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肠炎

2024-07-01

小儿病毒性肠炎(精选10篇)

小儿病毒性肠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病毒性肠炎患儿72例(年龄6个月~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15.3个月;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平均16.1个月。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儿科学》中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3],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脱水情况给予静脉补液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0mg:2ml/支)5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滴注;对照组则加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北京双鹭立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00mg:1ml/支)15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滴注,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四种情况:治愈:用药48h内大便次数及性状均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显效:治疗48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基本恢复,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治疗48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有所好转,症状也有所减轻;无效:治疗48h后,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加重,需改变治疗方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16例(44.4%),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治愈8例(22.2%),总有效率86.1%,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肠炎发病原因要是由于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较不成熟,胃酸分泌水平相对较低,酶活力不足,对于外来感染的侵袭很难抵抗,进而出现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4]。喜炎平注射液是由穿心莲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穿心莲总内酯,经磺化而得的穿心莲内酯磺酸盐溶液,通过引入亲水基团改变穿心莲内酯类的有效成分空间结构,使其活性增强,有效抑制细菌或病毒复制时蛋白质与DNA的结合,从而阻断DNA的复制,进一步杀灭细菌或病毒[5]。目前抗病毒治疗较多使用的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但其治疗效果并不确定,而且长时间的应用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等不良反应。喜炎平有效成分水溶性的穿心莲总内酯,对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多种细菌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在炎症反应中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减少炎性物质渗出,对各种感染引起的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体现在它能增强白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6]。综上所述,喜炎平用于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建议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梅香, 郑瑞庆.喜炎平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0) :135-137.

[2]纪秀照, 王建英, 綦美霞.喜炎平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1, 24 (10) :6739.

[3]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94.

[4]柏进, 杨娟.95例小儿病毒性肠炎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2) :68-69.

[5]袁晓静.注射用喜炎平[J].齐鲁药事, 2006, 25 (7) :444-445.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综合治疗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个月~4岁;病程几个小时~1个月,以2~5天较多。临床表现:大便每天4~20余次,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可伴有呕吐,发热,食欲不振及轻、中、重度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大便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镜检无或偶见少量的白细胞。

治疗方法:⑴饮食治疗: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多到少,由稀到稠。⑵液体疗法:①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可口服补液。轻度脱水补液量50~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于8~12小时将累积损失量补足。②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患儿采用静脉补液,输给溶液的成分、量和滴注的时间必须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决定。要注意个体化,结合年龄、营养情况、自身调节功能而灵活掌握。⑶药物治疗:①对新生儿,幼婴、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和重症患儿可酌情选择抗生素治疗。②微生态疗法: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用有利于人体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或生长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1]。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链球菌、需氧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制剂。③肠黏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散。

护理:注意呕吐、排便和排尿的情况,按时喂水或口服补液用的含盐溶液,防止呕吐误吸,勤翻身、勤换尿布,大便后洗净臀部。

推拿疗法:摩腹5分钟,揉脐5分钟,揉足三里10次,推七节(向上)50次,捏脊3~5遍,擦脊柱以热为度,揉龟尾30次,推脾土、三关各300次,每天推拿1次。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治疗4天后大便成形,次数减少至1~2次/日,饮食正常,精神好;②好转:治疗4天后大便减少至2~5次/日,饮食基本正常,精神可;③无效:治疗4天后,大便次数减少不明显,饮食情况及精神状态无改善。

结果

经过治疗,本组60例患者,痊愈46例,痊愈率76.7%,好转14例,好转率23.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为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常发于秋、冬季,春夏可散发。该病的主要表现为泻水样便,5~10次/日,伴呕吐及发热,自然病程7~10天。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每年全世界HRV肠炎患儿多达14亿,到3岁时为止,世界上几乎每个小儿都感染过HRV[2]。目前,轮状病毒肠炎西药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但中药对腹泻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轮状病毒肠炎是我国北方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成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微生态有以下功能:①影响吞噬功能:现代人过多接触的化学物质和药物似乎改变了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而益生菌细菌作用后产生的低分子量多肽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而后者能恢复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②增强免疫应答:在黏膜表面的适应性免疫代表了机体的体液免疫,提供了抵抗异物尤其是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屏障。③非免疫防御。

近年报道,轮状病毒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症状,如惊厥等;50%左右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临床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脫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中医认为小儿体质娇嫩,内脏精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运化失常则腹泻,按摩推拿穴位,能通过刺激经脉和穴位,加强经络气血运行,调和脾胃,摄纳有权,运化正常,达到治疗目的。此项治疗无痛苦,无不良反应,患儿易于接受。采用以上综合措施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2-276.

2 全建新,韩春茂.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6):371.

小儿病毒性肠炎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消化科住院患者153例, 年龄6个月~3岁, 粪便均为稀水样便, 镜检粪便基本正常, 少数粪便样本有红细胞、白细胞及脂肪球, 粪便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RA-Ag均为阳性, 根据1992年腹泻病诊断分型标准, 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病程分布上经2检验, 皆P>0.05,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在纠正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为乱的同时, 给予微生态制剂, 并指导饮食,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消旋卡多曲颗粒, 1.5mg/kg, 每日3次, 餐前温开水冲服, 疗程3d。

1.3 疗效观察[1]

显效:治疗72 h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病情无好转, 甚至恶化。

2 结果

见表2。

从表2看出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有明显区别P<0.01。

3 讨论

消化道病毒感染后,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广泛受损, 双糖酶活性下降, 电解质转运失调, 葡萄糖吸收利用障碍, 引起渗透性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 有益菌群数量急剧下降, 破坏了其拮抗和屏障作用, 有利于病原体的入侵和定植, 加重腹泻。消旋卡多曲是一种脑啡肽抑制剂, 通过抑制脑啡肽酶, 还可防止内源性脑啡肽失活, 从而延长其生理作用, 脑啡肽是胃肠道中一种神经递质, 它通过激活δ-阿片类受体从而降低环磷酸腺苷的水平, 最终达到减少水、电解质的分泌。而又不对肠蠕动产生明显影响的目的。由于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选择性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酶, 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水平, 服药期间, 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水平无改变, 无成瘾性[2]。通过临床实践, 联合使用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 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小儿病毒性肠炎153例的临床资料, 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儿在纠正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为乱的同时, 给予微生态制剂,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消旋卡多曲颗粒, 疗程3d。结果 应用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有效率达95%,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应用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有效缩短腹泻病程, 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消旋卡多曲,病毒性肠炎

参考文献

[1]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4.

小儿病毒性肠炎 第4篇

关键词:金双歧利巴韦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53-0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体,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病毒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1]。因此,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另一方面,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我院儿科应用口服微生态调节剂金双歧与利巴韦林(病毒唑)片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3月间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123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男70例,女53例,年龄6个月-1.5岁,典型病儿常伴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可达39-40℃。病初1-2天呕吐,可先于腹泻出现。腹泻为水样便,如蛋花汤样,无脓血,每天约3-10次。由于吐、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病儿粪便中电解质浓度显著低于细菌性肠炎,如霍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且多数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渗或等渗偏高脱水。多数患儿大便常规未检出白细胞、红细胞,少数白细胞≤3个/HP;粪便细菌培养均阴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RV-Ag均阳性。

2治疗方法

不用抗生素、止泻收敛药;均给予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及酸中毒,并调整饮食等对症治疗;给予金双歧,6-12个月年龄者1片,12-24个月者2片,每日3次;利巴韦林片,≤1岁者10mg,>1岁者20mg,每日3次。

3结果

123例患儿,显效110例,患者治疗24-48h后腹泻减至每日3次或3次以下,大便外观正常或成形,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3例患儿治疗有效,治疗后49-72h腹泻减至每日4次或4次以下,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5日后全部康复出院。

4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病毒由内、外两层衣壳及含11片段的双股RNA核心组成。根据组成内层衣壳的主要蛋白质的抗原性不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补体结合等试验,可将病毒分为A、B、C、D、E等属,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轮状病毒为A属,成人轮状病毒腹泻为B属;B及其他属轮状病毒与动物感染相关。轮状病毒根据其外层衣壳蛋白VP4及VP7的不同抗原性。通过中和试验,又可分为若干血清型,引起婴幼儿腹泻属1-4血清型;;动物轮状病毒仅限于3-7血清型。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使绒毛顶端上皮脱落,绒毛变短,脱落上皮被由隐窝新产生的上皮取代,这些新上皮细胞不够成熟,缺乏双糖酶。因此腹泻发生机制与绒毛破坏影响吸收,双糖酶缺乏及上皮细胞损伤,进入肠腔分泌有所增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體,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病毒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因此,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另一方面,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

病原学诊断最初通过电镜、免疫电镜从十二指肠引流液及粪便中直接看到轮状病毒颗粒获诊断,但不适于临床常规应用。目前多采用免疫学或核酸方法来检测粪便中抗原,一般4h即可出结果。国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提取粪便中病毒RNA,作核酸凝胶电泳开展较普遍。目前已开展斑点杂交、寡核苷酸及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检测A属轮状病毒外层衣壳的VP7蛋白分子来诊断轮状病毒感染及其血清分型。此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但仅能在一些科研单位进行。近年轮状病毒组织培养,亦已在经胰蛋白酶处理的Mal04细胞株上获得成功。一般不须做特殊辅助检查,必要时做胸片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肺部有无病变。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时,心电图检查S-T段降低,T波低平、双相,最后倒置,出现u波并渐增高,常超过同导联的T波,或T波与u波相连呈驼峰样。

有资料表明[1],腹泻时肠道厌氧菌数量约下降至原有数量的1/1000。由于肠道内厌氧菌数量的大量减少,破坏了其屏障反拮抗作用,从而有利于致病菌的侵袭和定植。腹泻与肠道内微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形成恶性循环。病因治疗已有利巴韦林、干扰素、聚肌胞等治疗此病提高疗效的报道。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日益重视益生素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作用。金双歧片主要含有双歧杆菌活菌,其活菌数量达每克1亿个,能有效地补充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调节人体肠道中的菌群平衡,具有双面调节作用。双歧杆菌可阻止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并维持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对肠道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同时还可激活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治疗研究 第5篇

关键词:喜炎平注射液,超声导入经皮给药,轮状病毒肠炎,疗效

在病毒性腹泻中以轮状病毒肠炎发病率最高, 症状较重[1]。临床上表现稀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呕吐、腹胀、腹痛及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等脱水征 。本病无特异治疗方法[2] 。本院在2008年10月-2012年10月采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超声导入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25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12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25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①大便为稀水样, 次数>3次;②病程<3d (包括3d) ;③入院后立即做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者 (选用的试剂) ;④大便培养均未检出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⑤大便常规无红细胞, 白细胞0~4个/HP, 其中男120例, 女132例, 年龄在6个月~2岁, 平均11.5个月。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25例, 对照组127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疗效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通过的急性腹泻病的疗效判断标准[3]。显效:治疗72小时, 大便次数、性状均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 大便常规正常;有效:治疗72小时, 大便次数、性状均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改善, 大便常规化验好转;无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补液纠酸、维持电解质平衡:予蒙脱石散剂口服修复胃肠粘膜, 吸附毒素;予培菲康胶囊口服补充肠道益生菌。治疗组应用喜炎平注射液0.3~0.4ml/kg, 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点滴, 1次/天, 静脉滴3天, 超声导入经皮给药治疗 (腹泻贴) 1次/天, 穴位贴肤每次30分钟, 3次为一疗程。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针10MG/kg, 1次/天, 疗程3~5天。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 构成比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85, P<0.05)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超声导入经皮给药) 125例临床观察,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 故又称为秋季腹泻, 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 呈散发或小流行。轮状病毒是全世界范围两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 属于RNA病毒, 总共有A组—G组7个病毒组, 引起婴幼儿腹泻有主要是A组病毒, 其发病机制毒侵入小肠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 使细胞变性和坏死, 绒毛变短及脱落, 导致小肠粘膜回吸收水份和电解质的能力受限, 此外, 发生病变的肠粘膜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肠腔内木糖及蔗糖吸收障碍, 被细菌分解而产生有机酸, 致使肠内渗透压增加, 大量水及电解质进行肠腔, 引起渗透性腹泻, 故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主要表现为排大量黄水样无脓血便, 病初有发热、呕吐、可伴外感症状。目前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主要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退热止泻对症治疗。

轮状病毒肠炎其发病的临床表现属中医“泄泻”范畴, 兼具表邪及里热证。喜炎平的主要成分是水溶性的穿心莲内酯, 包括穿心莲甲素、穿心莲乙素和穿心莲丙素等为中药制剂, 具有抗病毒、杀菌、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为[4] :①具有直接抗病毒能力;②通过增加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从而松弛平滑肌, 减少肠蠕动, 抑制肠液分泌, 促进水电解质吸收[5]。腹泻贴成分:当归、木香、五味子、乌梅、马齿苋、苍术、白芍、防风、泽泻、茯苓、二花、穿心莲、蒲公英等。腹泻贴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作用。方法:通过腹泻贴每次一袋 (内装二片) 每日一次, 将使用处皮肤清洁干净待其干燥。取出内蕊贴于 (穴位:神阙和中脘) 皮肤上, 再将治疗仪输出电极于贴片背部连接牢固即可。穴位贴肤每次30分钟, 次日除去贴片。作用机制:通过超声脉冲导入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充分渗透机体内而发挥作用。

利巴韦林虽为广谱抗病毒药, 因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太强, 易产生耐药性, 且药物说明书提示有多项副作用, 使其临床疗效及应用受到限制。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喜炎平注射液联合超声导入经皮给药能较快、较好的解除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大便性状及呕吐、发热等临床症状。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有1例发生皮肤荨麻疹, 腹泻贴有少数出现贴片处皮肤发红, 除去后恢复正常。由此可见,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超声导入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有效、安全, 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94.

[2]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52.

[3]方鹤松, 魏承毓, 段恕诚, 等.1998年全国腹泻防治学术研究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4) :239.

小儿病毒性肠炎 第6篇

关键词:消旋卡多曲,葡萄糖酸锌,病毒性肠炎,小儿

有报道称,我国约有40%的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其起病较急,早期可发生发热、呕吐的现象,继之腹胀并水样便,尤其秋冬季节易造成广泛的流行,对小儿的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1]。本研究以240例6个月~2岁的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消旋卡多曲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0年9月到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肠炎患者240例,其中男126例,女114例,年龄6个月~2岁,粪便均为稀水样便;粪便镜检基本正常,少数病例可见到少量的白细胞;粪便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A-Ag为阳性,均符合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2]。将患者按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120例。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腹泻情况、发病天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口服和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同时给予思密达、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并指导患儿饮食,改低乳糖奶粉或稀粥。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儿加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四川百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1102)每次1.5mg/kg,每日3次,餐前温开水口服,葡萄糖酸锌颗粒(含元素锌每包10mg):<6个月10mg/d,>6个月20mg/d,分两次服用,止泻后继续口服,连服10d。开始服药后24h,记录两组患儿的大便性状、次数、全身状况,同时观察患儿有无任何不良反应如恶心、便秘、皮疹等。

1.3 疗效判定

本研究疗效的判定依照的是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研讨会制订的标准[3]。治疗72h后,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判定为治疗显效;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症状明显改善为治疗有效;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则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分析

采集患儿疗效资料,建立数据库,行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消旋卡多曲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具体结果见表1。

两组总有效率χ2=20.91, P<0.05

3 结论

多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轮状病毒感染是秋冬小儿病毒性肠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占所有病毒病因的50%以上,且感染的人群主要为6个月至3岁左右的婴幼儿。有研究统计,我国现有约2.6亿5岁以下儿童,而每年秋冬季患腹泻的儿童高达1.2亿,其中轮状病毒感染位于小儿腹泻病因的首位[4]。婴幼儿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含有较成人含量高的乳糖酶,该乳糖酶作为一种轮状病毒受体,使婴儿较易发生轮状病毒感染[5]。轮状病毒感染人体后,能局部破坏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使肠粘膜上皮细胞发生病变。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病变,上皮脱落,使肠粘膜过度分泌液体。同时双糖类食物由于肠粘膜的病变,不能被完全消化而过多储积于肠腔,更加促进了水分的渗出。除此之外,小肠上皮细胞内的钠离子转运通道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水、电解质紊乱,最终引起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因此,修复损伤的上皮细胞,抑制肠管水电解质的过度分泌,在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治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人体肠道液体的分泌吸收受肠神经系统的调控。脑啡肽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通过肠神经系统调控肠管的功能。消旋卡多曲是人体脑啡肽酶的抑制剂,可以阻止酶对内源性脑啡肽的消化作用,延长其活性,从而快速改善水样便的症状,缩短患儿的病程。由于其在改善腹泻症状的过程中,是通过抑制血浆脑啡肽酶来改善肠管的分泌,不影响中枢神经脑啡肽酶的水平,对肠蠕动产生也无明显影响,因而该药的使用而对中枢神经系统无副作用,无成瘾性,不会产生明显的腹胀症状,也不影响正常的水盐吸收[6]。因此,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能有效减少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同时不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使其成为临床上较常使用的一种有效药物。

近年来,有大量研究着重于微量元素与疾病关系,其中利用锌制剂治疗某些儿科疾病得到较好的效果,使其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广泛。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在肠道进行代谢。人体缺乏锌会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完整性和肠道酶的活性,同时使肠道钠转运障碍,导致腹泻的发生。而腹泻能使肠道锌吸收减少,加重锌的丢失,使腹泻迁延不愈进而形成锌缺乏的恶性循环。给病毒性肠炎患儿补充锌,能修复肠黏膜损伤,有利于肠道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减少水和电解质的分泌,减轻患儿的腹泻症状[7];锌还能增加肠道酶活性,增强抗感染能力,增强机体抗病毒作用,缩短病程。

本研究以消旋卡多曲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不仅可以促进肠黏膜上皮的修复,加速肠黏膜的再生,又能抑制肠管液体的过度分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不影响正常的水盐吸收,不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既减轻了患儿的腹泻症状,又缩短了病程。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治学, 徐朝辉, 江忠, 等.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43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19) :1497-1498.

[2]林峰.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211.

[3]方鹤松, 魏承毓, 段恕诚, 等.“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腹泻病治疗新原则、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临床儿科杂志, 1998, 16 (5) :358.

[4]魏升云, 张淑珍.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 2004, 22 (6) :409.

[5]栾利娟, 村建明, 何志忠.小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02, 14 (3) :150.

[6]段世玲.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7, 9 (12) :1592.

小儿病毒性肠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2年5月确诊的急病毒性肠炎患儿90例, 诊断符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标准[2], 大便病毒抗原检测均为阳性。起病小于48 h, 所有患儿无其他系统并发症, 无营养不良及反复感染史。随机分两组, 对照组45例, 男25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5.27±0.22) 岁;治疗组45例, 男22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6.07±0.32) 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资料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蒙脱石散剂和双歧杆菌等治疗, 治疗组予葡萄糖酸锌15 mg/ (kg·d) 口服, 2次/d, 给予利巴韦林0.3 g加入10%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抽取所有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 由生物医学检验公司学检测血锌水平。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4 d后全身症状消失, 粪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正常;有效:治疗4 d后全身症状基本消失, 粪便次数和性状有所恢复;无效:治疗4 d后全身症状、粪便性状和次数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葡萄糖酸锌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 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 总有效率达95.56%,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平均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和血锌水平的比较

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止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血锌水平治疗后明显升高, 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婴幼儿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为轮状病毒, 该类病毒为RNA病毒, 属呼吸病毒科, 有A-G型, 感染后可在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内繁殖, 导致细胞坏死、黏膜脱落, 肠道屏障功能和重吸收功能受损, 分泌增加, 水分和电解质肠腔堆积, 肠蠕动加快, 导致腹泻的发生, 继而引发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患儿可合并其他多脏器损伤, 如心肌炎、脑膜炎、出血性疾病及肝损害等等, 因此及早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及提高患儿的抵抗能力是治疗的关键[3]。利巴韦林是广谱类抗病毒药物, 常用于临床各类病毒性疾病, 其抗病毒效果显著, 不易产生耐药性, 副作用少, 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急性肠炎除与病毒感染有关外, 还与患儿的免疫能力和营养状况相关, 锌是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 锌元素可以促进水钠吸收、稳定细胞膜、促进上皮细胞修复等, 锌缺乏会破坏正常的细胞代谢, 体内酶的活性受抑制, T辅助细胞和T抑制细胞比率下降, 小儿抵抗力下降[4]。陈华[5]研究认为, 病毒性肠炎患者常常合并血锌水平过低或缺乏, 而与细菌性肠炎比较, 给予锌剂口服后, 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细菌性肠炎组, 血锌水平升高, 患者腹泻症状减轻。通过补充锌剂, 可提高患儿的免疫力, 促进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 改善刷状缘酶的活性, 改善腹泻症状。本研究结果也显示, 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 可显著提高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的临床疗效, 恢复血锌水平, 减轻患儿腹泻症状, 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确诊的急性肠炎患儿90例, 随机分两组, 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补液、蒙脱石散剂和双歧杆菌等治疗, 治疗组45例给予葡萄糖酸锌和利巴韦林治疗,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及血锌水平。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 总有效率达95.56%,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止泻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 血锌水平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葡萄糖酸锌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显著, 患者腹泻症状恢复快, 预后好。

关键词:葡萄糖酸锌,利巴韦林,病毒性肠炎

参考文献

[1]Kim Y H, Hart U K, Lim D D, et al.Stability of anterior open bitecorrection with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therapy:a cephalometric follow-up study[J].Am J orthod Dentofaeial Orthod, 2006, 18 (1) :43-54.

[2]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384.

[3]张传仓, 李宁, 姚英民, 等.轮状病毒的病毒血症及肠道外损害[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 17 (12) :753-755.

[4]盛晓阳, 沈晓明.锌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3) :164-166.

小儿病毒性肠炎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被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40例, 均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1], 40例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3个月~5岁, 其中≤3岁者31例 (77.5%) ;发病时间均在秋冬季, 病程1~5d。均为急性水样腹泻, 大便每天5~10次, 呈黄色稀水样蛋花样便, 大便常规无或少量白细胞, 大便轮状病毒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阳性, 体温38.1~39.5℃。轻度脱水22例, 中度脱水18例, 无重度脱水病例。所有患儿均在发病1~5d就诊, 未使用其他抗病毒药。40例患儿均无腹泻以外的其他疾病, 无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退热、止吐、止泻治疗, 合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者给予口服补盐溶液或输液及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治疗, 同时口服微生态制剂嗜酸乳杆菌散剂, 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 人工喂养者停用牛乳和奶粉。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辽宁卫星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5~10万U·kg-1·d-1肌内注射, 每天1次, 连用4d;对照组加用利巴韦林10~15mg·kg-1·d-1静脉滴注, 疗程为4d。

1.3 观测指标

观察2组疗效, 记录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脱水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治疗72h大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大便形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大便形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 脱水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

治疗组退热、止泻、脱水纠正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又称秋季腹泻, 由RV感染所致, 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 占所有肠道感染病因的50%以上, 严重威胁婴幼儿的健康[3]。RV主要侵犯小肠成熟绒毛上皮细胞, 使小肠吸收功能下降, 导致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 引起腹泻。由于小肠成熟绒毛上皮细胞上的乳糖酶是一种RV受体, 婴幼儿肠黏膜上该酶含量高, 故易发生RV感染[4]。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症状有发热、呕吐、腹痛以及水样腹泻。病变主要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 病毒侵入肠道后, 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 使细胞发生空泡性变性、坏死, 使小肠黏膜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同时, 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而积滞在肠腔内, 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 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 重者可危及生命[5]。近年研究发现, RV为全身性感染, 可侵犯多个脏器包括循环系统损害[6], 其可能机制是:RV经病毒血症侵犯心肌细胞;伴高热时, 耗氧增多, 无氧代谢增高, 内环境失调导致细胞损害。李宁等[7]检测了44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 结果发现磷酸肌酸液酶同功酶 (CK-MB) 异常者25例 (57%)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异常者36例 (82%) , 腹泻、脱水与酶学增高无显著相关而与发热程度与之密切相关。郭宏敏等[8]也发现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心肌酶活性与发热程度呈一定的正相关, 发热越高, 酶增高愈明显。提出对轮状病毒性肠炎伴高热患儿应注意检测心肌酶, 必要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以促进患儿病情的恢复。由于条件所限, 本组病例均未检测心肌酶, 值得今后重视。

轮状病毒性肠炎至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以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提倡饮食治疗和液体疗法, 不需应用抗生素。潘赛荣[9]应用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本病34例, 总有效率达94%, 明显优于对照组, 显示其退热时间、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本组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 总有效率达95%, 疗效明显优于加用利巴韦林的常规治疗对照组, 与文献报道[10,11]基本一致。干扰素是抗病毒感染中的最主要的淋巴因子之一[12], 可以通过产生抗病毒蛋白阻止病毒mRNA功能或分解病毒mRNA, 致使病毒不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保护宿主细胞不受病毒的破坏, 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因此, 增加外源性干扰素后引起通过刺激机体免疫性细胞产生大量干扰素, 从而增强抑制病毒作用。

总之, 临床上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干扰素治疗, 能减轻腹泻症状, 有利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修复, 可缩短病程, 疗效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干扰素佐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0例。2组均给予退热、止吐、止泻治疗, 合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者给予补液及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 对照组加用利巴韦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的退热、止泻、脱水纠正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确切,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护理 第9篇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每年10~12月为发病高峰。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0~2岁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患儿可因大量失水出现脱水现象,并合并其他肠道外病症,近年来已被临床所重视。如何给予正确及时的护理,是患儿能否康复的关键。本病区自2008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感染轮状病毒患儿50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6月12例,12月22例,13~24月9例,25~36月7例。均系足月顺产,病前體健, 营养发育正常。

1.2 临床表现50例均突发腹泻,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黄色或黄绿色,无脓血, 每日数十次或超过十次, 量多。其中30例呕吐为首发症状.6例发生惊厥。

2.治疗

本组病例入院后均给予静脉或ORS口服补液。选用微生态制剂和胃肠粘膜保护剂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剂,惊厥发作2次以上者使用镇静剂。50例住院治疗1-2周均痊愈出院。出院后1~3月随访观察,均生长发育正常。

3. 护理

①调整饮食:腹泻脱水患儿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外,均应继续进食,以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促进恢复;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半流质,少量多餐。腹泻严重者可采用半乳糖奶粉。②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口服补液盐(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和纠正轻中度脱水,可将ORS盐(13.95g/包)用500ml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对于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应尊医嘱静脉补液。③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妈咪爱,培菲康,用温水稀释或送服,避免使用热水,以免杀死菌群影响疗效。④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用50ml水充分稀释,空腹服用。⑤控制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包括患儿排泄物、用物及标本的处置;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指导家属及探视人员执行隔离制度特别是洗手措施。⑥维持皮肤完整性:婴幼儿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若肛周皮肤发红涂以5%鞣酸软膏按摩片刻,防止皮肤溃疡和尿布皮炎的发生。因女婴尿道口接近肛门,应注意会阴部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⑦严密观察排便情况、监测生命征、注意酸碱、电解质紊乱、脱水的临床表现,及时处理高热,可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控制惊厥的发作,并鼓励患儿多饮水。⑧健康教育:向家长解释腹泻的原因、潜在的并发症和治疗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洗手和出入量的观察;说明调整饮食的重要性;指导家长配制和使用ORS盐;注意饮水卫生、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教育小儿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加强患儿体格锻炼,适当户外活动;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受凉和滥用抗生素。⑨⑦近年干扰素肌肉注射在临床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及时准确的 给药也很重要。

4 小结

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护理中,护士应采取正确给药,对症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及饮食、安全等护理措施。本组病例由于合理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良好地控制的患儿病情,达到顺利治愈出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亚飞,余小锋,吕华.轮状病毒肠炎伴惊厥患儿的临床护理.浙江预防医学,2003,15(ll):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37例临床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肠炎患儿共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6~24个月,临床症状有起病急、发热、呕吐、大便次数增多(每天10多次),排黄色水样大便,伴有轻到中度脱水。诊治当天留大便标本查便常规和便培养,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增高)。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取清淡饮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止吐、止泻等对症治疗。细菌性肠炎患儿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 d;葡萄糖酸锌口服,每日元素锌20 mg,分2次,疗程14 d。

1.3 疗效判定标准[1]

(1)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质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72 h后大便性质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72 h后大便性质及次数无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

2 结果

2.1 RS人群分布特征

100例急性肠炎患儿,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患儿有37例,阴性的有63例,轮状病毒肠炎发病率37%(37/100);其中男20例,女17例,男:女=1.18:1;年龄6~12个月23例,12~24个月14例。

2.2 RS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8例,人工喂养13例,混合喂养7例,普食9例。

2.3 疗效

见表1。RS患儿治疗后显效3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NRS患儿治疗后显效27例,有效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8%。两组临床有效率均较高,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肠炎是由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人体疾病。其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本研究中共纳入急性肠炎患儿100例,其中轮状病毒感染率37%,发病年龄为6~24个月,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占急性肠炎的2/3以上,提示临床中对急性呕吐、腹泻和发热的患儿,常规便检、便培养及病毒筛查的必要性。

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机制为轮状病毒经粪-口途径侵入人体到达小肠后,通过其外壳蛋白Vp4(吸附蛋白)与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上的乳糖酶(为轮状病毒抗体)结合,导致上皮细胞破坏、脱落;乳糖酶分解或活性降低,乳汁中的乳糖不能被完全消化,随大便排出体外,便中乳糖量增加[2];乳糖在肠腔内积聚造成小肠及结肠腔内高渗透压,使水分移入肠腔,导致腹泻和呕吐。本研究中,RS患儿母乳喂养8例,人工喂养13例,混合喂养7例,普食9例。母乳及其他乳制品喂养RS患儿,如继续乳类喂养,因其乳糖含量较高会增加其乳糖不耐受,易使腹泻加重或迁延。对此类患儿我们采用去乳糖饮食,以麦芽糊精替代乳糖,有利于患儿小肠黏膜的回复,疗效较佳。

康春华研究结果[3]小儿RS时血清锌的水平降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补锌能明显提高其疗效。锌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是人体内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激活因子,直接参与糖的氧化功能、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可以促进小肠黏膜细胞修复,改善刷状缘酶的活性,并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肠道局部因素及促进机体抵抗力治疗腹泻。本组RS患儿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其临床总有效率达97.3%,与NRS患儿治疗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补锌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炎(RS)的疾病特点、诊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肠炎患儿共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性肠炎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予利巴韦林及葡萄糖酸锌口服。总结RS的发病特点及诊疗方法,评价疗效。结果 RS患儿治疗后显效3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结论 去乳糖饮食配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缩短病程,促进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小儿,饮食,锌

参考文献

[1]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2(6):381.

[2]李玉萍.低糖饮食护理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干预效果观察.中外医疗,2010,28:77.

上一篇:乙炔含量下一篇:小学语文的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