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

2024-05-12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精选12篇)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 第1篇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其中, 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传统上, 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语言和“逻辑─语文”和数学两方面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 例如数学家和侦探擅长于逻辑推理, 说明他们的逻辑智能较强;歌手和作曲家的音乐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运动员的肢体动作智能较强等。在日常教学中, 我也发现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智能特点, 针对他们采取适合他们智能特点的教学方式, 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是一所艺术类的高职院校, 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可能稍差, 但是我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智能却有一定优势, 比如他们在人际智能方面等等。在教学中, 教师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发挥出他们的优势, 使得教与学都获得了更大的突破。

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实验案例

(一) 样本选定

选取我校2013级声乐专业1班和2班的学生作为样本, 每个班各有30人, 其中把1班作为普通班, 2班作为教学实验班, 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基础, 主要涉及Windows XP和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的使用。

(二) 实验过程设计

首先发放调查问卷,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 (1) 你对计算机课是否感兴趣; (2) 你平常经常使用计算机吗; (3) 你经常用计算机从事什么活动; (4) 你经常用的软件有什么; (5) 你经常上网吗; (6) 你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有多少; (7) 你觉得计算机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 (8) 你觉得目前的教学模式怎么样

对于参加实验的两组学生, 其中“1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每周4课时的课时量, 其中两课时为理论课, 以教师讲解为主, 另外两课时为实践课, 主要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练习, 但是部分学生不能专心练习, 而是利用这段时间上网或玩游戏。

“2组”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进行教学, 在上课之前先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经调查发现, 学生普遍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 但是由于所学专业是声乐等原因, 多数学生对一些音乐软件和网站有兴趣, 有的学生还用Cakewalk等编曲软件。另外, 学习音乐的学生多数较为外向, 喜欢交流沟通。这说明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音乐智能与人际关系智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 我着重做了两点。

1. 突出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的联系。

例如, 在教学中讲解多媒体软件时, 我着重讲了一些音频、视频软件,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Cakcewalk、Goldwave、Cool Edit Pro等。听到这些软件的时候, 学生的兴趣马上提高了。再如, 当讲解Word 2003时, 由于各种软件在操作上的相似性, 我也会同时讲解Cakewalk中的一些类似操作, 分析菜单与页面布局的区别与联系, 并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软件当中比较通用的一些东西, 例如F1一般都是帮助, Ctrl+S一般都是保存等。这样一来, 在学会了Word 2003的同时, 学生也对一些作曲软件有了了解。能和自己的专业相联系, 学生肯定兴趣大大增加, 学习也认真了不少。这恰恰是利用了多元智能理论, 让学生的音乐智能发挥了作用。

2. 加强课堂讨论, 增强学生的交流协作。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讲, 学生听, 并不注重学生间的交流沟通, 学生一说话就认为学生在破坏课堂纪律。但是在实验班的教学中, 教师注重发挥艺术类学生喜欢交流沟通的特点, 发挥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例如, 在实验教学中, 我将Word 2003软件中的表格制作, 与Excel 2003中的表格制作, 让学生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探索两种软件使用中的异同, 找到区别和共同点。另外, 让学生交流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解答后, 再由学生反馈, 看看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 在不断提问与被提问中, 得到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这种通过促进学生交流沟通并更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声乐专业的学生确实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智能,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验课程结束之后, 我同样又发放了调查问卷, 问卷的内容涉及教学的效果, 觉得自己有哪些提高, 这些课程是否适合自己等等。具体的调查问卷如下: (1) 你觉得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哪个效果好; (2) 你觉得通过实验教学对于你的专业知识是否也有促进; (3) 你平常学习生活中是否能用到上课讲的一些东西; (4) 通过和同学间的交流探讨是否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 (5) 你对以后的计算机课程有什么建议; (6) 你认为计算机课程应该留什么样的作业。

经过调查问卷分析, 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肯定的, 将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各种实验等方式融入教学实验教学当中, 实验效果令人满意。

三、结论

多元智能理论对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有显著作用, 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 培养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敏锐性、构建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 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协作能力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编写的校本教材比原有教材在知识体系上更加完善, 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 教学计划比原有教学计划更具有情境化,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很好地指导教学工作。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智能和不同的特长,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我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特点后, 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 发挥我院学生的音乐智能和人际智能较高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协作能力, 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多元智能教育教学论文 第2篇

一、多元智能理论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结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二、学生多元智能结构特点

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况的观察了解及自编的“高职院校学生多元智能分布”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多元智能倾向:无论是理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人际关系智能和运动智能是学生们的优势智能,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学生用这两种优势智能,多采用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多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兼顾文理学生的不同的弱势智能,和理科学生的自然观察者智能和文科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

三、利用学生多元智能结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

(一)营造适合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结构特点的教育教学环境

1.教师要挖掘并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相互组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测试结果及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观察,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并创设条件展示学生的优势智能,做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寻找“多元切入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同样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可以是语言的描述;可以是数字的理解;甚至可以是动作的表达……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通过“扬长”,让学生树立自信,并使这种自信迁移到其他方面,让学生“补短”。

2.教育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现成知识、和盘托出学习结果并考察这些结果的人,而应该是教学与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禁用完全否定的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语言作出判断和批评,更不能为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已有的答案不符而简单地判断其答案错误,这样势必形成沉闷的课堂气氛,从而压抑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充分展示学生们的优势智能,只要发现闪光点,就要发自内心的赞美,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多用赞美的语言,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独立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组合。因此,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

1.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有的教学班学生的构成不一样,有的是普通高中文科毕业、有的是普通高中理科毕业、有的是“三校生”、有的是单独招生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技能水平不等,如果用同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这势必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达不到教学效果。而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策略和方法实施教学。运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可以运用文理学生都共同擅长的人际交往智能和音乐智能,采用讨论式教学、并适当注意教师的语言节奏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智能差异,激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得到发展,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使弱势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多元测试结果显示: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人际关系智能是学生们的优势智能,他们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易与别人沟通,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进行划分。每组6―8人,开始自由组合,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经行调整。一般组合类型可以包括二种:智能强项组合即相同智能强项组合在一起,使强者更强;另一种是智能强弱互补即不同智能强弱的组合,使组内学生最大限度的互补,使弱势智能得以提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保证组内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优势智能: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也可以使学生在优势智能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

学生的多元智能测试结果及课堂教学对学生们的观察发现: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高职院校的学生们视觉空间智能和运动智能也占有相当的优势。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则为教师的教学搭建了技术平台,通过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以声音、颜色、文字、图像刺激学习者,满足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的学习要求,特别是满足所谓“差生”的学习要求,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

(三)合理安排和设置教学内容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教学,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元智能理论,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的特点灵活设置和处理教学内容。比如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学生不太擅长的学科,而文科专业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又占有优势,因此在高等数学课教学中完全可以更多地运用讨论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高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教学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不能单单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应该补充一些如数学史料、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数学家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另外,高等数学内容的展现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可以用丰富的、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甚至可以用动作呈现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优势智能的目的。

四、结语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教学改革;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常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教学模式较为落后等诸方面的问题。实验教学环节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不明确,随意性大,形式松散,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被动性。课程教学没有能够将课外的实践与课内的实验并重,没有认识到对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培养才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根本内因,不能够有效地改变教学以及实验模式,因而不能收到有效的改革成果。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少学生修完了课程,拿到了高分,但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认识并不深刻,学生与社会工作接轨的实践能力仍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2.多元智能理论的简介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d Garder)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加德纳认为,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加德纳对“智能”的概念作了全新的界定,即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加德纳提出,人至少有九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个体其智能组合及构成存在着差异,反映在学习问题上就是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由此,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的理解上更强调学生的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同时,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框架中,所有人都具备这九种智能,并且每个人都同时拥有智能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但是,每个独立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对每一种智能的运用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如果提供适合的环境与具体指导,每个人都有可能发展这九种智能,在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智能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高等教育者而言,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我们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将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法的初探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差异性、情境性及实践性等,这些新的主张为我国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3.1 多元智能理论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目标的启示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技术领域,是信息社会赖以产生和高速发展的技术基础,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支柱与主体。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给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由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可知,人的智能领域是多方面的,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智能也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需要每个人都充分利用多种智能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我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挖掘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来培养其创造性才能,促进全面发展。课程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学生。他们不但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3.2 多元智能理论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启示

加德纳在他关于理想学校的设计中对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内容提出了新的设想:首先,学校需要设计多姿多彩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类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探求新鲜事物和陌生的环境;其次,学校应建立课程与博物馆、运动场、剧院、美术馆等社会场景化的学习环境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这些环境中探索他们在典型的学校课程中不一定会被发现的兴趣和能力。

这些新的设想启迪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中不应单一地把学科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要面向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要关注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改革需要寻找研究的“多元切入点”:

(1)构建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在精心挑选优秀教材的同时,要自编特色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并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形成文字教材、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基于Vmware的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以及网络学习系统为一体的教学系统。

(2)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

大学教学立足于教材,辅以广泛的科技资料。我们紧密关注新教材的出版,优中选优,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将一些已经不能适应目前需要的旧技术尽量简化。删除了如X. 25、帧中继技术等,增加了如虚拟局域网技术、作为TCP/IP网络骨架的路由器技术以及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等实用的内容。同时,不断跟踪先进技术,追踪前沿性知识,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概念、新应用不断涌现、快速发展之特点。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更及时地交流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技术。

(3)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关注网络应用与设计。

如链路容量优化、组网技术和方法、IP电话、企业网络管理、网络入侵检测、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等。

3.3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教师亦习惯于机械授受的教学方式。而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学生的学习大都采用专题作业的形式。这种“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赋予学生自主探究现实生活的权利和广泛运用各种智能机会”的学习方式的实施启示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启发引导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网络应用的不断出现为我们的启发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知识模块,我们首先将与此模块相关的网络应用向学生做简要介绍,然后启发学生从自己平时使用网络时的需要深入进去,发现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诉求。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甚至探索知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关于IP地址的知识部分,有关于子网划分的知识点。大多数同学有打游戏的爱好,有些同学喜欢组织几个人联机打游戏,那么在一个网络范围内如何划分子网才能将想参与游戏的同学的主机包含进来呢?有了这样的需求,学生便开始认真地学习相关知识,积极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且加深了理解的深度。

(2)案例式教学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之前,对网络的了解仅限于一个使用者的层面,究竟如何正确地组建一个网络,一个组建好的网络中又涵盖了哪些知识原理,他们基本上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结合一些实际或虚拟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到网络的设计中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这样的学习过程非常生动,避免了枯燥乏味,使得教学效果有了良好的改善。

(3)适当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专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计算机网络文献,将相关的网络资源和相关文献及时介绍给学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结果“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并总结规律,这样会使学生有种创新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注意教学手段的创新。

将网络互动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中,采用网上发布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等信息,利用专用教学信箱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咨询、帮助,利用BBS提供的平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互动,使教学手段更先进和具有时代特征。

(5)不可忽视实验、实践教学。

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并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感性认识。通过设计性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的系统,介绍校园网络设计的思路、组网技术、主要硬件及软件内容,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有更深入地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4 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评价的启示

加德纳提出“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Individual-

basedAssessment),这种评价是灵活多样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建构个体发展的思想。它表明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这克服了传统教育以同一尺度去衡量不同学生的局限性,在一个尺度下的失败者很可能是另一尺度下的成功者。

在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下,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评价应由以前的静态评价变为动态的评价,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这就要求课程学习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加关注他们在学习思维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应该也是多样化的,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可靠的信息。如加德纳建议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1)学生的智能特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智能上的强项、弱项及其发展倾向。

(2)对知识、技能和概念的把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对学校里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独立地设计或创设一个专题,并据此推断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对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作品质量:每项探究活动的成果实际上是由某一类作品来体现的。教师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管窥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对美的判断力以及为突出独特的概念而发展起来的某方面的技能或技巧等。

(4)交流: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师、同学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所具有的智力强项或优势,为今后实施更有效的教学提供参考。

(5)反思: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反思、回顾探究过程,根据目标要求、行为方式以及与过去项目的比较进行新的构想,促使学生将这种回顾与检查内化,从而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估,使学生今后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增强监控自身思维过程的能力。此外,也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自我评价、面谈、课堂提问、日常观察、建立学生档案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另外,根据加德纳对智能的全新注释,我们还可进一步探讨评价的情境化和社会化问题。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需要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相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能为我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视点、新思路。对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陈羽白,罗锡文,黄文勇.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高教探索,2004(4):54 56.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职,计算机教学,职业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由于职业教育重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开设课程实践性极强。就拿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 主要以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主为, 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这就必须有一个好的理念作为指导, 多元智能理论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教学需要。因而广泛推广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将会为社会提供多元化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涵义及特征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对当时流行的认知理论观点 (认为智能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进行了质疑, 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需要的能力”。因而, 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二、智能理论对中职教育及计算机教学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教育观念下, 人们认为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差生”的教育。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 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 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成绩优秀的学生只能证明他们在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方面为强项,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接受学术教育是适合他们发展的理想途径和方式。而进入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成绩稍弱的学生, 并不能证明他们各方面的智能比较低, 很可能他们在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方面很有优势, 而这些智能, 对于今后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三、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和策略

逻辑-数学智能即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不管是什么计算机课程, 学到深的地方都会用到程序设计, 如网页制作、动画设计、图形处理。由于种种原因,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数学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造成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很难学, 不少学校计算机程序课程不开, 这实际上埋没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天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开发学生在这方面的智能, 先要设计好课程, 由浅入深, 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这些应用课程感兴趣, 然后再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使用程序设计来解决问题, 并不是强加于所有的学生中, 这样对程序设计有兴趣的学生就一定会有收获。

语言智能是指阅读、写作以及文字沟通的能力, 它包含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一个在班级沉默寡言的学生, 在网络里也许是语言高手, 他可以在自己喜爱的论坛里就各种问题发表见解;网络方便灵活的书写和“出版”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 学生可以在网上“出版”自己的文章。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 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 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写作能力。

人际关系智能就是了解他人, 与他人沟通, 关注他人情绪、气质、动机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 与其进行有效交往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经常使用到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发展人际关系智能。例如, 绘制一个复杂的表格, 可以使用word, 也可以使用excel, 在使用word时可以手绘, 也可以先设置基本表格然后再修改,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 每个人可以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 然后参与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环境, 在学习协作的过程中发展人际关系智能。

内省智能是指具有自我觉察的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成就以多媒体学习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 保存到文件服务器、网络硬盘、电子邮箱等存储仓库中, 供今后反思。另外, 人类的自我认识并不总是在孤立的行为中沉思, 自我存在于关系之中, 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的反应来判断并调整自己, 即在人际交往中发展自我认识的智能。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向度人际交往为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空间智能是指能以三维空间思考, 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 并把内在的空间世界表现出来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动漫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如用于影视刊头、游戏设计等, 这类人才要求有出众的空间想象能力, 普通的动画设计课程是不可能培养出这类人才的。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画设计操作后, 就不能够再让他们亦步亦趋的跟着教师去做, 这样会禁锢他们的思想。这时候, 教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动画赏析、电影赏析、美术鉴赏等, 利用具体的素材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然后把“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任务”后, 必须是利用自己的空间想象力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不借鉴任何现成的作品。

音乐智能是指能觉察、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计算机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教会他们怎么安装和使用播放器, 怎么在网上搜索和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 怎么截取与合成音乐片段, 怎么将自己的声音录制和发布出来。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操作后, 只要有足够多的参与机会,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音乐大师”。

四、结论

多元智能理论为计算机教学的实施引领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而现代教育技术也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实效的活动平台。因此, 努力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整合, 对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实践中的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李艳艳, 王久义.在信息化教育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J].唐山师范学学报, 2007, 29 (1) :112-116.

[3]刘怡.多元智能与“差生”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 89 (1) :72-75.

[4]周睿.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1 (2) :22-26.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 第5篇

(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

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

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3)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4)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5)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0. 引言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且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而且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是迎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趋势,同时也说明信息技术教育将会被更多的领域所采用,在学生学习中也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自2000年起,信息技术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1.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计算机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发展快速,并且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由此一些学校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发了教学软件和教育管理软件,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在当时,这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学校为了完善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向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学平台。自此三个阶段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且致力于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2.信息技术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多元智能发展是在八十年代,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其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本文主要是分析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作用。

2.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的发展

语言智能是我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通道,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发言少,或者羞于表达的弊端,反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它其中一个好处便是学生的发言不是在所有学生和老师面前,也不会因为课堂时间问题而得不到发言权利,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发言机会,还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老师也能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另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接收和传达信息,运用电子文献、数据资料等,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学生就能够培养阅读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音乐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和图片形式,也可以是影像资料,虽然传统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但是学习内容较为片面,因为音乐形式多样,书面内容无法一一呈现。但是信息技术教育却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并且可以全面的向他们展示其不同之处。比如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音乐形式放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欣赏来比较,这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做到的。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和能力。

在自然认知智能发展的方面,虽说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真正了解大自然,但是传统的教育不可能在室外向学生传授自然知识,只能是以书面形式来教学。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好处就在于信息资料来源广泛且齐全,图文相结合,也有相应的影视资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播放或展示自然,学生对自然的认知一定会更加深刻。

2.2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最强功能之一就是逻辑与运算能力,况且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在其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感觉困难,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在数学逻辑方面的引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因为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且生动。另一方面,比如在对数学中的一些定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管理、统计和运用能力,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

2.3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学生的空间智能发展包含多个方面,本文是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来分析其意义和作用。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板书和书本知识,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为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开发环境。比如书本上的一些实验,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践的,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2.4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

其实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不明显,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对键盘和鼠标操作熟练,也就是要求在使用计算机时,大脑、手指和眼睛要协调合作。另外,现在身体运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一些运动智能的训练方式。

2.5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人际智能的发展

人际交往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学生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完善学习方法和促进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在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及时、方便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享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同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更加便捷,人际交往也可减少一些阻碍。

2.6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

自我认知智能是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的前提,也是防止学生盲目不前的保证。由于学生的交友范围较窄,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简单,但是社会是个复杂的大家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采用,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可以使他们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反思,并且改正。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自我认知有失偏颇。当然,学生不断的接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督促学生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发展自我认知智能的重要内容。

3.结束语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仅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教育必然会走进学校,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将会使传统的教育形态得到更新,相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被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引用,一定会对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正国.多元智能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J].软件导刊,2006(2).

[2]王玉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8(6).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 第7篇

IQ测试把人进行了分类并贴上了标签,导致心理测量学家们花了太多的时间给人排出名次,而很少考虑或花些时间来帮助他们。这种智力测验的思想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就是“学校教育的统一观点论”,即在学校教育中应实施“一元化的教育”。[1]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Dr.Howard Gardner)认为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怎样帮助儿童,并有责任为儿童提供有益的反馈。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架构》(Frame of Mind)一书中发表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中指出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它六种智能,它们是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2]

那么如何开发儿童的多元智能,在实际当中如何实施教学,为多元智能而教呢?笔者认为计算机教育游戏中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把游戏中的激励机制应用到教学中,使儿童变“苦”学为“乐”学。目前一些教育软件的制作公司也看到了计算机教育游戏的应用前景,相继开发了一些游戏,比如wawayaya公司开发了一系列的教育软件,但是这些游戏如何在教学当中去利用呢?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呢?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计算机教育游戏应用于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2 计算机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造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3]为了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问题,将模式概念引入教学研究,形成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4]则计算机游戏化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开展计算机游戏化教学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5]

2.1 计算机游戏导学模式

计算机游戏导学模式旨在通过计算机游戏引导儿童习得、巩固和迁移新知识,其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承担了半个教师的责任,给儿童以引导和帮助,儿童利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成游戏任务,同时教师也给与面对面的指导。

2.1.1 计算机游戏导学模式的特点

1)以游戏任务促进学习:在游戏中儿童的学习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为完成游戏任务而学习。不管这个任务是超现实(如和魔鬼战斗)还是虚拟现实的,都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2)计算机游戏、教师双导齐下:导学模式中的计算机游戏本身在设计上就隐含了内在逻辑,儿童在游戏的引导下去完成游戏任务,同时在这个游戏导学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2.1.2 计算机游戏导学模式的实践步骤

1)教学目标的确定:计算机游戏导学模式首先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便于找到适合的计算机游戏,才能顺利开展针对某一智能的教学。2)选择游戏:从游戏内容看,一定要符合教学目标,游戏的内容和任务都是和一种智能的开发相关;从游戏形式看,它应充分利用挑战、好奇、幻想、控制、目标、竞争等游戏的内在动机。3)游戏教学:教师首先引入游戏情境,儿童进入游戏情境;然后,在教师和游戏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4)教师总结: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教师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总结提升。

2.2 计算机游戏的诊断模式

计算机游戏诊断模式旨在教师对儿童或儿童自己对已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起到检验、巩固知识的作用;或者是对将要学的新知识的诊断性前测,对学习效果做出诊断评估。教师通过查看各人游戏的情况,及时了解儿童掌握的程度。若儿童掌握较好,教师经过总结可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若掌握得有些欠缺,教师可及时进行补救教学。

2.2.1 诊断模式的特点

1)诊断式教学一般时间比较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儿童在这种游戏式的检测方式中往往能以轻松的心情对待,而且激发儿童为了完成游戏的任务或得到游戏中的奖励而专注游戏的内在动机。教师通过分析游戏结果对教学效果分析,为进一步补救教学做准备。2)儿童还可以进行自我诊断。结合游戏反馈的情况,如果自己满意,就结束游戏;如果对反馈结果不甚满意,则进行回顾或请教教师,接着再次进入游戏,以期获得更好的反馈结果。这样一种方便高效而又充满乐趣的学习方式,为儿童带来了方便,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2.2.2 计算机游戏诊断模式的实践步骤

1)确定目标:诊断模式目标的确定是必要的,即首先确定要测试的儿童的哪一种智能,才能为下一步选择合适的诊断式教育游戏提供依据。2)选择游戏:根据确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诊断式的教育游戏可用于前测和后测。前测是指教师在给儿童展示新知识之前,对儿童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进行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儿童对学习新知识之前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安排提供依据;后测是指总结性的测试,对儿童已学知识的测试,为儿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总评。3)进行游戏:儿童在游戏中完成任务,通过游戏的反馈机制得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4)根据诊断结果补救教学:如果是前测,则教师根据诊断的结果,给儿童讲解儿童在游戏当中出错的关键,引出新的知识要点;如果是后测,教师根据儿童进行游戏测试的情况分析儿童在知识掌握中出现的问题,补救教学。

2.3 计算机游戏的探究模式

计算机游戏和新知识习得阶段结合,游戏围绕某个知识主体安排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形成民主和谐的环境,并给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儿童在探究中明确方向,是探究模式中的游戏是教学的先导活动。儿童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自主探索,自己做种种设想并以游戏的形式实践设想,建构知识;教师在具体游戏经验基础上进行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

2.3.1 探究模式的特点

1)计算机游戏探究模式以游戏情境为探究的前提。计算机游戏充分肯定了人的视听觉,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为探究活动构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游戏情境,充分体现了多种智能的开发,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更加形象、完整、深刻、系统的认识。2)计算机游戏探究模式要求具体活动和反省抽象相结合。教师在组织计算机游戏探究教学时,既要让儿童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探究活动,又要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动过程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3)计算机游戏探究模式以主题学习为组织方式。计算机游戏探究模式以问题来框定学习范围、引导探究、激发思维,要求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将计算机游戏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到学习过程,通过计算机游戏实现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实现学习与儿童自身的整合。

2.3.2 计算机游戏探究模式的实践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整个探究教学的灵魂和核心。2)选择游戏:从教学内容来看,必须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计算机游戏,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从儿童看,必须选择吸引儿童的游戏,只有那些规则易懂、难度适中、游戏性比较强的游戏才能调动儿童的兴趣;从计算机游戏形式上的选择要让儿童自主探究,最好选择沉浸度较高的游戏。3)游戏探究(这是一个核心环节):儿童在游戏中自主探索,对相关问题形成感性认识。同时,教师观察儿童游戏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游戏时间长短的把握应格外注意,游戏时间过短,儿童对问题没有深刻体验;游戏时间过长,儿童容易沉浸在游戏中,忽视问题。只有当游戏的时间把握恰当,才能使该模式的效能发挥到极至。4)讨论总结:讨论总结这一过程旨在将儿童在游戏中获取的感性知识进一步提升到理性知识。教师应逐步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到核心问题上,并开展讨论。

2.4 计算机游戏的练习模式

计算机游戏与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迁移和应用阶段结合,儿童通过游戏反复练习,强化已学过的知识,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计算机游戏是教学的后继活动,充分利用其优势,让儿童在一种紧张而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

2.4.1 计算机游戏练习模式特点

1)利用情境化的变式练习来巩固知识。变式练习,也就是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例证的变化。计算机游戏练习模式下的情境化变式练习又分两种:一种是超现实情境的变式练习,超现实情境是一种假想情境,它有助于调动儿童的兴趣;另一种是虚拟现实情境的变式练习,这种情境是现实情境的再现,它有助于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促进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的运用。2)利用及时反馈开展形成性评价。计算机游戏练习模式强调及时反馈,儿童在游戏练习中不同的行为,会得到不同反馈。它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儿童学习结果的确定。

2.4.2 计算机游戏练习模式的实践步骤

1)教学目标的确定:计算机游戏练习模式的教学目标同样是关乎某种智能开发的,教学目标越详尽越有利于选择设计游戏开展教学。2)选择游戏:从游戏内容看,计算机游戏的内容要紧贴教学目标;从游戏时间上看,一般选用游戏时间比较短的游戏,如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便于教师控制;从游戏情境上,一般选择具有挑战性、令人兴奋的情境和及时反馈判断的游戏。3)游戏练习:儿童开始自主游戏练习,可以和系统时间竞赛,可以和系统内置对手竞赛,还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竞赛,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4)补救教学或总结:根据观察,教师对儿童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如全班总体掌握得较好,教师经过总结可进行下一内容的教学;如掌握得有些欠缺,教师可及时进行补救教学。

以上分别论述了计算机教育游戏应用的四种教学模式:导学式、诊断式、探究式、练习式。这四种模式各具特点,基本涵盖了教学应用的各种情况,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增加和跳过本文在各个模式中论述的几个基本步骤,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地安排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0-85.

[2]Howard G.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1983:50-70.

[3]查有梁.课堂模式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15-17.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 第8篇

多元智能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提出的,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程中引人关注。加德纳认为, 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八种智能, 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而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 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研究已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刚刚兴起。职业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如果在职业教育阶段, 学校仍重蹈应试的覆辙, 对于学生是一种痛苦和煎熬, 同时也不符合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对此,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针对职校学生的个别差异, 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 突破传统偏见,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 发挥职校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彰显学生的个性, 使拥有不同天资和智能优势强项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 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社会对数控操作工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 如何培养出技能达标的高素质人才是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职业学校数控专业课的教学中, 研制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和发展“个性化教学”, 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教学中的最佳切入点。《计算机制图》是数控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题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计算机制图》教学中进行研究。结合数控专业课的教学特点, 在展现教学内容时, 可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将生活场景搬进课堂、将自然条件下看不到的零件加工过程等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将图形、语言、动作、感情同时展现, 从而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通过对作图过程中线条先后顺序的安排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开展合作学习, 塑造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等。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 形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基本教学策略,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取知识, 使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较弱的学生也有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 增加学习上的自信心。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要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保证学生的多元智能都得到有效发展。在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 应尽可能地顾及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培养, 努力开展愉快的教学活动。抓住每一个最佳时机寻找多元智能理论的切入点,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制图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一是中专教材选用的灵活性, 对教材进行多元化处理。二是中专生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对教学目标进行多元化设计。三是中专生的智能差异性明显, 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四是中专生自信心弱的普遍性,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制图教学中, 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可使大脑各部分协作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 伴随着专业知识的获得,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绘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 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是“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同样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时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 以促进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一是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二是注重科学探究, 强调过程和方法学习。职业教育应该做的就是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开发学生的智能长项, 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 为不同智能潜力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

(二) 进行教学质量多元评价。

学生是否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大胆提问, 同学之间能否良好地交流及合作等;是否能够积极地、自然地表达思想, 有能力解决问题。依据这样的教学理念, 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多种实践活动的表现, 通过编制的多元评价量表, 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及客观评价, 进行多元评价操作。

1.制作评价量表。表格包含计算机基本制图能力;尺寸分析及标注能力;计算机作图规范化;逻辑分析能力;遵守纪律、作图认真、作图规范、学习积极主动;计算机作图精确熟练, 分析逻辑性强, 任务完成质量高等内容。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表。

2.多元评价的操作过程。根据所编制的评价测量表, 结合加德纳相关的多元智能理论, 在学生课堂活动中, 进行多元评价的操作过程,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逻辑一数理智力表现;二是言语一语言智力表现;三是身体一动觉智力表现;四是交往一交流智力表现;五是自知一自省智力表现;六是综合素质表现。

总之, 多元评价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 以开发学生的智能、挖掘潜能, 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根本任务, 以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为本质, 以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样为标志的教育评价, 是一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评价方式。

三、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计算机制图》教学的探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实验班的学生对多元智能理论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够对自己的智能组合和他人 (同学) 的智能组合特点进行剖析, 他们也深刻理解了“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这句话的科学性。通过课题研究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强项, 从而体验成功, 建立自信, 促进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 通过参加课题研究, 教师也转变了教育观和评价观, 从原来拿着放大镜找学生缺点, 到现在帮助学生找优点。师生关系也从原来的对立变成了现在平等的朋友关系。在教学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坚信每名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 根据不同智能组合特点的学生, 采取多元的信息传递交流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专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客观上要求教师开展多样化、开放性的教学。第一, 智能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 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差异,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 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主观否定, 而是耐心地听取, 积极地引导。第二, 智能的组合性要求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人格空间、思维空间、选择的空间和展示的空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为不同智能专长的学生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第三, 智能的发展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 关心、信任每一位学生, 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能学好。总之, 在职业中专的专业课教学中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需要, 给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的学习任务,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用爱心、责任心,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蔚治国.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促进[J].甘肃科技纵横, 2007

[2].亓伟军, 范昭宏.职业教育借鉴和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3].孙培辉.实施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教师新概念, 2007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 第9篇

1 多元智能理论基本概述

1.1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 受到了学者的一致好评, 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 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拓宽了现今素质教育的思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九种智能, 每个人在各种智能方面的表现都有所差异。合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能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个性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发各种智能。

1.2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能理论相比, 其涉及的领域更加宽泛, 该理论下的智能概念比较新颖, 具有多元文化特性。多元智能理论中涵盖了九种智能, 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及存在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每一种智能诠释了一种与其他智能模式不同的独特思考, 但这九种智能并不是独立存在毫无关联的,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共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 大 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中 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策略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智能发展的整体性、情境化与差异性, 该理论的提出给我国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思路。计算机文化 基础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智能化教学, 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以下是笔者针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策略研究。

2.1 以 学生智能发展需要为依据 , 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可以说是大学生掌握社会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入门教育, 其目的是为了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到学习实践与实际工作中, 为学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主要是以 “Windows+Office+Inter- net”内容为主 , 但是不同院系的学生对计算机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性, 教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 不仅要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 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 制定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懂得不断创新教学, 增加一些常用软件, 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积极性。例如针对大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 些与教育相关的动画视频, 强化师范生的基本能力。再比如说针对中文系的学生, 则需要将侧重点放在提高语言方面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 也能快速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2.2 以 学生个性特点及差异为依 据,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的智能类型不尽相同, 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中对计算机教学资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 学生的各种智能与其知识范围及特定认知领域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教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应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刺激学生, 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其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 从而为其发展各方面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2.3 设 计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 , 培 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侧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学习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组合实际上就是多种智能组合。要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 教师应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备实践意义的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在真实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例如,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习课程, 引导学生, 与学生共同建立个人Blog、专题学习网站、个人网页、制作板报等, 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能够掌握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动态发展。

2.4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实施 多元评价

人际交往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工作中的必备技能, 教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应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他人的交往意识与合作能力, 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此外, 还要定期对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学习表现进行客观评价, 合理指出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适当鼓励学生, 让学生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使其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

3 总结

多元智能理论进入我国的时间不算很长, 但就其应用现状来看, 已经充分展现了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生命力。 合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实际需求,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内容,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崇尚在教育中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要注重学生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 该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存在一定的共通, 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为使多元智能理论更好地融入到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 充分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作用, 本文重点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实践展开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多元智能理论

参考文献

[1]曾俊.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7 (32) :191-19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教育探究 第10篇

一、多元智力的含义

加德纳认为, 人有7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 他把智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力是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把这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看待, 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 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

二、多元智力的幼儿个性化教学观点

多元智力提倡个性化教育教学理念, 为幼儿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拓宽了幼儿个性化教学的思路。

1.对幼儿差异的认同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多元智能主张在尊重了解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 使教育适应学生, 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来进行, 从而使学生强项得到加强, 弱项得到弥补, 获得个人最优化的发展空间。

2.提倡幼儿的个性化教育

多元智能提倡对幼儿个性化的教学, 指出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力并能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力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适应不同幼儿的智力特点;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 也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 来选择一定教学方法。

3.多元化的评价观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力, 因此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排序、贴标签, 而是要通过评价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 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对幼儿的评价方法都要用发展的眼光, 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 而应该更多的重视创造与思考技能的开发。

4.个性化的课程观

多元智能提倡重点是对幼儿多元智能的确认和培养, 时刻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 对幼儿实施实用的智能项目训练, 将学术智能与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结合, 促使学生校内校外表现出色, 获得成功。

5.多样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力的教学观强调, 由于学生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智力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技术, 与学生的优势智力倾向和喜好的学习与发展方向吻合起来,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幼儿教育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教学观点认为, 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 所以依照多元智能的理论要想精确化地制订出一份实施幼儿多元智力发展的方案, 是不太现实和理智的。我们只能大致描述幼儿多元智力发展方案的轮廓。对幼儿教育实践而言, 应该从教学策略、学习风格、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等方面, 进行个性化设计来实现幼儿教育的个性化要求。

1.教学策略的个性化教学设计

幼儿的学习策略主要是自主性学习策略、主动性学习策略和互助合作性学习策略。自主性学习策略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策略, 主动性学习策略是积极自愿的学习策略, 互助合作性学习策略是通过合作探求知识的学习策略。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智力, 灵活选择和运用已有的教学策略, 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智能要求, 需要教师根据八种智力所提供的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学生的不同强势智力, 优化教的过程, 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教学。

2.个性化教学需要学习风格整合

多元智力理论关注的是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与8种知识或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风格强调人在思维、解决问题时的情感、产品创造和人际互动方式上的差异。特别关注个别化的学习历程, 却不特别注意学习内容。显然, 学习风格与多元智力需要彼此整合。没有多元智力, 学习风格将不能很好地顾及学习内容;没有学习风格, 多元智力也不能顾及思考与感受等不同的学习历程, 这两种模式正好可以取长补短。学习风格和多元智力的融合可以把人的各自的局限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提高人的智力强项, 从而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地形成学习风格奠定基础。

3.课程设计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理念

就目前我国幼儿园情况看, 课程目标狭窄, 只围绕语言和逻辑组织教学。课程就也就是由专家和行政人员制订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 忽视课程实施的情景性。在幼儿园课程评价方面, 课程评价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 课程评价往往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基于这样的问题考虑, 课程设计上应该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1) 课程内容上要创造更多的幼儿解决问题的情景和机会;

(2) 课程设置要利于从多角度地识别儿智力强项;

(3) 课程设置要利于以优势智力带动弱势智力的发展;

(4) 课程实施上强调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4.评价体系的改造

传统智力评价是一元的认为, 人的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是最重要的, 常常使用终结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优劣, 其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鉴别和选拔, 很少估计其它智力的发展, 必然缺少科学的预见性。基于多元智力的幼儿表现评价是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 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情境中实际参与、操作、实验、观察等之后, 以分组活动或个别思考的形式进行问题解决, 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表现和结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 要使评价体系能够合乎多元智能理论, 需要对传统的评价系统进行改革, 以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

四、结束语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的幼儿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为实施幼儿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的多元智力表现出很大的个人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与弱势智力。通过整合多元智力与课程、学习风格、项目学习和智力评定, 能使幼儿个性化教学取得较好的预期目标。在未来, 继续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进一步探究多元智力与课程、学习风格、项目学习和智力评定的整合问题, 为幼儿个性化教学提供具体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卫倩平.审视与超越:教师权威由非理性向理性的回归[J].教育探索, 2009, (12) .

[2]边霞.试论个性化的幼儿艺术教育[J].早期教育, 2004, (7) .

[3]周国华.多元智能理论对现阶段幼儿师范生教育的启示[J].各界 (科技与教育) , 2009, (1) .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成功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成功教育 英语教学 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而这种新形势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新课标也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将智能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就成为当代英语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观念。加德纳(1993)认为智能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在加德纳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Armstrong. T,2003)。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多维的、开放性的系统,它最大范围地强调了现实中人类存在的几乎每个领域的智能。在加德纳看来,人类的智能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智能的整体性特征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九种智能,每种智能同样重要,各智能间统筹协作、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创造的产品需要多种智能共同发挥作用。

(二)智能的差异性特征

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使人们在智能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每种智能在不同的个体身上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强项和弱项之分,各具特点。

(三)智能的实践性特征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和个体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不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和走向社会之后能否获得成功。

(四)智能的开发性特征

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和不同的高峰期。多元智能水平发展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开发与训练。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各种智能和潜能,促使其全面发展。所以学校教育要把多种智能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挖掘其潜能,培养其思维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智能,只是智能组合的方式及表现形式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才表现出了个体间的智能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其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也是英语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重点。

二、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提出于80年代中期,其目标是追求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准备。而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教育。从这方面看,两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对于其中的“尊重需求”马斯洛是这样解释的: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得到成年人的认可则是他们实现角色转化的前提。如果他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得不到正面的、积极的反馈,就会缺乏主动和自信,就不能正确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从而造成对社会的认识不清。

由此可见,成功的经验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作用。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成功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给英语教育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启示:每个学生的智能组合都有所不同,同时暗示了其实所有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只不过在才能的类型上存在差异而已。作为英语教师,应立足于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基本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标准化的成绩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使一部分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一部分学生则尝到了失败的痛苦,长此以往,只会造就出更多“差學生”以及“只会考试的机器”,这与我们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分数的高低,只是因为智能类型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不同。韩愈曾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伯乐型”的教师。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用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在了解学生、赏识学生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的优势为评价的出发点,不要忽视学生任何一点点进步,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

nlc202309020224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强项智能,如果智能强项得到较好的培养与发展,是能够产生正迁移,促使智能弱项也得到发展的。所以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以个体所拥有的智能强项作为出发点和基础,开发其潜能,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其智能强项,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词汇的教学,让逻辑数理智能占优势的学生通过归纳来记忆,让音乐节奏智能强的学生把单词融入音乐来记忆等。与其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如还课堂给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再者,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自己在优势智能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将其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这样一来会感觉到他们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成功的体验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也可以带动英语学习的进步。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从以分数定成败的选拔性评价走向注重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被评价者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在这种轻松自由的评价气氛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并把评价看作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非是那种“一分之差,天上地下”的紧张焦虑。再者,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和闪光点,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比如,对于极善于课堂表演的学生,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这方面的智能优势;而对于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创造开口的机会,并对其取得的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自信心。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学生的智能强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找到属于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这才是成功的英语教学。

四、结语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不但能完成教学中要求达到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目标,通过成功经验的不断累积,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综合能力方面的素质。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陶行知先生也說:“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作为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迎接“成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金莺,宋桂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0.

[2]Howard Gardne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15.

[3]裴正薇.MI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2):29.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7-331.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 人民教育,2001(9):6-7.

[7]施春花.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J].教育教学研究(考试周刊),2009(34):220.

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第12篇

一、多元智能理论需要个性化的教学对象

小学教育中, 教学对象主要都是年龄较小的孩子, 思想较为活跃。在传统的教学中, 因教师没有形成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学生传输知识只是一味的进行灌输, 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 对学生实施统一的教学方式, 没有对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重视, 无法展现学生的个性化。多元智能理论提出, 对于教学对象应该体现个性化原则, 要求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改进, 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强化, 并密切观察学生的各项活动, 以便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了解, 使学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例如, 在讲解课文时, 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表演, 并对文章后续的发展进行猜测, 创造, 综合提高学生的读、写、演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现代的教学体系中, 一般都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小学的教育体系中, 较多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 教师一味的进行讲述, 学生只是负责听, 对知识实施灌输式的学习方法, 对教学中理论知识过于重视。此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不但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也就更加无法实现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对相关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还需使学生所学充分应用于生活中,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多元智能理论要求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中,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度上, 加强针对性。在新课改的影响下, 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渐被应用于教学中,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考虑学生所需, 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智能优势情况,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以便使学生之间的智能水平差异得到综合, 使学生能够共同发展进步。

在实际的应用中, 教师可根据本堂教学内容, 开展实地演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以及爱好不同, 将其划分为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或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 在实施采访的过程中, 就需要将学生之间的角色划分清楚, 选取交流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采访的记者, 选取对摄影以及写作方面感兴趣的人员作为现场笔录人员、摄影以及录音工作人员, 各组之间应该进行协调的配合。在此过程中, 可以将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使学生对学习能够更加富有积极性。

四、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教学评价

在相关活动结束后, 对教学进行评价是较为关键的环节, 且在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 对于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标准只局限于考试的成绩, 教学评价方法较为简单且不够全面。应该此种教学评价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对书本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及掌握, 但是却脱离了与实际的联系, 无法将所学应用到所需, 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发展情况, 使教学效果不佳。

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 每个人的智能都是不一样的, 其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 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智能优势不会相同。所以, 教师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不应该只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智能优势, 进行综合的考虑分析。主要体现在:在评价中,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智能、音乐以及运动智能, 尤其是人际交往智能, 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考核。此种方式, 能够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科学。学生自身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其可以有自己才能的展示舞台, 使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学生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较多的锻炼, 并完善自我。

结语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在小学的教育中, 也开始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广泛应用, 对于传统教学来说, 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改革以及挑战。所以, 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下, 还需充分了解并掌握多元智能理论, 使其能够充分的应用到教学中, 为教学服务, 并使小学的教育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7) .

[2]朱云水.多元智能理论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J].教书育人 (教师新概念) , 2010, (8) .

上一篇:通用组态技术下一篇:不同血清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