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典故文化

2024-05-31

历史背景、典故文化(精选3篇)

历史背景、典故文化 第1篇

让我们从历史的风云中, 拾起几枚残片, 从几个成语典故, 看先人追随人才, 借鉴人才竞争的经验, 为今天的企业实现拴心留人提供有益的参考。

从“三顾茅庐”看追随人才

追随历史兴亡的轨迹, 无数鲜活的人物向我们走来, 拭去历史的尘埃, 掩卷沉思, 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得人才, 得天下;失人才, 失天下。人才的竞争, 导演出几千年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卧龙、凤雏, 得一人可安天下。”有人说说, , 魏魏、、蜀蜀、、吴吴三三国国鼎鼎立立, , 实实际际上上是是人才的鼎立, 这话很有些道理。

东汉建安四年 (公元199年) , 刘备攻打曹操失败, 投奔荆州刘表, 流亡到新野。他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才能, 隐居在隆中, 便亲自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兄弟三人, 一连去了三次, 最后一次才被接见。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畅谈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 三分天下, 指出刘备可能成功的道路, 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此后, 刘备在诸葛亮的策划下, 在西南地区稳住了脚跟, 建立了蜀国, 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多少年来, 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传为佳话, 刘备求贤若渴令人敬仰, 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可与“三顾茅庐”相媲美的另一段故事, 那就是刘备挥泪送徐庶, 在痛失人才时, 爱才、惜才溢于言表。

刘、关、张自桃园结义, 经过伐黄巾、伐董卓, 经历大小数百战, 仍颠沛流离, 无立锥之地。后幸得徐庶, 方才扭转形势, 重创曹军, 得到喘息之机。此时的徐庶, 对于刘备是何等重要!然而, 曹操为了断其臂膀, 挖刘备的“墙脚”, 把徐庶的母亲抓起来, 以此要挟, 徐庶又是一个大孝子, 焉能不弃刘备而去。徐庶走, 刘备失去了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 而曹操却多了一个超一流谋士, 其意义不言而喻。但刘备的可爱处也正是在这里, 苦留不住, 他毅然为徐庶送行。临别, 刘备捶胸大呼:“军师去矣!”徐庶走远了, 刘备又令人砍掉前面林木, 因为它挡住了刘备看徐庶的视线, 其情景让人感动。

和刘备相比, 我们往往少一点真情。没有人才盼人才, 盼来人才冷落人才, 等到人才要“流动”了, 又千方百计阻挠, 这哪有一点尊重人才的样子?

招贤, 是尊重人才;重贤, 是尊重人才;送贤, 更是尊重人才, 而且层次一个比一个高, 做起来一个比一个难。求贤不易, 古人千金买马骨, 故千里马至。曹操设计留住关羽, 上马金、下马银, 三日小宴, 五日大宴, 又是赠赤兔, 又是赐锦袍, 故有华容道关羽的“义释”, 放曹操一条生路。刘备心胸坦荡, 挥泪送徐庶, 故有徐庶走马荐诸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待人才全在一个“情”字, 不同的“情”收到不同的回报。

“用一流的人才, 创一流的企业。”著名企业家都把人才兴企作为战略目标, 千方百计招揽人才。“锅不热, 饼不贴。”以情感人是企业招贤的重要手段, 情到深处人才聚,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

从“多多益善”看人才驾驭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有一次, 刘邦和韩信讨论各个将领的能力, 刘邦问他:“像我这样的人, 能够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么, 像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自信地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的本领比我大, 那为什么被我控制呢?”韩信说:“陛下虽然不能多带兵, 但善于驾驭将领, 这就是我被你控制的原因。”

《左传·哀公十一年》载, 孔子因卫国政治腐败, 自己得不到重用决定离开。当时卫国的当权者孔文子准备出征, 想听听孔子的意见, 孔子说自己只懂得礼仪, 不懂得打仗。并说:“鸟则择木, 木岂能择鸟。”后因而有“良禽择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之说。

孔子一生, 颠沛流离, 很不得志, 曾说:“道不行, 乘桴桴于海。”以孔子的学识, 应该说是旷世奇才, 他周游列国, 游说诸侯, 尚找不到一个明主, 未能成就一番伟业, 原因是没有找到可栖的“木”而已。古传说中有一种鸟叫凤凰, “非梧桐不栖, 非礼泉不饮”, 所以说, 良禽择木而栖也非易事, “梧桐”不是随处可寻求得到的。孔子有生之年, 尚无有可塑的霸业型“明主”出现, 这是孔子的憾事。再说韩信, 先曾在项羽帐下为“执戟郎”, 项羽并没有发现眼皮底下的韩信是一个立国兴邦的大将之才, 这个失误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韩信经萧何推荐到了刘邦那里, 最初, 也没有受到重用, 一气之下走了。多亏萧何月下追回韩信, 说服刘邦登台拜将, 从此韩信受到重用, 得以施展才华, 迫使霸王项羽乌江自刎, 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可以这样说, 没有刘邦就没有韩信, 反过来, 没有韩信, 也就没有刘邦。人才, 需要统帅, 没有帅才, 何以聚千军万马于麾下?我想, 我们的企业家, 如果只是一个将才而不是帅才, 那是不配做一个企业家的。

这些年, 一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企业的厂长经理素质备受关注。我认为, 厂长经理要具备一种“帅才”, 少一点俗气、霸气, 多一点书卷气, 即我们常说的儒雅之气, 学问深湛, 气度雍容, 一派儒商风范。这种气质从他们的待人处事、言行举止中就可以发现。富于书卷气的厂长、经理, 给人一种彬彬有礼, 镇定自若, 豁达大度, 满腹经纶的感觉, 这也是驾驭将才的必备条件。

纵观当今市场,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光靠勇气、力气是不行的。许多知名企业的老总之所以取得很大成就, 除了自己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外, 是与其努力学习、具有较高素质分不开的。应该看到, 我们不少民营企业的厂长、经理素质并不高, 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 坚持不断学习, 已经很有些书卷气和帅才成分了。但也有一些厂长、经理, 总是强调工作忙, 没有时间学习, 即使有了时间, 也用于“养养神, 认认人”, 有的根本就不读书、不看报, 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 这是不可取的。事实上, 一些著名的企业老总纷纷落马,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昙花一现, 纵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 但不能不说与少了一点帅才有关。

厂长、经理要做帅才, 靠的是学习,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中国需要具有帅才的儒商走上舞台。

企业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乐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满足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 就必须因人而异, 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能力水平, 帮助其选择最佳的工作岗位, 使其感觉找到了理想的表演舞台;针对人才的欲望、能力、潜质, 帮助其拟定一个能体现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规划, 增强努力进取的内在动力;根据能力大小, 提供相对应的岗位, 并让其唱主角, 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用人之道, 在于用人之长, 非用人之短, 转变你的视角和观念, 学一学“西邻公”, 人才就在你的眼前。

“三顾茅庐”是古代帝王求才图霸的经典, 现代企业要在人才竞争中生存壮大起来, 只有追随人才, 把追随人才作为招贤求才的信条。追随人才, 仅仅“三顾茅庐”是不够的, 最根本的是改变求才的心态, 创造一个人才成就事业的舞台。作为企业家, 追随人才, 就是紧跟人才身后, 为人才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 做他们的坚强后盾, 使自己成为帅才。

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第2篇

漫步其间,前后北岸真的可以堪称常州的一处繁华胜景,这里曾经碧波环抱,烟桥画柳,曾经龙舟竞渡,百舸争流,这里是三面环水的半岛,古称白云尖,明清以来,名士云集,灿若群星,清代全国诗坛闻名的“毗陵七子”中,就有五位出自这里,那前北岸、后北岸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

民俗专家季全保介绍:“他是由于这里面有一条河,产生了河这边和河那边,所以要解释前北岸后北岸的名字,一定要讲到一个白云渡也叫白云溪,因为只有白云溪这条河,才能取决河这边和河那边。 白云渡是宋朝时期,由常州把这条河前后开通,原来的常州城里有两条河,一条是前河,一条是后河,也就是一条是市河,我们运河入城是从西市河进城,东市河出城,到了市中心原来就是从青果巷后面的那条河走的,但是到了宋代把后河疏通后,就打通了常州的文脉,常州的文脉就是在前后北岸这个地段,叫白云溪,又叫云溪古渡。”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里在历史最巅峰的一百多年间,全国有九名状元中就有一位状元喝着白云溪水长大的`,这里出现了非常多的状元、榜眼和谈话,在这么小一个地方,怎么会出现这么多文化名人呢?

民俗专家季全保告诉记者:“文人全部集中在前岸后岸,这里是顾塘桥,顾塘桥边就是大文豪苏东坡寄居在常州的孙家,这里是吕宫府,这里是很多常州的大户人家都在这里,那么后河就是白云溪古渡的渡口,前河就是小营前东大街的主要马路,旁边就是文庙,所以在这个地盘,是所有常州最具文脉特色的地方,所以现在打造前后北岸街区,其实就是打造常州文脉的地方,所以前后北岸能够产生常州最大文气,也是为了体现常州25来千载读书地的最大亮点。 为什么大文豪苏东坡,生在了密山,又要终老在常州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条白云溪,使他能够感觉到他的文风、文脉,他能够终老在这是很好的归宿,其实这里也就是常州的文脉所在。”

这个模型是清朝时期,整个常州城的全貌,而前后北岸当时和整个常州城也是密不可分的。季全保介绍:“运河入城,这就是我们的运河,市河,这条是运河的东市河,那么我们的前后北岸,这里前北岸就是在运河市河的南边,后北岸是在运河市河的北边,这里就组成了一个运河的白云溪,北边有白云古渡,南边有好几座桥,比如顾塘桥,八仙桥等等, 使我们的白云渡河小营前连接在了一起,所以白云渡也是我们常州市中心的一个岛,这里的风光非常漂亮,环境很好,很多文人雅士选择在这里生活做文章。”

这里有清代大学士吕宫状元府,有清代漕运总督管干贞的府邸,有清代道台府四合院和将军楼,有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 这么多文人雅士住在这,也难怪这里的文化氛围如此浓厚!

说起赵翼,相信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提起一首诗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就是出自赵翼之手,那我们也都知道以赵翼的才华当时是中了状元的,可是老百姓都称他为不中状元的状元,当时也成为了一段佳话,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季全保介绍:“赵翼是常州出去考状元殿试的第一名,皇帝就讲了,怎么每年的殿试第一名总是你们江南人,不是杭州,就是苏州,不是苏州就是常州,乾隆皇帝一看啊呀,又是常州,那个陕西到了他手里,历来都没有出过状元,他就跟下面人说今年就把第一名变成第三名,状元就变成了探花,碰到赵翼本身对官又不是太看重,他对中举也不是看的太重,他说所有有本事的人有才华的人太多了,各领风骚数百年,你皇帝批就批吧 。常州流传一个故事,凡是状元要去考,不管是乡试,一直到殿试,凡是去考状元之前都要请大家吃蹄膀,为什么要吃蹄膀呢?大家不知道吧,金榜题名,蹄膀就是皇帝的帝,吃了蹄膀就可以高中举人、状元、进士,所以在赵翼背后,不仅把常州读书人的品格显示出来,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高风亮节展示出来,让给陕西的王杰做状元,说到这个也是我们常州的荣耀。”

历史典故:最有价值的典故 第3篇

001.强项令:坚持原则,宁折不弯

【出处】《后汉书·酷吏传·董宣》。

【释义】本义是强硬的颈项,借喻人性格刚强,不肯低头屈服。后以“强项令”泛指刚直不阿的官吏。

【历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却需要有效的法令。不过法令只能威慑百姓,却无法约束达官贵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横行无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纪放在眼中。

洛阳令董宣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家奴出来。

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外出,跟随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大怒:“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阻拦我的马车!”

董宣毫不畏惧,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处决。

湖阳公主十分生气,马上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光武帝听了也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动手,微臣有话要上奏。”

光武帝怒气冲冲地问道:“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如果微臣因为维护法令而获罪,恳请以死谢天下!”说罢,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董宣宁死不磕,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

内侍回报说:“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湖阳公主见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气,讽刺光武帝没有权威,光武帝无奈地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那样肆意为之。”

【成长心语】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华,沿用至今。董宣敢于挑战有权势之人,坚持原则不退让、宁折不弯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尊敬,他无论官品与人品皆属上乘。每个人都有一个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容忍程度不一。作为一个执法者,对自己、对他人都应该严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就要严于律己。敢于坚持原则,宁折不弯的坚韧精神,这些都将成为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条件

和原因。

002.力士脱靴:不畏权贵,坚持自我本色

【出处】《唐国史补·李白脱靴事》。

【释义】力士指的是高力士。形容文人任性饮酒,不畏权贵,不受拘束。

【历史典故】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因诗写得出色,被著名诗人贺知章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唐玄宗对李白很欣赏,就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在写诗作文。过了一段时间,李白既不见皇帝找他商量国家大事,有没有分派给他什么重要公务,却常常让他陪皇帝和贵妃游山玩水,写“宫中行乐词”。这和李白治国安邦的志向相差太远,因此他常常在苦闷中借酒浇愁。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权力很大,皇太子叫他“阿哥”,王公大臣们称他“阿爹”,四方的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的。李白其实早就看不惯高力士的所作所为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看看伸在他面前的脚,又看看玄宗毫无表示,只好顺从地给李白脱下靴子。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于是他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对李白渐渐冷淡下来。李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得离开长安,再次到外地游历。

【成长心语】

李白的一生,怀抱治国的远大理想,但抱负始终未能实现。这个典故充分显示了他不畏权贵,坚持自我本色的伟大人格。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每个人都应该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能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而趋炎附势,媚势取宠,牺牲人格和尊严而求取的富贵是永远为人所不齿的。

003.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自持清高姿态

【出处】《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历史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

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004.两袖清风:正气内存,洁身自好

【出处】(元代)魏初《送杨季海》诗。

【释义】袖:袖子。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原指人迎风潇洒的姿态,后指穷得一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

【历史典故】

于谦,字廷益,明朝名臣。他在没有调入京城前,一直担任地方官。他为官清廉,对下属的各级官员要求都十分严格,坚决禁止受贿、贪赃,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他作威作福,以权谋私,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否则,人家会对你有看法,还会找你的麻烦的。”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风趣地说:“只有清风!我当官是为国为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只要我为官清廉,认真做事,又何需担心他人?”

为此他曾作过一首《入京》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子了。

【成长心语】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疑是对于谦最好的评价了。这是一种潇洒,同时也是一种气节。自古以来,官场都是个大染缸,能在里面洁身自好就已经难能可贵。在保证自身的廉洁之外,还能够以一人之力,澄清官场这缸浑水,更是难上加难了。正因为如此,于谦能够成为廉洁的典范,为世人所敬仰。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以于谦为榜样,以崇尚美的心态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将廉洁看做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将来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让自己问心无愧。

005.东施效颦:接纳自己,做最真的自己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天运》。

【释义】效:仿效;颦:皱眉。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十分惹人喜爱。西施略施淡妆,衣着朴素,但美若天仙,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都为她的美貌而折服。

美貌的西施却患有心口疼的毛病。一天,她的病又犯了,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美。从乡间走过的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心口疼的西施。

乡下有一个相貌很丑的女子,名叫东施。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总想让自己变成像西施一样的美女。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喜爱,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着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使她的样子变得更难看。结果,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的东施,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都离她远远的。

东施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只是一味地模仿,落得一个被人嘲笑的下场。

【成长心语】

每一种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独有的长处与特点,无论自己怎样,都要坦然地接纳自己,这样才能绽放出独特的芳香。每一个人毕竟是自己的花朵,妒忌和羡慕别人是愚蠢的。真正的智者懂得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懂得接纳自己的缺憾,做最真实的自己。

006.东床袒腹:自信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美

【出处】《世说新语·雅量》。

【释义】本指在东床上躺着的才能出众、使人称心的女婿。现用为女婿的美称。

【历史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是当朝丞相王导的侄儿,年轻时就仪表堂堂,很有风度。当时,朝内有个太傅名叫郗鉴,他有个女儿,聪明美丽,想找个好女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王导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导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傅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到东厢房相见。

管家见王家子弟都正襟危坐,样子非常严肃、庄重。可他往床上一看,还有一个子弟躺在床上,撩起了衣服,袒露着肚腹,手中还拿着一个饼,正在一口一口地吃着,好像没事人一样。这个管家看了不太高兴。

回去后,管家把看到的情况如实禀报给郗太傅。最后他说道:“王家的子弟,个个都不错。他们听说太傅前去挑选女婿,都很郑重、拘谨,就只有一个人,袒露着肚腹,躺在床上吃饼,好像没有事似的。”太傅听了高兴地说:“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成长心语】

郗鉴看人是非常准确的,他知道只有心中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会如此淡定从容。王羲之之所以能够以一种随意的姿态,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被选中,这与他旷达的个性有关,也是因为他内在的自信。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美。要想让自己美些,就先让自己自信起来。有了自信,你就有了别人无法替代、无法比拟的优势。

上一篇:劳务派遣风险下一篇:业务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