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之音

2024-07-22

孩子的心灵之音(精选8篇)

孩子的心灵之音 第1篇

一、责任心是走进孩子心灵的重要保障

责任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孕育在每一个为师者心中, 时时刻刻都激励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对待学生更应该以绝对负责的态度去开启心灵之窗正确引导, “放任自流, 置之不理”只能让他们步入歧途, 只有老师强烈的责任心才能使学生全心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应该主动地投入学习, 从而认准自己启航的方向, 看准目标, 接过老师手中的火炬,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时, 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却能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身正”, 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人师表, 言行一致, 以高尚的道德, 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 做到“以德感人, 以德服人, 以德育人”, 我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会首先做到, 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 我就会在学生到校之前到;我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 我就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做不到的事就不说, 说到就一定要做到。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 这样教师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从而, 学生也会以你为榜样, 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二、爱心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前提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苛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个母亲, 随时都应以慈母的关怀去爱护、疼惜每一个学生, 在引导之中不乏关心、呵护、寻求那一颗颗求善求美之心, 让其在温暖、舒适的怀抱中领略其中的韵味, 独自畅游, 从而激起爱的浪花为继续前行加油、鼓励。陶行知先生有名言:“爱满天下。”确实, 爱是教育的源泉, 教师有了爱, 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 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虽然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 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使学生体验到应有的情感。“师爱”就是真正开启和通往学生心灵之路的金钥匙。小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往往对老师怀有一种敬而远之、爱而怕之的复杂心理。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缩手缩脚;课间活动时, 好学生总喜欢围在老师周围说长道短, 而后进生却远远地离开教师。对于这种情况, 课堂提问时, 我先对每个学生察言观色, 估计某生能回答这个问题, 就让该生利用答对问题的机会在同学面前获得自尊、自信和荣誉感, 以达到调动该生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回答这类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活动时间, 我又主动接近和参加后进生游戏的行列, 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调整他们不平衡的心理。这样逐渐达到了情相融、心相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 大部分后进生上课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课间也能围在老师周围谈论语文问题或说说家常等, 有时还和老师说说心里话。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开始增强, 学习风气也有根本好转, 学习兴趣也开始提高了。

三、交心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多侧面”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不稳定的性格, 顽皮淘气中不乏聪明伶俐和乖巧, 偶尔表现出成熟的气质却又总摆脱不了幼稚、单纯的味道。因此老师必须多接触学生, 互换心声, 了解性格, 教育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 更不能“恨铁不成钢”, 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注定想大胆地尝试, 老师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心理、循循善诱,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谆谆教诲中明之以实、导之以美, 潜移默化,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谈中不断自我鼓励、自我补偿、自我完善, 从而为自己的进步搭起又一个阶梯, 进而步步登高。在交往中, 师生培养感情, 互相信任, 建立融洽的关系, 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无意中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 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功能和心理催化作用。教师要用满腔的爱换取学生的亲近与信任, 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双向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应是既亲热又陌生的。只要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 学生就能“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老师真诚的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良药。“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来温暖”。对有强烈自卑感的学生, 教师只能用自己火热的心去温暖他们的心, 用爱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从而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细心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唤起他们的自尊, 激发他们自强。

四、童心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润滑剂

倾听心灵之音塑造健康灵魂 第2篇

语文课堂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阵地,也是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对话中学会生活,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在语文课堂对话中,应该融文本与学生灵魂深处的生命意识于一体,最终通过对话给学生以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启迪。

對话不应局限于课堂,课堂上未达成共识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对话。周记是学生平时的练笔,也是展现学生心灵的舞台,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在周记中流露的心灵之音。

一、教师应是虔诚的欣赏者、赞美者

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即作者在灵魂深处与自己的谈话,学生周记也是某种意义的内心独白,是用笔呈现自己生命流动中的种种图像。驻足其中,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学生的周记,在率真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这里写下了青春的誓语,流下了青春的热情。为自己在班级扫除时流下的汗水,为自己在运动场上的奋力拼搏,为自己在合唱比赛中的精彩表演……录下青春的思考,对友谊的审视,对人生的品味,对宇宙世界的关注。这些感悟散发着智慧的馨香。我由衷地欣赏。

一次上课因为某事误解了一位学生,后来他在周记中说明真相。明白真相后,我开始认真地反省自己,并在他的周记中写道:你的周记是一面镜子,照出我工作中的失误。谢谢你!

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不仅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二、教师应是真诚的倾听者、抚慰者

青春是美好的,有激动、喜悦,也有忧郁和感伤。学生在周记中流露出苦闷与矛盾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要像朋友一样倾听,用饱含真情的话语与他们交流,去抚慰、去疏导,使其摆脱困惑,走出迷惘。

有一位学生,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心力交瘁。有一次她的日记中流露出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对未来生活的惆怅与迷惘。我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相信不幸的使者敲过每一家的门,暮色苍茫中唯你心中的不懈信念会驱除黑暗,抵抗那可怕的敲门声。”临毕业前,这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您的话给了我很大鼓舞,使我重拾往日的自信,我会永远记住这些话,永远记住您!”

老师在周记评改中发自肺腑的文字使学生的心境变得开阔、平静,在这些深情话语的背后,学生读出的是老师一颗真诚的心。

学会呵护孩子的心灵 第3篇

一、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

每学期期末结束时,幼儿园都会进行新生报名登记,为新学期开学做一些准备性的工作。老师就要抓住这一个机会跟家长做一些简单的调查, 了解现在孩子的发展情况,为以后对孩子进行教育工作打好基础。老师要从家长那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发展环境、性格特征、语言现状、爱好脾气等各个方面,对孩子家长的一些语言表达特点也要做一些调查。报名结束后,把全部外来孩子的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造成孩子心理障碍的原因, 了解孩子更多的特性,为开学老师顺利工作做好准备。老师把调查的结果及时跟负责的老师进行沟通,以便老师及时掌握孩子情况,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让孩子都能全面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刚刚开学由于之间都不认识都是陌生的而造成自卑、不自信等不良心理,表现得胆小、孤僻、沉默、适应能力差等,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于是我们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家长交流,让老师跟家长共同帮助孩子抵消陌生的感觉,消除不安全的感觉。孩子看到老师跟家长聊得很开心,就会放下戒备心,跟老师和周围的孩子开始交流。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成了孩子们倾诉的对象,和安全的依靠。孩子们渐渐的会学会大胆的跟周围的朋友进行交流。渐渐地有了信任感,参加活动游戏也积极了,敞开自己的心扉,感情快速升温,由刚开始的不认识局促感变成无话不说的朋友。

三、帮助个别孩子矫正不良心理

由于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在性格、气质、智力、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过于好动、自控能力差; 有的过分内向,整天不说话; 有的过分依赖、独立性差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于是我们老师首先无条件地从心理上接纳这些特殊的孩子,理解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动作等向他们表达关心和爱,如经常用肯定的语言鼓励他们,用手轻轻扶摸他们的头,倾听他们的悄悄话,帮助他们排除交往障碍,尝试交往成功体验的情感。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我们就针对他的问题建立个案分析和追踪观察制度,通过科学分析及时采用游戏法和行为矫正法,并密切与家长的联系,使孩子尽快走出心理成长的危机。经过长期的教育培养,孩子健康地成长,很多孩子非常优秀,被评到了各种“头衔”的好孩子。现在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个个开朗、活泼,乐于与人交往,文明礼貌,喜欢上幼儿园,喜欢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游戏中能够合作与谦让,变得自信、自强。

四、促进全体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对个别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我们发现有些心理问题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是需要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完成,于是我们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周一节。活动内容是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实际情况来安排的,很多活动都是来自幼儿感兴趣的、身边的小事情、小问题, 让幼儿引起共鸣。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动起来,包括孩子的手脚、五官、大脑,因为良好的心理源于幼儿的主体活动。例如针对孩子们的孤僻心理, 我们设计了“花儿笑了”“我们一同游戏”等活动; 针对孩子们由于害怕批评而不愿意承认错误或说谎时,我们设计了童话故事教育幼儿要敢于承认错误等活动,让孩子们学会调节自我情绪,多为别人着想。同时也寻找一些丰富幼儿心理健康的活动,来放松幼儿的精神压力。我们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患于未然,促进全体幼儿良好心理的形成。

五、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 其中,家长作为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另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 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总之,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经验,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树立孩子的自信,真正缩短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共同健康成长,共同和谐发展。

摘要:我们提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用关爱点亮孩子的心灵 第4篇

一、用关爱温暖学生的心

他叫小彬,他小学升初中时语数英三科总分只有94分。 他平时少言寡语,有时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他很少与同学交谈,见到老师也是侧着脸走过;上课常常低头看着抽屉口,就算抬起头来,眼光也是游离的;作业几乎不做,学习一塌糊涂, 连家长对他也不抱任何希望。他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人,也是最缺乏关爱的人。

由于小彬的“另类”,班上一个大个头男生小豪老是有事无事地捉弄他。有一次小彬又被小豪“捉弄”了,小彬最后被弄哭了。我了解清楚事情后,在班上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让班上曾经被人欺负过的同学讲述自己被人欺负的感觉,也让曾经欺负过别人的同学说说对“欺负他人”的认识,然后全班开展讨论。最后“小豪”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小彬作道歉。从那次班会课后小彬每次见到我不再是侧着脸走过,偶尔还会跟我打声招呼,上课时也不再老低着头看抽屉口了。

某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分式”的定义,然后展示了几个代数式让同学辨识其中的分式,在众多高举的手中,我突然看到了小彬犹犹豫豫地想举起来的手,我马上叫了他的名字。当他断断续续地回答了问题后,全班立马响起了掌声,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那一刻,我看到平时脸上少有表情的他满脸都是激动与兴奋。

期中考后召开家长会,由于本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家长会第一个环节就是小组成果汇报,当然也是小组的风采展现时刻。每小组派一组员进行半学期以来小组各方面的成果汇报。在家长会前一天进行彩排时,我意外地看到一小组派出来的竟然是小彬!是坚持让小彬上还是换人?坚持让小彬上,后果难以预料;如果把小彬换下去,那对小彬来说是如同一团热火上浇冷水。再三思量后,我和他的组员决定对他做 “特训”,小彬在“特训”中非常“努力”,甚至在第二天的课间我还看到他很努力地练习。在家长会中,他虽然在汇报中中断了好几次,最后在全班同学和家长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汇报。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的脸上的自信与骄傲,那一刻也看到了他家长激动的泪水。从那次家长会后,他做事认真了,与同学交流多了,作业也经常交了。慢慢地,小彬开始与同学主动交流了,我感到他已慢慢融入这个集体了。

如果老师对学生没有那份疼爱之情,老师不会平静地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只是认为学生给他找麻烦;如果老师对学生没有那份关爱之心,那么班主任工作就不会有意义,只能让人觉得繁杂苦累;只有对学生拥有真挚的爱的老师,才会想方设法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二、用关爱和宽容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

另一个学生小杰,小动作多,自控能力差。这样的学生当然没人愿意跟他同桌,他小组里的同学个个都抱怨他,都强烈要求把他分离出小组。对于这件事,我与小杰进行多次谈心, 每次苦口婆心的教育后小杰都表示他一定会痛改前非,但没过几天,他又故态复萌。此后,我对小杰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小杰希望上进,他希望能克服“多话多动”缺点,但是他自控能力比较差;他希望能像成绩优异的同学一样受别人的喜欢,也想老师和同学关注他,但由于成绩不好,老师和同学关注不多,只能用“出格”的方式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考虑到小杰的“特殊性”,我特意安排了他几个小任务:帮科代表送作业,让他可以为班做事;帮老师“跑腿”,让他在老师面前有展示能力的机会;要求他课堂上每天至少回答一个问题,让他课堂上有点学习的目标和压力。同时,让其他老师多在课堂上关注他,一发现他主动举手时,就尽量让他回答问题,若答得好则及时表扬,让他在同学面前有展示的机会。一段时间后,在老师的关注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他上课专心的时间长了, 课堂上随便讲话次数少了。半个学期后,小杰的自控能力提升了不少,学习也专注了,在期末考试中进步非常大。

小彬和小杰的事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一个学生。”当学生得到老师的关爱,在内心深处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就乐于接受班主任的帮助和指导,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后进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坚持用关爱来点亮了他们的心灵,就一定能以一片真诚的爱心感动他们,当他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孩子的心灵之音 第5篇

一、走进孩子心灵, 让孩子喜欢音乐课

在教学中, 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 站在学生的角度、眼光去看问题, 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 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 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触动他们的心灵, 真正让他们心服口服。这样就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关心、理解、尊重他, 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度, 与教师的沟通就会顺畅。学生从而愿意和你交流, 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 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 音乐课教学也是如此。

例如有位潘××同学, 我刚开始接这班时, 其学习习惯不好、态度很不端正, 上音乐课时经常躺着听课或“骚扰”其他同学, 甚至故意发出点声音及做出怪异的举动, 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或窃窃私语。这样既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课, 也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当出现这一情况时, 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对他进行冷处理, 课后我主动和他聊天、谈心交流, 了解事情的原委, 给他讲解名人励志的故事, 让他认识到这些不良行为造成的影响及后果。在以后的音乐课上我让他做纪律督察员, 加强其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 课堂上还经常让他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特长。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交流, 潘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期末的音乐能力测试中有了明显的提高, 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同及赞许。

二、有效组合教材, 让孩子喜欢你的音乐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合理使用教材,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合, 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 照本宣科。活用教材,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创造性。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相对有些教材内容, 让他们接受确实有些困难。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 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组合并拓展延伸,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接受, 比如讲述和作品相关的故事;课前、课后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播放与作品有关的MTV动画等等, 让音乐课焕发光彩, 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欣赏苏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青山绿水中的《水草舞》一课时, 我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同学们, 寒冷的冬天终于不情愿地走了, 春天正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小鱼儿都待不住了, 它们说春天的海底同样美丽, 瞧, 潜海姑娘也来了, 我们和她一起去看看吧!”这时老师及时播放多媒体课件, 随着动感美丽的画面———潜海姑娘、海底美丽的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 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画面展开想象, 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音乐的背景声中, 教师让一部分学生模仿小鱼游动, 一部分学生用带来的绿丝带模仿水草在水底摇摆的样子, 其余的学生用水彩笔画出海底美丽的景色。随着教学的深入, 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 让学生欣赏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水草舞》, 让学生说说和钢琴演奏的《水草舞》音响效果有何不同?了解合成器的历史、特点、组成元素。教师用电子合成器模拟自然音响, 如:关门声、汽笛喇叭声、流水声等, 同时邀请学生试奏合成器, 亲身体验高科技产品的奇特效果。最后让学生和着音乐哼唱乐曲主题旋律, 结合律动表演, 让学生在“唱唱玩玩”中进一步感受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水草在水中灵动、摇曳优美而雅致的音乐形象。

三、正面激励评价, 让孩子喜欢你的音乐课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赏识。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句赞美的语言, 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 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例如有些学生对竖笛的学习或多或少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其实, 竖笛学习起来并不是很难, 关键还是指法的熟悉过程, 只要多吹多练就能掌握。可是孩子们的耐心是有限的, 怎么才能让他们在枯燥的练习中找到乐趣呢?在教学中, 可从简单的指法到练习曲, 循序渐进地选几首简单的、孩子们喜欢的歌曲, 如《闪烁的小星》、《小宝宝要睡觉》、《小快板》等简单曲目让他们吹奏, 听着熟悉的乐曲, 孩子们不会觉得枯燥无聊。

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6篇

关键词:阅读,心灵,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听老师大声读

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 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 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其实在视听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仍然酷爱听故事。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籍。用耳朵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 他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 也没有生字的羁绊, 纯粹是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 所以最吸引他们。听老师大声读往往用在识字不多的一二年级学生身上, 要想让学生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这一目标, 首先解决的就是书源问题。目前大部分的家庭藏书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 为孩子购书更加困难。大声读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其次小学生还不具备挑选图书的能力, 老师帮助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 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内容丰富, 充满童趣, 在加上老师抑扬顿挫, 绘声绘色的朗读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读书是这么有趣的事, 渐渐地他们会觉得只听老师读是不过瘾的, 自己得找本书读。

二、给孩子最好的书

所谓最好的书是指在特定的成长阶段最适宜阅读的优秀读物。读书也是要讲究“营养”的。我们要把色香味俱佳的、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书引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来。一个人童年没有读到适宜的优秀读物, 后来生命里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从小面对零乱荒芜的杂草、面对臭烘烘的垃圾堆和孩子们从小目睹美丽的鲜花目睹碧绿的草地是一样的吗?它们在孩子们心灵中引起的感受一个是蛮荒的, 一个是美丽温柔的。好书的意义其实就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书呢?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说:“有一个事实我们应当知道, 在一些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走进书店的儿童图书区, 扑面而来的一定是大量的绘本。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绘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适合孩子的图书, 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三、给孩子专门的阅读时间

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 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 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视书为朋友。也许有朋友会认为, 语文课不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吗?不错, 语文课确实是很好的阅读时间, 但语文课更多的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 因此它不能排除语文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锦心绣口的展示, 更何况语文老师还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期望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自由阅读, 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是笔者思想保守, 实在是笔者就是一名语文老师, 不仅深知语文老师的心理, 而且还深知语文教学检测的现状, 因此即使想唱些高调, 也是言不由衷。笔者认为,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而这个时间, 应该由学校统一调配。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 在排课的时候, 每周排一节阅读课。而这节阅读课, 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 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四、说出你喜欢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而孩子们这种表现欲望更为强烈。有哲人云:”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 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 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 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知识积累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特见闻时, 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惊羡的目光, 引来伙伴的啧啧称赞, 而这时的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这就将成为他讲述的动力, 为了更多获得同伴的或其他听众的赞赏, 他会想方设法地去猎奇, 从书本上寻找更多更新颖的故事。而此时的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是他忠实的听众, 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孩子们在日常说话和写作中的闪光点要予以充分的肯定, 同时可以要求孩子说出所讲内容的出处, 这对其他孩子有着十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之说, 今日强调校风校纪, 成语中有“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古谚中有“江浙出才子, 燕赵多壮士”, 所要表明的无非也是这个意思。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我们要给孩子可以选择的图书。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的有利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 当孩子们看到满目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孩子们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是不确定的, 模糊的。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如果图书室的开放不方便可以组织学生组建自己的班级图书角。每人配备两本或两本以上的课外书籍, 编写好号码, 归置于班级图书角实行专人管理。这样让学生捧出两本书你就拥有全班一百多本书。同时这项举措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易于形成团结、互助、乐学、上进的良好的班风。

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7篇

一、信心激趣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 打动人的情感, 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 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音乐教学中, 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 这种现象的形成, 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激发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看到自己能行的一面。

记得我在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 班上有一名胆子特别小的女生, 平时很少说话, 要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一起边唱边跳。当他们一曲下来, 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 我看见胆小的她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 我进一步引导, “既然他们的歌声这么美, 那么我们请她单独再来一曲, 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 她涨红了脸, 但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听到了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后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今天好开心, 因为我为班上的同学表演了节目, 杨老师表扬了我, 全班同学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其实做什么事情不要怕就一定能做好!加油吧!”因为我经常鼓励学生, 这使他们在学习中充满了信心。有了信心作基础, 他们学习的劲头更大了。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情绪高涨, 我在教学中也充满了信心。

二、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 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 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 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 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 要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教师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 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 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在音乐活动中,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小鹿, 小鹿》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 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他们对小动物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 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 因为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狗, 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 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 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 课堂气氛活跃了, 或三人一组, 或五人一组, 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 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 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敢于对已有的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 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离不开爱心的鼓励。

三、用心启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是教育人、培养人, 但我们绝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 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 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 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 从音乐中得到启迪, 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我也骑马巡逻去》一课教学时, 学生听了两遍录音范唱便会了, 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我便启发他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们骑过马吗?谁说说骑马时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来劲了, 骑过马的同学纷纷举手回答。我又说:“老师今天带大家去大草原旅行!”于是我扮导游, 小朋友扮游客、当小骑兵, 在教室里扬起马鞭骑着“大马”, 边玩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 兴奋异常。歌声充满了情感, 洋溢着美的色彩。所以, 在教学中, 无论学的是什么, 只要教师用心去启发, 用心去培养, 用心去体验, 学生就会兴趣大增, 积极性很高地学习。

总之, 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 与学生平等相处,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 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这是新课程的理念, 也是所有音乐教师的灵魂所在。

摘要: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有了乐音, 生活才甜美, 音乐课堂就应是最美的课堂, 所以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 我们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张白纸, 有待于我们去描绘, 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 有待我们去哺育。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信心激趣、爱心鼓励、用心启迪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

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8篇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 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 老师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这比学识渊博更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心理学认为,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 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 即要引导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 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 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低年级, 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 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 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 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 以机械记忆为主, 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中年级, 不再单纯追求满足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求, 而是开始追求比从前更进一步的知觉的满足。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 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

高年级, 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 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 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 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 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 可适当多安排一些器乐和欣赏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等。高年级的音乐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 (如律动、游戏等) 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 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 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 学生兴趣广泛, 成人感强, 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 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快而不稳等。所以, 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 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 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与学生的心理相符合, 则能够强化学生的乐感。反之, 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 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 则会向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 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怎样使农村学生喜欢音乐教学的内容呢?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 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 以欣赏为主要内容, 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 先听后唱, 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 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如果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磁带, 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 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材其他内容的安排则是以应用与表现为目的,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有了好的教材、好的作品, 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 喜欢音乐, 提高心理素质。整体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与唱歌两个方面来进行的;由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而产生的音乐音响会使人受到刺激, 引起情绪波动———联想、回忆、感受、共鸣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质, 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特质———以音乐的实际音响为表现形式、以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为目的。如欣赏教学, 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唱歌和器乐教学, 主要是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至于其他教学内容都是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服务的。所以音乐教学要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同时必须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 使其处于音乐美的境界之中。音乐的美感作用于人的心灵并与之产生共鸣, 会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 这就是音乐陶冶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所以, 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及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掌握音乐教学规律和方法之外, 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一) 给孩子以信心

音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激发人的兴趣, 打动人, 让人愉快地接受教育。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 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调动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行。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 班上有一名胆子特别小的女同学, 平时很少说话, 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一起边唱边跳。一曲下来,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 我看见胆小的同学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 我进一步地引导她:“既然你们的歌声这么美, 那么你单独再来一曲, 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 她涨红了脸, 但同时我惊喜地听到她甜美的歌声。事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今天好开心, 因为我为班上的同学表演了节目, 康老师表扬了我, 全班同学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其实做什么事情不要怕就一定能做好!加油吧!”

(二) 给孩子以爱心

在音乐教学中, 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 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 大胆创新。在我的课堂上, 人人都有机会, 人人都有权利展示自己, 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大的收获, 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大的快感, 每一个学生都是成功者。平等、自由、开放、和谐, 这是我的课堂,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努力创造, 尽力发挥, 让我的课堂精彩起来, 生动起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活起来。因为, 我的音乐课堂上, 学生是主人。

(三) 用心启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 音乐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是教育人、培养人, 但我们不是想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 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 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 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 从音乐中得到启迪, 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做学生的朋友, 与学生平等相处,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并让美的音乐触动孩子的心弦。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积极愉快和谐顺畅的课堂气氛。因此,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以心灵感受心灵, 以感情赢得感情。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情感交流,心理特征,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丽丽.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0) .

[2]王玲.对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研究, 2007, (9) .

[3]王艳红.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 2012, (6) .

[4]彭朝霞.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J].新闻天地, 2009, (Z1) .

上一篇:文学经典古代文学下一篇:优化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