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评价范文

2024-08-10

理性评价范文(精选12篇)

理性评价 第1篇

一、当前中职德育评价的主要问题

1. 德育评价缺少中职学校特性

中职德育评价是既具有德育评价的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的一个范畴, 在现实工作中只有把握普遍性, 掌握德育评价的规律, 同时又突出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掌握它的本质。而现有中职德育评价体系的特殊性不足, 主要表现在:在德育评价的内容中, 没有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 没有把职业道德评价摆在突出位置, 对职业道德评价比较缺失或者不重视, 或者对职业道德评价比较笼统, 学校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行业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基本要求, 不能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做出具体指导, 有的甚至出现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出现偏差,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这种德育评价的中职学校特性不突出也导致了德育评价的效果不明显, 影响了德育目标的实现。

2. 德育评价缺乏整合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德育评价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班主任对学生日常德育表现做出综合评价, 主要通过德育综合评分表的方式, 以每个学期为单位, 将学生有关思想品德、文明守纪以及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内容进行量化考评, 通过学生自评、班级鉴定、班主任评价等程序, 最终评定学生的德育综合成绩。这种评价的结果主要上报学生管理部门, 评定结果一般与学生的评先评优挂钩。另一是德育课教师通过德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 对学生的德育认知, 课堂德育表现等做出的评价, 德育评价比较偏重于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世界观、人生观等。这种德育评价结果上报的是教务管理部门。

由两个途径得到的不同的德育评价结果, 只有经过整合才不会导致“两张皮”现象, 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岗位限制, 人员缺乏等个方面因素, 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都没有成立独立的德育科室, 缺乏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德育评价进行综合。而缺乏整合的德育评价不能真实体现德育状况, 影响了德育评价结果的应用。

3. 德育评价的主体缺少企业

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一般都实行“2+1”模式, 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集中学习, 第三年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决定了企业在中等职业办学中的重要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这说明, 让企业积极参与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而在目前的中职德育评价中, 德育评价的主体依然比较单一, 主要是班主任、学生管理人员、德育课教师、学生等, 企业还没有完全参与到德育评价中来, 学校对企业如何参与德育评价, 如何进行德育评价等这些问题都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企业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容易产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等问题。

4. 德育评价结果运用缺少激励

将德育评价结果直接运用于评先评优和奖助学金评定, 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的一贯做法, 这种做法直接将德育评价结果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 容易使学生产生德育评价功利化的观念误区, 在实际工作中, 也容易造成学生道德表面化的现象, 比如:一些学生为了奖励加分而参加集体活动, 一些学生为了评先评优而做好事等等。长此以往, 这样被歪曲的德育评价必然会导致短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结果, 德育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激励意义。

二、中职德育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 突出个性, 构建特色鲜明的中职德育评价体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注重学生文明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这为我们明确指出了中职德育的评价内容。

在把握这个评价内容的过程中, 要注意突出个性, 就是要突出中职教育的职业特性, 要特别重视职业德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要将职业特性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在实际工作中, 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德育的研究, 要在充分了解相关企业对员工的德育要求的基础上, 整合相关知识, 制定出合理的职业德育内容, 将职业德育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功能, 让学生通过学习, 进一步明确目标, 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2. 企业参与, 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中职德育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主要目标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只有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企业的需求及社会的认同是中职德育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只有让企业参与到德育评价中来,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 才能使德育目标更加具体。

要鼓励企业参与德育评价,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相关部门要规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 明确规定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履行一定的教育职责, 重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状况, 对学生德育做出一定的评价和指导。二是学校要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让企业在参与德育评价中受益。比如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 帮助企业对毕业生的职场情况进行分析,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担任一定的德育课程, 进行职业指导或者职业道德方面的讲解等。三是给与企业参与德育评价的更多自主权。要允许企业参与德育评价全过程。比如德育评价内容可以由企业参与制定, 德育评价的方法可以由企业自主选择, 德育评价的结果运用由企业自己制定, 这样的企业参与才不会流于形式。

3. 重视运用, 构建评价结果应用体现激励性的中职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最主要的功能, 应该是培养、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断反思自我, 不断完善自身。德育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应只是学生各种表彰的依据, 因为各种表彰涉及到的只是小部分学生,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评价的结果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 比较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做法是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 并对学生做出具体的指导, 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德育发展的状况, 明确存在的问题, 找到改进的方向。德育评价只有达到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的目的, 才真正具有激励的意义。

4. 关注过程, 构建体现过程评价的中职德育评价体系

在过去的工作中, 人们较多重视的是结果评价, 即看重的是评价人员对于评价者给出的评价结果, 比较忽略评价过程, 这种忽略过程的评价也导致了评价功能的弱化, 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德育评价不是就评价而评价, 德育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一个由德育传授———德育内化———德育实践———德育评价———评价结果运用的过程, 只有理清评价的整体思路, 理解评价为什么, 怎么做, 评价结果如何应用, 才真正掌握了德育评价的整体工作机制, 德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职德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分析, 以目前中职学校德育实践为依据, 分析了当前中职德育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职德育评价体系的几个看法。

关键词:德育评价,中等职业学校,主要问题,完善

参考文献

[1]杜敏.我国德育评价研究和探索的历史和现状.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年.

对小学生评价改革的理性思考 第2篇

贺艳菲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芹池小学

内容摘要:小学生评价改革包括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本文将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当前小学生评价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小学生; 评价; 改革

鉴于小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开展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自信心、培育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改革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索精神等内容,不再过分追求结果,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素质教育需要。

1、评价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小学生评价中,教师主要结合不同学科,给学生写下评语为主,普遍存在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现象,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符。随着小学生评价改革的深入,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出改变,树立全新评价观念,将评价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通过评价手段,实现教育的激励、调节、调性及改善功能。通过教师对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让小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不可取替的作用。

因此,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成绩以外,也要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水平与教学观念,为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形成推动力。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渴望被关注、被表扬、被鼓励,教师的评价用语应倾向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促进他们加强对自身能力发展与学习成绩提高的信心,例如,当学生独立完成了一道应用题的计算,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你太棒了!”、“你今天表现的非常好!”等等,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2、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权威性、客观性及全面性,以对小学生的学习组织、能力培养等发挥一定的引导与激励作用。但是除了教师的评价作用之外,学生自身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学生自主评价作为评价改革的内容之一,通过自主评价,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动参与离不开自我审视与自我调控,而自我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评价多来自教师和家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往往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而通过自主评价,学生在其中获得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渴望不断提升自己。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尚未完全成型,这就需要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的辅助和配合,当学生有了他人的初步评价之后,再对自身进行客观认识,实现自我评价目标。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我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例题,并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中解答。当学生计算完毕后,大家共同对黑板上的解答方法进行评价。首先,让台上的两名学生分别描述自己的思路,并开展自我评价;然后,让台下的同学对黑板上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价,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提出思路清晰;有的则提出存在的不足等等;而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也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对于其中不恰当的内容,则进行纠正。这样,学生提高了参与兴趣,集中注意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评价的多元化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让教师更了解学生,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真正促进学生进步。

(1)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主要用于测评学生对某一具体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指出仍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强调学生的最终成绩,而是让学生更多关注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而终结性评价则是在期中或者期末对学生成绩的一次综合评定。通过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与努力结果,不断提高动力。

(2)表现评价与测验评价

表现评价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等,是建立在传统的成绩评定基础上。过去,成绩评定更多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掌握、运用能力,停留

在孤立的、低水平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创造、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等则难以考查。例如,我经常可在课堂中提出“复杂化”问题,让学生以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对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指收集或处理数据资料,对学生实行定量结论与价值判断;定性评价则是侧重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实际状态等,直接对学生做出结论评价。二者各具优缺点,结合使用,更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4)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

绝对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等相比较,判断是否符合标准;相对性评价则对学生个体实行横向比较,如考试成绩等;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将学生的若干个侧面实行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实行自我调节。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若想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评价工作,在学校内部必须完善运行体系的保障制度。一是成立考核评价小组,将评价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来跟进;二是落实各部门责任,由科研处、教导处实行评价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并为广大教师解决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不断改进并完善评价办法与评价方案;三是将学生评价状况与教师工作业绩相挂钩,加大监督力度,确保评价改革手段落实到位,提高教师评价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参考文献:

[1]卢文汇、连仙枝.对我国中小学生评价的历史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1(2)

[2]陈学宽.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05

理性数学需要感性评价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在一些数学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出了浑身解数大肆表扬、鼓励学生,用得最多的就是奖励五角星以及“棒棒棒,你真棒!”这样的呼声。在一些数学随堂课上,教师将评价等同于表扬,无论学生自身水平的高低和问题的难易,“太棒了”“你真聪明”等笼统的表扬语言几乎成了口头禅。随意、机械、过度的缺乏真情实感的表扬代替了恰当的评价,导致学生心浮气躁,不能深入思考。

类似的评价,无法引起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造成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忽视。虽然表扬声声不断,但是课堂氛围却死气沉沉,索然无味。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对数学课堂评价的策略进行一些思考:

一、评价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巧妙的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以此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情感的投入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教师应该投入情感,用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评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同样一个“好”字,用不同的语气,完全是不同的效果。可以说得平淡无奇,让人感觉一种勉强应付之意。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赞美。

2.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能够运用评价语言艺术,就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时出现一题多解时,可以如此评价:“你的解法和别的同学都不一样,老师很好奇,你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当学生在课堂上在举手与否举棋不定时,可以说:“能有勇气举手回答就是一种进步,请你——”这无疑在学生回答前就给予肯定,给予自信。

需要强调的是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评价艺术。在指出学生不足时,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于“褒”,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例如,在学生阐述错误的解法后,如果生硬地冷淡地说:“不对,请坐!”与学生的满腔热情形成多大的反差呀!我们教师何不风趣地接过话茬说:“很可惜,你还没有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很可喜的是,你已经证明了这种思路行不通,也就是朝正确的答案迈进了一大步。”这样,多少给学生一丝丝安慰与鼓励!

3.无声的语言

当然,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进行教学评价。

二、评价的时机

1.即时评价———充满人文关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教师该如何引导和合理评价相当重要。二年级的“认识路线图”,让学生看着示意图说妈妈上班的路线。因为路线多,当简单的几条路线被说完后,一个小朋友举手,说的路线是经过小学兜了一圈再到上班地点,有学生说这样太远了,很不方便。老师让那小朋友说说为什么这样走,那孩子支支吾吾,老师马上提示:“妈妈特意经过小学门口是要送孩子上学吗?”“是。”老师又问大家:“有多少小朋友早晨是爸爸妈妈送到学校的?”举出一大片手“是啊,妈妈走刚才的几条路线上班很方便,但有时为了送孩子上学,就需要这样走是不是?”教师关切的语言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为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即时评价喝彩!

2.延迟评价———促进新知建构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往往是不统一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评价。有时需要即时评价予以鼓励,但有时也需要延迟评价,把一部分学生的暂时性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大家议一议、辩一辩。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立即作出评价,有时会使学生的思维趋同,从而失去个性化的思考;学生答错了,马上判定错误学生可能会有挫折感,会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中适度延迟评价,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听取学生讨论,学生在辩论中暴露各自的思维,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训练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成功者在思辩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失败者也心服口服,促进新知的建构。

三、评价的形式

1.自我评价

在问题的反馈时,出现多种不同意见。当学生把目光投向教师,让教师一锤定音时,教师应该把球抛回去:“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把自己的理由阐述得更让人信服些。”学生就能在理由的阐述中,很快能明了对错。这样通过自我评价,印象会更深刻,也更能给其他同学更多的提示,别的同学也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老师讲要好得多。

2.生生互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分歧时,或者一个有多数人不赞同的话。教师也可以把球抛给学生:“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好好在哪里?不好,又是为什么呢?”让他们相互评价一下,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远比老师说谁好谁差要有益得多。因为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学生相互评价后他们就会暗暗相比,久而久之,他们都提高了。

2.教师的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评价还有很多我们值得探讨思考的问题。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我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它也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正是有了它的出现,才使得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自信和教师的才能更加的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杨丽.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03).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4.

[3]王自莲.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J].中

音乐课堂需要理性的即时评价 第4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即时性评价,理性做法

即时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育中, 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给予的即时鼓励、调控及引导的评价活动, 它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评价形式, 通常以教师的情感流露、言语激励、行为暗示以及替代物强化为主。音乐课的学习比一般文化课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 它更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倡导个性化的音乐学习方式。因此, 我们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音乐审美教育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理性运用即时评价。

一、评价应真诚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 教师纷纷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课堂从头到尾充斥着:“你回答得太好了”“很好, 你真棒”“唱得好极了”等等, 以表扬取代激励性评价的全部内涵, 使得激励性评价有滥用之嫌。久而久之, 学生会觉得教师的表扬是一种敷衍, 显得虚伪, 因此会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变得麻木, 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所以, 教学评价应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既要大度地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 又要敢于使用否定性评价, 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评价中体验成功, 发现不足, 进而主动进取, 完善自我。

二、评价应具有针对性

音乐是感性的, 体现在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受方面, 同时也是理性的, 体现在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方面, 而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为更好地表现音乐服务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知识技能的学习, 不管是激励性评价还是否定性评价, 都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千篇一律的倾向, 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 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 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 教师应告诉学生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 应该怎么做。正如教育家布莱克·威廉提出, 有意义的教师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描述的和及时的。如, 学习口琴吹奏, “你吹的音不准”应换成“老师觉得你比以前有进步了, 只是在吹的时候, 手推动口琴的幅度要小一点。”这样的评价针对性强, 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状况, 还能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 提高了学生的演奏能力。

三、评价应把握合适的时机

在教学中, 不少教师都习惯于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后对学生的见解即时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能把学习中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能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后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在音乐课中,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 如果过早地评价, 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因此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的方式。如, 欣赏《二泉映月》, 教师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有的说:“这首作品情绪悲伤凄凉, 犹如描绘旧社会受日寇侵略后凄惨的场面。”有的说:“像一个饱经风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诉说他的悲惨遭遇”……师:“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 老师尊重你们的感受。”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作了简单的介绍, 让学生自我补充与评价。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 因为个体差异, 对音乐的感悟也不同, 运用延迟评价, 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四、评价应讲究方法

学生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 又是课程评价的资源和主体。然而在课堂评价活动中, 一些能说会道或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受到教师的青睐, 不善言辞的学生往往受到冷落, 究其原因, 不是学生不愿参与评价, 而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从哪些方面评价。因此, 教师要拓展学生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习伙伴, 可以是自己, 可以是教师, 可以是歌乐曲等;可以是态度、情感, 也可以是学法、过程和结果。更重要的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1) 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如, 演唱演奏要考虑音准、节奏、速度等方面是否准确, 声音是否优美动听, 是否富有感情等。 (2) 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进行补充, 或提出反对意见并说明理由。 (3) 评价态度要诚恳。这些评价的做法使课堂变得更精彩了,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悟能力及思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评价似春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新的评价观启迪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给了我们更为广阔的评价空间。评价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音乐课堂需要理性的即时评价。

参考文献

理性评价 第5篇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临泽县板桥中学课题组

甘肃省临泽县板桥中学现为农村初中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性质的学校,现有教学班21个(初中部10个,小学部11个),在校中小学生966人,教职工85人,专任教师7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26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

2003年3月,根据临泽县教体局文件通知,我校组织人员申报了甘肃省基础教育改革课题《如何对教师进行理性评价的对策研究》,经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于2003年9月被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与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扎实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已完成研究任务。现就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做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其中包括建立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教师评价制度。

1、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需要,开展教师评价制度的研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调控、改进、激励等作用,可以促进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通过完善和建立教师评价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性强,较为公平、相对公正的教师考核评价的新思路,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使之产生积极的激励、鞭策作用,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发展。

3、努力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1、构建新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确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观念,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考核评价工作的客观需要

教师考核评价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时刻起着有效的调节和激励作用。教师考核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功能作用,早已被多年来的教师考核评价实践所证实。但这些功能作用受社会发展形势所左右,必须与一定的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管理者必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需求,随时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作出合理的调整,不断变换教师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确立新思想,形成新观念。否则,教师考核评价的功能作用就会减退甚至消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又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经济运行方式打破了几十年的传统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认识领域也随着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冲击着各种陈旧的传统观念。在教育领域里,市场经济向传统的教育管理机制提出了挑战,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多元追求,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趋向,要求教师评价更加注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教师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要求自己得到的评价结果与自己的劳动付出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师考核机制中,那种仅靠表面印象、简单的投票评选来评价教师工作和缺少科学的依据奖励教师的做法都已不能为教师所接受。尤其是随着考核评价的结果越来越直接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考核评价成为广大教师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关注点和矛盾集中点。如果考核评价工作做得比较科学规范、公正合理,广大教师就会欣然接受。否则,如果考核评价的结果得不到大家的承认,就会直接导致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因此,尽快建立新的、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成为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2、构建新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解决影响教师考核评价的诸多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快速转型,经济迅猛发展,推动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确定以后,各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也全方位地展开。先是教育领域诸多教学业务性改革(如教法、学法、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项目)快速展开,接着,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也随之进行,作为教育内部管理主体的教师考核评价当然也无法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由于受感情、资历、人缘、地位等无关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评价失真,特别是使教师工作的实际效果受到忽视,引起教师的不满和不平。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考核评价工作虽然得到逐步的规范,科学性、公正合理性相对提高,但许多影响教师考核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若不及时构建起一套科学、公正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相对缩小各种不利因素对教师考核评价的影响,就会严重挫伤和打击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因此,搞好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研究,为科学地评价教师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客观需要,是教育管理改革工作中所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构建新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

要保证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个首要的条件是想方设法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战斗力。随着经济改革形势的深入发展,要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战斗力的提高,教师考核评价仍然是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目标过于笼统,与实际工作脱节;操作程序不统一,个别环节不够规范;考核过程简单化,缺乏全程性;过分强调教学成绩的考核权重,造成“一俊遮百丑”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同教育形势下产生的不科学因素,与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亟待加以解决。因此,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起体现课程改革意识,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激励教师创新进取的科学评价的管理体系。

2、课题研究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考核以有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

(2)、全面性原则。评价考核力求做到目标全面、内容多元、方式多样、过程动态,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也重视教师其他岗位工作的质量。

(3)、公平性原则。力求评价考核标准统一、客观公正,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鼓励教师张扬个性、发挥特长、脱颖而出。

(4)、实用性原则。充分利用评价考核的导向性,使评价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到指导实际的作用,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5)、可行性原则。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实际操作中人力、物力和评价方法的限制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等问题。

(6)、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考核 中坚持病老有谅、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考虑重点岗位考核上的适度倾斜,又要兼顾工作中的隐性因素。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评价制度;

2、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3、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方案。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

构建教师评价制度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含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结果运用的研究,也包含科学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性质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性质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状况、研究要素的构成以及研究的发展过程,我们把该课题研究确定为准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研究。根据实验变量控制的强弱,一般把教育实验研究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三类。准实验一般是在自然教育情况下进行的,由于实验变量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般难以对有关实验变量进行真实实验状态下的完全控制,但也必须对能够控制的实验变量进行自觉而严格地控制。本实验研究即是自然教育情景下进行的一项准实验研究。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符合教师工作性质的、科学合理的、能公正反映教师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一机制的构建需要由教师考核评价的思想体系、目标体系、操作体系、结果使用体系、管理体系等要素构成。要建立起这样一套科学机制,不是哪一方面的改革能够奏效的,必须把上述要素甚至更多的要素全部投入到实验之中,逐项总结经验,才能完成这一实验任务。因此,本课题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是在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它要求最大限度地缩小教师因分工、资历、年龄、人缘等条件的不同而导致工作效果的差异,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影响等因素,对每一名教师的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真实评价,并探索解决实际存在的若干问题,尝试构建一种相对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因此,本课题又属于探索性实验研究。

2、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坚持三条原则。一是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的原则,既要追求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又要追求具体操作中的可行性;二是保证研究成果的实效性的原则,既要追求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又要追求研究成果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内在规律揭示的准确性;三是普遍性改革与科学实验相统一的原则,即在面上实行普遍性实验与研究,在点上采取准实验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整个研究工作大体经过了计划准备、组织实施和深化总结3个阶段。

1、计划准备阶段(2003.4-2003.12):在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和调查座谈,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评价工作的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的初步计划,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了课题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任务、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设计教师业务工作评价表格,制定评价等级标准;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准备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2004.3-2008.12.):在全面了解学校关于教师工作评价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评价工作的要求,确定了课题研究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方式,结合学校评价工作的开展,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研讨会,对上一月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安排下一阶段的具体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全面收集信息,加强理论学习,填写《理论学习记载表》,整理典型个案,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总结,填写《课题研究典型案例记载分析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难点和困惑的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作出对策分析,填写《课题研究难点和困惑分析记载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并及时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填写《课题研究反思记载表》的形式对课题研究工作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由课题组成员对各自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填写《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年度(阶段)工作总结记载表》,每学年结束前,安排课题组成员对一学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撰写课题研究阶段论文,提交课题组择优推荐发表,未发表的全部结集成册,对课题的研究工作,每学期集中整理资料,提交学校进行一次课题研究阶段评估,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适时将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提交学校,建议学校在学年末修订教师评价考核方案时采用,课题组成员通过学校对自己的评价考核,检验了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反之,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出了问题,指明了研究的侧重点。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采取多种研究措施和研究方法,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和阶段研究论文。

3、深化总结阶段(2009.1-2009.5):在第一、二阶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整理研究资料,数理筛选研究成果,完成课题总结报告,申请课题结题鉴定。

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年度时间大体可以把教师考核评价工作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2004年度,我们称之为原始考核评价阶段;第二阶段是2005-2006年度,称为初级考核评价阶段;第三阶段是2007-2008年度,也就是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我们称之成型考核评价阶段。三个阶段的研究要点如下:

(1)、原始考核评价阶段(2003-2004年度):本阶段的教师考核评价只具备了简单的考核评价思想,解决了过去只靠印象来评价教师的问题,但是在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合理性等方面远远不够。其过程大致可概括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目标确定的比较简单。在教师工作的整个体系中,只考查了部分项目,无法涵盖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造成缺项,无法反映教师工作的全部。二是对教师的考核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学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核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重点位臵,确定了较大的权重,形成了“一锤定音”的考核机制。课时工作量考核中,对于各学科课时工作量的分值划分不合理,明显存在重“主”偏“副”,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在考核程序上不够规范。表现为考核目标的确定由行政决策为主导;在考核主体的确定上主要是行政领导参与,缺少民主参与,无法体现考核评价的民主意识。因此,这一阶段的考核评价,不仅起不到一定的调节、促进、激励作用,反而使教师感到考核评价不够公平、公正,甚至制约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初级考核评价阶段(2005-2006年度):原始考核评价阶段明显存在评价的指向不明确,评价的指标要素在提炼上缺少足够的敏感性以及评价出的结果给人一种不痛不痒的感觉,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等弊端。经过进一步的学习讨论和研究,我们确立了评价的大略方针:在评价方向上面向未来发展,注重长远需要;在评价目的上注重个体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全面性和整体性;在评价主客体关系上注重自评,强调合作;在评价标准上注重绝对评价,强化激励效应;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在评价方法与手段上注重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注重发展进步,形成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新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师德考核、工作量考核、月考核、学期考核和专项工作考核等内容,其中学期考核又分为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业务素质、履行职责和校本与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本阶段的教师考核评价已经较好地体现了发展性、全面性、公平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尤其是很好地体现了多元化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从教师自评,教研组评价,学校评价,家长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特别是对考试成绩的评价方面,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有效纠正了以教学成绩的高低决定考核成绩的高低的做法。考核充分体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提高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中仍存在课时工作量考核权重系数不够科学、合理或加分比重不合理等问题。

(3)、成型考核评价阶段(2007-2008年度):什么样的教师评价机制更切实有效,更符合科学性,更贴近公正性、客观性,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在这一阶段的教师考核评价,基本上实现了多角度多维面的评价模式。评价考核做到了目标全面、内容多元、方式多样,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重视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也重视了教师其他岗位工作的质量,评价考核标准统一、客观公正,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一是在综合评价时实行了学校评价和教师自主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按照学校制定的操作办法,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进行自我评价,评等赋分,学校同时根据常规管理和各种考核结果形成终结评价,定出档次。二是建立了组评制度。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几个评价小组,教师在组内相互展开评价,这样有利于发现教师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创造了相互间学习、交流和提高的氛围。三是实行了他评制度。他评包括学生评、家长评,这种评价模式更能多维度反映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更能贴近客观性、实际性。以上这些评价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再按照操作办法评价,教师收获了自身的充实和发展,收获了自信与追求,教师也在参与评价的同时看到了自身不足和努力方向,真正实现了发展性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教师理性评价,建立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工作格局,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积极效果。

一是提高了教师对评价工作的正确认识。引导教师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发展,而不是单纯把教师分成等次;明确评价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和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教师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而不是为淘汰哪一位教师;明确评价是用一把大家公认的尺度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让评价成为激励的动力,达到教师整体水平提高的目的。

二是激发了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新的评价办法强调自评为主,强化自我评价过程中的职责界限,促进了教师主动自我参与,从而提高了教师的主动意识。在充分相信教师个人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在改进工作的基点上,架起一条领导与教师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让教师在评价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自身差距,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内化成自觉要求,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教师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体现了教师在评估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效绩、工作表现和基本素质。工作效绩是教师工作结果的表现形式,而基本素质又是工作表现和工作效绩的基础,一般说来教师的基本素质好,工作表现也好,效绩也就高。效绩是教师工作追求的目标,是考核教师的基本依据,在评价中处于重要地位,但由于教师工作成果具有集体性和迟效性特点,所教的学生存在差异,有时付出的劳动并不完全与成效成正比,教育基础差的学生付出双倍的努力,可能会有很少的效绩,因此评价中对工作效绩要客观对待,在评价教师工作表现时也不能仅从效绩看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师在工作中发挥才能,创造性完成工作任务取得效绩的基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我们较为重视基本素质在教师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四是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功能。课题研究解决了教师工作评价操作难,评价缺乏充分依据,学校评价管理缺乏公开性、准确性、科学性,人为因素较多,教师的意见大,教师之间因评价不公而产生的矛盾,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聘任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等提供了具体、全面的依据。

五是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的管理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将“考核”这一有效手段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使管理由软变硬,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同时随着目标考核的进一步规范,考核结果逐渐成为教师切身利益分配的决定因素,例如绩效工资的分配,评先选优,职称评聘等工作都与教师的考核直接挂钩,形成以教师考核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利益分配机制。这种管理机制的形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深受广大教职工拥护。

六是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考核方案的不断完善,学校初步形成了以考核引领各项工作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启动了内部活力,使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连续几年中考和小学毕业会考成绩位居全县前列。

七是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由于评价改革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学校管理不断加强,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品位,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社会效应越来越高,家长信任度越来越高。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方法问题,仍然以量化评价方法为主。这种量化的办法容易忽视那些不易捕捉的、不便量化的有价值的信息。在部分定性考核内容中,仍然受个人思想意识的影响,许多目标需要通过民主评议手段来确定,由于不同教师对同一目标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不同,对考核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各系列、各层次考核的差异性以及考核内容的权重等对考核结果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因教师工作性质不同,影响考核结果的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对小学生评价改革的理性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评价;改革

鉴于小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开展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自信心、培育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改革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索精神等內容,不再过分追求结果,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评价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小学生评价中,教师主要结合不同学科,以给学生写下评语为主,普遍存在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现象,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符。随着小学生评价改革的深入,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出改变,树立全新评价观念,将评价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通过评价手段,实现教育的激励、调节、调性及改善功能。通过教师对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让小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不可取替的作用。

因此,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成绩以外,也要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水平与教学观念,为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形成推动力。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渴望被关注、被表扬、被鼓励,教师的评价用语应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促进他们加强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的信心。

二、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权威性、客观性及全面性,以对小学生的学习组织、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一定的引导与激励作用。但是除了教师的评价作用之外,学生自身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学生自主评价作为评价改革的内容之一,通过自主评价,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动参与离不开自我审视与自我调控,而自我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评价多来自教师和家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往往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而通过自主评价,学生在获得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时,渴望不断提升自己。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尚未完全成型,这就需要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的辅助和配合,当学生有了他人的初步评价之后,再对自身进行客观认识,实现自我评价目标。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我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例题,并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中解答。当学生计算完毕后,大家共同对黑板上的解答方法进行评价。首先,让台上的两名学生分别描述自己的思路,并开展自我评价;然后,让台下的同学对黑板上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价,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提出思路清晰;有的则提出存在的不足等等。而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也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对于其中不恰当的内容,则进行纠正。这样,学生提高了参与兴趣,集中了注意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的多元化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让教师更了解学生,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真正促进学生进步。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主要用于测评学生对某一具体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指出仍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强调学生的最终成绩,而是让学生更多关注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而终结性评价则是在期中或者期末对学生成绩的一次综合评定。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与努力结果,不断提高学习动力。

2.表现评价与测验评价

表现评价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等,是建立在传统的成绩评定基础上。过去,成绩评定更多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掌握、运用能力,停留在孤立的、低水平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创造、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等则难以考查。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指收集或处理数据资料,对学生实行定量结论与价值判断;定性评价则是侧重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实际状态等,直接对学生做出结论评价。二者各具优缺点,结合使用,更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4.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等相比较,判断是否符合标准;相对性评价则是对学生个体实行横向比较,如考试成绩等。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将学生的若干个侧面进行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实行自我调节。

四、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若想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评价工作,在学校内部必须完善运行体系的保障制度。一是成立考核评价小组,将评价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来跟进;二是落实各部门责任,由科研处、教导处实行评价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并为广大教师解决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并完善评价办法与评价方案;三是将学生评价状况与教师工作业绩相挂钩,加大监督力度,确保评价改革手段落实到位,提高教师评价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卢文汇,连仙枝.对我国中小学生评价的历史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陈学宽.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05.

[3]勾小群.传统学生评价与发展性学生评价[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芹池小学)

药物剂型的选择与合理性评价 第7篇

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 不同剂型都有其特定的制备技术、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改变剂型后, 由于各种剂型的物质结构不同, 载药形式不同, 释药机理不同, 给药途径不同, 药物释放方式与速度不同, 它们在体内转运过程及其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也明显不同, 其各自的起效时间、达峰时间、作用强度也随之各异。如口服固体制剂药物, 其有效成分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将有一部分被损失;而栓剂可从直肠下静脉直接进入血液, 不经过肝脏;外用膏剂经透皮吸收有效成分进入组织;而静脉注射剂药物则直接进入血液。

因此, 如何对药物新剂型进行合理性评价, 不仅是新药审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新药研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的难点。本篇拟就这一共性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 根据临床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改变剂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临床治疗和预防用药的需要, 临床疾病种类繁多, 病有缓急, 症有表里, 应针对疾病的种类和特点, 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和相应的剂型。因此可以认为, 判断和评价药物新剂型合理性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这种新剂型相较原剂型而言, 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服务。作为药物新剂型研究, 应紧紧围绕临床需要, 科学地、客观地选择剂型。

例如对于心绞痛、急性支气管哮喘等急性疾病的治疗, 我们首选注射剂, 其它经粘膜直接吸收的剂型如吸入剂、口腔速崩片、直肠栓、滴丸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 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抗菌、尿失禁、骨质疏松、关节炎、癫痫、多动症、胃食管返流疾病、抑郁症等, 缓控释制剂则是合适的剂型, 缓控释制剂能够平稳血药浓度,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减少服药次数, 方便病人用药, 提高药效、安全性和患者服药的顺应性。随着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的了解不断深入, 根据各种疾病治疗的时辰药理学和时辰病理学的研究结果进行缓控释制剂的开发, 以保证平稳的血药浓度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是近年来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方向。临床实践表明, 许多常见病发病呈昼夜变动的特点, 如高血压病人开始醒来时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增大, 在最初几小时内最可能出现问题;心肌梗塞的发作时间呈可预测的波动;哮喘病人呼吸困难等症状在夜间最为明显。择时释药系统根据疾病发作的时间规律和时辰药理学原理, 按照时辰和生理需要而定时、定量释放出有效治疗剂量的药物。这一研究思路对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开发成本, 延长了开发周期, 但是这种切合临床需求的新型制剂终将是制剂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2 根据不同生理因素选择合适的新剂型

一般说来, 生理因素对剂型合理性评价的影响主要包括种族、年龄、性别等, 同一药物治疗同一种疾病, 用药对象的生理特点不同, 在剂型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1) 种族差异。药物种族差异 (ethnic differences of drug) 是指由于种族因素的差异导致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种族人群安全性、疗效、剂量和给药方案的不同。药物种族差异由种族因素 (ethnic factors) 的差异所产生。种族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包括各种族间的生理差异, 还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医疗实践等非药源性因素密切相关, 所有这些因素最终均影响到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清除 (ADME) 等药代动力学以及临床疗效、安全性、量效关系等药效学反应的各个过程。如心血管药普萘洛尔使患者心率下降20%, 其所要求的血浆药物浓度, 中国黄种人比美国白种人低1倍多, 而用于呼吸抑制的吗啡正好相反, 起效剂量中国人比美国人高1倍多。抗结核药异烟肼在人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乙酰化, 这一乙酰化作用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快慢之分, 黄种人主要为快乙酰化者, 而白种人多为慢乙酰化者。这种代谢差异在磺胺二甲嘧啶、肼屈嗪、普鲁卡因胺和苯乙肼也可以见到。

类似的例子还有较多, 如果在进行某一药物的新剂型开发时, 照搬国外数据, 而不经过详细的临床前处方设计和一定规模的临床试验, 仅仅凭借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测, 是难以判定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药效学反应上的差异的, 这样的剂型仿制也是毫无意义的。

(2) 年龄。改变剂型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高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用药顺应性。对新剂型的选择应从服用方法、外观、形状、大小、色泽、嗅味等多方面去进行评价, 这一点在儿科用药剂型的选择上尤其重要。应在把握儿童用药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选择和研发提高儿童服药顺应性的药物新剂型。

丹麦Fertin Pharma公司研发了一种药用咀嚼胶, 其10~20min的咀嚼时间, 能使大多数药物释放并保留在口腔内, 达到口腔粘膜对药物充分吸收的效果。咀嚼胶释放的药物主要通过口腔粘膜吸收, 可用于疼痛、偏头痛、过敏、恶心、消化不良、咳嗽、感冒和晕动症等多种儿童疾病的治疗。这种咀嚼胶口感好, 不需用水送服, 寓药于乐, 特别适于儿童的服药特点。

美国哥伦比亚公司采用生物粘附释药系统专利技术开发的睾酮颊含粘膜贴片, 通过睾酮透口腔粘膜治疗男性睾酮内分泌失调, 这种采用新型释药系统的激素替代疗法为老年人所容易接受。

口腔崩解片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剂型, 服用时不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 也无需咀嚼, 药物置于舌面, 迅速崩解后, 借吞咽动作入胃起效。口腔崩解片在口腔内迅速崩解, 无沙砾感, 口感良好, 容易吞咽, 对口腔黏膜无刺激性, 也是一种适宜于老年人和儿童服用的新剂型。

口腔崩解片这一新剂型的优势是:可在无水 (或仅有少量水) 条件下于口腔中快速崩解, 随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 在口腔内应无粘膜吸收, 体内行为也应与普通片剂一致。虽然口腔崩解片对主药的溶解度无具体要求, 但由于该剂型无需以水送服, 为达到较好的崩解效果, 一般要求主药含量要小, 总片重也应较小, 因此本类制剂主成分的选择范围相对较窄, 仅作为普通制剂的部分补充, 上述特点在新药研发中也应充分注视, 以避免盲目开发。

(3) 性别。针对妇女绝经期综合征, 先灵公司利用透皮控释技术制备的雌二醇/左炔诺孕酮控释贴片新剂型, 能比口服制剂以小得多的剂量持续释放激素, 1周1次治疗中度至严重绝经后引起的血管舒缩症状。本品改变了以往激素治疗的传统给药途径, 提高了女性对激素治疗这些症状重要性的认识和对药物有效性的信心。

Berlex公司开发的雌二醇控释贴片的剂量规格达6种之多 (0.025mg、0.037mg、0.05mg、0.06mg、0.075mg、0.1mg) , 均为易贴于皮肤上的透明薄片, 可以使女性患者采用更多个性化方案治疗绝经综合征和预防骨质疏松。

3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生理学特点, 灵活选择剂型

药物的溶解度、p Ka值、熔点、表面性质、分配系数、嗅味、粒度、晶型、水分以及药物在光、热、湿、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等理化性质不同, 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生物学特点各异。因此, 应在充分掌握药物理化性质及具体处方、工艺等对制剂影响的基础上, 考虑该药物是否适宜被开发成新剂型。

(1)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确定合适的剂型。对于难溶性药物, 通过合适的制剂手段, 将其制备成方便老人、儿童及呑咽困难者服药的口服制剂, 既可以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 又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质, 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散片、口腔速崩片、混悬剂或干混悬剂等都是合适的剂型, 但对于水溶性药物, 口服溶液剂、泡腾片、颗粒剂、冲剂等就在优先考虑之列, 当然还应考虑药物在溶液状态下的稳定性、晶型变化等诸多理化因素对药物制剂的影响。

(2) 根据药物治疗作用机理选择制剂。随着人们对药物作用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制剂技术的进步, 对新剂型中药物的选择已经突破了过去的一些原则。例如, 缓控释制剂是在普通制剂基础上发展的一类药物新剂型, 但并非所有药物均适宜制成缓、控释制剂。以往认为, 抗生素类药物, 由于其抗菌效果依赖于峰浓度, 加之其特有的耐药问题, 一般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但近年来, 在实际剂型开发中, 已成功制备了不少抗生素类缓控释制剂。

根据抗生素药效学研究成果, 将抗生素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以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部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代表的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一类为以氨基苷类、喹诺酮类为代表的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血清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 (MIC) , 且持续时间要超过给药间隔的40% (青霉素类) 至50% (头孢类) 。通常剂量给药时, 其血清浓度达到最低抑菌浓度的4~5倍后, 杀菌作用即处于饱和状态, 增加给药剂量一般不改善疗效。这类药物没有或少有抗生素后效应, 维持血清药物浓度的时间主要取决于半衰期的长短。基于以上药效学的认识, 现已成功开发了头孢氨苄肠溶缓释胶囊、头孢拉定缓释片、头孢克洛缓释胶囊等新剂型, 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的药效学一般要求24h曲线下面积 (AUC0-24h) /MIC≥125, 血清药物峰浓度 (Cmax) /MIC比值≥10, 且峰浓度尽量保持在防突变浓度 (MPC) 以上。因此这类抗生素的最佳临床治疗方案应为每日足量单次大剂量给予, 故不推荐将其开发成缓控释制剂。

国外开发的环丙沙星缓释片, 表面上看不符合上述原则, 但是分析其适应证不难看出, 这种缓释制剂的适应证完全不同于常释制剂, 仅限于泌尿系统感染。由于环丙沙星主要从泌尿系统排泄, 缓释制剂在泌尿系统的药物浓度高于常释制剂, 因此这一特定的药物代谢途径就成为将环丙沙星设计成缓释制剂的充分理由。我国药典收载的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 其适应证仅限于治疗因幽门杆菌引起的胃炎, 也是一个提高局部治疗浓度, 治疗特定疾病的特例, 与环丙沙星缓释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剂型开发的分析提示我们, 不能仅为增加剂型而改变上市品种的剂型, 还应针对具体的药物, 从药效学和药动学等各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慎重评价。

4 药物剂型的安全性评价

在选择剂型时需充分考虑其安全性。没有一种药物制剂是绝对安全的, 但是应比较剂型因素产生的疗效增益和风险阈值, 如果不充分考虑临床用药的经验和进行深入的文献检索, 仅从无此剂型这一论据进行盲目开发, 很容易使新药研究一开始就误入歧途。

例如, 利巴韦林作为一种抗病毒药, 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已有厂家将其开发成注射剂使用。但国外利巴韦林安全性试验结果提示其临床用药具有严重的安全性隐患,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动物实验所显示的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以及临床应用中发现的致溶血性贫血等毒副作用, 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具有剂量依赖性, 某些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外推到人。因此FDA仅批准了利巴韦林的口服制剂和需经专用装置给药的雾化吸入剂, 并在已批准的利巴韦林口服制剂的说明书中加入了黑框警示。目前国内上市的利巴韦林制剂的说明书中无安全性警示的内容, 临床医师也缺乏相应的认识, 各临床领域应用利巴韦林时也均未进行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因此不能确定利巴韦林使用后给患者可能带来的远期后果。鉴于利巴韦林制剂的安全性特点, 即使某些剂型如粉针剂、大输液在短期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但从长期安全性考虑, 还是需要对利巴韦林新剂型的开发重新权衡利弊。

即使药物新剂型通过了上市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 批准并进入临床应用, 也有必要对其进行上市后的药物评价。经典的上市后药物评价是指新药临床Ⅳ期实验, 即通过开放性、随机或非随机、对照或非对照试验, 在广泛患者群中使用, 进一步确定其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但由于临床试验在方法和设计上的不足, 评价指标的局限, 往往不能得到全面客观的分析结果。近年来, 借助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技术, 结合相关学科的特点, 发展了一种新兴的新药评价方法———药物循证评价法, 它是循证医学思想和方法在药品使用和管理上的拓展和运用, 是传统药物评价的完善、提高和补充。药物循证评价法主要包括药品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药物利用分析等内容。它不仅能提高药物使用水平,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而且还有利于新药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利用这种新的评价方法对药物新剂型的合理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是今后药品评价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值得新药审评人员和新药研发工作者高度重视。

5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预测

为了使新药进入市场, 必须证明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这通常是由临床试验所提供的证据来证明的, 但从宏观的角度上讲, 对药物的完整评价应包括临床、经济和人道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临床方面, 即是我们通常进行的新药临床研究需要解决新药的安全和功效的问题, 而对于经济和人道方面, 则需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和数据采集技术来衡量, 它贯穿于新药研究的各个过程。以往, 药物经济学研究往往是在产品开发的后期 (第Ⅲ至第Ⅳ阶段的临床试验) 进行, 但由于医药市场的需求瞬息万变, 这样做有些为时过晚。为了支持产品的市场准入及定价协商, 有必要在药品研发的早期就融入药物经济学分析, 这样就可以确保及时为相关人员 (包括病人、医生、药剂师、用药目录委员会、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等) 提供各自所需的信息。

为了控制企业成本,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也开始重视药物经济学在对新药研发和成本管理上的作用, 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一投资反映了医药企业的一个根本转变, 即从争取新药准入阶段逐步向理性商业化运作阶段发展。这一转变意味着企业认识到仅仅对药物的准入投入人力物力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在药物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 以确保新药能被消费者接受并有良好的收益。

药物经济学研究是药品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药物经济学原理应用于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中, 对确定产品开发的优先次序, 决定是否终止研发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研发效率。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 证明新药的市场价值也是新药开发与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我国目前医药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设备条件和市场需求, 以及药物经济学的有关问题等。研制和申报单位在进行药物新剂型的选择与立项过程中, 应充分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 不仅要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文献依据试验资料, 而且还要从经济学和人道的角度充分阐述剂型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在调整科学的严谨和商业的相关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6 注意药物新剂型开发时的专利保护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医药企业的科研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与国外相比, 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基础研究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新药研发资金严重不足等都是制约新药研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这就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新药研究主要是以仿制为主, 这一点在新药申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统计, 改剂型新药的注册申请占到现有全部申报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我国加入WTO, 中国制药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国外大型制药公司纷纷运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 在技术竞争和市场占有中谋求最大利益, 这种保持技术优势的整体性战略, 使我国制药企业通过采取仿制手段进行改剂型的新药研发越来越受到专利保护政策的限制。

以口腔崩解片为例, 虽然此种新颖剂型在儿童、老人、卧床不起和严重伤残病人的用药上具有独特优势, 且处方组成简单, 病种适应证多, 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对这种剂型的生产有其特殊的制备工艺, 并受到诸多的专利保护。如直接压片法有Orasolv (Cima labs Inc, 美国) 专利技术, 冷冻干燥法有Zydis (R.P.Scherer, 英国) 、LYCO (Farmalpoc, 法国) 、Quicksow (Jassen Pharmaceutica, 美国) 等专利技术。另外还有Flashtab (Prographarm, 法国) 、Wowtab (Yamanouchi Pharma Technologies, 美国) 、Fast Melt (Elan, 爱尔兰) 等涉及直接压片、制粒压片等过程的多项专利技术。国外制药公司在生产口腔崩解片时, 如要采用以上专利技术, 均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由专利所属公司代为生产。这些专利技术的制备工艺条件和设备成熟, 制得的产品质量可靠, 为国际市场认可。国内厂家如仿照上述工艺, 就会有专利侵权的危险。如果要自主研发新的制剂技术, 不仅需要考虑研究成本, 而且还要对新工艺的可行性及产品质量的安全、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价。因此, 针对新形势下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在药物新剂型的选择与开发过程中, 为了本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 有必要加强对药品专利战略问题的深入调查和研究, 以避免损失。

7 结语

总之, 对于药物新剂型选择的合理与否, 应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临床治疗需要、患者用药的顺应性、已有制剂的利弊权衡、市场开发前景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剂型选择合理准确, 减少药品研究资源浪费, 降低药品评价与监管成本,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新剂型在医疗卫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医药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筱萸, 廖清江.药学前沿[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

[2]黄胜炎.“十一五”药物制剂开发思路 (一) [J].上海医药, 2004, 25 (12) :542.

再制造产品的经济合理性评价 第8篇

1 再制造

再制造, 简单的说就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新的制造, 而且重新制造出来的产品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不亚于原先的新品[4]。再制造是产品在进行废物处理时可以发生的许多活动之一, 人们已经发现在许多情况下, 再制造是最理想的终极选择, 因为再制造不仅能重获产品本身的物质价值, 而更多的价值来自于产品某一部件的形状和组件的重新配置[5]。

1.1 蚕食研究

尽管很多人研究再制造, 但越来越多的OEM却表现出对再制造的抵触, 有些管理者指出, 有可能是由于再制造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或者是它会蚕食新产品的销售。近期的研究表明, 如果使得企业可以保有现有的市场份额, 那么自己产品间的相互蚕食是有利的, 尤其是当OEM面临着再制造, 而再制造自己的某一产品失败可能导致第三方进入市场成为替代者 (如再生硒鼓和翻新的汽车零部件由第三方转售) 。

蚕食研究有这样几个明确的主题: (1) 企业可能会由于不断蚕食高利润产品的销售额带来利润的不断下降而最终意外的倒闭了; (2) 产品延伸可以带来利润的增加, 因为如果新产品或产品线延伸设计合理, 它将从新市场中获得更大的销售额, 而对现有市场只会造成很小的影响; (3) 这可能是一种战略需要, 蚕食自己的某种产品而使其它企业失去在此领域的机会。

于是, 我们的研究基于如下观点: (1) 经济合理性的评价将取决于两种产品的相对利润率; (2) 新市场将产生大量额外的销售额; (3) 产品的再制造将阻止第三方进入市场, 并降低利润率和总利润, 然后再制造将展示出更大的吸引力。

1.2 产品制造与再制造的感知价值区别

为了更好的理解再制造产品的经济合理性, 我们还需要了解制造与再制造产品之间感知价值的区别, 包括产品品牌、型号、个人感知价值和转换行为的差异。

(1) 产品品牌

产品品牌的差异通常会导致价格差异, 例如来自OEM的一件再制造产品可能会比从第三方再制造商那儿购买的更具吸引力。但如果第三方能拥有高品质的信誉, 那么第三方就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溢价优势。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品牌有可能成为再制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研究。

(2) 产品型号

与产品使用和潜在质量驱动相关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之间不同的相对感知价值。另外, 对于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的相对价值, 买方可能会有相对稳定的感知, 如果认为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的相对价值相同, 就可以简化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定价问题, 因此, 如果以下假设合理, 那么不同型号产品的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间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

H1: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具有相同的相对价值, 不受产品型号的影响。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 我们对六种不同的产品, 由49人进行了感知相对价值差异的检验。

(3) 个人感知价值

理想情况下, 某一特定产品的所有购买者对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都应该有相同的相对价值感知。在这样的情况下, 来评估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之间的最佳相对价格, 将是相对简单的, 由于购买者的感知差异、过去经验的不同或预期用途的差异, 一些购买者可能会认为再制造产品相对于新产品而言具有更高的相对价值。因此, 重要的是要考虑不同人对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之间的相对价值的感知是否一致。

H2: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具有相同的相对价值, 不受个人购买决定的影响。

我们同样以上述6种不同的产品对49位受访者成对进行了相对价值感知差异研究。

(4) 转换行为

当个人的购买行为完全由新产品转换到再制造产品上时, 有可能存在一个特定的价格差或价格比 (反之亦然) 。当相对价格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时, 个人购买再制造产品的可能性会逐渐发生变化, 转换行为可能会将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相对价格对每笔销售与总利润产生的影响等复杂化。

H3:购买产品 (新产品或再制造产品) 决定的可能性由单一价格决定。

同样, 我们将49位受访者对六种产品的购买偏好进行研究, 并对总是购买新产品和总是购买再制造产品的价格差异进行研究。

由假设H1、H2、H3, 可以使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相对价格的计算简化, 进而使盈利能力最大化。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假设, 我们也有可能会获得一些更深刻的见解。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 客户从购买新产品转而购买再制造产品的转变可以描述为线性关系的话, 就可以根据生产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相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因此, 我们有必要来判定这一关系是否存在。

H4:对某一样本市场或整体市场而言, 购买产品 (新产品或再制造产品) 决定的可能性将在一定价格区间内呈线性变化。

要确定这种情况, 关键是要确定所有购买者购买新产品的价格, 然后结合市场购买新产品的比例与在另一个市场购买再制造产品的比例, 来确定是否是线性的。

我们考虑到了不同的影响因素, 包括产品的相互蚕食、品牌、产品差异、个体差异、个体转换行为差异和整体市场转换行为, 这些将会影响到再制造的经济合理性和易用性的评估, 最终确定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为, 同时提出了再制造经济合理性评估和收集数据的方法。

2 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经济合理性评价

根据以上假设, 对生产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经济合理性的评价会有很大不同。

2.1 方法

对以往方法的研究表明, 获得单一样本值, 往往缺乏准确性, 而当一系列样本值的研究与发生的概率和潜在假设相关时, 我们获得的研究结果会更准确, 效果会更好。

Ranasinghe和Russell (1993) [6]在对经济风险的研究中, 基于行为的可能性, 提供了详细的方法论用于收集和评估数据, 因此, 我们在本研究中应用这一准确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本研究中共有八种产品, 六种涉及到再制造产品, 分别是:翻新轮胎、再生交流发电机、相机、墨盒/硒鼓、再生手机和再生打印机或复印机。结果发现, 当问及购买再制造产品的潜在消费者们所能接受的价格时, 时间比例成为一个潜在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在试点研究中, 对于参与者最大的困惑在于表明一个价格值得为之付出25%或75%的时间, 于是建立一项新的调查, 来研究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可接受的价格, 付出时间为0%、5%、50%、95%、100%。这项调查由49位学生志愿者完成的, 他们来自于三个不同专业研究生班级:环境经济学 (20位学生) ;工商管理硕士 (19位学生) 和环境法 (10位学生) 。

2.2 结果

图1阐明了六种不同产品 (翻新轮胎、再生交流发电机、相机、墨盒/硒鼓、再生手机和再生打印机或复印机) 的调查结果, 图中横轴表示购买产品花费时间的百分比, 纵轴表示愿意支付的金额, 图中线代表着参与者给出的制造和再制造产品间的价格偏好。在购买翻新轮胎还是再制造轮胎的对照案例中, 价格0元处的水平线表示了8位参与者给出的价格偏好, 而在新相机和再制造相机作对比时, 价格0元处的水平线所代表的只有2位参与者的价格偏好。在本研究中的水平线, 只发生在0元价格时, 这表明参与者不愿意购买再制造产品来替代新产品, 这种反应是很少的, 发生频率最大的是在翻新轮胎中, 如上所述, 49位参与者中有8位表明不愿意购买翻新轮胎来替代新产品。

在图中, 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看到价格由左至右下降, 最左边的点表示参与者将只购买新产品的价格, 最右边的点则表明参与者将只购买再制造产品的价格, 延着横轴方向, 最左边到最右边之间的点表明, 参与者有时可能会购买再制造产品, 而有时也可能会购买新产品。当然在某些情况下, 我们发现一些参与者愿意花比新产品更多的钱去购买再制造产品, 这一发现有点令人匪疑所思或者说是有点难以相信。这些研究结果的原因及影响本文将进一步深入讨论。

拒绝H1:不同产品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除了从图中的对比可看出的明显区别以外, 不同点上的价格来自于不同人群 (如表1所示, 15个检验值中有9个负值) , 因此, 除非能够确定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在定价时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特征, 否则为了确定企业同时生产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经济合理性, 我们将对每个产品进行单独研究。

拒绝H2:做出购买决定时, 有显著的个体差异。除了图中个体对比时的显著区别, 样本中个体间价格偏好的差异也具有很显著的统计差异行为, 1176对受访者中828对达到5%的水平, 714对在1%的水平。因此, 为了确定企业同时生产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经济合理性, 我们将进行一项研究以确定价格偏好差异, 这一差异是能在研究人群中个体间预期的。

拒绝H3:在明确表示购买新产品和明确表示购买再制造产品时的价格是显著不同的 (Tstat=11.1) 。因此, 为了确定企业同时生产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经济合理性, 我们将进行一项研究, 对每个单独产品, 在购买再制造产品而不是新产品这种可能性时, 了解价格变化的影响。

接受H4。为了研究偏好的线性变化, 我们会用到以下一些方法:

(1) 研究中, 对不同的产品, 在不同可能性时的均价是具有线性关系的 (r2=90%, 93%, 85%, 93%, 86%, 88%) 。

(2) 根据受访者给出的每一指定价格, 归纳总结某产品的个体购买可能性, 其总体结果可以被描述为线性关系 (r2=86%, 80%, 97%, 91%, 79%, 83%) 。

在此基础上, 购买再制造产品而不是新产品的决定可以描述为一个线性关系, 价格为自变量, 购买新产品的人数为因变量。

2.3 讨论

由于不同产品、不同个体间定价行为和转换行为的显著差异, 有必要对新产品和对再制造产品的价格偏好行为进行个体研究。本研究样本中的总体价格偏好行为是近似线性的, 那么从愿意购买新产品到愿意购买再制造产品的线性过渡相关联的假设即是合理的。

表2中归纳总结了六种产品计算结果, 可以看出, OEM能够容易的确定可变成本, 即使这些信息是不公开的, 再制造的利润分界线也可以由任何给定的可变成本确定。基于对49例研究生调研获取的信息, 图2和图3给出了产品的盈利能力增加和减少的经济边界样本。图表表明, 即使所有再制造产品的销售会直接蚕食新产品, 在许多情况下, 引入再制造仍可提高产品线的整体盈利能力。边界线的右上方表明只生产新产品获利更多的情况, 边界线的左下方表明产品线整体利润的增加可以通过同时销售再制造产品和新产品实现, 边界线表明无论是否生产再制造产品, 整体利润都是相同的。很明显, 由表2及图2和图3可知, 产品型号不同, 再制造产品对消费者吸引力评价也是不同的, 以及在哪些情况下, OEM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再制造产品增加整体利润, 即使存在垄断或蚕食。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经验数据。

2.4 价格偏好数据研究

在某些情况下, 参与者表示, 他们不会以任何价格购买再制造产品, 如49位参与者中有8位表示他们不会购买翻新汽车轮胎代替新汽车轮胎, 在这种情况下, 很有可能是参与者将其看作是比新产品质量低下的产品, 由于担心安全性以及汽车运行中, 与汽车轮胎的潜在故障相关的较高机会成本, 对质量下降的感知可能会超过降低价格带来的收益。如果再制造的产品是由制造商生产的, 必须考虑的是质量感知差异以及质量差异对产品价值的影响程度。在产品故障可能会导致死亡或受伤的情况下, 如汽车轮胎, 质量下降的感知可能会导致再制造产品的大幅降价, 但往往无法检测产品的质量下降与否, 因而降价的作用甚微。

许多受访者表示愿意有时以接近、等于甚至是高于新产品的价格购买再制造产品, 这种明示的行为需要进一步研究, 要考虑许多因素, 包括 (1) 参与者的性质 (2) 环境偏好价值夸大的可能倾向 (3) 人们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溢价的意愿。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是学生, 专业分别为:工商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可以预知, 环境法学专业和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比一般人群会更倾向于环保的产品, 因此, 这一样本中表现出了比一般人群样本更愿意为再制造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的意愿。此外, 某些参数可能被夸大了。

环保偏好的夸大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 因为有些研究表明, 人们会倾向于夸大他们的意愿以表现出对社会负责, 有人认为这种环保偏好的陈述是不可靠的, 而另一些人认为这种偏好的陈述能展示其对政策发展的作用[7]。显然, 在将陈述的偏好作为重大决策 (如开发产品线、生产设施投资、制定产品价格) 的基础依据之前, 企业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它关系到企业产品和目标市场。此外, 在偏好陈述研究中, 为参与者提供购买新产品或再制造产品的优惠券实验, 使我们能深入理解相对精度和所做选择的意义。其他替代方法, 如在拍卖网站出售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结果比较, 也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问题。

此外, 有文献表明, 有些人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溢价, 目前一些绿色产品的优良销售业绩也支持了这种观点, 如Body Shop所售的许多产品、用于发电的绿色能源、混合动力汽车、再生纸等, 而且有时这些绿色产品的售价要比传统产品更高, 可能本研究中的样本更多的代表着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溢价的人群。价格区间是采购和再制造之间的一个转折点, 它使得我们可以对再制造产品进行不同的定位, 如某OEM可能会将它的再制造产品作为低价、低质的产品以来代替新产品, 而另一家公司可能会将再制造产品作为高质、环保产品以吸引消费者 (他们愿意为更环保的产品支付溢价) 。

考虑到一些参与者不愿意购买再制造产品以及其他极端意愿的情况, 本文得出如下启示。

3 启示及结论

对于OEM而言, 再制造有潜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有时当销售再制造产品时, 在售新产品的销售就会下降,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最终OEM也可能会发现, 通过提供产品的再制造版本, 将会获得整体利润的增长。

另外, 再制造产品的失败可能会创造一个机会, 使第三方可以获得OEM生命期末期的产品并转售它。换句话说, 再制造产品的失败可能会导致树立一个竞争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 OEM所面临的不仅是被再制造产品蚕食销售额, 而且也面临着利润降低 (由于新竞争者的销售损失) 和价格竞争 (由于OEM试图通过降低新产品的价格来争取市场份额) , 翻新的汽车零部件和墨盒就是这样的的两个例子。OEM再制造的失败可能会导致另一个企业的发展, 它再制造OEM的产品并与OEM竞争, 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会在今后深入考虑。

综上, 本文开发并应用了一种方法来确定同时生产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经济吸引力和潜在盈利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让制造商自己来确定引进一条再制造产品线来增加整体盈利能力是否是可行的, 以及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点的确定。本文只是一个起点, 许多有趣的学术问题仍有待解决, 对于制造商而言, 再制造在现有和待开发的产品领域仍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FROSCH R A.Industrial Ecology:Minimizing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Waste[J].Physics Today, 1994, 47 (11) :63-68

[2]European Union (EU) .Directive 2002/9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7 January 2003 on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J].Official Journal L 037, 2003, February 13:24-39, Brussels, European Union

[3]WISE R, BAUMGARTNER P.Go Downstream:The New Profit Imperative in Manufactur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 77 (5) :133-141

[4]LUND R.Remanufacturing[J].Technology Review, 1984, 87 (2) :18-23

[5]LINTON J D.Electronic Products at Their End-of-Life:Options and Obstacles[J].Journal of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1999, 9 (1) :29-40

[6]RANASINGHE M, RUSSELL A D.Elicitation of Subjective Probabilities for Economic Risk Analysis:An Investigation[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3, 11:326–340

论建立高职社会评价制度的合理性 第9篇

理论合理性

(一) 价值的视角:哲学认识论依据

人的认识有两种不同的取向, 一是揭示世界的本来面目, 二是揭示世界的意义或价值。前者是认知, 后者为评价。评价与认知不同, 它是一种以把握世界的意义或价值为目的的认识活动, 它所要揭示的不是世界是什么, 而是世界对于人意味着什么, 世界对人有什么意义。

哲学认识论研究表明, 社会评价活动是主体通过一定中介而观念地掌握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活动。只有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需要对事物进行评价, 才能全面揭示事物的价值, 更好地促进事物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具有多样性。其政治价值是培养全面发展、道德水准合乎社会要求的社会化公民。正如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引用范多伦的话:教育不仅要使人学会“做事” (To Do) , 更重要的是使人学会“做人” (To Be)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也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 教育的使命是要“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随着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作用与功能认识的全面深入和多维展开, 建立高职社会评价制度也具备了思想基础。

(二) 权利的视角:治理理论依据

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其核心主张有两个:一是强调分权。政府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 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应由多主体参与。二是强调互动。主张通过合作协商、认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所以, 政府要在其职能范围内做好宏观方面的调控, 而公共服务的供给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让给私营部门或非营利组织。

法治理论认为, 社会具有以下权力和责任: (1) 社会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力, 并且在某些政府和市场失灵的领域, 社会主体发挥着更有效的作用; (2) 社会有对国家权力进行制衡和监督的权力, 有责任反映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 保护社会各利益集团以及公民个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促进国家民主化进程; (3) 社会有责任与政府密切配合, 积极承担并有效履行政府让渡的那部分职能, 从而促进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 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 (4) 非政府的各种社会组织有权力对自己内部的事情进行管理、自治, 承担保障自我发展的规范性和合法性的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壮大及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全面落实, 我国社会力量将不断成长, 它们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诉求也将不断增强。因此, 在高职领域建立社会评价制度以体现和实现社会各方的权利, 已经是大势所趋。

(三) 经济的视角:新制度经济学依据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是一种无形的、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 是在人们趋利避害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人们建立、维护、废弃某种制度, 总是为了一定的利益。对任何个人或群体都无利的制度是不可能发生的。同时, 制度是顺利实现人们实践目的的手段。在一定时期内, 人们可以对不同的制度加以选择, 而制度安排规定了人的选择维度, 并提供了具有经济价值的激励或限制, 但同时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即一项制度一旦确立就会自我强化、自我巩固, 并力求阻碍新的制度安排。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一般理解,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制度是在利益矛盾冲突条件下的一种公共选择。建立社会评价制度有利于降低高职发展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制度成本, 避免制度供给的扭曲和错位。因此, 我国建立高职社会评价制度是不可避免的。但根据诺斯“路径依赖”的理论, 这个过程又将是充满阻力的过程, 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政策合理性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 对成绩卓越的学校, 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支持, 办得不好的学校, 要整顿以至停办。”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对高等教育 (包括高等职业教育) 进行社会评价的规定。

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 建立有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价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各类学校都要重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 包括教育决策咨询机构、高等学校设置和学位评议与咨询机构、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证书机构等”。《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出台, 明确了国家不仅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政府评价, 也要健全社会评价制度。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这从法律的高度表达了我国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予以保障的决心, 也为我国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办学水平评估、人力资源预测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 进一步发挥非政府的行业协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监督和办学质量检查, 逐步形成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机制及评价体系;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这里就鲜明地提出了对高中及其以上教育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评价的要求, 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

2002年, 国务院公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职业教育的评估, 积极探索发挥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估方式。”

2003年8月, 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同年11月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意见》。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 将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大大减少, 为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开展评价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现实合理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社会力量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之外的所有非官方的社会程序和社会过程, 诸如各种民间组织、志愿者团体、学会协会、私营企业、社区家庭、新闻传媒、社会舆论等, 都是相对于政府和高校来讲的第三方, 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力量的壮大, 也使得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并要努力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会需求。因此,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 市场作用与各种社会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与政府、高校一道, 共同构筑起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 市场作用。通过生源市场、就业市场、资金市场和师资市场的竞争, 优化资源配置, 将高校办学置于一定的风险之中, 从而促进质量的提高。这在高职教育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

计划经济时代, 职业技术学院没有自主办学权, 市场作用处于被压抑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渐确立, 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和立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市场成为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晴雨表, 高职院校也由政府的附属单位变成为拥有自主权的办学主体。这样, 高职教育中的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

构成高职教育市场的基本要素有:高职院校、劳动力市场、生源市场等。其中, 高职院校是连接两个市场的桥梁和中介, 是两个市场顺利连接与和谐发展的关键。其基本关系和运行方式, 如下图所示:

第二, 社会舆论监督。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 把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所持有的观点, 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反映出来、传播开来, 使这些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这对教育是一种压力, 也是一种动力, 它促使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把舆论反映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加以解决。而且, 社会舆论一旦形成, 其传递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 能迅速抓住人们的心理, 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 它能够很快地对某一教育现象起到推动或制约作用。

第三, 社会中介组织评价。社会中介组织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的作用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 教育评价是重要途径, 它们往往受政府的委托和资助, 接受高校的申请, 运用评估的方法, 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的鉴定活动。一方面将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提供给社会, 另一方面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有关信息反馈给学校, 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沿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力量的壮大为我国高职社会评价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现实基础。

从世界经验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 它的规模与质量决定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又依赖于成熟完善的社会评价制度。因此, 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 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陈新汉.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51-60.

[2]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8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70.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4-5.

[5]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6]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153.

理性评价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6年1~9月本院门诊部、急诊部和儿科感冒科室的有关感冒的诊断处方分别4814张、3792张和2597张, 合计11203张, 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等感冒类型[3], 同一患者当日的诊断处方计为1张。

1.2 处方评价标准

依照北京市卫生局下发的《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 (试行) 》和《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年版) 》 (卫办医政发[2011]25号) , 对处方用药的适应证、剂型、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项的合理性进行评价[4,5]。

2 结果

2.1 总体处方用药情况

本院门诊部、急诊部和儿科感冒科室诊断处方中, 抗菌药的诊断处方分别占51.12% (2461/4814) 、71.39% (2707/3792) 和72.35% (1879/2597) , 抗病毒药处方分别占0、2.11% (80/3792) 和4.70% (122/2597) , 解热镇痛药处方分别占45.14% (2173/4814) 、50.76% (1925/3792) 和14.67% (381/2597) , 呼吸系统用药处方分别占27.44% (1321/4814) 、16.11% (611/3792) 和49.79% (1293/2597) , 消化系统处方用药分别占3.01% (145/4814) 、4.96% (188/3792) 和13.44% (349/2597) 。

2.2 不合理处方药的评价结果

感冒诊断处方中, 门诊部、急诊部和儿科感冒科室的不合理用药处方分别占11.78% (567/4814) 、15.85% (601/3792) 和18.98% (493/2597) , 共计1661张不合理诊断用药处方, 总感冒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为14.83% (1661/11203) 。其中, 不合理用药具体问题如下: (1) 门诊部:适应证不合理处方为0, 用法不合理处方为25.22% (143/567) , 用量不合理处方为25.57% (145/567) , 重复使用药物处方为16.40% (93/567) , 滥用抗菌药抗病毒药处方为15.34% (87/567) , 联用药物不合理处方为17.46% (99/567) 。 (2) 急诊部:适应证不合理处方为14.48% (87/601) , 用法不合理处方为19.30% (116/601) , 用量不合理处方为18.97% (114/601) , 重复使用药物处方为15.47% (93/601) , 滥用抗菌药抗病毒药处方为16.31% (98/601) , 联用药物不合理处方为15.47% (93/601) 。 (3) 儿科感冒科室:适应证不合理处方为29.82% (147/493) , 用法不合理处方为17.85% (88/493) , 用量不合理处方为18.05% (89/493) , 重复使用药物处方为16.43% (81/493) , 滥用抗菌药抗病毒药处方为0, 联用药物不合理处方为17.85% (88/493) 。

3 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门诊部、急诊部和儿科感冒科室诊断处方中, 抗菌药的诊断处方分别占51.12%、71.39%和72.35%, 抗病毒药处方分别占0、2.11%和4.70%, 解热镇痛药处方分别占45.14%、50.76%和14.67%, 呼吸系统用药处方分别占27.44%、16.11%和49.79%, 消化系统处方用药分别占3.01%、4.96%和13.44%。急诊部和儿科感冒科室抗菌处方药所占比例均>70%, 这应该与急诊症状较为严重和患者家属的急切心情有关, 尤其是在儿童急诊上。抗病毒药的使用比例很低, 因为引起的感冒的病毒种类多, 且不断变异。此外, 抗病毒药对感冒病毒没有特异性作用, 在诊断时也无法立即确诊, 所以抗病毒药的使用受到了限制[6]。解热镇痛药在门诊和急诊的使用比例在40%~50%之间, 而儿科使用率仅为14.67%, 因为儿童感冒只有在体温超过38.5℃的时候才能使用解热镇痛药。同时, 在给成人使用解热镇痛类感冒处方药时需注意患者的肝功能、消化道以及呼吸道的情况以及该患者是否患有禁用解热镇痛药的相关疾病,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儿童感冒使用比例较高, 呼吸系统用药儿童使用率接近50%, 因为儿童感冒常伴随着呼吸道不畅和咳嗽、腹痛腹泻等症状。

研究结果显示, 感冒诊断处方中, 门诊部、急诊部和儿科感冒科室的不合理用药处方分别占11.78% (567/4814) 、15.85% (601/3792) 和18.98% (493/2597) , 共计1661张不合理诊断用药处方, 总感冒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为14.83% (1661/11203) 。儿科感冒科室处方用药不合理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是急诊部。因为儿童感冒就诊时, 家属只能根据儿童的外在表现描述病情, 比如腹泻、高温, 儿童本身不能明确表达哪里不舒服以及具体症状, 导致医生诊断时依据不足, 容易出现处方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在急诊时, 由于情况紧急, 患者家属的心理也很急切, 为了紧急救治有时就只会考虑处方药的主要功效而忽略其不合理性。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政府和医院对药品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而处方药的安全使用问题更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药品具有两面性, 其一可以防治疾病, 健康保健, 但同时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若使用不当, 将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安定。定期开展对感冒处方用药进行规范性的评价, 可以提高处方药的合理使用率, 可以保证患者安全用药, 同时能够促进临床用药水平。

总之, 医院感冒处方用药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 定期开展感冒处方药的评价及其合理性分析, 有助于加强处方用药的合理性, 可以减少抗菌和抗病毒药物使用的耐受性。

摘要:目的 评价本院感冒处方用药情况及其使用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感冒诊断处方11203张,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评价处方用药的指标和用药合理性。结果 门诊部、急诊部和儿科感冒科室诊断处方中, 抗菌药的诊断处方分别占51.12%、71.39%和72.35%, 抗病毒药处方分别占0、2.11%和4.70%, 解热镇痛药处方分别占45.14%、50.76%和14.67%, 呼吸系统用药处方分别占27.44%、16.11%和49.79%, 消化系统处方用药分别占3.01%、4.96%和13.44%。感冒诊断处方中, 门诊部、急诊部和儿科感冒科室的不合理用药处方分别占11.78% (567/4814) 、15.85% (601/3792) 和18.98% (493/2597) , 共计1661张不合理诊断用药处方, 总感冒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为14.83% (1661/11203) 。结论 医院感冒处方用药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 定期开展感冒处方药的评价及其合理性分析, 有助于加强处方用药的合理性, 可以减少抗菌和抗病毒药物使用的耐受性。

关键词:感冒,处方用药,处方评价,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慈勤仁.药物应用原则及处方用药的合理性.中国校医, 2015, 29 (5) :397-398.

[2]黄雪涛.我院住院处方点评及用药的合理分析.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7) :187-188.

[3]何芬芬.我院门诊药房中成药与化学药联用处方的合理性分析.海峡药学, 2015, 27 (4) :216-218.

[4]梁玉红.西药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3) :166-167.

[5]黄胜男, 郭猛, 常俪潆, 等.治疗感冒的中西药复方制剂不良反应/事件与合理用药分析.中药与临床, 2015, 6 (3) :52-55.

理性评价 第11篇

【摘要】景区门票定价合理性一直是旅游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黄山为研究对象,引入游客感知概念,分析讨论景区票价是否合理,使门票定价合理性评价视角更加多元。文章首先基于重要性表现分析法(IPA),建立期望-满意度-价格模型(ESP),计算ESP指数,进行价格评价,判断调整方向;其次对要素具体分析,进行合理性解释,制定相应的定价策略和后续建设建议。研究发现,黄山景区票价较为合理,可在改善游客体验的前提下提价或创新盈利模式。

【关键词】IPA;门票定价;合理性;黄山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4.007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又亟需深化改革发展寻求突破。

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149.94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43.2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旅游景区管理权的下放,各地在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度。而国内部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成为近年来国内旅游及其研究的热点问题[1]。2007年,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2010年,国务院规定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公布,但总体上,依然没有遏制景区门票价格逐年上涨的局面,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国内的景区门票价格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仍然通过定量方法提出了具有科学操作性的创新定价机制。例如,黄潇婷(2007)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提出包含景区级别、行业环境、产品类型、管理体制、景区面积、经济环境、产业环境评价的多维定价模型[2]。卢润德等(2010)将定价影响因素与景区门票价格相关系数予以标准化,测算门票价格[3]。已有研究主要从景区构成多因素出发,研究影响门票价格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构建门票定价系统,忽略了景区门票定价的多目标性[4],未能解决游客游览体验与门票价格制定相脱节的现实问题。

因此,从理论角度,本文提出将游客感知引入门票价格评价体系,从游客满意度、期望入手,主客观相结合,判断门票定价是否合理。这丰富了景区门票定价相关研究,有利于提升门票定价的科学化。从现实角度,本文力求通过细化、具化门票价格的评价要素,全面分析景区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建议,进一步推动景区盈利模式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

选择黄山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旅游资源方面,中国多山地,山岳型旅游资源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5]。这其中,黄山景区美誉度较高,发展也较为成熟,具有代表性。其二,门票价格方面,山岳型景区门票大幅涨价,但景区游客滞留等问题仍未解决。自2000年,黄山票价开始有较大幅度的上涨调整,2009年4月,黄山风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至旺季230元,淡季150元,学生票半价,其定价颇受争议。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模型

(一)理论基础

1.重要性表现分析法。重要性表现分析法(IPA)是顾客感知的评价方法,IPA将重要性和表现的测量值置于二维象限中,以二者平均值作为交叉点,具体划分为4个区域:改进区、优势区、机会区和维持区,制定不同发展策略,分别为重点改进、继续努力、创新发展、不宜苛求。

目前我国的旅游研究中,使用IPA的调研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对旅游客体(景区酒店或会展)形象、特征的把握。张阳、罗燕等(2009)以浙江西塘为例,使用IPA技术方法对古镇旅游目的地形象调研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西塘古镇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中存在的优势指标[6]。第二是对旅游者满意度、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调查。田坤跃(2010)把产品或服务感知表现的三角模糊值转化为逻辑数值,结合传统的IPA,探索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关键性因素[7]。第三是对旅游市场开发、产品优化策略的探索。谭宏玲(2012)运用改进IPA法对城市会展旅游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城市会展旅游发展应注意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旅游业对接效能、完善城市综合配套等方面[8]。

2.游客满意度与期望。在门票价格已知的前提下,游客在游览之前对旅游过程有所期待。而在支付票价并完成游览活动后,游客又会将实际感受与之前进行比较评价。游客满意就是游客的旅游需要获得满足后的愉悦感受[9]。与期望相比,假如实际体验较高,那么游客就会感到满意;相反,实际体验较低,游客就会不满意[10]。

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景区产品与服务满足其需求程度的评价。游客对景区产品和服务满意时,一方面,会提高游客对景区门票高价的容忍度,从而为景区创造直接收益,另一方面,会自觉维护景区形象和声誉,为景区创造更多非物质收益。例如主动购买旅游商品、重游、进行口碑宣传,以及淡化对较高价格的负面情绪。

游客期望是指当游客并未去过某旅游景区时对该景区旅游体验的期待,即根据已有旅游经验或相关知识,当付出一定价格购买门票时,景区各要素应该达到的水平。若游客对于旅游景区某要素期望高,则这一要素评价对景区整体评价重要。在旅游活动中,当游客付出相应门票价值,并对这一要素实际感知达到了预期,就会觉得物有所值、不虚此行。因此,若在既定门票价格下,游客满意度与期望值是一致的,门票价格合理。

3.黄山景区游客感知评价体系。根据岳怀人(1998)、万絮才(2004)、田坤跃(2010)等学者相关研究,归纳出山岳型景区游客感知四维度包括景区风景、景区环境、景区基础设施和景区服务质量。结合田坤跃(2010)的满意度模型和黄山景区要素实际状况,进一步细化出四维度下设20个要素,构成了黄山景区游客感知评价体系(如表1)。endprint

(二)景区门票价格合理性分析方法

1.价格合理性判断ESP模型。ESP模型是基于重要性表现分析法,以游客期望(expectation)、满意度(satisfaction)与门票价格(price)关系为核心,运用游客感知评价量化值,加权作比得到评价结果。

黄山景区游客感知体系包含四个维度(j=1、2、3、4),每个维度下设五要素(i=1、2、3、4、5),各个维度期望值为:

2. ESP-IPA价格合理性分析。ESP-IPA价格合理性分析是通过ESP指数测算,从整体出发,判断价格合理性和调整方向;再运用象限分析,从部分出发,解释其合理性,提出价格策略和景区建设建议。通过创新门票组合方式,增加收益;通过改进要素表现,改善门票价格评价或创造涨价空间。具体步骤如下:(1)景区游客要素感知及维度重要性排序数据收集;(2)依据加权计算原则,定量化游客景区期望、满意度;(3)ESP指数测算与分析:指数若小于1,说明景区整体水平没有达到游客要求,门票应该适当降价;反之,做涨价调整。若等于1,则门票定价基本合理;(4)结合IPA四象限图,进行要素期望、满意度关系分析,定位问题所在,探索后续发展可行路径。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概况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受访对象为我国江浙沪皖四省大学生,长三角地区是黄山景区主要客源地,大学生群体是山岳旅游的重要客群。以网络问卷形式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15份,回收率为92%。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调查,包括性别、年龄、生活费、大学所在地、偏好等7个问题,第二部分为针对未去过黄山景区的游客进行要素重要性(游客期望值)调查,第三部分为针对去过黄山景区的游客进行要素表现(游客满意度)调查。

第二、三部分调查,在黄山景区游客感知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首先要求受访者对四维度进行重要性排序,然后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对20项要素进行“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的评价。

上表显示,本次调研对象的男女比例相当,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年龄基本涵盖目前大学生的年龄范围,各个年级分布均匀,生活费大多集中在1000-1500元。调查对象中去过黄山的有104人,未去过黄山的有311人,该比例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大学生黄山旅游数量、比例的现实状况。因此,样本构成比较合理,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二)数据分析

1.ESP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大学生对黄山景区要素期望值和满意度,根据调查对象对四维度重要性的排序,按照从高及低分别赋予40%、30%、20%、10%权重。在统计过程中,对“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5、4、3、2、1,每要素得分结果如表3。

满意度纵向比较方面,如表3所示,大学生游客对于景区风景类指标的满意度最高,为4.018,说明黄山风景最令人满意,自然风光是成为黄山景区的吸引力的主要来源。自然风光是山岳旅游的重要载体。黄山景区在这一方面得到了大学生游客群体的认可,说明黄山自然、人文的双重价值在中国众多山岳中独具特色,黄山在大学生群体的山岳旅游目的地选择中占据优势。景区环境、景区服务质量、景区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均在3以上,说明满足了大学生游客群体对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旅游需要、对旅游配套设施的基本要求、对旅游服务的预设标准。但是,游客对于景区环境的满意度最低,其中景区周边餐饮条件和景区内商品特色满意度仅为2.81和3.15,说明商业格局欠佳影响了游客整体旅游体验,从而制约了黄山旅游的消费热情。

期望值纵向比较方面,四维度差异不大,极差为0.118。古往今来,黄山的自然风光已引得文人墨客赞不绝口,对此进行描绘的文字影像也颇多。因此门票价格高低,对景区风景期望值的影响并不显著高于其他维度。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游客对于景区咨询系统、引导解说系统期望较高。这与群体特征有关,大学生更加关注旅游活动的知识性,以满足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群体对旅游商品特色期望值为3.11,低于其他要素,该群体的山岳旅游以结伴出行为主要形式,重视登山过程中的愉悦体验,而非留念或馈赠亲友,因此对旅游纪念品的购物需求并不突出。

加权计算得,黄山景区ESP指数为0.99,趋近于1,表明大学生游客对于黄山景区的满意度与期望值较高程度一致,因而可以初步判定,黄山景区的门票定价是合理的。在维持当前票价不变的基础上,需要对各要素进行IPA分析,找到其后续发展的改造点和景区收益的增长点。

2.IPA分析。以大学生游客对黄山景区的满意度(S)为横轴,以期望值(E)为纵轴,得到评价体系各要素二维分布。由统计结果可以发现,20项要素满意度、期望值得分均大于3,说明黄山景区风景、环境、服务质量、基础设施中大学生游客体验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实际表现良好。将基准线设定为中间值的估计值S=E=3.6,以观察不同指标之间的差异。S=3.6和E=3.6,两条线将原二维坐标系分成了四个象限,如图1所示:

落在第1象限的包括:A.自然景物吸引力;E.景点独特性;L.休息设施;O.景区周围交通;R.景区指引解说系统;T.景区咨询系统。该象限为优势区,表明大学生对黄山景区这些指标的重视程度高于平均水平,其实际表现游客也较为满意。由此可见,观赏自然风光是大学生山岳旅游的主要动机。在宣传过程中侧重展现山峦的幽美和独特能够激发出游兴趣。从其他省市地到黄山景区交通较为便捷。景区内部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大学生游客登山过程中的休憩、问询的要求。

落在第2象限的包括:F.景区内卫生情况;I.周边餐饮条件;J.周边住宿条件;K.公共厕所条件;N.停车场条件;Q.景区内部餐饮及商品。该象限为改进区,表明大学生对于黄山景区这些指标重视度高于平均水平,而其实际表现有待改进。结合现实情况可知,黄山景区餐饮、住宿条件并不理想。首先,黄山景区内部及周边餐饮缺乏统一有效管理价格偏高,且质量参差不齐;其次,景区附近酒店设施陈旧,外观不佳,容易产生住宿条件差的负面印象;第三,酒店价格变动较大,既不利于大学生游客的选择,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酒店管理形象。而公共厕所条件方面,国家对5A级景区有较高的硬件要求,黄山景区环卫建设理应达到这一要求,实际成效却并不如预期。因此,黄山景区可通过完善内部基础设施,有效提升旅游形象;通过景区周边住宿、餐饮的规范化和个性化统筹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创收。endprint

落在第3象限的包括:G.景区内商品特色;M.索道管理;P.景区人工服务。

该象限是维持区,表明大学生对于黄山景区这些指标重视程度不高,其实际表现也差强人意。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较好,能够进行高强度的登山活动,同时黄山的主要吸引物是其独特风光,因此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索道服务、景区商品的要求不高。

落在第4象限的包括:B.景区参与度;C.景区设计;D.景点差异性;H.周边景区;S.景区线路设计。该象限是机会区,表明大学生对于黄山景区参与度、设计、差异性、周边景区和线路安排的重视程度不高,而实际表现高于期待水平。对黄山自然风光的向往,降低了游客对黄山景区体验、旅游产品设计的预期。然而,旅游过程中良好的登山体验和“意外之美”却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好评。这是因为,首先,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将黄山本身的“奇”转化为游客心理感受上的“神奇”。其次,大学期间是心理发展、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挖掘和传递黄山风光、精神所孕育的“神奇”的心理感受,能够提高大学生黄山旅游满意度,促进个人发展。大学生游客对周边景区重视度不高,绝大多数黄山大学生游客的首要旅游目的是登黄山赏奇景,但整个游览之后,发现黄山周边景区也有不俗表现。由此可见,黄山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将游客引入周边景区,能够充实产品内容,丰富游客体验,延长停留时间,既能提高黄山山岳旅游的市场份额和美誉度,又能促进大黄山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黄山大学生票价的个案研究发现,ESP指数为0.99,趋近1,可基本判断黄山景区定价较为合理。为进一步促进黄山景区价格的合理性,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与发展建议:

第一,以维持学生票价、创新产品内涵为基本原则。黄山历来是山岳旅游热点,自然风光优美,人文积淀浓厚。黄山旅游交通便捷,信息系统完善。因此大学生群体在支付学生票价的前提下,旅游感知与预期基本一致。在传统的黄山山岳旅游基础上,丰富产品的内涵,以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瞄准不同目标市场,能够提升黄山旅游的竞争力。例如,大学生群体重视旅游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和个人发展,是知识性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客群,可以将学生票与导游服务优惠票捆绑销售。

第二,以延长旅游业链条、优化内外部游线为创收路径。首先,山下、山上的住宿和餐饮都是黄山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已成为影响黄山旅游印象的重要因素,拓宽旅游收入渠道,住宿和餐饮条件的改善是重中之重。其次,通过与内部景点串联、与外部景区互动,优化线路设计,能够提供游客多元旅游体验,延长旅游时间,提高重游率。总之,实现由山岳观光旅游向山岳休闲旅游转型,是黄山旅游创收的首选之路。

第三,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管理改造重点。黄山内部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质量评价偏低。近年来,开发商及政府虽然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成效不够显著。同时,可能存在景区岗位虚置等管理问题,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体系构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第四,以结合游客评价、实现动态管理为调价策略。随着游客信息获取渠道的日益丰富和对自身利益维护的持续升温,某一景区门票价格设置是否合理也广受争议。黄山景区根据游客满意度和期望值赋予门票价格合理解释,既可以及时掌握景区表现的变化,相应调整门票价格,又能够塑造正面旅游管理形象,借力树立良好口碑。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IPA分析法,利用ESP指数,定性定量相结合,对景区定价合理性进行判断,能够及时掌握游客对门票价格的感知,满足景区门票价格动态调整需要,为不同时令、群体的门票价格设置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以大学生票价为研究对象,难以代表黄山游客全体对景区实际表现的评价。但实际上,黄山自然风光的品质和口碑是大学生群体纷至沓来的核心因素,也是游客愿意为高票价买单的根本原因。因此,选取大学生票价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描绘景区发展整体状况,侧面反映出黄山景区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未来的黄山发展,应该着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减少公众负面评价,提高公众价格认同。同时,利用黄山景区线路设计和周边景区的联动效应,升级游客体验;健全咨询和导游服务,满足游客求知需求,提高旅游满意度,优化收益结构。

参考文献

[1]张朝枝.辨析世界遗产地门票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25(4):15-16.

[2]黄潇婷.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制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旅游学刊,2007,229(5):73-79.

[3]卢润德,刘喜梅,宋瑞敏,潘立军.国内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2010,23(11):47-50.

[4]刘立云,雷宏振,邵鹏.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定价研究[J]. 旅游科学,2012,26(4):39-51.

[5]朱国兴等.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理研究,2013,32(12):18-20.

[6]张阳,罗燕,徐洁,周丹青.江南古镇旅游目的地形象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22—27.

[7]田坤跃.基于Fuzzy-IPA 的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5):61-65.

[8]谭宏玲.基于改进IPA法的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27(3):109—112.

[9]李智虎.谈旅游景区游客服务满意度的提升[J].企业活力,2003(4):39-41.

[10]PizamA,NeumannY.Dimensions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a destination are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314-322.

Abstract: Rationality of scenic spot ticket pric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ourism industry. Taking Yellow Mountain as the obje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ourists perception, and analyzed whether ticket price is reasonable.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 (IPA), the paper built up expectation - satisfaction - price model (ESP) to judge the price, and gav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by analyzing factors specifically. Pricing strategy and the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is given as well. The study showed that price of yellow mountain ticket is quite affordable. Improving tourists experience and Innovating profit model can increase price or income.

理性评价 第12篇

1.分数教育的“原生态”与“现代进行时”

(1) 评价的现状解析。自课程改革以来, 传统教育的一些评价方式, 如家庭报告书、学科竞赛、成绩排名等受到了冲击, 甚至被全面否定, 意图取消分数评价所造成的“功能甄别化, 目的功利化, 内容知识化, 方法数据化, 主体单一化”的消极影响。在传统与现代的颠覆与重置之时, 大部分学校是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方式, 如素质教育报告书、档案袋成长记录、网络评价等。正是这种缺乏系统的、规范的、有实效的做法, 各校的评价还是在零星的、片段的、简单的层面徘徊, 对现代教育方式指导下的评价理念缺乏深度的研究和实践解读, 评价概念模糊, 评价行为失当, 评价过程虎头蛇尾, 评价结果云遮雾绕, 以至于如何开展有效评价至今还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2) 评价的理性诉求。学校管理不能脱离评价的存在, 评价也绕不开分数的参与, 学校评价体系要寻求分数与素质的契合点。例如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确定“基础教育学科学习能力测试”达标数据, 以及“学生运动素质”达标数据等, 设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下限指标, 根据基础数据分析指标变动情况, 科学地指导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性, 而不是无目标和无基础数据作支撑的评价。

(3) 增值评价的探究。增值评价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合格率, 二是增值数。评价的“合格率”是某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与所在较大范围内的 (平行班≥8 个班级) 同年级、同学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值的比率。这些比率可以大于等于1, 也可以小于1。 对当前考试水平计算出的比率称为当前比率, 对接班时考试水平计算出的比率称为基础比率。增值数就是当前比率与基础比率的差值。这个差值可以大于0, 也可以小于或等于0, 差越大, 增值越大, 教学绩效越显著。当然, 增值评价还包括对学校师资、教学设施等的综合考量, 增值评价的现实意义是明确质量底线, 以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探究教学质量的上沿。

2.教学增值评价的实践操作模式

(1) 教学增值评价的构成要素。当用合格率和增值数来描述增值评价时, 其构成要素如下:

生源质量。生源质量是合格率+ 增值评价的核心要素, 它直接决定增值评价的结果。

教师素质。教师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教师的基本素质、理念、态度、基本功、技能、驾驭课堂的艺术等均为制约增值评价的因素。

合格率。起点班的首次测试比率或各年级学期前的测比率, 都是衡量教学增值的基础数据。

增值数据。这是在评价过程中的过程测试或终结测试所得的比率与基础比率相减的差, 也是评价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的教学增值效果的重要数据。

数据应用。数据可以有目的的指导教师教学行为, 反思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实施水平, 也可以作为评优晋职依据。

(2) 教学增值评价的操作要点。

起点的均衡。一年级分班时要做到六个协调, 男女生比例的协调划分, 居住地学生和流动学生及进城务工子女的协调划分, 教师子女协调划分, 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儿童协调划分;班主任与配班教师的协调划分, 教学资源设备的均衡配置。

过程的调控。增值评价是一个体现过程管理与优化教学效益的评价工具, 它可以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 增值评价要确定合格率的测试时间、内容、方法, 所得比率要准确, 并且建立专门的数据管理系统。而当前比率的测试时间也要相对统一, 每学期可以安排一至两次, 根据测试结果, 调控教学管理过程。

数据效能。建立数据库, 将学校、班级、学生个人成绩联系起来, 应用数学统计模型分析数据, 以期得出更合理的实践数据。增值评价系统可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通过与自己两段教学过程的比较, 使评价主体接受纵横评价的结果。

3.增值评价的价值取向

(1) 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文化自觉行为。增值评价的实施, 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教师对“成长”“成功”的概念理解更为清晰。在教育旅程中培养兴趣、形成习惯, 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是教师的追求, 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而一时的领先、进步, 并非是成功的显性标志, 教育语境中 “成长”比“成功”更为重要。另外, 教学实践中, 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不断成长的主要舞台。评价的效应成为教师反省自我, 促进班集体建设, 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自觉行动。

(2) 促进学校发展, 建构学校文化。建构促进教师成长的制度文化;成立教师发展导师团, 由学校聘请教育专家, 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教研组建设和名师建设;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 宣传、推广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 评估学校师资的发展经验和突出问题, 审议重大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 对学校的师资建设献计献策, 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完善全员培训制度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考核机制;建立并实施 《校本教研工作条例》 《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 及教学业务考核, 教科研、培训评价机制;建设梯队培养机制, 逐步形成“合格—成熟—骨干—名师”梯队型教师队伍。

分数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何充分发挥分数的评价功能, 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

摘要:评价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当前学校评价并没有摆脱依赖分数的现象, 如何合理地用好分数评价, 文章进行了实践探索, 让分数与增值评价相结合, 使学校语境中分数的教育意义得以理性回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理性评价】相关文章:

理性利用评价06-23

商家如何理性应对评价09-08

生活理性05-11

理性因素05-15

理性调控05-16

理性辨析05-17

理性特征05-30

理性模式06-01

理性创新06-01

市场理性06-02

上一篇:微信舆情下一篇:传统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