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义为中心范文

2024-09-05

以意义为中心范文(精选11篇)

以意义为中心 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教学,药理学

药理学是药学四大基础学科之一,但是由于其机理原理较多,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理解原理。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

教师根据授课计划安排,根据书本内容选择适宜的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从案例中学习,从案例中总结知识点,掌握必须的知识点。现在的社会知识信息量呈爆炸式涌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然渐渐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速度,所以教学方法必须要有所改变。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信息量爆炸的现代社会

1. 很多书本本身的内容就不在学科的最前沿,尤其是药学相关知识,日新月异,书本知识很显然跟不上临床的用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说,该药已经退出临床使用的舞台,或是临床上已经没有该用途,已有更新的药物取代,但是新的药物书本上没有,学生到工作的时候还需要重新培训上岗,增加了企业负担,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这是最典型的传统教学的缺陷。

2. 由于现在社会信息量大,但是在初入社会的学生来看,他们不会高效地提取有效内容。

那是因为传统高职教育的另一个弊端———教师为课堂的绝对主角,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点,教师依然帮助学生把知识点梳理提取,而学生也习惯了听到的就接受,而没听到教师强调的知识点就忽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大的隐患,毕竟教师不可能跟随学生一辈子,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工作的年限更长,要面对的知识更多,不可能到时候还要来回炉请求教师帮助,毕竟工作需要学生快速接受信息后马上处理,然后化为己用。

3. 高职学生的生源大部分是初高中生,学生本身也是受到传统教育驯化,学生也不愿意改变,也有惰性,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整理好的知识,只要带着耳朵上课就行,也不愿动脑,因此要让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吸引力的材料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氛围中,用一些学生实习、工作中会碰到的实例,学生兴趣会很大,要比枯燥地讲解书本内容有效得多,毕竟与自身相关的知识,学生会兴趣激增,有切身体会就能更快融入自己的理解,并灵活运用。

二、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方式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不能教学相长,不能随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而案例法教学模式,主角是学生,教师只是在旁适时地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发掘有效信息,而且在学生讨论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有很好的发散思维,会从病例中找到特殊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所以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教师想象不到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工作面对不同的场景时,临危不乱。

三、培养正确的理论思维,与工作接轨

所用案例皆是现实案例,与学生将来的学习、实习工作接轨,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工作中所用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主要靠抽象思维,有时与现实脱轨,但是自己很难发现,教师也很难知道其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如果上课就用现实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思维方式中落地,能正确地理解疾病,药物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透过现象,总结出科学本质,而非浮于表面,这样也能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时更快地融入工作,只需要少量培训即能上岗。

四、能让学生更好地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互相协作

旧的教学模式主要靠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而很多学生在上了高职后学习自觉性有所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兴趣,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互动学习,与同学之间组成学习小组。第一,可以在同学有困难时很方便地寻求同学帮助,尽早解决问题,从而扫清路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第二,老师来解决问题,有时候很难一下找到问题症结,而学生之间更加了解,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第三,在工作中也需要互相帮助,团队合作,这样也提前帮助大家进入工作氛围。

五、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高为师,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第一,自身学识必须要提高,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因为现实中遇到的案例,肯定需要与现实接轨,不能再满足于自身已有知识,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第二,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因此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到企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体来说,案例教学法是与市场对接的简单途径。新的知识型社会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对教师的层次也有严格要求,不能只做知识的传递者,还要做播种者。。

参考文献

[1]陈然,杜友爱.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4).

以意义为中心 第2篇

Most of the Chinese classes are teacher-centered. Students are always busy listening to their teacher and taking notes, while the leacher speak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in the class. But I don't think the teacher-centered class has many advantages. It will make students passive listeners. In my opinion, the class should be students-centered.

A students-centered class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a teacher-centered class. Firstly, the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concentrate their minds. If the teach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students and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whether their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what he says, it will be less easily for their students to daydream. Secondly, the students will cooperate better with their teacher, and the teacher can get the feedback through their students' questions and improve his teaching accordingly. Thirdly, the students will be more active and creative. They can discuss or debate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y may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r sometimes even present creative ideas which will arouse the inspiration of the teacher.

In a word, in the students-centered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feel that they want to study rather than teaches want them to. So I think students-centered class is better than teacher-centered class.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第3篇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题材丰富,涉及广泛,亲切随意,独抒性灵,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幽默的智慧以及闲适的格调和自然的生活情趣,融合成了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小品文的整体风貌。

主要特色

论语派更重视文章的格调情趣和文体特色。“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是他们的创作宗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着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并要写得真诚亲切,自然有趣。在此基础上,论语派提倡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称之为“娓语式笔调”“闲适笔调”“个人笔调”,这种文章随意而谈,挥洒自如,而其具体风格则可以随人而异,“或平淡,或奇峭,或清香,或放傲,各依性灵天赋,不必勉强。唯看各篇能读出味道来,便是佳作”,追求开放舒展的丰富和真诚自由的风格。

创作主张

林语堂在《答平凡书》中指出,他们提倡的幽默是“专说实话,要寓庄于谐,打破庄谐之界线”。应该说论语派的一部分作品是做到了这一点的,这些作品或庄谐并出,或假痴假呆,或嘻笑调侃,幽默丛生。其中幽默的因素与社会批评、生活常识相结合,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成就

论语派积极倡导小品文,并致力于写作实践,对于现代小品文的生长和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散文创作的园地。《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三个刊物以提倡小品文为己任,基本上做到了“地盘公开”,兼容并包;而且在论语派的带动下,当时出现了好些小品文刊物,以至1934年被称为“小品文年”,此后几年间,小品文可谓盛极一时。

创作局限

论语派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受到西方表现论和直觉主义艺术的影响,林语堂在阐释“性灵”时,表现出明显的主观神秘色彩;另外,他对于“幽默”“闲适”的作用也过于夸大,与民众、与时代联系不太紧密。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鲁迅指出,如果“性灵”被抽掉了应有的历史社会内涵,那么“独抒性灵”就会滑向“赋得性灵”,重新落入“窠臼”,小品文创作就会走入死胡同。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鲁迅对论语派的评价,至今仍值得我们思索,应该说这正是论语散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有些不合时宜和不得不自处边缘的原因。

作品选读

论游览

林语堂

旅行在从前是行乐之一,但现在已变成一种实业。旅行在现代确已比在一百年前便利了不少。政府和所设的旅行机关,已尽力下了一番工夫以提倡旅行;结果是现代的人大概都比前几代的人多旅行了一些。不过旅行到了现代,似乎已是一种没落的艺术。我们如要了解何以谓之旅行,我们必须先能辨别其实不能算是旅行的各种虚假旅行。

第一种虚假旅行,即旅行以求心胸的必进。这种心胸的必进,现在似乎已行之过度;我很疑惑一个人的心胸,是不是能够这般容易地改进。无论如何,俱乐部和演讲会对此的成绩都未见得良好。但我们既然这样专心于改进我们的心胸,则我们至少须在闲暇的日子,让我们的心胸放一天假,休息一下子。这种对旅行的不正确的概念,产生了现代的导游者的组织。这是我所认为无事忙者令人最难忍受的讨厌东西。当我们走过一个广场或铜像时,他们硬叫我们去听他讲述生于1772年4月23日,死于1852年12月2日等。我曾看见过女修道士带着一群学校儿童去参观一所公墓,当她们立在一块墓碑前面时,一个修道士就拿出一本书来,讲给儿童听,死者的生死月日,结婚的年月,他的太太的姓名,和其他许多不知所云的事实。我敢断定这种废话,必已使儿童完全丧失了这次旅行的兴趣。成年人在导游的指引之下,也变成了这样的儿童,而有许多比较好学不倦的人,竟还会拿着铅笔和日记簿速记下来。中国人在有许多名胜地方旅行时,也受到同样的麻烦。不过中国的导游不是职业人员,而只是些水果小贩、驴夫,和农家的童子,性情略比职业导游活泼,但所讲的话则不像职业导游那么准确。某一天,我到苏州去浏览虎丘山,回来时,脑筋中竟充满了互相矛盾的史实和年代,因为据引导我的贩橘童子告诉我,高悬在剑池40尺之上的那座石桥,就是古美人西施的晨妆处(实则西施的梳妆台远在十里之外)。其实这童子只不过想向我兜卖一些橘子,但因此居然使我知道民间传说怎样会渐渐地远离事实,而变为荒诞不经。

第二种虚假的旅行,即为了谈话资料而旅行,以便事后可以夸说。我曾在杭州名泉和名茶的产地虎跑,看见过旅行者将自己持杯饮茶时的姿势摄入照片。拿一张在虎跑品茶的照片给朋友看,当然是一件很风雅的事情,所怕的就是他将重视照片,而忘却了茶味。这种事情很易使人的心胸受到束缚,尤其是自带照相机的人,如我们在巴黎或伦敦的游览中所见者。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已完全消耗于拍摄照片之中,以致反而无暇去细看各种景物了。这种照片固然可供他们在空闲的时候慢慢地阅看,但如此的照片,世界各处哪里买不到,又何必巴巴地费了许多事特地自己跑去拍摄呢。这类历史的名胜,渐渐成为夸说资料,而不是游览资料。一个人所到的地方越多,他所记忆者也越丰富,因而可以夸说的也越多。这种寻求学问的驱策,使人在旅行时不能不于一日中,求能看到最可能的多数的名胜地。他手里拿着一张游览地点程序表,到过一处,即用铅笔画去一个名字。我疑心这类旅行家在假期中,也是讲究效能的。

这种愚拙的旅行,当然产生了第三种的虚伪旅行家:即定了游览程序的旅行家。他们在事先早已能算定将在奥京或罗京耽搁多少时候。他们都在起程之前,先预定下游览的程序,临时如上课一般的切实遵时而行。他们正好似在家时一般,在旅行时也是受月份牌和时钟的指挥的。

我主张真正的旅行动机,应完全和这些相反。第一,旅行的真正动机应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较为诗意的说法,旅行以求忘却一切。凡是一个人,不论阶级比他高者对他的感想怎样,但在自己的家中,总是唯我独尊的。同时他须受种种俗尚、规则、习惯和责任的束缚。一个银行家总不能做到叫别人当他是一个寻常人看待,而忘却自己是一个银行家。因此在我看来,旅行的真正理由实是在于变换所处的社会,使他人拿他当一个寻常人看待。介绍信于一个人做商业旅行时,是一件有用之物,但商业旅行是在本质上不能置于旅行之列的。一个人倘在旅行时带着介绍信,他便难于期望恢复他的自由人类的本来面目,也难于期望显出他于人造的地位之外的人类天然地位。我们应知道一个人到了一处陌生地方时,除了受朋友的招待,和介绍到同等阶级的社会去周旋的舒适外,还有比这更好的,由一个童子领着到深山丛林里去自由游览的享受。他有机会去享受在餐馆里做手势点一道薰鸡,或向一个东京警察做手势问道的乐趣。得过这种旅行经验的人,至少在回到家里后,可以不必如平时地一味依赖他的车夫和贴身侍者了。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屠龙曾在他所著的《冥廖子游》中很透彻地阐明这一点。——这游记我译引在下文里边。他在某处陌生的地方并无一个朋友,但恰如某女尼所说:“无所特善视者,尽善视普世人也。”没有特别的朋友,就是人尽可友,他普爱世人,所以就处身于其中,领略他们的可爱处,和他们的习俗。这种好处是坐着游览汽车看古迹的旅行家所无从领略的。因为他们只有在旅馆里边,和从本国同来的游伴谈天的机会。最可笑的是有许多美国旅行家,他们到巴黎之后,必认定到同游者都去吃的餐馆中去吃饭,好似借此可以一见同船来的人,并可以吃到和在家时所吃一样的烘饼。英国人到了上海之后必住到英国人所开设的旅馆里边去,在早餐时照常吃着火腿煎蛋,和涂着橘皮酱的面包,闲时在小饮室里坐坐,遇到有人邀他坐一次人力车时,必很羞缩地拒绝。他们当然是极讲究卫生的,但又何必到上海去呢?如此的旅行家,绝没有和当地的人士在精神上融合的机会。因此也就丧失了一种旅行中最大的益处。

北京的茶食

周作人

在东安市场的旧书摊上买到一本日本文章家五十岚力的《我的书翰》,中间说起东京的茶食店的点心都不好吃了,只有几家如上野山下的空也,还做得好点心,吃起来馅和糖及果实浑然融合,在舌头上分不出各自的味儿来。想起德川时代江户的250年的繁华,当然有这一种享乐的流风余韵留传到今日,虽然比起京都来自然有点不及。

北京建都已有五百余年之久,论理于衣食住方面应有多少精微的造就,但实际似乎并不如此,聊以茶食而论,就不曾知道什么特殊的有滋味儿的东西。固然我们对于北京情形不甚熟悉,只是随便撞进一家饽饽铺里去买一点来吃,但是就撞过的经验来说,总没有很好吃的点心买到过。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呢?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北京的朋友们,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心的饽饽铺么?我对于20世纪的中国货色,有点不大喜欢,粗恶的模仿品,美其名曰国货,要卖得比外国货更贵些。新房子里卖的东西,便不免都有点怀疑,虽然这样说好像遗老的口吻,但总之关于风流享乐的事我是颇迷信传统的。

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我不曾焚过什么香,却对于这件事很有趣味,然而终于不敢进香店去,因为怕他们在香盒上已放着花露水与日光皂了。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以意义为中心 第4篇

西方音乐美学史上有三次关于歌剧问题的争论, 产生影响最为深远、意义最为深刻的当属第一次以卢梭为中心的“喜歌剧之争”。文艺复兴时期在音乐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歌剧的产生。尤其是当时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旨, 即是人文主义艺术理想就是恢复古希腊综合性的完美艺术, 真实生动地表现人和生活、思想感情、人的形象等等, 为歌剧的产生准备了美学上的和思想内涵上的条件。如果将这种文艺复兴思潮的主旨体现在音乐中, 最突出的就是恢复古希腊简约的音乐风格, 抛弃繁琐复杂的对位手法, 使诗歌和音乐紧密相联, 使所有的艺术融会贯通, 从而产生类似于希腊悲剧那样具有巨大效果的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1]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乃至整个西方音乐史中主导的音乐体裁——歌剧的产生, 导致了歌剧美学的产生, 它所涉及的课题是:各种歌剧题材的研究、歌唱家的演唱艺术、歌剧的戏剧性的布局还有歌剧音乐的民族性风格等等研究, 17世纪在以卢梭为中心的“喜歌剧之争”中初具规模, 在歌剧的美学意义的探讨方面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影响, 所以到了18世纪以及以后的音乐时代中才获得更为全面以及更为激烈的探讨和争论。歌剧的美学意义之争中, 以诗歌为主还是以音乐为主, 二者是什么关系?在歌剧的产生、发展这个过程中, 就已酝酿着什么是歌剧、谁从属于谁等歌剧美学中的基本问题, 并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以卢梭为中心的“喜歌剧之争”

1733年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格莱西的喜歌剧《管家女仆》 (La Serva Padrona) 在那不勒斯首演, 并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引起了轰动。这本来是他的正歌剧《高贵的囚徒》演出时的幕间剧, 但是却因为这一小小幕间剧的演出, 压倒了正剧, 后来便从整个歌剧中抽离出来单独上演。起初, 1746年《管家女仆》来到巴黎上演并未引起强烈的反响和轰动。然而时隔多年后的1752年, 当意大利巴姆比尼 (Bambini) 喜歌剧团来到巴黎再次演出《管家女仆》却引起了人们对这种体裁的强烈兴趣和注意, 于是在巴黎乃至整个法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从而展开了一场“喜歌剧之争”, 或称“丑角之战”。

其实, “喜歌剧之争”的出现也未能够越过它所处于的时代给予的限制。当时在音乐论和实践中逐渐兴起的主调音乐风格, 特别是“数字低音”的创立和使用, 为歌剧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土壤。在具体的音乐内容和音乐手法方面, 简约风格的抛弃对位的繁复手法使诗歌和音乐紧密相联, 使所有的艺术融会贯通, 从而产生一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单纯又震撼人心的伟大艺术作品。在音乐的创作中歌剧体裁开辟了新的领域, 从而促成了歌剧美学产生了蜕变。

况且, 在卢梭进行“喜歌剧之争”之前, 与他志同道合的一些前辈们为他这条“歌剧之争”的道路作出了很多铺垫性的付出和贡献。例如, “弗洛伦萨之家”的歌剧创作, 那种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的带有音乐、舞蹈穿插期间的诗剧、歌、舞、乐合一的艺术形式。就像尤丽狄西中新的歌唱方式“宣叙方式”, 比说话要高雅考究, 并没有歌唱中单纯旋律工整, 又介乎于两者之间的音乐形式。还有只用一台音量微弱的古钢琴即兴演奏数字低音, 为朗诵者的“宣叙”增加重音和韵律, [1]在卢梭后期进行的喜歌剧改革中似乎都能找到这些影子。蒙特威尔第在声乐作品中强调的旋律线与歌词意义的配合、吕利强调的宣叙调旋律符合法语朗诵的自然重音及起伏音韵以及后来拉莫倡导的歌剧中华丽的舞蹈场面等等都对后来的以卢梭为中心的“喜歌剧之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52年, 当意大利巴姆比尼 (Bambini) 喜歌剧团来到巴黎再次演出《管家女仆》却引起了人们对这种体裁的强烈兴趣和注意, 于是在巴黎乃至整个法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从而展开了一场“喜歌剧之争”, 或称“丑角之战”。《管家女仆》在音乐的内容以及音乐的创作中开辟了新的歌剧表现手法以及新的美学理念, 从而促成了歌剧美学的蜕变。

在题材上, 这出戏剧一改往日歌剧只表现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戏剧传统, 而是表现市民、仆人, 反映了接近现实生活的剧情。这在当时实为难能可贵的。而且剧中刻画的劳动者, 聪明伶俐本领高超, 完全可以与“高贵”的贵族们平起平坐, 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中, 找到了很多拥有共鸣的观众。

在音乐内容方面出发, 富有生活气息、风格清新明快, 人物富有个性, 手法精练。那个时期的喜歌剧曲调往往相互挪用, 而这个歌剧音乐却只能配合本剧的剧情, 无法随意挪动。正如丽莎所评价的“为什么那不勒斯乐派的好几百部歌剧会被人遗忘呢?因为它们未能燃起作者的情感, 因为这些歌剧是根据一些言之无物的, 公式化的剧本改变而成的, 那些剧本所描述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为什么佩尔格莱西的《管家女仆》却不会被人遗忘呢?那不仅是因为它属于当时民主的歌剧体裁这一进步的潮流, 而且直到今天, 人们还能从它的人物以及从它具有民主性的主角所唱的小咏叹调里一再感受到作曲家内心对这一内容具有直接的感应和共鸣。”[1]

启蒙学者们在意大利喜歌剧中得到了对他们的启蒙艺术的理想的启发。“丑角之战”, 使得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格里姆等积极投入, 支持论战中比较民主的流派, 对启蒙思想在艺术领域、美学领域的胜利准备了条件。而另一派, 国王和他的情妇, 著名的蓬巴杜尔夫人以及王公贵族们, 包括以皇家音乐研究院为代表的那些宫廷美学观念的人, 竭力维护僵化了、程式化了的法国宫廷歌剧, 反对喜歌剧这种新体裁。巴黎音乐界、社交界中的保守分子, 从剧场到社会, 从沙龙到街头, 从宫廷到商店, 到处兴风作浪。改革派针锋相对, 迎头痛击。这场争论持续了两年, 当时发行的小册子有六十多种。直到1754年3月国王下令, 意大利歌剧团被迫离开巴黎。虽然“丑角被赶走了”, 但是争论还在继续, 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70年代, 在歌剧美学史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卢梭的歌剧美学思想之分析

在这场激烈的“喜歌剧”之争中, 卢梭竭力维护的是歌颂仆人聪明机智的意大利喜歌剧《管家女仆》。他在作词作曲的《乡村卜师》中, 表现的正是淳朴善良的农民和乡村占卜师的智慧和热诚, 从而表明了他的信念:普通人民的自然本性是最符合高尚道德的。他终身喜爱的小曲是小牛向牧童诉说纯洁爱情的歌;他在意大利和法国收集的在船夫、乡民和市民们中间流传的歌曲。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 卢梭笔下的平民和贵族的对比才如此的鲜明生动。法国评论家圣·勃夫指出:“没有一个作家像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从审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卢梭基于“返回自然”的乌托邦理想, 反对贵族和宫廷的艺术体裁及风格中不自然的一面, 主张表现平民精神世界的美。反映在音乐的题材内容上, 很容易看出卢梭着力表现平民精神世界的美, 而且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力求单纯、朴实、自然、清新。例如, 在他亲自创作的《乡村占卜师》中, 音乐既没有繁难的复调对位技术, 又没有浓重的和声, 在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陪衬下, 充分发挥旋律的魅力, 整个音乐朴实无华而又生气勃勃。在歌曲中更是如此, 例如《难过的这一天匆匆而去》中, 仅用了三个音, 来回变化, 意趣横生, 人们称之为“三音咏叹调”, 在欧洲十分盛行。

其次, 卢梭认为“音乐模仿自然, 旋律模仿语言声调和语气”。但是值得深思的是, 卢梭这里指的不仅仅是自然界, 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 就是人类的本性。人的本性又是指自然的人的本性, 是没有经过文明社会勿扰的人的天真、质朴、自然的热情。音乐对自然的模仿就是模仿人的单纯自然的热情。在卢梭看来, ‘自然’不是一个抽象的观念, 一个哲学范畴, 而是活生生的实物, 充满了一切可以用感官享受的富有, 它是灵感的源泉, 是人的知己”。[1]卢梭认为, 音乐首先必须模仿自然才能成为艺术, “绘画绝不是配合颜色构成悦目的形象的艺术, 同样, 音乐也绝不是用声音结合成的悦耳效果的艺术。如果其中任何其他因素都没有, 那么绘画和音乐就属于自然科学之类, 而不是艺术了。只是对自然的模仿, 才把它们提高到了艺术的地位。”[1]

1753年在致达兰贝尔的信中, 他写道:“我认为您对音乐模仿的看法既很确切又很新鲜, 事实上, 除绝少数例外, 音乐家的艺术绝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模仿, 而是在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接近于 (被描述的) 对象的直接模仿, 在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接近于 (被描述的) 对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他在1767年出版的《音乐辞典》中重申:音乐“并不直接再现事物, 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唤起当时看到这一事物时体验过的情感”。显然卢梭已经意识到音乐模仿自然, 表达情感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在歌剧的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上, 卢梭对古希腊戏剧的推崇表现在喜歌剧中, 更多的是他所主张的宣叙调在歌剧音乐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他认为宣叙调与咏叹调相对, 宣叙调模仿语言的声调, 语气更加直接, 更能连贯贯通戏剧情节。他曾说过“咏叹调、合唱、管弦乐队和任何花哨诱人等的曲调”都是“为了迎合人的听觉享乐需要才产生的”。[2]可见, 在他看来, 真正打动人心的离不开诗歌的朗诵形式。歌剧中语言、口语、诗歌是第一位的, 音乐是为了清晰地表达诗歌, 因此服从于诗歌朗诵的需要, 是第二位的。宣叙调因此是最重要的。在整个的音乐中, 无论是宣叙调、咏叹调、器乐、乐队伴奏、和声织体等等, 都是为展开剧情以及传达歌词的含义服务的。

三、结语

在这场以卢梭为中心的喜歌剧之争中, 首先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歌剧中内容的民族化问题, 在这一点意义上, 卢梭一派是胜利的, 这次争论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从社会审美意识问题上看, 大大提高了平民们精神世界的美的艺术地位和价值。

从美学意义上看, 更多的涉及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从歌剧本身的特性来说, 美学的意义不是十分的明确, 强调宣叙调的问题比较多, 而在音乐实践方面没有过多地展开。但是在此后的歌剧美学争论中却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些问题在此后的歌剧美学争论中得到了更加成熟的发展。

在歌剧这种综合的题材中, 戏剧和音乐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什么是歌剧的形式?什么是歌剧的特殊性?这是歌剧美学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歌剧创作过程中戏剧家和音乐家争执不下的问题。

在笔者论述的这篇“喜歌剧之争”中, 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这场尖锐的争论中, 歌剧美学所要解决的这些核心问题也并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使笔者进一步清楚了美学这门学科的意义:思辨的目的不在于争论的结果, 而在于争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10月, 第1版.

[2]唐纳德杰格劳特, 克劳德帕里斯卡 (美) .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4月, 第3版.

征文: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第5篇

企业未来的发展,只有以客户为中心,赢得客户信任,才能让市场越做越大,才能让每位员工的信心越来越足,唯有如此,企业和员工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同步的提升。

自沈阳伟嘉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为企业创造持续成长,为客户创造价值和服务,为员工创造机会和未来,为社会创造就业和税收的核心价值观和把服务送到客户门口的服务理念持续发展着,不仅总部建立了:400热线、短信平台、行情资讯、专家现场及远程诊治、培训讲座、高峰论坛、猪品惠、手机报等,为客户服务,沈阳伟嘉现已建立了完善的技术讲师团队,该团队建立了配种师培训班,并在全国展开免费招生培训,深受广大养殖户的喜爱,为客户带来了养殖福音,提高了客户养殖技能,和配种率,增加了客户的收入,沈阳伟嘉还建立了,微信平台,专人控制,可以让客户在微信平台与公司进行直接沟通,使客户的建议或意见、养殖问题、动物疾病直接反馈公司,以便公司直接解决客户的难题,我们的微信平台每天都会发送公司的新闻和最近流行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案,客户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疾病,及时预防,正确治疗。

公司为了更好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后台成立了市场服务部、市场运营中心、和市场体验中心,来为客户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周到全面的服务。

公司不断增强对客户的服务,不断的在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不仅对小家进行扶持和帮助,对大家也是饮水思源,对国家遇到的.灾难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南湖南遭遇暴风雨侵袭,养殖场大受损失,集团带头捐出20万元饲料;南方冰冻灾害发生,集团捐赠价值20万元的消毒液,20汶川地震,集团第一时间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消毒液,员工个人捐款累计8万元;湖北受禽流感影响,蛋鸡行情出现危机,集团免费向养殖户提供小鸡料,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集团为北京顺义太阳村(抚养服刑人员子女的慈善机构)的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和衣物,给予他们阳关般的关爱;6月17日,集团看望北京市朝阳区晨光康复中心脑瘫儿童,赠送康复物资和爱心捐款,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般温暖;,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突降大雪,给该地区养殖户带来严重的损失,集团闻讯及时捐赠饲料,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使他们尽快恢复重建。

以学习为中心 第6篇

以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说在学习之中,没有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重要,而且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双方的作用同样都不容忽视,这与“以学生为中心”观点强调学生的重要性有所区别。以学习为中心,或者为目标,教师和学生互相发挥作用,互相促进学习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有效结果。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自身需求,看其特长和兴趣爱好是在什么方面突出,利用这些特点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是教师的教学主要对象,所以教师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发现。对于学生来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唯一能提高自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以学生要倍加注意教师的关键作用,听从老师教诲,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很好的配合,顺利的进行教学活动,使其重要作用得以发挥。

除了与教师的紧密关系,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需求为主体,教师合理的利用这一点进行课程的安排。如今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再是封闭起来,与外界相隔绝的学习模式,学习更讲究的是实用性、有效性。关起门来的研究固然很令人敬佩,但是为了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为了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与外界封闭起来的学习被认为是落后的、不实际的学习,学习更讲究的是效果和使用性。纵观四周,我们身边有着大大小小的英语培训班,从刚开始的几家有名的培训学校,一直到如今各地都有种类繁多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性质培训班,所有的人都渴望学习到这个社会上实用的东西,所有人都渴望学习到的东西可以立刻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个世界经历了很多的变化。还有着这样的例子,在学校里好好学习的学生们,当毕业走出学校的时候才发现对于外界的需要,他们的专业有百分之八十都发挥不出来,这造成了他们对于自身前途的迷茫,对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的怀疑和失望,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而且短时间内这样的情况还会继续。这种问题也是很多教育者们以及学习者们的一大顾虑。教育界也需要一场改革,需要对学习的效果和作用进行更深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学习的目的最后是要适应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可以生存和得到发展,但是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没有办法满足这个目标,因为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太理论化,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现在各大高校里,英语专业院系开设了翻译课程,但是这些翻译课程往往多是停留在翻译理论上,针对于翻译实践的练习和活动还是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学习历史上翻译是如何产生的,翻译的理论是如何在历史上发展的,这些固然重要,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在他们走出校园迈入社会上的时候,用得最多的、最广的还是如何去具体的翻译一写材料、如何翻译一些文件、如何写商务方面的信函等等这些具体的技术要求。翻译方面的知识还是在实践方面运用的广一些,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那为什么不在社会需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然后再决定课程的安排呢?如果人才的培训和锻炼能够在学校里进行,而且如果可以在学校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当他们毕业走向社会上的时候就会更快的适应时代需求,更快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既然是这样,就应该在教育界里进行一次改革,使其更能适应我们的实际生活,适应我们的社会需求,那么如何改造呢?首先,教学课程和教材的选择要进行调整。基础性知识的教材还是必需的,但是还应该加入更实用的教材。比如在一些职业培训学校中,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更直接的就是为了走出校园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去工作,所以他们的教材更应该是实用性很强的教材。有一些课程比如英语课,虽然对于他们来说很有用,但是英语的学习范围对于他们来说可以是有选择性的,如果他们英语的教材和其他英语专业或其他本科类学生的教材一样的话,这样的学习就有些不切实际了,英语首先对于他们来说是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先不考虑他们是否有兴趣,毕业后的几年中他们如果用不到的话很快就会抛在脑后的。同样是英语,为什么不选择一些贴近他们本身专业的内容呢?比如,如果他们是学习商业方面的话,应当选择一些商务方面的英语会更加有用,如果学习的是科技方面的专业的话,学习一些科技英语会更有效果。所以在学习内容方面应该作些调整。其次,教学模式方面需要调整,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还有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很重要。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或者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都不是最佳的,为了学习能顺利高效率的进行,学生和老师的互动非常重要,我们培养的是现代化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要求多方面都出色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很缺乏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因素,所以需要进行改革,需要将其自身能动性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配合,然后发挥出来自身的潜力。自主学习也是如今新兴的一种方式,对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然后自己去消化理解。自主的、自动的学习是对人才培养的一个新要求。学会学习的方式远远比学会的知识重要,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有用。通过这样两个方面去改革,然后再不断的完善,相信我们的学习会有所提高的。

如今的教育方式比起以往的、传统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固定的方式是没有办法适应社会的,但是教育界的改革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它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的,而且一定会有所突破的。

参考文献:

程世禄,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

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特殊用途英语》,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园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蒋 莉.《以学习为中心》.也说师生关系 中国教师报,2003.

以意义为中心 第7篇

1 沉积盆地的三个中心

1.1 沉降中心

沉降中心是指, 在盆地形成过程中, 盆地内下伏岩层或基底顶面位置最深的地区, 沉降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在沉降速度大于堆积速度时, 盆地处于发育期, 沉降速度等于堆积速度时, 盆地处于平衡期, 这时沉降中心处的水体最深、沉积界面最低, 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叠合在一起。沉降中心内含盆地成因和动力环境的诸多信息, 其位置制约沉积、堆积中心的分布。盆地的沉降幅度是衡量盆地生命力 (活动性) 和划分盆地演化阶段的重要标志[4,5]。

沉降中心的形成是沉积盆地“三中心”形成和分布的首因, 控制着“沉积中心”和“堆积中心”的发育。

1.2 沉积中心

盆地或拗陷最细沉积物分布区, 为中心沉积相发育区, 主要受沉降作用及物源等因素控制, 该区水体一般最深, 常形成生烃洼陷[4]。

沉积中心时常与沉降中心重合, 陆相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 常总体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5]。

1.3 堆积中心

盆地或拗陷沉积物堆积最厚的地区, 主要受物源、水动力和沉降作用的控制[4]。

堆积中心物源充足, 碎屑物质较多, 颗粒较大, 往往形成砂岩富集区。常一侧靠近山麓, 另一侧靠近洪积相带, 处于物理矛盾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矿产较多, 且为风化、沉积产物[6]。

2 沉积盆地三个中心在不同盆地中的分布

2.1 三个中心的位置关系

设定:沉降中心 (S) ;沉积中心 (D) ;堆积中心 (A) 。只考虑三者可能出现的分布、叠合关系, 对三个中心进行排列组合, 那么三者在空间分布上有8种关系:

Ⅰ (1) S=D=A (三位一体)

Ⅱ (2) S≠D≠A (三位分离)

Ⅲ (3) S=D, S≠A, D≠A (4) D=S, D≠A, S≠A (沉降、沉积中心叠合)

Ⅳ (5) A=S, A≠D, S≠D (6) S=A, S≠D, A≠D (沉降、堆积中心叠合)

Ⅴ (7) D=A, D≠S, A≠S (8) A=D, A≠S, D≠S (沉积、堆积中心叠合)

除去重复的组合, 只有5种大类[4]。依次分析存在的可能性, 沉降中心的形成和变化, 制约着沉积或堆积中心的分布和迁移, 类型Ⅰ、Ⅲ、Ⅳ均有合理性, 其中Ⅰ、Ⅲ较为常见, 类型Ⅱ虽可能出现, 但并不常见。沉积中心一般水深最大, 而堆积中心沉积最厚, 二者差异性明显, 若两中心一致, 则二者只能同处于盆地下伏地层最低处, 即与沉降中心叠合, 故类型Ⅴ不存在。

2.2 四类沉积分布的具体分析

类型Ⅰ较为常见。该类型盆地分为两种, 一是对称型坳陷盆地, 二是不对称断陷盆地, 二者代表了挤压和拉伸两种构造运动背景。第一种, 在压应力作用下某地挤压拗陷, 盆地自边缘至中心缓慢形变, 形成不发生断裂的锅底状对称盆地, 此时沉积、堆积中心完全受控于沉降中心, 三位一体。第二种, 在张力作用下某地向两侧拉伸, 断裂形成叠瓦状正断层, 断层上盘沉降形成地堑沉降中心, 沉降中心两侧断层不完全对称, 两侧物源、水动力条件有些许差别, 三中心大体一致。

类型Ⅱ并不常见。从三中心相对位置看, 该类型盆地也可分为两种, 一是沉降中心居中, 沉积、堆积中心在两侧, 二是沉积、堆积中心均在沉降中心同一侧。第一种, 沉降中心一侧物源充足, 坡度较缓, 碎屑物质搬运距离短, 形成堆积中心, 而沉降中心另一侧水深大, 距物源区远, 搬运距离长, 沉积物颗粒小, 形成沉积中心, 比如受低角度正断层或逆掩断层控制的箕状断陷。第二种比较特殊, 常出现于前陆盆地中, 前陆盆地普遍发育于山前, 挤压构造负荷引起的挠曲沉降是盆地形成的主因, 构造变形以挤压褶皱、冲断推覆为鲜明特色[7], 导致前渊深拗陷中的沉降中心被推至山下, 因容纳的沉积物有限, 靠近沉降中心一侧处, 来自山上的物源充足, 使得山前拗陷堆积厚、粒度粗, 形成堆积中心, 与堆积中心同侧更远处, 盆地坡度变缓且沉积物颗粒变小, 形成沉积中心。

类型Ⅲ较常见, 与类型Ⅰ相似。盆地形成时无论是受到挤压力还是拉张力, 其沉降中心一定距离物源较远, 沉积物搬运至此粒度最细, 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叠合。盆地边缘坡度较缓, 物源充足, 搬运距离短, 形成堆积中心。常见的有三角洲盆地。

类型Ⅳ与类型Ⅱ相似, 常可认为Ⅱ和Ⅳ互为过渡。如在地貌高差大、物源充足的前陆盆地以及箕状断陷盆地, 沉积物堆积最厚的地区, 位于沉降较深的洼陷靠物源区一侧, 或位于较深洼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 定性分析时可将类型Ⅱ视为类型Ⅳ[4]。

3 三个中心在渤海湾盆地演化中的分布及找矿意义

盆地研究一方面要弄清盆地整体的演化过程, 另一方面要利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实际生产。以渤海湾盆地为例, 试分析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分布格局的演化, 并指导找矿。

渤海湾盆地演化复杂, 自中新元古代至白垩纪共分为5个期次。中元古代 (Pt2) 至新元古代 (Pt3) 期为裂谷型克拉通盆地, 沉降中心发育在内部裂谷之上且发育缓慢, 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较为稳定, 分布于裂陷活动最强烈地区, 堆积中心与二者分布一致, 具有形成较好烃源岩的构造背景。早寒武世 (1) 至中寒武世 (2) 期为被动大陆边缘型克拉通盆地, 沉积环境为开阔海, 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堆积中心“三位一体”, 分布于盆地边缘, 动力机制是岩石圈机械伸展减薄, 烃源岩主要出现在大陆架的边缘部分。此后至中奥陶世 (O2) 期为主动大陆边缘型克拉通盆地, 直接与控盆断裂的反转作用有关, 其沉积环境是一种隔离海, 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在盆地中心, 堆积中心也分布于此, 但由于横向挤压弯曲以及碳酸盐台地缓坡化, 导致盆地边缘也有较厚沉积, 烃源岩主要位于分隔拗陷的中心沉降地区。晚石炭世 (C2) 至中三叠世 (T2) 期为汇聚型克拉通盆地, 形成与盆地边缘的碰撞作用有关, 沉积环境为湖泊和边缘海环境, 沉降与沉积中心在盆地内部, 但变化频繁, 且二者有时不重合, 沉积相不断向盆地边缘迁移, 动力机制是横向挤压弯曲, 盆地南部石炭系下部主要出现扇三角洲相, 局部出现次级堆积中心, 盆地出现前陆盆地特征, 隆后单元煤系地层发育, 可作为烃源岩。侏罗纪 (J) 至白垩纪 (K) 期为陆内盆地, 以发育分割性较强的板内裂谷盆地以及沉积和构造环境的多变为特征, 其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或湖相, 沉积和沉降中心在板块内经常迁移, 且往往不重合, 堆积中心也同样多变, 多出现“三位分离”情况, 主要动力机制是岩石圈的拆沉机制, 并多受水动力和物源影响, 中生代时期, 盆地明显不同于古生代, 盆地性质丰富多样, 烃源岩的富集与局部构造条件、沉积中心迁移、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特征有关[8]。渤海湾盆地烃源岩的分布与沉积中心分布具有明显相关性, 演化前三期, 沉积、沉降中心叠合程度高, 明显受沉降作用控制, 最后两期, 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多不重合, 烃源岩分布也较为多变。

4 总结

明确了沉积盆地中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概念及特征, 具体分析了三者在不同盆地中的分布格局。三个中心的分布特征与渤海湾盆地烃源岩的分布情况有明显相关性, 对于寻找油气资源或其他矿产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成善, 李辉祥.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6.

[2]曹成润, 刘志宏.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原理及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1-3

[3]李思田.沉积盆地的动力学分析-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J].地学前缘, 1995, 2 (3-4) :1-8.

[4]刘池洋.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 (矿) 系统[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8, 30 (1) :5-27.

[5]赵俊峰, 等.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沉积和堆积中心迁移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 2008, 82 (4) :110-122.

[6]叶连俊, 陈其英.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论[J].地质科学, 1989, 2:109-127.

[7]刘池洋, 等.前陆盆地及其确定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 (4) :307-313.

以意义为中心 第8篇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指导下, 在特定环境中推进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1]。目前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在我国, 教学历来以课堂形式进行———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有着悠久历史。早在17世纪, 捷克的夸美纽斯就发表了《大教学论》, 文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 创造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几百年来, 教师中心教学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完善。19世纪, 德国的赫尔巴特在心理学基础上构建了教育学学科制度, 确立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传统教育学“三中心”的教育理念, 提出了“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20世纪, 前苏联的凯洛夫在赫尔巴特的“五段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提出新的“五段理论”, 即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此后, 还有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 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 以及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等等。这些理论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但“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主导和控制教学) 的宗旨未变。事实上, 在19世纪末以前, 西方的教育均以教师中心为主, 强调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19世纪中期,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崛起。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天赋人性, 要求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 从整体上解释人的动机和人格特征, 从而说明人的本质特性、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和兴趣爱好, 等等。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反对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 反对任何割裂整体的分析或还原[3]。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性, 认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 确定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些观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奠定了基础。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 欧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传统“三中心”教育理念进行了猛烈抨击[4]。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参考卢梭“以天性为师, 而不以人为师”的教育理念, 在《民主主义与社会》中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反对“以教师为中心”, 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从做中学”。从此,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掀起了新教育结构探索的浪潮。1952年, 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学术研讨会上,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并将其应用到本科教育层面[5]。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使得欧洲各国无力顾及教育的发展, 欧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陷入低谷。1957年, 前苏联将人造卫星送上天之后, 引发了美国公众对共产主义和“红色威胁”的恐惧。美国上下共同指责“学生中心论”造成了教育质量滑坡[6]。然而“学生中心论”对那些批评不仅视而不见, 而且渐渐陷入了实用主义的泥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由此走上不归路。1958年, 美国政府对实用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并在《国防教育法》中强调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 对实用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要求提高自然科学科目标准, 系统编写教科书,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回归[8]。

20世纪60年代,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在校人数的急剧膨胀, 世界各国小、中、高学校面临教育公平、教育经费不足、女权主义运动、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等问题, “学生至上”的观念形成, 使得基础教育阶段又重新开始呼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强烈要求建立更具活力的中小学教育体系, 营造活跃的高效学习氛围。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基础教育的纪律涣散、学校秩序不稳定、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1983年4月, 美国教育部长贝尔创立的国家卓越委员会发布报告《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严厉指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一股上涨的平庸主义, 威胁着国家和公民的未来, 号召美国教育重回“以教师为中心”的轨道。

然而在20世纪末, 针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 欧美各国教育又开始将视角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结构。1998年10月5日至9日,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巴黎召开, 各国高等教育界、经济界和政府机构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观念与行动》指出:“当今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9]因此, “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二、两种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和特点分析

(一) 两种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他的理论既包括学习过程所涉及的认知因素, 又包括学习过程所涉及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关联的认识, 关键只是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 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否则就是机械学习[10]。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延伸, 其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它充分肯定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强调教学中“学”的第一性, 特别指出了教育要承认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活动和效果的影响。因此, 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教育活动中, 视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特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求,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11]。

(二) 两种教学结构的特点分析

基于这两种教学理论, 也就自然地产生了相应的两种教学结构, 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两种教学结构有其各自的特点, 某些特点截然相反。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主动的施教者, 并且监控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 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 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其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 注重分析和抽象, 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并且有其合理性的, 但它没能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学生获得的往往只是零散的教条式的书本知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特点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和内涵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教材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主要通过其他途径。这种教学结构更关注学习中具体的非结构性的知识层面, 并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来说,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更适合于学习的高级阶段, 对于如何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走向“思维中的具体”是很有启发的[12]。它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这相对于经典学习理论是一种进步。

三、两种教学结构的优缺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在中国教育界提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似乎是反潮流的。无论是教学时间, 还是教育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呼声一片。笔者在中国学术文献期刊网模糊检索关键词“以教师为中心”, 检索到的从2000到2014年的99, 305条记录中, 没有一篇是关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 大多是谈及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或者任务。“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似乎被教育者遗弃。时至今日, 在学生中心的教育的冲击没有那么新鲜强烈时, 当我们更冷静地看待这两种教学法之后, 人们对这两种方法的态度渐渐变得温和。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长期存在, 必然有其自身优点: (1) 教学效率直观高效;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 (3) 有利于师生互动, 促进情感交流; (4) 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倡使用教师中心法的人们相信,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基本技能教学 (如英语、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的最好策略。因此, 在基本技能教学中, 可以由教师直地传授语法规则、阅读词汇、科学数据等[13]。其不利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 (1)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主宰了整个学习过程; (2)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因为按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和思辨型人才, 而非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 这种人才往往与社会和市场的现实需要脱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因此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活动中,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特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求,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但是, 这种教学模式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 往往忽视教师应有作用的发挥, 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3]。同时由于该方法太过于关注学习过程, 而对学科内容重视不够。人们渐渐认识到, 学生中心教学结构并不是万灵药。有研究表明, 它用于某些学科的教学效果好于其他学科。对于很多定义不清楚的学科, 如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使用学习者中心教学结构的效果很好。但是, 对于知识高度结构化的领域, 如数学和自然科学, 使用教师中心的教学结构效果会更好。另外,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教学初始阶段效果较差, 因为这时学生还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决定自己应该学什么及怎样学习。再者, 学生中心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之间还存在差异, 教育者在课堂上应用时会面对比他们想象的大得多的挑战。

可以说, 这两种教学结构各有特点、各有利弊, 也各有自己的适应性, 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四、结语

作为教学方法和结构的直接实施者, 教师不应该存有偏见, 而要将这两种教学结构同等对待。中国教师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遵循“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 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目标、任务等, 多方比较、综合考虑, 客观地选择教学方法, 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当中, 人们相信“严师出高徒”, 同样推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摘要: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文章集中分析“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结构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 比较两种教育结构的特点, 并阐述二者的优缺点。

以客户为中心 第9篇

服务客户是企业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企业必须服务社会, 不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企业必然被社会淘汰。

企业服务社会主要是通过服务客户来实现的, 比如, 房地产企业主要是通过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住宅产品来服务社会的, 通讯设备制造企业主要是通过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通讯设备来服务社会的, 物流企业主要是通过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来服务社会的。

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 主要体现为对客户的责任, 然后才是对员工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对合作伙伴的责任以及对政府、社区的责任等等。只有首先履行好对于客户的责任, 企业才能更好地履行其它的责任, 否则, 房地产企业造不出好房子, 通讯设备制造企业造不出好设备, 物流企业不能提供好的物流服务, 客户就不会买账, 企业也就失去了履行其它责任的基础。

客户贡献是企业的价值源泉服务客户不但是企业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 也是企业在社会上长期生存的必需方式, 因为企业员工的收入、股东的利润、再生产的资金以及给政府的税收、给社会的捐助等支出, 无不来自于客户的贡献。

用通俗的话讲, 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用文雅的话讲, 客户是企业的价值源泉。企业要想长久地在社会上生存, 必须获得客户的认可和支持。社会是企业立足的大地, 客户是企业得以生长的那块土壤, 离开客户的企业不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客户是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企业之间的竞争, 本质上也是对于客户的争夺, 是基于客户的竞争。无论什么行业, 市场竞争的对象都是客户;竞争的内容都是谁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或服务, 谁能够给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竞争成败的标准都是谁拥有更多的客户, 谁是客户的最终选择。

与之相对应, 企业战略所讲的企业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本质上也是一种能够给客户创造独特价值的优势和能力。中国有句老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套用在企业经营中就是“得客户者得天下”。身处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面对喜好不一的消费群体,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对客户的激烈争夺。有的通过技术更新实现客户青睐, 有的通过产品开发满足客户需求, 有的通过服务体验赢得客户口碑⋯⋯大凡优秀的企业, 无一不是深得客户拥戴的企业。

以意义为中心 第10篇

人们在接受一种新事物畅谈其优点时往往忽视其本身固有的缺陷, 一时间甚至有要以建构主义取代传统的教学理论的趋势。在此文里笔者认为, 两种教学模式各有特点、各有利弊, 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作为教学法的实施者, 教师更不应对其存有偏见, 而要将他们同等看待, 趋利避害, 将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更好的指导教学。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最终需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认知建构来完成。所谓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 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源自教育学, 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理论, 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 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当如何适当的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 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建构主义强调个体从自身经验出发对事物进行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 重视学习过程且强调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与方式 (韦宝平, 2002)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集中体现。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通过教师口授、板书或示范操作, 学生耳听、笔记等方式来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 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其一,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从而能促进教学活动的进展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其二, 在此种课堂氛围中的师生交流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其充分考虑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三, 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很适合当今中国普遍的应试教育, 其教学效率相对较高, 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学科重点和相关知识点, 取得较高的学业成绩。其四, 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压力相对较小, 焦虑感较低, 特别是对那些性格较内向, 不善言谈的学生, 能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习环境。

然而, 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必然有其缺陷。首先, 其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没有给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其次, 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挥, 体会不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所在。另外,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 往往都是围绕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和考试的考点, 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 此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有可能会缺少探寻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精神, 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付考试, 学习功利性太强。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是指教学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 (黄甫全, 王本陆, 1998) 。

这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由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转变成为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所提倡的方式属于研究互动型的新型教学模式, 其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第一,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教学中心的传统模式, 给了学生和教师更多的自主权, 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 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思想不再受束缚也不在被书本所禁锢, 可以畅所欲言, 积极思考, 参与小组讨论, 互相合作学习, 从而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第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学会收集资料和查阅文献的方法, 为以后从事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从而受益终身。第四, 从教学设计方面来看,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灵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

四、“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辨析

如前文所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好处多多, 但在汲取其精华的同时, 还应该关注到这种教学模式并非是完美无缺, 我们还可以从建构主义角度来剖析一下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首先, 建构主义认为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从而利于学生自身知识构建。然而, 如果这种自由的度如果掌握不好的话, 这种优势很容易就转变为其劣势。1996年, 亚当斯 (Adams) 和英格尔曼 (Engleman) 用了多年的时间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数学和阅读教学做了大量可靠研究, 研究发现接受教师中心教学的学生学业成绩远远好于接受其他教学的学生 (丁笑炯, 2005) 。因为新型教学模式中, 给学生过度的自由, 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给予帮助和指导, 可能会导致学生学科基础知识不牢固。因而, 这种看似先进完美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可能效果不及传统教学。

其次,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而实行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仅仅扮演了知识接收者的角色, 这必然会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的难题, 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和隔阂。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接受应试型教育, 以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为直接目的, 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 不愿以一种不熟悉的方式来学习;对于教师, 首先他们大多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成长, 对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很深的依赖性, 其次, 在新的教学观念下, 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学生替代, 而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 他们既要精通教学内容, 又要指导学生学习, 教授他们学习方法和技巧, 这可能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导致教师自身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认可和不支持。

再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而建构主义理论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所以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国情都有很大差异。在西方发达国家, 其物质条件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并能成功的运用于教学, 然而无论从教学所需的网络环境、师资资源的配备上, 还是从各种硬件设施、学习环境的建设上, 我国普遍地区都有所欠缺, 虽然局部地区经济发达, 教育基础设施良好, 但是仍然有许多地区还不能达到这种水平并与之还有一定差距, 所以想要真正在全国普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有些困难的。

最后, 建构主义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可能对学生的情感等非学业因素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哈罗德·W·史蒂文森 (HaroldW·Stevenson) 和詹姆斯·W·斯迪格勒 (JamesW·Stigler) 的国际比较研究中, 他们指出, 由于美国强调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独立学习, 学生孤独感更强, 而接受传统教育的亚洲学生似乎更快乐。因此, 只有52-65%的美国孩子说自己喜欢学校, 而这一比例在日本是75-86%。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在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它所倡导的观念经常会得到大力推广并被应用于实践之中, 然而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也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应正视新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不能一叶障目, 只知其优而不闻其劣。同时, 不能一刀切的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承了千百年, 历史的沉淀和积累, 自有其优越的一面, 所以要趋利避害, 融会贯通。

中国教育者在教学方法上一向都提倡“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的原则。因此, 教师们应该以开放的视角来审视新生事物, 既要敞开心胸, 接纳和运用新的教育理论, 同时也要珍视我们的传承, 汲取精华, 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并融汇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丁笑炯.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11) .

[2]韦宝平.创新教育与教学模式改革——兼论研究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11) .

[3]杨连瑞, 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2011.

以意义为中心 第11篇

一、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企业管理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围绕生产一定产品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与决策工作, 财务管理以辅助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目的, 从货币形态去记录、分析和揭示企业经营状况。

1. 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决定了它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位置。

财务管理是通过正确、及时、完整地记录企业收支情况, 为企业领导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资料, 便于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资金状况, 进行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达到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财务分析, 对企业的获力能力、经营效果率、偿债能力、盈亏状况进行诊断、评价, 使企业领导者全面掌握经营活动情况,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所以财务管理的作用决定了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2. 企业管理本身的需要。

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企业盈利, 而经济效益必须通过财务状况反映出来, 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 直接反映财务管理的结果, 财务管理以严密的逻辑、细致的核算、严格的监督, 将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过程、每道环节都划分得清清楚楚。经济活动的每一份投入、每一笔收入都有财务部门进行审核和把关, 以财务管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有效和正常运转。抓收入、促生产、控支出、增效益都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财务管理可以多方面的合理筹措生产建设所需资金, 可以从建设企业自主经营机制出发, 制定有力的增收节支措施和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挖掘经营管理潜力, 提高经济效益。

3. 企业管理中各项工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综合反映, 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而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 又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 财务管理贯彻企业生产管理的始终, 生产过程每一项投入, 都要从财务方面去算经济账。一种产品的生产, 从可行性研究、生产方案的制定, 资金的筹集, 机器设备的准备, 原材料的采购, 成本、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到销售渠道的选择, 销售策略的制定等, 都是围绕“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这一宗旨来开展的, 都是将财务“节能降耗、增产增收”的思想进行分解, 细化和落实, 最终以财务状况来体现生产管理的结果。财务管理还可以理顺和协调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如质量、生产、设备管理都需要投入资金, 相互都强调本身的重要性, 但企业的财力又是有限的, 这就可以从财务分析上去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 将质量、生产、设备管理的提高和改善与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及企业经营短期目标联系起来, 根据轻重缓急的不同, 选出投资的重点, 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 保证生产经营的整体需要, 满足企业管理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4. 财务管理可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的基础管理, 又是企业高层决策管理, 财务管理中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投资与更新、资金的来源与运用、成本的监督与控制、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等都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是企业正常运转和高效经济的根本保证。财务管理参与决策和分析, 为企业规划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完整、具体的依据, 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正确方向, 财务水平提高了, 企业管理水平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二、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 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就财务的本质而言, 它是企业资金运动 (即从筹集资金开始到回收后再投入这一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过程) 的反映, 也是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反映;就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而言, 各方面、各层次、各环节管理的共同需求是资金, 因而矛盾的焦点问题是资金问题, 因此, 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1. 资金管理的职能决定了它成为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

资金是企业运转最基本的需要, 资金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资金管理的职能包括:预测资金流量、设计资金结构、合理筹措资金、正确分配和运用资金、及时组织资金回收, 加强内部资金流转的控制, 加速资金周转。企业的活力、企业的声誉、企业的效益、财务管理结果, 都取决于资金管理的好与坏。

2. 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只有管好用活了企业的资金, 企业才会充满生机。财务管理核心就是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加强资金管理, 首先要加速资金周转。科学核定流动资金定额, 调整库存结构, 管好管活储备资金, 定期对库存材料进行结构分析, 正确处理积压, 大力压缩库存, 变资金积压为资金流动, 从而达到加速资金周转的目的。其次, 要加强资金的集中调度和管理。集中管理资金是企业保持高效运转的基本条件, 是充分挖掘资金潜力, 克服资金困难的有效措施, 是企业保重点、办大事、解决主要矛盾的基本前提。企业只有对资金合理分配、统筹安排, 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利用效率, 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再次, 要积极清理债权债务, 把占用的资金解放出来。各级财务部门要切实负起抓清欠的责任, 解开债务链, 使资金流通渠道畅通, 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 使有限的资金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让资金创造出更好的效益。

上一篇:生命体验教学下一篇:LED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