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心理范文

2024-08-04

品德心理范文(精选12篇)

品德心理 第1篇

一、改善学习方法,建构“动态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消除学生的惰性心理,培养主动发展的积极心态,我们课题组极力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建构了“动态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营造合作互动的学习心理氛围,也就是学生课堂学习不光要认真,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建构“动态课堂”。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脑又动手,才能有创造。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引导学生每一节课都记录翔实的课堂笔记,提醒学困生及时摘抄黑板重点内容,勾画课本要点并摘抄,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在课堂上“动”起来。经过长期反复训练,学生自觉地克服了惰性,注意力逐渐集中到课堂上来,避免了分心,拉长了注意时段,增强了注意力,锻炼了意志力,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实效性。从笔记开始,克服惰性,养成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是干预惰性学习心理的切入点。

教师在课堂构建中要融入三种模式:一是生生互动。我们相信学生有无尽的潜能,能够理解学习材料。基于此,将学力参差不齐的学生相互搭配,鼓励其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讲初二政治《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利用媒体展示10道选择题,这些题目既不同于传统的名词解释或简答题,又不同于一般的目标展示,它既表明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具有启发性。通过自读思考,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既达了识记目标,又培养了分析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师生互动。农村初中,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是:教学方式———“问答式”,老师一问一答,学生不问不答;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式”,老师勾画好要点,学生背下来,考试默写上去,最好也不过是多做几套变式练习题,记下方法与类型而已,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得到尊重。政治教师应明确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间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地取得教学上的成功。三是生本互动,学生与文本展开多元对话,追求对文本的个性感悟是“动态课堂”的宗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求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多元评价,可以向作者、向权威、向课本、向自我、向老师提出质疑。通过质疑,释疑,获得全新的、个性化的认识和感悟。

二、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生之所以产生惰性等消极心理,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部分学生长期的学习挫败,成绩不佳,使他们不敢相信自己还能解决学习问题,不敢参与讨论问题,不敢肯定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不敢相信自己能理解学习内容。在过低的自我效能感之下,即使能完成的任务,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能完成和解决,所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尤为重要。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强化和鼓励,使其增强自信;二要注重习得性勤奋训练,使学生获得勤奋和努力的价值体训练,增强自我效能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三要“自我竞争”和“平等竞争”,引导他们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进行比较,实现“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更比今天强”的目标;第四,鼓励他们与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同伴进行竞争,学会发现学业成绩、效果和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学会正确归因,以增强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强化其自我效能感。

三、移花接木,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会精心地备课,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但有些突发事件是无法预料的,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学生的注意力就马上转移,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就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能巧妙利用,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一次政治课,我正在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一学生的饭盆掉到地上,学生哄堂大笑,注意力立即转移过去,这时我不慌不忙地说:饭盆从桌上掉到地上,这正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成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中来。

四、关注逆反心理,构建高效课堂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师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学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五、帮助学生找回失落的自我,建立和谐课堂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看幼儿园的孩子,个个聪明可爱,不存在什么后进生,可到了初中,学生却两极分化,差者、优者泾渭分明。然而,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他们都有向善的本性,追求人生美好的愿望,只是学困生缺乏自信,比较茫然,暂时看不见暗夜中的曙光而已。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捕捉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提示或表扬,以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并且指导学生建立“我的成长历程”档案袋,将其“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制作成卡片,装入档案袋,然后进行多元评价,着重于学生自主评价。时间一长,学生便会发现他有好多优点,自信“我能行”,增强发展的动力,找回失落的“自我”。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时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不断地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

摘要:改善学习方法 , 提高思维品质, 建构“动态课堂”教学模式, 倡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 注重知识的生成性、情感性、运用性, 形成全新的思想品德学习方法。注重对学生创新学习意识培养, 发散思维品质培养;通过树立学习目标, 转变学习态度, 增强发展的内驱力, 克服消极学习心理, 构建高效课堂。

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第2篇

网络环境的儿童品德心理

网络教育时代的到来对儿童的品德心理教育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教育者要了解这些方面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使网络发挥其优势,克服其不利影响.

作 者:刘志军 高华  作者单位:湘潭师范学院,教育系,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844.1 关键词:网络   道德   教育者   儿童  

营造品德课堂积极的心理场 第3篇

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氛围,引领学生品味学习中的快乐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师仁则生爱,生优则师乐。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分享彼此的快乐。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能在学生快乐的时候,跟他们一起欢笑;在学生进步的时候,送上一句赞美;在学生困惑时,为他指明方向;在学生沮丧时,带来温馨安慰,就能谱写出温馨和美的课堂交响曲。

如在《乡音乡情》(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教学当中,课前学情调查得知,该班学生分两类,一部分是广州本地人,另一部分虽然从小在广州长大,但由于父母是外地人,对广州的文化知之甚少。为此,这节课整合不同类型的学生资源,以感受粤语和粤剧为主要内容,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广州语言文化的认识。课堂由三个环节组成:赏童谣《月光光》、猜字游戏大比拼、粤剧知多少。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粤语童谣《月光光》,学生边学边跟着打节拍。然后用粤语跟大家打招呼,学生也很开心地用粤语回应。接着跟大家交流刚播放的童谣的内容,激起学生对自己居住地语言文化的学习兴趣。猜字游戏环节,我出示一些粤语中难懂的词语,请大家猜意思。有些晦涩难听的词语学生怎么也猜不出来,当答案公布后,同学们开怀大笑。还有学生自告奋勇,要求出题,结果把很多同学难倒了。最后,请大家欣赏粤剧的片段,了解粤剧的历史知识,感受粤剧的魅力。有两个学生因从小受家人影响,还现场哼唱了两句。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默契互动,把学生参与的热情、表达的渴望、分享的意愿调动得恰到好处。学生感知与悟理交融,亲情与爱心流泻,加上教师适时设问、引导、感化,课堂上一会儿温馨融融、一会儿波推浪涌,学生始终活跃在有思、有动、有得、有乐的互动情景中。这样的课堂毋须多言,因为享受与悦纳已写在学生的脸上。

二、正向的价值引导

在品德课上,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负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失去信心乃至产生反感。教师应该抓住重要的教育契机,创造民主宽松的环境,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主交流、积极思考,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养成健康阳光的心态。

如在教学《品格的试金石》(六年级上册)一课,当学生正在分享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感受时,忽然教室传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诚实要吃亏的!”我略一沉吟,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他犹豫了一下,大胆地说:“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看见有个人在偷东西。有个小妹妹喊:‘有人偷东西’。结果,小偷回头骂她,还把她打哭了。我也不敢出声,要是我说了,挨打的人就是我了。”

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也站起来说:“爸爸经常告诉我诚实要吃亏。有一次跟爸爸回老家,售票员让爸爸给我买全票,但是爸爸大声说我还没到1米4。其实,我已经1米42了。爸爸说要是老老实实的,就要多花200块钱呢。”一下子,学生在座位上争辩起来,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我止住大家的争论,说:“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各有各的看法,不如我们开个辩论会吧!辩论的主题就是‘诚实到底会不会吃亏’。支持‘诚实会吃亏’观点的同学请站在讲台的左边,反对的同学站在右边。如果你们改变主意,可以自由调换位置。”学生很快就分成了两组,开始讨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诚实是做人的底线要求,只有诚实做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只有人人做到诚实守信,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人们的生活才会美好。

案例中,“老实吃亏”这个异样的声音恰好反映了学生心底的困惑,教师尊重每个学生,学生才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直言不讳,自由畅谈。学生之间自主辩论,又能促使他们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释疑解惑,拨开心中埋藏已久的迷雾,由此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也是由内而发的。

三、有效的成功体验

实践活动是品德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每一份付出与尝试都获得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与协作,实事求是的调查与研究,集思广益的创意与设想等,这些无不有益于他们提升自我成就感。而学生的自我发现、教师的肯定表扬、同学们的欣赏等,又成为相辅相成的催化剂。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给每个学生积极表现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自主参与,有机会体会成功的愉悦。

在《生活中的垃圾》一课(六年级下册),我在上课前两周布置了这样的一个课前调查活动。全班分成六组,各选A\B任务中的一个。任务A:记录家里一周所产生的垃圾情况,任务B:调查学校一周所产生的垃圾情况。还请学生课前在家长的协助下收集有关垃圾危害、种类以及分类的知识。课堂开始请学生结合调查的结果,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垃圾的数量、垃圾的种类、垃圾的危害、垃圾分类的办法。分组讨论结束之后,各小组总结,达成基本共识。接着安排了一个策划活动:根据身边生活环境的垃圾处理情况,请大家出谋划策,为学校、社区的环境保护做点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活动方案,有的制作社区垃圾分类的宣传画报;有的编写垃圾分类手册;有的做环保宣传海报;有的设计有害垃圾的专门收集箱。学生亲身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既发挥了自主性,为美化生活出了一份力,又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主人翁的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品德课,如果只有教师一厢情愿的美好期待,学生心里将泛不起半点快乐的涟漪。课堂上的知识是否吸引学生,拨动的情感能否打动学生,倡导的信念能否提升学生,都将影响学生的课堂感受与收获。积极心理场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感知、体悟与习得,更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尊重与信任。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文昌小学广东广州 51012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碰撞 第4篇

一、心育渗透在思品教学中行之有路

作为一个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心理的角度教育学生,并不能仅仅从学业和道德的角度衡量学生。而且,研究发现,学生的行为问题在开始时主要是心理问题,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帮助,而转化为品德问题。

1.目标一致是基础。思想品德教学的立足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学生成人、成材,成人在前,成才在后, 所谓“人才”,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纵观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期。他们有活跃的思维,对社会有较强的敏锐度,但由于情感丰富,社会认识比较肤浅,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因此,我们就充分发挥思品学科的教育功能,思品学科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形成健康的个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2.内容交叉是主体。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从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四大因素来看,解决这四个问题,正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主体。因为品德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而这些都是心理因素。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来中,直接间接地就含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初一下册《第四单元》,六个主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心育渗透在思品教学中取之有方

1.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教师定位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学生的顾问,是学生的心理导师。现代教育提出:教师要先成为心理教师,再成为学科教师。然后才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最后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教师需要“因材施教”

这里所谓的因材施教,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的:

(1)正视学生存在的各种差异。十个手指伸出有长短,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都是不同的,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差异来设计课堂教学。

(2)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合理,指的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八年级上册《积极的生活态度》,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小品表演《今天我当家》,并设计情境:父母有事要离家一天,你要独自面对一天的生活起居、饮食、家务、学习等。我们的同学会怎么做呢?在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生活自理能力是自身能够生存、竞争与发展的基础,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干。从而了解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懂得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

3.内容和目标的有机融合

融合的基础是了解。教师要深入了解处在该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关心什么、有什么样的困惑 ……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确定教学主题,有机融合教育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相逢在花季》一课,我提出问题:男女同学应怎样树立健康向上的青春形象?让学生进行辩论。男女生交往,对初中生来说就充满着神秘感。通过这一活动,使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性别差异,增强性别意识,增进男女生间的沟通,培养与异性同学积极交往的态度。从而为理解异性交往的积极意义打下基础。

4.教学形式的变换

目前思品课教学形式大多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和记。这样的教学形式看似最“和谐”的,最容易组织课堂,但是,却是最不可取的满堂灌,学生成了课堂中的客人。思品教学内容中的心理道德板块,其实完全可以采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比较常见的是谈话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品德教师就可以运用谈话法,解决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排除心理障碍。

比如讨论法。教师选择合适的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辩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是主持人,可以是评论者,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师的帮助下把握讨论的方向和主题。讨论结束后,师生共同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课堂的教学形式有很多,众所周知,丰富的课堂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感悟、成长。学生只有在活动体验中才能学会自我分析、自我完善、与人相处,健全自己的心理品质。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最重要任务。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目标。为了学生的成长,作为思品教师,将把思品和心理教育的火花绚丽绽放。

摘要: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然而,仅仅靠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比较公认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学科渗透。本文阐述了思想品德课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纵观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仔细分析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发现是一个突破口。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心理气氛 第5篇

广西玉林玉州区南江一中苏 澄

邮编:537000

【摘要】:课堂心理氛围体现在课堂交往中、有效的课堂交往能产生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造,教师是积极课堂心理氛围的创造者和维护者。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要充满情感,教学活动要有情有趣,还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融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吸取知识。【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语言;教学活动;课堂心理

课堂心理氛围体现在课堂交往中,有效的课堂交往能产生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课堂心理氛围积极主动、健康活泼和消极被动、冷漠沉闷等表现形式。积极主动的课堂心理氛围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消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则使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课堂情况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阻碍了学生的学习。

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要靠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造,教师是积极课堂心理氛围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切身体会,认为要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

1.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

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著名教育艺术家黄家灿说:“情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是药外带着甜味的糖皮,无情、理难以下咽;无理、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晓之以理”必须由“动之以情”相铺佐,“通情”才能“达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内感情的投入,最好能和学生发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蕴含在美好事物中的崇高和隐匿在丑恶事物中的卑劣,使学生对前者产生崇敬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潜移默化和陶冶。

例如在讲八年级下第八课《共同的心愿》的引言时,本人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读了这段引言:“还记得1997年7月1日凌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吗?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冉冉升起;江泽民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第一届特区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最后一任港督乘着„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艇从维多利亚港怅然离去......香港在与祖国阔别百年之后,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当我读完这段话的时候,每个学生心底都升腾起一种自豪感,都为此感到骄傲,在心中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人民永远幸福。所以,在平时的上课中,教师应用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对自己的课产生一定要学好的决心和信心。

二.让教学活动充满情趣

好奇心好胜是学生中的一个显著心理特点,他们喜欢新奇的东西和奇异的刺激。优秀的教师往往会从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本来就是条条框框的条文,如果教师不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法,让教学活动变得有情有趣。

本人在设八年级第九课第一框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时候,而且法律术语较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于是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和让学生自己设模拟法庭审查案例的演示方案。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较高,人人争当演员,课堂氛围或跃极了。同学们不但学到书本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课后很多同学都说这样的课堂别开生面,真好!又如在教初九年级第七课第二框《走近同龄人》时采用了调查问卷法和现身说法相结合的方法。课前要求学生调查报告。课堂中进行现身说法,学生们积极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前调查,有了各种各样的收获,课堂中他们展开了精彩的演说,赢得了其他同学的阵阵掌声。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同学们通力协作,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充分调动了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动性,学生们在有情有趣的学习中愉快地接受了知识。

3.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有利于使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因此教师的爱,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其良好品德、提高其道德素质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体现可以推动学生不断进取;其次,教师的爱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作为政治教师,职能就是要教育学生怎样陶冶自己的性情,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能力,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学生积极、健康、活跃的健康人格,所以思想政治课最好能保证学生在欢乐愉快、紧张有序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则容易造成消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4.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良好心理状态时,就会表现出感受性高,思维活跃、记忆清楚迅速、情绪开朗稳定、求知欲强烈持久、学习效率高等特点,着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 的提高。着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控制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政治课要讲额适度,这就需教师们注意:一是要讲教材有关的内容,于教材无关的内容不讲。二是讲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三是要讲难解之处。学生本已熟悉或通过对教材能够自通的知识,可以不讲或少讲,面对学生学习中遇到弄不懂的疑难之点,教师可作点拔式讲解使学生走出知识迷宫。

在想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抽象性的概念个原理较多,教师如果不注意讲课的方式,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要善于从学生的目光、表情、姿态、答问中了解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情况,进而判断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课堂反馈及时、全面地进行,既可以及时改进教法,又可以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进步与缺点,进而接受教师提供的“矫正信息”,改进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审时度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融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吸取知识。

参考文献:

[1]谌业锋.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来源:网络收集

[2]邬文英.班主任的魅力与班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形成.来源:网络收集

[3]谭箬.心理暗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来源:网络收集

留守儿童品德与心理问题探究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品德问题;心理问题;对策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托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但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多采取物质+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

2.心里自卑、焦虑、忧郁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学习态度不端正

“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使父母往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读书无用论”现象较为普遍。

4.法制观念淡漠、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出现偏差,道德失范现象严重,更有甚者干脆成为了社会上失足青年的打手和帮凶,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的成因

家庭、学校是農村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微观层面的原因,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宏观层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健全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直接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按留守方式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和他人寄养型,较之传统的双亲教养方式。在缺少父母引导教育和情感支持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

2.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的限制

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品德的培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提高,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是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城市学校占有大量先进的教育资源,而部分农村学校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教师紧缺、设备奇缺的境况。另外,城市公立学校的入学政策,也把农民工子女挡在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门外,给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利于从数量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

3.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导向作用力度不够

尽管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件,但是现行制度、机构设置等的不完善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第一,社会分层使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城市公立学校的高收费、高门槛更迫使务工农民不能将子女安排在附近学校就读,留在身边教育,致使家庭教育的缺位。第二,保护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用工制度、就业环境、技能培训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第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大量暴力、颓废、色情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进入学生的视野,加之,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监护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思想品德行为极易陷入误区。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1.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其次,要加强父母与子女、学校、代管人之间的沟通,强化父母在子女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了解子女在学习、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第三,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2.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第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形式,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工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齐抓共管,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品德心理 第7篇

一、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化

行为心理学指出, 行为的表面与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通的桥梁, 行为的表面有多种因素, 往往最不明显的表现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个别学生有“偷东西”的行为, 而这个错误行为的主要原因, 并不是大多数教师所认为的品德问题, 而是心理偏差造成的行为偏差。其实, 在小学阶段, 学生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道德观念, 还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 绝大部分小学生犯的错误, 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 然而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德育化, 对于学生学习、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等出现的偏差表现, 采用思想教育的方法, 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思想基础, 干涉学生的心理活动, 结果不仅无法解决问题, 反而扭曲了学生心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地分析和鉴别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是道德品质问题, 还是心理偏差问题, 再采取相应的方法, 这样, 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德育忽视学生的心理过程

对于常犯错误的学生, 大多数教师重行为结果, 轻心理过程, 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 满足于抓外部行为, 而忽视以人为本的深层次思想感情培养;满足于说教和强迫, 而忽视鲜活的人文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不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只注重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现象, 而不重视对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层面的调整, 等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感、态度、思维、认知、行为和身体发育等方面正处于发展的初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只强调课程的学习, 是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的。

品德心理 第8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初中生的情绪波动较大,且不稳定。在培养学生良好情绪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情感,如结合初一思想品德教材,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的情感。要求学生知法、守法、护法,培养学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情感, 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和消极影响,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正确对待开学和就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危机感,努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1. 情感投资,以爱结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班级,像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暖,与学生一起搞卫生、做游戏、侃大山、说有趣的事。有一次,一个校外歹人气势汹汹地从课堂上把一名学生叫了出去。我见势头不对,安排学生看书,自己便跟了去。见那人正在打这个学生,我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冒着挨打的危险,护住我的学生,并据理训斥那人,直到学校保卫人员来把他拉走。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有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

2. 真情实话,以情诱学。

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四有”两个大字,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说出它的内容时,我亲切地说:“同学们都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你们知道吗?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逐渐确立,而这恰恰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接着,我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赴汤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迹。讲了雷锋努力读毛主席的书,终于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我又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有个大学生,由于不关心政治,最后堕落成了一个偷书贼并杀了新华书店的营业员,而被判处死刑。我提高声音说:“毛主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你们看,学习思想政治课重要不重要?”同学们异口同声:“重要。”这堂课,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升温”,使同学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提高耐挫能力

目前中学生意志品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意志品质的依赖性问题、果断性问题、冲动性问题、执拗性问题。教育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引诱,并敢于机智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在初三思想品德教学中,在讲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有关内容时,要求学生自觉抵制一些资本主义不良生活方式的诱惑。

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初中生在神经系统的发育方面,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面对挫折,容易表现出失控的、没有目标导向的情绪性行为,这种不良的情绪反应和消极行为会影响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面对挫折时,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挫折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是磨炼,是促进。教育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及别人遭遇的挫折。对别人遭遇的挫折要给予关心,帮助其正确解决,从而认识到面对挫折最积极的态度是要有坚强的意志,知难而进,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挫折,获得成功,这是耐挫教育的最高目标。另外,特别要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耐挫教育,这部分学生由于成绩较好,平时受到老师的“偏爱”,同学的“青睐”,很少遇到挫折,走上社会后,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作为思想品德科的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品德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1. 明确责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把责任的内容说出来,再结合书本理解。这样既取材于生活,又联系书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结合理论,就避免了教师教学单纯说教的弊端,学生也会比较容易接受。我课前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在心理方面独立感、成人感强烈,力求摆脱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干涉自己的行动;但在生活方面却依赖父母,离开父母就精神不安,情绪不稳定,生活无法自理。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挖掘出责任教育的内容: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踊跃说出自己要对哪些事情负责任,通过学生自己的表达与反思,自然而然地达到责任教育的目的。

2. 明白为何要承担责任。

思想品德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学科,但绝不是板着面孔对学生进行管制和说教,而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按照德育过程的特点进行选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探究、自我感悟,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学生内心的责任意识激发出来,变“要我负责任”到“我要负责任”,使学生的责任意识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情境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的空间、探究的活动、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他们的直接经验、情感体验,升华为新知识和新能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又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责任。

3. 知道怎样承担责任。

思想品德不是孤立的学科,它既有自身纵向的知识系统,又与实践系统密切联系。要使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教师必须注意把思想品德课融合到学校德育的大环境中去,融合到社会德育的大环境中去。突出时代感,强化实践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负责任的行为,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塑造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第9篇

一、在品德课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一)回归生活,开展心理教育

万物万事离不开生活,教育也是如此。在小学品德课的开设上,贯彻心理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新要求。学生脱离了现实性的教育,就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和接受这些概念,因此教师需要和学生沟通、互动。在新课改教育之前,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方面地传播给学生理论性的知识,在课堂上也并没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解,教师注重的只是课本上的一些内容,所讲授的知识也只是泛泛之谈,教师只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却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到教师所讲的内容究竟对于他们来说有怎样的重要性。将课堂搬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学生也能身临其境。所以身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在讲课的过程中将生活的内容渗透进去,这种授课内容必然是精彩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品德课程的改革。

(二)着眼于教材,挖掘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

现代品德课非常注重品德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品质,能够自主地评定一件事物的是非对错,这才是品德课所应该发挥的功效。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欣赏自己,挖掘自己的长处,拥有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教师在讲解一篇文章时,对文章所提到的内容,不应只是讲出来,而应该让学生从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文章里的人物反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让教师单纯地通读文章,讲解文章里的是非对错。要让学生不但能够获取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将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入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与用一举两得。

(三)关注生活,从小事做起

品德课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普及心理教育的成效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取得好效果的。家长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任意一处小细节,这不仅仅是配合教师的工作,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一个巧妙方法。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与家长外出的时候,家长引导学生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让他们知道关爱老人。同时,在学习生活中不随地乱扔垃圾,由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教导,让孩子了解清洁人员工作的辛苦,更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培养他们合理消费、不浪费资源的好习惯。同样的,教师不能仅仅只依附于教材,想要做一名好教师,首先就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时,要让他们知道,万物万事皆有两面性,不光有丑恶的事情,生活中美丽的事情也处处可见。让学生面对事情时要勇敢积极,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童年。

(四)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品德课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光增强讲课效果的生动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每个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并通过实例讲解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努力地去克服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选择逃避。在学校,教师也可以开展各个活动。小学生年龄小,往往喜欢唱歌、表演等活动,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受到这种德育内容的熏陶。同时对于性格内向、交流障碍的学生,应多与他们交流,多多帮助他们,帮助他们一起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发挥潜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感同身受,示范法

学生的模仿能力往往是极强的,然后逐渐转化为他们内心特定的品质。然而他们在模仿身边的人时,并不会判断所模仿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所谓感同身受,就是为学生提供好的例子。如,教材中经常会涉及伟人、英雄的事例,让他们多多去接触书本上的内容,在生活中多多接触优秀的人与事,在课余时间里,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看看劳动人民生活虽艰辛,但是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身就应做到关爱劳动者,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榜样。

(二)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法

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对于他们的行为方式提出一定的要求,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学校每年举行的运动会、春游、冬游、夏令营等,就是一种很好锻炼他们的活动方法。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还能让他们养成自主、坚毅的性格品质,同时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小学品德课是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富有激情,在品德课中要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以陶冶法创造良好环境

如果一个家庭有着快乐、愉悦的气氛,就能让学生快乐地成长。陶冶法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教学环境和优良的校风建设,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教师应该注重一个班级的环境,只有一个班级里的学生都热爱生活、关心老人、关爱弱者、帮助同学,这个班级才能有良好的氛围,只有在一个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才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这些优秀的品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在以后的生活里懂得帮助同学、同事,关爱家人。教师在班级里应该设置各个奖项,评定光荣榜,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登上光荣榜,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更强的学习劲头。

(四)激励学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在品德课的教育方法上,教师、家长、同学的鼓励更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学生不但要在学习生活中理解良性竞争的概念,还要理解一个人的鼓励比成绩要重要得多。要让学生明白,在以后的生活中竞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你选择怎样地去对待他人,怎样地帮助他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比一个只是满腹学问、心理残缺的人要优秀得多。所以,要在课堂中生活实践中激励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提高在品德课中贯彻心理健康的成效

(一)以身作则,长辈发挥示范作用

在小学生的眼中,长辈们的言谈举止都是他们的榜样,有时长辈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动作,他们就会去模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所以长辈们应该以身作则,让学生模仿好的事物。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应时时观察并留意自己的行为。比如,不要乱扔垃圾,过马路时主动搀扶老人,在讲解课程中要有耐心,要面带微笑夸赞别人,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作用。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言上的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长和教师经常性地把礼貌用语挂在嘴边,潜移默化,学生也会形成这种说礼貌用语的好习惯。经常跟学生说“谢谢”“不用谢”等词汇,你会发现,学生在你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会慢慢变得有礼貌。

(二)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心理思想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利用多媒体类软件播放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电影、话剧、小故事、新闻等,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深化知识,升华情感。教师也可自己设计一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健康的心理,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下成长。

(三)在课堂上举办多种活动

1.增加趣味活动

小学生都是喜欢玩的,他们很享受玩游戏的感觉。而在这种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小学生的这一天性融入课堂中,在品德教师讲解问题答案时,教学内容应与趣味活动相融合。如,教师在讲解关于社会现象问题的内容时,可以请学生自选主题,以小游戏的形式揭发社会中学生所认为不好的现象。这样不但能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错误,也能加强他们对于体验课程的印象。

2.自主操作活动

儿童是有巨大潜力的,这种潜力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大脑的智慧,儿童的双手也是极富智慧的。所以小学品德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现象,发挥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索探寻能力。在其参与活动时,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均衡全面发展。

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10篇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 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 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 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 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 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 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 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 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 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 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 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 单位与单位, 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 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 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 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 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 陶冶他们的情操, 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 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 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 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 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 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 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 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 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 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 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 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 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学习劲头更足了, 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 而且充分挖掘教材, 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 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 不断增强。

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 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 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 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 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 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 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 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 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 五星红旗》一课时, 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 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 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 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 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 诉说了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 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 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 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们激动不已。

四、示范法

青少年模仿性较强, 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 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 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法, 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 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 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 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 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 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

目前在社会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情况比较普遍, 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劳动这一教学目的, 老师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这一课时, 不要光从书本中讲述, 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社会, 探询自己身边的、被人们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劳动者的人和事, 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岗位上的人的尊敬,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老师在讨论中可启发学生:小区里的老伯经常照顾双职工父母的小孩, 帮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岗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劳动者。

在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应因势利导, 还可与小区居委会联合, 将学生带到居民社区, 进行卫生、帮教、助残实践活动,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五、锻炼法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锻炼法, 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从而增强集体观念, 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例如, 结合每年的春游、秋游, 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 并且要求他们不带零食, 只带开水。这样做即使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 又促进了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作为思品课教师, 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

如执教《不上当受骗》一课, 开课时, 教师可借助录像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晚上, 小丽独自一人在家看电视, 忽然听到敲门声。小丽问:“是谁, 有什么事?”敲门者说是她爸爸的同事, 要给他爸爸送一份文件。小丽站起身准备去开门, 录像停止。小丽是该开门, 还是不应该开门呢?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作答, 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该开门”还是“不该开门”的问题。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左边, 不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右边, 然后两组学生对抗辩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对抗辩论中, 学生知道了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 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 学会自己保护。通过学习, 学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锻炼。

思想品德学科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渗透 积极心理品质 微课 从众心理学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11-02

我是一个长期站在第一线的一个思想品德教师。我校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情况千变万化,总的是:普遍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怕困难,意志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和老师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关系冷漠,说谎、打架,欺负小同学,好吃懒做,小偷小摸,顶撞老师和父母,抽烟喝酒,过早恋爱,无法与人和谐相处、 孤僻、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对一些事情过分苦恼和担忧、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紧张、考试焦虑、盲目的从众、攀比、过于自负或自卑、有些还和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混在一起等等。学生表现出来的这些品行不良的现象,有些是品德问题,有些是心理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有家庭的原因,有些家庭对孩子放任不管,有些家庭又管的太严,而有些家庭是单亲。还有就是社会这个大环境,尤其是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容易看到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因此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作为一个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我们如何在我们的课堂里,通过课堂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全体思想品德教师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课堂中合理使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树立积极心理学的意识

那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本身潜力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于发掘使个人以及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健脑操26式指导学生,调试学生的学习情绪

1.每天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尤其是到了上午第四节、下午第一节,下午的第四节,学生的精神不太好,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上课开小差,说话的一些现象。根据肌动学的原理,这个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调整。我就用健脑操26式对学生进行情绪调整。

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是学生开小差的时候,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一个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在一个点上,所以需要对一个学生的注意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学生做的事情进行变换。我就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调整。比如有些时候,稍微停顿;有些时候学生齐读;有些时候,学生讨论;有些时候,学生练习题。

3.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电视、网络、媒体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的精细程度被破坏。

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高,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课堂上。因此,对于在教学准备上,我尽量采用多媒体和视频,通过丰富的视频色彩和声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快乐,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用微课突破难点、重点

在一些课程里,为了突破难点、重点,在准备教学的时候制作微课,使用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学习的环节中,我把有些微视频的制作,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在这个完成的过程中,已经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很强的期盼心理,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提高了学习兴趣,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厌学的情绪。

四、渗透心理学方面知识的教育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这个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和迅速长身体的年龄,学生集矛盾,困惑、烦躁为一体。一些学生跟老师、家长发生激烈的冲突,学生内心有强烈的内疚感,但又表现出反叛。有一些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由其他亲属监护,这些学生内心的寂寞感很强,个别学生于是在校外的一些社会闲散人员那里去寻求关注。还有一些学生习惯较差,有一些不良品质。比如抽烟、喝酒、打牌、过早谈恋爱。面对这些现象,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结合教材的一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些青春期知识的教育,告诉学生如何应对青春期烦恼的方法。

五、巧用去社会化现象和从众心理现象

那么,如何利用好人的从众心理呢?

1.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树立正能量。

2.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

3.开展自我展示活动,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六、培养学生26项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应满足三方面的内容:

1.是能够促进工作和学习绩效的提高。

2.是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

在思想品德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第12篇

当前,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没有得到切实的有效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 在初中思品课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支撑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厦,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一、作为思品课教师, 首先要更新观念, 树立心理健教育意识,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这是凸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思想支配行动, 观念决定态度, 这是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所以, 走进新课程, 首先是思想观念走进。如果思观念不更新, 那么就容易陷入“穿新鞋, 走老路”的怪圈, 仍然注重知识的灌输, 而漠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导致思品课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新理论, 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需要, 也是思品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而且还能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达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 从而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 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努力打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品课凸现心理健康教育, 促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 还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促进者和保健者, 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之师。这对习惯于传统师道尊严、专注道德理论灌输的政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 教师必须重塑自身的角色, 加强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尤其是要加强学习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学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例如, “认识青春期心理”的教学涉及到心理学中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的教学涉及到心理学中关于情绪的特征以及如何宣泄不良情绪等方面的知识等等。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这是凸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纽带, 而且它本身就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 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但毋庸讳言, 传统的课堂确实存在着不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 而政治课问题更严重, 主要表现在: (1) 旧课程太注重远离学生生活的道德理论的灌输, 让学生感到抽象难懂, 但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地学习。教师不知不觉就充当了道德的代言人与说客, 照本宣科, 满堂灌, 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与感受。 (3) 政治课教师任教班级多, 同一课时的内容需要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 难免感到枯燥无味, 上课没有了热情与激情, 只机械地应付。这种枯燥、压抑、苦闷的课, 扼杀了学生习的兴趣, 抵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摧毁了学生的心健康, 扭曲了学生的人格。而学生不认真学习政治、不专心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 是教师能感受到的最大伤害, 从而加剧了教师对学生的训斥、压制, 甚至是讽刺、挖苦、嘲弄, 形成了恶性循环, 上课成了彼此折磨, 相互伤害, 两败俱伤。

思品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 回归生活,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生活经验、情感体验,

上一篇:现实与浪漫同行下一篇:鲁迅小说风格