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读范文

2024-07-31

现代解读范文(精选12篇)

现代解读 第1篇

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 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咱1暂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 在诗歌里泄露隐秘的灵魂”。[2]情感是诗歌的表现核心, 是诗歌解读的重点,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必须准确解读诗歌的情感, 然后才能精准地触摸到诗人复杂而隐秘的灵魂。

然而, 因时代和观念的差异,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解读方法毕竟有所不同。古典诗歌解读, 一般重视的是社会历史批评和道德批评, 所以它强调从内容角度来解读诗歌中蕴藏的情感, 像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物抒情等说法, 就是从“景”“事”“人”“物”等内容角度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但现代诗, 因为其理论基础是西方形式主义文论, 因而解读其情感, 要更多从形式而不是从内容的角度着手。可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不少教师缺乏西方文学理论素养, 因而造成了情感形式解读的缺失。例如, 在常态教学的诗歌解读中, 不少教师往往将现代诗解读等同于现代散文解读, 或者是将现代诗解读与古典诗解读混为一谈, 就是不能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角度来解读现代诗的缘故。所以, 我们要真正解读好现代诗, 把现代诗当作现代诗来教, 就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加强西方文论学习, 从“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结构韵律”等角度去解读。

二、现代诗情感解读的基本着力点

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和结构韵律等是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角度解读现代诗情感的几个基本着力点。

(一) 陌生化语言与情感

诗歌艺术发展到20世纪, 在形式追求上走向了极致。这种追求极致形式甚于典型内容的诗歌被称为现代诗。现代诗试图探索有别于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 “陌生化表达”是其最大追求。陌生化表达就是用陌生化语言来表现现代社会复杂变异的生活, 借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深沉思考。陌生化语言是对人们所熟知的语言表达的推陈出新, 其目的是造成感觉上的疏离感, 产生新颖的审美情趣。诗人运用陌生化语言, 可以使诗歌产生新的意趣;而读者关注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 往往能以此为抓手, 捕捉诗人隐藏在诗歌中的七情六欲。如郑愁予《错误》中的名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表达上有超越常规的地方:一般而言, 用花来比喻人的容颜, 只是说“她的容颜像盛开的莲花”, 或“她的容颜像衰败的莲花”;但这一名句中, 却将这两种情形糅合在了一起, 从而成为了一个意蕴更丰富的名句。因为这个名句将莲花随着季节变迁而花开花落的情景, 与那个深闺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思妇时而满怀期待、容颜焕发, 时而黯然神伤、容颜憔悴的情绪变化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思妇变化多端的幽怨情绪。思妇的情绪曲曲折折, 起起落落, 与花开花落的莲花景象何其相似。这样的表达看似超常, 实则贴切, 是诗歌外在语言与诗歌内蕴情感高度的契合。

再看, 何其芳现代诗《秋天》的第二节: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初读这节诗, 有几处语言上的陌生化表达耐人寻味。为什么是“向江面的冷雾”而不是向“笼罩着冷雾的江面”“撒下圆圆的网”?“乌桕叶的影子”能收起吗?“白霜”为什么用“满载”来支配?能说“秋天”“游戏”吗?但细品诗歌超越常规的语言表达, 诗人变异语言中所内蕴的深邃情感便浮出水面。“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而不是“向笼罩着冷雾的江面洒下圆圆的网”, 即强调“冷雾”意象, 一方面照应标题“秋天”;同时, “冷雾”意象自然营造出清冷的深秋氛围, 有助于传达渔夫在清秋时节悠闲的情感。为什么“收起”的是“青鳊鱼似的乌桕叶影子”?其一, 从意象的角度来看, “乌桕叶”的意象更符合诗歌的意境。请看文中对“乌桕”的解释:“乌桕”也叫“桕树”, 落叶乔木, 叶子互生, 略呈菱形, 秋天变红, 所以, “乌桕叶”的意象更能表现秋天的意境。其二, “青鳊鱼”是实的物象, “乌桕叶的影子”是虚象, 用“青鳊鱼”来修饰“乌桕叶的影子”, 淡化了物质的收获, 强化了精神的收获, 这不仅与后面“满载着白霜”和“轻轻摇”等内容相照应, 同时暗示了收获劳动快乐与悠闲生活情调的主题。“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为什么用“满载”而不用“覆盖”?“满载”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白霜的浓深, “满载白霜”同时也隐喻收获之少, 这与下一行诗句中“轻轻摇”等内容也能照应。诗意突出了物质的清淡, 但同时又升腾了精神的愉悦,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摇动着渔夫淡泊清闲的生活态度, 弥散的是诗人绵绵的诗意。“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为什么用“游戏”, 而不用“满载”,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游戏的定义, 游戏以直接获得快感 (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 为主要目的。诗人借渔夫“游戏”的体验告诉读者:劳动是愉快的, 生活是富有情趣的, 物质的收获远不如精神的愉悦更值得追求。

通过上述诗歌语言的分析, 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候利用现代诗语言的“矛盾”和“纠结”, 可以很准确地把握诗歌复杂的情感内涵, 完成对复杂作品的解读。诗人何其芳早期在谈诗歌创作时曾这样追求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我曾有过一段多么热心的时间虽说多么短促, 我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我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我最大的快乐或酸辛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3]朱自清说:“就一首首诗说, 我们得多吟诵, 细分析;有人想, 一分析, 诗便没有了, 其实不然。单说一首诗‘好’, 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 便非先做分析的工夫不成。”咱[4]67显然, 这里所强调的诗歌分析就包括陌生化语言的分析。

(二) 意象组合与情感

现代诗论认为, 诗歌意象和语言组织的分析是了解一首复杂作品的主要切入口, 解诗就是依从作品的意象和语言一层层挨着剥开去, 即遵从作品自身内部的逻辑性进行细读、思索和玩味。咱[4]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 意象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现代派诗人唐湜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对意象的关注和破解上, 他说:“在诗人, 意象的存在一方面由于诗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切的体贴, 一种无痕迹的契合;另一方面又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凝聚, 万物皆备于我。”他还认为:“意象当然不是装饰品, 它与诗质间的关联不是一种外形的类似, 而应该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感应与融合, 同感、同情心伸缩支点的合一。”咱[4]198这一观点直接点出了意象与情感之间“物我合一”的关系。当然, 很多现代诗在意象选用上不止局限于运用一个核心意象, 而是在核心意象运用的基础上再构建一组意象群, 采用意象叠加的艺术方法来形成意境, 传递情感, 也即意象的群体运用、组合运用是现代诗的一大特征。所以, 解读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方式往往能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 探究诗歌幽深丰富的情感世界。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是诗人以在日寇铁牢中真实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下的一首撼人心魄的诗歌。卞之琳先生评价说:“单从艺术上看, 这首诗也应算是戴望舒生平各时期所写的十来首最好的诗篇之一。”这首诗, 我们分析其前半部分的意象运用及组合方式就可感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 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 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 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首先, 诗人创造性地运用了核心意象“残损的手掌”。“残损的手掌”既是实指, 因为诗人此时身陷囹圄, 遭受折磨, 因伤致残;又具有象征性, 这一意象能让人联想到在敌人铁蹄与刺刀蹂躏下国土的破碎残损,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残损的国土”, 诗人内心的悲壮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 诗人运用了一组与国土相关的意象群来表达对受苦受难国土的深切悲悯之情。“灰烬”“血和泥”“微凉的湖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寂寞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一连串的意象如电影镜头一般迅速地摇过, 这是诗人心中想象的破碎苦难的国土, 但却饱蘸着诗人真切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如同这动态的意象群一般, 倾泻出对国土被蹂躏、河山被侵占的焦虑悲愤之情。

再次, 诗人组合意象的方式也值得深究。“土地”所领起的一系列意象中既有概括的意象, “这一角”和“那一角”;还有具体的意象群, “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寂寞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除此之外, 更有一个颇显突兀的意象———“这一片湖”的意象。从意象组合的方式来看, 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究: (1) 这一连串的意象是按怎样的组合方式排列的? (2) “这一片湖”的意象到底是属于概括意象还是具体意象?让我们先来探究第二个问题。有人说, “这一片湖”的意象具体是指诗人的家乡——杭州西湖, 这样的解读看起来非常顺理成章。但考虑诗歌语言的运用, “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三个指示代词所领起的意象应该属于同一类意象, 也即概括性意象。这样一考量, “这一片湖”的意象解读成“每个中国人心中深爱的自己家乡的一片湖”应该更为准确, 在内容上可与前面的“这一角”与“那一角”相照应;在情感上能为下面的诗句张本:我们的家乡本该这么美, 可现实是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 家乡自北到南都是沾了“血和灰”, 都沾了“阴暗”。综上分析, 诗节意象的组合方式就比较显豁了“:土地”后面所领起的前四句诗 (不包括括号内的诗句) 首先构成意象组合上的并列关系, 从宏观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灾难深重、山河破碎的图景。接着诗人的想象由北到南, 以一组动态的意象群再次构成一组并列的诗句, 对苦难国土的悲悯情感似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 达到了追求诗歌情感本质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的创作过程, 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 精心选用意象, 并按意象组合规律, 更好地形成意境、传递情感的过程。所以在读诗时, 如果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意象运用的揣摩及意象组合方式的研究上, 自然能破译出诗歌或显或隐的情感密码。

(三) 结构韵律与情感

拿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较, 诗歌的形式, 也即结构与韵律最为鲜明, 无论是分行表达韵律节奏, 还是标点等的运用都能体现出诗歌独特的“诗性”。既然诗歌重视形式, 那么读者将诗歌的形式作为解读的重要抓手, 往往能捕捉到诗人最敏感的情思。

比如, 冰心的小诗《纸船》第一节, 从结构和韵律看就极富形式感, 准确解读好这些形式就可以探知女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到海里。

首先, 从诗歌分行表达的结构形式来看, 分行体现了节奏韵律, 每一行的自然停顿, 造成抑扬顿挫、一咏三叹的抒情氛围。《纸船》是少女冰心背井离亲、远赴他乡的倾情之作, 诗句中的情感是令灵魂都震颤的忧伤和苦恼, 分行所营造的抒情基调与这种情感是无痕迹地契合。

其次, 从诗句的结构来看, 首句与第三句各为11字, 字数相等;第二句和尾句, 一句6字, 一句8字, 字数不等, 但为了结构上的整齐, 第二句在两个“留着”间加了破折号。这样表达, 固然有为了结构整齐的考虑, 但从情绪表达的技巧来品, 则玄机重重。“留着———留着”的叠加, 已经营造了很浓郁的抒情氛围, 中间再用一个破折号, 语气拖长, 抒情少女绵绵不绝的思绪就自然流淌出来。再来品“一只一只”的叠用, 如果用散文体语言来表达, 也可以用“一只只”, 但“一只一只”节奏感更强, 而且体现了叠纸船时的过程之慢、心思之细、用情之专, 这样表达, 才能把少女背井离乡、只身一人远涉重洋时那“令灵魂都震颤的忧伤和苦恼”抒发出来。

再次, 从诗歌的韵律来看, 其一, 韵脚“纸”和“里”押的是仄声韵, 有助于表达百转千回的愁绪。其二, 诗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以首句为例,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诗句的节拍很整齐, 有乐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基于节拍和结构的考虑, 诗人创造性地运用“妄弃”一词, 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典雅的特点。用缓慢、深情的语气来朗读, 自然能体悟出诗人思念中掺杂着忧伤的情绪, 鲜明地体现出诗歌与生命节奏、内心节律相呼应的歌唱的特点。

综上分析, 纸船的第一节完全属于典型的诗歌语言, 形式整齐, 韵律鲜明, 只要读者一开口, 通过诗歌分行、节奏和韵律所营造的诗歌内在情绪很容易就感染读者, 引起读者的共鸣。可以这么说, 解读诗歌的表达形式, 其实就是解读诗歌的情感内蕴、解读诗人的心灵密码, 而这一点恰恰在常态的现代诗教学中最被忽视。因而, 践行对诗歌的形式解读就显得尤其迫切而重要。

三、结语

诗的本质属性是情感性, 现代诗也不例外。现代诗重形式, 但其任何形式和技巧的运用都是为抒发情感而服务的。现代诗情感的解读有方法、有原则, 读者只有依循现代诗语言组织、形式运用、思维展开的规律, 才能准确地解读出诗歌内蕴的情感。以现代形式主义诗论为依据, 根据现代诗解读的方法分析文本、组织教学, 力争把现代诗教成像现代诗, 培养初中学生必要的现代诗鉴赏能力, 使现代诗教学不落入误区, 使学生能真正走进现代诗的艺术殿堂, 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应成为初中现代诗教学的追求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2

[2]唐利群, 李怡.情绪:中国新诗的欣赏核心 (上) [J].中学语文教学, 2010 (9) :17~20

[3]孙玉石.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39

现代寓言的文学解读 第2篇

管辉明

如今,文学名著进入课堂教学,进入学生的毕业升学试卷,但有否进入学生的心灵?如何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给急功近利的心绪一个温情的抚慰?给无所适从的心灵一个完善自身品格的指引?笔者选择了寓言这种文学样式。

寓言,篇幅精短,借事喻理、言近旨远,备受作家和读者的喜爱,古今中外名篇俯拾即是:远有先秦诸子,如庄周鹏程万里游刃有余,孟轲缘木求鱼拔苗助长,韩非守株待兔老马识途;汉唐有刘向《说苑》河东《三戒》;至元明一代刘基的《郁离子》远承庄子余韵。而国外则是古希腊的伊索、法国的拉封丹、俄国的克雷洛夫三分天下。

进入学生读本的寓言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精选》《克雷洛夫寓言精选》这三部。三部选集囊括了几乎所有现存的经典中的寓言精华。选集中的故事就义理而言可谓永不过时,然而义理之载体——故事本身却已显陈旧,这是难以避免的缺陷。于是我们把眼光投向“现代寓言”。

“现代寓言”专指产生于现当代,蕴含深刻的现代人生活理念的短小寓言故事。此类寓言故事散见于当下流行的各种报刊杂志之中,比如《每周文摘》的第三版、《杂文报》的“五味子”栏目、《故事会》的“三分钟典藏故事”、《读者》里的“意林”,近年更有《格言》《慧语》《语丝》这类的杂志面世,且专以刊载此类文章为主。

对之进行文学的解读,意在将其纳入我们教学的视野,为文学教育打造一条名著与生活沟通的桥梁。

一、义理的解读

所谓义理就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寓言产生于人类社会自身的内部矛盾,不象神话反映的是人与大自然斗争的故事。人有多复杂,寓言中表现的思想就有多深刻。所以随着时代的不同,寓言中所寄寓的道理自然会有所不同,比如下面这则《生命中的大石头》,就是典型的现代《百喻经》了:

一个教授在做一个试验。面前有一盆沙子、一盆石子、一盆清水,还有一个空的玻璃罐。首先把水倒入玻璃罐中,再把沙子倒进去,沙子还没倒完,水就溢出来了。回归原状后,这时教授先把石子放入玻璃罐里,再把沙子小心地倒入,问学生:还可以倒水吗?学生答不可以。可是教授小心地将水成功地全部倒入了罐内。再问:这个试验可以给你什么启发?一场沸腾之后,教授说:人的生命就像这个大的玻璃罐,你先要把你生命中的大石头放入,才能再装你所需要的生命的沙子和水。如果顺序颠倒了,你只能在你生命中获得很少的东西,一些本该属于你的东西,由于你在人生开始时的失误而永远无法获得。那么,你生命中的大石头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爱心、勇气、毅力……

大石头的比喻确实很形象。我们不禁自问:我的生命中的“大石头”放好了吗?作为一名老师,也会反躬自问:我们又应该给孩子们在精神生命伊始时放入哪些“大石头”呢?这样的“现代寓言”是不是值得大力传播呢?

现代人不见得比五千年前人类面对自身面对社会的困惑时,显得聪明了多少。虽然一个现代初中生也许可以对亚里士多德高谈阔论。所以《伊索寓言》里的生活哲理依然新鲜。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寓言”并不现代。但我们早已厌

倦了狐狸乌鸦和财主长工,于是一些新瓶旧酒式的“现代寓言”包装上市。试看《战马》:

在战火和硝烟中度过大半生的战马是相当自豪的。它曾踏着军号的节拍,驰过荆棘遍地的莽原;它曾冒着枪林弹雨,冲上鲜血浸红的山头;它曾在隆隆的炮声中,难以想像地跃过沟壑,救出自己的战友……总之,任何艰难险阻也挡不住它前进的脚步。

今天,战马又在无边的原野上豪迈地驰骋。劲风吹动着它的长鬃,它扬起脖子长啸,丝毫不减当年的威风。

“停下!停下!前面是一片沼泽!”突然,牧马人喊起来。

战马没有理会牧人的警告。它心里想:沼泽算得了什么!烽火和炮火都不能挡住我的去路,难道我怕软绵绵的沼泽!

战马向沼泽冲去,马上就陷进了淤泥之中,它拼命地挣扎、长啸,可是仍无法自拔,而且越陷越深。

战马临死的时候,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

“唉!钢铁的雷火没把我征服,柔软的泥沼却使我陷于绝境!”

这匹马像不像《伊索寓言》中打败了狮子却被蜘蛛网粘住丢了性命的那只自以为是的蚊子?

这种新瓶子还是必要的,一年到晚吃的就是那些菜,但我们不断变化烹饪方法,因为我们有一根好尝新的舌头。一个老道理,我们却更爱通过阅读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故事来接受它领悟它,因为我们有一种图新鲜的心理习惯。

至于从旧瓶子里嗅出新的味道,此中高手当推林语堂先生了。比如他的《增订伊索寓言》里龟兔还是赛跑,赢的却是兔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凡事须求性情所近,始有成就;世上愚人皆有恒心;做龟的不应同人家赛跑。太阳和风比赛谁能叫路上行人解衣服,又穿上衣服,二者打成平手盟誓旧帐一笔勾销,最后的结论是:不声不响的人都可怕。其讽喻人性笔法之妙可见一斑。

小结:义理的解读,我们读出时代的一些理念。我们同时也在“老歌新唱”,唱出时代的律动。

二、辞章的解读

辞章,即文章的技法。寓言的基本创作手法是故事加道理。故事篇幅简短,塑造形象多用白描,最后妙语解颐,大呼痛快。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守株待兔》《叶公好龙》之类。但综观“现代寓言”的叙述方式却大异其趣。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从故事化走向情节化,文字铺排不惜笔墨,如上述《战马》中对那匹马的排比性叙描,战马狂傲之缘由一览无余,为其可悲下场蓄势。此类铺陈更远的则走向寓言小说了。

另一类则是走向简约化,篇幅简单至极然而旨趣颇浓。如: 《罐斋杂记》(黄永玉)

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鹦鹉:我学着人的声音,但不知是什么意思。乌鸦:不过才“哇”了一声,人们就说我带来了不幸。萤火虫:一个提灯的遗老在野地里搜寻失落的记忆。

《动物自白》(崔亚斌)

青蛙:我最怕履历表从有尾巴的时候填起。麻雀:现在世界上最严重的是噪音太大,吵死了!蚯蚓:只因我是在泥地里,你们才看不出我是个劳动英雄。

这里的每一句都可以扩展成一篇情节生动的寓言故事。因为此外每一个主人公都可以引起我们太多的回忆和联想,让我们不知不觉重温早已熟知的一些童话

寓言神话等等,替创作者把整个背后的故事补充完整,然后又回过头来品味这句话,获得阅读快感。其特点一是语句短少,便于记忆,记忆之后,便于回味;二是篇幅超短,留白甚多,言有尽而意未尽。以接受美学而言,读者参与成分大为增加,寓言文本被赋予了更多的解读可能性。

小结:“现代寓言”在篇幅上向两个极点发展,或情节化或简约化;手法上保持比喻拟人。

三、价值的解读

自孔子“兴观群怨”诗教开始,后世论及某一文学作品时,总喜欢指明它的社会价值与功能。就“现代寓言”这一文学作品群而言,其社会价值与功能显而易见的。不必说它对于创作者的抒发情志舒缓心理的作用,也不必说从这些寓言中可以考察出时代生活理念,单就它那精巧的叙事结构、鲜明的艺术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就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情趣。

当然正因为它小,在名著阅读的这个大活动中,它往往被忽视。人们谈及名著阅读,言必称“四大名著”,要么是外国文学的经典,没有多少人会注意或者说愿注意到寓言这朵小小的花儿。假如现在我们不仅注意到了指定推荐的几部寓言经典,我们还主动向课外发展,从生活中可接触到的报刊杂志中去寻找寓言故事。在这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学会了信息的搜集,学会了价值的判断;明白了文学与生活是这么地沟通着的:在寓言中我们很容易地明白了许多社会人生的大道理;从寓言中弄清楚的道理感悟到的写作技法,可以很方便地在写作中学会运用它。小小寓言,读着省心,学着容易,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说到它的人生价值,笔者更想强调的是“现代寓言”在塑造当代中学生品格,激发其生命意识中的事半功倍的作用。就拿上文引述的那篇《生命中的大石头》来说吧,读完此文谁能不问问自己:我生命中的大石头放好了吗?以此为起点,我们开始了找“石头”装“石头”的心理路程,就可以一步步走向成熟。其实很多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时下形形色色的报刊杂志常刊载此类文章,说明它的读者市场的兴盛;不少标榜着“智慧”“一生中不得不读的小故事”等字眼的单行本亦不断问世,比如当代世界出版社的“小中见大智慧文丛”:《上帝的笑》《心里的锁》《虚掩的门》。在这些单行本中,符合“现代寓言”义理辞章标准的小故事还是占着大比重的。

小结:现代寓言的价值不仅在于功利性地解决一下当前名著阅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通过这样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奠基。

解读现代女性培训热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女性,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女性培训热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女性的整体素质偏低一直是制约女性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这一状况有了很大改观,这要归功于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给女性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女性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远比过去丰富,参与社会的途径远比过去多样化,参与社会竞争的态度远比过去积极主动。据统计,目前中国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比例高达总从业人数的46.7%,远远高于世界水平。其次,女性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得女性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半边天”,特别是2005年我国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为妇女受教育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社会组织经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但是,不可否认现代女性的职场发展仍然面临重重阻碍。在发达国家的女性中,流行着“玻璃天花板”的说法,即女性的发展,可以看到前途,却永远不属于女性。当今中国的现代女性,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类似问题。有调查表明,在中国总经理层中,女性仅为16.6%,远远落后于男性。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职场绝对没有“女性优先”,只有能力优先。

二、现代女性培训热的现状分析

许多培训组织纷纷专门研发设计出各种旨在整体提升女性素质和人格修为的女性课程,帮助新一代职业女性在职业能力、视野、仪态、底蕴和心灵方面吸收最新理念、优化思维模式、掌握实践卓越的方法,最终使她们从内在到外在,从人格修为到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升。我们可以把目前的培训热根据培训目的的不同,大体分为以下两类:

1.复合式高端女性培训

高端女性培训目前基本是由很多高等院校开设的,或者是高校与公司合作开设的,例如北京大学的EDP女性管理者课程班,清华大学的卓越女性领导力高级研修班,复旦大学的EWP卓越女性课程,中国人民大学优雅女子学堂等。

在职业发展方面,这些女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即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知识体系,提高解决个人问题和组织问题的能力;破除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增强商场竞争力;建立自信,树立权威,形成独特的女性领导风格和领导艺术;拓展人际脉络,结识商界精英,寻求更多市场商机。而在女性外在形象与内在养身方面,她们主要是注重女性语言、形象、礼仪的培养和美化;提升女性审美情趣、艺术品味;调整女性身体机能和预防女性疾病。在女性心理、情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则试图依托高校教师资源,为女性进行相关的先进理念的交流和梳理,并提出专业化建议。

这些培训在形式上往往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配合多种练习和活动,注重学员的体验、互动、分享。培训的学科背景多以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艺术以及国学等为主。

参加高端培训的女性,顾名思义,就是在学历、职位、收入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女性,年龄往往集中在30-45岁之问。这些女性多为大中型民企、私企、外企及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中高层女性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管理工作经历,在所在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不断追求卓越的精英女性。

这些职业女性参加培训的主要诉求也多集中为学习更系统的管理知识、发现提升自身魅力的途径、实现精神上的提升、归属感的寻求、人际关系的拓展、爱的能力的培养——归结到两点:人生价值的提升和人生幸福的实现。

2.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兴趣培训

培训机构多以专业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为主,例如一些色彩咨询顾问公司所进行的培训,就是以专业咨询机构为培训主体,为想入行从事色彩咨询业的人士,提供入行的机会和敲门砖。课程也以形象顾问和橱窗陈列师职业培训为主。培训内容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如对形象顾问的培训,就是因为这一职业在国外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并享有很好的经济收入,受到很多追求美丽、时尚等人士的喜爱;装饰品陈列与橱窗陈列设计在欧洲的百货业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欧洲的消费者早已习惯于看橱窗买东西,在日本,企业再不景气也不会减少橱窗设计的费用。陈列装饰顾问在国际上早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职业,他们享受优越的地位以及丰厚的待遇,是实实在在的金领阶层。在国内,陈列装饰顾问更是稀缺职业。所以,学员接受这些方面的培训,并选择将其作为职业,能够使学员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事业发展得到提升。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参加职业类培训的学员主要是事业刚刚起步的女性,她们正在努力通过掌握更多、更新的职业技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进行技能培训l机构的专业资质很在意,但是对于其他附加的内容需求并不大,或者说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满足全面的需求。参加兴趣类培训的女性则只是出于自身兴趣的满足,同时带动生活品质的提升、外在形象的改善。这两类女性对于更高一层的精神提升还没有涉及。

三、现代女性培训热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从女性自身来看,有的女性参加培训心理错位。她们有的抱有休闲、展示自我等目的,而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清华大学“卓越女性高级研修班”近一半学员都是打“飞的”上课,许多女性认为参加这种培训是显示贵族气质的时机,有人甚至戏称这种培训为“富太太班”,从中不乏有跟风倾向和攀附的心理存在;还有一些女性,参加培训的动机和目标也不够明确,并且缺乏理性地对于职业和生活的长远规划;当然还有一些女性试图通过几次高端培训来解决自己在职场面临的所有实际问题恐怕也是幻想。

2.从举办培训者角度来看,此类培训最受人诟病的恐怕是收费的高昂。有记者在2006年11月27日的《深圳晚报》撰文指出,历时一年多短短二三十天课时的培训,收费竟高达近4万元,比花上两三年时间读个清华北大在职研究生的学费还高。而效果如何呢?作者一针见血地说“要想真正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整体素质,靠这种‘蜻蜓点水’的方式绝对达不到。而且这种培训形式充其量是为一群有钱又无聊的女性服务的,是哄着她们用她们的钱搞一种打发时间的聚会而已。”由于目前这种培训“热”主要局限于管理培训圈子,主办方多为管理机构,而参加高端培训的人员主要集中于高端人群,即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女性,层次较高的职业培训和兴趣培训也多限于有相当经济能力的知识型女性。因此,经济利益恐怕是举办方首要考虑的问题。而正是因为利益丰厚,才让这种培训在短时间内成为热潮。

解读英美文学的现代意义 第4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现代意义,解读

所谓英美文学,是指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代表作品,长期以来,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意义, 也给现代文学的发展指引和引导了重要的方向。从历史角度来看,英美文学都是源远流长的,英美文学在今天文学史的地位是通过经历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演变而来的。在长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其实文学的发展来源于生活,文学本身就受各种现实的生活、历史的原因、政治的格局、文化的影响而发展,因此,英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了文学发展的自身的规律,并也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

英国文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中古时期也是盎格鲁—萨克逊时期、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进入到17世纪发展成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8世纪的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最后进入到20世纪英国文学发展时期。在二战后,英国的文学开始走向了多元的趋势,并且也呈现了现实性。美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属于“英国文学的分支”, 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分析,也是经历了殖民地时期及独立革命时期、然后逐步过渡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再进入到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才是20世纪美国文学独立发展时期。美国文学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进入到20世纪后,美国文学的发展已经开始日趋成熟,开始独立,并且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爆发了强大的生机,成为了具有美国特色和民族意义的文学内容。特别是在二战后,美国文学的发展在50年代时期是进入到新旧交替时期、到了60年代渐渐开始实验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发展到70年代到20世纪末更是进入到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因此,美国文学已经从英国文学的藩篱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不同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特色和时代特征。

英美文学到了现代起到了重要的现代意义,尤其是随着英美文学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英美文学更是在跨文化背景中的现代起到了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英美文学在新媒体时代具有跨文化的现代意义借鉴

现当代,是一个快速传播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有网络和终端,就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随时随刻的传播和获取信息,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快速和便捷。可以这样说,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已经走向了跨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时代,跨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的发展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好的文学是世界的文学,英美文学的优秀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在世界各国广泛的传播,成为了影响各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工具。比如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作品和小说代表作《鳏夫的房产》(Widower’s House,1892)、《芭芭拉少校》(Major Barbara,1905)等优秀作品都反映出了在做着时期英国的历史情况,萧伯纳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反映现实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借鉴提供了现实的现代意义。

英美文学的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点,也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在现代文学史上,英美文学必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英美文学为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英美文学是不同时期留给社会的宝贵的文学财富,英美文学本身的传播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展望起到了引导作用。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赋予了新的历史时期的使命, 文学是反映新时期的新思想的,但是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也是需要对文学的借鉴的引导,英美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科目,必然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著名的英国文学家、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家简 · 奥斯丁(Jane Austen)的作品就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发展,最主要的代表作品就是《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并且成为世界名著,成为经典的影视剧改编剧本,在现代各个文化产业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也让许多现代人收益于他的文学作品,他的《理智与情感》就被著名的华人导演李安进行了拍摄,作为经典的外语影片也为李安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在1995年就获得了当年美国奥斯卡(Oscar) 最佳剧本改编及最佳女演员奖。

《诗经》爱情诗的现代解读 第5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文化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诗经》为流传了2500多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少数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经典。其中的爱情诗突出了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对爱情的纯洁而美好的感觉,少有礼教与世俗观念的束缚,且不乏哲理,发人深省,是人类早期的感情生活及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优秀品质的展示。它外在的情感生活及内在的精神实质都给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一种深深的震撼,让现代人们去领悟爱,学会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恋爱观,从心灵深处构建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理念,促进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健康和谐的.发展,促进社会不良风气的转变,本www.51lunwen.org整理提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一、单纯美好,真挚自然

(一)生命本能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和谐,自由,平等的相互追慕

二、审美关照,人性感召

(一)审美:无功利的欣赏

(二)忠贞: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

三、健康质朴的择偶观

(一)男性的择偶标准

(二)女性择偶的标准

参考文献

[1][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10.

[2]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姜亮夫.先秦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2.

[5]《周礼》

以现代眼光解读古代经典 第6篇

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上《愚公移山》。在探讨这篇经典课文的主旨时,老师问:“你从愚公身上得到什么启发?”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寓公太傻了,移山那么难,我为什么一定要移,我可以绕道走啊,或者直接搬家,搬到山那面去不就结了!”老师表扬该同学说:“这位同学换一种思维看问题,很有创新精神。”于是其他同学纷纷说出自己的高明想法:“不如用炸药把山炸平了。”“开隧道不是比移山容易吗?”“还可以坐飞机过去”……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是热烈,老师对同学们的创新精神赞赏有加。但这样一来,虽然是多元解读了,可这篇经典之作已被解读得面目全非了。

一个老师曾经跟我讲他上《窦娥冤》时发生的一个意外。当他分析到窦娥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时,一个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大旱三年?!窦娥不去跟桃杌算帐,不去和张驴儿拼命,却让楚州老百姓遭灾三年,这又何苦呢?要知道,哪怕再大旱三年,桃杌之流肯定饿不着,饿死的还是老百姓。窦娥这仇报得也实在有点‘扩大化了,损人不利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议论纷纷,赞同之声不绝于耳。这个老师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见解,心理一惊,急中生智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那么请同学们课后讨论:该不该‘亢旱三年?”直接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课后他还颇为自己处理课堂突发状况的机智而自得。我不知道这位老师过后有没有再就这个问题给学生作必要的解释和引导,如果是不了了之,那么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解读显然产生了偏差。

以上两个学生,抛开写作背景,抛开文本,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古代经典,结果都曲解了经典。而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却没有给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不管学生作怎样的解读都加以肯定。这样的“创新”“多元”解读势必曲解文意,而且会误导学生,使学生以为:不管什么文章都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审读,都应该批判、否定,这才是创新。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以否定为乐,凡是传统的说法,教材与教参里沿用的,都予以否定,不顾自己观点能否立得住脚跟,只要能够标新立异,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就好。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久经岁月长河的洗涤而弥足珍贵。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入了大量古代经典篇章,设置了名著推荐阅读板块。这不仅是因为经典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古代经典对中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影响。它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所以,我们解读古代经典应致力于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的精华,进而吸收传承。而不是时时处处拿现代眼光来审读古人,只为批判创新而吹毛求疵。所以,我们读《愚公移山》,就要挖掘寓公身上那种直面困难,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埋头苦干的品质。读解读窦蛾发的三桩誓愿,就应分析明白这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明窦娥的冤屈,表现窦娥坚决的反抗精神,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

我们并不反对多元解读文本,不反对批判创新,但多元解读不应无限制,批判创新不能毫无根据。我们解读古代经典就要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宗旨,领略其艺术魅力。要了解作者写作的宗旨,又要披文循理,还要了解作者的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因为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都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有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思想或行为,在写作当时当地却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的解读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要注意忠于原文,忠于作者。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他总不能变成悲苦农民闰土或武林高手乔峰吧?若是这样,我们还读什么《哈姆雷特》?这分明是读《故乡》或《天龙八部》!

另外,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推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平等对话”。这一学习交流形式具体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但我们在让学生自我解读经典时,应注意:老师不能置身事外,老师在课堂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不同,阅历尚浅,阅读经验不足,他们往往会以现代的眼光、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审读古代经典,这无可厚非。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不是每个古代经典,经典的每一处都能用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都应该有新解。对学生提出的新解我们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学生解读有偏颇之处,老师应作适当点拨引导,不能一味地予以肯定。因此,在引导学生解读古代经典前,教师应对文本有一个相对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在学生出现错解的时候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尽可能地做到全局性的掌控。

所以,解读古代经典,就要挖掘其精髓——美妙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一味为了追求“多元”或“创新”而处处以现代眼光审视解读它,批判它。否则,经典解读势必会走进曲解、乱解的误区,这样的解读又有何意义?

现代体育课程的主体作用解读 第7篇

教育的活力最终要通过每一位教师的行为来体现, 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的差距最终需要教师来控制。在体育课程实施中,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最直接的参与者, 是体育课程计划贯彻与落实的实践主体之一。离开了体育教师的主体参与, 体育课程实施必然会走向失败。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体育课程计划是体育课程设计的最终产物, 也是体育教师实施体育课程的参照物和指示器。现今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原体育教学大纲) 是体育课程计划的主要表现形式。体育课程标准主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阐释。尽管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但是真正要把体育课程标准付诸实践, 则需要体育教师等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在对其作出诊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将其具体化。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作出诊释, 是体育教师贯彻执行体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工作环节。体育教师在诊释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体育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进行解读, 以便为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能较好地贯彻体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做好前期的准备。

二、解读新时期体育课程标准与计划

解读并贯彻既定的体育课程计划, 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课程计划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 往往并非是一丝不变、按部就班地得以施行的。体育课程计划在付诸实践之前,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解读、内化, 这一过程也表明了体育课程实施实践中的体育课程计划实际上是经过体育课程实施主体选择、加工、重组后的体育课程计划。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在体育课程计划实施之前对其进行选择和加工, 可谓是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发挥的潜在表现 (这一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而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 体育课程实施主体对体育课程计划的贯彻落实则是其主体作用发挥的显著体现。

三、体育课程主体性实践意义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实践主体, 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这种自觉能动性, 理应不是对既定体育课程计划的消极顺应, 也不是对体育课程实施实践活动的消极应付, 而是表现为在体育课程实施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体育课程实施的实践过程进行能动的探索和改造。在体育课程实施的实践活动中,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会将自身的阅历与察赋倾注于实践过程中, 给体育课程实施的实践活动打上体育课程实施主体意志的印记。这一过程也即“主体客体化”的过程。所谓主体客体化, 就是实践的主体通过能动而现实的实践活动方式, 对实践的客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影响和改造, 以及将主体自身的各种本质力量和主体特质能动对象化到客体身上, 使客体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实践主体的特性, 成为“人化的客体”。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的主体将自身的阅历和察赋客体化到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中, 对体育课程实施活动来说意义重大。正是这些主体性元素, 才使得原定的体育课程计划更加接近和符合实践的要求, 同时为体育课程实施活动增添了一丝人化色彩。

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发展的过程, 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变化也常常为预期的体育课程计划所始料不及。例如, 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异变问题, 这一问题既无法避免, 也需要诚然面对。在解决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偏离预期计划轨道的实际问题时, 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不可或缺。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会以预设的体育课程计划的要求为参照系, 对体育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偏差问题采取及时的判别和诊断, 并积极采取修缮措施对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调控, 以保证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按照预期的方向进行, 确保预期的体育课程计划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总结

善于总结并升华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 这也是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能动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为重要, 而要改造世界就必须善于总结经验。体育课程实施的经验是在体育课程实施实践中产生的, 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客观过程在体育课程实施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体育课程实施主体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标识着体育课程实施的过去, 同时也昭示着体育课程实施的未来。因为, 经验既来源于实践, 也可以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去指导未来的实践。因此, 可以认为经验既是历史的, 也是现实和未来的。值得指出的是, 体育课程实施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上升为体育课程实施的理论, 这一转化过程需要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继续发挥主体能动性, 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否则, 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体经验就难以摆脱其固有的局限性与狭隘性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理论。

摘要:在主体教育思想的启迪和当前新一轮体育课程实施实践需要的驱动下, 本文确立了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这一议题。本文通过对体育课程实施主体问题的研究, 以期为主体教育理论的深化与具体化、课程实施理论以及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实践的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程,主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仪抖。

解读现代大学精神文化内涵 第8篇

大学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 它是一代一代的大学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所形成的思维观念和活动范式, 它通过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 是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的制度的体系、信仰的追求、传统和风尚、创新精神和价值取向。因此大学文化被视为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它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的过程之中, 对自身的大学文化不断进行升华与内化的结果, 是带有大学自身特点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综合表现, 它是一所大学自身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反映, 不仅展现了大学自身的气质、品位与神韵, 还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走向未来的内在力量。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自信、自强等人格要素;不畏强暴、不随波逐流、追求真理、勇于承担、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大学精神文化引领大学风气,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 传播文化, 引领文化创新。文化传承, 是大学应当承担的基本文化使命和大学承担文化育人、文化创新、文化引领重大使命的基础;文化育人, 是大学应当承担的第一文化使命, 也是大学承担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重大使命的基本途径;文化引领是大学与俱来的应当承担的独特的、影响更为深远的神圣文化使命;文化创新, 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本质要求, 既要面向未来, 进行知识创新, 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又要进行科技创新, 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文化创新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大学创新的引擎和动力源泉。文化传承、文化育人、文化创新是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精神文化的旨归是以为国育才为己任, 以培养硕学宏才为目标。在我国古代, 就已经有教育家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如孔子强调培养“仁人”, 同时还提出“君子不器”的主张, 孔子认为君子不能象器物一样, 不能仅有一方面的用途, 而应该博学多识, 具有多方面才干, 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 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担负起治国安邦惠泽于民的重任。作为孔子的弟子, 曾子在其所做的儒家基本经典之一的《大学》一书中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种观点, 而且还首次将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相联系, 从而为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描绘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理想化的家庭人生教育范式。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大学理念的基础是儒家的教育思想,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张教育应以“养成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培养具有独特个性, 崇尚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竺可桢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也特别重视人文教育, 在他看来, 培养一个清醒的头脑比成为精通一门技术的专才更重要。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借鉴苏联的经验对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整, 形成了一批苏联模式的文理综合大学, 注重培养高度专业化的人才。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 我国大学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理念, 注重大学对知识传承和创造功能的发挥, 大学兼备教学、科研和服务多种功能, 为国家利益服务, 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同时我国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 工具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错误地引导了我国大学的教育理念, 专业化与功利化的“重理工、轻人文;重才干, 轻德行;重为学, 轻为人;重物质, 轻精神”现象被社会普遍接受, 这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的正常发展。

21世纪应该是让大学教育回归本源的时代,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现代大学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博采众长, 与时俱进, 不断追寻大学的崇高理想, 遵循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 开创我国大学创新的新局面, 努力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西楼, 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不仅是治学经验, 同时也准确生动地概括了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 即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 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努力奋斗的拼搏精神, 潜心治学的认真态度;反复探索的科学意识, 创新思维的不断开拓。

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文化、大学有精神。在大学这座学术殿堂, 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自由、求真、民主、公平的无限追求。数百年来, 无论是不同国度的变换、还是任何时代的变迁, 大学都始终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都始终坚持对真知的不懈探索、对真理的无限追求;都始终营造一种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既尊重科研人才的学术自由, 又鼓励教学人员的方法改革, 既能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又能趋同存异, 因材施教, 努力使每个人都拥有获得公平发展的的机会, 造就一批知识经注时代的创新人才, 这也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 2010.

[2]陈瑜.构建理工类大学生"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彭斌.论大学精神培育与文化育人[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4]陈瑜.思想教育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武林外传》的后现代元素解读 第9篇

关键词:《武林外传》,戏仿,江湖,大侠,语言,狂欢

《武林外传》自2006年开播以来收视率非常高, 很受大众的喜欢, 最近还拍成了动画片, 触角已经伸到了儿童的视野。它为什么这么火, 其中一个原因是, 它巧妙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戏仿元素。戏仿, 对应的英文单词为parody, 国内一般将之译成“戏仿、戏拟、滑稽模仿”。

戏仿江湖

《武林外传》的翻译成英语是“My own swordsman”——我眼中的江湖。这个江湖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江湖, 时空的错乱, 历史的虚空, 建构了一个新的江湖世界, 没有曲折的情节, 都是些日常琐碎的事;没有展现绝世武功, 只有简单的几个动作;没有凄美的爱情绝恋, 只有世俗的情感纠葛;没有宏大的叙事场景, 故事大都发生在一家客栈, 在同福客栈这个局限的空间里演绎了一幕幕看似荒诞不羁却反映真实生活的故事。剧中人物虽穿着古代的服装, 但却讲着现代话语, 哼着现代流行歌曲, 还不时来几句英文, 广告词、经典台词都是随手拈来, 在这里历史显然是被虚构的。那么真实的江湖又是怎样的呢?历史不能重现, 谁都没有见过正真的历史, 所谓的江湖也是人们看有关武侠的书籍、电视、电影后, 在脑海中构建出的一个江湖世界。但这就是真实的江湖吗, 其实也是被人建构的, 很多人都是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长大的, 金庸、古龙他们所描绘的江湖世界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 已经形成了民族心理积淀。因此, 在大多数人心中, 江湖就是金庸、古龙等人所构建的江湖。《武林外传》只不过是打破已有的江湖固定模式, 通过戏仿对传统江湖的质疑和重构, 重新给人们建立个新的江湖世界。也许人们一开始观看觉得不真实, 在传统的江湖世界里, 看重的是武功的高超, 为了能号令群雄、称霸江湖, 故事情节都是为此展开。但是风沙走石、血雨腥风, 侠骨柔情那就真的是武林世界吗?那也只不过是作者和导演对江湖的构建, 只不过观众看多了, 就认为江湖就应该是这样的, 《武林外传》中讲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搞笑之事, 好像是游离于江湖之外的另类世界。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式, 这种反传统、反历史, 无中心就是戏仿的特征。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 “它所体现的狂欢精神是人类对过度的制度化、机械化生活的反抗, 体现了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1

戏仿大侠

《武林外传》塑造的大侠彻底颠覆了以前传统大侠的形象, 以一种调侃、戏谑的戏仿方式解构了武林世界的崇高和神圣。大侠在传统武侠描述中大多是仁义、勇敢、武艺超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人, 但是在《武林外传》中, 大侠不在高高在上, 大侠跟普通人一样, 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他们也有缺点, 江湖中有着“劫富济贫”美名的侠盗白展堂只不过是客栈里, 被人呼来喝去的小伙计, 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忍气吞声, 甚至到了关键时刻却想着牺牲他人而保全自己。账房先生吕秀才手无缚鸡之力之力却被别人称为“关东大侠”。郭芙蓉是德高望重郭靖大侠之女, 身份显赫却因欠人钱财不得不在客栈里打工还债。衡山派掌门竟然是不会武功淘气捣蛋的小女孩。赫赫有名的杀手中原一点红一改冷酷形象是个热衷于调制护肤品且有洁癖, 被白展堂点穴后流下了一滴清泪只因为白展堂没有洗手的另类杀手。剧中人物使用的武功不是惊天动地、飞沙走石过于夸张的绝世神功, 仅仅是几个简单的动作“葵花点穴手”“排山倒海”。发生在大侠们身上的事不是义薄云天、替天行道, 而是一些日常琐碎、世俗之事, 而且发生的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找戏仿到原型, 原来大侠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厚重感被消解了, 神圣的“江湖”和崇高的“大侠”被拉下了神坛, “我们将那些所谓的大侠以及如何成为大侠的神话一一戳破, 就想告诉人们, 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和盖世绝技, 常常是凭空杜撰”。2这样的大侠观众不仅不讨厌他们, 反而更喜欢这些人物角色, 因为他更真实, 而且这些大侠也有传统侠义的一面, 这样既赋予了传统大侠新的形象又保留了传统武侠小说大侠中精髓的一部分。小气抠门的佟湘玉的却有善良的一面, 不惜卖掉自己的客栈来救赛貂蝉于水火, 胆小怕事的吕秀才也居然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凭借一番自己独到的话语将大魔头姬无命放下屠刀, 获得“关中大侠”的美誉,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李大嘴在惠兰遇难时也是拔刀相助, 大侠不是完美无瑕的, 他也是普通人产生的, 他有侠义的一面也有卑鄙猥琐的一面, 人应是多向度, 而不是单一的。《武林外传》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丰满的, 颠覆了以往传统武侠小说塑造的单一大侠形象。除此之外, 这些大侠与传统大侠不同的是他们是现代大侠,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都是对现代发生事的戏仿。广告语、英语和娱乐节目都融入了剧中, 如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李咏主持的“幸运52”、王小丫的“开心辞典”, 甚至超级女生的终极PK都在剧中以戏仿的形式被解构和颠覆。通过模仿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事来达到娱乐、喜剧的效果, 戏仿的这个作用正是影视情景喜剧最追捧的, 所以在将来, 戏仿将会大量运用在电影、电视剧中, 戏仿造成的无比搞笑性是别的手法无法相提并论的。武林外传虽不是讲明朝发生的的事, 戏仿的是时下的观众们喜欢、关心一些事件、问题, 但却能收到跟观众共鸣的效果, 使文学的陌生感消失了, 使观众投入到戏中, 戏仿使影视剧紧贴民众消除了距离感, 这就是戏仿的魅力。大侠们也经历了现代的一些热点事件。他们不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不是传统的暴力、杀戮。如李大嘴的心上人杨蕙兰来向大嘴推销菜刀, 大嘴为讨心上人欢心, 不惜借钱, 买了三把菜刀。他买下了菜刀, 却被告之从此他便是菜刀门的人, 终生不能脱离。此时他才意识到, 这是个天大的骗局。经过捕头燕小六等众人的不懈努力, 主谋清风被抓捕归案, 其“下线”杨蕙兰也被劝慰改邪归正。其实这就是一桩现代版的利用感情关系进行的传销诈骗行为。剧中通过戏仿影射观众不要参加传销。还有掌柜佟湘玉派莫小贝在大街上散发环保传单, 边发边说“环保搞不好, 小命就难保”。传统的江湖, 发生的事都是靠武力解决, 以一个人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的复仇, 仇人的被杀而终了, 《武林外传》颠覆了江湖恩怨的处理方式。导演尚敬认为:“在现实中碰到问题, 不能用暴力来解决。面对困难与挫折, 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勤劳、诚实、自强这些美德, 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社会道德的束缚和法律规定, 而不是武林秘籍。”在消解历史的同时, 以戏仿的方式给观众们以新的东西。尚敬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表述他对《武林外传》的看法:“《武林外传》是我们用玩笑的口吻、喜剧的姿态、反讽的方式拍摄的一部武侠剧。因此, 剧中的人物都不会武功。一群性情各异、既可怜又可爱的年轻人聚在一起, 在同福客栈里经历了江湖上的各种风险和传奇, 遍尝人间冷暖, 体会亲情爱情, 见证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戏仿语言

何谓语言的戏仿, 就是对名人名言、广告词、歌曲、剧中台词、日常生活话语、网络用语等的戏仿。按照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中的阐释, 戏仿分为四种表现形式:“一是模仿。二是颠覆或改造。三是借用。四是拼贴画 (collage) 和拼凑法 (pastiche) 。”3《武林外传》体现了戏仿的这些表现形式。

对现代热门娱乐节目的模仿, 如, 第十回中吕秀才和莫小贝分坐在桌子两边, 进行智力测验。一会儿是亲友热线, 一会儿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一句“你确定吗?”模仿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热播节目《开心辞典》。除此之外春节联欢晚会、《幸运52》《非常6+1》的场景及情节, 以及过去掀起娱乐浪潮的“超级女声”都被模仿。对互联网语言的模仿, 每集的开场音乐就是电脑开机音乐。对现代时尚用语的模仿, 如, “欢迎大家收看全宇宙收视率最高的大型综艺节目—我擦、我擦、我擦擦擦……”

颠覆和改造了现代的广告用语、名言、诗歌。1.对广告词的改造, 如老白:“我的江湖听我的。”佟湘玉说“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2.对名言、诗歌的改造, 如“小郭手中线, 小贝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盼她得分高。”“走自己的路, 让他们打的去吧。”3.对流行歌词的拼贴和改造, 如“问世间, 是否此山最高, 有爱的娃子像块宝, 天若有情天易老, 爱你爱到忘不了。忘不了你的泪, 忘不了你的好, 忘不了你醉人的缠绵, 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4.对经典台词的颠覆和改造。如对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经典台词的改造, “如果上天能给我最后一次机会, 我会对李大嘴说个字少放盐。”“曾经师父的一本武林秘笈摆在我的面前, 我没有珍惜, 等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 尘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 我会对师父说3个字:‘都怨你’。如果非要给这个怨加个期限的话, 那将是1万年……”这些对现代经典台词的戏仿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并能收到戏谑、搞笑的效果。

把南腔北调的方言拼贴在一起, 如老板娘佟湘玉说的是陕西话, 白展堂说的是沈阳话, 郭芙蓉略带福建腔, 老邢和燕小六则分别是山东话和天津话, 还有小米的河南话, 掌柜的唐山话, 不受任何时空、地域的限制, 各种语言混杂在一起造成了语言的狂欢。

现代的、古代的, 方言、广告词、日常话语、英语随意杂糅在一起, 打破时空限制, 通过语言的戏仿, 给人以狂欢的视听盛宴, 各种语言元素构成了一种众生喧哗的氛围和娱乐、戏谑的语言风格, 达到语言的狂欢。传统的语言模式是连续性、规范性, 而在《武林外传》中编导通过语言的模仿、颠覆、改造、借用、拼贴, 造成了语言的任意性、破碎性, 颠覆了传统的语言的范式, 通过语言的戏仿, 带给观众新奇感, 提高收视率。

《武林外传》使用了符号重组, 把各种语言符号拼贴在一起, 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能指和所指分离了。用windows开机音乐作为每集故事的开场音乐, 经典台词、广告用语、流行歌曲以及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话语……《武林外传》正是巧妙借助后现代思维对各种视听符号进行了重新编辑和组合。为什么选择现代的一些符号?是因为大家都能理解, 在现有的符号中, 加入其他的元素, 赋予新的意义, 达到搞笑、戏谑的目的。超级女生收视率比较高, 全国没几个人不知道, 所以在武林中也出现跟超女有关的PK、粉丝。现代的广告铺天盖地, 人们天天在接触广告, “我的地盘听我的”等等广告语大家也是耳熟能详。只有了解这些知识的人, 才懂得改变后符号的所代表的意义。这部电视剧戏仿的都是当下的时髦话语, 符合观众们的口味, 现代人喜欢追求新鲜感、娱乐, 而武林就是把观众们曾经喜欢的但现在已经审美疲劳的话语符号进行拼贴、改造重新组合, 达到戏谑、搞笑的目的。另外, 戏仿有互文性, 它有源文本和戏仿文本, 但《武林外传》与《大话西游》等文本作品不同的是, 它的源文本不是只有一个, 它是有很多个, 编剧宁财神把语言的所指打破了时空界限, 达到了无可触及、无可言说的地步。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拉伯雷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见《巴赫金全集》 (第六卷) , 河北年版, 第11页.

[2].搞笑的触角伸到古代.武林外传.反讽武侠剧[DB/OL].www.XINHUANET.com2005-04-05.

现代解读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性的后果》

一、现代性的含义

所谓现代性, 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 并在后来的岁月里, 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1]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现代性发生的时间和地理位置, “但是到目前为止,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却仍然还在黑箱之中藏而不露。”[2]实际上, 我们并没有迈进一个“后现代时期”, 而是正在进入这样的一个阶段, 在此过程中, 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普遍而强烈。

二、现代性的特征

许多理论家认为, 现代性的出现是其内部进行的自身演进。但是, 吉登斯却认为与其相反, 现代性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 现代性是一种非延续性, 即断裂性。但是, 断裂性在当时并没有吸引人们的全部关注, 因为在当时社会进化论早已深入人心。“根据进化论的观点, 人们可以按照一条故事的主线描绘历史, 这条主线把杂乱无章的人类事件规划在井然有序的图画之中。”[3]把人们的思维从进化论的叙事方法中解放出来, 不仅能够解释现代性, 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断裂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对于断裂一词, 我们也许会感到陌生。在常人眼中, 它是某种连续性的中断, 在这里, 它是指“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 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 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4]它一般体现在外延和内延两个方面:外延上, 是指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得以确立;内延上, 它既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具有自我特色的领域正在发生改变。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断裂性, 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三大要素:第一, 现代性发生速度之快。在现代性大背景下, 世界变迁的速度快, 程度深, 深入到各个领域, 是以前的传统社所不具备的;第二, 变迁范围之广, 现代性以其独特的方式席卷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使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三, 现代制度其固有的特性。

三、现代性的三种动力机制

现代性的动力主要有三种来源, 它们之间每一种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描述现代性;

第一, 时间与空间的分离。“这是在无限范围内时——空延伸的条件, 它提供了精准区分时间——空间区域的手段。”[5]我们早已习惯于把计算时间的方法与空间结合在一起, 但并不精准, 时间与空间分离才解决了这一难题。二者分离的意义在于, 时空分离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独特特征和合理化运行提供了的可能;这种分离对于以前的文明形式来说是不可能的, 在现代制度下, 它具有一种全新的动力, 使得现代社会的动态性特征更为鲜明。

第二, 脱域机制的发展。“所谓脱域, 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 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6]脱域机制包括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两种类型, 并在现代社会制度中不断体现。象征标志是指人们相互交流的媒介, 它能够传递信息, 并且不需要考虑特定场景下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个人或团体的某些特殊品质。专家系统是指由某些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 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物质与社会环境。

第三, 知识的反思性运用。从根本上说, “反思性, 是对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7]随着现代性的出现, 反思性具有了不同的特征。反思性存在于再生产的每一个基础之内, 它使得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始终处在连续的相互反映的过程中。“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存在于这样的事实之中, 即社会实践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 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8]也就是说, 现代性的特征是对整个反思性的认定。在现代性的反思性中, 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最为重要, 因为它所采用的是用最普遍化的方式反思现代社会生活。

现代性的三个动力机制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将这三方面特征联系起来, 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现代性。不割裂其中任何一种特征, 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现代性。

四、对于现代性的维度的解读

(一)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大多数的观点都倾向于从资本主义或工业化角度来阐释现代性, 但是, 这都不能用来单独的解释整个现代化。具体说来, 现代性具有以下四个维度:

第一, 资本主义。“它指的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 它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 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9]资本主义整个社会处于高强度的竞争之中;这种竞争是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 高度的技术创新指导着经济的发展, 使得经济关系主导着其他制度;资本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是生产方式私有制, 这种私人财产重要性又与雇佣劳动息息相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的自主性大大受制于资本的积累。

第二, 工业主义。人类通过劳动分工对自然及社会生活进行作用, 生产过程机械化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类在工业主义进行的社会活动, 主要依赖于机械化的力量, 并且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相结合, 增加了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使整合劳动力和技术生产的生产流程得以形成, 大大加快了生产效率。

第三, 监督。它可以是直接的, 比如在政治领域里对所管辖区人们语言行为的直接控制和指导, 它也可以是间接, 比如通过对人们之间信息的控制。总之, 它是一种信息监督和社会控制。

第四, 军事力量。它是指“在现代战争的工业化情形之下对暴力工具的控制。”[10]现代社会, 军事力量与工业主义结合而成的“战争工业化”使其成为和平时代的现代化战争。战争是作为和平的不稳定因素而存在的, 但是任何国家都不会轻易发动, 因为其所承受的后果及代价往往不是他们所能接受的。近年来, 随着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 国家内部统治越发削弱, 军事也渐渐从国内事务中减弱。

(二) 全球化的维度

上述四种现代性制度维度的在全球化进程表现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和国际劳动分工。

虽然每种维度间密切相连, 但是, 每一维度都不能清晰而全面地解释另一维度。“世界经济的主要权利中心是在资本主义国家, 即那些以资本主义经济企业——其中蕴含的是阶级关系——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那些国家。”[11]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 商业公司在全世界进行着广泛的活动, 有些跨国公司迅速成长权力越发膨胀。但是, 不管其权力多大, 民族国家才是全球政治秩序中的最重要的角色, 而公司是世界经济中的能力主导者。

全球化的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军事秩序。“战争的工业化, 军事组织的武器和技术从世界的一些地方向另一些地方转移, 以及国家彼此间建立的同盟。”[12]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结成国家武装力量的联盟, 仅仅是地区性的冲突事件就可能导致全球性战争的爆发, 战争的工业化的发展如此迅速, 但是, 我们也要深知其中的潜在危险, 因此, 也可采取一国牵制他国。

全球化的第四个维度是工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非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出现, 削弱了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的霸权主义。大机器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 不仅有利于生产的进行, 而且也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影响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总之, “工业主义的传播创造着‘一个世界’。”[13]

五、现代性的后果及态度

(一) 风险后果

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有其弊端。“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内, 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 但它也同时导入了一些先前时代所知之甚少或者全然无知的新的风险参量”。[14]由于现代性特殊的断裂的性质, 我们面临的将是与前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风险: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战争的一触即发, 生活环境的每况愈下等等, 都使得我们对于未来充满了恐惧。

(二) 态度

“作为整体的人类, 究竟在什么程度上能够驾驭那头野兽?或者至少能够引导它, 从而降低现代性的危险并增大它所能给予我们的机会?”[15]我们虽然无法改变历史, 但仍然要以一种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应对, 将社会运动与现实主义观点结合, 通过努力通过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社会运动的兴起、后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政治的兴起, 都是积极应对现代性后果的有效措施, 我们有能力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

六、结语

以线索纵贯法解读现代文 第11篇

而“线索纵贯法”则有利于从整体把握入手,由宏观到细部地破解现代文。

线索又称文脉、意脉,是作者联缀全部材料的纽带,是维系文章内部层次及相互关系的桥梁,是作者行文思路的轨迹。线索网络全文,读者必须整体阅读,宏观把握全文才能抓住它。线索有复线及单线之分。复线有平行式、明暗式、纵横式或经纬式几种。如《包身工》使用复线(包身工一天生活的经或纵线:凌晨四点一刻——四点半——五点至下午六点;包身工制度罪恶的纬或横线:产生——发展——结果)。单线有几种:时间线, 如《合欢树》(十岁——二十岁——三十岁——过了几年——几年前——未来有一天);空间线,如《夕阳透入书房》(06广东卷)(窗台——桌面——桌面以上空间——书架);游踪线, 如《在山阴道上》(06湖南卷)(早上北山下——中午绍兴城——下午回来的路上);物件线, 如《囚绿记》(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人物行为线, 如《贝多芬:一个巨人》(05湖南卷)(客人见贝多芬的佣人——客人初见贝多芬——客人与贝多芬交谈——客人与贝多芬共进晚餐);情感线,如《炉火》(07辽宁卷)(感伤——感动——感奋);等等。

线索纵贯法的关键在于阅读时善于找出彰显线索流程的词句,形成一定的关节点,而后以关节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确立片段意识, 进而理清材料间关系,把握文意及写法。

如陆蠡《囚绿记》阅读,其提纲如下:

《囚绿记》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以常春藤绿枝条的生命历程变化寄寓情思,选材和情思显得单纯集中,形神两聚。它以景物“绿”为线索: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因此,阅读本文应以“情思”为统帅,以线索为枢纽展开:第一、沿着线索,文章结构层进,绿的生命和作者情思同步变化,物我互现交融;第二、沿着线索,绿的形象得以塑造。对于绿的形象塑造,文章既作实在的细描,绘形绘声绘色,重形似;又以拟人、比喻、排比、叙议结合等手法进行想象虚化,赋“绿”以人格人情,重神似。绿是美的,“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 “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绿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绿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绿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绿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枝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形象特点是绿的形象由形似向神似虚化,向情感过渡的中介。第三、沿着线索,作者的心态和表层情感也发生了变化: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而囚绿,最终放生又怀绿。可以说绿的形象随作者对它的心态和表面情感同步变化。这背后的驱力是什么呢?驱力是作者的深层情感。为挖掘作者的深层情感,我们须对文本作“知人论世”地阅读。作者写此文时正值日本大规模入侵中国,北平业已沦陷,当时的中国对个人和民族而言均是“人间地狱”。面对国难家愁,作者想到,个人民族的命运就像绿的生命一样 ,虽遭囚禁但永不屈服。所以,作者写作此文是巧妙地借爱恋绿色——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写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这种爱和恨统领着绿的形象,使其表现出多种特点,又使作者的心态和表层情感经历变化。

以“线索纵贯法”从宏观到局部读懂了全文及局部,则无论如何设题,其解答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现代解读 第12篇

《江南Style》的流行是大众在消费文化中的一次狂欢。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 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 世界上很多地区进入了后现代色彩浓重的文化语境。后现代是一个消费时代, 在艺术消费领域, 表现为艺术传播由传者主位转向受者 (消费者) 主位, 表现为大众文化的世俗化、浅表化。在此环境下, 通俗文化更是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审美特征, 文化艺术的接受活动从对优美和崇高的追求, 逐渐转向了对二者的回避乃至否定, 逻辑的缺乏和戏谑的盛行成了新的“审美”, 艺术审美原有的意义深度逐渐消失, 趋向平面化。《江南Style》以形式快感的媚俗之道刺激着人们的感官, 不论是具有狂欢特质的“鸟叔” (2) , 还是削平深度的画面叙事与电子乐的技术美学, 都有很明显的后现代美学特色。可以说, 后现代是我们解读《江南Style》审美特质的一个很好的角度。

一、削平深度的技术美学

“音乐的大量机械复制, 是西方后现代社会电子科技、商品经济与当代文化艺术结合的产物。” (3) 网络的普及, 无疑成为音乐复制的催化剂。网络复制有着前所未有的自由性、即时性、海量性, 这是《江南Style》能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在后现代主义艺术观中, 消除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和界限, 是体现其“后现代性”的重要一维。而文化工业、机械复制是面对大众的, 它制造了一种非音乐厅的音乐生活方式, 把音乐生产与消费结合在一起, 确立了消费者的一种新的自主权, 用人机互动的虚拟真实代替了音乐厅的“强权式”灌输。从音响层面来看, 《江南Style》是电子舞曲, “电子舞曲是在迪斯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是以电子合成器、电脑音乐软件等电子设备来制作的音乐” (1) ;从音画综合来看, 《江南Style》是一部音乐电视 (MV) 作品, 北京电影学院张会军教授认为, MV“是一种视觉文化工业品, 是建立在音乐、歌曲结构上的流动视觉。视觉是音乐听觉的外在形式, 音乐是视觉的潜在形态”。 (2) 因此可以说, 《江南Style》作为电子文化产品或说文化工业品, 它本来就是机器生产出来的, 它的机械复制从生产之日起就在进行。它的“原作”等于“母本”, 而“母本”与“摹本” (copy) 仅仅存在时间先后的区别, 没有实质性的不同。对于数字化存在的电子舞曲及音乐电视而言, 任何一个摹本都可以当作母本, 它是没有原作的母本与摹本, 即“类像” (simulacrum) 。“类像”一词是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首先使用的, 其定义之一是: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类像的特点在于它不表现出任何劳动的痕迹, 也没有生产的痕迹, 原作和摹本都是由人来创作的, 而类像看起来不像任何人工的产品。 (3) 所以, 在音乐电视网络复制消费的“机人方式” (mediated-and-live) 中, 对艺术凝神专注的审美变成了对文化工业产品 (复制品) 的消遣性消费, 于是技术美学在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技术美学特别注重给音响和画面增加感性上的丰富性, 注重给感性提供享受。从音响设计来看, 《江南Style》的音响制作用了电子循环 (loop) 程序, 将电子节奏型作为一个小模块并无限循环, 主题句“Oppa Gangnam Style”不断重复, 起到强化听众记忆的作用。同时歌曲在频段使用上也很讲究:考虑到人耳对低频不太敏感, 歌曲在低频段做了加强处理;由于人耳对4kHz到5kHz过于敏感 (听到类似刮玻璃的声音会非常难受) , 歌曲还把这些引人不适的频段基本都躲开了。有人曾研究并指出, “《江南Style》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 这个节拍数和慢跑30分钟以上后呼吸急促感觉兴奋那一瞬间的心脏跳动数几乎一致, 听到这个节拍后, 人会不自觉地晃动身体或跟着跳舞”。 (4) 从视觉画面设计来看, 《江南Style》以运动的、迅速转换的镜头, 还有人物服装的冲撞色, 给观众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使视觉接近眩晕, 而“鸟叔”草根形象的狂放不羁, 与当代观众对新奇刺激、轰动效应的追求正好合拍。《江南Style》将现实中韩国首尔市江南区的人和事物“形象化”, 再通过“形象复制”把现实非真实化, 使他们与失真的形象脱离, 并在脱离的同时消失, 这样, 形象的“所指”消隐, “能指”狂欢起来, 艺术作品所指的“深度” (历史、文化、内容、风格以及对它们的释义) 被削平, 导向了后现代主义的“非深度模式”或“平面”。“削平深度模式, 就是消除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立, 从本质走向现象, 从深层走向表层, 从真实走向非真实, 从所指走向能指。” (5)

电子舞曲讲求形式快感的媚俗之道反过来刺激着享乐主义和时尚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蔓延。美国流行乐坛最具权威的单曲排行榜——“公告牌” (Billboard) 显示, 2012年“Hot 100”中排名前十的歌曲中有8首属于电子舞曲。电子舞曲使得音乐的主体隐退:相较于声乐时代, 器乐带来了新的技术因素, 各种乐器本身都不同程度地与人脱离了关系, 这是人的主体的一度隐退;电子音乐的出现, 让人不再必须使用嗓音或操作乐器来演奏音乐, 人的主体实现了二度隐退。 (6) 笔者认为, 带有人声演唱的电子舞曲其实也有主体隐退的倾向, 具体表现为将人声进行机械处理——用电脑修改人声频谱, 自由控制人声在立体声场内的位置, 将人声进行量化操作——使其沦为“合成音”或者“电音”。这样, 人声就像被放进了“试管”中做实验, 人的主体性和生命性自然大大削弱了, 例如《江南Style》中加入的“Hey~sexy lady”等音域广阔的合成音, 有着单凭人声无法实现的一种轻快舒展的感觉。电脑数字化制作的电子音响难以记谱, 虽可复制, 但难模仿, 因此电子音乐有明显的技术美学因素。

二、符号游戏的解构美学

后现代主义艺术站在“反美学”立场, 采用“反形式”的形式、“解结构”的结构。“‘解构’就是为了把握事物而对其进行分解、翻掘和揭示, 就是把形而上学规定的统一完整的东西还原成支离破碎的片段或部件。它是两种见解的相互阻遏、推翻和取消, 是既有秩序的解散”。 (7) 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是解构主义的挂帅人物, 他从批判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出发, 论证了他的“解构主义”:“解构”虽然与“结构”相对,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解构击垮了系统, 而是它敞开了排列或集合的可能性”, (1) 他强调文本是符号游戏, 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江南Style》的音响、“鸟叔”形象、镜头剪辑方式等视听语言形式层面正体现着该作品反形式、解结构等解构美学特征, 下面略作详述。

(一) 音响构成的“多元拼贴”

《江南Style》不仅是一首电子舞曲, 还是一首不同音乐风格的拼贴 (collage) 作品:该曲在韩国流行乐 (K-pop) 的基础上, 大量混入黑人街头“嘻哈乐” (hip-hop) , 形成了复合音乐风格 (polystylism) 。韩国流行乐和黑人嘻哈乐两者的来源本身都是世俗性的, 它们被拼贴在一起时也仍然保持了世俗性这个根本特征。韩国流行歌曲节奏大多较快, 而且节拍音响强烈, 适于跳舞, 歌词部分大多比较单调, 黑人嘻哈乐的混入又正好适于表现年轻人的叛逆心理。这种不同风格的拼贴将既有音乐形式作为拼贴组合的材料, 具有巴赫金“多元对话” (2) 的性质。值得一提的是, 受解构思潮影响, 《江南Style》自身又被人们以一种新的方式解构, 处理后的《江南Style》和电子乐《疯狂舞动》 (Moves Like Jagger) 混杂在一起, 形成了新的混音版。

(二) “鸟叔”的“草根”形象

王岳川曾指出, 后现代艺术感知模式的支离破碎、艺术感性魅力的丧失、先锋的革命性和艺术家个性的消失, 使艺术一步步变成非艺术和反艺术, 审美成了“审丑”, 艺术不再拥有超越性, “艺术”成为适应和沉沦性的代名词, 生活成了后现代人无底的艺术棋盘。 (3) 《江南Style》的表演者朴载相在MV中的形象并非大众一直遥望的“高富帅”, 而是平民化、现实化的“草根”, 他打破了我们的审美定式和审美趣味, “精确戏仿了东亚街头流氓的表情:大腿叉开, 好色、低俗、放肆、洋洋得意, 周身散发出市井痞子的浓烈气息”。 (4) 这种草根形象的演唱对音乐作品的诠释效果, 与影像造型的表演融为一体。

(三) 镜头剪辑的“非理性叙事”

音乐电视的音乐形象是靠电视语言进行阐述的, 音乐电视“根据音乐作品所提供的表现内涵和诗歌般的意象进行视觉形象设计, 确立画面的类型特征和情境氛围”, 让“音乐与画面在运动着的时空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并以鲜明的视听结构运用画面语言最大程度表现音乐作品”。 (5) 因此, 区别于戏剧艺术在一个情理逻辑中展开完成的连贯性, 《江南Style》的影像叙事将预先录好的分镜头、分割时空的一系列表演“碎片”拼贴交替, 在叙事中随音乐节奏的变换和情绪的起伏而不断转换, 叙述的时间进程被音乐本身随意切分和打断, 几无逻辑可言。在短短4分12秒的作品里, 镜头转换百余次, 沙滩、马厩、游艇、桑拿房、地铁等场景不按叙事逻辑切换, 甚至在1分06秒处和2分28秒处随着音乐节奏的激烈化出现了镜头频闪的处理。这种非理性叙事色彩充满了后现代主义“无序”、“游戏化”的特征。

三、消解中心的狂欢美学

“狂欢”最初指民间狂欢节的活动, 经过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的重新审视和阐发, 产生了新的意义, 并对后现代主义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巴赫金在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部著作中对狂欢理论进行了零散的阐释, 他指出, 狂欢化“是以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乌托邦的理想、广泛的平等对话精神、快乐的相对性、双重性等为基础的。这是更为深刻的、开放性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的内在形式”。 (6) 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几乎拆除了所有的信息壁垒和地域鸿沟, 以无中心和不确定的方式破除了权威话语, 《江南Style》的网络走红, 渗透着大量的狂欢欲望。

(一) “自然人性”的释放

《江南Style》的歌词文本是充满“肉感”的, 例如“一到了夜晚就会让人心似火烧的女人”、“我是男子汉……到了晚上就会心似爆炸的男子汉”、“好美丽, 好妩媚”、“虽然遮住但是比若隐若现还要性感的女人, 那种令人充满快感的女人”等等。在感性、生理化的强烈的节奏律动下, 画面中“鸟叔”热烈地“骑马”, 对某些低俗行为做了戏仿, 在和声“sexy lady”出现之后, 还发出短促的欢愉式叫声。在MV画面设计中, 还出现了步步逼近的美女臀部特写, 以及“鸟叔”跳着骑马舞逼退众女的镜头, 充满侵犯、欺凌、逼迫、攻击和征服的意味。 (1) 《江南Style》狂放不羁的躯体表演与肉感的歌词, 通过碎片化的剪辑与强烈的音响节奏, 共同引发受众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2) 使之得到替代性满足。替代性满足是后现代性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缺憾时主体因无法弥补而进行的自我安慰, 正是本体缺失的象征。

(二) “卑琐性”的肉体狂欢

后现代主义以“卑琐性”来反抗传统与现代主义艺术的“高雅性”。《江南Style》中不仅表现出韩国江南区豪华奢靡的生活方式, 更是以被夸张了的“鸟叔”的感性形象跳着骑马舞在其间的穿插戏谑强调了后现代人享乐的肉体观。这种肉体观与古希腊大理石雕像所表达的静态理想相对立, 具有巴赫金狂欢节“怪诞的肉体”性质;这种“怪诞的肉体”产生“上下倒错”, 所谓“上下倒错”即以宣扬下体来讽刺平时被认为可以堂而皇之地面对世界的上体。 (3) “鸟叔”以标志性的肉体语言动作“骑马舞”伴以倾吐般呼喊的歌唱, 张扬着感性生命的旺盛, 以“卑贱化”讽刺正统文化, 颠覆、反叛神学和官方意识形态。例如在0分33秒处, 他想象自己像美国最有钱的艺人之一“吹牛老爹” (P.Diddy) 一样, 有美女陪伴走在红地毯上, 扑面而来的是五光十色的纸屑, 但现实却是走在一个空旷无人的荒废车场, 迎面吹来暴雪和垃圾;1分30秒处, 他想象着自己在江南区的夜总会跳舞, 但现实是与一位中年妇人在巴士上跳舞;3分10秒处, 他想象着自己像“吹牛老爹”一样坐在豪华椅子上, 但现实是坐在马桶上……所以说, 整个MV充满了戏谑与讽刺意味, 在虚拟的现实中重构了一个短暂存在的乌托邦式的乐园。

(三) 全民行动和参与

从《江南Style》病毒式的网络传播来看, “机人互动”的虚拟真实现象, 突出了观众的参与性、音乐作品的事件化和行为化, 从而使音乐“溢出了艺术的容器”, 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性质。简单、明快的“骑马舞”更是掀起了全民模仿的热潮, 制造了一场大众狂欢。2013年春节前的中国, 无数企业年会上都有员工留下“骑马舞”的克隆影像, 通过上传至互联网的视频片段就可见一斑;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几乎也都拿这一素材来增加娱乐性。除了普通百姓, 名人们也不“掉队”:山东卫视民俗晚会“重阳·九重礼”主持人赵忠祥、朱丹、米雪等在舞台上跳起“骑马舞”,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会见朴载相时也一起跳“骑马舞”……此外, 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对该曲的上千个模仿、改编版本, 一般均来源于网友自发制作与争相上传, 例如以网络游戏画面为素材剪辑出的“魔兽版”、以单机游戏为素材的“植物大战僵尸版”, 以电影为素材剪辑成的“惊悚版”、“喜剧版”、“恐怖版”, 富含地域文化符号的“印度版”、“伦敦版”、“客家话版”, 另外还有“母子版”、“红军版”、“韩国警察版”、“美国海军版”等各个版本。受众在模拟、戏仿中获得了文化解构的快感, 这种“什么都拿来”、“人人都参与”、“自由开放”、“无中心”的理念富有狂欢意味。正如鲍德里亚所说, 后现代社会就是一个由电脑、电视、模式和数码所支配的信息和符号的时代, 这是一个缺乏参照物的超现实的模仿时代。

小结

上一篇:网络摄影师下一篇:空调制冷系统节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