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价标准范文

2024-06-08

质量评价标准范文(精选12篇)

质量评价标准 第1篇

1 小型盆景质量评价标准研究的意义

1.1 盆景的社会效益

1.1.1 沟通人们感情增进国际友谊, 规范盆景作品的交流与销售

盆景是起源于中国的独特艺术形式和内容, 目前在许多国家都得到普及和提高, 已是遍布全球各地的世界性艺术品[2]。近年来, 我国盆景艺术对外交流频繁, 盆景作为“友谊之桥”沟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起到了咫尺之盆传友谊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由于盆景作品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 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需要连续创作、不断调整和精心养护才能制作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因此, 探讨盆景作品的质量标准, 对盆景生产及销售具有重要意义。

1.1.2 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是人类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盆景艺术通过塑造众多形象反映社会生产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更多色彩。当人们经过一天的紧张劳作之后, 欣赏一盆精美无比的盆景, 会心旷神怡疲惫全消, 精神百倍地迎接第二天的工作;通过展现各地美好山水、风土人情盆景作品的欣赏, 还可以激发对祖国、对大自然的情感, 热爱伟大的祖国和祖国的大好河山, 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对盆景的欣赏, 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 增强人们的审美技艺;高雅的盆景制作、应用与欣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现在, 雅俗共赏的盆景艺术, 已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珍品。盆景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 使这一高雅艺术品批量、规范化生产成为可能, 从而使盆景降低成本, 走入平常百姓家。

1.1.3 普及增长知识

盆景涉及知识相当广泛, 因而成为普及、增长人们知识的活教材。通过对树桩等植物材料及识别, 可以增长植物分类的知识;通过对盆景的造型和盆钵形状关系, 山石间的比例、位置及空间安排, 可以增长掌握重心均衡方面的知识;盆景艺术中充满了美学知识, 充满了诗情画意, 是普及、增长人们美学和诗画知识的活教材, 一幅诗画可以升华为一件盆景作品, 一件艺术盆景会使人们铭记一段名诗佳句;通过养护盆景可以学习植物的栽培学知识、物候学知识;欣赏盆景更可以培养掌握知识、学会观察事物的基本技能。

1.2 盆景质量标准化的经济效益

盆景的素材可以使取之不尽的廉价树桩、石料成为价值不菲的商品, 变废为宝,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行盆景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 可以使以前个别人的制作变为大众化的批量生产, 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一条渠道使盆景技术成为新的生产力, 造福民众;盆景的交流和出口更加规范科学, 为搞活经济、换取外汇建立产品质量保障机制;发展盆景, 建立盆景园, 增加旅游地的艺术特色, 已成为众多旅游景点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1.3 小型盆景质量评价标准研究的必要性

1.3.1 盆景生产的长周期性

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一件优秀的盆景作品, 从桩材选育、造型培养、养护成型, 少则十几年, 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只有在较长时期内, 不断地养护、管理和调整, 才能创造和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日常养护活动, 如增粗加枝、增古加拙、壮根加爪、调整枝节方向、改变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等, 本身就是盆景创作的必须因素[2]。养护时间越长, 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这是盆景的生命性特点所决定的。

1.3.2 社会需求增加盆景供求矛盾性

盆景是大自然景观的浓缩, 是文学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园林艺术、植物栽培艺术等的集中体现, 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经济价值。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盆景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的提高。现在盆景的生产量已不能满足需求, 供求矛盾非常突出。盆景生产周期长的特点, 已成为提高产量的瓶颈。

1.3.3 生产需要催生小规格盆景的大发展

现代社会工作的高速度、快节奏, 使人的精神处于高度集中和紧张状态, 激烈的竞争产生的强大压力易使人精神压抑, 情绪易激动。人们渴望到大自然中去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盆景特别是小型盆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社会对小型盆景的需要量刺激了小型盆景的生产。标准化生产小型盆景有市场需要, 也是盆景销售的需要。

2 小型盆景内涵

盆景的分类方法很多。有依据其主要材料分类的, 如分为桩景类盆景、山水类盆景、树石类盆景;依据造型分类的, 如自然型、规则型、水盆型、旱盆型、水旱型;有依据形式分类的, 如直干式、斜干式、单干式、双干式、游龙式、云片式、立山式、怪石式、孤峰式、群峰式、沙漠式等等[2]。从销售的角度看, 不管盆景所用的材料、造型、形式是哪种, 决定价格和人们购买的主要因素是盆景的大小规格, 看是否与自己的室内空间协调, 与家俱比例适合该文主要以桩景类盆景为对象进行探讨

特大型盆景长轴大于120 cm。大型盆景长轴在80~120 cm。中型盆景长轴在40~80 cm。小型盆景长轴在10~40 cm。微型盆景长轴小于10 cm[2]。

3 小型盆景质量评价指标

3.1 规格指标

3.1.1 植株高度 (株高)

以栽培容器的沿中边为基准线, 从基准线到株丛的最高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单位为cm。

3.1.2 地径

植株茎基部的断面直径。单位为cm。

3.1.3 冠幅

植物树冠投影直径的平均值。单位为cm。

3.1.4 盆钵规格

盆景用盆钵长度、宽度、高度。单位为cm。

3.1.5 山体高度

从基准线至山顶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单位为cm。

3.2 品质指标

3.2.1 冠形

指植物叶片层分布形成的主体形状, 如圆球造型、层次造型等。

3.2.2 叶色

植物叶片的颜色, 主要指健康植物的正常叶色。如绿色、黄色、红色、花色等。

3.2.3 叶质

指植物健康状态下叶片的质地、光泽度等反映叶片生长状态的指标。

3.2.4 破损

植物因为人为或机械原因造成的撕裂、折损、穿孔和缺损等伤害。

3.2.5 病害

植物的各部位因病原微生物 (包括真菌、细菌、类菌质体、病毒等) 的侵染或因生产的原因导致的各种病斑、组织溃烂、坏死、穿孔和褪色等伤害。

3.2.6 虫害

植物各部位因害虫危害造成的穿孔、缺损、褪色和斑点等伤害。

4 小型盆景质量评价标准

4.1 规格标准

根据盆钵规格、植物冠形、地径、冠幅及成品高度, 进行规格评价, 将小型盆景分为10、15、20、25、30、35和40 cm 7种规格标准 (见表1) 。

4.2 小型植物盆景质量评价标准

根据植物生长势强弱、叶色、叶质、植株冠形、病虫害情况、缺损情况等进行质量评价, 将小型盆景品质分为3级[3], 各级别标准见表2。

注:盆钵规格尺寸可按市场要求作出适当调整;盆钵规格尺寸指长方形盆, 椭圆形盆的长轴、短轴、高分别与相同型号的长方形盆的长、宽、高尺寸相对应;冠幅尺寸值允许在±10%的范围内变动。

注:所有盆景产品均不能有杂草影响其观赏效果。

5 盆景质量评价标准的检测方法

5.1 规格指标

采用直接测量方法进行。用游标卡尺、钢卷尺测量茎粗、地径、冠幅、株高、桩高、盆钵长、盆钵宽、盆钵高单位为读数精度不少于

5.2 品质指标

品质外观质量划分通过专门技术人员目测确定。

5.3 病虫害检测

检查植株上是否有中国或销往国家地区规定的危险性病虫害的病状, 并进一步检查是否带有该病的病原菌或虫体和虫卵等, 必要时可作培养检查。

5.4 盆景基质

使用经过消毒的无土基质;栽培基质能满足植物的生理要求 (出口盆景产品的栽培基质必须符合进口国的规定) 。

5.5 检查样本量

检查样本由技术人员直接从提交的检查批次中随机抽取。单位为盆。样本数量满足表3的要求[3]。

小型盆景的质量评价以长轴在10~40 cm的桩景类盆景为对象, 根据植物冠形不同, 分为几何球形造型、层次造型两种类型。通过盆钵规格, 植物地径、冠幅, 成品整体高度等将小型盆景划分为10、15、20、25、30、35和40 cm 7种规格。不同造型和规格, 根据植物桩材生长势强弱、叶色、叶质、植株冠形病虫害及缺损情况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质量等级。

参考文献

[1]刘金海.盆景与插花技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彭春生.盆景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临床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第2篇

临床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项目 评价标准 标准分 扣分标准 入院护理20分 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并通知医师 4 做不到扣4分 负责护士应在30分钟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器使用、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4 一项做不到扣1分 护士长应在2h内至患者床前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并了解需求 4 做不到不得分 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体重及身高危重患者直接入病房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完善记录 4 做不到扣4分 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清洁护理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4 做不到不得分 住院期间护理60分 责任护士分管病人做到“十知道”床号、姓名、诊断、职业、文化、家庭状况、饮食、治疗、护理、心理状况 10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本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10 做不到不得分 护理措施符合病情需要并落实到位 5 做不到不得分 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休息与活动计划病人体位舒适与医嘱符合 10 做不到不得分 各种管道通畅标识清楚妥善固定放置合理更换及时 5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药物过敏者有明显标识 10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危重患者及活动不便患者外出检查或转科有专人陪护并备相关抢救 设备 5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并能基本依从合理饮食、休息、用药等相关干预措施 5 做不到不得分 应急能力 10分 病区有专科疾病急救流程 5 做不到不得分 每月有应急能力培训与考核 5 做不到不得分 出院护理10分 出院指导有针对性包括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项、休息与活动、服药和治疗、随诊与复诊等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做好出院登记完善出院护理记录整理出院病历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完善备用床干净整洁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浅析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质量评价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04-01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界定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工作评价目的,运用相关的评价方法对课堂教学工作具体内容所作的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将评价标准具体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特征的各级评价指标体系,即人们常称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只有确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才有统一的尺度,统一评价思想、协调评价活动才有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评价标准的评价活动就会因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导致评价结论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很好地对被评对象作出真正的价值判断。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为改进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其实就是一种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提供线索和依据。

(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有助于教师规范教学活动

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根据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确立的,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展开,也是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规范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确立无疑为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起着积极作用。

三、现行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现行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指标的设置上,大部分是按照要素分解法对构成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分解形成的,如,把课堂教学要素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特色等。这种做法比较容易操作和实际运用,但容易造成重教轻学生的局面,教师往往过分于关注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教师过分与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要还是以教师为评价对象的,而学生的学习结果重视不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操作中,对教学技巧的过分重视,已经导致了教师过分追求表现教学技巧而忽视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使一些课成为戏台上的“花拳绣腿”,中看而不中用。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在重视教师的教学技巧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评价标准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目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在运用方面更多的是以奖惩性为目的,即把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结合起来,是静态的一次性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这种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级的评价方式既不能考察教师教学行为过程的测定值和学生学习成果测定值之间的相关因素,也没有捕捉到教师教学行为的状态性信息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输出信息,很难达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四)评价方法重实证轻人文

分析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运用方法是二次量化的形式。比如,以要素分解法形成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其一级指标包括若干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建立评价表时就是先按一定的权重给每一个因素赋值,然后确定各因素的等级,评价者根据标准进行打分。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几乎很科学、客观和公正,但其实质并不能给教师带来什么帮助,教师从数字里并不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评价也不能起到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这种唯技术至上的评价方式,使原本生动的课堂教学评价变成了一个机械、死板的过程。

四、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体最优发展,因此,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也是构建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的根本目标。

2.应体现先进的教学观念。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出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观念,体现出与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化,以及终身学习与个性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学观。

(二)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确立的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体现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可以使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认可和接受。要使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达到有效性的要求,应做到(1)体现整体教学目的。(2)体现课堂教学规律。(3)体现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

(三)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水平的高低,又是和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创造性努力分不开的。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每一节课都是丰富复杂的综合体,它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只能是开放性的,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下一定的余地,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体现不同特点的评价标准。

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传统思想、建立新的教育评价理念,为此,首先要明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建立现代教学质量评价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现代课堂教学则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把课堂教学看做是学生展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学过程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全方面的发展。同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应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出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是评价的出发点。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他只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提供给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结合点,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去。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该依据学生的学来确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主要应看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评价的关注点是学生学习活动及效果。应通过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性质及其在其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结合,评价应在注重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学习过程质性评价的同时,关注学生全面性目标的达成状况,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志军. 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9.

[2]施小平. 关于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思考[J ].广州大学学报,2014.

质量评价标准 第4篇

一、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策略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客观地把握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求得学习(教育)的效果,这就是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评价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与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1]“从哲学上看,价值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的一定的关系。”[2]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满足学生这个主体的需要进行价值判断,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依此对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程度进行判断,这种评价标准的构建需要采取适宜的策略。从体育课堂教学的性质和价值来进行分析,构建质量评价标准需要采取如下基本策略。

(一)认识体育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三种需要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所提供的成果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程度。如何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我们应站在人的生命立场和主体视野,将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相联,按“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要素”[3]来对应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析。

1. 自然生命发展的需要

人的生命是以物质(身体)的存在为前提,身体的存在为人的生命赋予了现实价值和意义,这是生物学意义的生命,是自然存在的生命。身体是人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人的思维和行为活动都必须通过身体才能实现。人作为非特定化的存在,身体的发展和完善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对于处在生长关键期的学生来说,身体运动的条件刺激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本能需求。就体育课堂教学而言,强化体能、增强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体型健美等是基于自然生命层面而言的,是促进身体发展和完善的代名词,是体育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对其身体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来到这个世界后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资源、赋予他们的种种潜在的可能性,在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身体练习中,得到最佳的发展和完善。

2. 精神生命发展的需要

人在自然生命发展的同时,需要精神生命的发展与之协同,只有这样自然生命才能得以升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精神生命可以这样来理解。可以将之当成是和人类文化所创造的“观念”、“意识”、“思维”、“智慧”等概念相一致的生命存在形态,以此认识精神生命的实质。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身体练习为载体,在发展自然生命的同时,也促进了精神生命的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意志品质、培养兴趣、培养个性等都是属于精神生命层面。对于学生体育学习来说,精神生命的意义可从“自我完善”和“共同发展”两方面来概括。其一,自我完善,也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品行,修养自己的精神状态,保持精神上的活力,让自己快乐幸福地生活。其二,共同发展,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肯定和表现自己的价值。

3. 社会生命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命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上的一种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的交往与交互关系。人在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发展的同时,离不开社会生命发展的相辅,只有通过社会生命的发展才能体现自然和精神生命发展的存在意义。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就是属于社会生命的层面。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体育课堂教学特有的身体运动练习形式,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频繁的师生和生生交往与合作机会,为学生社会生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理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构成的三个维度

要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必须对其质量的构成维度进行正确的理解,知道构成维度的基本要素,清楚这些维度的内在实质。笔者以主体性、实践性、文化性作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构成的基础,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从“想学”、“乐学”、“会学”等进行“线”、“面”、“体”三个维度的构建,以形成可进行考量和判别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总体。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维度,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

1. 体现主体性的“想学”

以体现体育课堂教学主体性的“想学”,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基础,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线”维。如何实现学生的“想学”,将体育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性行动,需要对学生“想学”的内在实质进行理解,将“想学”视为学习的基础,是首要条件,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在实践操作时,需要将学生的生命发展与体育学习意识建立必然的联系。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和完善,尊重学生身体的发展差异,公平对待每位学生的人格,正确处理学生的社会适应等因素,才有可能让学生“想学”。

2. 体现实践性的“乐学”

“乐学”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面”维,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保障。只有学生的“乐学”,才能保障体育学习任务的完成,才会有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是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具体体现。如何实现学生的“乐学”,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并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需要将学生的发展需要与体育学习过程相联系。“乐学”既是体育学习的一种过程状态,同时也是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情绪状态。我们只有将学生的发展需要与体育学习内容相联系,顺应学生身体的发展规律,尊重体育教学的基本发展过程,营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才会使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状态。

3. 体现文化性的“会学”

“会学”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体”维,以体现体育课堂教学的文化性,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关键。如何实现学生的“会学”,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掌握基本技术、技能和知识,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方式与体育学习能力相联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思维概念,合理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才能形成学生体育学习的“会学”状态。

(三)明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内在的三个层次

通过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然、精神、社会”三种需要,理解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构成的“想学”、“乐学”、“会学”三个维度,要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还需要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层次进行分析,明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层次。在每个层次中,体育课堂教学为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所形成的认知和行为活动特征。从认识论和教育学的立场来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其内在的基本结构,这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教”与“学”活动,“从知识内在的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4]来作为教学质量分层依据,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运动技能教学、知识技能教学、体育价值教学等教学难易程度的特殊性来进行分析,由此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层次。

1. 符号——运动技能教学

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任何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都是以特定的符号作为表征的。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是由一个一个紧密相联的符号(动作符号),通过人的运动认知活动转变为能客观表现的行为活动。这里所讲的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本身就是知识,“是一种操作形态的知识”[5]。从某种意义上看,作为符号的身体练习技术动作,其实只能告诉我们技术动作本身所具有的操作性知识,即通过“身体‘感受—由知觉到运动的转换—效应器’的动作学习过程”[6]。当对技术动作进行重复性的练习后,具备了对技术动作掌握和有效完成的能力,但这仅仅是某一技术动作的运动技能形成。此时的体育教学只是处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层次,也只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单纯的“身体发展”需要。这一层次重在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运动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运动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处在这一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完成相应的技术动作练习。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强调学法指导。

(3)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之中,促使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形成。

2. 逻辑——知识技能教学

身体练习的逻辑形式是指,人认识自身形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组合方式,具体包括由技术动作组合构成身体练习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形式。任何通过技术动作的组合,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所形成的运动技能,都经历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系统化与综合化等逻辑思维过程,都包含着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如果说“符号——运动技能教学”,所表明的是学生对形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的具体看法或认识结果;那么,“逻辑——知识技能教学”,所体现的是学生认识如何形成身体练习的方式和过程。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没有“逻辑——知识技能教学”这一教学过程,形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是不可能内化的,它只能作为一种单纯的运动技能存在。这种存在是短暂的,会随自身身体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被弱化。如何将运动技能与相关知识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知识是技能形成的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7]。这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层次,这一层次注重技术、技能与知识的联系。这里的知识有健身、竞赛、娱乐等方面的知识,其相应的教学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能将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空气、阳光和水)、心态调适等方面的健身知识,及竞技比赛和身体娱乐方面的规则要求渗透在具体的身体练习之中,让学生体验。

(2)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3)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调控。

3. 意义——体育价值教学

身体练习的意义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和完善。这里讲的生命包括物质、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内涵,具体体现在身体的发展和完善、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等方面,这是身体练习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技术动作所构成的身体练习,蕴含着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的普适性或“假定性”的意义。这种普适性或“假定性”意义的存在,使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建立价值观成为可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活动体验中,领悟体育学习对自身生命发展的意义,从中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在人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通过体育学习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并能终生受用的,是对体育学习意义的领悟,对体育价值的理解。这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理想层次,“这一层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让教师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8]。这一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有如下主要特征:

(1)形成体育学习的正确概念思维,让学生明白和清楚体育课堂教学是做什么的,需要做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

(2)针对具体的身体练习,引导学生与自身的生命发展需要建立必然的联系。

(3)引导和调控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受。

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

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构建时,不同的课堂教学质量观,对于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内容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生命化教育’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规划教材内容、以过程和结果结合作为评价手段、以内外力相结合作为质量的保障”。[9]在此基础上,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为前提,“想学”、“乐学”、“会学”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维度,按教学质量内在的基本层次,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

(一)学生的身体体验

学生的身体体验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体验决定着一切教学活动的存在与实现(决定性),隐藏在体育教学中一切现象的背后(隐蔽性),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长期性),是区别于其他文化学科学习的根本特性(单一性)。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身体体验是一种过程状态,不是某一具体的学习结果;身体体验是以身体练习为基础的持续过程,贯穿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身体体验是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使自身身体的发展不断超越原有的状态形成新的平衡;身体体验是一个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使学生从中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身体体验是一个创造性学习的过程,通过身体练习来感悟体育的价值。它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承载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形成,健身、竞技、娱乐知识的掌握,人格品质的培养,适应能力的发展等体验活动,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内涵来看,学生的身体体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行为特征(见表1)。

(二)学生的动作规范

体育学习内容大多是具体而形象的身体运动技术动作,这些动作都有其技术的规范和要求。正是因此有了身体动作的规范和要求,才有技术可言,才有质量标准,才能由多种身体动作按一定的技术规范和要求,组成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完善的身体练习。某一技术动作不管是作为健身,还是竞技比赛或身体娱乐,都有相应的规范和要求,都得遵循自身的本质特性运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动作规范应从技术动作学习、运动技能形成、运动技能应用三个不同层次的连续过程来进行考量,其相对稳定的行为特征可参见表2。

(三)学生的主体精神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向是学生的发展。学生阶段作为人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时期,对人生命发展和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身体发展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自觉性存在。在人的身体发展过程中,需要身体运动来满足基本生存和延续的需求。为此,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将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是非特定化的不完善、需要发展的人。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将学习活动当成一种自觉性行动,将外部的刺激与自身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自觉的主体性行为。这是主体精神的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精神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方面的行为特征(见表3)。

(四)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见表4)三个方面的行为特征。

(五)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一项基本素质。合作能力通常是指与人共同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合作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特有的身体练习形式,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频繁的师生合作机会,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的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对此,合作能力可以从学生与同伴、教师、场地器材环境三方面的行为特征进行价值判断(见表5)。这里的与同伴、教师、场地器材环境进行合作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学生与同伴合作最容易,与教师合作相对要难一些,能够与场地器材环境合作好是体育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指标框架

当我们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然、精神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保障有一定的质量;这种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为目的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由“想学”、“乐学”、“会学”三个维度所构成;在实际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质量可分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符号——运动技能教学”、“逻辑——知识技能教学”、“意义——体育价值教学”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五方面作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指标框架(见表6)。在实际操作时,可依据评价标准的基本指标框架内容,针对自己所在地域、学校、学生的情况,分三个不同的质量层次建立具体操作的评价标准。

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几点说明

(一)关于导向性评价标准基本指标框架

本文所构建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一种“导向性”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原理性”标准,即通过一定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原理形成评价标准。原理性的标准与具体操作的标准处于不同的层次,具体评价标准可从基本的原理性标准推导而来。导向性评价标准能作为教学的导向,明确学生如何展示他们掌握体育学习的程度,期待所倡导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出现,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导向性”的“原理性”标准构建,为建立“国家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

(二)质量评价标准不能求全和面面俱到

在本文构建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所列出的教学行为都是各个层次的典型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在每一节课中并不一定都会出现,也不一定是某一层次所特有。本文所构建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像目前普通使用的评价标准那样遵循“全面性”原则,只突出了学生的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五个方面。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表明,全面、完备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应有一定的总体把握,而不是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指标体系,而应该关注质量评价标准的实用性,看是否能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用。

(三)对三个质量层次划分的进一步说明

我国是一个地大、人多,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的大国,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特别是场地器材)存在巨大的差异,致使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参差不齐。我们可以使用统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但在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就不宜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往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基本上是使用同一标准,采用“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的方法,“优点”被肯定得大而空,“不足”被指出得具体而细碎,对课堂教学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不大。而用“三个”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评价各种不同水平的体育课堂教学,就可以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一个较大的理论背景,使评价结果纳入相应层次的标准体系之中,使评价者所提供的评价建议更具指导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被评者能够知道自己的教学质量,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层次,能使被评价者将自己的具体情况与具有导向性意义的标准直接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09-311.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307-309.

[3]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191.

[4]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5]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31-36.

[6]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47-148.

[7]邓若锋.健身知识技能教学及操作例析[J].体育教学.2011(7):23-24.

[8]刘志军.试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35-4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 第5篇

一、施工现场质量条件评价

1、施工现场应具备基本的质量管理及质量责任制度:

(1)现场项目组织机构健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

(2)材料、构件、设备的进场验收制度和抽样检验制度;

(3)岗位责任制度及奖罚制度;

2、施工现场应配置基本的施工操作标准及质量验收规范: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配置;

(2)施工工艺标准【企业标准、操作规程】的配置;

3、施工前应制定较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4、施工前应制定质量目标及措施。

二、地基及桩基工程质量评价

1、地基及桩基工程性能检测

(1)地基强度、压实系数、注浆体强度;

(2)地基承载力;

(3)复合地基桩体强度【土和灰土桩、夯实水泥土桩测桩体干密度】;

(4)复合地基承载力;

(5)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6)桩身完整性;

2、地基及桩基工程质量记录

(1)材料、预制桩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及进场验收记录及水泥、钢筋复试报告;

(2)施工记录;

1)地基处理、验槽、钎探施工记录;

2)预制桩接头施工记录;

3)打【压】桩试桩记录及施工记录;

4)灌注桩成孔、钢筋笼及砼灌注检查记录及施工记录;

5)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3)施工记录

1)各种地基材料的配合比试验报告;

2)钢筋连接试验报告;

3)砼强度试验报告;

4)预制桩龄期及强度试验报告;

3、地基及桩基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制实测

(1)天然地基基槽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制实测应检查的项目包括:

基底标高允许偏差-50

mm;长度允许偏差+200mm、-50mm。

(2)复合地基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制实测检查项目:

桩位允许偏差:振冲桩允许偏差小于等于100mm;高压喷射注浆桩允许偏差小于等于0.2D;水泥土搅拌桩允许偏差小于50mm;土和灰土挤密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夯实水泥土桩的满堂桩允许偏差小于等于0.4D。

注:D为桩体直径或边长。

(3)打【压】入桩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制实测检查项目【详细内容见相关规范】

4、地基及桩基工程观感质量

(1)地基、复合地基:标高、表面平整、边坡等;

(2)桩基:桩头、桩顶标高、场地平整等;

三、结构工程质量评价

1、结构工程性能检测应检查的项目包括:

(1)砼结构工程

1)结构实体砼强度;

2)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梁类构件为:+10mm,-7mm;板类构件为:+8mm,-5mm】

(2)钢结构工程

1)焊缝内部质量;[全焊透的一、二级焊缝应采用无损探伤进行内部缺陷的检验]

2)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紧固质量;【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终拧完成1h后,48h内应进行紧固质量检查】

3)钢结构涂装质量;【钢结构涂装后,应对涂层干漆膜厚度进行检测】

(3)砌体工程

1)砌体每层垂直度;

2)砌体全高垂直度;

(4)地下防水层渗漏水。

2、结构工程质量记录应检查的项目包括:

(1)砼结构工程

1)材料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砂、碎【卵】石、掺和料、水泥、钢筋、外加剂等材料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及水泥、钢筋复试报告;

预制构件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及进场验收记录;

预应力筋用锚夹具、连接器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及锚夹具、连接器复试报告。

2)施工记录

预拌砼合格证及进场塌落度试验报告;

砼施工记录;

装配式结构吊装记录;

预应力筋安装、张拉及灌浆记录;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施工试验记录

砼配合比试验报告;

砼试件强度评定及砼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钢筋连接试验报告;

(2)钢结构工程

1)钢结构材料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及进场验收记录;

钢材、焊材、紧固连接件材料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及钢材、焊接材料复试报告;

加工构件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及进场验收记录;

防腐、防火涂装材料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2)施工记录

焊接施工记录;构件吊装记录;预拼装检查记录;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施工扭矩检验记录;焊缝外观及尺寸检查记录;柱脚及网架支座检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施工试验

螺栓最小荷载试验报告;高强螺栓预拉力复试报告;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扭矩系数复试报告;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面抗滑移系数检验报告;网架节点承载力试验报告。

(3)砌体结构工程

1)材料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及进场验收记录;

水泥、外加剂、砌体等材料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及水泥、砌块复试报告。

2)施工记录

砌体砂浆使用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施工试验

砂浆配合比试验报告;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检测记录;砂浆试件强度评定及砂浆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4)地下防水层

防水材料合格证、进场验收记录及复试报告;防水层施工及质量验收记录;防水材料配合比试验报告。

四、结构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制实测【见建质评标P30】

五、结构工程观感质量

1、结构工程观感质量应检查的项目包括:

(1)砼结构工程观感质量检查项目

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裂缝;连接部位缺陷;外形缺陷;外表缺陷。

(2)钢结构工程观感质量检查项目

焊缝外观质量;普通紧固件连接外观质量;高强度螺栓连接外观质量;钢结构表面质量;钢网架结构表面质量;普通涂层表面质量;防火涂层表面质量;压型金属板安装质量;钢平台、钢梯、钢栏杆安装外观质量。

(3)砌筑留槎;组砌方法;马牙槎拉接筋;砌体表面质量;网状配筋及位置;组合砌体拉接筋;细部质量【脚手眼留置、修补、洞口、管道、沟槽留置、梁垫及楼板顶面找平、灌浆等】;

(4)地下防水层

表面质量;细部处理。

六、屋面工程质量评价

1、屋面工程性能检测应检查的项目包括:屋面防水层淋水、蓄水试验;保温层厚度测试。

2、屋面工程质量记录:

(1)材料合格证【出厂检测报告】及进场验收记录

1)瓦及砼预制块出厂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及进场验收记录;

2)防水卷材、涂膜防水材料、密封材料;材料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及复试报告;

3)保温材料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及进场验收记录。

(2)施工记录

1)卷材、涂膜防水层的基层施工记录;

2)天沟、檐沟、泛水和变形缝等细部做法施工记录;

3)卷材、涂膜防水层和附加层施工记录;

4)刚性保护层与卷材、涂膜防水层之间设置的隔离层施工记录;

5)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6)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施工试验记录

1)细石砼配合比试验报告;

2)防水涂料、密封材料配合比试验报告;

3、屋面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见P374、屋面工程观感质量

(1)卷材屋面:

1)卷材铺设质量;

2)排气道设置质量;

3)保护层铺设质量及上人屋面面层;

(2)金属板材屋面金属板材铺设质量;

(3)平瓦及其他屋面铺设质量;

(4)细部构造。

七、装饰装修工程质量评价

1、装饰装修工程性能检测应检查的项目包括:

(1)外窗传热性能及建筑节能检测【设计有要求时】;

(2)幕墙工程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预埋件及金属框架的连接检测;

(3)外墙块材镶贴的粘结强度检测;

(4)室内环境检测。

2、装饰装修工程质量记录应检查的项目包括:

(1)材料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1)装饰装修、节能保温材料合格证、进场验收记录;

2)幕墙的玻璃、石材、板材、结构材料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门窗及幕墙抗风压、水密性、气密性、结构胶相容性试验报告;

3)有环境质量要求的材料合格证、进场验收记录及复试报告;

(2)施工记录

1)吊顶、幕墙、外墙饰面板(砖)、各种预埋件及粘贴记录;

2)节能工程施工记录;

3)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施工试验

1)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地面蓄水试验记录;

2)烟道、通风道通风试验记录;

3)有关胶料配合比试验单

3、装饰装修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见P434、装饰装修工程观感质量应检查的项目包括:

地面、抹灰、门窗吊顶、轻质隔墙、饰面板(砖)、幕墙、涂饰工程、裱糊与软包、细部工程、外檐观感、室内观感。

八、安装工程质量评价

(一)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

1、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性能检测的项目包括:

(1)生活给水系统管道交用前水质检测;

(2)承压管道、设备系统水压试验;

(3)非承压管道和设备灌水试验及排水干管管道通球、通水试验;

(4)消火栓系统试射试验;

(5)采暖系统调试、试运行、安全阀、报警装置联动系统测试。

2、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质量记录:

(1)材料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1)材料及配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2)器具及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2)施工记录

1)主要管道施工及管道穿墙、穿楼板套管安装施工记录;

2)补偿器预拉伸记录;

3)给水管道冲洗、消毒记录;

4)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施工记录

1)阀门安装前强度和严密性试验;

2)给水系统及卫生器具交付使用前通水、满水试验;

3)水泵安装试运转。

3、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

(1)给水、排水、采暖管道坡度按设计要求或下列规定检查:

生活污水排水管道坡度:铸铁为5~35,塑料的为4~25;给水管道坡度:2~5;采暖管道坡度为:气(汽)水同向流动为2~3,气(汽)水逆向流动为不小于5;散热器支管的坡度为1%,坡向利于排气和泄水的方向。

(2)箱式消火栓安装位置,按设计安装高度安装允许偏差:距地-20mm~+20mm,垂直度3mm。

(3)卫生器具按设计安装高度安装允许偏差-15mm~+15mm;淋浴器喷头下沿高度允许偏差-15mm~+15mm。

4、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观感质量应检查的项目包括:

(1)管道及支架安装;

(2)卫生洁具及给水配件安装;

(3)设备及配件安装;

(4)管道、支架及设备的防腐及保温;

(5)有排水要求的设备机房、房间地面的排水口及地漏。

(二)建筑电气安装工程

1、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性能检测应检查的项目包括:

(1)接地装置、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测试;

(2)照明全负荷试验;

(3)大型灯具固定及悬吊装置过载测试。

2、质量记录:

(1)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1)材料及元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2)设备及器具出厂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2)施工记录

1)电气装置安装施工记录;

2)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施工试验

1)导线、设备、元件、器具绝缘电阻测试记录;

2)电气装置空载和负荷运行试验记录。

4、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见P545、观感质量验收项目:

(1)电线管(槽)、桥架、母线槽及其支吊架安装;

(2)导线及电缆敷设(含色标);

(3)接地、接零、跨接、防雷装置;

(4)开关、插座安装及接线;

(5)灯具及其他用电器具安装及接线;

(6)配电箱、柜安装及接线。

(三)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评价

1、性能检测应检查的项目:

(1)空调水管道系统水压试验;

(2)通风管道严密性试验;

(3)通风、除尘、空调、制冷、净化、防排烟系统无生产负荷联合试运转与调试;

2、质量记录应检查的项目:

(1)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1)材料、风管及部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2)仪表、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2)施工记录

1)风管及部件加工制作记录;

2)风管系统、管道系统安装记录;

3)防火阀、防排烟阀、防爆阀等安装记录;

4)设备(含水泵、风机、空气处理设备、空调机组和制冷设备等)安装记录;

5)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6)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施工记录

1)空调水系统阀门安装前试验;

2)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

3)防火阀、排烟阀(口)启闭联动试验。

3、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

(1)风口尺寸允许偏差:圆形直径小于等于250mm,0~-2mm;直径大于250mm,0~-3mm。矩形,边长小于300mm,0~-1mm;边长300mm~800mm,0~-2mm;边长大于800mm,0~-3mm。

(2)风口水平安装水平度偏差小于等于3/1000;风口垂直安装垂直度偏差小于等于2/1000。

(3)防火阀距墙表面的距离不宜大于200mm。

4、观感质量检查项目:

(1)风管制作;

(2)风管及其部件、支吊架安装;

(3)设备及配件安装;

(4)空调水管道安装;

(5)风管及管道保温。

(四)电梯安装工程质量评价

1、性能检测应检查的项目:

(1)电梯、自动扶梯(人行道)电气装置接地、绝缘电阻测试;

(2)层门与轿门试验;

(3)曳引式电梯空载、额定载荷运行测试;

(4)液压式电梯超载和额定载荷运行测试;

(5)自动扶梯(人行道)制停距离测试。

2、质量记录检查项目:

(1)设备、材料出厂合格证、安装使用技术文件和进场验收记录

1)土建布置图;

2)电梯产品(整机)出厂合格证;

3)重要(安全)零(部)件和材料的产品出厂合格证及型式试验证书;

4)安装说明书(图)和使用维护说明书;

5)动力电路和安全电路的电气原理图、液压系统图(如有液压电梯时);

6)装箱单;

7)设备、材料进场(含开箱)检查验收记录。

(2)施工记录

1)机房(如有时)、井道土建交接验收检查记录;

2);

3)机械、电气、零(部)件安装施工记录;

4)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3)施工试验

1)安装过程的机械、电气零(部)件调整测试记录;

2)整机运行试验记录。

3、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

(1)层门地坎至轿厢地坎之间水平距离;

(2)平层准确度;

(3)扶手带的运行速度相对梯级、踏板或胶带的速度允许偏差。

4、观感质量检查项目

(1)曳引式、液压式电梯

1)机房(如有时)及相关设备安装;

2)井道及相关设备安装;

3)门系统和层站设施安装;

4)整机运行。

(2)自动扶梯(人行道)

1)外观;

2)机房及其设备安装;

3)周边相关设施;

4)整机运行。

(五)智能建筑工程质量评价

1、性能检测应检查的项目:

(1)系统检测;

(2)系统集成检测;

(3)接地电阻测试。

2、质量记录:

(1)材料、设备、软件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1)材料出厂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2)设备、软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

3)随机文件:设备清单、产品说明书、软件资料清单、程序结构说明、安装调试说明书、使用和维护说明书、装箱清单及开箱检查验收记录。

(2)施工记录

1)系统安装施工记录;

2)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3)施工试验

1)硬件、软件产品设备测试记录;

2)系统运行调试记录。

3、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检查项目:

(1)机柜、机架安装垂直度偏差小于等于3mm;

(2)桥架及线槽水平度小于等于2mm/m;垂直度小于等于3mm;

4、观感质量检查项目:

(1)综合布线、电源及接地等安装;

(2)机柜、机架、配线架安装;

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评价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内涵;评价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79-02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史有力证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需要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学生党员是党员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在党员中占有较大比重。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及学业方面的表率作用,而且还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因此,探讨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内涵

(一)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内涵

根据党章,党员的共性标准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即入党条件、党员的基本条件及党员的义务。同时,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因此,党员不但要具备前面三个基本条件,而且还体现在“共产主义信念”与“先进性”。坚持党员标准,就必须全面地坚持上述规定,任何将这些规定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只强调某些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的做法,都是对党员标准整体内容的贬损和破坏,应该坚决纠正[1]。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具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成熟,那么,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呢?根据产品质量管理知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而标准是指衡量某一产品或事物应该达到的水平、尺度和必须遵守的规定。因此,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标准内涵,是指大学生党员在政治思想素质、专业能力与模范引领作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

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质量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服务人民大众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程度,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既然是为了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质量当然决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需要与人民的满意程度,同时中国共产党又因为追求共产主义事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与发展,其质量也为自己所规定。因此,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特征。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是对高校大学生党员自身党员先进性状况所设定的规定,是外界主体要求大学生党员所应达到的水平。所评价的主体或者说根据质量标准来评价的主体是多样的,可以是党员、也可以是一般同学或老师,可以是党组织,也可以是其他组织。他们都可能根据自己的观察与了解,依据党员标准对党员质量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评价的主体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因而使得标准的运用带有主观性。同时,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评价对象的表现又是客观的、现实的,无论其主观看法如何,现实表现均是客观的、确定的[2]。

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要面临新的任务,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大学党员质量标准也要发生变化,具有特定时期的相对性。但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确定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改变的,因而包含这一客观内容的评价标准是绝对的。所以,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又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二)建立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必要性

规范大学生党员行为和加强质量保障的需要。由于缺乏具体的党员质量标准规范,某些大学生党员对党员标准缺乏认识,对党员的先进性认识不到位,使得一些大学生党员行为偏离党章要求,在实践中不能起到党员应有的作用。建立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党员深刻理解党章的要求,正确把握好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约束自身行为,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努力实现在思想、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党员先锋模范,保障党员质量。

完善发展党员标准和树立大学生行为航标的需要。建立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可以通过加强运用标准来监督管理,规范发展党员标准,确保学生党员都能在思想与行动上真正入党,使得标准成为党员行动的标杆,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发展党员质量”要求;同时,党员质量标准可帮助广大学生克服认识误区,增强行动自律性,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大学生行动的航标,鼓励他们向党员标准看齐,增强党组织的模范引领作用,促进广大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效地探索党员进出机制和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党员人才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建立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评价,可以促进大学生党员不断进步。同时,对于不达标准的大学生党员在进行教育、帮助后,仍不能达到党员质量标准要求的同志,可以要求其退出党组织,优化大学生党员队伍。从而,能有效地保障大学生党员走向社会后继续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人员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工作,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党员人才[3]。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构建

(一)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内容

根据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内涵,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内容应以政治思想、专业能力、模范引领为基本内容,全面评价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考察其能否在学生中起到模范表率作用、是否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政治思想方面。作为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党员,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质量标准要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理论水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应自觉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政治信念。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觉悟强,能时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思想品德。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集体,遵守社会公德、模范遵守校规校纪、尊敬师长、关心同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4]。

专业能力方面。大学生党员在专业能力上,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示范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高,学习刻苦,自觉性强,认真听课,从不旷课。学习效果。学习成绩优异,专业实践质量高、效果好。应用能力。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与实践活动,能主动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模范引领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应体现模范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作用。能以自己的优良举止与言行来激励和带动周围学生,增强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带头作用。带头参加各项科技、学术、社会实践、文体等活动中,带头执行学校的各种规定与改革。骨干作用。敢于坚持原则,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敢挑重担,能够成为学生的核心和中坚分子。工作能力。能及时、认真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和任务;热心为同学服务,具有为班、系、学校做贡献的能力与成效;具有协作精神,能团结与凝聚大多数人一起工作[5]。

(二)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指标的设立。为将质量标准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构建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政治思想(30%)、专业能力(40%)、模范引领(30%);政治思想包含的二级指标为政治理论(5%)、政治信念(8%)、思想道德(6%)、纪律性(6%)、诚实守信(5%);专业能力包含的二级指标为学习态度(13%)、学习成绩(11%)、实践能力(8%)、创新能力(8%);模范引领包含的二级指标为先锋作用(8%)、骨干作用(6%)、工作成绩(8%)、群众基础(6%)。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德尔菲法加以确定;各指标的评估等级由调查对象评定,设为好(10%)、较好(8%)、中等(6%)、一般(4%)、差(2%)。同时,“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法宝,因此,为确保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有效,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评价时,既要强调党员的自我评价,又要有组织与其他党员的评价。评价主体为党员自身、所在支部、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其权重比值为2:4:4。

评价标准指标的运用。一是评价前的准备。在对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进行评价前,应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院系党总支积极配合,召开有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支部成员、班级学生代表、班级主要干部参加的评价动员会议。二是评价。可按照学生党员述职、大会讨论、学生党员信息材料等方式,由党员提交自身评价、支部评价和干部评价来进行综合评分。三是评价结果分析与运用。各支部(可以专业、院系为类)对当年党员的质量情况进行分类按指标统计、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鼓励优秀,教育后进,达到促进党员不断进步和质量提高的目的。

三、建议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在不断扩大,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公正、科学地对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是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实现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全面提高、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前面已对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内涵进行分析,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但不可否认,由于党员质量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内涵丰富的概念,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与专业能力还在不断形成与发展中,设计的质量标准与评价还有些不足,如指标权重、评价的方法、判断的主观性等方面还需在实际工作不断修正与完善。同时,可根据需要建立大学生党员信息电子档案、加强网络对大学生党员的评价,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员活动与学生活动,在评价与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真正实现设立党员质量标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乔怡娜.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路径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4).

[2]冯天明.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3]刘晓洪,王雅琪.大学生党员评价体系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9,(6).

[4]郑紫东,秦自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3,(1).

试论数学课质量评价标准 第7篇

一、 看课堂教学设计

1. 看课的开头、 过渡和小结

一节课就像一篇文章, 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开头以后要不失时机地点出课题, 不能事例举得过多, 而失去点题的最佳时机。 一节课的开头语最好不要超过5 分钟, 不可以过多地夺去重点研究内容的时间。

引出一节课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密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可以先复习学过的、 和本节课关系极为密切的知识和方法, 也可以通过解决一道有很大的变式空间的问题引出本节课内容。

不可以轻视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各部分内容之间、 各问题之间要有本质的联系。 各部分的教学之间要有恰当的过渡语言, 达到巧妙地由一个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研究, 让整堂课的内容浑然一体, 体现教学过程艺术化。

一节课的结尾小节也非常重要, 好的小结可以让学生抓住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可以让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头脑中历历在目; 好的小结可以让学生意犹未尽, 可以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研究充满了期待。 当然, 一节课的小结最好让学生更多地完成, 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 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

2. 看课堂中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课堂教学时间显得明显不足, 所以本人认为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精品化。 每一个问题、 每一个例题、 每一个练习题甚至思考题, 都必须有它明显的功能, 有的是用来引出数学基本知识, 有的是要得出数学结论, 有的是要得出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坚持课堂教学内容精品化, 才能让师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 才能让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得到有效的缓解。

一节课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坚持由简单到复杂、 由特殊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要善于恰当地创设与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数学情境, 一节课最好形成一条问题系列。

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出问题中的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 将题目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出来; 要引导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该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要恰当地渗透, 该体现数学美学的地方要体现出数学的美。

3. 看一节课中各内容、 各问题间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开头到本节课的主要研究内容, 再到结尾要有密切的联系, 要有自然的过渡。 就是本节课的主要研究内容、 各问题之间也应有密切的联系。 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可以是由具体到变得抽象, 也可以是结论变条件、 条件变结论得到的新问题, 还可以是条件和结论联系其他单元知识和方法推出更加深入的问题。 一节课的系列问题若是由一个简单问题不断地变化而来的, 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在课堂内的练习应该是巩固例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 最好是例题从不同角度的变式, 而不是例题的简单翻版。 而作业是要巩固课堂中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也可以对课堂上问题进一步升华。

4. 看一节课中是否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学会运用学过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是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的最好途径。 在课前提问的内容要与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 例题、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要围绕课堂上研究的知识和方法预设, 这些都是在向学生渗透 “学会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才能正确而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 都是在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

二、 看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主要是看是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要是看学生是否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有理有据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 平等、 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从创设生动、 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 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要允许学生插话,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使学生达到愿学、 爱学、 乐学的境界。

目前, 数学教师上课可以概括为三类方式, 反映出三种不同的师生关系。

第一类: 教师给学生讲解, 展示数学思维过程, 不许学生随意插话, 有想法在课后和老师交流。 这样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压制了主体。 这样的课堂的教学效益不高, 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只是教师的翻版, 这样加工出的学生没有什么创新意识。

第二类: 教师将教学讲义提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先学先做。 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预设的教学方案。 在课堂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数学问题, 按小组讨论问题, 发现知识、 总结思维方法, 再用得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不理解就表态, 达到疑惑不过堂。 这样的课堂既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有了愉悦、 有了成功、 有了自己良好的体验, 能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已不再包办代替, 而是引导学生怎样思考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是实事求是的有效教学, 是一种既有纪律又有民主和自由的教学, 体现了课堂教学民主化。

第三类: 在课堂上多半靠小组学生讨论, 教师对于教学难点不及时表明态度, 全部让学生讲解, 教师该点拨的地方不能够及时点拨。 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 在目前可能有一些市场。 但是, 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甚至一节课下来学生对问题的基本结论也不十分明确, 为什么不可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难点, 而后再让学生交流, 让学生互相讲解呢? 其次, 一些学生关注课堂上的加分, 忙于表现自己, 在没有考虑周全时就盲目回答问题和讲解问题, 造成不是讲了半截或说了半截就进行不下去了, 就是将大家的思路引向歧途; 还有, 在承担公开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躲避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难点, 课堂上该有的内容没有, 所谓的面向全体学生、 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 这样的课堂过于形式化, 缺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这样的数学课能否比以教师为中心的第一类课高效, 值得数学教师和数学工作者思考。

三、 看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 要简捷明了; 要有抑扬顿挫, 要生动形象; 要具有趣味性和幽默感, 让学生在轻松、 愉快的气氛下完成数学的学习。

教师要有机地给课堂融入一点数学故事或有趣的知识, 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 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 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 要结合数学式和几何图形描述出数学的美。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多一些生活经验, 要了解其他学科的一些常识, 就要有较宽的知识面。

四、 看课堂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表情看出学生的心理, 看出学生是否愉悦;从师生的研究内容看这节课的价值, 一节有价值的数学课会让学生收益颇丰。 只是学生愉悦, 内容空洞无味, 学生收益不大, 这种课又好在哪里呢? 从学生回答问题、 课堂练习和主动发言的情况看学生对本节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没有一位数学教师不希望自己的数学课精彩, 没有一名学生不想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要让学生喜欢你, 教师就要吃苦耐劳, 花大气力搞好教学设计;就要充分地发扬教学民主, 营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课堂; 就要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 努力了解一些和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趣闻趣事。 一位立志教好数学的教师, 只要不辞辛劳地在前面提到的四个方面下功夫, 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深受学生和学生家长衷心爱戴的数学教师。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下, 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怎样的数学课才算好课?首先要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包括课的开头、过渡和结尾, 包括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设计, 包括本节课各内容之间的联系, 也包括看教师是否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第二, 要看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和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第三, 要看在这一节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最后, 还要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看学生获得的多少。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的应用 第8篇

工程建设的核心就是施工质量,是决定工程安全性的前提,是三大控制目标的重点。对于提高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质量管理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建设工程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交通、水利、国务院铁路等相关部门进行职责分工,县级及以上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在本区域内建设的工程进行监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利、佳通等部门根据自己的这则范围对本区域内进行的建筑工程进行专业监督管理。

随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的实施,更多的企业已经重视到建筑工程创优的重要性,以及所产生的社会责任,组建项目评价小组,使工程评价工作可以在公正、科学、有序的条件下开展企业创优工程。建筑工程在项目承包合同中应明确表明各方责任以及质量目标。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时应该根据制定的质量目标,进行施工质量策划,确定各个工序的施工要求及质量指标。项目部应建立质量表征体系,重视质量保证里及持续改进能力,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定期收集信息针对工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调整。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应用分析

2.1 首先应先听取施工单位的全面回报,管理人员从勘察、建设立项、设计、监理、施工、业主等方面进行全面描述,重点如下:

2.1.1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对工程建设的合法、目的、用途等各方面。

2.1.2 施工单位工程概况、规模、工程难点、亮点、特点介绍;“十大”施工新技术的使用情况;环保、节能技术应用及效果;已取得的行业主管部门给予的评价结论,以及各种检测、实验、检验结果,用户满意度及使用效果。

2.1.3 勘察、设计单位对工程流程、设计思想、用途及使用情况的满意度。工程质量评价落实到施工全过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满足使用功能。

2.1.4 监理单位对施工过程进行评价,对设计要求、规范执行、标准见证结论,检测记录是否有效、齐全。

2.1.5 业主单位对工程服务质量及工程质量,从勘察、建设、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各个角度作出评价,对安全、效果、使用工程进行评价,落实客户满意度。

2.2 一般检查的方法是检查组成员围绕着建筑物外围转一圈,然后查看一层、屋面、顶层,并按40%左右的比例抽查标准层,抽查中间几层,再查看地下室,最后回到一层,对裙房和设备层必须查看。

2.2.1 建筑物外看幕墙、阳台、各种立面造形、外窗、门厅、水落管等。观看外墙大角是否顺直,色泽是否均匀一致,各种线条是否通顺流畅,造形是否美观。消防泵位置是否合理,防雷接地测试点做工是否精细合理等等方面。

2.2.2 栏杆高度及表面质量,屋面女儿墙质量,排气管设置质量,坡度坡向、檐沟的做工是否牢固可靠,屋面卷材铺设质量,保护层铺设质量,防雷接地网安装质量,通风空调管道和设备安装质量,支架的安装质量,查看水箱间、风机房、各种安装设备、电梯机房、管道质量,管道保温、油漆的观感质量,泛光照明的安装质量。

2.2.3 室内墙面、地面、吊顶、轻质隔墙、饰面板、地面的平整度、图案、分格缝、图案、色泽,内墙面砖的铺贴质量,有无超标准的裂缝,各种风口、灯具、探头、喷头是否排列整齐并与装饰面和吊顶结合紧密等等方面。

2.2.4 地下室地面的平整度、分格缝,外墙面的防水处理,排水沟糟的细部做法,梁、柱、顶板的外观质量。

2.3 查阅工程资料,建筑程序的各种批文与证件,确定其合法性,查阅施工质量保证条件,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施工标准,验收规范配置,施工设计方案、施工措施、施工目标。

2.3.1 查阅地基强度、地基承载力、桩体强度、桩身是否完整、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等检测记录,含检验批验收记录、试验记录、施工记录。

2.3.2 混凝度强度、混凝土标高记录、混凝土钢筋、钢筋保护层厚度记录、检验批验收记录、钢结构焊缝内部质量记录、墙体垂直记录、网络结构记录、钢结构尺寸、屋面淋水试验、砌体轴线位移和表面平整度的记录、保温层厚度测试记录和施工记录。

2.3.3 工程外窗、幕墙检测记录、室内环境监测记录、外墙黏结强度检测记录、施工试验记录、烟道、通风道的试验记录、检验批验收记录、多水房间蓄水试验记录、有关胶料配合比试验记录。

质量评价标准 第9篇

1、FDI质量内涵的界定

国内外学术界对FDI质量内涵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早期一些学者的研究仅从溢出效应这一项指标来衡量中国利用FDI的质量。如何洁借鉴Feder (1982) 的模型, 把生产部门划分为国内生产部门与外商企业部门, 用生产函数的方法量化评价了我国工业部门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在此基础上, 张建华和欧阳轶雯阐述了FDI技术外溢的发生渠道及溢出效果的影响因素, 并构建基本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加以解释及实证研究。近来FDI研究的重点由量的因素扩展到质的因素, 更多学者开始关注FDI对东道国所做的贡献, 或FDI为东道国带来的收益。Kumar认为FDI的质量是对东道国技术、出口、产业结构、R&D、企业管理知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类似地, 魏彦莉等学者进一步将利用外资质量界定为某一时期内通过外资引进对实现本地区战略目标所做的贡献力。结合和谐社会的引资目标, 构建利用外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利用外资规模、外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效益和技术进步四项主要指标。他们的研究从FDI的正面效应肯定了中国利用FDI的质量, 片面地忽略了东道国利用FDI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上述观点多是笼统地分析FDI的质量, 没有将引进FDI的质量和FDI的利用质量区分开来。朱晓菁、韩福荣在《我国利用外资质量评析》一文中将利用外资质量定义为引进和利用外资对利用方要求满足的程度, 明确提出了引进FDI质量和利用FDI质量两大概念。鉴于FDI可能或实际为东道国带来的收益, 傅元海、彭民安进一步界定了FDI质量的内涵, 将FDI产生的收益划分为潜在收益和实际收益两大类型。具体而言, 潜在收益反映流入FDI的投资水平, 实际收益则体现东道国对引进FDI的利用效应。流入FDI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利用FDI的效果, 与之相对应地, FDI的利用效应越高越有利于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FDI。

2、FDI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

目前, 针对FDI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多侧重于评价利用FDI的质量, 却忽略了FDI本身的质量。国外学者Kumar所提出的FDI质量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四大板块, 即子公司产出的本地化程度、对现代产业发展的贡献、出口导向的范围和子公司的研发活动。库玛尔总体把握了FDI对东道国造成影响的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但还缺少一些能反映东道国引资目标和意义的指标, 如环境友好、人力资源开发及企业管理知识等。在国内, 陈自芳提出的外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分为两大层次, FDI直接对本国经济的推进作用和FDI对本国产业的效应影响。具体而言, FDI对东道国经济的显性影响涉及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升级、出口创汇、人力资源开发、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FDI对东道国经济的隐性影响可以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的关联效应的视角来衡量。该评价标准突出了技术、知识的溢出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是目前国内评价FDI质量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一评价指标体系也忽略了一些重要方面, 如FDI的投资分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国内固定资本存量以及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另外, 对各指标赋予主观权重, 由于缺少某些统计数据的支撑, 暂未能较为客观地评价FDI的质量。

另有学者徐春骐和王春法尝试从引进FDI质量的角度出发, 对我国16个主要外资来源国家和地区FDI质量进行了评价。在科技产出与技术水平、FDI质量与其母国技术水平正相关的前提假设下, 提出了以科技产出与影响大小代替技术水平的间接评价FDI质量的方法, 并就我国引进FDI策略选择问题, 提出引进FDI应该以外资技术能够向中资企业转移, 弥补我国技术缺口为标准。使用的指标包括R&D费用支出 (GERD) 、R&D投入强度GER D/GDP、总技术人员、三类专利数、OECD成员国在R&D高集中行业航空、电子、办公机具与计算机、制药业和仪器业的贸易份额。该评价标准注重对技术投入产出的衡量, 仅从单一方面反映投资母国的FDI水平, 相对较片面。

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质量的综合评价标准

基于以往研究成果, FDI的质量应包括引进FDI的水平和利用FDI的效应 (如图1) 。一方面, 主要通过FDI的投入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式、投资领域及其区域分布等方面来反映引进FDI的水平, 这是进一步提高利用FDI质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另一方面, 利用FDI的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评价利用外资效应的优劣, 不能仅局限于外资投入项目的经济利益, 而应研究FDI对产业调整、技术溢出、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造成的关联效应。



1、引进FDI的水平

(1) 投入规模。FDI的资金和项目投入是衡量FDI质量的基本要素。中国大规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总体规模从1979年的17.69亿美元到2008年的923.95亿美元, 近30年间增长了近52.23倍。2000年以后, 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趋向稳定,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始终保持在95%左右。2008年, 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 同比下降27.35%, 为1997年以来出现的最大降幅。而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3.58%, 显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资金规模有所提高。

(2) 资金来源。资金来源结构反映跨国直接投资的垄断与竞争程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欧美其他国家投资的增加,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局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未对国际投资带来较大影响, 除来自韩国和维尔京群岛的投资明显下降外, 其他国家/地区均有所上升, 包括受金融危机波及的发达国家。美国、欧盟及日本实际对华投资金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54%、1.76%和30.1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资金来源多元化能有效避免单个或少数跨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控制及对民族企业的排挤效应。

(3) 投资方式。投资方式决定了外资的进入策略。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国内资金供应十分短缺, 加上国家政策的限制, 合作经营企业是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形式。1986年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 大力鼓励发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合资经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市场机制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当地经营经验的积累, 外商独资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截至2008年独资经营企业占78.3%, 合资经营企业占18.7%, 合作经营企业占2%。由合作、合资到独资为主的投资方式转换, 体现了外商由最初的试探性进入向大规模进入的转变, 同时伴随涉及领域广泛和技术含量提升都会影响FDI的质量。

(4) 投资领域。外资投向领域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投资环境的逐步完善, 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日益增多, 投资产业结构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近年来, FDI开始向第三产业倾斜, 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服务业2008年实际吸收外资381.20亿美元, 同比增长24.23%, 占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41.26%, 同比增长0.26个百分点, 我国的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5) 区域分布。投资地区分布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外商在华直接投资, 无论是按流量还是按存量来衡量, 其区域流向极不平衡。这一状况与中国的区域开发政策、地理区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 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在区位上出现了从南到北、由东到西逐步推进的趋势, 但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分布的格局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在沿海地区的投资, 累计仍占全部投资额的近九成。这种利用外资的巨大差异不可避免地强化了日益扩大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从而形成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距上的“马太效应”。

2、利用FDI的效应

(1) 经济效益。FDI对GDP增长的贡献是反映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的主要指标之一。据商务部统计, 2008年与1978年相比,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长了82倍多, FDI存量占中国GDP的比例持续稳步增长。FDI在中国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外商投资企业已逐步成为重要产出来源, 在中国工业产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从1993年的8.4%, 增加到2007年的25.17%。与此同时, 外资企业成为我国贸易增长的重要源泉。截至2007年,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2547.8亿美元, 同比增长21.07%, 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比重57.72%。

(2) 产业调整。FDI对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一批相关联生产企业的发展, 并将其带入国际市场, 使我国企业能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另一方面, 外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必然引起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而促进了国内产品结构的调整, 逐步实现由传统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从总体上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向具有更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结构转化。

(3) 技术转移。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和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国主要通过技术贸易, 以设备进口的方式引进技术, 而外资的进入改变了这种格局。据商务部统计, 2008年上半年, 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4955份, 合同总金额126.0亿美元, 同比增长21.1%。另一方面, 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投资中国高技术行业等新的领域, 并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这对我国的技术创新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 而且得到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专业管理经验等一系列“溢出收益”。

(4) 人力开发。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 2007年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 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国就业的压力, 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逐渐将投资转向电子和通信设备等附加价值高、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高的行业, 相应地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型岗位。通过国际平台上人才和信息的流动, 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传播, 从而孕育了一批新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专家。

(5) 资源环境。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 我国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凸显。由于环保标准的缺失或较低, 使发达国家有可能将不符合本国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与生产技术转移到中国。另外, 有的外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不注意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这些都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统计, 2007年外资企业中污染密集型行业所占的比重将近31.8%, 约合全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总资产的36.23%, 外商直接投资于制造业的企业中30%以上分布于污染密集型产业。

三、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迫切需要对外资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 从盲目地注重FDI的数量, 到全面地考虑FDI的质量以保障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目前, 国内外学术界对FDI质量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 缺乏对FDI质量内涵的科学界定, 且仅从理论上就FDI影响的某一或几个角度来分析利用FDI质量, 尚未形成系统评价标准。综合以往文献来看,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质量应从两方面把握, 即引进FDI的水平和利用FDI的效应,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为实现外商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洁、许罗丹: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 1999 (2) .

[2]魏彦莉、郭继鸣、梁红霞:基于DEA方法的利用外资质量的综合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 (社科版) , 2009 (11) .

[3]朱晓菁、韩福荣:我国利用外资质量评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7 (2) .

[4]傅元海、彭民安:中国利用FDI质量评价标准研究[J].求索, 2007 (11) .

[5]陈自芳:提升FDI外溢效应及引进外资质量的定量化探索[J].学术研究, 2005 (10) .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改进 第10篇

1 传统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的缺陷

传统的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大都沿用1989年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中的护理标准。这套标准在基层医院手术室实施起来感觉缺乏个性化和有效度的测量[1]。随着学科的发展,传统的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涉及内容不全面,愈来愈不能有效评价日趋复杂的护理活动;[2]另外,评价标准和条目设置、权重设定差异比较大,会遗漏和忽略一些环节和内容,使管理工作不全面不规范,还会导致评价效果受影响,并且使同级同类医院间的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大量文献显示,传统的质量标准重视结果标准,忽视过程标准;[3]传统的质量评价标准重基础质量,对手术室专科的护理质量水平评价少,不能客观反映手术室护理质量;就评价形式而言,以主观评价为主。

2 改进后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2.1 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

新建的评价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本研究中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护理质量标准制定的理论模式——Donabedian模式[4]的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框架。参考标准为国家卫生部的《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服务质量检查表和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精神、《外科护理学》和国内外相关文献。

2.2 研究方法

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参照参考标准,在传统的评价标准基础上,组织手术室管理人员多次讨论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质量标准并将该质量标准与其他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整合,然后按照结构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的模式进行分类排列形成初稿。多次组织讨论,讨论内容为:(1)这套指标是否能反映手术室护理质量?还需增加哪些指标?(2)哪些指标比较重要?哪些指标是次要的?哪些指标可以删除?(3)哪些指标反映护理指标不够科学,应如何改进?(4)哪些指标值临床不易提取?(5)哪些指标存在着相互重迭、相互包含交叉,可以进行合并?会后整理讨论记录,修订标准形成二稿三稿。最后将之用于临床,不断修订。

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2.3.1 一级指标的构建。

根据Donabedian的模式,将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的一级指标设为3项:结构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质量标准是一个系统,三者间相互关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少其中任何要素,其护理质量评价标准都不完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3.2 二级指标的构建。

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及对参考标准的分析,初步将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的二级指标设置为13项,其中结构包括人员安排及培训、组织分工及岗位职责、各种规章制度3项;过程包括药品物品设备管理、消毒感染管理、专科知识管理、环境管理及人文关怀5项;结果包括护理工作满意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科室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掌握、I类切口感染率、护理缺陷发生率5项。

2.3.3 三级条目的构建。

在确定了二级指标后,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并参照标准,共确定三级条目37项,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科学的方法是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的基础

一项研究能否取得预期的结果,主要在于所选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用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本研究首先进行了大量文献的资料回顾分析,并以国际上通用的Donabedian的模式做为理论框架,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背景材料和理论支持。

3.2 符合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的需求

新的评价标准涉及面广,适应专科的发展增加了洁净手术室的管理、高值物品的管理及大型现代化仪器设备的管理,注重手术室专科知识的护理质量和人文关怀,几乎涵盖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最需要关注的环节,因此不但可用于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还可以指导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实践,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3.3 符合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

新的评价标准条目设置科学、实用;简明易行,可操作性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终末质量指标与环节质量指标相结合;重视人文关怀的特点,符合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

4 小结

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新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使用1年多来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使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更科学更客观,仍然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摘要:通过回顾大量文献,我院参照国家卫生部的《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服务质量检查表和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精神,根据Donabedian的质量评价模式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改进了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应用于临床,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新标准符合临床手术室护理工作实践的要求,涵盖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最需要关注的环节,可操作性强,可用于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指导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实践,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徐红,张铮.产房护理质量保证的实施与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593-595.

[2]成翼娟,冯先琼,宋锦平,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J].Chinese Nursing Managenment,2005,15(4):26-28.

[3]刘岩.整体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与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4):236-237.

质量评价标准 第11篇

摘要:建立一套适合教学型院校发展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笔者对教学型院校的特征、发展状况、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改进教学型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的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与综合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社会各界的领军人物、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比,教学型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面广量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教学型院校的发展状况

1教学型院校的特征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分类及高等学校分类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才凸显出来,有关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大家公认这是一个难于解决而又不能不及时予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中,大家比较认同的分类方法是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学科综合性强,学术水平高,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多,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研究人才和研究型成果的需求,主要面向全国。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培养本科生、硕士生为主,招收少量博士生,重视科学研究,主要面向国家大经济区域及部分特殊行业。教学型本科院校,以本科生教学为主,强调学校规模效益和专业规模效益,其发展战略选择是拓宽专业而大幅度提高规模效益,主要面向本省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适应多样化高层次职业岗位需要,主要面向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本文讨论的教学型院校主要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公办的有一定办学传统的教学型本科院校这两类,不包括民办独立学院。

下面我们从基础性特征、制度性特征和产出性特征三方面来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较,分析教学型院校所具有的实质性的特点。

基础性特征主要是关于学生、学者和知识方面的特征。学生方面,从整体而言,教学型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智力成绩在各省学生高考成绩的10%至30%区间段内,高考成绩最好的10%范围内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应被研究型大学录取。以江苏为例,江苏省是一个教育大省,2007年高考报名人数为526 030人,高校录取人数为384 944人,录取率为73%,其中本科录取192 524入,专科192 420人,本科生录取率为36.6%:2008年全省共有考生507 544人,全部招生计划中,本科有195 998人,占38.62%:专科有189674人,占37.37%。本科里面有一部分还是独立学院(本三)的学生。考虑到不同省份情况和招生人数的差异,教学型院校学生的录取成绩应在高考学生智力成绩最好的30%之上。学者方面教学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区别比较明显,只有一半以下的主要学科门类或者是个别主要学科可能拥有国内最高学术水平的,能参加国际最高学术水平交流、合作的学者群,以及支撑这个学者群的、学科结构完整、学术层次合理的合作团队。如果一所院校一半以上的主要学科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那就是研究型大学。在知识方面教学型院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精英学术思想的大众化,科学原理的技术化,技术成果的实用化。实用成果的市场化,而研究型大学更关注的是科学前沿的发现和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

合适的制度环境是高质量的“教学型”院校成长的保证。在院校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教学型院校为了保证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其制度应该有一种亲和力。各级政府参与教学型院校管理的程度较高,学校也更能接近社会和市场,注重教育的公平性,从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而研究型大学则需要更大的学术自由和更松散的组织结构。更尊重个性和宽容失败的管理机制,需要政府一定管理下的自治,大学与社会也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更加注重大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才的选拔性。在院校内部管理方面,教学型院校的常规运行主要是由校领导通过校级职能部处进行科层制驱动,业绩评价和利益分配以学术标准和非学术标准并重。

从产出性特征来看,课程是区别不同院校的实体,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型院校的课程设置有行业特性和岗位针对性,有区域或院校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大量的是行业或区域的专业人才和骨干。教学型院校产出的知识往往是已有知识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新技术、新方法,其科研成果也主要为行业和区域发展服务。以江南大学为例,江南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轻工特色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先后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机织原理》、《食品工艺学》、《现代教育技术》、《图形设计》、《食品化学》、《发酵工艺及设备》等,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服务于轻纺等行业,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为工业生物技术、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日用化工、创意设计等行业的领军人物。学校科研成果非常注重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2我国教学型院校的发展状况

教学型院校是我国实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263所,比上年增加35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本科院校中。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普通高校(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479所。去除几十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院校应该有1050所左右,与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基本持平。

从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来看,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 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07.66万人,在校生2 021.02万人,按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8 679人计算,教学型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应达到九百多万人,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数的近半壁江山。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教学型院校的贡献功不可没。

就目前而言,我国教学型院校比较复杂。从办学的时间上看,有办学几十年的老学校,有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有合并后转为本科院校的;从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看,虽然都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但是有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本科生与专科生混合培养或只培养本科生等三种情况;从学校的学科覆盖面看,有的是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或学院和单科性学院:从办学规模看,有几万人的巨型大学,也有几千人的学院;从学校的隶属关系看,有教育部直属院校、各省市区属院校(占多

数)、中心城市属院校、各厅局属院校等;从区域分布和差别看,教学型院校区域分布最广泛,中心城市、边远地区都有教学型本科教育存在,不仅办学条件差别较大,而且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从招生质量上看,有的超过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有的还不如专科学校,有的生源很好,有的降分也难以完成计划。如此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二、教学型院校的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不同类型的学校体现出不同的办学层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质量标准也就不同。以前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也是单一的“内适质量”,即只注重知识性和学术性。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要全面考虑学术标准、社会需求标准和个体发展需要。

1教学型院校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换言之即教学型院校要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它集中体现了教学型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也需要学校一定的办学条件和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教学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广量大层次多,培养大量的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的特征,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高的要求。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少量的研究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精英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大量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有明显的区别。

2教学型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

很多人担心高等教育的扩招必将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这是用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结果。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发展性的质量,质量标准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校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质量应该分层次地体现在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因此质量标准不应是一个统一的模式,不可以用同一质量标准评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

内适质量标准。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注重知识性和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实行精英教育,对学术性标准比较重视,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则次之,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规格中的知识性水平要求较高,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博、精深,有的还推行本硕连读的基地班培养模式,如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外适质量标准。主要指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教学型院校不同的专业都提出了社会对此项专业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如江南大学传统的生物工程专业(酿酒方向)对人才的规格要求是“本专业培养在酿酒技术与工程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能从事酿酒工厂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要求毕业生“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金融业务、投资业务、财务管理及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个适质量标准。即满足人的个体发展需要。教学型高校不仅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有具体的要求,也要促进入的全面和谐发展,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专门人才”等等,通过学校对专门人才的系统培养,使毕业生需求得到满足,价值得到增值,将来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对完善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推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具体的评价: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再加上特色项目,这是一级指标,再分成19项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具体评价学校。对于今后评价体系的变化,我们提出如下改革的建议:

(1)要强调教学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它集中体现了教学型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有恰当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评价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2)要突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学型院校要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体现其外适性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社会对学校和毕业生的评价作参考。这样也有利于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3)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型院校的师生比可能没有研究型大学高。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在教学方面的精力投入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4)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生是质量的主体,将大学生就读经验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监控依据并将其整合到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去,对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的有重要意义。未来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评价,需要通过大学生就读经验的数据和信息来研究学生在大学里的收获和产出,并作为探索大学教育实践有效性的主要标准。

(5)要重视教学条件的利用。高等学校要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高等教育资源,重视成本核算和控制,创造出尽可能多的高等教育产品。

(6)要加强对专业和课程的评估。除了水平评估外,借鉴国际和国内部分著名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各学校要定期组织对课程和专业的评估,以加强对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专业质量保证等方面的了解和监督。

质量评价标准 第12篇

1 药品质量标准设计

药品质量标准主要是根据药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药工艺、药物来源以及生产储运等方面进行制定。在检测药品时, 其质量是否可靠, 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质量标准支持, 才能够进行质量评价。药品的质量标准关乎药品的特征、检测标准以及检测方法等。药品质量检测时需要对其成分含量等进行仔细测定, 而且还要针对其辅料、内在干扰共存物等进行化学检测, 方便在制备的时候选取合宜工艺。药物质量标准可以反映出药物中的测定干扰情况、药物原料、辅料等中间体制备情况, 药物储存过程中被氧化化、、分解以及还原情况。总之药物质量标准不仅反映出了基本的组成成分, 而且还反映出了药品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一些标准[2]。

据报道, 曾经的齐二药事件造成了9人死亡, 几十人出现严重肾脏损害, 但是该药在检测的过程中却属于合格产品的假药。其主要因为药品在质量检测的时候, 其辅料以苷二醇替代丙二醇, 由于辅料的更换, 使得药物质量出现问题[3]。由此提示, 制定药物质量标准的时候, 还必须针对其辅料进行限定, 严防药物辅料出现以次充好、药物替代等问题。

2 药品质量保证限度检查

2.1 含量测定限度下确保药品有效性

药品的含量测定属于药品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项目, 含量限度主要是在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储存变化范围。测定药品限度的时候必须按照科学方法, 对药品进行检测, 需要对一些稳定性较差成分应尽可能与真实值接近。药品测定和检测的时候, 要对有效成分、疗效和作用机制等关系进行分析, 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4]。

2.2 相关物质检查项下确保药品的安全性

制定药品标准过程中, 对于影响到药品安全的相关因素都要进行规定, 对于原材料、药品贮藏和药品生产引入等需严格控制, 尤其是对于一些毒性物质要进行控制。而药品的毒性物质控制, 只有生产厂商在研发过程中根据药物的毒理性质进行控制。对于一些药品仿制厂商其仅仅是对商标进行仿制, 例如, 生产过程中克拉霉素制剂, 该项药物检测时应控制6, 11-邻二甲红霉素<0.8%, 对其进行药品质量检测, 发现不合格批次的含量均高于0.8%。因此药品检测的时候, 出现副产品比正品的含量高出太多属于不合格药品[5]。

2.3 内毒素检查项目限度提示不同产品的安全性

在药品检测时尽可能减少动物实验, 因此原来的生物法检测现在正在被仪器检测所替代。少数药品还需要家兔, 如热原分析, 目前主要使用细菌内毒素检查发热物质。内毒素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主要表现在: (1) 内毒素只能够检查格兰阴性菌污染发热物质, 而对于阳性菌、真菌以及其他微生物污染则难以检出; (2) 某些抗生素药物对于内毒素中的物质具有抑制或增加效果, 极易影响检验结果。

3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

经我国研究者不断努力, 我国国家药品标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尤其是《中国药典》的颁布, 展现了我国药学发展的成绩。在《药典》中首次使用了澄明度以及溶液颜色检测法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检查差异。药品的检查大多数都是采用化学基团实验, 主要采用色谱法或者药物提取方法来进行药物鉴别, 这种做法对药品的检查鉴别更加准确, 因此对药品市场的规范化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有害残留溶剂检查, 必须对其进行水分控制以及重金属的检查, 而难溶性的药品则对于体外溶解要求更高。

4 讨论

4.1 提升药品质量标准水平

药品质量标准的三个要素分别为:真伪、纯度、品质。这一标准并不是最高技术标准, 而是正常的生产和使用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药品的检验并不能够全部采用当时最为先进的手段, 而是需要考虑国家科技实力和相关人员的素质, 这些都是制约药品检验的重要因素。由于医疗卫生对于药品质量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实际的检测方法和检查的标准也在不断修订。

4.2 不断强化临床药品质量评价

药品经合格评价之后方可上市, 所以药品在上市之前需要开展生物等效性评价、药剂药学评价、临床疗效评价以及经济学评价。各个评价的内容不相同, 但是其各具特色, 适合药品在评价过程中应用。针对药物的疗效评价, 其耗时长、采集的样本量多, 针对相似药品进行疗效评价更需要大量样本证实药品疗效。生物等效性评价则是在药品仿制上进行区分, 将仿制药品与原生产厂商药品进行对比, 采用的方法学或者质控方法不同则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药剂药学评价主要以先进的药剂药学作为标准, 然后结合药物的工艺、剂型同临床疗效构成质量控制标准。

4.3 不断完善监管机制

规范药物质量标准可以有效打击伪劣产品, 选择临床药品的时候不能够单一考虑药品的价格。针对相同的化学通用名下的药品并存着不同的质量标准、在相同的质量标准下并存着不同质量药品的现象, 因此需尽快制订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提高药品标准, 建立完善的药品评价体系对药物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5 结语

我国是仿制药品生产大国, 在药品专利保护失效后有众多国内药厂生产同一品种的产品, 市场上同一化学通用名药品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药品质量标准, 不同药品质量标准所产生的生产成本、药品质量、安全性、疗效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 全面、准确地评价一种药品的质量标准及其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药品质量标准与药品质量评价进行相关性研究, 对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标准不同结果, 那么就需要对标准进行革新, 使标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桂良, 王麟达, 李慧义, 等.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QbD理念初探[J].上海医药, 2012 (9) :46-49.

[2]朱嘉亮, 姜典才, 张弛, 等.药品评价抽验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对药品质量状况分析方法的初探[J].药物分析杂志, 2009 (10) :1765-1767.

[3]唐勇.药品质量检验方法及标准化管理方式的探究[J].中国处方药, 2014 (11) :119-122.

[4]李明育.药品质量检验方法及其评价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5) :171.

上一篇:踝关节手术下一篇:稽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