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2024-06-03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精选12篇)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前言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 和能源、信息并称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 该领域也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随其蓬勃发展而日新月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摇篮, 担负着为材料科学领域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 基于人才质量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现代文明进步的考虑, 对提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在2007、2008两年工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切实把教育、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抓好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 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 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研究、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 最终全面增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致力于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 特别是依托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晶体学等特色学科而衍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定位于以理论创新, 科技创新为主;以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 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的创新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学校、学院以及细化到专业的教学工作更多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培养, 实践教学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王充的“施用累能”, 朱熹的“知行合一”和“践履”, 都充分说明知识转化为能力离不开大量的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 将所学知识与理论能够以实践的形式反映出来,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与兴趣, 并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勇于探索自然的精神;此外, 实践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 在实践中质疑、探索、求新求变、追求创新, 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思路与原则

专业培养目标是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 理工科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均以实践教学为主, 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创新型人才。”因此,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为:以培养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又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扎实基础, 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 培养适应面广, 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构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全方位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 使材料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具体构建思路的指引下, 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目标。以学生的具体需要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今后就业发展的需要, 在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全面发展的同时, 突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需本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基本思想, 综合全面考虑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方面因素,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规定, 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考虑到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内部各课程等教学环节之间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并相互衔接的产物, 所以,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 需实现优势互补, 处理好世家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进而培养出“又红又专”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此, 在实践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体现出育人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2.具体构建举例

(1) 扩大校内外实习基地范围, 提高认识、生产实习质量

认识实习作为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课的一门重要过渡课程,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的交叉学科, 因此, 对于刚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学生, 对本专业还不够了解, 为此, 认识实习过程对理工科学生认识本专业便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实习过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结束后,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的又一重要环节, 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 也是考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解决实际实验生产问题能力的一个步骤。因而, 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实习基地建设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院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以本专业、本学院实验室为依托, 建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核心, 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范围, 校内外共建相结合的思路。此外, 可以引进和聘请校外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指导部分实习教学环节, 提高其影响力和加强学生认识印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并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建立互惠互利, 共同合作的关系。

(2) 加强课程训练和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课堂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作为实践性教学的第一场所, 应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 探索各种教与学方式的优势互补和应用,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作用, 如开展实践导向、讨论式学习、探索研究式教学等来加强课程训练,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 以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融会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的。需高度重视实验教学, 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做到基础知识的不重不漏, 相得益彰。另外, 也需减少验证性实验、模仿性实验, 结合教师的课题项目和实验室资源,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使得实验室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并为实践教学工作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

(3) 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也是检验高校教学水平, 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认证的重要依据。从狠抓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开始, 由论文的选题、指导、答辩、评分全程监控, 严格把好环节关, 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探求真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进而加强和完善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蜕变。

四、结语

构建与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特别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进一步理顺教学观念, 在摸清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数据的基础上, 做到从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到实践经费的落实等各方面都要全面合理地体现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逐步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的探究中走在了前列, 学院毕业生以“专业精深、知识广博、勇于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严谨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干劲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但是,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施与运行是一项既重要复杂又艰巨的任务, 为此需要长期探索, 特别是寻求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教学体系内容的圆满完成并能够推进学院软、硬件条件的有机整合。另外, 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 如何完成其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匹配, 共同推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顺利实施, 等等, 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

[2]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

[3]熊志卿.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5, 5 (1) :52-55.

[4]周立新, 龚建勤, 陆新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7, (4) :102-105.

[5]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 2006, (32) :20-22.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第2篇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文章阐述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思路,论述了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分析和指出了高校经济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和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最后阐明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作 者:袁田利 作者单位: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52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2009“”(3)分类号:G642关键词:实践教学 体系改革 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第3篇

【摘要】从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的角度出发,对生物工程特色专业的实践及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讨。从目前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及问题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利于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措施,更新和完善了生物工程专业现有的实践及实验教学体系,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关键词】生物工程 创新型教学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编号:2015JGA230);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编号:2014JGB14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9-01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结合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实践性教学,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鉴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薄弱的特点,以及我院现有的办学条件约束和办学特色定位。我们在原有实验教学工作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学生教育的特点,探讨适应社会形式和企业需求的具有创新实践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目前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1.实验内容多是传统的 “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较少

“验证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其他技能,通常采用“告诉——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用实验验证已学过的生物学原理,概念或性质,这种“照方抓药”模式是高度固定化的,但已不能适应现代生物工程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方法的要求。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蛋白质两性性质及等电点的测定”、“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技术”等皆是根据实验要求所获得的结果来验证实验原理。

2.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固定,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和能力水平的培养

传统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编印了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教师详细地讲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按指导书的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实验,然后提交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如同一个机械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独立思维受到压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仍以板书授课为主

生物工程专业一些专业实验课的实验原理并不复杂,但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板书式实验教学仅用理论或文字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实验操作的细节和过程。而且缺乏动态的讲解和操作演示,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对实验教学的操作兴趣。

4.实验考核方法不严谨,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态度和能力

由于学校的不断扩招,实验室容量的限制,致使学生都是4-5个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有些同学根本不动手操作,回去又将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抄袭一遍。这种实验考核方式对学生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导致学生不能认真态度对待实验过程。从而实验成绩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掌握水平和操作能力。

另外,传统实践和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其他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良好建设,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缺乏具有较强工科背景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师资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和体系的改革或重新整合,以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体系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现代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段德君等, 2011)。

二、今后实践教学模式的调整优化

1.优化整合实验内容,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通过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将之前属于多门课程中的实验进行系统整合优化,围绕从生物工程的传统到现代,上游到下游等内容重组实验教学。如《生物工艺学》的实验课程仅安排一项实验内容——腐乳发酵产蛋白酶菌株,但是实验内容却包含了“腐乳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蛋白酶菌株的纯化”、“蛋白酶菌株的初筛”、“蛋白酶菌株的复筛”、“蛋白酶菌株的摇瓶发酵”和“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活力测定”等一个完整实验体系,使学生对生物工程的上、下游技术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实现多元化教学

传统实验教学多采用板书式授课方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实验操作过程不够具体形象,学生会感到枯燥,并且影响教学效果。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实验软件、多媒体课件等多元化教学,节省示范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扩大知识领域,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是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动手实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改变考核方法,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既要重结果又要重过程,因此需要加强实验过程的考核,加强实验过程的考察记载,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自主实验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考核涉及实验的基本技术原理,操作流程方法,结果分析、注意事项和问题思考。平时成绩考核中除了考勤之外,还重点考核实验预习和资料的收集情况、实验过程的安排合理与否、实验习惯、实验数据记录等。采用多尺度考核方式,提供学生对实验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今后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在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和尝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多管齐下,根据自身特色,以培养工科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海锋,饶志明,堵国成.本科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四阶段递进式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10,4:56-59.

[2]陈剑锋,陈菁,谢航,许明塔,潘孝平.构建生物工程学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2-24.

[3]倪晔,陶宁萍,丁卓平.食品化学实验改革实践[J],中国科学教育,2006,12:39-40.

[4]段德君,梁运祥, 陈守文, 葛向阳, 阮丽芳.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11-114.

作者简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第4篇

1 扩大专业的授课内容,增强学生专业能力

播音人员和现代主持人员对于文化娱乐服务事业来说是主流力量,从事主持行业以及播音行业的职员除了要在主持工作和播音工作方面累积职业知识,形成专业素质之外,还需对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接触和研究,令自身成为博采众家之长的职业人员。对此,播音人员和主持人除了应具备从业技能以外还需具备文艺方面的修养,不断积淀学识和最新的信息,掌握先进的传媒技巧,把传媒方面的技能和自身学识及行业要求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好播音工作以及主持工作。所以,学校进行播音课程以及主持课程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与主持工作以及播音工作有关的传媒学科加入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之中。比如,可以让主持专业的学生以及播音专业的学生学习新闻学知识,可以重点学习如何采集新闻素材、如何对素材进行整理,并加入编辑新闻稿以及报刊排版方面的学科。主持人很多时候需要播报并评价时事信息,栽培学生采集、编撰新闻的技能可以令学生熟悉稿件的来源,了解文稿撰写的结构和思路,最后掌握评析新闻信息的方式,这样学生在当上播音人员或进入主持行业以后,能减少工作中的疏漏。同时,还要增设台本编写课程、演绎基础、歌曲演唱以及台风形态练习课程,借助这些与主持职业有关的学科来提升学生们的涵养[1]。为了巩固播音专业学生、主持专业学生的文字能力以及语言能力,可以在主持专业之中增加东方文学学科、西方文艺学科,同时着重培训学生的谈吐风格和普通话能力。

2 结合学生的特点培养主持专业及播音专业技能

在给学生增设新闻课程、演绎课程等学科时,除了为学生开拓知识范畴之外,还需栽培学生在播音专业和主持专业上的知识技能,防范出现知识累积庞杂而专业性不足的情况。所以在为播音专业以及主持专业设置实践性的教学结构及体系时,需要针对具体教授的内容进行比例方面的调整,令学生在播音以及主持上的专业特长能得到突显。比如可以围绕兴趣和特长对主持、播音专业的学生实施调查,确定学生更擅长或偏好哪一种节目或主持形式,并针对特长帮助学生设计训练内容。假如学生喜欢新闻、法治以及民生一类的节目,就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讲述、播报等语言能力,并重点培育其新闻采编、访问以及评论能力,令学生了解新闻材料的来源,形成客观评述时事新闻以及社会事件的思路与能力;如果学生偏好娱乐类的节目,可以培训学生的演绎技能、演唱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令学生可以对各种各样的主持环境进行适应,提升学生的文体能力以及娱乐精神[2]。

3 结合实际工作强化学生的播音主持能力

为对播音学生及主持学生职业实践技能进行训练,在设计具有实践特点的教育形式和结构时可以将真实的播音工作以及主持工作和教学环节配合起来,使学生在对播音技能进行学习的同时对真实的播音工作进行体验,而学习主持的学生也可以获得参加主持的机会。对此,可以借助模块化思维设计教学结构,利用实践模块为学习主持以及播音的学生开展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比如在教授播音课程以及主持课程时可以通过设置与主持、播音对应的主题并围绕主题组织专业训练。比如,每个学校都设立了广播站、编辑部以及电视台,可以让学习播音的学生参与广播站的新闻以及文章讲播工作,以此使学生的讲播能力获得强化。此外,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栏目设计,帮助广播站创设一些新颖的节目,同时还能面向学生开放与主播互动的栏目,令播音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尝试与“听众”进行互动。对于学习主持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文体表演节目的方式令学生有机会参加主持练习[3]。比如,可以让主持专业的学生轮流主持学校的体育竞技比赛以及文化娱乐节目,以此培训学生在主持过程的应变技能。

4 结束语

只有具备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主持播音人才才可以达到现代文娱行业对主持、播音职业人才的要求。所以,在对播音主持方面的学科进行优化时,需要强化教学结构的实践性,通过增设与播音主持有关的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能开拓学生的知识累积范畴,提升学生的主持以及播音技能,帮助学生实现成为主持人和播音员的梦想。

参考文献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第5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教学 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难等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被新闻网络所报道,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2014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向了最高峰,网络等媒介以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评价来形容这一年的就业难问题,当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到十年前的三倍之多,高达750余万人。社会面对如此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成为社会的一大矛盾。然而,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企业劳动力短缺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难、招工难等现象。这些迹象说明,目前培养大学生的方式方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就业难的主要矛盾。显然国家对这一矛盾早已开始关注,并在不断缓解、疏通这一矛盾,教育部明确规定各地高等院校要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这符合“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等创新型的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在这一方面进行培养,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也正是从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归纳、总结和提升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成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促进高等院校转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解决现阶段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背景下,现阶段高等院校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目标、理念不明确,教材更新速度慢,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教学的方式方法陈旧,实训基础建设投入少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于各高等院校。因此,围绕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等问题,如何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如何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四十年代就产生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同时美国也成为世界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最为先进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均将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程讲授。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英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的国家之一,其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如英国以政府的名义成立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产业基金,大大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同时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经过多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推动了英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英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德国政府也提出了“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这一理念,并由教育部门制定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为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依据。

整体上看,国外发达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成熟,也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同,对未来高等院校如何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家先后推出了振兴教育行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等教育发展规划,均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清华、北大、人大、武大等高等院校进行了试点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和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近十年来,与之相关的科研、学术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论文发表以每年近千篇的速度增长,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可以应用到实践当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等,更是有部分优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对创新创业能力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实践教学的发展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内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方向与视角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分层分类研究和体系结构研究两大类。分层分类研究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再根据不同层次的专业、年龄、类型、爱好、社会需求等进行分类培养,这样可以根据需求定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系结构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先建立好培养人才的系统和结构,再将需要培养的人放在体系中进行培养,达到预期的培养目的。其中普遍受到认可的体系结构包括:三结合、三层次、三培养体系,驱动、受动、调控、保障体系,内外一体的开放式体系,四子系统、四平台、四层次体系等,这些体系在不同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查找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导致就业供求矛盾的主要根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本、专科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扩大,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社会热门专业,众多院校一股脑的新增专业和扩展班级数量,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过于集中,就业时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职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另外一面,企业又存在招工难、用工难的局面,很多企业打出高薪、高福利的待遇却找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部分企业存在大量用工缺口,这一供求矛盾在新闻、报纸上年年有报到。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中不缺乏高学历、高智商的,但与社会需要的既有较高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比,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是高等院校在教学体制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与用工难的重要对策。2.促进高等院校改革,加强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经过十几年对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目前我国对学生的培养已经由精英式的教育模式过渡到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也在向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方向努力。大众化的教育体制更侧重于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普通劳动者和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教育体制改革,顺应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各类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步建立满足实际需求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开展校企合作、外聘校外专家、到企业实习等工作。逐渐由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过渡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行的教育模式。逐步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放在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上,可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仅作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法宝,更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的意义

1.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国家层面,为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矛盾,疏导高等院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将教育资源用在社会实际需求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准确引导高等院校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2.缓解就业压力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改变就业的局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就业季顺利与企业对接,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大学生就业。

3.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都是怀揣梦想走入社会的,但很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很难得到应用、无用武之地,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毕业生能够顺利、快速的适应企业,对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视角

现阶段,尽管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基础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实训教学、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而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资金投入以及教师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均不成体系,各项研究与应用多集中在个别领域或者局限于某一专业。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的支持和鼓励,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热门,许多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在不断探索,也不乏出现了许多初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研究出符合国内需求的一些新思路、新做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助于国内外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系统的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符合我国高等院校实际需要的理论方法,并力争提出新的观点和适宜推广的方案。

2.访谈及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人员进行访谈,找出各方关切的问题,并查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将总结出的问题进行调查,寻找出既符合社会需要,也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方法,并对相关专业学生跟踪研究,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三)研究途径

国家先后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大学生恰恰是最符合也是最需要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群体。高等院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也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具体思路;二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独立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使其具有独立开辟事业的能力。

五、结论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研究创新创业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2.[3]李树林.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4]黄成云.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山东管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为:jy2015-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第6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初中地理;教学体系

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开创性贡献,技术创新已经超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成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要素。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等创新成果的最重要载体,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决定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据统计,我国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的比例不足40人,显著低于日本、德国、法国的水平,通过教育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夯实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基础成为重大现实需求。中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阶段,通过培养初步形成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对于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地理课程教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地理课程教育的初步体系建立于19世纪末期,随后地理课程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等多个层次展开,地理教育的作用认识不断深化、师资力量不断充实、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绩效显著提升。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行的不断加速,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才等领域互动交流不断发展,地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我国现阶段地理课程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现行地理教学依然建立在教师本位的观念基础上,课堂教学通常采用教师说教的形式授课,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足,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需求,也难以有针对性的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高。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各种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应用,特别在地理课程成绩在学生升学方面的影响不显著的情况下,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方面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3)教师创新型教学的激励不足。教师实施创新型教学的激励决定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实践中,教师创新型教学过程和创新型教学绩效与教师的物质、精神等激励机制缺乏有效关联,从而导致教师实施创新型教学的激励不足。

二、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导向的初中地理教学体系创新

以通过培养初步形成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我国的初中地理课程教育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构建:

(1)积极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本位学生被动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通过引进课堂换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学生授课、教师听课和点评的形式进行教学,并通过引入学生之间的评价排序机制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网络时代提供的教育信息资源的便利性,将网络教育工具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育中,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工具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度。

(2)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随着创新过程和创新对象复杂性程度的不断提高,合作成为创新绩效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典型人格特征,也是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重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的形式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兴趣小组的组成应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3)建立教师创新型教学评估制度。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应建立教师创新型教学评估,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细化为量化的指标进行教师评估工作,通过评估褒奖先进树立典型,并将教师创新型教学评估结果与教师职级晋升、收益等建立关联,从而建立教师自主加强创新型教学方法学习、提高创新型教学实践的内在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田若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优势丰富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

[2]韩海,中学地理学科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兼论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M].课程.教学.教法,2009,06:70-75

[3]申大魁,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韦伯模式在中学地理校内考试试卷分析中的应用探究[M].考试研究,2013,04:22-29

[4]万智巍,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知识储备与教学顺序——以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1“大规模海水运动”为例[M].教育教学论坛,2014,08:86-87

机电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重构 第7篇

一、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教学是应用型机电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检查, 它对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和实验室开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配置和管理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陈旧。

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条块分割, 实验课绝大多数依附和从属于理论课, 并为理论教学服务。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上按各门理论课程的要求而设置, 以单一的、理论验证性实验项目为特征, 实验学时明显低于理论学时。实验教学没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还没有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先进性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较少。

(二) 没有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

目前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较多地重视了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实验开出率的评价, 对实验教学的效果, 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效果, 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许多学生的理论考分很高, 但动手能力很差;还有实验报告的雷同和抄书现象也比较明显, 有的同学不动手操作直接拷贝别人的结果而获得高分。这种单一的只看实验书面结果而忽视实验过程的考核方法极不合理, 不能客观公正地评判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严谨治学态度的培养。

(三) 实验室开放的力度不够。

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实验室开发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是开放实验室的数量还是开放时间都远远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

(四) 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力度不大。

目前的实验师资队伍只能满足验证性实验的要求, 无法完成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 在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的前提下, 还需进一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

二、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验教学体系是以学习实验理论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一体的实验课程综合系统, 它和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从而使学生获得整合知识的能力。因此, 在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时, 应从学科发展和培养学生能力等各个方面统筹考虑, 以学生为本, 构建符合以下指导思想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一是树立“大工程”意识, 改造原有的实验管理体制和实验室建制, 建设一个涵盖完整的具有现代工业体系的实验教学训练基地, 既适合工科学生的实训, 也接纳其它学科学生的培训。二是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逐步形成“系统化、层次化、模块化、综合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三是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应用型机电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非常必要。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实验教学层次的创新。

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着手, 构建创新型的实验教学层次, 主要包括基础型实验教学、提高型实验教学和创新型实验教学三个层次。

1.基础型实验教学。

这一层次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验证课程理论,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工程背景,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专业的兴趣。实验内容包括硬度实验、范成实验、直径的测量等常规实验项目。这个层次主要针对低年级知识背景, 课程安在一年级。

2.提高型实验教学。

这个层次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在学科或专业内的综合实验技能, 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实验、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液压与气动实验等内容。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时间安排在二、三年级之间。

(二) 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创新。

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必须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三) 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

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需要完整的质量保证制度。

1.构建面向创新型实验教学质量的制度保证体系。

严格规范实验教学活动,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构建面向创新型实验教学质量的过程保证体系。

在实验教学内容和选题方面, 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 增强实验教学计划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要精心安排, 周密布置;在实验教学的指导上要加强力度, 发现问题, 及时改进。

3.构建面向创新型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

制定完整的适合本专业教学特点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使其既能反映实验教学现状与教学质量情况, 又要繁简得当、可操作性强。实验教学评分机制的改革是整个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 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不同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归纳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 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提高课堂内容的信息量和实验教学效果。通过运用综合性、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寻找适合实验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手段,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整, 实验教学内容丰富, 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 不仅加强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而且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方工科专业建设现状, 改革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 构建了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邹吉高, 李克华.对构建高校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第8篇

国家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010-2020) 》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 着力提升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使得现代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建立新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以提高培养人才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迫在眉睫了。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宏大新时代背景下, 学校除了要创建良好的制度和平台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外, 政府和企业也需承担保驾护航的重要职责,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扶持、助推等行业支撑。从教育的角度出发, 学校要联合政府、企业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心准备, 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改。

现有高校实践创新培养实践体系有下列不足:

1.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 国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 对现代人才需求已经不满足于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且对人才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提出新的标准。而现今实践培养体系不能满足人才这样的要求。

2.实践能力培养的自身难度。高等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全面性, 近年来像我校这样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已经注意到应用型、创新性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了, 但实践能力的知识除了其技术知识的系统性、 逻辑性、确定性的显性知识外, 还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的特性。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实践能力的传授和获得。

3.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由于现代高校用人体制的结症, 很多高校的教师都是高等学校的研究生, 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 科研能力强, 但普遍存在有实践、 创新动手能力差的缺憾。

4. 实习和实训环节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脱节。 由于国家没有政策支持, 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性, 学生的实习实训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 甚至妨碍企业的正常生产, 造成现在企业对于高校的实习实训投入没有积极性, 使得实习实训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机的结合, 造成学生在高校中的培养理论知识强, 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 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弱化。

5.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以学生培养的实践能力、穿新能力为目标的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虽然对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活动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的对应, 例如课程内的实验、课程设计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 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可操作性, 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6.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现在高等学校的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知识按照理论知识结构设置, 没有强调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实施相关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没有打破学科界限、专业界限甚至是课程界限, 因此, 实验和实训只是单一或局部的技能训练, 不能提高综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 技能的培养规格也是闭门造车, 没有按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企业的真正需求进行, 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

7.企业实际与学校的现状对接不足。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学校聘用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不熟系高等教育规律和方法, 难以胜任对于人才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些技术人员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也无法和教师、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使这些良好的优质的工程能力的培养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 影响人才工程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

针对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对现在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做出相应的改革,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以我校大机械专业涵盖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这些专业都是应用型、实践性强、实践创新空间大的专业, 以此专业为例对工程实践创新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出几点措施:

一、结合现代市场需求制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分析大机械各专业所服务产业市场发展, 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认真分析, 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能力的需求细分, 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中要结合市场要求, 提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各培养层次对培养目标、人才所要的基本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特点提出特殊要求。

二、搭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以提高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中, 以加强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实践模拟、创新实践、创业辅导为内容体系, 面向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性教育模块化课程群, 与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结合, 形成培养“面向基层、服务地方, 学科理论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引用新的人才评价目标和培养模式

结合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实际, 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五个“引入” (即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引入行业企业专家, 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引入行业企业, 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在院系、专业和学生导师等多层次上实现校企深度 “双元”合作) , 将其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突出培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另进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校企合作“双向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际需要, 推行学历证书与驾驶证、汽车电器维修证、二手车评估证的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的教学培养模式。

四、建立符合提高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团队

把具有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教师通过下工厂实践、到企业挂职、和企业科研部门联合科技攻关等形式, 让教师提高解决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完成“双师型”教师的队伍计划培养, 与此同时, 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入课堂和实践指导, 带企业相关任务进行毕业实践训练等方式。 逐步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 符合提高人才培养中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

五、建立创新实践实训体系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克服实践实战化的困难, 把实践实训体系分两个层次, 一是以信息化管理云平台搭载各专业课程实训模拟系统及创就业实训系统, 通过角色扮演、沙盘演练、多层级实战, 全方位实现理论知识转化、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升“E+N”校内实践实训体系。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广大资源, 构建能针对专业就职能力的实践和实训项目, 使基本的实训基地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基地。例如我校在原有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实训条件基础上, 整合校内资源与北京运华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新能源教育创新实践基地, 即为企业培养地方区域汽车服务人才, 也为学校实践、创新性人才培养实践闯出一条新的途径。

六、建立健全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机制方面, 实施针对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体系、教学效果等的360度多维开放式评价体系, 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七、建设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

创新创业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及各类专业人才,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二是企业、行业协会, 起到示范引领带动的作用;三是高校及科研机构, 这是创新的来源;四是良好的金融资本环境, 特别是活跃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五是创业导师及各类创业服务机构, 为创业者、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六是创业文化, 欣赏创业、鼓励创业的环境氛围;七是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等。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创业教育与服务“生态链”, 以学生、老师、学校为关注点, 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输出为主线, 从广度、深度、强度等方面塑造多维度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通过对实践创新体系的系列改造, 我校实践创新体系中结合教学实际, 综合以上几点, 创造性的和当地政府创办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园, 对在校学生创新性的科技成果, 进入创业园区, 给予资金支持、政策指导、创业辅导, 成立科技公司。使一批批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成为我市科技转化的示范单位。证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有一定效果, 其实践培养体系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需要。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部分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性。从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改革、评价体系革新到联合政府、企业搭建创新平台, 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 实现人才从工程实践、实践创新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逐步形成具有应用型特性本科院校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第9篇

一、以“四制”为核心, 培育不断发展的人

1. 伙伴制促进了学生均衡发展

根据伙伴制要求, 每名同学都寻找一名与自己关系亲密、同性、同寝室或同餐的同学, 自愿结成小伙伴, 并且同位而坐。伙伴结成以后, 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学习上互相合作、在思想上互相激励、在行为上互相监督、在困难上互相鼓励、在困惑中互相沟通, 即“伙伴六大义务”。伙伴结成以后, 学校通过“日、周、学期”三级评价体系对伙伴实行“捆绑”式整体评价, 通过《伙伴日常行为指引》和《伙伴互助量化细则》等具体评价制度多伙伴进行评价和激励。伙伴之间通过有效互助“用智慧启迪智慧, 用生命影响生命”, 从而促进伙伴的均衡发展。

2. 目标制实现了自我发展

伙伴结成以后, 还要在生活、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制定共同的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学期目标, 并把这些目标填写在学校配发的《与伙伴共成长目标手册》上 (如图1) 。目标要有制定、有总结、有评价、有比较、有记录, 做到“五有”。目标制定要有针对性、要有方向性、要有周期性、要具体可行、要持之以恒、要互相监督、要按时达成, 做到“七要”。伙伴通过共同制定、互相监督目标的落实, 体会了完成“小目标”带来的成功喜悦, 坚定了成功的自信, 学会了利用“小目标”设计来实现“大人生”, 从而逐步走上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之路。

3. 竞争制使学生具备持续发展能力

班级内每对伙伴都要选择一对与自己水平接近的伙伴, 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在学习、表现、集体活动等各方面进行竞争, 竞争情况由值日班长登记在“伙伴发展跟踪卡”上, 日汇总, 周总结, 评出“优胜伙伴”。竞争制增强了伙伴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激活了他们在课堂和生活中的生存状态, 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了竞争意识, 掌握了竞争方法和技巧, 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 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4. 导师制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导师制要求, 学校每位教师都是学生成长的导师, 导师要对所帮扶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行为上进行全程、全面帮扶, 帮扶效果要依据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来评判, 以防片面帮扶, 导师针对学生发展的弱项来制订帮扶措施和计划, 但要统筹全面发展。每位导师具体负责3~4位需要帮扶的学生, 结成帮扶对子, 并填写“学期帮扶记录”, 学期末学校要对导师进行督导评估, 依据学校制定的“导师考核细则”, 将导师评估结果纳入教师考核。通过导师制, 对学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进行有效指导和帮扶, 使学生综合素质、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二、“四制”构建了新型育人体系

1. 导师制实现了教师的全员、全程、全面育人

导师对学生品质、心理、生活、学习负有全方位指导的责任, 在学生眼里, 教师不仅是学习上的导师, 还是生活上的父母和朋友, 导师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接近, 深度交流, 有利于教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对教师来说, 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学生的机会, 对学生来说, 被来自导师的无微不至的全方位照顾所幸福着、所快乐着, 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导师制, 让师生观念根本转变, 导师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父母、心灵上的知音、成长路上的朋友、学习中的导师。导师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呵护, 弥补了学生发展上的短板,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整个“四制”育人体系中, 导师育人起到主导作用, 掌控着学生的发展方向, 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 伙伴制实现了伙伴育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 青春期的中学生, 伙伴的影响力高于家长和教师。对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生来说, 逆反心理增强, 来自内心的独立要求与自身依赖性产生巨大矛盾和落差, 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力减弱, 伙伴的影响力上升。因此充分利用伙伴来影响伙伴, 利用伙伴来促进伙伴, 这对学校现有的育人制度来说, 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关系亲密的同学组成固定伙伴, 通过共同评价把伙伴紧密结合, 来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兵管兵”的目的。实践证明, 伙伴捆绑得越紧密, 它们的互补、互助、互促作用越明显, 好的经验就越快传递给另一方;同样, 这种传递也会得到相应的正反馈, 从而再进一步促进另一方的发展。这就实现了伙伴育人的一种特有的发展模式———伙伴共生发展之“梯”, 详见图2。

3. 目标制实现了目标育人

目标制要求每对伙伴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都要有发展目标。目标要合理, 合乎伙伴实际, 要切实可行, 不能贪大求全;要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要相互鼓励, 相互监督;要善于发现自己和对方的不足;要坦诚相待, 开诚布公;要有落实, 有总结, 有监督, 有评价。小目标的完成, 可以使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可以让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不足, 汇积点滴进步, 铸就人生成功。目标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灯塔, 指引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规划、自我发展。

4. 竞争制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

竞争制的实施, 不仅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自信, 形成竞争意识和具备竞争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 积极分析对手和自我的优势以及不足, 对别人和自我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让学生在竞争中, 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以上几个方面的育人作用, 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条主线,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体系, 综合作用于学生发展。“四制”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还在育人方向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切协调, 统一成为一个整体, 从而为学校育人构建出了一个新的育人体系, 详见图3。

三、创新评价体系, 促进“四制”全面实施

评价是落实“四制”的关键。为了保证“四制”的各项育人功能落实到位,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学校创新评价制度和方法, 运用评价手段建立了动态的、可量化的多层次评价机制, 确保了“四制”的顺利实施。

1. 导师育人动态效果督导评价表

每位学生在一个评价周期内, 其最终发展效果与基准值相比, 高于基准值者为优, 低于基准值者不合格, 等于基准值为一般。以每位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对导师进行督导评估, 见图4。

2. 伙伴发展目标评价

伙伴成立后, 要共同制定发展“三级”目标, 依据三级评价, 对发展目标进行评估, 见表1。

表1依据学期“目标达成率”对伙伴综合发展情况给予定性评价:目标达成率≥80%为优, 目标达成率≤60%为不合格, 目标达成率介于两者之间为良。

3. 伙伴日常评价表

伙伴建立以后, 班级要对伙伴进行捆绑评价, 学校制定了《伙伴日常行为指引》, 并下发了“伙伴日常行为量化表”, 由每个班级值日班长, 对伙伴每日课堂表现、生活表现、行为表现三个方面进行每日评价, 日日汇总, 周周总结, 优秀者当选“每日优秀伙伴”和“每周优秀伙伴”。

4. 伙伴阶段评价

除了日常评价, 学校还推出了《伙伴阶段评价方案》, 设计了阶段评价表, 对伙伴阶段性发展情况及时跟踪了解, 一般结合阶段检测, 每月进行一次。阶段评价的主要指标就是伙伴提高的幅度, 见表2。

对伙伴除了有“每日评价”和“阶段评价”, 还有“学期评价”, 评选本学期班内“最佳伙伴”和学校范围内的“伙伴之星”。通过三级评价, 将伙伴机制运行的过程和效果完全纳入可评估、可监控的范围, 引导伙伴良性发展。

5. 伙伴建设的班级评价

学生的发展状态, 最终会体现在班级的发展水平上, 因此, 学校对学生的发展评估, 具体落实到对班级的督导评估上。学校根据班级学生整体发展状况, 定期对班级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 为每个班级排出名次, 进行公示。

通过运用多层面的评价制度, 有力地推动了“四制”的实施, 并逐渐将它完善成为一个系统的育人和评价机制。

四、“四制”改变着学生, 改变着学校

“四制”的实施, 深刻地影响了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健康成长。导师在对学生深入了解和近距离的接触中, 重新认识了学生, 他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导师平等地与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沟通, 让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获得了爱。

伙伴成为每个学生“伴飞的翅膀”, 伙伴制改变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伙伴的存在, 有利于部分孤僻学生心灵沟通和心理问题的排解, 伙伴在同类心理问题上的成功案例, 会成为他们仿效的内容;同时作为生活中的“伴行者”, 伙伴最能洞察另一方的心理变化, 从而为及时预警和干预提供早期信息;伙伴作为课堂评价的主体而存在, 这就让原来的以个体学习为主的课堂组织形式, 转变为以伙伴为主体的课堂组织形式, 伙伴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原来课堂中的那些“冷参与者”, 被伙伴“强行”拖入课堂, 那些被动参与课堂的学生, 通过伙伴之间的互讲、互议、互评、互测、互查等多种形式的互动, 平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使课堂真正成为“全员参与”的课堂。“尊重每个生命, 平等参与课堂, 伙伴共生发展, 互助互促互取”使伙伴课堂成为有机课堂、生态课堂、高效课堂。

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6阶梯式”教学模块,“4平台式”教学模块,“2基地式”教学模块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经历了近年来的高速扩张之后, 已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会计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高校会计本科教学计划的整个实验体系中, 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数量远远不足, 少数高校即便开展了该类实验, 也还处于摸索阶段, 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帮助。

一、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教育部于2006年11月正式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7所部属重点大学进行试点, 推动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 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应运而生。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多元化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会计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 为了保证会计实践的有效进行, 必须对会计实践环节进行统一管理, 建立一个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我们可以根据各个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方式, 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 将财经仿真软件引入课程教学并开设最新实务课程;注重观念引导, 通过创业教育、实验教育、实践性竞赛等措施有效激发实践意识;整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资源, 建立课内外和校内外互动、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二、“642式”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我校的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多年形成、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 并有相关政策性保障运行机制。所谓“642式”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是指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自身素质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这里的“642式”是指6个阶梯式教学模块、4个实践平台、2个实习基地, 这些有机结合起来, 构成了会计实践的完美组合。

1.“6阶梯式”教学模块设计。

该模块设计是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分解成若干个步骤, 从验证性的仿真实验到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转变, 包括对理论的创新应用。同时, 实验教学的具体形式并非仅限定在实验室, 也可以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单向性 (知识点) 基础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所涉及的实践内容主要是操作性实验, 此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对应用软件及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

(2)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分析设计性实验, 此类实验只涉及一门课程, 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的基本实验技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涉及的实践内容主要是综合性实验, 此类实验着重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接近实际工作, 并深化学生在前两个模块中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自身知识、能力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发挥, 进行学以致用的过渡。

(4) 跨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建立在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块的基础上, 是由多门课程中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实验组成, 有的实验内容涉及几个专业的知识。该模块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比如“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课程, 它运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会计等多个专业的知识, 包含企业战略规划、会计信息系统、税法、市场分析、财务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管理、产品研发等内容, 让学生以五人一组组成一个团队, 每位成员担任企业中的不同角色, 比如总裁、财务总监、采购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 同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兼任财务主管、总账会计、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销售会计、库存会计、存货会计、采购会计、出纳等职务, 每个团队经营一个销售状况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公司, 连续从事4~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 让学生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 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 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同时运用当下流行的会计软件比如运用U8或SAP软件完整地记录过程, 通过竞赛成绩、实验总结、软件报表、小组间评分和教师打分来综合评定成绩。该课程以“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为指导思想, 旨在促进高校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升遇到问题时的分析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增强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和责任意识, 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5) 校外实地实习教学模块。该模块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 使之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创新实验教学模块。该模块的设计思路是把创新实验与学科竞赛、教师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相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更加贴近实际,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 在各类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中, 结合创新实验, 积极推动具有创新能力培养的国家级、北京市级学科竞赛。

2.“4平台式”教学模块支撑手段。

“4平台式”教学模块支撑手段是指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 利用开放实验运行机制, 通过综合竞赛实践平台、本科生科研项目训练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开放式在线实验演练平台来保证“6阶梯式”教学模块顺利实施。

(1) 综合竞赛实践平台。该平台是第二课堂的延伸平台,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积极组织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申请各类竞赛活动, 根据竞赛成绩设置不同的学分, 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补充。该环节强调课内外的结合, 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氛围。

(2) 本科生科研项目训练平台。近年学校每年投入专款20万元用于建立“本科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 将资金资助与评优奖励相结合, 以科研项目与学生综合测评、科研奖学金等挂钩的方式强化激励。目的是结合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 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3) 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根据专业特点,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将财经仿真软件引入课程教学并开设最新实务课程。这个平台就是由6个阶梯式教学模块组成。

(4) 开放式在线实验演练平台。该平台是在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之上, 对在线实验教学项目及配套实验软件进行集成, 实现在线远程实验演练。通过该平台将在全校范围内向不同专业学生开放公共实验选修课, 使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得到会计知识的基本训练。

3.“2基地”式教学模块辅助手段。

“2基地式”教学模块辅助手段是指利用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条件, 保证“6阶梯式”教学模块的有效实施。近年在中央和地方共建资金的支持下, 校内实习基地得到了快速发展, 实践条件得到了改善, 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技术素质, 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增强学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 逐步探索并形成了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并在保证基地集中实习效果和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扩充实习基地数量。

三、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效果

在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宗旨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中, 实现了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转变, 无论是实验项目的数量还是实验项目的难度都超过以往, 从时间和内容上给出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使学生能根据个人的实践基础和兴趣爱好、不同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实践内容。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 创新性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指导分不开, 这就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 又要能跟上学科发展趋势, 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有一个正确判断。

总之, 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的问题很多, 它是对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上的全方位改革, 并且要把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同时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崔敏.自主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

[2].苏国韶, 张小飞, 秦钢年.综合型与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高教论坛, 2010;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体系;实践教学

1013939/jcnkizgsc201520167

1 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要求

曾有美国学者将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三大类,即:商业类、物流类以及管理类,将其分为三大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近年来微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大物流企业也对企业内部做了充分的调整,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为此,物流管理专业中又增加了3种技能,即:商业、物流以及管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

事实上,不管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刚刚入门的管理人才,它们自身所应有的管理技能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他们所应有的物流技能,排在最后的是他们的商业技能。这些从理论上看与以往的要求都很一致,可见,在物流管理专业当中,管理技能对物流经理的重要性所在,因为物流经理同样作为物流的管理者,他们在不断的发展与磨炼中逐渐的成为物流人才,这是每一位物流人才都需要经理的一个过程。

通常,对于物流管理人才而言,商业技能的具备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例如,企业中的各项功能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等,这都与商业技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这同时也是他们应该必备的一种职能,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在物流企业当中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物流管理教学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然后依托学校内的实验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去完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素质教育与职业认知的平台,实训基地主要有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以及物流实训基地等。

22 为物流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都知道,通过项目教学能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习很好地构建出来,在实践教学中,要严格地按照物流模块的要求进行教学,并要分模块地进行打包,如仓储、运输以及配送等这些模块。在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训室内进行实践学习,对每一模块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做好技能培訓的准备,确保能够有效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3 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构建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如物流中心运作管理模式、仓库管理系统模拟等,让学生真正的进行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业务流程模拟,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确物流管理行业中的各项环节之间存在的关系。

24 为学生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综合模拟、供应链实训以及WMS实训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物流知识综合地运用起来,全面解决物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训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实训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 推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应用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发展。

31 适当地开设物流技能大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适度的设计一些物流技能方面的比赛,用比赛去带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在校开设各种物流方面的技能大赛,并且在取得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之下,有效开设物流管理比赛。例如,在我国江苏省的物流实训基地中,就通过了比赛项目的设置,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物流管理工作,这为学生以及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与学习的平台。

32 用物流岗位技能培训带动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高职院校当中,可以通过对物流岗位的培训,去带动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的部门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对能力,并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如,某高校在对学生实施岗位培训过程中,与当地的劳动局与现代物流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推动课堂、实训场所等,做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相结合,通过物流岗位培训,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水平与技能的物流人才。

33 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物流专业要真正的提高其教学水平,就需要强化教学效果,为此,在学校内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利用完善的监控体系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例如,对实验与实训计划内容进行监控,查看其内容是否能够与物流专业的特色相符合;另外,还要对课堂上能否真正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进行监控,以确保实验与实训课能够与学生未来发展要求相符合。并且,还要监督学生技能水平程度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等。

4 结 论

现阶段,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为此,我国各大服务于人民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且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已经被高校设置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希望通过高校的教育工作,能够为物流管理专业提供出更多的管理人才。本文主要针对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构建分析,表明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性所在,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小更基于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12).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第12篇

在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全球化、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保障体系等系统同步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提升他们面对具体工作时的实践应用水平,已成为今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许多发达国家结合本国发展实际, 在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比如:①美国高校引入以能力为基础的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 即根据学生今后的专业岗位所需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②德国很多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环节, 学校安排相当比例的实践时间。 即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行联系的企业实战训练,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或综合性专业实践。 ③法国大学的做法是通过到各种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水平。 通过学生的实习时间,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④新加坡国立理工学院实行“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 教学的场所同时也可以进行各类开发、设计、生产、加工等任务。

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较多。 比如:①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体系。 刘辉煌和李峰峰(2005)、李娟娟(2007)、许正环(2009)、 张少杰和王丽波(2009)、 赵瑞琴等(2010)、 周远成等(2010)、 杨霞和彭芳春(2010)、 杨桂梅和卢春艳(2012)、 马洪典(2014)、 李忠华和霍奕彤(2015) 分别结合相关高校的经验和教训,把握经济学科的实践应用特征,建构大学教育、社会实践、综合实习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体系。 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郑春龙和邵红艳(2007)、朱正伟等(2007)、曹凤(2009)、高国明(2011)、秦磊华等(2013)、文俊浩等(2014)、侯兵和姜继红(2015)对不同应用学科或者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 分别构建了应用型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一定高等学校实施,效果良好。

可以看出,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不同国家实践教学的应用,理论性的研究较少。 而我国正好相反,理论研究较多但实践应用较少或者范围较窄。 具体到经济类专业,缺乏将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文献,更不用说应用了。 本文拟解决上述不足,建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经济类专业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2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济类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经济统计学等。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国贸、金融、经济三个专业都属于经济类专业的范畴。作为综合性应用学科, 经济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应当打破课程界限,摆脱传统的僵化思维和满堂灌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国内许多高校在借鉴发达国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各自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

本文拟从满足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出发,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科特点、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以培养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专业人才。 在理论上:建立和完善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从培养目标到实践教学大纲的完整系统,设计提升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不论是对理论研究者、高等学校还是相关院系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应用上: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三个专业都在此实践教学体系指导下, 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方面为其他学校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在此体系下培养出来学生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为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

在对高等学校经济类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 构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应用。

3.1 经济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经济类各个专业目前在各所高校都非常热门, 一般文理兼收且招生人数众多。 经济类专业人才应具备非常牢固、扎实的经济类/ 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 所学课程包括微观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货币银行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保险学、应用统计学等非常多的专业课程。 经济类专业试图培养能在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但这些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多无法仅仅通过课堂一对多的授课获得,而必须借助实习、实践、模拟操作等形式。

3.2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传统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侧重经济基础理论的学习。 而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具有更强的应用型, 侧重金融和期货/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相关应用知识的学习, 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时间,通过课堂模拟、课下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实现。 因此,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建专业知识模块和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所具备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3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

经济类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采用各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包括:①互动式案例教学;②参与式实践教学;③情景模拟式教学等。 而新式教学手段一般借助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 很多经济类课程需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教学,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学生通过对软件的操作或者实务的模拟,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 这样就会脱离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促进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

3.4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际主导者和实施者, 没有合格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成就成为空谈。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的传承, 但很多经济类专业学生只学会了知识的 “表面”,却难以应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单证的书写,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认为这是手到擒来的工作,但真要填写却眼高手低、错误百出。 与此同时,实践应用型教材的选择或编写也尤为重要。

3.5 经济类专业人才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类专业应用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引领, 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第二课堂拓展平台为基础,以实验课程、综合竞赛、科研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抓手,构建多维度、模块化、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和学院相关部门制定各种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 督促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比赛或者项目,并要求教师积极指导,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双赢。

4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本文广泛调研山东省内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在如下方面设计并实施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1 建设、强化、完善经济类专业模拟实验室并充分利用

高校实验教学环节在素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经济类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不仅是实验室建设的问题,也是经济类学科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的重新组织与安排。 继续加强和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期货专业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等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专业化。 实验室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验收,而是充分利用起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2 引进双师型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现有专任教师到企业培训交流

“ 双师型” 教师, 是指教师同时获得教学系列职称和其他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素质。 经济类专业很多专业课程都是一门技术,理想的“双师型”教师身兼教授和金融分析师/ 国际贸易单证师/ 期货师之职, 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工作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很多经济类专业教师都是从校园到校园的, 可通过派遣他们到企业培训、实习、交流等提高其实践技能。

4.3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训练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技术、规范化程度较高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上海期货与衍生品研究院签约合作。 我校金融学(期货方向)的学生均有机会到上海进行专业实习。 通过实习,使学生及时了解并接触到当前经济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和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素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4 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 省市组织的各类专业比赛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比如挑战杯创业大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等,并组织学生申请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1 年以来, 经院师生在POCIB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中每年都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创造了骄人的战绩。2014 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立项11 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15 年这种势头仍在继续。4.5 专任教师定期交流教学心得,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文字资料

经济类专业教师根据授课课程成立教研室或者学习互助小组,定期交流和沟通,撰写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文字资料,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实践教学等。

通过上述建设方案,拟实现如下建设目标:

(1)构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完善其内容。 侧重应用知识的学习,通过课堂模拟、课下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2) 在经济学各专业具体应用多维度、 模块化、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重新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引进和培训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实践能力。

(3)探索校企全方位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大量经济类专业人才,而高等学校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相关文献综述和分析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意义基础上,探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建设方案和建设目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维红.加强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0(10).

[2]吕津,杨勇,徐鹏.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8(7).

[3]杨卫平.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5(11).

[4]刘辉煌,李峰峰.经济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层次定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5).

上一篇:河源中小企业下一篇:动态评价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