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学院范文

2024-06-11

旅游管理学院范文(精选12篇)

旅游管理学院 第1篇

一、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概况

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 目前本科在校学生200人, 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 即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旅游规划方向和旅游文化方向。“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课程包括:《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餐饮与娱乐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等五门课程, 涉及的旅游企业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三个行业。除了理论课, 还有集中实践课程, 包括《旅游地认知考察》、《导游 (讲解) 见习》、《遗产旅游考察》、《专业综合实训》等, 这四门实践课安排在周末或是寒暑假, 是旅游企业管理理论课程的实践。

二、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发展的现状

旅游企业对员工, 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多元的、综合的。从全国范围来讲, 80%以上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旅游企业就业。但在旅游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学生不足5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不能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需求。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在毕业后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中, 90%以上的学生选择旅游企业, 但3年后还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不到35%, 5年后不到15%[6]。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 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从教师人数来看, “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专任教师只有3人, 而且这3个老师还要教授其他方向的课程, 可按教学要求, 应由至少两位及其以上的教师主攻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 在这门课程变成优秀课程之前, 各位教师不应该开设超过三门以上的课程[7]。从教学组织上看, 还没有形成以某个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 教师之间还没有形成教学、科研活动的氛围。从教师结构上看, 虽然年龄、学历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缺少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验。

2. 实践教学基础弱。

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实践环节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石河子大学旅游专业从招生起虽重视实践教学, 但是取得的成果低于预期。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 没有与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稳固的关系, 缺少实践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 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 等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

3. 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课程群的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特点, 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系列课程。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虽已形成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层次。 (1)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两个层次的实践学时分布不均, 有的课程, 如《旅游景区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甚至没有安排实践学时;第二, 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第三, 有些课程开课学期欠科学, 如《管理学原理》是最主要的基础课之一, 安排在第一学期, 可是刚入校的新生对该课程的内容很难消化与掌握;第四, 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非旅游系的教师, 这些教师既没有参与过旅游专业的教研活动, 也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 这就导致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与旅游行业脱节, 等等。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在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 一直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每个学期进行院、校专家督导组听课, 旅游系教师集中听课等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课堂内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 虽有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以往老师板书的内容复制到了课件中。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存在差异, “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尤其要注重实践学时的教学方法, 这对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措施

1. 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认识。

根据旅游行业的特殊性, 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应有以下认识:第一, 建立明确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 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开课学期、开课课时 (包括实践课时) 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明确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管理能力, 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第二, 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专业核心课程都包含在“吃、住、行、游、购、娱”的相关环节中, 在旅游业中是一个整体, 因此在教学中每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封闭和脱节, 需要相互支撑, 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纳入一个整体的培养体系;第三, 课程群的课程组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 而是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7], 旅游企业不仅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 而且还包括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等经营部门, 在教学中应加入对各环节企业的管理内容。

2. 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投入。

课程群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 第一, 资金投入。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无论在教学体系上, 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很多研究与探索, 因此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 采取教研课题立项的形式, 一方面可以督促课程群和各门课程的负责人进行教学研究, 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到课程群建设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保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进度。第二, 教师投入。教师的人数与教学质量是课程群建设的根本, 在建设过程中, 要保证每门课程至少有两位授课教师, 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工作经历及科研背景等科学组合。第三, 精力投入。在高校, 教师的科研水平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在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中, 获得资助的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项目凤毛麟角, 其他层次项目也很少, 教师职称的升迁也是以高水平的项目和核心期刊为主要考核点, 因此相关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科研而非教学上。“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相关课程主要以教学为主, 获得项目支助的研究也很少, 因此高校应该调整思维, 采取不同形式鼓励教师对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 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

3. 建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 (1) 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 要评估基础课的组合是否科学, 各门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教学, 尤其是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中, 应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 防止管理类的课程大众化及普遍化, 尽量做到专业化和特色化。 (2) 教学效果的评估。首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 包括教学准备的检查制度、听课制度、互评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等。其次落实各项制度, 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 反馈学生的意见, 争取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综合授课教师各方面的成效, 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

4. 优化实践教学环境。

(1) 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 课内实践是某单科课程包含若干课时的实践活动, 集中实践是将学生集中起来, 离开课堂到相应的实践地点进行为期一周以上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内实践还是集中实践, 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其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管理能力结合起来, 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时, 应全面考虑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学进度、教学安排及应达到的教学效果等。 (2) 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教学基地是与旅游相关的企业, 都是以赢利为目的, 对学生的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一样, 因此刚进入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大多无法适应, 因此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 一方面要给学生灌输旅游企业经营理念, 尽量让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明确实习学生应该遵守的义务;另一方面也要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 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 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 同时与旅游企业的沟通需要常态化, 建立双向沟通平台, 营造互惠互利的局面;第三, 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走出去”, 这就不得不面临经费的问题。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课程群的培养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 高校的培养模式就应顺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教学体系的设置, 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 以及师资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本, 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为社会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人才。

注释:

(1) 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 2006, (6) :73-75.

[2]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 1999, (6) :69-71.

[3]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J].琼州大学学报, 2003, (5) :72-73.

[4]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3, (3) :65.

[5]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1) :110-112.

[6]汤文霞, 李武陵.“政研产学用”五位一体的旅游管理本科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3) :54-57.

旅游管理学院 第2篇

【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专业】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招生网站-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分数线

第五章 录取原则第十三条:录取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下进行,执行教育部“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规定。第十四条:

1、对所有进档考生,根据本人专业志愿及学院招生计划,按分数由高到低择优录取。

2、对第一志愿报考我院的考生,优先满足专业第一志愿;对第二志愿报考我院的考生在招生计划范围内,优先满足专业第一志愿。第十五条:原则上同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考试院校或高招办有关加分或降分投档的政策和做法。第十六条:艺术类考生录取原则:在专业成绩上线后,按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为止。第十七条:新生入校后,学校将进行复查,对不符合录取条件或有徇私舞弊行为者,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所

缴纳的学费不予退还,并将其退回原户口所在地。

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重点专业:

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全景地图:

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历年分数线:

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报考指南:

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招生计划:

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人气校友:

西北师大旅游学院 第3篇

旅游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既有旅游文化、旅游经济和旅游地理方面的专家,又有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与饭店服务方面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业务骨干,此外,还聘请了全国旅游界著名专家和业务操作能手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旅游学院具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办学层次和全日制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和短期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各类在校学生1000余人。学院现有二星级实验宾馆1家,旅行社1家,在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建有10多个实习基地。

旅游学院现设置有“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旅游管理”(含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方向)两个专业。在旅游文化、旅游经济、酒店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理等方面研究基础雄厚,近年来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研究方面成绩尤为突出。旅游学院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推行“四主六副证书制”(四主:毕业证、学位证、外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六副:驾驶证B照、导游证、普通话合格证、涉外宾馆外语等级证、饭店经理岗位资格证、旅行社经理岗位资格证)。

旅游管理学院 第4篇

旅游管理专业立足亳州, 为旅行社、景区、酒店宾馆等企业培养具有旅游和酒店服务业良好的职业素质, 掌握导游技能及旅游景点、休闲农庄、酒店宾馆等服务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专业建设目标

2.1 总体目标。

根据专业定位, 以培养具有扎实业务能力、浓厚文化底蕴和一定涉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 加强双素质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逐步建成特色专业。

2.2 具体目标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 完善“岗位主导、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知名旅游企业和酒店深度合作。

(2) 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建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完成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指导书的编写, 并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 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抓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3)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引进、培养和聘用力度, 使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同时加大教师培养力度, 努力培养省学科带头人, 并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形成素质高、教科研业务能力强、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4) 实践基地建设:加大专业投入, 逐步充实完善现有实训室。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 建立满足教学需求、合作紧密、实习教学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

3 重点建设内容

3.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旅游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职业资格标准, 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建立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为教学模式。经过调研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以思想、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旅游企业服务技能、旅游企业管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3个教学模块。依托建立的校外基地, 通过校内实训、下旅游企业 (景区、旅行社、酒店等) 综合实习、顶岗实习, 加强实践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2 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1)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 开发课程体系:结合地区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 组织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管理人员进行共同研究分析, 明确培养岗位、工作任务、任务领域及能力需求, 再根据能力要求进行归类, 形成适宜于“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围绕旅游管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设置了岗位针对性强、职业技能性突出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技能模块课程。而且根据市场需求, 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

(2)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 加大核心课程建设:在做好课程标准开发的同时, 依据岗位需求, 重点将《旅游交际礼仪》、《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前厅客房》4门课程建成“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优质核心课程, 制定课程标准, 完成课程设计, 创设学习情境, 完善网络资源, 从而带动专业其它课程建设, 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

3.3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同时也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三年发展的关键。

具体规划如下: (1) 培养院级专业带头人1名。带头人能够带领团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和编写工作, 组织教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带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进行课程建设, 积极申报院级、省级教学科研课题。在课程开发、工学结合方面带头做出成绩。 (2) 培养5-6名骨干教师。着重在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和专业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提高, 使骨干教师在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 (3) 完成5名兼职教师的聘用和培训工作。经过对兼职教师的培训, 使其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能够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将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完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4) 派遣专任教师到旅游企业锻炼, 每年每人不低于1个月的时间, 使其综合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3.4 实训基地建设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建立一家校内旅行社, 通过引进先进的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旅行社建立有外联、计调和财务等部门, 为学生、班级开展旅游等提供组团和导游等服务, 在服务中提高学生导游业务能力和旅行社管理能力。建设仿真训练客房、餐厅, 为学生的课内实训提供场所, 在实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客房、餐厅的服务技能, 从而达到校内工学结合的目的。建设形体训练房, 为满足旅游和酒店企业对学生形体礼仪的要求提供校内实训基地。

(2) 建立适宜专业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与旅行社、星级酒店、景区等加强联系, 按照互惠互利原则,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以满足专业经常性实习的需求, 共同为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广成.旅游产业新政下的高职旅游教育发展探讨——以无锡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

旅游管理学院3 第5篇

日期:2012-11-26来源:旅游管理学院

以文字彰显青春,用美文迎接十八大,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喜迎十八大”征文大赛完美落幕。本次活动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展示我院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宗旨,进一步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和谐校园建设,进而激发全院学生对国事的关注以及对我国先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热爱。

11月8日至11月20日全院征文期间,短短数日便涌现出诸多优秀作品,或文采出众,或情感动人,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无不展现着大学子对青春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作品《责任》、《坚定信念、永不言败》正是当代青年团员心志所向的真实写照,而《谈舍论得》、《什么是幸福》等优秀作品也深刻地体现了我院学子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知,对党和祖国的真挚承诺。

旅游管理的多头管理之忧 第6篇

先讲一个小故事:

一只经验老道、事理通达的老蝴蝶,带领着一只刚刚由蛹化出的小蝴蝶,在一片旅游区上空练习飞行,它们落在一座古老建筑的房脊上休息。老蝴蝶说:“记住,这片房子归文物局管理。”小蝴蝶问:“那这房子里住的都是文物局的办公人员么?”“不、不!”老蝴蝶说,“这边大雄宝殿旁住的是和尚,那边桃花庵里住的是尼姑,更远处是紫霞观,住的是道士,他们都属宗教事务局。”这时,地上出现了一个拿小彩旗的姑娘,后面跟的一队人,老蝴蝶指着他们说:“那就是旅游局下属的公司组织的旅游团!”小蝴蝶嘟噜道:“有点乱!”老蝴蝶说:“你耐心点,要记住,那些树是旅游区园林局管的,出了旅游区,树木就是林业局管了。那条河属水利部门管,河边那条公路是交通部门修的,公路上值勤的交警属公安局。路旁的庄稼是农民种的,有些事归口农业。再远处的那个小饭馆,好多部门都管……”小蝴蝶实在不耐烦了:“别说了,别说了,越说越糊涂了!”

目前,我国各旅游区管理的实际状况,要比这两只蝴蝶对话中涉及的方方面面,还要多,还要复杂。

旅游区应该是一个得到优化整合的系统产业。但现状是,一个不大的旅游区内,有这么多独自运行的职能部门,矛盾重重,司空见惯;互相掣肘,在所难免。从表面上看,都是国家的职能部门,都应该恪尽职守,把自己的那份工作完成得尽善尽美。但在表象的下面,每个部门各有自己的工作运行成本,各有各的所得利益,必然是暗中各打各的小算盘。这样一来,在旅游区的各职能部门,有利益就抢着干、多干、快干,无利益就向后缩、少干、甚或磨磨蹭蹭的应付。一位相关方面的领导深有体会地说:“一个婆婆一口腔,各自定调各自唱。旅游区是一盘菜,明里客气暗中抢!”

如果说,旅游区中的各职能部门为利益而争抢的时候,尚能以“多干工作多贡献”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呐喊,那么在利益微小甚或无利而互相推诿的时候,只能是无理辩三分,比赛嘴皮子上的功夫了。有的问题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大家都装聋作哑,以至于酿成大祸。如一旅游区内,山体裂开了条大口子,渐渐加宽,半年多时间,许多人都见了,认为不是自己的事,自会有人处理。一场暴雨,山体滑坡,造成多人死伤的大事故。处理事故的法庭上,负责旅游的政府官员辩称:“地质变化,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此部门长期在旅游区缺位,是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有理?无理?理在何方?

这种多头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与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旅游业,早就是南辕北辙,明显错位,很难适应当前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我国,旅游业虽然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产业,有些地方还列为支柱产业,那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近十几年突飞猛进的新事物。旧的体制已经成为新事物的桎梏,生产力在这里受到不应有的限制。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旅游管理学院 第7篇

关键词:酒店实习,现状,长沙学院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是推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 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设计了相关问卷对酒店实习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选取了长沙温德姆至尊豪庭酒店、融城花园酒店、潇湘华天酒店、三亚亚龙湾渡假酒店、杭州九里松渡假酒店等实习基地派发问卷。根据问卷调查,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中现状如下:

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现状

1.1在校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各种实习模式的概念比较模糊

本次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有90%的学生知道认知实习, 有100% 的学生知道毕业实习, 而只有70%的学生知道顶岗实习, 只有65%的学生知道就业实习, 只有60%的学生知道课程实习与教学实习, 而只有55%的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长沙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的实习。

1.2学生认为课程设计与实习实践时间设计需有效配合

通过对学生的深度访谈中得知高达90%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课程的设计与实习时间的设计是非常不如人意的。经过交流后, 学生们认为酒店实习实践模式六种模式都可采取, 其中必不可少的有认知实习与毕业实习, 因为其中一个是基础, 另一个是核心。学生们希望认知实习可以设置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三第一学期。设置在大三第一学期, 可以设置在上完专业课程后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比认知。学生们希望毕业实习设置在大四第二学期。

1.3职业生涯规划可能增加毕业生对工作与学习的热情与信心

在与酒店的各大部门主管的的访谈中了解到实习生在学校时自己有过规划有过梦想, 所以她们做事情非常热情有目标, 从工作表现上看, 她们工作的非常充实及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当然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免不了有对工资的期望值这一项, 其中从问卷调差中了解, 学生抱着学习的心态, 只要能学到真技能, 也有一部分学生是愿意以0工资从事自己的专业实习的。而大部分则期望实习工资在1201-2000的范围内的。

1.4毕业生对老师跟踪管理有隐性的投诉

传统观念中, 实习后学生离开了学校, 老师就该让学生自我发挥独立性, 不该对学生有太多束缚太多管理。其实, 身处酒店行业, 学生们首次进入社会, 特别是进入酒店这个行业, 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与关怀。在针对学生的问卷中, 有85%的同学需要学校在实习期间针对工作出现的问题安排实习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 有80%的学生会十分努力来学好学校安排的实习老师在酒店教的实际技能, 如果实习管理老师组织在酒店展开辩论赛, 会有65%的学生会很期待参加, 有8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老师太需要与酒店进行交流沟通来关注实习生。老师对于实习生的管理还是可以加强。

1.5实习生渴求形成轮岗制度

轮岗学习是院校实习生在酒店实习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 高标准的实习所得是衡量院校安排实习的重要任务, 其对于提高实习生的能力与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能发现学生的爱好的工作岗位与适合的工作岗位, 并能增加职业信心。而在某些岗位可能会有专业性条件的限制, 95%的学生会愿意进行职业证书的考证, 而对比之下, 100%的酒店管理人员不接受持有酒店职业证书的毕业生从事职业证书上的工作等级, 而是需要从基层做起, 需积累一定经验后再经过评定, 决定可否调动。

1.6实习生赞美学校老师精心选择的实习基地

从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自由回答的开放式的对学校实习安排得当与不得当的两大问题中, 80%的学生都认同学校精心选择的实习基地特别得学生的芳心, 大多数学生认为其中的星级酒店是对学生实习特别有益的, 这大部分学生也表示在实习实践中学习到了非常多的知识, 并帮助他们认识了工作的意义。

2酒店方对实习生的相关要求

2.1酒店渴求实习生有高忠诚度

针对酒店管理人员的问卷, 从数据分析可知, 100%的酒店管理人员接受实习生的实习实践时间是1年及以上, 这样既利于实习生的实习, 又利于酒店的运营及极力留住实习生。酒店可以通过长时间来培养实习生的忠诚度。而且酒店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认为, 只要实习生有意愿, 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酒店进行任意形式的实习模式。

2.2酒店管理人员激励实习生对管理职位的向往

酒店管理人员认为高校实习生应具有各种素质与能力, 比如, 动手能力、独立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吃苦耐劳等等。 且酒店管理人员愿意去学校讲座, 激励学生的工作热情, 在访谈中有些管理人员更讲到, 讲座也可以是一种培训, 一种企业文化的熏陶与认同。当涉及到担任酒店管理人员的重要因素时, 问卷数据显示, 90% 的管理人员认为工作经验是最重要的因素。

2.3酒店接受轮岗学习

酒店各部门管理人员从数据显示, 90%的管理人员接受实习生在本部门进行轮岗学习, 80%的管理人员接受实习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到适合自己的其他部门进行轮岗学习。但是, 希望设计一个轮岗的制度来约束和限制, 管理人员们表示, 随意进行轮岗是对酒店运营不利的。

3结论

旅游管理学院 第8篇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在实际运用上,主要基于云计算为构建基础,最终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从内涵来看,智慧旅游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以“游客为本”,其本质是指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与高效性提升旅游的体验与品质。

二、智慧旅游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智慧旅游”时代已悄然来临,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据艾瑞数据显示,接近三千亿元,智慧旅游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这就是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及素质层面的需求升级,也就是对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一)掌握跨学科知识

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各个领域,在重视“智慧旅游”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传统旅游服务基础知识的把握,需要旅游类人才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有意识的提高培养质量,构建独有特色的培养体系如提高公共管理、环境管理等领域;旅游投融资、旅游地产等旅游新业态方面的教学和渗透等。此外,针对我国旅游综合性人才匮乏的问题,掌握相关“智慧”支持技术等跨学科知识,做好学生综合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拓宽合作机制

对于来说,其所需要的人才要熟练掌握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新知识。但是,对于我国“智慧旅游”方面的人才市场来说,极度匮乏的。而高等院系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此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应积极与人才需求较大的核心企业加强合作。突破“智慧旅游”布局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设智慧旅游人才实训基地,提升人才质量。

(三)强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对于“智慧旅游”产业来说,由于其所涉及的学科与领域较多,高等院系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人才需要特殊性,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强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旅游专业学生能够借助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把“智慧旅游”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培养工作上。

三、智慧旅游与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变革策略

进一步推动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人才培养无疑是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院校必须紧跟“智慧旅游”的行业发展大方向,立足于国家智慧旅游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习到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前体验旅游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提高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适用性。

(一)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旅游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是与在智慧旅游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培养。目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应当摒弃原有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这样的简单划分模式,建议提升实践课程的比重,并更新课程内容将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新态势引入课堂,特别是信息化相关课程开设应当增加。将这些知识有针对性的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政、校、企三方联动,建立可靠的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旅游人才培养取得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关怀和支持。针对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高校要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旅游人才具备相关实操能力,需要学校以人才培养制度为核心内容,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对自由的环境,如校内智慧旅游情景仿真平台,相对自由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保证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硬件设施。

旅游管理学院 第9篇

在过去的几年里,智慧旅游的长足发展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对于新一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何更好地认识智慧旅游,将是很有必要的学习课程。

一、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也称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也有专家认为,智慧旅游又称为智能旅游,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的某些功能可以依靠智慧城市已有的成果来实现。

智慧旅游中的“智慧”并非对高科技和数字化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对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到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为推进旅游业向新高度的发展提供最佳契机。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产物,其贯穿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是对六大要素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概括。因此,作为新一代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很有必要认识智慧旅游,在对智慧旅游的概念把握上,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丰富自身智慧旅游理论知识和加深对智慧旅游的理解。

二、钦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智慧旅游的认识

在项目调研中,项目组在钦州学院开展了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智慧旅游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9份,回收率达99%,其中92份为有效问卷,7份无效问卷,回收问卷有效率达92.9%,团队以钦州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在调查结果中,项目组发现,很多学生除了对智慧旅游概念、特性、基本特点、特征等理论知识不够了解之外,对智慧旅游在实践中的应用也知之甚少,问题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 学生对智慧旅游的概念不熟悉,理论素质不高。

很多同学把智慧旅游当成了简单智能旅游,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同学普遍以消费者的身份分享自己对智慧旅游的看法,其大多数认为智慧旅游能够给旅游消费者带来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然而针对这一现象,很多人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充分认识智慧旅游,深入了解智慧旅游。

2. 对智慧旅游要求的专业技能十分缺乏。

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智慧旅游也将成为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这一领域,如何使用智慧旅游去实现行业的管理,在被调查的学生脑子里还是空白。智慧旅游改变了传统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物联网等融合,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等方面带来深刻变革,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有了新的要求,然而当代大学生缺乏这样的专业技能,导致了行业职业要求与学生专业素质不对称的局面。

3. 参与性不强,智慧旅游意识淡薄。

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该如何对待自身的未来发展,很多同学表示,智慧旅游时代的潮流还发展的不全面,影响不大,随即产生的忽视心理,导致很多同学对待智慧旅游的发展上,没有积极融入社会。在调查学生对智慧旅游了解情况的回答中,绝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只了解一些,有19.2%的人觉得,自己并不了解智慧旅游。因此,学生针对智慧旅游的兴起还不够关注,意识淡薄。在针对专业学生是否关注智慧旅游发展的调查中,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同学都是偶尔关注,占到了受调查人数的69.7%,然而仅有7.1%的人实时关注智慧旅游的发展动态,却有16.2%的人没有关注智慧旅游的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该校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智慧旅游关注意识不强,他们的关注还是偶尔性的。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智慧旅游意识,要努力让学生关注智慧旅游。

4. 学生对旅游电子商务等与智慧旅游相关的领域认知不够。

在项目后期,在钦州学院全校范围内开展关于大学生对旅游电子商务认知情况及消费行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同学对旅游电子商务并不了解,对与旅游电子商务相关的专有名词更是知之甚少。详见表1。

总之,钦州学院学生对智慧旅游认知还不够,关注意识还不足,同时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智慧旅游意识。

三、智慧旅游意识培养对策

智慧旅游是旅游行业的新兴旅游产业,智慧旅游、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对从业人员有了新的要求。对于钦州学院,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才刚刚起步,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意识到智慧旅游将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巨大影响。未来智慧旅游将从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方面给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智慧旅游像是一个自助导游员,甚至有比导游员更多的信息来源,如图片、文字、视频和3D虚拟现实,带上耳机就能让手机、平板电脑替代导游的讲解。因此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将迎来巨大的挑战。

1. 转变授课方式。

钦州学院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种专才式的教育,它注重旅游管理人才技能的专才化培养,注重对旅游行业概念、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等内容的讲解,针对智慧旅游发展趋势的分析还不足。因此,在授课方式上,应该有所改变,采用案例教学、主题授课等方式。把相关智慧旅游发展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对智慧旅游有所重视;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展开专题授课,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智慧旅游。

2. 开展智慧旅游专题讲座。

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智慧旅游意识,学校可以聘请智慧旅游行业专家,开展全校性的智慧旅游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新的行业发展观,从而达到增强对智慧旅游关注意识的作用。

3. 转变专业见习方向。

在旅游管理专业见习周活动中,应该倾向于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国家智慧旅游中心等地,学生可以前往国内智慧旅游发展取得突出成果的区域去开展见习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让学生充分了解智慧旅游的运营模式,从而加深对智慧旅游的了解。

4. 实习方向向“智慧型”单位转移。

在与学院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酒店占据大多数。学校应该拓宽实习方向的同时,把实习重心转向“智慧型”单位。比如与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等合作,同企事业一起,共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智慧旅游意识。

摘要: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国内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智慧旅游意识培养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智慧旅游意识还非常淡薄。因此,钦州学院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模式、实习方向等多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智慧旅游意识。

关键词:智慧旅游,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思思.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02:97-101.

旅游管理学院 第10篇

旅游地学是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 结合其他科学知识, 用以发现、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遗迹、遗址, 探讨其成因、演变历史, 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旅游地学研究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 旅游地学又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1,2]。

旅游地学作为地球科学与旅游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其主要是研究各种自然特征、自然景观和部分人文景观 (早期古人类及其活动的遗迹、遗址为主) 的起因、沿革、类型、分布规律及其意义的新型学科。20世纪30年代, 国外地理学家进入近代旅游业的研究, 开始有人涉足旅游地理的研究。旅游地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是我国学者首创, 旅游地学 (Tourism Earthscience) 术语最早也是由中国学者于1985年提出的, 国外尚无“旅游地学”术语及其完整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 旅游地学在中国地学界得到了认可并得到大发展。自1986年, 旅游地学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至2013年已经召开了二十八届, 每年针对一个专题, 并结合一个地区进行现场考察和学术交流, 提出指导性建议。十多年来, 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省级旅游地学研究会,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变化,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 旅游地学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方法都有了新的突破, 旅游地学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地学认知教学实习的必要性

(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普遍开展了旅游景区相关的教学实习工作, 对学生掌握旅游学书本理论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也存在若干问题:一是教学实习部分流于形式, 学生属于“走马观花参观似的游客”, 学生实习的角色发生改变;二是教学实习辅导老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管理, 对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效果掌控不足, 影响了教学实习的效果;三是教师在校期间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 如实习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形成机理、特征与评价等,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知所措, 不知该学习什么、掌握什么, 面对一些特殊旅游景观现象与特征也无法正确解释;四是在景区导游讲解实习中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导游词中过多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而脱离旅游资源的本质, 缺乏向游客进行旅游资源“像什么”、“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等的科学知识普及;五是教师对学生教学实习的效果缺乏后续考核和监督, 如学生对实习地旅游资源的特征与评价、旅游资源的成因和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掌握情况等。

(二) 旅游地学认知教学实习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地学是一门内容复杂、分支学科庞杂的学科, 而旅游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以地学的知识背景来研究复杂的旅游现象) , 因此旅游地学研究内容的纷繁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总结近年来旅游地学理论研究和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 可以确定旅游地学主要涉及如下十二大研究课题[3], 即: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自然旅游资源时空背景 (地学背景) ;自然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人文旅游资源地学背景;地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地分类与规划管理;地学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地质公园的调研、评价、规划、设计、申报;精美的地学珍品宝玉石;旅游地形象设计;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

旅游地学研究在发现、更新旅游资源以及监测、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上述旅游地学的研究内容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诸多课程内容息息相关, 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 因此, 旅游地学认知教学实习的开展对掌握其它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具有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三、旅游地学认知教学实习内容的实证研究

根据旅游地学研究内容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需要, 旅游地学认知教学实习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旅游地学资源类型与概况的认知、旅游地学资源特征与评价的认知、旅游地学资源成因的认知和旅游地学资源规划开发的认知等。在此, 本文仅以湖北恩施腾龙洞地质公园为例来说明旅游地学资源类型与评价认知的教学实习内容。

(一) 腾龙洞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

腾龙洞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境内, 由腾龙洞、龙门、黑洞和雪照河等景区组成, 核心景区面积107.802km2, 腾龙洞洞口74m, 宽64m, 已探明洞穴长度52.8km, 其中水洞伏流16.8km, 洞穴总面积156km2。主洞平坦, 宽可容15辆卡车并驾齐驱, 平均高度60m。1989年, 腾龙洞景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被国家级权威刊物《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震撼腾龙洞”, 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的地质遗迹及构成的景观主要属于岩溶及清江侵蚀成因。清江发源于利川齐岳山西麓, 循地下河穿越齐岳山于东麓龙洞泉流出地表后, 由西向东横贯鄂西南山地, 干流全长430km, 最终于宜都注入长江。途中, 明流、潜流 (伏流) 相间, “三明三暗”中的“两明两暗”就位于园区内。清江在利川盆地东侧的峰丛山区废弃原先的地表槽谷河道, 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清江伏流通道———腾龙洞洞穴系统。清江伏流及洞穴系统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和现今仍在发育之中的腾龙洞旱洞和清江伏流地下河的总称[5]。腾龙洞园区最典型的是完整的腾龙洞洞穴系统, 洞穴系统包括腾龙洞旱洞和清江伏流地下河洞穴的全部洞道, 整条清江在利川市城区东6km“卧龙吞江”处被吞入地下变为伏流, 伏流段直线距离达20km, 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伏流洞穴系统, 被权威的《岩溶学词典》收录为典型范例。水洞洞高30m~50m, 洞底呈阶梯状, 存在多处跌水、急流、深潭, 由天窗、溢洪支洞与旱洞相连, 构成地表-地下水流互相转化的复杂排水系统。清江伏流分别在银河洞、观彩、黑洞喷涌而出流出地表, 遗留下多个暗河洞口, 最终在黑洞形成地表明流“雪照河”。闻名遐迩的腾龙洞洞穴系统测量长度为59.8km, 居亚洲第二位。水洞是现代伏流通道, 而旱洞是古伏流通道, 其洞腔浩大, 世所罕见。旱洞前4km是目前已知单位面积和单位长度世界最大的单体洞穴通道, 宽40m~100m、高达50m~170m。旱洞内支洞繁多, 发育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流石坝等次生化学沉积物。另外还有以玉龙洞为代表的洞穴景观, 地表以长堰槽为代表的岩溶干谷系统以及龙门景区中的穿洞群、嶂谷及溶蚀洼地等典型景观。

(二) 腾龙洞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 科学价值。

腾龙洞的巨大廊道为确定地壳变动速率和岩溶水系统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最好的研究基地。园区地表地下构成的完整的岩溶地貌-水文系统, 是研究大型洞穴的形成机理、河流及伏流发育演化史的天然实验室。而对钟乳石类的分析可以获取其形成时的古环境等信息, 如生长速率、古气温、CO2浓度、古植被状况以及降水量等指标数据;地下河及其洞穴是极其特殊, 是现在人类仍很少涉足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一,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必将促进中国生态环境和洞穴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腾龙洞支洞及周边地区发现大量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哺乳动物群化石, 特别是第四纪灵长类动物化石在本区的首次发现, 为寻找古人类化石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园区内地质遗迹发育条件典型, 不同阶段岩溶发育叠置、继承和新生等现象, 是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学、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理想的教学、科普、实习基地。同时, 开展对腾龙洞洞穴系统的研究对计算腾龙洞泄水能力、解决困扰整个利川盆地的洪水问题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2. 经济价值。

旅游具有扶贫功能。随着对腾龙洞园区规划、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其知名度的不断提高, 腾龙洞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宜人的气候环境, 被公认为旅游、疗养、探险、地质考察的首选去处, 同时结合恩施地区丰富多彩的土家苗族风情文化联合开发旅游线路, 使旅游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必然会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旅游者的到来必然会带动“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产业的发展, 最终促进利川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社会价值。

科普是地质公园的一个重要功能。腾龙洞园区内有众多的地质奇观, 其系统性、典型性、优美性、完整性、科学性均是国内外同类遗迹的典型代表, 具有世界级对比意义及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旅游的开展会加强广大旅游者对园区内地质遗迹的形成机理、发展演化、及其对地形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了解, 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旅游的开展, 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景区管理、导游等旅游相关行业都会吸纳众多的劳动力, 这为解决恩施地区闲置劳动力、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为正确处理当地“三农”的和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 旅游的发展也使利川地区的交通、通讯等设施得到显著的发展。

4. 环境价值。

腾龙洞地质公园的建立, 一是使对地质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法可依;二是通过导游讲解、门票印制以及景区表示牌等可以提高广大旅游者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三是旅游发展的门票收入保证了利川地区对园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经济来源;四是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居民从中直接受益, 将旅游视为“摇钱树”, 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园区生态环境的行列。

参考文献

[1] .陈安泽.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20周年而作[J].旅游学刊, 2006, 21 (4) :77~83

[2] .陈安泽, 卢云亭等.旅游地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 .辛建荣.旅游地学原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6

[4] .景学立.旅游地学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积极作用[J].上海地质, 2006, 3:58~60

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景区游客管理 游客行为 游客行为管理

我國游客行为管理的难点在于旅游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体现出数量众多、团队为主、流量集中、流向集中的特点。国内目前实行的“黄金周”制度,使得旅游高峰凸显,流量难以控制。再加上游客素质不高、旅游经验不足,不仅旅游目的地难以招架,游客满意度也随之下降。

一、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的必要性

(一)从旅游景区管理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方为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促使游客消费,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充耳不闻;即使部分大的景点实行游客管理,通常也仅是在旅游旺季将旅游工作的重心倾向于游客管理,一旦回归到淡季,便忽视了游客管理。在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时候,会采用硬性化手段处理,缺乏通过教育、引导游客改善不文明行为,缺乏人性化处理手段,如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实行巡视、处罚或限制活动等。服务设施不合理,有些景区很大一个地方也找不到一个厕所。旅游景区缺乏有效管理,如景区内对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使得景区内的卫生环境脏乱,促使游客环保意识减弱,继续破坏环境。

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培训、管理不到位,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要求,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绝大多数旅游景区还尚未建立专门针对游客违章的执法队伍。现有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对违章游客只能劝阻而无权处罚,游客感受不到惩罚的威慑,旅游景区对游客违章也基本上处于无管制状态。

(二)从游客被管理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对于景区而言,是景区得以存在的基础。对于碑碣来说,有来自污染的破坏,交通震动的影响,对艺术品或文物来说,游客呼气的影响等。在某些情况如喀斯特溶洞等,其环境和文物保护等负面影响的直接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细菌含量的增多,而这是与游人数量是相关的。

旅游安全问题有很多方面的。有些是游客自身安全认知不够造成的,如在景区抽烟,不听工作人员劝阻,违反了游乐设施的操作规程等;有些是景区管理方面的原因,如在解说系统中缺乏必要的安全警示,没有定期检查旅游设施的安全,没有很好的安全事故处理机智等;当地也不排除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地质灾害等,但这是很少见的。

(三)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的必要性

1、从旅游景区环境管理的角度。要使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及生态环境的优良性是前提条件。景区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质量的下降,甚至会给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变化,旅游景区生命周期缩短及竞争力丧失是必然的。

2、从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的角度。游客来到旅游景区的目的是期望能够获得一种独特的高质量体验,旅游景区可以给游客提供包括审美、娱乐、遁世和教育体验在内的多样化特殊体验,在旅游景区营造一种良好的体验环境至关重要,因此,从保证所有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角度出发,限制单个游客的违章行为是必要的。

3、从维护游客安全的角度。游客的某些行为会给游客自身带来安全隐患,如果旅游景区对这种行为听之任之,游客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除了会对游客带来身心创伤以外,旅游景区也会由于管理疏忽而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从而面临经济上的损失。因此,旅游景区无论是为游客着想还是为了避免自身陷入赔偿纠纷,都应该对游客行为进行有效管理。

二、景区游客行为管理措施

(一)从旅游景区管理者角度

1、重视游客管理意识。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游客管理并最终提升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因此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应当重视游客管理,将其纳入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管理范畴,并针对游客管理存在问题,找寻相应对策,合理科学规划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行人性化管理等。

2、进行人性化管理,给游客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建立健全服务设施。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点,构建合理布局、统一管理、服务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实现提前安排游玩线路。

3、多种手段相结合,调节景区客流量。客流量管理是游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合理的客流量控制将对之后的游客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景区经常伴随着“淡季吃不饱,旺季吃不了”的状况。

(二)从引导游客行为的角度

1、组织引导。发挥导游的引导作用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大多数的游客对于该地的历史、文化、环境、发展等不了解。

2、行为示范。景区的员工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为旅游者起到示范作用,文明礼貌,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景区的文物及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者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强制约束。根据景区自身的资源特点编制游客规则制定规章,分区管理,限制利用量,限制活动。

教育和人性化引导。加强环保宣传,增加环保旅游项目,对游客进行事前教育,加强对旅游景区内居民的环保教育,强旅游者的旅游法规教育,建立旅游信息中心,编制旅游指南或手册。

5、目的地居民环节。在开发和经营环节,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确保目的地居民的话语权,使之能够在旅游交往中积极传承和发扬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使之能够体会地区荣誉感并保持民族自豪感。目的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参与,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极其有益。

6、游客自我管理环节。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较强生态意识的游客往往很愿意参与管理。并且游客的管理似乎比“管理者”的管理更有教育和说服力。

现在,很多景区在游客管理方面仍然做的不够好,各个景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客管理方式,多种方式结合,并且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张红,孙根年.西安市国内游客地域结构及旅游行为研究[J].人文地理,1999,12

旅游管理学院 第12篇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区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 旅游者的需求与偏好具有多样性, 因此, 区域内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不可能完全消失, 只是更加隐蔽化。但是, 我国要实现区域旅游协作事业的发展, 就必须尽快地消除对抗性竞争, 构建区域旅游良性竞争的新局面。在此过程中, 协调管理各地的旅游人力资源是实现区域旅游良性竞争新局面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区域旅游良性竞争与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 并提出三点可行性建议。

1 协调管理旅游人力资源是开展区域旅游良性竞争的必然要求

1.1 是节约区域旅游企业组织人力资源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必然要求

旅游人力资源是旅游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当区域内旅游地的项目竞争优势相差不大时, 旅游企业必然对高素质人才展开激烈的竞争。应当承认, 良性竞争可以引导区际分工, 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是提高旅游企业经营效益, 推动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但是, 如果双方盲目地进行人力资源的恶性竞争, 甚至展开激烈的区域人才争夺战, 不但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投入, 而且会对整个地区的旅游事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其后果必然是发达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才, 而落后地区的旅游人力资源则严重外流。

此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专业分工的深化, 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交易费用也将急剧增加, 包括旅游地对旅游项目的投入与招商引资所花费的成本、旅游企业寻求合作伙伴所花费的成本、旅游者搜寻旅游信息与监督旅游合同履行的成本等等。在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的协调下, 通过协调管理旅游人力资源, 便可大大降低旅游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费用, 特别是能在信息较为对称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就能进一步减少盲目的对抗性竞争, 减少人才交易频次和履约成本。

因此, 旅游人力资源的协调管理将使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和交易成本, 实现合理化的分工合作, 实现报酬递增与交易费用递增之间的均衡。

1.2 是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要素流动的必然要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把人当成一种成本看待, 而是把人视为最宝贵, 并且可以增值的资源和重要的产业要素。目前, 旅游区域竞争正逐步从传统的资源竞争、产品竞争和市场竞争转化为知识竞争、技术竞争和信息竞争。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日益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旅游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 总是存在扩张规模的需求, 希望不断扩大市场范围。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加速, 原有的区域经营空间将越来越不能满足优质旅游企业扩张的需要。区域旅游企业营销网络将不断扩大, 客源市场半径将不断增加, 这一切都迫使旅游产业要素突破本区域的限制, 向区域外更广大的范围进行流动。

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的协调管理将为这种扩大的产业要素流动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使不同地区旅游产业中的人才要素进行交流和融合, 从而形成最佳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资本可以选择那些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 但旅游产业不发达的地区作为合作的对象, 以实现其资本增值之目的。旅游产业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与输入的资本结合起来, 就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机会, 当地的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利用, 人才价值得以实现。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的协调管理将提高旅游产业要素的配置效率, 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在区域旅游良性竞争中协调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的可行性建议

2.1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取消旅游市场的人才流动壁垒

人才是区域优势旅游项目实现高效运营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是构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无论一个地方的旅游自然资源多么优越, 如果没有旅游人力资源对其加以开发和经营, 旅游事业就无法发展起来。而合理的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 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催化剂, 是行业发展活力的体现, 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取消旅游市场的人才流动壁垒, 对区域旅游人才的开发和引进, 应实行政府主导和间接调控, 即通过影响旅游产业要素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 以达到间接调控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具体地说, 通过采取相关财政、税收、工资、社会保障等政策手段来诱导、鼓励或限制旅游人才的流动方向。通过实行有差别的人才政策, 能够有效地引导旅游人力资源在区内的有序流动, 从而促进人力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 促进区域的旅游协作的健康发展。

此外, 某些地区旅游业人事管理中依然存在“行政划拨”现象, 这严重影响了高素质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育和流动。所谓人事行政划拨, 就是通过政府人事部门选派或指定人选担任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职位, 属于地方政府的编制, 且享受一定的行政级别和待遇。例如某些国有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企业, 对其总经理就是实行的任命制。从根本上讲, 地方政府把这些经理当作一个官, 有级别、有官位。这种官本位的任命制, 轻视了专业和才干, 其选择总是从部门或行业内部调派。这些人往往不太懂业务, 又要发号施令, 结果影响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因此,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彻底改革旅游业人事管理的行政划拨体制, 引导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

2.2 应调动各旅游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人力资源合作的积极性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旅游资源, 也就有不同的优势旅游项目, 对旅游人才的专业和素质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这种人才需求的区域差异性要求立足本地优势旅游项目需要开发适用人才。各地之间的旅游企业和行业合作, 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基础。各地企业之间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相互渗透, 是加强旅游企业协作重要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实行跨地区旅游的规范管理, 实现区域内旅游企业的集群发展;区域内的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以签约的形式, 进行联合经营或连锁经营;通过行业协会, 合作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等管理活动;积极开展区域内旅游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在职教育;选派企业管理人员到区域内其他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进行其他交流活动, 拓宽其视野, 全面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 各旅行社的中层经营管理人员是旅行社的中坚力量, 他们负责管理相对独立的经营部门, 承担一定的领导职责。其执行力和执行水平影响着旅游企业的经营效益,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企业的兴衰, 因此, 通过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机制, 对旅行社中层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实地考察、外出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在职培训, 重点培养其旅行社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实际运用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定期调换轮岗,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培养他们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变化的能力, 同时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不断壮大中层队伍的力量。

2.3 应加强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的整合

推进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的整合, 就是要减少区域内由于旅游人力资源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的提升问题。为此, 应构建覆盖区域的无时空障碍的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网络, 共享区域旅游人力资源资源信息。有条件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内还可以建设一个统一的旅游人力资源信息交流平台, 特别是要加大旅游行政管理决策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服务人才等旅游人力资源信息整合的力度。

3 结语

中国旅游行业已经步入区域旅游协作, 开展良性竞争的新时代。协调管理各地的旅游人力资源是实现区域旅游良性竞争新局面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批评指正。

摘要:近年来, 中国旅游行业开始步入区域旅游协作开展良性竞争的新时代。协调管理各地的旅游人力资源是实现区域旅游良性竞争新局面的重要途径。这既是节约区域旅游企业组织人力资源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必然要求, 也是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要素流动的必然要求。为此,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取消旅游市场的人才流动壁垒;应调动各旅游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人力资源合作的积极性;应加强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的整合。

关键词:区域旅游,良性竞争,人力资源,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沛.资讯科技时代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21) .

上一篇:500kV网络下一篇:碳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