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2024-08-27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精选10篇)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第1篇

污染事故发生后, 环保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长期监管掌握的污染源基础数据分析污染状况、采取措施切断源头、组织监测、控制污染扩散、疏散周围群众等。污染事故的应急行为非常复杂, 信息系统需要整合硬件、网络、数据和应用等多种成分, 构建环境基础数据体系, 形成实现数据协作共享、信息服务信息等, 为环境安全监管和污染事故有效处置提供支撑。系统主体功能目标包括: (一) 以流程化方法将业务流程整合为电子工作流, 形成可监督业务体系; (二) 采用数据大集中模式整合存储海量环境数据, 并使物理数据和逻辑数据的分离; (三) 依托电子政务网和公共通信网构建环境网络, 满足环境监管、事故处理需要; (四) 在GIS平台支撑下, 在全要素矢量地图上加载各类环境数据, 支持专题数据查询和业务带图运行。

二、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按五个层次构建。IT基础设施层:包括网络平台、服务器平台、系统软件和应急指挥专用设备;数据层:包括数据中心数据库、LDAP目录服务和其他异构系统, 形成由生产、协作、决策和服务数据库组成的基础数据库;组件层:包括工作流引擎、GIS引擎、应用集成与数据交换服务 (Web Services:UDDI/WSDL/WSFL/SOAP) ;应用层:由GIS服务平台、污染源监管

系统、和12369应急指挥系统组成;外部传输层及接入和服务是通过网络链路完成数据传输及发布;系统管理包括业务流程、业务规则管理和业务活动监控等;保障体系:包括标准规范、安全和运维体系等。

三、重点子系统分析

(一) 网络结构

环保系统的网络由“环保内网”、“环保业务网”和“公众服务网 (互联网) ”三部分构成, 并依托电子政务网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基于环保基础网络, 以12369环境热线为依托, 包括指挥中心大屏显示系统、专家会研演示系统、车辆定位 (GPS) 、远程无线传输等的指挥与协同工作环境。指挥中心包含调度、决策、专家会研室等功能区域, 指令调度依靠12369环境热线完成。12369系统采用集中式的系统架构, 构建基于纯网络体系的呼叫中心, 部署核心的网络呼叫交换机 (NBX) , 外线接入采用数字 (ISDN PRI) , 将IVR (交互式语音资源服务器) 、ACD排队机、前、后台座席等灵活快速部署在本地的局域网中, 提供多种媒体接入、自动语音应答、自动传真收发、对外部呼叫统一排队处理、坐席录音等功能。

(二) 环境基础数据中心

环境数据包括各业务活动的微观事务处理级的生产数据、办结存档的历史数据、常规统计和随决策需求变化动态挖掘的宏观决策数据、外部业务协作共享的交换数据、相关业务申请和信息查询的公共服务数据[5]。数据中心由生产区、基础数据区、决策区、交换区和公共服务区五个逻辑区构成 (如图1) , 以物理集中、逻辑独立的库表形式存储以上5类数据。各业务办结后的数据经审核进入基础数据库存档。交换数据、决策数据、公共服务数据都从基础数据生成, 不与生产数据共用。

环境基础数据库是一个海量数据库, 其数据内容包含了众多的环境相关基础信息。通过全面梳理环境管理业务需求后, 应如表1所示按五大类数据来建设环境基础数据库。

(三) 环境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平台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以其庞大的信息量、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了贯穿环境管理的应用技术支撑系统, 使业务人员地理信息系统帮助下, 方便、直关了解环境背景、污染物排放、环境监测等情况;在出现环境污染事故后, 系统可以帮助完成快速定位、缓冲区分析和人员指挥等工作。

系统使用B/S+C/S混合模式, 将地理信息的维护, 复杂业务信息管理等使用C/S模式实现, 其客户端功能较强。应用业务使用B/S模式, 通过浏览器完成查询、统计、分析。空间数据、环保专题空间数据通过SDE以数据表形式存储, 环保业务数据存放在中心数据库, 通过环保局内部网络共享。系统主要完成基本地图操作 (包括放缩、漫游、定位、量算等) , 数据查询 (通过空间或条件方式抽取和统计分析环境数据) , GIS专题查询 (各种专题图、缓冲区、路径分析等) 。

(四) 12369环境投诉热线系统

12369系统集中接听、受理社会群众的环境事件投诉, 以及应急指挥的前、后方联系、指令传达、信息交互等。12369系统由呼叫中心平台、自动业务、人工业务、GIS查询组成 (见图2) 。呼叫中心平台实现话务控制及系统配置等。自动业务实现包括语音导航、排队、自动接警及自动录音。人工业务分为前台和后台人工业务2部分, 其中前台人工业务可以完成人工接警、投诉、上报、咨询、回复等, 后台人工业务完成案件整理、交催办、回访和业务统计。GIS查询在地图上实现地理区划、单位、污染源查询, 贯穿整个人工业务界面。

(五) 环境应急指挥系统

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由应急事件处理、污染扩散模拟、综合信息查询、环境应急保障模块部分组成 (如图3) 。

1、应急事件处理模块包括应急受理、事件甑别、启动预案和现场指挥功能。 (1) 受理登记来源于12369受理中心、上级交办、下级报告、相关部门通报, 登记内容包括时间、地点、现场污染物现象气味、影响范围、污染危害与人员伤亡等情况; (2) 事件甄别由当日值班长完成。若无法进行立即判定, 则指令事发地环保部门现场核实, 并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最后完成事件规模判定。如确认突发环境事件, 值班长应立即通知事发地环保机构核实, 形成初步报告并向当日环保局值班领导报告, 并提出启动相应级次应急预案建议。 (3) 现场指挥包括填写处理信息、报告上传、发布监测数据、指令下达、信息显示和图像标注。

2、污染扩散模拟目前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扩散模拟和水体污染扩散模拟, 扩散模拟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污染发展趋势的初步预测模拟, 为应急指挥提供参考依据, 另一方面是根据应急监测数据进行实况污染态势模拟, 及时反映污染的现状。

3、应急系统模块实现机构人员、应急专家库、仪器设备、应急预案管理等功能。其中机构人员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机构人员管理等基本信息管理;应急专家库内容包括应急专家登记专家应急备案、专业信息登记和应急专家检索仪器设备管理包括仪器设备登记、仪器设备维护、仪器设备使用和仪器设备查询;应急知识库包括应急预案分类、应急预案登记、应急预案查询、应急处置案例、应急案例查询。

4、综合信息查询模块基于环境基础数据库实现各项相关信息查询服务。包括应急处置手册、标准规范、企业信息查询等。其中企业信息查询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查询、企业地理位置信息查询、企业周边敏感信息查询、企业平面图查看、企业许可证查询、企业能源用量查询、企业主要产品和原料查询、企业治理设施查询和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情况查询。

四、结语

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在完善的网络和软、硬件支撑下, 形成信息收集、存储、使用的完整体系, 充分满足对环境事故“预防为主、反应迅速、指挥畅通”工作要求, 对从根本改善环境安全形势、提升环境监管工作能力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加快推进历史性, 转变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国家环保总局, http://www.sepa.gov.cn/eic/649096689457561600/index.shtml.

[2]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牛冲槐, 任朝江, 白建新.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21 (4) :21-25.

[4]国家环保总局网站http://www.zhb.gov.cn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第2篇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摘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被认为是应对事故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法.本文讨论了构建该类系统的现实需求,并根据其关键模块所采用的.技术,分类别地介绍了现有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的开发情况和服务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领域尚未解决的同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作 者:茅学玮    廖振良    Mao Xuewei    Liao Zhenliang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所,上海,92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10, 35(5) 分类号:X507 关键词:应急管理系统    构建需求    地理信息系统    人工智能    模型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引言: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管理最早应用在我国核电行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部分生产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和大型企业基本建立起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编制了本单位的事故应急预案,配备了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开展了救援演练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了事故救援工作的效率,挽救了遇险人员的生命,减少了经济损失,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低等原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预案制度不完善。其一,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总体预案应该是本单位关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则、应急救援体系、预警机制和相应机制等。部分单位在制定预案时,没有理清专项预案和总体预案的关系,还有甚者把专项预案和总体预案脱节,最后导致了预案无法落实。其二,是预警、响应机制不明确。预警应该是逐级的,由第一级向高一级反馈,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营救措施。当前很多企业没有建立预警、响应机制,或者响应分级不合理,当事故发生时,不能及时汇报,及时响应,或者不知道向谁反馈。

(二)应急管理培训形式化。一方面,在应急救援队伍中,还有很多人员不具备救援工作的能力,当事故发生后,不能很好的保证救援的效率和质量,导致救援效果不佳,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应急演练方法不科学,也是导致企业应急管理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最后,部分企业在应急演练时没有制定演练方案,导致演练过程中漏洞百出,最后草草收场,演练结束后也未进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导致未达到演练的目的。

(三)应急管理工作重视度低。应急管理是一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诸多企业领导将工作重心放在生产和销售上,导致应急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应急管理的管理层次不够高,体系不顺,各部门协调不够。 (2)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力、应急装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3)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不够重视、不规范。(4)没有对本单位的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

二、我国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探讨

(一)加强企业应急宣传培训。企业在对新进员工进行上岗培训时,必须对本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应急事项进行详细说明,让其了解作业场所危险源分布情况和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的危险因素。切不可先上岗再培训或不培训就上岗,新进员工除了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外,还必须掌握本岗位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对在岗员工进行分类不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置技能。最后加强应急演习,切实提高实效。

(二)建立合理的应急机制。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规模、管理体制、生产及其事故的特点,来确定本单位应急管理的层次、应急指挥体系、预警和响应的级别、预案体系等,要求各层级职责明确,体系清楚,运行顺畅。在响应级别升级时,接口要紧密,要明确升级的条件、联系方式,要与上级预案衔接。由此可见,预案应该针对各类事故的征兆、紧急处置技术以及逃生技巧等,编制各岗位的应急指南,应该将岗位应急指南与岗位安全规程结合,并加强应急处置技能的培训。

(三)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人

员,结合本单位的特点,编制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预案。比如在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制度时,要求在应急预案的编写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成立预案编写小组,对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对本单位的应急装备和应急队伍进行评估,形成分析和评估报告,再根据报告进行预案的编写,同时要规定在预案编写结束后组织评审和发布。

总结: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应急管理不仅是安全管理的一部分,更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将应急管理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在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迅速、有序的开展援救工作,将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进而保障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森林.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安全.2011(01)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及管理研究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种突发性的环境事故时有发生,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损失。从环保部日前公布的2015年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来看, 我国在2015年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330起, 在全部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中属于的重大事件有3起, 占0.91%;较大事件5起, 占1.6%;一般事件322起, 占97.5%。其中, 环保部直接调度并处置的突发事件就有82起。环境突发事件的总体数量较2014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重大和较大事件的发生在全部突发事件中的比例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 环境突发事件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与一般的环境污染不同, 环境污染事故通常会在较短的时间里污染物会向周边扩散, 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直接, 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 我国出台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文件, 为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置提供了现实依据。环境监测部门作为环保部门的一支重要力量, 肩负着环境应急监测的重要使命, 为有关部门加强环境监测, 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和污染事故提供现实依据和技术支持。

2 应急监测准备

2.1 编写应急监测预案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规定, 各地县及以上地方环保部门以及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应制定相应的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做好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置工作。一般来说, 环境监测的应急预案应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组织机构、职责、启动程序和适应范围, 以及事故处置和终止等信息报告的发展和相关的应急监测工作落实的保障措施等。

2.2 应急监测设备

在应急预案制定后, 要根据预案的内容做好相关的监测装备的准备。其中, 主要的监测仪器设备和安全防护器材主要包括: (1) 安全防护器材:发生不同的突发环境事件所配备的安全防护设备不同, 但一些常规的安全防护设备应必不可少, 主要有防毒面具、手套、胶靴, 防毒呼吸器材;安全指示标志等等。 (2) 通讯和交通器材:为及时将突发事件情况传递给外界, 在应对处置这类突发事件时应配备对讲机、数码摄像机、应急的监测车辆等。 (3) 监测设备:应急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掌握现场的环境影响, 一些快速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试纸都是常备的设备。

2.3 应急监测技术

2.3.1 选择监测点位

环境监测点位通畅是为即将开展的监测工作确定一个大体的区域范围, 监测点位设立的位置和数量与环境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而定, 此外, 还要根据环境突出事件的特点, 区域人口数量和分布、事件发生时的气象条件, 尤其是人口密集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应重点做好监测工作。

2.3.2 确定监测频次

环境监测频次是指一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的监测次数, 根据环境事故发生的时间保持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例如:对于刚刚发生的环境安全事故的, 应保持较高频次的监测, 随时掌握环境变化;待监测一段时间后, 掌握区域内的污染物变化规律后, 可以适当的减少监测次数。应急监测项目。环境监测项目是指进行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 有时突发事件发生时并不清楚污染物时, 要及时做好现场调查, 对于发生事故的企业或者周边区域做好实地走访调研, 通过快速检测手段确定污染物类型, 并继续做好后续检测工作。而对于已经明确的污染物,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也要及时关注, 根据环境监测的结果实时做好监测项目的增减。应急监测方法。选择具体的环境监测方法要根据被监测对象不同类型来确定:气体:气体检测管—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便携式红外光谱—便携式GC-MS;水体:试纸—水质检测管—化学比色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综合水质仪器法—便携式红外光谱—便携式GC-MS[1]。

3 环境应急监测现状及对策

一般突发事件占到了环境突发事件的大多数, 这一部分的监测任务大多由市县 (区) 一级的环境监测部门完成, 从目前监测机构应对一般环境监测突发事件时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虽然准备了应急预案, 但预案不够具体、详实, 可操作性不强;重常态化项目监测, 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强;环境监测上下级或同级之间互不隶属, 在应急监测技术上联系较少, 因而很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2]。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要不断完善监测预案, 预案制定后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 及时做好修订和完善;其次是要增强环境应急监测机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要成立应急监测领导小组, 配备专业性强、责任心强、善于处置突发事件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其次是加强应急演练, 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 做好应急演练, 能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是加强部门间的联系, 环境监测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时既需要当地的党委政府的支持, 也需要气象、公安、医疗、消防等部门的配合, 通过构建常态化的联系机制, 在应对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整合各方力量, 予以应对。

参考文献

[1]李珊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北方环境, 2013, 29 (3) :159-161.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第5篇

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企业:

为有效预防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强化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能力,预防与减轻突发污染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民群众的危害,加强我县环境安全管理,根据《关于印发〈浙江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版)的通知》(浙环发

[2006]73号)和《转发省环保局〈浙江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版)的通知》(台环保[2006]150号)等文件要求,今年开展《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故)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故)。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呈多发态势,环境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为预防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提高企业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能力,必须加快组织编制(或修订)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各有关企业要专人负责落实预案编制工作。

二、根据上级相关要求,经我局研究决定,在台州洛克啤酒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见附件)中开展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上述企业要在2008年10月底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并组织有关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评审修改后应急预案应及时报送县环保局。

三、企业要根据导则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编写,要求结合企业实际编制预案,讲究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预案要与生产规模、生产特征相适应,配套相应的应急设施和人员,确保能准确及时地控制和清除污染。企业要加强对员工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要求每年安排1-2次应急演练,及时修正应急预案,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四、应急预案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与项目环评审批、环保“三同时”验收、限期治理验收、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企业申报等环境管理相结合,缺少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附件:2008开展《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企业名单

玉环县环境保护局

二○○八年八月六日

附件:

2008开展《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工作的企业名单

1、台州洛克啤酒有限公司

2、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3、玉环县金森金属表面处理厂

4、玉环县雄鹏机械有限公司

5、浙江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6、台州顺帆蓄电池有限公司

7、玉环蓄电池有限公司

8、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9、台州海光电源有限公司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第6篇

1 煤企应急管理组织指挥系统

1.1 组织指挥系统的设计

1.1.1 三层设计视角

煤矿企业应急组织指挥系统包括目标任务设计、运行方式设计和组织结构设计。其中, 整个系统最基础的是组织结构层面, 最为重要和必须先行的是目标任务设计, 运行方式设计是基于第一层建构的。

1.1.2 应急组织指挥系统的目标任务

应急组织指挥系统在突发事件的应急中承担着领导决策、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重要任务, 起着组织保障和决策中枢的作用。在突发事件中, 煤矿企业需要承担着维护人员安全、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事件发生和蔓延、保持生产稳定和恢复正常秩序等责任, 但这些并不是首要责任。煤矿企业应急组织指挥系统处理突发事件和开展救援工作首要的目标和责任是抢救生命和保障人员的基本生存条件。

1.1.3 应急组织指挥系统的主要功能

煤矿企业应急组织指挥系统具有多项功能, 包括请示报告、下达指令、通报情况和组织协调等。当发生突发事件时, 现场人员应该立即开展救助活动, 包括自救和互救, 并及时向企业负责人报告。企业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 应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 组织实施救援, 同时, 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该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编写, 且与煤矿直属单位采取不同方式的报告。同时, 还应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下达指令。

1.2 系统的运作流程

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煤矿企业应急组织指挥系统的建设应基于科学的业务流程。应急组织指挥系统平时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和实时监控各种指标。当监控指标超过警戒值时, 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 并迅速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当预警演变成突发事件时, 应急系统会根据突发事件的状况分类, 并做好应急准备, 生成相应的方案。应急方案要经过实施性评估才能运行, 并根据评估情况不断改进方案, 直至达到最优效果。在突发事件得到最终控制后, 应急系统会对事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展开处理。

2 煤企应急预案系统

2.1 应急预案系统的作用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 是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开展迅速、有序、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 并为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订的应急工作方案。对于煤矿企业而言, 应急预案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有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还有利于煤矿企业在突发事件中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2.2 应急预案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煤矿企业已制定的应急预案看, 还存在许多问题, 导致方案的可操作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 (1) 应急预案中的系统规划不足; (2) 应急预案的内容不够详细; (3) 应急预案中的现场设定不规范; (4)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

2.3 积木式应急预案系统的构建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煤矿企业的应急预案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在系统论的指导下, 应急预案的设计、建立和实施应严格按照系统论中关于系统要素构成和持续改进的思想进行。目前, 各煤矿企业的应急预案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基本内容大致包括应急救援目的、危险性分析、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和应急救援措施等, 编制基础是事故预防处理计划, 整体上比较系统、完善, 但缺乏条理的文件体系作为整个应急预案框架式的指导。从理论上看, 煤矿企业积木式应急预案系统包括基本程序、专项程序和支持程序。基础程序用来描述应急预案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和过程, 是系统的基础和关键;专项程序是不同应急预案形成的核心, 可描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的专项应急响应要求;支持程序可为整个应急系统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持保障, 从而使积木式应急预案系统顺利运作。

3 煤企资源保障系统

3.1 煤企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资源配置是煤矿企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物质支持。有效的资源配置能够确保突发事故的成功控制。因此, 资源配置应该遵循以下4条原则: (1) 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核心, 一切为人。 (2) 注重效率。效率是企业经营的竞争力, 在煤矿企业的应急管理中, 效率就是生命。 (3) 稳步协调。协调是资源配置和优化的重要保障。 (4) 开放合作。合理的资源配置不仅是资源种类和数量的配置, 更是对所需资源的协调获取。

3.2 煤企资源保障系统的构成

煤矿企业资源保障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和应急资金。我国的煤矿事故频发, 因此, 煤矿企业应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 煤矿企业的应急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定标准。本文所构建的煤矿企业应急能力管理体系能客观、科学地反映煤矿应急的实际能力, 对提高煤矿企业的应急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从应管理的组织指挥系统、应急预案系统和资源保障系统的角度, 全面地阐述了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 希望对提高煤矿企业的应急能力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煤矿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王宁, 王延章.应急管理体系及其业务流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 2007 (04) .

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第7篇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有关活动。

国内外关于应急管理分别提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七阶段论等,其中四阶段论(也被称为4R理论)认为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事前预防。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第二阶段是应急准备。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习,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其目标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

第三阶段是应急响应。包括突发事件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和外部救援等,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

第四阶段是应急恢复。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首要任务是使突发事件影响区域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整体情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粗放式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突发事件爆发频繁,自然和人为灾害正在严重的威胁人们生活。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发生了一些紧急重大突发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针对工业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也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应急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一案三制”是基于四个维度的一个综合体系,其中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这四者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核心要素。

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把重点放在事件发生后的及时响应、指挥和控制,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现有的应急管理制度应该更加全面、更具综合性,以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救援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模式。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启动相应的预案,充分动员和发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我国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情况分析

我国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现状

工业企业应急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包含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印发和发布、修订完善、评估管理、备案管理、培训、演练等内容。

二是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包括物资统计汇总报告、基础设施建设、督导检查。

三是应急队伍管理制度,包括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应急工作评估分析、应急队伍培训、志愿者选拔和培训等。

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虽然按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普遍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应急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要求不熟悉,对应急处置程序不清楚,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安排专职人员,执行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制度的要求和意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应急预案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应急预案管理的内容包括预案编制、批准、发布、备案、修订完善、培训和演练等环节,规范性和适用性是预案后期实施效果的可靠保障。目前中小企业工业企业应急预案编制普遍缺少权威、系统的技术规范指导,不够简明、实际操作性不强,也没有根据环境变化和企业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修订,导致事件发生后预案缺乏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很多中小工业企业为了保障当前“利益最大化”,忽视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忽视对危险源的控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企业及社会造成一定影响时,采取补救措施,造成企业品牌价值跌损甚至破产,不利于企业发展。

四是应急队伍能力不强。一些企业领导对应急管理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够及时列支专项资金用于队伍培训,无法保障企业内应急物资和应急设备的配备和更新,一旦企业发生突发事件,企业内的应急队伍和设备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五是应急物资使用管理不到位。受到整体经营水平、成本控制和领导者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能够配备足够、高质量的救援物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急响应的效率。

六是应急演练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组织的演练时效性和针对性不足,缺乏真实感,没有进行专业的评价和总结,无法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中小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首先应从组织体系上不断完善,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相关部门分工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特别是在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矿产冶炼、化工等行业,要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和人员,明确和落实应急管理相关责任,将责任划归到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各管理环节中,将应急工作尽可能量化和考核化,调动企业内部应急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

建立健全企业应急预案管理

对于应急预案缺失的工业企业,应加快推进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应急预案,明确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奖惩措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对预案内容进行修订,请权威机构对预案进行评估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多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将预案的文字性规程落实到演练中,从预案演练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对其修订。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响应要及时。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当突发事件达到相应条件时,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具体应急响应流程见图1。

深入调研,做好事前隐患排查和事后处置工作

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要充分了解企业内存在的风险源。对较低风险源可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并尽快实施,对于较高风险源或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或影响的风险源可采用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对于重大危险源应特别建档登记,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当突发事件发生,企业应立即按照相关制度启动应急管理预案,并按照分级标准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同时采取快速高效的应急措施,协调企业内部应急管理人员、企业内其他部门人员以及企业外应急处置力量一同开展救援行动,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等。对溢流、井喷、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等会对周边群众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报告,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群众发出预警信息。

(四)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起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大中型高危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企业应建立起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生产关键岗位的员工,务必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

(五)保证企业应急管理投入力度

企业应根据危险等级,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重点加强企业内防护用品、救援设备和救援器材等物资的储备。对于生产流程存在较高风险的工业企业而言,应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科研投入,降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自身应急管理能力。

(六)要加强对工业企业应急管理的监管力度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第8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故障分析

0 引言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不容忽视。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石油化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化工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石油化工产品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由于其特殊危险性,自身存在着众多危险源,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温高压或低温低压、易燃易爆的特点,甚至造成极大的火灾及爆炸危险事故,所以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的难度较大。本文就石油化工储运系统装车安全生产问题结合HSE管理体系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并且简单介绍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

1 应急管理体系

1.1 建立预防好措施使安全预警疏而不漏

预防措施是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HSE管理的一个重要要素。HSE管理目标是“通过对员工进行HSE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促进员工的HSE意识;最大限度地查出事故隐患,使事故发生率逐年减少,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安全生产实施‘四杜绝、三不超、一稳定’;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把对环境的影响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建立重大事故隐患预防控制体系是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对降低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生产系数意义重大。

(1)正确识别生产的危险源,按照相关标准对工艺生产控制过程中的诸危险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找出潜在的工艺缺陷、失误要素和预防重点,建立近期和长远的防治计划,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险情及时报警、及时整改。(2)建立切实可行的事故隐患应急处理系统,围绕石油生产中的具体环节,按照HSE体系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制风险评估、预警、应急处理方案,有效地抑制突发事件,减少社会危害和企业经济损失。(3)加大安全生产的监察力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实施企业安全管理监察体系,积极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的监控能力和水平。

1.2 组织好检查与监督工作

企业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保养制度、设备定期巡回检查制度、设备管理人挂牌制度、生产运行记录台账等,有效地保证了生产装置的安全高效运行。企业组织专业安全检查、季节检查与抽查等,能够有效地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全面实施。要严格按照HSE管理规范要求执行,确保了施工质量,按时完成治理达标工作。对重点生产装置、关键部位制定防火安全应急措施,防中毒安全防范措施,触电抢救应急计划,油、气运输安全应急计划,油、气储罐泄漏与灭火应急计划等。

1.3 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是抓好安全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治理工作,才能控制事故源头,确保安全。如汽车工段对工段全方位的管理,对装车现场、周围环境、检修维护等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做到事前管理,心中有数。其次,在装车作业过程中,进行安全检查,做到发现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有关应急预案,推动“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应急管理体系、队伍、装备建设,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2 事故处理

储运系统散装装车具有室外、高低温、高压、罐车复杂多变、作业过程连续化、产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易腐蚀等危险特点。在装车作业过程中,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一些国内外的事故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安全警示。安全事故处理基本形式有事故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其基本任务是:(1)及时控制危险源。(2)抢救受伤人员,这是重要任务。(3)指导群众防护。(4)做好现场清理,清除危害后果对事故外逸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可能对人和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加强对员工的现场处理问题能力的培训,使员工掌握现场问题的应急应变能力,能够准确的掌握制止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方式方法,确保装车现场的安全。(5)处理后要做好统计分析。

紧急事故处理做好设备和设施,比如:应急电话、常用药品、急救药品、消毒用品等急救物品和眼科常备药物及器械等。必须保证齐全好用。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和应急救援支撑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炼化企业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 第9篇

随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增多, 迫切要求快速、准确地查明导致污染事故的原因、造成事故的污染物种类, 以及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 据此评估污染事故的发展趋势, 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因此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世界针对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开发了数百种方法。其中仅环境空气应急监测技术就有动植物检测法、试纸法、检测管法、电化学传感器法、流动自动监测法等数十种。水质应急监测技术包括检测试纸法、化学比色法、快速检测管法和便携式检测仪法等。

一、应急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国外应急监测现状

检测管和检测箱是在应急监测早期使用的产品, 现在大多数国家已进入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的发展阶段。现场分析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 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实验室台式分析仪器的水平。便携式气相色谱 (GC) 作为现场分析仪器也已使用多年, 最近在常用的FID、ECD等检测器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表面声波检测器 (Znose4200) 。实验室的样品前处理设施逐渐趋于小型化, 并用于野外分析便携式GC/MS越来越多地用于野外现场分析。

2. 国内应急监测现状

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起步较晚, 发展较快。2002年成立了环境应急事故调查中心。21世纪初, 大多数监测单位主要使用实验室仪器和进口检测管进行应急监测, 目前, 全国省、市一级监测站均配有便携式GC-MS等应急监测仪器。国内对便携式仪器的开发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应急监测质量保证系统也不够健全, 还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

二、常用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技术

1. 感官检测法 (人体生物传感器)

用口、眼、鼻、皮肤等感触被检物质的存在。比如:丙烯腈有洋葱臭、大蒜臭, 二糠基硫醚呈强烈牛、鸡肉香味, 糠醛和氰化物具有杏仁味, 甲胺有刺激性鱼臭味, 硫化氢具有臭鸡蛋气味, 含巯基有机磷农药有恶臭味, 刺激眼睛流泪等。

2. 动植物检测法

利用动物的嗅觉或敏感性、利用植物表皮的损伤来检测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例如:HF污染叶片坏死带出现在叶子尖端和边缘, 逐渐向内发展有些敏感植物在0.3-0.5ppm时, 在叶片上就会出现肉眼能见的斑点。人能闻到二氧化硫气味的浓度为1-19ppm, 在感到明显刺激如引起咳嗽、流泪等其浓度为10-20ppm。

3. 试纸法

试纸可以给出某化合物是否存在的信息, 以及是否超过某一浓度的信息。常用的有:p H试纸, 乙酸铅试纸 (乙酸铅+H2S产生黑色Pb S) , 砷试纸 (Hg Br2试纸, As H3与Hg2+形成有色络合物, 白色-棕黑色) 等。分析定量试纸有硝酸盐试纸 (10-500mg/L, 1-80mg/L) , 余氯试纸 (4-120mg/L) 和氨氮试纸 (10-400mg/L) 等。

4. 检测管法

短时检测管有刻度管、颜色比较管、颜色匹配管等。长时检测管用于长时间连续监测, 给出污染物加权平均浓度。直读式长时扩散检测管测定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5.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

可检测气体种类包括O2、LEL (爆炸下限) 、VOC、CO2以及CO、H2S、SO2、NO、NO2、Cl2、HCN、NH3、HCl、PH3、COCl2、HCHO、As H3等有毒有害气体。这些仪器在初期的应急监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空气污染事故发生后往往第一时间就用此仪器进行判断。

6. 化学比色法 (化学试剂组件法)

采用化学试剂测试组件现场测定主要有目视比色法和滴定法。是简易监测分析中常用方法之一。

7. 光度分析法

滤光片式和滤光二极管阵列式分光光度计, 便携式分光光度计, 光离子化检测器 (PID) 。

8. 快速光学分析技术

包括X-荧光光谱技术、反射光谱技术、透射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 便携式傅立叶红外仪等。

9. 色谱分析法

有便携式离子色谱、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等。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带顶空) ——对气、水和土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 傅立叶红外分析方法 (FTIR) 方法直观、简便, 但是软件自动识别时, 会受到H2O和CO2红外吸收峰的干扰, 尤其是检测低浓度、多组分污染物时, 结果容易出错。在利用工作软件自动搜索功能的基础上, 还需要有经验的分析人员通过人工谱图比对来实现。另外, H2S、NH3以及双原子分子无法检测。

2.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的优势有仪器小巧便携, 响应速度快, 几分钟内就能读出数据;不会直接产生二次污染;选择性好, 大部分单一传感器检测一种气体, 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缺点是在事故中需要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污染物的种类, 遇到没有配备传感器的污染物质就无法测试, 大部分传感器精度和准确度较差, 一些传感器设计上就会存在气体之间的干扰, 传感器寿命有限, 需定期更换, 仪器购买后后期投入较高传感器的保护需要有微量的电流, 仪器即使不使用也会有一定的电量消耗, 电池充电及更换周期短校准需要的标准气体种类繁多, 可能还需要用到动态稀释仪进行配气, NO2、Cl2、HCl等传感器因为标准气体难以配置校准困难。传感器在未知高浓度的污染事故中测试容易被击穿损坏。

摘要:现代炼化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矿大, 使用的原料、产品品种的增多, 各类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的几率逐年增加。这类环境事件具须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的长期性等特点, 因此采取切实有效魅族预防这类环境事件的发生, 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 加大应急反应能力, 已成为环保监测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旨在探讨目前炼化企业常用的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 以及这些技术在环境污染事件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

参考文献

[1]《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增补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526-566.

[2]《水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增补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3]《环境监测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第10篇

1环境应急预案体系设计

1.1企业应急预案体系框架

企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环境应急预案) 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其特殊性的需要。为此把环境应急预案与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一并列为企业总体预案框架内的子预案。没有二级单位的企业,预案体系一般有三个层级, 分别是总体预案、子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某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见图1。

1.2环境应急预案子系统的构成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中规定,根据环境污染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不同,环境污染又分为水环境污染事件、有毒气体扩散的大气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污染事件、放射性污染事件等。上述风险炼化企业均存在。通过对企业的全面调查分析、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能力评估,结合近年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环境应急预案) 设计成企业整个预案体系的一个子系统,第一级是综合预案,第二级是专项预案,第三级是重点风险单元的现场处置程序。见图2。

1.3环境应急预案各级预案的编制重点

1.3.1综合预案

综合预案包括本企业的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件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各专项预案中共性的内容。重点是突发事件的分级、预防与预警等。

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不同于安全事故的分级,具有该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单独列出。企业上报级事件的界定,除按国家标准分级外还规定,不管量级的大小,只要是污染物出了厂界, 影响到了周边环境,就要上报。这样界定的目的是考虑突发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一旦污染物扩散到厂界外,肯定会造成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只靠企业的力量恐怕难以及时有效处置。基层单位上报公司级事件,也是按照这样的原则设定的。

预防与预警的基础是环境风险源识别与评价,系统、全面识别企业环境风险,确定企业重大环境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和监控要求,制定并落实防范措施,对重要环境风险源制定日常监测和应急监测计划,防止出现遗漏。同时,还应明确四级预警的条件,进入预警状态后各单位应当采取的措施。

在处置( 包括善后处置) 炼化企业环境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做好有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和现场安全措施,防止处置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伤害, 防止发生次生安全事故( 着火爆炸) 。

1.3.2专项预案

根据环境风险识别评价的结果,炼化企业大都需要编制防止水体、大气、土壤和放射污染等企业层面的专项应急预案; 在专项预案中,重点是对环境风险源进行危险性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主要污染物类型、影响范围及危害后果、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技术措施、应急保障等内容。各项措施要以防止人员受到伤害,千方百计把污染物控制在企业界区内为原则,即使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也要减少对人员聚集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避免污染物进入敏感水体。

1) 水体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按照 “三道防线”的思路考虑本预案。第一道防线是基层单位级预案,在1. 3. 3中叙述; 第二、三道防线是本预案的重点,主要是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设施,明确污染物的导流、收集、转移的措施,防止污染物出厂界和进入敏感水体。

2) 有毒气体扩散应急预案: 化学品泄漏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其发展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 极易扩散影响到厂界外,特别是剧毒、高毒物质发生泄漏时,容易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如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印度博帕尔事故等。本预案的重点是要明确现场和周边人员疏散原则,向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程序,现场处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如现场火源的控制) ,防止发生群死群伤和次生安全事故。

3) 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污染应急预案: 根据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性质、污染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切断污染源、防止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等措施,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线、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等。

4) 防辐射预案: 突发放射污染事件一般是由于放射源丢失或因为安全事故导致的放射源防护失效造成的。发生放射源丢失时,必须立即向地方政府和集团公司报告,做好现场保护,发动员工提供线索,协助调查。如果是因为安全事故导致的放射源防护失效或丢失,应立即设置警戒区,清场、控制人员进入; 寻找放射源一定要使用仪器。

1.3.3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1) 基层单位( 重大环境风险源单位) 现场处置方案重点是要明确报警和报告程序,召集有关人员迅速到达现场; 明确初期处置原则和方法,采取工艺手段控制污染物泄漏的数量,特别要防止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向人员密集区和火源处扩散。对于液体污染物,重点做好将污染物导流进入企业防污染系统; 对于大气污染物或易挥发的液体,重点是在做好人员安全防护的前提下进行工艺处置,并做好处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防止发生次生安全事故。

2) 消防处置方案: 在做好人员防护的前提下,首先是抢救伤员,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点进行初步抢救,等待医疗救护; 在处置过程中,对气体进行稀释,特别是要防止气体向明火地点扩散; 对于液体,特别是易挥发液体,要用泡沫覆盖。同时,协助( 掩护) 基层单位进行工艺处置。 控制好消防水的用量,注意消防车站位,防止消防车引发( 点火源) 着火爆炸,发生次生事故,

3) 现场监测方案: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气象条件,对影响大气和水体的污染物浓度、数量进行监测,为警戒区和疏散区的设置、安全防护、救援力量调集等现场决策提供支持。

4) 职能部门方案: 一个基层单位 ( 或装置、 设备) 发生事故,往往会对其他单位造成影响, 同时事故单位进行事故处置也需要其他单位的配合。与事故处置有关的各职能部门,均应按照总体预案、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的职责分工,明确本部门协调处置的原则和措施。

2现行环境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照新的法规要求,并结合两年来的演练和评估,现行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

1) 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不系统、不全面,参与的人员和专业较少,讨论审核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评估报告。

2) 预案之间的相关性考虑不够,各个预案是不同人员编写的,受专业、经验的限制,不一定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系统、全面考虑问题。

3) 预案篇幅较长,重点不突出,原则性的语言多,应急措施缺乏技术支撑和科学论证,对预案的编制指导性不强,可操作性差。

4) 现场处置方案与实际结合不够。

3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预案的思路和建议

3.1处理好上下级预案关系

突发事件的处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预案的编制也要体现系统性。简单说,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从上到下逐级编制,上级预案为下级预案提供编制的原则和保障,下级预案是上级预案实施的基础和支撑,上、下级预案既相对独立, 又要形成上下联动的体系。

3.2做好同级预案之间的衔接

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在每个专项预案中,都要对可能引发或涉及的其他次生或相关事件进行识别,做到左右衔接,防患于未然。

3.3重视环境风险评估

按照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试行) 》、《环境保护综合名录》、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 试行) 》等要求,识别企业自身的环境风险源,做好企业基本情况调查、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能力评估这三项重点工作,编制环境风险评价报告,为应急预案编制奠定基础。

3.4切实做好预案评审工作

预案起草完成后,应组织多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评审。重点是对环境风险识别情况、安全风险的识别和措施、处置方案、每个预案间的联系等进行评审,突出重点、细化措施、精简内容; 系统考虑预案的衔接、层级设置以及各层级预案的重点内容,确保预案符合企业实际,提高预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5高度重视现场处置方案

编制基层单位现场处置方案,要以上级预案为依据,明确岗位人员报告沟通程序,同时把握本单位的定位,明确处置步骤和方法,一定要把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的事项和措施考虑周全,有针对性,重要风险做到一点一案。

3.6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做好事前防控

环境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不仅要有完善的应急预案,而且还要加强日常环境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转化为事故。建立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估制度、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设施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环境事件管理和考核制度。

4结语

上一篇:英语数字听力下一篇:生态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