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范文

2024-09-19

下消化道范文(精选11篇)

下消化道 第1篇

1 老年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包括痔疮、肠道肿瘤、息肉、溃疡、憩室、血管发育不良、缺血性肠炎、肠道感染、肠套叠、肠扭转、寄生虫病、门脉高压性肠病、结肠dieulafoy病等等。

肠道肿瘤及息肉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的原因。小肠肿瘤, 如平滑肌瘤和淋巴瘤的出血量往往较大, 出血和贫血症状明显。结肠肿瘤出血晚, 出血量少, 多伴有腹痛, 大便改变、消瘦和贫血等症状。息肉出血量少, 大量血便并不常见。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 其量往往较大。

憩室和血管发育不良被认为是老年下消化道出血中的第2大常见病因, 多为无症状性大出血, 90%患者出血呈自限性, 亦可间歇反复发作, 临床上可有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是憩室出血的常见诱因。

感染性肠道疾病是引起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另一较为常见的病因, 主要包括急性坏死性小肠炎、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伤寒、结核、痢疾等疾病。临床上多有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 此类疾病发病过程较急, 但构成生命危险的大出血较为少见。

缺血性肠炎是引起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特有原因, 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 动脉硬化和肠绞痛的病史有助于诊断。

2 老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技术日臻完善和成熟, 结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和小肠造影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 大多数下消化出血的病因经过上述检查方法后均可得到明确诊断。而结肠胶囊内镜的问世将对那些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老年人提供了无痛安全的检查手段。

在诊断方法的选择上, 优先考虑内镜检查。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2/3以上病因在结肠, 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 首先行结肠镜检查;在病情不允许的条件下, 应创造条件尽快行结肠镜检查, 初步确定出血的病因及部位, 或可缩小诊断的范围。小肠出血病灶不易检查, 过去诊断相对困难, 现在小肠镜及胶囊内镜的开展将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老年人内镜检查还是相对安全的, 虽然其并发症发生率 (0.24%~4.9 %) 略高于青年患者 (0.03%~0.13 %) , 包括出血、吸入性肺炎、心肌梗死和消化道穿孔。但准备充分后, 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内镜检查不能确诊者可适当选择血管造影、核素扫描及小肠造影等检查。对于急性大量出血的患者, 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率较高, 且可同时给予介入治疗;对于慢性、反复少量出血的患者, 核素扫描的阳性率更高;小肠气钡造影必须在出血间歇期进行, 其阳性率低于血管造影和核素扫描。

其他检查手段还包括CT血管造影术 (CTA) 及腹腔镜检查等。腹腔镜用于诊断是近年来推荐的新技术, 它可清晰地探查全腹腔, 尤其对怀疑是肠扭转、肠套叠、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憩室炎、Crohn病、肿瘤等引起的出血, 诊断准确率>80%, 并能作肠管复位、肠管切除等。经各种检查仍无法作出定性及定位诊断者, 可行剖腹探查术, 但应严格掌握指征。

3 老年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措施

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措施与中青年患者相比无本质上的不同。但老年患者存在心、肺、肾功能代偿能力差, 与伴随疾病的相互影响, 再出血率高和并发症多等特点, 在治疗措施的选择上有所差别。

首先, 病情监护尤为重要。由于老年期患者重要器官功能衰退, 或伴有心脏疾患, 在急性消化道出血时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 甚至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入院后给予心、肺功能监护是必要的, 随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亦可了解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其次, 需及时输血扩容。老年患者动脉硬化, 脏器衰老, 对缺血特别敏感, 受缺血影响的后果较为严重。及时输血, 可以迅速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促进病情的恢复,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只有在稳定的生命体征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程序性诊断和治疗。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 内镜下止血成为下消化道出血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包括电凝法、热凝法、注射法、钛夹止血及氩离子体凝固术 (APC) 治疗、激光凝固止血等。因此, 只要内镜可以到达的部位, 内镜治疗应优先考虑。

近年来, 随着同轴导管及栓塞物质的改进, 使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及插管栓塞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治疗下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手术后再发大出血、尤其年老体弱患者, 应列为首选, 若介入不成功, 再选择手术。

消化道溃疡怎么治 第2篇

2、乌贼骨30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共研细末,每次5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鸡蛋皮若干,将鸡蛋皮去其内皮后烘干或在锅内炒黄后研极细末,成人每次4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4、黄连30克、甘草5克,共研为末。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适于消化性溃疡内有郁热者,症见胃院灼痛、心烦、苔黄。

5、海嫖峭50克、姜半夏5克,将海嫖峭用文火炒至微黄有香气为止,与姜半夏共研细末混匀,每次5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

6、瓦楞子200克、甘草25克、高良姜30克,3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次6克,每日3次。适于胃寒型消化性溃疡,表现为胃院冷痛者。

7、番石榴50克,焙干,研细末过筛,每次15克,饭前半小时服。

8、桃仁、五灵脂各15克,微炒为末,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于血瘀型消化性溃疡,表现为胃院刺痛、舌质紫暗者。

9、淮山药30克、煅牡蛎30克,共研末。每次9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适于消化性溃疡吐酸者。

10、砂仁30克、海嫖峭120克,共研末。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于气滞型消化性溃疡,胃院胀痛伴吐酸者。

11、积壳15克、白术15克、香附30克、按榔ty克,共研细末。每次用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于消化型溃疡气滞食阻者,症见院腹胀问、暧气反酸。

下消化道 第3篇

关键词 射频治疗 消化道息肉 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选取消化道息肉患者106例,男64例,女42例,年龄17~77岁,均经电子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活体组织检查未发现癌变,无严重的心肺疾病及其他禁忌证。食管息肉6例,十二指肠息肉14例,结肠息肉38例,其中12例多发;胃息肉48例,7例多发。共治疗息肉169颗,其中长蒂12颗,亚蒂33颗,广基124颗。息肉大小:<0.5cm 46颗,0.5~1.0cm 78颗,>1.0cm 45颗。

方法: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mg或阿托品0.5mg,精神紧张者可加用地西泮10mg,常规作好术前准备,连接好回流电极板和足控开关,进镜发现息肉后选择最佳角度充分暴露息肉于视野中央位置,由活检孔道插入治疗电极,按息肉大小选择功率25~30W,在息肉顶部进行灼烧,使息肉局部发白、凝固,对长蒂息肉灼燒蒂与息肉连接部。术后6小时禁食,后酌情安排饮食,并予抗炎、保护黏膜治疗,胃部息肉还应加用奥美拉唑抑酸。术后半个月、3个月各复查1次,分析治疗效果。

结 果

半个月后复查,本组中155颗(91.7%)息肉消失,局部黏膜光滑,痕迹难辨。14例可见息肉残存,其中息肉>2.0cm者8例,6例为长蒂息肉,行第2次射频治疗后均消失,3个月后复查均未见异常。治疗中10例患者有轻微烧灼感,6例感觉针刺样疼痛,术后症状消失。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讨 论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黏膜上皮增生所致,内镜下呈腔内局限性隆起,界限清楚,多发生于结肠及胃,是临床常见病,因部分息肉有癌变倾向,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1],所以一旦发现息肉应积极治疗。常用的高频电摘除治疗,圈套器通电后易与组织黏连,产生火花并损伤内镜,病灶易炭化。食管无浆膜层,壁薄,息肉多无蒂,高频电摘除术易损伤正常食管黏膜,并导致穿孔,胃壁宽基息肉,电切可并发出血,内镜下止血不易成功。而射频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

射频治疗充分利用了内镜下的射频技术,主要是通过热效应使细胞内外脱水、干燥、细胞破坏、组织凝固而达到治疗目的,不与组织黏连。射频效应对神经肌肉无兴奋刺激作用,治疗中患者无明显不适,安全性较好,并且临床治疗彻底,病灶经治疗脱落后局部黏膜无异常。消化科多用于止血、息肉灼除、癌肿堵塞的疏通等治疗。楚人俊等[2]治疗广基和大于2cm息肉行多点或滑动治疗也能有效去除息肉。但对于较大息肉和长蒂息肉,射频治疗操作时间较圈套切除长,存在难以回收标本作整体病检的缺点[3],并且仍存在治疗不彻底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对大息肉和长蒂息肉,在圈套器方便操作时,仍应以高频电摘除为主,切除不彻底的可辅以射频治疗。我院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快捷有效,一次性治愈率高,治疗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经临床实践表明,经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与高频电摘除相比,无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更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运祥,黄留业.实用消化内镜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8.

2 楚人俊,蒋明德,张毅,等.内镜下射频电流治疗上消化道疾病[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19(6):479.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及其护理体会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息肉, 并经病理检查为良性肿瘤, 要求治疗并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204例, 男113例, 女91例, 中位年龄35.7岁, 息肉共计252枚, 息肉分布在胃窦102例, 胃体37例, 十二指肠球部8例, 结肠105例。形态为无蒂息肉、亚蒂息肉及长蒂息肉, 形态有扁平状、半球状和长条状, 息肉直径0.2~2.5cm。

1.2 治疗器械

富士电子胃镜 (型号-99wR) , 富士电子肠镜 (型号-99WR) , 康普牌XVC-Ⅱ型等离子射频治疗仪及配套的电活检钳、电凝器及圈套器等。

1.3 治疗方法

术前检查:化验血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 如有凝血机制障碍和重度贫血, 宜暂停治疗。在内镜下找到病灶, 将射频电极经活检孔置入, 到达预定位置进行电凝电切治疗, 组织变白凝固, 变平或基本变平为止。

根据息肉的大小及有无蒂决定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并选取适当的切除功率和切除时间。本文采用的功率3~5档, 切除时间3~5s。息肉直径<0.5cm的无蒂小息肉采用电活检钳或电凝器治疗;直径0.5~2.0 cm的有蒂或亚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切+电凝治疗;直径>2.0cm的无蒂息肉, 可采用圈套器治疗, 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 使形成蒂, 再切除, 对于大息肉可分期切除, 2~3周后行第2次切除。

2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患者准备:

(1) 吸烟患者嘱其戒烟24h, 防止操作时咳嗽, 影响治疗效果; (2) 协助患者取下随身佩带的金属物品 (如耳环、戒指、项链等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 ; (3) 上消化道息肉患者需禁食6h, 禁水4h以上, 术前10~15min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 以消除胃内泡沫, 并对咽喉部起到局部麻醉作用; (4) 结肠息肉患者需作好肠道准备, 术前3d进食少渣半流质饮食, 术前1d晚8时口服蓖麻油100ml, 手术日早晨8时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3盒, 配温开水2000~3000ml, 尽可能在1h内服完, 并多走动以促进肠蠕动, 排出澄清无渣水样便即可。如术前2h口服药物清洁肠道效果仍不理想, 给予清洁灌肠。禁用甘露醇及山梨醇之类泻药, 因其进入肠道后经细菌发酵后可产生氢气和甲烷等易燃气体, 手术时遇电火花可发生爆炸意外而致命[1]。

2.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内镜下切除息肉不了解, 易产生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 介绍操作方法, 告知内镜治疗的优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处理措施等, 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保证内镜下治疗的顺利进行[2]。

2.2 术中护理

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患者将口垫固定好, 并嘱其口腔分泌物顺着口角自然向外流, 切忌咽下, 以免误吸入气管而发生意外。 (2) 协助患者取正确卧位: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 面朝操作者;结肠息肉切除患者取反向左侧卧位, 背朝操作者, 将电极板固定在患者小腿、臀部或手臂上。 (3) 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要接触金属物品, 以防漏电。 (4) 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平稳呼吸, 切忌咳嗽、喷嚏, 以免腹压增高而引起穿孔。 (5) 正确连接等离子射频治疗仪, 设定适当功率与时间, 连接好手术器械。 (6) 息肉切除过程中, 护士应密切和医师配合, 到达预定位置后, 利用胃肠蠕动和改变患者体位, 抓住时机进行电凝电切, 治疗时注意切勿灼伤正常黏膜。 (7) 用圈套器时应注意圈套的位置与息肉及蒂的大小, 若蒂越广, 圈套的位置应远离胃黏膜, 蒂细则近, 通常以距胃黏膜5mm为宜, 这样一方面可避免造成对胃黏膜较大的损伤;另一方面, 一旦息肉切除后发生出血时, 便于内镜止血。残存5mm的蒂部经过烧灼后会自然脱落。 (8) 套住蒂部后, 调整好位置, 收紧圈套, 使息肉变色, 但切勿用力过猛, 以免未通电而将息肉强行拉脱发生出血现象。先凝后切, 交替使用, 直到息肉全部切下。 (9) 息肉切除后, 继续观察创面1~2min, 无出血或渗血等现象方能退镜, 如伤口较大并有渗血者, 再次电凝器止血。

2.3 术后护理

以下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很有帮助: (1) 小息肉切除者术后观察1h无任何不适即可回家卧床休息1~2d;息肉较大及多发性息肉切除患者需住院观察3~5d, 卧床休息2~3d。2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使腹压增加的各种活动。 (2) 胃息肉切除者术后禁食6~8h, 如无异常6h后可进温热流质, 24h后可进软食, 术后1~2d食清淡饮食;肠息肉切除者以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纤维素饮食为主, 1周内忌食粗纤维、生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而增加腹压, 使焦痂过早脱落而出血, 必要时可服用缓泻药。 (3)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大便颜色, 尽早发现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一旦发生出血应及时行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3]。 (4) 观察患者腹部情况, 注意有无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 防止继发性穿孔现象的发生, 一旦发生肠穿孔则必须尽早手术修补[3]。 (5) 胃息肉切除患者术后应用止酸药及胃黏膜保护剂, 嘱患者遵医嘱坚持服药。 (6) 对于息肉切除术后创面较大的患者, 应遵医嘱给予补液、止血等处理。 (7) 嘱患者如出现腹痛、解黑便、呕咖啡色液体或头晕、心悸、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应立即来院复诊。

3结果

本组204例患者进行等离子射频治疗后, 其中1例直肠息肉 (直径约为2.0cm) 术后6h少量出血, 行第2次电凝止血后无出血;术后4周复查, 2例电切部位形成浅表溃疡, 表面附有白苔;其余患者电切部位黏膜光滑, 无并发症。

4讨论

射频治疗术通过射频电流经人体, 而人体组织是一个导电体, 射频电能几乎全部集中于电极头附近。由于热传导的作用, 电极头附近的高热量将传导到局部深层, 使局部组织温度逐渐上升而产生热量, 致使病变组织升温达到热平衡≥42℃时, 使生物组织损伤, 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 固缩以致坏死而起到治疗目的[4,5]。通过对204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认为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有效, 简单易行, 痛苦小、时间短、费用低, 患者易于接受。但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 术后的精心护理和严密观察, 以确保内镜治疗的成功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组204例患者无1例发生出血及穿孔等现象。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景云.胃肠道息肉341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1988, 10 (6) :371.

[2]苑树霞.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128例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4:172.

[3]姜国玲.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138例体会[J].哈尔滨医药, 2002, 11 (5) :113-114.

[4]刘国剑, 方根法.内镜下射频治疗胃肠道息肉200疗效观察[J].中华肖化内镜杂志, 2001, 18 (6) :366.

消化道疾病的自我检查 第5篇

1.饭后饱胀或终日饱胀、嗳气但不返酸,胃口不好,体重逐渐减轻,面色轻度苍白或发灰,中老年人要想到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

2.饭后上中腹痛,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病史可以多年,常在秋季发作,疼痛可能有节律性,如受凉、生气,吃了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可能是胃溃疡。

3.常在饭后2小时开始胃痛,或半夜痛醒,吃点东西可以缓解,常有返酸现象。在秋冬易发,疼痛在上腹偏右,常有节律性,要想到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憩室。

4.饭后腹部胀痛,常有恶心、呕吐,偶可呕血,过去有胃病史近来加重,或过去无胃病史近期才发,且伴有贫血、消瘦、不思饮食、在脐上或心口处摸到硬块,则考虑为胃癌。

5.行走或跑步时一侧肚子痛,被迫停下,常在放屁或揉腹后缓解,局部或有包块,不痛时包块消失,这可能是结肠痉挛或肝脾曲综合征。

6.饭后立即腹泻,吃一顿泻一次、稍有受凉或吃东西不当心就发作,时而腹泻时而便秘,腹泻为水样,便秘时粘液较多,有时腹胀有便意而上厕所又无大便,数年并未见消瘦,则慢性过敏性肠炎可能性大。

7.腹部隐痛或胀痛,以左侧为多,过去可能有便秘,近来经常腹痛,大便常带粘液和脓血;或过去大便正常,现在经常腹泻,消瘦明显,面色苍白,要考虑直肠或结肠癌的可能。

一、冬天应养阴阴虚的人,更应借此机会养阴,以调整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为了养阴,可以到水边、树林、山坡、峡谷等处,做几组深呼吸。另外,还要通过饮食来养阴。首先,每天必喝足够的清水。其次,养阴食物不可少。冬天多吃养阴的食物,如枸杞子、冬枣、雪梨、银耳、百合、海带、紫菜、海参等。

二、冬天应养阳 冬天也要注意养阳,因为冬天的阳气最宝贵,日照短而弱,太阳很快就偏西;加之冬天天气寒冷,易耗损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天也必须重视养阳,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

三、冬天应养肾 此外,冬季对应的五脏为肾,而肾为先天之本,我们在冬天要特别注意养肾。平时可吃枸杞(便溏者少食)、核桃仁、桑椹(寒凉体质者少食)或黑枣、山药(阴虚上火易便秘者少食)、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黑色食品。

胃镜下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第6篇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的常见急症之一,临床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止血、三腔二囊管止血、外科手术治疗等。近年来胃镜下止血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其中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技术针对小动脉破裂出血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16例胃镜下金属钛夹止血的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上消化道出血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2-81岁。其中呕血伴解黑便7例,柏油样便9例。

方法:采用Olympus GIS-260电子胃镜和Olympus金属钛夹。经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后,在胃镜下用金属钛夹结扎裸露的血管止血。

2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上钛夹后出血停止,1例因溃疡面积较大而轉外科手术治疗。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都有恐惧心理,加之对胃镜检查认识不足,检查时易精神紧张以致不能顺利进行。应耐心向患者讲明治疗的目的和方法,讲解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一些成功的病例,以消除患者顾虑、增强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1.2术前准备。为了保证钛夹止血成功,就要使出血灶清晰地暴露在胃镜视野下,因此术前给予患者胃肠减压,待胃内血液和食物残渣引流干净,再用冰盐水通过胃管反复冲洗,直到胃液清亮,再行胃镜检查。

3.2术中护理。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常规插入胃镜检查。找到出血灶后,通过胃镜活检通道送入钛夹止血装置,张大钛夹住出血血管以阻断血流。可根据病灶大小应用多枚止血夹。镜下冲洗创面,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退镜。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病情较重者使用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术后护理。

3.3.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呕血、便血情况。每2小时测脉搏、血压各一次,持续2~3天。观察红细胞计数和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及有无并发症。

3.3.2一般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和范围。保持情绪稳定,消除不良刺激,保证睡眠充足,以利病情恢复。

3.3.3饮食指导。术后6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观察无出血情况,进食温凉流质饮食,2~3天后观察无出血可给予半流质饮食,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待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3.3.4观察钛夹脱落情况。由于病灶局部肉芽在术后1~2周形成,钛夹会自然脱落,经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要确定钛夹有无脱落,可在病人大便中寻找,必要时行X光腹部透视,腹部平片。如无不适可不予处理。

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分析 第7篇

2008-2011年, 我科收治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5例。现将其诊断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05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其中男65例, 女40例, 年龄16-75岁、平均41岁。症状为暗红色血便或鲜血便。病程为4h-15小时。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生命指标改变。检查方法:经胃镜检查排除了上消化道出血。经大肠镜检查, 阳性者6例。34例大肠镜检查阴性者, 做小肠气钡双重造影, 阳性13例。气钡双重造影阴性者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3例阳性。术前检查阴性的有18例剖腹探查, 阳性13例, 另外有5例剖腹探查加术中内镜检查阳性4例, 阴性1例。这样共有4例未查明出血原因, 共3例未做探查术。

结果:105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 直肠结肠息肉或腺瘤21例, 直肠结肠腺癌41例, 炎症性肠病5例, 出血性结肠炎4例。小肠疾病共34例, 其中小肠肿瘤18例 (恶性5例, 良性13例) , 血管瘤2例, 憩室5例, 结核3例, 克隆病2例, 未查明原因者4例。

分析:上述检查诊断结果表明, 多数下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在大肠, 近1/3在小肠。大肠出血的病因容易查明, 肿瘤较多, 做结肠镜阳性率基本%。而小肠岀血的病因复杂, 以肿瘤为多, 诊断非常困难。由于小肠的特殊结构和位置, 胃镜和肠镜均不能到达, 需要一些特殊检查, 而各种检查阳性率均不高, 又有局限性。常用的检查包括:1、经X线气钡造影, 本组病例提示对小肠肿瘤和憩室检查阳性率可达50%。这项检查比较容易做, 费用也不高, 安全系数大, 基层医院均能开展, 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手段。但必须在出血停止3天后才能做;2、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理论上讲出血速度大于5ml每分, 必须在活动性出血时检查, 阳性率可达5%-7%, 但也有禁忌症, 而且基层医院不易做到, 我们做了3例均阴性, 可能与技术水平有关;3、放射性核素性扫描, 其阳性率和动脉造影相似, 但设备昂贵, 要求条件高, 不易普及;4、小肠镜检查, 目前铜梁县中医院还未开展;胶囊内镜对出血部位只有75%的诊断率;5、剖腹探查术及术中内镜检查, 适合上述各项检查均阴性及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不能控制者[3]。本组资料有的18例行剖腹探查术加术中内镜检查, 只有1例未查到出血灶, 阳性率达94%, 阳性率高, 同时兼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我们认为通过前述检查不能找到出血原因的均应剖腹探查, 即使未经上述检查, 排除胃和大肠疾病的不能控制的急性大出血应及时手术。小肠出血的原因不容易查清, 应该利用自己医院的条件争取时间。我们认为, 在检查完胃和大肠出血后应争取时间做气钡造影, 如果没有时间, 有条件的做动脉造影或核素扫描, 不具备条件的应及时手术探查。外科手术是治疗下消化道大出血的重要方法和最后手段, 其主要作用是切除出血病灶, 降低再出血风险。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出血部位诊断困难, 且肠腔大量积血或血块, 术中肠镜易受肠腔积血和血块干扰, 手术治疗盲目性大, 患者若为心、肺、肾等多脏器病变、多系统功能衰竭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 运用小肠镜检查操作难度大, 完成检查所需时间长 (平均6~10小时) , 同时肠镜检查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适, 也会影响检查顺利进行及检查结果, 此外缺少检查前的充分准备亦会影响肠镜检查结果。所以积极进行内科保守治疗, 及时把握抢救时机, 亦同样关键。

参考文献

[1]颜登高, 代劲松, 胡正茂.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16例治疗体会[J]腹部外科, 2010 (3) :65.

[2]钟土明, 潘晓峰, 汪浩平.几种少见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J]浙江临床医学, 2002 (1) :77-78.

下消化道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病人均来自我院住院病人, 其中男31例, 女17例;年龄37岁~78岁, 平均55岁;术前经内镜检查明确、病理确诊, 超声内镜提示病变均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无淋巴结转移。

2 护理配合

2.1 心理护理

ESD是一种微创手术, 术前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消除其顾虑及恐惧心理, 耐心倾听病人诉说, 关心和安慰病人,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ESD的方法、目的和意义, 指导家属配合医务人员共同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

2.2 术前准备

2.2.1 签署手术同意书

了解病人病情, 包括既往史及治疗情况, 嘱病人把既往内镜检查结果带来, 以了解情况, 严格掌握ESD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性, 取得家属的同意后签署手术同意书, 以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2]。

2.2.2 病人准备

了解病人近期是否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等药物, 应停用7d后才能行ESD。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心电图检查。对上消化道手术者体位同胃镜检查, 常规禁饮食6h~8h, 对肠道病变者做结肠镜检查, 术前做好肠道清洁准备。术前15min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山莨菪碱10 mg, 以减少食管、胃、肠蠕动[3], 对上消化道病变者术前10 min口服利多卡因胶浆, 对麻醉下做ESD病人准备好丙泊酚及力月西等麻醉药物, 并给病人留置套管针。

2.2.3 物品准备

Olympus GIF-H260型电子胃镜、CF-H260A型结肠镜、KD-620LR钩刀、KD-611LIT刀、KD-640L三角刀、针状刀、注射针、透明帽、钛夹置入器、钛夹、氩气刀、ER-BE高频电发生器、抓钳、圈套器、网篮、泡沫板、大头针、盛有福尔溶液标本袋, 0.4%靛胭脂、1∶20 000肾上腺素、巴曲酶、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

2.3 ESD术中配合

2.3.1 病人准备

对上消化道病变病人取下活动性义齿, 取左侧卧位, 两腿屈曲向胸前靠拢, 左侧面颊贴口污袋, 使用固定型牙垫, 并给予吸氧及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对肠镜手术的病人,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可适当提醒医生少打气, 注意吸气。

2.3.2 保证高频电发生器正常工作

正确连接高频电发生器, 设定合适的输出功率参数及模式, 将负极片贴在病人下肢肌肉丰富的部位, 保证高频电发生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3.3 黏膜染色

内镜下发现病灶后用去泡剂冲洗病灶黏膜表面黏液和泡沫, 食管用2.5%~3.0%的复方碘溶液10 mL~20mL;胃肠病变采用0.4%靛胭脂溶液8 mL~10 mL进行黏膜染色, 以便清楚地显示病变的大小及边界。

2.3.4 做标记

用氩气笔或针式刀在病灶周围5 mm处做标记, 把握好出针的长度, 一般以头端外露1mm为宜。

2.3.5 黏膜下注射

将配好的1∶20 000肾上腺素注射液20mL注射器与注射针连接, 排气后将针尖收回套管内, 递于术者。每点注射6mL~7 mL, 在开始黏膜切开前要重复注射几次直到靶部位被足够隆起。

2.3.6 切除病灶

待黏膜下抬举理想后用勾刀将隆起的黏膜层切开一小口, 紧接着用IT刀插入小孔切开黏膜, 沿着标记好的边界将黏膜逐层剥离, 继续注射, 最终将整块病灶切除[3]。

2.3.7 创面处理

当病变完整切除后可应用氩气电凝创面所有小血管, 对较大裸露血管应采用钛夹夹闭。

2.3.8 再次染色

再次进行黏膜染色, 于切除病灶处喷洒复方碘溶液或0.4%靛胭脂水溶液, 观察病变切除是否彻底, 若有少量病变残留, 可用氩气进行电凝治疗。切除的病变标本用三爪钳或网篮取出后, 用大头针固定在泡沫板上, 放入盛有甲醛的标本袋中送病理科。

2.4 术后护理

2.4.1 病人护理

手术结束后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待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用推车将病人送回病房, 加强防护, 以防坠床, 注意保暖。指导病人术后绝对卧床休息5d~7d, 避免用力过猛的动作, 禁饮食2d~3d, 如无腹痛及便血症状可于48h后进食温凉的流食, 然后逐步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普食。术后及时给予静脉输液, 应用抗感染、抑酸、止血、黏膜保护等治疗, 严格遵医嘱及时、准确地补充血容量。

2.4.2 并发症观察

严密观察病人面色、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尿量的变化, 并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呕血、黑便等症状, 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与主管医生联系, 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3 体会

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内镜微创治疗技术, 借助这种新的内镜微创技术, 使消化道早期癌及癌症病变、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胃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开腹手术。它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病人耐受性好、治疗效果理想等优点, 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可完整地切除病变, 减少病变复发。通过对48例病人ESD术的护理配合, 体会到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默契的术中配合及耐心细致的术后护理、密切的病情观察是预防并发症和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早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丁静, 蒋新香.内镜下黏膜切除术34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8) :100.

[2]蔡文智, 智发朝.消化内镜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

下消化道 第9篇

胶囊内镜以其易吞服、无痛苦、图像清晰、检查范围广等优点, 为胃肠道尤其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检查提供了新的途径, 填补了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空白。我科于2009年4月-2010年4月对病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150例行胶囊内镜检查, 配以专科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150例, 其中男78例, 女72例, 年龄15~80岁, 中位年龄53.6岁, 均经肠镜检查, 不能明确诊断, 均行胶囊内镜检查。

1.2 方法

使用重庆金山科技公司生产的胶囊内镜, 系统包括OMOM胶囊内镜、无线接收记录仪和工作站3个部分。胶囊内镜被吞下后, 借助消化道的蠕动在消化道内移动, 获取并传输视频信号至接收装置。无线记录仪通过紧贴腹部的电极接收并储存信号。工作站使用专用处理软件处理数据。胶囊为一次性, 不可重复使用。

1.3 结果

150例患者中, 一次顺利完成检查145例, 检查出阳性病例125例 (83.3%) ;检查失败5例 (3.3%) , 其中行2次检查成功3例, 放弃检查2例, 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

2 护 理

2.1 检查前护理

2.1.1 生活护理:

嘱患者24h内禁烟, 以免咳嗽影响检查;着装宽松, 以利于穿戴记录仪腰带。男性患者检查前一天剃除腹部脐周15cm范围内体毛, 以免影响传感器效果及检查结果, 或因传感器粘贴体毛引起不适。

2.1.2 心理护理:

OMOM胶囊内镜是第4代内镜, 费用昂贵, 且患者担心检查不成功和出现意外情况, 因此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该检查的原理、步骤、安全程度及配合方法等, 以消除其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增强治疗、检查的信心。

2.1.3 物品准备:

检查装置的安全性, 装好电池, 数据记录仪初始化。

2.1.4 肠道准备:

患者检查前3d勿做钡餐或钡灌肠检查, 以免钡剂残留在肠道内影响检查效果。检查前1d进无渣饮食, 晚餐进流质, 检查前12h禁食, 检查前日14∶00嘱患者饮20%甘露醇250ml导泻, 20∶00加服聚乙二醇4000 (福松) 50mg, 以减少肠道内液体和气体。

2.1.5 签知情同意书:

在检查前向患者讲明检查的局限性和风险性, 重点是检查中、检查后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和相应的措施。明确责任范围, 如果患者同意进行检查并愿意共同承担风险, 就请其签“知情同意书”。

2.2 检查中

2.2.1 饮食护理:

吞服胶囊2h后可进水, 4h后进少量简餐, 如面包、面条, 检查结束后方可恢复进食。

2.2.2 休息与活动:

检查期间可进行日常活动, 但避免剧烈运动、屈体、弯腰及移动腰带, 切勿撞击腰带上的数据记录仪。不可携带手机、收音机, 勿做MRI检查, 以防电磁波干扰而致图像丢失。

2.2.3 病情观察:

(1) 观察患者有无腹痛、恶心、呕吐或低血糖反应等情况, 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 予以处理。 (2) 观察记录仪指示灯是否每秒闪2次, 若指示灯闪动频率下降至每4秒闪1次, 提示胶囊电力用完, 检查结束。 (3) 记录患者的进食、饮水等日常活动情况, 或其他异常情况, 为医师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2.3 检查后护理

检查结束后可正常饮食, 告知患者每次排便后仔细检查粪便, 以确定胶囊排出体外。本组胶囊的排出时间为8~65h, 若72h仍未排出, 应借助X线观察其运行情况及存留位置;妥善保护装置, 避免冲击震动或阳光照射, 以免数据丢失。

2.4 效果评价

150例患者检查出阳性病例125例 (83.3%) 。经随访患者非常满意, 为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3 讨 论

自2001年胶囊内镜获准应用于临床以来,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痛的诊断水平获得了很大提高。传统的小肠钡剂造影病变检出率约为20%, 推进式小肠镜对小肠病变的检出率为28%~30%, 而胶囊内镜的病变检出率高达55.0%~82.9%, 病变确诊率达45%~66%。胶囊内镜的出现, 填补了全程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空白, 为消化道无创性、可视性检查带来了新的革命, 预示全程消化道一次性可视性检查时代的到来。

下消化道 第10篇

1临床资料

392例中男263例, 女129例, 年龄最小5岁, 最大82岁。其中食管息肉6例, 约占1.8%;胃息肉71例, 约占21%;结肠息肉183例, 约占48%;直肠息肉132例, 约占30%。均行在电子胃镜或肠镜下高频电切术, 全部患者手术成功, 平均住院日3 d~5 d, 2例发生术后出血。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向消化道息肉患者介绍有关治疗知识、配合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做好手术同意书的解释并签知情同意书, 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主动配合手术。协助医生完成下述检查:入院后次日凌晨空腹采血常规、凝血常规全套、肝功能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

2.1.2做好肠道准备。嘱患者术前2 d~3 d进少渣饮食, 术前1 d进流质, 当日空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采用灌肠法或导泻法。胃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1 d 21:00后禁食、禁水。肠息肉患者术前1 d 21:00服果导3片, 次日08:00服50%硫酸镁80 ml, 饮水1 500~3 000 ml。必要时灌肠, 忌用甘露醇。

2.2术中护理

2.2.1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争取患者配合。说明切除术的优点, 内镜镜身是较柔软的器械, 不损伤组织, 不引起疼痛, 要与医护人员配合, 遵从医护人员的指导。根据息肉部位、大小不同准备好相应器械及止血缝合装置。

2.2.2行高频电切时注意事项: (1) 拉缩圈套器时不要过于用力, 防止因此造成蒂部断裂出血; (2) 使息肉与正常黏膜相接触, 避免烧伤或切下困难; (3) 长蒂息肉尽量套至顶侧, 使用有内镜电切功能的电刀, 避免过度电灼与穿孔; (4) 回流电极板应贴紧, 方向为纵行。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常规用抗感染药止血药3 d~5 d, 留院观察, 看有无活动性出血、呕血、便血, 有无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状, 咽部有无水肿、疼痛, 有无血压、心率、脉律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2.3.2指导胃息肉患者禁食3 h, 流质饮食24 h, 第2天即可吃半流质或软食1周~2周, 如食管息肉者要适当延长禁食和流质饮食时间, 禁食约5 h和流质饮食时间为24 h~48 h, 随后逐渐改为半流质或软食。大肠息肉者术后坚持大便通畅2周, 有便秘者需用缓泻剂, 并嘱患者卧床休息, 以减少出血并发症。术后有些患者可发生腹部胀痛、肠胀气, 多因手术中注入气体过多所致, 可采用针刺足三里、中皖, 留针15 min, 可缓解腹部胀痛, 迅速减轻肠胀气。

2.3.3出院指导。嘱患者按时按量坚持服药, 注意休息、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心情舒畅、忌怒, 如发生腹痛、黑便、血便等症状即来院复诊。术后随访, 单发息肉摘除后1年检查1次, 阴性者以后3年1次, 再阴性者每5年1次即可;多发息肉开始6个月随访检查1次, 以后1, 2, 3, 5年各随访1次。

3出血患者的教训及预防措施

下消化道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23例患者。其中, 胃息肉75例, 肠息肉148例;男性116例, 女性107例;5例住院治疗, 218例门诊治疗。全组无出血、穿孔病例。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及设备

电子胃镜为OlympasGIFXQ260型, 电子结肠镜为OlympasCF-H260型, 以及氩气刀、圈套器、网篮、热活检钳、注射针等。

2.2 方法

胃息肉按常规胃镜检查达到息肉部位, 近境观察息肉大小、数量, 经活检孔置入氩离子凝固导管, 对息肉进行凝固治疗。如果息肉较大就用圈套器、网篮、热活检钳等。肠息肉按常规肠镜检查达到息肉部位, 近境观察息肉大小、数量, 经活检孔置入氩离子凝固导管, 对息肉进行凝固治疗。如果息肉较大就用圈套器、网篮、热活检钳等。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3.1.1 患者准备

单枚小息肉, 门诊预约进行治疗, 术后稍加观察就可以回家。对多发性息肉、息肉较大, 术后创伤大可能引起出血的可以住院治疗, 患者可在治疗前1~2 d住院, 进行术前护理准备。

3.1.2 心理护理

详细向患者解释息肉切除的方法、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2], 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必要性, 了解内镜下切除息肉是一种较外科手术痛苦小、创伤轻微的技术, 消除其顾虑, 取得配合。同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 以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家属的情绪对患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家属在患者检查前, 表现出恐慌、忧虑, 这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因此应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家属用热情、主动、轻松的方法去激励患者, 减少一些负面影响, 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检查治疗。

3.1.3 术前检查

术前常规检查肝炎指标、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凝血四项、血型、心电图、胸片等。

3.1.4 术前消化道准备

胃息肉术前1 d晚8∶00至术前禁食、禁水、禁服药。肠息肉术前3 d进少渣、易消化食物, 多饮水, 禁吃粗纤维、蔬菜;术前1 d晚8∶00至术前禁食、禁水、禁服药;术日口服25%硫酸镁200 ml以清洁肠道;对便秘口服泻药后不解便者遵医嘱予0.9%生理盐水1 000 ml清洁灌肠, 做好肠道准备。

3.1.5 术前用药

胃息肉治疗术前含服利多卡因胶浆一支, 能消除胃内泡沫, 并对咽喉部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肠息肉治疗时, 对于精神紧张、对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术前肌注山莨菪碱10 mg。

3.2 术中护理

3.2.1 手术配合

胃息肉治疗时, 应嘱患者正确的左侧卧位, 固定好口圈, 嘱患者放松;内镜插入时嘱其做吞咽动作, 使内镜顺利通过会厌部。肠息肉治疗时, 协助医生插镜, 动作要轻柔, 循序渐进, 避免擦伤黏膜。

3.2.2 术中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患者情况和手术进展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恶心、呕吐者嘱其深呼吸, 尽量向左下侧低头,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注意呕吐物的性状、颜色、量, 防止误吸。治疗过程中与医生默契配合, 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2.3 注意安全

防止电灼伤, 电极板必须按规定固定在患者大腿上。

3.3 术后护理

住院患者可直接护送回病房, 按医嘱给予补液, 以止血、预防感染、制酸治疗, 如无异常, 3~5 d就可以出院。门诊患者术后休息1 h, 如无特殊不适主诉, 可离院回家。住院和门诊患者均要做好以下护理:

3.3.1 饮食护理

胃息肉切除者, 术后禁食6~8 h, 如无异常, 6 h后可进流质 (以温凉为主) , 24 h后半流质或软食 (以少渣为主) , 如无异常, 2~3 d后可改普食。在进食前可给予胃黏膜保护剂, 合理饮食尤为重要, 以免引起创面损伤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肠息肉切除者术后进少渣饮食, 忌粗纤维、生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增加腹压, 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缓泻剂。

3.3.2 休息

门诊患者术后卧床休息6 h。住院的患者, 有较大息肉、多发性息肉、无蒂息肉及凝固范围较大的, 卧床休息2~3 d。2周内均避免重体力劳动。

3.3.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内镜下切除消化道息肉并发症较少, 常见的有出血、穿孔。出血的发生率为1.0%~10.9%, 穿孔的发生率为0.3%~1.5%[3]。因此, 术后要常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有无血便、腹胀、腹痛、腹膜刺激症等情况。避免使腹压增加的各种活动。本组无出血、穿孔病例。

3.3.4 出院指导及健康宣教

(1) 指导患者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门诊随访, 若有腹痛黑便等不适及时就医。 (2) 1个月后复查胃镜, 2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 向患者介绍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4)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出院后要注意饮食卫生, 饮食定时定量, 避免过饱和刺激性食物, 禁浓茶、咖啡, 戒烟戒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 指导患者避免精神紧张, 过度劳累, 保持乐观的情绪, 保证规律的生活和足够的睡眠,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正确处理好社会以及家庭间的相互关系,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 讨论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4], 很少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内镜定期随访, 还可以发现复发息肉, 防止癌变, 对复发息肉可再次内镜下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 加强健康知识的宣教, 促进创面的恢复, 密切观察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病例治疗成功率为100%, 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对我科2008年1~6月223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内镜治疗的手术护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共223例, 其中, 胃息肉75例, 肠息肉148例;男性116例, 女性107例;5例住院治疗, 218例门诊治疗。全组无出血、穿孔病例。结论: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是一种痛苦小、创伤轻微、疗效好、并发症少的治疗技术。治疗过程中因人而异, 实行针对性护理, 与医生密切配合, 是内镜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景云.胃肠道息肉341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1988, 10 (6) :371.

[2]高秋菊, 王惠利.纤维内镜检查心理疏导浅淡[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1998, 19 (增刊) :126.

[3]王振雄, 许东普, 周焕章, 等.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切除并发症的预防[J].内镜, 1995, 12 (2) :115.

上一篇:人口规模下一篇:可信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