福利水平超过了本身经济发展水平的承受程度, 希腊等国政府不得不举借超过其承受能力债务。当经济繁荣时期, 市场对于政府的偿债能力持乐观的期望, 其主权债务问题可能会被掩盖;而当经济进入萧条, 市场期望转为悲观, 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主权债务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主权债务危机最终爆发。

三、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的解决策略

主权债务危机是欧元区成立十二年来所面临的空前挑战, 能否平安渡过这次危机并防范类似问题卷土重来, 事关欧盟的未来。这次主权债务危机同样也会给将来可能出现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欧盟主权债务问题的解决可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短期来看, 欧盟各国应该紧缩财政、削减政府支出、适度降低福利水平, 尽快把财政赤字控制在合理安全的范围内。长期来看, 欧盟应彻底解决欧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二元性”, 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 逐步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 打破无休止地扩张财政的死循环。

欧元区的成立是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次大规模的试水, 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未来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的前景。这次主权债务危机虽然重创欧盟元气但并不足以使欧元体系崩溃, 因为支撑欧元体系的基础仍然稳定。当然, 主权债务危机已充分暴露了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二元性问题及欧洲次发达国家福利提升与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这次主权债务危机势必引发一场关于欧洲制度变革的大讨论, 如何彻底化解这次危机, 如何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机制防止类似危机的再度发生, 正在考验着整个欧洲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谭鸿益, 丁赛赛.2010.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进背景、原因和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 (11) .第93-95页.

[2]姜艳霞.2010.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欧元区的制度困境[J].当代经济管理 (11) .第71-73页.

[3]刘新华.2010.欧盟债务危机内在机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主权货币理论视角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6) .第140-147页.

后危机时代欧盟亟须反思和战略调整 第4篇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却在欧洲形成重灾区。美国霸权虽遭削弱,但欧洲也未能趁势崛起。五十年前欧洲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已从绚烂中归于平淡。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称,欧洲作为21世纪一支重要国际势力的时刻“尚未开始就宣告结束了”。著名经济学家伍迪·艾伦甚至认为,遭遇希腊债务危机的欧洲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一条道路通向完全没有任何希望和彻底的绝望,另一条则通向彻底灭亡,人们只能希望欧洲人有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

艾伦的话可能过于危言耸听,但欧美的中心地位和文明优越感的确在经历一个百年来的首次丧失,金融危机后“中美共治”呼声的震耳欲聋,这些都深深刺痛欧洲的自尊心,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国际地位边缘化的担忧促使欧盟做出全面的反思和自我调整。

加强内部整合,凝聚政治意愿

虽然欧盟通过了具有欧盟宪法性质的《里斯本条约》,这也一度被认为是欧盟在政治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欧盟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能力增强,但并未经受得住此次希腊债务危机的检验。因为无论是从债务总量还是从“问题”成员国经济总量上来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都不应发展成危机,但之所以最终还是演变成危机,主要原因是之前欧盟内部缺乏应对危机的政治意愿,没有在应对危机问题上形成合力。欧元、欧元区,甚至是欧盟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过程。没有政治意愿的支持,欧元不可能走到今天。同样缺乏前进和统一政治意愿的欧洲,也不可能走出危机,更不可能防范新的危机。

欧洲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怪胎,虽然拥有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但却不具备与其相匹配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欧洲常被视为和日本一样,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欧盟的过快扩大有关。欧盟委员会前主席德洛尔坚持认为,欧盟过快扩大是导致目前诸多问题的根本内因,在于未彻底消化上次扩大成果时,便又急于吸纳新成员国,破坏了欧盟的稳定基础,削弱了欧盟向外投射影响力的能力。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前的欧洲领导人缺乏战略眼光。对于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对外关系高级代表阿什顿的工作能力,相当数量的欧洲人至今仍有异议,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当选,完全是由于欧洲主要大国不想让欧盟新机构妨碍手脚。而英、法、德等新一代领导人则又缺乏老一辈领导人那样的政治气魄和宏韬伟略,过于迎合选民的意见,将国家利益置于欧盟之上。有报道称,在救援计划出台前,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之间曾爆发过激烈争吵。德国不想再当欧洲的“提款机”,而萨科齐则以退出欧元区相威胁,逼迫德国尽快同意出资救助。尽管最终欧盟推出巨额救助计划,但是他们在是否救助问题上的犹豫和迟疑重挫了市场信心,给投机者做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正因此,前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克里斯·帕顿将现在的欧洲领导人称为是“一群缺乏远见的领导人”。

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最终让欧洲领导人意识到统一政治意愿的重要性。5月16日,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首次明确提到,捍卫欧元地位和保持欧盟经济稳定需要欧盟27国共同的“政治意愿”,希望用统一的政治意愿去击破市场传言。6月2日,范龙佩在世界投资会议上呼吁成立“欧盟经济政府”,希望用这样一个“政府机制”来将欧洲凌乱的政治意愿统一起来。只有当欧盟真正能够凝聚起政治意愿,形成统一的欧盟内部政策时,欧盟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内政外交政策。

对美关系:坚定但不盲从

笃信美国模式在给欧洲带来一段时间的繁荣之后,却是金融危机的巨大深渊。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希腊债务危机发生前,美国金融机构通过新型金融工具掩盖希腊债务真实状况,支持和唆使了希腊的大举借债,危机发生后,美国对华尔街金融大鳄们肆意冲击欧元行为的包庇甚至是纵容,让欧洲深深意识到,美元帝国的“罪恶”和缺乏适度监管的巨大危害。

2009年,奥巴马总统曾一度面临着是去参加东盟的会议、还是出席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的选择,但他最终选择去了亚洲。在当年华盛顿举行的欧美峰会上,奥巴马也仅仅停留了一个半小时。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美国抛开“气候变化积极推动者”欧洲,直接同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谈判。2010年奥巴马再次缺席《里斯本条约》生效后的首次欧美峰会。美国种种忽视欧洲的行为让“奥巴马狂热”未消的欧洲陷入空前的政治孤立,成为一个经济上成功但却无政治影响力的关税同盟。欧洲人一再责问自己:如果下次再出现这样的选择,欧洲是否能够改变美国的选择呢?法国媒体对此发表评论认为,欧美关系日渐疏远的时代开启了。

为了避免被美边缘化的境地,欧洲有必要大声说出自己的主张,有限度地与美进行“切割”。法、德、意等欧洲大国已经纷纷站出来抨击美国金融独霸、要求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加强与新兴国家的合作。法国总统萨科齐3月访问美国时,就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试图“独霸世界”,要求美国实施经济改革。卡梅伦领导的英国新政府在对美政策上一直主张“坚定但不盲从”的关系,强调在发展跨大西洋关系中保持相对独立性。卡梅伦担任英国首相后,亲访欧洲大陆,却派外交大臣黑格赴美,可见,保守党刻意希望树立对美政策独立的形象。

但是,相信无人会否认欧美之间是最天然的“兄弟”,哪怕欧美之间没有什么“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国新任外长黑格出访美国时,称英国是美国“毫无疑问的头号盟友”,公开表示支持美国在伊朗核问题和阿富汗战争上的政策。因此,未来对美政策无疑仍将位居欧盟外交政策首位,继续与美加强合作仍将是长期趋势,但同时将会更加强调欧美之间应该是“坚定但不盲从”的关系,强调在发展跨大西洋关系中保持相对独立性。

对新兴国家:抱有矛盾心态

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冲击的结果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新兴国家话语权的提高使得欧洲开始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著名经济学家、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全球经济的出路一定在像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市场。高盛全球经济研究部负责人吉姆·奥尼尔日前预测未来世界70%的增长将来自金砖四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已在其首份《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提出将摒弃单边主义,强调通过国际合作解决问题,其中尤其是与新兴力量的合作。这也将更加促使欧洲重视同新兴国家的关系。

在发展同新兴国家的关系问题上,欧洲国家其实和美国一样抱有矛盾的心态。欧洲已经认识到新兴国家的发展正是欧洲的机遇。在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如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金融监管、伊朗核问题、中东和平进程、应对气候变化等,利用国际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同新兴国家的关系将有助于提升欧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当世界都在关注新兴国家的时候,“娴熟”驾驭同新兴国家的关系必将为欧洲赢得一片喝彩,同时,也有助于平衡对美关系。但受自尊心和利益驱使,在诸多问题上,欧洲仍有与美联手共同打压新兴国家的现实动力。

对俄罗斯:既合作又斗争

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召开之际,德国《世界报》撰文指出,希腊危机让欧盟元气大伤,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权国家。欧洲要想与中美同等,则必须重视俄罗斯的作用。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在欧盟发展同新兴国家关系中具有特殊性。俄罗斯是主要新兴大国中唯一与欧洲直接相邻的国家,俄罗斯不仅对欧盟具有很强的地缘战略意义,而且具有非常强的能源安全意义,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引发欧洲对俄能源大棒的恐惧。二战以来对苏联的灰色记忆和中东欧国家难以抹去的“疑俄”情绪,使得欧洲对俄政策一直以来呈警惕和防御之势。

但奥巴马上台后,俄罗斯—美国关系的回暖也迫使欧俄关系升温。斯摩棱斯克飞机坠毁事件不但未加深俄罗斯与波兰的民族仇恨,反而成为俄罗斯同波兰关系迅速升温的契机。5月23日美国首批爱国者导弹运抵波兰并开始部署,曾一度反应强烈的俄罗斯此次却未表现出激烈反对。由于波兰是中东欧国家“疑俄”的“旗手”,俄罗斯同波兰关系的改善也随之带动欧盟对俄态度的转变。6月1日,欧盟与俄罗斯第25届峰会在俄罗斯闭幕。以往峰会双方都是争锋相对,会议往往也是无果而终,但本届峰会却在前所未有的“和谐”气氛中进行。双方会后宣布开启“现代化伙伴合作计划”,表示在四个“空间”展开全面合作,包括经济空间、内部安全—司法空间、外部安全空间和科教空间。如果欧盟的“现代化进程”能够收到实效,甚至是最终将俄罗斯纳入西方阵营,相信欧盟的国际影响力将会再次得到提升,因此未来欧盟有必要向对俄关系投入更大精力。

欧债危机对中国投资欧盟的战略影响 第5篇

一、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1. 外部原因。

导致欧债危机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 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 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放宽相关政策, 而希腊内部高福利和低盈余的经济政策却无法利用公共财政盈余来应对举债消费, 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中诸多私人企业也加深金融杠杆化进一步加重了希腊的债务负担。 (2) 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煽风点火, 直接导致危机深度蔓延。

2. 内部原因。

就希腊内部分析看来, 导致欧债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 (1) 希腊本身经济发展就很脆弱、实体经济呈空心化状态、产业结构极为不平衡。 (2) 国民老龄化趋势加强, 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状态, 导致其人口结构呈现不平衡趋势。 (3) 国内高福利和低盈余的经济政策影响。 (4) 欧盟邻国 (例如:法国、德国等) 在支援战略上发生严重分歧, 导致其违纪处于胶着状态。

3. 根本原因。

就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分析看来, 主要是由于欧元区的制度存在缺陷, 各国在单一货币下竞争力相明显拉大, 希腊因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弥补赤字, 进而导致危机发生。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投资欧盟的战略影响

欧债危机的发生对我国而言, 其影响短暂有限,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欧债危机导致国内经济增长下降, 冲击了我国出口。

欧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出口市场, 其比例大约在18%~21%之间, 所以欧债危机的发生导致欧盟外需下降, 随着欧盟国家对欧债危机的控制, 我国出口也收到影响, 明显降低。

2. 欧债危机加剧了短期资本流动性, 加大央行冲销压力。

欧债危机的发生直接加重了全球资金的避险情绪, 欧盟国家资金纷纷回流美元, 而对中国而言, 汇流美元的资金不仅仅是短期资本, 而是更加汹涌的短期资本流入。然而同欧盟相比, 中国还算相对安全, 可以算得上一个安全港, 其GDP增速超过9%, 加上人民币对美元有升值的压力, 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和加息的可能, 进而增加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差。综合分析这些原因来看我国是吸引避险资金、逃离资金流入的重要目标市场。据调查显示, 我国2010年一季度外汇储备 (A) 增加了479亿美元、贸易顺差 (B) 为144.9亿美元、直接投资 (C) 为234.4亿美元、A-B-C=99.7亿美元 (即流入我国的热钱) 。这样导致更多短期资本流入我国, 央行冲销压力也随之加大, 给我国资产价格、通货膨胀等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三、中国投资欧盟应如何让对欧债危机

1. 加强调整经济结构, 促使国内经济转型。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希腊债务的发生, 让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010年之后, 我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 增速经济发展, 保持投资、消费的旺盛势头, 其材质收入也在持续增长中,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期。其中成果最为显著的就是货币信贷的重要指标, 存款准备金率呈持续上升状态。而从2009年开始, 国内货币总量呈放缓态势, 而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 国内市场资金流动性呈趋紧状态等, 种种迹象表明, 就我国金融货币政策的实施来看, 其成果是相对突出, 就当前的发展态势, 可以逐步退出金融政策。

2. 不断调整国内政策, 缓解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2010年5月之后,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首先, 我国无法免受欧洲债务危机的波及, 欧元区作为我国最大进出口市场, 债务危机的发生直接影响超过经济发展。其次, 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政府高层做好了准备工作, 其采取的预防经济“二次探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次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由此可见:针对本次欧洲债务危机, 我国执行的调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3. 加强产业升级, 全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 以外向型经济作为导向, 出口产品低价流入欧美国家,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同一产品国内价格大大高于出口价格。这样的政策的好处就在于, 一旦有外部压力发生, 我国就可以加大基本建设与设施等投资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样不但让我国失去产业升级调整的机会, 还极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限制可持续发展、低工资低保障、竞争力不足等负面影响。总之, 面对欧洲债务危机, 应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应自主创新品牌, 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附加值, 减少或停止对一些产品的出口补贴, 拉近同一产品国内与出口间的价格差异, 进一步扩大升级我国消费水平, 全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由此可见, 这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必经之路, 也是十二五期间解决的重要问题。

摘要:欧洲债务危机是指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简称欧债危机, 它是发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 部份欧盟国家发生的债务危机。欧债危机的发生带给世界经济重大影响。本文就欧债危机对中国投资欧盟的战略影响开展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欧债危机,中国,投资欧盟,战略影响

参考文献

[1]姚铃.欧债危机背景下拓展中国对欧盟投资策略研究[J].亚太经济, 2011 (05) :32-36[1]姚铃.欧债危机背景下拓展中国对欧盟投资策略研究[J].亚太经济, 2011 (05) :32-36

[2]许广义, 董媛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问题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2) :109-110[2]许广义, 董媛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问题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2) :109-110

[3]何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研究——从内、外部动力源视角的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 (04) :79-80[3]何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研究——从内、外部动力源视角的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 (04) :79-80

欧盟的食品安全危机 第6篇

一、增加对教育、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面临金融危机,《欧盟经济复苏计划》提出成员国应保持各自国家对教育、研究与开发的既定投入目标,并努力通过提供财政刺激、资助和补助金的方式增加对教育、创新、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尤其要鼓励私有部门对教育、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在通常情况下,金融危机、经济下行均会对公共财政和私有资金造成影响,这很可能导致各成员国推延或减少对教育、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欧盟经济复苏计划》特别强调应继续执行既定计划。长期以来,欧盟十分重视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其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总量的比重在世界名列前茅,2005年欧盟27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平均值为5%。[2]但由于欧盟的教育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私有部门投入比例极小,这使得欧盟教育投入在总量上不及美国。因此,鼓励私有资金的投入是未来欧盟筹措教育经费的重点。[3]同时,早在2002年,欧委会就提出要在2010年实现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占欧盟GDP3%的目标。[4]

到目前为止,一些成员国已经开始对欧盟的要求做出回应:

芬兰在2009年的财政预算中提高了教育系统的支出比例,投入在大学的经费增加到21%,投入在科学研究的经费增加到15%,投入在文化、健康和青年项目的经费上升到10%。

2008年10月,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首脑“教育峰会”达成了一致:加强对教育与研究的投入,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要从目前的8.9%(其中教育为6.2%,科研为2.7%)提高到2015年的10%。

马耳他计划将从欧洲地区发展基金(ERDF)中申请约4,105万欧元用于2007~2013年与教育相关的项目,其中包括更新马耳他大学和马耳他文化科学技术学院(MACST)的设备、ICT设施、仪器和教学设备。

爱尔兰科学基金会(SFI)将投入14亿欧元用于生物科技、信息和通讯技术及可持续能源和能源效益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该基金会创立于2000年,是实施《2007~2013年国家发展计划》和《2006~2013年科学、技术和创新战略》的主要机构。

瑞典投入了50亿克朗的特别资金,用于未来4年医药、技术和气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有些国家财政十分困难,不得不削减各部门的经费。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和研究经费削减的幅度都相对较小。如爱沙尼亚在2009年的预算中,大多数部门的经费都被大幅削减,只有教育、科研与内务、国防经费削减得最少。

二、注重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投入和产出的效益

《欧盟经济复苏计划》指出,成员国应当保持经费投入以提高教育质量。在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欧盟也十分重视提高投资效益,提出引进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减少辍学学生的数量,以及尽可能使人力资本投资惠及普通人群等措施。

欧盟的教育虽然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但是与经合组织国家相比,其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却不高。如2005年欧盟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5.03%,美国为4.85%,日本为3.52%。然而根据2005年联合国对世界各国教育成就指数的横向比较来看,美国的指数为0.971,欧盟为0.956,日本为0.946。也就是说,虽然欧盟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较高,但产出却相对较低。此外,从经合组织举办的学生学业成就测验(PISA)结果来看,欧盟国家的表现也不甚理想,尤其在阅读方面,学生不及格率最高。[5]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校的绩效评估成为欧盟的重要工作。

目前,大部分欧盟国家都设立了对学校进行评估的学校监测中心。同时,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北欧一些国家开始设立学校评估的国家标准,一些以学校自我评估为主的国家也开始启用第三方评估的模式。例如,从2009年10月起,意大利将由国家教育、培训和教学评估研究所负责对学校进行评估。[6]德国已为普通教育水平设立基准:2010~2011学年前实现全德统一标准的高中毕业A-level考试即大学入学考试,先在德语、数学和外语三科中实行,2013年将扩展到自然学科,建立促进教育质量发展的机构(IQB)。

近年来高辍学率也是困扰欧盟教育的一个问题。青少年提前离开学校,既不在学校接受教育,也不就业或参加培训。这种“尼特”族(NEET,即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类似我国的“啃老族”)现象目前在欧盟十分普遍。过早离开学校,不仅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埋下了社会不稳定的隐患。经过欧盟有关方面的积极努力,欧盟18~24岁年龄段辍学率从2000年的17.6%下降到2007年的14.8%。欧盟进一步制定了到2010年将辍学率降低至1 0%以下的目标。[7]英国政府最近提出延长青少年留在教育与培训系统内的时间,其目标是,到2013年将学龄延长至17岁,2015年延长至18岁。[8]

同时,欧盟一些国家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时间过长也是效率不高的表现。欧洲国家虽然启动了“博洛尼亚进程”,调整了学制,但是由于惯性的作用,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延长在学年限。为此,德国决定大学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学习在正常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同时将引入质量管理措施。

三、扩大职业和高等教育机会,实施终身教育战略

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失业率上升。因此,保就业成为《欧盟经济复苏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欧盟在《指导就业综合指南》中强调,扩大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扩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有效开发终身教育战略和结构,保证每个人在年富力强的时期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9]

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以扩大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为目标。

例如,奥地利国家委员会决定取消政府在2001年制订的大学收取学费制度。此前,关于大学收费问题一直是政府联席会议各党派讨论的焦点,根据目前的报告,各方均同意取消收费制度。

希腊教育部长最近参加了希腊国际大学落成仪式,这是希腊第一所提供全英语教学的国立大学,其目的是吸引希腊国内和国际学生。创办该大学的另一个目的是吸引世界各地的希腊学者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目前该大学开设了经济、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拉脱维亚开展了“提高初级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活动,希望以此提高学生获得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建筑方面的职业教育,使其毕业后能够从事高科技产品生产和服务方面的工作。

在2008年10月德国“教育峰会”上达成的“优先发展领域共识”包括:促进学前教育,为儿童提供最佳起步发展条件:除了在2013年之前增加儿童照看设施之外,还要融入移民儿童,补充8万名幼儿教师,招聘更多的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尽早向残疾儿童提供资助;大学将对手工艺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中介专业机构开放,大学要有意识地引进终身学习计划;增加适龄青年上大学比例:大学入学率要达到中学毕业生的40%(目前是35%);要扩大在公司实习的“双元学习”范围;提供更多的助学金;扩大导师制,更有效地发挥大学的潜力;提供更多终身学习的机会:与社会各界进行更多的合作,参与终身学习的比例应从43%增加到50%,应推进终身教育运动,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

瑞典政府已经宣布了秋季预算议案。瑞典政府将采取措施改进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的年龄提早到3岁,实行儿童照料凭单制度,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等。议案中的其他教育措施还包括加强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教学,扩大学徒制的实验范围,扩大初任教师的职业发展,加强职业培训等。

四、加强教育和再培训,提升技能、促进劳动力就业

为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劳动力就业,《欧盟经济复苏计划》提出将投入18亿欧元用于激活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对低技能者进行再培训,对技能升级、学徒制、自主就业等提供补助,对自主创业者提供启动资金,通过技能升级来提高就业能力;[1]同时,加强对技能匹配的监测,与社会其他相关部门、公共服务部门以及大学密切合作,提升劳动力的技能并使之与社会的要求相匹配。[11]为此,欧盟委员会还发起了《欧盟就业支持计划》,其目的也是通过行动、再培训和技能升级等措施,促进就业和复兴劳动力市场。

欧洲目前正面临着向低碳经济的转变,知识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ICT的普及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创造可持续的工作岗位提供了巨大潜能。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社会结构的演变也加速了劳动力市场和技能需求变化的节奏。在此背景下,实现技能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估算,在2006~2020年间,欧盟25国较高教育程度工作岗位的需求量将从25.1%上升到31.3%;需要中等教育程度的工作岗位也将从48.3%上升到50.1%;而需要低级教育程度的岗位将从26.2%下降到15.8%。

同时,研究表明,在所有行业中,新增的工作岗位都具有向高低两极化扩展的趋势,尤以偏向技能高端为甚。到2020年,欧盟25国将新增1,770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集中在高技能的非体力行业,如行政、市场营销、物流与销售经理、IT系统行政管理者、教学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等。

由于各成员国的情况不同,地区差异显著,各国人口的技能现状以及在各个部门中的岗位分配的不同,因此从欧盟层面加强预测、提高监管,对于增强教育和培训与市场技术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对于缓解金融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冲击,以及欧盟劳动力市场长远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欧盟在提升技能方面采取了两方面措施。首先是加强监测与匹配,向国家层面、地区和地方政府、企业、社会部门、培训机构和个人提供欧盟短期劳动力市场变化、岗位需求及项目和技能需求的相关信息,促进专业人才在地区间的流动。为此,欧盟委员会将通过“2009年匹配与筹划”计划,为欧盟公民提供易于使用、透明度高的在线服务,提供有关行业、技能、学习和培训机会的详细信息服务。此网站作为“欧盟就业服务”门户网站的一个分支,将与“欧盟区域学习机会”门户网站和“研究者在行动”网站相链接,它将提供一个清晰的欧盟工作岗位需求的地理分布概念图,对工作岗位与技能不匹配的情况及时反馈,并提供学习机会的信息。其次是提高欧盟预测预报的能力。目前,大部分成员国正在开发预测与预报工具。但是,这些行动在范围和方法上差异显著,需要从宏观上加以调控与整合。为此,欧盟委员会将促进企业和教育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对话,建立满足中期技能需求的合作关系;从雇用者的角度提供对学生和毕业生的期望和建议。

为了收集成员国、企业和社会部门、教育和培训提供者、学术界和国家机构的意见,欧盟委员会将建立一个小型的专家小组支持“新技能、新工作”活动,提供有效咨询服务。

技能升级对欧洲短期内的经济复苏和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提供工作岗位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建设,对于社会公平、性别平等和社会融合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面临金融危机,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不仅加大了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也加强了以提高效益及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为目标的教育与培训系统改革的力度。历史的经验表明,这一善于利用经济危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为危机过后的经济腾飞做充分准备的举措,是二战以来那些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国家的通行做法。正如《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中指出的:“金融危机和随后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紧缩的财政资源,可能会导致拖延或大幅度削减有计划的研发教育投资,过去欧洲衰退时曾这样做过。事后看来,在中期到长期发展过程中,这种决策非常消极地影响了欧洲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前景。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在经济困难时期富有远见地增加了研发和教育开支,奠定了其创新的基本地位。”[1]这表明,欧盟已经认识到要采取积极的、长远的应对危机的策略,即从科技和教育入手应对金融危机,这的确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同时,欧盟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也有利于实现其在《里斯本战略》提出的将欧盟建设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

参考文献

[1][10][12]Commission of the EU.A European Economic Recovery Plan.Brussels,2008.

[2][6]Commission of the EU.Progress towards the Lisbon Objective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dicators and Benchmarks), 2008.160,38.

[3]Commission of the EU.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Europe of Knowledge.Brussels,2003.12.

[4]Lisbon European Council 23 and 24 March 2000,Presidency Conclusions[EB/OL].http://www.europarl.europa.eu/summits/ lis1_en.htm,2008-12-20.

[5]Commission of the EU.An Updated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Europea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Brussels,2008.4-6.

[7]Commission of the EU.Improving Compet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An Agenda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on Schools. Brussels,2008.9.

[8]Core Team,European Employment Observatory(Quarterly Report).2008.26-27.

[9]Commission of the EU.On Guidelines for the Employment Policies of the Member States.Brussels,2007.

欧盟的食品安全危机 第7篇

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也是我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地。据欧盟统计, 2008年, 中欧双边贸易额为4754.3亿美元, 增长14.3%。其中, 欧盟对中国出口1139.5亿美元, 增长16.7%;自中国进口3614.9亿美元, 增长13.6%;欧盟逆差2475.4亿美元, 增长12.2%, 中国是欧盟第四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纺织品服装贸易是中欧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更是迅猛发展。如表1所示, 2006-2008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不断增长, 从2006年的323.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80.5亿美元, 占同期中国对欧盟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13.2%、12.5%和13.3%, (1) 而且中国在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中一直存在较大的顺差。表1还列出了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包括纱线、面料、家用纺织品和服装等。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向欧盟出口第一大类商品是服装, 占比超过80%;而中国自欧盟进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是面料, 占比超过33%, 第二大类是服装, 占比超过20%。这表明欧盟在纺织服装上技术水平较高, 出口的主要是高端面料和高档名牌服装产品;而中国的纺织服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纺织服装产品。

但是, 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 贸易争端也从未间断。据欧盟统计局数据, 2006-2008年欧盟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占欧盟纺织品服装全球进口额的比重从32.74%增长到39.56%, 而同期欧盟纺织品服装对中国出口占其全球出口额的比重却不到3%, 在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中, 欧盟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而且逆差金额巨大。这也是欧盟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不断挑起贸易争端的主要原因。

目前, 伴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出现整体衰退, 需求萎缩, 进口下降。作为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 我国纺织品服装所受影响大于其他贸易品。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 贸易保护主义风潮正在兴起, 中国与欧盟贸易争端的博弈或将呈现白热化程度, 未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将更加严峻。

来源:欧盟海关统计

二、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中的主角之一。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简称TBT) , 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 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 或防止欺诈行为, 保护产品质量为由, 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 并使之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不合理障碍。

欧盟作为全球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最频繁和最严格的地区之一, 构筑了包括300多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令和10万多个技术标准的双重结构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而且, 欧盟经过2004年和2007年两轮东扩已扩展为27个成员国, 其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同时适用于新入盟的中东欧12国, 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欧盟受限范围增大。加之, 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有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环保因素少的特点, 更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出口欧盟的最大障碍。现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影响较大的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分述如下:

1、绿色技术壁垒影响大

欧盟纺织服装产品技术含量较高, 而且其人口生活水平普遍较高, 因此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纺织产品备受青睐。欧盟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 对本土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 目的之一是为了保护欧盟自身纺织产业, 客观上形成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绿色技术壁垒。欧盟的绿色技术壁垒包括绿色技术法规与标准、绿色环境标志认证、绿色包装标签以及绿色卫生检疫等。

就国际上通行的10种纺织品生态标志而言, 来自欧盟的就包括德国的“蓝色天使”、荷兰的“Milieukeur”、北欧的“WhiteSwan”、“CleanFashion”、欧盟的“Toxproof”、“Eco-Iabel”、“OeKO-TexStandard100”等7种, 而且其中使用最为普遍、影响力较大的是欧盟的Eco-Iabel标志和生态纺织品标准OeKO-Tex Standard100。另外, 德国和荷兰还制定并通过《绿色标准》、《环境价值含量》等一系列针对纺织服装产品的环保法令。在绿色卫生检疫方面, 当前欧盟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质检要求日趋严格、全面。例如, 欧盟各国对含有石棉、二氯苯胺/三联苯和某些阻燃物质的纺织品一律禁止进口, 对含有五氯苯酚 (PCP) 、镍的纺织品的限制进口标准为每平方厘米皮肤每周接触不超过0.5毫克, 且纺织品中含锡的油漆稳定性在l00ppm。

2、REACH法规影响难消

2004年开始欧盟开始起草《化学品注册、评估及许可法规》 (简称REACH法规) 。2007年6月, 欧盟REACH法规正式实施。该法规不仅涉及化学品生产商, 还涵盖了精工、医药、纺织品等下游产业, 因此对我国输欧纺织品服装出口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具体如下:

一方面, 该法规增加了纺织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 降低了我国出口纺织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纺织业从原料生产加工到服装成品, 每道程序都与化学品密不可分。REACH法规大大提高了纺织品中化学品含量的检验测试费及使用合格化学品的价格, 使得纺织出口企业出口成本大增。同时, REACH法规对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提出了更为宽泛、严格的要求及限制措施, 使得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更新纺织设备, 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 也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纺织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 该法规制约我国中小纺织出口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是纺织服装生产大国, 但大部分出口企业为中小规模企业, 出口产品多属于中低档产品。中小纺织出口企业在管理水平、纺织设备档次和产品加工工艺上都处在中低层次, 要适应REACH法规对纺织品的要求, 严格控制纺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更遑论在资金、设备、人才、生产工艺等方面所需的较大投入。

3、SA8000标准兴起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 (简称SA8000) , 是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宪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世界人权宣言制定, 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它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 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 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

SA8000的宗旨是好的, 但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 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力工具。随着我国加入WTO, 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投资和采购的力度, 我国企业受SA8000的影响极为深远。纺织业是我国受到影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之一。我国很多纺织企业的生产条件仍难以达到SA8000的要求, 特别是珠三角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 潜在的风险很大。SA8000的要求非常严格, 如果欧盟国家从保护其国内纺织产业的角度出发, 要求我国纺织企业实行这一标准, 我国纺织企业原有竞争优势将大受影响, 实质上构成了一种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一年有余, 全球经济虽有复苏迹象, 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还处于衰退之中, 失业率也居高不下, 纺织品和服装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 极有可能以SA8000标准作为实施贸易保护的借口。

三、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了重大冲击, 而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具有的隐蔽性、合法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使其成为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 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整体衰退, 进口下降, 更倾向于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对此, 我国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该三方合力, 共同谋求突破欧盟纺织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1、政府———借力金融危机, 积极推动产业升级。

为确保作为重要民生产业的纺织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纺织行业的扶持政策, 对于帮助纺织行业走出困境和恢复行业发展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要突破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 政府关键是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纺织服装产业战略调整的机会, 进行产业升级: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推动科技进步;推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拓展产品功能;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重点扶持几个可能带动产业升级的大企业集团, 并使其逐渐提高专业化程度, 进而推动全国的产业升级。其次,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要利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解决了产业升级和产能过剩问题, 也在很大程度了解决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2、企业———注重技术引进和创新, 实施走出去战略。

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技术发展角度而言, 本质上是各国技术水平差距的客观体现, 因此, 只有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 才能有效地跨越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这个角度看,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突破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 关键是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 注重产品的研发和设计, 同时重视营销和品牌建设。在当前金融危机下, 国际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着结构重组和行业洗牌,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充分利用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最近出台的其他相关政策, 进行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和自主营销, 提升竞争力, 从而赢得国际市场。另外,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实施走出去战略, 到欧盟成员国进行直接投资。为了规避欧盟针对纺织品服装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可选择欧盟成员国中政局稳定、政策优惠、成本低廉的国家进行投资, 尤其是新入盟的中东欧十二国, 因为这些国家拥有较为廉价的劳动力, 同时也急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优惠政策较多。

3、行业协会———积极参与贸易争端解决, 加强行业自律。

在纺织服装行业, 行业协会作为纺织服装企业的代言人, 能够依托集体力量面对国际市场, 在对外贸易领域, 尤其在突破贸易壁垒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关键要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其一, 积极参与贸易争端解决, 维护纺织行业利益。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是本行业利益的代表, 要积极充当贸易争端的申诉人和应诉人, 协调企业参与争端的解决过程。可由行业协会出面, 按各个企业所占的出口份额统一筹集资金, 代表行业整体进行应诉。其二, 加强纺织行业自律, 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维护正当竞争。纺织品服装行业协会不仅要倡导行业价格自律、生产自律, 更要进行质量和服务的自律。行业协会应在政府法令规范下, 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进行自我管理, 如拟定行业共同的发展策略, 制定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维护行业的竞争秩序, 调解彼此的纷争, 对于不守行规的会员给予惩罚制裁, 还可以试设仲裁机构, 进行行业仲裁等。

摘要:伴随着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的迅猛发展, 贸易争端也从未间断。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得欧盟贸易保护风潮兴起, 将进一步加剧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中欧纺织品服装争端的主角。本文以绿色技术壁垒、REACH法规和SA8000标准为代表, 分析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并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品服装,出口

参考文献

[1]宋东霞.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姜艳霞.欧盟东扩对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王海峰.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进入战略调整期[J].国际贸易, 2009, (2) .

欧盟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 第8篇

欧盟各国公众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特别关心,尤其是在疯牛病(BSE)和二垩英等事件后。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对质量是欧盟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欧盟已制定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标准和监测规范,以保证食品尽可能安全和富有风味。欧盟也参与到了从农场到工厂再到餐桌的食品生产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所实施的每项具体措施中,以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当然,欧盟的一些标准和规范有的是由食品行业自己推行的,有一些是由各成员国完成的,其它的是由欧盟及其所属的专门机构和组织实施的,但是欧盟委员会在保证各成员国同等地实施有关标准方面负有全面的责任。

二、共同农业政策(CAP)的变化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重点已由数量方面转向质量方面,欧盟通过其共同农业政策,鼓励农民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为此,共同农业政策已经做了调整,以更好地反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共同农业政策初创时,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保证农民的收入是其主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工具就是价格支持。但价格支持也招来了“鼓励农民无节制地扩大生产,而不考虑产品的质量”的批评。当然,这些批评也有些夸张,事实上,共同农业政策提出了许多激励性措施以鼓励农民改善其产品质量。

根据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农民可以通过改善产品质量获得额外的奖励。欧盟的农村发展计划有一个特别基金,该基金帮助农民改善产品的质量、促进产品的销售,进而保证农民从消费者那里得到一个更好的价格。欧盟对于特殊小气候下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开发也有专门的基金,特别是对那些消费者认可的有地区特色的产品。欧盟通过其“标签计划”向农民提供帮助,以保证消费者了解食品生产的地区和方法。

三、食品安全和质量立法

食品安全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食品中不应含有有害的或不受欢迎的微生物、化学物质或其它物质,这方面相对容易按照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估;另一方面是食品应该满足消费者在风味和其它主观标准等方面的期望。欧盟的食品质量立法就是要体现这两个方面。

在食品安全法规方面,欧盟有其大量的立法,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维生素、矿物盐和所有在制造过程中与食品接触的其它物质。仅就有关兽医控制方面的立法就有11项。欧盟有权决定什么产品许可用作食品生产的原料,以及这些物质残留在食物中是否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其中列出了兽药、杀虫剂、添加剂和病原体等物质。

在食品质量和风味方面,欧盟实施了一些有利于保证食品多样化和可靠性的政策。在过去,欧盟曾试图对一些基本食品的成分做出规定,但由于各个成员国在饮食传统方面的多元性,应用于全欧盟的单一的规定被证明是很难达成一致的。现在欧盟通过实施其标签政策,告诉消费者产品的产地,以使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选择购买。这一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欧盟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并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

四、欧盟的“食品与兽医办公室”与食品安全监测

(一)严禁疾病的扩散

动物卫生是FVO的重要的责任领域之一。一旦在欧盟爆发传染性疾病,欧盟委员会就会对受感染的国家的动物运输颁布禁令。在疯牛病爆发的时候,欧盟禁止英国和葡萄牙的活畜出口以阻止疾病的扩散。FVO经常会应招进行紧急检验以评估现场事态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FVO还对植物源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负有责任,特别是要对水果和蔬菜中杀虫剂残留进行监测,以确保生产者按照有关的标准进行生产。

在过去几年里,基于FVO的建议而采取的行动很多,包括对美国的鸡肉进口的禁令,因为美国对鸡肉的食品安全控制达不到欧盟的标准。一些欧盟国家甚至因为在疯牛病危机时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而被告上法庭。在检验员发现非欧盟国家食品安全控制中存在缺陷时,FVO同时负责促使这些国家改善对食物中兽药和其它污染物的监测。

(二)提交独立的科学建议

欧盟制定有关食品的政策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依靠独立的科学建议。如果欧盟准备做出适当的决策来保护公众健康,那么决策建议必须是来自本领域内最优秀的专家,并且必须完全公平而不受政治的干预。为了获得这些建议,欧盟成立了9个科学委员会,任命了131个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由他们来提供所有有关食品安全、动物和植物卫生方面的建议。这些科学委员会的工作由科学指导委员会来协调,该科学指导委员会只要通报一声,就可自行成立专门委员会来对紧急问题做出反应。

(三)在食品安全受到威胁时发出警报

欧盟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工具之一是其快速警报系统。不管在什么时候,一个国家发生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这个国家就必须迅速通报欧盟委员会和其它成员国。这使得欧盟委员会能够尽快地对形势做出分析,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如停止出口、禁止成员国国内的动物运输以阻止疾病的扩散,或下达把产品从超市的货架上撤出的命令。在任何食品安全保障措施解除之前,FVO的检验员都要进行检查,以确保局势得到了控制。

在近年欧盟委员会提出的综合性建议书中,欧盟还在对其食品安全体系进行检查,以便进一步改善其工作。

五、消费者与食品安全和质量

在最近几年里,一直存在着与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有关的恐惧,欧盟委员会近年所作的民意调查发现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大的忧虑。这些结论促使欧盟委员会发起了消费者健康和食品安全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是告诉消费者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最基本的知识,使公众注意到他们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强化消费者组织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对公众的告诫作用。实施这一运动的有关组织还提供食品卫生、厨房清洁、食品储存温度、特定肉类的烹调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的建议。在某些情况下,还提供现行食品安全法规,鼓励人们食用平衡的膳食。瑞典的创意是一个小怪物引路参观“可怕的厨房”,借此说明在家里存在的卫生风险。“可怕厨房”被印在快餐链上的600万个盘垫上,使得这个运动的目的能够为最初的目标人群,即青少年所了解。

通过这个运动,欧盟试图向消费者说明欧盟当局和各成员国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同时也强调了公众所起的关键作用。如果消费者不能遵守一些基本的卫生规则的话,如生熟分开、对鸡肉和蛋类等食品必须烹饪足够长的时间等,那么从农场到超市货架各环节为保证食品安全所采取的所有措施都不会有作用。

六、食品安全和质量与国际贸易

欧盟是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世贸组织(WTO)的成员国。在WTO法律中有“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应用协议”(SPS),这个协议授权各成员国,在科学证据表明允许某些进口产品上市会给其居民带来危险时,该国可采取行动以保护其公众的健康。在新一轮全球贸易协议谈判中,欧盟的首要目标仍然是尽可能保持最高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水平。欧盟也赞成WTO知识产权协议能够保护原产地标识和地理标识,从而便利有地方特点的、高质量产品的销售。

七、采用新技术与食品安全控制

生物技术使人类有能力控制生物的基因结构以改善它们的某些特点。这为未来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技术的进步能够增强作物对害虫的抵抗力,从而提高了生产力,也能够改善食物的营养价值。但是,普通大众对这些新技术已经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警惕。这就是为什么欧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以保证这些新的食品与那些传统品种一样安全。欧盟实施了严格的标签制度,消费者可以充分了解哪些食品含有的成分是使用生物技术生产的。

为了向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关于食品和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生物产品的信息,欧盟已就实施严格的标签制度达成一致。包含转基因生物成分的产品或由转基因生物制成的产品必须在标签上标出。只要食品或食品成分的特点与传统食品和食品成分不同,即使只是由转基因生物演化而来的产品也必须在标签上标明。转基因DNA或蛋白质的含量可以作为这种不同的一个指标列在标签上。如果产品没有转基因生物成分,生产者可以在标签上标明。

八、研发与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改善

上一篇:初中英语德育渗透下一篇:民族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