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动作范文

2024-06-01

高难度动作范文(精选9篇)

高难度动作 第1篇

一、在舞蹈作品中, 舞蹈语言是作品的物质载体和主要表现手段, 而高难度技巧则是舞蹈语言中“繁体”的舞蹈单词。

为什么说它是“繁体”的舞蹈单词呢?我知道, 舞蹈动作就是舞蹈单词, 舞蹈单词类似于文学语言中的词, 是舞蹈语言中最基本的要素, 是构成舞蹈语言的基础材料, 由于高难度技巧相对于一般舞蹈动作难度大, 不便于掌握, 与文学语言中较难认识的繁体字雷同, 因而在这里便如此称呼。

舞蹈语言是舞蹈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 塑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情感和思想, 描绘人物的环境, 都离不开舞蹈语言的各种艺术表现功能, 也可以说舞蹈作品, 就是用舞蹈语言文体建造起来的客观审美实体。而高难度动作技巧, 作为“繁体”的舞蹈单词, 是舞蹈语言中所不可缺少的材料。如果缺少了这类“繁体”的舞蹈单词, 那么, 舞蹈语言就是不完整的。由此可见, 一个舞蹈编导大量掌握舞蹈单词 (舞蹈语词汇) , 包括“繁体”舞蹈单词 (高难度) , 就如同文学家掌握简体字和繁体字一样是同等重要的。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舞蹈单词, 包括高难度技巧, 才能有效地丰富舞蹈的表现手段, 提高舞蹈的表现能力。

二、在舞蹈作品中, 高难度的技巧的运用, 即由舞蹈单词发展到舞蹈语句, 不只是量的简单相加, 而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舞蹈单词组织在一起, 表达出相对完整涵义的舞蹈组合, 我们称之为舞蹈语句。从舞蹈单词发展到舞蹈语句的层次, 不只是量的增加, 而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因舞蹈作品是由一系列的舞蹈句所组成, 不仅舞蹈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由它依次地表现出来, 而是这个舞蹈的风格特点, 情感基调也由它逐步地得到呈现。

由舞蹈单词到舞蹈语句, 也就是由舞蹈语言的简单变成了舞蹈语言的审美实体。因此, 在舞蹈作品中运用高难度的技巧, 要注意: (1) 舞蹈的动作形象要鲜明, 其内在含义易于观众感受和理解; (2) 舞蹈动作之间的连接要顺畅, 注意高低、轻重、刚柔、动表的起伏对此变化, 使其具有舞蹈的形势美; (3) 舞蹈动作的排列组合, 要根据作者独自的表现情感的方式进行建构, 要体现有别于他人的性格特色, 此外, 运用高难度技巧, 还应当有助于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及其时代环境所给予人物思想的情感的烙印。如舞蹈《金山战鼓》, 作者为了表现女主人翁梁红玉的思想情感, 运用了“前空翻下鼓”、“串翻身击鼓”等既有高难度又有美感的动作技巧, 提示了人物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在舞蹈作品中, 高难度技巧是一种形式, 舞蹈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要力求做到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

舞蹈作品和高难度技巧的关系,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 绝不能为了不顾形式, 也不能为了形式而牺牲内容。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舞蹈中, 常常出现强调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倾向, 致使有些舞蹈作品水平不高, 观赏力不强, 与此同时, 也有在着过分追求形式而影响内容的情况, 结果是其作品也难进入舞蹈作品的高层次, 如以前看到的舞蹈《二泉印月》, 用了很多大幅度的高难度技巧, 但并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 因它光注重了形式而游离了特定的人物和境界, 从而影响了内容。所以, 舞蹈作品中, 既要强调内容, 又要强调形式 (包括运用高难度技术技巧这一形式) , 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与高度统一起来, 才有可能创作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 使舞蹈作品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在舞蹈作品中, 高难度动作技巧不存在独立价值, 只有当它成为舞蹈的表现手段, 表达一定的情感内容时, 它才具有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

高难度动作技巧是舞蹈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本身具有价值, 但在舞蹈作品中, 它的独立价值是不存在的, 只有当它成为舞蹈表现性的手段, 为表达一定的情感内容服务时, 它才具有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用“倒踢紫金冠”来表现冲击封建奴隶枷锁的强烈欲望;《醉鼓》中的“扫堂探海转”用“串翻身”击鼓和鼓上“前桥”力求千军万马, 激战方酣……这一切都说明, 当编导在处理、刻画人物和表现一定题材时对一部分动作技巧恰到好处的合理运用, 从而使其成为匠心独运之举时, 动作技巧才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五、在舞蹈作品中, 切忌片面技巧的高难度, 任何游离出作品主题之外的技巧, 无论它本身多么绝伦, 技术高超, 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都是苍白无力的。

舞蹈作品中是否需要高难度动作技巧, 必须从作品整体出发, 取决于特定的人物, 特定的意境, 特定的表现目地的需要, 高难度技巧通常在舞蹈作品中是伴随人着人的情感的最高点或情节的高潮处出现的。但人的情感的最高点和情节的高潮处不一定非要用高难度技巧。根据特定的人物和内容, 有时一个极平常的动作, 甚至一个姿态造型, 却能收到比激烈的高难度技巧更具表现力的效果。

片面追求技巧的高难度, 是为技巧而技巧的一种表现, 高难度是由动作技巧的性质决定的, 没有高难度, 就无所谓动作技巧, 但是, 对于以难为基础的杂技和体操技巧来说, 难是核心要素, 可对于表现一定的情感和内容的舞蹈技巧来说, 它的核心要素是准。准就是能准确地表达特定的情感和内容, 意境。“难”必须建立在“准”的基础上才有审美价值。

六、在舞蹈作品中, 在高难度技巧的选用上, 要不断革新和发展, 建构适合新时代的具有新的舞蹈美的动作技巧,

高难度动作技巧是人出于一定目的需要的一种创造, 它的生命力也只有创造才能体现。随着时代的前进, 舞蹈观念的更新, 我们必须跳出老框框, 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生活而展开想象, 不断建构具有新的舞蹈美的动作技巧。可以改变原有高难度技巧的姿态与节奏, 可以加强原技巧的难度, 使表现力得到升华, 可以化其它技巧与舞蹈所用。

舞蹈表现的需要促使高难度动作技巧的发展, 而高难度动作技巧的发展也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在高难度技巧的选用上, 只要能不断革新和发展, 高难度技巧必定会为我们的舞蹈艺术而增光。

摘要:在舞蹈作品中, 恰当运用高难度技术技巧, 既是衡量演员技术水平和显示演员能力的手段, 也可以升华情感, 升华主题, 增强舞蹈美感, 体现舞蹈艺术的完美, 从而使舞蹈更受观众欢迎。

高难度动作 第2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研究现状的归纳分析,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完成跳跃类难度动作的三个阶段:起跳、腾空和落地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三个阶段的完成,即起跳、腾空和落地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运动员对每个阶段的技术动作的控制都对整个动作的最后完成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难度 跳跃 运动生物力学

当前健美操套路中难度动作编排的发展趋势倾向于分值最高的C组跳跃类难度动作,因此对跳跃类难度动作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研究重心。本文从生物力学学科的角度对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进行审视,对整个跳跃类难度动作完成的过程进行生物力学概述,以期给竞技健美操的实践训练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一、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分类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作为表现难美性项群类竞赛项目的核心,不仅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健美操运动员体能和技术的表现,更是裁判员对成套动作进行评分的重要因素。根据2005年国际健美操对于难度动作的最新规定,健美操的难度动作可以分为下列四组。A组——动力性力量:俯卧撑类,文森撑类和俯卧撑腾起类,提臀起与分切类,旋腿与直升飞机类开普类;B组——静力性力量:分腿支撑类,直角支撑类,高直角支撑类,水平支撑类,文森支撑类;C组——跳与跃:直体类(垂直、自由倒地、给纳、燕式平衡塔马诺、团身、跳成俯撑);屈体分腿类(科萨克、跳与成劈腿、跃成俯撑、跳成俯撑);屈体类(跳与成劈腿、跳成俯撑),劈腿类(跨跳、纵劈腿跳、横劈腿跳与跃);D组——平衡与柔韧:转体类,平衡与高踢腿类,劈腿与依柳辛类。

二、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的特点类型

(一)特点

纵观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个动作在空中完成;2.有一个或多个空中造型动作:3.空中造型保持的时间长,占腾空过程的大部分时间;4.空中转体的度数不同决定着同一难度动作的分值高低;5.起跳过程是单脚或双脚起跳,落地动作有明显的造型,分为四种:单脚落地、双脚落地、成俯卧撑落地、成劈叉落地。

(二)类型

对2005-2008年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难度评分标准进行分类统计,按各动作在规则中首次出现进行排序,分为两种类型:1.单一型难度动作:团身跳、屈体分腿跳、科萨克跳、屈体跳、跨跳、劈腿跳、踢劈腿、帕克、交换腿跳、弹踢、剪踢、剪式变身跳、跳转、击足跳;2.复合型难度动作:空中有转体动作或两个(包括两个)以上造型动作。如:转体180度团身跳再转体180度、侧跨跳成分腿屈体跳等。

三、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原理分析

(一)起跳阶段

决定跳跃类难度动作的三个重要力学因素是跳跃的高度、时间和转动力矩,而体现这三个因素的是腾空阶段。作为腾空前的准备阶段—起跳过程,在整个跳跃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认为上肢摆动对原地纵跳起着积极的作用,跳跃的高度可以因起跳阶段的摆动动作而提高30%。以此类推,正确、合理的起跳过程是完美完成腾空阶段的先决条件,这为腾空中获得足够的高度和充分的腾空时间作了铺垫。

(二)腾空阶段

从复合型难度动作的腾空阶段分析,迅速有力的起跳和起跳时获得的充分的转动能量为完成腾空阶段动作提供了前提条件。腾空阶段作为跳跃类难度最重要的环节,在腾空高度和腾空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转动力矩的获得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因素,这是运动员在腾空后完成转动动作的基本条件。对于整个跳跃类难度动作来看,空中造型的保持尤为重要,如果运动员空中造型的保持时间未达到要求,进而使裁判员无法判别该动作的空中造型,终将导致运动员该动作的减分或动作失败。因此,该阶段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为:快速腾空到最高点且迅速达到不同跳跃动作的造型要求,接着放慢姿态变化的速度以此巩固其视觉效果,最后迅速成各种落地造型。

(三)落地阶段

落地阶段作为整个跳跃类难度的后续过程,起跳阶段和腾空阶段的完成好坏直接影响着落地造型的稳定性,同时人体对落地技术动作控制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完成效果。根据规则对“跳跃”词语的定义——垂直起跳并且落回原地的跳跃类动作。该定义的引申意思即是对“跳跃类”难度动作起跳和落地动作所要求的标准规格的确定。为此,我们可以把起跳和腾空阶段看成是理想水平,可以把前两个阶段的完成理想化。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当完成落地阶段具备的各种条件理想化以后,身体内力对动作的控制和整个动作的完成至关重要。这一阶段对运动员的要求为:加强有关跳跃类难度动作的理论学习,在大脑中形成“标准规格”的动作表象,在训练中尽量用意志去控制动作练习,同时用“完美完成动作”的思想进行反复的练习,最终达到动作完成的最佳效果。

四、小结

竞技健美操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完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起跳、腾空和落地。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员对每个阶段技术动作的控制都对整个动作的最后完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运动员或是教练员来说,清晰的理解各个阶段的动作要求,对完成整个跳跃类难度动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在日常训练中,应加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在整个训练计划中的比重,尤其是对空中姿态控制能力的训练,同时应注意跳跃类难度动作的起跳和落地的规范化,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和心智训练。

高难度动作 第3篇

1.I研究对象

参加在湖南省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武术比赛的44名女子运动员,4项套路动作,其中包括女子长拳11套,南拳11套,太极拳11套,剑枪11套。

1.2 研究方法

观察并收集参加单位单项和全能决赛,4场比赛合计44人次,比赛的有关数据、资料、图像,加以统计与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依据

在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武术套路决赛中通过44位女子运动员的技术动作难度统计分析,目的是研究套路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新规则的难度动作评分,从中反映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运用的状况。

2.2 运动员基本情况

本次城运会武术比赛总人数基本保持原先水平,运动员年龄在1986年1月至1990年12月31日出生,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本次比赛为青少年组个人单项赛;经过预赛的筛选,每个项目的前12名选手进入决赛。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来看,全国城市运动员队伍已基本形成“一条龙”训练体制,但部分参赛单位某年龄段的运动员人数较少,甚至出现了断层现象,还有各队出现尖子运动员较少,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2.3 动作难度及其评分情况

2.3.1 自选套路动作评分

根据《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自选项目(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的评分方法与标准。分成ABC三组切块打分(动作质量+演练水平+难度动作)。

A组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完成动作的质量,按照“动作规格常见错误内容及扣分标准”的要求,用动作质量的分值减去各项错误动作的扣分和其它错误的扣分,即为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分。

B组裁判员根据运动员整套的现场演练,按照劲力、节奏、编排以及音乐的要求整体评判后确定示出的分数,即为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分。

C组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整套难度的完成情况,按照“动作难度等级内容及分值确定表”以及“连接难度等级内容及分值”确定表的加分标准,确定运动员现场完成动作难度,连接难度的累计分,即为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分。

2.3.2 动作难度评分

根据各项目动作难度等级内容及分值确定表,每完成一个A级动作难度可获得0.2的加分;每完成一个B级动作难度可获得0.4的加分,每完成一个C级动作难度可获得0.6的加分。每种动作难度的加分只计算一次;动作难度加分的累计中,如超过2.2,则按2.2分计算。每种连接难度的加分只能计算一次,连接难度加分的累计中,如超出了0.8分,则按0.8分计算。根据难度规则规定,本届运动会上运动员首先采用了这种新的评分标准。

2.4 完成动作难度的情况

2.4.1 难度动作统计

运动员是通过对整套动作的完成而使其理论价值转变为最后得分的实际价值,能否出色地完成较高评分的成套动作,取决于一个运动员或教练员的综合实力。见表1。

2.4.2 完成情况

套路动作形象完整,力度恰到好处,或撑拨张展,或勾扣翘绷,都匀称工整,清晰顺畅,不仅表现出动、静造型美,结构、身资、神采、意境等还在创建形与美的高度统一的运动艺术美,令人感到既抽象又精微、既宽泛又细腻的心灵领悟,展示出东方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神奇魅力。动作美是武术美学的语言媒介。武术动作能充分表现出动作的多变性、新颖性、个性性、性别性、年龄性等特色,从而突出了审美意识性和审美趣味性。多变性的特点,能最大幅度地调动人体多重美的艺术手法,利用动作的空间性、时间性、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地展现武术运动的形象美。“韵”在武术演练中是一种和谐。紧凑完整的编排正如一段乐章,使之具有明显的节律美,犹如那乐章的高低、轻重、长短急缓与抑扬顿挫的组合,体现出其节律与和谐。正是这种“韵律”能充分地表现出武术攻防技击中矛盾的激烈分化与协调性,给人以变化清晰、层次分明之感。因此,只有真正做到了韵厚味醇,才能给观赏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武术的演练在于把握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分寸中,还需要形成一种相互补充,互相衬托并使之成为一个辨证的统一体,才能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例如:在“高”与“低”的变化中则体现出动感的强劲韵律。如:旋风脚劈叉这些动作就比较典型地在空间层次上反映了高与低的变换,在那腾空纵起的一瞬间,犹若龙卷旋风直冲云天,在空中“啪”地击响后转接为凌空展翅的低姿造型,如矫健的雄鹰俯冲而下。这种瞬息之间的造型变化,其动感之强与形态之美足以引人入胜,也充分展示了其韵味的醇厚。

中华武术流派多,同宗不同派,同派不同种,同种不同式,得到审美的新鲜性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美学心理素质,审美习惯、情趣的绵延相续性,追求美的欣赏性。

“高、难、新、美”是竞技武术套路最显著的特点。(1)、“高”指的是完成套路动作的质量要高,不但要符合规格要求,更要体现正确的方法与劲力,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2)、“难”是讲要不断提高套路动作中的难度,即:发展、创新难度更大的武术动作。这样,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人体机能及掌握的技术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增加了竞技套路的可比性。(3)、“美”是指套路的本色,体育本身就重视健与美,武术套路之美关键在它不久要求完成动作的外形美,更重要的是把外形美和体现武术内涵的意境美融合在一起,再就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完美表现。(4)、“新”即为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创新是竞技武术发展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由表1可知,在本届运动会上采用了新的比赛规则,这对于青少年组的运动员来说,是一种磨练,难度动作不断的提高,也是后备运动员自身体能素质的提高。在长拳、剑、枪、南拳、太极拳自选套路中,旋风脚540度接竖叉、腾空外摆莲360度、后插腿低势平衡、腾空外摆莲540度、旋风脚360度接竖叉、旋子转体360度,这6个难度动作出现比较多,完成情况比较好,特别是A、B两组动作完成率达到90%以上,而这两组的加分也很低;C组动作完成情况较前两组差一点,导致得分偏低,而影响了整套动作的分值,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加强C组的难度动作练习,提高它的动作质量。同全运会的单项前十二名成绩相比,本次比赛成绩分数普遍比较低,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员自选动作难度偏低,高难度动作完成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导致评分不高。总体看来,本次比赛难度动作完成率低,特别是新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在培养后备运动员时,应加强高难度动作的训练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竞赛规则[S].2005

高难度动作 第4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甘肃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的各高校健美操队的难度动作进行分析,为甘肃省高校健美操难度动作水平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甘肃省大运会健美操难度动作

比赛中的竞技水平体现是最直观、最真实的。就竞技健美操而言,运动员选择的难度动作也是个人竞技水平的最高体现。通过录像资料,对甘肃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中9套男单、11套女单、6套混双、10套三人,共计36套比赛套路中出现的难度动作做了详尽的统计,内容包括所有成套动作中出现的难度动作的数量、名称、分值、组别、完成分值及难度连接。

一、难度动作的数量

《FIG2005-2008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规定,成套动作中最多12个难度动作,对最先出现的12个难度动作每一个动作给予0.1-1.0的分值。多于12个难度动作有相应的扣分,少于12个难度动作必然降低成套动作的难度分值。一套完整的健美操动作要包含12个难度动作,这已经在国际范围内达成共识。通过对甘肃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36套动作的分析得出:包含12个难度动作的成套动作有21套,占总数的58.3%;少于12个难度动作的成套动作有15套,占总数的41.7%。

二、难度动作的组别

《FIG2005-2008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中规定的难度动作有332个,分为四个组别,分别为:动力性力量、跳与跃、柔韧与变化。通过录像统计得出,在甘肃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的36套动作中出现的难度有95个,占总数的28.6%,分值从0.1到1.0不等,难度动作的使用率偏低。总共有难度374个,平均每套10.35个难度动作。四组难度动作的百分比分别为:45.3%、22.6%、19.8%、50%。由此可以看出,四组难度动作中种数最多的是以体现爆发力为主的C组动作,虽然选用个数最多,平均每套4.19个,但选用率最低,仅有19.8%。A组难度动作主要是以展示上肢力量为主的,它的选用率排在第一位,B组在难度动作的选择上最少,平均每套仅1.25个,只有45个,一方面是因为难度表中可供选择的难度动作最少,另一方面运动员普遍柔韧性较差。同时周期规则规定,四组难度动作中,每缺一组将予以减分。在被统计的36套动作中有2套存在缺组问题,虽然只占总数的5.56%,但是这还是说明在难度动作选编方面存在漏洞。

三、难度动作的名称、分值及完成情况

对甘肃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36套动作中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统计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完美完成的难度动作比例只有27.8%,而动作失误比率则达到了11.2%,也就是说差不多每十个动作就有一个失误。如果难度动作的选编不够合理,难度动作的高失误率就很容易造成动作缺组。

在甘肃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的36套动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2个难度依次为:科萨克跳、转体360度团身跳、屈体分腿跳、跳转360度成纵劈腿、单足转体360度、后举腿静力文森支撑、直升飞机、垂直劈腿、四次连续垂地高踢腿转体360度、提臀腾起、直角支撑、转体180度科萨克跳再转体180度。录像统计数据分析,出现频率最高的12个难度动作,平均分值为0.325。在健美操难度动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难度即是高竞技水平的象征。第9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男单项目前8名共8套动作中的96个难度动作的平均分值高达0.665。一些健美操强省,如山东、广东、江西等省大学生运动会的难度动作平均分也都在0.4以上。只达到0.325的平均分值说明我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难度动作的整体水平偏低,要提高就要从训练入手,从专项素质训练及难度动作相关影响因素入手去分析,找出问题,合理化地去改进。

由统计数据可知,出现频率最高的12个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同样不好,平均完成率仅为30%,而平均失误率却高达11.7%,高于所有难度动作11.2%的失误率。现代健美操比赛中,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是决定比赛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如果说高分难度动作失误率高尚有情可原,但是如果连平均分值较低的最常用的难度动作完成率都提升不了的话,必然是训练环节存在较大的问题所致。

四、难度组合分析

规则要求成套动作中所选择的12个难度动作,如跟命名不同的动作直接以组合形式完成,除动作本身的分值外,还将获得0.1的连接加分。这为有能力的运动员提供了在难度上加分的可能性。本次大学生运动会36套动作中有8套采用了1-2个难度组合动作,采用率为22.2%。目前我省参加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成套动作的难度组合采用形式缺乏创新,且组合中A组动作采用的都是提臀起类难度。难度动作创新与发展的热点是在一个难度动作中展示多个身体姿态,难度动作组合多样化、复杂化。这就需要运动员有扎实的基本功,教练员要在基础训练上多下功夫,为难度动作连接高质量的完成和进一步创新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

[2] 教育部中国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教育部中国学生健身健美操竞赛评分规则(第二版)[M].2005.6.

[3] 陈立农,曾湛科.竞技健美操男子单人项目优秀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4):83-87.

[4] 魏纯雷.从新规则看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发展[J].体育文史.1999(4):35-36.

高难度动作 第5篇

随着武术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竞技武术也已迈开了它技术标准化的步伐, 2003 年出台了竞技武术套路竞赛新规则, 竞技武术套路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 而难度动作完成的质量是评分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规则对难度动作重新作了规定, 加大了难度动作的评分比重, 因而难度动作完成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比赛的成绩和名次, 这对于武术训练队来说, 无疑对其教学与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较好地掌握难度动作的正确技术成为运动队教学和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更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需要共同面临的难题。然而, 教练员掌握正确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是运动员高质量完成难度动作的前提。教练员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训练, 帮助运动员更好更快地掌握难度动作以及事先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 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真正做到科学化训练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1难度动作训练前的准备活动

1.1 准备活动的作用

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步骤, 它是在较短的时间内, 集中学生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有机体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1]。适量的准备活动可以使身体迅速热起来。随着体温的升高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提高肌肉收缩与舒张的速度, 增加肌肉力量;体温适度升高, 可使机体酶的活性增加, 物质代谢水平提高, 加快能量供应的速率;体温适度升高还可增加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 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2]。由此可见, 科学合理的准备活动, 是使学生有效地避免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无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运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 充分的准备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2]。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包括各种慢跑、徒手操、游戏、拉伸等一般性的热身活动, 专门性准备活动是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以及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而进行的。一般性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体温升高和降低肌肉的粘滞度, 通常进行5-10 分钟的慢跑, 10-15 分钟的动力性拉伸练习;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时, 动作的结构、节奏、强度等尽量与专项保持一致, 所以不同专项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内容和时间都不相同, 根据专项的需要而定。

1.2 准备活动在难度动作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修改和完善, 武术套路中对难度动作的要求逐渐提高, 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难度动作的教学和训练也越来越重视。但是, 难度动作是多个技术动作的组合, 动作难度较大, 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的掌握都要求较高, 在训练或比赛中, 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损伤。不同的损伤情况会直接影响到训练进程、比赛成绩, 甚至日后的运动生涯。经研究分析, 准备活动做的不充分是引起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关于准备活动的作用可谓人尽皆知, 但在实际的训练和比赛中却经常将其忽视。在武术难度动作的训练中, 有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用基本功的练习代替准备活动, 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在武术的难度教学中, 一般性的武术准备活动, 主要是选择一些与武术运动相关的热身活动。例如:跑动热身中的变速跑、变向跑、背身跑、侧身跑以及腾空跳跃跑、腾空转体跑和各种手臂动作配合跑等。再如原地热身中各个关节的扭、转、摇、摆, 躯干的屈、伸、仰、俯, 腿脚的蹲、起、摆、踢, 手臂的振、展、摆、绕等。而针对武术难度动作练习前的专门性准备活动有柔韧性练习和腾空动作辅助练习两种。柔韧性练习有压腿、踢腿、摆腿等, 武术腾跃性练习则主要指各种腾空蹿跳和各种腾空弹踢、直踢、摆踢、旋踢等相关的练习活动。

教练员在训练时不仅要做一些一般性的准备活动, 更要在此基础上着力加做一些专门性练习。如在做跳跃前, 先做一些原地快速踢腿、摆腿练习及地面抱身旋转练习, 其次助跑性纵跳、单起双落跳, 以及适应各种跳跃动作的转身跳、翻身跳等。如此就能让运动员充分活动开身体各关节, 并体会到空中动作姿态的感觉, 为机体进入工作状态与难度动作的教学和训练做好充分准备。同时, 教练员要根据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特点挖掘新颖有效的练习动作, 使准备活动更具科学化、多样化、趣味化。

2难度动作的教学步骤

竞赛规则中“高、难、美、新”中所谓的“难”, 指的就是动作的难度, 即指运动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项素质和技能, 动作带有一定的风险系数, 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动作的衔接和组合。武术难度动作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难度动作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遵循运动规律, 在不同的教学训练阶段采用不同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 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难度动作的学习。

2.1 建立完整技术动作概念, 掌握主要环节

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理论, 运动员在学新动作时会产生新异刺激, 这些刺激通过传入系统传入大脑, 并使相关中枢的神经元强烈兴奋, 形成条件反射的暂时联系。但这个阶段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暂时联系还不稳定, 在练习中表现为泛化现象, 即出现动作僵硬不协调、有多余动作且不连贯、练习者动作概念模糊等。因此在学习难度动作的初期, 不应过度要求运动员即刻就能完成标准动作, 应该先让运动员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整体概念, 即动作要领和运动轨迹, 重点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 不宜过多要求动作的技术细节。当运动员脑子中有了整体概念后, 尝试着体验完整的技术动作, 教练员要及时通过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运动员了解在练习中自己哪里做得好, 哪里做得不好, 在之后的训练中逐渐调整技术动作, 一步一步的精化, 最终趋向完美。

运动技能的形成, 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建立过程, 其实质都是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过程。在武术难度动作教学初期, 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 使运动员建立起技术动作的表象, 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 不应过度复杂化, 根据运动员的学习进度和练习效果等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步骤, 帮助运动员正确思维、掌握技术动作的关节环节。

2.2 划分整体技术动作, 突破各个环节

在建立了完整的动作概念后, 为了使动作尽快达到精细化, 我们就要把整体分成若干个部分逐个“攻破”。每个难度动作基本上都由四部分技术动作组成, 即助跑、起跳、腾空动作及落地。其中助跑要依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步频和步幅。一般要求助跑速度节奏逐渐加快, 最后一步上步不应过大也不应过小, 过大会使重心移动慢, 横向的动能不能迅速转换成纵向的势能。过小则不容易控制身体重心, 容易在踏跳后前冲, 也不能完全将横向的动量转换成纵向向上的力。踏跳动作虽相对较简单, 但也不易做好, 在练习中要注意踏跳的速度和力量。如旋风脚要求踏跳时用前脚掌着地即可, 而不要全脚掌着地, 不利于起跳, 着地后迅速蹬地起跳, 不要有过多的滞留时间。踏跳后进入到腾空动作阶段, 腾空动作是难度动作中最重要, 也是最难掌握的。一般腾空动作可分解为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和躯干动作。我们在练习中可先掌握起跳后的躯干动作, 即空中身体是直上直下的还是左右旋转的, 还是上下加左右旋转的等。然后学习下肢动作, 并结合躯干动作进行练习, 最后再加上下肢动作进行练习。如腾空正踢腿, 可先体会向上起跳, 头部上顶的感觉, 做到竖项、收腹、直腰, 然后再加上下肢的踢腿动作, 最后再加上手臂的动作。对于每个小的技术动作, 也可以采用逐个攻破的方法, 按动作的组成进行分解练习。最后是落地动作, 落地动作直接关系到这个难度动作完成的成功与否, 而且根据规则还有难度动作连接分, 如果落地不稳, 则可能扣掉两分, 可见落地是相当重要的。落地时步型要适中, 注意重心尽量降低, 落在双腿中间, 上体保持正直, 头部位置端正, 另外还要根据身体旋转的方向在落地时用肩向相反方向用力制动。

组成难度动作的每个技术动作都是前后紧密相连、一气呵成的, 虽然我们把动作分解成小部分进行练习, 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完整动作的练习上, 所以分解动作不能过于琐碎, 练习阶段不宜过久, 否则就会影响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 破坏动作各部分的有机联系, 进而出现各部分动作脱节的现象。

2.3 分解动作整合练习, 力求内外合一

一个整体可以分为若干个部分, 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未必就能成为这个整体, 这是哲学中的整体与部分原理。所以即使一个难度动作的各个技术组成部分练得很准确了, 如果不把这些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完整动作练习, 这个难度动作还是难以完成。

在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中, 要尽量做到各个技术环节连接顺畅。助跑, 踏跳, 腾空, 落地一气呵成。动作连接顺畅后, 再逐步提高要求, 继而提高整个动作的精确度和成功率。在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时, 当运动员能够较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后, 进一步提高对运动员的要求, 即要配合正确的呼吸方法, 合理运用提、托、聚、沉等呼吸方法, 达到内外结合, 整体合一的较高水平。在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过程中, 还要结合前边的两个步骤进行, 当难度动作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 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分解动作练习, 练完后再重新放回去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另外, 在完整动作练习过程中, 可以经常使用直观法或表象法等方法使运动员在大脑中再次建立完整动作的概念, 使之对完整动作更加清晰。

2.4 主抓综合训练, 保证难度完成质量

难度动作之所以称之为“难度”, 就是因为这类动作在竞技武术套路项目中技术的复杂性, 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的苛刻性所决定的, 因此这类动作对练习者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同时它对练习者的心理稳定性、前庭器官平衡能力、本体感觉的精确控制等有着很高的要求[3]。

首先,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难度动作的前提和关键。新规则对平衡、腿法、跳跃建立了不同组别的难度分类, 并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难度组合或难度连接动作, 如旋风脚720 度、腾空摆莲720 度等落地必须连接步行或跌叉, 对运动员的动作速度、爆发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这种素质能力的差异可以决定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比赛胜负[4]。其次, 良好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也是成功完成难度动作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运动员前庭器官平衡功能较差, 在腾空后就不能准确控制身体姿态, 失去方向感, 就不能顺利完成空中旋转动作。再如心理稳定性差的运动员, 即使在训练中能够很好的完成难度动作, 在比赛中却会因为紧张或者压力大等原因造成动作失误, 甚至造成损伤。可见, 在进行难度动作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不仅要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进行改进, 还要加强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心理、智能等能力的综合性训练。

3难度动作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为完成技术训练目标所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技术训练是否成功, 训练效果是否显著,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运用的正确程度。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目的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从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教学的过程来分, 可分为直观法、语言法、完整法、分解法、加减难度法、纠错法等, 教练员应根据每一阶段要达到的训练目的和所要解决的任务, 运动员自身的特点, 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等情况, 灵活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3.1 直观法与语言法相结合

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具有动作复杂、运动轨迹多变和一个完整动作包含多因素的特点, 外形要求手、腿、身、步的衔接配合, 内有精神、呼吸、意识相统一的要求。另外, 不同的难度动作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 这给教学带来了难度, 因此, 必须依据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教学。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运动技能形成初期, 强调动作规范性, 教练员准确、连贯地示范, 对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尤其重要。刚开始学习技术动作时, 视觉作用较大, 教练员要将直观法和启发运动员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 通过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之后让运动员通过肌肉本体感觉逐渐改进和完善技术, 从而掌握动作。以单个难度动作为例, 首先要强调该动作姿势 (起跳方式、空中身体姿态、落地步型等) 的准确合理;其次, 应强调该动作路线 (直线助跑、弧线助跑、击步助跑等) 的正确。强调动作的规范性, 是难度动作直观教学的基础, 也是运动员建立正确动力定型的根本保证。同时, 合理地运用各种直观方式组织教学训练, 对于正确地理解动作概念尤其重要, 必须依据教学训练的主要任务, 结合运动员练习的实际情况, 采用正确的示范位置和方向进行完整示范、分解示范、重复示范、重点示范、对比示范, 并辅之以语言讲解、提示、多媒体教学等形式, 使运动员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技术要领和完成方法, 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3.2 完整法与分解法相结合

各种教学方法在武术难度教学中的应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明确目的, 灵活选择。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要相互结合。完整法与分解法就是武术难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 不分部分、段落, 完整地进行练习的方法[5]。其优点在于一开始就使运动员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 不致影响动作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缺点是技术动作的难点不易掌握。分解法则是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基本环节, 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进行练习的方法[5]。其优点是降低技术动作难度缩短教学时间, 优化动作质量, 增强运动员掌握动作的信心, 缺点是容易割裂技术动作的内部联系, 破坏动作结构。由于分解练习是部分地掌握技术动作, 所以, 一般将分解练习看成是完整练习的补充。如在旋风脚的难度教学上, 先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 使学生运动员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 再分别练习助跑、踏跳、腾空动作和落地四个技术动作组合, 还可把腾空动作继续分解为双臂用力上摆、左腿提膝转体和里合腿进行单独练习, 最后将分解的动作组合到一起, 形成流畅优美的动作。“先分解后完整”或“先完整后分解”都不是固定的教学、训练程序。教练员应根据每个难度动作的结构、难易程度及运动员的练习情况、心理特征等来进行随机调整。

3.3 辅助法与加减难度法相结合

辅助教学法主要是指为了使运动员更快、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而采用的各种具有帮助和提高作用的手段。在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法有很多, 如影像法、口令提示法、保护与帮助法等[6]。加减难度法是指在教学训练时, 以低于或高于技术动作要求的难度进行练习的方法。

两种方法在武术套路的难度动作教学中使用非常广泛, 可用于难度动作教学的各个阶段。难度动作对于运动员来说除了具有一定的难度外, 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运动员在练习时往往会存在心理障碍, 因此, 适当的保护和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使用保护与帮助法, 教练员必须明确需要保护和帮助的时机和方法, 不可盲目, 以免保护帮助不成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如在练习侧空翻转体动作时, 采用定步抄腰的方法进行保护帮助。即运动员原地摆腿蹬地作侧空翻, 帮助者左手随其蹬起而用力上托, 助其腾起, 右手滑扶其右腰间向前上发动, 助其侧翻转体, 然后, 保护其落地[7]。通过运用保护与帮助法, 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 打消害怕的顾虑, 有效地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随着技术动作的创新和发展, 武术套路中的难度动作的难度逐渐增加, 如旋风脚和旋子等由原来的单独动作发展为了加转体, 其转体度数也不断增加, 由360°到720°。在练习中, 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点以及掌握难度动作的情况, 合理进行难度动作的练习,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练习中, 教练员可以帮助运动员先练习原地跳起旋转, 用双手托住练习者的双臂腋下, 卡住肩胛骨, 在练习者向上跳起的同时, 用力向上托起, 使运动员的身体位置保持垂直旋转, 并使运动员在空中最高点停留片刻, 使其体验并建立空中转体概念。在掌握了转体动作要领后再逐渐增加转体度数的练习, 逐步提高技术难度。

3.4 纠错法与基本功训练相结合

难度动作是多个技术动作的综合, 其组成部分多, 对身体素质、各部位的协调能力等要求高, 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机率较大。根据运动员的不同, 其出现的错误各不相同。在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实际教学中, 首先要诊断出运动员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 然后再结合相关方法纠正。运动员无法完成难度动作的原因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动员身体素质达不到完成难度动作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但有时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同时存在。如在做旋风脚转体时蹬地起跳后腾空不高, 前跃较远, 旋转速度和摆腿速度过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助跑最后一步步幅太小, 屈膝过多, 蹬地角度太大, 踏跳蹬地速度不够, 腰腿力量不足等, 不能有效地将由助跳获得的向前的水平速度, 转变为向上的腾起速度[8]。针对这种情况, 在改进助跑踏跳技术的同时, 首先加强腰腿部的柔韧性练习, 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多做压腿、踢腿练习, 正、侧压腿, 快速里合、外摆腿均要练习, 两腿交替进行。其次, 增强腿部及腰腹肌力量, 发展弹跳和协调能力。可多做原地纵跳、单脚跳、弓箭步交换跳、仰卧起坐、仰卧举腿、悬垂举腿等练习。

4结语

在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教学中, 合理的教学步骤和训练方法是提高难度完成质量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特别是专项准备活动的练习, 预防高强度的练习给运动员带来的损伤;通过讲授法和示范法让运动员建立完整的视觉表象, 然后进行分解与完整相结合的练习方法, 使运动员掌握各个环节正确的动作概念;合理使用保护与帮助的辅助教学法, 消除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及时加强对技术动作的诊断与评价, 针对不同运动员的特点进行错误动作纠正;在提高阶段, 主抓身体素质练习, 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 让运动员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清晰各环节的运动轨迹, 力求内外相结合追求技术动作的完美表现。除此之外, 教练员积极探索适用于新规则的难度动作专项训练方法与运动员刻苦训练是提高训练效果, 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秀芝, 张建永.浅谈准备活动的重要性[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 (1) :87-88.

[2]陆耀飞.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177-178.

[3]朱东.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探微[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88.

[4]刘涛.从新规则的实施窥探套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84-86.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240-244.

[6]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505-509.

[7]于洪波.武术基础[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54.

高难度动作 第6篇

目前在我国舞蹈啦啦操的各队伍中,正确掌握该动作技术的队伍为数很少,要掌握该难度动作,运动员不仅需要了解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需要有较好的胸、腰、腿的柔韧性。因此,如何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如何寻找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动作技术水平,是摆在我国舞蹈啦啦操教练员、运动员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将根据该动作的技术特点,寻找提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帮助我国舞蹈啦啦操教练员、运动员掌握动作技术,为他们的动作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文献综述

当前在舞蹈啦啦操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对运动员的部分能力发展、中外成套的分析、以及讲述发展的现状。周桂琴在《艺术体操运动员柔韧性训练》中认为柔韧性动作不仅是专项素质训练的内容也是发展动作难度必备的条件。徐静在《舞蹈啦啦操创编理论研究》中认为舞蹈啦啦操是以舞蹈动作为主,在啦啦操基本动作中融入了多种道具和舞蹈元素,对参赛队员在动作节奏、个人表现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李德华在《从竞赛规则的变化探讨我过啦啦操的发展趋势》中认为突出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性、提高动作完成的规格和质量,建立科学和系统化的训练体系,分析和研究新规则难度表中新动作的技术特点,寻找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从而保证我国啦啦操沿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前进。从现有的研究可了解舞蹈啦啦操发展的现状,中外成套中存在的差距,和所需能力的训练手段,但如何提高运动员的单个难度的训练,从而提升成套难度的分值,提高成套的质量,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的,该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作出针对舞蹈啦啦操柔韧类难度“肘撑后软翻”动作的训练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相关能力训练

完成该难度动作时,除了运动员必须娴熟地掌握后软翻的翻腾技巧外,还对运动员肩、胸、腰、腿的柔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完成细节中还需要注意膝盖、脚面的伸直与绷紧,否则会极大的影响动作的完成质量与美感。

2.1.1柔韧训练

(1)肩部柔韧性训练。

训练肩部柔韧主要采用压肩、绕转、吊拉肩部等多种练习手段。

对抗性练习:两人互相双手搭在对方的肩膀上身体向前,往下有节奏的震动;一个人俯卧,双手相握头上举,辅助者扶着底下人的肘关节向上抬起,膝盖顶在底下人的背部向前,手与腿使反作用力,被压者只需要放松,随着对方的力向下。

(2)胸部柔韧性训练。

第一种方法在地毯上双膝跪地,双手前伸放在地上胸向下压,辅助者座在练习人的背上慢慢下压,尽量使胸部靠近地面。第二种是选择练习者面对墙站好,双手上举贴墙,抬头挺胸压胸,自己震压,也可以寻求其他队员辅助,尽量使胸部贴紧墙面。

(3)胸腰柔韧性训练。

训练肩部柔韧主要采用吊、控、压胸腰部等多种练习方法。

1吊胸腰。

双膝分开跪立,双手放于腹部向后吊胸腰;分腿站立,双手放于腹部向后吊控胸腰;甩腰:在保护帮助下,练习者手上举,向体后甩胸腰。

2压胸腰。

进行腰部的拉伸,双手与肩同宽放于体前地面,双膝分开同肩宽跪地,辅助者坐在练习者的腰部,并逐渐增加负重;练习者体后屈(下腰),在腰部柔韧达到一定水平后可要求运动员在下腰时尽量用手靠近脚踝。

3下腰。

这是该难度能否完成的核心技术,因此,很好的掌握该项技术与拥有相应的身体能力至关重要。

(4)腿部柔韧性训练。

在练习者没有基础的情况下选择原地下纵叉,或把前腿抬高30~50 cm压纵叉。

静力性练习:手扶一定高度的物体,体前屈压肩;在保护帮助下,完成高锐角反压肩练习;练习者手持体操棒或软绳根据自己的肩部柔韧情况,选择适当宽度,双手直臂由前向后转肩,再转回体前。

2.1.2力量练习

(1)手腕力量练习:立腕练习;隔一天一次每次30个一组3组;

(2)腰腹力量练习:腹肌练习;每天练习20个一组3组;背肌练习;每天练习30个一组3组。

(3)肩带力量练习:倒立练习;每天练习一分钟一组2组。

(4)腿部力量练习:蛙跳练习;隔一天一次每次4~6趟(趟的长短以场地大小自定义)。深蹲练习;隔一天一次每次15一组3组。

2 . 2肘撑后软翻的训练方法

2.2.1辅助练习

要练习“肘撑后软翻”这个难度动作,首先要求运动员本身应具备相应的身体能力,特别是运动员肩、胸、腰部位的柔韧性。再针对性安排训练计划,对运动员的肩、胸、腰部的柔韧进行科学的训练。

(1)在保护帮助完成举腿下腰练习。

1蹬摆腿。

这个动作的感觉可以先练习扶把杆有节奏的踢前腿,踢腿时要注意有速度和爆发力。

2在保护帮助下完成下腰蹬摆腿练习。

3在保护帮助下体会分腿倒立过程。

4练习顶肩推手动作。

(2)后软翻动作练习。

1在保护帮助下完成完整动作过程。

2在保护帮助下由高处向低处完成完整动作。

3独立完成动。

当运动员对分解技术掌握娴熟以后就可以将“后软翻”这一难度动作进行整体练习。

2.2.2肘撑后软翻的训练手段

(1)肘倒立:在保护帮助下进行肘倒立练习,体会肘倒立时身体的正确位置与身体的控制感觉。

(2)分腿肘倒立:在保护帮助下进行肘倒立练习,体会肘倒立时分腿的身体位置身体的控制感觉。

(3)体后屈肘撑落地:由高处向低处反复练习熟练该动作的技巧。

2.3建议

(1)肘撑后软翻难度动作对柔韧性有极高的要求。如果处于专门提高关节活动幅度阶段,应该每天都要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在保持阶段,1周可安排3~5次,训练量也可减少,但在全年训练的任何时期,都应安排发展或保持柔韧性的练习。在身体具备相应的柔韧软度之后再进行肘撑后软翻的练习,运动员在练习中要先掌握基础,循序渐进。

(2)蹬摆腿不协调时,要单独练习下腰蹬摆腿,练习中要注意动作细节,脚尖、膝盖一定要绷直,注重身体姿态,从而提升动作美感。

摘要:肘撑后软翻在舞蹈啦啦操评分规则中属于柔韧类难度动作,在中国啦啦操竞赛规则(2010-2013版)的舞蹈啦啦操的柔韧与平衡类难度中属最高级别的难度动作。从近几届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冠军赛舞蹈啦啦队比赛套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各个参赛队伍来说:肘撑后软翻难度系数较大,不易掌握。由此可见,高系数的难度价值和完美完成的成套规格标志着一只队伍技术水平的高低,更是一支队伍能否成功获得冠军的重要因素之一。希望该研究可以为教练员、运动员教授、学习肘撑后软翻动作提供参考,让更多运动员掌握该难度动作,并将这个难度运用到成套中,为提高我国舞蹈啦啦操运动员掌握难度的能力尽绵薄之力。

高难度动作 第7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2年我国新编竞技健美操二级规定动作男子三人操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知网, 以“竞技健美操”“运动生物力学”等关键词搜索, 并查阅《2001~2004国际健美操竞技评分规则》, 获取本研究需要的相关资料。

1.2.2 信息技术法

(1) 资料获取:下载竞技健美操二级的规定动作男子三人操的视频, 将视频存入电脑硬盘 (格式为mpg) 。

(2) 资料处理:运用技术分析器dartfish软件对文森俯卧撑动作技术运动学参数描述与分析。

(3) 图片处理:用视频播放软件豪杰超级解霸v8将截取的视频资料连续抓图。将文森俯卧撑的分解动作逐一呈现。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文森俯卧撑动作的各项指标统计采用excel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与图形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结果见表1。

2.2 分析

(1) 俯卧撑下降与上升阶段。

从图1折线图看出张小龙的曲线平滑, 分明, 这表明张小龙的俯卧撑起落动作清晰, 标准。在整个过程中, 身体都保持着良好的平衡, 全身的肌肉群很好的控制身体, 同时也显示了张小龙的整个身体重心在俯卧撑阶段起伏很大, 体现了良好的上身力量素质。葛智斌的曲线图起伏不明显, 表明他上升与下降的动作位移变化比较小, 时间短, 不够流畅。宋波的曲线下降幅度很明显, 说明俯卧撑的起落过程中, 上身没有较好的控制, 需要提升力量素质。从图2重心速度变化曲线中可以看出, 葛智斌和张小龙分别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波峰与一个上升波峰, 表明他们在俯卧撑的上升与下降过程中, 位移变化很大, 通过dartfish软件测量的数据也能充分证明了两位运动员完成动作的力度和规范度, 是运动员在大幅度地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动作熟练程度的外在表现。

(2) 文森控制姿态阶段。

文森俯卧撑技术运动学参数描述与分析:俯卧撑动作技术的竞赛规则将难度动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俯撑, 一腿伸展并搭在同侧的肱三头肌上部, 至俯卧撑下降时刻。俯卧撑阶段:俯卧撑下降时刻 (身体下降后, 胸部距离地面小于10cm) 。至俯卧撑上升时刻。结束阶段:俯卧撑上升时刻至架起腿着地成静止姿态。

图3是三位运动员左髋角度变化曲线, 在28s~36s这个时间段内, 张小龙和宋波的角度值比较相近, 但张小龙在整个时间段曲线平滑, 证明张小龙在起落阶段大腿与身体之间固定的最好, 起落平稳利索, 保持着良好的身体姿态, 体现了他在大幅度地准确地完成动作过程中, 肌肉快速用力动作变化的速度, 而葛智斌和宋波在起落阶段, 大腿没有完全控制好, 出现摇晃状态, 从而影响了整个身体的控制能力。

表2说明葛智斌的左髋关节活动幅度最小, 这说明他的髋关节柔韧性相对较差, 这可能是导致他在完成整个文森俯卧撑过程中达不到标准身体姿态的主要原因。而张小龙的左髋关节活动幅度最大, 说明髋关节的柔韧性较好, 没有柔韧性, 就没有动作幅度, 动作幅度能使动作达到完美的技术效果。

3 结语

(1) 难、新、美、稳是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是难度动作, 操化动作, 过度动作的有机结合, 要求运动员在完成特定的时空里的动作时, 处处表现身体的控制能力, 姿态控制是难美类项群运动项目的共同特征。

(2) 分析表明, 当运动员自身身体控制能力较好, 上肢及腰腹躯干的力量大时, 才能在身体下降后迅速完成了动作的最大幅度。这也充分体现了力量素质是竞技健美操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

(3)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我们还可以利用参数曲线显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优化筛选难度动作关键技术运动学参数, 逐步建立健美操难度动作技术诊断系统, 给出技术改进建议, 找出促成动作趋于最佳化的关键因素, 寻求最佳技术动作, 提高训练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洪.竞技健美操训练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2]程锡森.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06.

[3]桑国强.我国竞技健美操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0.

高难度动作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瑜伽比赛,体位动作难度,分析研究

前言:

瑜伽是一种静态的有氧运动。它以呼吸为基础, 配合合理的难度体位动作完成。它具有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 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由于放松、自然的特点, 受到广泛的推广。特别是近几年, 在大学校园里传播迅速。本次中国首届高校瑜伽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 集合了全国18所高校共计170名运动员参加。在比赛中, 体位难度动作是比赛的关键内容。本文以参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通过在比赛中, 收集资料, 对参赛运动员所选择的瑜伽体位动作难度详细情况总结归纳, 得出数据, 详加分析。最后获得结论。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为将来瑜伽运动的体位动作难度训练提供理论支持。以求更好地在高校中推广这一运动。

1、研究对象

参加首届中国瑜伽大赛的全国18所高校代表队, 共170名运动员。

1.1、研究方法

1.1.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瑜伽的相关杂志、书籍等文献资料和部分高校瑜伽代表队情况的相关网站。并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1.1.2、录像观察法

根据回放中国首届瑜伽比赛部分赛事视频, 观察获得瑜伽难度动作相关资料。

1.1.3、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和Excel对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1.4、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 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论证了有关结论与建议。

2、结果分析

2.1、参赛运动队和运动员情况概括

首届中国高校瑜伽比赛2011年在河南洛阳举行, 共有全国18所高校代表队, 170名运动员参加此次比赛。大赛规定, 比赛参赛人员分为男子组、女子组两大类, 均设A、B、C、D、E五个难度技术组别。级别划分是A组 (年龄:16-24周岁) ;B组 (年龄:25-34周岁) ;C组 (年龄:35-44周岁) ;D组 (年龄:45-54周岁) ;E组 (年龄:55周岁以上) 。

2.2、比赛难度评审过程概括

由于瑜伽没有明确的难度动作分值界定, 所有难度动作分值均以完成情况来裁定。也就是说不同的难度体位动作评分起点都是同样的, 只视完成情况好坏来评分。本次比赛, 评审过程分为三阶段:一阶段, 每组组别参赛人员完成整套《太阳致敬式》动作。裁判根据完成情况评分;二阶段, 规定体位难度动作比赛。每组组别参赛运动员从前屈、后屈、平衡的规定体位难度动作中任取三个完成, 裁判根据完成情况评分;三阶段, 自选体位难度动作比赛。自选动作两个, 由运动员自己挑选掌握最好, 难度最大的体位动作进行展示, 自选动作应为规定动作之外的体位动作。成套动作满分为10分, 裁判员的评分精确到0.1分。裁判员的评分去掉1-2个最高分和最低分, 中间的3个分数的平均分即为得分, 再减去裁判长减分即为最后得分。

2.3、参赛运动员体位动作特点综述

2.3.1、本次大赛参赛运动员共170名, 自选体位动作每人要做两个。

运动员普遍难度大, 完成好, 艺术观赏性强。在难度体位动作的选择上, 各个体位系列均有涉及。

2.3.1. 1、运动员在自选难度体位动作方面, 选择的体位难度

动作所属种类最多的是平衡体位系列难度动作, 共有4个体位动作属于平衡系列;选择的次数最多, 共有49次。其次是倒立体位系列难度动作, 有一个动作属于;选择次数为22次。然后是坐式体位系列动作, 有一种属于, 选择次数为12次;选择最少的是前后屈体位系列动作, 只有两个体位难度动作属于, 选择次数加起来不到10次。

2.3.1. 2、虽然运动员选择平衡和倒立体位系列的难度动作最

多, 但是完成动作的成功率却是所有体位难度动作中最低的, 平衡体位难度动作49次完成中, 2次失败, 成功率为95.9%。倒立体位难度动作22次完成中, 3次失败, 成功率为86.3%。其他体位的难度动作成功率均为100%。综合成功率最高的是前屈、后屈, 坐式难度体位系列, 站式体位系列难度基本没有选择。成功率最低的是平衡和倒立体位系列难度。

2.3.1. 3、总结:

由于瑜伽没有明确的难度动作分值界定, 所有难度动作分值均以完成情况来裁定。也就是说不同的动作评分起点都是同样的, 只视完成情况好坏来评分。男子B组运动员倾向于选择力量性、平衡性的体位难度动作挑战, 但由于这类难度动作的完成起来难度大, 完成的效果可能不是很好。柔韧性、屈伸性体位难度动作对于男子选手虽然有一定压力, 但是往往难度不高, 稍加练习即可做到, 并且成功率高, 完成情况好。

2.3.2、其他男子组运动员难度动作情况归纳

2.3.2. 1、在难度体位动作的选择上, 各个年龄段的选手考虑不一样。

较年轻的A、B、C组选手倾向于挑战力量性, 支撑性的倒立平衡体位系列难度动作, 基本不考虑站式或者坐式这类柔韧性、伸展性的难度体位动作。而年龄偏大的D、E组选手则更钟情于后者, 较少看到有选择平衡倒立等力量性支撑性的难度体位动作。

2.3.2. 2、在难度体位动作完成情况方面却和选择的难度体位动作次数相反。

选择最多的倒立平衡体位系列难度未完成情况严重, 就算勉强完成, 动作质量也不高, 难度完成的不可预知性大。再一点就是过多选手重复单一的选择, 使裁判的评分印象也受到了影响。相反, 前后屈和站坐式难度体位动作虽然看起来简单, 多依靠柔韧、屈伸基础, 但选择的人少, 动作完成的不可预知性小。裁判看到不同于他人的难度体位动作, 也会觉得新颖独特。

2.3.3、女子组运动员难度动作情况归纳

女子组运动员难度体位动作完成情况和男子组基本类似。女子根据传统的难度选择习惯, 大多考虑前后屈等柔韧性、伸展性的难度体位动作, 但这类难度体位动作不如力量性、支撑性的难度体位动作完成情况好。

2.4、难度动作完成情况归纳总结

2.4.1、难度体位动作选择面局限, 选择难度动作单一

由于瑜伽没有明确的难度动作分值界定, 所有难度动作分值均以完成情况来裁定。也就是说不同的动作评分起点都是同样的, 只视完成情况好坏来评分。传统意义上男子运动员代表力量和阳刚, 故而男子组运动员倾向于选择力量性、平衡性的体位难度动作挑战, 但其实这类难度动作的完成起来难度大, 完成的效果可能也不好。柔韧性、屈伸性体位难度动作对于男子虽然有一定压力, 但是往往难度不高, 稍加练习即可做到, 并且成功率高, 完成情况好。同等情况下, 比依靠力量支撑完成的平衡性难度动作讨巧的多。应该鼓励选手进行尝试。对于女子组的比赛选手而言, 情况也是同样。女子组选手普遍选择柔韧性的难度动作, 摒弃或者很少选择力量支撑性的动作, 但是恰恰是柔韧性难度体位动作完成不够力量性难度体位动作情况好。

2.4.2、体位动作难度完成情况不够理想, 很多运动员基本功不扎实, 和瑜伽运动原理不符

由于多数选手之前从事健美操或者舞蹈专项训练, 瑜伽的基本功不扎实。很多难度动作虽然能够顺利完成。却带有明显的健美操、舞蹈痕迹, 发力点不正确, 没有结合呼吸调节的意识。具体表现在:难度动作下落收势过快, 绷脚尖和分掌动作明显。完成动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下意识的憋气, 不呼吸等违背瑜伽运动原理的情况。

2.5、解决方法

针对很多运动员此次比赛呈现出来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强调教练员和老师要从平时训练着手, 从强化基本功练习为主。学生们之前是从事的其他项目的基础训练。比如健美操、舞蹈等等, 甚至很多瑜伽教师本人也是健美操、舞蹈出身, 在训练时难免会带有一些健美操、舞蹈训练的痕迹。因此更要时时刻刻给学生强调瑜伽的运动特点。更换他们固有训练的思维概念, 找准正确的发力点, “静、力、美”三者缺一不可。调整呼吸, 凝神关注, 身心放松, 做到最好。

在比赛时难度体位动作的选择, 要根据自身优势, 同时灵活考虑。平时训练中要加强全方位、多方面的难度体位动作。避免相互重复, 固步自封。

选手在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 最主要就是难度体位动作选择单一, 技术完成上又不稳定。有些选手平时练习时好好的, 上场比赛却出现失误。这并不是他们没有完成该项难度的实力, 而在于他们一心选择了高难度的体位动作, 平时训练时就不断练习。孰不知, 同样的体位系统难度动作, 评分差距不大, 为什么非要一窝蜂做力量型的难度体位, 给裁判造成无谓的视觉疲劳, 而不考虑发展与众不同的难度体位动作呢?其实真正比赛时, 出于性别考虑, 如果大家都认为不擅长的柔韧平衡难度体位动作的男子, 或者不擅长力量平衡难度体位动作的女子, 能够很好完成他们传统意义上不擅长的难度体位动作, 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让裁判眼前一亮。而这, 在平时训练中可以很好的进行尝试。

3、结论

3.1、本次高校瑜伽比赛属于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首届瑜伽专业赛事, 在比赛难度体位动作的评审方面, 不管是评审方式还是评审内容都较以往有了明确的界定。由于瑜伽没有明确的难度动作分值界定, 所有难度动作分值均以完成情况来裁定。也就是说不同的动作评分起点都是相同的, 只视完成情况好坏来评分。传统意义上男子运动员代表力量和阳刚, 故而男子组运动员倾向于选择力量性、平衡性的体位难度动作挑战, 但是完成的情况不如柔韧性伸展性的难度体位动作, 女子组运动员情况正好相反。

3.2、通过本次赛事, 暴露出高校瑜伽运动员目前难度体位动作的问题:一是难度体位动作选择面局限, 选择范围单一;二是很多运动员受其他运动项目基础影响, 违背了瑜伽运动的动作原理。

3.3、针对以上两类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一是从基础入手, 加强训练时的呼吸协调, 时时刻刻给学生强调瑜伽的运动特点。更换他们固有训练的思维概念, 找准正确的发力点, “静、力、美”三者缺一不可。二是强调在比赛时难度体位动作的选择, 要根据自身优势, 同时灵活考虑。平时训练中要加强全方位、多方面的难度体位动作。避免相互重复, 造成裁判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首届瑜伽大赛次序册, 2011年12月.[1]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首届瑜伽大赛次序册, 2011年12月.

高难度动作 第9篇

关键词:花样滑冰,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难度跳跃动作,积分肌电,运动生物力学

1前言

花样滑冰作为冬季奥运会的冰上比赛项目之一,结合了体育运动的力量与技巧、艺术表演的音乐与舞蹈[1]。跳跃动作作为花样滑冰比赛中得分最高的动作类型,其难度的高低以及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最终成绩。要完成一个指定的跳跃动作,其中有3个重要的因素:垂直方向的起跳速度、相对身体纵轴转动惯量的控制以及上下肢的伸展节奏[2]。

近年来随着花样滑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水平运动员在保证其他组合动作不失误的情况下,都在努力运用高难度的跳跃动作获取较高加分[3]。我国花样滑冰选手从九十年代开始成长迅速,在优势项目双人滑新实现老交替的同时着重提高单人滑运动员技术,逐步培养运动员的艺术底蕴,实现整体竞技水平的提升[4]。国内花样滑冰的运动专项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主要得分点——难度跳跃动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此项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高难度动作的创新。从项目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相应的科学研究,提高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才能最终提升花样滑冰项目的知名度,得到大众的关注和参与[5]。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的10名运动员,以及竞技状态良好的2名现役国家队男子运动员。

2.2研究方法

三维标定:将拍摄的范围规定在约10m×20m的范围内。 按左、右依次用PEAK三维框架进行了标定。有实验对该标定精度进行测量,精度误差不超过3%,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于比赛前和后,在不移动摄像机的情况下,对框架进行拍摄。

现场拍摄:在比赛过程中,使用两台日本JVCGR-DVI9800s H摄像机2台在比赛现场从冰场两侧定点同步拍摄运动员跳跃动作技术的三维录像,拍摄频率为50Hz。

影像解析:通过艾立尔软件处理分析运动员技术动作录像。根据艾立尔模型构造人体16个主要的模型参数,对整个跳跃动作过程进行解析。然后对数据进行DLT法处理,将二维数据转换为三维数据,用数值滤波法进行平滑,并计算输出相关的数据资料。根据技术动作的数据资料结合花样滑冰跳跃动作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研究。

实验测试法:肌电数据使用NORAXON 8通道无线遥测表面肌电测试仪进行采集,使用MRXP Master 1.07肌电分析软件对原始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原始肌电信号经带通滤波 (截止频率20-500Hz),全波整流,RMS(300ms)平滑处理。

数理统计: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所有测试指标均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指标间的差异。

3结果与分析

3.1跳跃动作肌肉电信号

对国家花样滑冰队两名王姓优秀男子运动员(以下分别由运动员1、运动员2表示)从起跳蹬伸到落地时下肢肌电分析 , 选取肌肉 均为支撑 腿的胫骨 前肌 (Tibialis anterior)、腓肠肌内侧头(Medial gastrocnemius)、股直肌( Rectus femoris)、股二头肌长头(Biceps femoris), 其中运动员1为后内点冰三周跳,运动员2为后外点冰三周跳。

根据对图1和图2波峰出现的时间分析,运动员1和运动员2都是支撑腿的胫骨前肌和股直肌最先发力,这两块主动肌在起跳阶段为蹬伸提供主要动力。此时作为拮抗肌的腓肠肌和股二头肌则都在后期开始发力,但两位运动员仍有较大区别。运动员1在起跳阶段拮抗肌均处于极低的发力状态,几乎完全放松直到在落地时转换成主动肌群,而运动员2的四块肌肉在起跳阶段都有较大放电,说明下肢处于非常紧张及不协调的状态[6]

通过对原始肌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运动员1起跳过程中发力最大的肌肉是胫骨前肌和股直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股二头肌长头的发力较小。运动员2在起跳过程中腓肠肌内侧头和股直肌的发力最大,其次是胫骨前肌也有较大发力,最小的是股二头肌长头。运动员1的支撑腿肌肉力量充分且协调,在视频中针对动作分析后发现其跳跃动作缓冲合理,起跳蹬伸流畅有力。运动员2在起跳前有一个明显的停顿,整体起跳节奏把握得并不理想,支撑腿肌肉的过于紧张是导致起跳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7,8]。

3.2质心速度参数分析

对男子运动员闫某和科夫顿的后内点冰三周跳以及女子运动员李某、安娜的后内点冰三周跳进行运动学分析。

运动员起跳分为下摆和上摆两个阶段。1下摆期:身体依然保持缓冲时的直立姿势,无任何转体动作。两臂和浮足的下摆要连续快速,鞭打动作要快速有力,摆动要紧靠身体。 避免出现追求高周数而出现提前预转和浮足侧摆情况。2上摆期:滑腿由深曲转为快速蹬直,要做到果断迅速。在蹬直腿的过程中,两臂和浮足要沿起跳弧线的切线方向的前上方摆出,为了尽早进入高速旋转期,提高平均的旋转速度,要采用边摆边收和小摆早收的技术,同时也有利于保持跳跃时的稳定性。运动员起跳时施加动力,可进一步提高其质心速度和旋转的角动量。起跳必须在瞬间内完成,才能保证整个动作的流畅和成功[9]。

运动员的主运动方向与空间坐标的关系如图3所示,X轴与运动员前进主方向平行,Y轴表示左右两侧方向,Z轴表示垂直方向。

闫某在起跳过程的参数如图4,起跳蹬伸过程用了0.32s;由X、Y轴计算的水平方向质心速度从5.62 m·s-1下降至2.91 m·s-1,减少量为2.71 m·s-1;Z轴垂直方向质心速度达到3.08 m·s-1,离冰后身体的腾起角度为31.0°。科夫顿在起跳过程的参数如图5所示,起跳蹬伸过程用了0.24s,由X、Y轴计算的水平方向质心速度从5.68 m·s-1下降至2.61 m·s-1,减少量为3.07 m·s-1;Z轴垂直方向质心速度增加到2.84 m·s-1。由此获得的离冰后身体的腾起角度为29.8°。

在两人Y轴方向质心速度相近的情况下,闫某X轴方向的质心速度远远大于科夫顿,从而使得质心三维合速度要明显高于对手。在垂直和水平方向质心速度均占有优势的情况之下,闫某的后内点冰三周跳拥有足够的腾空高度和跳跃远度,动作完成的质量非常高,空中滑行做到即飘又远[10]。闫某Z轴方向质心速度并非平稳上升,而是在0.12s时出现了下降,原因是闫某支撑腿的膝关节角度仅为101.8°,而科夫顿的膝关节角度为127.7°,导致大腿主要伸肌群未能处于最大发力状态[11]。同时,快速起跳时膝关节角度过低,也会对关节造成巨大的负担,如果运动员在训练中长此以往,导致膝关节损伤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随后膝关节角度的逐渐增加,闫某的Z轴方向质心速度曲线也开始明显上升,最大速度甚至超越科夫顿。相关研究表明,起跳蹬伸的最大峰值力矩随着膝关节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在135°到150°之间达到最大值[12,13]。

3.3质心位移参数分析

注: 1)表示国内男子运动员与国外男子运动员相比 P<0.01。

如表1所示,完成三周跳的运动员腾空时间均在0.60s以上,完成四周跳的高松和张民两位运动员其腾空时间均在0.7s以上,Z轴垂直方向的位移均在0.6m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尝试四周跳的科利木肯在落冰时出现了失误并未完成预定动作,在分析他的腾空时间和Z轴位移时发现数值为0.68s和0.57m,两项数据都要低于成功完成四周跳的高松和张民两位运动员。在对Z轴方向的位移与相应腾空时间进行对比时,国内男子运动员要显著高于国外男子运动员, 说明我国男子单人项目成绩正在逐渐提高,并在一些国际赛事中有优异的表现。

腾空时人体受到的外力只有重力(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从自由落体公式再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进一步证实Z轴位移是由起跳时所给予的Z轴方向的初速度决定,即起跳时垂直方向速度越大,腾空高度越大,腾空时间越长。运动员在直线滑行时所积累的水平方向速度是起跳时速度的基础,而在蹬伸阶段充分运用快速力量,使身体获得最大限度向上的速度则是关键的技术环节[14,15]。

4结论

4.1要完成高质量的跳跃动作,必须以起跳瞬间较快的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作为前提,水平速度越大,空中滑行距离越远;垂直速度越大,则腾空时间越长,垂直腾空距离越大;

4.2花样滑冰跳跃动作的最主要力量来自下肢支撑腿的肌肉力量,因此要特别重视肌肉最大力量训练。不仅如此,动作的流畅和协调归结于肌肉发力的协调,在发展力量的同时也要结合协调性练习,掌握合理的膝关节屈伸角度,以达到肌力最大化;

4.3在点冰类跳跃动作的起跳过程中,最先发力的肌肉是胫骨前肌和股直肌,腓肠肌与股二头肌发力在后。起跳时肌肉过于紧张,导致发力顺序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蹬伸过程的流畅性,动作质量大打折扣;

上一篇:高压氧舱安全下一篇:场县合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